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法治精神的手抄报

2024-10-25

崇尚法治精神的手抄报(共2篇)

1.崇尚法治精神的手抄报 篇一

崇尚法治、依法治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在准备此次演讲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一则故事: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其家奴在街上杀人。可这恶奴躲进公主府邸不出来以求公主庇护。过了几天,董宣把那个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了脑袋。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后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捉来带上殿后说:“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光武帝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

为了对他嘉奖和鼓励,光武帝专门派人给董宣送去了三十万赏钱。从此,整个洛阳城的豪强、皇亲,没有一个不怯他的。经过治理,洛阳的社会秩序得到好转。汉光武帝一朝,重法制、重民生、“省刑”、“轻法”,推动了封建法制向前发展,也创造了古代中国少有的太平盛世。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华文明就有了法制思维,韩非子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而慎子的“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则是公正司法的具体体现。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思想,既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也是古老中华文明血脉中法制思维的延续和传承。

朋友们,因为对法治的崇尚,对法律的景仰,对一个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的共同企愿,我们相聚于此,用自己理性的思考、激扬的演说来诠释对法的理解、对依法治区的认识。刘筱柳书记在依法治区相关会议中提出:“法治是现代文明的突出标志,是当今世界的发展大势。大家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始终把依法治区摆在工作全局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崇尚法治、依法治区”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每一个身处于时代洪流中的人都应努力去践行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我国开展的普法教育虽已使全民的法制意识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与我国当前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职工作者,“崇尚法治、依法治区,”需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我努力去做到学法、知法,行为上切实做到依法、守法。法律制度的健全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法律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深入的过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做一名懂法、知法的合格公民。

“崇尚法治、依法治区,”应当将法治思想渗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容易受到非法侵害的群体。我们可通过组织学校法制宣传日、黑板报、校报、法制宣传册等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学习各项法律法规,让祖国的花朵们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崇尚法治、依法治区,”还应当做到依法执教。旧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有些不自觉地侵犯了青少年学生的权益,出现了违法、犯法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学法、不懂法、不执法的问题。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教育的使命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功能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师职业劳动任务是教书育人,对人进行素质教育。教师只有做到了依法执教,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依法治国的人才,才能迅速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

亲爱的朋友们,“崇尚法治”是坚持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社会依法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区”是实现“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必由之路。法治的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越来越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40余万青白江儿女一定会在推进“依法治区、构建生态青白江、现代产业城”的历史征程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用法治铺设出一条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圆梦之路!

2.节气的手抄报 篇二

冬至节气的由来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23日之间。2017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始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开始,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大吉之日。所以,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往往选在在冬至。

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大雪”节气的由来

“大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

大雪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雪)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有一定的肥田作用。有“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

基础特点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已大雪纷飞了。但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约高2℃至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现在1、2月份;地面积雪三、五年难见到一次。这时,华南气候还有多雾的特点,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十雾九晴”,雾多在午前消散,午后的阳光会显得格外温暖。

大雪节气的习俗:腌肉

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将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大雪节气的习俗: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节气诗词

一、立春

立春诗

(宋)朱淑贞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

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

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二、雨水

《七绝·雨水时节》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三、惊蛰

观田家

唐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上一篇:唐代佛道二教的发展趋势下一篇: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