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精选8篇)
1.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篇一
2013 暑 期 社 会 调 查 报 告农学院生物技术 班 顾伟航1101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顾伟航
调查地点: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福成村及周边地区
调查时间:2013年8月
调查方式: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的调查原则,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与留守儿童深入沟通。
调查范围:福成村留守儿童及周边地区人员
概况: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的不断加强,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我国约有1亿农民迫于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约1500万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在15岁以下。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政府以及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与付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农 村 留 守 儿 童 现 状
(一)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福成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处于6—12岁年龄段。父母外出打工后,与孩子聚少离多,亲情关系淡化,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的隔代教育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约23000人,占留守儿童的6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8%,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8%,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3.1%。这些本应茁壮成长的孩子们,在成长,生活等很多方面面临着失衡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
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0%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对孩子的辅导,10%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经常和老师联系,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甚至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这些儿童在本应该受到教育的阶段失去了应有的教育。
2.性格行为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正常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出易嫉妒,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对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和社会足够的关注。但是他们处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产生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关怀机制。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明显。进城打工的农民却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入学政策,以及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高昂的入学费用,教材不一造成的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选择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主要是生活压力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儿童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老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将会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全社会要进一步齐抓共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五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父母都外出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3.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二是学校要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五是学校还应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对儿童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三、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其它社会问题一样,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顾伟航
2013年8月12日
2.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篇二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高
刘某, 9岁, 上小学二年级, 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了3年, 由于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低, 又对孩子溺爱, 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玩好就没事了, 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 偶尔问一下时, 孩子会说:“我作业写完了。”结果一看, 只是随便乱画而已, 敷衍了事, 学习很不自觉。在被调查的213名留守儿童中, 学习优秀者不足18%, 67%的学生成绩属中等或偏下。其中39%以上的孩子透露自己在家很少学习, 放学回家后, 大多数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或玩耍, 爷爷奶奶也不管他们。据对教师的调查得知: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 知难而退, 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作业完成情况极为糟糕, 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 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行;有的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2. 留守儿童人际交往中存在不合群、叛逆、暴躁等特点
苏某, 11岁, 上小学五年级, 已由爷爷奶奶照管三年, 三年中其父母回家一次。据调查, 苏某原本活泼开朗, 非常好动, 自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 不合群, 在家时多以电视为伴。调查数据显示, 有46%的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家后变得沉默寡言、不爱和他人交往;有17%的儿童变得不服从祖辈管教, 非常叛逆;有28%的儿童性格变得暴躁、冲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 “家庭对儿童的‘基本信任感’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基本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儿童与其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和互动形成”。但对留守儿童来说, 由于亲子互动的缺失, 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 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 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大。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 他们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 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 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 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
3. 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价值观偏移
调查中发现, 对于孩子的小偷小摸行为, 21%的隔代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声色俱厉的训斥, 甚至采用暴力;有35%的人对孩子百般袒护, 认为孩子还小, 可以原谅。有的孩子在学校受到别的孩子欺负, 回家告诉爷爷奶奶后, 他们不但不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 反而鼓动孩子实行报复, 导致事态扩大。加之有一部分隔代监护人责任心不强, 内心顾虑较多, 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理。监护的缺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气, 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真空”。
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 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留守儿童中逐渐盛行。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 但大部分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大肆铺张浪费, 用于购买书籍的极少!有相当数量的孩子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 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 甚至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
4. 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存在缺陷
张某, 出生不久就由爷爷奶奶照顾,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父母之爱, 当他和别的小孩子一块玩的时候显得很不自信, 看着很胆怯, 有自卑感, 时间久了就变得沉默寡言, 慢慢地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教育场所, 儿童体验着由父母及家庭环境带来的一切影响, 萌发着个性特征, 为今后的人格发展打基础。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离开父母的照顾, 与父母间的互动减少, 感觉刺激缺乏, 生活单调, 变化较少, 这些都可能造成亲情淡漠, 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诸如爱激动、偏激、自卑、任性、自私、放纵、自闭抑郁、嫉妒、压抑、逃避、多疑、依赖、冷漠等个性缺陷, 为将来心理紊乱的产生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5. 爱的能力的缺失
王某, 4岁, 父母打工在外, 与爷爷奶奶生活了两年。期间妈妈回来一次, 在家呆了一个月。据老人介绍:他妈妈回来时给他买了很多衣服、玩具和零食, 可无论妈妈怎样哄他, 爷爷奶奶怎么教他, 他就是不靠近妈妈, 不和她讲话, 也不叫她。经过一个月的相处, 他妈妈走的那天才勉强叫了声“妈妈”。老人还告诉我们, 他妈妈走后他没有丝毫的想念, 而且当老人问他为什么不叫“妈妈”时, 孩子说:“她又不管我, 我为什么要叫她啊”。当爸妈把他接到打工的地方去上学的时候, 曾因为作业没按时完成, 妈妈轻轻打了他一下, 他就背着书包离家出走!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 而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 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 “爸爸”和“妈妈”在他们心中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 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 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 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 久而久之, 相互关爱、理解、宽容等爱的能力是缺失的。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的对策
1. 提高监护人的责任心、教育意识和教育素质
与留守儿童一起生活的监护人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 其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方法肤浅, 教养态度被动。他们的教育方式多是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31﹪的认为“棍棒下面出人才”, 45﹪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 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因此, 优化和提升监护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自身修养, 以及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为了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 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尊重孩子的权利、意愿, 理解孩子;要和孩子一道制定可行的家规, 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在处理孩子问题上, 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2. 农民工家长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与交流的质量
农民工家长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 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 就是叮嘱孩子听话, 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 也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 孩子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
因此, 年轻父母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职责, 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 多与孩子、老人沟通, 尊重、关心老人,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和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 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 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 但不是不爱他们, 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 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 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 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使他们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 建立三级联动的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对留守儿童在心理、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从心理、情感层面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利用家长学校或家长会, 对监护人进行一定的家庭教育的培训, 传授先进的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监护人的文化素质。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发展农村寄宿学校, 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 可到寄宿学校读书, 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建立学校为指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保证的三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使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教学与管理, 2010 (3) .
[2]张国祥.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 .
[3]吴承江, 黄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 2005 (12) .
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篇三
调查显示,我国约有5800万留守孩子,他们被动地成为空巢乡村的守望者,在环境迷茫与自我希望中徘徊。我们当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6周岁。父母外出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1.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和关爱。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沟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2.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了解的学生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习,家中没有学习的氛围,有时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家务,就没有兴趣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我发现“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代管人有时又监管不力,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如厌学情绪增加、性格孤僻、遇到小事易走极端等。部分孩子存在任性、孤僻、冷漠、不讲文明礼貌、合作意识差、上进心差等多方面的性格缺陷和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3.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特别是亲情的缺失导致部分儿童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忧: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打架斗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5.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使得他们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道德品行易产生偏差。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动辄以不去上学要挟监管人或老师……
6.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或打骂、或训斥责怪。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以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村的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行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应该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委会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或视频,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半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4.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四川农村留守儿童状况专题调查已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关系做了分析,本报告将结合前两篇报告结果,并综合受访者的意见建议,对整个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综合分析。
结果显示:目前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孩子关心不够,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渴望、父母的陪伴诉求非常强烈。建议全方位构建和完善关爱留守儿童体系,加强对父母、监护人的教育,切实落实当地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积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作用等。
一、在外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不够,监护人对学习、思想、能力培养和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
调查显示,有24.6%的在外务工父母不太关心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在家的监护人主要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89.8%),对其能够起到的监护作用仅是“照顾日常生活”(93.2%)和“负责人身安全”(69.2%),对于“辅导学习”、“思想品德教育”、“独立能力培养”、尤其是“生理卫生指导”方面比较欠缺。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一般所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或是年龄较大),对于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方面照顾多,精神方面关心少,对于孩子学习的辅导,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生理或精神上的需求关注少,留守儿童的成长在这些方面缺失较多。
建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引导,切实落实作为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对于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或监护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调查中约半数受访儿童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一般,而问及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受访儿童表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在外务工的父母“经常”关心的留守儿童,成绩好 的和喜欢集体生活的人数比例均高于父母不太关心的留守儿童。调查结果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建议外出务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精神、心理上的需求,在学习、思想、生理卫生指导方面多花一些心思,多教育和引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不能把责任推给监护人,父母的引导、教育更为重要,父母应加强与监护人、老师间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品行、心理等各方面的状况,积极与监护人、老师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正确、及时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
三、与有些父母不太关心孩子对比,九成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在外务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
问及受访留守儿童,自己最大的心愿或期盼是什么时,排在前面的是“在外务工的父母健康平安,不要太辛苦”(89.7%)和“提高学习成绩,今后可以顺利考上大学”(64.3%)。详见图1。(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1 留守儿童目前生活学习上最大的心愿或期盼
而在外务工的父母亲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关心还不够,只有七成多的父母做到了“经常”打电话或写信。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对父母的爱更加纯粹,尽管外出务工的父母离得远,甚至有些父母还不太关心他们,但留守儿童都希望父母安康,不要太辛苦。本次调查问及留守儿童的想法,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表达了期盼与父母的团聚,渴望亲情的陪伴,心疼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们的辛苦。
四、留守儿童最信任依赖老师,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实施全程管理
留守儿童认可老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对他们的关爱,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受到欺负或者是遇到困难时,首选的求助和倾诉对象也是老师(61.6%)。调查反映出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最信任并依赖老师,因此建议学校老师不管是在平时的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要多和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多疏导,尤其是对独自生活状态的留守儿童,要更多留意,更多关心。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教育部门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次调查结果,建议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提升监护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应有专职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还可帮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
五、加大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本次调查还问及学校里是否有公安、消防、共青团等组织的人来讲授过有关防盗、防骗、防火、健康成长等自我安全保护的知识,受访儿童表示“经常有”的占45.2%,表示“偶尔有”的占52.2%,表示“从来没有”的占2.6%。
中央提出关爱留守儿童要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关爱服务作用。建议当地政府、乡镇及村委会,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当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动员社会力量、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要落到实处。本次抽样调查中还发现了两名目前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一是家住宜宾县高场镇梁山村、就读于青云中小学的吴明会,另一名是就读于家住安岳县永顺镇凉亭村、就读于永顺镇中学的文馨誉,建议当地要给予特别的关心,确保他们得到妥善的照料。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
1.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最新
2.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4.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5.关于留守儿童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
6.2016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7.2016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8.中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5.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五
前言:
活动参加者:黄波
活动时间:2010年3月29号-5月31号
活动地点:息烽县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11年3月20日。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11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习,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时好时坏,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
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政府、社会关注不够。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
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
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四是在课程
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6.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篇六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父母在外打工使留守儿童感觉亲情缺失,这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些留守女孩在生理变化出现时由于得不到学校和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关心和指导,往往表现出极大的惊慌和不安。
2、教育不够,许多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良
在调查中,教师、代理家长一致认为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一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这些老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高,文化素质偏低,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难以给留守儿童正确的教育和指导,在学习上也不能给留守儿童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同时,老人与孩子的代沟较深,难以沟通交流。正路乡初级中学学生张兆晶,父母在家时是勤学苦读,善于钻研,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父母赴新疆务工后,由爷爷奶奶照料,他开始变得生活懒散,疏于学习,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二是学校和家庭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品德和学习的发展。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负担重,对留守儿童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及时、主动地与委托监护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委托监护人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的意识差,有的委托监护人根本不知道孩子的老师是谁。有些地方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由于承担了较多的农活、家务活,致使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孩子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3、监护不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多数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所以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面临安全隐患。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
4、生活贫困,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从各村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的较多,而他们的家庭多数比较贫困。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在生活上一日三餐以面食为主,很少有新鲜蔬菜水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据调查显示,80%以上的监护人不懂得营养搭配,大多数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一些学校老师认为,部分留守儿童在听课时出现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
三、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分析
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制度滞后。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我乡把农村劳动力输转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任务后,流动人口迅速增长,2010年已达56700万人。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及与之相伴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体制和政策上的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无力承担子女在城市里入学、就医等方面的昂贵费用,因而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比如: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的“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课本费、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政策的落实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外地学生要另收借读费,以及城乡学校教材和科目设立的不同等,都加大了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的难度,使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大。
2、社会重视不够。从社会环境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对流动人口子女歧视的现象,推行无歧视政策,营造和谐氛围,为农村留守儿童平等进入并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尚需多方面的努力;从党政工作的大局来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狠抓农民增收,已成共识和重要的工作目标,但是对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还重视不够,还没有把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到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接班人这一高度来认识。
3、部门职责不明确。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党委政府围绕留守儿童问题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缺少一个统筹指导的机构。一方面留守儿童工作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全面、系统的安排部署;另一方面各部门职责不明确,留守儿童的教育、卫生保健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薄弱,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整体推动工作的体制
还没有形成;第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不够,全方位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尚未建立。
4、教育责任方缺位。从留守儿童家庭来看,由于外出打工的艰辛,父母在经济利益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出现偏差,在两者之间往往选择前者,多数是把孩子交给年老、没文化、没有监护能力的爷爷奶奶而一走了之,从而忽略了父母对孩子应尽的教育和关心。从学校来看,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没有特殊的关照和教育,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等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的教育严重空缺。从农村基层组织来看,把精力放在劳务输转增加收入上,根本没有考虑“为农民工带孩子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一代建设者的素质关系到城乡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我乡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结合本次调查,提出如下建议:
1、把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留守儿童问题是未成年人问题,也是农民问题。党委、政府必须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和谐社会、新农村和精神文明三大建设总体规划,纳入“三农”工作大局,在农民工问题和劳务输出工作中通盘考虑,统筹推进解决。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建议农民工输入地政府将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纳入乡经济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出范围。
2、建立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组织机制
建议乡、村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评估机制,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工作。乡镇、村组由政府牵头建立留守儿童工作指导中心,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办法。村、各单位和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为留守儿童和监护人提供服务。学校建立与留守儿童在外务工家长联系制度,共同构建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管理和监护体系。
3、制定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措施
建议乡党委,在规划后五年实施中,增加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教育等内容的目标要求;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加快改革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政策、制度,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为农村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成长创造条件;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和建立留守儿童就读的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或在现有的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农民工解决后顾之忧。
4、形成推动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合力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乡党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的牵头单位,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并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学区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公安部门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财政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给与必要的经费支持;妇联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把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工作纳入家庭教育“十
一五”规划。民政、司法、卫生、人口、工会、共青团、关工委结合部门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5、营造留守儿童平等发展的良好环境
7.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篇七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座谈调查为辅, 并结合这次调研的目的和对象, 选择周口市辖县中六个乡镇、六个自然行政村的不同群体, 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原因
根据调查内容, 选择十四岁及以下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成年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等不同群体为调查对象,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意抽查180人, 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60人, 现在监护人60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60人。调查活动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2月, 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调查问卷100%回收。调查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80人中认为留守儿童中学习表现成绩优秀的不足4%, 成绩中等的约16%, 中等以下约占到了80%!访谈中有的老师和乡、村、组干部反映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差的, 而且有部分13、14岁的孩子逃课现象增多, 对这个问题被调查不同群体的认同度比较高。我们在跟踪调查中发现, 远离父母留守农村的孩子80%以上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临时监护, 接近20%的孩子临时跟随亲戚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每年回家一两次, 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 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的通话、通信频率不足每月一次。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养又普遍较低, 不善于和孩子沟通, 没有能力监督辅导孩子的学习, 生活中对孩子又过于溺爱, 更没有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跟亲戚临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是觉得心理无依, 寄人篱下, 亲戚大多忙于生计或不敢放手管孩子, 这对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从调查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和情感问题, 但是, 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却发现不了或不愿意承认。孩子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出现了问题而得不到关爱和及时的疏导, 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极易产生心理失衡, 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触犯法律,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分析表1中的调查数据结合访谈中了解的情况, 我们发现:远离父母生活的农村孩子, 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者是亲戚生活, 而这些临时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普遍缺乏, 农村儿童自身防范意识弱, 自我保护能力也差, 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 甚至被不法分子盯上, 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 在被拐卖的儿童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另外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女童被性侵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受到性侵犯的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抚慰和帮助, 享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对她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非常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2.2 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和成因
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农村社会化养老程度极低, 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很强, 农村的老年人对儿子和儿媳的依靠比较强, 一旦儿子儿媳外出打工, 老两口一般只有互相照顾, 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耕种自己和儿子一家的土地, 非常辛苦。表2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选择的120位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发出120份, 回收120份。
数据显示留守老人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 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老人和子女联系主要靠电话。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联系频率比孩子少的家庭高, 有的留守老人家庭和子女平常几乎不联系。访谈发现这种情况一部分是因为子女们自己的负担重, 压力大, 没有能力顾及老人, 一部分则是因为子女本身就不孝顺, 责任意识淡薄, 留守老人们生活上得不到子女的照顾, 精神和心理上也得不到子女的抚慰, 自身文化程度又普遍较低, 所以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 心理上也感觉非常孤独。再则, 农村留守老人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的收入是通过种植农作物, 再拿到市场上卖所得, 收入低且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老人们一方面生活节俭惯了,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拮据, 平常有个小病小灾的就扛着, 大病只要不躺倒也硬撑着, 或到诊所买点药吃, 给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超过七成的留守老人还要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责任, 这就使得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困苦, 精神和经济压力更大。尤其是失偶留守老人的生活无依无靠。总之, 物资清贫, 心理无依, 精神无助, 缺乏保障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 尤其是远离子女的老人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 身心两方面都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煎熬, 已经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生存状况,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解决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的建议
(1) 各级政府协调各方资本力量, 同时大力开展对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县乡经济, 增加本地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机会, 并鼓励农村青壮年家庭创业,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2) 加大城乡医保并轨工作力度, 使这项惠民政策尽快惠及广大农民,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政策,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 改善生活条件, 以便他们带子女共同生活, 并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上学和就医问题。 (3) 各级政府提供经费支持, 并协调民资力量, 合理设置农村寄宿学校, 加大和完善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政策建立机制, 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及时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3.2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如上所述, 如果农村青壮年可以就近就业, 就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的生活条件, 使老人们和孩子的亲情沟通更为方便, 使得老人心有慰籍。 (2) 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体弱多病, 而且多为老年慢性病, 按照现行县、乡农村医保规定, 医疗费用还是很大负担很重, 建议政府对留守农村的贫困老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逐步减免费用, 直至政府全部承担, 以解决老人就医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改善生存状况。 (3)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阶层力量, 扩大农村低保范围, 从制度上、经济上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多措并举, 以使得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4) 由各级政府主导,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在农村建立养老院、托老所的同时开办一些老年学校, 定期举行文化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也可以引导志愿者群体进入养老服务, 社会各界都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的关爱, 使他们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慰, 让他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本次调研虽然时间比较短, 但调研内容较丰富, 针对性比较强, 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农村巨大变迁和国家、社会为农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更感受到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体现了社会的正能量。笔者也相信我们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 使得老有所依, 幼有所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人口学刊, 2013.35 (3) :37-49.
[2]王静敏, 安佳.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调研世界, 2015.9:38-40.
[3]陆锦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研究.才智, 2014.33:365-367.
[4]冯强.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 2016.479 (7) :31-32.
8.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 篇八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现状 ;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儿童由于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的不同,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学校方面也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特别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这部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1. 自卑心理比较严重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普遍自卑心理较严重。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的形成。自卑心理的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负面情绪会一直伴随儿童的成长,他们会感到非常孤独,在内心会产生对同学和朋友的抵触,甚至对社会和国家的一些做法产生抵触情绪,是大大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2. 性格孤僻,行为怪异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和语言的交流,缺少倾述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内心的困惑和冲突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泄,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其性格孤僻、情感冷漠、胆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在家照顾孩子的都是老人或者亲戚,对孩子缺乏必要的管教,往往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尽到责任了,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脾气暴躁、冲动等性格,常常惹是生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留守儿童年纪很小就出来务工的原因,更有甚至,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人员的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儿童是心理和生理都逐渐成熟的时期,也是其情感需要宣泄的时期,他们需要倾诉的对象和能帮助他们解决内心困惑的人,而往往照看他们的监护人不具有这个能力,也就造成了其心理的闭塞,不良情绪的产生甚至不良性格的养成。
3. 逆反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如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会对儿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极坏的影响。留守儿童普遍逆反心理较强,由于缺乏父母必要的关爱和保护,他们时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对人与人间的关系更是不信任,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有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遭到社会和他人的厌恶的,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虽然有些事过去很久,但仍不能不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马加爵事件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他那一句“囚衣是我目前为止穿过最好的衣服”不知道让多少人落淚,但眼泪的背后人们真正的思考了吗?这仅仅是一个马加爵事件吗?还是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的问题?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值得社会和政府关注的。
留守儿童的往往表面上看来比一般的同龄人要独立,要坚强,但其内心往往比一般的孩子更加脆弱。他们心态极不平衡,情绪波动较大,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加重其逆反心理和仇视心理。因此,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的相应心理教育措施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关键就是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如能使这部分儿童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校可以针对这部分学生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让班主任掌握本班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定期电话家访,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长和学生之间因为分隔两地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孤单,也可以加强家长和教师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 以学校为主导,开展针对留守儿童专题教育
作为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步发展。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学校要完善健康教育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帮助这部分学生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状态。
教师是学校构成主体,因此,学校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体贴,给予家长般的感情,使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心理上有所寄托。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题教育,使留守儿童懂得他们不是异类,他们的父母出外务工赚钱,是为了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子女,他们应该感到骄傲,并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通过这种教育,可以消除这部分学生心理上落差,从而促进其健康的成长。
3. 树立榜样,以榜样带动整体
目前,本校的留守儿童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向这类学生学习的讲座,树立典型,发挥辐射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其他留守儿童形成乐观健康的心理,从而促进整个留守儿童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但针对目前的教育情况,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真正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城乡彻底的公平,使“留守儿童”这个词汇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叶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8.
[2] 陈香.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
[3] 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申继亮.初中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
[5] 王晓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2008.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调查研究09-0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08-22
暑期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8-02
农村留守儿童调研08-12
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07-07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09-22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标语11-17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08-18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