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2024-06-26

拔尖人才述职报告(共9篇)

1.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篇一

关于推荐龚万祥同志为2010年度湖北省

农村实用拔尖人才的报告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选拔推荐工作的通知》(鄂人社办发„2010‟127号)精神,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对照通知条件,现推荐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祥同志为2010年度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龚万祥,农艺师,现任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峡口茶叶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秭归县十六届人大代表、宜昌三峡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他凭借以质量引领市场、以诚信服务社会、以产业致富一方的经营理念;以诚实做人、诚信兴业的人生信条,用科技引领农村,用品牌致富村民,成为当地老百姓心中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发展绿色天然九畹丝绵茶,奉献自然与健康是龚万祥同志的奋斗目标。从2000年起,位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周坪乡峡口村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任该村村主任的龚万祥就抢抓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机遇,带领群众依托退耕还林发展九畹丝绵茶,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力求国家得生态,地方得发展,农民得实惠,把培育品牌,建生态农业的设想变为现实。2008年投资250万,新建厂房1200平方,添臵机械30台套,2010年编制了九畹溪镇茶叶基地发展及加工厂的规划,申报有机茶认证,计划今冬明春投资1000万元新建清洁化茶叶加工

厂。在龚万祥的精心培育下,“九畹丝绵茶”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宜昌市“三峡怀”农产品金奖和宜昌市“消费者喜爱的十大名优茶新秀奖”、“宜昌消费者满意产品”等殊荣。

龚万祥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依靠科技兴茶,建好、管好、用好丝绵茶园。针对茶叶种植规模小、农民管理意识差、茶园有抛荒现象、管理技术不到以及锄草、施肥、修剪等各方面问题,龚万祥积极与镇政府、农业部门商讨对策,从茶园改造入手,做好科技示范,为解决技术难题,龚万祥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茶园管理率先作示范。从茶园的修剪、锄草、施肥等几个环节入手全面加强茶园的管理,力使全村茶叶真正成为有机产品。龚万祥坚持农村发展依靠农业科技这一思想,积极邀请省茶研所、林科院专家进村开展种植、栽培等示范,还聘请市、县、镇专家、技术人员对广大农户进行茶叶管理技术培训,免费提供茶叶栽培技术资料,为当地科技致富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2003年龚万祥个人向银行贷款二十万元办起了九畹溪丝绵茶厂,开始了“茶厂+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作为厂长的他不坐办公室,常奔波在农户的茶园里,帮助改造茶园、指导培管、采摘。建立茶叶良种比对园,选育丝绵茶三棵单株进行繁育,并在全国选调14个优良茶叶品种与本地丝绵茶对比试验,选育出适应本地的优良品种。为节省农民朋友的交通费,他上门上户送技术、送信息、送茶叶款。茶叶产业不断壮大,农民收入有了稳步提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茶叶的产量和产值均翻了两番,茶叶面积达到5000亩,茶厂年

生产能力达到1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为茶农增收250多万元,户平增收5000元,使当地500多户农民奔上了小康之路。为进一步做大产业,做大做强九畹丝绵茶品牌,龚万祥在新县城设立茶叶专门店,同时还注册了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有力地推动着茶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如今,九畹丝绵茶不仅成为一个村域经济发展的命脉,而且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被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指定用茶。

综上所述,龚万祥同志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奉献精神,确有真才实学,实践经验极其丰富,技术水平高超,在加快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成绩显著,在产业创新、试验示范、成果转化等方面,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九畹溪镇名副其实的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我镇同意推荐秭归县九畹丝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龚万祥同志为2010年度湖北省农村实用拔尖人才。

九畹溪镇人民政府

二O一O年十月二十五日

2.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篇二

一、配备“学术导师”, 以科学的管理与设计引导研究性阅读的开展

只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机制的改革, 才能促成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有着非常严格的课程计划和培养体系, 这种按部就班的教育模式适应批量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 但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打基础”的学习观念。为此, 黑龙江大学为每一个拔尖人才试验班配备了专门的“学术导师”, 通过引导阅读、组织师生面对面讨论、指导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等系列活动, 督促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计划, 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为做好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并将“研究性阅读”列入本科教学计划, 把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的表现纳入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考核, 将读书报告及小论文的成绩计入学生学分绩点, 检验“研究性阅读”的效果。

1. 为保证“研究性阅读”的长期性和规范性, 黑龙江大学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 保证其有效、有序进行。

教务处负责整体把握“研究性阅读”的进展, 各院、部成立“研究性阅读”领导小组, 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组长, 负责推进“研究性阅读”的开展, 并组织教授指导委员会专家对“研究性阅读”方案进行论证。教授指导委员会由各学科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 对大学生“研究性阅读”书目做出最恰当的设计,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图书:一是专业书籍, 可以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提升学生在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二是人文经典,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大学生的学术视野;三是马列主义原典, 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今后的读书、求知和实践中少走弯路, 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学术导师结合本科教学计划和“研究型阅读”书目, 与授课教师一起, 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阅读及训练写作。对于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阅读书目, 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在假期阅读, 课程进行中结合阅读书目及课堂讲授进行写作训练。

2. 举办系列“学术型读书会”, 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引领研究性阅读的方向。

拔尖人才试验班的学生已经进入了研究者行列, 应主动担负起研究者责任, 具备正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学术导师结合新生入学专业教育, 宣传“研究性阅读”, 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有关读书心得、名著导读和赏析等内容的人文素质讲座, 跟大学生分享阅读体会、赏析优秀作品, 引导大学生明确读书意义、掌握读书方法。同时, 学术导师配合本科教学计划的课程进行, 安排大学生阅读专业经典著作。在阅读中, 学术导师根据学生思考的热点,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问, 达到对问题的初步解决。之后安排召开著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读书会, 指导学生读书。每位学者按其专业所长重点指导学生一部或几部作品的阅读, 形成学术型读书工程的“责任田”。读书会定期举办, 学生和教师共读一本书, 深入思考后再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沿着讨论中发现的学术热点、前沿, 重点思考一些学术问题。以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为例, 一个学年期间, 拔尖人才试验班邀请名师与大学生面对面, 已经举办了莫言作品、余华作品、迟子建作品、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作品等二十余期读书会。通过系列学术型读书会, 大学生拓宽了学术视野, 接触到学术前沿, 为下一步学习思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

优质的管理与设计, 尤其是“学术导师”的设置, 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良好的“导学”关系,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一方面, 导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角色,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考、工作的技能和批评的技能。另一方面, 导师不是信息传递者, 而是批评性的指导者。他帮助学生选择研究方法, 挖掘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2]。“学术导师”在学生“研究性阅读”指导中的全面把握, 有助于加强学生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

二、以科研项目为纽带, 促进研究性阅读的深化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玉凤先生认为:“从小学到大学, 中国学生大多是在被动地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动手的机会却少得可怜。”[3]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打造平台, 提供舞台,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1996年, 清华大学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 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本科生研究计划[4]。现在, 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各自的本科生科研项目资助办法, 在本科生阶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黑龙江大学的“研究性阅读”以深入阅读和思考为基点, 支持学生申报科研项目, 并全面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以科研促进学生主动读书、思考, 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大学生的研究能力。

1. 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 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

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 就要在知识和实践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平台和教师的作用必不可少。引导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训练, 是培养其基本阅读兴趣和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黑龙江大学以“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为载体, 聘请在科研上卓有成绩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本科生科研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申请并完成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近年来, 学校资助了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八百余项、省级项目二百余项、国家级项104

目一百余项, 并建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专题网站, 及时发布各种政策文件、管理办法和项目进展等有关信息, 对优秀项目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为大学生创新能力项目的实施搭建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大学生通过“研究性阅读”, 以阅读促科研, 规划自己的科研方向, 进而参与、主持“创新能力项目”;并以研究带阅读, 为完成科研项目, 带着问题和思考来读书, 侧重于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深入阅读。同时, 黑龙江大学还支持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以项目为纽带, 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学生在项目研究实践过程中, 不仅接受提出问题、主动读书、认真反思、落笔实践、斟酌思考、得出科学结论等系统训练, 还可以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 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 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后的反馈有两点:一是很多学生发现, 原来从事科学研究包括写论文, 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 从而增强了自信;二是通过系统训练, 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2. 在对大学生的阅读指导中, 发挥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作用。

黑龙江大学坚持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 针对重点问题, 指导学生深度阅读、延展阅读, 进而帮助学生提炼科研项目选题, 着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例如, 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许隽超教授, 在针对拔尖人才试验班学生的文献检索教学中, 深入思考如何在理论层面推进本科生文献检索的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对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的检索, 提高对阅读书目的整体把握与认知。叶红老师的黑龙江省教改项目“构建《中国现代文学史》自主性与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拔尖人才试验班“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中也得到了深化, 叶红老师将自己学术研究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到本科教学中, 营造出一种科研探讨式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如在讲解曹禺的戏剧成就时, 叶红老师就指导学生成立戏剧社, 排演曹禺名剧《雷雨》第四幕, 并公开上演, 学院领导、教学督导、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观赏, 并在演出后与2012级拔尖人才试验班全体学生进行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实现了艺术熏陶、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学术研究、延展思考的多方位融合教学, 教学效果显著。

“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型活动, 不只是授之以鱼;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以发掘新知、启迪思维、引领无止求索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只有开展必要的学术研究, 教学才能达到目的”[5]。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 通过吸引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方面的不足, 从而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有利于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实际的科研活动, 可以学会查阅资料、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技能, 为学生学业的完成和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深化研究性阅读的内涵, 提升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学术价值观的形成,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与努力。“研究性阅读”作为源于实践探索与发展的读书活动, 是一种尊重学生自我成长规律和学生读书学习规律的制度。在“研究性阅读”活动中,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和导师的交流越来越多, 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对知识、文化的强烈追求, 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模式, 对原有不成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修正作用。

1. 引导大学生养成读书、修己的良好价值趋向。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提高个人品位和修养, 其潜移默化的作用毋庸置疑。“研究性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又锻炼了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学生们阅读了教师精心选择的推荐书目, 聆听了导师们一场场生动丰富的学术讲座后, 自觉地借书、买书、看书, 建立主体的读书欲求, 并在读书中修身正己。

2. 促使大学生将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文化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加以深化,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南宋诗人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学术导师为“研究性阅读”的顺利开展, 组织安排一系列的交流与实践活动, 诸如读书会、戏剧社、创作小组、辩论比赛、普通话大赛等活动的开展, 都有力地促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强了阅读的认同感。如“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 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 将学生分为散文、戏剧、诗歌、小说等四个小组, 每一小组分别承担一次与课程相关的大型活动, 辅助课程学习。其中, 诗歌小组的学生组织了“五四”青春诗会, 在诗会上既朗诵了“五四”时期的经典诗作, 也朗诵了自己创作的新诗, 在生动地领悟“五四”诗歌成就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学生们在一系列读书实践活动中加深了阅读的理解力, 阅读的审美心态与鉴赏水准都有了大幅提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很多学生的论文写作、朗诵能力和主持演讲的特长, 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

3.“研究性阅读”的积极开展, 有力地促进了健康校园文化生态的构建。

校园文化历来是高校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 主要通过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 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教育的要求。“良好的氛围具有‘泡菜水’的作用,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以感染、启示和提升”[6]。黑龙江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课外专业活动, 加深“研究性阅读”提高人文素养的影响:一是每个拔尖人才试验班以5人为单位, 按研究兴趣设立若干读书活动小组, 每学期初各读书小组向学术导师提交读书活动计划, 期末向院、部提交本学期读书活动情况总结。根据总结, 各学院每年出版两期读书活动简报, 促进各读书活动小组之间的读书心得交流。二是鼓励学生自办报纸、刊物, 将学生的习作发表在报刊上, 以提高学生写作实践的兴趣和写作质量;鼓励学生将读书笔记中的学习心得提炼、深化,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小论文, 公开发表。三是鼓励学生开办剧团, 演出经典名剧或学生习作, 通过现场表演, 深入体会经典作品的深层内涵, 从而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的深度。

国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 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 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也是历史赋予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研究性阅读”的实施, 不仅在大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给予有效的引导, 对大学生尽早选择科学研究的方向起到了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 有助于培养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雪.教学名师走进黑大品读经典[N].黑龙江日报, 2013-06-20.

[2]杜智萍.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 2006 (6) .

[3]唐景莉, 袁芳.北京交通大学“三横三纵”平台冒出“科研苗子”[N].中国教育报, 2010-01-28.

[4]杨玉.本科生科研期待突破[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5]余玉龙.强化教学学术促高校教学科研双赢[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1) .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篇三

摘要:湖南大学以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为新理念,以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为新方法,以有效推行大学生课外科研计划为新载体,以创办李达学院为新平台,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学分制;研究性教学;课外科研计划;拔尖创新人才

一、全面实施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大学教学的根本问题。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型大学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以理念为先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分制为手段,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培养模式与机制。我校确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通识教育,进行综合背景下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增强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在突出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强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行弹性学制下的学分制改革,实施“2+2”两阶段培养模式。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前两年分大文、大理两类组织教学,实施通识教育,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够适应不同学科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后两年教学有效结合科学技术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专业评估和国际认证等,既突出专业特点又注重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

2.自主选择专业与课程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课比例提高到40%以上,同时允许20%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通过各种举措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与条件,用合适的内容、方法以及正确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措施,促使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得以有效培养与健康发展。

3.国际化培养,走出去与请进来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策略,以全球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一是既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或讲学,也选派优秀教师出国深造,先解决师资的国际化问题。二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80多所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互派学生交流培养。三是加入国际组织,例如设计艺术学院加入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培养步伐紧跟国际前沿。四是参加境外实习,例如会计学院每年选派学生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选拔参加境外实习,土木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互派学生实习。五是与国际大公司、一流大学合作,引进优质国际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六是参与国际人才联盟,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的跨国远程合作项目。七是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学科竞赛,例如SAE方程式赛车、ACM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等。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特别是杰出学生的国际参与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

二、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促进课程体系与实践内容创新

研究性教学是充满探究的教学方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形成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通过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研究性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本科教学中推进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研究性课堂教学

所谓研究性课堂教学,就是基于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和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其关键就是从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入探究未知领域的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大力推行“科研四进”(科研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进毕业设计),并以26门国家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微软精品课程为样板,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摒弃“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应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教材教参、授课类别、讨论组织、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重点培育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设的网络资源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依靠课程责任教授,确保教学质量。课程责任教授作为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领军人物,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依靠对象。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何人可教授,紧密结合国内外前沿动态,以国际视野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带动了艺术设计类课程群组的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2.研究性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杨叔子院士曾经以“创新之根在实践”为主题先后发表四篇论文,详细阐述了创新的根本来源于实践这一命题。这充分说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实践性环节的研究性教学。

(1)变革实验教学类型,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验证、实践体验、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等多种类型实验项目构成的教学体系。鼓励实验课时较多的课程独立设课,强调实验教学内容面向科学研究和实际工程项目。

(2)整合实验室资源,建立全新开放机制。结合质量工程建设和学分制改革,采取网上预约实验、聘请实验助教、提供专项经费等措施,建立完善实验室开放机制。努力实现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开放,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营造良好的研究性实践教学氛围。

(3)创造毕业设计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重大科研项目,让不同专业学生同时直接进入科研团队进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和合作开发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新的灵感。

三、大学文化整体育人,引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从“知识教育”过渡到“文化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贯彻于教育全过程。在教育途径上,文化育人注重知识内化,强调通过内化和升华,使之成为教育对象的一种文化自觉。

1.先进的文化育人模式

(1)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发掘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当代教育中,从而为学生的人文化过程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发挥优秀影视文化的作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影视文化一直深受大学生青睐,学校因势利导,与潇湘电影集团联合成立了影视文化基地,创造了以优秀电影首映式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成功举办了《毛泽东去安源》等10余部电影首映(展映)系列活动。以优秀电影首映式为契机,发挥影视文

化育人功能,在影视文化中引导学生研习历史、增强学生对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

(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强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建设了由人文科学、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类组成的150余门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教授和副校长章兢教授分别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成才之路》、《大学文化与成人之道》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由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主讲人的“中国文化论坛”、“艺术与人生论坛”、“科学与创新论坛”,已形成学生向往的名师文化。

2.全新的项目学习模式

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SIT)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体系,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选择相对复杂、面向实际的课题,并进行论证、立项、研究、结题的过程。让学生在独立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调学习项目背后的科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研究的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学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逐步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建设课外创新基地,吸引有项目的学生前来开展研究活动。例如由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建立的基地共有8间配备了常用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共有106名本科生和2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进入基地。2008年该基地学生团队获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建立“创新俱乐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例如学生成立的SAE方程式赛车俱乐部,从2007年开始赴美国参加FSAE方程式汽车大赛,影响普及海内外。在校报推出“我创我秀”专门栏目,通过学校电台、电视台定期宣传学生研究的优秀成果,利用展板宣传、实物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开展大型成果展示活动。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创新宣传月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创新网络文化,建立课外科研计划的专题网站。发展竞赛文化,广泛发动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近三年来,有1176名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四、着力创办李达学院,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创新

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宗旨,着力创办李达学院。采取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参与科研、鼓励创新的新培养途径,培养造就一批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每年通过笔试和面试从新生中选拔100名左右优秀学生进入李达学院,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实验班单独编班,建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1.“宽专交”培养

设计“宽专交”培养模式,既强调宽阔的基础知识、又注重突出的专业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交叉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可以选专业,在导师指导下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成长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强调基础培养,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别强化数理、人文、社会学科基础:初步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只有基础知识宽,二三年级时选专业时的面才广。在专业的学习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学校还积极鼓励不同学科学生交叉组合团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加强在交叉学科上学习,成为交叉型人才。李达学院约有30%的学生跨学科选择了新的专业,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得到了激励,个性和潜能得到了更好发挥。

2.导师制

为实验班配备最优秀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师、双语教材、实验资源等。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大部分都是院系的院长、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另外还有国家教学名师经常关心学生的发展,介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担任学生导师。通过学生与教授和研究人员广泛而有效的交流,并参与科研活动,不仅使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更让学生们接受学者型老师教学文化的熏陶和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的润染。李达学院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研活动,取得了好的成绩,且有一批学生被一流高校录取为研究生。

3.品牌效应

李达学院短短几年时间内就体现出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扩大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就业和招生等方面的社会影响。学生中80%以上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在各个专业里都表现出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较高的创新思维能力、强烈的创造欲望和自信心。每年学生选择导师和专业时,各学院领导、教授都积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选择本院的老师和专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基本都被大型企业和研究单位看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良好的表现,为学校赢得了声誉,影响了社会、企业对我校学生的认可程度,提高了就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关注。将李达学院招生与高考招生相结合,聚集了很多高考生及家长的眼光,对吸引优质生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珍惜拔尖人才 篇四

人才是分层次的。在我们的人才队伍中,十分稀缺而又应该格外珍惜的还是拔尖人才。所谓“拔尖人才”,是指那些在推动发展、科技攻关、拓展市场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他们如果是一方领导人才,很可能使所辖区域旧貌变新颜;如果是经营管理人才,很可能使市场份额由“星火”变为“燎原”;如果是专业技术人才,很有可能取得重大的发明创造。拔尖人才是一种宝贵资源。这种人才不仅具有一般人才所具有的知识或技能,更重要的是,其想象力与创新力非同一般。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所言:“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可以说,拔尖人才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纵无前辙、横无旁例的开创性工作,是非常之功;而“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有非常之人,才可能有非常之事,然后才可能有非常之功。为此,我们的人才政策应该向拔尖人才倾斜,以保证其精神爽、意志坚、锋芒锐、脚步健,对人迹未至之处,勇于“寻仙不辞远”,敢于“登高赋新诗”。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有宽容之心。宽容他们的不足,宽容他们的失误,宽容他们的个性。是人,就难免有缺点、弱点和不足。常言道:“荆岫之玉,必含纤瑕,骊龙之珠,亦有微颣”,况乎人哉?再者,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说教科书上没有说过的话,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冒险”。既然是冒险,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人走路总不可能一直是“正步向前走”,一时一段歪点儿、偏点儿也是可能的事。对此,就要“取之至宽而去之至狭”,就要“取其长则避其短”,就要“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宽容之心也包括要有耐心,要给拔尖人才的创新性工作以时间,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不得的。珍惜拔尖人才,关键的是要把有限的“水”更多地浇到“壮苗”上。拔尖人才总是少数,但其“消耗”却不应只占平均数。这是由拔尖人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和所做贡献决定的。就如同一个人,大脑的重量仅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其消耗掉的葡萄糖和氧气却占到人体总消耗量的1/4左右。所以,在工作资金的投入上和个人收入的分配上,不能“撒胡椒面”,而应该保证重点,让拔尖人才的工作资金不“断炊”,有丰余;个人收入与贡献相称、与绩效匹配。珍惜拔尖人才,根本的是要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这是带有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和稳定性的一件大事。只有体制机制活,人才工作才能满盘皆活。这就需要善于总结,长于思考,把我们在工作中成功时的非常之举转化为经常性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把我们在工作中有效的临时性措施转化为长效的工作机制,从根本上不断打破束缚人才成长、阻碍人才流动、妨碍拔尖人才活力和智力迸发的体制性障碍,并正确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包括拔尖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如此,则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

5.教师拔尖人才工作总结 篇五

2008年5月,我被蚌埠市委市政府授予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下面将我作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及其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思想觉悟高。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活动,关心时事,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热心帮组年轻教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责任心强,能够做到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牢记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不忘自己的典范作用。服从领导,团结他人,有着高尚的职业道德。

圆满完成了本的工作目标。无论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还是课题研究的进行以及新课题的申报和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是按照原定计划稳步推进。

二、主要科研成果及其工作实绩: 教育教学:

本所带的班级是学校最薄弱的班级,但是在高考中成果辉煌,不仅高考成绩远远超过学校预想,大大超额完成指标,而且有两位同学因为勇救轻生跳水妇女受到表彰,《蚌埠市日报》刊登了他们的英勇事迹。教科室工作:

1)成功举办首届怀远一中教学节,本次活动覆盖皖北地区的省级示范高中,所主持的青年教师论坛活动和教学设计比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参加活动的老师和主管领导的赞赏。2)出版了《一中教研》第四期,和8期《一中文萃》。3)组织4次专家讲座和5次校级名师讲座,涵盖学科知识、学法指导、心理辅导、备考策略等诸多方面。4)课题管理和申报有序开展,一个省级课题结题,国家级课题正在准备结题,同时申报了2个省级课题。5)主抓的校本培训和第三轮继续教育工作扎实有效,我校被评为“怀远县教师培训先进学校”。青年教师培养:

在“结对子”活动中所辅导的青年教师获得“教坛新星”称号,有五位徒弟分别获得09年市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而且都顺利带到高一级的年级,其中二人顺利带到毕业班。他们都是我所主持的国家级或者省级课题的主要成员,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教研水平。

主管部门授予荣誉:

1)2008年10月被蚌埠市教育局授予首批蚌埠市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2)2008年8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怀远县首届“十佳科技工作者”3)2008年9月被怀远县教育局教研室聘为“高;中英语兼职教研员”2008年10月被聘为08年蚌埠市高级职称评委;2009年5月被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聘为会员4)2009年6月受到怀远县人民政府“嘉奖”5)2008年6月和2009年1月两次被《英语辅导报社》评为“十佳作者”主要科研成果: 《完形填空》1)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了《语法》《阅读理解》(i.ii)(i.ii)(延边人民出版社)。“三位一体”高中英语能力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报告》被2论文《省教科院和省教育科研规划办评为“一等奖”。3)《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化意识构建研究实验研究报告》获蚌埠市2009年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北京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育教学科研优秀论文”评选,评选结果将在10月中旬揭晓。

4)国家级资助课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化意识构建研究》即将结题,主编了30万字的《成果材料汇编》,20万字的校本,已经交由安徽教材《英语国家文化入门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教程》大学出版社出版。

5)2008年10月25日申报的课题《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习俗渗透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批准为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研究2008-2011年资助金项目,立项编号为nbeb0833,获得5000元资助金,立项结果刊登在2009年3月16日。《中国教育报》上)6)2008年6月和2009年1月所撰写的论文两次被《英语辅导。报社》评为“十佳稿件”7)2009年8月个人教研博客()访问量突破50000。8)在《英语辅导报》《考试与评价》《双语报》《英语周报》等cn报刊开设专栏,成为专栏作者。

三、个人3年工作目标的措施和进展情况:

1.个人3年工作目标:1)完成第一个国家级资助课题的研究和结题工作2)申报第二个国家级资助课题3)申报1-2个省级、市级课题,带动青年教师,使其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来4)出版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填补我校校本教材空白5)出版个人语法专著,根据初级和中级的不同水平编写6)修订校本教材,分为高一和高二两个分册7)建立健全学校教科研制度,挖掘一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成长,成为省、市、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星、骨干教师等。8)研究作为“县中”的怀远一中教学现状,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为我校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贡献力量。

2.具体措施:1)努力工作,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2)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议,吸收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挖掘自身潜能3)在教学任务繁重和学校事务多的情况下,努力挤时间,想方设法调动青年教师积极性,促进全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3.进展情况:由于工作扎实,进展情况整体上讲比较顺利。08有年我校有6人被评为市首批学科带头人,8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论文评选等活动中脱颖而出,有其中一位老师论文获得国家级三等奖。

130位老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我所主持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编写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篇二:科技拔尖人才工作总结文档 潜心为人师 精心育桃李

——广元市利州区第四届科技拔尖人才2013工作总结 广元市利州区北街小学 吕慧

我被评为?广元市利州区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到现在已经足足两年了,在这两年里,我既倍感荣幸,又时刻感到惶恐不安,作为战斗在教学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怕我做的不够好,表现的不够优秀,我时刻提醒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时时事事都要体现出科技拔尖人才的模范带头作用。回顾2013年来的工作,我感到平凡而充实。在工作中,我准确把握?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效率是灵魂,质量是生命?的总体要求,我始终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教坛上勤耕不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将我作为科技拔尖人才在2013年的工作情况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投身教改,勇于创新,教书育人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经验型转变成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我作为一名科技拔尖人才更是责无旁贷。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我积极参加了教育系统组织的各项培训,利用课余时间,悉心钻研新的教育理论,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学习,尝试运用于课堂实践,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科教学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深入钻研教材的重难点,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布臵前臵性作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汇报,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老师适当调控等手段,使课堂呈现出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首,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我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对孩子取得的每个进步及时给与表彰,我经常用自己的工资为学习优异的学生和有进步的学生买学习用具和奖状,借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对于学困生,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单独辅导,对于学习不努力的学生,我和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引导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我的数学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共处、学会了创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不懈努力。我所教班级数学学习的氛围浓,兴趣高,在期末测试中及格率、优生率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在2013年第十届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我班有两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四名学生获得省级二等奖。

在教改实验中,我乐于创新,敢于实践。我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曾多次在校内外上公开课,2012年3月,在广元市?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活动中上示范课,2012年9月份,在本校上科技拔尖人才示范课,2012年十二月到先后到回龙小学,栖风小学听课、评课,为推进我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贡献出了一份力量。十月,在五年级特色教研展示活动中作了《口算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发言,我参加省级课题《小学课堂问题生成策略研究》并作了《关爱差生,发现生成》的交流。2013年1月作为年级组长,组织各科教师制定开放性评价方案,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为市直属小学校期末测试编写期末测试卷一套。2013年3月在学校作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的骨干教师专题讲座,4月在北街小学教育集团为迎接四川省第十三届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活动中指导年轻教师备课上课,并对部分教师的课进行了点评。5月10日,我校与绵阳市涪城区教研室开展了?立足简约课堂 深化有效教学?教研联谊活动,在活动中我上了《众数》一课,得到一致好评。12月3日,我校申报的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开题,作为年级组长,我起草完成了年级组子课题《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的年级组教研文化研究》为本年级组教师积极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抛砖引玉。在教学中,我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先后撰写论文多篇。去年,我撰写的《有效反馈,让数学课堂灵动起来》一文,发表在市级刊物《教研科学探索》上,撰写的论文 《新课程下的问题教学》荣获市级二等奖。《圆的周长教学设计》获利州区区域推进有效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数学复习课的有效生成》获国家级课题研究优质教育成果优秀奖。

二、爱岗敬业,服务育人

作为年级组长,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年级管理工作的规律和形式,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不断完善管理方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不仅起到了上传下达的中介作用,还致力于本年级学生得到更好发展锻炼,我细致分析小学生的特点。确定了以学生养成教育为主的工作目标。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每学期开学初,我首先制定出养成教育工作计划,确定出每周养成教育要点。然后,号召本年级老师齐抓共管共同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六年级的教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去年?五一?和今年?元旦?我校分别开展了?梦想起飞的地方?与?我锻炼、我健康?的文艺、体育活动,我组织本年级组教师积极准备,在活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5至7月结合?实现伟大中国梦?主题教育,区教育局?‘重塑形象’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市教育局?立德树人,共建美丽广元城?主题实践活动和?形象与质量?教育反思等活动,根据学校的安排部署积极组织本年级组教师撰写笔记、心得体会,撰写师德师风自律承诺书,并进行了年级组讨论,全面、扎实推进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素质,增强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促进了教师廉洁从教、服务学生。一年来,根据我校德育工作指南,以?养成教育?为主线,组织本年级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大队部的安排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明礼仪、卫生健康和校园安全?行为习惯,广泛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对学生个体和班集体的激励,营造出?比、学、赶、帮?的氛围。我们六年级6班的韩雨柔同学还被评为?广元市美德少年?。5月21日-23 我和本年级组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了我校?健康北小娃、放飞中国梦?田径运动会,六一?时,组织六年级全体师生举办了?中国梦,我的梦?庆祝活动,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在工作中,我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同时,自己首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鲜明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天长日久,我不仅赢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信赖,还得到了同事的认可。

在工作中,我尊重领导,服从安排,与同事们团结协作,与群众联系紧密,关系融洽。对工作满腔热情,注重亲力亲为,同时帮助年轻教师,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学习新理念,探究新方法,与年轻教师共同成长。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尽职尽责地做好了本职工作。科技拔尖人才称号,是荣誉,更是动力,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孜孜不倦,不懈追求,为北街小学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o一四年三月十四日篇三:2011年拔尖人才考核总结 个 人 工 作 总 结

---临泽县管拔尖人才考核汇报 王增智

2011年我再次被评为临泽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面对殊荣,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我深知自己所做的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很远。我暗暗告诫自己,惟有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谦虚好学,刻苦钻研,把荣誉作为动力,把成绩作为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才能无愧于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才能无愧于我所从事的崇高职业。2011学年,我被安排到县“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下面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完善自我,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一是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的开展,坚持把加强政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贯穿于学习教育活动的始终。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积极实践,用全会精神指导全局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三是认真研读《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教育法律法规,把握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政策,明晰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四是加强业务学习,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以及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专著,通过学习掌握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一年来,我先后撰写学习笔记3多万字,撰写心得体会、调研文章3篇。其中,有3篇文章先后在《西部教育》、《甘肃法制报》、《读写算》刊物上发表。通过不断强化学习,个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进一步提高;顾全大局,前瞻谋划,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进一步坚定;驾驭工作,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立足本职,严于律已,创造性地完成了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拔尖人才和县级骨干教师,在局机关工作,我深知自己工作的责任重大,深知自己的工作作风,自己的工作业绩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身边的教师。在工作中我积极倡导“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工作上对自己高要求、高标准,各类会议讲到的,自己率先执行,单位制度明令禁止的,自己决不违反。在“两基”迎国检工作中,我主要承担各类材料的撰写和宣传工作,对此,我一丝不苟,认真学习和领会“两基”迎国检工作的要求和各类会议精神,结合我县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完成了各类会议、上报材料的撰写,“两基”迎国检宣传展板、《奠基未来》教育画册的整体设计和制作,完成了“两基”迎国检电视专题片的脚本编写与设计制作。在“两基”迎国检工作期间,我力争第一个到岗,坚持最后一个下班,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工作作风,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全面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县重点工作的顺利完成做出了自已应有的努力。

三、自加压力,潜心教研,积极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虽然从教学岗位转向行政岗位,但我献身教育的初衷不改,痴心不改,从事教育的热情不减。我经常在思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练就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做为学科带头人,我积极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一年来,紧紧围绕自己主持承担的省级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先后带领课题组成员王芳君、王东、李琴、魏新等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教学实践,成功总结了近年来的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今年8月份,已整理报省教育科研所进行结题、评奖。结合开展的“青蓝工程”和“1+1”帮教活动,我帮扶青年教师丁玉梅、李克虎,在业务上悉心指导、在思想上经常关怀,一年来他们成长迅速,均已成为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业务骨干,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四、面对成绩,正视问题,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一年以来,我充分发挥个人擅长教学研究的优势,在教研工作方面带领课题组成员积极承担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专题网站,形成了集体攻研课题的机制,课题组成员坚持以学习为切入点,以反思为着力点,以课堂为主阵地,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课题研究工作,促使广大教师专业发展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我承担的甘肃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及时效性评价研究”已通过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鉴定,现正在评奖阶段。承担甘肃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景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现申请结题鉴定。本在省级刊物《读写算》上发表题为“议新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论文1 篇。由于本人潜心教研,成绩突出,被《新课程学习》、《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读写算》刊物聘任为特约编辑,负责组稿和撰稿。在“两基”迎国检工作期间,我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提炼工作特色,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未来导报》、《甘肃法制报》等报刊上发表与“两基”工作、学前教育有关的文章多篇,较好地宣传了我县教育工作。

面对成绩,展望未来,我也清醒的认识到,在我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没有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对未来教育的发展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对新的工作岗位还未能迅速适应,个人工作的业绩与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充分发挥县管拔尖人才的榜样作用,以一流的勇气和工作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再创工作的新局面,做出一个拔尖人才应有的贡献。

6.拔尖人才的工作计划 篇六

一、计划内容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重大人才工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的子计划。计划从20xx年开始实施,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扶持一批青年创新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本专业领域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综合素质全面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形成我国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

二、入选条件

申请者应为具有中国国籍,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单位工作1年以上,在聘的青年人才,并同时应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

2.20xx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

3.一般应获博士学位;

4.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重点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国际国内较高专业成就及荣誉称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5.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有很好的学术、艺术发展潜力;有志于在一线潜心研究,建功立业。

三、支持措施

对入选该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自然科学领域每人120-24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每人30-60万元扶持经费,3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具体支持标准和划拨方式由中组部组织专家评审核定。支持资金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使用和管理,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对入选者的后续支持、跟踪培养和考核管理等政策措施。

四、推荐程序

此次推荐申报工作按照行业归口或行政隶属关系进行(中央、省在州单位不通过州内申报),具体程序为:

(一)申报。各县、各部门接本通知后,组织发动符合条件的人选,根据专业领域填写申报书和附件材料(自然科学领域填写《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自然科学类申报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填写《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类申报书》),按程序申报。

其中,宣传文化系统、州属学校、科研院所、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系统,分别由州委宣传部、州教育局、州科技局和州国资委负责组织推荐;非公有制经济社会组织、县属企事业单位,由所在县委组织部负责推荐;无合适人选可不推荐。

(二)初评。州委组织部采取专家评审等方式对申报人选进行初评,按招标限额提出推荐申报人选报省委组织部(人才办)。

(三)复审。省委组织部(人才办)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各县、各部门推荐人选进行审核把关、优中选优、产生我省申报人选名单,并在申报书“推荐单位意见”栏签署意见后报中组部。

五、有关要求

(一)各县、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迅速布置本地区、本系统的`推荐工作,坚持少而精、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真正把那些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拔尖人才推荐上来。

(二)各级组织和个人要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各县委组织部、州直各部门要认真审核、严格把关,确保申报材料客观、真实、完整。对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将取消今后3年的申报资格。

(三)申报书统一通过网络申报与评审系统填报,可登录阿坝组工网站、阿坝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下载使用。附件材料包括:

①1-3篇代表性论文全文;

②20xx年以来发表论文的首页及其引用情况的检索证明;

③国内外获得的发明专利与奖项;

④国际学术组织或刊物任职证明;

⑤其他相关材料,如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用人单位任职证明材料等。

(四)请各县、各部门于11月22日前,将纸质申报书一式15份、附件材料2份(分别装订,封面、封底统一用白色亚光纸胶装)、申报人选情况表2份等申报材料报州委组织部(人才办综合科)。逾期不予受理。

7.构建竞赛平台培养拔尖型人才研究 篇七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是以教育部主导发起, 并且联合国务院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企业等共同举办的一项学生竞赛盛事。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各个省、市和计划单位都积极参加的、参赛选手最多、覆盖面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技能赛事。

技能竞赛也主要分为两类: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主办。

教育主管部门是以教育部主导, 联合各部委举办的全国技能竞赛和各个省技能竞赛, 行业主导的是一些知名企业主办, 如H3C和思科。而每个学校对于技能竞赛的级别认定也有所差别, 就我们学校来说, 技能竞赛级别可以分成四部分, 如下表1所示。

对于非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技能竞赛, 学校会自动降一个等级, 例如, H3C杯全国职业院校网络大赛就是按照省级的认定。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行业调研以及专业调研, 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我校是一所新建院校, 之前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比较匆忙, 对于企业的调研不够。我们只是调研以苏州市范围内动的各个企业, 多数集中在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园, 大量参考了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最后由学校咨询委员会共同商讨确定。

2.教学内容更新慢。目前专业课程体系与竞赛内容的切合不够, 以网络的技能竞赛为例, 目前江苏省的技能竞赛连续三年对于竞赛的内容难度都有所提高, 设计的内容面较宽。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动的力度是不够的。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实验的安排不够综合, 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模式单一。目前, 以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例, 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没有革新, 理论加实践是最基本的教学模式, 教师上完理论, 安排实验给学生做, 这样对于高职的学生是很难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前教育部大力推广翻转课堂, 我们应该把这种教学模式融入日常教学。

三、改革措施

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生命线, 以竞赛为契机促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主要从寻求新的教学体系、选拔学生和强化师资队伍以及改变教学模式做起。在组织参加竞赛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寓教于赛;

以赛促选;

以赛促教;

以赛促改。

1.完善竞赛教学体系。从学校实际出发, 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项目竞赛平台, 根据学校《学科竞赛管理办法》, 构建属于自己的竞赛体系。以竞赛项目作为载体实施教学, 必须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竞赛规程相结合, 并且把专业和职业岗位对接, 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校企合作课程等。

2.选拔优秀学生。我校自2015年网络专业首先实施网络拔尖型人才教学, 从大二开始选拔人才进行模块化训练。对网络专业全体学生进行选拔, 选拔流程如下图1所示。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通过参加江苏省以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 锻炼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指导教师, 成立了竞赛指导小组, 加强对“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指导。我校计算机专业每年至少派遣2名教师参与新技术的培训学习, 在竞赛过程中都推行以老带新的策略, 每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 这样新教师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免去自我摸索的阶段直击要害。

4.教学模式改革。真正改变教学效果的是由教师选择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已经积极推行翻转课堂。竞赛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我们要以竞赛为依托,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推行“四化”的教学模式:企业化的环境、真实化的演练、国际化视野、培养云化网络人才。

四、结束语

总之, 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能够有效的检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果, 极大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培养。为了达到高素质拔尖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文介绍了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成果实施了拔尖型人才培养策略,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最终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技能计算机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峰.技能竞赛促进高职职业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3 (26) :37-38.

[2]刘宇晖.组织职业技能竞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 .

8.拔尖人才述职报告 篇八

党和国家从“十六大”报告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教育的要求一直都是:“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一个塔形结构,代表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高等教育系统对这样的培养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各类高校应有自己适当的角色。塔尖: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由国家部委所属的研究型大学和地方高水平大学来培养。塔中部: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由其余本科院校来培养。塔下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主要由高职、中职院校来培养。

以上只是类型与层次之分,没有优劣及高低之分。每一类高校都有本群体中的一流,每一类人才都有优秀与平庸之分。

以上三个层面的人才,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术型人才,即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科学原理)的人才,从一般研究人员到中科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即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和效益的人才,从一般技术员、工程师到工程院院士都属于这类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在增加,需求层次在扩展,培养阵营在扩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从高职院校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重点大学的多层次立体结构,覆盖了人才塔的下、中部的全部和塔尖的半部。

应用型人才纵跨塔底到塔尖,具有多层次、多类型的多样化结构,并且具有多种分法。

从层级的角度,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基础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二是中级层次知识应用型,主要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三是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主要由国家及地方重点大学来培养。

从类型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工程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的工程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如工程师、建筑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二是技术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从事技术工作的人才,如技师、技术员等;三是技能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通过实际操作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图纸、计划、方案等物化为具体产品或成果,如技工、商贸服务员等。

按上面的分法,本文讨论的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从层级上属于高级层次创造应用型,从类型上属于工程型,应主要由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按工程教育(不是科学教育,也不是技术教育)的规律来培养。

高水平地方大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都应该以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一句“钱学森之问”,深深地刺痛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良心。我国已经向世界宣布,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就必须有大量的创新人才作支撑,特别是对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科学组织中,我国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中国工程院“开发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历时3年的调查研究,结论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少,但素质欠佳: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数,中国为美国的16倍,为德国的13倍。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在评估的55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的竞争力在前一年度基础之上提高3位,排名第15位,但“合格工程师的可得性”这个指标,排名倒数第3位,而印度排名正数第3位。在每年一次的这个报告中,近10年来这个指标中国多次倒数第一。

面对这些差距,我们有责任从人才培养上查找原因。多年来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最有代表性的意见,就是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不足,这是我国教育质量问题的要害之处,也是我们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攻破的堡垒。对此,我们首先应该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来反思。

多年来,我们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损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方式上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重知识的传授和获取,轻知识的加工和问题的思考,学生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从而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不足。

教学价值取向上重知轻行,过多强调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对专业实践能力训练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师生关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作用过重,学生的自主和参与作用过轻,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仍然很普遍,从而导致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应考,学习主人的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明显缺失。

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记忆和考试分数,轻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导致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以及应变、适应能力的不足。

教师的教法中存在着6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讲授方式上灌输式过多,启发式、参与式过少;二是讲授过程中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三是讲授内容上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四是教学要求上共性标准过多,个性发挥过少;五是知识结构上书本知识过多,实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过少;六是考核标准上重分数过多,重能力过少。

学生的学法中存在着5个过多与过少问题:一是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过多,自主型过少;二是在思维方式上求同性过多,求异性过少;三是在学习状态上顺从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四是在学习层次上继承l生过多,创新性过少;五是在学习情感上应试型过多,兴趣型过少。

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思路

1改革培养模式

一是改变“满堂灌”的大一统教学模式,提倡参与式、探究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改革任务。教师用心设计问题情境,组织讨论课,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布置问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开展课后讨论,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等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

二是因材施教,个性培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与成长模式。为此,培养方案中要有足够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二学位、双学位、辅修、转专业等多种政策供学生享用,第二课堂中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供学生发挥特长。

三是引导学生注重能力跃升,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低阶学习是指对事实的简单记忆、对知识

的机械接受与浅层次理解及近迁移的应用,这种状态下运用的是低阶思维,训练的是低阶能力,体现的是低阶的教学水平。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必须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跃升,培养高阶能力。高阶能力以高阶思维为核心,倡导学思结合,鼓励批判性思维,讲求信息素养,注重问题求解。高阶能力在创新性学习的状态下形成。

四是知行合一,提倡做中学、例中学、问中学、研中学。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注意对理论在工程或社会问题中找原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由坐中学(leaming by sitting)向做中学(leaming by doing)转变,同时积极实行例中学(案例教学)、研中学(研究性学习)、问中学(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方案中体现课内与课外结合,设置创新学分、竞赛学分和课外实践学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

五是调整师生角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边信息传递变为师生互动的双边信息交流,教师由“一言堂”讲授者的单一角色向多样化角色转变,既做知识的传授者,又做问题的提出者;既做学生的导师和学术顾问,又做团队的协作者;既做教学的设计者,又做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为宗旨。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自觉的学习者和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由主要追求学习成绩到注重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六是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表明,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巩固消化和重要补充,而且往往比第一课堂的效果还好,收获更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可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创造性,更能锻炼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一、二课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全过程、多环节、大空间、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环境,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需求。

2引导创新学习

面对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

一是始于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一名教师在一门课中,到底是应该把学生教得没了问题还是教得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一名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到底是应该学得没了问题还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了课堂,这是思考的结果。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新,但没有问题就一定不会有创新。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装的容器,而是一只需要点燃的火把。一名学生要养成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一个班集体,要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最重要的学风。

二是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中有了兴趣,就可以使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忘我畅游,不知疲倦,就能在学习中集中精力,深入思考,真正钻研进去,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引发灵感、事半功倍。要想成为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就要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以至乐趣,立下志来,深入进去,把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事业作为终生的追求。

三是勇于突破。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培养自己分析知识、怀疑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勇于突破书本,突破前人,突破权威,这种突破就是创造。如果一名教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名教师最了不起的成绩。

四是善于转化。这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美国物理学家劳尔说过:“教育无非是一切已经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

五是巧于综合。创新学习要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六是重于创新。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培养创新人才,一是激发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创新思维,三是养成创新人格,四是培养创新能力。

七是精于挖潜。近年来,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有了突破l生的进展,发现人脑的潜能无比巨大。每一个人都具有比已经达到的智力水平高得多的生理基础,所以要树立挖潜学习观,有效地开发自己,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

八是勤于实践。学习中的勤奋刻苦是任何一个人学有所成的必要条件,它既是一名学生应具有的最重要的品德,也是学习中首先要解决的思想观念。任何人不想付出艰苦的劳动,不想经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就想侥幸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3学习中应信守的原则

一是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不仅要学会,而且更要会学。最有用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能力。

二是养成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第一,要求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第二,要严谨,一丝不苟,不可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第三,要探索,有探索未知的热情、研究问题的兴趣;第四,要创新,这是21世纪人才的本质特征。把求实、严谨、探索、创新这些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作为自己的学术品格和基本素质来养成,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

三是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学习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种应用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知行统一、内化融合;第二,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自己的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第三,要自觉地将学到的知识综合互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知识通过应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通过应用才能巩固和深化。

9.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事迹材料 篇九

典型事迹材料

某某,女,汉族,1975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现任中教一级教师,1998年8月在大名县实验学校参加工作。

1998年8月,本人邢台大学毕业参加教育工作。作为年青的教师,一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热诚教学,热心教研,遵纪守法,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克己奉公,爱心助人,事事处处能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默默工作12年,根据工作需要,服从组织安排,从不讨价还价。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本人深感教育乃立国之本,而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手段已落伍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我潜心研究教育,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佳绩之余暇,著意从事教育科研与改革,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默默无闻地的甘作园丁,乐为人梯。

本人致力于教学创新,探索数学课教学的最佳途径,勇于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大胆推行开放型教学,使教育效果、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她总结出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即“用心灵赢得心灵。”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具体的,琐碎的,我每天早晨巡视教室,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早上是否吃过了早餐,各种学习用品是否都带齐了,学生有无身体不适,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同学们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学生生病时,我带他去看病。张英同学乘车的钱没了,我掏钱给她搭车,留守儿童朱洁学习跟不上进度,我就主动帮她补课……。家长感激,学生感动,我关心学生就应该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关心他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其实这正是一名教师爱心的具体表现。十二年来,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种子,收获着爱的硕果。家长们都说:“有朱老师教我们的孩子,放心!”。

二、用激励激发潜能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具体工作中,本人一直注重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室后墙设立了一个“我最棒”专栏,开展以小组为单位争夺“小星星”比赛。比赛规则是:凡是小组内成员有好的表现,就为该组加一颗星星,一周一小评,“小星星”数量最多的小组为本周优胜组,一学期一大评,在每个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本学期中获优胜组次数最多的一组为该学期优胜组,在自己的工资中取出一部分资金为该组成员颁发奖品,以表鼓励。

有了“我最棒”,孩子们有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为了得到“我最棒”,孩子们纪律增强,即使刮风下雨,也努力做到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孩子们学习态度端正了,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调皮捣蛋的孩子 少了,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表现多了……。同时我还善于用表扬的力量,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用表扬树立学生的信心,消除他们对教师教育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让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潜能,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

同样,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协作,家访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它可以使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统一教育,使学校教育更富有实效。学生本身对家访表现出一种畏惧和担心。究其原因,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去家访,老师到家后表扬少,批评多,等老师走后,就会被家长训斥,重者还要被打。所以,孩子们躲避家访,反感家访。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我便试着改变家访策略,当孩子进步了,要去家访;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也去家访……。把家访当作对学生的一种奖励,让家长和教师一起分享孩子们成功的快乐。

现在每当有人羡慕地对我说:“你的学生怎么那么喜欢上你的课!”,我总是笑着说:“我是用心灵赢得心灵啊!”。是啊,学生管理工作虽然琐碎繁杂,千头万绪,但是只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无微不至的细心,足以融冰的爱心,那就一定能赢得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童心!

上一篇:走我们去春游的作文400字下一篇:铭记党恩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