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讲稿(精选11篇)
1.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一
口语交际演讲稿
大家知道吗?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美丽无比的地球,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水土流失,沙漠化也往往困扰着我们。据有关资料统计,地球上的沙漠荒地正以每年2700万公顷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已有12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荒漠化已成为危害全球最严重的问题。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人类能弥补以前犯过的种种错误,能保护树木;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废气排放;减少煤矿的开采,那么我们的地球资源也不会那么快就消耗贻尽。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享用着同样的资源,但这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所以爱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就从你我做起!
2.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二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 (C r o s 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指行为源与反应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即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的经济社会、地理环境及风俗习惯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语言思维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等等诸语境,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思维交谈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造成话语推论错误, 造成冲突和故障。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讲授语言知识结构, 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作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外语课成为教师的讲演课,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 还要让学生掌握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既要求人们掌握正确语法, 而且还要求准确地把握语调节奏。在国际交往中, 不仅要学会讲得体的话, 写出符合英语写作规范的文章, 而且要懂得做得体的事。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建构是必要的。然而给他们提供课本中语言知识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更为重要而迫切。
二、改进课堂教学,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
当前《大学体验英语》课程成为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教材。该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让我们来选取很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子, 分析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课本知识和其他资源理解“文化差异”, 进一步具体分析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和理解差异”。探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呢?
比如, 每当新生入校, 第一堂课老师通常会跟学生打招呼, 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与其让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 不如通过一个简单的玩笑来比较中、西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中国学生常以中国式的问候与老外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eaten?”。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语“你上哪儿去?”或“你吃过饭了吗?”。但在英美文化中就有讲究了。“Where are you going?”通常是一个要求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从涉及个人私事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上级对下级”询问的问题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才提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问候语在西方文化中就会招来多管闲事的嫌疑。而“Have you eaten?”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像一个建议对方共进午餐的邀请, 西方人往往对这样的没有下文的邀请深感不解。一堂课当然不能以简单的问候语结束, 在引入这个话题之后, 教师不妨通过小组活动或配对的练习,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问候语, 自我介绍, 各种场合介绍的方式等存在的差异, 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在第二次课上来进行对话练习和公开演示表演。
社会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 (如话题、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交际的目的和意图、交际的习俗和规约等等) 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宜于不同社会场合和环境的言语的能力。社会语言能力, 实际上就是掌握语言运用的社会文化规约与习俗。准确地说, 社会语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文化差异对外语学习者社会语言能力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的了。比如, 《大学体验英语》第二册第七课《家庭纽带》。教师可以先以自己的家庭为例, 给学生示范性的演示一个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 然后请学生来讲述最熟悉的自己的家庭。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家庭对各个成员间关系的侧重不同, 从而引入诸如“大家庭”、“单亲家庭”、“混合家庭”、“丁克家庭”等概念,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家庭概念及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在课堂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和教师参与探讨的方法, 让学生来探讨东西方在家庭责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伦理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大学体验英语》第四册第二课“文化”是一篇直接探讨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流的文章。课堂教学的导言部分可以来通过多媒体系列教学手段, 形象的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比如, 儒家文化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必恭必敬;基督徒在用餐前要祷告;伊斯兰教徒在一天特定的时候祈祷等等。由此让学生对“文化”的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再通过第二篇课文“文化存在差异吗?”中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作者在俄罗斯旅行时, 在一次与俄罗斯人就餐的过程中误以为男士给女士剥香蕉是非常有礼貌的行为, 并到处宣讲自己的错误观点, 结果在另一次旅途中被人纠正说:“在俄罗斯, 如果男士给女士剥香蕉就意味着他对她想入非非!”, 让学生最终了解:有关文化差异的概括性的推论方面的好心的文章和讲座可能弊大于利。随后可以运用一系列文化差异方面的例证进一步强调注重风俗习惯和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讲解第四册第一课《男女之间的偏见》的时候, 作者先通过从网上下载的一段录像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起源和进程, 然后通过听录音的方法引入了这篇课文的主旨: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的转变和趋势。然后, 让学生分组谈论男女在社会角色方面存在的差异, 最后由教师来做出评价。学生对自己熟悉的话题的探讨非常的投入, 课后作业是一篇作文“男女真的有别吗?”。作者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发现, 有许多学生的见解非常的独到, 对该问题的讨论非常的深入, 还利用了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非常有用的词组和例子,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现代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 即交际能力。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是所有外语教师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作者认为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设计合作性的活动规则是课堂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体验《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八课“爱和友谊”时, 第二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 “超越坟墓的爱情”:一位妻子在情人节的时候收到了已故丈夫的玫瑰花。作者通过布置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的方法, 收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表演天分受到了极大的鼓励, 同时又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课后作业是布置学生自己寻找有关西方的节日及来源。在第二次课上, 学生通过课堂报告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节日。由于第一次课堂热情的感染, 由许多同学都积极地做了准备, 都抢着要发言。作者就鼓励那些平时不太积极或胆子较小的同学做报告, 有一个学生竟然带来了面具来表现“万圣节”。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策略
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的方法也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1. 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强化文化情景感悟。
学生不仅要从课本中学习和掌握异质语言文化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阅读相关报刊杂志和其他媒体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源国的文化习俗、人文哲学。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扩大学生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美文化, 教师授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生文化交际材料。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报刊杂志, 了解文学典故等语言背景知识。
近年来, 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出现, 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媒体可以创造出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深刻体会英语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除了利用已有的资源多收听英语广播、英语歌曲, 观看电视节目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浏览网络资料, 观看原版电影, 领略英美本土文化风情。
2. 加强课堂交际实践, 提升语言运用层次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 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提高交际能力。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景中, 进行诸如打招呼、介绍、祝贺、告别、致谢、道歉、约会、购物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还可组织学生进行role-play (角色扮演) 、group-discussion (小组讨论) 、pairwork (结对练习) 、short-play (短剧) 等课堂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英语教学活动中来, 大胆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师生互相配合, 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感性认识。我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经常会受到本民族文化定势的干扰, 从而出现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错误, 在英美人看来, 这种文化错误比语音、语法错误更无法忍受。因而教师在教学中, 要注意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进行文化对比, 帮助学生排除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 获得文化敏感性, 增强跨文化意识。
四、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各地域、各国家的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 在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都渗透其中, 道德、政治、军事、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活动都是典型的重大的文化表现形式。由于各个民族, 各个地区生态环境不同, 文化积累和传播的不同, 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等的不同, 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忽视了这些文化差异, 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冲突或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应成为大学英语教学关键性课题, 对此我们务必要努力研究, 深入探索。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 努力造就具有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传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3.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三
一、培养语言技能,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大学英语的目的是要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同时,也应该审视当今世界大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交际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着就业时的社会选择。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关系到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的大事。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明确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将来人生的重要意义。其次,对于教师自己来说应该多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教育理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理论。最后,在教学中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是英语这种语言教学与实践的最大基地。我们的教学蕴含着丰富的跨国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英语语言技能训练的最佳阵地。所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传统与习俗、礼仪与习惯等。这样,才能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贴切实际,掌握基础英语语言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区别。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传授基础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交际用语,学会如何沟通、如何谈判等。大学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妨增加一些涉外或跨国实习实训的机会。努力给学生商务英语学习的氛围,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商务谈判时一位美国官员对中方人员表示赞同:“It's a great idea,Mr. Li,but who's going to put wheels on it?”美国的意思是这个想法挺好,但谁来启动呢?而翻译官却翻译成:美国官员就汽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样,美国人与英国人却很难顺利的沟通。我们知道,美国与英国这两个国家都说的是英语。但是,这这两个国家很多语言表达习惯却不一样。因此,很多时候会造成语义差异,甚至产生歧义。如:“ ground floor”这个词在英国表示“第一层”,而first floor在美国就是“second floor”。其次,东西方人对数字的喜好也不一样。如西方人对数字13不喜爱,原因是“13”这个数字源于一个宗教典故:出卖耶稣的犹大是耶稣的在13日那天告密的。所以,在西方很多国家的电梯摁13层不要写13这样的数字,而是用字母M来表示。因为英文中有26个字母,中间的数字正好是13。
三、遵守交际准则,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一定的交际规则。社会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是社会动物,其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行为与交际的准则的对立统一的。东西方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并且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礼貌、习惯、行为、语言等各个方面。这在中学阶段学生已初步了解到这方面的差异。而在大学英语中,已经深入到了像文体、修辞、语体等更为深层次内容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渗透关于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理解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从而在交际过程中遵守其交际准则。应该说大学英语课本中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编写的更多,这是中学教科书中不能比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适时的进行渗透。例如:在教学《大学英语》中的“The Present”时,在西方长辈看望晚辈也会送一个礼物。一位母亲准备给女儿礼物是“a little clock,with clear black numbers”。这样的礼物在中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中国人忌讳给别人送“钟”,尤其是长辈不能给晚辈“送终”,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在。
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应该多与外国人交流,只有语言的交流才能更加深的解外国文化。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跨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拓宽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在交际中才能收获成功。例如:世界各国在不同文化背景对时间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民间谚语:如美国是Time is money;西班牙:跑得快死得快;巴西:五点时就会说正好2:14;法国:超前则太早,落后则太迟。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谚语,就会产生笑话,甚至造成误解。世界各国的人们对颜色也存在喜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意义也不相同。如巴西不喜欢棕黄色(brown)他们认为棕黄色是凶丧之色;法国人因为憎恨纳粹而讨厌dark green;我国人把红色当作是吉祥之色而喜欢红色(red)。不同文化下礼节与礼仪也不一样,如中国人用握手表示友好;西方人通常是拥抱或亲吻;在日本与韩国等东南亚人一般用鞠躬表示尊重与友好。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不断的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
4.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四
一、非语言交际的内涵
所谓“非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脱离口语,使用其他方式如肢体动作、表情状态、情绪表现及体态、形象、空间、首语等来表达自己思想。据统计,一个普通人的面部表情接近26 万种,不同的情绪、心境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可以影响“脸”部的表情;手势更容易表达情感,仅仅“手动”就可以表达 1000 多种含义。因此光是面部表情和手势就可以胜任人们日常交流的需要。体态的交流主要集中于交流双方的姿态和姿势传递的情绪内容。空间的交流主要是指交流双方之间间隔的距离和身体接触程度等。形象方面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外貌打扮和行为举止来传递信息,这些受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影响。首语的含义非常简单,指的就是头部的点、摇和转动方式,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标志。很多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体察对方的人,可以根据对方的交谈语气、表情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来调整自己的承接方式,成功的沟通者也一定是熟捻心理学的人。
二、非语言交际方式对于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适度适当的行为方式和商务礼节是促成跨文化沟通的重要环节,对于交流双方的情感意图表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商务沟通交际过程中,不管是眼神、姿态还是手势,都要先于语言传递给对方,即使沟通中语言交流非常顺利,但是不当的行为方式也会对商务沟通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交流双方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暗示。所以积极适当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会让交流他方感到轻松愉快,为随之而来的商务沟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不管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力度适中的握手,都可以创造出和谐的沟通气氛,对于商务沟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商务沟通过程中捕捉和把握细微之处,从交流他方的情绪入手,也有利于赢得对方的信任。所以商务人士在平日里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素质培养,熟练运用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
三、非语言交际方式的类型
1.面部表情
这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界交流情感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部表情,这要受到相貌、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心境的影响,但是大多数人的面部表情受到同一种生理特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人类某种面部表情表达的是同一种含义和情绪,比如皱眉表达的是厌倦、不赞同,嘴角下垂可能包含恐惧、忧郁等情绪,而咬嘴唇一般是忍耐、克制的意思。但是社会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的层次不同也会造成同一表情的不同含义,很多小表情在不同的环境之下都代表着不一样的含义,如女孩对男朋友撅嘴多数是撒娇,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是蔑视。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比如欧美人士喜欢直来直去,对于目光不能与人相接的人会认为是缺乏交流的诚意或者是有潜在的某种犯罪意图;而亚洲地区的人,对于自己尊敬的长者或是上级,会主动避免目光接触,这种交流习惯上的不同对于亚洲和欧美地区的商务文化沟通就很容易产生歧义,甚至造成商务谈判的失败。另外欧美人士比较外露的情感表达也是令亚洲商务人士非常头疼的地方,他们喜欢和下属开玩笑甚至勾肩搭背,其夸张的面部表情让亚洲人常常误解他们对于商务问题的认真程度。而亚洲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又让欧美人士抱怨不已,例如亚洲社会等级严格,同一句话由不同级别的人说出来很可能是不同的含义。
在和亚洲人进行跨国商务洽谈时他们往往猜不透对方在想什么,因此生意很难做成。所以,早期的跨国合作失败的原因不见得是技术和资金问题,很多时候很可能是沟通障碍造成的,即使跨国商业交往频繁发生的现在,涉及到亚洲地区和欧美地区商务往来时,这个问题仍然存在。
2.手势表达
人类在情绪激动或是紧张的时候,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也会不自觉地带出手势,心理学上认为这是一种本能的鼓舞自己、安慰自己、给自己表达的内容添加说服力的方式。手势的不同表达方式也是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如果事先沟通不好会对商务洽谈造成消极的影响。亚洲地区对于握手的理解就是见面时的一种礼貌,略微表达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握手方式在美国男人看来是轻视的意思,只有重重有力的握手才是礼貌的表达。而在德国去主人家做客时才与主人握手,法国人却要进门和离开时握手。一个简单的动作,涉及这么多不同的习俗,虽然我们在商务沟通之前可以提前预热这些知识,但是因为不属于自己生活里的常识,很可能忘记或带出本国特色。由此可见,握手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一定要引起沟通双方的重视,不要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冲撞和误会。
3.体态动作
同一种姿势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幅度和速度,表达出的含义也不尽相同。从体态动作的幅度上来说,亚洲地区以及欧洲北部、美国、英国等地,幅度都比较小,而南欧、拉美以及中东地区,幅度则很大。语言学家认为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欧洲人最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人的行为习惯至高无上,必须尊重;亚洲地区由于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习惯于把个人行为划归到集体当中,等级观念非常清晰。在商务沟通当中因这样的差异造成误会的案例非常多,举例来说,假如阿拉伯人和英国人谈生意,阿拉伯人喜欢亲近自己喜欢的人,会一直向英国人靠近,而英国人即使非常喜欢对方也要和其保持距离,所以就会看到阿拉伯人一直前进,英国人一直后退的情景。阿拉伯人会因英国人的难以接近而伤心,英国人又会因阿拉伯人的过分亲密而感到不能忍受。所以在进行不同国家的商务洽谈之前,谈判者一定要了解各自的交流习惯,有心理准备,而且出于对交流他方的尊重,应该将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
4.空间概念
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对于“亲疏”的理解。亚洲人群体观念非常强烈,认为集体才是单位,个人要融入到集体当中,这种“聚合式”的行为方式让亚洲人认为关系亲近的人在空间上要拉近距离;而欧美地区的人则非常重视私人空间,即使关系非常密切的亲人之间也不会过分靠近。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亚洲人在商务沟通中会主动靠近交流他方来表示友好,而如果交流他方是欧美人士的话,对于奉行“离散型”行为模式,强调独立自主和重视私人领域的他们而言,中国人的刻意靠近就显得非常不合适,欧美人的第一反应是向后躲避,而这又会使中国人感到很不舒服。空间概念和体态语言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民族之间进行商务交流时,如果不掌握这种空间概念,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5.形象和首语
修饰物的情感表达在远古初期就已经存在了,当时的人类对于佩戴兽骨、身着草裙有着天然的审美情趣,发展到现代,得体的穿着也是商务洽谈成功的关键。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不仅仅代表美丽,而是显示身份和地位以及对于交流他方尊重程度的标志。
欧美国家的公务人员、律师以及正规的大公司职员,其衣饰穿着非常正规正式,而在中国的企业里没有将着正装作为硬性规定,很多单位的员工穿着都很随意。如果这种随意的装束带入到跨国商务会谈中,可以肯定,商务会谈会终止在第一次见面时。恰当的、适合国际交流的服饰和礼仪都是商务洽谈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国际商务洽谈中,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穿着符合国际惯例就可以了,当然有一些地区比如阿拉伯人喜欢穿自己民族的服饰参加谈判,所以沟通双方对于穿着的规定一定要事先商定,以免造成误会。除了着装形象外,首语的表达含义也受到重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对于肯定都是点头,否定都是摇头,例如在日本点头的含义只是对于说话方的一种尊敬,表示聆听的意思,如果把这种点头当做认可,那么中日商务交流基本上就要终结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大潮几乎席卷了整个世界,任何人都无法囿于一时一地,跨文化的商务沟通已经成为世界商务交流的重要环节。对于参与国际商务交流的人士而言,非语言交际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解和认可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是跨国交流沟通的第一步,而非语言交际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窗口,包容和学习这些差异,不仅可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以达到商务沟通的完美效果。
参考文献:
5.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五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对非语言交际的种类及其功能的`分析.探讨研究非语言因素在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必要的非语言交际信息是必要的.
作 者:王彦清 WangYanqing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6)分类号:H0-05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
6.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六
1.学习并初步掌握演讲的基本技巧。
2.学习写好演讲稿。
教学重点:编写演讲稿。
教学难点:登台演讲,掌握演讲技巧。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学校里或班级里,有时要举行演讲比赛,如“祖国在我心中”“绿色伴我同行”等演讲活动。你参加过这种活动吗?你做过演讲吗?谁来说一说当时的感受。
2.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3.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感受,很真实,很形象。要想做到上台不紧张,就得多次上台练习。
二、欣赏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演讲视频。
【课件2】北京大学刘媛媛《寒门贵子》。
2.学生评价,谈观后的收获。
(感受了演讲者的魅力,理解了寒门也能出贵子的道理,受到鼓舞和启发。)
3.评价,并讲明要作好演讲的要求:①写好演讲稿;②掌握演讲技巧。
三、出示话题,做好准备
1.班上要搞一次演讲活动,要求全体同学都参加。
2.出示演讲的话题,自己根据内容拟定题目。
【课件3】演讲的话题范围:
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
3.引导学生思考:我要写哪个话题?怎样才能写好演讲稿?怎样才能作好演讲?
四、明确写法,编写讲稿
1.讲解演讲稿的写法,出示要点。
【课件4】怎样写好演讲稿?
观点要鲜明。
选择合适的材料说明观点,如,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引用名言警句。
要有感染力,可以引用生动的故事。
2.出示演讲稿事例,学生感悟。
3.教师总结并板书:
(编写讲稿:观点鲜明选材合适感染力强)
【课件5-7】
孝敬父母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金色的彼岸……”我非常喜欢这首童谣,因为父母给了我无尽的爱。
父爱如山!爸爸是一名驾校的教练,工作压力非常大。但是为了让我能够幸福地生活,他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还要不断地“充电”,不仅要开车很好,还要学会入库倒车。我心疼爸爸,劝爸爸不要熬夜,爸爸却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不要紧,我的身体棒着呢!”爸爸生活很节俭,但每次送给我的礼物都很昂贵。
夜深了,人静了,窗外漆黑,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可妈妈仍在操劳。一觉醒来,看见灯光下工作的妈妈,我仿佛看见妈妈所经历的风霜和艰辛;仿佛看见我生病时,妈妈日夜守护着我的情景;仿佛看见无论刮风下雨,妈妈都在放学路上翘首等待我的情形……
我一阵心酸,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而泪光中妈妈的白发是那样的耀眼!妈妈每天都要忙到深夜,第二天还要早起为我做饭。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她是一个平凡的人,她也知道累,但决不停下来。“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是我催白了妈妈的黑发……
如今我长大了,懂得了孝敬父母。在爸爸四十岁生日那天,我冒着倾盆大雨,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松软甜美的大蛋糕送给爸爸。爸爸收到这份意外的惊喜,不禁心潮澎湃,激动地说:“女儿懂事了,知道孝敬父母了,这是我平生中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三八”节那天,我亲手制作了一张贺卡送给妈妈,并对她深情地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礼轻情意重,妈妈瞬间留下了热泪。我知道,这是妈妈幸福的眼泪。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父母,我会在漫漫求学路上去迎接挑战。我一定会报答他们,让他们永远健康、幸福!
4.学生评价这篇演讲稿,交流,汇报。
5.教师总结:这篇演讲稿围绕“孝敬父母”这个主题,列举了父母培育孩子的种种艰辛,说明了孩子要孝敬父母的道理,并且讲了自己的想法。
五、学习技巧,登台演讲
1.讲解演讲技巧,出示要点。
【课件8】演讲技巧
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演讲时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2.根据自己的演讲内容,想一想场上应该怎样发挥。
3.教师指导并板书:
(登台演讲:停顿 重复 手势动作)
7.跨文化交际讲稿 篇七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但人类之间的交流并不局限于语言这唯一的形式, 伴随着语言出现的还有一系列非语言交际形式, 如表情、手势、动作等, 甚至也会依靠一定的环境、时间、空间、颜色、气温等。Schweda指出, 对话语的理解, 不仅依赖于话语的言语特征, 同时还取决于特定语境内的非言语特征。 (曹合建, 1997) 因此, 了解人类各种非言语交际手段的形式及功能, 对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意义。
2 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和分类
毕继万认为“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认为“除语言之外的交际手段称之为非语言手段。” (李杰群, 2002) Samovar的定义:“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就”。 (高蕊, 2009)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非言语交际进行分类, 最早的时鲁希和基斯指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 如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客体语言。纳普根据有关研究分为七大类:身势动作、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 (毕继万, 1999) 。李杰群根据信息载体分为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 (李杰群, 2002) 。而云贵彬在《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中将其分为身体语、动作和表情、眼睛的使用方法、副语言、时间、空间和距离、色彩等 (云贵彬, 2007) 。
毕继万从跨文化交际出发, 借鉴中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 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以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毕继万, 1999) 。笔者认为毕继万的分类方法比较合理有效, 既包含了具有直接交际作用的非言语交际行为 (体态语和副语言) , 又有具有间接交际作用的言语手段 (客体语和环境语) 。
下面笔者将从毕继万的分类出发, 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这四个方面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3 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1) 体态语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 (毕继万, 1999) , 如表情、姿势、动作等。表情主要指的是面部表情, 由于文化的差异, 各个国家的人们在交往中的表情及其所指代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如在一些国家, 点头表示同意、赞同, 而在有些国家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否定, 摇头表示肯定。还有些国家, 用眉毛、眼睛的一些变化表达是与非。在中国等一些东方国家, 通常对赞美自己的话表现出害羞否定的表情以示谦虚, 西方国家的人对此很不理解, 在他们看来, 赞美就应该接受并表示感谢, 没有理由否定自己。中国人, 特别是女子, 在长者或上级面前习惯于目光下垂, 认为这是一种尊从或恭敬的态度。英语国家的男子认为中国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国大男子主义文化的间接凭证” (毕继万, 1999) 。姿势即身势指以躯干为主体的身体各部位作出的各种姿势及呈现的不同状态 (李杰群, 2002)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姿势可传达不同的意义, 表达不同的感情, 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例如, 轻浮女子的走路姿势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可能既迷人又雅致, 但在中国人心目中却是轻浮放荡的表现 (毕继万, 1999) 。再如西方国家在面对无可奈何的事情时通常会作出耸肩的动作。在一些正式场合, 中国讲话者一般会正襟危坐或是沉稳庄严地站立, 西方讲话者则喜欢来回走动, 甚至增加一些手势动作以感染听者。中国人见面时习惯用握手表示友好, 日本人习惯点头哈腰以示尊重, 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互相碰鼻、亲吻、碰脸等一些较为亲密的方式。
各个国家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体现出各式各样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语表达出来,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仅要掌握好以书面口头语言呈现的言语形式, 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各种体态语所传达的非言语交际形式, 要善于察言观色, 正确理解不同国家的人用体态语所传递出的各种信息。
(2) 副语言
副语言通常被定义为有声而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是人际交流过程中信息传递的一种重要方式 (李杰群, 2002) 。副语言包括音质、音长、音量、音调、哭、笑、叹息、咳嗽、沉默等。如在近距离交谈时, 中国人的音量和音高大多要比英语国家的人高。中国人打电话的嗓门也比英美国家的人大 (李杰群, 2002)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 会抱双臂并发出Brrr的音, 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用于表示疼痛, 尤其是烧伤疼痛 (毕继万, 1999) 。在中英交往中, 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 常见的表现是:报告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 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倾听, 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做出反应 (毕继万, 1999) 。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深层根源,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在副语言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往中的尴尬误解, 不无裨益。
(3) 客体语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 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可以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和交际性。从交际角度看, 这些用品都可传递非语言信息, 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因此客体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媒介 (毕继万, 1999) 。如服饰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国外的服饰差别很大, 印度人喜欢着纱丽, 日本人喜好穿和服, 英美国家人穿着大胆、随性, 中国人则打扮得比较简洁、朴素。西方人习惯于在化妆间、卫生间整理装束或补妆, 而我国的一些女子则在大庭广众下化妆也无所避讳。在西方, 男人每天都要刮胡子、刮脸, 认为不修边幅是一种不整洁的生活习惯, 而很多中国的男士则认为一脸络腮胡是艺术家的特征, 性感的标志。
不同的地区、民族、国家的人们对服饰、家具、修饰物等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往中, 要特别注意, 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
(4) 环境语
从非语言交际角度看, 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 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 所以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 (毕继万, 1999) 如在空间距离上英语国家的人不喜欢过度亲密, 而中国人之间却经常靠得很近, 比如在公车上经常发生触碰的情况, 而英语国家的人则极力避免, 或者遇到时会感到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时间上, 西方国家大多是单一性时间模式, 表现在严格遵守时间, 但过时不候。亚非拉地区人们常常持多样性时间模式, 常常该干什么事的时候没有去做, 该结束的时候又迟迟不结束 (高蕊, 2009) 。不同的颜色也代表着不同的言语交际功能, 如黄色在中国是权威的象征, 绿色代表绿帽子, 而在英语国家, 蓝色表示忧郁, 绿色表示和平。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 非语言交际手段更是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 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 要努力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的干扰, 只有这样, 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毕继万, 1999) 。非语言交际是伴随语言并补充语言信息的。了解非言语交际行为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同时能够提高我们国家的形象, 增强我国在跨文化交往中的魅力。
4 结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构成了人类交际的系统, 由于不同国家和种族之间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各个种族之间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也不尽相同, 因此, 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 要特别注意不同的非言语交际手段所传达的不同信息, 这样, 才能够促进各个种族之间更好地互相理解, 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手段互为补充, 共同支撑着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 本文拟从体态语、动作、副语言、环境语一系列非言语交际手段出发, 探讨非言语交际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以期对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曹合建.副语言与话语意义[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报) , 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高蕊.谈跨文化交际与非语言交际[J].外语教育教学, 2009.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8.浅析跨文化交际 篇八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花;文化脚本;翻译;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23-01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就是由很多文化脚本组成的。语言、文化脚本以及文化三者的关系就犹如土、砖头和房子的关系:若要盖房子,都是用砖头一块块往上砌筑而成的,而砖头却是由泥土烧制而成。从语言层面来说,文化脚本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因此,进行跨文化交际,首先要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与共性,研究文化又离不开文化脚本的研究。研究文化脚本又不能脱离语言,否则就是一种空洞的研究。语言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种特点,语言的历时性更多地体现了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嬗变,而语言的共识性又反映了不同语言背景下,文化脚本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文化及文化脚本研究离不开语言研究,然而同时跨文化交际不能仅仅局限在语言这一层面上了,否则就应是跨语言交际了。而文化脚本有助于跳开各个语言之间的限制,即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中所缺失的意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脍炙人口,众所周知。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却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没有上这节课之前,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还有就是这是一首求爱诗,诗作者未来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一首诗。然而对“关雎”为何物,“淑女”、“君子”为何人,“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歌所咏为何事,诸如此类的问题概无所知。当我们试图去了解这些所指的真正内涵时,却又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解读,妄加揣测;或囫囵吞枣,对已有的研究结果不经思考,全盘接受。在读作品之前便过多地关注他人对该作品的解读容易让我们迷失自我,没有自己的见解,而是一味地将他人的观点对号入座。就关雎这首的诗的品读而言,由于我们对诗经的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抛开所谓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由诗及我,就诗论诗,去领略诗歌最为本真的意境与美感还是值得提倡的。
以《诗经》中的名篇关雎为例。关雎的翻译实非难事,整体而言,既要准确传递原诗的内在含义,又要尽量保留诗歌的韵律美,展现诗歌意境;部分而言,中文的词汇与外文词汇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许多词汇本身,或者是其引申意义都是某一方所特有的,这就使诗歌的翻译难上加难,甚至有很多人持诗歌是不可译的观点。如在关雎一词的翻译上,无论是翻译成Osprey还是Fish Hawk,都只表现出雎鸠的物质特征,不但破坏了诗歌本身的美感,也无法反映雄鸟和雌鸟之间心心相印、十分融洽的感情关系,在外国读者看来,更无法将关雎和爱情或淑女与君子之间的微妙关系发生联想。这也就体现了名物的引申义翻译的困难性。
尽管诗歌翻译困难重重,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翻译就是毫无意义的。首先,至少在他们的翻译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译者对关雎这首诗的解读。诗经的研究备受关注,每个人对诗经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很多时候,翻译版本和质量的差异性便来源于译者所参照的注解的差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积极地对译本加以研究,并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加以表达,这实际上就不断丰富了原诗的内涵,使诗歌翻译更加多元化。
翻译的过程又正好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对抗,协调与融合的过程。虽然困难重重,我们总会想方设法去克服这些困难,就算有含义流失了我们也可以在注解中加以说明,就算是琴瑟的翻译无法传递出正确的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注解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就像包子饺子一样,见得多了,baozi,dumpling等这些外来词汇不用解释也就能明白。关雎这首诗,翻译的人多了,影响的范围广了,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也就多了。
按照逻辑推理,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完完全全地将另一种语言的东西翻译过来,否则两种语言也就成了一种语言了。从语义学层面来说,由于语言的随意性与强制性,使得词汇的所指和能指的对应关系在各个语种中的巨大差异,不同语种的词汇缺乏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也导致翻译障碍重重。正如雎鸠一词在中国即代表了这一物种,又象征着男女之间心心相印,而英语词汇中并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同时包含着两层意思。而研究文化脚本,则巧妙地回避了语言的缺陷。
然而即使语言相同,但是如果文化脚本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巨大差异,仍然会存在交际障碍。正如电影鳄鱼先生的故事,Sue和Crocodile Dandy在语言上不存在太大差异,然而一个代表都市文化,另一个则代表土著文化,两人矛盾与冲突的产生也大多是由于该文化脚本的差异所造成的。
另外,齐美儿提出的陌生人之间,更是有极大的可能说着相同的语言,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外来人口始终难以真正成为“圈内人”,并面临着成为边缘人的危机。例如在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名篇《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这一形象非常有意思。从表面上看,夏洛克他爱财如命,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同时心胸狭窄,冷酷无情,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是个典型的反派角色。
在全球化影响日益广泛,人口流动空前频繁的今天,文化脚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阿拉伯人的时间观与西方人的时间观截然不同。若是两人约好9点见面,美国人或许准时到达,而阿拉伯人或许过了好几个小时才到。美国人或许怒不可遏,阿拉伯人却不以为然,那么极有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和升级。然而,倘若彼此的时间文化脚本能被双方知晓,那么美国人或许就会理解阿拉伯人的迟到行为并非是由于道德上的原因,也并非是对他的不尊重,而是彼此的时间观不同罢了;或许阿拉伯人在知道美国人的时间观之后也会尝试着准时到达。因此文化脚本的研究有效地帮助了跨文化交际,让不同文化脚本下的人了解彼此的差异,用包容、理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9.跨文化交际的电影 篇九
*《喜宴》本片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其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伦理观点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令同志与非同志都能接受编导的说法,将一椿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世故得来皆大欢喜。故事描述伟同远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更想不到的是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好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大伙闹洞房的情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而本来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也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崴崴孩子的干爸爸。本片是李安首次扬威国际影坛之作,曾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影片的最大特色是以中国人特有的家庭伦理观点和中庸观念来处理同性恋问题,使这个几乎令所有家庭困扰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得以用一种喜剧的方式解决。这种处理方式和看待同性恋的理念,是东方式的,甚至可以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找到类似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却又是在最繁华最现代的都市——纽约发生的,古典和现代在这里交汇,新旧观念在这里冲突后又包容。李安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把一个传统中国家庭面对现代社会现代观念的困惑、无奈以及宽容传递出来。
当伟同的父母刚刚来到美国见到薇薇时,伟同母给了她以个红包,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礼节。红包里的美金,又包含着冲突的象征。后来,桥边伟同的爸爸告诉赛门他已知道真相的时候,又送给赛门一个红包,里面装着依旧是美金。两个送红包的情景和人物各不相同,而第一次是一种暗含着的冲突,后一个则表示爸爸已经对儿子和赛门的恋情表示了认同。红包里的美金也不再显得突兀,与这个传统中国家庭格格不入。此时中西文化碰撞在这个家庭取得理解,认同,甚至达到一种共融。一切都变得合情合理。《喜宴》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喜宴”办理的前前后后,慢慢给观众呈现出中西方文化相识、冲击、及理解共融的过程。
这部影片反映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几个突出方面,在此我想谈谈中西文化关于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家庭问题。综上所述,在对待中西文化差异上,我们要始终站在多元文化的立场,无论对待中国的儒家传统,还是看待西方的开放个体主义,均要采用一种“双焦透视”的视角,形成一种“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正如赛珍珠预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应是由东西方文化共融而致的‘文化和合’” ①。‘和’并不意味着将一种文化强加于另一种文化,而是在相互尊重的理解基础上的求同 存异,如中国先哲所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②。因此求同存异并不意味着用中国文化取代西方文化。
&《推手》 《推手》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是青年人的天堂,老年人是坟墓,富裕的物质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推手》是李安导演早期的作品,在上英语听力课的时候无意中听到英语老师介绍了《推手》中的一些片断,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于是寻找影片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推手讲述的是北京太极拳朱师傅刚退休不久移民美国和儿子朱晓生生活的故事。朱老是一直生活在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移民美国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和一直在美国环境中长大的美国媳妇生活中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加上语言的不通,儿子有时的不理解,从而产生了寂寞之感。李安导演通过生活中的许多小片段,围绕一个移民美国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表现了传统那个的中国文化与美国的风土人情之间的冲突。中西文化的背景是不同的,美国人是青年人的天堂,是老年人的坟墓,富裕的物质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然而,儿女的温情却不像中国人,美国人很难接受,上一代人与自己同住。在美国的法律中,儿女是自系亲属,生儿育女的父母却不列为自系亲属。这对传统的孝子贤孙报亲恩的中国老人来说,简直是可怕的。《推手》与李安其后导演的《喜宴》、《饮食男女》并称为“父亲三部曲”,都是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描写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境遇。在李安的这三部曲中,我们会尽可能多地体会出一种东西方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
。从《推手》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影片中得以充分地发掘。以现代人的
目光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生活的适用性,并以此来挽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麻痹和冷漠。李安为他的影片找到了连接点,构成了思想上的脉络,贯穿于影片始终,从而一气呵成。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不仅融合了许多中西文化,反应了中西文化中对人对事的差异,同时片中朱先生和他媳妇之间的相处之道,也为朱晓生既为儿子也为丈夫的那种处理方式,也给我很大的反响。
《推手》揭示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移民之后老人的生活问题,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忽视老人心中的孤寂,只是想更多的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却忘了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现在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人们对异国文化的了解还是非常的少,所以这种跨国婚姻也会产生许多的家庭问题,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给人们以思考,特别是年轻人,希望他们以后在对待这些矛盾时能够更成熟的处理。
*《喜福会》 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成名作,甫一出版即大获成功,当年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
小说描写解放前夕从中国大陆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爱爱怨怨,令人感慨万千。全书分别从母亲和女儿两个体系来安排,两者呼应得十分融洽,既可独立成章,又可连成一体。同时本书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诙谐和美国式的幽默,更符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美籍华人的心态和观念,感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中国人“故土难离”的情思,往往在对故乡,对往事的回顾和追述中,变得浓郁、产生变异,犹如陈年的酒一样醇厚。即使是痛苦的,也是一种痛定思痛的更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用英文表达,又产生了一重无法复原的遗憾。谭恩美的文笔(以及通过中译本译者——知名作家程乃姗的译笔)能如此通达、流畅地表现出这种醇厚,实在可喜。影壶片以旅美的韭四殖对华肖裔言母女为中心寻,分别描岛述陈她粮们几个琶家渔庭涪在近百晴年来的遭药遇雅,钨从而对比出中国乏女性从晋受切尽须辛酸屈插辱挽的烩祖支母辈士逐渐成长为具苑有弃独塞立人格堡和眷经济地位的闸新采一女代摘女性。哀主要严情节腊是温明医娜每饰羊演确的蝶琼原来跟母亲有宝很深沫的码误要会,但未当捞她皂代替不已去腰世艘的慌母亲回绸中毡国大陆探度
望孕两个捷当递年让在褂抗瞄战质逃糜难暂时筑被遗半弃剔的姊姊时躲,啃却涸深辣深感受涤到上验一纲代 蘑的悠苦难楔和割断绎不亭了议的吵亲比情俘。
影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是温明娜饰演的琼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姊姊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
&&《最后的武士》是由美国和日本合拍的电影。讲述的是:美国内战结束后刚刚从内战硝烟中幸存下来的上尉纳沙艾尔格兰,又被带到了击杀印第安人的第一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日本的武士。于是他爱上了武士文化。然而,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逆转的,明治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现代化进程,武士与天皇军队之间终有一战。已经为武士道深深着迷的艾尔格兰该何去何从?
&&《入殓师》
配乐大师久石让谱写的背景音乐,利用大提琴为主的浑厚音律,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乐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尤其男主角那段在草原拉琴的意识流,真可谓神来之笔,抒情怡人、格外浪漫。那场圣诞夜吃鸡肉的桥段,强调出惟有摆脱死亡阴影,方能享受人生。结尾“入殓师”伴随着琴曲,艺术化手法,噶表达一种对低微工作的尊重,煽情之余,亦升华了主题。
“生命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河里的一条鱼。无论如何努力回溯,终究是无功而返。”剧中这一情节的寓意便在于此。我们也大可不必为生命的逝去悲痛欲绝。虽然有些生命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死亡的到来也让人猝不及防,但是当生命由存在突然化为虚无,人们也就慢慢释然了。入殓工作于死者毫无意义,或许只是给生者最后一次将厚重难言的情感释放出来的机会。而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其实人生不过在睁眼与闭眼间徘徊,其实《入殓师》看似通篇在讲述不同人的逝去,但它笑中有泪,散发着亲切的人情味。回想男主角其名“大悟”,不惧怕死亡,大彻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种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这门艺术。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棺材)是由他人决定的。”“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入殓师就是让已经冰冷
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生死本身就是抽象的,无法避免,道不清缘由。大悟在桥上看着水里溯 流而上的鲑鱼,对老人说道:“多么悲伤啊,为了死而努力,终究是一死,不那么辛苦也可以吧。”老人看着鱼儿,很巧妙的回答说:“是自然定理吧,他们天生就这样。”既然已经知道注定会死亡,又何必拼命努力呢?不管是溯游回出生地的鲑鱼还是死亡本身,一切都是自然定律,是那么的平常,没有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那么恐怖阴森,我们无法改变或逃避死亡,但我们可以选择活着的姿态。死亡也并非完结,而是生命的延续。《入殓师》表面看来重在表现死亡,但我们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恒远。白天鹅是一种高雅的,纯洁的,美好的象征。导演将成群的天鹅展翅高飞的镜头在片中出现了三次,仿佛昭示着自然界的周而复始、生机无限、生命的美好。尤其是在山下太太火葬时,燃烧的火光转瞬变为水边扇翅而飞的白天鹅,它们欢唱着优雅的飞向那片圣洁的蓝天。
&&《我的盛大希腊婚礼》 这是两种不同传统的相遇,两个完全不同的家族的相遇,幸运的是它们的相遇不是一场碰撞,而是演变成一场相溶,当图拉的奶奶把祖传的花环戴在她的头上,镜子里三代人的感情汇在了一起..盛大的婚礼现场,向来安静的伊安父母随充满活力的希腊家族一起起舞,到处蔓延的是喜庆和幸福~~
看影片的过程中,看图拉的改变,使得影片又带有励志色彩,在她三十岁的这年,她收获了很多,这在于她没有放弃过追求,没有放弃过信念~~~
灰姑娘和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谁都不能不说在这个盛大的婚礼背后有坚强的爱的信念在把他们带向幸福^0^ 一个长相愁人大龄的希腊剩女,任务是完成一个希腊女孩一生的任务:嫁一个希腊男子,生一堆希腊孩子,再把一家人喂饱。但是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形象,邂逅并不断的与自己心仪的男子相爱升温,最终走向了盛大的希腊婚礼,颠覆了父亲既定的人生道路,嫁给了所谓的外族人,值得庆贺,毕竟能纯粹的为爱而爱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暗物质》 《暗物质》的故事是从轰动国内外的留美学生卢刚枪杀导师事件中获得灵感而写成的。刘烨饰演的中国赴美留学生刘星怀抱诺贝尔奖的梦想,在莱瑟教授(艾登 · 坤饰)门下研究宇宙学。刘星违背导师的意愿,一心探索暗物质领域的奥秘。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天才在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却因为校园政治而遭遇不公,致使梦想破灭,最终
走上暴力之路。
电影《暗物质》反映了人们如何正确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的问题,也触及到中美文化之间差异和缺乏相互理解的现实。抛开卢刚事件不谈,单对于“刘星”这个电影人物来说,塑造得应该说还是相当成功的。像这样的所谓“书呆子”,或者说“模范生”,能最终走上这条极端的道路,其实一点都不奇怪。电影中无论是用他朋友做对比,还是他父母的那种望子成龙的中国式一般状态、语言„„都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点。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含量,但是它的存在却能被明显地感受到。它是一种人类目前所无法知晓的力量,在它的面前,我们人类还是那样地无知和渺小。而在这里“暗物质”不单单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课题,更是一种隐喻,它从深处展现出人性中真实存在的黑暗而又不被人知晓,不被人真正了解的意识。
在举起枪的那一刻他是从容的,平静的,解脱的,他释放了内心压抑已久的一切;那一刻他是自私的,矛盾的,沉沦的,他毁灭了内心憧憬已久的一切!而此时他还从未走进过这个更残酷,更现实,更无奈的社会.......当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时,当你无法驾驭人性中致命的“暗物质”时,它会无情的将你完全吞噬.......刘星的处世方法可以说是与美国社会完全是不相容,这也是导致他最终崩溃的一大原因,孤注一掷式的希望被现实撕扯成绝望,刘星身上中国人式的挣扎既死在国内教育的片面化,也死在万恶的人情世故的国际化里。最可悲的是,这个电影是真实故事改编„给身边的人才一些空间吧,单纯的人单纯的轴,或许有一天,哪个人的轻轻一逼就会彻底打破他们的忍耐,这个社会又多了一起治安事件。
《小鞋子》伊朗电影《天堂的小孩》又名《小鞋子》,它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小鞋子》便是其中之一。最感人的是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
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在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
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影片围绕一双鞋引发的纠结展开,全景式地展现了穷苦人民的生活和他们真善美的可贵心灵,爱的主题巧妙地融入其中,理解也无处不在,是一部难得的佳片。
《心灵捕手》是一部由格斯·范·桑特于1997年导演的电影,取景地点是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杭汀(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辛·马奎尔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象一棵树独自站立,又和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么强大和乐观的人,面对着吃喝拉撒、爱与信任、理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这些问题时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困惑,心灵的城池上飘着阴影。有些人走过这段旅程,清风淡月,一步步走进了人生的佳境,有些人没能趟过这条河流,搁浅在了青春的中途。1997年米拉麦克斯公司出品,囊括奥斯卡多项大奖,由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马特.戴蒙(Matt Damon)主演的《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就是一部描写青年人走过青春阴霾,解除封闭自守,释放心灵的感人片子。
心灵捕手,每个人都想看透别人在想什么,每个人同时都不想被别人看透,每个人有着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为人所知的伤口。
当影片尾声,查克象平常一样开车去接威尔,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时,那种既伤感又高兴,既不舍又由衷的欣慰的情感的流露,让观众体会到其实威尔有着怎样的财富和幸运.影片的最后,心灵释放后的威尔告别了朋友,道别了西恩,也作别了兰博教授给他安排的人生规划,他开着车上路了。他要去哪里?是去追求爱情,还是在追寻一条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威尔的车最终驶向了哪里?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威尔已经有能力去选择他的生活道路,并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当威尔驾着朋友送的又丑又破的汽车朝女友所在的加州驶去,尚恩接到威尔给他的信,他要去找一个女孩儿!西恩笑了。一个孤僻了二十年的心灵康复了,他找到了自我,已经有能力去选
择他的生活道路并且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看完影片心里的感受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所不同,我们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会遇到各种障碍,我们常常不能真正勇敢地去面对,我们封闭内心,盲目的相信上天注定,不敢去突破去追求。而这部影片给我们启
发,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当然在自助的同时也应该做一个心灵的捕手,信任对方并帮助对方,让我们都能正视过去,珍惜现在和憧憬未来。《甘地》这部史诗性传记大片叙述了圣雄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并到全国旅行,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中央车站》这是一部巴西电影,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中央车站是十几条地铁和几十条公共汽车的交汇点。在车站候车大厅门口,朵拉为不识字的人写信为生。这一天安娜带着她九岁的儿子约书亚给他素未谋面的父亲,但一出车站就发生车祸身亡。本来为人现实的朵拉在母性驱使下,答应带约书亚到东北部去找爸爸。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约书亚终于如愿找到了父亲朵拉也找到了自己。
“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一部具有现实主义风范的温情小品;一段悲悯旋律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一方面是血债必须偿还,杀戮和暴行永远都不会被忘记;另一方面则存在着战胜死亡的强烈欲望。这部电影就是试图讲述这两者之间的冲突。”
——塞勒斯
主义的风范,它以感伤的氛围和细腻的笔触传达着电影中所呈现的悲悯。在一种宗教的朝拜气氛里,整个国家都在寻找着,在这寻找的过程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心与心的隔膜也逐渐消散。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威尔·罗杰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集中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类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懂得奢侈的美丽,可他们学会了嘲笑和僵硬。被城市讽刺得最厉害的,是爱和信任,同情和宽容。有时电影是人类的老师,它用细致的镜头,温柔的光线,沉默的表情,用泪水和欢笑来教导人类尊重一些东西,比如《中央车站》。
朵拉和约书亚是两条线,分分合合,孩子用纯真试图打动忘却,老人习惯用沧桑保持坚定。最后在对灯神圣母的朝拜里,展现在眼前的是这个国家和隐藏其后的整个人类在寻找希望和尽头的爱。朵拉在黎明前
离去,而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心灵的旅程,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
——著名影评人 元 曲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能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的感情,深化到人的内心深处,给人震撼!——美籍华人 Hatter
巴西电影《中央车站》被世界各地的影评人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人们 对于这部影片的评语是:《中央车站》的不平凡处在于,它是这样一部片子:当它触及到你的内心的时候,它在与你的大脑对话。
因为这部片子的故事场景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公路上,因而被人们称做是一部“公路片”。正如电影的名字——“中央车站”,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结识的地方罢了,人潮人海中因着某个机缘的邂逅相遇,未来的、未知的、漫长的路,还有故事就如此延伸开去„„那个“车站”,永远在我们无法回头的身后。
回家,一个多么让人欣慰和温暖的字眼,从不同的人口里说出来,竟然是如此地不同!家在何处?耶稣在片中也如同一个谜,他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过,于是他便成了一个关于“家”的图腾。孩子永远在寻觅,永远在寻找那条回家的路„„可是回家的路却是如此地漫长!
所幸的是,在寻觅的过程中,还有着别的新的发现和感动。于是,“父亲”淡出。寻找、失落、再得到,这是否也是我们在追求和渴盼回归的生命过程?
10.原创--跨文化交际策略1 篇十
与外国人交流的成败主要不是取决于语言的使用,而是取决于对于文化风俗习惯的正确理解,以及根据交际场合对交流的方式进行正确选择。原文化中的一些习惯总会不断影响我们的交流习惯,使很多文化误解由此产生。
回顾我这些年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我总结了以下这些在社交中应注意的常见的差异:
1.与西方人打招呼,不要问吃饭,去哪,什么物品多少钱。可以谈天气或者身
体好吗等。
2.对于西方人的表扬,我们东方人士倾向于说:“NO”。其实他们是期望你说:
“Thank you.”表示对别人恭维的感谢。
3.女士优先原则一定要牢记,为女士开门,就餐为女士拉出座椅都是有教养的表现。
4.西方人送礼,喜欢对方当面打开,我们则倾向于等客人走后再看。
5.西方人送礼不在花钱多少,只是一个象征。英国人更喜欢生日和节日时收到
贺卡或者鲜花。他们一般不以礼物的轻重来评价朋友的诚意。
6.我们做客,主人询问喝什么,大方回答,不必开口就礼貌性的拒绝,西方人
一般会尊重对方的选择。点餐用餐的时候亦然,一般都是自己点自己喜欢的,不用客气。
7.到别人家做客一般有外套,衣帽,围巾手套等是一定要脱掉的,走的时候再
穿上。
8.我们祝福别人说:“祝你们在这里玩得开心!”,我们期望的回答是别人的感
谢,但他们的习惯是说:“We will.”
9.在与不熟悉的西方人交往时,多用please,少用you should,或you’d better
(这是老板用语,以上对下).10.西方人无论亲疏,都会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一直挂在口头。我们对亲朋
好友的帮助很少表示感谢。
11.西方人大多喜欢直呼其名,但对于一些位居较高职位的人,尤其是教授等身
份的西方人要征求如何对他进行称呼。
12.和西方人开始交往要注意谈论的话题,他们注重隐私,可以谈兴趣爱好,工
作,但是一般少涉及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不要去问别人是否结婚了,年龄,收入等。Old是很敏感的词,尽量少用在人身上。比如对于中年妇女,就不宜说:“你穿这件衣服显得年轻。”这样的恭维话,因为听上去就像是暗示人本来挺老的,会带来不悦和反感。
13.不要穿睡衣接待客人或者上街买菜。
14.西方人每天都要洗澡,喷香水,专业人士一般要剃须,并换不同的衣服。这
也是他对与他交往人的期望。
15.正确的身体语言很重要,不要抱双臂与人交谈。握手要真诚有力,但用力也
要适度不宜过猛。与人交谈。和女士握手一定要等别人伸手。
16.要多了解西方文化和宗教传统,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比如西方结婚男
方身着黑色女方穿白色婚纱,中国则是红色,我们红色表示喜庆,西方白色表示纯洁。西方的葬礼也是穿黑色,我们则是穿白色。
17.对于一些国内少见的现象和打扮要有宽容,比如同性恋,比如一些奇装异服,必要盯着看。
18.拜访他人必须预约,不能随便串门,会被视为不礼貌。
19.西方人很守时,所以约好一定要准时,不要迟到也不要太早,准时到达最好。
20.西方人受人恩惠,喜欢即刻回报,无论是通过礼物或者是通过感谢信或贺卡。
21.西方人与人交往,金钱上分得很清楚,有时吃饭分开付账也是有的。
22.酒吧是西方人重要的社交场所,和西方人一起去酒吧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
式,一般来说提出邀请的人会请被邀请者第一杯,后面的可以go dutch(各付各的)。所以要想进一步交往,可以不拒绝别人的邀请。不会喝酒的也可以在酒吧点矿泉水。
23.与西方人交谈要有目光交流,这是东方人比较欠缺的。不要一直盯着看,但
是说话的时候不要低头,或者目光看别的地方甚至乱转。否则容易给人留下不诚实的印象。
24.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扶老人过马路在西方国家并不是受到欢迎的一种做法,因为很多老人不愿意让别人觉得他老,他们会不接受你的帮助。
25.西方人会直接赞美对方,别觉得不好意思,同样我们也可以直接赞美姑娘的漂亮。
26.注意社交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熟人间半臂到一臂之遥,办公事与
人1.2—3.6米,公共场合演讲等3.6-7.6米远。
27.女士要注意坐姿,不要岔开双腿坐,尤其是穿裙子时,也尽量不要跷二郎腿,给人不自重的感觉。
28.注意V型手势的朝向,掌心朝外是正确的,表示胜利,如果掌心朝内那就表
示fuck you,一定要注意。
29.西方式的招牌动作是耸肩—表示不知道,没办法,无奈,尴尬。
30.英美人用手指数数,与我们的方式不同,先握成拳头,张开拇指是一,再张
开食指表示二(手势却像我们的八),然后依次类推,需要两个手才能数到十。
31.在异国他乡呆的时间久了,会产生文化饥渴,会非常怀念故土的一切。同样
与国内的西方人打交道时,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那些呆的时间长的西方人,他们希望吃到故乡的东西,看到故乡的电影或者是别的物品,或者是见到来自故国的朋友等,所以要加深友谊,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西方的节日或者这为外国人的生日按照他们的传统来过那么一天,会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32.国外的交通情况有很多岛派国家跟中国都不一样,比如英国,澳大利亚,香
港等都是车辆靠左行驶,初到这些地方在十字路口是要理一下思路的。西方人都比较遵守交通法规,而且礼让很多,所以要多多感恩。
33.出国时差问题也要考虑进去,尤其是去距离较远的不同几个的国家,要注意
每到一国调整手表的时间,以免因时间差异耽误乘机或者和朋友客户见面。
34.由于货币不同,汇率会影响手里的货币价值,找对地方进行兑换。多进行对
比,也可以找国外朋友了解。
35.初到发达国家,对于物价总会进行换算,感到比国内的昂贵,这是要转变心
态,把价格就按照本国货币单位来看。回国后又会忍不住折合成外国货币的价格觉得很是便宜,莫名的增加了购买欲望,这点也要有清醒地认识。
更多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可以阅读《国际商务礼仪大全》
11.规避英语跨文化交际“雷区” 篇十一
在英语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跨文化“雷区”。
一、词汇方面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也是词汇。任何一个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词汇的表面意义而且还必须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dog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与狗联系在一起的词汇都含贬义。而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含褒义,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被视为家庭成员,常用来比喻人。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 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You are always a lucky dog.”在中国人理解起来也许会感到愤怒,其实它的意思是“你一直都是一个幸运儿。”,毫无侮辱之意。
二、习语方面
汉语中有丰富的成语、谚语、典故和警句,怎样将它们翻译成英语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一种方法是套用意义相似或一致的英语成语警句(意译);一种方法是直译,以保持成语原有的风格和特色。如果硬将“papertiger”套译为“scarecrow”,就失去了“纸老虎”这一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一箭双雕”不妨译为“shoot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而不必译为“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这样更能体现它所蕴涵的文化。其实,英语成语、 典故和警句进入汉语的也不少,如“特洛伊木马”、“潘多拉盒子”等等,英语学习者应好好掌握。
三、句法方面
正如王力先生所认为的“西方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的,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的,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 “主语—谓语”结构是西方人所偏重的,如果省去了“我”,则不成为一个句子。如:
学习外语应该循序渐进。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be step by step.(缺少主语,错误)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one should go step by step.(有主语,正确)
学习外语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母语,也就同时形成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它将不知不觉地在学习外来语时流露出来,一定要多多留心。
四、习俗方面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有着不同的问候语。中国人和他人见面,总喜欢问“你吃过了吗?”、“去哪儿?”来体现一种对他人随时随地的关心;而英美国家的人一般用Hi!/Hello!/How are you?/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来打招呼。如果你遇到一外国人而问“Have you had dinner?”,他(她)会认为你要请他(她)吃饭。而“Where are you going?”会使对方感到纳闷甚至不快。
中国人既喜欢倾听别人的酸甜苦辣,也喜欢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人分享。然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向别人提及也不愿别人过问自己的私事。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询问对方的父母、年龄、婚姻、职业、收入等,认为这是一种起码的礼貌。而西方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五、文化方面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文化规则,中国文化讲究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贬己尊人”是一大特色。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需要自贬一番,以示谦虚有礼。对待别人的称赞,我们往往不好意思地说:“哪里,哪里。”、“……得不好(不够,不敢当,不值得等),请多包涵。”中国人的这种礼貌、自谦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时会使西方人感到困惑。有一位外国人来中国访问,当他对在宾馆前厅弹奏钢琴的中国小姐表示赞扬时,那位小姐羞怯的说:“弹得不好,瞎弹。”那位外国人不解地说:“既然弹得不好,为什么还要坐在这里瞎弹。”中国人这种自谦方式有时会给不了解中国文化习惯的外国人造成一种虚伪的感觉。然而,西方国家则没有这样的习惯。他们在受到赞扬时,总会高兴地说“Thank you.”表示接受。
在西方大多数国家里,人们非常忌讳“老”字。“老”意味着体弱多病、风烛残年是社会的包袱。有位导游小姐,带外宾游玩了一天后,乘车返回宾馆上车后,客人们兴致不减,还站着谈笑、讨论。这位小姐看到有位五、六十岁的老太太还没坐下,就走过去说:“We have a very hard day, you're so old and you must be very tired, please sit down.”谁知这位外国老妇人却顿时面有愠色,冷冷地回敬道:“I don't think I am old. I am strong enough. Please don't worry about that.”如果那位导游小姐事先了解到西方文化特点,就不会发生那样不愉快的事。
在翻译句子时也应充分注意反映原语言的文化特征,充分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布什曾针对恐怖主义说过这样一句话“You may run, but you can never hide.”,有人将其译成“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中国人听着觉得挺好。但“和尚”、“庙”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跟美国文化相差太大,不妨译成“你们可以逃亡,但躲是躲不掉的。”。
【跨文化交际讲稿】推荐阅读:
跨文化交际中论文07-20
跨文化交际学论文08-02
跨文化交际英文案例08-04
英语跨文化交际论文10-03
跨文化交际复习题答案09-20
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08-15
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06-15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09-16
交际法教学交际教学法06-15
交际语言论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