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自己》教学反思(共8篇)
1.一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自己》教学反思 篇一
一年级品德《我自己会整理》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感与态度:能初步感受自己整理学习及生活用品的好处。
2、为与习惯:经常整理生活用品,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知识与技能:体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生活用品的多种方法。活动准备: 学习及生活用品、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明确任务 :
师:前几天我们学校开展 “寻找自理星”的比赛,场面可热闹了,你们想去看看吗?我给大家带了一张照片(观看图片)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整理书包。
师: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兰兰也想参加自理星的比赛,(播放课件)可是面对这些书她却不知道该怎么整理,谁可以帮帮他。
二、交流资料 体验积累。
1、师:老师这节课想在我们班寻找自理星,第一关是整理书包,自己是怎么整理的?
小组 内 交流:你自己是怎么整理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师小结:同学们交流的真棒,能把自己是怎么整理书包的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很好。把书本有顺序的放进书包里,大书和大书放在一起,小书和小书放在一起。大书放在后面,小书放在前面,铅笔盒放在最前面。水壶放在书包一侧的袋子里。
三、活动引领,深化认识
根据小组内交流的情况,自己再整理自己的书包。比一比谁整理的又快又好。
1、学生自由整理书包。
2、(师生巡视)整理好的同学请坐好。
3、教师小结:现在请大家把书包里的东西放在桌子上,记住要轻轻地拿,轻轻地放。
四、合作交流,内化认识
1、同学们,看着自己整理好的书包,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呀?
生:高兴!
2、师:背着自己整理好的书包去上学,心里肯定是很开心的。但是如果你的书包很沉,那背起来会怎么样?刚才比赛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位同学的书包很沉,打开一看,里面塞得满满的,谁来想想办法给书包减减肥呢? 3.谁来想想办法给书包减减肥呢?
4.整理书包,把当天不学的书放在家里。
师:今天是星期X(出示课程表)我们一起来念念今天有什么课。现在请大家把今天不学的课本拿出来,整齐的放在桌子上。现在再拎拎书包,感觉怎么样? 我们应该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来整理书包,这样我们的书包就不会成为小胖子了。
五、回扣生活指导践行。
1、整理学具盒
师:整理书包是评选自理星的第一关,过这一关时不少同学都获得了这个称号,第二关是整理文具,哪些同学又能获得这一称号!我这里有两个学具盒,请两位同学上来帮助老师找到需要的东西,看看谁快一些。师:4个圆片,5根小棍,8个三角形。(多媒体展示)为什么你找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这个学具盒里的学具摆放得太乱了。师:你为什么找得快一些?
生:因为这个学具盒里的东西摆放得整齐一些,所以我找得快一些。师小结:看来东西摆放整齐,分类清楚,你找起来就很方便。这两位同学都很认真,奖给你们自理星。让我们一起动手把我们的学具整理得既整齐又美观。(学生动手整理)
2、整理生活用品
师:同学们整理好了书包和文具,让它们变得即整齐又美观。那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去整理呢?你是不是也像他们这样去做的呢!(播放图片)
生纷纷议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评,奖给自理星。
2.一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自己》教学反思 篇二
在社会活动中,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尝试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增强了责任心,感受到当哥哥姐姐的快乐;学习了和新朋友认识、相处的简单方法,体验交到新朋友并共同游戏的快乐。
健康《过烽火线》和音乐《熊和石头人》都是他们特别喜欢的活动,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动起来,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通过这一个主题的实施,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语言活动《他有点白》,故事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但是我觉得挂图上的内容和故事的主要情节少配套,如果分成四个画面“维维和田鼠们”“维维和白猫”“维维和北极熊”“维维回到家”那会更好。在科学活动《温度计》中,孩子们知道了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并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但是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温度计只有1只,不能让幼儿自己动手试试、读读,缺乏操作实验。希望幼儿园里买点、幼儿再带点,效果会更好。
在数学活动《上上下下的楼梯》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十层楼房、小兔子图片、门牌号以及点子卡片。在活动的第一、二个环节中小朋友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我心想:到底要做教具、创设情境,你看效果就是不一样啊!可真当我得意时,小朋友操作单的情况,让人眼前一抹黑,只有十多个孩子会,哎!怎么会这样呢?我也反思了一下:
1、老师的教具和操作单的门牌号方向不一致。
2、操作单上电梯的箭头在活动中没有讲到。
3.一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自己》教学反思 篇三
活动目标:
1、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
2、能用“我叫XX,今年X岁,我是X孩子,喜欢XX”句式介绍自己。
3、了解男女面貌中的性别特征,学会判断性别。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能用“我叫XX,今年X岁,我是X孩子,喜欢XX”句式比较连贯说话。
活动准备:
男、女布娃娃。
活动过程:
一、观察、谈话导入
出示男女两个布娃娃,请幼儿说说性别,并说出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认识自己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姓名、性别、年龄、喜欢什么?
2、请全体幼儿找到旁边的同伴,相互说说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告诉同伴自己喜欢什么?
三、游戏互动
幼儿在活动室自由站起,在《找朋友》歌声里,随歌词提示找一个同伴,歌声停止后相互介绍自己。游戏重复多次,引导幼儿找不同的朋友相互介绍。
四、结束活动
1、幼儿随歌声找凳子做朋友回到座位。
2、采访个别幼儿:你在游戏里认识的新朋友有谁?叫什么名字?几岁?喜欢什么?
3、任务:回家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介绍自己。
教学反思:
少一半的幼儿对教师的提问能积极反应,大部分幼儿比较被动,需要鼓励和再次引导。大多数幼儿能简单自我介绍,在游戏互动环节里,幼儿都能参与活动,在旦表述时语句单一,缺完整、连贯说话的表达能力。所以,有勇气在同伴面前大声说话、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述还需要在不同的领域教学中渗透能力培养,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
4.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四
从事九年级思品教学多年,感慨颇多,,酸甜苦辣皆俱全.思想政治课是老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老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适应社会等等方面,为此,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较高而灵活的教育教学技巧。思想政治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反思以往,很有必要,为此浅谈点滴体会。
一.政治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直有这种说话法:“不会教书的教政治”,这就造成一些地方一些人对思品课的另眼相看,但是我认为,上思品课入门容易,但是要上好,上精,能让学生沉着参加中考,并且自己的课堂魅力能征服学生就是一件难事。“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老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老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测”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时时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帮助她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她们的良师益友。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效果。
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师生氛围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我们教师要学会把所讲的一套自己能首先做好,并且从心底尊重、理解学生,不断研究、观察了解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非常关注他们,平等对待他们,把民主观念用在班级管理上面。回忆我的过去教学工作,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我在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所以,某一次的尴尬,某一次的突如其来,某一次的偶发事件,它不是一件坏事,它迫使我们教者去反思,去思考,去体味。汲取和总结经验和不足。那些不足是我们的教学中的红灯提示,那些好的教学经验,是对教学最有效的帮助。已经走上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和研究的我,一次的尴尬,一点的感悟,真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感悟,才会有进步,愿我的一点点感悟能为新课改添上一点新绿,为新课改日臻完善献上微薄之力。
九年级思品课教学反思
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联系时政,点击教材。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建构,以“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国情教育”为重点,以“实现理想选择人生”为落脚点。
为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适应有效教学的要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应结合思品学科的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力求突出学科特点:
一、树立“依标扣本,不唯教材”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学生是“用教材学”而非“学教材”。教材只是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提供一种凭据,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教学中决不能照本宣科,教材不是“唯一”。新课程强调的是要使教材同学生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要搭建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实际的桥梁,为此,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就显得很重要。比如:在学《走科教兴国之路》一课时,结合“嫦娥二号”发射成功这一热点时事,结合教材进行补充,这既抓住了教材的重点,又体现了时事,符合中考的要求,突出了思品学科的特点。所以,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的平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提高技巧。每上一节课,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备课过程中做好“两备”——备教材,备学生;抓好“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这种理念做支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的人文性,营造出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认真贯彻“三为主”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才能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新课程强调:思品课必须回归生活,思品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所以,必须联系实际,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永不枯竭的能力。俗话说“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九年级政治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第一课《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可以结合的时事就是“抗洪救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结合的时事就是“台湾问题”、“两岸三通直航”等;灿烂的中华文化所结合的时事就是“2010年世博会”等等。
通过联系时政,点击教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是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对初中思想品德科目试题实行开卷考试。这一考试模式的改革必然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冲突。但是,它的实施对于促进思想政治课堂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活跃课堂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进行开卷考试,这是教育体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要求,强化对考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培养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为适应开卷考试的“指挥棒”,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作为政治老师,必须对开卷考试后产生的新情况作出判断和分析,以便得出对应办法。
开卷考试最大的变化就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学生就要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调整学习方法。首先该记的内容还是要记,没有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记忆,没有知识的积累,运用时就难以得心应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所必需的。由于新中考强调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应该对教材内容结构作大胆调整,不拘泥于对课本内容具体详尽的讲解,一些知识性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腾出时间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或选取有价值的能力型的热点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启迪思维。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变“灌”为“导”。即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上得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复习的效果。因此,采取多种形式上活复习课是非常必需的。例如,进行小组复习竞赛、让学生来上提问其他人答疑等,都是一些有效的形式。
第二,指导学生把知识归类、比较,从而理清知识脉络,更好把握教材。例如,第初一第七单元初二第八单元和初三第六课都是在讲法律方面的内容,可以就某些案例一起复习;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探究型学习,已经成为这几年的热点问题,它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等等„
第三,抓住热点,释疑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即引导学生关心时政热点,关心天下大事,把课堂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杂志,并做好摘记;二是让学生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三是开展社会小调查,撰写实践报告,进行班内评比。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第四、突破传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目前,广大政治课教师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己任,把政治课学习应有的广阔空间局限在课堂之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政治”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最后,在复习教学中还必须重视学习实用性,对学生进行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切忌以题海战术反复做题,检查的内容要注重灵活性和创造性,而且要讲求质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工作总结报告范文
本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认真学习***同志的三个代表,并且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全心全意搞好教学,管教管导,言传身教,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看到孩子们一天天成长起来,作为教师的我该有多么欣慰。所以我做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总是从关心爱护他们出发,坚持正面教育,耐心引导,肯定他们的成绩,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每当我接受一个新班级时,我总是先比较详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基础,智力发展,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有什么脾气,发脾气时家长采取什么办法等,以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学校里发生什么情况,我总是及时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的协助,共同教育好孩子。
自从我这个大男人教一年级以后,心里总觉得不是什么滋味。当看到孩子那天真活泼的样子,心也平衡了。由于农村的孩子见识少,胆子也特别校孩子刚入学时,总有一部分人不敢离开座位。有的即使去玩了,也要把自己的书包,雨具等拿在手里,生怕少掉自己的东西。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育中,除了加强常规教育外,课间休息我主动地同他们玩,请保留此标记给他们讲故事。接着给他们举行一次“爱护自己的东西,更要爱护学校和同学的东西”主题班会。讲清哪些东西是学校的都应该爱护,怎样爱护,要从爱惜一个粉笔头做起。应该怎样做值日,做好了,又该怎样放好课桌凳和卫生工具等。每天放学回家前,指导他们怎样整理好学习用品。发现有小朋友学习用品掉在地上或乱放,我就主动捡起来帮助整理好。儿童的可塑性很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示范,就慢慢地学会自我服务,并养成习惯。因此,我班小朋友很少丢东西。家长反映也很好。
平时我发现学生未经请假不来上课的,我就打电话或上门询问原因。有的小朋友病了,家长不在家,我就自己花钱给学生买药。有的小朋友没笔、本子,我就给他们买,总之让他们感到温暖。
对班里的调皮儿童,我从来不吓唬,总是进行正面教育,使他们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成绩差的小朋友,我从不疏远他,歧视他,而是亲近他,关心他,有进步就表扬他,使他树立学习信心。同时热情地给他们补课辅导。因此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
我真诚地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学生就会更加热爱我,敬重我,这种互爱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不但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到各地听课学习,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同时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联系,时时关系他们。
当然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须在以后进一步的努力。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人教版)这一框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课前,将相关的内容设计成课件运用多媒体教学。上课时,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图文等材料进行分析讲解。节省了大量的讲授时间和板书的时间,保持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巩固。课中,又将在在课前按中考题型设计有关的课堂练习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出现,让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能参与回答,并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反溃使学生在一节课里的时间里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虽然多媒体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不足,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其它的教学段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因此,多媒体代替不了教师的教学,更代替不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让它们相得益彰,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达到最优化。
教学反思二: 注重联系,导入新课
通过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导入新课。这也是较常用的有效方式。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按先后知识点的联系,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温故而知新”的求知欲。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两代人的对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前一框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由于与父母的年龄差异以及多重代际差异,而导致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代沟,从而引发家庭矛盾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些矛盾需要我们与父母的沟通。怎样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呢?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家庭矛盾;如果夸大与父母的矛盾,会在处理家庭关系时有抵触情绪,妨碍沟通;看不到矛盾,会不在意解决与父母的矛盾,也不利于我们的进步。这样处理,使学生从上一堂课的内容中,激发进一步地探究新的知识兴趣,也使新旧知识能够最终达到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反思三: 活动教学有感习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课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时,小品表演,即:小涛和Jack的故事。小品简单过程:场景
一、Jack先用英文在新班级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从穿着、语言、动作表情,无不表现出美国人的自由、随意、不拘小节的性格。场景
二、Jack请小涛吃饭。Jack提出各付各的,小涛很难理解,表现的很不开心,期间点菜时小涛简单介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场景三:Jack过生日,小涛送了他一盒美国的“好时”巧克力,Jack给了小涛一个大拥抱,并当场拆开礼物,分吃巧克力,小涛对Jack的拥抱很不习惯,也觉得Jack当场拆开礼物就吃,很没有礼貌。学生看完小品后,多媒体呈现课本的问题(人物换成Jack):
1、如果你是Jack,会怎么办?
2、我们能以“好”或“坏”来评价Jack的处理方式吗?
3、有人说,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放意味着穿喇叭裤、戴蛤-蟆镜。在今天,你认为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让学生在由向教师要知识向自己、同学、社会要知识的转化中,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欲望和创新意识。
可见,活动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活动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之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念,指导行动,达到思想品德课知行统一的要求,是教师、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借助教材的教、学互动的过程。它区别于传统的过程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理念联论实际的特色。活动教学可分为常规课堂活动教学和大课堂活动教学,在这里笔者所说的活动教学,主要是说常规性活动教学。所谓常规性活动教学,是指在正常的学校教室内的活动教学,它可以通过课前的有关新闻发布,课堂教学中的讨论、辩论,社会调查材料公布、小品表演等形式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粤教版九年级思品《全面建设实现小康》教学设计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全面小康社会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三步走”战略。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四个尊重”方针;共富与先富的关系;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2.能力目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三步走”、“共富”与“先富”、“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等问题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认同“四个尊重”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⑵“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 ⑶ “总体富裕”和“全面小康”; ⑷“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2.教学难点:
⑴“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⑵“先富”和“共富”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1.课时安排: 本课建议安排3课时。
2.教学方法:以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教师讲解为主。
四、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
⑴学生对于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这些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⑵对“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⑶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人才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很不成熟,感性而又片面。
2、学生的需要:
⑴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中 认清国情是树立公民意识的需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自觉关心社会责任感。
⑵九年级学生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忌讳理论说教,灌输,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以学生喜见乐闻的形式呈现,加深对国情的了解。
⑶加强科技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作用,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追求,是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认真完成学业,把思想具体落实到行动中,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五、综合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意义
2、教学目标
⑴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目标,⑵理解我国已经加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 ⑶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㈡、学生分析
⑴学生对于市场经济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⑵市场经济小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㈢教学设计
1、用《春天的故事》视频导入并提问:“改革起步于哪一年?谁被誉为总设计师?”由此引出“改革的起步”(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国情导读
⑴通过讲解: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历程 ①.改革的起步
②.十二大明确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原则
③.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正式确定,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通过材料分析引导学生得出:
二、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国家行列。⑶组织学生讨论: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3、以“阅读与感悟”的两个材料为切入点,让学生讨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小康概念的萌生,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正确认识小康社会。
4、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
5、课后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分析调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小康社会,为上第3课时作准备。
6、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四个尊重”的方针
2.教学目标
⑴了解“四个尊重”的方针的背景和含义; ⑵理解“四个尊重”的方针的意义; ㈡学生分析
⑴当今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人才劳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咳很不成熟感性而又片面。
⑵加强科技教育重要性方面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作用,正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追求,是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他们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认真完成学业,把思想具体落实到行动中,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㈢教学设计
1、用个案探讨《海尔集团》,导入并提问:
①理解海尔集团的有关资料P32-33,探讨它成功的原因。
②海尔集团北美总部落户美国纽约繁华商业区曼哈顿,这一事实对你有何启发? ③我们当地有类似的成功企业吗?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 由此引出“四个尊重”(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国情导读
⑴讲解 “四个尊重”方针提出的背景
⑵通过提问分析引导学生:①为什么要尊重劳动?
②谈谈你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理解。
③“尊重劳动”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四个尊重”的含义。
⑶组织学生讨论: “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意义,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⑷通过让学生思考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四个尊重”方针的理解
4、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㈠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 共同富裕、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教学目标
⑴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⑵了解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3)了解共同富裕的含义;
(4)理解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及其意义; ㈡学生分析
⑴学生对于“小康水平”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
⑵“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3)学生对于共同富裕这一国家的基本情况是有所感受的,但这种感觉是表面、的不系统的,老师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分析让他们清楚而全面地了解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情况。(4)“共同富裕”的理解学生在思维水平上有一定难度,他们的知识背景过于单薄,也需要布置他们去收集和了解一些相关情况。㈢教学设计
1、用提问“我国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共同富裕)导入。
2、国情导读
⑴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共同富裕?它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⑵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 ①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②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 ③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3、课堂延伸。组织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②共同富裕与全面小康有什么关系? ③共同富裕有什么意义?
让学生明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1、用“什么是小康?”,历史上小康的定义导入,由此引出“我党对小康社会的几种提法”(设计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3)通过比较分析国际舆论和中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以及学生看到的现实中小康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小康水平。
(4)通过江泽民的十六大报告引导学生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以“小康生活大家谈”的组织学生:请描绘他心目中的全面小康生活。通过“②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能做到什么?③小市民信箱”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不仅能树立小康观念,并能在行为上为小康做自己的贡献。
4、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解。
5、布置作业: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三个代表”的内容;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知道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书写研究报告,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析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作出选择,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党的领导,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使学生明白我们党在不断的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激发学生对党的爱戴之情。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直接关系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是我们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2、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我们党在不断的加强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激发学生对党的爱戴之情。
三、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flash《走进新时代》
(歌词: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啊意气风发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提问:新中国短短五十多年历程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转承】
1、历史再现:《走进新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受人欺负,到当家作主;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那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强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帮助学生回忆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史实。通过与旧民主主义时期的几次革命运动相比较,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现有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转承】
2、辩一辩:有人说,搞革命要有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现在,搞现代化建设,不一定要有中国共产党领导。这种说法对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本44页至45页,然后告诉我们,为什么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试举例说明。【学生回答】略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 【板书】
一、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个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事例说明:
2008年“5.12”大地震,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等亲临现场指挥,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动员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在全体抗震救灾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板书】
二、中国共产党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联系时政着重讲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说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必然性。
3、聚焦三个代表: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示现代化建设的成就(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出示先进文化进农家(3)
4、我抒我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示郑九万先进事迹并提问(1)、我们中学生向郑九万同志学习,应该怎么做?(2)、你还知道哪些优秀共产党员?说说他们的事迹,与同学交流。(3)、通过学习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参考书41-42,48-49 【转承】当然,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在党内也不免有腐败分子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委书记马德利用职务便利,公然卖官,索取他人钱款合计人民币603.1857万元。原北京市副市长刘志华,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牟取利益,先后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690余万元,其中滥用职权为王建瑞承揽工程,牟取巨额非法利益。原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巨额钱款;生活腐化。经中央纪委常委会审议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陈绍基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将其涉嫌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述: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分析:民主执政,是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实行依法行政,最主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早在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解决自身的问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郑重的党,一个伟大的党。
5、练一练请从党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地位角度谈谈为什么党提出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选择题见PPT)【学生回答】略 参考答案: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结束语: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粤教版九年级思品《科学发展振兴中华》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并知道危及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白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3.1和平与发展 时代主题
第一课时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能力。
重点、难点
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过程
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和平的意义:让人安居乐业,国家和睦相处,社会安定祥和,经济蓬勃发展。(3)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4)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影响和平的因素)
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2、发展问题
(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①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②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
强权政治: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
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布置作业:《导与学》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学习目标
(1)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白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教学重点难点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探究园:经济全球化剪影P64页
1、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必然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2、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既有利又有弊。利:经济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治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弊:发达国家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不听从其指挥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很大的经济困难,甚至使有些国家的产业陷入绝境。还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国情导读:课本第67页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多。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助于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有助于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应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2)消极作用: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控的资金、科技、专利和管理等优势处于有利态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富国与贫国的出具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7页(为了世界的和平,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2)P68页第二段(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
材料一:当前,高科技讯猛发展,各国为抢占高科技的制高点,都在竭尽全力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1999年,美国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已占GDP的2、8%,日本更高达3、1%,欧盟也达1、8%。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倾全力发展高科技,并取得可喜成绩。
材料二:看看身边的商品,荷兰奶粉、日本玩具、法国时装、德国电器和美国电脑遍布大小城市、大商场的货架上。一般商品一读说明书便知其产地,但是面对那些贴着跨国公司商标的高科技产品,你根本不可能一眼看出它的产品设计是哪个国家完成,零部件在哪些国家分头制造,成品装配又分散在哪些国家,真可谓我们在“买世界”。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一反映出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材料二说明经济全球化已捎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面对上述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做?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加强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技人才,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技术创新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自己国际竞争的能力。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多。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布置作业:《导与学》相应练习。
第三课时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难点: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2.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是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是维护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 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二、知识讲解、分析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是联合国的和安理会之一。
3、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怎样?
4、我国在世界上发挥了哪些建设性作用?
5、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巩固练习
看下面题目,从教材上找出正确答案。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_____,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国家强了起来。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_____、合作_____、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我们在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属于____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____。
3.2《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习目标:知道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新世纪,国际局势变化。重点、难点: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教学过程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新世纪,国际局势变化。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缓和期”,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更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创新期”。是中国难得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原料的争夺、科技的创新、文化的较量、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方面,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能源、资源、环境等挑战,安全威胁,经济、科技的差距等。
5.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6.赢得主动,赢得优势,重视机遇,善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P71 探究活动 立意:
使学生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国家的未来的主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设三个问:
1.根据上述材料,你对当前国际竞争有什么认识? 2.我国应该怎样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参考答案:
第一,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新世纪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科技和经济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我国要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第三,作为中学生,必须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议:操作时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事件,并列举更多事例。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布置作业:《导与学》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学习提纲
一、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1、民族精神的内容
2、民族精神是强大的精神力量
3、在当代,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需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5、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难点突破
1.为什么说“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不竭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特殊意义。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加入世贸组织,为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了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我国作为经济文化还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压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求我们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昂扬的民族精神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应对时代挑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巨大动力。
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的观念与落后的观念相互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只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民族精神的大厦是世代中华儿女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女都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有条件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既表现为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还更多地表现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把个人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励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构建民族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一)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它绵延于崇山之间、奔腾于大漠之上,气势磅礴,昂立于世界东方。它不仅是华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自主探究:你认为万里长城能否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为什么?
(二)一篇《美军为何攻不下上甘岭》的文章,感受极深,文中有一组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
整个上甘岭战役中,我志愿军没有动用过一架飞机,也没有动用过一辆坦克,大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敌方的1/4;美军总共发射了180多万发炮弹,5 000多枚航弹,我志愿军只有40多万发炮弹,而且几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面积仅3.8平方千米狭小的上甘岭,一日便要落下30余万发敌军炮弹;1万余人的志愿军,要对抗7万多人的敌军。前沿阵地上,我志愿军一两个残破连常常要对抗一两个装满员的团级进攻,而且几乎没有炮火支援,弹药也常常补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弹药、一个苹果常常是牺牲好几条性命都不一定能送得上去„„ 然而,占绝对优势的敌军,却最终没有攻下上甘岭。美国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岭为什么打不下来?全机械化装备为何打不过中国军队一个师?他们认为,上甘岭失败,不是输给了中国军队,而是人力不可能做得到的。美军在上甘岭的失败,“不是输给了中国军队”,那么它到底输给了什么呢?我想,它正是输给了一种精神,一种比钢铁还硬的精神,从下面一段描述我志愿军的文字中便可得到见证:他们甚至可以在长津湖-20℃的气温里整夜潜伏,身上仅仅只有单衣;他们可以在烈火中一动不动,他们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拎起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
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和气节,有一种精神比钢铁还硬,这便是此文所要给出的全部答案。此文给了你什么启示? 分析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 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长城以它巍巍雄姿、坚强的体魄,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难的毅力。这种精神激励我们永远前进。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美军,从来没有动摇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志愿军战士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巩固练习
2005江苏扬州模拟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必须弘扬以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集体主义
D.共产主义
答案:A 作业布置
材料一: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历时13载,被匈奴扣留10多年,仍坚持“汉节不失”。最终使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材料二: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三: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惊天地、泣鬼神,充分展现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伟大气概。
(1)以上事例共同体现了什么问题?(2)请再列举两个中国历史上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事例。(3)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第三课时 第三单元复习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67 ?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
2、什么是和平问题?
?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
4、什么是发展问题?
?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复习:P67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1)积极作用:(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1)P67页
(2)P68页第二段(我们中学生要„„)3.2复习P73-75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是什么?)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3.3《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2、知道走科学发展道路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
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4、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难点: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分组按任务进行探究,展开讨论,教师点拨指导,及时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观察图片《“美丽的圆”》
教师解释:利用田地暖棚的秸秆发酵出气,生成的沼气可制成天然气,天然气可应用于汽车行业;沼气还可用来发电、做饭、照明、取暖或提供给食品厂等;沼气中含有60﹪甲烷和40﹪二氧化碳,不仅可以从中提取二氧化碳,其秸秆发酵后的沼肥降解达90%以上,试入田地暖棚会继续发酵,可以实现还田再利用,是真正的活性生物肥。仔细观察图片,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引导。
(这是循环经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自主学习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84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_____,总结_____,借鉴_____,适应____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____,核心是____,基本要求是____,根本方法是_____
3、请你谈谈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性的认识。
(二)走科学发展道路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84—8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从人类已经走过的历程看,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矛盾,是人类发展需要回答的问题。
2、我国选择的_____道路,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
3、对三种选择进行比较分析,说明为什么要走科学发展道路?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5—86内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和我国的现状。
2、教育的重要性和我国的现状。
3、什么是科教兴国战略?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6—87内容,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是怎样的?
2、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3、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人认为,搞经济建设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怕污染和破坏就别搞经济建设,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及时总结。
(这种观点是错的,它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和割裂开来。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保护好环境才能增强投资的吸引力和经济的竞争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认为有污染就不要发展经济,走“零增长”的路子,我们仍然要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减少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着想,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探究二:、2008 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规定,从2008年春学期开始,小学及初中的部分教材实行循环使用。循环使用的教材由国家免费提供,循环使用的周期为三年。
循环使用教科书主要针对哪些国情?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认识。学生分组讨论,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师及时总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我国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短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现象。教科书循环使用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还能节约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还可以培养学生节能环保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文明用书、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四、收获质疑
教师让学生思考,学习本课后还有什么困惑或疑问? 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设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五、课堂总结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内涵 2.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走科学发展道路 3.发展回顾 4.三种选择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 6.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现状 7.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8.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 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0.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11.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六、作业布置
收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案例,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从本备课系统中查找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行制作课件。阅读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本教学设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教学设计作适当的修改。
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以及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看图片,感受小康生活
1.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等方面变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受。
初步感受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变化,体会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教学环节一:感受小康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2.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3.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为了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衣食住行)查找并展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
初步感受小康生活,了解人民对小康生活的期盼 教学环节二:我眼中的小康
1.呈现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资源《我眼中的小康》,让学生了解一些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引发学生的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容。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康社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康社会的美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
教学环节三:解读小康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可以供师生参考。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①“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②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二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最早提出“小康”设想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②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六大
③从()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A.1979 B.2000 C.200
3D.2008 5.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进一步了解全面小康。
让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以及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了解建设小康社会与提高我国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我国政府是如何促进生产发展、实施强国富民政策的
让学生懂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代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等的小康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本节课后的感想。
教科版九年级第三课发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活动八:中华爱国魂”“活动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活动十: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本备课系统提供了有关的阅读资料,可供师生参考。
关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 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了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不少历史事件,如教科书第14页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教学时,教师要充实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真正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浏览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研究本节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思路;准备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听歌曲,谈感想
1.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
教学环节一:回顾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1.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2.引出主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
让学生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探索,这些探索失败的事实,为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民选了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1.教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们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一文,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3.教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争。
引导学生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充分认识到以往的各种努力和斗争失败的原因,从而为下面内容的引出奠定基础
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 教学环节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呈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照片,以及 PPT《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若干大事》中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部分内容,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PPT 中的内容比较多且复杂,让学生浏览一下,了解党的革命历程就可以了
教学环境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图片展示: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邓小平1992年南巡,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即“三个有利于”;他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讲话 在 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胡锦涛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温家宝视察农村。
2.教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的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其中括弧内容由教师讲述)
总结
1.教师: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实现富强的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下面的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史选择。① 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 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③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④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强调本节课的中心思想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能力目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历史事实的认知教学,培养起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态度,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让学生搞清楚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应该让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了求得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辛的探索。以太平天国、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失败了;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惨败表明地主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就遭到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艰辛的探索、悲壮的抗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成功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中国百年探索的历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如果课时紧张,可以把本节课和上一节课合并在一起上,内容可以精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谈话导入
1.教师: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它们为什么会失败?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一些原因,无论农民、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具有阶级局限性,这使他们领导的革命或改良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代表了最广大的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终取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我们要进一步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要通过革命建立全新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思想作支撑。以往所有的运动或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先进的理论和思想。就在国人寻求出路而不能得的情况下,“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
运用推理的方法提出问题,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也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
给出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而言,采用先给结论后进行论述的方法是非常合适的
教学环节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得失
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太平天国的得与失》,从中分析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原因写下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农民阶级存在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它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让学生懂得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是空想的、不切实际的建议修改
教学环节二:洋务运动的破产
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洋务运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2.教师把学生总结的内容简单地写下来: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相反,企图单纯依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来实现“自强”“求富”,即所谓的“中体西用”——用中国的封建制度做容器去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失败。
懂得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铲除中国封建剥削制度;“中体西用”,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缺乏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
教学活动三:戊戌变法的改良思想为何救不了中国
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内容写下来:脱离群众没有阶级动力,依靠封建君主制度,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的同情和支持。
教学环节四: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呈现一些反映辛亥革命的图片。
2.教师讲解:辛亥革命比起前几次运动来有它的进步性,但它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3.学生从下列的选题中任选一个开展活动。
(1)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小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还是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通过活动认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教学环节五: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1.教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是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而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走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最后一段文字,交流对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问题的认识。
5.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五
一、成功的喜悦:
1、在备《竞争不忘合作》一课时,考虑到是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经验以及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一堂课。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我坚持这样两个原则: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和相互间的交流互动,扩大他们的经验。二是积极引导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和反思,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辨析形形色色的竞争,理解合作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把部分教学内容顺序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如:在讲“竞争不忘合作”时,通过播放《新龟兔赛跑动画》,把“合作实现双赢”的内容先讲,使本课的内容脉络更清晰,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顺畅,更便于学生
3、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课堂辩论。同学们辩论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发言时,涌现出不少颇有思想的见解。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使上课的气氛更和谐更活跃。几位学生精彩的辩论发言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及老师受益非浅,深化了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同时也在辩论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让“竞争与合作”这一教学主题的全面理解。
4、各个问题与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使整节课有一气呵成之感。
二、不足的遗憾
1、语言还不够精炼,环节过渡连接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语言的规范性还需加强。
2、在知识教育过程中,还要更加注重人文教育,把学生内在的心灵上的真善美唤醒,近而达到人文精神的培养。
6.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篇六
现在的学生不知感恩,不被感动,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体验,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有的学生对家长不满甚至看不起父母,也与他们缺乏对父母的理解,不会感受或感受不到亲情呵护有关。因此,要通过活动,让同龄人自己教育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在家庭中获得的爱。
在教学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获得新知,并能够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开展活动时,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用具体事例来启发;要注意以情感人,烘托出良好氛围;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发动学生积极地说、积极地体验就行了;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责任两个方面来启发,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如果有学生从反面冲突来讲,要注意剖析分析的本意和期望,剖析其中所蕴涵的爱,把学生引导到爱父母、爱家庭上来。
7.一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自己》教学反思 篇七
“我从哪里来”这个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知识又了解的少,而且对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也仅仅只是有简单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又许多问题想要解决,“我从哪里来”就是学生常问道的一个问题。这节课就是要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际体验,感悟妈妈孕育自己的辛苦,懂得珍爱,感恩父母。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 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课件。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课件,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谈话,观看《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进行猜测“他是谁”的游戏,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自身求知欲、学习兴趣,了解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2、
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学生认识教师展示的图片、课件,学习教师下发的资料卡片,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
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对于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结合教师给予的方法指导,多交流、勤思考,学习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体验活动: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交流课前对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的了解,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学习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3、
学生进一步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激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学习愿望,延伸课后学习活动。通过学生与教师交流谈话,游戏、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导入课题研究学习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生命世界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神秘感,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游戏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感受母子亲情,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生命科学知识如:人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中是倒立的等。学生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同,获取的信息也不同,这样,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利于培养他们乐于与人交流的态度。通过资料卡,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对“人的生育方式”的认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胎儿的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胎儿的形成及发育过程。
这样通过课前搜集——课上交流——规范认识的过程,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对于神奇的生命世界,学生心中肯定会有很多个“为什么”,这一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说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由此产生对母亲更加感激的情感。通过体验身体负重状态的行动感受,亲身体验到妈妈怀胎的辛苦,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感谢妈妈的情感。
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让学生将通过搜集信息——交流信息——再度获取的科学知识以及经历游戏体验后的感悟,动手整理下来,形成一份生命手册,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让生命手册既美观又丰富,这样在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一步积累材料,丰富自己的生命手册,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外多方面去获取信息,将各种信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生命手册里,从而加深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好方法。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8.九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 篇八
九年级政治新学期第一周教学反思
假期结束了,我们都教育学生要收收心,我们老师也要收收心,把已经懈怠的心收回来,认真对待教学,一心扑到教学上。在新的学期里,我也有新的计划和打算。比如,在上个学期,我感觉我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水平仍需加强,有时候对待工作也有些懈怠。这个学期我就要和这些坏毛病说再见,人只能越干越好,不能只看到自己做得好的地方,看不到不好的地方,而且,我也有信心在新的学期里,给大家一个惊喜,有一个全新的改变。
《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教学反思
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抛弃过去强迫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强调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本节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故事案例的方法,努力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质疑中探索问题,在启发、讨论的活动中脑力激荡,理解新知识;并且注重贴近日常生活的现实,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让学生自主感悟、合作学习,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的理念。
《让社会投给你赞成票》教学反思
《让社会投给你赞成票》这节课从全国的.模范人物、典型事迹入手,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本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正确把握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比如让学生通过实例去理解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应担负什么责任;在灾难面前,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献爱心的方式,总结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形式有哪些。注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生活中科学合理的选取相关教育资源。如利用漫画等材料,不仅具有说明力,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我贯彻“三贴近”原则,注重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材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整个课堂设计结构合理、教学环节紧凑、教学活动进展有序、自然流畅。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积极承担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而且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一年级思想品德《认识我自己》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思想品德多民族国家教学反思08-31
第一学期八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08-29
一年级认识我自己10-18
2年级下思想品德教学目标09-08
九年级第一学期思想品德试题及答案10-02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学计划10-31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参考09-19
上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工作总结07-21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测试题2(含答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