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精选16篇)
1.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一
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办
陈老师
浙江大学心理学在职研究生和其他在职硕士区别
2015年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第一批班级已经开班了,第二期班级正在筹划当中,初步确定下半年还将开设一批班级。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的设立,无疑是给了广大学员们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
心理学,是针对于先阶段人员的一种心理研究,对于工作中的需要时很有帮助的。针对于现在的很多单位对员工的心理辅导,心理测评都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学与其他在职硕士的区别,也还是有一点的。在职研究生考试申请分三种形式:
1、1月份联考(与在校大学生一起);
2、10月份在职专业硕士申硕;
3、5月份同等学历申硕。而其中10月份在职硕士将于2015年取消,2016年后将会具体出台新的政策。1月份在职研究生考试时于10月报名,次年1月份左右考试,考试科目四门,考试难度较大,很多学员都每年会卡在这个考试上。5月份同等学历申硕考试:符合本科学士学位毕业满3年者可以面试入学,先进行系统性学习,等学习完了参加全国组织的申请硕士学位的全国统考,考过了以后申请硕士学位。
心理学是放在5月份同等学历申硕考试中的。难度适中,课程内容丰富。与其他在职硕士考试唯一区别就是考试难度放宽了,容易考过。方便学习。很多学员硬是觉得要参加1月或10月份的考试,那样比较好一点,其实观念是错误的。这三种申硕方式最后取得出来的证书都是国家承认的。而且5月份的考试在三种申硕学习中,算是比较简单的一种了,与10月份考试的差不多,比1月份考试的简单一些。针对于广大在职人员,能够以最简单,最快速拿出证书的考试。无疑5月份是最快速。而且心理学,是专门针对各个行业对行业人员行为操守、心理素质的核心学习的。这是专门针对各个行业发展的一个课程。
浙江大学心理学在职研究生,一个较为完善的平台,一个良好的学习课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办
陈老师
浙江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办
陈老师
2.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二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础性,实践性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 我国学位制度的改革也不断调整和完善。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 我国从2009年开始在硕士研究生层面设置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13年7月, 全国有699万大学生毕业, 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 截至4月19日, 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 其中研究生签约率36.59%, 本科生签约率26.6%, 专科生签约率16.84%。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既有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 也有招生和培养的学生专业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2012年4月, 国家教育部发文《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 2013年高校招生停止扩招, 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 提出控制高校招生规模, 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自2009年全面开展以来, 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态, 但在实践中仍有许多基础性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培养及如何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和应用性。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制度
我国自1991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招收在职人员, 以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培养, 学生采用“入学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学习, 形成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并存的培养模式。在20多年的实践中, 积累了丰富的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经验。2009年我国全面展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来, 从应届本科生中招生, 采用全日制的培养方式, 在招生范围、培养方式等诸多方面均与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类似,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真正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色, 就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从目前的情况看,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沿用原来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缩量版”的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管理体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对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认识和社会认同方面的原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的设立, 是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高度分化需要的产物;同时也是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随着全国科技人才短缺的情况得到根本性缓解, 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 并不从事与研究或教学等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以武汉大学为例, 2008年硕士研究生就业岗位在科研和高等教育单位、升学或出国、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比例分别为15.86%、17.51%、66.63%。从这一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岗位目标已显著地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向党政管理岗位、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等非学术性的社会岗位。所以改变单一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目前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既有的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都是服务于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如何通过培养过程来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在实践中, 要抓住基础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基本点, 才能真正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立足之本———基础性
基础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立足之本。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教育, 是大学生本科毕业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教育, 认识和理解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
1. 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和基础科研能力培养。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和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较之于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以科研或教学等学术性研究作为事业目标, 所以在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可以不作严格要求, 其在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 要求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虽然我国的高校长期的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经验基本上能满足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但是目前关于建立适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许多研究生、研究生指导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在认识上还未取得完全一致, 很多情况下, 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 或将其略作删减。
2. 博士招生规模扩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性的另一个意义是指, 从学位结构来看,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 博士研究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2012年全国招生博士研究生近6.8万人, 已超过2002年全国授予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数量。博士生日益成为我国科研工作和高校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而硕士研究生已难以适应科学研究和高校教学的需要。从国际范围看,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 是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于15%而低于50%时, 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于50%时, 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的发展,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性和过渡性是大势所趋。在欧美很多国家, 对于今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来说, 硕士阶段主要是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和基本科研训练, 为进入博士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创造奠定基础;对于打算直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来说, 硕士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为今后进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915万人, 全国平均录取率75%。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和普及化教育的发展, 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日益增强, 专业化不断削弱。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 仅仅依靠本科学历, 大学生已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整个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的需求也必然同步提高, 这也是目前我国面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状况说明我国面临着迫切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学历层次, 改变本科教育过分专业化培养是大势所趋。经过近十年来的迅速发展, 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得到很大发展, 在数量上已跻身世界前列。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重点, 教育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 也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抓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性, 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应用性、交叉性, 通过基础性和创新性的课程设置, 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通过基础性的科研训练、工程能力训练和职业能力训练等措施, 为学生即将面临的社会职业选择做好必要的准备。
3. 职业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础性的第三个含义是其职业性。不同于之前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生的, 他们没有职业经历和实践工作经验, 所以, 在培养过程不可或缺的内容, 就是加强他们职业基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其中既包含基础性的技术能力、工程能力, 也包括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经营与管理、创业创新等方面的基础性培养。我国原有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学术型人才, 主要满足教学和科研单位的人才需求。需求这种类型人才的单位, 目前基本都是国有的、计划管理和行政管理体制内的高校或科研机构;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要是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的企业或事业单位, 它们基本都是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 其选择人才的方式也主要是市场经济方式的。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高校如何尽量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 已成为重要的目标。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性, 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缩短校园与社会就业之间的距离, 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价值所在———实践性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 实践性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性实践能力, 也包括经营性和创业性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包括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践训练;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实践性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自我创业正在日益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选择, 关于创业和择业的能力训练也成为培养过程中的内容之一。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既要继续保持和加强原有的校内培训实践基地的建设, 也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践训练方式, 我校目前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双导师制和与企业共同建立校外实践和训练基地。双导师制是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派校内、校外两名导师,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各国的经验看, 双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设计, 目前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协调性不够, 以及校外导师的积极性、责任落实等方面。对于校内导师, 在选聘方面, 注重将导师的横向课题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联系起来, 通过这两者的联系, 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课题任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对于校外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问题, 其中既有学生认知差距的原因, 也有学校培养管理方面的问题。另外, 学校在培养过程中, 对选聘的校外导师, 也要从日常管理、学术荣誉、经济效益等方面定期进行考核, 保证双导师制的确实有效。与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培训基地, 也是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我校陆续与几个重要的科技企业或科研单位签订了共建科研和研究生实习训练基地协议,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合起来, 全日制专业学校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有一年的实习时间, 在这过程中, 通过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各个层面均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和明显的提高。
四、抓住两个基本点, 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目前存在定位不准确、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界限模糊等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联系起来。世界上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比较成熟和规范的国家, 如美国、欧洲国家等, 大都将获得专业硕士学位作为某些特定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资格的先决条件, 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现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制度, 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并且职称评审制度并不是专业技术领域的准入制度, 而是对既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认证。我国目前正逐渐在某些专业技术领域, 将入职资格严格地与专业学位教育联系起来。这种制度设计代表了一种趋势, 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接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会成为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岗位的职业门槛。这也将为高等学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提供更为准确的目标和定位。国家已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是控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的规模, 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迅速地大众化和普及化, 许多的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本科教育成为人们的基本选择, 因而在人才市场和专业技术岗位的竞争中, 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正逐渐失去标识意义。近几年, 大学生就业难和起始薪酬水平不断降低, 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同时, 也说明我国高校的本科学历层次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我校应该稳定本科教育规模, 保证本科教育质量的情况下, 大力推进本科后的教育, 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现阶段, 首先, 应该重点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同时积极准备条件, 争取早日开展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 (如工程博士) 的教育。目前我国的学位制度建设在结构上仍然没有完善, 最显著的缺点就是作为与学术型学位平行且同等重要的专业学位设置上的不完整。学术型学位设置从低到高分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而专业型学位仅仅设立有学士和硕士两级学位, 仅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领域设置有专业博士学位。从欧美等国家的经验看, 专业博士的数量一般都占到博士招生数量的50%以上, 我国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左右, 仍处于试点阶段。我国目前的这种专业学位制度设计的欠缺, 使得专业学位从结构上就低于学术型学位。一名考生报考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后, 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 也很难再转向去报考学术型博士研究生, 这也抑制和挫伤了学生报考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积极性。国家目前也在积极稳妥地进行专业博士的理论研究建设试点工作, 我们也在积极着手准备, 进行先期的必要研究和准备。
学位制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制度, 是一种现代的社会拟制和国家制度, 在选拔和塑造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学位制度的产生, 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科学技术革命及现代社会专业技术职业的日益专业化趋势。我国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也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 满足社会对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需要。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介于本科后、博士前的教育层次, 基础性和过渡性是其根本特点。在现阶段, 专业硕士学位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级的专业学位, 其面向实践的终结性决定了, 基础性和实践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杨玉良.加大力度, 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答记者问[DB/OL].http://edu.sina.com.cn/kaoyan/2009-03-04/0937189835.shtml.
[2]康翠萍.学位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22.
[3]王明道.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导师队伍的调查分析与建设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12) :30-34.
[4]南方周末:跨专业“科硕”们的困局[Z].2012-03-21.
3.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三
摘 要: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关键词:在职研究生;教育;道德;诚信
研究生群体中学风、学术存在失范现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认识不足,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例如,修改实验数据、伪造和抄袭他人研究成果、一稿多投等。在从事学术研究时,研究生应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在职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开展研究生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职研究生学风和学术现状
1.大学生读研的功利思想严重
研究生学风是指研究生在科研中表现出来的科研的态度、纪律、方法等行为特征,例如,选择读研的动机是什么、是否喜爱科研、投人研究的时间是多少、课业成绩怎样、学术论文的发表等。学术道德是指在学术科学工作中必须遵守学术界的道德规范要求,涉及价值观念、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程度、高校对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程度等。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的目的直接影响读研后的表现,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大学生读研的机会增加,一些研究生出现“只为学位,不问学问”的現象,很多大学生读研只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个人功利思想严重。
2.学术失范的表现
研究生对学术规范存在认识模糊,学术道德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为了发表论文、职称评定等目的,出现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目前国内学界经常使用的概念,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也有明确规定,考试作弊、抄袭他人论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伪造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行为,研究生中确实存在学术失范的情况。
3.高校缺乏研究生诚信教育
高校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增强学术诚信意识,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减少失范行为的发生,通过监督,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进行控制,促使他们遵守学术规范。部分高校没有经常性地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学校是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加强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高校学术规范监督机制的宣传制度不到位,不少学校即便设立了监督机制,但宣传教育没有普及,减弱监督机制的约束功能,监督机制名存实亡,降低失范行为的心理防线。
二、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建设的途径
1.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意识
高校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德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研究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发扬奉献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美德,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踏实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端正学术研究态度,坚持诚信,完善研究生人格,从而维护学术的尊严,消除学术不良行为,树立优良学术道德规范,研究生的学风学术道德规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校要建立学术诚信体系,加强研究生学风学术道德教育。
2.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高校树立服务意识,满足研究生的发展需要,及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树立先进典型,为研究生指明奋斗方向,利用校园宣传栏、网站等,宣传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作报告,请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座谈,了解他们的奋斗史,探讨人生理想,培养创新精神,加强服务社会教育,净化心灵、升华思想、提高觉悟。
3.规范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教育部制定了“加强师德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等文件,成立学风建设指导机构,许多高校也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高校要组织研究生学习贯彻文件精神,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完善监管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查处制度,加强学风管理,强化导师对研究生论文的监督,健全学术批评制度。充分利用课内外合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升对学术规范的认识,通过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规范的重视,理解学术规范的内涵,准确把握失范边界,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体、科技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引导,组织实践活动,了解行业情况,增强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热情,建立监督惩罚机制,防止失范行为的发生。
总之,研究生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直接影响人才质量,从德育教育出发,加强研究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加强学风建设,建立监督机制,提高研究生的思想境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贾宝余.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趋势与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5).
[2]王林.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4.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四
在职研究生的单双证是什么意思?有区别?
【导读】在职研究生的单双证是什么意思?有区别?在职研究生是有单证和双证之分的,其中一月联考是可以获得在职研究生双证的,而同等学力申硕是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的,这两种方式的报考条件和考试难度也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单证和双证是人们对于在职研究生两种报考方式的通俗叫法。一般来说考生通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方式,在毕业后可以获取研究生的学位证和学历证。而如果考生通过同等学力申硕的.方式进行报考的话,可以获取研究生的学位证。所以说一个叫双证一个叫单证。区别其实也是很多的,在教育形式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属于学历教育,同等学力申硕属于非学历教育。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和普通研究生相同的报考方式,考生需要在10月份报名,12月底参加考试。属于先考试后入学,分为初试和复试,难度较大。而同等学力申硕考生可以先学习后考试,考生需要先报名院校的课程班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后获取结业证书才可以报名考试。其同等学力申硕考试报名时间在3月份,考试时间在5月份。在报考的条件上,非全日制研究生需要大学本科毕业,具有三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专业毕业需要有五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硕士或者博士毕业需要有两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也有些专业是本科无需满足毕业年限的要求,专业则是有两年工作经验。而同等学力申硕考生只要满足大专学历就可以免试入学参加课程学习,但是想要参加硕士考试需要满足本科毕业满3年。
5.在职研究生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 篇五
报考在职研究生越来越热门,有好多的考生主要考虑是学校的名气,有的学生是选择专业针对性强的院校。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院校,从而实现自身的梦想呢?
一、看复习资源
如果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学习,可以考虑重点大学。反之就要考虑一下其他院校。一般来说,就近报考、就近学习比较好,在职考研(微博)还应以安全考上理想院校为妥,报考一些把握大的.院校。
二、一定要清楚专业要求
各院校即使同一专业,报考条件也不是完全一样,而且不同年份条件会有调整,一定要清楚专业的报考要求,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有针对性去复习备考而不走弯路。
三、看招生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
6.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六
MBA学位是一种注重复合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学位,是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的学位。它教授的是面对实战的.“管理”,而不是注重研究的“管理学”。它要求其毕业生有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组织能力,并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和国际化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取胜。其课程内容涉及管理类、经济学类、金融、财务、法律等等,能力训练不光讲究组织、领导才能,也涉及以口才为依托的沟通能力、把握全局、进行敏锐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MBA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国际学位。MBA是一个研究生学位,对MBA有最必要的素质、知识和学术标准要求。进入MBA学习一般必须有第一学位要求,只有个别具有丰富职业经历的人可以例外。
MBA是一个具有工作经验以后的学位,它被看成已有3年职业经验之后的一个事业加速器或转换手段。
7.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七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全日制专业硕士的一种,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修完规定的学业、达到相应标准后,可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实践性与研究性相结合,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专家型教师”。
但全日制教育硕士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力度,统筹好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认可度。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学术研究是特定职业背景下的研究,更强调的是应用研究与实践特色。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新生事物,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课程安排与学科特色不明显
全日制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相应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培养与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据在职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经验,重点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课程开设很大部分是重复课程,继续开设本科时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课程,总体来看课程设置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未能明显突出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2、专业实践环节相对薄弱
全日制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时间应不少于1年,可采用教学观摩、辅助教学、试讲、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科研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内主要是微格教学,在校外设置实践基地,主要是去中学观摩、实习,或者顶岗实习等。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源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教学实践相对缺乏。校内微格教学并未有效的实施,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也未得到有效落实,很多高校也没有专门的联合培养基地。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3、导师队伍建设不足,双导师制未落实
全日制教育硕士要求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到实践环节的指导,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双导师制并没有完全落实。
首先,全日制教育硕士生校内导师大多是学术型导师,基础教学经验不足。有的导师既属于学术型导师也担任专业硕士导师,这样就导致校内导师并无精力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其次,聘请的校外导师不担任高校教师,有自己的岗位职责,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实践指导,但学生与校外导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校外导师参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全日制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建设不足,指导力也不够。
4、学位论文与实践环节联系不紧密
全日制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撰写存在与学术型论文趋同的问题。从理论上讲,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都应该属于研究性范畴,但是二者研究的指向有所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应该与实践环节相联系,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问题,要体现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色。学术型学位论文旨在体现学术性质和科学性质。但是在论文写作中,我们看到二者有相似之处,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并未体现实践性特色,与实践环节联系并不紧密。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践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与学术型硕士认识上的模糊趋同
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教育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是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但很多培养单位和学生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二者的本质区别,很多人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社会认可度不高,要低学术学位一等,很多考生也是在学术型学位没被录取时作为调剂的选择。很多人除了地位上和社会认可度上的区别外,没有认识到二者培养目标和方式上的不同。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新型的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但在培养的过程中与学术型学位培养趋同,这种模糊趋同的认识,导致在课程设置、管理和导师配备上都存在不足,也并未注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特色。
2、配套政策法规的不健全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新兴的教育培养模式,国家没有相关完整配套的法规政策的实施。截至目前,只有三部相关教育文件,分别是《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培养阶段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培养的过程中与预期达到的目标存在很大偏差,也找不到相应的法规作为参考和依据,这给培养单位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过程中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时,培养单位相关配套文件也存在不足,在国家文件的指导下,培养单位要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但是很多培养单位并未有相应的培养工作的配套文件对培养方案进行辅助,因此实践性活动就只能在摸索中进行。
3、教育资源支持力度不够
首先,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经费的支持。但从目前状况而言,经费少,财力资源相对匮乏是限制全日制教育硕士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其次,物力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设备,实习基地等多种物力资源的支持。但是在具体落实的过程往往因物力资源的不足而无法落实。尤其是实习基地,很多学校因为怕影响学生成绩、影响进度不愿意为实习生提供机会。再次,双师型导师缺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师不仅要有一定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还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但是很多培养单位的导师只具备研究能力,缺乏基层教学实践经验;而实习基地的导师有较强的实践教学经验,但是研究能力缺乏,因此,双师型导师的缺乏也会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四、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若干问题反思及建议
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相关的策略方法,为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提供参考。
1、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学科特色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改变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实践特色不明显的现状,首先要改变课程结构,整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重复课程,课程设置上不能只针对教育理论课程,而应该将教育理论课程涉及的原理、方法、技术融合到教学中,促进知识理论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其次,课程设置应围绕教学的实际问题展开,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比如,实践课程设置可采用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在实践课程中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课程开发等能力以及对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增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突出其的特殊性。
2、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组织教育实习
教育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各高校要积极落实有效的教育实践基地,如果教育实践基地不能有效落实,只注重理论学习,会造成重复性的投入和资源不必要的浪费,效果不佳,使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难符其实。
首先,在实践基地的选择上,要积极与基层学校并且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学校建立伙伴关系。选拔和推荐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其次,在实践基地中,教师和实习生要展开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和科研实践活动。实习生进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全面参与并融入到学校事务中,全面的了解基础学校的运行情况,体验完整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能力和管理班级工作的能力。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高校和基础学校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其中,承担起对学生实习指导的责任,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生在有效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增强实践能力。因此,要想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教育硕士到教育实践基地实习,进一步的参与到实际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是必不可缺少的环节。
3、完善双导师制,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
建立一支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关键,因此,需要完善双导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校内导师要具备专业素质,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指导,并且负责联系校外导师和实习基地。校外导师主要参与到教学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训练实习生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教师沟通能力等。双导师在分工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共同领导,实现彼此间的互惠共赢,只有这样才能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统筹好这“两个资源”,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所以,有效的落实双导师制,才是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质量的有效保障。
4、学位论文要立足于实践
8.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八
[关键词]非应届全日制研究生 现状分析
由于大学生毕业数量上升,就业压力大等原因,硕士研究生考试已经成为我国继高考、公务员考试之后的三大热门考试之一。在我国几十万研究生队伍中,除了应届本科毕业生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是往届生、自考生、函授生、电大生等,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取得了重返校园学习深造的机会。这部分人群与应届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明显的差异,我们从现实情况出发,对往届成人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 现状分析
1.入学动机的复杂多样。据调查,往届成人考研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有的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有的是为工作需要,进行学术镀金;有的是为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还有少部分人则是对原来的工作不满意,暂时逃避生活压力。综合分析之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非应届成人的研究生的入学动机,既有出于学术目的的,也有现实功利目的的,这也是当代社会风气在研究生教育上真实而客观的反映。
2.社会角色的困难转变。这些同学都是在社会上工作过若干年后重返学校学习的。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学习起来,既可以转化为优势也可以变成阻挡进步的劣势。在考研的过程中,他们认真刻苦,一旦取得了研究生的入学资格后,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很多人一下子不知所措,似乎失去了往日奋斗的目标。在校的这三年期间,是老老实实做读书的学生呢,还是只是混个文凭呢?许多人对自身的现状感到困惑。
3.在校生活的多种困难。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少数人为主甚至以个人为主,缺少群体活动,接触到的人和事有限,加之这些往届成人的研究生多数为校园新人,不像应届生那样容易适应和融入校园生活。有些同学由于上学导致与恋人分离或夫妻两地分居,如何处理婚姻恋爱,子女教育等个人问题,学业与家庭二者怎样协调也是困扰这类同学的问题之一。另外经济问题也是影响其安心求学的原因之一,为了上学绝大部分往届成人研究生选择了离岗辞职,失去了经济来源,而他们又不能象应届生那样向父母索要高昂的学费、生活费等开销。读书还是兼职,成为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4.学校课程设置的不适。有一部分同学是抱着改善自身素质,提高学术能力的想法来充电学习的,他们往往是根据自己真正的兴趣或现有的就业岗位来选择所学专业,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但高校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某些课程的设置多是以纯理论为主,教学中理论晦涩难懂,脱离实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很难满足这部分同学的需要。
往届成人研究生在学习上感到不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的自我导向性被忽略了。自我导向式学习即非应届研究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进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学习。与社会阅历相对贫乏的应届生不同,往届成人研究生积累了广泛的生活学习经验,这些丰富的个人经验和个人能力会被成人带入学习进程,如果这些个人经验及能力能够充分被激活并且善加利用的话,那么,这部分内容将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为抽象的学习内容提供生动具体的例证,从而帮助学习者深刻而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相反,漠视和放弃这些个人经验,则很容易成为妨碍学习的隐性障碍。
5.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由于涉世多年,有的同学对社会生活颇有一些感悟,有人出于逃避现实的想法来到大学以后,发现象牙塔里的生活也并非太平盛世,则更为自身需要面对的问题感到无奈和失望;有人则对公费生和自费生之间的差距,产生心理不平衡,加之由于科研选题不当,专业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等原因而感到烦躁不安,忧心忡忡。有少数人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不善与人沟通,生活单调沉闷。有的甚至与导师和同门师兄弟的关系都处理不好,遇到烦心的事时不愿意找人倾诉,对他人感到不信任,而一味将心思埋到心里,时间长了性格发生变化,形成交往障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到现阶段研究生生源的多样性及非应届全日制研究生的“成人”的特点,高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考试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没有根据情况变化而改变造成的。
(二)建议
由于越来越来多的非应届全日制学生进入到研究生这个群体,他们在学习、生活、思想上各种状况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质量的培养。对此现状,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之后特提出如下建议:
1.正确认识往届成人研究生。凡毕业后工作数年后再重新入学充电的人,往往都是真正想学一些新知识,不管是因为以前对工作存在幻想后来发现出入太大,还是当初选择工作时盲目冲动,这些人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实践后,要么找到了自己的真实兴趣所在,要么明白了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结构。当他们重新回到学校后,他们都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科研中去。他们在进行研究时能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最新的课题方向,而且他们认识、把握问题的敏感度也要比一般应届生强。当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要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养成静下心来做研究的习惯等。只要这些问题能解决的好,这部分往届成人研究生往往能比一般同学取得更大的成绩。
2.加强学业管理,改变授课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成人和就业”的特点,面向同学的需求和个性发展,贯彻学科交叉性的原则。学校可以建立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一级学科的范围内使二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兼容,使往届成人研究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而不是局限于本专业的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应广泛采用讨论式,一方面可以增加导师和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往届成人研究生经验丰富的优势,调动他们的上课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讨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建良好生活氛围,营造心理健康环境。从学校方面来说: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缓解由于经济拮据或生活方式不同给研究生带来的压力;二是提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整个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系统中;三是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社团组织要积极开展一些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四是针对不同的研究生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入学教育和毕业就业指导工作。
对往届成人研究生来说,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心理的自我调节,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主动地扩大交往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最广阔的大学,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可以通过深入基层,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缓解内心压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数百万在读研究生中,往届成人研究生的人数众多,所蕴涵的学习潜力和创新潜力深厚,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针对这一部分特殊人群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使其更加科学规范,更加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曾瑜.浅论现行成人研究生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2006,(4).
[2]肖正明.成人研究生教育存在地问题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1,(2).
[3]曾琦.成人学习理论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4]张丽莉.研究生心里健康问题探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
[5]傅和平.关注研究生困难群体做好帮困工作[J] .中国研究生,2005,(3).
9.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九
关于印发《扬州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
教师遴选和聘任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学院,校机关各有关部门,各直属单位:
《扬州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聘任工作实施细则》已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希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
1、扬州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聘任工作实施细则
2、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和科研条件
扬 州 大 学
二○○九年十二月四日
主题词:指导教师 遴选 聘任 办法 通知
附件1:
扬州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遴选和聘任工作实施细则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适应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选聘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科、专业
选聘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为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学科、专业,限于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以及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
二、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选聘范围
重点选聘与我校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基础教育部门、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等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已具备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校内、外专家直接具备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三、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的条件
1、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政策法规,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目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或工程技术工作,年龄一般应小于57周岁。
3、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研究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或科技讲座,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
4、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应的业务管理职务,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内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各学科、专业对应的具体条件见附件。
四、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审批程序
1、申请担任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人员向学科、专业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出申请,填写《扬州大学申请培养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简况表》,并提供本实施细则第三条所需的证明材料复印件。
2、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对申请者进行初审,并以投票方式表决。对获赞成票超过全体委员人数的2/3者,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推荐。
3、研究生处(院)对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于符合基本条件者,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4、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以上推荐、审查结果,对申请者的指导教师任职资格进行审定,并以投票方式表决。对获赞成票超过全体委员人数的2/3者,方可通过。
5、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决议并在校内公示。公示异议期为两周,由研究生处(院)受理异议。
6、学校发文公布具有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的名单。
五、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和招生
1、已获得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向学科、专业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填写《扬州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登记表》。
2、学院根据招生计划和学科发展需要,对《扬州大学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聘任登记表》提出审核意见,报研究生处(院)备案。
3、经学院审核同意的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可在当年度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4、在职研究生指导教师在聘期内若不能履行导师职责,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指导研究生的,由所在学科、专业提名,经学院审查,报学校批准,免除其指导教师资格。
六、其他
1、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扬大校研[2005]10号)《关于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的通知》中的遴选办法停止执行。
2、本实施细则由研究生处(院)负责解释。
附件2: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专业技术职称(职务)和科研条件
(一)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体育硕士、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
1、具有本系统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
2、近三年在本专业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论文,或正式出版专著1部(排名前2位),或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新产品新品种的省级以上鉴定(排名前2位)1项,或获得国家级(排名前10位)、部省级(排名前5位)、市厅级(排名前3位)科研成果奖1项。
3、主持或主要参加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重要工程项目(排名前3位),有足够的研究生培养科研经费(可支配经费人文社科1万元/每生、理科3万元/每生,工农医科5万元/每生)。
(二)法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具有本系统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或为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或为县处级及以上公检法部门和政府主管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
2、近三年在本专业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或获得国家级(排名前10位)、部省级(排名前5位)、市厅级(排名前3位)科研成果奖1项;或主持、参加制定地市级以上法规和规章(排名前2位)。
3、主持或主要参加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排名前3位),有足够的研究生培养科研经费(可支配经费5万元/每生)。
(三)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具有本系统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或担任规模以上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师”以上职务,或为县处级及以上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
2、近三年在本专业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或获得国家级(排名前10位)、部省级(排名前5位)、市厅级(排名前3位)科研成果奖1项,或主持、参加制定大型企业咨询报告、县级及以上政府决策报告(排名前2位)。
10.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十
性别:______年龄:______工作:______
您好,我们是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同学,我们此次想要研究中国饮食习惯和日本饮食习惯的区别。为此,我们出了一份调查问卷,想得到最真实的情况。题目不多,只需花费您两分钟的时间。谢谢合作!
一、选择题。(在合适的选项上打“√”)
1.你喜欢吃什么料理?
A.中国料理B.日本料理C.其他________
2.你喜欢吃荤还是素?
A.荤B.素
3.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食物呢?
A.酸B.甜C.苦D.辣E.清淡F.油腻
4.在你的印象中,日本料理是什么风味的?
A.酸B.甜C.苦D.辣E.清淡F.油腻
5.在你的印象中,中国料理是什么风味的?
A.酸B.甜C.苦D.辣E.清淡F.油腻
6.你觉得哪种料理营养流失的少呢?
A.中国料理B.日本料理
7.你注重食品的营养吗?
A.是的,这很重要B.一般C.不注重,只要好吃就行
8.你觉得日本学生之所以比中国学生长得高,是和饮食习惯有关吗?
A.有关系B.没有关系
9.如果要订一份食谱,你认为哪种更好一些呢?
A.1、红烧排骨B.1、清炒小蒜C.1、盐水对虾
2、宫保鸡丁
2、青菜豆腐
2、蒜泥生菜
3、酸辣鲫鱼
3、水煮萝卜
3、芹菜炒肉
4、天目湖鱼头汤
4、紫菜蛋汤
4、西红柿鸡蛋汤
10.你常去肯德基或麦当劳吗?
11.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十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控制在1:1的比例。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关键所在。实习实践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1]。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但总体上看,在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评价、保障和管理等各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结合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从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考核评价等关键环节,对如何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大力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实践基地
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等能力。要达到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培养,可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两种方式[1]。优质的实践基地,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3]。
抓好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教学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实验室。教学实验室承担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实验教学任务,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重要阵地。学校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加大实验室的软件和硬件投入,特别是一些研究型的实验,要充分发挥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自制和研制一些仪器设备,既能改进实验室条件,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每年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和研究生进行实验设备研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科研实验室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成果汇集的主要基地,往往聚集了比较尖端的仪器设备、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术素养。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独立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今后的就业创业计划开展一些独立的活动。创新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实验仪器、工具等。
大力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最直接的接触社会、参与实践锻炼的场所,是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最佳场所,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应选择一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机械制造类企业或科研机构,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基地等模式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转,必须建立双方参与的管理机构,制定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真正实现互惠双赢。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我校在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以及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设立了20多家校外实践基地,有力地支撑了该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
二落实“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首先要厘清校内校外导师的职责。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发展空间,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风,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校外导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并形成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与经济管理能力,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对校内导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把一些与企业合作紧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导师选拔到指导教师队伍中。鼓励校内导师到企业实训来提高其生产实践能力。通过鼓励暂不具备导师资格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实训,不断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每年派出5名左右的年轻教师到各大矿业集团、大中型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挂职锻炼或实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遴选优秀的校外指导教师。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外导师遴选与聘任制度。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教师遴选条件,包括专业要求、职称条件等,同时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特别是学校应该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学术地位和指导报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校要对校外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理论和方法等。目前,我们共聘请了42名校外指导教师,为每名指导教师颁发聘任书,明确导师责任,考核与报酬挂钩。
建立校内外导师合作交流平台,使得具有相同研究方向或专业特长的校内外导师能够建立合作机制,导师之间可以通过“自由搭配”结成导师对,共同指导学生。同时,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科研合作搭建了桥梁。
三抓好过程管理,强化评价与考核
目前许多高校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考核一般为实践报告或者是日志等,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对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全过程管理体系,做到前期有安排、中期有检查、后期有考核,明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前期有安排,即在学生入校制定培养计划时就把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时间、地点等进行规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中期有检查,即在实践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后期有考核,即实践结束时对其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
要建立多元化的量化评价考核机制。要成立由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共同组成的实践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实践报告、实践日志、技能掌握、协作关系以及导师评价等。考核方式可以通过座谈、现场考察、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考察。对各项考核指标要尽量量化,既要便于在考核过程中操作,又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实践效果。
要畅通实践效果反馈渠道,及时反映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定期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方式,对实践基地存在的软硬件问题、指导问题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沟通,并及时予以解决。
总之,专业实践是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过程中如何做好实践基地建设、“双导师制”以及实践效果的评价与考核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对策。但要真正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符合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和长期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2009-03-19.
[2]杜占元.系统谋划,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8):1-4.
[3]唐继卫.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9):1-4.
[4]吴小林,宁正福,雍太军.依托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卓越的工程硕士教育品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32-35.
12.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十二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现状
就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与培养的总体感知看, 其走过了从最初人们基本不知道、不了解到逐渐被了解、接受的过程, 不过这种接受需要解读。
首先, 从招生报考数据方面。2009年的5万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计划是临时增加的, 报考阶段没有, 从2010年起全日制专业学位正式列入招考计划, 当年占总计划的23.31%, 此后逐年增加至2015年的43.93%。表1为学位硕士历年考录数据, 可以看出,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占当年学历硕士报名总人数的比例与当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占当年学位硕士招生计划总数的比例相比, 由初期百分之十几的差距到2015年的基本相当, 表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得到了接受。
其次, 考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认知方面, 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之初, 因为是临时增加该种类的原因, 考生对其认知无从谈起。此后, 考生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国家正式研究生种类, 但多数考生认为其不如学术型, 主要原因是不了解培养模式, 担心不受社会认可。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增加 (对应学术型逐年减少) , 全日制专业学位考录比的优势受到考生重视。同时, 招生培养单位的宣传和教育教学实际, 以及就业上应用型与学术型的无差别对待, 都给了考生正反馈, 到目前考生从思想上基本认可了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再次, 从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接受程度上看, 全日制专业学位从有毕业生起就没显示出劣势, 在部分学校的部分领域 (专业学位的招生按领域招生)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及去向甚至好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要归于培养单位对学术型和应用型 (专业学位) 的“同等”对待。用人单位的感受会是培养质量相同, 且学位名称更具专业色彩, 所以乐于接受。如上所述, 全日制专业学位已为考生和社会所接受,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硕士研究生培养转型成功了, 达到了教育部设置这个类别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全日制专业学位被考生和社会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是:全日制专业学位是国家正式设立的学位类别, 有双证;培养上与以往比也没有多大差别, 质量没有降低。但实质上, 这种“没差别”就是当下全日制专业学位面临的最大困境, 探索其实质并摸索解决之道应是其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教育部2009年3月下发的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为依据, 观察各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 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理论上每一种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都有相当明确的界定, 如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型、实务型法律专门人才, 工程硕士的目标培养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等等, 所以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制订适当的培养方案。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不足是体系性地, 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公共课部分与在职工程硕士相同或相似, 与学术型差别也不大;专业课部分似乎都来源于与之相应的学术型各学科, 体现不出领域、行业特色需求以及大工程、大领域的从业需求;实践性环节名称比较笼统、模糊, 缺少细化和实施性;学位成果基本是按学位论文的要求提出, 形式单一, 与学术型基本相同。
2.实习实践环节缺少系统性且难于落实。实习实践环节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得生产实际知识、专业技能锻炼的重要手段, 也是在培养中与学术型研究生最应显著区别的部分, 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按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 须有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当前各培养单位对此的普遍做法是设定4~8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 以校内校外结合、课堂与实践结合的形式开展。这其中的细节落实、效果千差万别, 但达到高质量要求应面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检视: (1) 有工作经历与应届生的半年与一年实践教学的区别安排, 同时工作经历与录取领域的关系如何考虑; (2) 实习实践中校内、校外两部分的作用关系及协调; (3) 实习实践中专业认识与提高的层次区别、职业实训与专业能力提升的协调安排和界定; (4) 双导师制的落实及其在实习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5) 实习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组织与标准。实现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学位成果形式单一、缺少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最没有区分度的就是学位论文, 因为一般培养单位 (特别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 的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的论文研究也多以应用型为主, 专业学位的硕士论文研究也有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选题主要是由指导教师来定, 而培养单位的绝大部分导师会同时指导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研究生, 给研究生选题时, 研究生种类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特别是对老导师, 以前没有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时, 学位论文选题也有很大比例是应用性的, 与当下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在学位论文上区分专业学位和学术型是困难的。另一方面, 教育部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对此笔者认为, 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等统称为学位论文不确切, 它们是为获取学位而形成的各种成果, 称学位成果较为恰当;其次, 传统的学位论文完全不能彰显专业学位的特色及其所涉及的广泛领域, 需要探索和变化。
三、问题形成的原因与出路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存在问题, 与学术型的培养区分度不明显, 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 全日制专业学位推出的时机与方式比较突然, 培养单位思想与条件准备均不足。 (2) 培养单位的客观条件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如果真要达到“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 是需要在师资、实验室条件、实习基地建设、培养经费等方面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种投入即使有也不是所有院校能在短期内完成的。 (3) 培养单位的紧迫性不足, 探索与管理欠缺。 (4) 行业、领域的资源在专业学位培养中缺失是当下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大困境。
基于上述分析, 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 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方能达至目标: (1) 稳定专业学位的招生种类与规模,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培养单位、企 (事) 业单位科学定位在专业学位培养中的角色, 形成良性互动。 (2) 培养单位立足行业和领域, 开阔思路, 开门办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 要吸引行业内企事业单位参与, 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的意见, 吸纳行业专家对人才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的培养建议, 把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实训条件综合到方案中。 (3) 培养单位在优化自身师资力量、实验室条件、经费投入等的同时, 探索以高质量的实习实践为突破, 点面结合, 形成与行业、领域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动模式。 (4) 探索多形式的学位成果形成与评价机制, 活化学位成果形式, 同时探索专业学位培养、学位成果与职业水平、职业资格的相互关系, 使专业学位培养体现出应用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色。
综上所述, 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将很快占到硕士招生总数半壁江山的情况下,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 会为国家的建设输送出真正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邵延峰, 任秀华, 马永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6 (3) .
13.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十三
1 公共卫生硕士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公共卫生教育是21世纪面临的新挑战, 许多因素将对公共卫生研究生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经济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环境退化, 以及全球性慢性疾病的发展和社区社会结构的转变等[1]。但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课程教学还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教育理念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西方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 但是它们能够改变人, 而人可以改变世界”[2]。教育理念对于MPH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理念的不科学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不高, 难以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原因。目前, MPH课程教学中, 仍然过于强调教师对知识的传授, 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性知识和批判性知识, 这种教学理念扼杀了研究生思考、批判和质疑的精神, 进而抑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不利于MPH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2 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
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过于庞大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矛盾比较突出, 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再加上教育理念偏重于教和学, 导致研究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本科生教育模式, 模糊了研究生培养目标, 并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3]。我国MPH教育为专业学位, 培养的学生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其培养目标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较大差异, 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确, 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就会导致学生学非所用, 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终又重新回到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老路上来。
1.3 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 直接影响着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MPH研究生课程体系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强, 过分强调其客观性、普适性与中立性, 缺乏个体经验转化实例与经验启示的课程价值追求;2) 课程内容继续沿袭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建设方案, 尚未形成围绕MPH实践应用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单一刻板, 考核方式不能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3)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理论课程比重过大, 实践锻炼和自主型课程比例较小。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全日制MPH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
1.4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滞后
社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区别于学术学位的关键环节。目前,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不理想, 实践训练大打折扣, 严重阻碍了MPH研究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 实习研究生的知识技能很难在短期内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 而国家对企事业单位接收实习生并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实习单位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利益诉求难以兑现, 导致企事业单位缺乏接收研究生实习的意愿;2) 多数培养单位由于经费有限, 对MPH研究生的实习经费投入非常有限, 实践经费不足, 必然会降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3) 学生实践期间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人身安全等缺乏法律保障, 实习单位与高校都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 因而影响了双方安排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热情。
2 公共卫生教育课程体系及其构建原则
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中, 规定了MPH研究生教育的几门主要必修课, 包括外国语、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学等, 但对其他课程没有统一规定, 由各教学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4]。从目前情况看, 各学校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自然、人文、管理等跨学科的课程较少, 且缺少MPH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MPH课程相比, 显得种类不多、内容不丰富、实用性不强, 对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工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因此, MPH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时, 必须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首先, 培养单位应当开设培养MPH研究生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课程, 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创造力、善于沟通、团队意识强、能倾听不同意见的公共卫生人才, 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 能突破个人局限和偏见、发现共识, 带领研究团队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 MPH研究生必须熟悉我们所面临的健康挑战。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2006年就指出, 全球公共卫生事业人力资源面临着极大危机[5];因此, 需要培养大量了解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和全球健康挑战的公共卫生人才, 解决公共卫生需求不断增长与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
第三, 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强的公共卫生事业专门人才。公共卫生教育需要超出单个学科的角度, 以综合的、跨学科的方法设置课程, 并突出跨学科教育和技能型教育之间的平衡, 解决不再是孤立事件的公共卫生新问题。
第四, 突出课程教学中实践实训内容。公共卫生研究和实践是学生进行先进技术培训、理解基础学科所必须的, 也是培养公共卫生研究生的重要基础性环节。
第五, 公共卫生研究生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 并加以应用。在一个复杂和相互关联的世界中, 学生必须学会批判性地通过资源、数据和不同的信息形式, 对事件真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进而解决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教导学生通过建设性的批判, 去挑战在该领域长期持有的观点, 以找出新的解决方案,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第六, 团结协作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因素。知道如何在研究团队中有效工作是一个成功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关键品质;因此, 未来的公共卫生教育需要将团结协作纳入重要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以团队为基础的科研和实践技能。
3 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及评价措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及其质量保障措施, 是为了保证和提高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由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机构、有关质量保障单位和相关机构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6]。通过培养单位、政府、产业、社会性评估机构等四大主体之间的组织协调与相互合作, 发挥各方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互动力量, 进而实现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估等环节的全面提升[7]。
3.1 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
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 是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石。MPH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在于知识和方法的传授, 更要注重培养研究生跨学科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 要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 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科学地设计MPH课程体系。
3.1.1 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
研究生培养要从注重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模式, 逐步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转变。课程设置要注重跨学科及文理交叉,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鼓励研究生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担任教学科研助手等社会活动。这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教育资源向社会延伸, 改善理论教学的单一性, 加速研究生知识积累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MPH职业能力培养。
3.1.2 注重实践教学课程
课程教学要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积极引导校内导师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交流沟通, 共同指导研究生实验实习工作, 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探讨, 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 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鼓励研究生深入相关领域生产实习基地, 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 提高实践课程应用效果。
3.1.3 深化开放式培养力度
当代科学的交叉性、综合性非常强, 固步自封的教学模式不利于MPH职业能力的培养, 也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 研究生培养要打破单一学科发展的“作坊模式”, 变“封闭式培养”为“开放式培养”, 鼓励学科交叉融合, 打破人为隔离, 提高研究生选课自主性。培养单位可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建立层次分明、交叉渗透、形式多样、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 目的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2 加强职业导向, 拓展评价方法
MPH研究生课程教学要有明确的职业导向, 并建立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实习单位、用人单位和相关公共媒体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话语权。
3.2.1 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特别是政府人事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衔接, 使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6]。学校和科研单位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变化, 加强与职业认证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管理部门应当统筹协调, 积极推进, 解决研究生教育与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问题, 建立MPH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便捷通道。
3.2.2 高度重视实践实习单位的评价意见
实践实习是MPH研究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阶段, 是走向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 实习单位的意见对培养质量控制要起到关键作用。社会实践实训能让毕业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并灵活运用于生产实践,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人生价值, 找准人生定位, 为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单位的监督意见和评价措施能增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了解, 提高学校与实践实训单位共同培养毕业生的契合度,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坐标。
3.2.3 探索用人单位深度参与研究生质量评价的方法措施
用人单位的深度参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证的重要条件, 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质量监督措施有助于提高MPH毕业生含金量, 实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与合作。高校管理人员应走出校门, 走访用人单位, 了解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情况, 密切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有条件的高校可与用人单位签订定向合作协议, 采用订单式培养, 吸引用人单位参与招生复试、培养方案制订、毕业生答辩和能力考核的全过程。这种深度融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有助于根据行业需求发现并储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真正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4 小结
我国全日制MPH研究生教育目前已进入规模发展、整体推进阶段, 但由于起步较晚, 其课程体系还不成熟, 亟待完善。下一步的工作是联合培养单位和行业部门, 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MPH核心胜任力模型, 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全日制MPH研究生课程改革, 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 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适应岗位需求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
摘要:随着全球第三波医学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展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 (MPH)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文章对MPH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发展方向及评价措施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旨在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MPH课程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公共卫生硕士 (MPH) ,课程,改革,职业能力,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CALHOUN J G, RAMIAH K, WEIST E M, et al.Development of a core competency model for the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degree[J].Am J Public Health, 2008, 98 (9) :1598-607.
[2]刘道玉.创造:一流大学之魂[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3]郑湘晋, 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4) :15-19.
[4]温世浩, 任为民, 马修强, 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标准制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2) :178-179, 196.
[5]FRIED L P, BEGG M D, BAYER R, et al.MPH education for the21st century:motivation, rationale, and key principles for the new Columbia public health curriculum[J].Am J Public Health, 2014, 104 (1) :23-30.
[6]别敦荣,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3) :42-48.
14.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十四
关键词: 全日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 招生考试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学术性为主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尽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极其快速地发展,也在不断地适应社会对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处在发展和完善中,尤其是学生入学遴选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革和创新,从而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求。
专业学位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培养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职业背景的合格专业学位研究生,首先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为国家选拔适合专业学位教育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
1.考试: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国家统一组织,与学术型研究生统一考试时间安排考试。考试科目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初试科目为:政治、外语、业务课一、业务课二。
2.初试分数:从2010年起,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采取“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进行,由国家统一划定专业学位考生的初试合格分数线。
3.复试:达到国家初试分数线的考生有资格参加高校的复试,复试与学术型研究生同时进行,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没有明确规定。
4.录取:初试和复试都合格及身体条件符合国家要求的考生被招生单位录取。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遴选考试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统考比较侧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对专业潜能、灵活性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不够,并且统考外语、数学普遍难度较大,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某一专业领域中具有扎实基础与科研的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在选拔过程中,外语、数学固然重要,但它们只是一种工具,更应关注考生的专业素质与发展潜能。
2.专业课自命题科目改成统考科目,招生单位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对于大部分招生单位来说,国家统一命题与招生单位自命题结合的考试方式,在初试中拥有的自主权很低。
3.重初试、轻复试。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和学术型研究生一样,注重初试成绩,对于复试成绩没有侧重,而复试环节正是考查学生专业知识、协调能力及是否有专门技术能力的最好时机,虽然目前复试分数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对复试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仍需继续提高复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录取中的地位。
4.重分数轻能力。在我国目前的招考机制下,基本上初试成绩的高低就能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考生本科期间的科研业绩、科研能力等往往被忽视,造成录取的考生有的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影响整体招生质量。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对策
通过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差别很小,考试科目的设置、要求、考试方式等都没有大的差异。但两者的培养目标却有很大的差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授课方式和内容都与学术型研究生有很大的不同,显然二者选拔学生的方式方法应该不同。
1.实现招生方式多元化。首先,进一步完善“推荐免试”制度。逐渐改变推荐免试生人数和应届本科毕业生挂钩的计算方法,应该把推荐免试生和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培养质量等因素结合起来。其次,逐渐扩大免试生的比例。免试生由于不参加全国统考,因此复试录取的方法相对灵活,招生单位的自主权相对较大,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可以增加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应该加大免试生的比例。再次,开展专业特长生的录取备案制度。对于具有特殊专业特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的专业学位考生,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复试分数线,但在一定分数范围内招生单位可以允许其复试,在复试环节进一步作全面的考查,经复试合格可以拟录取,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备案,在培养过程中跟踪检查。
2.加大考生职业背景的考查力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突出“专业”二字,是为某一专业领域培养人才,有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和任职资格相关。考生来源有所区别,可以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
3.改选拔式考试为资格式考核。建议初试阶段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具有的基本学习能力,考生通过初试考核后加大复试力度,复试阶段重点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招收更优秀的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4.增加面试在录取中的比重,突出专业学位特点。作为选拔高层次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应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录取,不能仅仅依靠卷面成绩判断考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应当加大免试的权重比例,在复试过程中增加专业实验等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突出考查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
总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要与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核心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应用性。所以,在入学条件基础上,应注重考查学生的从业和实践能力;在入学考核上,应通过灵活、综合和多样化的方式与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在知识应用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发展潜能;在招生管理上应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提供条件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万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势与对策探析[J].科技与管理,2012(7).
[2]魏玮,雷彩虹,等.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4).
[3]陈沛,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2012(3).
[4]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5]陈睿.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15.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 篇十五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面向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兽医执法与管理等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现在实行的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照搬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存在对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研究不够的问题。经过4年的实践和研究, 我们认为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需要学校制定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和适当的管理制度, 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培养符合目标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一、要尽早确定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精专的兽医人才, 只有尽早确定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由于全日制兽医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 建议在研究生入学复试时, 校内导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进行辅导, 帮助已通过复试的研究生选择感兴趣的企事业单位, 鼓励其利用假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开学后, 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确定大致的职业方向, 通过调研和资料检索, 对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进行全面的了解, 在导师的参与下设计出自己的职业规划。在第一学期结束时, 使每一位全日制兽医硕士研究生都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二、全日制兽医硕士班的课程设置要与未来职业联系紧密。
学校在第一学期开设全部必修课程, 在学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 与导师协商选修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合理,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例如, 如果研究生确定将来从事动物疾病诊疗, 重点学习五大临床课程和临床实践技能, 同时选修或自修《病理学》、《人畜共患病与公共卫生》, 以及一些管理与法律类的课程, 增强人际交流能力, 善于与动物主人沟通,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如有研究生确定将来独立开办动物医院, 就要增设经济学等课程, 使他们懂得成本核算, 能看财务报表, 会做市场调查, 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如果以兽药研发和养殖场为目标, 则需要增加制药和管理等选修课。
此外, 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畜牧兽医一线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 讲授国内外动物疫病现状和控制、兽医诊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绿色环保养殖技术、兽医与人类健康等。根据学生和兽医临床的需要, 增设《动物疑难杂症分析》、《动物诊疗方法》、《宠物美容与保健》等注重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三、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制度要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全日制兽医硕士要比学术型硕士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建立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目前,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健全, 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反馈机制等。一味地套用“学术性”硕士学位的招生对象标准、课程设置标准、教师遴选标准, 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管理是不完全适合的。高校应当以实践性、专业性、职业性等要求来评价教学质量, 建立独立的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完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 包括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参加工作后的感受;任课教师对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对院系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可以全面了解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状况, 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体系应由3个部分组成[2]:一是学位课程和必要的选修课的考核, 主要以考分来评价;二是兽医专业的临床课程, 这是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的核心内容, 应以兽医临床综合能力为评价标准;三是毕业论文答辩。目前, 这部分在考核形式上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 在具体内容要求上应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提交的论文, 可以不做动物实验, 以病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和管理类论文等作为毕业论文。
四、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实践环节和监管。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产生和兴起是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 这种“实践”特性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在“职业”需要, 而非“学术”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则应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实践”, 而不是把实践当做理论的附庸。目前, 许多全日制兽医硕士对实践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使“实践者”的身份缺失。只有加强全日制兽医硕士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 才能形成问题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成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校内外的实习和实践, 需要有效的监管, 不能流于形式。这个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 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监管, 学校督导组、实习小组或企业管理层提供意见。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课程应占总成绩的50%~60%,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应从检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来命题;实践能力考核, 应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服务“三农”活动等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效果的优劣给予相应的学分, 为兽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 有利于学校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 达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五、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外导师既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
为了培养研究生独立担负兽医科技服务、技术监督、管理与开发、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 需要在用人单位设置校外导师。在研究生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后, 校内导师帮助联系学生心仪的校外导师, 利用节假日派学生到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锻炼。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 还能提供就业信息, 进一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为此, 学校聘用校外导师的数量要充足, 让全日制兽医硕士有选择的余地。而且校外导师应该是该领域的佼佼者, 既要有较好的教育背景,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目前, 普遍存在校外导师的聘用不足的现象, 不利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以, 学校要依靠校内导师联系相关用人单位的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 给予校外导师一定的荣誉, 帮助其所在单位提高知名度并给予优先选派毕业生等政策, 确保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
六、校内全日制兽医硕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是否很好地针对了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否采用了适合专业学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校内导师多是由指导学术性硕士的导师担任, 无论在指导方法还是教学方法上没有转变观念。有的教师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教育方式不够了解, 对其特点的认识不够清晰, 这可能造成对全日制兽医硕士进行教学时直接照搬了学术性的教学方法。另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一般的职业技能教育, 在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理论教育。如何把握这个尺度是摆在研究生导师面前的问题。
增强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效果, 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到研究生阶段理论课时较少, 不可能循章逐节地讲授, 我们采用精讲重点疾病和类症鉴别、疾病专题讨论, 给学生布置宏观和微观上的思考, 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问题, 调动学生各抒己见、围绕各类问题充分讨论, 把系统理论、临床实践、最新观点和自己思考的结果充分融合。在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了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趣味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法,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水平。
通过4年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从培养方向、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实践环节、校外导师和校内教学6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希望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提高社会和学生对全日制兽医硕士的认同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16.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反思 篇十六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以不离岗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就学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大学后终身教育制度。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其学制灵活、形式多样的特点发挥着全日制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迈进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一、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
培养模式 根据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理念,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学习形式方面主要可分为论文型学位,课程型学位,论文、课程分别型学位这三种模式。
论文型学位主要是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的培养模式。邵在培养和学位.授予上偏重科研而非教学和学习。以培养科学研究者为价值取向,重视学生独立的科学研究活动。整个培养过程中,没有特定的教学计划,也无课程及学分的要求。尽管上述两国学习美国,已大力发展课程型模式,实行双轨并行的学位制度,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形式仍为论文型。
课程型学位主要是美国采用的培养模式。强调系统的知识学习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重要性。课程型学位与论文型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是:第一,美国课程型学位在培养过程中有教学计划,有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第二,课程型学位培养模式在硕士学位层次上已占主体地位。第三,在课程型与论文型结合中,强调学科交叉和复合,即鼓励在一个学校学习课程,在另一个学校完成论文,从而取得各种类型学位。与此相应,美国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仍以课程型(专业学位)为主,而以论文型(强调研究型)为辅。
论文、课程分别型学位主要是日本采取的制度和培养模式。即两种类型学位从入学、培养到学位授予和目标上均有较明显区别。课程型学位的目标是培养应用人才,强调课程教学,在学位授予上课程成绩与论文并重,但以课程为主;论文型学位的目标是培养研究人才,强调科研和课程教学,在学位授予上以论文为主。
培养环节 1、入学实行“宽进”政策。目前英、美、日三国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般均实行“宽进”的政策,基本要求是:本科学历和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对直接攻读论文博士基本要求为: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7至8年的工作经历;必须有本科学历但不一定要有硕士学位。2、学制相通,学习形式可灵活转移。在英国,研究型与课程型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一般分别为2至3年或2至4年,远程学习一般为2至5年。在美国,从学士至博士学位的时间因学科差异而表现不同,一般平均为8至9年。在美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入学注册主要有四种方式:与全日制学生同步;专门开设的晚间或周末课程;集中开设的专业班;远程和网上教育。美国对非全日制研究生采取学分制注册的办法,学分一般不多于12个学分,不少于3个学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形式可互相转换。以12学分为界,以上者可为全日制,以下者可为非全日制。3、毕业与学位授予遵循“严出”原则。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和程序与全日制完全相同即遵循“严出”的原则。美国抓住课程学习综合考试(终结性考试)和论文开题答辩两个关键环节;英国、德国、日本均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其中日本博士学位的淘汰率最高,要取得学位非常不容易。
二、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以下称同等学力)。为了确保学位授予质量,早期的同等学力常采用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学习的方式,但是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对在职不离岗人员的影响较大,限制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规模的发展;1986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办先后颁布了《关于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试行办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硕士、博士学位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开拓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学位获取新途径,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了一些旨在为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课程做准备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在职人员提供一个学习研究生层次课程的场所,在教学上采用了在读不离岗的方式,成为在职人员获得研究生学位的主要途径之一。
1991年,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背景、不同类型、不同规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批准设置了MBA、建筑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博)士、MPA、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 (博)士等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学位类型、规格单一的状况,为在职人员接受正规研究生教育开辟了一条途径,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高等专业教育层次的上移,也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融入终身教育的理念。
就我国研究生教育本身来讲,已经具备了发展非全日制教育的基本条件,但是同社会发展的迅猛态势与社会市场的强烈要求相比,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十分缓慢和滞后的。根据国际经验,非全日制研究生占研究生总量规模比例一般在20%至50%之间。在截至1999年我国培养出的53万学位研究生中,科学学位约占90.1%,专业学位的约占9.1%;其中同等学力仅占4.2%。目前虽然我国的比例已达10%,但比例仍然偏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按2005年在校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60万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十五”研究生发展规划)预测,其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按全日制研究生规模的50%比例测算可达30万人,按40%比例测算可达24万人。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之所以缓慢,主要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上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第一,非全日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不清。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中仅规定“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没有对非全日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界定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说是一直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全日制(Full time)与非全日制(Part time)的界定是以年学分值来划分的,年学分值不足12学分的为非全日制。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对学分制的观念较为淡薄,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界定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是以学生的社会身份来划分的。一般人们认为非全日制教育是指对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因此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非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之间划上了等号。概念的不明确导致了我们在教育观念上产生了偏差,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从人手。
第二、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发展形成并完善的教学制度中,最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是学分制、弹性学制。这一教学制度主体内适用的对象不只是全日制研究生,而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即学分制、弹性学制对非全月制研究生在职学习的性质而制定的学习制度,对全日制研究生并非完全如此。在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发展较快的高校,由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主体学习制度的保证,网络教育、晚间课程、双休日课程、集体假期课程或利用在职时间的所有可灵活设置的课程均得以名正言顺地开设,体现了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社会特征。
而我国在职人员的在读研究生基本上是全脱产学习的,学校方面对他们的教育方式、管理模式和考核标准等都是套用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一套制度,因此实质上,在校的在职人员接受的是全日制教育。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制约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第三,片面追求办学利润,导致教育质量下滑。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了争取生源,追求办学利润,常常将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获得硕士学位联系在卜起’,开设的课程不能保证基本的学时要求,放宽考核条件,导致一些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质量失控,同等学力申请的学位很难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对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建议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纳入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中,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
首先,在培养模式采用论文型和课程型学位两种。对于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采用课程型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应用人才;科学学位采用论文型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研究人才。对两种培养类型从入学、培养到学位授予均要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制。对于博士研究生,采用论文型培养模式,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其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以在职人员为主的特点,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应该实行分学制和弹性学制,使在职人员能有一段较为宽松的学习时期。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还很不完善,而且主要面对的是全日制研究生。
第三,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要进行规范,建立适合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各方关系,形成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利益分配机制,实现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推荐阅读: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是什么09-30
法学在职研究生的自我鉴定10-18
在职研究生专业08-05
在职研究生自述08-08
国家在职研究生考试01-08
在职研究生考试怎么考06-13
在职研究生论文导师评语06-27
10月在职研究生考试07-18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