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7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一
星期四,我看了《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的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己心爱的古赋,而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童年乐趣。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二
“啊, 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 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 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 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 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 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 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 万物复苏之时, 春暖花开之际, 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 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由组合, 相互合作, 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 同伴们伴舞, 动作虽不优美, 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 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 环环紧扣, 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他们对春天的喜爱, 对自然的钟爱, 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让课堂回归生活, 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 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 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 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 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 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 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 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 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 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 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 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 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 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 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 在田野边, 在公园里, 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 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 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 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 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 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 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 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 以生活为基础, 以生活为素材, 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 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 并非如洛克所言, 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 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 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 有了生活的积累, 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 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 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 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 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 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 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 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 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 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 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 使学生参与活动, 增加体验, 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 乐此不疲。
3.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篇三
【关键词】 接收信息;潜在意义;展示平台
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经常听到同行抱怨学生:不好好听讲,讲多少遍还不会?学生一脸茫然。我不禁思考这个问题:难道该责怪学生吗?我们在讲课前不断地整理教学思路,不断地将解题方法“简益求简”三尺讲台上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学生惊叹佩服老师的博才多学,教师带着一脸的满足走出教室,却为何收效甚微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方式才是数学学习的最佳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技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是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種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二、数学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数学学习主要涉及理性思维,完全得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数学的自主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
1.从学生的接收信息来看:常见的表达方式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由于不同形式的表述语言所导致地接受方式的差异,不同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数量和程度会因人而异。比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课题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接受符号语言,有的学生倾向于图形的形象理解,大多数不习惯文字形式。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围绕数学内容传递相关信息,由学生自主判断所要接受的信息,自主选择接受方式。
2.从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角度看:当学生以自主学习方式学习数学时,可以自主地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方法。这个过程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不能只将现成的答案和结果告诉学生。当学生积极主动的是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于头脑中适当观念发生非人为的和实质的联系,并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获得心理意义的理解时,他就已经自主学习了。因此,所有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口号。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必将成为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他与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样,应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设计:
1.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应以现实的有趣的书学情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会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实践、归纳、类比、思考、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主动学习。但教师的行为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在议一议、想一想、做一做等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进行探究和猜测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等等。开始学生单独学习,老师适时点拨;而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是自学成果得以不断的辐射、扩散。教师在如何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此来保证每个小组大致相同的学习水平,有效的互动、交流。
3.利用多媒体搭建展示平台。学生初步学习后,要检测学生是否会数学的思考,即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用数学方法和知识去解决。但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由浅入深、逐渐递近、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成果,促进全班范围内学生的交流。教师在评价是不应以能否解决出问题为唯一标准,而应在思考的深度、方法的创新、审题准确、计算方法灵活等多方面评价。值得一提的是不能忽视学生的错误。应该建立一个错误展台,师生共同搜集,共同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改正办法,对课堂上产生的所有学习结果都充分利用。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是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正如鲁迅先生向往的百草园一样丰富多彩,相比之下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把老师滔滔不绝的传授改为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又怎么能有老师埋怨、学生茫然?自主学习的课堂将是我们师生的百草园!
参考文献
1 数学花园漫记(马希文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数学与哲学(张景中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 数学家的眼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四
本文用了对比的手法,鲁迅首先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由自在的地方,在“他”的百草园里,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尽管大人们并不这样觉得,但这依然是个令所有孩子们向往的园地,鲁迅先生在这里过得快活自在。但是画风一变,幼年鲁迅该上学了,他来到了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老师是寿镜吾先生,鲁迅敬佩老师的知识渊博,但对老师的一些做法觉得不满,课堂也很简单,描绘了一个乏味的学堂生活。
再看看现在,学校的课程五花八门,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老师巴不得让学生多学点东西,也不会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孩子们的课余生话更加层出不穷,不仅有电子产品和伙伴相伴,还有各色的书籍,新奇的玩具。可是现在,依然有些家长们过分地禁止玩乐,强制要求学习。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专注于学习,但是,这会极大的打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甚至感到厌烦,从而降低效率。可你会说:“鲁迅先生的童年不也是如此吗,那么他为什么如此成功呢?”确实,他成功了,可是现在成功的人多的去了,而且现今成功的人也能有美好的童年。鲁迅先生成功后还是对这样的童年感到不满。若能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拥有快乐的童年,何乐而不为呢?这让我联想到了古人的话:“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又印证了兴趣的重要性。从以前的琴棋书画到现在,有了许多不同的,各有特色的兴趣爱好,可以看出,人们依然把兴趣当做追求的目标。
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五
鲁迅家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子,相传叫百草园,那是鲁迅的乐园。鲁迅常来这里捉虫子。传说在百草园里有一条赤练蛇和美女蛇。鲁迅小的时候是在三味书屋上学的。出门向东,不到半里,就是他先生的家。第三间是书房,墙上有一块匾,匾下是一幅画着梅花鹿的画。
三味书屋
我去了百草园。百草园非常大,园子里有一口井,还有一座假山,山上有很多野草,旁边是很大的一棵香樟树。园子那边有几块菜地,种着许多白菜。
我还去了三味书屋。正中央有一个匾和一幅画。中间是先生的座位,旁边是学生的座位。鲁迅座位在墙角。为了不让自己迟到,鲁迅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
百草园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六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家有一个大院子,叫做百草园,可别提多有趣儿了,石井栏、皂荚树、紫红桑葚,还有叫天子、鸣蝉、黄蜂都先不说,光泥墙根这一带就趣味无穷。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常常遇见。吃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覆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园真是个好地方。
小时候的鲁迅在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上学。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渐渐加难,教书先生管得也越来越宽松了。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院子,很小,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先生经常问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大家都从后院跑回来,开始朗读,当声音静下去时,唯有先生还在摇头晃脑地读书。大家便笑作一团,先生也就不好意思继续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七
一、抓住教材文本,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首先回忆了百草园的儿童生活, 说明在那曾经是“我的乐园”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通过描写百草园的可玩、可爱之处, 来表达儿童的无比快乐。例如, 作者写自家后院的一个园, 园里无限生机, 无限乐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分句来看, 作者采用了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 借儿童观察生活的眼光, 把百草园的无限趣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作者涉及的自然界的事物来看, 有“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 以及“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还有“何首乌”, 等等, 这些在作者的眼里充满勃勃生机、无限情趣的小东西, 给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
“光滑”的石井栏, 是长年累月从井里汲水的缘故;“肥胖”的黄蜂, 既表现出了黄蜂的肥大可爱, 又说明了孩子喜欢的原因;“叫天子”的轻捷, 是因为它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也与儿童想与鸟儿比翼齐飞的心理吻合。而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通过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来, 给人以热闹非凡的感受, 等等。因此, 作者将百草园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动静搭配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人感到百草园特别可爱。接着,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则描写三味书屋的情形: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 虽然小, 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 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 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 太久, 可就不行了, 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 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 但是不常用, 也有罚跪的规则, 但也不常用,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大声道———
“读书!”
这里先来看一下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私塾。根据记载:在教学方法上, 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 先生正襟危坐, 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 然后侍立一旁, 恭听先生圈点口哼, 讲毕, 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之书, 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 私塾中体罚盛行, 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 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因此, 当孩子们沉湎于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园子时, 免不了私塾先生的呵斥。
二、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多处以美妙的语言描写儿童生活乐趣。
其一:
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 棒上系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牵着, 看鸟雀下来啄食, 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将绳子一拉, 便罩住了。
其二: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 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 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 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都有一大本。后来, 为要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三、探究学习, 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何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寿镜吾”老先生?我们将摘引《中国文化报》关捷的《三味书屋主人说鲁迅与“三味”》一文介绍给学生读:
寿镜吾, 是三味书屋的第三代主人, 也是最有作为的主人。他从先人手里接过教鞭, 一挥就是60年。仅仅从启蒙了周氏一门的鲁迅、周作人这一点来看, 寿镜吾就为中国新文学创下了殊勋伟业。……
寿镜吾的办学方针之一就是传授知识, 培养有文化的国民, 坚决不讲八股文和试帖诗, 不为封建王朝培养鹰犬和奴才。……课堂上, 他那双近视的眼睛时不时向下搜寻着, 看看学生当中哪个像荆轲、聂政。他讨厌刘邦, 却非常热爱项羽, 兴之所至, 他要高诵“力拔山兮气盖世”, 那情形和鲁迅描写的“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应该是一样的。
……
少年鲁迅和寿镜吾的思想是相通的, 至少在反对封建制度上是一致的。鲁迅受“三味”精神的影响很大, 他的身上也不时晃动着寿镜吾的影子。遗憾的是, 绍兴城在20世纪20年代比较封闭, 寿镜吾直到1929年逝世, 也不知道周树人“变成”了鲁迅, 他只知道这个学生在外做事。他曾对寿宇讲, 他的学生当中周树人是最聪明的, 不是一般的聪明, 他读书读得深刻, 作文更深刻, 他可能要成就一番大事业。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篇八
1.课文简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是一篇讲读文章,多年来一直被作为经典文章进行解读,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范文。将本课作为单元的第一课也可以看出教材编撰者对这篇课文的重视,对于示范性地学习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来练习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深入体味文章情感、学习文章表达技巧。结合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了解文章背景、理清文章思路;品读语言描写、学习写景抒情的手法;感受文章童趣、体会文中深情。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注重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和情感熏陶的三维结合,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感受文章中语言的生动表现力,学习文章中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感受文中天真烂漫的童年乐趣,联想自己的童年趣事来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心态。
3.教学重难点
本课作为重点讲读课文,其教学的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文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成为教学的侧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童年的向往和思索之意,感受文中深情成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相关教学理论
应该改革教师的传统教育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为主的教学观,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就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就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教学,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用丰富的语文素养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知识的浇灌和心灵的滋润。
2.本课采用的教法
本课教学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自学研讨式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迫切需要的知识点开展教学,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断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语文课堂关注的焦点。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采用朗读和问题导引等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形象到语言进行感知、感受、感悟、理解、品味、探究,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课堂阅读教学,而往往提前设计好了问题和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回答出自己的问题,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研读,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就无法实现学生语文阅读的高效积极开展。在不彻底的素质教育下,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已成了事实。阅读成了一种课上学习的“任务”,学生失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2.本课学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课堂阅读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其次应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抓住“神”——主旨,然后掌握“形”——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让学生从中掌握阅读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把握阅读的速度和侧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阅读。
四、说教学过程
1.思路设计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我根据散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力图突破传统的教法着力贯彻新课改精神。首先从文章的整体感知入手解读本课的写作背景,了解这篇课文是鲁迅在历经人生沧桑后对童年生活的温馨回忆。然后从学生自我研读和小组合作学习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表达,在个性化体验中完成对文章的解读。最后在审美陶冶阶段,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喜欢的语句的朗读和品味,从文字中体会情感,结合学生的童年趣事的回忆,让学生感悟童年感悟人生,注重语言技能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情趣。
2.课堂教学环节
(1)课前预习
本课是重点讲读课文,在课前安排学生利用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查阅关于作者鲁迅和本课的相关资料,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先生的生平,利用工具书扫清本课的阅读障碍。
(2)课堂导入
在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音频播放歌曲《童年》,由歌曲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由此引导出本课的学习。用歌曲引出课文的学习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整体感知
首先,找同学介绍一下关于作者鲁迅先生的生平,了解本文的写作时间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散文创作时正是作者处于苦闷彷徨的时期,认识到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儿时的快乐生活和求学生涯的回忆性散文。
然后,指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泛读。泛读是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结合工具书,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的生字词掌握的情况,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内容。
(4)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本课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大段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个段落是:“作者眼中的百草园”。
学生们分学习小组进行研读讨论,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思考这一段落的内容:作者笔下描写了百草园的什么景物?你最喜欢百草园的什么?说说看作者怎样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妙趣横生的?
第一个问题是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景物描写然后进行归纳汇总就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这一题是技能训练的重点。第二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让学生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然后加以表述。第三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景手法,通过语言的表现力、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增强语句的表现力,使文章生动富有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写作能力。
第二个段落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在研读这一段落时,我也是提出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描写了三味书屋的哪些生活片段?你对作者在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谈谈作者如何来描写他的求学生活的。
第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中将看似杂乱的三味书屋生活,学会总结概况文章内容。第二个问题是较为开放性的题目,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文中私塾生活感兴趣的点,体味作者对“苦中有乐”的三味书屋生活的深情。第三个问题还是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写作方法,力图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自由轻松愉快的对话,达到对文章主题的个性理解。
(5)活动感悟
在课堂研读结束后,我打算开展一个课堂训练活动,要求学生们根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发言时间为三至五分钟。通过这一活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保持儿童纯真活泼的天性和求知进取的心灵,回忆童年趣事,在快乐中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九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表达了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
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十
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我原以为近代孩子的娱乐很少,可没想到,单是作者家后面一个普通的长满野草的“百草园”,就能为“我”带来无限的乐趣。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词语,写出了景物带给他的安宁以及昆虫带给他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朴实的、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小草作背景,是少年鲁迅爱它的原因。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而“三味书屋”也并非那么无趣: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好一个生动地童年生活场景!
这篇文章文笔优美,满是作者对童年的向往。正当童年的`我也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记得三年级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做了一个小碟子,装上了小米,放在阳台栏杆上。因为我们发现,最近有许多鸟儿像是找不到吃的似得,在天空中有气无力地飞着,看见小虫子就“哄抢”,一定是虫子少了。我们只想给它们喂食,可没想让它们在这里安家。几天后,鸟儿们陆陆续续地来吃小米了,而我就像少年的鲁迅,偷偷滴看着来吃食儿的小鸟儿们。
又过了几天,我发现一只鸟儿落在了栏杆上,吃了食儿后却不走了。也许是它挑中了这块遮风挡雨的“宝地”吧。我正要去轰走他,爸爸却说:“别忙!”看了一会儿,说:“这只麻雀腿上有伤。我们把它放到花架上去吧!”我走过去,它用惊恐的眼神看着我,却又无力飞走。我捧起它,它却挣扎着要飞。最后,我在花架上选了一块舒适的地方,给它安了家。
经过几天的休养,它终于能跳跃了!又过了几天,它完全康复了!但这也意味着要分别了。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我捧起它,站到阳台栏杆后,像文中的鲁迅一样,惋惜地望着它,说:“小鸟儿,再见!”它彷佛也明白了我的意思,望了望我,接着又扭头望着蓝天,眼中射出渴望的光芒,张开翅膀,振了振,朝着万里无云的蓝天飞去……
1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十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经典散文,被收录在鲁迅《朝花夕拾》散文集中,这篇文章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散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掌握散文教材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让学生朗读所学文章,并解决文章当中的生字词,背诵文章第二节中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然后直接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致使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符合新课改理念中提出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新理念。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散文,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会抓住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领会散文的主旨。
一、从学生视角优化教学设计
备课不能只是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给出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要结合编者在某一单元对具体课文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具体学情找到文本与学生的最佳契合点、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由于初中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有限,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比较困难。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训练。教师可以设计简单有效的教学步骤,如:让学生初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情感变化,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细读课文、师生共同剖析这篇散文的写法特点,如写景时的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描写两处景物的自然过渡和准确预言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在教师有效地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步突破教学重难点,学会欣赏散文的一般方法。教師在备课时要设想到学生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从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设计问题。
二、用相关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创作的一篇记叙自己妙趣横生幼年往事的散文,为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文本中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童年乐事。例如:教学到作者描述自己在百草园的生活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与百草园相似的场景:绿绿的草地、飞舞的蝴蝶配以和悦的鸟鸣声,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乐园,引导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感悟少年鲁迅在百草园里的快乐。又如:讲解到作者跟着闰土捕鸟的情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一下自己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抓鸟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了解作者童年在百草园的幸福生活等。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探索鲁迅童年乐事,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理解鲁迅对童年往事的怀念之情。
三、用深情朗读体味作者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揣摩阅读语调,准确把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让学生试着朗读“百草园的玩耍”和“三味书屋的读书”两个段落,并让学生说出在朗读时应该用什么语气?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仔细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然后发现作者生活在百草园挖何首乌根、听长妈妈讲故事、跟着闰土父亲捕鸟时的生活是轻松快活的,而生活在三味书屋被先生逼着读书、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和死板严肃的先生是苦闷压抑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来品味、用情来朗读,用满是欢欣和丝丝哀愁的语调分别读出作者在百草园生活与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截然不同的心理,然后得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自己对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对腐朽封建制度的抨击。
四、用精巧作业巩固教学效果
有效的作业设计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业设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第二节写景时的由远及近、上下呼应和动静结合的写法仿写训练,写出学校的花园一角,让学生使用好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静态景物的特征和动态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可以让学生以少年鲁迅的心理写出在三味书屋一次挨打的经历,要求学生重点写出挨打时的心中所想和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通过布置这种自主探究型的作业,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写作结构,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散文写法的学习,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让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切身感受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散文教学要注重走进文本,用心去体会文中的故事。教师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精致备课,优化教学设计;要创设出散文学习的相关情景,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景、用情去感悟文本的主题表达。要用精巧的作业来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学生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十二
一种意见认为,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 贯穿全文的, 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 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 对知识的追求, 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一种意见认为, 是对比关系, 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 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 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 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发展。从而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又一种意见认为, 是衬托关系, 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 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以上的意见都说得通、都有合理之处, 但第二、三种观点有对作者主旨的进一步引申, 即是当代的评论者在作者本意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加入了更深刻的思想。但我们认为, 作者鲁迅思想固然深刻博大, 但并非在每一篇文章中要体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意不在于表现什么高深的思想, 只是作者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因此, 第一种理解似乎更中肯更合乎鲁迅的本意。文章前后两部分即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有所对比、有所衬托, 但其中有一条贯穿的主线, 那就是孩子的快乐自由以及这种天性不能被磨灭, 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 (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中) 这种天性都会有所闪现, 因此全文是欢乐和谐的统一。
一、百草园的童话世界
那被称为乐园的百草园实际“其中确乎只有一些野草”, 按照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看当然算不得乐园, 只有按照孩子的心理即不管是什么才可以理解。我们发现孩子在百草园里不是与小朋友们而是与花、草、虫、鸟等对话、玩耍。“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这是此篇散文最经典的一段。一般老师在讲这一段时往往给学生说这一段写得好, 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拟人手法使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好像有了生命一样。但实际上不是用拟人手法就好, 这种美不是拟人手法起到的效果, 而是按照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尽管其中的事物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没什么, 但在孩子眼中都是美的、美不可言, 都是活的、活灵活现。这和许多童话故事多用“拟人”手法的意思是一样的, 儿童都爱看童话故事, 是因为童话符合儿童的审美期待。故事里的花鸟虫鱼都会说话, 成人认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但儿童认为它们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所以百草园的美在于意境,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段写得好, 就在于创设了好的意境, 又把技巧融入其中, 俨然是一个童话世界。因此, 教师没有必要在这一段中条分缕析、大谈修辞效果, 而应更多的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体味快乐、通过调动自己的童年记忆去感知、发现美, 他们的童年很可能有与童年鲁迅一样的故事, 有捉住“放屁虫”那可笑一幕, 只有学生把自己融入其中、发出会心一笑才能更好地达到陶冶心灵的目的。
二、百草园中的“鬼故事”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评论者有不同解释, 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王富仁教授的观点认为体现保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 提醒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1], 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 除此外, 还在于这是作者有关百草园记忆最深的故事, 而且增加了另一种神秘氛围, 引发作者的多重联想。“美女蛇”的故事和传统中的“鬼”故事本质是一样, 它其实是一个“男女约会”的故事。只不过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故事中的人物“妖魔化”、丑化了, 尤其是女性主动的。因为传统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不允许自由约会。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就被妖魔化为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 叙述视角是有转换的:由单纯的儿童视角转为讲故事的人、孩子和作为成年人的作家的视角相互交织。从故事讲述人长妈妈的视角看表现的是对恶的惩罚;听故事人仍然采用儿童视角, 表现了怕与渴望的心理以及对神秘的深刻记忆;从隐含作者的视角看表现了对胆小怕事的退缩者和因嫉妒或精神压抑而变态者的嘲讽, “他虽然照办, 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这是成年的叙述者突然插进来评论:这家伙自讨苦吃!最后这一层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对法海的评价是一致的。这一段视角的转换游弋自如, 显示了鲁迅高超的叙事的技巧。
三、猜测被送到三味书屋的原因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 也许是因为将砖块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 也许是因为站在市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这一段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心理, 认为被送去读书是由于顽皮即所谓做错了事, 因为这些“顽皮”家长平时是不容许的, 所以送去读私塾甚至最严厉的私塾是做错了事对自己的惩罚。这种儿童式的想象和推理正是童年视角的巧妙运用, 初中的孩子也许都会有类似的、让他们记忆犹新的事情, 这样就拉近了和鲁迅的距离。
四、三味书屋中的别样乐趣
这一部分写到三味书屋固然不如百草园自由好玩, 但也有许多意外的、别样的乐趣, 先生的自我陶醉、孩子们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出去偷偷玩耍, 层层写尽了孩子追求自然、追求快乐自由、灵魂解放的天性。先生固然反对但也仅仅是“大叫”一声而已, 并无更加严厉的惩罚, 三味书屋比之百草园固然有些单调乏味, 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写成囚笼、地狱, 没有大痛大恨, 况且大家都已经把读书游戏化了。正是这种热闹好玩起哄似的读书、先生朗诵的得意、单纯的读书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染孩子, 总之:这一段“他只是把教师的教学法写得很菜, 却没有把他的心写得很菜”[2], 所以前后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也是本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的所在。
“后来, 因为钱用, 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了, 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最后这一段是成年口吻和视角, 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对美好童年逝去的伤感和留恋。
摘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 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 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也是本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的所在。而童年视角的运用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也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效方法。本文从百草园的“童话世界”;百草园中的“鬼故事”;猜测被送去读书的原因;三味书屋中的别样乐趣等方面解读童年视角的运用。
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十三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是先生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段的回忆,真实的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先生所经历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活的一角,抒发了对童年岁月以及师长的无限怀念。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以轻快活泼的笔调白描了一个孩子童真的内心世界,读来让我们感同身受,也消除了我们与这位大文豪之间的隔阂感。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成人的眼里,所谓“百草园”只是一个荒芜的旧园,杂乱无章。而在孩子眼中,百草园里有油蛉歌唱,有蟋蟀弹琴,是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的乐园。
“先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时,人一拉,便罩住了。”这样的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在感觉,甚至等不及到下雪天就想试上一试。想到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在春天里扑蝴蝶,或挥着长长的网兜在花丛中胡乱舞动一番,碰碰运气;或暗中观察着哪只蝴蝶停在花上了,便蹑手蹑脚的靠近,用手轻轻的捏住它的翅膀,逮住了,不过通常也是端详一会儿就将蝴蝶放飞了,再接着去逮下一只,乐此不疲。看来,童年的趣事,从古到今都是相似的。
后来,儿时的鲁迅便去了极其严厉的私塾——三味书屋学习,草园不能常去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多么惋惜的感叹啊,庆幸尽显孩子贪玩的本性,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很多人认为三味书屋枯燥乏味,暗藏着鲁迅先生对旧社会教学方法的批评。在我看来,这不是作者的创作本意。你看,博学的寿镜吾先生虽然要求严格,但手中的戒尺却很少落下。先生读书入神时,陶醉其间的样子也很是可爱。读书,习字,对课,虽然比在百草园乏味得多,但与同伴们在小院子里面折腊梅,寻蝉蜕也很有意思。童年的种种,即便是当时看来,再大的不悦,都会因时光的流逝而镀上一层金色。甚至在鲁迅先生的一生里,那荒芜的百草园,严厉的三味书屋都将是他心中最澄澈的一方净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当年鲁迅先生因为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而遭到了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先生南下厦门大学教书,在繁杂的教学之余,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创作了本篇文章。回忆旧事是温暖的,怜爱的,现实中的鲁迅先生更多的是孤独和苦闷,是对现实的冷峻的审视。先生既在故乡和童年的记忆里寻找精神的抚慰,同时又清醒地认清着现实,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像“真的勇士”一样“直面惨淡的人生”,继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正如《朝花夕拾》这个题目一般,清晨绽放的鲜花,夕阳西下时去摘取,虽然花失去了原有的芳菲,却别有一番风致。美好的童年,也是那朵傍晚采下的,略失娇艳的鲜花,承载着美好的回忆的同时,也积蓄着温暖的力量,照亮了鲁迅先生的战斗的一生。
1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写生活感受《这里有我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 菜畦qí 桑椹shân 轻捷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 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 陌生mî 鉴赏 人迹罕至hǎn 觅食mì 竹筛shāi 秕谷.......bǐ 系jì 传授shîu 书塾shú 渊博yuān 蟋蟀.....shuài 宿儒.rú 蝉蜕沸dǐng 窦士juã 拗ǎo 倜傥.tuì 人声鼎..dîu 厥....tì tǎng 金叵罗pǒ 盔甲kuī 绣像xiù 锡箔.....xī bï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百草园:[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三味书屋: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圈出你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字词,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2.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3.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4.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提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倾向第三条,最后一段话表现了对儿时生活的留恋)(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⑴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⑵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2、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⑤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
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⑦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5、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⑶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合作探究,蛇的故事(突出这节的难点问题)
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
2、写百草园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增加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使得它更有情趣。其他方面不必涉及。)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⑷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小结]: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六、引导分析第二部分。1.学生齐读过渡段。
①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
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学生讨论,回答。)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
⑥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三味书屋学习生活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
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七、练习:
1、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造一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说数学12道题要做,也不必说英语20个单词得默,单是语文的一篇作文就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您想,我得什么时候睡觉呀!”此句是说学生的家庭作业太多。由此看出这个句式的特点是形容某种事物非常之多。)
2、同学们小的时候,都捕捉过小昆虫或玩过各种游戏。请你模仿鲁迅描写冬天捕鸟使用一系列动词,也用五个以上的动词描写你亲自做过的一种活动。(教师可找几位同学看谁说得好;也可以做为书面作业。还可以边说边表演。)
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十五
【关键词】长文短教 教学目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耳熟能详的课文,是一曲谱写童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这篇文章虽然是鲁迅的文章(鲁迅的文章一般都较深沉难),但可能是文中所写是同龄人的故事吧, 学生对该课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知道:教授一篇课文,我们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下面主要就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谈谈我们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说说教授这篇课文我们要达成的总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语言经典凝练值得品味,写景状物生动形象精彩,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又较为复杂,颇具争议,若要面面俱到未免冗长繁多,所以我们就很有必要做到“长文短教”,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重点,做到选点教学。那我们在“长文短教”过程中,又具体可从哪些方面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选好我们的点呢?
我始终觉得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是阅读的美文,又是写作的范本。我们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感受作者的童心,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细读课文,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发自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趣,仿佛就像看到了幼年的鲁迅先生: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与伙伴一起捕鸟、听长妈妈讲故事。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住心中的孩子气,当读书入神时,却没发现学生们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如:课文中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用我们儿时的话说,就是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上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拨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地炫耀.。
2、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领悟、体验小鲁迅当年的心情与乐趣,去感受“乐园”。
朗读中体味第二段百草园景物的诗意、孩童的情趣;朗读中体验当年小鲁迅“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情景中,感受到的那样一种紧张,一种惊异、神秘,一种好奇、满足;通过朗读,体会雪地捕鸟的心情和乐趣等等。如:
鲁迅在课文中写到传说故事,是由“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起的。课文总体上说,是采用模拟的手法,复现当时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再稍作加工,就形成了一种类似民间说书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这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的。比如——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这里,拟声词(“沙沙沙”、“豁”)的灵活运用,“抖”——“飞出”——“飞回”——“敛”这些动词的连用,以及长短句的配合,从三字(“到半夜”)开始,到五字(“敛在盒子里”)结束,整个叙述过程,形成“三——四——三——七——七——七——九——十——八——五”这样的“短——长——短”的句式结构,造成了一种张、弛、急、重、轻、轻有序的语气,而且也从中隐现出讲述者的神态。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3、品味辨析词语,感受文章语言的凝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课文对“百草园”的命名。一是“相传叫做百草园”,是从老一辈传下来的习惯称呼。二是“那时”的“我的乐园”,是童年的“我”心里的愛称。其实,在后文回忆雪地捕鸟那一段里,还有一个命名:“荒园”,这大概是接近园子的实际状况的,或者说是成年人眼里的园子:“人迹罕至”,谁也不去关心,今天的人们也早已忘却了。它只存活在“我”的童年记忆里。这样,“百草园”——“荒园”——“乐园”三个词语,就有了说不出的意味和韵味。
4、品味语言,紧抓神来之笔,领会作者的情感。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神来之笔,它出现在文章中间的过渡段——
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我的”蟋蟀、覆盆子、木莲,而且还是“们”!而且还突然冒出了德语!这真是太特别了!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而且鲁迅自己也就这么用过一次。这是不可重复的灵感的创造。但童年的“我”,视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为朋友的亲密无间的感情,那失去百草园的“乐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这一灾变所感到的愤激与无奈,都尽在其中了:这真是神妙极了。
这样的神来之笔,某种意义上,这是全文的一个纲。抓住它,整篇文章就都拎起来了。
5、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明确写作的顺序。
引导学生由题目入手,“从……到……”的结构,明确写作的顺序: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序。由此进行结构的细化,分出层次。
本文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两个地点,共8个片段,采用的是一线(感情线)穿珠(8个生活片段)的结构方式,使全篇记叙有序,浑然一体。
6、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
如经典段落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典型的写法,还有后面 “雪后捕鸟”的生活片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连续使用了一连串的动词的手法等,都值得我们进行读写结合,进行模仿训练甚至是对第二段进行想象扩写训练等等。
7、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只要读书的三味书屋”给了“我”什么?等问题,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把握。
当然,我们的选点教学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者,只要最后能达成我们的总目标都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的探索》,撰稿人:罗远雄
[2]《如何读与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钱理群,2008 年11期,目录
1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十六
1、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geming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 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2、“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3、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二、阅读第2自然段做下面的题目。
不必说_____ 的菜畦,_____ _的石井栏,_____ _的皂荚树,_____ 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 ,肥胖的黄蜂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只______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______,蟋蟀们在这里______,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______,还有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更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 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原文将划线处补充完整:
2、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这段文字采用的写景顺序是:( )
A.由高到低 B.由静到动 C.由近及远 D.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四个方面来写的。
4、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D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6、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文字做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将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什么?
四、阅读第9自然段做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2、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十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达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但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得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远。”这些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还有那繁杂的捕鸟过程和那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童年生活。这就是鲁迅对自己家后院“百草园”的描写,这儿真是好玩,可以追赶着云雀,直到它们飞向云霄,还可以拿着树枝像赶着马车一般将蜈蚣赶来赶去。时不时拔起何首乌,偶尔发现了像人样的根,便不停的炫耀。
这里无疑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那怪鲁迅喜欢这儿了。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家的书房。在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曾经请教过老先生关于“怪哉”的故事但是被老先生一口拒绝了,并要求鲁迅再也不能对他提这些“无关要紧”的事情,只是让他一味的学习。这样让很苦恼,于是他便只好在课堂上画画,时不时的叫上小伙伴们一起溜出去,去玩耍。由此可见三味书屋的教育根本就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那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的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推荐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析学习09-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背景09-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11-21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09-1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顺序辨10-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堂教案设计07-10
七年级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件08-12
小学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说课设计10-2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1-21
《神农尝百草》的读后感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