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2024-10-02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精选10篇)

1.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一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舒江云

【摘 要】阐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的战略定位,借鉴企业ERP实施的过程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战略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ERP 高职 教学管理 信息化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77-03 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管理模式是目标导向性的管理,是面向企业培养职业岗位型人才,其目标集中在特定的产品和服务上。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从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虽然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建立了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但在管理上仍未完全摆脱过去中职学校的思想束缚,仍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当前高职院校转变教学管理模式的迫切需要,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特点,借鉴企业ERP实施过程,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提高,高职教育得到了政府大力的支持,但各高职院校主要将资金投入在校园改扩建、科研扶持等方面,同时在扩招因素的影响下,对教学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仍显不足。教学管理是面向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服务性工作,而随着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教学管理工作日趋繁杂,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升相应的管理服务,将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除在资金方面投入不足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方面也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没有涵盖教学管理的所有环节。例如,很多高职院校仅仅是把日常教学工作上的内容纳入信息化,而对于教师管理、校企对接等环节却排除在外,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和传统作业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教学系统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降低,影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效果。

(二)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教学管理的手段,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是相关的使用者。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在信息化素养方面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偏低。目前高职院校中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不完全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因此在信息化系统的使用以及问题处理方面存在着不足,一线管理人员亟须得到系统地培训。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这会影响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效率的发挥。

2.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理念不强。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提高整个教学系统效率,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环节和流程规范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解决信息传递以及资料整理的层次,对于教学管理问题应优先考虑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通过信息化改善教学水平,推进教学改革还没有进一步认识,这也制约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在教改中的作用。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有待健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面向的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系统,涉及各部门之间的资源整合、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的问题,因此,必须在规划和设计之初建立一套全面的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兼顾系统的功能性和规划性。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对信息化本身的认识,没有将其上升到高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只是把信息化看做改变管理模式的手段,造成了各部门协调能力差,系统的整体规划性弱,主要表现在领导层把信息化工作下放,缺乏高校长远发展战略的指导和统筹。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定位

(一)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系统效率,实现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通过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硬件设施、设备管理方面,利用信息化管理能提高利用率、减少闲置和浪费。在教学管理方面能够提高整体的协调性,教学管理各级各部门能够进行高效沟通、协作,从而能够更好地贯彻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教学管理方面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加灵活,在排课、调课等工作方面使管理人员从原来复杂和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二)协调高校与企业对接,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一体化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内涵就是指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更应如此。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与企业的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方案更新速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要或者闭门造车,尽管教学理念先进,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要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即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一致,则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系统作为保障,这种教学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人才定位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协调,而且能够实现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的调整,教学管理信息化通过资源的整合,有效地提高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高效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教学改革的适应性。

(三)规范教学管理,创建教育特色,确立人才培养定位的有力保障。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是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升级,更是把原有的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不规范、不协调等加以完善、规范和整合,即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实际上是一次对整个教学系统的重新梳理。在规范化的基础上,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把教学理念与教学定位贯彻于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与环节,进而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把这种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经验通过流程化和标准化的手段加以固化,最终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定位的贯彻和实施。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理论结构分析

基于以上对当前高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管理系统的战略定位,提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的理论结构图,如1图所示。

理论结构的含义为:通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起基于职业能力的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的作用是以教学体系为核心,以教学管理为支持,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控制,与招生及就业达到平衡。其中,教学体系所包含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体系的主题是专业教师,对象是学生,课程体系是手段,而职业能力是目标。专业教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学体系的关键。以上的理论结构能够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由于引入了人才需求,能够保证教学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大多数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是忽略了企业的需求或者注意了需求却缺乏对需求的分析及转化,没能建立企业需求与教学管理的衔接,进行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比如教学评价中只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老师以及教师互评的方式来进行,这一方面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另一方面使教学管理偏离了目标和方向。

四、ERP系统与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比较分析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运用信息技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以企业管理理念为出发点,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的管理系统方案。ERP首先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在实际的运用中表现为管理软件。教学管理信息化就是指运用IT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基于IT技术,通过软件集成的方式,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高校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ERP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将两者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由以上五个主要项目的对比分析,得知企业ERP和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之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面向的对象,企业实施ERP后最终表现为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竞争力得到了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实施后最终表现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的学生竞争力得到提升。第二,系统的目标,企业ERP的目标是满足客户需求,教学管理系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一体化,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ERP系统与教学管理系统之间存在着功能相似、内容不同的关系,因此ERP系统的实施方法同样应该适用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

五、ERP视角下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策略

由于ERP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在系统功能和架构上基本一致,其思想内涵是相同的,是管理学中的系统思想和集成思想在不同应用领域的表现。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企业ERP实施的角度,对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进行分析。

(一)领导的决策与支持是成功实施教学管理系统的关键。教学管理系统与ERP系统都是管理思想的技术实现。蕴涵在系统中的管理思想来源于企业的决策者或者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在教学管理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者须制定高校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的定位等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应从属于教育部关于高校发展的规划纲要,所以高校实施教学管理系统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方针和政策的具体落实。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对教学管理系统的规划实施,实际上是教学管理思想的整理与实际运用,而不能把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简单看成是管理手段的升级,教学管理系统实质上是教学管理理念与思想的技术表现。

(二)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实施过程进行管理。由于教学管理系统是对高职院校内的教学资源的整合,涉及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采用项目管理才能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另外,从教学管理系统的实施过程来看,采用项目管理能够保证项目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在开展项目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建立项目工作组,编制完善的责任制度,通过有力的组织保障决策者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项目的控制力。组织和制度是完成项目的前提保障。

(三)全员参与对未来系统的描述。教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实现高校战略目标及高校未来的教学定位。战略目标是高校的决策者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的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具体的模块设计则需征求一线的工作者,因为他们才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在获取对未来系统的描述的过程中,不能够照搬照抄其他院校的或者是软件服务商已有的模块设计,必须结合高校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现实的条件及需要,设计出符合本身发展特质的系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一点是保证教学管理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高校内部的所有成员参与讨论,给出建议,反复实验,最终确定方案。

(四)高校教学定位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对接。首先,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定位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把握企业人才的需求,这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所困惑的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原因:(1)很多高校没有将企业人才需求问题落到实处,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实现校企的对接。(2)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的需求,没有校企对接的教学环节。把单纯的企业实践理解为校企对接,把企业评价仅仅作为对学生的考核,甚至没有企业评价。只有深刻理解校企对接的涵义,才能通过教学管理系统加以实现。校企对接其实质是实现对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的对接。企业的需求即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如何获得需求则是关键。可以采取企业实践,将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评价,重新进行整理、转化,最后形成教学内容,成为高校教育过程中可操作的环节。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解决教学环节的“校企对接”问题等。其次,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校企对接的特性在于其灵活性。因为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对于一个协调性差的教学体系,要想及时地调整原有的目标,以适应外部的变化是很难做到的。但通过实施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将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环节进行有效地整合,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能够及时地进行调整,这种灵活性是实现校企对接的有力保障。

(五)选择适合学校需求的软件服务商。教学管理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住适用和够用的原则。不是必须“大而全”就好,不是大公司就意味着适合合作。在与软件服务商合作的过程中,要在沟通和理念上达成一致,这才是重要的。

(六)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流程再造是当企业中新系统替代旧系统的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在实施BPR工作之前,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是否有必要进行BPR,因为一旦实施BPR将涉及财力、物力的全面重组,而且也面临着一定的系统风险。另外,如果实施BPR,流程将如何进行重新设计。高职院校在实施BPR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权衡,要认识到不是每一次的系统实施都必须经历BPR,但涉及改革的系统则必须进行BPR。

(七)制定评价标准,对系统实施进行评价。高职院校在实施教学管理系统前,要根据预期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系统实施后,要对系统进行评价。评价环节是系统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保障,如果有偏差则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持续改进,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六、结语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或者计划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基于以上分析,在实施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将一体化的思想贯彻其中,以实现校企对接为导向,将信息化过程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则在提高教学系统效率的同时,更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借鉴ERP成功实施的策略,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具有实证性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98 [2]王仕琼,周鹏,徐骏.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科教导报,2011(3)

[3]刘宝剑,吴春旭.中小企业特点及其ERP实施的关键问题[J].现代情报,2006(2)[4]阎燕,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5)[5]马斌,马敏.ERP的关键成功因素[J]企业信息化,2012(1)【作者简介】舒江云(1972-),女,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经济法。

2.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二

一、 科学设计, 激发学生趣味

科学设计情境是学校英语情境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实施中, 要结合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改变以往情境教学设计中的随意性和单一性问题, 转而朝着多样性、针对性方向发展。教师要把握的一个宏观原则是:充分信息技术的平台作用, 强化“双基”, 掌握基本功;发展能力, 提升听说读写素质;创新思维, 提高逻辑与抽象思维。此外, 要注重情境教学设计的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将英语知识归纳总结, 综合在一起, 更加系统化。

课堂教学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 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学生能力的转化, 促进其能力发展。当然, 情境教学设计还应该在具体结构与形式等方面科学考虑, 需要体现的是情境教学的价值, 需要学生能理解与接受。当然, 这些需要考虑学生在客观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大程度, 以及最佳的情境教学完成顺序。科学性也体现在情境教学要贴近生活、深入现实, 让学生能从自身环境体验到。因为无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区生活, 不论是天上地下还是海洋陆地都是青少年十分熟悉与向往的东西。面对这样情境性强的情境教学, 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心态, 而没有思想负担。且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分层推进, 渗透人文关怀

在学校运用信息化技术突进英语情境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的英语素质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学校英语情境教学更应该包容大部分学生的思考, 这样教师在设计英语情境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这种客观差异, 通过面的扩展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情境教学, 区分层次与难易度。一般的, 可以在英语情境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按照基础、发展、创造的逐级上升层次, 对于基础层次, 要求所有的学生基本都能参与, 而对于发展层次, 可通过一种引导的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知识, 努力完成。而对于创造, 这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 因此, 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有选择的去实现, 而对于过度的发展阶段, 适当考虑学生的吸引力, 让学生感觉到可以完成, 但是还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避免过于简单或者偏于创造, 关键是通过不同层次让学生能从英语情境教学中获得成功体验, 不断提高其英语学习兴趣。

同时, 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价值就是增强人的文学素养, 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日常学习中,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搜索引擎手段搜索文学作品阅读,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文学美, 提升审美情趣、感受到民族文化与智慧的丰富多样。通过阅读, 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坚强的意志,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 磨练自己, 让自己也能在同样的境况下克服困难, 走向成功, 帮助其更好的度过学习阶段, 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在差异性的情境中展开思考, 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人文意涵, 帮助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三、凝结创意, 贴近日常生活

教师对学校英语情境教学的设计能否具有创意性, 对于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快速提升能力也很重要。而创意性的英语情境教学, 需要教师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活与教学经验, 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不是超越一名学校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另外, 伴随着英语教学的日益发散性与灵活性, 教师对于学生在情境中的回答避免标准答案, 而应该重视学生的英语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 遵循学生自主学习原则, 让学生能自我调整、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与质疑, 能发表个人思考的意见或见解, 而这也就从更为广阔的层面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素养。

传统学校英语情境教学主要是对标准知识的一种重复记忆或考查, 趋向于课内知识的再现。而对于课外知识, 也多数都转换为课内书面情境教学。为了实现课堂知识的巩固学习, 很多情境教学是封闭性的, 学科知识可以提前预见。而对于开放性的情境教学, 不可预见性的新知识是教师设计英语情境教学时一个难点。这里面需要教师融入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等, 因此, 需要在英语情境教学内容上考虑多维度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便加强英语情境教学的创造性, 让学生能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2]孙春成.英语反思性教学策略[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9.

[3]林崇德.学校英语教学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2009.

3.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主体性 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方案

一、主体性学习的含义

主体性学习的含义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本身的主体性得到不断的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的是主导作用,但这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教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同时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自主、能动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并且教师还要防止片面的、静止的、孤立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二、主体性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学生学习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而主体性学习正是在培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构建学生主体性人格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三、当前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理解主体性学习

有一些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片面地理解为自主学习甚至于就是自学,上课时告诉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然后让学生依照书上的步骤操作,并认为这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但是初中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在学习能力上都是不成熟的,他们并不喜欢一边看书,一边操作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

(二)主体性学习教学设计不充分

在教学设计时制作的用于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的课件、学件,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发挥或甚少发挥其作用。现在很提倡制作学件,有许多老师上课都制作学习网站,让学生在其中学习。虽然有部分这样的网站能够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不得不在多个窗口间进行切换,常常这边看了,那边换了个窗口又忘了,而且很多网站的学习任务以及操作提示也只是将书上的文字照搬过来,学生看屏幕还没有看书方便,学生仍然做的是依葫芦画瓢的工作,好像机器人一样。类似这样的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加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主体性学习的途径

(一)以激励为手段, 促使学习动机的内在化

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往往会遭到教师有意、无意的责难。不可否认, 个别学生具有“知耻而后发奋” 的品质,但大多数学生会在教师的批评、挖苦讽刺的教育方式下失去学习的动力, 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激情。但是,当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鼓励被激起之后, 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渴望成功的欲望,会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发出“我要学” 的内心呼唤。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成功联系在一起的,能够获得成功的学习,学生才可能对它产生兴趣。因此要持久地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还要帮助他们获得各种大大小小的成功,要在他们获得成功时,采取各种激励手段,尽可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需要,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成功过程中的失败,指导学生自我控制、调节学习情绪。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初一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他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比如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内存,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三)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正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应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目标确定,确定目标时要注意科学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目标,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要让目标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又必须是经过努力达到的。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目标,寻求问题的答案,当有困难的时候,鼓励他们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协作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赵生勇.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有效途径[J].青海教育,2004.

[2]李庚南.关于学生主体性学程导进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育,2002.

4.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四

准备阶段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特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育,培养现代人才,本着深入学习、有断挖掘、勇于实践的态度,切切实实地进行课题研究。从课题的实际出发,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在研究中提高工作质量,在研究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自己的业务能力。

二、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任务主要有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备课教案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课堂形式的研究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学期结束时,能使我们初步了解备课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上出精彩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得到更加清晰、有效的教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学生不断提高的同时,老师也能从实践、理论等方面得到提高,做到教学相长。

三、研究措施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应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问题练就教学真功夫。即“学什么”、“怎么学”和“有效吗”,思考与改善自己的行动。

1.要使教师的教学有效,学生“学什么”是个前提性条件。

2.指导学生“怎么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3.全面考量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包括效率、效益和效能几方面。

5.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五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商德群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信息技术溶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及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文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学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影响了教师的教,又影响了学生的学。

使学生学会搜集信息、获取信息、整理信息、输出信息是今天教育的基本目标,信息意识的培养,是教育赋予我们新的任务,将信息技术溶入学科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正是这一教学目标的体现,当然,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作文教学中的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形式,这种形式,以前通常用于对学生的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各种素材中,理清思路,学会切题、审题,从而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但这种训练往往受到“材料”的制约,一段文字,几幅图画,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作文教学引进了信息技术后,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问题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作文教学? 问题二,作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教材”的改变

1、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数据、图形、语言、声音、图像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使学生得到更完美更直观的综合信息。多媒体的实质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通道,多种信息通道的配合使用对于信息传播效果的改善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种形式,可以加快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的速度,又可以加深所学内容的印象。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把握事物的手段,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感性化。

2、网络化。

平民化、自由化、便利快捷的各种局域网组成的广域网的因特网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物理空间相对应的信息交流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与传播信息的手段,学生的知识来自交流并从交流中产生智慧,网络化扩展了学生的认知交流领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训练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教育模式”的改变

1、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通常文本中的知识与信息只能按线性结构来排列,阅读与检索的速度、效率都受到制约,而超文本的结构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链接和组合以及检索方法。而这种学习方法,对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从单纯阅读文字到多媒体应用软件。

传统的阅读材料是文字媒体,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使我们从文字扩展文字、图形、图像、声音乃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提高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程度,从而提高了效益。

3、检索式的资料查询。

传统的检索常常是十分累人和麻烦的事,而超文本和数据库的技术使检索成为轻松和便捷,只要用键盘简简单单打几个字符,在很短的时间内你想要的资料马上就出现在你的眼前。

4、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个体教育。

人出生后就生活在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环境里,所以学生的个性也是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而创造性正是个性的核心,树立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是发展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通道。计算机网络教育为个体学习,满足不同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案例

99年我们开始了这个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设计的课件既用于教师的教又用于学生的学;在准备的材料中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和各种视频材料,最先的设计是单机版,只能用于多媒体教室使用,这种形式,仍是教师为主体,学生的个体作用不能体现,后来把课件改成基于Web的形式,将课件放在校园网的服务器上,教师和学生在网络教室里进行授课,这样一来,无论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还是教学训练的效果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文本的图形化。

有一个材料:

这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许多小鱼被暴风雨卷上岸来,回不了大海,等待它们的将是悲惨的结局。一个小男孩在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一个散步的男人忍不住劝道:“孩子,有几千条呢,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回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为了增加材料的“张力”,我们将材料作了设计:一条小鱼,张着嘴,在水洼里正渴望什么„„彩色的图片显然要比单色的文字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展示材料的同时,我们还加了朗读。

显然,这幅带配音的彩色图片,要比一段文字更容易“打动”学生。同样还有一个材料,我们也作了设计:配音彩色图片。

地球的南极环境恶劣,不宜居住,然而最新研究发现,月球的南极则可能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那里阳光充足,且温度相对稳定,并发现了水和冰。自从1996

年科学家宣布有证据显示月球有水后,人类大大加快了移民月宫的步伐,有科学家大胆预言,人类最快可在15年内移民月球。

2、材料的图形化。

文字是我们交流信息的主要工具,但它的信息量没有其他媒体大。在材料上,用一些图形、图像代替文字材料,在图形图像上含有的信息量大,有的可以加文字,有的什么也不要加,有的配上音响效果,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编造故事、抒发情怀,同一幅图片,全班50个学生可能讲出50个动人的故事,这样的作文训练,使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大大增加了。精选了好的主题,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培养学生各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情感。

3、视频的使用。

虽然图像也能提供“情境”,但动画、视频素材,有着其他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它对视觉的冲击,它的震憾力,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触景生情,从而使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有资料表明:人们的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是通过视觉,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94%。另外,根据对记忆率的研究:学习时同时使用多种感官,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益和增进记忆。计算机技术可以提供这样一种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各个感官的功能,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旁白、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和各种声响音效可以刺激听觉;而交互式操作则更是发挥了人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的协同作用。

4、网络的应用。

基于Web页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使教师和学生走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校园网扮演和诠释了一个划时代的伟大的角色。超文本结构是Web页中常用的普通技术,所谓超文本(Hypertext)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如果所管理的信息不仅是文字,而且还包含图形、图像、声音等其它媒体信息,那就成为一个超媒体系统,换句话说,超媒体就是多媒体加超文本。

事实上目前的绝大多数多媒体系统都是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与管理。它将信息分成许多节点,节点之间用链进行网状连接,它可以在每个节点处提供多个不同的选择,易于实现“学习者控制”的个体学习的教学策略:鼓励以学生为中心,将流程的控制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任务需求和学习习惯来选择和使用信息,选择自己的认知环境;根据教师提供的研制的教学材料,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索性学习,可以探索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使用各种材料,参加各种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由Web技术提供的超文本、论坛、聊天室、BBS、电子邮件、搜索等各种方法收集信息、交流信息、检索信息、整理信息、发布信息。这样一来,原来普普通通的一堂作文训练课,已变成了思想、品德、行为、情感、信息素养、作文训练的综合课,其收益,远不是一堂普通作文课所能比拟的。

同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学生的个体的分层次教学成为了可能。个性化的学习,有利于对学生个性的培育、健康情感的养成、自信心的树立,使教学的诸多情感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师运用计算机在进行学习的学生中“巡视”,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记录学生如何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跟踪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以反映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策略,能够获得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关信息,支持连续性评价,给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讨

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现代教学观,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把计算机技术真正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否则,只能是把一言堂的“口灌”变成“电灌”,仅仅是把新技术强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在形式上是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根子上仍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十分清楚: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什么?信息技术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怎样建立“团队合作精神”?信息技术与教材之间有何种关系?在这样的新型

教学模式下,学生应掌握什么知识、方法和技能?这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在教学中自己的“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单元教学计划方法是教师们应该了解和使用的教学理念之一。

其次,研制、建立教学信息资源库。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十分耗时费力,其中有教学素材的数字化、教学素材的研制、教学软件的制作、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软件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靠学科教师自己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教师不但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学会使用多种软件,也要进行“团队合作”,要有信息素养。

再其次,教师和学生都要学会网络和因特网的使用,“玩转”网络,在这方面,往往学生会走在教师前面,学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方法,相对而言,教师反而有些“保守”,多一些抵触新事物的“惯性”。

创设情境、协商会话、团队协作、信息提供、单元教学、学生中心是新教学模式的基本条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因特网的使用为我们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教师不可能掌握各个技术环节和完全掌握与某个主题有关的“全部”内容,他们需要的是知道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那些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关联各种资源,如何组成协作小组,制定单元学习计划以及如何提供给学生搜索与分析信息的工具,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旁观者,一个合作者,一个领航员和一个陪练。

教育技术变了,教育方法也随之改变。教育方法是由教育观念支配的,我们要使学生改变传统的注重接受知识的倾向,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文化;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应用多媒体教学,应用网络教学、应用因特网资源已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我们在使用最新技术的同时,更要注意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注重人文关怀,在关爱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培育,健康向上的情感的养成以及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社会。

2003年6月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

2、陈长顺 《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9

3、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信息技术与教育》 苏州大学出版 2001.2

4、上海教委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专家组 《英特尔未来教育》中文4.0版 2001.4

5、何克抗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6.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六

结题报告

蒲城县电力学校

2015.7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本课题属于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我们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集合教学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具体形成以下三个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新策略、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角色转换,探索出符合中小学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新方法。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科学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形成重视学习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相结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①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②选择、确立实验教师和班级。③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0月)

自2014年5月起,在实验班级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的实验研究教学并接受课题组的评估。

3、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3月)① 扩大实验规模,进行具有验证性的实验班级第二阶段实验研究教学。

② 实验教师分学科进行实验总结。

4.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2015年3月-----2015年7月)① 课题组进行实验研究工作总结,撰写研究报告。② 汇编实验教师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设计的优秀教案、撰写的论文,汇编自制教学课件等。

③结合实验教师的教学案例,完成该课题的教学案例分析。

八、课题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能够使教师、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和意义,科学地调整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策略,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服务于促进学习和培养能力,提高师生的教与学的质量。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 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减

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创新教学方法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动态地显示出知识的演变过程,这样创新出的教学方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例如初三化学中的“氢气爆炸实验” “电解水的微观图解”等,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其动态的变化过程,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初中数学中,画各种立体图形(球、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和一些平面图形,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既简单、明了,又直观、形象。用计算机代替老师、学生做这些工作,既彻底减轻了负担,让教师、学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习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助于师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创新教学方法使难点简单化: 信息技术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通过直观演示,将问题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图形、影片,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难点由复杂变为简单,便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轴对称”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先利用Flash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花蝴蝶,这只蝴蝶刚一“飞”上屏幕,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同学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蝴蝶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轴对称的其他实例。这时再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动画

和闪烁,时而让两个对称的三角形动起来,使之出现不同情况的对称图形(例如图形分别在对称轴两侧、两图形交叉或是对称点在轴上等);时而隐去或显示一些线段及延长线。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一点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并理解了相应的定理,从而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很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进程自由化: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个性化”、教学进程“自由化”,这种辅助教学形式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各不相同。这样使得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讲解法很难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特别容易形成“满堂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在分层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八年级教学《变化的鱼》时,书本上举了一些例子,有一些图片,但看上去苍白无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学光盘查找到更多的图形变化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多媒体

播放照哈哈镜的动画片,一会儿人变得像长丝瓜一样的细长人,一会儿又变成熊猫一样的胖墩,一会儿又变成高大无比的巨人,一会却变成矮小的侏儒。让学生在欣赏哈哈镜的同时,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在九年级教学《结识抛物线》时,课堂上一开始用电脑播放美军用炮弹轰炸伊拉克阵地的新闻画面,然后用Flash动画模拟炮弹从发射到落地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观察炮弹的运行轨迹(抛物线),炮弹飞行的最高点(顶点)、发射点到落地点的距离等。接着告诉同学,这是一个物理问题,这些问题都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以充分解决。课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内容运动化,使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总结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开拓学生思维。

同样在其他学科中,利用课件进行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顾及到每位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探索化:建构主义理论和知识本身都要求教学要创设一种教学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知识的探索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掌握知识。在初中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本身具有危险性,有些药品或生成物本身有毒或有腐蚀性,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例如:2.1《空气的成分》中,用红磷测定空气的成分。因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为酸性氧化物,具有强腐蚀性,不可用手直接触摸,也不可直接闻气味。此实验探究不能在教室里做演示实验,需要在通风橱里进行实验。教师用相关微课视频代替实验,使学生不仅同样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安全,也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又如,5.1《洁净的燃料—氢气》中“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实验探究中,氢气的爆炸实验,现象震撼,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氢气爆炸很容易伤着学生,在教室里做此演示实验很不安全。此时链接相关实验视频,不仅安全,效果也很好。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环境的运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初步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与此同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学中实时查询提供了方便。在讲解《走进图形世界》单元时,教学主要内容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展开研究图形的形状、构成、特征和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识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丰富的想象能力。课前,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要求学生在课前的预习中利用网络查找各种几何图形。上课时,教师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学生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

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计算机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通过实时查询,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资源。

(三)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创新精神

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初,首先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问题,二是切实提高师生掌握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我校借此契机,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微课的开发和模式研究,通过对学校教师进行知识讲座、计算机能力培训等活动,培养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骨干教师,探索信息时代全新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宣传开展整合课题研究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年轻肯钻研的研究队伍。我们经过努力探索,研究出适合我们农村学校的两种微课模式,视频模式和PPT模式,给信息技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

(四)积累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资料

在课题的研究中,探索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较好地处理了教学新旧方法的转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各要素间的关系,做到了创新更要有效。为信息技术环境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课程的成功案例和课件。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我校的微课资源库。

(五)、开展对比性课程教学实验,研究传统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合理高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得出了如下结果:

1、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课程教学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

2、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3、信息技术在课堂运用中的几点思考(1)、用幕布代替黑板,摒弃黑板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使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就意味着实行“无板化”教学,那还用黑板干什么。因此他们在讲课时就把所有内容全部用现代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脑)来显示,把幕布当成黑板,而如果

要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就不停地切换内容,造成学生的反应跟不上上课节奏,使听课变成负担,降低了学习效果。

(2)、课件的合理选择设计和使用

在设计制作课件时,存在着误区,有许多教师不适当地追求“多媒体”,只注重课件的“外在美”,忽视“内在美”,一些用简单的投影或Powerpoint就可以方便解决的问题,非得用Authorware来做。还有的老师不喜欢用几何画板,说是做出的课件没有Authorware来得漂亮。课件做得漂亮华丽,却少了科学性和实效性,况且课件的色彩过分鲜艳亮丽,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思考,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削弱了课堂教学效果。

(3)、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有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忙于将更多东西呈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用电脑出示了课本上的一个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例子及解题的每一个步骤,从分析到示范解法,前后不到5分钟,例子讲解就结束了。表面上看课堂信息量大,学生反映也不错,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为更高效的“机灌”。

4、解决的对策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突出各个学科的思维特点。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应让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而且,每一节课不是非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可,有些课使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不如传统手段教学的实际效果好。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变辅教为辅学。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应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所以,编制课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要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适度使用课件。

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教者从旧知识的复习、问题的引入、问题的探究、知识的归纳、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小结等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使用课件。从教学的结构形式上看,不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上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使用

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完成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为了一堂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则敬而远之了,这固然有目前相关软件匮乏以及制作的困难,但更主要的是教师缺少了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思想和意识。

2、学校配制的计算机、电子阅览室等需要加强硬件建设

3、教师的课件制作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等

今后我们课题组成员,一如既往地进行课题的完善工作,首先,取得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继续加强学校的硬件建设。其次,在课件、视频等制作方面,我们可以发动教师,采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方

式,由多名教师共同完成。由学识水平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提出教学方案;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较为熟练的教师负责编制教学软件。另外,更可借助于网络这一信息化手段,这样倘能将现有条件充分利用,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011版

2、胡俊《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3、《电化教育研究》

4、陈松 《有关多媒体教学常见误区与矫治策略》

5、《中国电化教育》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出版

7.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七

(一) 时效性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一般是会计人员在月末、年末才编制的, 所选择的数据是历史的成本, 只是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的静态统计、分析, 只能在假设的会计周期后对生产、销售、成本等营销资料进行整理, 提供的信息滞后。而网络财务报告所取得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能够便捷、迅速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分析, 极大地提高财务决策的时效性, 通过动态的财务报告, 业务部门能随时随地掌握单位的库存结构、销售情况, 准时获取财务信息, 及时作出经营决策, 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使财务和业务的关系得到更好协同。另外, 网络消除了物理距离和时差概念, 高效快速地收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 能够实现业务协同、动态管理、及时控制、科学预测, 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 充分利用信息, 提高投资回报率, 保障企业在有序的智能化状态下高速发展。

(二) 披露信息范围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一般以纸张作为信息载体, 由于其固有的限制只能按一定的格式对货币化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关系进行披露, 而对于一些非财务信息、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一些潜力巨大的企业巨额无形资产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得到反映, 不利于阅读者了解企业全面信息, 进行适当的管理决策和投资决策。网络财务报告的出现突破了财务报告只提供货币化信息的局限, 同时也打破了财务报告与其他企业经营报告之间的界限, 使它们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于与信息使用者相关的非财务信息、管理当局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预测信息、前瞻性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 可进行比传统财务报告更详细的披露。对现行财务报告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披露,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 披露方式

现行的财务报告呈报模式一般是以纸质为主, 纸质的财务报告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目前企业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 所有的信息交流都借助于网络平台, 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而纸质财务报告没有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果。网络财务报告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借助大容量的信息数据库, 利用互联网公开披露企业各项经营成果与财务信息, 帮助阅读者及时获得财务信息, 进行事中动态决策, 网络财务报告储存于服务器的硬盘, 信息容量不受限;网络财务报告具有共享性, 同一数据只存储一次, 就可被不同的使用者以不同方式引用;“信息链接”技术使相同的信息只需在一个报告中详细说明, 其他报告只标识链接就可以让读者查到信息, 减少了信息冗余。

二、网络财务报告的编报要求

(一) 加强会计报表表外信息披露

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标准, 不具有实物形态, 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没有得到重视, 但事实上, 信息使用者迫切需要获得企业相关信息以防风险, 因此, 网络财务报告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披露表外信息。注重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的披露, 加强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以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 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 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处理方法及其变更的及时披露;加强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 在保留有用历史信息的同时, 要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 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等。

(二) 拓展非财务信息披露

非财务信息主要是指与公司财务状况无直接关联, 但与公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大都不能量化描述, 因此着重于定性分析, 其揭示内容和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具体包括: (1) 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董事、管理人员、主要股东以及关联方之间的交易, 管理当局用以管理企业的高层次的经营数据和业绩指标。 (2) 背景信息。主要披露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情况、市场动态、关联企业交易状况、公司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公司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公司的影响等。 (3) 前瞻性信息。主要提供公司发展前景规划、公司管理决策部门的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公司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效益的预测、公司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信息。 (4) 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包括公司对员工的责任信息、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责任信息和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信息。重要的企业会议也可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在网上实时播放,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透明度。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有利于网络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作出正确的判断, 给需求者决策提供有用的帮助。

(三) 完善会计报表附注内容

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 对未来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在财务报表附注中, 应注意披露各种表外融资方式的特征和风险, 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则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表的补充资料之中, 披露企业物价变动的会计信息, 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另外, 可以适当披露采用“区间”或“范围”估计数量报表项目的有关信息, 借以消除报表项目貌似确定而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产生的误导。披露或有资产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四) 改变财务报告编报手段

现有的网络财务报告通常采用网页编辑技术HTML、PDF, 只是将印刷版本的财务报告格式转换成了可以在网上阅读的WEB版本。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新的财务报告语言——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 (XBRL) 的出现, 使得网络财务报告的实现更为简单。XBRL是世界上第一种专门用于财务信息披露的计算机语言, 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门针对互联网上发布财务报告而研究出的一种专用标准语言, 它是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 (XML) 的结构, 提供一种标准的方法来编制、发布公司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 XBRL对有关财务信息内容增加标签, 以利于识别并获取。对于提供财务信息的企业来说, 运用XBRL提高了报表编制的效率, 因为财务信息生成后, 就可以转换成各种类型的报告发布在互联网上, 这不仅减少了数据输入错误的风险, 而且不需要多次以不同格式输入数据, 可以降低公司准备及公布财务报告的成本。通过XBRL技术, 可以根据不同的概念模式, 将信息抽取组合在一起, 使财务报告在不同准则间的转换更为容易, 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可自动从数据库中导出, 直接在网上进行交换, 对各类报表使用者能做到“一次输入, 各处通用”, 大大增加财务信息的流通性。XBRL的应用还有助于网上相关系统的整合, 从而更有效地缩短公司的财务报告完成时间, 从技术上支持在线持续报告的实现。XBRL的应用不仅实现了财务报告的实时编制与发布, 也为多层面报告模式的实现提供了支持。

三、网络财务报告实现需解决的问题

(一) 制定相关的网络财务报告准则

网络财务报告的广泛使用及发展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 来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新问题, 规范网络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内容、形式、信息质量标准等。目前网络财务报告还没有一个国际通用的规范模式, 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 这使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一定的置疑, 若相关会计准则不及时出台, 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将大大受到阻碍。相关机构应尽快制定网络财务报告准则框架, 建立电子报告模型, 使公司披露信息有章可循, 达到规范网络财务报告的目的, 克服信息披露的任意性而带来的信息不可比等问题。

(二) 构建网络财务报告安全体系

首先, 网络财务报告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 网络的安全直接涉及到数据的安全, 因此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 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建立网络防火墙, 使内网与外网隔离;采用保密设备对关键线路进行加密, 以防止非法用户异地或是异机拨入系统, 或在传输路径中截取合法的用户名和口令;采用数字签名能够实现对原始信息和关联方身份的鉴别, 增强公正性;对于网络传输环境, 应有目的地采用访问控制、安全证书、虚拟专用网、IP加密等网络安全技术, 解决财务信息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问题, 使会计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至于产生错误或被人截获造成损失;对数据进行加密, 加密使会计数据具有秘密性, 能获得会计数据的完备性。在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中, 可组合使用专用与公开密钥法, 保证数据的安全。其次, 网络财务报告系统的风险也可能来自企业内部, 如内部人员出于各种目的, 篡改原始数据或修改系统程序等非法操作。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十分必要。

(三) 制定完善XBRL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制定是XBRL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只有工商业和金融行业方面分类信息, 而其他行业的分类信息几乎空白, 这就迫切需要制定全面的分类标准, 以便各行各业信息进行披露。同时, XBRL的分类标准作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基准标签, 其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分类标准的制定不但关系到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切身利益, 还与财务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方包括证监会、税务部门、交易所、银行、证券公司及企业等的利益密切相关, 因此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利益集团的影响, 为了保障标准的权威和公证性, 需要从权衡多方面利益为出发点来制定分类标准。因此建议权威部门 (如财政部) 牵头各利益机构共同参与, 吸收国外已有的成果,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以制定和完善我国XBRL分类标准。

(四) 对财务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由于网络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领域的问题, 更需要其他专业的支持。目前在我国既懂得网络信息技术, 又具备商务经营管理知识, 且精通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未来的会计人员任务是为管理部门收集、过滤、分析经济资料、并解释信息。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必须掌握一定的网页制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 如XBRL、SQL SERVER, 利用数据库对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分类, 随时注意报告使用者的需求, 不断完善财务报告。因此, 有关部门应有计划地安排财务从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补习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四、结论

网络财务报告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要发展我国网络财务报告, 提高网络财务报告的质量, 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及研究成果, 由财务人员与网络工程人员共同组成攻关团队进行研究完善, 使网络报告最终能够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从而推进网络财务报告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8.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八

一、灵活教学计划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兴趣的革新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针对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以及活泼好动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根据这一点及时地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综合能力培养视角下教师应当针对性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行灵活性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上课的特点,充分的运用灵活教学计划以及创造性的革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师还应当及时的对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更好地使得灵活性教学计划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兴趣革新的应用。

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可根据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布置难度适宜的信息技术科目主题活动,例如,在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则以课题中,教师在教学导入时选取一张漂亮的图片命名,关闭图片后提问学生如何找到那张已命名的图片。挑选A同学进行操作试图找出图片,而A同学的照图片未果则进一步的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好奇心,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兴趣。

二、信息教学实践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革新

在小学教学理念中,加大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力度,不仅是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上知道这种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满足学生对这一信息技术的掌握,从而更好地使得学生熟悉查找、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以及发送这些步骤。而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狭窄知识面,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其他知识的查询,而且还能使得学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根据教师上课讲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不仅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亲身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让学生熟悉信息技术在运用过程中每一步操作步骤。

例如教师在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讲解完WODR软件中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图形的自选以及统计图与表格的制作后,教师应布置学生课后每个学生交一份本次课所讲内容的作业,并通过电子刊物和电子板报的形式来激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使得学生基于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其自身的动手能力。

三、多样学习活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氛围的革新

小学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小学教育,坚持小学教育的多样化学习可提升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氛围。小学教师应当敢于尝试与创新教学模式,将多样化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提高并优化小学教学模式,进一步的影响整个小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还可丰富学生学习知识的宽广度,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此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与学习方面的探讨,从而使得两者之间能有更好地学习与教学方式的革新。

多样活动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是指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讲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如何制作PPT后,学生可以通过运用PPT制作故事演讲稿的方式进行演讲,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氛围得到活跃。又如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前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演练活动,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使得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四、评价奖励机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惯性的革新

通过加强评价奖励机制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惯性革新的应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竞争性意识。在评价奖励机制的实际应用中,评价奖励机制还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竞争性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力能够同步得到提升,以及学生被动的学习惯性和单一的教学方法得到显著改善。另外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这样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以及奖励机制具体实施的步骤。

例如在讲解完如何调整艺术字和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时,教师可在对学生课堂操作时根据学生不同的掌握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进行评分,并将该评分记录到该门课的总成绩中,作为总成绩的一个评分指标,以此增强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同时教师也可在布置相关作业后,对学生上交的作业成品进行评分,成品优秀的学生可得到书籍、铅笔以及本子等学习用具的奖励,对作业不合格的学生则要求学生重新制作一份。

9.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九

福建省武平县武东中学谢礼云

364313

一、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1994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一篇有关教育技术的报告,题目就是《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组织还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学术委员会,专门致力于教育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教育技术一直是美国实施改革计划的最有力措施。90年代中期,德国的Heideberg大学和Mannheim大学着手进行了一项合作计划,尝试建立一种在数字网上运行的远程教学系统,该计划采用AIM方式将高性能多媒体工作站和多台PC机连接起来,通过网络来获得课堂教学内容、练习等教学资料。此外,从90年代初开始,利用Internet支持的在线系统,美国、加拿大、德国、墨西哥等国相继建立了各自的网上虚拟学校。在国内,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开展也如火如荼,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上千所学校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有部分学校开始网上远程教育实验,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科研合作。

2000年,教育部确定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个重要教学思想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校园网和因特网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等。这一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在国内尚属前沿,研究成果非常少,尤其是经过整合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英语教学资源几乎还没有。因而此课题的研究的空间非常大,同时也非常必要。2.研究意义

1)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一次次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大,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一次次突破,教育的内容、手段、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们需要用新的理论去认识它、掌握它、指导它。大力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现代人才的培养创造不受时空局限的智能化、网络化、交互式的教育环境,也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2)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教育改革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进程,而新课程目标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在教学时空上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在教学方式上具有交互性和合作性,因而师生关系呈现出平等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构建一个收集、生产、整合、检索、使用、发布、共享教学资源的全功能智能化平台,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3)有利于教师利用所整合的教学资源,去提高备课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当代教师,尤其是重点示范性高中的教师,不但教学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备课辛苦,而且精神压力大。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资源的整合,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则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还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4)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实现“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的创建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讨论和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凸现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中也能发挥主导作用,并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5)有利于建构“研究性”和“协作式”教学模式 通过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每位英语教师就可以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6)有利于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校本教材的规范和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提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正朝着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方向发展,朝着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方向发展。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和课例光盘,就为英语校本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过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库和课例光盘本身就是一种网络校本教材。7)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资料,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要靠课外广泛阅读、练习、复习和巩固。如果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有了可共享的优秀教学资源网站,则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资料,从而也就会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本课题研究中的“信息技术环境”指的是计算机、英语教学资源网站、因特网和多媒体等。“英语教学资源”指的是高中各年级的英语教学资源:1)对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内容(包括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等)的分析与辅导及其同步练习设计、单元课例和教学设计等,其实现媒介包括word文档、课件、电子书和音频等;2)教学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和学生)。

这里的“整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合”指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机整体中,而不是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简单相加。其中,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是主体,是目的;信息技术是手段,是载体。2.“整合”指的是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的整合,整合的要求是科学合理地、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内容。整合的教学内容不是追求多和大,而是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追求“精、巧、新”。3.“整合”指的是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所以,在整合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应围绕“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目标、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这个中心,把信息技术巧妙地应用和融合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这一中心来整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方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特别要高度重视高中各年级英语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该课题的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首先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提出来的。由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丰富完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强调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另外,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可以给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在我国新课改中有两种提法,一是学习方式,一是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这一理论对于教与学的整合、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整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构建主义理论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但会建立好丰富而优秀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课例光盘,为师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教与学的资源平台,而且探讨了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从而促进教师英语专业水平得到发展,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新课程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为校本教研制度和校本教材建设奠定基础。其中最有特色和创新的地方在于本课题侧重于研究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从而建设好优秀的高中教学资源库和课例光盘,这是最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

五、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基本目标:以“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针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现状的分析,探索和整合出适合于高中英语课程的优秀网络教学资源。

最终目标:建立英语网络教学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资源库,高中英语课例光盘。让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到英语课的教学中。转变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实现以人为本,突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成果支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整合的内容是什么?怎样整合英语教学资源?

3、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4、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的成果是什么?

5、怎样评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整合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6、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7、如何运用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运用所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所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8、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建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课例光盘,从而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9.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成果的推广应用和实践探讨。

六、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建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库、课例光盘,从而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变和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七、预期研究成果 主要预期研究成果有: A.研究报告

B.相关论文

1.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成果支持有哪些? 2.为什么要对高中英语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整合的内容是什么? 3.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4.整合的成果是什么?

5.怎样评价所整合的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6.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 7.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资源的整合初探 C、网络英语资源库

充分利用我校两个英语学习网站——罗玉南老师的中学英语网(www.helpenglish.net)和隆回一中信息网(www.lhyz.net)的英语教学资源和课件汇集,并且进行完善和整合,最终建成隆回一中网络英语资源库——中学英语网。D、课例光盘

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资源整合的内容,形成实验课例,其中包括课例教案和教学课件等。

八、研究思路:

1.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和成果支持。2.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课程标准,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课的教与学提供方向和资源,使其很好的与新教材资源相结合。

3.探索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提供英语教学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教与学整合和提供质量非常高的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4.落实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探究英语课程资源的利用,过去学生获取知识一般局限在求教老师,察看课外资料,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要让学生能够从我们整合的英语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研究模式图:

九、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进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2006年2月——2006年9月

课题选题,课题申请立项,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的完成。(本阶段主要由罗玉南、周后秋完成,其他成员参与)。

2、分析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分析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确定课题的方向、课题的结构,为课题的深入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本阶段由课题的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和全体研究人员完成)。

3、实施阶段

2007年1月——2008年8月 全面展开对课题的研究,完成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最佳方案及教学资源内容的整合。(本阶段由全体研究人员完成)

4、总结推广阶段

2008年9月——2009年3月

运用英语教学资源整合的最佳方案及教学资源整合内容在全校试验、比较,形成课例,从而建成富有特色的英语资源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试,直至成熟,完成总论文及研究报告。然后在全校、全县乃至全市推广使用所整合的资源(本阶段由课题领导小组、课题指导小组、全体研究人员完成)。

十、课题的研究条件

1、学校已有的硬件设备和环境

近几年来,我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园网:我校校园网2002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网络中心1000mbps光纤到校内每栋大楼、大楼100mbps到信息点、10mbps专线与ISP互连,信息点已布设到校内每位教工的宿舍、办公楼的所有办公室、体艺馆的办公室及求知楼、闻达楼等部分教学楼的所有教室,拥有全球互联网中心注册、批准使用的从220.170.195.248到220.170.195.253共6个静态IP,建立了域名为WWW.LHYZ.NET的学校网站,添置了多台大容量高速服务器及SCSI硬盘等外部存储设备,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方便。

现在,学校正围绕“班班通”着手规划校园网第二期工程,到时,信息点布设将到所有教学班级。

2)多媒体教室:3个多媒体教室和1间120座的多媒体报告厅,闻达楼25个教学班及1间66站的学生实习用计算机房全部装备成与校园网连通的多媒体投影教室。3)教学软件制作及电子备课室: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及电子备课室共5间。

4)计算机教室:购买了112台清华同方电脑,组建了62站的有盘计算机房1间和改造40站的机房1间,添齐了图书馆目录厅的10台工作站与图书馆6台办公用电脑及办公楼办公电脑。

5)每间办公室都配有教师办公电脑。

6)有英语资料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站—中学英语学习网www.helpenglish.net中的英语资源和课件汇集。

2.已有的工作基础(包括课件开发和使用情况)

我校从2003年起对老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并应用市面上的成品课件进行教学,进行电脑走进课堂的探索。此后,我校又对老师进行了几轮课件制作培训,让大多数教师有能力制作自己的课件。同时有两个英语资料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站—罗玉南老师的中学英语学习网(www.helpenglish.net)和隆回一中信息网中英语资源和课件汇集。

老师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热情也加强了,课堂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达到了40%以上。3.课题组成员介绍:

课题研究核心小组。由教科室牵头,教研组长为主,组织大部分英语骨干教师参加。组长:罗玉南(隆回一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成员:王书博(隆回一中党总支书记、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周后秋(隆回一中工会主席、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肖佐凡(隆回一中现代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唐佐中(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邹迪隆(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黄秋年(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袁安平(中学英语一级教师)何石平(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聂良甫(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阳爱娥(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王丽泉(中学英语一级教师)陈小红(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谢艳梅(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钟爱科(中学一级教师、网络管理)阳春晖(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刘玲(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刘烨(中学英语二级教师)肖俐(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课题研究技术攻克小组。由学校的网络技术教师负责,负责有关网络技术的解决。组长:钟爱科(中学一级教师、网络管理)成员:肖佐凡(中学一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本课题成员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大部分同志具有多年从事课题研究的经验,这些英语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学校的学科骨干老师,有些老师是市县级在本学科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大部分同志具有中学一级以上职称,其中有7人具有中学高级职称。人人都有电脑,都会电脑。以上这些都是本课题能够顺利完成的有利条件。

十一、课题组织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和主管校长亲自挂帅,教科室、教务处,财务室等各部门领导和有关负责人组成。

组长:陈惟凡(隆回一中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成员:王书博(隆回一中党总支书记、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周跃南(隆回一中副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赵旭红(隆回一中副校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周后秋(隆回一中工会主席、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阳自田(隆回一中教科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肖佐凡(隆回一中教科室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2.课题研究核心小组。由教科室牵头,教研组长为主,组织大部分英语骨干教师参加。组长:罗玉南(隆回一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成员:

王书博(隆回一中党总支书记、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周后秋(隆回一中工会主席、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肖佐凡(隆回一中现代信息技术中心主任中学一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唐佐中(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邹迪隆(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黄秋年(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袁安平(中学英语一级教师)何石平(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聂良甫(中学英语高级教师)阳爱娥(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王丽泉(中学英语一级教师)陈小红(中学英语一级教师)谢艳梅(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钟爱科(中学一级教师、网络管理)范明(中学一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阳春晖(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刘玲(中学英语一级教师)刘烨(中学英语二级教师)肖俐(中学英语一级教师)

课题研究技术攻克小组。由学校的网络技术教师负责,负责有关网络技术的解决。组长:钟爱科(中学一级教师、网络管理)成员:肖佐凡(中学一级教师、信息技术教师)主要参考文献: 1.《结构主义》 Jean.Piaget,1971年出版

2.《试论信息技术整合于高等教育学科教学》,王丽珍,《中国高教教育》2003.3 3.《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教育技术通讯网站.4.《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何克抗,《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5.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陈越

10.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 篇十

【摘要】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本文立足于当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阐述了采用信息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而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英语 英语教学 口语

对于英语的初学者而言,英语学习向来是先听、说,后读、写,由此可见口语在英语教学中地位非同一般。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信息技术使英语口语教学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不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目前我国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我国的英语口语历年来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充式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老师传递的信息。学生缺少锻炼口语的机会,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大降低,而且教学手段单一乏味,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口语学习失去兴趣。

2.缺乏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忽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由于是受条件的限制,我国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除了每周的几节英语课外,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口语。课内学生的一点听说训练,也难以在课外得到巩固。而且目前大部分英语课堂缺少学生使用目的语的氛围和场合,口语训练也往往是由教师控制的、机械的操练,缺乏师生间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的交流。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效实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现代的中学生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的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语言、声音、视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可以创造更多的口语教学手段,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含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接受信息、积极地参与语言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纯正地道的口语学习机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功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声像资料,也可以下载软件进行网络的在线交流,可以使对学生有机会于国外朋友进行对话从中学到纯正地道的口语。通过信息技术剪接听力片段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培养、训练学生标准的音调和纯正的英美发音,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3.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交际环境。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习惯用汉语授课,即使用英语教学,也是极具简单的日常用语交流。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创设更多真实和引人入胜的语言学习情境,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英语的应用环境.刺激学生的感官,英语学习情境化,交际化。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师生交互式学习。所谓的交互式学习指的是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师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群体之间形成交流互动的一种新兴学习方式。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师生和生生之间关于口语学习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与之相符合的口语训练。例如,教师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一些口语练习的课件,然后要求学生跟读,进行边纠正边模仿式的口语训练。这一环节教师需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简单的单个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单词而且对自己的语音语调进行纠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后口语学习途径。学生提高口语能力,除了课堂上同老师进行交互式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课后自觉练习。正所谓“三分靠教,七分靠学”。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为可能,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满足自主学习口语的欲望。教师可以推荐实用的英语口语学习APP或者网站给学生,比如SKYPE,FISHBOX,口语100等,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学习软件,为学生课外练习口语提供了方便,给英语底子较差的学生提供练习的途径,也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这些平台实现自身口语水平的提高。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口语教学视频,课件或者课堂上录制的微课视频放置共享,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口语练习作业,设置口语跟读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跟读音频或者视频自主发现并纠正发音错误。除此之外,学生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积极搜寻口语的其他途径,可以通过观看英语电影或者听英文歌曲,在自己感兴趣的基础上,从中学到更为纯正的英语。

在教育形式和手段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中学的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和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而上文列举出的目前英语口语教学中呈现出的问题,也从侧面说明了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实施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是一场革命,打破了传统的口语教学,为学生口语的学习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十六周主题班会下一篇:没有那么像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