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精选13篇)
1.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一
由于气压传动具有工作介质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不会污染环境、运动速度快、工作环境适应性强、安全可靠等特点,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气压传动知识,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将现开设的《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课改为《液压与气压传动》。改后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但总学时并没改变,仍为56学时,因此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一、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
液压与气压传动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为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着眼于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素质型和能力型的人才.把现代技术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使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形成完善的、系统的、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液压传动为主,气压传动为辅。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各元件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具有根据工程实际要求设计液压与气压系统原理图,并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具有正确安装、调试、维护系统的能力;具有诊断和排出系统常见故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很多教材在内容上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然而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说,应淡化理论推导,突出工程应用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都要重新制定。
理论教学的总学时仍为48学时,其中液压传动部分占40学时,气压传动部分占8学时。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液压传动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学时减少了4学时,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舍弃了那些不为应用能力培养所必须的理论和公式推导,将教学重点放在与生活及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中。例如在讲解伯努利方程式时,省去了抽象、繁琐的公式推导,将重点放在伯努利方程的应用上,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生活实际中是如何应用的。对比液压元件的学时数可以看出,动力元件、执行元件和控制元件的学时分别减少了2学时,这部分内容在讲解时,将重点放在元件的组成、工作原理、应用场合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上,省去了压力和流量的公式推导。与原有液压内容相比虽然学时减少了,但却增加了液压系统的安装、使用和故障诊断内容,是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是这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液压传动系统的最大缺点是出现故障时不易诊断,而这种能力是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它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的一种体现。由于气压传动中很多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液压传动相同,因此在学时安排上少于液压传动。实验教学的学时数没有增减,但是实验内容做了调整。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内容去掉了液压泵性能和压力形成两个验证性实验,增加了气压回路设计实验。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根据机床或设备的动作要求自己设计气压系统原理图,选择气压元件及控制元件,到实验台上搭接回路,并进行调试完成其功能。这种设计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展示,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采用图片、视频和录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绪论部分内容时,通过播放各种机床、工程机械、娱乐设施、航空装置等视频材料,展示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工业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改为“我要学”;在讲解泵、马达、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在讲解速度换接回路和多缸动作顺序控制回路时,通过FLASH动画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何通过形成开关或压力继电器发信号控制电磁换向阀实现整个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将液压与气压传动与控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也为后期的开放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式、提问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整节课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听课时不去动脑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只是机械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时间久了就会忘记。为了改变这种状态,采用引导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节流调速回路时,强调这种调速回路必须由定量泵、流量控制阀、执行元件和溢流阀四大元件组成,如果缺少任何一个元件都不是节流调速回路。在讲解完进口节流调速回路的工作原理后,问学生如果将溢流阀去掉,能否调节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如果将执行元件去掉,还是调速回路吗?此时节流阀和溢流阀的作用是否发生变化?问题提出后学生就会动脑思考,并且相互讨论,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活跃,学生得到的结论也各不相同。不管结论是对还是错,都是学生自己经过认真讨论和思考得出的,印象都特别深刻,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3)类比、对比式教学
事物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他们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可以通过类比和对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原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以及各参数的含义,同时避免复杂的理论推导,采用类比推导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介绍理想液体伯努利方程式时,是根据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物理意义及能量守恒定律得到的。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物理意义是静止液体内任何一点具有压力能和位能,两种能量之和为定值,两种能量可以相互转换。是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而运动的液体除了具有这两种能量还应该有动能。由于液体是有粘性的,液体运动过程中各点的速度不同,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因此引入动能修正系数。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省去大量公式推导的同时也节省了学时。由于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元件结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采用对比式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案例式教学
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将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1)采用多媒体与黑板加粉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图和表格由老师将其画到黑板上,浪费大量时间,而且其工作过程也不直观和形象。采用多媒体与黑板加粉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包括图片、表格、动画,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采用网络辅助教学
教师将教学课件、电了教案、习题、实验内容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登入网络教学平台,查阅资料。这样可以有利于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记录下来的内容或者没有听懂的内容在课下自学;也可以使师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答疑与讨论。这种做法更加灵活、有效,可弥补课堂上由于时间约束、发言人数限制等讨论的不足,使更多同学有机会参与讨论,也有助于部分同学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四、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通过理论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条件,实验室引进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综合实验台,并完全对学生开放。学生除了完成实验内容,还可以根据机械设计大赛、创新性实验项目,毕业设计等内容自己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编写程序,到实验台上选择合适的元件搭接系统,对设计的系统进行验证,出现问题后可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新实验,直到系统实现最终的功能为止。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五、结束语
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课题组成员通过到兄弟院校调研,并结合我校办学特点,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研讨,形成了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2.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二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课程设置,阶段,个性化学习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综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 由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传统教育是建立在“老师教什么, 学生就能学到什么”的错误假设基础上的。然而, 在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信息爆炸, 以及社会对人才更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者确实知道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吗?基于这样的思考, 人本主义从“全人教育”的视角强调了学生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 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体差异等, 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罗杰斯提出, 教育者应该“释放学生的好奇心, 允许个体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前进;激励怀疑精神;公开一切, 任由所有人提问与探索;意识到每一件事情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2015:158-159)
然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挑战了传统教育, 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 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在本科教育中, 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自我选择, 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就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系统的知识, 或会导致他们放任自流式地“自由学习”。如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 使人本主义在本科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使学生按照理想和意愿个性化地发展,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Alfrea North Whitehead) 将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在浪漫阶段, 学生接触大量“事实”, 在接触海量信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事实”间的联系, 并因这种领悟而兴奋。在循环的第二个阶段, 即精确阶段, “学生对浪漫阶段的一般内容做出揭示和分析”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2002:33) 。精确阶段必须建立在浪漫阶段的基础上, 因为如果没有浪漫阶段对事实及其规律的模糊理解, 精确阶段对原理规则的分析就是毫无意义的。在最后的综合运用阶段, “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确切的知识, 已养成了学习的悟性, 已清楚地理解了对一般规则和原理的系统阐述和详细例证”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2002:65) 。利用训练有素的大脑, 学生可以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并利用相关原理和规则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怀特海的三重循环理论为教育者在教学中平衡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在浪漫阶段, 学生是自由学习的主体, 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进行摸索;当他们积累了足够的感性认识后进入精确阶段, 这时他们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将这些认识总结归纳为基本原理和规律;而在综合运用阶段, 学生再次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将前两个阶段习得的系统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二、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现状
对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三重循环理论, 我国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现状虽然一直强调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但事实上教师讲授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 导致学生成为消极的旁观者, 并逐渐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根据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理论分析可知, 如果教学错误地跳过第一阶段, 开始于循环的第二阶段, 学生就会因为没有探索和积累过程, 在课堂上只是阅读教材提供的课文, 记忆更多的单词, 反复操练语法、发音规律以及句型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大量的记忆积累使得英语专业的学生头脑僵化, 只会死记硬背, 缺乏创造性和思辨能力, 英语水平难以提高。
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三重循环理论是解决英语专业现存问题的思路。人本主义强调“全人”的培养, 它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个人选择和承担责任的重大意义以及创造的快乐 (卡尔·罗杰斯、杰罗姆·弗赖伯格2015) 。而三重循环理论为人本主义的“自由学习”设置了更明确的实施阶段, 平衡了教师指导和学生自由选择的关系, 即学生在浪漫阶段和综合应用阶段应被赋予专业范围内最大程度的自由, 让他们按照个体差异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而在精确阶段,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深度的理论指导, 帮助学生尽快将在浪漫阶段学习中积累的知识上升到理论层面。经过了自由选择的学习, 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理论学习中会独立思考, 且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因此, 本科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建设应该遵循三重循环理论, 将重点放在之前一直被忽视的“浪漫阶段”, 并将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一) 低年级教学中浪漫阶段的补充
为了弥补自由学习和浪漫阶段的缺失, 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应注重学生自身的理想和兴趣, 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 并在必修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中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让他们从自身兴趣出发, 广泛地接触英语, 感知英语。由于兴趣点不同, 每个学生选择的英语材料也大相径庭, 这使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发展方向, 逐步成为“个性化”的学习者。
以往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的课程以必修课为主, 大部分学校不开设选修课, 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才开设。这与浪漫阶段的自由学习宗旨背道而驰。因此, 从一年级开始就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 既能释放学生的好奇心, 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使他们从入学初始就明确自己的目标。
(二) “合约”制度的建立
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的关怀, 在低年级的必修课教学中引入“合约”等教学手段, 可以激发学生独立学习和承担责任的动机。如果学生想取得较高的平时成绩分数, 就必须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并就此与教师签订学习“合约”。如果顺利完成任务, 学生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数。这项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为自己负责的学习者。
在实践中, 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理想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 如阅读英语经典名著、背诵英文诗歌、记忆一定数量的英语单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其他专业的英文书籍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 “合约”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计划、学习动机, 可推动他们向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迈进。在自身兴趣和“合约”的双重激励下, 学生的主动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 新媒体的辅助作用
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或手机通信设备, 将学习环境从传统的教室拓展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相对传统英语学习模式, 学生对这些新型的学习工具有着更高的兴趣。网上大量的视频资源和手机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环境, 他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或手机通信设备获取网络资源, 随时随地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
实践中, 很多学生非常积极主动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例如, 背单词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难关, 很多学生用传统的记忆方法背单词, 总是记不住。后来, 他们发现利用某款手机应用程序记忆单词的效率非常高, 便掀起了背单词的热潮。在这款应用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加为好友, 监督他们背单词的进度, 还可以组织学生比赛, 如比谁背的单词多、谁坚持的天数多、谁的进步大等。一个学期后, 90%以上的学生的单词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背单词不再是英语学习的“老大难”问题。通过这项实践,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都得到了稳步提高。
结束语
总体来看,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的教育理念很好地解释了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把两者结合起来也能够解决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秉承人本法教学的理念, 强调以学生为主导的个性化学习, 为学生提供遵从兴趣爱好, 广泛吸收知识的机会。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明确目标, 并通过英语阅读接触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 逐步深入。这样, 学生便能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逐渐建构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体系, 达到英语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真正复合的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 “人本主义”教学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 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储备更多、更广泛的知识, 并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而经过“个性化学习”的学生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方面的收获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将英语语言内化为自身的智慧和能力, 逐步成为有独立思想和深刻见解的人才, 成为具有广泛知识和不断学习能力的“全人”。
参考文献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2002.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 译.北京:三联书店:33;65.
3.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篇三
[关键词] 本科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一、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支撑,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性工作。精品课程对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二、精品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不同学科、专业和学校具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特点,精品课程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课程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它以大力培育“名师、名课、名教材”为特色,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目标,建设“五个一流”为标准的高水平示范性课程。
精品课程具有相对、发展和动态的特点,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是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某一体系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课程建设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不同的特色。精品课程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理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念和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学到前沿的东西,精品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通过阶段性验收和不断检查来保证课程的质量,建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课程,以培养优秀人才为目标,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本科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需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高校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构建先进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为配合教学内容的改革,要积极编写、更新有关教材和借鉴高水平的优秀教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大开展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料或文献清单。五是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动态过程,按照制定的精品课程评估标准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
四、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精品课程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它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定位与培养学生的要求密不可分,精品课程明确定位于要造就具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精品课程建设的建议:
1.精品课程建设要与学校整体培养方案相辅相成,要有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和整体构架。
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整体构架上,要突出“重基础、宽口径”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研究方法的培养和实践环节的训练;对自然科学、人文素质、专业基础三类课程和相关的实践环节类课程应有所侧重。
2.精品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
精品课程教学应该由过去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为创新奠定知识、认知和创造的平台,特别要重视课程的基础性和通识性。
3.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
建设精品课程,理念要变革,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贯彻始终。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教书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各个学科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4.以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注重网络资源建设,推进网络授课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的教学成果,体现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这需要在建设时考虑到其共享效果,既具有名师共享,也具有资料共享、智慧共享等功能。
精品课程建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向名师要质量。名师有限,过去名师受地域、受时间、受财力物力限制,名师的经典课程优秀教法无法让大多数人共享。数字化网络本身具有共享的特征,以网络课程建设为重点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打破了传统教学闭关自守,各自为战的局面,突破了时空局限,让各地的师生都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的录像目睹名师的风采,学习名师的教学精髓,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但精品课程不仅仅共享名师资源,它也应该是资料的共享。精品课程依托网络而建,正可以借助其高度开放、交叉和无限吸纳的特性,建成集成多样化信息的宝库。这种集成本身要从多媒体信息源中挖掘,它不单是文本的,它还包括了图像音频视频等集成,支持基于联想的学习,扩展知识视野。教师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有效地利用与本课程有关的信息资源。学生开阔了视野,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营造精品课程网络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对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评审与维护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5.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科学组织与有效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精品课程的规划、选择、建设和申报、示范的一系列过程都要实现动态、精益求精的管理,需要相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对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实行过程监控,根据课程建设的进度和目标,学校组织专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课程建设负责人根据专家、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和相关网上教学资源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
五、结语
本科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精品课程建设涉及教师、学生、教材、课程设置、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内容、实现的途径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做好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按精品课程的内涵,做好人力、物力等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建设体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子安,刘克锋,孙曦.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9,(15):134-135.
[2]童乃诚.谈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全程优化[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21-24.
[3]厉谦,李佳,王瑞钢.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提高课程建设水平[J].纺织教育,2009,(4):22-24.
[4]段远源,杨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6-8.
[5]候治富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6,(1): 39-41.
[6]黄兆信,以质量为核心,加快精品课程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5,(4):57-59.
[7]秦宗会,胡武洪,徐建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7,(2): 66-67.
4.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四
【摘要】为提高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水平,本文讨论了该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教学考核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做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方面的探索,以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企业管理;应用型;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学术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本文对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企业管理课程分析
企业管理课程具有连续性,全面性,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1.延续性。像大多数管理课程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发展速度可以被描述为‘旧常”。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内容更应是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的改变而不断的发展,课程内容的设置就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延续。
2.综合性。由于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商业管理实际上是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中的跨学科学科。
3.实践性。这门学科实际上来自实践,反过来指导实践。
4.针对性。在商业管理实践中,必须为不同的产品和客户开发不同的生产,营销和物流计划。换句话说,没有通用的企业管理“模板”。
5.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企业管理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艺术性是科学的补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艺术的运用是科学管理的补充和提高。
二、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过分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二是教学手段方面,相对比较陈旧,多采用教师课堂讲授,而忽略反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
2.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是在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材建设跟不上现代企业的发展。
3.教师实践经验的匮乏。大部分高校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企业的实际锻炼,因此在课程在实践性的教学上显得力不从心,双语教学更是难以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性。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大多是基于传统的闭卷考试。
三、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1.加强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企业管理课程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现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乃至微型企业在管理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这有助于学生掌握与时代特征紧密相连的现代商业管理方法,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高就业竞争力。教材应针对应用型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内容可以包括现代企业与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商业决策,营销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技术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和企业创新管理。将管理思想与管理
实践,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巩固理论和实践教材。
2.创新教学模式。企业管理课程的实用性要求我们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引导讨论,安排任务,创造场景,通过颠倒课堂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案例分析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应对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可操作性此外,还有角色扮演,模拟,任务驱动,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
3.深化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的商业管理课程教师普遍缺乏实用性。掌握并了解企业的最新动向和行业发展前沿,为深化学科建设、夯实课程内容做好功课。另外,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也可以参加企业培训。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包括公司知识,对产品的理解,甚至是对生产过程的了解。因此,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营销策划,生产管理等多个环节,让学生熟练掌握产品的相关知识,使他的营销更加方便。考虑到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有机会接近公司并理解企业,那些可以要求我们参加培训的学生也需要定期回到学校。没有参加实习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交流增加对公司实践的理解。最后,高校可以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到高校开展行业前沿和实践类型的讲座,从而丰富学生的课程实践内容。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大胆改革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反映成绩组成,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尽量突出实践性的重要性,如:在评估这部分营销策略时,可要求同学将团队作为一个单位并以团队的形式出售。这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商业管理中的营销策略知识,还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学习团队合作和团队合作,从而拥有强大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的组成可以是随机的,因为我们认为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在未来的实践中自己确定团队成员。考试应设置时间期限。从每学期中后期开始,实践能力评估将在3周左右进行。在早期阶段,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和充分锻炼各种技能。经销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己确定成本预算和销售价格,并在完成销售后评估绩效。最后,每个团队必须提交练习报告以完成业务总结会议。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企业管理课程教学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评估方法可以反映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程度。
参考文献:
5.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五
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网络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能力,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但是从我校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来看,还无法解决这是问题,有的专业课时太少了,周学时2,开课时间一学期,一轮下来最少的只有28学时,只能学习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操作。另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给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绑架了部份意志力差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手游、看视频、聊天……。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改措施3.2.1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我们学院有七个二级学院30多个不同专业,在5月份,新一轮招生工作开始时,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课程建设方案,先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获得第一手资料,最后研究得出本专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具体的学时、能力需求、知识结构、案例等内容。3.2.2及时更新软件、修订教材以适应教学需求由于机器配置偏低,无法运行高版本的操作系统和相应的软件,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存在滞后性,经过学校的多方努力,我们学院增设了机房,提高了机器配置,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编写教材,以适应教学需要。3.2.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互联网资源的整合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课程教学资料的制作提供有力的支持。我们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系列微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多种媒体与资源整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辅以蓝墨云班课等手段,控制学生的出勤率,各位任课老师的教学视频制作得更具吸引力,在一定程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们在赏心悦目中完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极大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其潜能。3.2.4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评价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块和级别进行网上考核评价。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考前复习是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强化过程,我们在考试前给学生安排了大量的练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4结论
互联网时代,千帆竞发,百家争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必开的基础课程,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重要手段。实践证明,教改后的课程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
6.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六
作者:高 玲 胡增祥
时间:2009-6-10 12:55:00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教学基地 建设
【论文摘要】建立能够满足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临床实习基地,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临床实习方案、确立临床实习医院关系、实施协议、加强建设,最后进行总结,以便提高实习医院的带教水平。结果:探讨出与教学基地建设相关的方法、条件、措施等。结论:建立起 “三结合一稳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基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对于以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护理教育来说,校外实训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受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医院护理队伍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积越来越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许多高校缺乏必备的校外实训场所,没有布局合理资质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疏于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导致办学水平的低下和人才规格的“缩水”。如何选择与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院经过调查研究,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方法
我院于2006 年6 月-2007 年5 月通过调查研究,对现有承担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可能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研究资料调查、核查、补充、完善。对拟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内容的联系、沟通、磋商与谈判,对形成共识的提出建立方案。建立教学基地关系的协议(合同)文本,签定协议,明确关系。必要时,可在医院加挂“北华大学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牌匾。选派适合、适量学生进驻接受临床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临床带教老师按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明确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统一标准。实行护士长管理,专职老师负责,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落实每位护生的实习计划,安排每周1 次讲课, 1 次护理查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 ]。对与临床护理教学相关的要素进行必要的建设,适时检查指导,使其适应、符合、达到、提高临床教学阶段的质量要求。对每一轮临床教学的中期和结束时,都要进行总结,提出发展和改进的具体意见,为下一轮教学提供借鉴和保障,以便得到巩固和提高。
2、护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类型单一, ,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协调
许多院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只关注医院的地理位置,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医院的层次和级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所接触到的病例过少,动手能力差。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
2.2 部分老师缺乏带教意识,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
有的带教老师业务能力较差,不能指导学生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有的老师只分派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不讲为什么做、怎样做好,以致护生感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师生沟通欠缺,教学评价不全面。影响实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2.3实习基地过少,与护理专业的发展不匹配
问卷调查中有的护生反映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原来实习医院只有12家,各科室加床多,重症多,周转快,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保证病人需求,又必须以临床病人为实习对象来指导护生练习各项操作,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拒绝护生操作,造成教学与临床工作的现实矛盾。
3、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策略
3.1 结合就业建立多元化实习模式
实习加就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经过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校在实习与用人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创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习促就业的模式,如“订单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实习医院就业。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医院双方资源,是很好的实习形式。
3.2 实习医院的合理性选择
实习医院的层次是保证学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实践最重要的因素。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区域板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医院技术能力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医学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护理专业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除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素外,还应与中国医学的发展主流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的区位应当布局合理。对其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合理的区位分布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源已不局限于某个省份,在实习就业的选择中必然会出现多区域选择的趋势。因而高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布局中应当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区域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区位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
3.3 运行机制的选择
专业实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基地得以正常运转、实现共赢的保障。学生到岗实习并不意味着学校完成了教学任务,它代表着新的管理阶段的开始。为避免实习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应增加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 2 ],成立由校方和医院方共同组成的实训管理机构或产学合作项目教学负责机构,对基地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安排、师资培养、基地考核全面负责。同时,选派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校方和医院方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岗位工作情况、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性控制与评估,建立学校、行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的对医院方的考评机制,提高医院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和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稳定与和谐地发展。
4、实践成果
4.1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上述方法与基地建设选择策略,我们的实习基地逐年扩充,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20所,取缔3所,并且相对稳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4.2建立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
成立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教学程序、护理教学质量控制办法等对全院的临床护理带教给予检查、指导与评价。并举办临床带教老师培训班,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自学;应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3 ]。
4.3提高了就业率
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开始应用于北华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操作成绩明显提高,对临床实习的态度积极,实习单位评价反馈,学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好,进入临床角色快。学生的就业率由原86%上升至99%。
总之,通过研究,建立能集临床实践带教教学与临床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与提供生活服务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三结合一稳定”型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7.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七
1 皖南医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现状
精品课程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优质教学资源, 建设精品课程决不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课程, 而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2]。高校教学基本设施中校园网建设状况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之一, 而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校园网建设状况中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以教学网站建设为手段, 依托校园网平台集中存储和管理网络课程资源。我校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从2004年开始启动, 到2007年已有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 根据学校定位与医学本科各学科特色, 制定了系列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动员了全校各系 (部) 的教师投入到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去。一年多来, 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个平台, 构建了60多门网络课程, 这标志着我校教学改革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提高我校本科教学条件,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已成为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为了保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工作顺利地开展, 教务处引进了《天空教室精品课程开发系统》, 为全校课程教学网站建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开发平台, 有助于教务处对全校课程网络建设进行统一管理。另外, 我校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了一支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技术服务小组, 开展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技术培训, 提供录像、网络等技术支持, 确保精品课程开发平台的正常运转。
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的界限, 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交互性很强的虚拟教学平台。为了构建一个基于校园网的数字化教学保障体系, 我校正逐步采取以下措施:①所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设备, 且连接到校园网;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实验中心分别配备400台左右的多媒体计算机, 为全校师生业余开放时间上网提供条件;③校园网连接到了学生宿舍, 为学生个人购买计算机上网学习提供了便利。
2 加快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可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目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创新点。为了切实加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改善医学本科教学条件, 作者提出了实施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若干构想与思路。
2.1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 确保精品课程建设层层落实
普通医学本科院校除了尽快启动本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外, 还要切实加大和保障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 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此, 首先要建立校和系 (部) 两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组织验收和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宏观管理;系 (部) 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工作的重点是具体制定本系 (部)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和监督指导。其次是建立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建设组,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课程建设为重点, 具体组织和实施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
2.2 构建全校精品课程体系, 分期分批建设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反映该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3]。普通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着课程建设经费不足和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 一次性建设一大批精品课程的可能性较小。因此, 学校可在各系 (部) 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课程的学科分布、专业分布以及对本科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 分期分批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 构建一个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体的精品课程体系, 并按系 (部) 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等两个层次进行课程网络建设, 着力建设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课程, 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带动其它一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逐步从学科的单门课程建设发展到学科所有课程建设, 最终实现全校各学科、各专业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保证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
一门精品课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实现的, 能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梯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3]。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学校应该重视教育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储备, 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发展规划, 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 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特别是对薄弱的课程师资队伍要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等措施, 逐渐形成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课程建设梯队, 以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
2.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4]。精品课程在施教过程中, 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 又要不断地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授课内容及教材中, 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因此,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是一个动态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因此, 教学网站建设应注重引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诱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的研究性学习。
2.5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完善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精品课程的建设、实施和维护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 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经费投入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使其在学校评优、评奖和岗位聘任等方面享受政策激励, 从而吸引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潜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为此, 学校必须建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 建立学生评教制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应组织有关专家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中对网站上教学资源进行定期检查, 及时掌握课程内容的更新程度和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 限期整改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6 构建统一网络教学平台, 促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精品课程网络建设需要以校园网为依托, 构建专业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网络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和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 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做到教师、学生与系统之间及时的交互与交流。因此, 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基于校园网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采用当前比较成熟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来实现。目前, 许多高校在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时, 普遍使用动态网页系统进行教学平台开发, 开发人员采用ASP、PHP和JSP等技术编写后台系统程序, 并结合目前流行的网页三剑客、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和Authorware课件制作软件等开发工具, 编写基于HTML的前台界面。由于精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发技术人员可能不了解课程教学, 而精于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却无法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 因此, 利用上述通用的网站设计开发工具来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需要专业网络技术人员和授课教师的共同参与, 相互沟通, 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制作周期长、费用高等缺点。为此, 需要开发或引进一套专用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制作工具, 确保课程建设组成员能够精心地整理和浓缩教育资源, 注重教学设计过程, 促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3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实施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 它对保证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 以及缓解因高校扩招而引起的教学资源不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依托校园网加快精品课程网络建设, 不断积累医学教学信息资源, 为师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教学环境, 可进一步改善医学本科教学条件, 从而全面提高医学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
[2]冯聚和, 李运刚, 艾立群.以建设精品课程为手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 :111-113.
[3]周建华, 文继舫, 李景和, 等.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1) :20-22.
8.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八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翻译课程 功能翻译理论
【基金项目】武汉市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302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85-02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十分迅速,新增加了许多本科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院校——就占了极大的比重,地方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其“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尤为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而不是以理论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这类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高等学校发展序列中处于“中间地带”,其外语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综合类或研究型高校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计划,作为外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翻译,自然也有其特殊的发展要求和特点。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翻译教学既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必需,也是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技能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更是他们未来工作时的立身之本。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培养出复合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笔者拟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建设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从课程定位与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系统地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翻译课程的建设,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定位与设置
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还是提升翻译能力?理论与实践,孰轻孰重?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翻译课程的定位举足轻重,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兴,我们应重新审视英语专业本科中的“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两个概念的分界最早是由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1988)提出,该主张在国内得到众多学者支持,并作为专用术语在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词典》(2011)中得到更为清晰全面的阐述——教学翻译是“指语言教学中的翻译活动,一般将其视为一种语言教学方法”,其直接目的是语言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或掌握语言知识,获得语言能力”,而“翻译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两者对于译文的要求也不同。
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能从事基本的翻译工作;据统计,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听说、读写、翻译的基本技能与雇用单位的总体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42和0.83,由此可见,翻译能力高于听说和读写能力,是雇佣单位最为看重和认可的能力之一,是英语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大纲要求和市场需求,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翻译课程应以翻译教学为主,教学翻译为辅,着重加强学生翻译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并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翻译课程,既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初级课程,又是巩固其英语基本功的高级课程,应处于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建议在高年级开设,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翻译课程,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知识课程,教学内容需涵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翻译课程的文学文本翻译及各类翻译理论的教学,应用型高校翻译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适应翻译市场的需求和发展。
据调查,在翻译市场上,非文学文本翻译占翻译总量的95%以上,从实践层面来看,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内容应该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包含经贸、商务、科技、新闻、旅游、法律翻译等不同类型的非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出“以满足市场要求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注重实用型,偏重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文本,例如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可以商务方面的应用文本翻译作为教学实训内容,提高学生的商务领域文本翻译能力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商务英语本身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地胜任翻译工作。
从理论层面来看,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其内容 “包括人们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由于语言文字及文化上的差异,英汉同类型文本在体裁、格式及语域特征等方面大相径庭,译文若是完全忠实于原文,目的语读者恐怕难以理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如何调整、重组及改写译文?与之最为契合的是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应用翻译的文本具有信息性和引导性功能特征,这决定了这类体裁是以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为主要翻译目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的形式与内容要服从于译文交际功能的需要,译者可以根据文本类型、读者和客户的要求,采取摘译、编译、译述、综述、评述、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变译策略进行翻译。功能翻译理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全面的理论指导。
教学方法也应摒弃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议开展校企合作的翻译教学模式,将现实中的翻译项目作为教学实训模块,或让学生走入企业,进行在岗翻译实训,了解工作流程,积累翻译经验,在实操中发现自身不足和弱项,完善自我。教师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翻译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资源共享,拓展课外实践学时,加强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四、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
国内翻译专业硕士点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成立较晚,学校较少,导致高校多数翻译教师来自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或者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于翻译领域,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授课多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学质量一般。而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注重实用性,不仅要求教师来自于翻译专业,最好同时兼顾另一专业,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优秀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应成立专门的翻译课程的教研团队,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使翻译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结合区域特色,重视地方需求。例如,我们武汉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过各位专家指导,实地调研,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更名为《商务翻译》,旨在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向湖北地区,立足武汉城市圈,着重培养学生在贸易、金融、投资、外事、旅游、汽车、体育等领域翻译方面的工作能力;建议翻译教研团队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讲授模式,开发更多的类似翻译工作坊、任务型教学、计算机翻译辅助教学等实训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笔者认为要建设一支高品质的翻译教学团队,除引进合适的优秀人才外,第一,鼓励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研读翻译理论,特别是功能翻译理论的相关书籍,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加强教学专业水平,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发展;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进行企业挂职锻炼,利用假期或空余时间,到翻译机构进行实训、实习,熟悉实际翻译工作流程,了解市场需求,丰富自身的翻译经验和教学内容;第三,和其他高校联合,并和企业加深合作,聘请翻译教授和资深翻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讲学,或做专题讲座。“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通过以上方法,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改善翻译课程教师专业不对口,翻译经验不足的现状,提升翻译课程教学质量,丰富翻译课堂,加快翻译课程建设,满足市场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建设,结合翻译课程的现状及问题,对翻译课程进行了准确定位——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兼顾巩固其英语基本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阐述,应注重非文学文本翻译后的功能对等;最后,提出了师资培养与专业团队建设的相关建议。以推动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Snell- 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47.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黄忠廉.变译(翻译变体)论[J].外语学刊1999.(3):80-83.
[5]贾文波.功能翻译理论对应用翻译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1):9-14.
[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7]李祖军,司继涛.地方高校转型中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49-53.
[8]苏奕华.英语毕业生招聘态度的定量研究与翻译课程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81-183.
[9]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9.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篇九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进行,课堂已成为教学的主阵地,一堂好课是学生心灵的雨露,滋润着孩子健康发展。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是对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强调。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课堂教学,走进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情感,放飞学生的梦想;同时让教师也意识到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观念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以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不产生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这也说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所以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教师立足之本。怎样才能提高课堂艺术,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一个有备而战的教师
上课之前,教师总是要研究教材内容、研究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练习等工作。在讲授内容的编排和取舍上务必反复推敲、精心策划,不断改进。备课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根本。
教师备课必须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主旨,又要考虑与其它章节的内在联系。备课时教师不但要备当堂内容还应把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不但个人备课还应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查缺补漏。备课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 完整性、可行性、科学性、还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记得有一次在讲授《空气》时,有学生提问,氮气在超导车中的作用,我当时很尴尬,愣在了当场,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也从未认为这是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所应掌握的,所以我只能老实地说“我不知道,等我回去查一查”。但当我看到学生失望的眼神和渐渐逝去的热情,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失败。所以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掌握你所教学科,还应了解相关其他学科;不但掌握所教年级知识,更应掌握高年级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教师,让学生打心底崇拜你,让学生自愿走进你的教学。虽然同样的课年年讲,但备课可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材施教、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是对课堂教学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要准备充分,这样,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我们整个的教学工作就会有一个新的局面。
二、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最佳状态”。课堂气氛的好坏影响和制约着师生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影响和制约教师的才能发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创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激活学生的研究斗志、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若想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点
对于学生,他们是充满感情、充满个性、有着不同的需求个体,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信息技术的介入拓展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教师要做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理直接影响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师要做孩子的朋友、知己,做孩子心灵的保健者、塑造者。教师不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以高高在上的地位来要求学生、管理学生的“先生”,而是进入孩子的年龄、走进孩子的心灵且用智慧去感化学生、影响学生“益友”。对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和应用,学会合作和探究,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2、注意尺度
我们班级的学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升学率,只抓基础好的学生,而忽视那些基础差的学生,这样不但会伤害基础差的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会使我们的课堂非常冷清,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会越来越少,久而久之所有学生对你的课堂乏味从而失去兴趣,学生成绩整体下降,教学质量明显偏低。新的教育理念要求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独白,课堂越安静我们越好,但实践证明,让人昏昏欲睡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只有让我们孩子真正“ 动起来”,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挖出其潜能。
3、精神鼓励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教师关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教师在课堂上温暖的笑容、温和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无不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是学生自信心的源泉,幽默的语言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精神的鼓舞可以给予学生进步的动力,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天空。
三、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达尔文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想学、愿学他才能与你合作,从而走进你的课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自信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教学方法的选择性应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方法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原则。
现在的教学不在是教师一言堂,而是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主,重在培养孩子的能力,教师只起到引领作用。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共同解决,共同进步,教师不但是引导者,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学习者。
2、应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初中化学有好多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概念等,学生长期学习会乏味。好的情景能挑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斗志。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序言教学过去我们节约时间往往直奔主题“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化学等等,”这样的教学实践证明已无法让孩子喜欢化学,喜欢学化学。所以我们常常利用一些有趣的现象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序言中我们可以利用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来引入。“同学们,现在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学生瞪大了好奇的双眼,“这是一杯‘清水’,这是另一杯‘清水’,我把它们混合会怎样呢,”。当学生看到两杯“清水”混合后变成鲜艳的红色后,露出了惊讶的眼神,纷纷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引导,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纷纷答“想”,“那我们就得学好化学”。学生学习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化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应注意因材施教。
教育家陶行如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应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应精心挑选,注意问题的层次,问题的可行性,让班级的每个孩子都有问题可答。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学生的差异,对于基础较差学生应鼓励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树立孩子的自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设置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样能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活”。当然作业也要有区别。
4、应注意学科整合。
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是这种活动的主体,把艺术教育融入化学教学,能使课堂充满美感,使学生的能力在这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对于化学教学中的微观粒子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因为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当我们把多媒体这种信息技术应用到化学教学中来的时候,它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化学变化实质教学中,我利用了多媒体展示水通电分解、氧化汞受热分解、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等微观模拟动画,直观、形象、有趣,学生很容易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激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勇做反思型教师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再周密的备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所有状况,学生毕竟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做好课后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求孩子做好笔记,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做好“笔记”呢,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细心观察,哪个知识点讲解不透彻,哪个知识点用这种方法不恰当等,教师及时记录,认真研究,通过反思、体会、感悟,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从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10.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十
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及师资情况,制定科学完善的技能培训方案,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为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我国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开展中,学校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实际情况,设定了如下技能培训方案:第一,校内教师培训,学校与当地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取得联系,就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探讨,为校内教师设置实习职务,要求教师在企业进行挂职,并且在寒暑假期间开展实习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在这一過程中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帮助其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外出参赛和考证支持,引导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发展情况;第二,校外特聘教师培训,针对学校在企业中引进的教师而言,学校重点分析其教学能力和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开展有效的岗前培训和教学培训,并定期组织科研项目,由专业教师带队,以此培养外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2注重校企合作,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有效支持
应用型本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日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高校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配置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以此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而企业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学校必须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项目,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例如在我国某应用型高校中,学校充分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企业的重要作用,重视与企业合作,通过政府力量或社会力量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加大对学校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具体合作过程中,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创建师资队伍建设示范园区,定期组织教师及学生进行参观,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共赢发展的效果。
2.3依托实践教学,创新师资队伍考核标准
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水平,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大部分实践被理论课教学和科研攻关所占据,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实习或参观活动,从而严重制约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必须调整教师考核指标,以此转变教师工作重心,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我国某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相应地对教师考核标准进行了系统调整,将实践工作作为考核重点,要求教师每学年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必须超过1个月,并且每次参与实践活动后应上交实践报告,在学院年终总结时进行汇报,向教师和学生传达实践经验,并引入先进的管理与教学理念,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此外要求教师必须在合作企业挂职服务,一方面丰富教师经验,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理论方面指导,更好地维持校企合作的局面。
3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师资实际情况,注重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实践和参观机会,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并改革原有的教师考核标准,引导教师转变工作重心,注重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雅萍,钟峻青.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07).
11.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十一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在我国高中英语课堂上,引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翻转课堂”。它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流程,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优化知识,改革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创造全新的发展模式。笔者从简述“翻转课堂”的定义入手,以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英语为例,重点研究在“翻转课堂”引领下,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中英语;翻转课堂;课程建设
0.引言
“翻转课堂”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革新教育教师的基础上,创新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体制以及教学思路等。“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界的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因此深入研究“翻转课堂”,探究适合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材料,切不可“一刀切”。
1.简述“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的是充分利用教师准备的纸质材料、视频等,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和教师、其他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務、实践探讨以及答疑解惑等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提前自主完成传统课堂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这一传统学习环节。
在高中英语课堂上,成功运用“翻转课堂”,并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是因为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合理的教育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包括了“最近发展区”以及“掌握学习法”。其一,“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学生已有水平与可能发展的水平这两者间的差异。其二,“掌握学习法”指的是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节奏,在完成某个环节的学习后,利用作业、讨论等方式来证明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此外,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翻转课堂”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1]。
2.“翻转课堂”引领下的英语课程建设
2.1设计课前任务
将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作为基础,结合学生特征,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单词记忆、语句领会、语法应用、课文分析、综合运用以及效果评价这六个方面入手,设计学习任务,设计:绘制概念图、出测试题、制作海报以及录制对话等课前学习任务,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呈现这些课堂学习任务。
以人教版高一《THE BAND THAT WASNT.》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录制对话,如问学生“ Can you talk about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等。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图片,描绘学生在图片中所看到的音乐风格“Look at the pictures.Tell me what style of music in the picture.”,学生在大致掌握本课的基础上,看着课本内容,并描述相应的音乐风格,包括了“Classical music,Country music Rock,Roll, Folk music, Jazz, Rap, Choral, Orchestra”等。
学生则需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灵活掌控学习进度等。学生利用微信、飞信、讨论区、QQ群等交流平台,在线寻求帮助[2]。
2.2课堂活动
按照学生在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实际反馈情况以及在交流平台上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出值得深究的学习问题,然后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掌握未理解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采取独立完成、小组合作这两种形式。其中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英语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主探究。而小组合作,要求小组成员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例如:在《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Students have their own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the great man,Then tell me great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来描述伟人,然后告诉我伟大的角色特点)。也可以向学生提出“Using the graphics, describe yourself is what kind of a person,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 myself in English.(利用图形,描述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性格特征)等问题。
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幻灯片演绎、原版英文电影欣赏、英语游戏活动等组织课堂。
2.3展示成果
在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小组合作结束后,学生会完成相应的作品,例如:英文海报、英文对话视频、英文小短文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作品成果展示时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沟通平台,让学生能够冲中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2.4考核评价
“翻转课堂”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了:小论文、创新作品、比赛成绩、对话表演、PPT演绎、小组讨论、课堂测试、开放型题目测试等,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注重公平、公正。
2.5在课程建设过程注意“三个转变”
其一,转变教师角色。在“翻转课堂”上,教师由课堂主导者转变成学习顾问,并不再单纯地讲解知识,而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及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其二,转变教学模式。由注重知识的传递,以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习问题为重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其三,转变学生角色。在课堂上,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当遇到学习问题时,就利用网络向其他学生或教师寻求盲注,达到了个性化学习的目的。在课堂上,按照课前的学习情况,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内化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改革了传统教学方式,创新了传统教学理念,师生角色发生了新的转变,高中教师在英语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应用“最近发展区”以及“掌握学习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为高中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理论,学习有关技术,并在课堂上采取“翻转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新峰.颠覆传统创新教学——“翻转课堂”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09(08):117-118.
12.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十二
1 优化课程设置,重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的能力,《篮球》课程在系部“主辅双修制”的前提下,重新精选教学内容,重组知识结构,以满足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
1.1 增设篮球运动训练课程
根据社会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针对体育系篮球基础较好的学生,2005年,在篮球普修、专修的基础上增设了每周4学时的篮球运动训练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1.2 精选篮球普修课程内容
在教育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体育专业增加了体育理论课程,减少了实践课程,但由于扩招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应现象,篮球普修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精选普修内容,以篮球基本技术、战术为教学核心,突出基本功的教学,在基本功的教学中渗透篮球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体会基本功在战术体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篮球基本功的练习兴趣。同时,提前了篮球课程的授课时间,由原来的大二开设篮球课提前到大一开设篮球课,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对篮球的接触时间,有利于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学习。
1.3 加大篮球专修课程裁判与理论课程比例
在以“技术性”向“全面性”转变为导向的篮球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下,篮球专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小学篮球课程教学教法、篮球技战术分析、裁判理论知识,专项体能训练等理论知识,拓宽了专修班学生的篮球视野。特别是近几年在课程改革中,我们获得湖南省体育局的支持,多次举办篮球裁判一级考试,邀请到省内篮球界知名裁判员进行授课,大幅度提高专修班学生的篮球裁判水平,为CUBA输送了多名篮球裁判。利用国家青年俱乐部在郴州集训的机会,组织篮球专修班的学生进行学习,并邀请国家级教练员、体能师讲学。
1.4 增加篮球课程社会实践活动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由原来的8周增加到10周,整个体育专业新增了2周的课外专业裁判实习、2周课内专业技能强化训练、2周教师教育技能强化训练等课程安排。篮球课程根据学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安排篮球课程走出校园,参与周边企业、社区、单位、农村的篮球活动,丰富篮球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地方篮球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5 建立篮球课程教学与高水平训练的双核运行机制
2005年,篮球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资格通过教育部的立项获批,体育系以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为契机,突出篮球课程的优先发展,通过改革课程设置,体育系形成了篮球普修课程——专修课程——运动训练课程的递进式运动技、战术渐进培养模式,同时辐射到公共体育的教学,针对其它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篮球院选课程。2008年,篮球课程获得湖南省精品课程。目前,篮球课程实现了基本技能与竞技能力提高的双核运行模式。
2 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师资培养
2.1 优化师资结构
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07年以来,篮球课程任课教师中,有1人晋升为教授职称,1人晋升为副教授职称,2人晋升为讲师职称,教师学历结构有较大改善,由2007年前的2名硕士研究生发展到现在的4名硕士以上学历。目前,该课程教学队伍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高级职称占71.4%,中级职称占28.6%,其中教育部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省骨干教师2名、院级学科带头人1名,院青年骨干教师1名,院级教学能手1名。年龄45-50岁的3人,45-40岁的1人,40-35岁的1人,35岁以下的2人。本科学历3人,研究生学历4人,其中,北京体育大学硕士1人,武汉体育学院硕士1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2人。总体而言,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比较合理。
2.2 注重青年教师的篮球基础知识的培养
根据学院制定的“导师负责制”,篮球课程组教师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完成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启动了“121”工程,即要求导师应该帮助年轻教师每年至少完成1篇论文,参与2个课题,指导1次学生或亲自参与比赛,在“121”工程的促进下,青年教师王驰拿到了CUBA最年轻的八强教练,多次获得中央电视台的报道;青年教师王峰荣获学院教学比武一等奖,院级教学能手,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的称号。
2.3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在以“球”为媒打造专业品牌优势的理念下,篮球课程组成员先后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明道大学、台湾义首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吉首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师生进行了交流。篮球队连续五年参加CUBA分区赛,多次参加CUBA篮球训练营等,课程组教师多人参加CUBA的教练员高级班培训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等。在课程组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球类教研室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研室。
2.4 规范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
在学院相关制度的要求下,课程组制订了系列教师队伍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德术相长”。通过严格教师准入制度、规范教师教学考核指标、制定访问交流计划、量化年度考核指标等系列制度为教学改革和科研提供良性的竞争机制。近年来,课程组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职业道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比如,王晓成教授2009年作为建国60周年体育突出贡献工作者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自接见;周琥教授2003年评为湖南省群众体育锻炼先进个人,2006年评为学科带头人;宋海滨老师2008年评为副教授;文亚龙、王峰老师主持教育厅课题;王驰老师2012年获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学院逐步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教学团队。
3 更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条件
3.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剖析动作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直观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多角度的示范,但单一的教师示范有时效果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课程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慢动作回放、学生错误动作对比、正确动作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通过近几年在技、战术教学中引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3.2 不断丰富教学技、战术手段
王晓成教授创建的“口诀教学法”成为了篮球技、战术教学的利器,但是在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从未停止。2006年,周琥、宋海滨等教师参与CBA青年队在郴州的全程集训工作,采纳了大量的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2007年,王峰老师探索“领会教学法”在篮球战术中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7年,课程组利用本院承办CUBA湖南赛区比赛的机会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开始收集CUBA联赛的影像资料等等。总之,课程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篮球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手段。
3.3 加大场馆建设,创建一流的教学条件
场馆设施是制约篮球课程教学的硬性条件,原郴州师专体育系是湖南省体育重点建设专业,拥有湖南省高校一流的篮球场馆设施,但在高校合并的浪潮中很多高校趁势追赶,在场地设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湘南学院由于资金紧缺,体育系的场馆设施目前在湖南省高校处于下游水平。然而,篮球场馆在湘南学院体育场馆建设方面处于优先发展地位,2006年,学校在王仙领校区建立了风雨棚篮球场,2008年在苏仙领校区建立了5块塑胶篮球场,能满足学生开展篮球活动、教学和比赛的需求。目前,学院正投资1.2个亿打造湖南省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这为篮球教学与训练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4 规范教学管理,严格教学制度
4.1 坚持集体备课、预讲制度,开设教学讲座,参加讲课比赛
多年来,课程组成员坚持集体备课、议课,共同探讨技、战术的教学与教法,且要求高级职称教师每年开设两次教学讲座,探讨篮球教学与科研的前沿知识,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比武,在近六年的三次院级青年教师比武大赛中篮球教师均脱颖而出代表系部参加院级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其中王峰老师2011年获得一等奖,王驰老师2009年获得优胜奖,宋海滨老师2007年获得二等奖。
4.2 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加强能力考核
篮球考试实施“考教分离”,即施行交叉命题,交叉监考与阅卷。考核方式包括篮球(40%)、实践考试(40%)和平时成绩(20%)三大块,涉及内容广。理论考试主要以考核基本概念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为主;实践考试包括5个考核项目,基本技术部分考察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运用效果两个方面,基本战术主要考察实践运用能力;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缺勤、上课表现等情况。因此,建立了综合的考评体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5 实施精品立项,打造篮球文化
5.1. 加强质量工程立项,完善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组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2006年,周琥教授成为体育教育训练学院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2007年,周琥教授主编《篮球理论与教学》教材,应用于体育系篮球专修课程的教学;2008年王晓成教授成为篮球课程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2008年,全体课程组教师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同年,文亚龙副教授负责的球类教研室获湖南省优秀教研室;2009年,王晓成教授主编《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应用于湘南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2009年,王峰老师参与省级合格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主持校级教改重点课题,参与省级教改课题;2011年,王晓成教授成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专业带头人;2012年,王晓成教授成为院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目前,课程组教师正在积极争取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立项工作,期待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完善课程的综合建设。
5.2. 推动校园体育发展,全面提高学生体质
为了增加师生的健康,使广大师生能娱乐身心,感受篮球的魅力,学院每年9月份举行迎新篮球赛,10月份举行校园3VS3肯德基斗牛比赛,12月份举行俱乐部篮球赛,通过系列篮球比赛吸引更多的篮球爱好者。特别是2008年,学院承办的CUBA西南分区赛让全体师生切实地感受了一回篮球的魅力,在湘南学院高水平男子篮球队拼搏精神的感染下,在CUBA篮球文化的推动下,许多系部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篮球文化节活动,全校掀起一股“谈篮球、学篮球、比篮球”热潮,促进湘南学院篮球运动的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随后几年,高水平运动队在一系列比赛中的表现优异,让篮球成为湘南学院人的自豪与骄傲,学篮球、爱篮球的人与日俱增,篮球项目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成为娱乐身心、增加健康之利器,近三年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了90%。
5.3. 突出地方院校特色,打造篮球品牌文化
以篮球为突破口,用特有的视觉观察篮球课程的发展,用文化的慎重对待篮球课程的发展,打造专业品牌,突出地方院校特色。2004年,篮球课程获首批院级精品课程;2005年,湘南学院获教育部篮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资格;2007年,体育系获省级特色专业;2008年,篮球课程获省级篮球精品课程;特别是篮球队多次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湖南电视台、新浪、腾讯、CUBA官方网站、郴州日报等媒体报道。诚然,在系列荣誉之后是更长的篮球课程发展之路,是特色兴系、兴校之路的探索与责任。
6 扎实教学科研,书写篮球传奇
6.1. 教学科研成绩斐然
近五年,课程组成员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且教学评价均为优秀,教学业绩突出。主、参编教程4部,获校级以上教学奖7项,主持、参与教学改革项目2项,发表教学论文7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12项,科研获奖4项,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20余篇。
6.2. 运动训练书写传奇
2011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以《CUBA的奇迹》为题报道了湘南学院高水平篮球队从草根到英雄的成长历程,湘南学院人用超乎常人的毅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真正创造了CUBA篮球发展道路上的奇迹,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CUBA联赛中进入进入8强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球队连续4年参加CUBA分区赛,其中三年闯进CUBA16强,在赛场上见证了奇迹的产生,见证了湘南学院人的勇气和智慧,特别是主教练王驰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执教球队、打造球队、感动球队,成为CUBA赛场上最年轻的实力派主教练。
7 结语
荣誉之后,洗尽铅华,面对的依旧是球队年复一年的训练,依旧是课程组人笔耕不辍的书写,依旧是篮球文化人铸梦的奔跑,因为我们期待下次的华丽转身!在课程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正积极创造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程,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成,周新华,周琥,等.体育专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04,25(2):118-121.
[2]王晓成,江玲,曾强.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区域大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1):76-80.
[3]王峰,王驰.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运动,2011,26(2):121-127.
[4]王峰.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现状与建议[J].衡阳师范学院报,2011,32(3):124-126.
[5]张应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D].华中科技大学,2008.
13.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篇十三
专业:---------学号:--------
姓名:-----------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学习,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而传统的教学设计无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无法满足探究学习的需要。因此开展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与实践研究很有意义。本文主要从探究式教学的现状,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的理念和模式来阐述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式教学。关键字:探究式教学,新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设计
引言:我国基础教育通过多次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以及注重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基础教育还大面积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机械训练,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忽视探究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差。过分注重于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过分地强调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
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全面铺开,新课程积极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2];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关于探究式教学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实践研究,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多种的探究化学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扮演好引领、设疑、解疑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1.探究式教学的现状 1.1中学化学学习现状
当前的社会现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以前的传授式,而没有转变成学生主动要学习。
(1)从文化的影响上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以及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产生,以前的“学而优则仕”的评价机制已日显弊端,造成人们还是只看重升学率,特别是高考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忽视了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主体性。
(2)从用人机制上看,重学历、轻能力,导致学生重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了合作能力的培养。
(3)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制约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因素,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许多教师的思想中却从来没有把学生看做是同行者,其实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片无边无际的想像天地,有一片超越时空的思维空间,如果因幼稚可笑或表现欠佳而遭遇奚落甚至呵斥,就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创造力,陷入“我不行”的怪圈。
(4)学校实验教学滞后。由于学校追求升学率,增加课时量,增加作业量,多数学校没有开展化学第二课堂活动,学生无时间开展家庭小实验,无机会接触社会。不管是实验的探究能力还是动手能力都很差不符合新课程下的探究式教学。绝大多数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知之甚少,实验研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4]
1.2传统教学带来的消极后果
1.2.1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强
由于传统化学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它把结论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它,然后就是巩固知识,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而且,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生的,学生没有机会、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在这样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基本是理解和记忆,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而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1.2.2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
由于过分强调化学教材的权威性和课本知识的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中不断地被塞进一个个的结论。在这种教学一活动中,学生对各种科学原理、化学知识、实验技能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接受别人的观念,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可以是解题高手,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少
分析和批判,他们非常顺从,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1.2.3学生掌握知识缺乏系统性
学生的学习只是接受定论,而教学又把知识做了过于简单化的处理,知识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小要点,离开了整体任务和相应的问题,这些小要点常常显得没有意义,学生不知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也不能建立对化学的整体认识,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5]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反而消磨了他们原本的好奇心,从而导致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1.2.4学生的知识处于低层次水平
由于对教学内容的过于简单化的处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关键要点的记忆上,甚至只是字面的了解“面对与课本中的例题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来加以解决”但在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学习者只能具体分析眼前的问题,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就常常显得束手无策了。
2.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2.1 发现法学习理论
布鲁纳提倡发现法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的方法。发现学习的作用有四点:一是发挥智慧的潜力;二是使外来动因向内在动机转移;三是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四是有助于所材料的保持记忆。因为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过程才是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他强调教师应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索取”过程,即“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自我探究、猜测、发现的自然倾向[6]。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认为, 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与“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 当人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 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由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思想上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涵义是学习者与学习材料不断交互作用,获得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过程的特点具有:经验性、探究性。2.3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8]
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习经历以使学习更加有效的过程,就被称为“教学”。教学设计,正是规划一个学与教相互配合的序列,安排好各种教学的“事件”、“情境”与“刺激”,以唤起、维持并推动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认为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控制过程,并据此来改进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逐步进入系统设计阶段。教学设计的实质是“教学系统开发(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它涉及到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建立,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评价和反思等[9]。
按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为基础,依据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计划、安排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信息传递、教学管理和评价),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10]。
3.探究式教学设计内容
3.1 情境性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如问题情境、思维情境、活动情境、媒体情境和环境情境等。通过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苦学”变“乐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探究性、有效性。3.1.1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创设与教学目的、内容、学生认知结构有关的事物,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状态。教师要通过创设比较性问题情境、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思维性问题情境,兴趣性问题情境、经验性问题情境等,创设各种新颖的、灵活的、巧妙的、有趣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并要逐步地提高问题情境的层次,不断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的探究的兴趣。
3.1.2创设思维情境
人在学习时,往往受到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引人入胜的思维情景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对创设思维情境是指教师创设能够激起学生思维“高峰”条件与机会,以激起学生思维的高度兴奋,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开放性、多向性,流畅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目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的灵感状态或准灵感状态期待“奇迹”的发生,以便探寻课堂教学的高潮。创设发散性思维情境、逆向思维情境、直觉思维情境、批判思维情境、想象思维情境等,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3.1.3创设活动情境
创设活动情境,主要通过以故事创设情境、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角色创设情境、以演示创设情境、以多感官参与创设情境等活动创设情境,理解知识内涵,增强学生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乐趣。3.1.4创设媒体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供和创设了声情并茂、动静结合、影像图片等到可视性强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了平台。最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个“度”,也就是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度”,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科内容、课程特点、教学环境等因素,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探究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更强了。3.2以实验为主的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必须要有实验作为依据,物质的性质也要靠实验来形成结论,因此化学实验课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中的许多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应在实验室中完成,教学时,应把理论与实验充分结合起来,既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要使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方案。新课标提出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策略。重视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从实验中可以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以实验创设的情景,生动、鲜明、直观的实验现象以及意想不到的实验事实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更深刻、全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在化学实验中获得的实验事实、实验的具体数据(诸如温度、溶解度、质量等)、实验的某种方法或条件,都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证据[11]。以实验为主的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对基本实验仪器和基本操作掌握的基础之上,能独立设计实验,即在没有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根据所要解决的化学实验问题,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可行性加以初步的论证。
3.3 以问题为中心策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一切科学探究活动都是围绕问题而开展的,没有问题就无所谓探究。问题可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境,通过阅读教材、实验、观察等多种途径,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4 师生平等性策略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探究性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提供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愉快的探究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使他们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态度和热情、克服困难的毅力都得到发展。和谐、融洽的学习活动使师生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地投入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学生就有心理安全感。反之,课堂情绪气氛过分严肃,学生不主动发言,不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12]。
结语:
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中化学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模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把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就要让教师成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创设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同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课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这样,在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下,通过上述一系列程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究式教学模式只是多种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提倡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是要否定其它教学模式,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模式,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推荐阅读: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08-01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09-21
研究我国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08-18
课程和教学研究12-21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11-2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07-08
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07-25
统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