中小学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之我见

2024-06-09

中小学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之我见(共15篇)(共15篇)

1.中小学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一

农村小学小班额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作者:冯发泉 邮编:733206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西滩小学

摘要: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小班额背景下,农村家长和学生要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农村学校在小班额背景下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留得住学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学校即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师生精神的养分。

关键词:小班额

校园文化

建设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文化环境等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群众文化素质相对低,文化生活相对单一。一方面,在城镇化建设的大形势下,农村小学大量学生转入城镇就读,学生数客观减少“被迫”出现“小班额”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农村家长和学生要求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农村学校在小班额背景下更需要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留得住学生的重要保障和措施。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包括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办学理念,行为准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态度等因素。著名的教育学家蔡元培曾说“预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可见校园文化作用之重要。学校即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阵地。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师生精神的养分。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教育的向导和有益补充,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陈宗伟等编著的《校园文化论》中指出“它不需要用任何抽象的理智形式,像知识灌输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不知不觉而有自觉自愿的去感受,去体会,从而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教育。它像风一样无影无踪,却又像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东风一吹,草木皆绿,百花齐放。像呼吸空气一样,从四面八方吹来的美的风,吸进自己的肺腑,渗入自己的血液,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品美化,感情高尚化。”[1]当前,西部农村小学由于受升学压力和学生的分数、教学成绩为主的评价机制的影响,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没认清文化育人的价值,对学校文化的作用估计不够,认为文化建设可有可无。学校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上没有整体、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精心培育。因此,西部农村小学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校领导要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在整体上规划布局,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转变学校、教师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

设的观念,使教师明白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对学生的知情意行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代替的。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抓好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是传承文化的阵地,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进步的摇篮。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努力,要在不断建设完善中提高凝练,要在精心培育中营造升华。国外教育专家研究一种习惯的养成最少需要21天,国内教育专家的研究是最少需要6个月,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都说明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切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今天刮一种风,明天再刮另一种风。这样必将导致领导随心所欲、朝令夕改,教师无所适从,走过场、搞形式,学生置之不理,不明所以。不仅起不到教育导向作用,反而会起反作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弄虚作假、注重面子,导致学生不诚实、不守信。所以,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渗透提升,不断积淀创新,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涵,赋予校园文化建设以内涵,才能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从学生的课内课外可以看出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从学生、教师的待人接物可以看出学校的礼仪文化建设,从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可以看出课程文化建设。不能认为农村小学搞文化建设,就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也不能片面的认为文化建设就是搞几次活动。文化建设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深和

扩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有利于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封闭的、粗放单一的,而是开放的、精美丰富的。恩格斯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到头来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当今,社会文化丰富多彩。学校文化既要有本土的,又要有外来的;既要有传统的,更要有现代的。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就要有选择的渗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之中。学校要从教师、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文化活动,放手让师生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文化,加强平时文化活动,提升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质量。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既要具有丰富性,又要注重普及性,还应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在多元、多彩的文化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所学校不论其教学成绩的高低、地域位置的偏远与中心,教学设施的落后和先进,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只不过有些是积极文化,有些是消极文化。农村小学在文化建设中切不可照抄照搬经验,我们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按照整体规划,分工负责、逐步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摒弃消极文化,依托自身优势文化、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文化建设。在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从小处着眼,从美化、绿化、净化做起,从文明礼仪教育做起,结合农村传统文化丰厚的基础和新时代的特点,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融入新时代文化特点,彰显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总之,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制度文化是内在机制,精神文化是灵魂。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科学、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师生素质,提升学校校园文化品味。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是一首优美的歌,只要用心打造,精心培育,学校一定会建成学生成才的乐园。

注释:[1]陈宗伟等编著《校园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校园文化论》,陈宗伟等编著

《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岳春峰主编

作者简介:冯发泉(1973.11—),男,汉族,甘肃武威市天祝县人,本科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教师。1992年参加工作,从事小学教学工作24年,现任教小学语文和数学学科。联系电话:*** 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哈溪镇西滩小学 邮箱:gsffq@126.com

2.中小学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二

张浦第二小学是建于2012年、2013年9月开始启用的新学校。崭新的校舍, 全新的教师, 一切都需“待兴”, 一切都需发展。作为一所新校, 如何跻身于现代教育发展的进程之中, 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办成一所人民满意的学校?我认为,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它是指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自然的文化特征, 反映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价值趋向等。校园物质文化景观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 尤其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生活在其中, 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形成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拓展自身的生活视野。

1. 制定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

既要有长远规划, 又要有近期目标。通过科学规划, 努力把学校办成展示现代教育风貌的花园、学园和乐园。从校园建筑的分类造型、空间布局, 到亭台假山、喷池绿地的安排等, 都要认真规划, 精心设计。让鲜花四季不败, 绿色永驻校园, 使学生的情操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受到陶冶。

2.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氛围的营造。

根据教育目标和本校实际, 制定具有特色文化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并把它们置于校园醒目的地方, 让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奋斗目标, 逐步形成“校以育人为本, 师以敬业为乐, 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在校园显眼处, 书写国歌, 悬挂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 给学生以爱国主义教育之熏陶;在绿化空隙, 竖立标牌, 如“芳草青青, 踏之何忍”“扔掉的是文明, 捡起的是美德”等,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室走廊, 悬挂中外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头像及其名言、警句, 时刻督促学生去思考, 从这些“名人”身上吸取丰富的营养。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三个方面。

1. 校风建设。

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独特的因素, 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在体现形式上, 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 能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 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 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 能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 教风建设。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 理应在“三育人” (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 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树立起实事求是、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开拓进取的教风, 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勤奋进取、严谨求实、尊师重教优良学风的形成。

3.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的学风会像校风、教风一样, 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 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还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障。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组织机构和学校管理制度等。结合青少年成长的顺序性、阶段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制定制度要体现有序性、针对性和养成性的特征。

学校制度系统的规范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个体的强制约束作用,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对教师个体的强制规定作用, 促进教师提高师德水准和教育教学水平, 进而使教师树立敬岗爱业、关爱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三是对师生群体价值取向具有强制同化作用, 强化师生的求实和创新精神。制定制度要合情合理合法, 这样才能形成融洽的交往关系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并借此引导师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中小学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三

【关 键 词】中小学;法制教育;法治精神;权利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5-03

笔者在党校从事法律教学工作,教学对象都是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在十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让成年人知法懂法并不难,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阅历,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强,难的是让他们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用法守法,也就是说很难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传统人治理念和道德、政治等非法律思维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识的基础上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因为一个人的法律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与其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而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该是开展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的最佳阶段。

一、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过:“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我国实行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稳定持久的政治环境,还是健康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抑或是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环境,都必须要有法律的规制与协调,因此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已经成为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从公民个人的角度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正日渐提高,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地由义务本位转向权利本位,如果一个公民依然不知法、不懂法,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在现代法治社会,不论一个人从事何种行业,法律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法律已经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法律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行为的指南,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国家救济的工具。因此,运用法律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知道法律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中小学生大部分是六七岁至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变化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唯有此,我们的法治国家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198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作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并且明确青少年是普法的重点。2007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和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的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又联合印发《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原则、任务、内容、实施途径和措施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但从现实情况看,《纲要》并没有能够落到实处。笔者的孩子正在读初中二年级,小学和初中所就读的学校都是市属、省属的正规标准化重点学校,从师资到学校的管理应该说都是一流的,但仔细研究孩子这些年的学校教育,我发现在法制教育上问题颇多,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失的。

(一)重视不够,形式化严重

从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可怕的误区,普遍存在着以升学为导向的问题,在初、高中尤为明显。学校、老师和家长只重视升学考试科目的情况,学生每天都被淹没在语、数、外、物、化等学科的习题中。而对于其他非考试科目,特别是法律课则存在着明显的重视不够、形式化严重的现象。回想孩子从上小学到初中二年级的课本,我没有看到一本专门的法律教材,在课程表上当然也没看到专门的法律课程安排,只是在思想品德或政治课上老师会讲少量的法律知识,但偶而才有一次的专门法制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中小学一学期就举办一次法制讲座,关注的就是法制副校长有没有来、有没有照相、有没有学生坐在下面”(全国人大代表郭子仪说)的情况,因而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教学水平有限,内容单一、枯燥

目前在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种:一是本校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老师,二是从课外聘请的政法系统在职或退休人员。这两种师资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从我国目前大学专业的设置上看,法律专业不是师范类专业,这也就意味着接受过专门法律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几乎不太可能进入到中小学工作,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本校思想品德或政治课老师自身就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理念,其教学水平自然就会受到限制。而从课外聘请的政法系统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法律理念、知识和经验,但由于其并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和接受能力,又缺乏教学经验,其教学效果也会受到限制。这两种师资都使得目前的中小学法制教育大多停留在了交通法规、常见的刑事犯罪等方面,内容比较单一,孩子们不是不愿意听,就是当成故事听热闹,很难起到教育的效果。

(三)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忽略法治精神的培育

一谈到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很多人会认为就是法律知识的传授,因此就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应试化现象严重,总会把组织学生学习的法律数量以及在法律知识竞赛中取得的成绩等等作为评价法制教育开展的标准,而并不重视法制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忽略法治精神的培育。这种观点其实是目前在中小学教育上存在的一个误区。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受教育者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其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然,“知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和基础,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因此,法制教育不应该仅停留在“知法”这个层面上,而应该在知法的基础上培养法律信仰和法律精神。

三、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笔者对如何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思考,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如前所述,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对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是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已经对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原则、任务、内容、实施途径和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现在需要的是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中小学校长转变教育观念,确保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课时的保证,各学校应该按要求安排每学期的法制教育课,并不得被其他课占用。

(二)整合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针对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学校现有的思想品德或政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和提高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对此,各学校校长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二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招录优秀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法学教育,法律意识强,法律知识丰富,让他们专门从事法制教育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聘请法律顾问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让他们以案说法,更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此外,教育职能部门还可以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其实,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途径很多,关键是我们去不去做。

(三)把权利意识的培养放在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首位

中国几千年的“人治”统治和儒家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思想里烙上了深深的义务印迹。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家长和老师进行的义务教育,必须这样,不可以那样,而没有人告诉我们可以这样,有权那样。现在,我们又用这样的思维去教育和要求我们的孩子。这种思维完全是道德思维而非法律思维。法律和道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道德是纯义务规范,而法律是权利义务规范,法是以权利义务为核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而且权利义务是对等的。也就是说,任何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既是义务的承担者,又是权利的享有者。所以,要推进法治进程,我们必须从原来的义务本位转变为权利本位,培育起每个人的权利意识。特别是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更应该从权利意识的培育开始。

从现实来看,现在的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着权利意识缺乏的情况,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以及不敢去维权等等,使得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合法的权益容易遭受外界的不法侵害,而在遭受侵害又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保护后,自尊心、自信心和正常人格等就会受到严重挫伤,进而对社会、对人生感到失望,甚至滋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而如果我们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培育他们的权利意识,使他们知道怎么去用权和维权,这些情况就会大大减少。曾经与相识的中小学老师交流过对学生的法治教育问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担心就是如果我们将过多的权利观念和法律思维教授给他们,学校的管理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但我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他也就不会知道别人,包括学校和教师有哪些权利需要自己履行义务去保障。

此外,我们必须强调,权利意识并不简单地赞同于知道权利和维护权利。权利意识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知权利、用权利和限权利。知权利就是公民认识和理解依法享有的权利及价值;用权利就是公民掌握如何有效行使和捍卫这些权利的方式;限权利则是公民自觉地把行使权利的行为规约于法律之中,以免损害其他主体的合法权利。所以,对中小学生权利意识的培育应该是全面的,既培养他们的自我权利意识,又培养他们的他人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只有如此,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和成功的,也才是符合社会长远利益的,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

4.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四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工作和思想教育上,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思想政治部门的工作而与教学部门以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无关或相关性不大。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将思想局限在校园文化仅仅是搞搞活动,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的导向、塑造、调适等功能,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太重实用,强调做一些能拿出来作为资历和政绩的工作。这导致许多学校只重视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塑造,大学校园内忽视人文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的作用,但却产生认识偏差,将校园文化活动停留在一些浅层次的文化消费活动上,从而使高层次的精神建设陷入困境。

3.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管理和导向

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于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时却显得无力。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研究不够,文化活动内容单调贫乏,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不足以吸引学生,更谈不上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

4.校园文化建设形式不新,学校特色不突出

我国许多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高校文化建设中从众、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统一”路线,缺乏学校特色。不同的大学因其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不同,校园文化应保持学校的个性特色而不是趋同。学校个性特色的塑造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要求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给学校的形象准确定位,借助于各种物质和精神载体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独特形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和社会的关注。

三、主要建设内容

1.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办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校训等内容。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而大学精神则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它们与校风、校训等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 是学校文化的精髓与灵魂。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崇高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把弘扬和培育学校精神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与愿景目标。

2.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是我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 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 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要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各项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各项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工作制度,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3.形象文化建设

大学的形象文化包含品牌形象和校园环境等学校的对外整体形象展示。校园环境既包括学校物质环境等硬环境,也包括校园氛围等软环境。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景观、橱窗以及学术沙龙、学术园地等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要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 , 维护好校园的树木和绿地 , 保证校园三季有花、四季长青。要整体、系统地规划校园人文景观, 建设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等, 使校园人文景点建设主题突出 , 特色鲜明。充分挖掘学校精神、校史展览、优秀师生和优秀校友事迹以及校园内一楼一宇一草一木等各种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注重网络宣传教育优势的发挥,创建网上校史展览馆。

重视学校形象宣传与品牌形象的推广,保持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扩大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四、结论

5.师大校园文化之我见 篇五

一转眼,我们已经走进大三这个貌似笼罩着点儿恐慌气氛的团体,通过两年多的学习生活,目睹到了连连串串的人和事,那些所谓有缘人该与不该的所作所为,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悲和喜,那些有无所谓的幸与不幸的后知后觉。

爱之深,恨之切。其实,早就想针对我们的校园文化说些什么,可是一直没有下手而无罪的理由,现在既然可以以做作业的形式谈谈,就先不管适与不适。如有觉不妥之处,完全是个人看法,权当童言而无忌。

内容简要:

一、校园文化及其建设重要性

二、师大校园文化现状

三、关于师大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下面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校园内无论是物质或精神方面,有形或无形的,教职员工或是莘莘学子表现出来的,校徽校训包涵的等都是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校园建设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校园文化都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形象,该所学校的学子在外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园文化的映射,很容易影响其社会公众形象。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教育已经不是中小学时的完全的言传身教,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是通过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环境,日常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主动化作一种耳濡目染后的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

高校,作为最邻近社会这个残酷的战场的最后一块纯洁的阵地,对维护国民基本素质来说已经成为一道防线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社会经济非一般的速度增长,而国民素质(特指道德方面)却也在大幅度的滑坡,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课一定程度的转变,社会上的形形色色已经笼罩着白色的恐怖,经济和国民素质南辕北辙,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初衷是相悖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新定位:

第一,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是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高校的校园文化,不是小学生那样立竿见影,是潜移默化的,每天都浸泡在其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影响,慢慢地发生改变,达到惊人的相似甚至一致,即使在个别方面还不好留着个性的张扬。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走进大学校园,如果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在学生的气质形象上就会得到体现。

第二,校园文化是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

进入大学生活,学生开始慢慢地真正接触社会,而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特别强,好的或是不好的社会风气有时会蒙蔽双眼,是非难辨,从本质上看一个人,在大学里面可能相对会比较容易,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分道扬镳,选择各自的道路,“赶潮流”、“世俗”、“现实”等等字眼开始在校园里面流行起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凸现出来,在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型期甚至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塑造期,教师主要的责任在于提供学生知识的沉淀,思想和素养就主要依赖于文化内涵的熏陶。

第三,校园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人格体现。

“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记得之前在网上一个转载视频里面说“其实那些什么地沟油和三聚氰胺等化学品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研究不出来的”,由此可见,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就是人才,人才还必须用毕生所学为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培养出人才是教育的失败,培养出另类“人才”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人格培养方

面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师大校园文化现状

一、形式主义,不重内涵唱独脚戏 和社会上很多不良的风气一样,重形式,不务实。比如在校园内部建筑上,我一直很迷惑就是在东面的那个音乐广场,占地面积庞大,而且设计和建筑的耗时也是相当漫长的,花费巨资所建,就是在校庆的时候用来办了一场篝火晚会以后,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发挥所谓“音乐广场”的功能,貌似只是为校庆而建,还有白鹿会馆,那两只小梅花鹿等等其他一些形状怪异的建筑。或许是我对母校不够了解,请恕真的不懂得这些建筑之所以会出现甚至是出现的形式和形状的用

心良苦。

又比如说上图所述事件,记得那时马上要校庆了,突然接到学校通知,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有课的学生不用上课,大家都围绕整个健康小道站着,而且还要手拉手,校长和其他的校院领导会骑自行车一圈,貌似领导经过的时候还要喊什么口号来着,空中有直升机航拍,说是拍一幅师生拥抱母校热爱母校的情景。

二、不务实,与教育初衷南辕北辙

所谓的校史之争,得出的结论是“南大无耻,师大无能”,其实就是两个学校在无理取闹,给本来就落后的江西教育上演了一场家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师大确实无能,学校历史被抢了不奋起直追,反而在这里耿耿而不能释怀。教育,教书育人是根本,教学质量是保证,校史也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后起之秀比比皆是。即使是学校历史有这么长有什么用,学校教育教学落后,办学质量不好反而有辱历史,我们后辈也不过是母校的败家子而已。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要上党课”、“自己是教官,要带队军训”、“军乐团训练”、“什么活动排练”等等所谓的正当理由而不去上课,这算什么。

尤其是“要上党课”这一理由,更是一种讽刺,正像某位老师说的那样,做为学生,而且是入党的学生,居然因为要上党课而不去上课。而且那些什么训练什么排演什么的也是,作为学生,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只能作为业余,如何可以本末倒置呢?!

三、学生组织,官僚主义有模有样

学校较大的体现学生民主管理的学生组织就是学生会了,真的民主吗?其实不然,据说很多时候组织领导的选举和国家领导的选举性质是差不多的,还没选出就知道是X X X,这就叫“众望所归”。

据在学生会担职的同学自己爆料,这贪污已经蔚然成风。另外听说,在即将临近选举的时候,有的家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一点儿的同学就明目张胆地包一个大红包直接就找到团委那里去,说明来意、讲清目的,最后还真的成功了,如愿以偿地坐上什么职位了,而且,人情关系特别重要。只要是跟上层关系好,是同学、老乡什么的,多聊几次沟通几次,很多要学生会经手的事情就有期待了。

校园里的学生会其实就是一个小官场,规模虽说小,但是排场却不逊色,每次举办什么重要的活动,主席团都是重要嘉宾。贪污贿赂的风气也是日渐高涨,甚至可以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比如说某主席在公开场合假装无意说到自己的生日,先不管是否有意假装权当无心,但是听者有意,真的到了那天,手机忙个不停,甚至短信都可能会造成手机死机。另外,这一大堆的礼物送过来,应接不暇。高档的什么都有,平时少见的东西都能在这里看到,高档烟,如中华、红塔山啊等等,算是孝敬。以上等等的事件,这和社会上有什么区别,而且那些人往往就是党的培养对象,所以说党员的贪污腐败真实从娃娃抓起,从不是党员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贪污腐败陋习,这样下去能不腐败吗?怎样去保持党员廉洁奉公,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四、学风不浓,考试临时抱佛脚

外校的同学都说师大学风甚浓,看来毕竟不是自家人,不明自家丑。或许是他们看到了网上那些同学上传的相片,其实照片中的情况一般都出现在两个时

候,一个是某某明星来到了学校,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考试周。明星来学校,比如前不久方文山来学校,下午两点才开始讲座,而一点多丁点儿的时候就看到同学上穿得照片,那教室里和走廊上叫一个水泄不通,之看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再者就是最让人蛋疼的考试周效应,真的是网上恶搞视频一样,占座问题相当严

五、世风日下,道德水平岌岌可危

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却在倒退。走在大路上,手里垃圾随意抛,大会现场,大声喧闹,大会散场,到处是白色垃圾,风一刮,塑料袋纸张漫天飘。大路朝天,我偏不走,就踩它地上草绵绵。墙上太白,非画出自我的色彩。监考太严,课桌可代,写上考试重点。

每次临近期末考试,学校就开始重点抓考风问题,但是,每个学期的考试作弊现象就是屡禁不止,即使是有受重大处分的风险,还是要顶风作案。关于师大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一、加强校史教育,了解母校底蕴

在每一批新生进入这个崭新的校园伊始,就要加强对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同学或是只在校庆的时候举行小时只是校史知识竞答活动。每一座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历史,包括教学楼、校园内的每一座雕塑,其中历史来源以及所包含的精神上的内涵,让学子明白这些建筑之所以出现。只有这样们才能让每一位学子更了解母校,从而进一步去更爱母校。

二、务实,好钢用在刀刃上

无实际意义的建筑拔地而起,同时债台也高筑。教育质量还没有上去就图规模,在社会上的形象已不怎么佳,甚至有可能被赣南师院赶超的危险却不思进取,还在图综合,在共青城放肆圈地。总是倡导加强锻炼,但是体育设施又远不能满足锻炼需求。

其实,几乎在每一栋寝室楼中都有大面积的空地,没有好好地用来建几个运动场地,搞个室内小场馆,放几台乒乓球桌,建一个羽毛球场地,或者是多种些树,夏天的时候可供我们乘乘凉,聊聊天什么的。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仅仅是任由杂草丛生,还被我们肆意践踏。

三、校园建设,突出校园特有文化

作为高校,作为社会精英的孵化地、国家栋梁的培育园,就应该坚持自己的

使命,即使是在社会日益混乱的的情况下,也一样而且是更要固守阵地,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道德并举,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溉,最终培育出让社会侧目的人才。

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但是不能有意去夸大现实的美好或残酷性,尤其不要总是在课堂要去抱怨生活,让学生以为生活让人狼狈,造成他们产生对现实社会的恐惧心理。尤其是不应该在课堂上去强调钱的重要性,容易让学生能够形成拜金主义。四、一定程度抑制个性,防止攀比成风

从国外和港台片里面可以看到,他们的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开始就是统一的服装和鞋,我觉得这样很好,首先就是体现一个整体性,一个集体的体现,而且是很明显的一种标识。其实,我国民国时期这些都做的比较好,反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优良的传统没有好好的传承下去。

然而走进大陆的高校,有时候觉得根本就不是一所学校,没有一种起码的整体感,加上大道两旁的店铺,兼职就是街道,所有的学生就是逛街的消费者,大家都想赶集一样。衣服等穿着打扮更是不想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学生样,个性过分张扬,染发,或是千奇百怪的发型和衣着。特别是女生,每个月的巨大花销都在化妆品和衣服的购买上,一个月要买几件衣服,都是为了攀比。看到这个同学穿了一件衣服,好喜欢,就问哪里买的,什么牌子,不几天就网购了或是去市区,有的同学甚至是逃课去市区买。更让人揪心的是,在我国基本都是这样,这样如何能够满足社会上天天喊出的头疼问题,培育不出什么真正的人才,要不就是工资太低不愿做,要不就是工作难度太大而做不来,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问题也天天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知识分子的躁动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校园管理上,就应该向先进的榜样学习,学校就是好好的学习知识、培养道德、陶冶情操,而不是去攀比什么,本末倒置。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要涵盖校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应该仅仅是标在校徽上的一个年号,要凸显自身的特色文化,成为效果显著的师大文化,让每一个师大人走出去具有明显的师大特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务必要求真务实,不再让校训

院训仅仅是喊出来的口号而已;在校园管理中去官僚主义,让每一个人都愿意、乐于去参加校园活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点到。

要实现办成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把原本的强势专业变得更强,保持自己的绝对优势,至少在一定的影响范围内要有绝对的优势,而后再图大。而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捉襟见肘,优势专业的教学质量下滑,扩张的专业又办不好,最后成为四不像。

6.创设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之我见 篇六

梁 艺

概括: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的功能不在限于传道授业的地方,还作为蕴育各种各样的人才的土壤。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说的正是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走特色化道路,来构建一种有利于和适应时代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一种校园艺术文化。在全校范围内创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给学生以精神上的积极的潜移默化,从而在学生的内心涌起一种强烈进取的内动力,并在其中得到一种很好的精神熏陶,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关键词:环境影响 创建 文化艺术氛围

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育与德育、智育及体育同等重要。校园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学校来反映和传播文化的现象,是德智体美的集中体现,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与实践的重要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艺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稳固的良好思想品德,高尚社会情操的形成。而校园环境是师生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地方,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影响,艺术化的校园环境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隐形课程,在环境文化建设中尽量渗透艺术元素,按艺术规律美化校园环境,开发环境课程,能促进育人功能,因此营造校园艺术氛围是校园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校园艺术氛围由校园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两部分组成。:

一、打造校园艺术的“硬性环境”

校园硬性环境指的是学校的空间布局,各种教学与非教学的建筑、设施的造型、色调以及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等以及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等教学设施的内部装饰、布置和构成。而校园作为学生生活主阵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无不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会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涧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和人格。

1、建人文景观教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

对校园内的各种建筑小品、教育园地、橱窗以及校道走廊等标语牌、宣传画等的设置,精心打造校园艺术氛围,让校园文化建设“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它们各方面的内在联系,既有独立性、又有整体性。如在校园里可开辟科技长廊、美术长廊等,请著名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题词,建传统故事雕塑园等,在室内布置名人各言、名人画像等

二、创设校园艺术的“软性环境”

校园艺术的“软性环境”是指校园的文化活动,所要做的是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因此,校园艺术要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在校园艺术的构建上集思广益、合理布局、精心设置、美化载体、策划活动等,能够体现办学宗旨和学校特色,陶冶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这就必需:

1、设制度文化规范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校园制度是校园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师生的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学校修订完善了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师生操行考核评定制度、治安管理制度等,把校园艺术教育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同教学科研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确保校园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外化,是思想品德的规范化要求。只有在一个有章必依,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才,才能进一步调动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工作积极性和学习求知欲。

2、以主题文化熏陶人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康思想品德的重要条件。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能显示出一种无形的支配力量,对每个师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有魅力和风采。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文化的整体引领下,都能充分构建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特色,以各校主题文化建设为根本抓好师生德育教育,通过切实抓好师德教育活动,3、以文化活动影响人

根据学校每月教育活动内容及各个时期的教育中心,定期出版宣传内容。如:学生书画作品展、光荣榜、十佳少先队员、师生礼仪、文明好习惯等。开设“广播站”,充分发挥“校园之声”广播站阵地作用,多开辟例如“校园新闻、好人好事、班级快讯、八面来风、佳文共赏、名歌经典”等栏目。如在班级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训、班级口号、班级格言以及班级管理规范;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美文朗诵会、读书心得小报评比、好书交流会、个人图书互借共享等多种形式开展读书活动;还可通过评选“每月之星”的形式,展示后进生的进步足迹;师生携手,共同营造班级文化的人文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围绕“五爱”教育,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等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朴素教育;为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而开展校风、校史、爱校教育;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小制作比赛,“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定期组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特长展示活动,让同学们展示各自的才能专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组织学生与先进模范人物座谈,向先进人物学习;组织学生到社会开展宣传服务活动等;开展义务劳动,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对灾区灾民爱心捐助活动,美化校园以及勤工助学活动等。

对于教师,教师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中:(1)、课堂外

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通过切实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和求学、求知、求才目的的教育,养成爱艺术的良好品德,从而在学生中形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另外,加强教师自身的培训,坚持 “走出去”,到先进学校学习,加大教师专业素养和从教能力的培训,逐步提升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美、板书工整美、教学结构美、体态仪表美、教具科学美等。这些都为师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和艺术修养的提高提供了和谐发展的空间。(2)、课堂内教学的艺术化

学科渗透教育:把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为挖掘教材中的艺术教育因素,寻找各科教学与艺术教育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充分运用美的形象、情感、愉悦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获得尊重、关怀、合作、分享等体验,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发挥艺术教学的形象性,使教学生动化。

万物皆有形,形象性是艺术的外显特征。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形象化的语言。课堂上可采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②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可通过数形结合、类比等方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在教学图形认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触摸、描绘,调动各种感官,增加学生对图形的直观感受。③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情景有机结合,使学生形象感知知识产生和形成过程,使课堂教学生动化。

发挥课堂教学艺术的情感性,使课堂富有感染力。

"情感是一切艺术之母,"情感性是艺术的内隐特征。主要运用情感,以情感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表现出情感性的教态:用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用趣味性、激励性、悬念性、幽默性、文学性的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和谐,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语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受到鼓舞;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把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进教学内容,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感性的情境,挖掘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素材,创设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学习兴趣倍增;也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可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

发挥课堂教学艺术的审美性,使课堂充满美的气息。

教学过程必须融进美的创造和追求,才能达到艺术境界。科学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在之美,比如:语言的简约美、抽象美;数学公式的严谨美、公式美、符号美;美术的对称美、和谐美等。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发现这些美,并引导学生体验这些美。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其外在之美,如:教师端庄大方的体态、亲切和谐的表情、自然得体的服饰、科学美观的板书以及善良诚实的品格等,都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引导学生欣赏色彩艳丽的课件,指导学生绘制漂亮正确的图形,要求学生完成规范整洁的作业,让学生在美妙动听的音乐中进行学习活动等,都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调。让我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使课堂充满美的气息,让学生身心得到美的熏陶。

发挥教学艺术中的创造性,使教学更具生命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的教学中只有充满了创造性,才能常具艺术魅力。创造性更是教学的生命力,如: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机敏恰当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消极转为积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疑问难和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勤反思、善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注重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课堂在师生互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思维碰激火花。

7.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之我见 篇七

近年来,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国内许多高校掀起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的热潮。尽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发展势头较快, 建设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但是校园一卡通工程的实施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有力地组织与领导。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涉及多个部门的权力、利益和资源的再分配再整合, 其实施难度可见一斑。虽然各高校都有负责信息化建设的专门机构,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 这些机构缺乏有力地组织和领导, 有名无实, 未能切实发挥其作用。这种局面对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2) “银校共建”模式存在缺陷。国内许多高校校园一卡通工程的实施基本上都秉承了“银校合作、共同受益”的建设原则, 银行投资与高校共同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这种建设模式虽然为高校节约了资金成本,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比如知识产权纠纷、系统建设受制于银行资金、银行后续资金投入不足、银行与高校在系统建设的诸多方面难以取得共识等。这些情况的发生, 都严重地影响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进程。

3) 缺少整体规划, 总体设计。大多数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都是对原有应用系统的“修修补补”, 缺乏整体规划和总体设计。这会导致校园一卡通系统后续功能无法扩展、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等多种问题。同时这种建设思路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发展也都是非常有害的。

4) 业务部门各自为政, 阻碍一卡通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涉及到财务处、图书馆、后勤处等多个业务职能部门的自身权力与切身利益, 各业务部门拥有独立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也习惯于原有系统的管理模式, 各自为政, 不主动积极配合、阻碍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与建设。

二、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面对轰轰烈烈进行的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结合自身参与其中的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工程实施与建设实践, 现就自己对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中若干问题的一些思考做一简单阐述,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首先, 高校内部要统一思想, 高度重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是高校推进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支撑。这客观要求高校相关领导和部门必须认清形势, 高度重视。就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为例来说,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原有的“食堂饭卡系统”无法满足学院发展的需要, 出现了管理效率低下, 服务质量较、信息孤岛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院的发展和壮大。在这种形势下, 学院决定实施以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 突破瓶颈, 促进发展。其次,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基于校园网, 集校务管理与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校园卡工程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的核心利益, 其推行难度可想而知。这就要求高校成立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化工作小组, 由学校的一把手任组长, 各职能部门的业务主管任成员。这个工作小组必须高度统一、坚强领导, 从制度、组织、经费等方面为一卡通工程的实施保驾护航。

(二)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应用平台, 其建设要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和规范管理。

1) 坚持“量体裁衣”的思想, 进行高效的系统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前必须进行大量、充分的校内, 校外调研。在校内与各业务部门积极沟通, 了解现状和汇总需求;在校外与其他高校交流参观, 借鉴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总的来说,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必须根据各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 立足于解决现有问题, 准确确定具体建设目标, 拿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来, 也就是说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必须坚持“量体裁衣”的建设思想, 切勿盲目跟风, 照搬照抄, 一切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经过校内外的充分调研后, 立足于解决校内“学生上网收费”、“食堂饭卡存钱排长队”、“一人多卡多证”等问题, 明确了具体的建设目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并没有完全接受系统开发商的解决方案和成熟产品, 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个性化定制和系统现场开发, 比如网上支付平台、迎新系统等都是现场开发完成的。这就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建设的效率和系统的实用性。

2) 秉持“技术为管理服务”的理念, 进行合理的系统规划设计。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阶段必须始终秉持“技术为管理服务”的理念, 立足于现在, 面向于未来数字化校园,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规划必须着眼于整体, 考虑基础平台的容量和系统后续的可扩展性, 根据各应用的现实需要, 分层次、分步骤的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远期建设目标, 逐步实施校园一卡通系统工程。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 要重视系统后台管理界面的设计, 力求做到简单明了、易操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系统能自动完成的就让系统自动处理, 需要用户自助完成的就让用户自助完成, 将管理人员彻底解放出来, 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真正做到“技术为管理服务”。

3) 采用“SOA”技术架构, 实现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国内许多高校在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之前已经陆续投入使用了多种应用系统, 比如机房管理系统、食堂售饭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之间是完全独立的, 拥有独立的权限管理, 独立的数据库, 数据没有实现共享, 信息孤岛问题严重, 管理水不高, 应用效率低下。校园一卡通工程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正是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整合, 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实施方式也并不是“推倒重来”, 并不是完全抛弃现有系统, 重新建设。而是基于现有的各种应用, 采用SOA技术架构, 统一信息标准, 实现一卡通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 使一卡通平台与校内各种应用系统数据自由交换、互操作和数据共享。

(三) 掌握主动、择优合作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主要由高校、银行、系统开发商共同参与完成。当然正在兴起的高校手机一卡通, 除了前面的三方以外, 还增加了中国移动或中国电信运营商这一方, 而这其中高校作为系统的最终用户, 在整个一卡通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掌握主动, 选择高信誉、有实力的系统开发商和银行进行合作。首先, 选择与技术实力雄厚、售后服务有保障的系统开发商合作。在一卡通工程实施过程中,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 现场开发相关应用系统, 而不是完全购买系统开发商的成熟产品 (成熟产品不一定适用) , 这就要求系统开发商必须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同时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分步实施, 逐步完善。这就客观要求系统开发商的售后服务必须要有保障。其次, 选择与银行合作, 共同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这一建设模式可以为学校节约大量资金, 但也存在隐患。学校在与银行谈判时应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其中学校必须掌握一卡通工程建设的主动权, 这一点必须得到确认。银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干预学校一卡通工程建设方向、整体规划、总体设计等。当然, 学校也必须保障银行的发卡量和相关利益, 尽量避免后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发生。

(四) 分级管理、有效推广

校园一卡通系统在建设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如此复杂、庞大的系统该如何管理、运行和推广。校园一卡通系统涉及多个部门的核心利益, 在实施与推广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校内相关业务部门担心自己的职位被取代、权利被削弱, 提出各种借口, 拒绝旧系统与一卡通系统的对接, 也拒绝应用新系统。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应该采取“权限下放, 分级管理”的运营模式。尊重各职能部门的核心利益, 各部门的业务仍然由各部门自己去完成, 因为这也是各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在此基础上, 通过应用简单、方便的一卡通系统, 既降低了人力投入,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就更容易被业务部门所接受, 也利于系统的推广。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多个一卡通应用系统都采用了分级管理模式, 比如学生公寓门禁管理系统由相应的宿舍管理部门负责;电子阅览室机房管理系统由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自己管理等。另外,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技术维护和具体业务也应该有效分离。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具体业务涉及到金融财务, 因此可以并入财务处, 由财务处统一管理。而一卡通系统的技术维护、设备更新、系统升级和扩展应用等应该由学校的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统一负责, 信息化工作小组可以借助其在技术方面的优势, 更好地进行技术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使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工作更顺利、更高效地进行和开展。

三、结语

本文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例, 简单介绍了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现状, 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重点阐述了自己对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的若干思考, 希望能为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工作提供一些经验。同时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工作能力有限, 论述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和缺陷, 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淑娟, 周伟强, 宓詠.如何实现校园一卡通高效的运行管理探索[J].复旦大学, 2011.

[2]蒋磊宏.高校一卡通建设需"量体裁衣"[J]上海交通大学, 2010.

[3]李胜利, 孙名松, 王海涛, 李民.高校校园卡系统建设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8.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八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活力源泉。校长及广大教师应有效利用校园文化,塑造师生的独立人格,激励师生不断进取,打造具有浓重文化气息的教育品牌。

当学校经过长期的建设而积淀为一种校园文化时,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催生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精神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两部分。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软件,比如:“办学宗旨”、“校训”和“社会认可度”等影响着学校办学方略和发展理念。这就要求出台统一的校园制度与理念,对内规范学校行为,对外进行宣传和交流来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建立良好的校风。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比如:完善校园设施、合理布局、将各具特色建筑装饰与活动场所有机搭配等会有效地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激发师生开拓进取精神并能有效地约束校园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发展。

一、精神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1.政策、方针类

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条例;

2.道德规范类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准则;学校各种规章制度;校园真、善、美的展示及标榜。

二、物质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1.内部环境文化建设

在楼道和办公室搞文化墙建设、在宣传板面书写提示语、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法制道德、在宿舍及食堂张贴名言警句等。校园内部浓厚的文化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外部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校园规划的格局、建筑位置、绿化程度及文化传播工具等。在校园围墙显眼处作文化长廊、主题浮雕等景观、分区命名或宣传标语都能突显学校物质文化的内涵,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管理理念。

总之,校园文化的完备能够有效规范师生行为,保障学校各方面工作有序开展与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有足够的文化底蕴和欣赏眼光,做一个有心之人,就会打造出高品质的校园文化。

9.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 篇九

都匀六小红旗校区:罗恒兰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然而由于小学生年幼无知,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不能正确区分是非善恶,加之缺少法律意识,因此会发生许多意外,也极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糅合到课程的教学之中。把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这是我们新时期的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下面,我通过我的几个教学案例来与大家分享我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些心得。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依托教材,找准“渗透点”。

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然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只有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其次,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渗透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要巧妙设计渗透方法。那么“渗透渠道”有哪些呢?又怎样才能充分利用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的教学进行法制教育渗透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例如:一年级《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天安门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让学生感悟到国旗班的战士怀着对祖国的崇敬,对国旗的尊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训练;懂得国旗升起的时间和太阳升起的时间一致,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升国旗时,我们要立正敬礼,表示对国旗的尊敬。这时可以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三条:升挂国旗时,可以举行升旗仪式,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起的过程国,参加者应当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并可以奏国歌式者是唱国歌。全日制中小学除假期时,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再例如:三年级《翠鸟》一文,引导学生说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之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引入“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提问“但是这种想法可能吗?这样的小鸟你们能伤害它们吗?”从中进行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二章 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八条: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猎或破坏。第九条:国家对珍贵、濒危的动物实行重点保护。第十三条: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威胁时,当地政府应及时采取拯救措施。第三章 野生动物管理第十六条: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第二十条: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间内,禁止猎捕和 其他

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让习作教学与法制教育结合习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学生要写好文章就需要许多来自生活中的素材。这些素材许多都是与实际生活中的法制相关的,那么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就可引进这些法律知识,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调查,搜集相关资料,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例如在收集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等事件材料时,学生了解到黑心的商家为牟取暴力,在奶粉中加入了有毒物质三聚氰氨,导致了许多非常严重的后果,他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投机者的罪行,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呼吁全社会都来关爱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消费者,就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商家对于售出的商品应该保证质量,诸如此类伪劣商品完全可以通过“3.15”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可以到法院起诉他。通过以这些特殊的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整理自己的思想,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习作中深化认识,对比自己或周围人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其次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求真务实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化法制教育

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制教育内容。

教学中,积极开展“演讲、征文、讲故事、编课本剧”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例如,我针对我班有部分男孩子喜欢到网吧上网的事件,举行了“珍爱生命,远离网吧”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沉溺网吧,而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在口语交际中讨论,确定法制认知

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思考产生犯罪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一切行为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10.校园暴力之我见 篇十

每天上学放学时,都能看到警察叔叔、门卫、值周老师在学门口巡视,让我们很有安全感。他们默默地守望着平安校园,共同的呵护我们的安全。去年全国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校园周边的安全,并且效果明显。

但是有一种行为在校园里却屡见不鲜,那就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

我班有一位同学,个子很弱小,并且是外来民工子弟,天天被几个同学欺负。除了帮他们干一些脏货、粗活,还是他们出气的沙包。我每天都看到他暗自垂泪,特别同情他。

我把他的情况在日记里告诉了老师,老师也多次找他谈话,他却不敢承认被欺负。老师并且对暴力者严加警告,但是由于没有指正,很难处罚。有几次,他被欺负时,我当面批评那几位同学,却遭到他们的讽刺,说我多管闲事,我又气又急。所以我决定研究校园暴力现象,希望能找到解决对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校园暴力的表现,校园暴力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在学校里面,老师的管理对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是往往事情是发生在校外的。放学后,老师也无法顾及。在校门口附近,小吃店门口,经常上演此类情况,或被敲诈勒索。

校园暴力的三种形式:

一、语言暴力。学生之间经常用污言秽语相互攻击,导致矛盾的产生。

二、身体暴力。凭借身体的优势来打击比较弱的同学。

三、心理暴力,指的是不断重复地采用语言或其他诡计,影响别人学生生活,造成对方精神或心理状况发生不良改变,这其中也包括不断重复的侮辱性手机短信、网络微博。

校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1、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初一有位男同学,向全班男生借钱,名义上是借,实际上是敲诈。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我们班有几位男生,经常欺负一位小男生,如有不从,就会被揍一顿。

3、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并伤害他人身体。有两位同学在打球时,身体不小心接触了一下,结果打了起来,一个出鼻血,一个眼睛被打肿。

4、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争短,大打出手。一女生听说另外有个女生在背后说她坏话,于是就纠结了一帮人,把那女生打了一顿。

5、一方不堪长期受辱,采取以暴制暴手段报复另一方。

在某种程度上,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的一个缩影,但是校园暴力毕竟不是社会暴力本身,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我想就谈谈校园暴力行为的原因:

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一个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理和心理也会逐渐发展。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认识能力和控辩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辨别是非和自控的能力比较薄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处理问题时极易冲动。

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良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会开始选择和同龄人交往并融入群体里面。而未成年人的思想往往很不成熟,如果受到不良团体的挑拨和唆使,很容易就会实施犯罪造成危害后果,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具有罪恶感。

在很大程度上,实施暴力行为的学生大多法律意识是十分淡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实施这种行为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和责任。

受到暴力侵害的学生,会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忍气吞声,而恰恰是这种忍气吞声,更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还有另外一种就是以暴制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则会造成新的校园暴力。

很多影视、电视、书籍当中都含有暴力场面,很多武侠、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种种的暴力场面只是让孩子知道暴力、欣赏暴力,乃至使用暴力。

而且现在网络技术相当发达,很多暴力、血腥的游戏在网上泛滥,其画面精美逼真,学生上网就经常沉溺其中,并往往会把网络中的暴力带到现实当中。

校园暴力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还校园一片净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

学校应当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加强法制教育,还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老师应当主动关爱学生,纠正偏好优生,冷漠后进生的教师歧视现象。学校还应当定时召开家长会,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共同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犯罪。学校还要整顿周边环境,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指导。

家长应当关心孩子,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对于孩子的不良交往要坚决予以杜绝,以自身的榜样感染和影响孩子,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保护方法。还应当定时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校状况,发现问题也可及时解决。

政府应当加大对周边不良环境的整顿,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一些娱乐场所进行清理,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诱因。要努力控制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社会团体和组织积极提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我们学生应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绝不能逆来顺受;不与不良分子交往,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受到暴力伤害后要知道通过适当的途径来保护自己,绝不能产生“以暴制暴”的报复心理。

总之,当我们面对校园暴力时,应当自觉对其进行抵制,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远离暴力文化,不参与暴力行为,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崇寿初中

11.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之我见 篇十一

关键词:校园 德育环境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51-01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指校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学校建设中要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的育人作用。当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教法等,冲击着旧教育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冲击着校园的德育环境建设。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校园德育环境建设的几点看法。

1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统筹兼顾

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立足实际,着眼未来,精心规划,统筹打造校园德育环境,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重要意义。在学校硬件建设规划的同时,也要全面规划好校园德育环境建设。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新”时代特点。规划起点要高,规划标准要高。在校园基础设施方面,像雕塑像的安放,假山的布置,树木的栽种等,都要精心规划。给雕塑像、假山取一个有诗意的名字。选定一种树木作为校树,在校树和其它树木上悬挂标牌,对其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学校要有旗杆、旗台,确保每周的升旗仪式顺利进行。校园中的校车、摩托车、自行车要有合适的放置位置,不能如游兵散将一般。校园中要有足够数量的垃圾桶,垃圾桶要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垃圾桶上要有醒目的区分标志。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要有校徽展示,有激发师生奋进的校训,还要有催人向上的标语。在标语的设计上,要考虑标语的时效性。对于顺应形式,内容经常更换的标语,使用标语牌为好,最好不要直接写在或嵌在墙上,以免因更换标语而破坏环境。我想在这里特别提一下黑板报。比起那些明亮气派、严肃规范的宣传窗,黑板报生动活泼,内容更换简单方便,学生易于操作,比铝合金式的宣传窗更感到亲切。目前,新的校园建设中已经很少见到黑板报了。本人建议在校园规划中给黑板报留下一席之地,让黑板报文化在学生手中代代传承。

2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

过去的德育实施的是无“人”德育,背离了德育实施的方向,德育教育成为为政治、经济、社会服务的工具,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在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的核心,也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也离不开这个核心。在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要把“人”的因素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让全体师生参与到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师生的聪明才智,多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校园建设成温馨的家园,改变过去那些严肃的、令人生畏的环境布置、标语设置等。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还要立足于本地实际情况,要有学校特色。比如,我们学校位于孟子山下,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孟子文化,利用雕像、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向师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很重要。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折树木,不践踏花草,垃圾要分类投放等,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出发,向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3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破旧立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所学校不断发展的源泉。在创新面前,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着挑战,也存在着契机。在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中,一花、一草、一砖、一石……可能创新的机会就在里面。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创新之路,大胆的走创新之路。我们学校有处花园,堪称学校脸面。几年前学校领导却作出这样的批示,铲除花草,把地分割成块,三年级以上的班级每班分得一块,地由各班自行处置,不必请示学校。但有一点,不能让地荒芜。现在再到那里去看一看,玉米、地瓜、花生、扁豆、南瓜……足足有二十几种,农村常见的农作物,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虽然花园被毁了,景色也没有原来那么漂亮了,甚至看起来还有一些乱七八糟,但这可都是学生的杰作,这里变成了学生真正的乐园。过去的“禁止入内”、“禁止践踏花草树木”的警告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学生可以自由出入,在这里劳动,在这里学艺,在这里试验。这里成了学生名副其实的劳动基地,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过去的花园只对环境进行美化,但现在的基地不但可以对环境进行绿化,更重要的是可以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在这种向班级、向学生完全开放的教育中,学校、教师、学生都是赢家,而学生更是最大的赢家。加强校园德育环境建设,也要敢于“撕破脸面”,敢于“践踏花园”,只有破旧,才能立新。

4 校园德育环境建设要建管并举

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校园的德育环境建设具有持久性,不但要建设好,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好。校园德育环境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是最重要的。校园德育环境管理制度,可以分散渗透到各种管理制度里面,也可以单独制定制度。除了制度规定外,要对各项环境管理进行分工,责任到人。要强化师生的文明意识,发挥主人意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12.中小学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十二

一、“和爱”型校园的基本理念

1.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从哲学上讲,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基于人,一切依靠人,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的智慧和力量为发展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群众,发展依靠人民群众,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校建设和爱型校园,也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感受职业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

2.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

和、爱,是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意。我们建设和爱型校园,旨在培养学生自尊自爱、 向善向上、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师德修养,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现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崇尚仁爱、慈善、和平等价值观,强调在团结合作、和谐相处中共同发展。我们建设和爱型校园,就要鼓励学生在相互关爱中共同成长,促进师生在相互尊重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促进学校在与家庭、社会的和谐相处中持续发展。

二、“和爱”型校园的构建策略

1.将“和爱”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追溯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出了以 “和爱”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理念,并将此延伸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学校首先从校园环境入手,绿化、美化校园,努力把“和爱”元素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校门口的电子屏、校园内的宣传标语,走廊、楼梯的墙面,班级黑板报,校园橱窗,处处彰显着“和爱”的文化精神。

“和爱”文化,既体现不同文化形态的和谐共存,又体现为同一文化形态引领下的个性张扬。我们致力于将“和爱”文化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充满爱的教育氛围,使之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精神的统领。

2.以“和爱”推动教师发展

(1)重视抓好师德建设。我们以“师德讲堂”为载体,加强对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牢固树立“以爱立教”的理念,倡导以爱育爱,以心育心,尊重、 关心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自主和谐的发展。班子成员坚持以德为重,以能为纲,强化模范意识、服务意识,想教师所想,想学生所想,以一颗真心来待人,工作中重鼓励引导,重人文关怀,争做“和爱文化”的领头人。

(2)重视抓好师能建设。我们努力做到坚持以人为本,抓好师资培训两大工程:一是全员优化工程,二是名师工程,通过“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同伴互助”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专家引领方面,继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增加一线教师与名特优教师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学先进,促自身。在校本研修方面,坚持规划引路,通过读书学习、教学研讨、反思总结等方式强化教师的自我成长意识,并利用教研组、备课组、办公室等“学习共同体”,促进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同生共长,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3.以“和爱”引领学生成长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在常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育“和爱”型学生。

(2)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班级文化活动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强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各项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影响力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发展个性的空间。

13.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篇十三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事业发展的和谐,再次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其中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那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

摘要: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和谐校园,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事业发展的和谐,再次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其中的关键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那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构建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新命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校园。这是因为:(1)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便很难说是真正的和谐社会。(2)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和谐校园可以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具有和谐精神的人才,促进社会各行业的和谐。(3)学校是人才集聚之地,和谐校园可以产生示范诱导作用,带动整个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便没有学校的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这是因为: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学校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核心

构建和谐校园必先弄清什么是和谐校园。这样,才能使构建和谐校园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否则,就会目标不明,无所措手足。什么是和谐校园呢?笔者认为其涵义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

二是事业发展的和谐。这一方面包含内容较多,主要有:(1)课程安排的和谐。应开设什么课程,每门课的课时量是多少、由那位教师担任、在哪个教室上课、如何考试,等等,都要合理安排,协调发展。(2)学科发展的和谐。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3)规模与质量的和谐。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不降低,在提升质量的同时不导致规模的萎缩,使规模和质量和谐发展。(4)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要使学生所学,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合乎个人的兴趣爱好。(5)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要使教师个人事业的成功能够推动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又造就教师事业的成功,二者呈良性循环、滚动发展。

三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学校的建筑与周围环境应相互协调,各建筑之间也应错落有致、相互呼应,整个校园应干净、安宁,营造一个整洁美观、宁静幽雅的环境。

和谐校园虽然包含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但和谐的人际关系却是其中的核心。因为:(1)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一提和谐校园首先想到的是人际关系十分和谐的校园,即便学校业绩尚不突出、房屋也较破旧,仍不失为和谐校园;相反,即便业绩不俗、建筑富丽堂皇,若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人际关系紧张,也决不是一个和谐的校园。(2)人际关系和谐是事业发展和校园环境和谐的前提,若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事业发展就不可能顺利,校园环境也必然脏乱不堪。

三、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既然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核心,那么,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如何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呢?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领导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及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三个方面,那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应从这三方面着手。

(一)构建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里的人群最主要的就是学生和教师。师生关系是校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着人才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中,因学生要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学习和生活,教师占主导地位,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从优化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做起。

14.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推荐) 篇十四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校更快更好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一个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和谐校园,使高校成为师生员工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高校建设的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

一、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高校要大力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做好释疑解惑、凝聚力量、坚定信心、鼓舞士气的思想工作。按照和谐校园的标准,大力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紧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努力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进行“三观”教育、爱校爱岗教育和师德师风教育,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使学校环境有利于干事育人。

二、依法发展校园民主。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是办好大学的重要基础,一个

民意顺畅的氛围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要善于将办学过程中产生的行之有效的新经验,把群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首创精神,认真加以科学地总结、提升和引导,通过党内程序,形成党组织的主张,并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咨询会等,让学校、院(系)的重大事项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成为全

校师生员工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推动工作朝着理性的、正轨化的方向前进。

三、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

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大学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质量教育贯

彻体现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要通过各种政策和机制调动和鼓励广大教师热爱教学,精心教学,创新教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中去,为每一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形成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的氛围,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创造更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15.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十五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表层,主要指班级的教室环境,由硬件设施和个性化布置组成,硬件设施一般是学校比较固定的东西,个性化布置则跟班级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密切相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班级的整体育人氛围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素养。优美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仅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疲劳,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团结合作、热爱班级、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不断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物质文化的个性化布置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梳理内容,分块布置。班主任可以事先对班级的硬件设施和想要进行个性化布置的东西梳理一下:哪些是学校规定统一布置的?哪些是各班可以自由发挥的?哪些属于常规类(如信息栏、图书角、生物角、黑板报、墙报、荣誉榜等)?哪些属于特色类(如班名、班徽、班训等)?

二是整体设计,融入特色。随后,可结合班名、班徽、班训所倡导的整体育人氛围进行相应布置,班主任在追求不同风格的同时,更要整体设计、巧妙布置,使教室的整体氛围显得高雅和谐。

三是整洁卫生,持之以恒。班级卫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外显标志之一,当人们走进一间教室,很容易会被桌椅整齐、窗明几净、文化浓郁的教室环境所打动。班主任要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班级小家务,分工协作,人人参与,从而保持教室的整洁美观。

四是小小点缀,增加生机。大多数的班级会在教室里设置—个生物角,一盆盆充满生机的绿色植物,不仅令^.赏心悦目,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视觉疲劳;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增长孩子们相应的知识和本领,也逐步唤起他们的爱心和环保意识。同样,蚕宝宝、小乌龟等小动物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给教室增添了一份生机。

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里层,主要指班级的规章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结合校本实际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班级的班名、班徽、班训、班规等几大方面。有的班级可能还会结合实际,设计班级口号、班歌、班服等。

班名。班名就是班级的名称,小学、初中一般结合少先队雏鹰中队的建设以“某某中队”命名,如七色花中队;高中则直接以“某某班”命名,如远航班。

班徽。班徽就是班级的logo,往往蕴含着中队、班名及与之相关的元素,体现了班级的整体风貌。如上海市文来中学2014级8班的班名是“太阳花中队”,其班徽以8班的“8”字为核心,上半个“0”设计成太阳形状,并标上中队名;下半个“0”设计成花朵形状,意味着8班的学生如太阳花一样乐观、勇敢;同时下方的花叶设计成书本形状,暗示着学生们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养分。外圈标明学校、班级和校名logo,直观、形象。其中红色代表活力、健康、热情、希望;黄色代表温和、光明、快乐;绿色代表青春、和平、庄重。预示着全班学生在阳光的照耀下自强不息,茁壮成长。

班训。班训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与班名有一定的联系,反映出班级的奋斗目标。如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部分班级的班训如下所示。

一6班(小脚丫中队):用勤劳坚持,换春华秋实。

二8班(扬帆中队):扬帆起航,放飞梦想。

三3班(彩虹中队):生活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学习像阳光一样健康快乐。

四5班(向日葵中队):面向阳光,茁壮成长。

五7班(奋进中队):团结奋进,多元成长。

当然也有以名人名言、哲理名句当作班训的,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班规。班规主要指班主任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自主管理时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虽然每个班的班规可能不大一样,但一般都会涉及班级组织机构、学习、纪律、出勤、卫生等诸多方面。

一是班委。上海的绝大多数小学采用的是小干部竞聘上岗、小干部轮换制,有些学校则采取双班委制。

二是小岗位。为了进一步锻炼全班学生在不同岗位上的能力,不少班级还会赋予这些小岗位好听的名字,如扫地员叫“白鸽小卫士”、倒垃圾员叫“清洁小能手”、节能员叫“节能小管家”等。

三是班级公约。有以“中小学生守则”为主的,也有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班级特色制定的,一般均会对上课、课间、学习、作业、活动、生活、离校、目标等做详细的要求。

另外,还有班级奖惩制度、活动制度、值日生制度等。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班主任作为桥梁和纽带,可发动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力量,在抓好制度制订的同时,更要抓好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层,是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一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是班级发展的根本。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前提和关键。班主任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技能,积极创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二是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主任要善于结合日常学科教学活动及相关案例,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正确健康的集体舆论导向。

三是培育优良的班风班貌。优良班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在参与学校活动和本班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班训中所倡导的班级奋斗目标。

四是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家校和谐是班级发展的保障。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联席会等,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家长和班级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从而做好家校配合。

班级文化具有陶冶、规范、凝聚、调节、激励等功能,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多元成长有益,更对学生团体的终生发展有益。班主任每天都在迎接一个未知的新挑战,在常规建设的基础上总会出现一些偶发的事件,对于班主任来说,这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课程。

上一篇:故意伤害罪公诉意见书下一篇:骨盆骨折18例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