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范进中举(精选8篇)
1.初二语文范进中举 篇一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节选自《儒林外史》。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九年级语文《范进中举》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导读导议:以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读、思、辩、悟。
2.合作探究:学生先分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使交流面更广。
3.课文解读和情境营造结合,课文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品评人物,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
2.引导学生赏析讽刺艺术,了解对比、夸张、细节描写等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人生选择才是有价值的。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导读导议法、赏读评议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人物。
2.通过填表的辅助性手段来引导学生体会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曾经在网上上出现这样一则“拜神帖”,帖子的具体内容是:“范进,中国考神、中国考试宗师、传说中的文曲星!传说考试前拜考神,在考场上就会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进在此!”从发帖日起,此后几乎每天都有考生来“拜神”。一些社交网站上还出现所谓的“考神公共主页”,全部都是祈求自己能顺利通过考试,留言条数超过15万,主页粉丝也超过44万人。这位“考神”何许人也?是否值得如此“膜拜”?今天,让我们来一窥“考神”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背景了解
范进,是清朝小说家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人物。“范进中举”这个片段选自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就开始应考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时,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童生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对范进格外关照,让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范进紧接着参加了乡试,没想到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中了举。范进一时承受不住这么巨大的刺激,竟至于疯癫起来,课文主要就是表现这一部分情节。
【设计意图】了解课文背景,更有利于进入课文探究。
(三)探究人物
1.设问:你认为范进是否能堪称“考神”?他有哪些地方使你敬佩?(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他特别有恒心。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家中一贫如洗,借盘费遭骂被拒后,依然想办法去参加乡试。
(2)他特别能忍辱。几十年如一日忍受贫穷,忍受岳父胡屠户的辱骂,忍受屡考不中的挫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2.设问:你是否把范进看作偶像?为什么?(结合文章内容阐述)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范进的人生不值得羡慕,更谈不上令人敬佩。因为:
(1)他活得缺乏尊严。他醉心科举不事生产,母亲和妻子都几乎跟着他饿死,没有人瞧得起他;他经常被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却只能唯唯诺诺。中举之后,精神一度崩溃,更是丑态百出,尊严尽失。
(2)54岁才中举,大半辈子都白白耗费在考科举这件事上,人生最好的时光都荒废了。
(3)中举之后也无所作为,反而很快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庸俗虚伪。
【设计意图】理解人物形象,思考文章主题。
(四)鉴赏讽刺艺术
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
赏析精彩语句,体会讽刺艺术。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赏析:“好了!我中了!”运用反复修辞,表现了范进念念不忘的是科举,因为一旦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能改变;写“老太太慌”“邻居吓了一跳”“众人拉他不住”等细节,均从侧面烘托范进中举后的疯态之严重;又通过语言与动作的细节描写,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2)……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主要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引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
【设计意图】赏析讽刺艺术,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五)探讨主题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悲剧常常表现有价值事物的毁灭,而喜剧常用夸张的手法揭露和嘲笑现实中的丑恶事物或落后现象。你认为范进喜极而疯是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归纳:
(1)是喜剧。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最终范进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2)又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文章主题:文章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民的思想毒害,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病态社会的世态炎凉。
【设计意图】探讨总结文章主题。
(六)布置作业
1.范进中举后境况怎样?请你发挥想象,续写《范进中举》。(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欣赏小说中高超的讽刺艺术。
【设计意图】1.为小说主人公的后续境况作合理的想象,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感悟整部作品作为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之作的魅力。
2.初二语文范进中举 篇二
2012年末,北京市门头沟区开展“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该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是“直接思维训练”,其内容为针对师生进行以思维方法为内容的直接训练,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思考方法,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为各学科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逐渐展开各学科基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性教学。教师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以及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反馈引导方案,推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现其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增长(如图1)。
有效的课堂教学来自于师生双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应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逐渐实现知识建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非被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当课堂模式真正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时,学习者需要与之相对应的认知能力。这意味着无论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都要有必要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教师需要对认知规律、思维方法有足够的认识,才有可能促进其教学设计水平的发展和提升。而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使探究式的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效率。
语文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三个环节进行准备(如图2)。第一个环节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这个环节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三方面内容。通过这些基础分析,制定适宜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第二个环节是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即找到可以推动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问题探究,带动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第三个环节是教师对以问题探究为导向的生成性课堂做出必要预设,以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做到适时反馈,恰当引导。
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学科,因其综合性,使得知识性教学内容与能力性教学内容相混淆。这造成了教师在语文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容易偏重于考虑陈述性知识,往往过多关注识记层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理解、分析、综合、评价、鉴赏、探究等能力因素的针对性思考。在“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中,特别强调教师关注课程中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结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配合教材文本特征与学生当前的认知基础,制定可以有效推动学生发展、提升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
随着实践研究逐渐深入发展,教师和学生共同意识到教与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设计与问题探究。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何尝不是一种探究?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人文性决定了教材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情的差异也在或多或少地左右着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师逐渐发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课堂的生成性反应都是动态的变量,按照这样的模式不能再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了,即使是班与班之间的学情差异,也可能会对教学目标设计产生影响。而找出适合学生的探究任务,是教学设计中的一大难点。为了设计出适宜有效的课堂活动任务,教师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设计、测试和改进。
当课堂教学的重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时,课堂教学将呈现出明显的生成性。学生在面对问题进行思考、探讨之后,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个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反馈、点评和指引,这对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素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能够面对课堂教学的挑战,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对问题做出深入全面的预设,提前考虑到可能面对的种种情况,并根据预设改进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实例
《范进中举》是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次教学实验。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正是按照上述的三环节,不断进行探究与尝试,直至设计出最终的教学方案。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著名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京教版语文教材的第17册第四单元,这是一个小说单元。语文课标在第四学段(7~9年级)对小说并没有特别深入的要求,仅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设计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艺术细节,感受人物形象,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单元提示则要求把握情节和人物,将本课与前课《孔乙己》的人物特性及艺术描写特点进行对比。
结合本课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基础,设计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小说的文学样式,了解本课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思维工具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理解本文主题,领悟文章内涵,获得启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经历了反复的思考、尝试和修正,逐渐找到了针对本校学生较为适宜的探究任务。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范进中举》取材于讽刺小说,而讽刺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使人发笑,本文更是笑中带泪,泪中含笑,因荒谬而使人发笑,因荒谬而令人垂泪,其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性亦因此表现得更为强烈和深刻。因此初步设计想让学生从“笑”入手,探究本文的“笑点”,进而发现“笑点”背后的荒谬,再由此认识到作品的批判性。
但是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研究“笑点”这个任务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缺乏对喜剧、悲剧的情节特点的足够认识,导致探究结果不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获,因此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
继而备课组尝试设计从范进中举的“疯”入手,让学生探究范进究竟该不该疯,这个“喜极而疯”的情节究竟合理还是不合理。结果在对部分学生进行测试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缺乏足够的挑战性,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完成分析任务。这意味着这个任务的难度又偏低了。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样的探究任务也不能最大化地推动学生的能力发展。因此对这个问题需要适度“升格”,增加一定的难度。最终,教学的核心问题定在了对情节设计可能性的探究上,即在分析吴敬梓设计范进疯了的情节基础上,设想如果自己是作者,可不可以设计出小说情节的其他可能性?也就是范进可不可以在“喜极而疯”之外有其他的选择?测试证明,这个问题是在一系列问题中,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推动其能力发展的适宜问题。
最终,关于本课的整体教学结构确定为四个环节(如图3),前三个环节都放在了课前,第四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显然,第四环节“深入挖掘”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
各环节教学内容如下:课前准备——自主搜集整理背景信息,包括作者简介、本文相关背景知识、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情节梳理——课前小组任务,模仿章回小说标题概括每段大意,归纳文章结构;人物分析——从次要人物入手到主要人物,结合文本,逐级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深入挖掘——针对范进喜极而疯情节冲突焦点进行深入探究,更深层次地挖掘主题,理解写作手法。
课前,学生通过独立学习,搜集整理了课文的相关背景,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在当时那个时代的意义。按照章回体小说的方式,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归纳概括,并设计出一个小标题。然后对文中的主要人物做出初步分析。学生发现本文总体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范进中举之前,第二部分是范进中举之后。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在中举前后表现出极大的反差,而作为小说三项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并不是刻画的重点所在。
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主研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衔接和铺垫,要求学生展示交流课前研究成果,教师根据学生所完成的思维导图,给出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至此,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实现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初步认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作品打下了基础。之后的教学活动由一组问题构成:(1)范进“喜极而疯”的情节是否合理,或者说范进究竟是该疯还是不该疯?(2)范进中举后的情节设计是否存在其他的可能?他是否可以不疯?如果情节发展不设计成“喜极而疯”,还可以设计成其他什么样子?(3)总结《范进中举》中主人公“喜极而疯”的情节设计意义所在。
这一组问题构成了第四个环节,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展示的就是第四环节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针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这一戏剧性冲突情节,深入探究范进的人物性格,思考讽刺小说中夸张手法的写作意义。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同时体验理解、分析、评价作品的思考过程,实现对语文能力和素养发展的推动。
最终,第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分为:导入、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课后任务几个部分。在这一环节,重点通过借鉴三元分析与多种可能的方法,对“夸张”的意义和手段做一次探究,学生根据探究主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如图4)。教师根据各组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引导学生互相点评,并适时进行评价反馈。课后学生们阅读《儒林外史》另外的一个章节,运用课上学习的方法,梳理其主要情节,并对人物特点进行分析。
课堂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这个设计方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自主学习框架。学生可以在课后针对类似文章再次尝试自主学习和探究,而学生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意愿。
适宜的问题设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提取,在讨论范进是否应该疯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课前研究,分析出中举前后,范进境遇与机会的反差,指出作品的前半部有意压抑范进的遭遇。对比中举之后隐含的社会地位、阶级层次、经济回报等多方面的巨大提升,揭示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合理性。
学生最喜欢的一个环节是设想对作品情节发展的改动,因为这个环节为学生开放了一个想象空间,允许学生挑战名著。学生考虑到范进在“喜极而疯”这个情节之外还存在多种可能,如痴呆、昏厥、死去等。在简单交流之后最终汇总为两大类意见:一类意见是范进中举的喜极而疯是最好的情节设计;另一类意见则是范进中举之后也可以“喜极而亡”。
围绕这两种意见,两方学生针锋相对,探讨了小说批判性、讽刺性、深刻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学生提出,从突出小说批判性的角度而言,完全可以让范进“喜极而亡”。类似的典型作品就是鲁迅的一些代表作,包括《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无一不是使人物命运面对生死的挑战而表现出作品深刻的批判性。所以,把范进“写死”可以表现出对封建科举制度更为深刻的批判性。而反对一方则提出了本文并非单纯的批判性作品,这是一部批判讽刺小说,如果过早地把人物“写死”,会失去前后对比的可能性,失去了讽刺的意味,反而会造成批判性的不足。
这个交流辩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探究任务自然生成的,因为其生成性,表现出生动的活力,也正是因为其活力,所以吸引了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小组合作,互相启迪,激发出多种见解,小组内生生交流也可以为所有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使用思维工具解决具体问题前,要求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相关知识储备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由老师介绍背景、老师整理总结这样的形式来说,学生自己参与的搜集、整理、解析过程会令其体验感更强,收获更多。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气氛使师生对话更显平等。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究,自然生成各种问题并逐一解决,这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的最好办法。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发现,之前埋怨学生没有想法,没有创造性思维,其实大多是教师自己禁锢了思维,不敢尝试新的思考方式,不敢解放自己,把课堂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辩,久而久之也就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
通过这次师生共同的探究体验,教师真实地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它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自信,而且让学生收获了对文本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比另一个按传统教学方法授课的班级,他们对本文的印象和理解都不如实验班深刻)这个教学过程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下课之后,学生自发地将本文和之前学过的另一篇讽刺小说《孔乙己》进行了比较阅读,而且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教师而言,这是“教学相长”的一次切实体验。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刺激着教师的思维,敢于接受课堂即时生成的东西,教师感受到了课堂本该具有的开放性和活力。这是一次令人享受的课堂体验。
3.初二语文范进中举 篇三
范进正是封建时代千千万万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科举制度的殉道者。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到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课文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并配以范进发疯的画面和声频资料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空间。由于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了解甚少,对理解范进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设计了“知识链接”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获得对范进生活的社会背景的感性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破重难点,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我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
如赏读第五段时,我这样来引领学生阅读:“中举了,就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中举了,也就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让我们在喜庆的乐曲中去感受的范进中举后的形象吧!播放民乐喜洋洋,学生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与文字的碰撞与对比中不仅体会到讽刺艺术的魅力,也达到了情感的共振,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如何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我首先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角度赏析(赏析内容、赏析层次、赏析描写方式、赏析个性化的语言)。然后紧抓个性化语言中的一个“好”字,以“好”为主线,通过“读、思、议、究”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境况,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透过表面的“好”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世态炎凉的社会,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抓住“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两个句子不同思想感情及内心活动进行分析,通过品读触及人物内心世界。并从中体会范进发疯的原因,感知范进的利禄熏心的人物形象,并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为了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为了达到“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课堂教学境界。我用以下结语结束本课的学习:“范进中举了,在众人攀附和名流认可中,他获得了精神与物质上的莫大满足;范进又疯了,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变化,膨胀了他早已根深蒂固的人生欲望。封建科举制度就这样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就这样毒化着整个社会,扭曲着人的灵魂。我们仿佛看到在顺应与抗挣中挣扎着的范进,正在他梦寐以求的仕途上艰难地走着,走得那么痴迷,走得那么沉重”。
4.初二语文范进中举 篇四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美梦成真的,从此踏上了富贵之路,而有些人也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的命运究竟如何,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2)背景链接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曾祖父、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吴敬梓少年时热衷科举,23岁时考取秀才,屡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读书生活使他暴露出叛逆的性格,父母去世后,近房觊觎遗产,使他看透人性虚伪、卑劣,不到10年,家产挥霍一空,他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寻常变化后,看穿了世态炎凉,写出《儒林外史》。
2.生难字词
(1)字音 星宿(xiù)
斋公(zhāi)
醉醺(xūn)
阎王(yán)....紧攥(zuàn)带挈(qiè)腆着(tiǎn)啐(cuì)....嗑(hé)兀自(wù)..(2)词义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权变】随机应变。【见外】当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强调不出所料)。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浏览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明确: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二部分(第3~11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明确:(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明确: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意味着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既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又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功名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明确: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癫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步骤四 深层探究 分析人物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形象跃然纸上。
2.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
明确:张乡绅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他是另一种类型的热衷于势利的人。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3.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明确: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明确: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变化,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被奉承、被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5.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明确: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2.拓展延伸
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它的作用。
明确: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范进中举 吴敬梓
背景——中秀才,丈人“贺喜” 开端——借盘缠,范进遭骂 发展——断炊烟,范进卖鸡
高潮——中举人,喜极而疯,丈人打人,丈人趋炎 结局——送礼物,张乡绅附势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只有成功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让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23* 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
【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 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5.《范进中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星宿(Xiu)斋公(zhai)醉醺醺(xun)带挚(qie)啐cui)簇拥(cu)侥幸(jia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作揖:拱手行礼。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3.阅读全文,理清小说情节。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商酌:商量斟酌。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癞虾螟(lai ha ma)阎王(yan)攥(zuan)
二、导入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样的思想有一定影 响。吴敬样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 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 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3.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3.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 2 对读书人的毒害。
4提问。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四、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五、作业
互.完成课后练习三第1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指出下列字音、字形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A.带挚(qie):提携。契约(qi):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B.作揖(yi):旧社会通行的一种棋手礼。编辑(ji)i对资料或作品进行整理枷工,也指做这种工作的人。
C.省俭(sheng):节约,不浪费。不省人事(xing):不明白gi:理,不懂事。D.端(chuai):踩,踏,脚底向外踢。揣(chuai):藏在衣服里。
(二)填空题。
1.《儒林外史》是一部体长篇 _____小说。作者 _____,字 _____,安徽省全椒县人,__代小说家。
2.《范进中举》一文的中心事件是 _____。小说极力描绘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揭露了 _____。课后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后阅读古代名著,掌握基本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范进的形象以及这个人物所体现的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课本描写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胡屠户。
三、正课
1.提问: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 3 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l)从语言描写:
中举前,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范进,说他是“现世宝”“因我积了甚什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并训斥他“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骂他“是 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范进因去乡试设有盘缠,向胡屠户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啤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不要失了你的时”“癞虾蟆想吃天鹅肉”说他中相公是宗师看见他老.不过舍与他的,骂他长相“尖嘴猴腮”,骂他野心“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到城里乡试,家里饿了两三天,被胡屠户知道又骂了一顿。中举后,大家请胡屠户“治疯”,胡屠户作难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称范进是“贤婿老爷”夸范进“我的这个贤婚,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说他女儿“像 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2)从动作描写:
中举前,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来贺 喜,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向他 商议到城里去乡试的盘缠,被他一口阵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前来贺喜。众人请他“治 疯”,胡屠户“作难”,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 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 袖,走上集去。凶神似的走到范进跟前广个嘴巴打将去,心里到底还是伯的,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打完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想一想,更疼得很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胡屠户跟着范进回家时,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看见张乡绅来拜见,他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直等他上了轿,才敢走出堂屋来。范进给他两锭银子。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装推脱。听了范进的话,他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
迷的去了。小说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倔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2.提问: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讨论并归纳:张静斋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拉扰,开口“亲切的世弟兄”,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了50两银子,一所“三进三间”的房子。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场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3.提问: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有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奎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4.提问: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想一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 4 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四、小结
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睑,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喀!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瑞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 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 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这四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描写范进的疯态的()A.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B.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C.通过人们的反应,运用人物的对话来描写。D.通过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变化来描写。3.联系全文看,范进发疯的主要原因是()A .为考举人,长年积劳,一喜之下乐极生悲。B.屡试不第,见喜报不信是事实,一急之下而发疯。C.欢喜过分,跌了一跤而变疯。
D.屡试不第,一旦中举,事出突然,喜极而疯。4.范进中举发疯说明了_
5请发挥想象,写出范进发疯的丑态。(字数1O0左右)
6.初二语文范进中举 篇六
一、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举前。当范进中秀才时他来了, “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说自己“倒运, 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 ……不知累了我多少。”坐下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 然后居高临下地教训范进, 虽中了相公, 不可在他这样“正经有脸面的人”面前“装大”, 要立起“规矩”, 不能有失“体统”。临走的神态是“横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 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范进向他借盘缠, 胡屠户还骂范进“想天鹅屁吃”、“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甚至还骂范进的母亲是“老不死的”。
中举后。胡屠户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 提着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正来贺喜”。当众人要他打醒范进以治其疯病时, 这个平日百般辱骂、讽刺女婿的人却犯难惶恐了:女婿中了举人, “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 “是打不得的”, 否则阎王要让下“十八层地狱, 永不得翻身”。经过众人怂恿、劝说, 他才喝两碗酒壮胆, 颤着手“打”了范进一下。范进醒来, 他很懊悔打了“文曲星”。回家途中, 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到了家门”, 又高叫“老爷回府了”。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由原来的“居高临下, 见面就骂”变成了“毕恭毕敬, 逢人便夸”, 夸他是“贤婿老爷”、“天上的星宿”, 夸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夸他是“天上的文曲星”。还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 却是认得人的”, 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 毕竟要嫁与个老爷”, 对范进的母亲也恭敬的称之为“老太太”了。
中举前后, 态度前倨后恭, 通过鲜明的对比, 将胡屠户这样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小市民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范进中举前后心态的对比
封建社会, 封建秩序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官位本是封建秩序的主要特征。范进中举之前, 对胡屠户的训斥是“唯唯连声”, 当他被胡屠户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时, 还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 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猥琐和麻木。中举之后, 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为“方老爹”, 表现了他因社会地位的提高, 心态发生的巨大变化, 已经是高人一等了。同是一人, 地位不同, 反差竟是如此之大。这一现象, 把范进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腐儒形象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 也可从中看出当时千千万万读书人的精神面貌。
三、范进中举前后的待遇对比
中举前后的境况和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中举前, 住的是茅草棚, 穷困潦倒, 家里经常揭不开锅, 文中说他到城里乡试结束回到家时,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他的母亲饿得两眼昏花, 什么也看不见了, 到邻居家借米也借不到。出榜那天, 家里连早饭米也没有, 母亲还叫他去集上卖鸡买米。可中举后一切都改变了, 不但胡屠户对他有了敬畏之心, 就连素不相识的张乡绅也赶来拜访, 赠银, 送房, 乡邻们也是呵护有加。总之, 中举改变了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变化之大, 对比之强烈, 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当时炎凉世态的最辛辣的讽刺。
四、众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
范进中举前忍饥挨饿无人救济, 参加乡试没盘缠无人过问, 大家都像躲瘟神一样躲着他。可一旦范进中了举人, 众邻居就不请自来, 主动关心, 极力帮忙。报录的人来了, 范进还在集市卖鸡, 有人主动去寻找;范进喜极而疯了, 往外疯跑, 众人主动跟着, 他的一只鞋掉了, 有人主动拾起来;面对着范进的疯病, 众人积极主动商量医治的方法;范进家贫, 一时拿不出什么款待报录人, 便有主动拿鸡蛋的、拿白面的、背斗米的、提两只鸡的、搬桌凳的。中举前众邻居漠不关心, 中举后热情异常, 只因中举后的范进在他们眼里再也不是穷书生了, 而是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了。进一步展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张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对比
张乡绅早已是举人, 又做过一任知县, 家中富有, 但对中举前的范进却不屑一顾。范进中举了, 他装得才认识似的, 郑重地写好大红全帖, 亲自坐轿来访, 主动跟范进攀亲, 称自己与范进是“亲切的世兄弟”, “如至亲骨肉一般”, 不仅送银子, 还送房子。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这般亲切慷慨, 极力拉拢?就因为中举后的范进地位和他相仿, 拉拢了范进, 他就可以攀附范进的宗师周学道和房师汤知县, 可以扩大、巩固自己的权势, 他也可以和范进相互勾搭, 欺压百姓了。
7.17《范进中举》教案 篇七
主备人: 周亚飞
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腆 踹 绾 带挈 星宿 权变
(二)尖锐的讽刺:课文讽刺兼滑稽,其特点表现为在现实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进行鲜明对比,使讽刺的对象得到充分的表演,从而完成讽刺的任务——尖锐地嘲笑腐朽的科举制度与深受其害的知识分子和形形色色的势利小人。
(三)人物形象:范进与胡屠户形象的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地“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二人表现为一恭一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截然不同,慷慨地送来肉和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的才学和品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而范进对这一切也无所不安,二人表现为一尊一卑。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字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②读清字义,注意古白话的字词与现代汉语的不同。③读懂背景材料。
关于作者: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忿世嫉俗之情。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恭迎“盛典”,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关于作品:
《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五十岁以前。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确实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批判黑暗现实的同时,却把理想寄托在一些“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关于科举考试的相关常识:
明清的科举制度规定:凡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论年龄大小),童生通过院试,可以取得“秀才”称号,也叫生员、进学、相公。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城考一次,每逢子午卯酉年秋天举行,又称秋闱、大比。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这种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在乡试次年于北京礼部举行。参加考试的是各省的举人,考试在三月,所以又称春闱,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通过考试,可以取得进士的称号。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称进士及第,三名又各有称号,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殿试以后,还有一次叫作朝考,在殿试后若干日举行。通过这个考试,按照等第,任官授职。2导语
①可以播放电视连续剧的相关片断,借以导入。
②可从网络下载相关的图片资料引入。
③可从相关的情节引入。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情节:
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考了几十次连个秀才也没考上,受尽了困顿和屈辱。有一次在贡院撞号板,口吐鲜血,满地打滚,闹得不可开交时,四个商人出于怜悯心,资助一些银钱替他捐个监生进场考试。从此由秀才、进士到御史、广东学道,步步高升。后来他主持秀才考试,考场上一个老童生引起了周进的高度注意。那老童生面黄肌瘦、胡子花白、衣衫破旧,大冬天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见这个考了二十多次秀才都未考取的老童生,周进便心生怜悯,想方设法提拔他,以免“屈了真才”,周进反复看范进的答卷,头两遍使他大失所望,看第三遍时,聚精会神,细细品味,一篇狗屁不通的臭八股,居然成了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于是“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那个老童生就是范进。课文节选部分之后的有关情节:范进中了举,许多人来奉承他,田户、房子、银子、奴仆都有了,他搬到新屋连请了三天客。到第四天,其母见家里有许多细瓷碗盏,大笑一声,喜极而死。后来范进到了京城,中了进士,做了山东学道。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儒林外史》中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故事梗概,理清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转变。
②找出课文中描写范进与胡屠户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尝试分析。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简介小说情节的一般常识,启发学生结合“思考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故事情节
①熟悉情节:复述故事梗概,进一步理清线索,熟悉内容,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②概括情节:概括情节,并无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关于情节结构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社会地位及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第1段)范进进学回家,胡屠户前来贺喜,对女婿连骂带训,范进“唯唯连声”。
第二层(第2段)范进为赴乡试向胡屠户借盘费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第3—12段)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第一层(第3—5段)范进发疯。
第二层(第6—9段)屠户治疯。
第三层(第10—11段)乡绅拜会。
第四层(第12段)范进赠银。
作者把故事情节的中心集中在范进中举前后。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情节牵动全线,展开了它的艺术画面,让各色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一个黑暗侧面。这种将情节加以提炼与典型化的做法,可以更深刻地揭露矛盾,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挖掘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4品析活动
品析课文第一部分,可探讨以下问题:
①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要点:写明礼物,屠户的职业和悭吝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②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要点:Ⅰ“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这是厚颜无耻的卖功。Ⅱ“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他的所谓“体统”就是封建的等级观念。
③“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要点: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即欺贫爱富,媚上压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④“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要点:傲慢粗俗。
⑤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要点:范进不是不知道丈人嗜钱如命、刻薄小气,之所以硬着头皮去商议盘费,既是因为无法他借,更是因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不甘心于屡试不中,以至于不顾一切,要再去“考他一考”。
⑥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要点:他是从“家财”和“长相”这两个方面来断定的。“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品析课文第二部分,可探讨以下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要点:照应上文的“借盘缠”、“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与下文的“报喜”等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丑恶,一旦中举,地位立即改变;为下文的范进“发疯”作了铺垫,形成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和读书人的堕落;与下文张静斋的“拜会”形成对比,既说明范进中举后地位的迅速上升,又反映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世态炎凉。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要点:范进快而猛的行走动作,显示他想知道是不是真的“中举”的急切心情。
③第5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要点:“中举”,意味着几十年来所过的贫困、屈辱的生活即将结束,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已出现在眼前,政治、经济地位马上要改变。本以为中举无望,而现在竟中举了,因此范进看了中举的报帖后惊喜得发了疯,这就很自然了。
⑤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要点:报录人对“中举发疯”之类的事情常有耳闻目睹,对“中举发疯”的原因也是一清二楚的,因此,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迷了心窍”,就含有揭露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更广更深的意义。
⑥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汉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要点:可以显示胡屠户的身份和派头“今非昔比”,也跟着“中举”的女婿“阔”了起来;写明这一次贺喜的礼物,与上一次范进进学,胡屠户只是“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形成对比,具体、深刻地表现出胡屠户势利的市侩性格特征。
⑦“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要点:“忍不住的笑”含义:胡屠户在女婿范进中举后,一改以前轻蔑范进的态度,口称女婿是“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但接着在大家的怂恿之下,他硬着头皮,“凶神似的”打了范进一个嘴巴。在极短的时间内,胡屠户前后的反差这么大,众人和邻居见了当然“忍不住的笑”。这“忍不住的笑”饱含着辛辣的讽刺,透过这“忍不住的笑”可以看到胡屠户反复无常、俗不可耐的市侩嘴脸。
众人笑:对范进,原先胡屠户是怎样辱骂、丑化的,众人一清二楚。现在胡屠户又换一副脸孔,换一套言语来形容、美化范进,活像一个不顾颜面的市侩、小丑,在大庭广众之下自打嘴巴,因此,众人也都笑起来。这“笑”,无疑是一种嘲笑、耻笑。
⑧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要点:写张乡绅来拜,这是点面结合的写法,更有力地说明范进中举后的地位迅速上升,也使我们看到封建社会攀附权贵的丑态。
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中了举,成了乡绅,就大富大有,所以,读书人醉心于功名,一心要沿着科举阶梯往上爬,因此范进一中举就欢喜得发了疯。
(三)布置作业
初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一)活动导引
导语
鲁迅先生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这是对《儒林外史》进步思想和讽刺艺术的最好的概括。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范进中举之前,胡屠户对他是什么态度;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又是什么态度。通过胡屠户的变化,你对这个人怎样看,你对那时的社会又有怎样的认识。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人物
按顺序提出问题讨论归纳:
范进中举前:(1)胡屠户自认为范进中了相公是他提携的结果,所以摆着长辈的架子教训范进。(2)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缠,去和丈人商议,想得到他的帮助。胡屠户一口啐在他脸上,把他骂了个狗血喷头。胡屠户看不起范进,认为他中相公是宗师舍与他的。
范进中举后:(1)众人请胡屠户打女婿,治女婿的疯病。他犯难了,道:“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打不得的!”(2)范进疯病好了,见丈人在跟前,担心挨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态度与前截然不同。(3)接着便是一番无耻的恭维:①“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②“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③“我小女在家长到三十多岁,„„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长到三十多岁还没嫁出去,居然还提,真不知羞耻。(4)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5)家里把屠户送来的几千钱打发了报录的,范进拜谢丈人。胡屠户再三不安道:“些须几个钱,不够你赏人。”(6)范进从张乡绅送的银子里取出六两多送给屠户。他手攥银子,把拳头伸过来,假意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当范进执意给他时,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然后大加吹捧张老爷的银子比皇帝家还多。前后一对比,胡屠户势利小人,见钱眼开的丑恶嘴脸被勾勒得活灵活现。
4品析活动
对小说中的三个人物进行归结,学生谈及其中要点即可。
①范进,醉心于功名入仕的穷书生,可屡考不中,连秀才也没捞上,但仍执迷不悟。中举前家贫如洗,无米下锅,饱受嘲笑侮辱。中举以后,疯疯颠颠,丑态百出。被胡屠户一打才醒后,惟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作者通过范进这个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和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入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
②胡屠户,眼光势利、庸俗自私的市侩。女婿考取秀才,提礼贺喜,见仍穷困潦倒,又摆架教训。范进借盘缠,胡屠户却大骂一通,显示了他的自私、悭吝、粗俗。范进中了举人后,胡屠户态度截然不同,慷慨送来肉和贺礼,口称“贤婿老爷”,夸范进才学和品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众人催促他治疯时,他“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走上前去。他“大着胆子打了一下”,“那手早颤起来”不敢打第二下,“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范进清醒回家时,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作者用漫画式的夸张写法,通过鲜明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更主要的是,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
③张静斋,一个赫赫有名的乡绅,在范进中举后,急急忙忙地屈尊造访范进的寒门,还一再地攀亲套近乎,称范进为“世先生”、“亲切的世弟兄”,又是赠银又是送房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范进如今成了新贵,张乡绅便忙着拉拢勾结,以便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小说借这个人物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虚伪、黑暗。(三)布置作业
小作文训练:
(1)小议胡屠户对范进的“称呼”。
(2)从“腆着肚子去了”到“笑迷迷的去了”——小议胡屠户其人。
两题任选其一,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一)活动导引
导语
俗话说:“穷秀才,富举人”,一旦中举,就可以踏入仕途,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作威作福了。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如醉如痴地追求功名利禄,这些读书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读所谓的圣贤书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致大都穷困潦倒。他们往往思想僵化,迂腐可笑,有的穷其一生也没能考中举人,有的侥幸考中,精神与肉体也受到极大的伤害。课文正是通过范进等人的形象,形象地说明了科举制度是套在封建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是戕害人心、败坏社会风俗道德的毒剂。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课文具体而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充分地显示了范进这么一个畸形人物乃是畸形社会的必然产物。试从社会环境方面分析范进不中举人死不甘心、一旦中举喜得发狂的原因。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教师辅助策略: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关于环境
可从以下角度提示学生交流。
①举人出身的张乡绅富贵显赫。
②范进周围的人,特别是胡屠户、张乡绅态度的变化。
③范进中举前后经济情况的变化。
关于主题
范进中举发疯的社会原因探讨:首先,明确夺取“功名”是范进大半生惟一的追求,为此他不惜皓首穷经,忍辱含羞,饥寒交迫。他是用生命作赌注,来赌这个“功名”。一朝金榜题名,喜从天降,这种心理刺激和震撼大到范进无法承受,以致发疯,而且疯到须以巨掌猛击方可清醒。科举之毒入他的骨髓,无可自拔。其次,这个“举人”的称号有巨大的“含金量”,一旦获取,便可身价百倍,得到荣华富贵。总之,范进发疯的“病根子”是科举制度,它已经深入人心,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关于手法
从“思考与练习”
二、三题入手引导分析。
4品析活动
①范进不中举人死不甘心,一旦中举喜得发疯,有其社会原因。
中举就意味着有显赫的地位,慑人的凶焰。如举人出身的张乡绅;他那“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那一身纱帽、圆领、金带、皂靴的气派,那使得胡屠户一听见他来,就“忙躲进女儿的房里,不敢出来”的凶焰,那“比皇帝家还多些”的银子„„这一切,对读书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力,读书人无不对此垂涎而朝思暮想。一旦中举,惊喜万分以至发狂,这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怪事,而是自然而然的常事。
中举就意味着光耀门庭,应有尽有,处处受奉承,时时得恭维,神气活现,飞扬跋扈。胡屠户可以大骂范进,训斥得范进唯唯连声,是因为范进还没有“中举”;胡屠户称范进为“老爷”,是“天上的星宿”,奉承他是“才学又高,品貌又好”的“贤婿”,是因为范进中了举。这种社会地位因中举而大变,对读书人也是诱惑无穷的。许多人为此而不中举死不甘心,一旦中举就喜得发狂。中举就意味着有富足的财富。中举前,范进家里穷得两三天揭不开锅,就是“中举”当天,他还抱了鸡到集市叫卖好换米回家。而一旦“中举”,仅张乡绅就送来了“贺仪五十两”银子,“三进三间”的干净房子。这种经济收入,对读书人自然也是有极大的诱惑力的。
②中心思想:课文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在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③写作特色
Ⅰ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胡屠户是做杀猪卖肉生意的,所以,他的话始终离不开猪油、猪肉。范进中秀才他去贺喜,“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范进中举后,他又阿谀奉承道:“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这些语言,非常符合这个市侩小人的身份和性格。而范进则不同,他是一个读书人,知书明礼,说话非常的斯文,即使胡屠户又训又骂,他仍文绉绉地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之后,张静斋拜访他,他也会得体地说一套应酬的客气话,谦恭而不卑下,不失举人的身份。而张静斋对范进说的话,如:“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股;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强拉关系、虚伪客套,也非常符合其土豪乡绅的身份,突出了他的老奸巨猾。
Ⅱ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范进把两锭银子送给胡屠户时,“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可是一听范进说“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他就“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拳头的一伸一缩,一舒一揣,活画出胡屠户的虚伪与贪吝。还比如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副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Ⅲ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以至无米下锅,到街上去卖鸡;中举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中举前,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阿谀奉承令人肉麻。中举前,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甚至百般奚落嘲讽;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科举制度扭曲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
(三)布置作业
研究性报告参考选题(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2)范进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还是受益者;(3)《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4)范进发疯,病根何在;
(5)一场“癞蛤蟆”变成“天鹅”的滑稽戏——谈《范进中举》的主题;(6)胡屠户为什么不敢见张乡绅;(7)从胡屠户的两次“贺喜”说起。
以上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
(选自李禧同主编《教案选编》)
8.《范进中举》 篇八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课件地址:www.hnhysyzx.com/kejian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 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 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 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 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 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初二语文范进中举】推荐阅读:
语文初二作文08-11
初二语文试题08-31
初二语文阅读计划07-24
初二语文期中总结07-28
绘画初二语文作文08-17
初二语文上册名著11-02
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赏析06-08
初二上语文作文专题06-09
介绍钢笔初二语文作文07-06
初二语文期末模拟卷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