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李凤欣(精选9篇)
1.《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李凤欣 篇一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2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课中总要抽出两三分钟时间来做做操放松放松,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后面的学习。在一学期的实践中我发现,课中操不仅仅是做操,它完全可以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巩固所学内容。只要设计巧妙,效果会非常好。
现就我所授课谈谈几种课中操的设计方式。
一、动口多的课,让学生动动手。
拼音教学,一堂课几乎都是读,内容难免有些枯燥,孩子稚嫩的嗓子也有些累,如果还是设计唱歌、跳舞来休息,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我设计了几套动手的操。
1、让学生准备好纸,课中用手撕出新学的拼音字母。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2、自编了一套动手课中操。点点头,摇摇头,转转头;抓抓手,摇摇手,摆摆手;伸伸腰,弯弯腰,弯弯腰
二、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
例如,我教《一去二三里》一课学习完一到十的生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学生把两手摊开放在桌上准备好,我用生字卡片出示哪个字,学生赶紧作出那个数字的手势。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课中操的设计可以多种多样,设计得好,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心的老师一定有更多有趣的设计。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3教材分析
《一去二三里》这篇识字课文巧妙地把一至十数的数字镶嵌其中。
学情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难点:了解这首诗表达的意境.体会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一)激趣导入
1、数数拍手游戏。
2、师:1-10是十个有趣的数字,古代有位诗人把它们写进了一首诗,咱们一起去读一读吧!
(二)学习古诗
1、请小朋友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读音的时候你有什么新发现?
2、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随机提示“一”的变调。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然后在图上找一找烟村、亭台、花朵,指给你的学习伙伴看一看,还可以和他一块儿交流一下。
4、假如你就是画中的孩子,你想怎样告诉大家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读古诗或着简述诗的大意)
5、教师范读(配乐朗诵):小朋友闭着眼睛体会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交流感受
7、课间操
8、与学习伙伴合作,一位读古诗,一位指图中的内容,轮换合作,边读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山村?
9、小节过渡,配乐齐读古诗体会意境。
(三)学习拓展,游戏巩固
游戏:
(1)分发篮球:把篮球送给小朋友,使他们球衣号码与篮球上的数字相符。(学生移动鼠标在计算机中完成)
(2)找朋友:带着数字头饰的小朋友站在台上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生字卡片的小朋友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齐读。
(3)用攀高峰:认读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你还会说一(二、三、四……)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田字格,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再拍手配儿歌记一记。
2、请小朋友把三个生字在书中描一描,边描变想:这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
3、认识笔画“一”,教师范写,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
4、练写“一”字,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典型作业。
教学反思
《一去二三里》是一篇看图读韵文识字。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可效果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 初步感知
遵循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较热烈,当学生说到看到这么美的桃花,想去摘一些时,我就马上进行思想教育,注意了教学的人文性。可是,在学生说话时,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说出事物的特点,如:()的小桥,()的桃花,()的房子等等。可见说话训练不到位。
二、诵读课文 理解字义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是先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努力营造着一种让学生想读,要读的氛围,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但如果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能及时地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那就更好了。比如可提问:当你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低年级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笔画名称,接着就指导书写“一、二、三”三个字。我本以为这三个字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横”就什么都会了,却忽略了刚开始学习写字的一年级小朋友,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何况要写好一“横”谈何容易。我在教学时没有范写一个,书空一个,再临摹一个,而是三个字一块儿范写、书空、再临摹。这是我这节课最不成功的地方。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有得也有失,有思也有想,这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启发。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4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流程:
一、儿歌背诵。
《小金鱼》《数字歌》
(小组集体诵,指名一生诵;)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数字可真有趣,很多人都喜欢它们。有人拿他们写儿歌,像今天诵读的《小金鱼》和《数字歌》。还有人拿它们写诗呢!这首诗的题目就是《一去二三里》。(老师板书,学生读文章题目。)
三、初读古诗,圈划生字。
1、借拼音自由试读古诗,拼不出来的就问小老师,小老师不会的就问大老师。
2、读课后双横线中的生字,检查掌握情况。
3、在诗中用横线画出生字词,老师做好示范。
一 去 二 三 里 四 五 六 七 八九 十
4、借助拼音,每字读3遍,小老师教给不会的学生,老师巡视。
5、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卡指名读,同时拼读、齐读。其中包括给生字找朋友、区分“人、入、八”以及对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复习。
②开火车比赛认字。
四、休息。
(学生听古筝《出水莲》,老师板书生字)
五、诵读古诗。
过渡:休息之后,齐读生字,为读诗做铺垫。
(一)读准读顺
1、大声自由读。
2、四人分行读,其他人做小老师,听读得是否响亮,是否字准句顺。
3、齐读。
4、男生女生接龙读,要求字正腔圆,字准句顺。
5、一组二组赛。
(二)读美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姥姥家,他们一走走了二三里的路,走过一座小桥,看见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四五户人家,烟囱里正冒着烟,因为快到中午了。他们继续向前走,来到山坡前,看见有几个亭子,于是走进一个亭子歇歇脚,顽皮的孩子数了数,亭子共有六七座。妈妈让他坐下休息,他又趴在亭栏上数亭子边的树上刚开放的花枝,可是数不清楚,妈妈问他有多少?他说:大概八九十枝吧!
3、读诗,指导学生看图说话。
过渡: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人把它写成了诗,还有人把它画成了一幅画。我们先读诗,再看画。
4、体验读。
过渡:我们就把这些有意思的感受带到诗句中,一起读出来。
(1)读给老师听。
① 生自读,师点评。
② 生齐读。
③ 师生接词读,感受韵律美。
(2)读给老师看。
① 看着老师,背诵给老师看。
② 配乐齐诵。
六、拓展
在《日有所诵》中寻找有关数字的儿歌。
教学反思:这是我在新的学校讲的第一节课。毫不隐瞒地说,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一节课,却把我折磨得“死去活来”,三个晚上的12点休息,每天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琢磨。也曾想让有经验的同事帮帮忙,转念一想又不行,还不如自己做出来,在往里面填充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也许进步会更大一些。
课讲完后,出了一身的汗,也长吁了一口气,对于心理素质极差的我来说,课堂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然后就是评课议课,同事们很谦虚,也都给足了“面子”,也算是对我的自尊心的一种体贴的维护。
教学反思
1、课堂收得太紧。
课前就一直紧张,唯恐刚入学才两个月的小萝卜头们大闹“天宫”,课堂一旦失控,那个场面绝不是我辈所能收拾得了的。总不能当着全体老师的面暴力得要把小孩儿“栽”出去,那样的面目,即使是在一个玩笑中,自己也觉得可憎。所以,我只有表扬。好在,这个班里的小孩儿还都爱听表扬的话,只是为了得到表扬,确实太乖了,乖得就像我一个人在秀。真叫一个“一放就散,一收就死”。这个舒放的度,好难把握。
2、缺少读图,学生的思维不够灵动。
在美读之前,缺少对学生读图的指导。讲完课再回过头来看,“读图说话”这个环节完全有机会成为本节课的出彩点。比如,在下一节课上的“读图说话”中,一个个精彩的发言就出现了:“我发现了一条小河。”“我发现了两个小孩儿很高兴,一边走一边说话。”“我发现了很多大山。”……遗憾的是,我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完全不知道要指导看图这件事。天,无知到这种程度,白读那些书了。惭愧,惭愧!
3、疑惑:评课的时候,很多同事都在说,这节课上的东西大部分小孩儿都会,都会的就不用教,所以课堂上就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什么也没说,这个大部分来得太没有根据。全班四十个学生,其中十六个是五周岁的小娃娃,对这一课完全没有概念,提前识字和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奢谈。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要求放得低一点,尽量按部就班地走,为学生考虑得周全一点。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孩子能齐头并进,即使快一点的小孩儿稍微等一等,也不算太大的损失,毕竟是第一节识字课。能等一等,总是好的。
但如果真的出现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已经自学会了的情况,课堂又该如何做到两者兼顾呢?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5这篇古诗是一年级的学生在结束汉语拼音的学习后第一次接触到古诗诵读这个课型,虽然有很多孩子曾经读过古诗,有的可以背出几十首,甚至上百首古诗,可是那种读背和古诗诵读课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第一次古诗诵读课上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诗题、诗人,了解一首诗有几行,有几句,通过诵读古诗认字,同时借助图片了解古诗的大意,并且通过熟读达到成诵的目的……可以说这次是学生与古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如何让学生做好这第一次“亲密”接触?
首先从简单的内容入手,第一次学习古诗诵读就像我们第一次和一个陌生人的人见面一样,我们并不了解这个人,我们只能看表象。比如说,这个人他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是哪里人等等。所以学生在初见古诗诵读这个课型的时候我首先从学生所能直接看到的表象入手,一边板书诗题和诗人的名字一边告诉学生哪是诗题,谁是写这首诗的诗人,他叫什么名字。然后通过自己板书示范让学生明白这首诗中那些字是生字,怎样把它们从诗中圈出来。并且告诉他们这首诗有几行,再让他们猜一猜这首诗有几句,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行什么是句,以及行、句间的关系。这些方面作为教师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再简单不过了,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会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可是这些对于学生第一次学习古诗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正是古诗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一年级学生阅读起步的基础。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理解古诗,有的学生会背很多的古诗,可是却不理解古诗的意义。在古诗诵读课上我们就要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古诗诵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我在处理这一教学难点的时候就运用了诗文边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法了解古诗所写的.小山村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地方。其中“烟村”、“亭台”这些词语学生可能弄不明白,我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烟村”是什么,“亭台”是什么,使学生理解诗句变得简单化了。再让学生通过想象,使我们大家和诗人一起都置身于这美丽的小山村中,从而体会诗人的感受,最后通过朗读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们一个个都读得兴致勃勃,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后一定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古诗诵读这个课型他们不了解,还有很多学习方法他们更是不知。及时地归纳总结,加深印象,使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教学生圈生字时,我就适当进行点拨,问学生:“你们以后再碰到条形格中的生字也能像今天这样圈得又快又好吗?”这一问就提醒了学生以后碰到生字也应该像今天这样把它圈出来。还有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候,我首先通过有感情范读告诉学生要想读得跟老师一样有感情就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去想象,去体会。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想象、朗读这种方法来体会诗人的感受。学生在很好地完成了古诗诵读的任务后我又及时地进行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读、看、想仿佛已经让自己置身于那幽静、美丽、古朴的小村庄中,体会到诗人的感受。有的同学还试着将它背了下来,像这样的课就叫做古诗诵读。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方法在古诗诵读课中学会更多的古诗。”既让学生了解了“读、看、想”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学习过程就是古诗诵读的过程。学生以后再遇到这样的课型就不会感到一知半解甚至是陌生了。
学生的“第一次”可能教师们曾经教过很多次,这些第一次往往因为习以为常而被忽略掉,从而痛失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好时机。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时机抓住这些第一次,使学生在第一次与文本的接触中真正做到“亲密”。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6《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同学、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总受到情感的熏陶。首先是反复吟诵,品读韵语的语言美。在反复的吟诵品味中体会韵文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韵律,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其二,要开展想象,再现韵文的意境美。韵语言约义丰,凝聚丰富,只要用心去读,眼前便会展现出一幅山村美丽的画面: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路边盛开着美丽的野花。只有通过反复咀嚼,展开想象,才干领会其言外之意,词外之情,感受语言的凝练美。
【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我让同学从1数到10,再倒数一次。(意在了解同学1~10的读音情况,着重区别四和十的读音。)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让同学自由说说你看到什么?(发挥同学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同学的反馈来板书简笔画再现插图。(加深同学对插图的印象,同时调动同学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1、让同学找找诗句中表示数目的汉字,并反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很自然地过度到生字的教学。)
2、拼读音节。(这一环节都是很枯燥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让我们班的“小老师”支配电脑,教一教其他小朋友。展开竞赛,谁读得好的就当“小老师”来点一点鼠标。小孩都有表示欲,所以他们读得比什么时候都认真,拼读这一环节也轻松地过了。)
3、去拼音认读生字:
一是让小朋友开火车认读生字,二是师生一起作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这两个环节意在让同学在游戏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同学的心理特点决定同学对枯燥的东西比较难以接受,而把识字变成他们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那样就很容易接受而且印象会特别深刻。)
我让同学动动身子,动动手等。玩一玩“一二一”的游戏。(低年段小同学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叫他们一坐40分钟并且都在学习,比较难,所以,课间休息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课标的精神,所以这节课我把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阅读的教学上。为了体现同学学习的自主性,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看图听读:自身听一听,边听边看,感受诗句的美丽。让同学充沛领略音乐美、语言美。
2、多种形式阅读:师生对接读(半句、一句),同桌对接读,组内开展擂台赛读,男女生竞赛读等。(同学年龄小,对于同一样东西很容易厌倦,因此,多种形式阅读有助于同学理解诗文的美,体现山村的美景。)
3、配乐朗读扮演。让同学边朗诵表听音乐边扮演诗文内容。(为了再现韵文的意境美,让同学自身去表达对韵文的理解,用自身能表示的方式扮演出来,同学很高兴,一下子就来兴趣了,纷纷走出位子去扮演。并且很形象很有创意。有些动作都出人意料。)
【教学反思】
这是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的第一课,选这一课作为我校“课堂教学大比武”的理由是:让同学一开始就喜欢上识字与学课文。其二,这篇识字的课文还非常易记易读,有些同学还在幼儿班里背过,就等着老师在课堂上肯定他们。试讲时没有课件,同学的兴趣不是很浓厚。但是做游戏等环节还是非常积极,在阅读这个环节上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大比武”的上课过程中,由于没有在班内做过“我的朋友在哪里”这个游戏,同学能找到但都没能很好的完成回答(说话),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在阅读这一环节上,有许多的同学原本就会读,而我却忽略了没有读过幼儿班的小朋友,把阅读完全放手让同学自身去读去扮演,没有做到照顾全班同学,因此,课后去问问,还有四五个同学不会读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得去多多阅读有关理论知识,去找一些适合我班实际的教学方法,让班内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多多设计一些适合课文内容又好玩的游戏,让同学能很乐意很容易的接受,而不是只有上公开课时才去常规化。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7【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有两位小朋友想邀请我们去一个小山村游玩,你们想不想去呢?
生:想去!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图片导入
1、师:(投影课文中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些什么?
2、生:看到了后面有山;边上有树;看到两个小朋友;小房子(亭子)……
3、师小结: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有一位叔叔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编了一首童谣。让我们去看看童谣里是怎么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
4、出示《一去二三里》,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5、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不是齐读,大声读。
三、教学识字
师:请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一去二三里。
师出示“去”和“里”的生字卡片。
师:在那里你看到过这个字,请你组词。
生:一日千里 李白(纠正“李”是姓,不是这个“里”)
四、纠正字音
1、师:你觉得有那些音节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sān ting sì cun zuo
2、请你把读一读词。(指名读:烟村、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3、解释什么是烟村、亭台(出示对应的图片,帮助理解)
师:烟村是什么?
生:村庄着火 人们在做饭
师:就是村里的人们都在做饭,烟囱里都冒着烟,我们远远看去就是一个“烟村”。(同时出示烟村的图片)
师:出示亭台的图片。你们看到过吗?去过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生:看的很远;空气好;很舒服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个词。(指名读,巩固)
五、读课文
1、那么美丽的课文,你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啊?
2、谁来读。请你当小老师,读第一句(学生逐句带读,逐一出示对应的图片;正音)
3、教师范读(如果我读的好,请你也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觉得好在那里?
生:音准;声音响亮;有感情;声音有起伏。
师:那就请你们也学着陈老师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读出感情。
5、开火车读。一人一句:
师:哪列火车快快开?
生:这列火车块块开。
6、配乐读:
师:你们读的真不错,现在奖励你们,给你们的朗读配上音乐,希望你们能读的更加有感情。
生读。
7、四个大组竞赛,连读。(一组一行)
8、四人小组合作读:
师: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读一读,可以是一人一行,也可以是其他的方式。
9、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
师:哪个组先来。
生汇报。(不是很会合作,此环节有一点乱,还要多练习合作)
11、师:那么美丽的景色,陈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大家一起去郊游了。我想邀请一位同学跟我一道去。
老师带着学生看着图片,边走边读。
12、请你们自己找你们的同桌一起去游玩。
六、小结
请你回去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你的爸爸妈妈也去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游玩一番。
【自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
教材中的《一去二三里》一课是首流传非常广的童谣。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所以教学中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则不作要求。
这首童谣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指导朗读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则多读,不要求甚解,让他们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逐渐理解。因此要力避对词句做主动的讲解。否则,不但会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会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童谣反复吟诵,才能读出韵味来。要让学生通过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教师通过范读,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体味到一种清新、自然的乡村气息,利用朗读的律动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其中的意境。同时根据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辅以手势、动作。学生跟着老师一边吟诵一边做动作,陶醉在诗情画意之中。
同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有助于增强语感、增强记忆,可使儿童在舒缓的读诵、细细的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词句描写的情景,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具体可见,能帮助学生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教学童谣时,出示投影的课文插图及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使整首童谣的内容变得形象化,学生的情感因素自然也调动起来了。课后可以让学生想象童谣中的场景并且作画,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形象化,进入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乐在其中。音乐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使人心驰神往,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想借助音乐来渲染情境。教师、学生诵读诗歌的同时播放节奏轻快、行云流水的古筝乐曲《高山流水》来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然而,在教学后发现虽然朗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在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朗读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没有什么提高,分析是我的教学引导和教学即时评价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图片等手段,给学生创造意境,升华情感。
其次,教学环节设置的不够严谨,使得教学过程前后承接和梯度的延伸没有到位,今后要在教学设计上面多化心思,教学思路要清晰,目标明确,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
在四人小组合作朗读的环节中,流于形式,也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合作中选好组长,并且四人轮换角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朗读诗中的每一句话,同时,避免争句念的冲突。
【互评】
〖陆哲群
一、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量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就以两个小朋友带大家到小村庄去游玩为引子,把同学带入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使其身临其境谈感受,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对诗中所提到的烟村和亭台,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难理解,陈老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这样学生就很快理解了,有些学生甚至谈了看到图片的感受。
三、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四人小组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
不足之处:
1、不能及时对学生中的闪光点与不足进行评价,教学机智欠缺。这也难怪,毕竟陈老师才执教了两个月,经验还不足。
2、朗读的形式太单一,显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还停留在原有的朗读水平上,没体现出老师的引导作用与教的作用。
〖葛雅清
1、陈老师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和。特别是在新课的导入上,用课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一个感知上的准备。
2、在对诗意的理解上,陈老师主要采用了研读,鼓励质疑,读中感悟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又使老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同时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合作能力相对比较弱,多人数的在一起分工合作就有些困难,因此在本堂课中陈老师较多的是利用了同桌合作或是朋友合作。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同桌合作:你能把这首古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如果发现你的同桌读错了,请你教教他。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及时纠正了不足,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差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时,请学生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人读古诗,一人指相应的画。通过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最后的深入体会时,又采用师生合作读。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4、陈老师的儿童语言运用自如,使学生倍感亲切,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高涨热情。
不足之处:
1、儿歌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理解儿歌的内容。
2、课堂上要注意学生的倾听,在培养学生读、说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3、儿歌教学在纠正字音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句中进行,不要脱离了句子,从而影响了句子的朗读情感。
〖俞建群
陈赟老师备课认真,课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能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设计,也注意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能与其一起上课感觉是亲切的,和谐的。
对于本堂课的设计,可能还有这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找需要注意之处这一环节,感觉上缺乏整体性,单归单的把字拎出来给孩子们正音,既费时并且在时间上容易重复浪费。而学生
从读单个字到读词乃至念整句话,字音上的错误很自然的会重复发生,不如直接从读文当中,检查正音效果会更好些。第二,在利用课件图片激趣导读上,本人认为还不太够,发挥学生爱说的天性,把图画的美细数出来,也许学生对本诗的意境更会心领神会。
〖姚晓芸
1、以读为主,以各种读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既没有破坏童谣形象的完整性,损害它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整节课中,老师请学生自己读,互相读,合作读,个别,既不显枯燥,有使学生有所得。
2、用课件上,许多直观、生动的图片,使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这样,既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诗意理解上,又使学生对诗意达到一定的理解。
3、不足之处就是,老师对整节课把握不够,使课堂效率未达到预期效果。
1、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教态,亲切,和学生的交流平等,自然。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新课导入环节上,陈老师用了出示图,看图说说你看见了什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很不错的,图的效果还可以更好些,有些模糊。
3、习诗的时候,陈老师的安排是这样的:先找找诗中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的,然后随机理解了“烟村”,“亭台”。然后再读了全诗。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感受:
⑴看图后,学生已经萌发了接触诗的兴趣,可以师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诗的已境中去,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想想诗的意思。把诗句读通,在读中纠正字音。
⑵理解“烟村”“亭台”可以配合图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⑶朗读要有具体的指导。评评说说读读,更好。
4、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还是不错的,朗读也有一定层次的提高。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8《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小的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以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就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还说到了他们衣服和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更充满生命力!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9《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竟: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还配上两幅插图。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在此铺垫上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最后学习生字。
课后听了大家的研讨以后,我作如下反思:《一去二三里》是一年级小学生学完拼音后接触到的第一篇识字课文,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教学上,而在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情上略作点拨就可,不必花这么多时间。其实我也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在学了古诗后,通过看图圈生字,读生字卡片,比较生字识记“八”和“九”,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读儿歌识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识字,激发识字兴趣。但是如果能把识字教学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效果肯定会更佳。并且我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这首诗比较简单,一部分孩子早会读,甚至会背了,所以读诗时显得洋洋得意,眼睛根本没去注意文字,从而,错过了如此好的识字机会。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地指正孩子们的错误习惯,真是后悔。还有,拼音刚学完,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做些有效的衔接、渗透。针对以上反思,我又重新设计了一份简案如下:
一、复习导入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拼音,下面老师考你看谁能把下面几个音节读的又快又准确:
1.出示小黑板。
zhi chi si yi wu
jia taièrzuo hua
yancun ting
2.谈话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在“拼音朋友”的帮助下,到识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板书课题: 一去二三里 读题。“一”的正音。
二、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
2.介绍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画,齐读课题。“一去二三里”重点读“去”和“里”。强调“一”的读音。
3.理解“里”。
三、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让学生边拼,边读,从文中圈出生字。
2.出示生字,教学生字。
yíqùèrsān lǐsì
一去二 三 里四
wǔliǜqībā jiǚ shí
五六 七八 九十
借助拼音识字,重点指导,上声读音,和“四”与“十”平翘舌的讲法。
抽读生字卡片,比较“八——入”,结合生活实际识字,在教室里找找数字。借助课文插图识字。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齐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巩固生字
1.读一读,连一连。2 3 4 5 6 7 8 9 10
四 十 六 一 三 九 八 二 五 七
2、读儿歌《谜语》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0也许是出于我的喜好,喜欢富于浓郁感情和唯美意境的文学、艺术作品,喜欢感受它们并体验它们。于是,不论什么课、什么教学内容,总也要从中渗透对学生体验性的训练,希望他们拥有一双敏锐的双眼和一颗善感的心灵。
牐犜诮萄磐谣《一去二三里》的过程中,我又找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与学生共体验。当学生能对词语进行解释并理解之后,我出示教学挂图,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文中的句子在图中的什么地方体现?”这是相当简单的问题,学生个个能讲。趁他们讲得正欢时,我马上把思维角度一转,说:“原来,这篇文章就是一幅画呀!这画美吗?美在哪里?”因为有过美术欣赏的基础,学生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美术功底。清清说:“色彩很美,有绿的树,红的花,五颜六色的!”听到这里,还有人补充道:“五彩缤纷的!”陆明伟说:“造型很多,亭子的屋尖是翘翘的,小山的背弯弯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大树和小草小花。”许可说:“摆得很好看,有的亭子高,有的亭子矮,房子也是这儿一家,那儿一家,还到处开满了鲜花!”还有的学生甚至讲到了如果图中再画几座小桥,天空画上飞翔的小鸟就更美了。我小结道:“啊!如此美丽的画,你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喜欢!”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成功地引导他们站在画外人的角度欣赏了童谣所描绘的美丽地方,实现了感官上的初步体验。这一客观存在的形象概念,为下一环节抽象的想象体验做下了铺垫。
牐犗衷谘生的思维都局限在了这幅画上,紧接着我就要带领他们走进这幅画,走进这个世外桃源。于是我再次扭转思维,教室里回旋起轻柔的小提琴曲,我用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娓娓道来:“闭上眼睛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吗?就在不远处,冒着炊烟的几户人家错落地掩映于绿树红花之中,让人感觉到了一股温暖涌入心头,真想快快走到人家去。一路上抬头望去,小巧玲珑的亭子零星分布在眼前的山上山下,要是从那儿向远处看去,该有多么美妙的景色啊!要是坐在那儿品上一杯茶,乘上一会儿凉,心里该有多么惬意啊!当我们走进村庄,到处开满鲜艳芬芳的花朵,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轻轻地闻一闻吧!”听到此,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嗅了一下鼻子。然后,我关掉音乐,提示大家张开眼睛,问:“现在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牐牬蠹艺先恐后地告诉我,王子明说:“老师,我都不想走了!”毛毛说:“我还看到了山和水在一起,水像风儿一样轻轻地流动,大树就像绿影子!真是太美了!”晓增说:“我想去最高的那个亭子上向下看看美丽的景色!”……“我真想去这个美丽的地方呀!”这是许艳发自内心的声音。第一次听到学生说这样美的句子,表达能力也似乎提高了不少。看来,这一环节,我又通过营造优美的语言氛围,成功地引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体验了其中的意境美。牐犔逖椤兑蝗ザ三里》,从画外入画中,由形象到抽象,我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得到了美的体验。并且,我也看到,良好的体验能带来精彩的表现。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1这是小学识字教学的第一课。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及新教材编者的意图,要着重抓识字教学和朗读、背诵指导,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作要求。我初次备课时没有充分解读教学要求,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发生了重难点偏离,并且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繁杂,并不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师傅的指出和几次修整之后,将教学重难点转移到了识字教学中来。课后与师傅进行交流后发现存在问题如下:
1教学应当就像一首流畅优美的曲子,虽然有不通的章节,但是它们却是浑然一体的。而我的课堂中明显地将教学分成了几个部分。比如先复习旧知,接下来学习识字,最后学习写字。这样的课缺少美感,更多的是机械和呆板。教学设计中必须注意过渡语的设计,注意每一个环节的连贯性。
2教学中“放手”得不恰当。我们的教学总想通过老师的引导来使学生得到感悟,收获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这样。在识字教学中,原本设计的是给生字找伙伴(组词)。但是学生们很容易地将几个同音字混淆。如:“里”组成了“狐狸”。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教学这个字不到位,另一方也说明这里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的地方。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这个是“里面”的“里”,也可以跟着老师念读几遍。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字的理解,且印象深刻。
3学生缺少倾听。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永远不会有进步,坐在课堂里的学生这点有为重要。但是知道规知道,怎样让学生学会倾听,懂得倾听却是教师所要引导的事情。师傅建议说:“这一点重在评价!”当一个孩子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评价的重心应当放在其他的孩子身上。“老师发现×××真是个会倾听别人的孩子,老师在这里要表扬他。”这样反反复复几次以后,学生知道了认真听别人说话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便会认真起来。久而久之这种行为习惯由被动变成了主动。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2《识字一》这个单元,是继学习拼音之后,第一个识字单元。本课《一去二三里》是这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本课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课文内容大多学生在学龄前已经接触甚至已经会背诵,重在学习最简单的十个汉字,和“去”和“里”这两个汉字。新教材重视识字教学,采用多种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在识字的编排上,又注意采取韵语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中认字,受到美的熏陶。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在诗歌中学习生字,教学时我设计了“戴帽子”的活动及时复习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十个数字生字。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识字的兴趣,使学习气氛活跃起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采用新字复习旧字,旧字巩固新字的方法扩大识字量,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记得牢固、扎实。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图习惯,培养说话能力,感受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重视自主研读,自读自悟。在教学设计上我非常重视孩子们的基础学习,将认读生字,读熟课文放在第一位考虑,在指导生字学习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同时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音区分,使识字教学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指导读文时,重视图文对比读书,这在低段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在写字教学时,我着力做到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示范指导三结合来扎实地完成孩子们第一次书写汉字,重视了学生基本功的学习。由于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所以我本节课只涉及了写其中的一个字“一”。我们组的小课题研究内容为培低年级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所以在动笔写字之前,我对学生的写字姿势进行了指导。希望能使学生在动笔前先把姿势摆好,有了这个正确的“架子”再开始写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3新教材对认字、写字的要求不同,识写分开、多认少写,减轻学生学习写字的负担,又尽可能让学生多识字,尽早地进行阅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识字量明显加大。为了帮助学生识字和巩固识字,我在教学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中识字,在游戏中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能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和文字多次见面。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畅所欲言,只要是孩子想到的,积极给予鼓励。利用生字卡片识字,做“小小邮差”、“火眼金睛”、“开火车”等游戏。让孩子轻松快乐地阅读识字。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把新课标所体现的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策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4现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配套阅读教材《小熊过桥》是一本可读性极强的拼音读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常常捧着它有滋有味地读着。
一天,我在批改学生的拼音日记时,发现一个学生的题目十分吸引人: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他在日记中写道:老师,今天,我在读《小熊过桥》时,发现了一个大问题。编书的叔叔阿姨真是太粗心了,竟然把《登鹳雀楼》的诗人写成李白了,应该是王之涣才对呀!读完王境的日记后,我忙不迭地翻开《小熊过桥》一查,确实如此。这是我们老师、甚至编委都忽视的问题,竟然被一个7岁的小男孩发现了!除了表扬孩子的观察细致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平时对优秀古诗文的积累,这是多好的学习习惯呀!于是,我以此为契机,在班上极力鼓励表扬,而且还动员王境小朋友写信给编委的叔叔阿姨。在这一股“东风”的劲吹之下,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更浓了,读书也更细心了,从课外迁移到课内,学生质疑的能力、辨别的能力、反驳同学错误答案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学生才读了一遍课文,就有同学高举着小手:“老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二’的‘一’读第一声,这里的‘一’怎么读第二声?”瞧,多好的发现!为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我出示几组带有‘一’的词,如“一个、一位、一辆”等词,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紧接着,学生又有新的发现:“老师,‘家里’的‘里’读轻声,课文里读第三声。”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了它们的不同含义。课堂上,常常有这样、那样不同寻常的发现,有时都让你招架不住,不让他们说,看着孩子们失望的眼神,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一味地学生畅所欲言,又怕时间来不及,真是挺矛盾。
学生真是一个个宝藏,里面的能源取之不尽,就待老师怎样去开发、挖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探究的兴趣。多发现一些问题,多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开发一些新课题。
《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15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说到了他们衣服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习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2.《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
一、二”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教学重难点:认字与写字。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复习音节,导入汉字
1、师:开学以来,我们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拼音宝宝。考考大家,能说出它们的名字么?(出示音节卡片,生回答)
2.师:看来,同学们的拼音学得真不错,老师为你们高兴。那么,我们就在拼音宝宝的带领下,一同去汉字王国,去认识更多的汉字朋友。学会了汉字,我们就可以跟大人一个读书,看报,写文章了。你们,想拥有这样的本领么? 生:想
3.师:汉字宝宝最喜欢跟上课专心听讲,爱动脑筋的同学成为朋友了。你们有信心成为汉字宝宝的朋友么? 生:有。
4.师:同学们的信心可真足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向识字王国出发吧!
二、观察图片,感受画面美
1.师:你看,识字王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幅美丽的风景图。仔细观察一下,在这幅图的远处,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亭子。
2.师:再来观察一下,近处有什么?
生:答。
3.师:在这个小山村里,既有古朴美丽的亭台,又有错落有致的房屋,还有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个小山村,你们喜欢么? 生:喜欢。
4.师:汉字宝宝的本领可大了,它把这个小山村变成了一首优美的古诗。你们想学这首诗么? 生:想。
三. 板书课题,学习古诗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识字第一课《一去二三里》。(板书:一去二三里)2.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单人)师:一起读一下。生:(齐读)。
3.师: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12个生字,会写一、二这两个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四、拼音识字
1.师:请同学们在拼音宝宝的帮助下,试着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或难读的字,用笔做上记号,开始吧!生:自由读。
2.师: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那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些字。(出示课件,师领读,生齐读,分组读,开火车读)
3.师:刚才学习的这些字,都是带拼音的,如果把拼音去掉,还会认识它们么?
(生齐读,分组读,男女分组读)
4.师:我们来看一下,篮球运动员的衣服上,都有什么? 生:数字。
5.师:那同学们,说一下,这些数字,是我们在什么课上学习的? 生:数学课。
6.师:那每个球员,手中篮球上的字,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生字了。谁能为同学读一读? 生:(单人读)
生:(分组读,全体读)
7.师:从前往后读,你们读得都很棒,从后往前读,你们还能读得很好么? 生:(齐读)。
五、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美
1.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这些字了,下面我们再去读一读课文,是不是会很轻松呀?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生:(自由读)2.师:范读,强调“一”的变调。领读,生齐读,分组读,男女读,单人读。
3.师:同学们,喜欢这首诗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轻声地背一背,一边背一边想象,你好像已经进入了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开始吧!生:有感情地朗读。
4.师:同学们背得真好,都可以当小诗人了。那谁可以背给大家听呢?
生:(单个背诵)。
5.师:背得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这首诗了。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你们听老师在唱什么歌: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生: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6.师:唱得真好,同学们有没有从这首歌中发现我们今天学的生字呢?
生:一、二、四、六、七、八。
8.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这些生字了。我们会读了,而且读得很棒。那么,你们想不想,试着写一写这些字呢?
六、认识田字格,学写汉字
1.师:我们已经知道,四线三格是拼音宝宝的家,那汉字朋友的家,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看,这就是汉字朋友的家。2.认识田字格,做做田字格课间操
师:(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写“一”。观察字的笔画,位置,书写笔顺。(笔画横,位置在横中线上,笔顺,由左到右,稍微向上倾斜,收笔时,要顿一下。)师范写,师领写,学生自己写。
4.写“二”(有两笔横,第一笔横是短横,应写横中线上方,第二笔横长横,应写在横中线的下方)
七、活学活用,将数字运用到生活中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的数字,那么联系人和物,你们能不能用一用这些数字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师出示课件的例子)生:作答。
2.师: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这些数字。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灵活使用这些数字。
八、学以致用,从古诗中寻找学习的生字 课件出示:郑板桥《咏雪诗》。
九、课堂盘点,学生谈收获
十、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有这一节课学过的生字。
教学反思:
1.在读的环节,应调动多个同学参与。尤其是开火车读,参与的同学较少。可以是每个同学快读几个字,然后快速的传递到后面的每一位同学。
2.在“学以致用”环节中,教师示范的案例过于单一,都是“……有……”这样的句式结构,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应打开思维,在示例中,运用变式。学生在应用的时间,也才能够视野更加开阔,运用也就更加灵活。
3.在识字环节,应由拼音带学生来拼读认字,而在教学过程,恰恰忽视了拼音。在今后的识字中,应该重视拼音,由拼音带到识字,循序渐进,学生知识掌握也更加牢固。4.在写字环节,应该在孩子写完字后,展示孩子的书写。利用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其他孩子一同学习来写好汉字。5.初为人师,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也感谢在自己讲课结束后,所有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也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会尽快成长起来的。
八角中心小学
3.《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三
1、认识12个字,会写“一,二,三”3个字。
2、认识1种笔画“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学会了拼音,着下我们能够运用拼音知识去认识汉字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识字”学习了。
二、认字
1、请大家翻到45页,先自己小声读一读图下的2个生字,然后同桌,一人读,另一人对照黑板上老师给出的注音,看看他是否读准了,没读准的请你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
2、用卡片检查,看看哪组读得又准有快。(分组比赛)
3、“八”“九”各象什么字?
老师演示:“八”的撇和捺不能*在一起了,中间要有空隙;“九”字先写撇。
4、看图填空:
出示图片:田,瓜,鱼,花,球
块田()片瓜()条鱼()朵花()个球
5、游戏:找朋友:
请大家戴上自己的数字头饰。请十个小朋友上台,一个一个地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有相应汉字图片的同学起立应答:“你的朋友在这里”。然后大家一起读这个字。
三、写字
1、认识田字格:田字格是帮助我们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横中线,竖中线,小格的说法。拍手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2、笔画:在写字前我们先看看书上田字格中的范字,先用铅笔描一描,看看三个字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书上的字能写得那么好呢?我们也能写得那么好!(有信心)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⑴“一”的写法:横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是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
⑵“二”的写法: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
⑶“三”的写法: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
3、示范写字。
4.一去二三里教学反思 篇四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设计意图:了解十个数字的发音情况,重在发音。]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设计意图:建立数字与汉字的联系,了解学生对这几个汉字的认识情况,同时巩固汉字的读音。]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设计意图:培养边朗读边想像的读书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
(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
(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
[设计意图: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要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并引出当一生读“一去二三里”时,指图的学生该怎么指,即“一去二三里”该怎么理解的问题。]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教师能全部预料的,应给予一定的空间。]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设计意图: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设计意图:练写了三个字,学生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意图。]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首古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要求,突出教学重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根据一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上课伊始我就出示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插图的景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发言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诵读课文,理解字义
朗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我再范读,让学生模仿老师边读边想像,学生读完后,我就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朗读的热情和渴望。最后又很自然地引导到学习生字上。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朗读与图片结合起来理解古诗,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认识笔画,指导写字
5.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篇五
交道中心小学
白海琴
教学目标 :
1、认识12个字,会写3个字中的一二三,认识笔画“一”。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通过看图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体会小山村的优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读通课文,规范地写字。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拼音。(课件出示)
二、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汉语拼音学完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借助拼音来识字了,识了字我们就可以读书看报学到很多知识,你们高兴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借助汉语拼音来学习一首小诗。2、板书课题,教学生读课题。
(过渡)要想知道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就跟着老师一起参观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三、指导看图说图意
1、(出示图)首先看远处有哪些景物?(房屋\袅袅的炊烟)
2、再看房屋背后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亭子也叫亭台,一起说一遍“亭台”。
3、再往近处看,近处有哪些景物?(蓝蓝的天空\开的正艳的桃花\无忧无虑,快乐飞翔的小鸟)
4、这是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路就可以到达。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桃花,快乐飞舞的小鸟组成了一个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课文用一首诗把它描写了出来,你们想读吗?要想读好读对就必须把音节读准。
四、复习音节。
1、引出生字读音
我们在拼音王国认识了很多的拼音宝宝,老师这里呀!有一些可爱的拼音宝宝又忍不住跑出来和小朋友们见面了!瞧!他们来了!你能叫叫他们的名字吗?
(幻灯出示:yi qu er san li si wu liu qi zuo ba jiu shi jia yancun shizhihua 带标调)
2、引出生字
读得真棒!许多生字宝宝也忍不住要跑出来和聪明的小朋友们交朋友了!老师呢在这些拼音宝宝下面贴出生字宝宝的照片!你能去读一读吗?(幻灯出示:生字)
3、拼音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休息了!教室里只剩下字宝宝!你们还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4、学生试着读读没注拼音的生字。
五、初读课文 1、刚才我们看的图画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所写的内容,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3、分组读读古诗。4、齐读。
5、(出示古诗)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先跟老师读一遍,读的时候要加入一些感情,想想刚才那副美丽的图画,看见标点稍微停顿,不能拖声拖调。(领读)
6、师生一起读一遍。
六、学习生字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生字了。咱们祖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最美丽的文字!这美丽的汉字就是由一个个美丽的笔画组成的。
1、我们已经知道了四线三格是拼音的家,那生字的家是什么样儿的呢?我们的汉字宝宝特别喜欢住哪里?知道吗?(出示田字格)这就是生字的家——田字格。(在田字格里面,简单介绍“横中线”“竖中线”)为什么生字特别喜欢住田字格呢,因为在那里我们的汉字宝宝能变得更端正更漂亮!
2、生跟老师学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认识笔画横并书写。
那今天我们就先来写所有笔画中的第一个笔画——横!我们今天认识的生字宝宝就是由横这个笔画完成的!
板书并强调:起笔稍重,向右行笔要果断,稍上斜,收笔停顿。师范写,生学写,师巡视指导。
4、写字指导。
下面我们就要来试着把“一”送回到田字格里去!(幻灯)
5、学生写字,师边巡逻边及时表扬!(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以及写的字)
6、出示“二”“三”,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生:“二”上横短,下横长,在田字格的横中线的上下方。生:“三”中三横间隔相等,上两横短,第三横长。
7、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七、知识拓展。
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里含有一到十个数字,像这样的古诗还有,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看看你会读吗?出示郑板桥的《咏雪》,读读。
八、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复习认识的十二个生字。
九、积累含数字的词语。
十、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识字
6.《一去二三里》识字写字教学建议 篇六
本课是以童谣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表示数字的汉字,建议把识字和看图、朗读童谣结合起来,与数学课中数的认识结合起来。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理解。
1、识字。
(1)生字的呈现可以通过听、读童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童谣中有一至十表示数字的汉字)。十个汉字可以逐步呈现,也可以在看插图二练习说话时一起呈现。再让学生从生字条中找出另外两个要认的字“去、里”,借助课文中的拼音说说这两个字念什么,教师随机呈现生字。
(2)生字的识记,可以按以下几步进行。
①引导学生看拼音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认一认,读一读。②利用插图二,借助小朋友运动服上的阿拉伯数字,认读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③用生字卡片认读。本课生字中,“四”和“三”的声母是平舌音,“十”的声母是翘舌音。教学重点是读准“四”和“十”。
④在认读生字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如,“八”和“入”字形相似,可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不同点(“入”字分开就是“八”)。
⑤认读“去、里”,用组词、说话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字义。(3)识字的巩固方法要有趣味性,以下方法供参考。①用“开火车”读的方式,巩固和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
②同学之间相互认读卡片,做摆词语游戏(同桌用以前认过的字卡和本课的生字卡片摆词语)。
③利用插图二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十个学生戴着头饰或手拿数字卡片站在台上,先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座位上持有相应汉字卡片的同学应答着跑上台:“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一起跟读。
④看图填空。出示简笔画,让学生选择生字卡片填空。如,画四条鱼、五朵花„„,让学生挑选相应的汉字(四、五„„)贴在图画旁边。
2、写字。
这是学生首次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要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横中线、竖中线和各小格。可以用拍手歌帮助认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写字教学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不同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本课要学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横”,要让学生认识这个笔画并学会书写。
“一”只有一笔。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字要居中。
“二”两横上短下长,先写上横后写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字要居中。
“三”有三横,第三横长。要从上到下书写,横与横之间距离要匀称。第二横在横中线上。
7.《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和说课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3个字。
3.知道诗歌大意,能想像出山村优美的画面。【教学难点】
知道表示数的多少可以用阿拉伯数字写,也可以用汉字写,以及各自使用的不同场合。
【教学重点】知道写字的笔顺规则:从上下。
【课件设计】课文的插图 生活中各种数字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会数数吗?我们先来个数数比赛,从1到10看谁数得准。
二、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
小朋友们看,这十位小朋友正准备练习投篮。[出示身穿球衣的十位小朋友,衣服上印有1至10的数字字样]
这里有十个篮球,[图片出示的篮球上面写有“一”至“十”的汉字字样]哪位小朋友能把这十个篮球分给十位运动员,使球上的数字和他们身上的号码相符合?
三、学习古诗
古代有位诗人把这十个数字写在了一首诗里,知道他是怎么写的吗?
(一)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1.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
2.师范读,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
3.学生自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二)了解诗意
1.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
2.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
解都可以。
3.请小朋友看看图,读读诗句;读读诗句,再看看图。
4.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5.能用手势表示“一去二三里”的意思吗?点明:“一去”,即一路走去的意思。
6.还有什么问题?
(三)配乐诵读全诗
1.给诗加上题目,并指导诗题与诗句之间要停顿的读法。
2.背诵全诗,并设问:
(1)小朋友都能背这首诗了,真了不起,那你在一边背诗的时候一边看到了什么呢?
(2)这个小山村热闹吗?(这是一个静静的小山村)
(3)你来到这个山村,觉得它美吗?
(4)师总结:小山村真美啊,请小朋友们一起背,就好像走进了小山村。
四、写字
这节课我们来写三个字(出示“一、二、三”),这三个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1. 都是由“横”组成的。
指导写好“一”(顿一顿,横过去,再顿一顿,回一回。要稍稍往上斜)。
2.观察“二”字的两横有什么不一样。
3.观察“三”的三横长短变化,并与“二”中两横间的距离作比较,得出结论:三横之间要稍靠紧些。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三个字的?
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师自言自语)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生发现错误)古时候有个故事,那里面有个人就闹了这么个笑话,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听吗?
《一去二三里》说课
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
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识十二个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其中识字和写字是重点,感受童谣意境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一步,导语激趣。
上课前,CAI课件出示了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教师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快乐的学习环境当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CAI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第三步,图文结合,学习古诗。
第一环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然后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教师再放慢语速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找找诗中的十个数字,看看读音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自我拼读过程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老师在范读时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比较长,并做上记号,以把握古诗的整体节奏,体会童谣的韵律美。
第二环节:生字认识
出示一至
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课件演示生字,先顺序出现,在乱序出现)。采取抽生读、齐读、抢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重点指导“三”、“四”、“十”和“里”四个生字的发音,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里”的声母是边音,(这里可以CAI课件出示,重点字的读音选择)并组词,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三环节: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是本课重点环节之一,首先,我提醒学生:.小朋友在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仿佛看见了哪些景物?谁读得越仔细,眼前看见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想像的良好习惯。不要把书读成“小和尚念经”。其次,出示课件主题图,着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烟村四五家”并用手势表明一去二三里的含义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据课堂交流情况提出“烟村四五家”的两种理解:(1)四五个冒着炊烟的村子;(2)村里有四五户人家,还冒着炊烟。并肯定两种理解都可以。诗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这一部分,应发展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最后,背诵全诗,提问:你在背的时候想到了什么?这个小山村热闹吗?美吗?背诵时再次启发想像,使记忆有了具体形象的支持,并再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为“我景我情”。]还可以请两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设计意图:加强语言和意象的联系。」(课件演示,一学生读有关诗句,一学生指图,教师辅助点击鼠标,出现放大的图画区域。)
课间休息:做识字游戏《摘苹果》,使课堂的气氛达到一个新高,同时学生适当放松。
第四环节,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体出示田字格,并演示各个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并用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来巩固田字格的认识。写字时,学生先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而“三”的写法让学生自己观察体会,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并可以用实物投影仪反馈学生作业,学生展开互评。在这里,我引入一个故事: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学生练写了三个
字,略感疲劳,此设计能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讲故事渗透了学习不能想当然、一定要认真的教育意义。]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最后,配乐诗朗诵。学生伴随音乐自由朗诵,强化印象,学生再次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
8.《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李凤欣 篇八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田字格,学写汉字。为此在写字前应先让学生认识田字格,了解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汉字的基本笔画,初步掌握运笔方法,并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动手尝试以及教师的示范指导来写好每一个汉字。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这是什么地方?”,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可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人说想像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像,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合作识字,探究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生字时,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让学生主动地把认识的生字介绍给大家,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在学习新笔画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向学生介绍笔画的名称,并通过和新笔画交朋友的游戏来让学生记住新笔画的名称。写好“一”、“二”、“三”、“十”这四个字则是本课的难点,为此,应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的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掌握运笔的方法。在学生描红和写字时,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
《识字1》只是一个教学的载体,怎样来让学生通过载体的学习来引发学习的愿望呢?在课堂延伸活动中可设计这样一个作业:“读读背背带有数字的”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与积极性。教学过程
一、刨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出示多媒体画面),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小山村)你们喜欢吗?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学生自由回答)[凭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动机。] 3.小朋友说得太好了,小山村的景色真美,书上有一首小诗,把图上的小山村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识字1》。(板书课题)
二、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学生自读古诗
(1)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来读读这首小诗。(要求:把绿线内的生字用线划出来,田字格中的生字圈起来。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再读读想想,好好地感受一下小山村的美。)(2)学生自读课丈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由地去研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字音
(2)指名读(请你把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伺机点评:听了你的诵读,老师好像看到了美丽的亭台、艳丽的花儿,真是美极了。
(3)齐读第三、四句(二)诵读全文
小山村的景色这样美,让我们再放眼去看一看。(配乐诵读)[学生诵读古诗,用音乐激发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想像,这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而且能让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四、生字教学 1.小组交流学会了哪几个生字?你在哪里见过它? 小组派代表当小老师教大家学生字。2.学习写字(1)认识田字格
画面出示田字格,依次向学生介绍田字格各部分的名称。(2)认识笔画
多媒体依次出现“一(横)”、“|(竖)”,老师分别向学生介绍笔画的名称并跟说几遍。3.指导写字 “一”
(1)出示生字卡片“一”,让学生说出“一”的笔画名称,并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在投影上示范写“一”,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运笔方法。(3)学生描红(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握笔姿势、写字姿势)。“二”
(1)让学生说说“二”由几笔组成,并说说这两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长短的不同。
(2)学生尝试描红,教师巡回指导。(3)教师示范,指出学生书写时的共性问题。“三”
(1)小组讨论,说说该怎么写。
(2)学生交流,教师在投影上示范(提醒学生注意三横的不同写法)“十”
(1)说说由哪两个笔画组成。(2)独立探究,尝试练习。(3)投影反馈,师生评议。
9.古诗一去二三里 篇九
1、感受古诗表现的意境美.2、能发现五言诗的特点并大声朗诵古诗。
3、能寻找出古诗中蕴含的数字秘密。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朗诵一些古诗。
2、物质准备:《幼儿用书》P1、磁带。过程:
一、幼儿在集体中大胆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要求:吐字清楚,声音响亮,能朗诵出古诗的韵味。
二、引导幼儿发现古诗的特点。
用符号记录的方式让幼儿发现五言古诗的特点。
鼓励幼儿用喜欢的符号分别记录这首古诗有几句?每句有几字? 如:~~~~~ ~~~~~ ~~~~~ ~~~~~(四句)
XXXXX(每句有五个字)
三.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1.听录音朗诵古诗《一去二三里》
2.闭眼欣赏,鼓励幼儿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的意境。3.结合《幼儿用书》P1的画面欣赏古诗 问: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
4.幼儿跟录音朗诵,鼓励他们发现古诗中的数字秘密。问:你发现古诗中藏着哪些数字秘密? 四.幼儿朗诵古诗
1. 要求幼儿发准字音:村、四、亭、座、十、枝。2. 鼓励幼儿用手指表示数字的动作来记忆古诗内容。3. 幼儿分组以接龙游戏的形式朗诵古诗
每组幼儿一人朗诵一句,四句朗诵完,第五个人又重复朗诵古诗的第一句。
比比哪一组朗诵古诗的遍数最多。
4. 播放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朗诵古诗,注意引导幼儿表现出古诗的韵味。
活动延伸:
1.幼儿回家学习更多的古诗,在语言角开展“诗歌朗诵会”鼓励幼儿积极参加。
2.在《幼儿用书》上书写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散文:风筝 活动目标:
1.感受散文拟人化描述风筝的有趣。
2.能根据散文内容回忆自己放风筝的情景,理解散文中的想象。3.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注意句与句间的停顿。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放风筝,注意观察风筝满天飞的情景。2.《幼儿用书》P2 3.优美的乐曲 活动过程:
一.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讨论:风筝飞上天时象什么?
要求幼儿正确使用比喻句,而对幼儿想象的内容不加限制。二.欣赏散文,感受散文内容的有趣。1.老师朗诵散文。
问:散文把风筝描述成什么了? 2.重点欣赏散文的第二段。问:风筝娃娃在天空中干什么?
请幼儿用散文中的句子说说风筝娃娃是怎样玩的? 幼儿扮风筝娃娃,边欣赏边随散文内容表现。3.配乐欣赏散文,感受散文内容的连贯、流畅。鼓励幼儿可边欣赏边用柔美的动作表现对散文的感受。4.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的想象。
结合《幼儿用书》中的画面内容,完整欣赏散文,感受散文句子的丰富想象。三.朗诵散文
1.幼儿集体朗诵散文,鼓励幼儿用充满童趣的情感和语气朗诵。2.重点指导幼儿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能有感情地朗诵。3.配乐朗诵,激发幼儿朗诵的兴趣。4.鼓励幼儿加上恰当的动作朗诵散文。活动延伸:
1.制作自己喜欢的风筝。2.幼儿到野外放风筝。3.用风筝布置教室。
活动内容:环保故事 受伤的大山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起伏变化,对美的环境有向往的的情感。2.能围绕故事中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讲述大山受伤前后的样子。3.能畅谈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知道怎样注意环保。活动准备:
1.认知经验准备:观察社区环境,向家长了解有关环保的问题 2.材料准备:《幼儿用书》P4—5,两幅图(大山受伤前后的样子)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引出故事
1.出示大山受伤前后的样子的两幅图,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幼儿思考:大山受伤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猜猜是什么原因让大山受了伤? 2.引导幼儿欣赏故事 二.欣赏故事,理解故事 1.引导幼儿感受故事内容的起伏
大山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受伤后大山发生了那些事?大山是怎样恢复原来的样子的?
2.引导幼儿围绕故事中的环保问题展开讨论
(1)结合《幼儿用书》P4—5的画面,让幼儿与同伴自由讨论故事中的内容。
(2)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山? 三.畅谈自己的生活环境
鼓励幼儿谈谈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有那些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环境美? 四.畅想自己喜欢的环境
1.鼓励幼儿大胆地用彩笔描绘自己最喜欢的环境。2.幼儿用自己的话清楚的与同伴交流自己向往的环境。活动延伸:
亲子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参与植树活动或制作一些环保标志牌挂在社区环境中。
阅读:谁扭曲了铁轨 活动目标:
1.积极探索画面内容和文字符号所要表现的完整故事。
2.能按顺序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内容,并能大胆猜测角色的心理活动及对话。
3.知道热胀冷缩的常识。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与父母一起寻找生活中有关热胀冷缩的现象。2.《幼儿用书》P6—7 活动过程: 一.自由阅读探索画面内容
1.看看,这几幅图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鼓励幼儿大胆询问自己不理解的画面内容以及不认识的文字符号。二.集体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逐一讲述画面内容,重点是猜测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对话。1.图一:小动物们准备修一条铁路,它们在议论什么呢? 鼓励幼儿大胆想想小动物们对于修铁路可能发表的意见。
可引导幼儿从为什么要修铁路?修铁路后有哪些好处等不同角度去猜想角色对话。
2.图二:引导幼儿观察鼹鼠的动态,鼓励幼儿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进行描述。
3.随机讨论修铁路所需的材料和工序,也可鼓励幼儿用简单清楚的话讲述到故事中。
4.观察角色表情的变化,引导幼儿对比讲述图
三、图四的情节变化。
三、讨论热胀冷缩的现象。
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四、小组表现画面内容。
1.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表演画面中的故事,幼儿自由按画面选角色。2.指导幼儿分角色轮流说对话,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合作表演完整的故事。活动延伸:
1.幼儿可将故事内容作为自编自演童话剧的素材。2.继续探索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3.生活中,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句。
诗歌:春天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能从诗歌中发现柳树在春天里的变化,以及诗歌有规律的句式。
3、能用甜美、自然的声音朗诵诗歌,表现出诗歌的美。活动准备:
1、观察柳树在春天里的变化。
2、《幼儿用书》P8-9,优美的乐曲。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春天》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幼儿边看《幼儿用书》边欣赏诗歌,感受画面里与诗的和谐美,从画面中感知诗中的意境。
2、引导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听听诗歌有几段?鼓励幼儿用符号记录诗歌中有规律的句式特点。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诗句的美和生动。1.引导幼儿发现诗歌中运用的拟人化的表现形式。谁对柳树做了什么?
2.听听诗歌里柳树一次次发生了什么变化。3. 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诗歌中柳树的变化。
三、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诗歌
1.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样的声音(语气语调)来表现这首诗更恰当? 2.幼儿尝试朗诵某一段,小组练习用最恰当的声音表现。3.在优美的乐曲中,鼓励幼儿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来朗诵。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画笔在《幼儿用书》P8—9上轻轻添画上自己喜欢的花,并按要求添画出柳条。
语言游戏:转转说说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参与听说游戏,有良好地倾听习惯。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游戏要求讲一段话。3.正确使用因果复句:因为„„,所以„„。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P10—11 2.每组一个小转盘,(转盘内容同书中的一样)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交谈。
鼓励幼儿谈谈自己最喜欢„„;最讨厌„„;最希望„„等话题。二.引导幼儿了解游戏规则。
结合《幼儿用书》P10—11,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和玩法。幼儿看图中的转盘,老师交待游戏的玩法规则。
玩法一:幼儿依次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指针停在哪一格,即按格中的文字提示,说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指针停在“人”的格中,幼儿可说我喜欢的人„„;可说我讨厌的人„„;也可说我最想当的人„„等。玩法二:幼儿集体转转盘,转盘停,指针在哪一格,本组的幼儿就依次用简短的话按格中要求接龙说句。如:甲:我喜欢XX水果,因为„„,所以„„。乙接着说:我喜欢XX水果,因为„„,所以„„。
规则;幼儿必须按指针停下后,所指的位置讲一段话,其余幼儿一定要认真倾听。三.幼儿玩游戏
1.幼儿分组玩游戏,要求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2.老师指导幼儿说完整的一段话,正确使用因果复句:因为„„,所以„„。
续编故事:桃花瓣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意境的有趣和美,喜欢创编活动 2.能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大胆地续编故事情节。3.能清楚地将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桃花,拾桃花瓣大胆地玩。
2.环境材料准备:一张有桃花树的背景图,各种小动物的贴绒图片。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片桃花瓣儿,问:这是什么?象什么?可以用来作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讨论。
2.教师讲述“桃花瓣儿”故事的前半部分:“远远的,滚来一个雪球„„小猫乐得跳起来:这正是我要的发夹,还是粉红色的哩!”
二、续编故事
1.教师提问引导幼儿续编故事:
1)小兔有许多好朋友,他把装有桃花瓣的信寄给了谁? 2)收到了小兔寄来的桃花瓣?他们把桃花瓣用来作什么?
2.引导幼儿从动物的特点、生活习性及桃花瓣与动物相对大小关系上去分类,去创编。
3.鼓励幼儿大胆思考,只要符合故事情节内容,就应给予肯定和支持。4.可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后,由一个小朋友按照本组讨论的意见到讲台上讲述。
三、幼儿评价别人编的故事
引导幼儿从故事内容的创编、语句是否完整、用词是否恰当等方面评价。
四、教师讲述故事结尾
教师讲述时,将幼儿创编的内容编入故事中。
活动延伸:请幼儿将自己续编的故事画出来,讲给小伙伴和爸爸妈妈听,也可将画展出或将小朋友的画装订成册制成一本书。
漫画:打中了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漫画,感受漫画表现的幽默。
2.能形象地描述小男孩的动态,猜测小男孩的心理活动。3.能围绕爱鸟进行讨论,将漫画内容编成小故事。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知道应爱鸟。2.《幼儿用书》P14—15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阅读探索漫画的内容。
引导幼儿按小圆点的多少有顺序地看漫画内容。
二、与同伴交流漫画内容。
鼓励幼儿把自己从漫画中发现的情节讲给小伙伴听。
三、引导幼儿发现漫画的有趣。
1.问:谁被打中了?小男孩的头为什么会起大包? 2.小声议论:你觉得这则漫画的趣味在哪里?
四、引导幼儿讲述漫画表现的故事。
1.看一看,比一比,四幅图中小男孩的动态,表情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形象地描述小男孩的动态,引导幼儿仔细按画面内容讲或想象一些动作过程。
2、猜一猜,想一想: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小男孩为什么要用石子打鸟? 小男孩被石子打中,他在想什么? 3.幼儿完整地讲述漫画故事。
五.话题讨论:小鸟能打吗?我们应该怎样爱护鸟? 活动延伸:
1.幼儿收集漫画,与同伴交流。2.亲子同乐:阅读漫画
科幻故事:气球星 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有趣,对气球星充满幻想。2.能理解故事中有丰富想象的情节。
3.展开想象,与同伴畅谈气球星上可能发生的事。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P16—17,白纸、彩笔。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从故事名字上让幼儿感知故事的神奇。幼儿自由议论:你知道天上有哪些星?猜猜气球星是怎样的?
二、欣赏故事,感受故事内容的神奇、有趣。1.老师讲故事,要求语速稍慢,突出故事的神奇。
2.结合幼儿用书中的画面,再次欣赏故事,感知气球星上房屋、汽车、人等物品的特别
三、引导幼儿围绕故事内容展开讨论。1.集体讨论,感受科幻故事的特点。气球星上有哪些奇怪的事?
如:气球人“吃饭”,其实就是充气。
2.小组讨论:请你围绕故事想象一下,气球星上其他的物品会是怎样的?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环境重点物品,想象他们到了气球星上会是怎样的?体验故事中的幻想、离奇。
3.同伴讨论:如果你在气球星上„„
幼儿两人一组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可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如在气球星上可能会看见的怪现象,可能会遇到的怪事或者在地球上不能做,而却能在气球星上实现的事等。
四、引导幼儿体验故事中的离奇、有趣的情节。
幼儿扮成各种气球人,老师将故事或幼儿讨论的内容串起来作旁白,幼儿根据老师说的内容大胆自由地用动作表现。
五、鼓励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气球人。
交往活动:新闻发布会 活动目标:
1.喜欢关注周围环境中、报纸电视中的新闻,有交流、发表的愿望。2.能准确、清楚地播报新闻,并听清听懂别人讲述的新闻。3.能围绕一些新闻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注意关注新闻,能概括地讲述2—3条新闻。
2、录制新闻节目的片段,或剪贴近日的报纸新闻制成简易展板,自制电视机的外壳。
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读报纸中的新闻。激发幼儿对新闻的关注。讨论:说说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二、幼儿谈自己知道的新闻。(可以参观展板的形式)
幼儿与同伴交流,鼓励幼儿准确、清楚地播报新闻并注意倾听别人讲的新闻。
三、欣赏录制的新闻节目。
引导幼儿观察播音员的神态、表情、欣赏他们语言的标准、流畅。
四、开展新闻发布会
1.鼓励幼儿大胆地发布新闻,以新闻接龙的游戏形式,请幼儿站在自制的电视机外壳后,模仿播音员播报新闻。
2.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机让幼儿对某些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3.引导幼儿评价,鼓励幼儿从内容、表情、语言等方面评价同伴的新闻发布情况。活动延伸:
1.请幼儿收集图片新闻,帖在家园联系栏“新闻大家看”的专栏中,以供亲子阅读。
2.利用晨间、餐前时间,让幼儿发布新闻。
寓言:井底之蛙 活动目标:
1.感知寓言故事的短小、精悍。
2.能围绕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进行分析、讨论。3.能理解寓言蕴含的寓意。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P20—21 老师应了解、查询关于天空的常识。2.纸筒(卷筒纸的芯)木偶小青蛙
圆筒状物品当“井” 活动过程:
一、幼儿玩纸筒
引导幼儿用纸筒当“望远镜”,看看周围的环境、物品,鼓励幼儿互相说说:你用纸筒看见了什么?
二、引出寓言,吸引幼儿听寓言
出示木偶小青蛙和小海龟,表现它们的对话,用小青蛙的话“我说呀,天
三、欣赏寓言,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
1.听老师讲寓言故事
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听懂故事的内容,说一说,小青蛙和海龟发生了什么争执?
2.结合《幼儿用书》P20—21欣赏寓言故事 想一想:小青蛙的脸为什么红了? 两人一组学说小青蛙和海龟的对话。3.引导幼儿讨论
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天有多大?大海有多大?
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描述,同时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
四、引导幼儿感知寓言的特点
1.想想比比:寓言故事和我们平时听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短小、好记、角色少、总要说明一个道理。2.结合寓言《井底之蛙》,说说它的寓意。
你觉得小青蛙和海龟的话,对吗?故事让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井口那么大。”引出寓言的内容。
老师主要让幼儿明白两层意思:一是不能做目光短浅的人;二是知识永远都学不完,要虚心。
活动延伸:
1.说一说、画一画,“井底之蛙”不知道的东西。2.照图画出青蛙。
3.可将故事排练成小剧,在语言艺术角表演。
阅读:美丽的蝴蝶结 活动目标:
1、能主动发现画面表现的故事内容,有讲述的兴趣。
2、能根据图片顺序,按自己的理解讲述与图片内容相符合的故事。
3、能从阅读中理解小动物间互相帮助的故事主题。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一定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
2、环境材料准备:儿童用书;小猫、白鹅、公鸡、小猴、袋鼠、蝴蝶的头饰;一根绸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根绸带,引起幼儿阅读兴趣。
1、幼儿自由猜想绸带的用处。
2、告诉幼儿故事的名字,激发阅读兴趣。
二、幼儿自由阅读
1、要求幼儿按图片的顺序,看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自己发现的故事内容。
4.讲述时注意将每一幅图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三、集体阅读故事
1.引导幼儿观察图一,鼓励幼儿根据动物表情猜猜大家是怎样夸小猫的蝴蝶结的?
2.引导幼儿连续观察2—5幅图,前后联系起来讲讲发生什么事?小猫的蝴蝶结派上了什么用途?
3.注意引导幼儿描述角色的对话和心理活动。
四、小组阅读交流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相讲讲自己从阅读中发现的故事。
要求幼儿认真倾听别人讲的内容,可以相互补充或学习别人讲得好的地方。活动延伸:
幼儿分小组布置游戏场地,准备游戏道具,分角色表演故事。
编编猜猜:谜语 活动目标:
1.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及猜谜、编谜的兴趣。
2.能根据谜面进行分析,知道谜面中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3.懂得编谜语的简单方法,能根据事物的外形特点、用途、习性来创编谜语。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猜谜的一些经验和兴趣。
2.物质准备:《幼儿用书》P24—25
各种植物、动物、人物、工具、自然现象等的图片,每组幼儿一套。活动过程:
一、幼儿猜谜语,发现谜语的特点。
以小鸭在门外敲门的游戏情景引出谜面,小猫在门外说出谜语:“脚像小扇扁嘴巴,唱起歌来呷呷呷,下河去游泳,专捉鱼和虾。”请你们猜猜我是谁?
通过逐句核对,对话讨论,引导幼儿获得以下经验: 1、谜语的第一句是说鸭的外形特征,第二句是说鸭的叫声,第三句,第四句是说猫的生活习性。
2、谜语念起来有节奏感,听起来很好听。
3、谜语分为谜面和谜底,编谜时,谜底不能出现在谜面中。
二、幼儿与同伴和老师交流谜语。
1.幼儿自由分组,将自己学到的谜语说出来,让大家猜。要求:在猜谜语的时候,要把为什么要这么猜说清楚。
2.师生交流:老师说《幼儿用书》中的谜面,幼儿来猜。
引导幼儿获得还可运用比喻及描述事物本领编谜语诗句的经验,并强化已获得的经验。
三、幼儿试编谜语。1.集体试编
出示图片——猪,引导幼儿说说它的明显特征、用途、生活习性等,要求句子里不能出现“猪”字,每句话的字数最好一样多。2.幼儿自由选择图片访编谜语。
幼儿独自或结伴选择图片访编谜语(引导幼儿边想边在访编卡上记录),鼓励幼儿在访编中互相交流。
3.交流分享创编的谜语。边分享、边猜,引导幼儿获得从多角度,用形象的比喻编谜的经验。
活动延伸:
请幼儿在《幼儿用书》上画出谜底。
仿编儿歌:梦里的小溪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趣味性。
2.理解儿歌中描述的是梦境,能自己找出儿歌的特点。
3.能大胆展开想象,并仿照儿歌的格式,初步学习编完整的儿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提供一些供幼儿操作的教具。如各种动物、日常用品的事物或卡片。活动过程:
一、欣赏儿歌
1.完整欣赏,感受儿歌内容的趣味性 提问:梦里的小溪原来是什么呀?
你发现哪些诗句充满了想象?
2.结合《幼儿用书》欣赏儿歌的中间段,理解儿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
3.再次完整欣赏,找找诗句中有哪些重复出现的字? 老师可根据幼儿回答,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儿歌的格式。
二、学习朗诵儿歌,能用幽默、神奇的语气语调表现诗歌。如:朗诵“梦见老鹰怕小鸡„„”可用神奇的口吻。
朗诵“妈妈拍拍我屁股„„”可用幽默的口吻。
三、启发幼儿仿编儿歌
1.讨论;你的梦里发生过哪些神奇有趣的事?
2.引导幼儿仿照儿歌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尝试用“梦见„„”的句式将自己的梦和自己的想像编成诗句。3.提供操作实物或卡片,让幼儿边玩边仿编。
四、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地仿编
要求儿歌的前后诗句不变,只仿编中间部分。
1.幼儿分组仿编,用一人编一句的方式,组成一首完整的儿歌。2.两人一组,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式将儿歌编得越长越好。
五、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编的儿歌。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新颖独特的儿歌,并为其配上画面,装订成册。
2.请爸爸妈妈将自己编的小诗写在《幼儿用书》中。仿编诗歌:梦里的小溪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趣味性和想象性。
2、能自己找出诗歌的特点和格式,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梦境。
3、能大胆展开想象,并仿照诗歌的格式,初步学习编完整的诗歌。活动准备:
1、认知经验准备: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
2、环境材料准备:提供一些供幼儿操作的教具。如各种动物、日常用品的事物或卡片。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梦里的小溪》
(一)感受诗歌内容的趣味和丰富的想象。提问:梦里的小溪原来是什么呀?
你发现哪些诗句充满了想象?
(二)引导幼儿找找诗歌的特点和格式
1.重点欣赏诗的中间段,理解诗歌中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2.你发现了诗句中有哪些重复出现的字?
老师可根据幼儿回答,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出诗歌的格式。
二、学习朗诵诗歌,能用幽默、神奇的语气语调表现诗歌。如:朗诵“梦见老鹰怕小鸡„„”时,要用神奇的口吻。
朗诵“妈妈拍拍我屁股„„”时,要用幽默的口吻。
三、启发幼儿仿编诗歌
(一)讨论:你的梦里发生过哪些神奇有趣的事?
(二)引导幼儿仿照诗歌颠倒描述事情的特点,尝试用“梦见„„”的句式将自己的梦和自己的想象编成诗歌。
(三)提供操作实物或卡片,让幼儿边玩边仿编,四、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地仿编完整的诗歌 知道诗歌的前后诗句不变,只仿编中间部分。
(一)幼儿分组仿编,用一人编一句的方式,组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二)幼儿两人一组,用你一句我一句的方式将诗歌编得越长越好。
五、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编的诗歌。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新颖独特的儿歌,并为其配上画面,装定成册。
想象漫谈:克隆XX 活动目标:
1.喜欢与同伴畅谈自己的想象,对“克隆”技术感兴趣。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谈自己想克隆什么。3.能积极讨论“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好与坏。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回家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一起上网查询有关“克隆”的新闻及知识。
2.物质准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谈谈“克隆”的含义
1.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在家了解到的有关“克隆”的新闻和知识。问:你知道克隆吗?
2.老师进行简单小结,概括地说说“克隆”的含义。
二、欣赏一小段故事,激发幼儿谈话的兴趣。
1.结合《幼儿用书》P28,欣赏小故事《克隆爸爸》的片段。说说:毛毛为什么想克隆一个爸爸? 2.如果是你,你想克隆什么?为什么?
三、鼓励幼儿想象漫谈克隆XX 1.鼓励幼儿想想自己想克隆什么
老师引导幼儿想想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困难,有什么不方便的事,需要克隆来解决的。
2.引导幼儿想想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城市有哪些需要克隆技术? 3.鼓励幼儿说说自己想克隆XX(1)对大家说:个别幼儿说自己想克隆什么,鼓励幼儿说明想克隆它的原因或好处。
(2)对同伴说:幼儿将自己的想象告诉身边的小伙伴。要求幼儿说得清楚,目视对方,并能认真听懂对方的发言。
四、引导幼儿谈谈克隆技术的好与不好。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交流。活动延伸:
画出自己想克隆的物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附在画上,师生共同制成展板。
绕口令:西瓜和青蛙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地学习并理解绕口令的内容,告诉其趣味性。2.能较熟练、清楚地朗诵、发准字音:瓜、蛙、拉等。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P29页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用书》中西瓜和青蛙,让幼儿形象地感知两者的异同。提问:西瓜和青蛙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呢?
二、欣赏绕口令
说说:你觉得哪句很有趣?你最喜欢哪一句?
三、学习朗诵绕口令
1.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准字音。2.幼儿在熟悉的基础上提高朗诵速度。
四、以多种形式练习绕口令 1.集体练习:由慢到快 2.幼儿自由练习,老师注意纠正发音。3.找同伴一起比赛:谁又快又准?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 李凤欣】推荐阅读:
《一去二三里》课堂教学反思06-26
大班教案《一去二三里》09-18
一去二三里的古诗原文11-23
《--老师二三事》教学设计07-30
《一二三四歌》教学反思06-16
数学类课程中“二三四”创新性教学模式初探11-05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马兰请客,萧宅二三子赠答诗?马兰请客卢仝,萧宅二三子赠12-01
一二三四诗歌06-21
“老肥”二三事散文09-03
一二三四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