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共14篇)(共14篇)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一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武汉“1+8”城市圈,辐射周边地区,服务模具、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行业,培养掌握冲压成形工艺、塑料成型工艺、模具装配工艺等知识,能熟练应用CAD/CAM软件、熟练操作机床进行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就业岗位
职业目标中主要岗位如下:
岗位名称 岗位描述 职业能力及素质要求
模具设计员
使用模具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
1、能根据成形产品图样(模型或样品),结合企业生产条件,编制产品成形文件
2、能设计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易于制造的经济型模具
数控机床操作工
从事模具加工中数控设备的操作
1、能理解工艺,进行生产准备
2、能确定装夹方式,合理选择刀具、量具及其他辅件,确定加工参数
3、能操作机床与在线编程
4、能维修与保养机床
模具装配调试工
从事模具装配调试操作工作
1、能熟练装配模具
2、能调试模具
3、能在交模前保养好模具
模具制造工艺员
从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
1、能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条件,编制技术经济性好的工艺文件
2、能现场指导生产,处理现场工艺问题,改进优化工艺。
(二)人才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
●
能力与素质总体要求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工程制图和识图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图; 2.能熟练使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模具辅助设计和制造; 3.能进行冲压和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4.能编制冲压和塑料模具零件的制造工艺;
5.能操作普通机床、数控机床和特种加工机床对模具零件进行加工;
6.能安装、调试和维修模具,操作冲压和塑料成型设备,检测和分析冲压和塑料产品。1.能记录、收集、处理、保存各类模具专业技术的信息资料; 2.具有从事模具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对冲压和塑料成型生产现场进行管理。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
外语能力要求:掌握大学英语基础知识,通过普通高校专科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
计算机能力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类似考试。
●
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核心岗位资格证书要求如下表所示,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CAD制图员,鼓励学生取得表中其它职业资格证书。
序号 职业资格名称 颁证单位 等级 备注 CAD制图员 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中级 必需模具车工 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中级 可选模具钳工 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中级 可选数控操作工 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 中级 可选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二
据教育部, 建设部组织进行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显示, 建筑从业人员中约78%发布在建筑施工和市政施工企业。今后10年的从业人员按3 000万考虑, 技术和管理人员要达到30%。生产操作人员高级工有持证人员总数的4.64%达到10%, 技师和高级技师由0.39%达到2%。在现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 要夯实土建行业从业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适应不断提升的行业要求。如今的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懂技术知识, 有管理经验, 懂得工程运营的专业性人才。
一、建筑人才的素养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建筑行业的需求与日俱增, 土建行业对应届大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容, 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与完善, 大规模的新型高层绿色建筑群的不断建设, 需要大量有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人才的不断涌入。据统计,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接近4 000万, 属于三大行业之一。占据从业人员中90%的是一线施工的家属人员, 而其中的大多数未经培训即上岗从事一线的施工。建筑施工项目的管理人员仅占其中的9%, 这与其他行业的16%的水平相去甚远。这点暴露了土建施工行业的有管理经验的管理型人才的极度缺乏。
但与此同时, 信息技术与预算技术等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未在建筑行业中得到广泛的采用与吸纳。不断更新的项目要求和施工工艺亟待得到一线施工与设计人员的学习, 逐渐拓宽的土建行业对技术水平也提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先进的施工技术也影响着投资取向和整个施工进度。所以高校对培养新型人才, 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建筑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二、建筑人才的专业培养
1. 建筑符合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生活空间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和能量。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人类改造自然或者是破坏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 建筑行业和相关的建筑衍生行业 (如钢铁, 水泥等产业) 带来的能源损耗以及物资浪费在全世界总的资源消耗中间占到很大的比重。现阶段我国总体建筑面积超过430万亿平方米, 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节能型建筑物, 建筑行业占总体能源消耗接近30%。从一个方面来说, 由于能耗的不断上升, 出现了很多生态问题, 如地球温度不断上升, 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部分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受沙尘暴的袭击, 酸雨范围扩大。过度开发带来的是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 以及出现建筑物周边建筑物的严重沉降, 严重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的安全问题。另外一方面, 建筑物中的甲醛等有害物质的超标, 使土建建筑物的整体成为危害健康的致命杀手。土建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否则带来的抗震以及设防方面的不合格。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由此建筑人才肩扛的责任愈加重大。
2. 建筑人才对新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现代建筑物的主要构成材料包含:钢材、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 最普通的建筑材料决定了建筑物是施工工序以及施工要求。但随着科技进步人才发展, 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施工工艺以及工程管理办法的不断涌现, 还有各方面人才的不断创新, 对于新型建筑人才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愈加的重要。时代发展使科学技术、个性化施工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完善, 具有新功能、新用途的创新型材料被不断的研发出来, 为建筑工程的不断革新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给建筑人才提出了较为苛刻的要求, 其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 掌握各种新型技术和施工工艺。作为新型建筑人才, 了解新型建筑材料和土建工艺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在此基础上, 应实现对建筑物的节能减排, 绿色科学可持续以及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不断完善。同时建筑物的智能化, 施工工序的简单化, 建筑结构的可靠化也很重要。建筑物的设计要符合人的个性化需求, 以及为个性的追求提供技术保障, 不仅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 还要满足大众对建筑审美的期待, 这是建筑物建造过程中对美学的回归。对于当今高校教育更偏重理论设计方面, 高校教育主体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要走上一线施工岗位, 需要加强施工实践能力以及不断掌握新的施工工艺和技能。
摘要:笔者通过解析高校建筑人才专业知识的培养和人才需求现状, 浅谈在学士培养阶段对土木类建筑专业人才的要求。在加强一线施工人员的技能培养和对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中提出切身体会和宝贵意见, 对作为我国三大支柱行业的建筑行业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建筑人才,素质要求,专业培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关于加强我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研究[J].中国建设教育, 2005 (1) .
[2]张明伟.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建材发展导向, 2011 (1) .
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三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2-01
我院于2007年成功申报工程造价专业,为了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的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我校工程管理专业造价方向基础上,以及对市场需求调查与研究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提炼造价专业的培养方案、模式及目标,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检验既定方案与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明确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获得造价工程师基本训练,主要在建筑、房地产和工程咨询等领域从事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定位培养方向时,必须突出“应用型”特色,要注重教育应用和实践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建筑施工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具有熟练编制建筑、安装、装饰及市政工程等各专业工程招标投标文件以及预、结算文件的能力,成为知识结构相对健全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专业人才,可以在毕业后到设计院、建筑业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工程建设从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的相关工作。
应用型本科造价专业学生除了应具有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在毕业时还应具备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等项目前期决策的能力、编制各专业工程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的能力,开展工程招投标、合同谈判、合同管理等一切造价工程师应具备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院工程造价专业是文理科省兼招专业,分别设文理两套课程体系,对于课程设置中专业基础课程略有差异,如大学物理、工程力学等要求的深度略低于理科,课程的设置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在专业课中,除了土建专业的造价课程外,还开设了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等,紧密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匹配,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合从事各个专业的造价工作。此外,还开设了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课程,如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房地产估价、国际工程估价、建设监理概论、建设法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健全,使学生对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中各个角色有所了解,能更快的适应行业。另外,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必须突出特色,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材选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均应突出应用性,满足社会就业需求需要,突出应用型教学特色。其中,教材是基础和关键。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等以应用为目的,深度不需要与建筑工程专业一致,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建筑设备与环境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技术、市政工程与计价、建筑电气工程计价、装饰工程与计价、道桥工程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计价等专业课程以最新颁布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由于教材往往滞后于新规范、新标准,所以造价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必须跟上行业步伐,对新规范、新标准同步传授与学生。2010年工程造价教研室老师参与编写《建筑工程计价》这门教材,此本教材突出应用性,里面的例题、复习题和参考案例都已实际工程为模板,使学生们掌握对于如何做一个完整的造价文件。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自身培养与外聘相结合
工程造价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必全部必须具有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要求。造价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同样要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目前普遍存在着高学历年轻教师的学历高,但是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这种情况,所以学院应在注重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一些施工单位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把年轻教师送到工程一线去学习和锻炼,经历一到两年的时间,优秀的高学历教师的实践能力会等到一个很大的提升,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重点能够明显突出。我校在2008年、2009年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教师都参与其中,对施工技术问题能有了更好的实践经验,之后讲述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有很大的提高。
由于工程造价专业近几年的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在招生规模较大,普遍存在着师生比不足的情况。在充分发挥自己学院专任教师的基础上,可以聘请校外的知名教师和工程一线的工程师来补充不足的师资。外聘的知名教师可以给学院带来兄弟院校的研究成果,对学生来讲可以接收更多的专业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来讲非常有好处;对于专业性质较强的实习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他们经验丰富,讲课具体,尤其在工地现场的讲解,可以解答学生在课本上遇到的很多问题。但是对于工程一线的工程师刚开始讲课存在如授课经验不足,或语速过快,或讲课的条理性较差等问题,所以学院也应注重培养一批稳定的一线工程师外聘教师,既节约学校开支,教学质量又可以得到保证。
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实训、毕业设计内容及专业特色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四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现状,提出了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达到在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四个方面的目标与要求,并指出了临沧师专该专业在七个方面的专业特色。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教育的中枢部位—师范教育体制成为枚关人才培养与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小学数学从教科书、课程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师专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使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与专业特色做了初步的探讨。
一、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现状
数学是任何一个学校的主题,是中学的主科,是高考3+X的三大支柱之一,所以数学教育的改革倍受关注。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在此新形势下,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师范院校的层次与布局进行了调整,把临沧师专推到了与综合大学、非师范院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这迫使其必需转变教育观念,为未来发展准确定位;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继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必要保证,而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给临沧师专数学教育赋予了重大责任,带来了发展机遇;三是开放示范体系的建立使得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师范院校的任务,综合大学与非师范院校的参与将给临沧师专招生、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临沧师专地方性较强,自身条件有限,总体实力偏弱,发展不快;五是随着一九九九年高校扩招的开始、中专学校的逐渐消失,这必然导致了本科生在高校教育中出现“饱和”甚至“过溢”现象,近年来不少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小学教师在迅速向本科层次发展,这使得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规定了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培养规格是本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构建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培养目标: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胜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具有服务山区和农村义务教育思想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初中、小学数学教师。
培养规格: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一)思想品德的目标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特别是教师本身的思想观点、言行作风、教学态度等都有着深刻的教育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师范生的德育培养,使其今后以为人师表的姿态,能在教学中深刻的挖掘思想教育因素,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合数学特点,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辨证唯物论的思想方法也是学好数学所必需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二是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史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关数学研究、数学应用的伟大成就等。三是培养刻苦、求实、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社会主义公民必备的素质,作为临沧师专的学生—未来的人民教师,更要具备这种品质。在学习阶段,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些个性品质属于非智力因素,是促进数学学习,培养数学能力的强大动力。
(二)知识的目标要求
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了解数学研究与发展的前沿知识;了解现代数学科学的发展动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新情况;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熟悉网络知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三)能力的目标要求
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与合作交流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强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听读说写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
(四)素质的目标要求
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修养;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强烈的数学素质教育意识。
上述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目标要求具体阐述如下:
以上四个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研究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教学能力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
临沧师专位于云南省的一个边疆小城、“世界低乡”—临沧,总体情况比较落后。数学教育专业是临沦师专数理系最主要的专业之一,但是要与其他本科院校、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数学教育专业相比,我们具有一定的弱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数学教育专业只有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和一定的专业特色才能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是指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到条件艰苦的农村从事教学工作,“用得上”是指数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能胜任一切与教学有关的工作与班主任工作,“留得住”是指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扎根于农村,为祖国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建立本专业的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计划,开展专题教学督导活动。实行听课制度,包括系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学生评价教师等。通过督导活动和听课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数学教学课程开设与就业方向和人的发展相结合。比如找们开设了《中学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等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开设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拓展各方面的兴趣、陶冶情操提供了平台;四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专业课程的15%以上;五是加强学生见习工作。实习前三个学期内,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次以上见习,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室组织学生在实习前进行规范的试讲,并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案、教学进行个别指导,另外开设(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与(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使学生具备胜任初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六是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开设建模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七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了“代数与几何”、“函数论”、“教法与初等数学”三个教研室。另外,数学教育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课时足,学分高,充分体现了该专业对基础教学的重视。
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迅速发展的大好趋势,临沦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的科学定位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其相适应的数学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的特色来不断探索与实践,我们期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能与我们同行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文植.关于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t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8):127-130.
[2]李海龙.21世纪师专数学教育的改革[J].数学教学研究,,(23):81-82.
[3]齐高岱.论成人院校的科学定位[J].高等教育,2000,(9)65-66.
[4]李桂华,陈斌,张政委.面向21世纪师专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J]大学数学,(4):37-40
5.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五
隨著社會經濟の發展,特別是資訊技術の快速發展,新時代對語言文字規範化提出了更高の要求。學校是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の重要陣地,把握學校語言文字工作在新世紀の位置,結合學校素質教育實際,以拓展和深化語言文字工作,需要我們深思慎行。為此,特製定我校2013年至2016年語言文字規範化培養目標及教學要求。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の決定》,以及教育部、國家語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普及普通話和用字規範化の通知》、《關於全國教育系統進一步加強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の通知》,積極推進我校語言文字工作の蓬勃發展,全面提高我校師生員工語言文字規範化程度。
二、培養目標及教學要求:
(一)普及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是現代漢語規範の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の普通話。”1986年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提出,在20世紀內,實現普通話作為“教學用語、工作用語、宣傳用語、交際用語”の目標。據此,我校師生の培養目標是:學生語言應用水準全面提高,本畢業班學生90%以上能達到課程標準對聽說讀寫方面の要求,能熟練認讀和正確拼寫音節,熟悉音序查字法;在2014做到92%達標,2015達到95%達標。語文教師の普通話水準本100%達到二級甲等,其他教師本100%Fpg
Fpg 達到二級乙等;學校非教學工作人員本100%達到三級甲等以上。
1、把推行普通話作為打造學校品牌の條件之一;作為對社會、對家長承諾之一;作為培養學生の目標之一。
2、把“普及普通話”納入學科教學規範之中。學校規定: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必須使用普通話,具體包括課堂教學の講課與提問、實驗指導、輔導答疑、考試、考查、監考等場合。特別是語文教師必須帶頭講好普通話。學生個個都能用流利の普通話、條理清晰、語言流暢地進行發言、討論、辯論和演講。
3、讓普通話成為教學語言。通過宣傳、培訓、教育等措施の實施,學校領導要帶頭說普通話,讓普通話成為全校教職工の常用語言,教職工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使用普通話;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必須使用普通話;教職工與家長溝通時也必須使用普通話,讓家長也習慣用普通話與學校溝通。
4、讓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教職工在教育教學、宣傳、會議和其他集體活動中,必須使用普通話;學生在教育教學、宣傳、會議及其它集體活動中,必須使用普通話。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言の最佳時期,使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將對學生今後工作生活中の良好語言文字面貌奠定堅實基礎。
5、學生在各學科各課程教學活動中都必須使用普通話,如課堂提問、答問問題、課堂討論以及校園內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の交流等。
(二)使用規範漢字。
Fpg
Fpg 漢字規範化是語言文字規範化の組成部分,學校是推廣和普及規範漢字の主要陣地,教師在教學中認真落實語言文字規範,培養學生樹立語言文字規範意識,養成規範使用語言文字の習慣,對於提高學生の語文素養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將嚴格按照國家制定の課程標準和教學要求,抓好教學中の語言文字規範教育工作。
1、各學科教師具備正確使用規範漢字の能力,其中語文教師熟悉漢字の各項規範標準。教師書寫教案、編寫教學計畫及撰寫其他教學檔時均應注意用字規範,教學中直接面對學生の文字使用,如板書、多媒體課件、試卷、作業閱批等方面必須嚴格要求,不得使用不規範漢字,避免以訛傳訛,誤導學生,誤人子弟。教師在板書、課件、投影、作業批改等面向廣大學生の手寫字,一律要求使用規範字。
2、對學生進行必要の文字規範化標準知識教育,加強對學生寫字教學和訓練,培養學生用字規範意識和書寫技能,能正確分辨其識字範圍の規範字和不規範字,能正確書寫漢字,字形筆劃規範。學生在上課學習中均要求使用規範漢字,各科作業、考試考查答卷等出現不規範漢字,教師可酌情扣分,尤其語文學科更應從嚴把關。
3、淨化環境,規範校園用語。學校の公文材料、校報、印章、標牌、標語、宣傳窗、黑板報、學生試卷及其它印刷物等用字必須符合漢字規範標準,確保校園用語用字規範化。
4、師生在校內の集體活動中也要自覺使用規範漢字。如在校內集會、學術報告、各類比賽、競賽均用普通話交流,各種張貼物(如海報、通知等)、各種宣傳媒體(如印刷物、校園廣播、校園網站網Fpg
Fpg 頁、校報等)更要成為規範用字の典範。
(三)尋求有效途徑,擴大輻射範圍。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開展各項工作の一條強有力の紐帶。為此,在抓好師生中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字工作の同時,積極採取有力措施,爭取家庭の配合、社會の支持,要求學生堅持在家庭中,在社會上說普通話、用規範字,由學校到家庭、由家庭輻射到社會,使學校成為家庭教育、社會教育の補充管道,形成有效推普、推規輻射網,擴大“雙推”工作影響力。
三、檢驗落實の具體規定:
1.全體教師都應按規定要求,自覺參加市語委辦和教體局組織の教師普通話水準測試培訓,並通過統一水準測試,達到規定相關等級,持有相應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
2.教師教學中使用普通話和規範用字の情況將作為教師業務考評、職稱評聘、教育教學方面評優評先の參考。鼓勵已取得普通話達標等級證書の教師繼續考取更高等級の證書。不斷對已取得普通話達標等級證書但普通話水準下降の教師定期組織再培訓;對普通話達標後仍用方言進行教學の教師進行批評教育並做出相應の處理。
3.將教師教學中使用普通話和規範用字の情況作為青年教師基本功訓練與考核の基本內容之一。
4.對教師教案、聽課記錄、板書、作業批改,以及學校の各種標誌牌、指示牌、公文、印章、標語(牌)、多媒體課件、試卷等一律要求使用規範字,每學期由校語言文字工作小組進行檢查,通報檢查Fpg
Fpg 結果。
5.學校領導深入課堂聽課,要關注教師使用普通話和規範用字の情況,對存在問題の要做好記錄,並及時與有關教師交流,促進規範和提高。
6.校語言文字工作小組成員定期聽課並參與各學科組教研活動,檢查教師在教學工作中の語言文字面貌,及時向校領導、學科組及教師本人回饋檢查結果並提供整改意見。
7.制定獎懲措施,確保校園推廣普通話工作落到實處。每學期結束召開一次語言文字工作專題會議,總結校園推廣普通話取得の成績,分析存在の問題,表彰獎勵一批在語言文字工作中有突出表現の優秀集體和個人。制定嚴格の處罰措施,依靠制度の剛性戰勝習俗の惰性,將語言文字規範化情況與教師文明獎掛鉤,讓“說文明話,做文明人”の觀念深入全體師生の內心。
金鄉縣東城小學語言文字工作小組 2013年3月
6.酒店管理的专业培养要求 篇六
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学习经济管理基础知识、酒店基本理论。本专业突出技能培训,学生在学习期间,将接受酒店、宾馆的餐饮、客房顶岗实习实训等多方面的技能训练。
学生毕业后可在以下岗位从事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门迎、前厅接待人员和客房服务人员;各类旅游公司,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各类酒店、饭店、宾馆楼层管理、大堂管理、咨询、会展等工作;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业务洽谈、对外联络服务工作;
各类酒店、饭店、宾馆的商务部门从事市场调查、情报、信息服务等工作。
该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在毕业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具体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1、具有诚信、坚毅的品格和敬业、负责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
2、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自学能力、进取创新意识;
3、掌握现代服务理念,了解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4、熟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的业务知识;
5、熟悉我国酒店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具有酒店的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管理与基本服务能力;
7.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七
法律事务专业是高等法律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专业, 笔者拟以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需求状况, 阐述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
一、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法律事务专业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争相设置、且招生规模稳居第一的专业,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该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庞大。但是,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 法律事务专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止一所高职院校的法律事务专业因就业率问题被麦可思调查亮了黄牌, 法律事务专业甚至连续名列高职高专十大就业红牌警告专业。2013年7月, 笔者在某法律高职院校对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调查更证实了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 通过网络向2012、2013届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发放问卷共计600份, 回收问卷571份, 根据作答情况剔除32份无效问卷 (无效问卷包括空白问卷以及连续超过4题选择同一个答案等明显有问题的问卷) , 其中有效问卷539份, 占89.8%, 有效回收率较高。在这539份问卷中, 男生274人, 占总问卷的50.8%, 女生265人, 占问卷总数的49.2%, 符合毕业生的男女人数比例。使用PASW Statistics 18.0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法律专科生的对口职业是到公安、检察院、法院、监狱、司法所或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律工作。根据调查结果, 进入党政、司法等政权机关的毕业生占14.1% (这一数据包括以上单位的公务员以及合同制员工) , 进入律师事务所的占11.7% (主要是担任律师助理) , 进入事业单位的占19.3% (大多是合同制员工) , 剩余的占54.9%的毕业生在其他单位 (企业、自主创业、支援西部或者入伍) 。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完全对口的比例低至2.8%, 不对口的比例高达66.2%。就所在的工作岗位而言, 超过半数的毕业生 (占61.7%) 在类似“万金油”的行政岗位, 从事着与专业不相关的文秘或前台工作, 从事技术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占20.6%, 在管理岗位工作的低至5.4%。
二、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遭遇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困境
根据2004年教育部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简介》 (征求意见稿) , 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法律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 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2012年教育部委托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将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法律专业素养, 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技能, 能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细察前后两个目标, 其共同之处是都强调人才的“技能”和“应用”, 但后者将法律事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得更明确, 即“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提供法律服务的人才”。教育部这两个培养目标, 直接决定了十多年来法律事务专业的发展方向。
法律事务专业培养人才目标是提供法律服务工作, 特别是为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乡镇提供法律服务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具体而言, 一是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法律顾问;二是从事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其核心工作岗位就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此外还包括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等基层司法工作人员。职业教育必须秉承以需求为中心的宗旨, 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对接, 那么, 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个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适应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
(一)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人员遭遇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困境
2000年, 司法部颁布了两个部委规章, 将乡镇法律服务的正式名称改为“基层法律服务”, 基层法律服务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服务工作。在当时律师及为稀少的情况下, 主要通过建立法律服务所, 利用贴近基层、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 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的2000年, 根据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的规定和有关实施意见, 司法行政机关继续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了规范的执业资格认定和执业准入制度。2000年12月24日, 司法部组织了首次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统一考试。与律师相比,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教育和行业准入标准明显低一些。这也是教育部门将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的原因之一。
然而, 基层法律服务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2004年6月29日,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 国务院对所属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 取消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行政审批, 只保留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业核准。这意味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只出不进, 不会再有“新人”进入这一领域, 无法引进新鲜血液。《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取消了基层法律服务的准入资格, 司法部的两个关于基层法律服务的《管理办法》也随之失效。换句话说, 基层法律服务的纵向管理体系已经断裂, 而作为一个职业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也失去了正常的通过考试和考核进入该行业的路径。在许多基层法律工作者和地方司法行政官员看来, 司法部目前对这个职业的政策完全是任其自生自灭。自2000年以来,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数量就出现下降趋势, 2005年以后更是呈现快速下降趋势, 如今, 基层法律服务所因从业者身份受质疑、行业发展政策不明等原因而逐步萎缩, 其现状令人担忧。这样一个从业者身份备受质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都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基层法律服务状况能够支撑庞大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吗?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不言自明。
那么, 法律事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相脱节呢?根据职业教育需求和供给的理论, 职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规模和质量方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是不需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了呢?司法部对法律服务市场做了一些调研工作, 结果发现市场依然需要基层法律服务, 因为中国律师业的地理分布是极度不平衡的。直到2004年我国还有206个县没有律师, 即使是在律师事务所数以千计的北京, 绝大多数事务所也集中于少数城区, 部分远郊区县只有几个律师事务所。于是, 在那些律师稀缺的郊区和农村地区, 基层法律工作者就在面向当地民众的法律服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使是在各个主要城市, 大量的中低收入者也无法负担高昂的律师费用, 却又不在贫困线以下, 因而不具备接受法律援助的资格, 他们的纠纷解决仍然需要依赖基层法律服务。直到2006年, 全国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数量还有21 835家, 而律师事务所的数量是13 096家。除不能办理刑事诉讼案件外, 基层法律服务所几乎可以涉足律师事务所的全部业务范围。法律服务所在低端法律市场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利用贴近基层、熟悉社区、便利群众、服务便捷、收费低廉等优势, 面向基层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在解决基层纠纷和用平实的语言向普通民众解释法律方面具备很强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往往配合当地司法所, 为基层政府处理维稳突发事件、纾解基层信访压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 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期对于法律服务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行业身份不明, 缺乏规范的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 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遭遇身份合法性危机和职业资格认可困境, 导致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存在这样的困境, 其他从事社区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的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安置帮教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和职业资格都存在这样尴尬的处境。例如, 现行的《人民调解法》主要针对调解组织、工作程序进行规范, 却没有对人民调解员职业资格的取得和认定进行规范, 只在《人民调解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人民调解员应当由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 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识的成年公民担任。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这就造成了各地招收人民调解员标准不一, 随意性大, 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 其职业性和专业性难以得到社会认可。一方面, 大量的法律事务专业 (人民调解方向) 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 有些地方司法行政部门由于缺乏足够的调解员从事调解工作, 甚至聘请律师参与调解工作, 向律师事务所购买调解服务, 造成人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 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认证拒绝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
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另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基层企事业单位法律事务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企业法律顾问。笔者所讲的企业法律顾问是指经全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合格, 由企业聘用, 并经注册, 在企业中专职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 企业法律顾问在参与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预防和处理各种法律纠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企业法律顾问就业前景非常广阔。那么, 企业法律顾问的大门是否向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敞开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知, 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60%以上, 但是毕业生专业与工作完全对口的比例低至2.8%, 不对口的比例高达66.2%。就所在的工作岗位而言, 超过半数的毕业生 (占61.7%) 在类似“万金油”的行政岗位从事着与专业不相关的文秘或前台工作, 在管理岗位的低至5.4%。是什么原因造成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中不能学有所用, 担任企业的法律顾问呢?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很多, 其中主要有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的学历层次较低, 企事业单位恐怕毕业生难以胜任此项工作。这就涉及职业教育体系与学历教育体系的衔接互通以便于学生提高其学历层次、为其终身职业发展提供条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在此不做深入讨论。笔者关注的是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认证中存在的问题, 导致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无法获得企业法律顾问资格, 更遑论从事此项工作。
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是用人单位选择法律顾问的前提条件。1997年, 依据《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司法部关于印发〈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 国家开始实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制度。2002年, 人事部下发了《关于调整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有关规定的通知》, 对原有考试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考试工作由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共同负责, 日常工作委托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承担, 具体考务工作委托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组织实施。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考试合格者,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 (职改) 部门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的、人事部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用印的《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书》, 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细究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报考条件, 就可以发现, 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考试报名条件对于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都作了明确要求, 报考原则就是学历高低与工作经历长短成反比, 学历较低的考生必须具有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 如:取得法律类、经济类或相关专业大专学历, 必须工作满5年, 其中从事企业法律或经济工作满3年。显然, 按照这样的报考条件,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毕业生是不可能在毕业时取得法律顾问资格的, 因此, 根本没有机会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
综上所述, 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非不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而是遭遇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认证困境, 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水平, 已经成为衡量各行业自身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要求的重要标志。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就业难的问题, 反映了目前我国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的需求, 亟需建立规范、统一、多层次的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三、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纽带, 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历来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 许多国家构建了从职业资格证书到课程标准的完整框架体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极大地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提倡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职业岗位服务, 因此,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标准的制定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制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目前, 我国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极不完善,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主要表现在法律职业资格认证范围单一, 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和比较规范的仅有针对律师、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的国家司法考试, 由司法部统一颁发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其报考条件的限制和执业范围的狭窄, 显然不适合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拥有这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工作者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具有全球化外观的律师业背后, 多个行业群体在法律服务市场上共存, 满足了涉外、企业、政府机关和基层社区的各式各样的法律需求, 填补了理性化过程所产生的正式法律系统与中国社会本土特征之间的鸿沟。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安置帮教机构的工作人员, 正是这些提供多种法律服务, 填补“鸿沟”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却至今缺乏国家对其岗位和技能的职业资格认定, 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即使有, 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因为没有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框架内, 因而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 甚至将面临职业合法性的危机。
另外, 从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认证来看, 我国在法律服务职业资格认证方面还存在认证主体繁杂、“证出多门”的现象, 有的职业停留在政府认可、市场未必认可的状态, 严重影响了法律职业资格认证的权威性, 而法律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职业性更需要国家统一规范的职业资格认定。由于缺乏职业资格认定, 也就缺乏基于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制定的岗位标准乃至于职业标准, 相应地也就缺乏基于职业标准而制定的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决定中国法律职业的结构性变革的关键力量并不是其经济基础, 而是其上层建筑, 也就是国家的管理规范体系。
实现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健全法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特别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职业资格, 没有相关的、规范的规章制度就必然会形成无序的职业资格证书格局。建立统一、规范、多层次的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 明确基层法律服务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 可以使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的制定有明确的标准可循;建立统一、规范、多层次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 对培养基层法律服务人才, 提升其服务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以利于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部门特别是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行业协会, 尽快根据法律服务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确定职业标准, 制定职业资格考试鉴定和认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构建以法律职业资格为纽带, 以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使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摘要:法律事务是法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专业。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中国社会对于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服务的需求。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的就业困境的形成并非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经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是由于遭遇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困境。我国法律服务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要求, 亟需建设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多层次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职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职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准入,职业资格认证
参考文献
[1]李海东, 杜怡萍, 等.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9.
[2]刘思达.割据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75, 104, 222, 223.
[3]基层法律服务所是走还是留?[EB/OL].[2013-11-20].http://news.163.com/12/0507/05/80SK6O9B00014AED.html.
8.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八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商务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应用型
商务英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主要是培养学术型和纯语言型人才,而现在则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商务活动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要求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贸易活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合理定位?课程设置如何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职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在充分进行行业调研和劳动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这样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定位合理。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学生从事的工作为外贸销售、外贸跟单、涉外饭店的管理或工作人员、涉外商务咨询、涉外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1.高职高专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实用”、“会用”就是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高专教育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型人才。概括来说,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
2.商务英语专业特色
首先商务英语专业坚持英语本位的原则,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较扎实的语言能力,即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职业用途英语,所以在抓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时,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加强商务英语交际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高职商务英语又是跨学科专业,所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既是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够用的商贸知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商务知识上要求不太深,以够用为度。突出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外贸、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语言服务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而确定的。
2.培养规格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规格可确立为“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够用的商务管理与熟练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了解相关行业的能力。”
3.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体现以“行业为先导”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可确立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涉外商务活动中能用英语较熟练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商务用途英语,语言交际这一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专门用途的商务背景内容,以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是指了解一般商务概论和商务实务操作能力,商务概论应着眼于商务实务,强调商务实务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宽泛为目标。具备这些能力是从业者今后工作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行业知识与技能课程包括行业基础知识、企业核心商务技能(跟单、报关、会展管理等)、订单企业文化、订单企业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订单企业产品营销、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等相关课程。具有过硬的商务操作技能虽然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能力,但从本专业将来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的调查分析来看,行业知识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它既是商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又是其职业能力的横向扩展。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才应具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这既使学生具备了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了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语言实践,提高整体素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专业课程设置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技能+行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科学处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商务操作技能等实践环节和专业课程模式的关系,制定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以及够用的相关行业知识,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2.课程设置
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适应行业需求,而且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制定出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商务英语专业“行业先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行业定位”为基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首先细化其课程设置,确定其专业核心课程也就势在必行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阅读、商务口译。“行业先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包括行业英语(会展英语、饭店英语、文秘英语等行业英语)、行业基础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和行业产品,行业生产线知识等)、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战略、企业核心商务技能(e.g. 英文跟单、英文报关、会展管理等)、企业产品营销、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等
专业核心课实质上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只是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商务背景下进行的,这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核心课仍突出语言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侧重在商务背景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应用为重点,突出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课程应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行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包容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扩大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同步。
五、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又是跨学科的专业,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明确,定位应合理,从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才能活化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中习:试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81-83
[2]石定乐:关于建立商务(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议[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77-79
[3]刘云江: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117-118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9.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目标论文 篇九
摘要:小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教师应具备关爱儿童,培养小学生志趣的小学教育情怀。小学教师培养应立足于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侧重专业性教育,突出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科研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建立起教育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已经有数十年的实践经历,本科学历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是何种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门仍然没有统一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的巨大优势,教学过程中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要求。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为社会发展提供满足要求人才。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由于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培养单位未能就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一致的思想认知,进而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出现“三重定位”。伴随“三重定位”而来出现了3种培养类型,分别是:研究型、教育型以及实用型。三种培养类型各有利弊,现展开详细论述。
(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
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主张小学教师在当前优质教育背景下必须朝着教育研究者方向转型,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研究型的小学教师应具备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能力,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适应小学教育,并且还能够引领小学教育发展。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其定位比较前瞻性,顺应当代小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潮流。上述都可以被认为是研究型培养的优势,研究型培养的不足在于学生素质结构不健全,该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师技能不足,在进入教育岗位之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因为自身有限的大学受教育时间被分摊到包括任教学科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面面俱到”导致“面面稀松”,加之初入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综合能力较差,因此,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有一些院校应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之上应强调学生掌握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技能。课程设置应突出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比重,注重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培养。此种定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熟练,在人才求职应聘过程中很容易“显山漏水”,进而快速进入小学教育道路,并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化。然而这种培养计划也存在缺点,因为科研能力与理论素养较差,学生的发展潜力不大,在转型成为胜任型教师之后难有能力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定位
实用型教师主要是指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每年在小学教育岗位任职的教师来看,很多教育局学校对于小学教师的需求都希望教师拥有熟悉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熟悉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最好教师入职之后没有适应期可以直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实用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满足:传道、授业、解惑要求。但是,这种实用型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教师对于小学实施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不足,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构成要求认识不足。其次,这种不足造成了选择教师要求较高的高等院校不能够实现完美承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专业学习
小学教师的培养基本都是由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承担,其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学专业优势作为目标。开展小学教师综合培养重在教师的基本技能培养,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以及三字一话等技能。虽然这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但是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则应该将综合培养仅仅限于这些技能则显得不够。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性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要能够为改善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能做出相应贡献。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在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的过程中采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为小学教师设置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实践教学计划,利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而确保学生在就业之后既能拥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能成为某一学科的行家里手。
(二)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教师科研能力
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应注重对小学教师教学理论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这两方面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应强化教育者的教育。理论教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的未来工作对象是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儿童,因此他们不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理论专业知识,而应该更擅长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下,教育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对提升,他们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目标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随时变更,需要较强的迁移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优势不显著,因此对于职业适应性的要求以及小学教育者的理论基础要求更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方面应逐步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加大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力度,加强教学科研的训练,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等途径,相信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技能提升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升教育技能,而教学技能形成离不开丰富扎实的实践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辅助一些理论教学或者实证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学理论被应用于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开展“浸入式”见习,举办校内演讲比赛或是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学校”等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其次,以创新为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再次,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最后,大力倡导学术自由,营造多元化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方面应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改革方法以及内容进步。在落实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的任何尝试都应加强鼓励和引导。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针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相关问题以及实现机制进行探究,为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教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段作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11):159-163.
[2]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06).
[3]初航.儿童化教育取向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06).
10.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十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体育教师 教育专业化
[作者简介]杨万林(1966- ),男,黑龙江肇东人,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体育文化学、体育美学;王利明(1963- ),男,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河北 廊坊 065000);杨万森(1968- ),男,黑龙江肇东人,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及其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SJZ200601)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63-02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培养体育教师的主要基地,它必然要伴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有所改变,也更应随着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而发展。然而,以世界公认、发达国家早已实施的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念考量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2003版课程方案),则不难发现,它并未做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是一种异位的改革。因此,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已全面实施的形势下,正确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及其使命,合理确定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关系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能否实现,基础教育体育新课改能否成功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异位
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中专业发展定位的体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异位性就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
“体育教育专业”的称谓出现于1988年。当时国家教委为了批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综合化“苗头”,为强调师范院校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指导思想,颁布了《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对22个专业名称进行了修订,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加上“教育”二字以强调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目的,“体育专业”遂变成“体育教育专业”,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定位是专门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但在世纪之交,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又发生了变化,这从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推证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异位性,即“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质已是“Sports教育专业”,而非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
1.对培养目标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于专业发展的定位。2003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即“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虽然可以依稀看到培养体育教师的影子,但该方案的意旨却是“新世纪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从以培养‘体育专才’——体育师资为目标向以培养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的‘体育通才’转变”“以便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①。从中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异位为“Sports人才”,而非体育教师。
2.对课程设置的分析。课程设置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设置也反映着专业的定位。在2003版课程方案中设置了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体育保健康复、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方向选修课,要求学生在每个方向中都选修2~3门课程,却没有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层面系统地设计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获取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条件,即教育实习次数少,时间短,形式单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修学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了一些与Sports有关的某些领域的知识,只能说是培养“Sports人才”。这也确证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异位,即其实质是“Sports教育专业”。
二、“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定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目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Sports)人才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需要,而培养“知识博、素养高、能力强、专业精”的体育教师也是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不等于排斥或取消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即培养复合型的体育(Sports)教育人才或“Sports人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和事物,二者的存在都是必要的,而且彼此完全可以、也必须按各自的规定性发展。所以,理性定位“体育教育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一)“体育教育专业”的理性定位
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定位是根据社会(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确定的。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设置中,体育学一级学科专业下设置了五个二级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五个专业,都是培养社会中某一特定职业人才或培养从事与Sports有关的某方面学科科学研究人员的,在专业结构中缺少以学科(如Sports学)命名、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Sports)人才的专业。
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需要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看,普通高等教育中体育学学科下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已经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增设Sports学专业,培养复合型的Sports人才,还体育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体育教师的本位;或者是增设体育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地培养体育教师,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的Sports人才。然而,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是不可能被采纳和实施的。因此,只有一个无奈的可行办法,即把“体育教育专业”定位为“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兼顾培养其他体育(Sports)领域的人才”,而不是单一的“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理由是:(1)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设置不能因时就事地改革,不能实现培养复合型的体育(Sports)教育人才或“Sports人才”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分头行事、并行发展;(2)体育教育专业的历史较长、积淀较厚,有改革、发展的潜质。
(二)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旨在通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普通人(非专业人员)成为教师(专业人员)、一般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转变,强调的是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的持续变化过程;因此,成为教师需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即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过程通常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历史上是由体育教育专业承担的。
2.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途径。培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课程实施实现的,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需求。在2003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着悖论:从其“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看,其课程设置及在每个专业方向选修课中都只能各选修2~3门课程的方式,并不足以使学生在每个专业方向都获得、形成在该领域工作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增强毕业生在社会生存的竞争力”;而从其“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 ② 的意图看,其课程设置与选修方式又不能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因此,必须改革其课程设置,首先保证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然后再兼顾其他体育(Sports)相关领域的体育(Sports)人才的培养。
从教师专业化的层面看,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有“知识博、素养高、能力强、专业精”的特点。“素养的提升和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对知识的吸取,而学习课程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因此,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关键。如今,由于获取知识途径的增多,使中、小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取的知识比例相对减少,而从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中获取的知识比例相对增加。这必将导致今后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学科专业知识的比例下降,而教育专业知识的比例上升。基于此,体育教育专业就应围绕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这个基本点,以教师教育专业化为指导思想,以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原则,以建构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为目的设置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具体做到:
首先,平衡设置“三类”知识课程,构建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是教师完成其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教师理解与解释课程内容的前提”,是使“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具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的唯一媒介④,是教师完成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的关键,一般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003版课程方案存在重视本体性知识(主要由Sports学学科专业知识构成),轻视条件性知识(主要由教育学学科专业知识构成)和实践性知识的缺憾。就目前看,以必修课的形式增加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课程是不可能的,可行的方案是改革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学生的选修方式。
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开设“体育教师教育方向”或改革“体育教学训练方向”课程的设置。在选修方式上,学生选修一个方向的系列课程,系统地修完8~12门的专业方向课程应该能够获得从事该领域工作的能力,使欲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师知识,不想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可以由任意选修课实现。这样既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又可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发展需要。
其次,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使学生充分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知识”体现着教师培养及其专业工作的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是一种非常具有深度的知识形态,它是教师体验教育世界、建构教育意义的结果。要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只能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能获得这种实践智慧。”⑤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会较快地形成、提升和强化。因此,应增加教育见习、实习和教学实践的时间、次数,结合教育专业课程和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科学地安排教学见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看课、评课和上课的能力和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三、结语
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今,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新课程已全面实施,需要的是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实践这种新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师。因此,理性定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科学设置其课程,是实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主要途径。
[注释]
①黄汉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3):1-3.
②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Z].2003.
③杨万林,王咏梅.新世纪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专业化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81.
1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十一
关键词:英语专业,体育,课程,创新
随着体育成为世界各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与重要载体, 体育英语也凸现出其重要性。为适应社会体育英语人才需求, 我国自2002年以来, 相继有16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 着重培养体育英语人才。英语与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就体育英语专业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开展了大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 凝练获取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 但实际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摆脱英语语言学科的束缚, 难以实现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的教育要求, 存在着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育英语特色不明显;课时分配侧重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训练, 较少加强体育。
英语运用技能的培养;专业选修课方向体现不出体育英语, 且选修课程太少, 大多选修课成了必修课;学生不能对体育运动项目术语进行正确的翻译与分析。追其原因, 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其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难以实现“英语+体育”的教育目标,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浓厚, 造成学生身在体育院校, 而对体育不了解, 更不要说将所学的外语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体育领域内。相关研究证明: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培养计划, 对照外国语大学教学计划, 达不到培养高级英语人才的目标, 对照体育学院教学计划, 又谈不到培养从事体育工作的技能[1]。为此, 本文以培养复合型体育英语人才为教育目标, 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实践运用验证其有效性, 为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些思路与帮助。
一、完善建立彰显体育英语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办学条件、学习环境等方面来看, 体育院校英语专业与单科外语学院以及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相比, 有着无法比拟的略势, 如何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就要找准“英语+体育”的结合点, 也就是基于体育领域外语人才的需求, 培养能够在体育领域各行各业去谋职的语言水平较高的体育英语人才, 说起来容易, 但真正找准这个切入点是很难的。多年来, 以建立英语语言文学和体育学知识相融合的教育模式, 立足将英语专业 (体育方向) 建设成为多个体育英语运动项目, 体育英语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专业,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原则, 将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学基础和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并且掌握体育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能在国际体育交流、体育管理、体育服务、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等相关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获取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体育院校体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构想
体育英语专业处于管理科学、体育科学、教育科学与英语科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点上, 专业结构为集管理、体育、教育与英语等为一体的复合性结构, 具有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 英语专业的特色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字“复合型”, 具体地表述为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知识的“复合型”能力, 它是外语类专业的共性, 也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未来专业发展中的立足之本, 二是专业方向的“复合型”能力, 它是构建和突显我院英语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我们围绕学院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这个中心工作, 遵循“英语知识在体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原则, 设置宽阔的课程平台, 从大的体育学角度将课程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 (体育专业课程、英语专业课程) 、体育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体育英语专业板块选修课程 (主选与副选) 四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 (即通修课程) 和选修课程, 其中选修课程又分为主专业方向选修与副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建立“复合应用型”体育英语人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型”, 还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某一个领域是一专多能的“应用型”。
1. 构建“打通基础、层次分流、重点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无论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修订, 其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建立。因此, 我们必须着眼于体育领域的外语人才需求, 根据这种需求变化来确定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打破以传统外语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界限, 在立足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基础上, 增设必要的体育方方面面的相关课程。同时,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 实施层次分流, 因材施教, 培养具有适应传统外语就业岗位以及体育领域的体育外语人才.建立层次明确、彰显特色的选修课程群.专业选修方向与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事业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明确各课程群的课程名称和教学基本要求, 同时要突出重点课程。另外, 对课程学时数、开课学期合理分配与设置, 使之相互贯通, 形成互补救教育功效.体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见图1。
(1) 公共必修课程:学院规定的课程, 同时增加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等体育类课程。
(2) 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一些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体育类知识课程, 拓宽学生知识结构, 为进一步学习体育英语技能, 奠定素质基础。
(3) 专业必修课程:设置高级英语、语言学概况、高级翻译等英语语言学课程以及体育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 加之一些英美体育报刊选读、体育英语高级视听、体育解说英语、运动项目英语等体育英语类课程。
(4) 体育英语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设定英语语言文学和实用体育英语两个方向, 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群的熏陶, 提高发展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 构建立足课堂、内化渗透、技能转化的外语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以及学生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因此, 我们必须要把传授外语知识与技能与体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突破口是做好教学全过程的整体设计, 构建外语知识传承与体育知识学习相结合,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 外语技能转化为体育领域运用技能的教学模式。这种立足外语专业教育内化渗透培养的教学模式, 不仅包含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与目标, 同时也突出了体育外语人才的培养, 有利于专业技能向就业技能的转化, 有利于依托专业提升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教育功效。建立与外语教育机构、新闻机构、体育项目中心以及体育产业服务单位的实践联系, 分别发挥其英语专业优势, 形成“学习、实践、服务”一体化专业实习模式, 磨炼实践技能, 提我院外语专业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 取得很大的成绩[3]。
3. 增设体育与职业规划教育课程。
(1) 增设体育学科与运动项目课程。增加体育知识、技能和实用体育英语方面的课程.对于这个问题, 实际操作起来很难, 方方面面的因素与困难, 增加多了, 影响专业课程总学时数, 而且减少一些专业课程学时, 师资又不易协调。为此, 必须找准这个结合点和切入点, 遵循学生身体状况、学院发展特色和体育与体育产业领域的地域人才需求。初步开设高尔夫、网球、体育舞蹈、足、篮、排等项目必修课。主要介绍足球、篮球、排球、高尔夫球、网球、河北民间武术等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规则与裁判法和赛事流程, 能够对项目专业术语进行翻译, 能够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 具备能在该项目领域进行服务交流工作的能力, 课程要求是采用双语教学, 同时与学期开设的运动项目教学相匹配, 要求学生掌握从事赛事服务、经营管理、文献翻译等基本知识与技巧.课程开设要求是第一学年讲解足球英语、篮球英语、排球英语和武术英语。另外, 第一二学年开设高尔夫球英语、网球英语.根据实际需求考虑开设一些必要的体育知识讲座, 包括体育产业学、体育赛事、体育新闻学、体育情报与翻译、体育健身、体育健身方法与指导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同时, 大三时增设高级视听说和体育项目专选与实践, 在学时分配上要考虑学院的特色。 (2) 增设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依据外语专业学生的择业取向以及就业的需求, 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类课程, 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与制度、就业准备、择业技巧与方法、创业指导等课程。
三、实践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经过从2010级以来的实践检验, 其效果显著,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体育类特色课程的设置结合了我院专业特色发展, 高尔夫球和网球, 同时, 也结合了体育运动项目市场运做所需要的体育英语人才。
2. 同步教学模式的设置, 学生可以对一些疑难问题, 通过不同课程得以解决。对于体育知识方面的在体育课程中来学习, 关于项目英语方面的问题, 可在项目英语课程中找到答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是教师观念认识、体育项目英语授课技能、教材建设等问题。传统英语教学观念依然影响着教师, 体现在对体育项目英语课上什么?如何上?重点提高学生哪方面英语技能?思路不是太清楚, 而且创新意识差, 依然延续着传统英语教学的思路。大多教师都是单一英语学科毕业的, 没有运动经历, 缺乏对运动项目规律、基础知识和规则的了解与体会, 在内容讲解上缺乏深度, 缺之系统性, 容易形成“东一榔头, 西一棒槌”的情况。教材始终制约与影响体育运动项目英语的因素之一。虽然进行了一定的编写与尝试, 但依然没有经过认定的统一教材。
综上所述, 体育产业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呼唤着体育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 创新性地进行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教育教学改革, 才能使体育院校英语毕业生适应相应的工作岗位。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实用英语理论的价值观念, 深入研究“英语与体育”两大学科相融合教育模式, 为国家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体育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贻刚.体育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90-93.
[2]河北体育学院教务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Z].河北体育学院, 2010, (7) .
1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十二
在2008年5月份的调查中,我们调查的对象涉及了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行业,其性质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在调查中我们设计了有关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通过调查,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现将主要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哪些能力更重要”的调查中认为财务软件应用能力、税务业务处理能力、会计手工核算处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100%,其次是社会协调能力和审计能力。
2、、“公司以往招聘的条件是什么”的调查中选经验和上岗证的为100%。
3、“高职应届毕业生欠缺的能力主要是什么的”调查中选税务业务处理能力和会计手工核算能力的为100%,其次是财务管理能力。
4、“您所在单位的会计岗位有哪些”的调查中企业的会计岗位有出纳、会计核算(包括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往来会计)、会计主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审计和财务咨询、仓库管理等,其中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有出纳、会计核算(包括主要包括成本会计、往来会计)、会计主管、税务会计,这将是我们高职类学生主要的岗位。
5、“每种岗位所需的能力是什么”的调查中我们将涉及到的主要岗位能力总结如下:
(1)出纳岗位:掌握出纳工作守则的基本要求和日常业务核算、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开具各类发票、正确处理各类货币资金的日常业务和准确登记账簿的能力。
(2)一般会计核算岗位,具体包括流动资金核算岗位、固定资产核算岗位、存货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往来结算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员、总账报表核算岗位: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掌握固定资产、存货、工资、往来款项、成本费用及利润的核算,具备识别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期末对账、会计报表编制的能力;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以及总账、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和应付款项等模块的基本操作方法。具备选择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能力、成本管理的能力。具备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建立账务应用环境和选择与运用财务专用模块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
(3)税务岗位:掌握办理税务登记事务的基础知识,以及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计算方法和纳税申报程序;具备领购和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等能力。
当然,在实际企业中,适合高职类学生的会计岗位(群)还可能包括预算会计、审计助理、财务咨询等,这些能力要求在会计岗位(群)分析中有说明。
6、、“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哪些素质更重要”的调查中选专业知识消化吸收学习能力、责任心、职业道德和忠诚度的有100%、其次是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心里调适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公关能力等。
7、“公司以往招聘的条件”调查中都选择了工作经验和上岗证。
二、调查的结论以及对我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启示
1.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会计专业人员需求,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周期,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湖南经济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几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3%左右。长沙市近五年来,年均增长达到15.7%,目前,湖南省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相当迅猛,在整个湖南省的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这些民营企业、个私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都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毕业生去向以民营企业、个体企业为主,从会计专业几届毕业生的去向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所以会计教学要针对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特点来进行,如把小企业会计制度选为重点教学内容,对企业会计制度则有所取舍。
2.企业更注重实务操作能力,特别是税务、手工和电算的实务操作,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以往我们很注重这点,但只强调了学生的核算能力,对于税务处理能力需要加强,特别是对学生报税能力的培养,同时电算业务处理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因为我们教学的财务软件是用友,换成其他软件,有些学生在实习时回来就反映要一段时间才能上手,所以要加强财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我们调查的结果中,已经实现电算的主要是中大型企业,小型企业还没全部实现,但在电脑普及的信息社会里,全部实现电算会计是一个发展趋势。
3、会计证是个从业资格证,要上岗必须要取得这个证件,在企业与学校的供需见面会上,我们发现企业对拥有多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比不上本科学生,因而,要有立足之地,必须体现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证书是最好的说明,如会计证、助理会计师证、办税员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等。所以在课程模式设计时我们应该增加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新的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更是加强,所以老师在授课时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3.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工作不仅仅只是核算,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高会计信息后,能对企业起到管理,提高经济效应的作用,所以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现在更趋向于具有财务管理能力的人,从我们的个别走访和调查中得知现在市场尽管有很多的会计人员,但真正起到管理好企业财务的人较少,所以这个岗位的空间更大,尽管高职类的学生达到较好的财务管理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了适用市场需求,所以如果能加强对学生财务管理知识的培养,那么必定会受到市场的青睐。
4、从我们的就业信息中得知而且现在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出去后并不完全从事单一的会计工作,有的还要兼做秘书工作、收发工作、日常管理工作、销售工作等,所以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员受到企业主的格外欢迎,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要着力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养。
4.企业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般企业都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往往把会计人员视为企业的“内部人员”,考察的周期比较长,对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往往并不安排重要的岗位。在与企业主的多次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非常希望毕业生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前景,能和企业共生共荣,毕竟要培养一名合乎企业主意愿的会计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志大才疏,不能安心工作,跳槽情况比较严重,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差,经不起批评和挫折,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为此,在学校教育里,我们必须认识到
1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发展趋势的辨析,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化的相关思考和对策,即要仔细分析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和确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注意解决“宽”和“专”的矛盾。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出现了许多与现实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培养目标的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目标分级不明显。三是培养目标没有涉及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内容。高等体育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体育教师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狭隘的专业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制定相适宜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新模式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器求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各级各类的体育教师为主,新模式下高等院校和普教系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应该是:l要由正确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思想修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作风。这就要求他们本身要又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思想修养,才能用正确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教育对象。(2)要由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并积极努力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3)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4)要成为多面手。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教师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5)要具备一定的带队训练和管理能力。(6)要掌握与体育教育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科研活动,解决理论和时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7)要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能力。(8)要求毕业生品学兼优,性格活跃,喜欢接触青年学生。(9)熟悉设计和简单的维修场地器材的技能和一定的保健技能。而对于不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学生要求就会更多。
2根据社会招求来调整和确立培养目标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目标会出现多元化趋势,国外体育教育专业单纯培养体育师资的现象已经改变,鉴于这种发展态势,加上我国体育师资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现状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应着重于解决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问题,要改变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向健身、康复、娱乐、竞技和生活等全方位的育人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着重培养适应面宽,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实行主辅修制和主选修制。要求学生毕业是能够主教一门术科,还能兼教一门术科和学科。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的必修课要精,要增加选修课的时数,应全面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的门类,重视课内外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实习和科研活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早就全面发展的人和不同单位特殊需求的人,应符合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有中国特色,并且坚持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中心,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此外,为制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要在拓宽专业以及在专业面上打好基础,要有柔性的专业方向。尤其是体育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并且性别年龄不同,采用健身方法和训练手段都有区别。面对现实巨大的需要,学校只能从培养学生人门能力、适应能力和人专业门的能力人手。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在整体优化上提高素质,同时还需配合主辅修或双学位制,一二年级学习以归类知识为主,增开设体育经济、管理、公关、数理、外语四级考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等课程。三年级开设分流培养,三年大专应以专业为主,四年本科应以沉淀知识为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
3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还要注意解决宽和专的矛盾
1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篇十四
一、关于社会体育专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调查方法
本次的调查研究, 是通过问卷、访谈的方式, 对掌握的数据进行统计, 然后使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研究, 本次面对部分开有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进行调查, 并对这些院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调查, 对学生采取征求意见的措施, 把调查得来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得出了结论并进行总结。
二、社会体育专业的调查结果和分析
1、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方面的定位
当前, 全国各个体育院校 (或体育院系) 对培养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是抱着相同的目标, 且社会定位也差别不大。具体表现在: (1) 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所在, 培养目标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到未来人才素质的发展。 (2) 培养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技能的人才, 在社会体育领域中起着指导作用, 能全面带领劳动群众进行体育锻炼, 具有咨询指导、组织管理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3) 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我国体育的产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发展需要, 并能在各个健身俱乐部以及健身中心等各个健身场所进行技能指导, 并具有经营开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4) 培养的专业人才既要对体育市场有全面了解, 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5) 培养在各个社会团体、各个企事业单位能够从事体育行政管理工作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分析
社会体育所包含的工作内容比较广泛, 包括对休闲、体育健身、娱乐等各方面的咨询和指导, 包括对社会体育进行管理和组织, 包括对终身体育习惯的引导, 包括对个体体育意识方面进行培养, 包括对体育产业的开发和经营, 包括对社会体育进行科学的教学研究等等。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 随着开设社会体育专业院校的不断增多, 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而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上, 有的当体育教师, 有的当上了公务员, 有的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
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产生影响有诸多因素, (1) 社会人才本身所具有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 (2) 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开办时间比较短, 需要一个被社会承认以及适应于社会的缓慢过程。 (3) 人事制度以及就业市场的改革, 毕业生就业的时候只选择比较稳的职业, 对于条件较差或者待遇较低的基层, 不愿意接受。 (4) 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专业培养的目标不相协调, 学生素质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而且缺乏适应及创新能力。
3、根据社会对社会对社会体育专
业人才知识技能调查研究显示, 需要技术指导性的运动项目被选的几率最高, 武术急需中选率占88.96%, 健身操占58.2%, 同时, 也对运动项目的指导者的技能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如要求游泳项目的精通程度要达到65.23%。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社会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三、结束语
1、时下, 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的
培养目标与社会的需求不相符合,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经营及管理型人才为主, 与社会需求进行脱节, 所以导致毕业生纷纷改行。因此, 高校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技能指导型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为主。
2、高校在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
的时候, 要多开设门类多样的术科课程, 让学生至少掌握两门以上的专业技能, 并具备体育活动中所需要的指导及组织能力, 要既注重专科学习, 也要注重术科的课程学习, 才能全面发展。
3、高校在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时, 要发挥出独有的特色。比如, 体育经济专业侧重培养经营开发人才;体育管理专业侧重培养管理人才, 体育教育专业则侧重培养体育专业教师, 运动训练专业侧重培养教练员等等。
4、在就业方面, 社会体育专业学
生在就业时, 要根据自己的专业, 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 把自己的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出来, 把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体育经济专业以及体育管理专业的方向区别开来, 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摘要:本文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对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进行探讨, 指出社会体育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从而更好地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实际出发,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于善旭:《建设和发展社会体育专业是21世纪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8, 13。
[2]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06。
[3]陆亨伯:《社会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体育文化导刊》, 2002, 03。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推荐阅读:
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论文08-04
应用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专项规划10-04
服装设计与工程(1801)专业---(艺术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09-22
2015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硕士培养目标与专业介绍10-27
公司专业技术人才培养09-20
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