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共16篇)
1.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一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几点尝试
湖南省新田县知市坪中心校 沈石金电话:***
内容提要:
为了迎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须要有大批的创造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力推行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思维、创造、创新。
正文: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之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需要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现状相差甚远,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改革现行教学中的这种弊病,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创新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地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小学自然课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的基础学科,刘默耕对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曾作过精辟的论述,“通过我们自然课的培养、训练,使他们(学生)头脑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有个聪明的科学头脑,这个不仅是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就是干任何事情,也是基础”。聪明的科学头脑,是要在教师引导,在不断探索自然过程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创造性思维,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去解决问题更可贵,提问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最初可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使学生认识到提问的意义和方法,接着鼓励和要求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提得好的加以表扬,当学生能踊跃提出问题时就进一步要求提高质量,鼓励他们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善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而且在低年级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也就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有不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再如《反冲》一课开始,我拿出一个长而多节的气球,问:“有没有简便的办法使它动起来?”学生说:吹足气再松手,于是我照办但没松手,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你们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研究。”我将气球的变化,根据观察很自然地想到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一喷气它就运动?为什么气球朝黑板喷气却往后运动?为什么边运动边有响声?„„我当时非常惊奇,这些问题提得太好了。只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思维驰骋的时空,相信学生自己能主动探究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及时肯定,即使有的不是本课要研究的内容,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创设条件,让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学生将受益终身。
二、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
(一)引疑激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小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因而,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
上《不倒翁》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我准备了一个不倒翁的玩具,让学生玩,看看谁能扳倒它,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拿起不倒翁左扳右扳,可是不倒翁还是不倒,就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提出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这时学生想探索新知的兴趣就油然而生。
(二)、实验激趣。
凡是有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的教材,一般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好奇心。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所以在自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认识兴趣,力图通过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求知的强大动力。例如:《斜面》一课,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再给予充分时间自行展示小组实验。从而激起学生想探求知识的欲望以及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产生高程度的快乐体验。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自然教学中,要 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我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 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 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四、鼓励求异,大胆猜测。
恩格斯说:“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而直觉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创造性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由此可见,创造力与直觉密切联系。布鲁纳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 “掌握这种天赋,应当做更多的工作去发现、从最早年级起便开始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
例如:《反冲现象》一课,老师拿出气球让学生猜:如果把气球吹胀后一放手,会有什么现象?于是有的说气球向上跑,有的说向左、向右、向下、四处飞等的猜想,这时让他们自己去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为猜想与实际相符而感到极大的满足,更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的教学过程,对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去伪真假,迅速做出预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五、因势利导,解决问题。
刘默耕对自然教学模式曾表述:“老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去应用,在指导过程中,因势利导,不要硬灌一套,一言堂,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师生共同探究,两个积极性都发挥起来。”这个“势”,不是教师教案上的“势”,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趋势和规律。在教学中,应给学生一杆枪,不应给学生一头猎物。例如:上《养蚕》一课时,大多数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索过程中会总结出:蚕都有八对足,身边周围还有许多气孔等的共同特征,这时我还说了一句:“那蚕还有什么特点,你们课后再慢慢观察”。突然,有个学生兴奋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发现同桌那条大蚕虫的颜色比较白,而我的那条的颜色比较黄,为什么?”其他的学生也投以惊疑的目光,这时,我大大地表扬他,并因势而让问题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买条小蚕虫从小养大,要他们认真仔细观察就会知道答案;后来,过了一段日子,那些学生对我说:“原来蚕虫在不断长大时,身体就会脱皮,每脱一次皮,颜色都不同,而且在吐丝前全身会呈白色、透明状。”可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了“观察、发现”的厚积,在强烈的创造意识孕育中,创造的灵感才能“迸发”出来,所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至关重要。
总之,在自然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任务艰巨而意义深远。只要老师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必能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
作者简介:沈石金,男,1982年出生,2000年零陵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新田县农村小学任教,至今已有十年。
2.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二
一、明确思维的目标,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人类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目的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生物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标。教学中,我们要对生物教材中的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概括和综合,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抽象、比较、归类等方法,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梳理,从而解决未知的生物内容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有效活动和努力,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飞跃和发展。没有明确的思维目标,学生的一切实践活动是茫然的,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确:生物教学目标就是学生思维的目标,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和试题的考查点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点,这种思维模式的培
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新颖的教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应有的知识点。化学中也有诸如英语一样需要记忆的知识,例如元素周期表,我们如何在短的时间记下来并且不容易忘记呢?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例如:第一周期:氢氦———侵害;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鲤皮捧碳,蛋养福奶;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那美女桂林留绿牙;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嫁给康太反革命;铁钴镍铜锌镓锗———铁姑捏痛新嫁者;砷硒溴氪———生气、休克;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如此一告你;钼锝钌———不得了;铑钯银镉铟锡锑———老爸银哥印西提;碲碘氙———地点仙;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钽钨铼锇———但(见)乌(鸦)(引)来鹅;铱铂金汞砣铅———一白巾供它牵;铋钋砹氡———必不爱冬(天);第七周期:钫镭锕———防雷啊。再如,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依次由强逐渐减弱)“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嫁给大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这样记忆就变得非常容易,还带有几分乐趣,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习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学过的化学知识。还可以分享一些化学家的成才故事,激起学习的热情、端正学习的态度,从精神上得到更多的鼓舞。对在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加以赞赏和鼓励也是必要的。
五、指出重难点,帮助突破
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点。学生的兴趣也经不起几次被难倒,所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比如化学用养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来说也是受益终身的。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明确思维的目标,激发思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思维的有效性。
二、创设思维的情境,提高思维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的生物教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进行生物实验,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生物课堂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我们所处的生物种群里,实地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结合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进行生物实验,对学生来说就好比是亲身体验,触手可及,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验的信心和自主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入细致观察,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思维的能力。设置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思维,问题的设置指导科学研究,并不是所有的提问过程都是思维语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都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也需要老师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例如用击鼓传纸片拼写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的咚咚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查看有关元素符号,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出来,全对者为胜,没有写对的可以要求表演个节目,这样的游戏学生比较感兴趣。课后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这样的方式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式,并且还能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运用。
六、用化学知识原理巧解生活常识
为什么银器会发暗?为什么墨水沉淀?为什么用石灰涂墙?用久的水壶为什么会有水垢,又怎么去水垢?酒为什么会越陈越香?等等。其实化学无处不在我们生活之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新教材中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加强了化学与技术、社会及生活的联系。如:“我们周围的空气”、“水的净化”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教材中还增加了“燃料及其利用”和“金属材料”,其中不仅展示了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更让学生把化学知识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把学到的化学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并能从化学的角度去观察、审视自然与社会,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更好地体现化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来增加粮食产量;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体现“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的思想。走进生活,享受化学的乐趣。
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孙存梅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江苏睢宁
摘要:生物实验是生物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思维能力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理论也是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实验就失去了生物教学的特色,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很难达到生物学教学目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生物新课标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教材中增加了“边做边学”“积极思维”“继续探究”等实验。生物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素养,所以实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生物实教学过程,因为只有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才会激发有效的思维。问题的提出有价值是指:提出的问题要和原有的认知结构有必然的联系,难易适宜,特别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或是学生苦思冥想、一筹莫展也无从下手解答的问题,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效思维。问题的设置要目的明确,问题的提出要把握时机,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照顾中下等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的设置难易程度可以“猴子摘桃子”为参考,做到伸手摘不到,跳一跳而可获。对学生的回答不仅仅是简单地评判对与错,而要让学生说其然,更要说清其所以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置要讲究艺术性,要新颖,充满活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如果提出的问题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没有活力,就会造成课堂死水一潭,也不会引起学生较强的注意力,甚至会抑制学生的思维,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创设思维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科学地思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逻辑方法去思考生物现象及其生物现象的本质、生物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生物教学内容和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推理。分析思维方法是把整体分解成若干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认识与学习的一种思维方法。例如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进行分析等。综合则是在分析学习的基础上,把各个部分的情况综合联系成有机整体来认识生物现象和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如认识和理解生物
验是形象和直观的,学生通过实验能看到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看到平时自己看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且这些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亲自观察到和体验到的,会十分好奇和感兴趣,这样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态度。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大致为:培养根尖→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许多学生是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做的,而实验结果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找到清晰的细胞分裂图像。紧接着我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有些装片上细胞彼此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结构,原因有哪些?(2)为什么有些染色体着色太浅?(3)只观察一个细胞能否看到分裂的每个时期?这时候无论实验成功还是失败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
实验过程中,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相信学生能成功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由实验成功的喜悦而生发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同时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分析和综合。归纳是根据个别事物具有某种属性而推论某类事物具有该属性,从个别到一般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如归纳生物的多样性等。又如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归纳遗传的基本规律,从而深入系统地掌握遗传的基本规律。同样比较、分类和类比这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生物学学习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内容时,对不同动植物细胞个体结构进行比较和类比可以认识到一般的生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从而对细胞知识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善于思维,而且要指导学生科学思维,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的习惯,训练提高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生物思维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指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如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但要准确,而且要体现出思维的敏锐;对生物现象的多样性的分析和掌握要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在学习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从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不同现象中归纳出都是适应现象,来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对生物内容中的变异现象体现出思维的独创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解决问题,培养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多思善问,勇于质疑,勤奋好学,善于总结,求异反思,不断提高思维的质量,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三
一、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是创新的开始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断循环,进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习一篇新课文,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对课文的见解,不管成熟与幼稚,均予以充分肯定,并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开始启动了。如苏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叫三声夸克》,学生学会从标题、段落中寻找提问的信息,提出了如下问题:①“叫”是运动发出的声音,“夸克”到底是人还是物,还是其他东西?为什么只叫“三声”?②盒子跟夸克有什么联系?盒子里面到底还有盒子吗?……
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源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等于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唤起学习注意,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发现力、创造力。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是创新的“加油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上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与、互动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品内涵,触发创新的灵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思维不是脱离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外的别的东西,而是寓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中的。让学生在“动”中理解抽象思维,为创新搭桥铺路。
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学生在充分研究探讨之后,绘制了一幅《死海前景图》,并在图中作简短的介绍。学习“古诗”,根据“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绘制图画并题诗,形成一幅图诗并茂的“题画诗”。
三、展开想像的翅膀是创新的源泉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想像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课堂上重视培养学生想像力,为创新注入新鲜血液,涓涓的清泉。例如:苏教版第一册第六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教学列夫·托尔斯泰的《七颗钻石》时,本人抓住一个“变”字,先让学生寻找:“水罐变了几次?”发挥想像选取一次变化的过程进行生动说“变”;最后联系现实生活找“变”,并创造美好的爱心。经过“寻变——说变——找变——创变”的教学思路,循序渐进地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有效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把语文活动课引入课堂是创新的契合点
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曾经称赞语文活动课是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的“金纽带”。“金纽带”衔接得好,则闪烁着学生创新的火花。
初一第一学期我上了这样一节语文活动课:《你好,广告》。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程序:①猜猜“我是谁”(教师读广告,学生猜商品);②还我本来面(改正广告卡上成语中的错别字,说成语的意思及广告策划者要达到的广告效应);③“读我千遍不厌倦”(品析优秀的广告词);④让我来设计。这最后一个程序,先引导学生归纳撰写广告词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对广告词已有直观感受和掌握撰写方法的基础上,短时间写出了如:“丑小鸭——未来作家的实验田”“松鹤水泥,顶天立地”“云茶点点,醇香绵绵”等优秀广告词。这样的语文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不断闪现创新火花。
4.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篇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对高阶思维的类别、特点、方式、方法,直到目前,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一、有关高阶思维的发展可能性和必要性
高阶思维的定义到现在还没有公认一致的定义和概念。中国学者与专家钟志贤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和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形式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求解与决策等能力。
在教学目标分类中,高阶思维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如分析、归纳、综合、创新、总结等。
多数研究者认为,与学科教学结合的高阶思维教学发展,最有效方法是整合高阶思维与课程,把高阶思维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实现预期学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世界各国,很多学校和很多学者、专家都开展了一些有关高阶思维及培养的研究,他们在多门学科,如数学、阅读、科学、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等学科中,这些学者、专家都提出高阶思维的要求和做法,在低阶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这些学者、专家中以布卢姆最为特出。他在2001年就出版了有关专著,世界各国很多学校和学者、专家以教育目标分类为基础进行了有关研究。例如,澳大利kurwongbah(亚昆士兰州)州立学校。
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中小学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低阶思维、低阶学习和低阶能力层次上,很难有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很难有效塑造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素质。真正有效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怀疑与质疑;学会独立解决真实问题与困难。教学实践中不需要直接交给学生现成结论或答案。
因此,很有必要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强调培养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实施高阶思维教学策略与措施
1.从高阶思维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
往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用很多时间反复练习、反复做题目,最终要求是学生能见到题目就能做,做了题目就能对,使学生考出好成绩。但这样的教学却是扼杀学生创造力,使学生养成不良思维习惯。
高阶思维创造与培养是教师有意识的行为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探究学习活动中存在类似情况,很多学生只会用互联网等简单手段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没有深入思考,这其实就是低阶思维,没有实施真正的高阶思维。
在教学很多情况下,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是完全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师有意识的作为很重要,如果教师能用简单问题引申出学生复杂的思考,就是把低级思维转换成高级思维。
现实课堂中,有些课很明显把本该有的高级思维转换成低级思维,本应该由学生探究的结论由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还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越学越机械,越学越没有创造力,越学越不聪明。
2.实现课堂由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本的转换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具备学习能力。因而课改中心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要想教会学生学习,必须让学生会学。所以,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为学生学习创设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全面支持。
“高阶思维”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思维实践,参与思维过程建模和发展思维技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已摆到第一位,强调教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3.脚手架理论促进学生思维提升
俄罗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有有关脚手架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一类临时性结构,用来帮助学习者超越现有学习水平,更有技巧地开展相关活动。脚手架可以是资源提供,让学生接触到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资源,让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源,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升认识,从而形成明确结论。脚手架也可以是对学生形成知识转化的提醒,帮助他们对照、比较、归纳,在很多相似研究对象中寻找共同特点,然后,学生可以集体讨论,共同推理、决策,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脚手架也可以充当指示向导,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层次逐步提升,从而达到高阶思维。
4.老师要精心设计高阶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包括口头教学问题和书面教学问题,它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教学手段。最适合思维的教学是以思维为基础的策略,如具有穿透力的、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聪明才智才能回答,是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
高阶思维培养在教学中没有固定模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离不开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其中通过“问题解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状态,是高阶思维教学的关键。
5.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五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6.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六
北京石景山区老古城小学郭辉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传统阅读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发散阅读,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创造性思维品质;通过扩展性阅读,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通过评价性阅读,启发学生质疑研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
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需要一大批敢探索,会创新的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已成为人类根本的`思维形式,那么教育就必然要为人类揭示出这种思维形式的本质。然而目前,传统阅读教学仍采用“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的书生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性思维,排斥创新和多样性。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清除传统教育观念中阻碍和限制学生创造潜能发挥的因素,树立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育观。我通过阅读教学,充分挖掘出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理论依据。
创造性思维是指富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组合,阐发新见解,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想象的放飞,智慧的畅发,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与激活的产物。
1.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造思维品质所制约,创造性思维品质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因而培养创造能力,首先从培养创造思维品质着手。
2.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想象力对学生智力发展,创造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一种心理机制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它是一种创造性形象思维。
3.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为对现实,对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的学习心理。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具体做法。
(一).发散性阅读,诱导
7.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七
一、弄清算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操练”,就可以达到计算正确、熟练的要求。计算教学枯燥乏味,开展计算教学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因此,不少学生虽然能够按照计算法则去进行计算,但是因为算理不清,所以知识迁移的范围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在计算教学中,讲清算理,揭示计算的规律,不仅能使学生知道计算方法,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教学“9+3=”的算式时,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很快地得出12。但是,9加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重要的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通过操作、思维抽象出两数相加的法则,让学生理解因为9比10少1,所以把3拆成1和2,懂得9+1=10,再加2等于12的道理,引导学生口述9+3=12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充分理解9+3=12的算理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几。有了这一思维作基础,再引导学生想一想“3+9=”怎样算。当学生掌握了计算的方法时,便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思维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二、观察整体,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学生善于从整体的观察中,自觉地简缩思维过程,直接获得计算结果。敏捷的观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算式特征的整体观察,作出敏捷的判断;二是能对算式进行合理组合,发现诀窍,抓住算式特征,使计算简便。如计算“25×32×125=”时,如果不经过整体观察,把握数字32=4×8的特征,要进行计算就比较麻烦。而利用25×4=100,125×8=1 000的特征,运用数的分解和乘法结合律,原式变为(25×4)×(125×8),这样,思维过程就浓缩为100×1 000,结果就显而易见了。又如在计算“0.24×35+2.4x6.5”时,首先通过整体观察发现“0.24和2.4是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积不变的规律,将原式变为“2.4×3.5+2.4×6.5”或“0.24×35+0.24×65”,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就能很快得到答案。
三、选择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计算能力包括计算的准确性、敏捷性,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灵活性又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白计算方法的算理,这是思维灵活性的基础;而思维灵活性的核心,则表现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思维的灵活性就是要求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准确,思维方法多样,方向灵活。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不仅是要求计算的结果准确、方法合理,更重要的是要求计算过程灵活,计算方法最佳化。例如计算“125×96=”时,有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能: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1)式的方法最为简便,也更合理。常此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寻找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没有一定的广度,就没有一定的深度,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计算练习,看起来简单,但含有许多有趣的智能因素。因此,计算教学要求学生能从特殊的算法中寻找联系,使各个零碎的特征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学生已有“25×4=100,125×8=1000”等知识后,要求学生很快说出“2.5×4=,0.25×0.4=,1.25×8=,12.5×0.8=”这类题的得数,然后再出示“2.5×32=,0.125×16=”等题与第一次的口算发生联系,又引出“15÷0.125=,2.4÷2.5=”要求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计算。有了前面两组题的计算作基础,学生能很快算出这两道题。这样通过一题的引导,横向发散,学生兴趣盎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五、变换形式,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计算是眼、脑、手、耳、口等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用、协调的动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但由于计算题不同于应用题,它是由数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学生计算时容易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影响计算的准确性。因此,在设计计算练习题时,要根据儿童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方法,促使他们的心理始终保持着渴求和积极状态,确保思维活动的持久与流畅。如低年级用“帮助小动物找家”、“送信”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做计算题,这实际上就是把算式与相应的答案连接起来的匹配题的变式练习形式。匹配题是学生喜欢的练习形式之一,设计内容如果有连不上的多余答案,也有两个算式共有一个答案的,将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8.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八
一、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质疑既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同时质疑还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于无疑处生疑,课堂上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比如,在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只能在夜里十二点以后才可以钓鱼?在学完《小露珠》后,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太阳出来了小露珠就要离开?为什么一定在早上小露珠才能来和大家一起玩?在学《剪枝的学问》一文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课文只告诉我们需要剪枝,却没有告诉我们怎样识别需要剪去的枝条?提出了这些问题,我就引导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查资料、知识简介等方法解决,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同时也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实现了课堂的开放。
二、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独特、新颖、灵活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创新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里,往往不习惯对同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引导学生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教完《虎门销烟》后,同学们都深刻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但是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我再次出示文中的句子“顿时,硝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读完这句,我们想象自己就在硝烟现场,会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有的学生说:“很振奋人心”,有的学生说:“味道真难闻”,还有的学生直接就手捂住鼻子说:“海边的受到了环境污染”……这时,我就继续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既能销烟,又不会污染环境?”学生立刻就讨论开了,有的说在电视上看过用火烧,有的说深埋了,还有的说用火箭送到其它星球……这些不同的答案充分说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打破了思维定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争辩,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求和谐,语文课堂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教学冲突,有了教学冲突就可以引导进行争辩。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去探求自己不同见解的依据。经过争辩,学生的思想互相激荡,产生连锁反应,思维急剧撞击,聚合辐散,突发奇想,不断迸发出创造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氛围,提倡学生之间的争辩。
在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学生对“刘备三人第三次到隆中时,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这一做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因为他们这样做,诸葛亮是不会知道的,何必走那么多的冤枉路;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这样做并不一定要诸葛亮知道,他们是在表达自己的诚意。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既深刻领会了文本的主旨,又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想象,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没有联想、想象,就没有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必须鼓励学生大胆地联想、想象、甚至是幻想。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教《第八次》一文,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信心时,在魔坊见到蜘蛛七次结网都失败了,第八次终于成功,布鲁斯王子深受到启发,决定“我也要干第八次!”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布鲁斯王子会想到什么呢?布鲁斯王子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参加第八次抵抗呢?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角色,积极思维,深刻体会布鲁斯王子通过蜘蛛结网的事例深受启发而重拾战剑,王子的激情演讲又给了人民坚持不懈的力量而再次起来抵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最后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以后要学习蜘蛛,学习布鲁斯王子和他的人民,遇到困难也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想象,学生深刻理解了文本,又从文本直接联系到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9.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九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朱素斌
【内容摘要】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教学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发掘教学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何为创新思维?那就是为不同于习惯性思维,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教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扩展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角度地研究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观点或答案。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人思维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他智力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主要参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理解创新点本身。创新点所蕴含的内容,是创新思维的依据。要进行创新思维,就得把握问题的实质,理解问题的含义,这样,创新思维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如,要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评《鸿门宴》,或从批评刘邦的角度来评,或从批评项羽的角度来评,或通过比较综合来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读懂《鸿门宴》都是其前提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根本没读,或者根本没读懂《鸿门宴》,那么,他的多角度思考就没有其生长点。
第二,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学生读《滥竽充数》后写读后感,要求必须从通常批评南郭先生的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即替南郭先生辩解。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第三,设计创新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可以设计多向思维的系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向思维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这种作文素材中提炼出新意,得出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写作观点的探索性思维形式。例如,大家熟知的“南郭处士”的故事,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拟出如下题目:《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的诡计》、《弄虚作假不能要》。如果我们能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创新性思维,即多向思维,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首先,从这则笑话蕴含的寓意进行纵向创新性思维,从它体现的讽刺性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其作文命题可以是:《不能养成混饭吃的习惯》、《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其次,我们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展开横向创新性思维,其所
命题目可以是:《罢官僚主义》、《打碎铁饭碗,拒吃大锅饭》、《必须改革用人制度》。再次,我们展开逆向创新性思维,从为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则可拟如下题目:《人贵有自知之明》等。
第四,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就是在完成教材所规定内容的同时,要适当补充课外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教学方法的开放性,最主要的是指课堂教学组织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有师生的双向交流,还要有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中趋向共识。例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进行开放性评价,只要学生的回答有一定的道理,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在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这样启发学生:假如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要买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其理由来自于课文作者的看法,“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有的同学则要购买双臂复原的维纳斯,其主要理由是只有完整才美,尤其是人体美。更有同学提出了创造具有活动手臂的维纳斯,以满足同一人不同时间的审美需要。对于上述各种意见,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五,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总结的方法很多:如概括、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学生掌握了总结的基本方法,就能有效地根据众多的、零散的信息,得出一个最佳的答案。比如,教学生给课文加小标题、编写提纲、列图表等等,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学会概括。学生掌握了概括的方法后,就能更快、更准确地去把握文章的段落含义、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比如,让学生在学习了小说《项链》后续写这篇小说。贫穷的路瓦载夫人从佛来思节夫人那儿收回了项链的巨款后,首先总结出他的性格以及心里变化,在设想她将怎样重新开始她的人生旅途。要求每人必须作三个以上的推想。然后,选出一个最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想,写成作文。
第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灵活性是指智力活动的灵活程度。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具体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和融合,而不把书本当教条,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般地说,文章是作者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文章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构思和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在文章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上。不同体裁的文章,自然各有特点,就是同一体裁中的同一内容的文章,也风格各异。在阅读优秀文章时,善于发现它们的不同,善于吸取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是有益的。多读各种不同的文章,既可以获得知识,又可以取得思维和写作的借鉴,可以从比较中学习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训练的机会,以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品质。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示事物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具有思维广阔性品质的学生,在学习中,能进行周密地思考,善于进行分析与综合,既考虑整体,又考虑部分。因此,思维的广阔性是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必备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只有具备大量的知识经验,才能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联系上思考问题,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大纲规定学习的内容,还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还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听学术报告或看介绍科技新成就的电影。这些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辩证的思想,使学生逐步学会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多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展拓思路,思想活跃起来,也有利于广阔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10.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十
宝应县画川初级中学
何德君
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材和立意,选材和立意又贵在求新。然而,学生作文常常人云亦云,千篇一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常常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换句话说,是由于习惯性思维、定向思维的影响。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思考一个问题时,我们的思路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的形成一样。”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出新意迭出的佳作来,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以为,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相对于顺向思维,总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然后在探索中选择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写一件事,先写结果,再回溯起因、经过,最后又回到结果,这便是倒叙。议论文也不一定都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顺序写,思路也可以打破常规。如写“说谎”这一话题,有时为了不让对方难堪,或者让对方乐意接受,于是就拿出了“美丽的谎言”;如妈妈吃鱼头鱼尾,把中段的鱼肉让孩子吃,她偏说“我就喜欢吃鱼头鱼尾”;鲁迅明明要弃医从文,偏对老师说,要改学生物,老师教的医学知识还是派得上用场的。因此“说谎”不见得都不好,要看“说”的什么“谎”,要看“说谎”的思想背景和真正目的。又如考虑“遗憾”这个话题,有个学生却以“无憾之憾”为标题,他认为一生都没有遗憾,一切都如意,没经历什么坎坷,生活平静得如死水,这本身就是一大遗憾。诸如此类,大千世界中人们已形成褒贬定势的事物,我们可以就许多问题引导学生唱一下对台戏。如写牵牛花,可以赞美它不妄于现状,不甘心埋没于茅草荆棘之中,勇于攀登,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讽刺它靠攀缘树干往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柳树,可以赞美它不择土质,落地生根的“志在四方”的精神;也可以逆向思考,批评它随风摇摆,没有坚定的立场。
二、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
多方向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的思维。指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即组织学生从某一事物多种不同的侧面去描写事物,刻画人物,说明事理,发表观点,这既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发散思维需要联想。不论写抒情性散文,还是写议论性散文,往往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作者要抓住某人、某事、某物的本质特征或象征意义产生联想。由人联想到物,或由物联想到人,或由物、人联想到社会„„作者可以说古道今,由此及彼,借题发挥,通过联想,文章才能有水平升华的高度。
如以“考试”为例,可以从课内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考试,联想到思想、品德、意志等方面的考试,人生时时有考试,更多的是为人处世的考试,社会就是大考场。这样的构思,思路开阔,容易出新。如写“学费”,一般学生可能会在“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学习应缴的费用”或“个人求学的费用”上做文章。其实,花钱学到经验、教训,或学到某种美德,交出这学费也是很值得的。又如写在江河上逆水游泳,联想到拼搏精神,联想到学习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非进则退;如写“网”,可以联想到社会人际关系中种种无形的“网”,也可以联想到要冲破这张“网”,就需要决心和智慧,等等;如写“锁”,从门上的“锁”,想到禁锢在人们精神上的“锁”。再比如“镜子”这个话题,可以从“邹忌窥镜”谈起,进而联想到我们要经常照镜子,发现缺点,予以改正,也可以从“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诗句,领悟到必须抓紧少年时勤奋学习的道理;可以从唐太宗“长宝三镜,用防己过”的名言入手抒发情怀;也可以谈镜子的功用,联想现实生活中具有镜子性格的人。
三、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客观地评判事物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教会学生辨证思维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在议论文写作中尤为重要。
在审题立意上,要有辩证法。例如点与面、偏与全、美与丑、正与反、好与坏、个别与整体、特殊与一般、进与退、利与害、纪律与自由、成功与失败、崇高与卑鄙、谦虚与骄傲等,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培养学生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各种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成熟的方向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论证问题时,要一分为二,富于辩证法。例如90-年一篇高考作文《“花”与“刺”》,文中这样写道:“花”正如那些赞美之词,而“刺”正像那些逆耳忠言和劝告。阿谀奉承尽管使你心满意足,然而它却使你沉迷于过去的业绩,留恋于过去,失去创新的锐气,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而“刺”虽然使你疼痛,但它却使你惊醒,催人自察,正确看待自己的成绩和缺点。
11.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26
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理解语言、吸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激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趣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灵丹妙药。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草原》一课,我这样导入课题:“欣赏了美丽的鸟的天堂,我们又乘车去大草原游玩一番如何?”接着多媒体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音乐视频。悠扬的歌声、美丽的画面把孩子们带到草原那特有的意境中。孩子们立刻情绪高涨。我便顺势激趣质疑:“你们到草原上想了解什么?”这时,孩子们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想象,培养思维的新颖性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创造的开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文本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如《雨后》一课,描述了夏天雨后广场的美丽以及孩子们在广场上赤脚踩水的快乐。在教学全文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广场上除了兄妹俩,这一群赤脚的孩子玩得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迅速进入角色,纷纷张开想象的翅膀,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玩水的快乐情景。讲完之后,我让学生拿出彩笔,把广场上孩子们玩水时快乐的情景画下来,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小诗或写上几句话。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三、质疑,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好好地利用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番茄太阳”》一文,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学生:“看到题目,你发现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太阳和番茄有什么相似之处?番茄是蔬菜,太阳在天上,它们怎么会在一起呢?为什么题目要加引号……”教师通过课题这一桥梁,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问题在阅读中迎刃而解。
四、运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因为没有写的阅读教学不是完整的教学。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读、写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使阅读教学真正扎实有效。在阅读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挖掘,让学生进行补白、仿写、改写、续写等。如,《孔子游春》一文的第八段,写了水的四种品性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吗?水在你心目中还有什么品性?你能像孔子一样,赞一赞水的品格吗?”这时,学生们的灵感被激发了,答案丰富多样。
五、评价,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阅读能力往往是在阅读评价过程中提升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成语,概括田忌两次赛马的过程。学生很快找到了“转败为胜”这个词语。接着,我抓住“转败为胜”这个重点词来设问,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同样的马,田忌为什么输了?而孙膑为什么要求再赛一场呢?”同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辩论,要求辩论双方必须陈述理由。两次赛马,马匹不变,为什么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问题一出,孩子们以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参与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过程。学习完课文,我让学生们评价一下孙膑。在评价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更有创新性。
六、反向思考,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反向思考是逆向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是由常规的正向思维向反方向思维的转变,使学生不受常规思维的束缚,独辟蹊径,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天没有雾出现,结局如何?如果鲁肃事把诸葛亮所做的一切都告诉周瑜,周瑜又会怎么做?反向思考,更能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作为教师,要解放思想,要有创新意识,用心地探索教学新路,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就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12.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十二
一、巧设导言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富有思考性,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把握时机,巧妙地设置导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学生主动、迅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有效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学生有了探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才会产生学习兴趣,在这良好的学习状态下才会产生创新思维。可以说,巧设导言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二、激发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例如,在《蚯蚓》一课教学中,我课前准备了一些蚯蚓,上课时先发给每个学生一条蚯蚓。由于学生们很兴奋,再加上蚯蚓不断运动,很多学生手中的蚯蚓都落在地上。为了不踩死或碰伤蚯蚓,学生们都小心地进行捉拿和观察。在此过程中,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小结,学生们有很多感受和意外的收获。通过这种教学,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为此,教师要尊重、理解、帮助、支持、赏识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焦虑情绪,让他们充分表露灵性,展现个性;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给学生营造民主氛围,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三、发挥学生想象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的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同时珍惜他们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绦虫疾病的预防时,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学生通过想象解决了新问题,提高了创造性和想象力。
四、加强实践操作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分析、判断、质疑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敢于开拓,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开放,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体会;而教师应在吃透教材,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都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讨论决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同时还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操作来解决同一问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人们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的、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理解和判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跳出机械的记忆模式,走出单一的思维圈子,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好基础。
六、重视学生总结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体会、收获、 感受等。学生在总结这节课的感受时会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跃跃欲试。通过学生小结,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小结过程中能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十三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奇、独特、流畅和变通诸特点,其表现为思路开阔,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已有的知 识局限,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富于想象和长于类比。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 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依笔者之管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授之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 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 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 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初中地理 教材涉及“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 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 上8点, 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 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 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 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 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 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 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 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 答。当然,教师的提问不要过于频繁,如果把“弦”绷得过紧,而不让学生有思考回旋的余地,急于点“将” ,让学生仓促上阵,很可能“卡壳”,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 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 回答来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 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 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 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 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 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 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 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 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 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位老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 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这位老师始料未及,但对学生 敢于提问的作法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 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 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 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 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 旱问题,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 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四、“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 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14.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十四
美国人拉玛说过:“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最主要的竞争力,没有创造性思维,势必会在竞争中失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而强烈的求知欲可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学生有对所学知识达到入迷的程度,才会产生灵感,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和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巧用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能改变过去把作文当成是一个沉重包袱的畏惧情绪,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驰骋,写出更好的文章。如:为了写好一种植物,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的镜头,再播放了场里的情况,大家所见的植物多不胜数,听着解说员的解说,对那些珍稀植物真好奇极了,唤起了学生想方设法要弄清该植物和把看到的告之于众的欲望,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又如:写表扬稿前,我把事先录制好的有关同学们热心帮助别人,拾金不昧,为同学、老人送温暖等的感人场面重现在大家的面前,同学心中除了有敬佩之意,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写一份表扬稿表扬一下这些身边的好榜样。可见,巧妙地使用媒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造欲望。如:在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中,我们录制了学生篮球比赛的全过程,并编辑、剪接好配上字幕制成软件,上课时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屏幕上自由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比赛的全过程中,活动的开始、经过、结果更清楚无遗,场内、场外热闹气氛,同学们一言一行更令人兴奋,激起了写作愿望。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位运动员,可以单击按键与该运动员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
二、倡导批判精神,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不要“迷信”前人既成的定势,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敢于评判前人的得失。这样,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只有对所要写的对象、对写作活动本身有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致于落入窠臼。
怎样把握时机呢?教师要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前人的感受作对比,使他们在头脑里产生激烈的碰撞,然后接纳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主张,把它“外化”出来,作文自然有其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从选材来看,异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要求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抓住学校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我每接新班时,就给学生强调: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已的作文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凭借想象,拓宽学生创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因此需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谓思维空间的“宽阔”,就是可以随意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想错了也无妨,不受约束,没有规定,不需剪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都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
优化的情境,本身的美感,意境的广远,情感的驱动,则是最适宜儿童想天说地的宽阔的思维空间,都会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想象,神往。凭借想象,孩子同样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爱,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我让孩子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文。当孩子们说到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中间时,一个个马上联想到他们觉得特别美好的日子:“我希望她在除夕之夜来”,“我想让她在我过生日那天来”,“最好在八月中秋来,”;于是又想到“六一儿童节来,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来,让她和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当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怎么接待她时,孩子们更是动情了,有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节日里来,我要送她一份精美的礼品”“我要把她当作妹妹,和她一起去上学”„„真情的交融,培养起孩子善良美好的情感,在孩子们真心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关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了,他们求异的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
有一次,我让学生看完杂技表演后写一篇日记,大部分同学是写杂技表演的过程,千篇一律,于是我就启发:“看了这场表演,难道你的内心没有一种冲动,没有什么幻想?础,还可以写什么文章呢?”听到这个奇怪的问题,学生们有的互相对视,有的窃笑。看来他们中有不好意思发表“幼稚想法”的人,我赶紧鼓励道:“你想到了什么就尽管说出来,有自己想法的同学才是最有创造性的人。”过了一会儿,一学生缓缓站起:“能不能以《假如我会变魔术》为题来写我的心愿——为受灾人民变衣服和食品,让他们免受饥饿和寒冷的威胁?”“奇妙的想法!可贵的爱心!你的思维真活跃,真了不起!”此后,学生互相从别人的思维中受到启发。尤其是《我愿做“小丑”》,写“小丑”将苦闷藏于胸,把欢乐带给人们的精神,思路新颖,立意深刻,与众不同。
四 .冲破定势,插上学生思维的翅膀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变换角度,学会多向立意,多方选材,力争写出富有创新性的文章。例如:以《我的家》为题,可进行如下发散性立意:(1)家是你流浪在外最想念的地方,是你碰到挫折最觉得温暖的地方;(2)家是快乐时的安乐窝,痛苦时的避难所;(3)家是地球上最安全的所在,为我们遮挡着风风雨雨;(4)家是一座不须戴面具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在此自由表演;(5)家是喜怒哀乐的储藏室,当你失去它,才知道它的可爱。再如以《朋友》为例,从体裁上可以写记事、写人、抒情散文、小议论文、诗歌等,选材料的时候,可以从时间、空间、含义三方面来写,如:时间上,可写以前的朋友,也可写现在的朋友。或年轻的朋友或年老的朋友。从空间看可写乡村的朋友,也可写城镇的朋友。从含义看可写写有生命的朋友,也可以没有生命的朋友。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五、感受审美愉悦,培育学生创新的土壤
15.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十五
创新思维是人的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由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组成。逻辑思维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形式;非逻辑思维包括想象与直觉、发散与集中等形式。创新思维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搜寻事实—捕获信息—立论解释。创新思维人人皆能具有, 并且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那么, 创新思维有效的培养方式是什么呢?
实验探究式教学, 是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教师指导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探索科学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并且加以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活动通常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等能力要素。学生在实验探究中, 合理提出实验假设, 科学设计实验方案, 正确操作实验仪器,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深入分析实验结果, 认真分析实验结论。学生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实际就是学生应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实验探究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景, 启发想象, 培养学生想象直觉思维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开始。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已知事实或已有知识对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尝试性的解释。科学的猜想与假设是离不开想象与直觉思维的。要使学生想象与直觉思维的运用更科学、合理、恰到好处, 就要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寻找其中跟原有经验和知识中相似的特征, 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例如, 学生在已知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基础上要对感应电动势大小作进一步的探究, 那么,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重新观察电磁感应现象。上节实验课, 学生已经知道电流表指针是否偏转是与闭合回路中有无磁通量的变化有关的;在本节实验中, 当学生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大小是随着导体或条形磁体运动快慢的不同而不同时, 直觉和想象使学生猜测到电动势大小可能与磁通量的变化快慢有关。相同的实验, 一样的操作, 但不同的观察和认识角度又使学生发现了新问题, 并且提出可能的解释。所以, 在实验探究教学的开始, 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想象和假设, 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二、提示方案, 指导设计, 培养学生发散、集中思维
设计实验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或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充分把握学生设计实验环节和选择实验仪器的过程, 正是培养学生发散、集中思维的好时机。所谓发散思维是从探究对象的某一点出发, 由此及彼, 产生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而集中思维则是对发散思维所得到的多种方案进行集中、筛选, 最后梳理出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例如, 在教学“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时, 为帮助学生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 教师先引导学生变思维的单向性为多向性, 通过“什么力对物体作用?我们以往的实验装置可否解决现在的问题?”等一些提示, 启发学生设想出多种实验方案。有“重力做功”的方案一, “绳子拉力做功”的方案二, 还有“弹性绳对小车做功”的方案三等。针对以上不同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依据准确性原则、普遍性原则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确定“用弹性绳拉动小车”为最佳实验方案。对于具体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 灵活、综合地运用知识与技能, 将其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教师指导学生应用发散、集中思维对不同因素进行取舍, 对各种方案进行筛选, 对实验装置进行优化。学生在思考、设计、评估、否定、再思考、再设计、再评估的过程中, 充分经历和体验着创新的过程。
三、把握原理, 指导操作,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思维
分析与综合思维, 指的是在整体考虑下把问题分解为不同部分进行研究, 再把各部分汇为整体, 综合运用各部分的知识, 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思维。学生应用分析、综合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创新的过程。我们知道, 多用电表有电流、电压和电阻三种测量挡位, 那么, 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 应用分析、综合思维设计和制作多用电表呢?首先, 教师指导学生对电流表进行改装, 制作电流表和电压表。其次, 通过对课后习题的引申, 找出电流与电压的一一对应关系, 使学生深刻理解欧姆表测量电阻的原理。就在学生对三种电表电路原理分别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教师提问:能否将电流表、电压表以及欧姆表共用一个表头而组合成一体呢?这时, 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对多用电表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 即对以上的分析进行综合, 达到对多用电表电路原理的深刻理解, 使学生能够正确设计并制作出简易的多用电表。在实验探究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打好思维基础, 优化思维结构, 以使学生可以应用分析、综合思维将实验探究逐步深入地进行下去。
四、注重分析, 引导评估, 培养抽象、概括思维
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 它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应是在分析处理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这一分析论证过程恰是应用抽象思维与概括思维来完成的。所谓抽象思维是把客观事物或现象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 并与非本质属性分离开来的过程。概括思维是把抽象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例如, 在“楞次定律”教学中, 观察实验每一步呈现的现象, 分别记录原磁场方向、原磁通量的变化情况, 感应电流方向及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等。当学生面对这诸多方向而找不出感应电流方向到底与哪个方向有关时, 教师引导学生以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为中介, 将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建立联系, 抓住本质, 寻找共性, 最后概括得出应用“楞次定律”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和步骤。再如, 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中, 学生将“单摆、打点计时器、气垫导轨和研究平抛运动”等实验方案 (包括弹性和非弹性碰撞) 应用于实验后, 均取得了正确的实验数据, 并以数学表达式的形式展出自己的实验结果。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对各个表达式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交流, 然后以各组统一的实验结果为依据, 抽象、概括得出最具普遍性的探究结论。
应该说, 想象与直觉、发散与集中、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不同的创新思维形式, 在实验探究各环节中的应用不是各自独立的, 而是交叉综合的, 当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以后, 便会综合应用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把握好实验探究的每一步。
“播种一种行为, 收获一种习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式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猜想、合理操作、指导探究,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最终做到“问题自己提, 思路自己想, 方案自己设, 实验自己做, 疑难自己解, 错误自己改, 结论自己得”。
16.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 篇十六
一、 变换角度,多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付诸笔端。
1.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只有一个地球》的读后感,有的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认识深刻,发人深省;有的学生以地球自述口吻,写人类对地球的肆意破坏,对地球资源的滥用,叙述生动,事例触目惊心;有的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污染环境的事例,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不同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我们就是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特别是要敢于大胆创新。
2.故事改编法
通过故事的改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升华情感。如教学《半截蜡烛》,笔者要求学生把这个剧本改编成记叙文,学生根据剧本内容,重新组织材料,准确描述了人物的危险处境,通过对人物在危机关头时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改编的作文融入了学生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感人至深。
3.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意味深长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穷人》,渔夫拉开帐子后会怎样呢?可让学生猜测人物的对话及他们的命运。学生续编的故事结局各不相同,但合情合理。不仅展现了学生善良的心底,也让渔夫和桑娜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单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 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抽象、模糊的形象变得鲜活而生动。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为游记。学生细致地描述了诗人行踪,把西湖那迷人的景色加以想象扩展,完全把读者带进了另一个形象性的画面中。将诗人看到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看图作文,创造新形象
根据课文中的图画或漫画提供的内容,发挥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的叙述和描写,塑造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根据《假文盲》写一篇记叙文,学生生动地描述了人物所处环境,具体地刻画了人物衣着、动作、语言、行为,从而无情地抨击了无视社会公德,自私自利的不文明现象。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实现教育的要旨——培养创新型人才,让学生们在创新活动中学会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迸发创新佳作,从而最终造就创造性的人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推荐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08-31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06-28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10-29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10-14
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9-25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06-09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08-07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08-2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09-24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