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2024-11-02

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精选6篇)

1.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篇一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兮⑤。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②嗣(yí)音:传音讯。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作品鉴赏】 《国风·郑风·子衿》是《诗经·国风·郑风》中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她恋人的感情。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①休:休息,在树下休息。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汉:指汉水。游女:在汉水岸上出游的女子。③江:指长江。永:水流很长。④方:渡河的木排。这里指乘筏渡河。⑤翘翘:树枝挺出的样子。错薪:杂乱的柴草。⑥楚:灌木的名称,即荆条。⑦秣(mo):喂马。⑧蒌(lou):草名,即蒌蒿

【译文】

南山乔木大又高,树下不可歇阴凉。汉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荆条。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她的马。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柴草丛丛错杂生,用刀割取那蒌蒿。姑娘就要出嫁了,赶快喂饱小马驹。汉江滔滔宽又广,想要渡过不可能。江水悠悠长又长,乘筏渡过不可能。【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恋情诗。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钟情一位美丽的姑娘,却始终难遂心愿。情思缠绕,无以解脱,面对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这首动人的诗歌,倾吐了满怀惆帐的愁绪。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坟):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真):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1] 【作品鉴赏】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实含义很少区别。古礼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男女结合才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组成家庭的开始。朱熹《诗集传》释云:“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实际上是说新婚夫妇的小家为室,而与父母等共处为家。今以现代语释为家庭,更易为一般读者所了解。

此篇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炼。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覆用一“宜”字。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贯:侍奉。“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

顾:顾念,照顾。

“逝”读为 誓。“去女”:离开你。

适:到...去。

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等也是同样的意思。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爰”(yuán):于是,在这里。

“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德: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

“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劳:慰问。

“之”:犹其,表诘问语气。“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在上古汉语里,“麦”念mie,“德”念die,“国”念gue,“直”念tie。【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诗经》中少有的几篇纯乎比体诗之一。比体诗的特点是全诗“以彼物比此物”,诗中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以打比方来表意说理,通过“咏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这首诗着重描述令人憎恶的偷食老鼠,但一望而知,是比喻不劳而食的剥削者。通过这个比喻,把剥削阶级贪婪、残忍、寄生的本性,以及人民的反抗意识,作了集中、形象的表现。

这首诗共分三章,每章八行。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表现了十分强烈的抒情性。第一章,首二句是对“硕鼠”的希求,希求它“无食我黍”。再下两句,指责“硕鼠”的刻薄。三岁,指多年。多年来我用粮食养活你,你却只管自己不顾我的死活。下四句,表示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我发誓要离开你,到那安乐的地方去,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感情有三次变化,一次比一次强烈!各节之间,由“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再到“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象征奴隶主的硕鼠,由食黍、食麦到食苗,一层比一层残酷,因而,奴隶们反抗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也一层比一层递进,一章比一章更为强烈!各章均重叠“硕鼠”,对剥削阶级贪婪、残酷的本性揭露无余,也强烈地抒发了被剥削者切齿痛恨的仇视情绪与反抗行动。令后世读者为之叹息掉泪。它的思想性、战斗性都是十分强烈的。

这首诗的主要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它表达了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压迫的人间“乐土”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的提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流传千古的比体诗,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的喻体(硕鼠)选择得好。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二是贴切、生动。所谓贴切,就是认真地概括喻体——老鼠和本体——奴隶主的共同点,抓住了二者的共同特征。因此,一提到老鼠,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剥削人民的奴隶主,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作者又加以夸张,突出了“硕鼠”由于贪吃而体态肥硕,借以突出了剥削阶级的贪得无厌,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三是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用老鼠比喻剥削者,与作者的爱憎感情相一致。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在一辈辈的读者群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一成功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结构特点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涩),胡取禾三百廛(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粘)尔庭有县(悬)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纯)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孙)兮!

【注释】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檀:青檀树,木坚硬,可作车料。

寘:同“置”。

干:岸,水边。

涟:水波纹。

猗(音yī依):义同“兮”,语气助词。

稼(音架):播种。

穑(音色):收获。

胡:为什么。

禾:谷物。

三百:极言其多,非实数。

廛(音蝉),古制百亩。三百廛,三百户。

狩:冬猎。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

县:悬挂,后来写作“悬”。

貆(音环):猪獾。形略似猪,又似狸。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孟子》赵歧注:“无功而食谓之素餐。”

辐:车轮上的辐条。

直:水流的直波。

亿:万万叫做亿,古时十万也叫做亿。

瞻:向前或向上看。

特:小兽。《毛传》:“兽三岁曰特”

轮:车轮。此指伐檀木为轮。

漘(音脣):水边。

沦:小波纹。

囷(音qūn逡):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鹑(音纯):鸟名。

飧(音孙):熟食,此泛指吃饭。【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貉悬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

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作品鉴赏】

本文将此篇作为反剥削诗歌看,对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难以确认,姑且保留拙作《诗经选注》的看法,即:这是伐木者之歌。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清澈水流,不由得赞叹不已,大自然的美令人赏心悦目,也给这些伐木者带来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然而这只是刹那间的感受而已。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因此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本篇三章复沓,除换韵反覆咏叹,更有力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外,还能起到在内容上有所补充的作用,如第二、三章“伐辐”、“伐轮”,便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用,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另外各章猎物名称的变换。则说明剥削者对猎获物无论是兽是禽、是大是小,一概毫不客气地据为己有,表现了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力量。另外诗的句式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杂言诗最早的典型。戴君恩《读诗臆评》谓其“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这首诗三章都以叙述伐檀木起头,是当时干着繁重伐木劳动奴隶,一边劳动,一边想到社会的不平,而随口唱出来的歌声。全诗三章,采用了回旋重沓、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思想和感情得到畅快的倾泻。

《卫国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1] 【注释】

① 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一瓜果之类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④木桃:桃子。

⑤木李:李子。[1] 【译文】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我回赠给你的却是佩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桃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美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李子,我回赠给你的却是宝玉。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1]

【作品鉴赏】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 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鄘风.柏舟》

题解:姑娘婚姻不得自由,向母亲倾诉她坚贞的爱情。

【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1,实维我仪2。之死矢靡它3。母也天只4!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5。之死矢靡慝6。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1.髧(dàn旦):头发下垂状。两髦(máo毛):男子未行冠礼前,头发齐眉,分向两边状。2.仪:配偶。

3.之:到。矢:誓。靡它:无他心。4.只:语助词。凉:相信。5.特:配偶。

6.慝(tè特):邪恶,恶念,引申为变心。【译文】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中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另求!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

轻轻摇荡柏木舟,在那河边慢慢游。头发飘垂那少年,是我相中好侣伴。发誓至死不变心!我的母亲我的天,为何对我不相信!【作品鉴赏】

诗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个待嫁的姑娘,她选中的对象是一个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两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姑娘的选择未能得到母亲的同意,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反映了《诗经》时代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政令许可的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性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 是“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齐风?南山》),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是一个很新很有价值的信息。

这首诗还接触到一个更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无论古今中外,在择偶的问题上,母亲和女儿的意见往往不能一致。母亲相中的,女儿不屑一顾;女儿中意的,母亲坚决不准带回家来。

和《国风》、《小雅》中的多数篇章一样,这也是一首歌词。在形式上属于典型的两章叠咏:中心意思在第一章中已经说完,但只唱一遍不够味;所以第二章变易韵脚上的字,将同样的意思再唱一遍。实际上也就一支曲子,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②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③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④[1]

【注释】

①相:视也。仪:威仪也。

②止:假借为“耻”,郑笺释为“容止”,也可通。

③俟:等。

④胡:何。遄(音船):速。【译文】

看那老鼠有张皮,可是人却没威仪。既然人没威仪,为何还活不倒毙!

看那老鼠有牙齿,可是人却没有行止。既然人无行止,活着不死等何时!

看那老鼠有肢体,却见有人不懂礼。既然有人不懂礼,何不赶快就断气![1] 【作品鉴赏】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雨无正》“鼠思泣血”之鼠通癙,未计),除此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而此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至于所刺的“在位者”是谁,所刺何事,虽曾有过多种说法,但已无法考实,翻开卫国的史册,在位者卑鄙龌龊的勾当太多,如州吁弑兄桓公自立为卫君;宣公强娶太子伋未婚妻为妇;宣公与宣姜合谋杀太子伋;惠公与兄黔牟为争位而开战;懿公好鹤淫乐奢侈;昭伯与后母宣姜乱伦;等等。父子反目,兄弟争立,父淫子妻,子奸父妾,没有一件不是丑恶之极、无耻之尤。这些在位者确实禽兽不如,禽兽尚且恋群,而他们却是骨肉相残。此篇诗人咬牙切齿,是有感而发。《诗经选注》曾指出:“《相鼠》一诗就是卫国统治者丑恶行为的总概括,有强烈的现实战斗性。”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此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所谓“痛呵之词,几于裂眦”(牛运震《诗志》);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意在笔先,一波三折”(陈震《读诗识小录》,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与风趣。

2.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篇二

音乐文学, 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来理解, 就是一种与音乐结合紧密的文学, 这也表明了它从属于文学的地位。音乐文学可追溯到上古诗、乐、舞三位一体时期, 在艺术起源方面, 音乐和文学紧密结合, 它们之间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而且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更进一步证明了早在商朝, 我国已经达到了礼乐盛世, 到了先秦两汉时期, 诗、乐一体, 原始的音乐和文学并没有分家, 诗歌作品大多为音乐文学作品, 而非纯文学文本。

音乐和文学就像并蒂莲, 源于同一母体, 同时相互映衬造就了和谐的效果。

上古流传下来的已经失去了乐谱的乐歌, 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歌词, 属于音乐文学的范畴, 可见音乐文学正是文学的开端和初始阶段;音乐文学作为一门课程已经附设在音乐学课程之下, 被广大师生所学习, 可见音乐文学沿袭至今, 所以对音乐文学概念的定义应立足多角度, 力求做到全面把握。通常对音乐文学的概念界定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现将其总结如下:广义的音乐文学是指音乐与文学的交叉, 只要具有音乐性, 并与音乐密切相关的文学都可称之为音乐文学;狭义的音乐文学则专指入乐可歌的诗歌, 现代的歌词等可作用于人的听觉的艺术作品。

在这里想要补充的是按时间也就是历史时期进行分别定义的方法, 暂且称之为历史分期定义法。众所周知, 《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等作品均为音乐文学作品, 它们的共性正是音乐文学的突出特征, 可以合乐而歌。《诗经》、楚辞又有着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等作品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比如保有原始诗歌的综合性、宗教性、神秘性、仪式性;主要适应于乐 (其乐的性质为先秦时期的雅乐) 的场域;多为四言 (楚辞以六言居多) 等, 正如朱谦之先生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平民文学, 即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学。”[1]所以音乐文学的概念还应从时间上做具体分析界定。

先秦音乐文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先秦文学的一个种类, 主要适应于乐的场域。这种文学体裁的突出特点就是作品是乐的产物, 带有音乐美属性。先秦音乐文学不同于后世的音乐文学, 这一时期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最为紧密, 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不论是上古歌谣、原始大乐歌还是《诗经》、楚辞都是先秦的乐悬制度和礼乐制度下的产物。先秦音乐文学研究就是基于此种定义之下的研究。这种界定并不是有意将先秦音乐文学独立于音乐文学研究之外, 而是为了明确概念以便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研究。

对于先秦音乐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有利于探究先秦时期音乐文学作品的“生态”状况

在先秦两汉时期, 无论是《诗经》还是汉乐府歌辞, 都是在配乐演唱中诞生并广泛传播的。然而“原‘诗’携带的信息已经产生巨大的衰减与损耗, 比如‘诗’的创作以及传播过程, ‘诗’的节奏与韵律以及表演方式, 皆全然不知其然。”[1]对于先秦诗歌而言, 以往的研究一般局限于对其书面文本的注释, 而忽视了它的音乐属性, 这都不利于我们还原先秦时期音乐文学作品的“生态”状况, 也不利于我们多角度的把握先秦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研究中发现《诗经》中的《大雅》鲜少有学者站在音乐文学的角度来解读, 而黄松毅先生的《仪式与歌诗—<诗经[2]大雅>研究》就从歌诗的角度再现大雅的整体风貌, 结合周代礼乐文化分析这些歌诗在不同仪式场合的运用情况, 从歌诗的产生方面还原了这些作品的原生态状况。只有尽可能地去努力接近诗的本原状态, “尽量将‘诗’以‘原生态’的面目呈现给世人, 让世人去想象那时‘诗’的真实状态, 而不是面对‘诗’文本而茫然失措, 由此也可以纠正或扭转世人对于‘诗’的一些错误印象, 还原一下诗的原生态。”[3]

(二) 有利于探究《诗》的音乐属性

从广义来说, 《诗》属于音乐范畴, 而其文学属于音乐文学。当我们面对《诗》纯文本的时候, 我们就很难去全面理解与阐释“诗”的意义了, 因为原先附着于诗之上的那种旋律、节奏已经荡然无存, 即“诗”的存在之场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秦音乐文学的研究, 将还原“诗”的存在之场, 并结合礼乐制度的背景, 更好的探究作品的本质属性。

(三) 有利于挖掘先秦时期的有关音乐文学理论

无论是上博简《孔子诗论》, 还是荀子的《乐论》, 甚或是《礼记·乐记》, 都关涉了对于音乐文学作品的看法, 值得我们去审视与挖掘其音乐文学理论属性, 有补于现有的文学理论体系。

由于音响的易逝, 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无法聆听, 只能在传世典籍文献里去凭吊。音乐曲调的失传, 使对音乐文学的研究困难重重, 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陈陈相因, 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和壁垒, 新的研究成果迟迟未出现, 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艰巨的挑战。近年来地下文献的不断发掘出土, 对先秦的文学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视野, 也为先秦音乐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对先秦音乐文学的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摘要:中国是个非常重视音乐的国度, 文献中关于音乐的一些记载, 可谓俯拾即是。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密切相关的, 这也就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音乐美。有些学者甚至明确地指出先秦时期有“乐坛”而无“诗坛”, 由此可见“乐”在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先秦诗歌的音乐文学属性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原生形态, 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音乐文学,乐,音乐属性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183页。

[2]蔡先金等:《诸子之前泛诗现象研究》, 济南:齐鲁书社, 2012年版, 第7页。

3.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先秦文学;石鼓文;价值;影响

丰富多彩的先秦文学是我国文学的基石,它不仅开启了诗歌、散文、赋等多种文学样式,而且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良好开端。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先秦文学中有众多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诗歌中颂美、祈祷的韵语,很多也都与歌谣的形态共同存在。石鼓文就是用十首诗歌的形式,展现先秦时秦国君王生活中的重大活动场面,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在先秦文学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先秦文学独具特色,石鼓文学独树一帜,两者紧密联系奠定后世文学基础

先秦文学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它并非纯文学,并且呈现出一种综合的文学形态。先秦文学作品主要是史学和哲学著作,记载的史诗形式中富有文学意味。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先秦诗歌或追念先祖,或美刺时政,或吟咏性情,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这些史学和哲学作品具备相当强的文学性。《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动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基本具有了叙事文学的特征,奠定了我们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讨论政治、人生问题等文章中,表现出鲜明的文学个性,带着浓郁的文学情感,文学价值很高。

石鼓文的价值,从文学史的立场来看,它是诗,两千六七百年前古人所写所刻得诗,遗留到现在,遣词用韵,情调风格,都没有经过删改润色,在诗的形式上每句四言,基本上是原始资料。尽管石鼓文历经沧桑磨损严重,但我们肯定它们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仍然有坚实的凭证。石鼓刚好是十个,所刻的诗刚好是十首,并且十首诗上记载的都是先秦君王的历史事件,故从文学史的观点来看,石鼓文不仅直接提供了一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宝贵资料,而且更重要的贡献是印证了当时秦人在宝鸡地区生息繁衍的真实性。为数不多的文字中为世人揭示了太多信息,诗篇文字当中官职的出现,宝鸡生态环境的描写,狩猎生动场面的叙述,山水平川的赞颂,字里行间中都能让后人从中发掘出宝贵的历史资料,其中优美的语言表述,同样让人不得不赞叹先秦文学的坚实根基。

二、先秦文学中一部璀璨的历史史诗——石鼓文

石鼓自唐初被发现以来,已有1300年之久,所承载的历史,也有自先秦至今的两千多年之久。它的历史意义已是登峰造极,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史料,而且是一篇珍贵的文学诗篇,它的文学价值也在中国粲如星斗的文学长河中闪耀着独有的光芒。

1.石鼓文中映射出的先秦文学特点。先秦文学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史不分家,而石鼓文中对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也是屡次出现,从文字中后人解读出来大量的历史,比如祭祀方面的重要史料,秦人亦承西周冬猎的考证等,都能体现出石鼓文是先秦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篆书之祖。其笔法近似于西周金文,却远比金文更加规范、严正。古今石鼓研究者均认为,石鼓文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千百年来,被历代书家视为研摹篆书的重要范本,故又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2.石鼓文与先秦文学代表作《诗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除《商颂》等少数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余都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手法多样,语言优美,为我国诗歌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标志着先秦诗歌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的完成,也反映了先秦诗歌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过程。

石鼓文是独一无二文学诗篇,它属于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所以它和《诗经》大部分作品的创作时间是同时期,他们的文学风格当然也是相似的。作为最早的石刻文字和优美的诗歌内容,石鼓文被学者誉为是《诗经》末期收入的长篇佚诗,可见两者的联系是如此紧密的。

石鼓通过记述所透露出的精神面貌是骄傲的,《而师》上所描述的秦军军队实力强大、《吾水》上所描述的秦人的国富民强、《车工》鼓对随从部队的赞誉,都展现出了一种豪放的气质,显得格外之张扬。这与《诗经》中一派温文尔雅的抒情写礼有着明显的不同。正是因为秦人所具备的这种豁达而具有胸襟的气魄,才决定了秦族的不断壮大,最终称霸一方,注定了一统中原的大命运,展现了一如磐石一般,坚忍不拔的豪迈个性。可见石鼓文中的文学特征与《诗经》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两者息息相关,共同谱写着先秦文学史上的辉煌灿烂之歌。

【参考文献】

[1]《中华石鼓园》.李耀虎.三秦出版社.2013.10

[2]《中华瑰宝石鼓文》.彭曦.陕西出版集团.2010.9

4.先秦两汉文学习题(模版) 篇四

一.填空:

1.先秦文学指 以前的文学。

2.史前传说时期的文学形态主要为两类:。

3.《击壤歌》、《康衢歌》、《南风歌》等歌谣相传为 时期的作品。4.《弹歌》见于东汉人赵晔《 》卷九。

5.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 》、《 》、《 》、《 》、《楚辞》和其他一些古籍中。6.保存我国古代神话最多的一部古籍是《 》。7.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以 故事最为著名。8.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则首推 的故事。9.商民族始祖 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10.《 》记录了后稷神话。11.在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 父子。12.黄帝与 战于涿鹿之野。13.“与日逐走”的神话人物叫。14.“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5.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16.有关女娲的神话应产生于 社会。

17.黄帝“与 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18.解释“黄帝四面”神话为:“黄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 19.《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 世纪。20.《诗经》中的“风”共有 篇。

21.《诗经》中的“风”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风、等十 国风。22.《诗经》中的“雅”分为。23.《诗经》中的“颂”是 之乐。

24.《诗经》在汉代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鲁人 和赵人 的古文“毛诗”晚出,但盛行于世,最终压倒了三家诗。25.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讴歌先公先王德业的诗篇多与 活动相关。26.《生民》、《公刘》、《绵》、《皇矣》和《 》五篇作品,被认为是周族史诗。27.《诗经·大雅》中的《 》一首记叙了周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至豳的大迁徙的历史。28.“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秦风》《 》中的句子。29.“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 》一诗中的句子。30.《诗经卫风·硕人 》 一篇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一个贵妇人说:“手如柔荑。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诗经·小雅》《采薇》一首中的句子。32.《诗经·周南》中的《关雎 》开篇以“,”起兴。33.“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邶风· 》一篇中的句子。34.《国风》中描写农业生产最全面最色的作品是《 》。

35.《鄘风·柏舟》是一诗表现了一个少女强烈要求 愿望的作品。36.《诗经》章法最明显的特色是:。37.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 》。

38.先秦散文主可分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又称 散文;二是以记载历史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为主的 散文。39.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有《老子》、《论语》、《墨子》、《 》、《 》《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40.《 》是专门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

41.先秦历史散文中,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的两部著作是《 》和《 》。42.《左传》又名《 》,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学巨著。43.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则是借助它的编年以记事的独立的史学巨著。44.所谓春秋三传是《左传》、《 》和《 》,古人认为它们都是阐释《春秋》的作品,故有此称。4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 史。46.《国语》大约成书于 初年。

47.晋文公早年流亡之事记载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里。48.《战国策》,初名《短长》、《 》、《长书》、《 》之称。49.《苏秦始将连横》选自《战国策》中的《 策》。

50.春秋战国时期两位儒家学派大师是和,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论语》和《 》。5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52.“气盛”被认为是《 》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53.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两位大师是和。他们的著作分别是《 》和《 》。54.庄周的著作现存共三十三篇,分篇、外篇和 篇,55.我们所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庖丁解牛》、《邯郸学步》等都出自《 》。56.《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都出自《 》。57.《 》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58.“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屈原的《 》一诗中的句子,这首诗大约作于楚国国都沦陷之后,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悲哀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59.在评价《离骚》时曾说:“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 60.诗人屈原在其诗《 》中写道:“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了自己誓死坚持理想、保持高尚人格的决心。61.“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是屈原《 》一诗中的句子,以人格化的描写表现太阳。62.屈原在《离骚》一诗中吸收了很多的神话,诗中的曦和与望舒分别是

神和 神。63.《 》被认为原本是民间祭歌,屈原利用其形式进行了再创作。64.《九歌》包括了《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东君》、《 》、《少司命》、《大司命》、《礼魂》。65.屈原作品中有一首奇特的长诗,他共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部题,这首诗就是著名的《 》。66.与屈原同时而稍后的另一名楚辞作家是宋玉,他的楚辞代表作是《 》。67.《涉江》选自屈原组诗《 》。68.屈原的组诗《九歌》共有 篇作品;

69.屈原作品据王逸注本共有 篇。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篇代表作是长篇政治抒情诗《 》。70.屈原一生共被流放两次,第一次是被楚怀王流放到 地区;第二次是被顷襄王流放到 地区的沅水、湘水一带。71.一般认为《招魂》是为招 之魂而作。72.《九歌》中写山神之恋的作品是《 》

7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出自《九歌》中的《 》。74.《九辩》“悲 ”的内容给对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75.《高唐赋》、《神女赋》的作者是。

76.刘勰评价屈原说:“其衣被词人。” 77.赋,在《诗经》里的本意是____ 78.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上介于____与____之间。79.最早将自己文章命名为赋的是____。

80.汉代的赋发展经历了____、____、____三个阶段。81.贾谊的赋作以《____》和《____》为代表作。82.《子虚赋》和《___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83.枚乘的赋中,《____》最为重要。

84.扬雄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河东赋》、《长杨赋》、《____》、《____》。85.被认为是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的作品是《____》。86.张衡的《____》,赵壹的《____》是东汉著名的抒情小赋。87.西汉初年,散文的代表作家是 和。

88.《论贵粟疏》是____写给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中心是阐述强本抑末的主张。89.《史记》是中国第一部____史。

90.撰写的《汉书》是第一部____ 史。

91.《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____、十表、八书、三十____、七十____五个部分组成。92.《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 部分。93.《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 传。

94.司马迁除《史记》之外,还有《悲士不遇赋》和《 》传世。95.《汉书》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改变,改____为志,去掉世家并入____。96.《汉书》由纪、____、志、传四部分组成。97.乐府原是古代____的名称。98.现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集子是宋人____的《乐府诗集》。99.《孔雀东南飞》最初见于徐陵编的《____》,题为《____》。

100.汉乐府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它创作精神上的特点。班固将其归结为“感于哀乐,”八个字。101.汉乐府民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 》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102.在《乐府诗集》里,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103.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兒行》表现的都是 的疾苦。104.“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二句出自《 》一诗。

105.乐府诗《 》叙述主人公“八十始得归”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106.《陌上桑》表现了女主人公 巧对使君的机智。107.《上山采蘼芜》写了一位弃妇与 邂逅的故事。

108.铙歌十八首的曲调属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源于。109.民间歌谣中,除杂言体外,还有较多的 言诗。

110.汉乐府鼻祖《安世房中歌》17章中有4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的 体。111.《 》对太守家迎亲场面作了大肆的渲染,写得铺张扬厉。112.刘勰 《文心雕龙》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为“五言之

也。” 113.《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 》卷二十九。114.《古诗十九首》当出现于 年。

115.《古诗十九首》多数是写 的乡情和思妇的闺愁。116.“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出自《 》。

117.《回车驾言迈》称:“盛衰各有时。” 118.“人生天地间。”是《青青陵上柏》中的诗句。119.《古诗十九首》 的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都在诗中直接出现,《 》是个例外。120.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 》。121.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122.秦嘉有《 》三首。

123.郦炎的作品今存五言体《 》二首。

124.————————的《疾邪诗》二首均是五言,附在《刺世疾邪赋》之后。

二.单项选择

1.《诗经》全集共():

A、三百篇

B、三百零五篇

C、二百九十五篇 2.《诗经》的句式,以()为主:

A、四言

B、五言

C、七言 3.()说“不学诗,无以言”: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4.()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A、《春秋》

B、《论语》

C、《诗经》 5.《诗经》全集分为()部分:

A、三

B、五

C、六 6.()最早为我们提供了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A、《离骚》

B、《诗经》

C、《古诗十九首》 7.《诗经》中最能体现其现实主义风格的是():

A、风

B、雅

C、颂 8.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 A、六义

B、六经

C、六法 9.下列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

A、《邶风·静女》

B、《鄌风·墙有茨》

C、《周南·关雎》

10.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起始于():

A、《离骚》

B、《诗经》

C、《汉乐府》 11.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是()

A《春秋》

B《国语》

C《尚书》 12.《尚书》书名的意思是()

A高尚的书

B上古之书

C时尚之书 13.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

A《战国策》

B《国语》

C《老子》 14.我国记事文之祖是指()

A《荀子》

B《孟子》

C《春秋》 15.我国记言文之祖是指()

A《尚书》

B《左传》

C《史记》 16.《战国策》是按()国分别记述的。

A十

B十一

C十二

17.《春秋》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严谨的笔法,称为()

A佶屈聱牙

B兢兢业业

C春秋笔法

18.《春秋》记史实,用精微的语言寄寓是非褒贬,称为()

A革故鼎新

B微言大义

C见微知著

19.下列哪一部著作着重记录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活动及其有关的谋划和辞说

A《楚辞》

B《战国策》

C《庄子 20.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A《国语》

B《春秋》

C《论语》 21.我国第一部记事详明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A《道德经》

B《诗经》

C《左传》 22.《盘庚》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A《诗经》

B《国语》

C《尚书》 23.《曹刿论战》是以下哪一部著作中的一篇()

A《国语》

B《战国策》

C《左传》 24.《战国策》是西汉()整理编纂的

A刘歆

B刘向

C司马相如 25.《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

A《战国策》

B《左传》

C《尚书》 26.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27.孔子的主要思想都表现在()一书中

A《诗经》

B《论语》

C《国语》 28.《论语》是一部()著作

A语录体

B编年体

C国别体 29.西汉武帝时,《论语》被尊称为()

A“礼”

B“仁”

C“经” 30.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荀子

B庄子

C孟子 31.孟子着重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A“仁”

B“礼”

C“义” 3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他的()思想

A民本

B天道

C王权至上 33.孟子主张(),反对霸道

A“王道”

B“以力服人”

C“非攻” 34.以下哪一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赋家()

A荀子

B孟子

C庄子 35.《齐桓晋文之事章》选自以下哪部著作()

A《庄子》

B《老子》

C《孟子》 36.《老子》又称()。

A《诗经》

B《书经》

C《道德经》 37.《庄子》又名()。

A《书经》

B《南华经》

C《山海经》 38.《逍遥游》出自以下哪部著作()。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39.《吕氏春秋》是一部()的著作。

A儒家

B法家

C杂家 40.李斯的散文代表作是()。

A《汉书》

B《谏逐客书》

C《杂家》 41.屈原的作品篇目最早见于():

A、《史记》

B、《诗经》

C、《汉乐府》 42.()是现存楚辞的最古的注本:

A、《楚辞章句》B、《史记》

C、《汉书·艺文志》 43.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屈原作品有()篇:

A、26

B、25

C、24 44.()是中国诗史上的一篇最早的长篇:

A、《诗经》

B、《天问》

C、《离骚》 45.()是屈原的代表作:

A、《离骚》

B、《九章》

C、《天问》 46.《九歌》共有()篇:

A、9

B、10

C、11 47.“屈平词赋如日月”是()对屈原诗歌的评价: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48.“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是()对屈原和宋玉的评价: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49.第一个把“楚辞”汇编成集的是():

A、屈原

B、宋玉

C、刘向

50.称屈原的作品为“楚辞”、“赋”,都最先见于():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51.《高唐赋》是()作品:

A、屈原

B、宋玉

C、刘邦 52.《屈原列传》是()的内容:

A、《史记》

B、《左传》

C、《汉书》 53.《离骚》是一篇():

A、抒情诗

B、叙事诗

C、写景诗

54.楚辞从用词方面体现出地域特色是指它多用()字:

A、哉

B、兮

C、也

55.“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一语出自()的《楚辞章句》: A、李白

B、王逸

C、朱熹 56.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A楚国 B齐国 C鲁国 57.李斯《谏逐客书》写作时间是()

A战国末年 B秦王朝已建立 C秦王朝将亡之时 58.“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语出自()A班昭《为兄上书》 B司马迁《报任安书》 C杨恽《报孙会宗书》 59.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

A荀子《赋篇》

B 贾谊《吊屈原赋》

C 扬雄《长杨赋》 60.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是

A枚乘《七发》

B 贾谊《吊屈原赋》

C 班固《西都赋》 61.从散体大赋转向抒情骈体小赋的标志

A《归田赋》

B《二京赋》

C《鵩鸟赋》 62.《两都赋》的作者是

A张衡

B 班固

C 赵壹 63.《二京赋》的作者

A张衡

B 班固

C 司马相如 64.《羽猎赋》的作者

A扬雄

B 班固

C 赵壹 65.谁的作品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A枚乘

B 扬雄

C 司马相如 66.汉武帝读了()感叹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A司马相如《子虚赋》 B 司马相如《上林赋》

C 班固《两都赋》 67.真正体现西汉政论风格的是贾谊和()的著作 A 晁错

B 司马相如

C 董仲舒 68.《过秦论》的作者是()。

A、贾谊 B、李斯 C、晁错 6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左传》 B、《战国策》 C、《史记》 70.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A、《春秋》 B、《汉书》 C、《战国策》 71.标志中国叙事诗的飞跃发展的是

A《诗经》

B 汉乐府

C 五言古诗 72.《孔雀东南飞》属于

A 汉乐府

B 古诗十九首

C 南朝民歌 73.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

A 10类 B 4类 C 12类 74.“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二句出自乐府诗

A 《上邪》 B《饮马长城屈》 C 《东门行》

三.多项选择

1.《诗经》中《颂》分()颂:

A、齐

B、周C、鲁

D、商

E、卫 2.下列作品属于战争题材的是():

A、《无衣》

B、《秦风》

C、《豳风》

D、《东山》

E、《采薇》 3.《诗经》中的表现方法可分为():

A、赋

B、风

C、比

D、兴

E、颂 4.在汉朝流传的诗学有():

A、毛诗

B、鲁诗

C、齐诗

D、韩诗

E、郑诗 5.下列诗作属于《大雅》的有():

A、《生民》

B、《公刘》

D、《皇矣》

E、《大明》 6.风共()篇,雅()篇,颂()篇:

A、150

B、160

D、40

E、46 7.《诗经》最初称()或():

A、《诗》

B、《诗三百》

D、《三百诗》

E、《经》

8.下列描写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篇的有():

A、《周南·关雎》

B、《邶风·静女》 D、《周南·芣苢》 E、《秦风·无衣》 9.《尚书》包括()

A《夏书》

B《周书》

D《虞书》

E《盘庚》 10.“春秋三传”是指()

A《左传》

B《战国策》

D《谷梁传》

E《儿女英雄传》11.《左传》可称为()

A《春秋古文》

B《春秋左氏传》C、《绵》

C、105

C、《诗经》 C、《卫风·氓》

C《商书》

C《公羊传》

C《醒世姻缘传》

D《书经》

E《左氏春秋》 12.今存的《尚书》分为哪两种()

A今文尚书

B《易经》

C《坛经》

D古文尚书

E《秦誓》 13.下列属于国别体的著作有()

A《国语》

B《春秋》

D《论语》

E《战国策》 14.以下属于编年体史书的有()

A《诗经》

B《老子》

D《韩非子》

E《左传》 15.春秋战国时的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A历史散文

B政论文

D论说文

E政论哲理散文 16.《战国策》又可称为()

A《国策》

B《国事》

D《事语》

E《长书》 17.下列()作品出自左传

A《郑伯克段于鄢》

B《盘庚》

D《触龙说赵太后》

E《晋楚城濮之战》 18.以下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有()

A孟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孔子

E荀子 19.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礼”

B“兼爱”

C“节用”C《左传》 C《春秋》 C诸子散文 C《短长》 C《秦晋殽之战》

D“仁”

E“非攻” 20.以下是孟子主张的有()

A“王道”

B“与民同乐”

C“忧民之忧”

D“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E“自然无为” 21.以下关于《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现存七篇

B长于辩论

C善于运用譬喻和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

D语言流畅,辞锋犀利,对话生动,富于鼓动性

E虽存有语录问答形式,但主要的已成为富于文学性的说理文章 22.《庄子》全书共分为哪三个部分()。

A内篇

B《大宗师》

C外篇

D杂篇

E《人间世》 23.以下对《庄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其文大都通过神话寓言和各种比喻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想象丰富,具有的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B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而且自然流畅。

C语汇在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而且尖锐泼辣每多幽默讽谏意味。

D语言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E善于叙写战争。

24.从内容上分,属于纯粹的祭歌的有():

A、《湘夫人》

B、《东皇太一》

C、《大司命》 D、《云中君》

E、《东君》 25.下列属于《九章》篇目的是():

A、《天问》

B、《惜诵》

C、《涉江》 D、《抽思》

E、《桔颂》 26.下列属于宋玉作品的是():

A、《九辨》

B、《风赋》

C、《神女赋》

D、《九歌》

E、《招魂》 27.先秦时代两位最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作家是():

A、孟子

B、韩非子

C、屈原

D、荀子

E、宋玉

28.《史记》中司马迁提到读过屈原作品的篇目有():

A、《离骚》

B、《天问》

C、《招魂》 D、《哀郢》

E、《九歌》

29.《九歌》是经屈原加工的民间祭祀乐歌,其中包括():

A、《云中君》

B、《湘夫人》

C、《大司命》 D、《东君》

E、《礼魂》 30.下列被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的有():

A、《离骚》

B、《九章》

C、《天问》

D、《招魂》

E、《九歌》 31.下列篇目取自古乐曲名的有():

A、《九辨》

B、《九歌》

C、《天问》

D、《离骚》

E、《渔父》 32.下列属于《楚辞》在语体上的特点的是():

A、六言

B、七言

C、四字调

D、长短句

E、多用口语方言

33.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成就的赋作家,他的作品有()

A《子虚赋 》 B《酒赋 》 C《长门赋 》 D《长杨赋 》 E《归田赋 》 34.西汉的重要赋作家有()

A贾谊 B枚乘 C张衡 D赵壹 E扬雄 35.东汉末年,抒情小赋的作表作品有()

A《归田赋》 B《二京赋》 C《刺世疾邪赋》 D《两都赋》 E《述行赋》

36.司马迁以“实录”的精神写作《史记》,表现了司马迁不以贵贱论人、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进步历史观的作品是()A《陈涉世家》 B《留候世家》 C《项羽本纪》 D《高祖本纪》 E《李将军列传》 37.赋在汉代兴盛的原因有:()

A与汉王朝大一统的政治经济基础有密切关系;

B、汉朝国力强盛,出现了不少大都市,帝王大兴土木,兴建宫殿,内有灿烂夺目的装饰,珍禽怪兽应有尽有,这些都成为汉赋描写的现实基础; C、统治者的奢侈欲望,好大喜功心理,正需一种与之相应的文学形式去表现;

D、汉王朝的文艺政策;

E、汉武帝不仅奖励御用文人写赋,他自己也写赋鼓励文人 38.汉赋全盛期的代表作家有

A 枚乘

B 司马相如

C 王褒 D 扬雄

E 班固 39.扬雄辞赋的代表作有

A《甘泉赋》

B《羽猎赋》

C《长杨赋》 D《幽通赋》 E《两都赋》 40.西汉前期散文的代表是()的政论文

A 贾谊

B 晁错

C 枚乘 D 董仲舒

E 司马相如 41.《史记》分为()部分

A 本纪

B 世家

C 列传 D 表

E 书 42.《史记·项羽本纪》突出写了

A 黾池会 B 钜鹿之战

C 鸿门宴 D 垓下之围

E 负荆请罪

43.《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哪些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A 鸿门宴

B 垓下之围

C 完璧归赵 D 黾池会 E 负荆请罪

44.《汉书》中的部分志、表是由()补作

A 班彪

B 班超 C 班昭 D 马续 E 刘向

45.汉代乐府机关收集民歌的主要目的有()

A观民风 B定郊祀之礼 C训练乐工 D供帝王娱乐 E丰富乐府乐章

46.下列曲调包括在《乐府诗集》的音乐分:

A 鼓吹曲

B 相和歌

C杂曲歌

D 清商曲

E 横吹曲和杂歌谣 47.下列作品属汉乐府的有

A《妇病行》

B《出东门》 C《涉江采芙蓉》

D《迢迢牵牛星》 E《上邪》 四.判断

1.《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至 五百多年间的作品。2.《诗经》中的风分为十五国风。

3.颂是在以朝廷为代表的各级官府宴饮时演奏的官乐。

4.文学史上经常“风”、“骚”并称,“风”本即《国风》,“骚”即《离骚》。5.《诗经》的“兴”句,有时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6.《魏风·伐檀》把统治者比作大老鼠,他们的贪残,使人民陷入绝 境,为了摆脱这种绝境,人民不得不逃往他方。7.《小雅·六月》 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

8.《郑风·出其东门》写一个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时所发出的誓辞 9.《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10.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记事,一类记言。()11.《春秋》是鲁国史官记载,又经荀子修订编纂而成的。()12.《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13.《国语》是一本以记载言论为主的历史著作。()14.《论语》是一部只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15.孟子主张“仁政”,提倡以道德人格德力量来征服和统治天下,反对暴力和战争。()16.《庄子》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寓言为主要表现方式。

17.《吕氏春秋》分十二经八览六论,每种体例下又分若干篇,共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18.从创作的作品来看,宋玉对屈原的创作有直接的继承。19.《九辨》还属骚体,是辞而不是赋。20.《楚辞》本意是楚地的歌辞。

21.《离骚》篇题,王逸认为是遭受忧患之意。22.“九歌”原是古歌之称,是盛行于夏代的歌。

23.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初年约六七十年间,文章主流是散体大赋()24.晁错的名作《论积贮疏》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25.司马相如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

26.司马相如的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物展开辩论()27.《汉书》的写作图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8.《汉书》是纪传体史书。()

29.《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30.“刻舟求剑”故事出自李斯的文章。31.李斯的《谏逐客书》作于战国末年。32.《吊屈原赋》是汉初抒情小赋的代表之作。

33.《文选》的编者解释说:“《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34.在杨雄的作品中,《长门赋》是受到历代文学称赞的成功之作。35.扬雄创作的赋,以《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最著名 36.司马迁在《悲士不遇赋》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37.《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38.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在《史记》中都被列入本纪。39.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40.乐府在汉武帝时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41.《妇病行》写孤兒受到兄嫂虐待,尝尽人间辛酸的故事。42.《陌上桑》的男女主角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恩爱夫妻。

43.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44.《东门行》写了一个贫苦农民为贫困所迫走向不满和反抗的情景。45.《古歌》和《悲歌》是抒发思乡之愁的作品。46.《枯鱼过河泣》采用了寓言的形式来表现乡愁。47.《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诗都是出自思妇之手。

48.《古诗十九首》和以往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把人生的短暂写得特别充分。49.《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却不是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50.《古诗十九首》的大多诗篇都是一开始就抒情明理。51.《明月何皎皎》以夜晚独宿为背景,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52.《西北有高楼》的抒情主人公是高楼之上弹奏乐曲的女子。53.《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两诗在篇中巧妙地运用了叠字。54.《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55.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56.“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孟冬寒气至》中的诗句。

五.名词解释

1.四家诗 2.比兴 3.风、雅、颂 4.重章叠咏 5.毛诗 6.春秋笔法 7.《春秋》三传 8.诸子散文 9.历史散文 10.甲骨卜辞 11.民本思想 12.语录体 13.楚辞 14.《九歌》 15.《九章》 16.屈宋 17.赋 18.散体大赋 19.骚体赋 20.抒情小赋 21.纪传体 22.互见法 23.班固 24.《吕氏春秋》 25.乐府 26.汉乐府诗 27.《乐府诗集》

六.简答问题 1.先秦文学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简述几个发展时期的文学状况。2.简要说明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3.简述先秦文学的创作主体发生了哪几次重要变化。4.简要说明上古神话对于先民的意义。5.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6.我国神话大致有哪几种类型?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7.简略说明我国神话散佚的主要原因。8.简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9.简述《淮南子·本经训》所记的“后羿射日”的故事。10.简要说明上古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简述《诗经》的编集过程。

12.《诗经》主要反映了古代哪些方面的社会生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13.简述《诗经》修辞手法的运用。

14.简述《诗经》中怨愤讽刺诗的表达方式。15.简要说明《诗经》中有关战争描写的情况。16.简述《生民》对后稷的描写。17.简述先秦散文兴盛的原因。18.简述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历程。19.简述《论语》的文学成就。

20.《左传》表现出哪些进步的思想倾向? 21.试述《战国策》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2.简析《烛之武退秦师》外交辞令的特色。23.《尚书》是怎样的一部典籍?

24.什么是“甲骨卜辞”简述甲骨卜辞的特点。25.铜器铭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什么? 26.《国语》是怎样看待民意的?

27.《左传》是解经之作还是独立史著?与《春秋》有怎样的关系? 28.作为史著,《左传》是怎样表现其思想倾向性的? 29.《战国策》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阶层的思想和言行? 30.结合作品,简述楚辞体的诗体特征。31.简述屈原的生平。

32.简述《天问》的艺术特色。

33.如何理解《九歌》中对所祀神灵的描写。34.简要说明《九辩》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5.述在艺术方面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36.简述秦代文学的概况。37.简述西汉初期散文的概况。

38.汉代文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39.简述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及发展衍变。

40.以贾谊《吊屈原赋》为例,说明汉代骚体赋的特点。

41.简述枚乘《七发》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及其在辞赋发展史上的意义。42.简述《子虚》、《上林》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43.《归田赋》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汉赋发展中的意义。44.简述汉代抒情小赋勃兴的原因。45.简述《史记》进步的历史观。

46.《史记》为什么能够开创出纪传体的体例?

47.以《鸿门宴》为例说明《史记》人物传记的故事化手法。48.以李陵和苏武的传记为例,说说《汉书》人物刻画的特点。49.简述《史记》的语言成就。

50.司马迁生平中与他写作《史记》关系密切的有哪几件事? 51.简要说明《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52.简述汉乐府诗从题材上大致分为哪几类?各有哪些代表作品? 53.为什么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54.汉乐府诗质朴本色和求新尚奇的特征各有哪些表现? 55.简述《陌上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6.简要说明汉乐府诗对下层百姓苦难生活及其感受的描写。57.简述五言诗的起源。

58.简述文人五言诗的初步发展。

59.简述《古诗十九首》关于游子思妇之苦情的表现。60.简述《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不平之鸣和忧生之嗟。61.如何认识《古诗十九首》对于生命意义思索。

七.论述

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中的婚恋描写。2.谈谈《豳风·七月》是如何描写农事活动的。3.举例说明《诗经》作品具有怎样的艺术特点。

4.《左传》的文学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作品说明之。5.《战国策》与《左传》相比文学上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6.试比较《论语》和《孟子》二书的语言特色。7.结合实例谈谈《孟子》一书中比喻的运用。8.结合实例谈谈《庄子》一书中寓言的运用。

9.《离骚》为什么会产生于战车后期的楚国?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10.试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1.《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12.汉代文学从总体上看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结合具体创作试说明之。13.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基本手法。14.《史记》作为我国早期叙事文学的典范,其叙事成就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5.为什么鲁迅称《史记》是“无韵之《离骚》” ? 16.结合《孔雀东南飞》等作品,谈谈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 17.论述汉乐府诗在古代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5.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篇五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 散文是文字出现之后才出现的文体。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是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

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和记事的不同体例。

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散文的传统。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 早在文字使用之前,诗歌已在原始人的口头产生、流传。

 散文的产生,是文字大量问世之后的事。 关于文字产生,古代有仓颉造字的传说。

 《淮南子》有“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的记载。

 我国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起源于图画,经历了一个书写符号化、确定一定读音的过程,才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不是一人一时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漫长的时期和集体的力量。 因此,文字是上古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

 我国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还不清楚,今天所能看到材料,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

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甲骨卜辞为书写工具所限,其内容简单,字数也不多(短的只有几字,最长的也不过一百多字)。 它只初步具有朴素的文学形式,有的只是说明和记录,而没有抒情和描写的成分,更谈不到辞藻的修饰。

 尽管如此,其中还是有一些完整可读的句子。

 例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郭沫若《卜辞通纂》,363) 又如:“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同上,363) 文字完整,意思明白,语法句式也初具规模。 甲骨卜辞是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二、商周铜器铭文

 商周铜器铭文则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以记事为主的如《曶(hū)鼎》,以记言为主的如《毛公鼎》。

 《毛公鼎》中的训诰,与《尚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三、《易经》《易经》包括“经”、“传”两个部分,是一本筮书。 《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它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周文王。

 现在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当时的巫觋之流,具体的姓名已不可考。 《易经》有八卦。八卦重叠起来,总成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每卦有一条卦辞;除两卦是七条爻(yáo)辞外,其余的每卦有六条爻辞。    《易经》中的卦爻辞总数为四百五十条,其中卦辞六十四条,爻辞三百八十六条。《易经》已在甲骨卜辞的基础上迈进了一步,文学性加强了,表现手法也丰富了。例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

用公羊把头伸进篱笆里去,来比喻有的人摇头乱撞,弄得进退两难。

 又如“密云不雨,自我郊西。”(《小畜》)

 用还没下雨,天空已是乌云密布,来比喻人事正在酝酿。 又如:“枯树生梯,老夫得其女妻。”(《大过》九二) “枯树生华,老妇得其士夫。”(《大过》九五)

 以枯树发新芽和枯树开鲜花起兴,引出老头子娶了个年青姑娘与老太婆嫁了个年青小伙子。

 又如:“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明夷》初九) 由此可见,在《易经》中比兴手法已在普遍运用。

 语言精练,形象鲜明,音调铿锵,韵律和谐,艺术成就较高。 在甲骨卜辞的基础上,《易经》有了较大的发展。

四、记言文之祖——《尚书》

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 由此可见,我国很早就有设置史官的制度:  有的叫“左史”,有的叫“右史”。

 左史负责“记言”,著作就叫《尚书》。 右史负责“记事”,著作就叫《春秋》。

 《尚书》就是上古帝王之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记言的古史。 《尚书》最早叫做《书》,汉代称《尚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后又称为《书经》。 《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

 作者是当时的史官。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其事。„ „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 《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 司马迁、班固 都认为《尚书》是经过孔子编订的。

 相传《尚书》有三千二百四十篇(见沈钦韩《尚书疏证》)。孔子因周游列国而理想不能实现,就退而删《书》为百篇,并用为教材。 从中可看出孔子在《尚书》流传中的重要作用。

 《尚书》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是后代史官追记,不是当时人的记录。

 《商书》5篇,一般认为可信的是《盘庚》,被认为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 《盘庚》分上中下三篇,是商朝的中兴之王盘庚准备迁到殷地时对臣民发表的三次讲话的记录。

 文中不乏比喻的运用和格言式的句子。 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火之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言简意赅, 极为生动。

 又如:“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人惟求旧,器惟求新。”  精练的语言中,表达了复杂深奥的思想。

 《周书》有20篇,时代始自周初而终于春秋前期,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议论最多。 韩愈所说的“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进学解 》),指的就是这一类作品。 其中《无逸》是告诫成王之言,《顾命》记成王之死、康王之立,层次条理都比较清楚。

 文章虽古奥难读,但篇幅较长,叙述也较清楚,语言技巧已远非甲骨卜辞、商周铜器铭文和《易经》中的卦爻辞所能相比。

 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像春秋前期记载秦穆公悔过之辞的《秦誓》,其中虚字的大量出现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其散文发展的成就。 由此可见,散文到了《尚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四、记事文之祖——《春秋》

 战国以前,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设有记事的史官,所记的内容虽有不同,但都称为“春秋”。

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但这些史书都没有流传下来。 周王朝东迁之后,“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这里所说的,就是今天所流传的《春秋》。《春秋》又称为《春秋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其记事方式为“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

 以鲁国的世系(即按鲁君顺序,以年月日为序)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242年的历史。 记事极其简略,类似现代的标题新闻。

 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孔子行文,在谨严的措辞中暗寓褒贬,所谓“微言大义”(精深奥妙的语言,表达倾向鲜明的道理)。

 文字简略,精心选择,有强烈的褒贬色彩,有明显的是非目的。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晋范宁:“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春秋谷梁传序》) 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司马迁“《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孔子世家》)

 由此可见,《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在于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 《春秋》除在哲学政治思想方面对后代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

 在史学方面,开创了编年体的记史体裁,建立了写史必须具有严格倾向性的“春秋笔法”。

 在文学方面,它力求文字精练,注意选词造句准确、谨严的特点,对后代作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 同时,在散文的发展史上,《春秋》也从《尚书》的“诘屈聱牙” 上解放了出来,以平浅流畅的风格显示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甲骨文”、《尚书》、《春秋》

二、甲骨卜辞有什么特点?

三、《周易》中的卦爻辞有什么特点?

四、《尚书》有什么特点?

五、《春秋》有什么特点?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 周平王东迁以来,我国历史行进到春秋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 冶炼术的发展、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

 不仅周天子徒具虚名,就是昔日强大的诸侯,也已为其大夫所代替。

 奴隶主贵族日趋衰退,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国家之后,互相兼并,战争连年不断。

 一些政治家逐渐看到民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作用,看到礼乐制度已不合时宜。 当时首要问题是争取民心,进行改革,以求富国强兵。

 为了各自的利益,统治阶级要求史官积累资料,进行研究,把有关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 客观上促进了历史著作的发展。这是历史散文发展的社会原因。

 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了许多叙事完整清楚的文句,到了《尚书》、特别是《春秋》平浅流畅风格的出现,散文越来越成熟了。 另外,《尚书》那训诰式的文辞,《春秋》那标题式的记载,远远担负不起时代所要求总结经验教训的重任。

 时代要求散文进一步发展,而散文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 散文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和时代要求它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一批记载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活动的新型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汉代也称为《春秋古文》。相传是为传述《左传》而作。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 《左传》叙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 前468)。

 至于书末写到智伯被灭、韩赵魏三家分晋之事,大约是后人照应前面文字增补的。

(一)《左传》的作者

 《左氏》的作者,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是鲁国的君子左丘明。

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或稍后于孔子的鲁国史官。 现一般认为,《左传》大概成书于战国初年,最后编定者是当时熟悉各国史料的儒家学者。 其后,解释《春秋》的著作还有《公羊传》(齐人公羊高著)、《谷梁传》(鲁人谷梁赤著)以及《邹传》、《夹传》。 后人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就将其合称为“春秋三传”。(二)《左传》的思想倾向

 同《春秋》一样,《左传》虽然采用的是鲁国的纪元,但叙事却并不限于鲁国。 而是包括了东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丰富的社会现实。

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左传》表现了初期的“民本思想”。 例如《左传》桓公六年季梁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 《庄公》三十年史嚣说:“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 这一思想的产生,是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中,逐渐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认识到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 这一思想的提出,虽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比起奴隶社会不把奴隶当作人来说,进步性是很明显的。

 其次,是《左传》表现出来的爱国思想。

 例如定公四年所记载的“申包胥乞师救楚”,僖公三十三年记载的“弦高犒师全郑”等。 这种思想,尽管与今天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完全一样,但它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是不无影响的。 第三,是《左传》在对战争描写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军事思想。

 春秋是战争频繁的时代,在对战争的记写中,作者对当时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从书中记载的战争情况来看,可知当时的战略、战术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它一方面重视战争的性质,重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讲究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如诱敌设伏、围点打援、避实击虚、先声夺人以及连环计、激将法等战略战术的大量运用,即可看出其显示的先进的军事思想。 这些在《左传》中皆有生动的战例记载。

 第四,是《左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荒淫无耻。

 例如《文公》六年记载的秦穆公以子车氏三子殉葬,《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不君等,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 又如《宣公》九、十、十一年记载的陈灵公君臣事始末(孔宁、仪行父、夏姬、夏徵舒),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与《春秋》相同,《左传》也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来评价人物。 《左传》所记的卜筮之辞大都非常灵验,梦也多有灵验。这是作者是事后追记的缘故。反映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还相信宗教迷信,表现了当时认识水平的低下。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 《左传》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 《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善于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 《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更加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从文学角度看,《左传》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 首先,长于叙事。

 《左传》注重史实的结构安排,注重情节的曲折完整,从而使它的叙事富于戏剧性、故事性。许多历史事件写得有头有尾,摘出来可以独立成篇,有的甚至可以当作小说来看。例如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的《 晋公子重耳之亡》,所写时间虽然很长,却显得首尾有序,结构合理,离奇变幻,紧张曲折,极富于故事戏剧的意味,就像小说一样。

 其次,善于描写战争。

 《左传》描写战争,往往能抓住战争的性质和主要原因,围绕这个中心,详写战前的情况。把交战双方的政治状况、人心向背、战略思想、士气高低──也就是把双方各方面的优劣长短交代得清清楚楚。战斗还没有进行,谁胜谁负却已经暗示出来,因此写到战斗的具体过程时,反而很简单,三言两语就交代了。例如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的《秦晋崤之战》。起笔即交代这是偷袭郑国的不义战争。作者通过“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不义灭滑”等描写,显示秦军失败的必然性。然后调笔写晋国袭击秦军前的情况。先是主将间统一意见;调动久受秦国欺负的姜戎军队来参战;晋襄公亲自督战,以鼓士气;晋军胜利在握。

 写作战过程仅用24字(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 第三,善于刻划人物。

 《左传》所写人物1400多个,有较详细事迹或形象较鲜明的,约占三分之一。刻划人物时,作者通过情节描写去刻画人物,即在描写人物行为和言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见地。

 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鲜明可睹。例如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就是通过曹刿的言论和行为,在短短的篇幅中显示出他卓绝的政治见解、军事才能与爱国精神。 事前议战  事中观战  事后论战

 第四,细节穿插的成功。

 《左传》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插进一些细节,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例如在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秦晋崤之战》中,插进“蹇叔哭师”、“先轸不顾而唾”等细节。寥寥数笔写活了人物顷刻间的活动,人物的整个精神面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更富于文学的色彩。

 第五,语言简练生动,行人辞令优美。

 如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仅用了222个字,就把这场战争性质、战前准备、战斗经过、战后论战等交代得清清楚楚。

 又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在楚军突然进攻之时,晋军主将“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传神地表现了晋军仓皇混乱的情状。

 春秋无义战。侵略战争时常发生。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受侵略国家的“行人”往往在外交场合中凭借语言来折服对方,从而转危为安。

 例如僖公十四年《齐桓公伐楚》写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等国的军队进攻楚国,楚国派大夫屈完去与齐国谈判。

 齐桓公将各国军队一字摆开,让屈完观看,企图吓倒屈完。齐桓公说:“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屈完不卑不亢地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 这席话有礼有节,既让对方有台阶可下,又显示出了自己的力量,从而使齐桓公无话可对,只好与屈完签订了盟约。 又如僖公三十三年的《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二十六年的《展喜犒齐师》等,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 《左传》在中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上,是上承《尚书》、《春秋》,而下启《战国策》、《史记》的重要桥梁,是当时最优秀的散文著作,对后世的历史著作、小说和散文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

 记载了从周穆王十二年(前99)起至周定王十六年(前453)晋卿智伯被杀止共538年的历史。 《国语》是国别体的史书,它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载了周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历史。

 它的作者,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及《汉书·艺文志》“《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过去大都认为是左丘明。

 有人根据《左传》和《国语》都出于左丘明之手,在《汉书·艺文志》中又都是附在孔子《春秋》的后面,因此把它们看作是姊妹篇,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

 “春秋内外传”的说法是不恰当的。 现一般认为,《国语》的作者也是战国初期熟悉各国史料的学者。 《国语》记载历史很不系统。如《齐语》只记载了管仲的政绩,《吴语》和《越语》只记载吴越争霸的的史实。 因此,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国语》的史料价值没有《左传》高。 《国语》虽然也记载历史事件,却是以记言为主。 之所以叫《国语》,是因为它记载的各国史实,大都是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论、对话或互相驳难的话来表示的。

 从中表现历史人物的高下,表现一定的进步思想。

 例如《周语·邵公谏弭谤》通过邵公的议论,表现必须重视人民言论、让人民说话的进步思想。 《国语》记载人物言论时,能注意人物的处境和个性特征,读起来感到传神逼真,有身临其境、如闻如见之感。 总之,从文学角度来看,《国语》虽不乏风趣绝妙的记言之处,但文学成就总的来说比不上《左传》。

 因此,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比不上《左传》。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二、略述《左传》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

四、简述《左传》和《国语》的不同之处。

五、名词解释:

民本思想、经、传、“春秋三传”、编年体、国别体、“春秋内外传”。

第四节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 《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共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340年(前460─前220)。 《战国策》的作者, 《史记》、《汉书》都不见记载。

 《隋书》认为是“刘向录”,《旧唐书》认为是“刘向撰”,《新唐书》则直接说“刘向《战国策》”。

 《战国策》的书名原本很多,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诸名。

 刘向校定古书时,“以为战国时游士,辅用之国,为立荚谋,宜为《战国策》”,才给它定名为《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的最后编定者是西汉学者刘向。这应当是无疑的。

 它当是秦汉间人集各国史料编辑而成,具体作者已不可考。 《左传》、《国语》记载了东周、春秋之间的历史事实;《战国策》紧承其后,记载了战国至秦并六国间的历史。 春秋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许多的贵族失去了权势和地位,走进平民的阶层。 昔日“学在官府”的局面崩溃了,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传播到了民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指的就是这一情况。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士”的阶层。 其中有一部分人主要是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有一部分人主要是从事社会事务,为当时各国的统治者出谋划策,这类人称为“策士”。 在七雄纷争的时代,各诸侯国为扩展势力以谋求霸权,都尽量搜集人才,“礼贤下士”的风气流行一时。 统治者的争取,策士的队伍日益壮大,活动更加热闹。他们分为两大阵营:  一是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主张关东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这是从六国利益出发来讲的。一是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主张关东六国要同秦国搞好关系。这是从秦国利益出发来讲的。

 因此,这些策士又称为“纵横家”。

 《战国策》记载了策士们纵横捭阖(开合,指运用手段使联合或分化)的斗争及其有关言论,反映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残酷剥削下的痛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残暴和宫闱的种种丑行。 《战国策》内容较驳杂,可以说包罗了儒、墨、道、法诸家的思想。

 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决定了这些策士大都赤裸裸地追求功名富贵,很少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为打动当权者,他们“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决定了《战国策》散文行文时纵横驰骋、不受任何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 这正是《战国策》思想内容上不同于《左传》和《国语》的最大特色。

 《战国策》的人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

 既有始“连横”后“合纵”的苏秦、朝秦而暮楚的陈轸一类的追求功名富贵的极端个人主义者;也有像“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那样 “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 8 取”的“天下之士”。更有“布衣之怒”的唐且(《魏策》四)、直叱“王前”的颜斶(chù,《齐策》四)那样的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

 这里所反映出的士的地位的提高和民主思想的抬头,是《左传》和《国语》所没有的,特别值得注意。

 《战国策》的文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铺张扬厉、夸饰恣肆、气势充沛的风格。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言。

 战国策士的言论大都长于说理,富于鼓动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为实现理想,达到仕途上的腾达,策士发愤研读,对历史上的兴废得失比较了解,对各国情况较熟悉,有丰富的斗争经验。

 他们在推行自己的主张时,总是说古道今,旁征博引,尽量把问题论述透彻,使它的说理性超过《左传》。

 这就形成了《战国策》铺张扬厉、夸饰恣肆、气势充沛的风格。 例如《秦策》一的《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 其次,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 为达到目的,这些策士利用统治者的心理,顺应其情,引导其理,向对方晓以利害,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要达成的目的。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第三,摹绘人物,言行并举,形貌毕肖。

 《战国策》极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常以生动多姿的笔墨,曲尽其趣地叙述一件事,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地集中于一章之中,为纪传体的成立开了先例。 在叙述事件中,它往往着力写一个人物,并能利用其他人物来作为陪衬,情节曲折,有头有尾。

 例如《齐策》四之《冯谖客孟尝君》。有时,仅以寥寥数笔,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即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神貌。 例如《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秦策》一)写苏秦:

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同缧,缠绕〕滕〔绳子,批绑腿布〕履蹻〔jué,草鞋〕,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当作“扺”(zhǐ),击〕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纵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效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通“盍”,何也)可忽乎哉?”

 第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 为让统治者能准确理解自己的观点主张,也为了增强自己主张的说服力,这些策士们在游说时还大量运用了寓言和譬喻。例如邹忌以自己体验到的生活经验来劝谏齐 9 王,江乙以狐假虎威对楚宣王。

 这些寓言故事和譬喻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巧妙有趣,使得《战国策》的文章在描写方面有的超过了《左传》。 总之,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看,《战国策》的内容没有《左传》丰富,史料价值也比不上《左传》。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战国策》语言的生动流畅,寓言譬喻的运用,故事情节的曲折起伏,刻画人物的细腻鲜明,以及气势纵横,敷张扬厉,记事周密等,又比《左传》更胜一筹。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合纵、连横。

二、先秦叙事散文著作主要有那些?试对这些著作做简要介绍(作者、时代、体例等)。

三、《战国策》在思想内容方面不同于《左传》等的显著特色是什么? 

四、简要说明《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 先秦叙事散文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无论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其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司马迁的《史记》大量采用,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恣丽多变的语言风格,也为司马迁和后来的史官们所汲取。 特别是《春秋》、《左传》那褒贬事非的严格倾向性和直书无隐的可贵精神,更为司马迁以来的良史所继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成为了良史们撰著的原则。 《左传》,特别《战国策》那驰骋纵横的气势、敷张扬厉的风格,在汉初贾谊、晁错等人的文章中,还可看出它的遗响。

 而对于汉赋的形成,它们的影响也是比较明显的。

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唐宋以来直到清朝桐城派古文大家的文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表现方法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等。

6.关于先秦文学的论文 篇六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个部分。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

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诸子散文是指春秋到战国这一时期诸子百家阐述各自对自然、社会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哲理性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后期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议论的段。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这时有《孟子》、《庄子》,文章形式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阶段,这时有《荀子》和《韩非子》,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已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表:诸子百家思想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3.屈原和楚辞

屈原(约前340~前277),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样式。屈原开创的楚辞,文采华美,感情丰富,同《诗经》一起构成了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怀沙》《哀郢》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离骚》。《离骚》是我国诗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考题预测】

1.先秦思想家中,主张施仁政王道的是()。A.管子 B.墨翟 C.荀子 D.孟子 2.开创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的是()。A.《楚辞》 B.《天问》 C.《诗经》 D.《离骚》 参考答案:1.D;2.C。

上一篇:三八妇女节祝福语:赞美女性的话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社会优秀教案《购物袋真有用》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