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网络环境

2024-10-25

课堂网络环境(共11篇)

1.课堂网络环境 篇一

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石首市小河口镇小学教师 徐孝银

网络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通过网络来学习知识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途径。如果学校中有便捷的校园网络和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教师和学生就能方便地获取、传递、使用各种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不受时空限制,从网络上获取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知识,编教案向学生传授;可以足不出户地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讨论,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网络化教学环境下,自主寻求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吸取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和已有的知识加以融合对知识加以重新建构和创新,可以取得创造性的学习效果。网络资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莫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人网络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校园网络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含,课堂教学这个脚本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想结合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点的认识;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具体课例--《行程问题应用题》,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对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学习特点的认识:

1、网络环境下,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老师的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

2、网络环境下,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即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方便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

二、转变观念,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

1、对老师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对学生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协作化学习。

3、对教学内容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数学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的唯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数学知识。

4、对媒体定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三、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空间,为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的基础上,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观念,综合地考虑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有机地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功能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协作加工信息功能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数学教科书提供的有价值而又有限的资源,以它为主线,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相关资源。数学课堂的教学脚本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地、协作地构建知识的学习空间。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造条件,对重点知识(如性质、定理、法则规律等)的探索,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鼓励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入不同的活动空间(或多个活动空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构建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在探索行程问题应用题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创设了三个活动空间:其一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比、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其二是通过网页界面,从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入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其三是为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创设过关测验,通过测试,便可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方面要为“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比如,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如何创设课堂交流、课堂论谈等形式,软件方面应充分让学生在这里面去发表自己的问题、观点、见解等,并能将这些信息公布于网上,为协作化学习的实现提供充足的素材

例如:在《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在网上随时可以点击提示按钮得到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这一功能将自己的问题发布,等老师或别的同学来参与解决和讨论,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进行协作学习的空间。同时,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的信息资源应是建构知识的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景以及有关线索,而不是传送知识信息本身。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以此形成并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作好评价反馈,将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面应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中,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才可能有助于教师的帮助、指导作用真正地、充分地实现。二是学生亦可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了解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自主、独立、协作的学习的速度、强度。例如:在《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在电脑上完成每一环节的学习,按要求做完相关内容并提交后。老师可以通过查询个体完成情况和查询整体情况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利于老师的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3、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认识基础上,教学的设计中,应适当地作些补充材料。当然要做到:一是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并作适当的扩展;二是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可适当地补充与数学相关的史料知识、趣味知识、具有育人的知识等;三是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活跃学生数学思维等相关的数学网站。例如:《行程问题应用题》这一教学设计中,当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数学网站上网浏览。

总之,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应呈现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内容应走出数学的“金字塔”,出现的学生能力应走出分数的怪圈,以开放的姿态展示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走进学生的生活;关注数学教育,不应只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思维训练,还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实事求是、学会做人的准则;关注数学教育应承认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法要充分考虑到儿童有差异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想学、愿学和会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

2.课堂网络环境 篇二

一、导入

师:近期H7N9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不知道我们当地 (滁州) 有没有H7N9病例?你们是从什么渠道关注相关消息的?

生1:有!通过报纸看到的。

生2:通过电视看到的。

生3:我是在网上看到的。

……

师:大家了解消息的途径就是“传媒”。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大众传媒的变迁, 共同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分享成果———展示变迁历程

学生分“报刊”“影视”“网络”三组自主学习, 了解对应传媒的变迁与发展历程, 并完成表格分享学习成果。

三、探究合作、析疑释疑———探变迁之因、析变迁之果

(一) 报刊

材料1:百度搜索“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进入百度百科阅读“报刊简介”“办报目的”相关材料及图片。

【合作探究】1:你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刊这一现象?大家不妨从主观目的、客观结果方面去思考分析。

生: (略)

师:从主观目的来看, 外国人在华办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文明的冲突, 但是客观影响上反映了中西文明的交融, 特别是国人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办报。

材料2:展示图片网络图片———《时务报》《民报》《新青年》以及20世纪前期,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部分报刊:《新华日报》《人民日报》 (创刊号) 。

【合作探究】2:结合这些报刊反映的历史事件, 分析近代国人办报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现场调查】1:你平时阅读过什么报刊?你知道哪些影响力较大的报刊?

生: (略)

师:报刊不仅对历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今天它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请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报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 (略)

【角色扮演】1:点击http://news.163.com/10/0419/04/64JTM8B900014AED.html阅读网易新闻:《违法药品广告变身“报纸”“杂志”》。

展示《人民日报》大跃进时期“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天”报道图片。

师:结合图片及生活, 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向报刊写一份“读者来信”———为当前报刊业的健康发展献言建策。

【合作探究】3:点击http://szbk.chuzhou.cn/wdck/html/2013-04/11/node_28.htm展示2013年4月11日《皖东晨刊》报道滁州市首例H7N9患者死亡信息。

点击http://news.cntv.cn/2013/04/10/VIDE1365552723995967.shtml播放视频:4月10日6:15央视《朝闻天下》 (滁州市首例H7N9患者已月9日死亡) 。

师:结合上述图片及视频, 谈一谈报刊存在哪些缺陷?报刊和电视比较哪个传媒更有优势?

(二) 电视:

【现场调查】2:展示凤凰、旅游、央视若干频道等卫视台标。评选出你最喜爱的一家电视台, 并说出你的理由 (或喜欢的一个节目) 。

师:根据大家最喜爱的节目结合生活, 你认为电视对人们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三) 网络:

【角色扮演】2:请你担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新闻发言人, 向大家通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最新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搜索最新疫情通报) 。

师:请结合你的上网经历, 说说网络较其他媒介有何优势? (P75本课测评)

生:集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表现力、感染力强;可以高度互动, 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师:有的老师和家长为什么不支持你上网?生:不良信息, 网络犯罪, 沉迷网络游戏。师:你觉得中学生可以上网么?如果可以请向家长和老师陈述理由 (网络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

四、思维拓展———总结变迁原因、归纳变迁影响

【拓展】1:结合所学, 总结哪些因素推动了近现代我国大众传媒的变迁和发展?

师生合作: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传播了西方观念和生活方式;重大进步社会运动的影响;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 生活观念的改变;政策的推动。

【拓展】2:结合所学, 归纳大众传媒的变迁如何推动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

师生合作:推动政治变革, 传播思想文化, 促进科教发展, 丰富大众生活。

五、深化认识———感昔日变迁、悟今日进步

(课堂练习巩固:略)

师 (总结)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 中国近代传媒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结果,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和社会文明, 是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的产物, 当然大众传媒的变迁与发展又推动了中西文明的交融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民主。

3.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语文课堂 篇三

我们一直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有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把时间还给学生”。然而遗憾的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师永远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对角色,授课方式单一;而学生则完全居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缺乏学习热情。再加上课堂上学习资源的有限性,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代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同时语文学习的还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单纯的课堂讲解很难发挥语文学习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使语文学习产生了许多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效率问题,二是资源问题,三是个性化问题。效率问题主要是学生课堂精力流失率过高,而相关联的高效学习率过低;资源问题主要是课堂上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导致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个性化问题是无法顾及到个人,保证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而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必须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灌输式教育中解放出来,转变学习方式,所以选择一种适合语文学习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开放性高效语文课堂,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开放性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即打破传统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把预习和自主学习前置,上课前,学生首先要在教师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基于网络的充分预习,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随后教师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能及时地根据这些信息对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凋整;课堂上,学生直接展示预习和自主学习成果,在充分预习基础上以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下课后,充足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可以自主借助于网络进一步与同学讨论或更深入的学习探究,并为下一节课做好预习。

在这样的课堂上,四十五分钟被向前和向后拉伸,实现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知识上的“开放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主动地获取知识,积极地探究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在身边,这无疑给我们教学方法的变革带来了极大的保障。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造开放性的高效语文课堂,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利用网络创设开放性高效语文课堂的实施案例

下面以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学习为例,探讨信息技术在开放性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教师课前发布预习内容

課前预习是成功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的关键,所以精心设计预习内容和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预习内容以网页形式发布,具体内容如下:

①学习资源。先让学生浏览古诗《水调歌头》的内容和相关图片,这些内容以丰富的资源性网页形式出现。

②思考题。根据教师提供的作者简介、古诗的社会背景和相关字词解释,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通晓作者情感;理解重点字词和诗句,分析文章的意象和意境;思考古诗运用了什么修辞和表现手法;思考古诗蕴含了什么人生哲理。

③练习题。完成下面两个练习题:

题一:本词中表达词人美好愿望的一句是——。

题二:“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用得好在哪里?

2、学生预习和反馈

学生根据教师发布的预习内容认真预习,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① 认真阅读并理解相关的学习资源。

② 对已阅读过的学习资源的理解和体会整理成文,并按要求做思考题和练习题,要求独立完成,实事求是。将上述资料打包在一个文件夹中并压缩。

③ 及时将压缩包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教师。

3、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实施

通过查看学生的材料,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及方法、进度等。再根据修正后的教学设计来实施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认知发展特点的教学。

4、课后开展“难题探究”,促进学生高级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将难度较大或有争议、能很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典型题目放在网上,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提高高级和复杂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该诗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历来为世人所称道,谈谈你的看法,究竟是“千里共婵娟”好还是“常见面”好?

该题无固定答案,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找到充足的证据说服其他人的能力。

三、利用网络打造的开放性高效语文课堂的优势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开放性高效语文课堂存在很多的优点: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整节课中,学生积极准备、认真听讲,领略了语文丰富独特的美。在准备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仅增加了知识,还了解了许多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整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课堂网络环境 篇四

福州八中 生物组 陈文辉

摘要:为了能更好地深化生物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试验,探讨和推广。关键词:网络环境;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生物教学应该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的主动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观察和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具体课例,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学习特点:

1、网络环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选择一些网上资源,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网络的应用将是未来生物教学发展的方向。

2、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媒体技术环境,它具有教学信息多样性、反馈信息实时性和教学系统交互性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上进行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还学生个性。师生的信息反馈、交流打破时空的限制,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控。

3、网络环境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克服课堂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意识。利用电脑网络,教师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把自己认为有疑难的问题输入电脑,教师通过电脑屏幕显示,了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目的地去解决学生的难题。这个环节,老师起引导作用,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推动者,电脑真正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工具。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在教学中的地位:

l、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由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的限制,课堂无法落实分层次教学,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学习,因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学的要求。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软件)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是在研究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它对“教”与“学”的本质进行重新认定,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动地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应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的联系达到较深的理解。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推动者。

2、对学生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因而压抑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地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式学习。

3、对教学内容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生物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的惟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生物知识。

4、对媒体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媒体对于教师来说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用来作文字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而且更多是作为学习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三、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借助计算机在学习中的认知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观念,综合地考虑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有机地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功能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协作加工信息功能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生物教科书提供的有价值而又有限的资源,以它为主线,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相关资源。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地、协作地构建知识的学习空间。

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造条件,对重点知识的探索,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创设了两个活动空间:其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课外小调查“单双眼皮的遗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其二指导学生以一名医学专家的身份进行“亲子鉴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方面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比如,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创设课堂交流、课堂论坛等形式。

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随时可以点击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得到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这一功能将自己的问题发布,等老师或别的同学来参与解决和讨论,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协作学习的空间。

又如,在《生物与环境》这一教学设计中,我们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福州近年来的空气污染和西湖水质研究等问题,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际考察及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后,同学们制作了一些自己的软件,教师选取其中适合的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播放后立即组织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作的教学设计和协作过程中的引导,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作好评价反馈,将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面应体现两个方面:

①教师在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中,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才可能有助于教师的帮助、指导作用真正地、充分地实现。

②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了解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自主、独立、协作的学习的速度、强度。

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助POWERPOINT课件形式表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小组的课件以及学生代表的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老师的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3、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认识基础上,教学的设计中,应适当地作些补充材料,当然要做到:

①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并作适当的扩展;

②可适当地补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事例。③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活跃学生生物思维等相关的生物网站。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和学生共同分析了教材中“白化病”的病例,还补充了“单双眼皮的遗传”和“人的ABO血型与亲子鉴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所学基因分离规律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生物网站如:中国基础教育网、生物资源网等上网浏览。[参考文献] l、《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徐小东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祝智庭

5.课堂网络环境 篇五

课题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呼唤创新型的复合人才。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前沿中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应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网络的普及使教育教学再一次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更有独特风格,美术教学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可视性,应用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校是长沙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2001年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具备实施此课题的条件。

二、概念的界定

1、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主要通过因特网和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何克抗)

2、网络美术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美术教学,以网络为硬件环境,建立交互式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和其他数字化内容,创设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进行现代远程美术学习活动,最终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起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利用空网络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美术思维空间。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水平。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四、研究内容

1、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丰富学生美术知识,拓宽美术学习视野。

2、利用校园网络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继承传统媒体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利用网络技术,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把枯燥的说教,转化成明了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3、学习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技巧。教师提出绘画习作的具体要求,教给学生绘图软件(如画图、金山画王、Photoshop、Freehand等)的运用,利用绘图软件习作绘画完成作业,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4、利用校园网络开辟美术学习网站,举办师生画展,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

五、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即使发现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模式。

2、实验研究法

全校开设了信息积极书的班级作为实验班级,在选取部分班级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美术教学与常规美术教学的差异,以及开展网络美术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3、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六、主要阶段和预期成果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

1、收集国内外理论文献,进行学习,完成方案设计,指定研究总体计划。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采取座谈会、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物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二)实施阶段(2006年8月--2007年1月)分析研究出现的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

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心得、教研论文等。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展示。

(三)中期认证阶段(2007年2月--2007年7月)

阶段性检查与总结,接受专家指导,调整与改进研究工作。撰写专题研究论文。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2月)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写出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综合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成果形式

1、典型教学设计

2、教学心得、专题论文

3、公开课

4、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等

5、学生作品、竞赛成果等

6、其他资料

七、课题研究和管理组织

1、课题研究机构设置

课题组主要成员 顾问: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主持人:卢海波

成员: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美术教师

实验点:枨冲中心小学

2、经费预算及来源

研讨、外出交流学习费、书籍资料费、打印费、其他费用共计约1000元。

6.课堂网络环境 篇六

研究计划

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刚起步,能实现网上开放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更少,相当部分资源不能适应课程改革需要,不能支持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标准,各地教育资源建设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交流和共享,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工作带来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而且多是依据旧课本,按照旧的统一的物理教材开发的教学资源,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各地意识到教学资源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纷纷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物理学科凭借其学科特点能更好地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特制定本课题研究计划如下: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现代共享育技术的发展,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我们基初中物理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新课程教学,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育教学资源,以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适应教育的“三个面向”的要求。

2.通过有效性比较研究、分析、评价国内、外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方面的水平、方式、效果差异,寻找适合于我校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方案。

3.开展比较国内外在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新课程整合成功模式的实验研究,对初中物理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进行更合理有效的整合,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学科教育资源库。

4、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的研究,通过实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形成新型学习模式,把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改变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的方式,努力把计算机多媒体信息贯穿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始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5.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新课程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的评价体系比较研究,通过实验,确定评价的标准、原则和可操作方法,为新课改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6、提升办学品位。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更趋完善,形成特色;培养一批优秀教师,成为宣化县一流名校。

二、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当前初中物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现状和前景的调查研究。

2、网络环境下物理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3、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物理新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4、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研究

6、关于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7、关于教学资源整合应用平台的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计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学习、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写作课题研究综述,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的意义和实践价值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 课题设计阶段

2011年3月――到2011年7月,课题论证申请,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确立研究策略、方法和研究步骤,计划好研究的分课题和研究方向,组建研究团队。

第三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011年8月――到2012年1月,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收集研究案例,分学科进行阶段成果的总结。在本学科教学中对选择、发现的有效教学方式进行实践检验,调查、测量其有效性和对主体发展的价值。完善相关的教学模式,对该研究进行理论探讨,撰写“网络环境下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专著。

第四阶段 结题阶段

2012年3月――到2012年9月,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本学科研究成果,形成“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有效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邀请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对成果进行鉴定。

四、本课题的主要保障措施

1、现有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持

本课题依据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理论,从德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突出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性、创新性、与时共进性,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

首先,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合作教育学”认为,过分强调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是与学生实际不符合的。实验证明,只要教育思想端正,教学方法适当,可以保证每一正常学生达到普及教育的标准,中等生可提高到优等水平,而优等生可超纲地学到更多东西。所以,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要有一定超前性和有一定难度,拓宽教学和学习领域,有选择地增加教学信息量。

其次,素质教育是开发每个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合作教育学”也提出教育教学必须从中学生的个性出发。一是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传统教学活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当然,并非放任自流和降低教学要求,而是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活经验和可能达到的能力,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使必需的学习任务变为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二是争取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当堂完成作业,少留家庭作业;大量阅读,改善学生“智力背景”;从事创造性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活动中发展个性。多媒体教学能完全可以创造这样的条件。

2、完善的研究基础将有力地保障课题的顺利推进

(1)学校基础:我校是宣化县国办初中的学校之一,是张家口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我校已建成10兆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连通,两个多媒体教室和将部分班级建立“班班通”并和校园网连通,具备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前提。

(2)学术保证:我校教师的业务素质都很高,王春生、李世全都有课题研究的经验,丰英芬参加过市县组织的优质课评选,张强、秦基酉在多媒体课件上有一定的经验。他们都是我校各自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有六人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另外一人正在进修本科课程,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证。

(3)组织保证:成立以主管教学裴汉廷副校长为推荐人的课题组,构建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网络,举全校之力而为之,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

(4)制度保证:学校为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做保证,保证每一个子课题都能落到实处,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提高,保证每一个学科都能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时间保证

我们在研究时间上将会得到充分保证。学校的主要教研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展开,定期举行的集体学习活动和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要充分利用。

4、经费保证

学校将保证课题研究经费,在业务培训、课程资源整合、资料收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

五、本课题研究人员主要分工

本课题总的预期成果除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和案例外,其任务分工为: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设计阶段

2010年9月――到2011年7月,在这个阶段成果以学习、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为主,成果形式为资料收集。茹兴刚负责课题准备,论文收集整理;王春生、要峰、秦基酉负责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丰英芬、郭明忠、李世全负责案例分析与评价张强负责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安全、软件使用培训等工作、网络教学研究。

第二阶段 后期实施总结阶段

2011年8月――到2012年9月,在这个阶段成果以设计多媒体网络课件、评比优秀教学教案设计、公开教学等形式为主,成果形式为课件、案例、资料收集。王春生、要峰、秦基酉负责实验、电教设备提供、课堂教学的实施;丰英芬、郭明忠、李世全负责教学案例的实施;张强负责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安全、网络素材搜集,案例准备。

课题负责人:茹兴刚 宣化县第三中学

7.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篇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语文课本教学,并未对其他资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教学较为死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互联网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方面,无疑有着重要作用。网络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改善学生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立体、多维的学习空间中掌握知识,降低了语文的教学难度,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网络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方法的革新,语文教学中网络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我国教育事业进步的需要。但是,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教材以及老师的讲解。这种靠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教师的知识以及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有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网络技术,能够将互联网上大量的语文信息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语文,了解语文,培养他们的语言功底。 教师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还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不足,进而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开始成为语文课堂的重中之重。

三、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

(1)把握网络技术,创新教学环境。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构建,通过多元化丰富学生学习体系,降低语文学习难度,为学生构建系统、生动、活跃的学习空间,这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的网络资源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力,如图片资源、视频资源等。笔者在《草原的早晨》教学过程中,不断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心目中的草原,在该基础上通过网络技术搜集草原的图片、视频资料,对资料内容进行整理,让学生观看。学生在欣赏完视频后对草原的认知得到明显提升,对文章中草原的早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氛围。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讲解课本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全部消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文知识进行相关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降低学习难度。笔者在《大禹治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查找大禹治水动画,并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设置问题(如: 大禹治水反映了大禹的什么品质?为什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等)。让学生对《大禹治水》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全面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3)把握课内交流,增强课堂互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课堂互动环节进行合理运用,在网络技术基础上合理设置课堂互动内容,构建课堂互动的桥梁,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对课堂互动体系进行构建,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答。通过上述交互体系,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大降低,学习热情得到提高,为语文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4)运用网络资源,设置课后训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根据不同的训练需求, 从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设置课后训练,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望庐山瀑布》课后训练设计的过程中,就注重运用网络资源,从网络中寻找相关的训练题目, 将其制作成课后训练习题集,让学生进行训练。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它涵盖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训练中“重温”课堂内容,达到了二次教学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

(5)构建反馈环节,优化反馈平台。语文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可以通过网络构建相应的反馈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相互反馈和交流,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改善。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了解教师对自身的评价,把握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及建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改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 达到教学结构的全面优化。

四、结束语

网络环境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它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展现语文的魅力所在。但是,网络资源也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因此,教师还应提高学生辨别网络资源的能力,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成长。

摘要:文章主要从互联网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究,分析网络技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对网络教学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研究。

8.课堂网络环境 篇八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网络自主学习

一、网络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1)现实需要。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巩固、扩大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注重语文学习同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语文进行交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然而,比较多的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一些常见的字不会读或者读错,作文错别字连篇,词汇贫乏,内容空洞,上台讲话时有的无话可说,有的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更不用说妙趣横生和有独到见解了。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那就更不用谈了。

(2)理论依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多数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学生也不是一味地反感排斥学习,我们要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老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基于网络的虚拟教室和虚拟校园,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二、网络自主学习的特征

(1)能有目的地学习。在网络环境学习中,学生能够目的明确地运用软件或虚拟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带着问题或学习任务,学生会有目的地运用文言文学习软件自学批注文言翻译;会带上耳机听取古诗范读,有目的地培养自己有感情朗读古诗的能力;会带着探究任务去网上查询、下载与课文有关的背景介绍、作家作品、字词的疏通、句子的理解等资料。有目的地利用网络去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

(2)能有选择的学习。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有选择的去自主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因特网会给学生某一个任务的学习提供大量信息。我们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甄别信息的能力。我们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的方法步骤是:第一,搜集信息。教给学生广泛的收集信息的方法,如主题词搜索法等,让学生学会围绕主题会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范围有:因特网、虚拟网、各类学习软件、图书资料等。第二,分类整理。教学生用建立文件夹方式给各类资料分类。分类的标准有:图书类,声音类,文件介绍类,相应素材类,自制课件类等等。文字类文件又围绕学习目的细分细划。

(3)能创造性的学习。网络学习环境中,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创设了环境。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一课时,对牛郎织女星不能相会的理由,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本中解释说明,即:“天文学家告诉我们,这两颗永远没有相会的机会。它们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我们在夜空中看到他们之间好像只需一小段距离,那是因为他们距离地球也很遥远,牛郎星距离我们地球有16光年,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牛郎星,是它在16年前发出的光点,织女星离地球更远了,约有26.3光年。正因为它们离我们很遥远,看起来才成为两颗小小的光点,其实牛郎星与织女星都是比太阳还要巨大的星球。牛郎星的表面温度达7000摄氏度,呈银白色;织女星的体积是太阳的33倍,发出的光比太阳强60倍表面温度接近9000摄氏度,呈青白色。”创造性地学习,成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显著特征。

(4)能在学习上自我调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我们利用虚拟的因特网给学生提供时时刷新的语文学习网站,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对照网站相应学习栏目去学习以及反馈,纠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安装虚拟光驱,提供多种学习软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软件的互动功能、自我纠正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进行自我调控。

三、构建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主要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平台以及其它网络资源,通过协作室、讨论室、答疑室等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协作学习、讨论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

(1)协作学习。它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以媒体相关技术,制成协作室(协作学习系统)。在协作室内,利用有关的学习系统(如网上邻居共享资源),由多个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合作,以达到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模式更利于促进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协作学习把一个小组当作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关注的不是个人的贡献,而是与他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和由小组建立起来的共享的表示方法。协作学习之所以有效是由于学生装学会的是交互思考的方式。

(2)讨论学习。在讨论中,实现讨论学习模式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利用ITCT中的师生论坛,即BBS(电子告牌)系统、聊天室功能进行课堂和课下讨论。讨论学习模式一般是学科教师负责讨论并监控,学生可以在其中发言,每个人的发方都有即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讨论,通过发帖子的方式交流讨论信息,然后由浏览器启动相关并处理这些信息。

例如:在学习自读课《雨巷》时,我们让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批注学习课文,利用“传奇2000”网络功能中“师生论坛”BBS讨论板,人人质疑提问,发布自已疑问的帖子。因所有学生装都能够在论坛中看到别人的质疑提问,故可选择论坛中自已感兴趣的质疑,查询资料,小组讨论进行质疑解答,回复帖子。针对回复帖子,质疑者还可与之用再回复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

(3)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主要指学科教师设立一些适合于学生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课题、项目或作业),通过班级虚拟因特网向学生发布,启动引导学生解答与进行专题自主探究学习。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学生可以在与一中心计算机连的各个终端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按照每个学生对教学的反应而分别组织教学和制定教学进度,甚至诊断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适于他们的教材和活动。

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商讨,选择最终确定自主探究学习的主题。为继续学习指明方向,明确内容。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出在协作交流之后,用分析、比较、综合、提炼等方法得出最终结论,并能形成书面文字或电子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务。

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交流方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师生评议基础上,可予以点拨以便形成共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完成情况作为参照系,总结调整自己的教法,使它不断适应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经过近几年的课题研究,我认为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特殊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本人所教的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期末平均分均达到80分以上,及格率达到96%以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2]刘春志,赵永生.《基于资源型学习的教学设计》(《教育信息技术》2004.11)

[3]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教学设计》(教育技术通讯)

9.课堂网络环境 篇九

一、研究的目的

(一)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和课改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重点研究学校与教师怎样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全面生动、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外部条件。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血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和质疑,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

1、网络课堂突出教学交互性

网络课堂不是简单的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授,而是动态的教与学的过程。它提供了多种教学互动方式,包括学生与教师交互、与课程内容交互、与媒体交互、与学习伙伴交互,还可以随时随地提问、留言。这样,既能够对学习状况即时诊断和评价,也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

2、网络课堂便于教学针对性

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认知水平落后的学生可以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而认知水平超常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新知识,每个人都可能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3、网络课堂整合信息技术工具性

传统教学中也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主要停留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等层面。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看得见,摸不着,只能“望机兴叹”,甚至增加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而网络课堂环境下,电脑、网络、投影等工具成为学生认知的常规工具。信息技术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习各科知识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不必专门学习,就可在不经意中熟悉信息技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素养。

三、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

(一)个别辅导。

个别指导主要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困难辅导或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激励性问题,也可通过网络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现,学生得到的是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更适用于远程教学),这种教学更注重了教学的异步,照顾到学生个性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二)协作学习式

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相比,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协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协作活动的参与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课外兴趣活动等协作性学习。学生间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一起在网上共同进行问题的探究探讨,有效利用了时间。网上专题讨论为各个学生提供了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每个学生可以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也将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对社会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评价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三)师生互动式

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网络为师生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软件平台。可以在课堂上方便地对全体学生进行广播教学,也可以请某个学生进行网络示范,或者是转播某个学生的屏幕。当然,还可通过师生对讲、分组学习、在线讨论、上交作业等方式来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另外,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通过电子举手、电子抢答来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可通过网络遥控辅导,或在学生不知晓的情况下对学生屏幕进行监视。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交流信息,或通过QQ或MSN进行即时通讯。

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教师将复习的题目或测试的内容通过服务器传给每个小组,小组做完之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情境的创设。通过现实中的实例或是生活的中会遇到的问题。把这堂课要学的内容包含进去。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实例化,现实化。

3、提出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

4、任务分解。

总的任务涉及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把任务分解细化,转化成多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源,以及网络搜索获得的相关信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分工、协作,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查找来了解跟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完成每一个小的任务。5成果展示,组织评价、反思

学生将解决问题后的成果上传到论坛、bbs、或者ftp上,然后由每一组派一名学生对他们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他们小组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然后其它组的学生可以向他们组提出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这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对该小组所采取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最后所获得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所有小组的成果展示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交流和反思,点播重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五、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首先,学生在小组协作确立探究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协助学生对探究的内容做好分工,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各个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展示的时候,要求对小组的分工进行简要的介绍,避免学生在小组协作中偷懒的现象。

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评价探究结果的时候,应该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出有用的建议,鼓励学生继续思考。

10.课堂网络环境 篇十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问题解决学习模式(PBL)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网络环境下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还很少得到具体的实践研究。我们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了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PBL与地理教学的可操作性强的整合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现行的多媒体局域网教室就具有教师机可以控制学生机、转播单台学生显示器内容、学生互相访问等功能。在教育教学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自主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学习模式(PBL)是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的过程,它对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高中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为例,进行了在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和探索。我们旨在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PBL与地理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式。

一、网络环境下PBL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全过程。由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就是这样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美国医学教育中,后来经过不断精炼,目前已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头两年课程中(如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等)得到广泛应用,大有取代传统讲演模式的势头。而且,这种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其他教育领域所采用,如商业教育、建筑教育、工程教育、法律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等,同时也日益受到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在学习者围绕“问题”展开调查、实验、收集资料、讨论和评价的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能够发挥其优势,因此问题解决学习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主体性教学整合的重要方式。

(二)现实意义

1.PBL可以促进以下三个转变:

(1)PBL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由教师将前人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学生;在PBL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以指导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主,担当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2)PBL中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以单独个体形式参与学习;在PBL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学习进程的策划者,他们获取的既有前人的间接经验知识,也有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同时各种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并且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以团队小组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的。

(3)PBL中媒体作用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媒体主要是为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向学生广播演示知识服务;在PBL的教学模式中,媒体主要作为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展示学习成果和完成学习项目的认知工具。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实现了信息共享,在信息来源方面使学生和研究人员越来越接近,为问题式学习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PBL的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例如: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二、网络环境下PBL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参考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对高中地理《工业区位的选择》一课进行了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评价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工业区位的选择”这一部分课文主要是由他人总结出的各种原则性的条目,内容比较枯燥难懂。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工业区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而所有的这些因素又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不断变化的技术条件、风云无常的市场条件、复杂的社会因素以及民众不断提高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求我们在选择工业区位的时候要因时、因地制宜,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从教学要求来看,这部分内容属于灵活运用层次,一般都是给出某个工业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出影响该工业的主导因素,或者给出一定的地理条件要求学生对一些工厂进行规划。这一内容特点决定了此部分教学内容十分适合采用问题解决学习模式。本部分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逐步诠释,多年的实际教学证明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如果采用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学生对一个个具体的现实中的工业区位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区位变化和选择的因素,最后总结,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本有关原则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可以同时训练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运用者。

2.学习者分析

学生虽然生活在工业品的海洋中,但是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基本状况一无所知。这固然有学生相应的理化知识未学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学习长期脱离现实生活,不注意、不去了解的缘故。一些学生们认为难于理解和分析的案例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缺乏学习新知识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因此为学生布置有关衣、食、住、行等工业产品的市场调查课题正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对于基于网络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学习者还应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文字处理技能和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的简单操作技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全体学生能够结合调查的实例分析某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2)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能够说出技术因素对工业区位变化的影响,选择工业区位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观点。

(3)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收集信息(市场调查和资料检索)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字、数据和填绘地图等信息处理的方法。

其中的重点是综合运用影响工业区位各因素的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某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的能力。

4.教学策略的选择

目前在教学设计中,一般把教学策略分为三类: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教学组织策略,探讨网络环境下问题解决学习的教学事件的活动程序,试图形成在网络环境下PBL与地理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整合模式。

(1)运用市场调查的方法,加强学习者对现实工业产品生产分布状况的了解。

教师根据学习要求将工业产品分成若干大类及细项,由各小组根据兴趣选择调查主题,如服装组、家电组、建材组、家具组等,食品组,可分为果汁饮料、啤酒、糖等小组。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发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地理知识,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走向社会,进行市场调查,以锻炼学生的调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师生共同创建学习资源库,为问题解决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将调查资料分类处理存放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中,形成问题教学信息库,便于其它不从事该调查主题的小组成员根据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随时查询。学生运用Mapinfo工具软件处理市场调查资料和检索来的信息,并运用该软件的图层叠加功能进行工业生产原料和产地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的分析,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文字、数据和地图填绘等信息处理的方法。

(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发挥信息共享和个别化教学优势,将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交流有机结合,构成多维信息交流模式,充分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减少学生在传统教学和小组学习中的依赖性,将基本训练落实到每个人。

在“各种工业区位的选择”的教学中,每个学生需要从师生建立的共享空间中调出作业,借助共享信息库存,在计算机上完成作业内容。然后教师任意选择一位或多个学生的作业进行播放,全班展开讨论,学生也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作业。

5.网络环境下PBL与地理主体性教学的整合模式

(1)模式1:信息共享模式

我们在这次的教学活动中,首先把问题以子课题的形式分配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围绕子课题展开活动,创建课堂学习的资源库,最后师生共同通过网上讨论,得出本课教学主题结论。这种信息共享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模式2:人机自主学习模式

在“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教学中,教师使用了一个真实的“决策家”的案例,设计了一个交互式活动课件——决策家,较好地实现了人机自主学习。该软件运用VB语言编程制作,具有及时反馈的功能,学生可以随意根据问题情景进行选择,计算机给予正确与否的反馈,并给予适当的提示,学生也可以根据内容分类在该软件中进行相关信息咨询,该软件共设置了5个分支12个多媒体形式的反馈,并设立了一个咨询模块。这种模式的主要作用是运用计算机的模拟和人机交互功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决策家需要考虑哪些问题,他们是如何决策的。

6.评价

在对高一一个班级的49名学生进行了上述教学实践以后,我们随后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得到45份有效问卷,并对之进行了以下统计、分析:

总体上看,学生是认可本教学案例中的两种整合教学模式的。同时计算机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交流方式的偏好。

三、总结与展望

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问题解决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使问题解决学习效果更加充实可靠和效率高。在网络条件下进行问题解决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除了设计好研究的课题外,最关键的是建立学习资源库。建立这种资源库首先需要学生和教师运用网上信息、图书资料围绕主题收集信息,或者通过学习者调查获得一手信息,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要求,将信息分类、筛选,建立一个方便他人查询的、针对性强的学习资源库存,其表现形式有网页形式和树型目录等。

利用网络进行问题解决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利用共享信息库存,根据问题进行学习——信息共享模式;一种是运用交互课件进行——人机自主学习模式。两种模式均受到学生的认可,只是后一种受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软件编制水平、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影响较大,学习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两种模式均可以通过教学组织做到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集体学习的有机结合。

在本课的准备和正式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要真正实现教学设计的思想,实施高效率的教学,还需从以下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

1.学生方面需要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阅读分析资料能力的训练,否则就像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的那样,不如把资料让同学或教师念一遍来得快而且容易理解。

2.改变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教室内机器的“阵列式”摆放形式,宜采取组团式,更便于小组的讨论和计算机操作上的分工协作。如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一个学生打开问题窗口,负责录入答案,一个学生打开信息库存,完成信息查询,一个学生运用mapinfo工具软件的图层叠加功能进行工业生产原料和产地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的分析。这样也可以解决计算机显示窗口不足和频繁切换窗口的麻烦。

3.采用小班教学。既可以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学生又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特别是在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何克杭,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Savery J.R.& Duffy T.M.1993.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 constructivist framewrk.Designing Environments for Constructive Learning.Springer-Verlag Berlin Herdelberg.

[3] 王升,小组合作与主体参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

[4]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11.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优势

1.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模仿练习——强化记忆——测试讲评”的“讲、练、记”教学模式,改变为“问题——试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讨论——得出结论”的新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数学的结论来源于学生的制作,对现象的观察,对数据的度量、统计与分析,对各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老师负责组织学习,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复制型”“消极型”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地发挥其认知能力,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实现自我教育,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能够实现分层次教学,使人人有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现代数学教育应当树立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题目按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顺序设计,使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概念和技能,并能及时查阅旧知识重复学习,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而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解题速度、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进入提高篇或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实例应用等等,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在原有的数学认知的结构上充分主动地发展,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3.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能形成及时课堂评价,使师生有目标

原有教学模式课堂反馈信息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实现时时监控,准确反馈,及时评价。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知识点的测试随时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转而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学习。而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实现主机对终端的时时控制和统计,对全班课堂练习从总人数、正确率、高频错题等方面进行总评价,从而取得学生对各题目所做情况的真实反馈,实现课堂评价体系,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学生对于信息的搜索、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信息的编辑,甚至为了某一个课题必须做相应的专题网站。为了适应网络教学,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制作、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动画制作、学科教学专门软件等。

2.构建资源库

加强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和校园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为学习者提供集成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课程开发工具。这个资源库应该是整个高中三年的学习知识,包括各章节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等,以及课外的有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学生既可以向学校里的老师学习知识,也可以从数据库、专家系统中学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按照不同的进度进行学习。这就要求经验丰富的老师不断地充实完善资源库,避免了重复的劳动。

3.加强学生管理

网络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关系结构比较松散,班级人数过多,在处理学生的电子提问和个别辅导等方面,教师都显得力不从心。而且难以相对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辅导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浏览信息,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必须适当控制教学班的规模,并适时在教学过程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让学生的精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

4.恰当选择课题,避免盲目套用

网络教学并不是适合每一节数学课,每个知识内容都有自身的基本范式,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题的方向,有选择地应用,不可盲目套用。同时不可忽略黑板的作用,就数学专业课来讲,特别是一些证明题或者是公式的推导,教师的每一个分析、提问、讲解等各种表示,都会增强教学效果。无论计算机有多么强的交互性,“人机对话”不要代替“人际对话”。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以纸笔运算、推理、作图等为主要手段的数学学习与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学习之间的平衡,既使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落实(这里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运算、推理、作图等的实践),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拓观察、思考、归纳、猜想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从事高水平数学思维、理解数学本质的活动。

上一篇:班会方案:三年级主题中队会:《呼吸亲情,学会感恩》下一篇: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广播稿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