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2024-10-06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共12篇)(共12篇)

1.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一

人机工程学

所谓人机工程学,亦即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一系列的社会与物质的因素,使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在“方便”、“舒适”、“可靠”、“价值”、“安全”和“效率”等方面的评价,也就是在产品设计中常提到的人性化设计问题。

所谓人性化产品,就是包含人机工程的的产品,只要是“人”所使用的产品,都应在人机工程上加以考虑,产品的造型与人机工程无疑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以心理为圆心,生理为半径,用以建立人与物(产品)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综合平衡地使用人的肌能,保护人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率。仅从工业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也就是应以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为主。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起源于欧洲,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人机工程学在欧洲称为Ergonomics,这名称最早是由波兰学者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提出来的,它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ergo”的意思是“出力、工作”,“nomics”表示“规律、法则”的意思,因此,Ergonomics的含义也就是“人出力的规律”或“人工作的规律”,也就是说,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人机工程学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或“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人类因素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Эргнотика”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现在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系统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设计标准

那么,对于一件产品是如何来评价它在人机工程学方面是否符合规范呢? 以德国Sturlgart设计中心为例,在评选每年优良产品时,人机工程上所设定的标准为:

1)产品与人体的尺寸、形状及用力是否配合;

2)产品是否顺手和方便使用; 3)是否能防止使用者操作时意外的伤害和错用时产生的危险;

4)各操作单元是否实用;各元件在安臵上能否使其意义毫无疑问的被辨认;

5)产品是否便于清洗、保养及修理。

一般情况下,在设计教育中常以上述第三项较为强调,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则是以产品的视觉效果、商场气氛及价值来决定购买行为的成立与否,但作为一名好的设计师应为产品长期使用的效果及舒适性负责,尤其是避免伤害与危险的防止更是不可忽视的考虑因素。如,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在现行的上机条件下,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手臂的悬空形成了肩颈部的静态疲劳,使得操作员不得不将背部靠在椅子靠背上作业(后靠姿势会加大悬空的手臂的前伸程度,从而增大肩部所需要的平衡力矩,加快肩颈部的疲劳),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体重就全部需要由脊柱来承担,其结果或者是腰背的疲劳酸痛,或者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那么,要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师就必须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因素。

国际功效学会给人机工程学下的定义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方面因素,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的交互作用着各个组成部分(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在工作条件下、在家庭中、在闲暇时间内如何达到最优化的一门学科。

重要意义

人机工程学因素往往是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手法之一。若说“人性化产品”是与“人”合为一体的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因素”则是设计工业产品时的人机界面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我国即将加入WTO所面临的冲击下,中国的制造业无不是严阵以待,企图在竞争中保持优势。管理大师麦克〃波特(MICHAEL PORTER)曾说过,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两个方式,一是扩大生产规模,走向规模经济,才能占有成本上的优势;另一个便是创造企业或产品的附加值,制造消费者趋之若鹜的心理。在现今产品和质量逐步提高,且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各产品制造商们无不力求突破,希望能出奇制胜,打动消费者的心。拿当今世界上提出的“健康”人机工程学的新要求为例,即是用某些考虑人机因素的辅助性产品,如:电动腰靠、紫外线阻隔(UV、CUT)等来提高产品人性化的层次,籍此创造其他品牌无法模仿的优势,而赢得消费者青睐的。

究竟什么样的产品需要人机工程呢?在设计上又如何表现,才能成为符合人机工程学的产品呢?

工业设计师指出,就电脑的相关部件和设备而言,如键盘、鼠标等输入装臵,因使用者可能长时间利用其从事工作或娱乐,接触的时间较长,在使用时也可能十分投入。因此,人机工程学就成了设计上最主要的条件之一。

显著特点

人机工程学的显著特点是,在认真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本身特性的基础上,不单纯着眼于个别要素的优良与否,而是将使用“物”的人和所设计的“物”以及人与“物”所共处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人机工程学中将这个系统称为“人——机——环境”系统。这个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着系统总体的性能。本学科的人机系统设计理论,就是科学地利用三个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来寻求系统的最佳参数。

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通常是在明确系统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分析和研究人、机、环境三个要素对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如系统中人和机的职能如何分工、如何配合、环境如何适应人、机对环境又有何影响等问题,经过不断修正和完善三要素的结构方式,最终确保系统最优组合方案的实现。这是人机工程学为工业设计开拓了新的思路,并提供了独特的设计方法和有关理论依据。

设计优良的产品作为一个全息系统的局部,一个产品中包括了我们这个商品社会中的全部信息。一件设计优良的产品,必然是人、环境、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合与平衡的产物。开始一项产品设计的动机可能来自各个方面,有的是为了改进功能,有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有的是为了改变外观,强化“柜台效应”,以吸引购买

者,更多的情况是上述几方面兼而有之。于是,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可能来自功能、技术、成本、使用者的爱好等各种角度。不同的产品设计的重点也大不相同,暖水瓶的设计显然就要比香水瓶的设计考虑更多的人机问题;再以肇及设计所设计的电脑游戏遥感器为例,乍见此产品时,看似不符合人机工程学,但实际使用时却很合手,操控性良好,而且遥感器外型颇酷,用此摇杆玩空战游戏,有操控战斗机的味道。相比于市场上其他同类型的产品,即使售价比一般产品高出许多,也一样大受欢迎,足见其魅力所在。但也有这样一种产品,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是因其外型讨好且成本不高所致,但缺点是产品轻,因此,在使用时本来一只手操作很方便,却不得不双手并用才行,这就是该产品在人机工学上的不足之处;但在成本、售价及市场因素的考虑下,厂商还是推出此种产品。而对于专业用品就不同了,例如美发师每天所使用的吹风机,除草机工人所使用的修剪机就绝对不能轻视人机工程学在生理层面上的考虑。

然而,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是可以涵盖形态和人机因素的,产品的外形一样也可以有机会作人机工程的发挥。以TEAGE为微软所设计的易用鼠标球而言,该鼠标是特别为儿童体验电脑而设计的,在方案决定之前对儿童的抓握方式进行了研究,黄白两色相间的鼠标球使儿童们在学习电脑时,增加了趣味性和功能性。该产品已经超脱了产品造型上的束缚,除让其更好用之外,也同时赋予了产品新的意义与想象空间。

除了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之外,专为特殊族群所设计的产品在人机工程学上也有更多的考虑。如,残疾人用的瓷器套具,此套设计是专为残疾人做的餐具,又不让人直接看出它们是专为残疾人做的。故而,设计师在充分考虑了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特别处理手把的凹凸,使患者拿在手里有一种心态上的平衡感,既能看到,又能摸到,但又不那么显眼。

再以医疗设备来说,病床、医疗椅等产品,在设计上不只是考虑操作要符合人机工程学,在材料上也应力求人性化,增加产品的亲和力,以提高产品的“EQ”(它是Emotional Quotient的英文缩写。汉语意思是:“情绪智慧”或“情绪智商”,简称情商。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之能力。简单的来说,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

研究方法

由于学科来源的多样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人机工程学中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种类很多,有些是从人体测量学、工程心理学等学科中沿用下来的,有些是从其他有关学科借鉴过来的,更多的是从应用的目标出发创造出来的。其中常用于一般产品设计领域的方法有如下几类:

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人机工程学中研究人形体特征的主要方法,它包括尺度测量、动态测量、力量测量、体积测量、肌肉疲劳测量和其他生理变化的测量等几个方面。

模型工作方法 这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工作方法。设计师可通过模型构思方案,规划尺度,检查效果,发现问题,有效地提高设计成功率。

调查方法 人机工程学中许多感觉和心理指标很难用测量的办法获得。有些即使有可能,但从设计师工作范围来看也无此必要,因此,设计师常以调查的方法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如每年持续对1000人的生活形态进行宏观研究,收集分析人格特征、消费心理、使用性格、扩散角色、媒体接触、日常用品使用、设计偏好、活动时间分配、家庭空间运用以及人口计测等,并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调查的结果尽管较难量化,但却能给人以直观的感受,有时反而更有效。

数据的处理方法 当设计人员测量或调查的是一个群体时,其结果就会有一定的离散度,必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处理,才能转化成具有应用价值的数据库,对设计产生指导意义。

当今的工业设计师面临着多种活动和课题,例如:电视资讯、互动电视、通用遥控器等,与企业合作的范围也很广,在实施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通常采用如下的设计程序:

1)建立并运用资料库(这在前面已有论述);

2)决定研究主题;

3)观察阶段:

*目标轮廓 *访识/观察 *使用模式/议题

4)发展阶段:

*关键议题 *产品概念 *测试与评估

人员分配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人机工程师和工业设计师都必须全程参与,但在各个阶段为主为辅的角色会有不同。例如:产品概念由工业设计师主导,测试则由人机工程师主导,每个步骤以剧本的形式来串连沟通。每件产品都有各自的在人机工程学上的特色,特别是消费性产品。以汽车内部设计来说,就有三个表达人机工程需求的方式:一是操控界面,如方向盘的设计;二是座椅及内装设计,如一些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问题的出现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和生产直接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又没有重新考虑中西方人在身材方面的不同,尺寸上完全照搬。结果西方人垫颈的凸包就顶住了我们的后脑勺;三是情报沟通系统,如导航系统设计及安全警报功能。

学科前景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以新的方式来感知世界,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追求一种新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毫无疑义,未来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加全面立体的内涵,它将超越我们过去所局限的人与物的关系的认识,向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同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如虚拟现实、互联网络等多种数字化的形式而扩延。IDEO设计公司的数字化收音机正是基于这一观念上的最新数字广播概念设计,通过对使用者状况的设计构想,研究收音机的可能外观和操作方式。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界面设计上,都使人机交互关系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该收音机上的显示屏幕以图形界面来说明音频节目的内容。设计范围包括个人化家用收音机、个人可携式收音机和演艺工作者的专业收音机。中国未来的产品设计必须以创意与革新为首要条件,唯有真正好用且务实的商品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感到贴心且实惠的产品方是企业制胜的绝佳利器。符合人机工程,人性化的设计是最实在,同时也是最前沿的潮流与趋势,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使人性化的设计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2.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二

转向系统的功能是控制车辆的行驶方向, 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安全、作业效率和驾驶员得劳动强度。本文以横置油缸式转向桥为例介绍一种转向杆系的优化设计方法。

2 相关整机参数

轴距:L=2000mm

前轮距:1380mm

转向轮距:K=1390mm

转向轮主销距:K=1100mm

后桥载荷:3600kg

最小转弯半径:3.1m

液压系统压强:P=12Mpa

3 设计原理与结构

3.1 已知条件

如下图所示, 采用六连杆机构, 该机构结构简单、技术成熟。其中常量有:转向节臂长度a;转向节臂初始角度ε;转向连杆长度b;油缸偏移量h。

3.2 求导目标

以内轮转角α为输入变量, 求:

外轮转角响应β2

内轮转向节臂压力角δ1

外轮转向节臂压力角δ2

油缸压强p

3.3 数学公式推算

当驾驶员向右转向时, 转向油缸向右侧移动, 推动右转向连杆, 右轮 (此时为转向内轮) 绕销轴逆时针转动α, 油缸同时拉动左转向连杆, 左轮 (此时为外轮) 逆时针转动β2。在转向过程中, 我们主意到油缸左右两侧移动距离和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定义为S) , 因此得到平衡方程如下:

计算步骤如下:

根据整机参数计算外轮理想角度β与α函数关系:

根据已知参数计算初始角度γ、δ。

根据式 (1) 得到γ1与α函数关系:

根据三角关系得δ1与γ1、α函数关系:δ1=π-ε-α-γ1

式 (2) 即为S与γ1、α函数关系。

式 (3) 、 (4) 为β2与γ2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S已由式 (2) 求出) , 解方程组得:

根据三角关系得δ2与γ2、β2函数关系δ2=π-ε+β2-γ2

根据转向桥载荷计算转向力矩M=14600Nm (参考机械设计手册)

4 具体参数计算选定

根据实际结构选定和微调得:

转向节臂长度a=340mm

转向节臂初始角度ε=92°

油缸偏移量h=182mm

将公式输入Matlab, 以误差最小为目标迭代得:

转向连杆长度b=373mm

当内轮转65°时, 外轮为最大误差0.2°。绘制转向过程中角度关系曲线如下图。

5 结论

3.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三

[摘 要]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以车辆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为例,阐述了课程设计的安排及相关要求,系统分析了课程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学目标以及实践平台等环节的实施,提出了在课程设计内容和指导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对提高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车辆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22-0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旨在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人才。上海市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适应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训练环节,课程设计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1] [2] [3]

二、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现状

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继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后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综合设计环节。这个教学环节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有很大益处,也可为进入更高层次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因此,担负培养能力作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非常重要。目前,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在选题、实施过程和实施场所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选题

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培养目标,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课程设计选题时,大部分高校仍然实行约束性选题方式,先由指导教师拟定几个题目,再由学生在此范围内选择。这种选题缺乏创新,选用课题多为模拟课题,假题假做,即便选用生产课题也存在真题假做现象。

(二)课程设计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主要以教师指导为主,重实现、轻分析。缺乏与轨道交通企业深度合作,无法将企业需求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缺乏对学生进行提高实践设计能力的主动性;缺少向学生介绍和选用企业生产实践中前沿的、实际的、最新的设计软件或设计手段;缺乏工程观点和工程设计规范的指导。

(三)课程设计实施平台

实施平台多在校内,无法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课程设计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也较少利用校内外实践场地,模拟各种项目设计、研发环境,为学生课程设计提供较为真实的模拟环境。

三、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创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现有汽车工程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分别隶属于汽车工程学院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是本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车辆工程专业近年来持续获得一系列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为车辆工程专业办学和发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撑,并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4] [5] [6]

(一)建立校企双导师制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树立了以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思想,全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在这一办学背景下,学校与上汽集团、上海交运集团、上海申通地铁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共同联合培养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方向为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实体为基础,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师资、产学研基地,为教学实施、教师挂职锻炼、科研和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提供支持。基于这种校企战略联盟的办学机制,建立双导师制,每年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及其他地铁公司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设计企业指导的企业导师。选题由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学生三方共同协商确定,学校导师把握学科要求,企业导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和需要,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实习内容,使学生课程设计选题不再不切实际、内容空洞和结论无用,以满足课程设计内容设计性及创新性的需要,从而切实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二)面向车辆工程关键技术,搭建了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车辆工程专业通过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聘请该领域的技术专家及工程师共同开发的形式,构建了与车辆关键技术相关的校内实践新平台。

1.汽车工程方向:汽车悬架实验室、汽车变速器拆装实验室、汽车发动机拆装实验室、在用车性能检测实验室等。实践平台丰富的汽车产品实物,各种为培养学生基础工程能力而专门设计制作,贴近实际的实验、实训装备,不仅为学生了解和熟悉汽车提供了真实的构件,而且也为基础工程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训练环境。

2.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方向: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结构实验室、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综合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示教实验室等相关实验室。拥有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台、ATC仿真系统、液压减振器试验台等设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动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现代检测技术综合实验、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模拟驾驶和故障诊断综合实验及其创新实验的开发,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开展课程设计提供了较好的前期基础和实践条件。

(三)教学手段多元化

1.软件仿真。学生在完成车辆机械、电气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以后,先进行软件仿真,验证所设计方案的结构、逻辑功能,修改方案设计中的原理性错误,然后再进行硬件的安装调试。这样让学生开展车辆工程关键部件的创新性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创新理念。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具备车辆结构及其辅助检测、检修设备设计制造的整体理念,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及增强工作适应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结构原理图和电路图的绘制。根据车辆机械、电气系统的设计流程,在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之前,首先要给出设计的结构原理图和电路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绘图软件绘制出设计方案的结构原理图和电路图,使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更接近工程实践。

3.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原则。开始时,根据功能和设计要求提出课程设计的总任务,分别并绘制结构、硬件和软件总框图,然后将总任务分解成一批可以独立表征的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再向下分,直到每个低级的子任务足够的简单,可以直接而且容易实现为止。这些低级子任务可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实现,有些子任务可以采用某些通用化的模块(模件)来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 刘莹,祝学云,范文.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型实验系统研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6):137-138,145.

[2] 孙跃东,廖欢,周萍,孙涛.汽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347-349.

[3] 杨丽曼,沈东凯.机械电子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17-120.

[4] 廖爱华,郑树彬,师蔚,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5(5):149-150.

[5] 师蔚,廖爱华,宋瑞刚.城市轨道车辆工程专业校外实习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63-165.

[6] 师蔚,文永蓬,廖爱华.城市轨道车辆电力牵引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101-102.

4.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四

《工艺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 工艺课程设计的目的工艺课程设计是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在学完了汽车制造工程学后,进行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它一方面要求学生通过设计能获得综合运用过去所学知识进行工艺及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另外,也为以后的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学生应当通过课程设计在下述各方面得到锻炼:

1. 能熟练运用汽车制造工程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实践知识,正确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正确选择机床、工具、量具等问题,有效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 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能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的能力。

3. 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培养查阅各种资料的能力,同时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及出版社,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二.

工艺课程设计的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可定为:ⅹⅹ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设计中一般以专用夹具设计为主。

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要求:零件图毛坯图

1张1张 1张

机械加工工艺卡片(工艺过程综合卡片)1套夹具总图

主要零件图

若干张1份课程设计说明书

生。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选定,经系主任审查签字后发给学

三. 工艺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1. 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学生在得到设计题目后,首先应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其主要

(1)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2)对零件上的重要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和设计基准进行分析;对次要表面与重要表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零件图应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仔细绘制,除特殊情况经指导教

2. 指定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

(1)制定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个表面的加工方法,制定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加工阶段。每个加工阶段内的工序安排应遵守工艺安排四原则(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先基面后其它,先面后孔)。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以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2)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刃具。机床设备的选用应当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在成批生产的情况下,一般是采用普通通用机床和专用工、夹具。刃具按加工方法选择,量具按加工工序尺寸精度要求选择。

(3)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用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考虑加工质量等问题时,若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相符(不重合)时,需要对其工师同意外,均按1:1比例画出。内容包括:

序尺寸进行换算。

(4)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根据工艺路线的安排,确定各表面的加工余量。工序间尺寸公差,一般按经济精度确定。一个表面的总加工余量为该表面各工序间加工余量之和。

(5)切削用量的确定。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等已确定的基础上,一般以查表法和经验法确定。

(6)画毛坯图。在加工余量已确定的基础上画毛坯图。毛坯图是毛坯制造和编制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主要文件。毛坯图的一般表示方法是:毛坯轮廓用粗实线绘制;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轮廓用双点画线绘出,在毛坯剖面图上用网纹线表示余量,比例取1:1。同时在图上标出毛坯的尺寸(含余量)、公差、技术要求、分模面、圆角半径和拔模斜度等。次要表面的尺寸可不注公差。在毛坯图上还应注明材料名称和规格。

(7)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片。将上述各项内容以及各工序简图一并填入规定的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上。

3. 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

毛坯的选择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类型和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正确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可以使得整个工艺过程经济合理。

4. 夹具设计

要求学生设计专用夹具一套。具体设计项目根据加工需要及难易程度不同,可有学生本人提出申请,老师再按工作量及训练要求而定,或者直接由指导老师指定。一般所设计的夹具应具有中等复杂程度,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夹具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设计方案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设计程序。拟定夹具设计方案时,最好考虑两个方案,以便进行分析比较,然后确定一种较好的方案,画出结构草图,经指导教师审定后,即可开始绘制夹具总

图。

(2)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在确定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定位基准面;按加工精度 定位元件选择后,还应对定位误差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如的要求,分析需要限制的自由度数目;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定位元件。超差,需要改变定位方案,或提高定位元件、定位表面的制造精度,以减少定位误差。有时甚至要从根本上改变工艺路线的安排,以保证零件的加工顺利进行。

(3)计算所需夹紧力,设计夹紧机构

夹具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切削用量计算切削力,核算夹紧力是

(4)画夹具装配图

画夹具装配图时,应注意和遵循以下各点:

1)要求按1:1比例画夹具总装图。除大型夹具需按指导教师所定的比例外,一律遵照执行。被加工零件在夹具中的位置,无论视图性质如何,都用双点画线表示,夹紧机构均处于“夹紧”位置。

2)注意视图的选择。应当用最少的视图将夹具的结构完全清楚地表达出来,因此,在画图之前,应仔细考虑各视图的配置与安排。

3)保证夹具与机床的相对位置及刀具相对与夹具的相对位置的正确性。例如成批生产的铣床夹具应有定向键及对刀装置。

4)运动部件的灵活性。不能出现干涉和卡死现象。

5)夹具的装配工艺性和夹具零件的加工工艺性。由于夹具的制造属于单件生产,夹具中的大部分零件的相对位置一般依靠反复的调整来满足夹具的精度要求。调整好后要打两个定位销。

6)夹具排屑的方便性。

四. 工艺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工艺课程设计时间共两周,其进度及时间大致分配如下: 熟悉零件、画零件图8% 否足够,夹紧变形对加工精度有多大影响。

工艺路线设计25%

夹具设计45%

编写设计说明书15%

答辩考核7%

五. 设计说明书要求

学生在完成上述全部工作之后,应将上述工作按先后顺序编写设计说明书。要求文字简洁通顺,条理清楚,并附以必要的简图或示意图。

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目次

2. 关于被加工零件的说明

3. 毛坯方面的说明

4. 工艺过程的描述

5. 加工余量的确定

6.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计算

7. 夹具设计方面的说明和计算

8. 设计中的收获和体会

9. 其他

10. 所用的主要参考资料

六. 实习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平时的工作情况,工艺分析的深入程度,工艺装备的设计水平,图纸的质与量,独立工作能力的高低综合衡量评分。一般按五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记分。

执笔:钟诗清

5.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聘自荐书 篇五

技术方面,我在三方面做了准备。

1)专业基础:可能由于汽车行业的特点,很拿拿出使人信服的作品,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校所开的必修课上。曾获五次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学习标兵称号。前三年我的加权成绩为82分,基本上具有免试研究生的资格。

2)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和网络是发展很大的趋势。出于其特点的考虑,我定制了相应的学习计划。参加CAD/CAM/CAE(CATIA)的培训,并取得IBM认可的证书。

3)外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想说的是对外语学习的自信。如果需要,即使口语这项也不成问题。此外还在学习德语。

其他方面,主要指人文科学:出于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兴趣的的考虑,我选修和自修了一部分课程。对于管理、经济、法律等有了一定的基本常识。

此外我还想提一下的是,我虽然不是党员,但自以为素质不低于党员;至于健康状况,虽不健美,但健康,肯定是一流的。自身免疫系统强。大学期间,上过一次医院,吃过大概三颗药吧。

成绩代表着过去,除了在技术方面还需补充以外。尤其是在实践上更应加紧学习。虽然在校开设有实践课,但肯定不够,而且与实际有一定距离。所以,我很想参加工作,锻炼自己实际动手能力,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深认识和理解,以助于将来更好地应用。

希望贵公司对我的材料多加考虑。盼望得到您的回音。谢谢!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6.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六

[摘要]

针对车辆控制工程基础核心课程,设计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环节,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施教方法及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形成基于能力培养的“车辆控制工程基础”全新教学方案并取得实效,并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

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能力培养

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通常,课堂主要教学内容相对固定不变,而教学方法则因教师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因素,同样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新理论的提出或者新成果的获得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紧密相关,任何教学内容的完成都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源泉,直接关系着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大胆改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创造性的改革,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抛弃传统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环节设计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生单独完成与分组完成相结合以及能力重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各种教育教学环节。提出“以学生能力为主导”的“车辆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初步设计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环节如自学环节、专题作业、文献检索与综述、项目设计、小组讨论与交流、研究报告等6大环节,为“车辆控制工程基础”全新教学方案的形成和教学实践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引导、学生为教学环节主体,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环节基础、培养能力为教学环节目标,以每位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学生团队共同提高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其具体步骤如下:

1.首先,任课教师提出若干个选题,让学生以选题为中心,自行收集料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表达出来。小组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为10人左右,以小组形成的团队来分别完成相对应的选题。

2.各小组学生针对相应的选题进行资料收集,团队讨论。学生围绕选题收集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小组内部讨论,理清专题的一系列问题:专题的背景意义、针对问题的最新研究现状、解决途径及方法等。

3.学生设计制作专题演讲材料。各小组结合收集的资料和内部讨论的结果,制作专题讨论的演讲材料,以PPT及讲义的形式阐述其讨论结果。

4.各组互评、教师点评,评讲深化。在专题讨论过程中,各小组按照事先排好的顺序派一名代表演讲,其他同学补充配合,运用PPT向其他学生和教师汇报研究成果,并把此部分按一定的比例作为课程考核的组成部分,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小组演讲之后,其他小组学生可根据演讲内容提问。全部小组演讲完毕后,教师可以引导大家思考专题相关课程难点,鼓励大家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深化理解。

三、教学学效果评估

教学效果的评估是教学评价的主要部分,是得到教学动效果结论的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估,不仅可以监督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教师掌控教学实践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为了有效地评估基于能力培养的“车辆控制工程基础”的创新型教学方案,我们将采用SEEQ问卷方式进行调查,SEEQ问卷 ( Students .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Quality),该问卷包括 9个维度: 教学热情、组织/清晰性、群体互动、学习/价值感、人际和谐、知识宽度、作业/阅读材料、功课量/难度、考试 /评分。 该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为主体和教学互动。

四、总结

总之,针对“车辆控制工程基础”核心课程,设计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环节,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施教方法及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形成基于能力培养的“车辆控制工程基础”全新教学方案,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按照学生为主体,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生单独完成与分组完成相结合以及能力重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各种教育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程的教学资源,并采用多种学习手段和途径,以自主方式学习。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动手实践和参与创新活动及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葛文杰.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10).

7.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七

传统的工程车辆维修训练, 基于对实装的操作, 训练周期长, 费用高, 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对场地和设备工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 可以实现维修训练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降低对场地设备的要求。利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结合数字建模技术、软件编程, 设计开发的交互式工程车辆虚拟维修训练系统, 可以提供画面逼真、操作过程真实的训练模块和友好的交互式操作界面, 为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提供现代化的、经济适用的维修训练手段,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1]。

所开发的虚拟维修仿真平台, 可对实体对象的三维模型进行交互式控制和仿真运动, 是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理想交互的综合应用技术手段, 可使受训者获得更佳的视觉效果和逼真的训练环境。基于EON的车辆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在对车辆维修进行仿真过程中, 能够更加真实和实时地反映操作过程和结果, 同时便于今后的重用和扩展, 具有较好交互性、真实感和扩展性[2]。

1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框架与实现

为了让受训者快速地了解工程车辆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维修保养等内容, 工程车辆虚拟维修训练系统提供了工程车辆的基本结构介绍、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车辆的拆装保养、故障排除与维修等科目。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分为多个展示模块, 便于受训者灵活地选择受训科目, 系统化阶段化地接受训练。具体的训练科目由受训人员在操作台上完成。操作台的显示屏以图像、文字以及动画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受训者, 受训人员通过操作手柄和轨迹球与维修训练系统实现人机互动[3]。虚拟维修训练科目分类如图1 所示。

交互式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由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组成。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和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包括操作杆、轨迹球等, 输出设备有显示器、音响等。软件平台包括系统操作模块编辑软件、界面程序编写软件、图片编辑软件等组成。系统通过输出设备向操作人员传递信息, 操作人员使用手柄等输入设备向系统发送指令。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结构框架如图2 所示。

交互式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软件平台由模块编辑软件、界面编程软件和车辆模型组成。建立对象的三维模型, 是进行虚拟仿真的基础[4]。建立模型之前, 要先对工程车辆实装进行测量, 量取各部件的实际尺寸, 建立模型时把各部件按照统一比例缩放。常见的三维建模软件主要有Solidworks、Pro/E和3DS MAX等软件。对于车辆底盘、上装等结构较为简单的零部件可以用Solidworks等软件建立三维模型, 模型初步建立完毕可导入3DS MAX赋材质进行渲染。维修训练模块通过EON Studio虚拟设计平台开发, 使用户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式训练[5]。虚拟训练平台可以加载车辆模型, 按照训练科目的需求对模型进行编辑, 使其按照设定的轨迹和步骤进行运动。软件平台支持整个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运行, 由Delphi对各训练模块进行集成, 并编辑系统运行界面, 在主界面中调用各模块。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实现过程如图3 所示。

2 虚拟维修训练系统交互式设计

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 受训者能够自然地与虚拟维修环境中的虚拟样机进行交互, 通过多种感知渠道直接感受不同零部件运动的信息反馈, 并利用人工智能与系统的计算能力进行信息融合, 产生综合控制效果。车辆虚拟维修中的交互任务包括了系统控制和操作控制。通过这项技术可以精确地实现虚拟维修环境中视点以及零部件 ( 工具) 的选择和移动, 完成拆卸与装配等维修操作, 并在操作结束后得出此轮操作的评价性反馈, 给受训者提供接近真实的操作体验和客观的操作评价, 能够很好地实现维修训练的目的。

2.1 模块与系统交互式控制的实现

交互式虚拟平台的操作模块与系统后台之间的数据交换, 是训练模块与操作界面交互的基础。受训者在进入操作系统界面后, 对操作科目的选择, 进入、退出训练模块, 都需要通过后台的程序代码执行。同时, 如果需要对受训者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性信息反馈, 系统后台需要调取操作模块所记录的操作信息用于对操作过程进行分析。

以制动器零件识别考核模块为例。对于评价性考核训练模块, 需要把操作过程中的评价性数据传递给系统后台, 后台对数据进行处理, 得出考核结果并在界面上显示。在制动器零件识别模块中, 受训者通过提示框给出的提示选择相应的零件。选择完毕后, 退出模块, 系统界面显示本次零件识别考核操作共计选对多少个零件。在对模块的操作过程中, 模块将操作者选择零件的名称和顺序通过Text Sender节点发送到File节点上形成Text文件。当零件识别模块操作完毕, 后台系统调取生成的Text文件, 与预先设定的零件识别列表进行比对, 统计出名称及顺序相同的个数。最后, 将统计结果在考核结果界面中显示出来。图4 为生成Text文件。

生成Text文件的名称和路径在File节点中设置, 每一次操作后模块都会按照操作内容对Text文件内容进行重新编写。之后, 系统后台程序对Text文件进行调用。

2.2 模块交互式操作控制设计

虚拟维修中受训者的交互式操作, 是虚拟拆装训练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训者在虚拟场景中通过点击、拖动零部件等方式, 完成对工作装置的拆卸和装配, 如同在现场实地操作, 增强了虚拟维修的真实性, 提高受训者的训练效果。

由于在交互式操作场景中, 受训人员操作自由度大, 动作更加随机。操作者每一次操作给系统发出的命令或参数输入, 系统都需要判断该操作是否有效, 顺序是否正确。在虚拟维修场景中, 移动零部件的位置、不同零部件移动的先后顺序, 均是系统判断操作是否正确的重要参数。这些命令和参数最终转化为系统能够识别的信息传递到作用对象, 使对象的属性和状态发生变化。系统接收到操作者输入的操作信息, 并与预先设定的操作进行对比, 如果操作正确, 则做出响应, 激活下一个动作。模块操作响应过程如图5 所示。

以制动器装配为例。在虚拟维修场景中, 操作者的主要的操作对象是制动器零部件三维模型, 操作输入主要是零部件移动位置和零部件移动次序。在虚拟仿真平台EON Studio中, 通过一系列节点可以设定有效操作的先后顺序以及装配的有效位置, 并且限定零件的移动范围, 引导操作者在一定运动轨迹中拖动零件, 完成装配操作。装配制动器操作界面如图6。在模块制作过程中, 预先设定取用零件的顺序和零件装配时的位置。如果操作者在装配过程中拖动零件于正确位置, 则节点触发下一个动作。在制动器装配的训练模块中, 预先设定将密封圈装配至活塞, 然后将活塞放入缸体的操作顺序。把密封圈、活塞和缸体等模型导入EON, 放在各自Frame节点下, 并且在各自Frame框架下放置Click Sensor、Drag Selecter等节点用于点击和拖动对象, 并且限定物体运动范围, 防止因操作者随意拖动导致在虚拟场景中不同物体之间发生重合。利用Connections和Connection Manager节点, 设定具有装配关系的物体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触发扣接功能以达到装配操作的目的[6]。利用Memory Task和Task节点设定装配操作步骤, 使上一个装配按步骤完成后系统激活下一个装配步骤。当操作者按步骤选取密封圈, 并拖动至离活塞设定距离范围内时, connections节点检测到密封圈和活塞之间距离在设定范围内, 则启动扣接功能, 锁住密封圈和活塞环不再分开, 完成密封圈与活塞的装配, 并向Task节点发出信号。Task节点启动, 激活活塞零件模型, 可以使操作者进行下一步将活塞放入缸体的操作。如操作者未按步骤顺序操作, 或者放置零件的位置不对, 则向系统发出的指令被视为无效操作不作响应。

3 结语

随着虚拟维修技术的发展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多功能交互式虚拟维修平台得到了快速推广, 功能也不断丰富。本文对车辆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框架和实现方式作了简要介绍, 并就拆装模块和零件识别模块说明了系统的交互式设计和应用。此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环境逼真、功能多样化, 满足各种车辆设备虚拟展示维修的需求,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进一步的开发中, 可以扩展交互式技术的应用, 进行分布式协同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研究[7]。

参考文献

[1]屈宏伟, 张琦, 焦玉民, 等.基于EON Studio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研究[J].机械工程师, 2009 (6) :37-38.

[2]李向阳, 黄先祥, 高钦和, 等.交互式导弹发射系统实景仿真平台开发[J].系统仿真学报, 2009, 21 (2) :140-143.

[3]张东霞, 刘危, 彭理群, 等.某型无人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10 (18) :43-46.

[4]赵鸿飞, 张琦, 苏凡国, 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挖掘机模拟操作[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4, 39 (7) :38-40.

[5]王斌, 周建钊, 焦玉民.一种推土机变速箱虚拟维修训练系统[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1, 40 (9) :66-69.

[6]于辉, 等.EON入门与高级应用技巧[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8.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八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卓越工程师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课程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177-02

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既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改革项目,也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课程设置、教学方案、双语教学、工科青年教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层次与类型等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共有61所高校开始试点实行该计划,然而对于如何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还没有可借鉴和模仿的培养标准和体系。研究如何根据高校自身类型以及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培养模式及目标等来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存在问题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富兰克林·W·欧林工学院(Franklin. W. Ol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被称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工学院,它的教育项目及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界近几十年来最大胆的试验”[1]。

美国和英国等部分西方国家都实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2][3]。注册工程师制度在西方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根据当前工程市场的发展不断修正和完善。欧洲一体化之后,各高校教育部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级合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的高教发展重点集中在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理工科教育;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工程师培养模式,我国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①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学习两年理论的东西之后,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任何真实的东西,培养模式单一;②缺少产业界的参与、行业的引导和支持,缺少能与国际接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和法律保障;③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知识陈旧。

2 项目教学

厦门理工学院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亲产业本科高校,我校车辆工程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践行学校提出的“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师培养实施过程中,采取项目教学法先进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相结合的综合素质。下面主要阐述车辆工程专业在项目教学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2.1 课程模块化设计

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用团队协同合作的方法,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

要达成一个完整“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精湛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还应该能够对工程的社会作用有广泛的理解,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世界工程问题的新办法,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组成需要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1)深入理解并掌握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

2)宽广的人文社会学科背景知识;

3)能够促进其设计在工商业变成现实的智慧、活力以及奉献精神。因此,对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合理分布学位学分值,使跨学科思维的工程师培养理念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去。图1为课程模块三角。

2.2 创新管理

1)朋辈导师制:专门选聘在学业规划、科技创新、就业与创业等方面具备突出优势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朋辈导师,同时要求他们对所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能够解答低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成为某一领域专业化的“导师”。主要开展两方面指导:①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提供一个团队精神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奉献意识。该项活动已由单纯的依靠出外学习发展为自己研发项目的层次。②专门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对创业和创新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全过程指导,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双导师制: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包括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已从厦门金龙集团等汽车企业聘请18位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双方导师围绕企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课题培养学生,企业导师参与本科生培养计划制定、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论文指导、论文答辩等培养的全部过程。目前已实施双导师制的学生有2008级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和2012级车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3)培养方案改革: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企业相关专家一起制定2012级车辆工程专业(卓越班)的本科培养方案,并于今年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其中,第三个学期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2.3 创新基地

1)车辆检测与试验中心:2010年与厦门金龙汽车集团共同组建,总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500m2。该中心主要是针对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进行项目教学用,可进行客车、轿车、工程车辆(20t以下)综合性能检测(排放、车速、底盘测功、制动、转向、侧滑、灯光等),以及发动机试验、零部件试验。

2)厦门理工学院赛车俱乐部:我校的Amoy车队代表中国两次参加了国际大学生方程式(FSAE)汽车大赛。FSAE大赛是一项考察和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的赛事,通过大赛的锻炼,学生能够在设计、制造、成本控制、商业营销、沟通与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3 项目评审及教师激励

3.1 项目评审

设定汽车企业现实设计需求,结合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研发项目分级设计,以满足不同级别学生的“项目”需求,将对项目进行时间节点管理、人员工作安排管理、完成任务量管理、完成质量监管和项目过程监管。在项目完成之后,组织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就项目的组织实施、完成结果程度进行考核评审,评估项目组中学生作用,对大四学生则考核其是否达到了毕业水准。因此,对“项目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评价指标、加权系数和分值的设计尤其重要。

3.2 教师激励

根据项目教学的要求,提出项目教学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不同级别项目,教师需具备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经历等,为更好提高项目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构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下的教师激励机制[4]。在良好激励制度下,我校每年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前往企业进行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设计、制造、研发等工作,为项目的教与学不断提供项目来源。

4 结语

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地方性应用型亲产业本科院校采用项目教学先进理念科学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实施措施。通过实践表明:项目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还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了车辆工程学科快速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J].大学教育科学,2010,2:91-96.

[2] What are Chartered Engineers, Incorporated Engineers or Engineering Technicians?http://www.engc.org.uk,2012-08-01.

[3] Report of Engineering Licensure Qualifications Task Force.http://www.ncees.org/licensure/licensure_for_engineers,2012-07-22.

9.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九

一、总体要求

1、《材料力学》要求对工程设计中有关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有明确的认识,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机械设计基础》要求考生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工作能力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及范围

2.1 材料力学(70%,105分)

1、绪论:了解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掌握内力,截面法,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的概念,掌握剪应力互等定理,胡克定律,剪切虎克定律。

2、轴向拉压应力与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拉压杆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轴力与应力计算;掌握圣维南原理,掌握拉压杆的强度条件,材料在常温、静荷下的拉、压力学性能;了解应力集中的概念。

3、轴向拉压变形:掌握拉压杆的变形与叠加原理,桁架的节点位移;掌握拉压与剪切应变能概念;会求解简单拉压静不定问题;了解热应力和初应力概念。

新祥旭www.xxxedu.net

4、扭转:掌握圆截面轴的扭转剪应力计算;掌握极惯性矩与抗扭截面模量,扭转强度条件,圆轴扭转变形,扭转刚度条件;会求解简单扭转静不定问题;了解非圆截面的扭转。

5、弯曲内力:掌握平面弯曲内力概念;能够计算较复杂受载下的内力,会利用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画内力图。

6、弯曲应力:掌握弯曲正应力公式及其推导,弯矩和挠度曲线曲率半径的关系,抗弯截面模量,抗弯刚度。掌握梁的强度计算过程。了解弯曲剪应力、提高梁弯曲强度的一些措施。

7、弯曲变形 :掌握挠度和转角的概念、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的积分法、叠加法。理解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梁的刚度条件,简单超静定梁的解法。

8、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理解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分析,掌握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的解析法和图解法。掌握广义虎克定律;掌握E、G、m关系。

9、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强度问题:掌握强度理论概念;掌握常用的四个强度理论;了解强度理论的应用;掌握弯扭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弯扭拉(压)组合时的应力和强度计算。、压杆的稳定性:理解弹性平衡稳定性的概念。掌握细长杆临界载荷的欧拉公式;掌握压杆稳定性校核;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新祥旭www.xxxedu.net

11、疲劳与断裂:掌握交变应力与疲劳破坏、应力比、S-N曲线、持久极限的概念,了解提高疲劳强度的主要措施。

12、应力分析的实验方法:了解常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电测和光弹)的原理和方法。

2.2机械设计基础(机设30%,45分)

1.掌握轴的类型、失效形式及设计要求;了解轴的常用材料、结构设计应考虑的问题和提高轴强度的措施;掌握轴的受力分析方法并可利用相当弯矩法进行轴的强度计算以及刚度计算;能够根据各种具体应用场合进行轴的结构设计。

2.了解齿轮传动机构的特点、应用及类型;了解齿轮传动五种失效形式的特点、形成机理及预防或减轻损伤的措施;熟练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理解载荷系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掌握直齿、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基本理论、公式中各参数和系数的意义及确定方法。

3.了解摩擦的种类及其性质;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和结构特点;熟练掌握非流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方法。

4.了解螺纹联接的主要类型、预紧与防松的原理及方法;掌握螺纹联接的失效形式、松螺栓联接、受横向载荷紧螺栓联接、受轴向载荷紧螺栓联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了解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

新祥旭www.xxxedu.net

5.了解键联接、花键联接、无键联接、销联接的主要类型、原理及方法;掌握键联接、花键联接的失效形式与强度计算方法。

6.了解滚动轴承的类型、结构和特点;明确其代号的意义和选用原则;掌握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及基本额定寿命、基本额定动载荷、基本额定静载荷、极限转速、当量动载荷等概念;掌握角接触轴承轴向力的计算方法;掌握滚动轴承寿命计算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能进行滚动轴承组合结构设计。

三、考试题型

1.基本概念题: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问答。

2.分析和计算题。

10.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十

[关键词]车辆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室开放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44-02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将固定班级的学生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到固定的实验室做固定的实验项目,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封闭特性显著,很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此,多数高校纷纷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改革。[1]我校汽车与交通学院在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实验室开放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和实施策略。实践证明,深入并有效地推进实验室开放,对于逐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乃至促进大学生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训练计划为平台,构建以车辆现代设计为主线,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能力培养+知识结构+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科技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现代汽车技术,而现行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严重脱节。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做实验时主观能动性、参与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潜能。[2]为此,车辆工程专业结合“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以企业实际应用和产品研发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双导师”制,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接触企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实验室开放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设备利用率,2011年3月,学校决定将汽车与交通学院汽车实验中心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在实验中心除了正常实验,还能进行车辆修理、车辆保养及其他工作。另外,学生还自发成立了各种志愿者小组。

实验室现有用于测量汽车驱动轮输出功率、扭矩和转速的汽车底盘测功机,发动机试验台,汽车拆装试验台,各种汽车零部件总成拆装实验台,汽车电子实验台及汽车电脑检测仪等设备和仪器。这些设备及仪器都应用在实验教学中,并部分对学生开放。目前汽车实验室承担汽车学院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汽车实验学、发动机测试技术等多门主干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支持下,汽车实验中心实验室对教学实验设备仪器进行创新性改进,制作了如下实验设备:奔驰车整车解剖实验台、奔驰车V8发动机解剖实验台、奔驰车自动变速箱解剖实验台、奔驰车驱动桥解剖实验台、桑塔纳发动机及变速箱解剖实验台、桑塔纳转向机解剖实验台、汽车ABS原理实验台、汽车点火系实验台、汽车起动系实验台、汽车充电系实验台、汽车照明系实验台。这些设备仪器的制作,丰富了汽车试验室开设实验课的能力,不但解决了本学院的实验课开设问题,同时也为实验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奠定了基础。

实验室开放既不限制实验内容,也不限制实验次数,满足了不同程度、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它消除了传统实验教学让学生按规定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齐步走”带来的弊端,让学生有所收获。[3]

二、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汽车与交通学院实验室是一个新建的实验室,我们深刻知道我们与其他实验室的差距很大,经验少、底子薄、人员知识结构偏低,且现行的实验室开放模式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急需建立和健全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使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使实验室始终处于规范化、合理化之中。完善各种登记制度,认真填写相应的实验记录和设备保养维护情况,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的状态,并将记录存档。

2.开放实验室一般都按照设计好的模式步骤去进行实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提高。

3.开放实验内容单一,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实验室按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

4.新设备严重缺乏,限制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实验室建设改革措施

(一)未来实验室开放发展方向

实验室开放要科学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统筹安排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项目,采取切实可行的开放实验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增设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初步的科研意识。同时要注意课程前后联系,循序渐进,构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完整的和一体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合理搭配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验内容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趣味性。

2.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践自己的想法时有一定的主动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将开放实验纳入学生实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

(二)改革措施

1.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

建立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给大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和创新基地。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并将学生参与挑战杯、机械创新大赛获奖和申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获得的项目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学生参加创新训练和工程实践的成绩经考核及格后可取得学分。

2.配备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为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要将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和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考核的指标之一,吸引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环节中。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师积极开展开放实验工作。

3.学生培养

实验室开放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学生进实验室要根据实验室开放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实验活动,每次开放都要做好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的记载。实验室开放要强调效果,每期实验室开放尽可能做到要有多种形式的物化开放成果。

4.设备更新

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新型整车及主要总成用于实践教学,更换替代淘汰车型,使学生掌握各总成在整车中的具体布局位置及与其他总成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四、实验室开放取得的成果

从形式上来讲,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实验时间、实验教室、实验设备的开放。从深层次来讲,是指提供给学生选择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案的空间。实验内容一般有必做和选做两部分。必做部分主要是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内容;选做部分是对于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其可利用实验室开放时间,做一些相关的、感兴趣的其他实验;课堂实验完成质量不好的学生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温故知新。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技能,又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对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上课时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的重点上,思路明确,授课效果也得以提高。这样学生就成了主体,能自主进行学习。汽车学院三个专业实验课成绩通过率平均达到97%以上。特别是在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根据课题进行了必要的测绘、验证及相关实验,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还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验室的开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在汽车与交通学院教师的精心指导下,汽车学院学生出色完成了2011年东北地区首届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无碳小车”的设计与制造,取得了东北地区总分第二的成绩,荣获一等奖。这次竞赛反映了我学院在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学院今后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工作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五、总结

实验室开放四年多来,对培养学生的技能训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方面都具有实际的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促进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形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规范有序地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志军.也谈开放式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3):98-100.

[2] 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20-323.

[3] 殷志明,徐永清.高校实验室开放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8):188-189.

[4] 应乐安.美国高等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85-88.

11.车辆工程毕业设计总结 篇十一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独立院校在课程设计设置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学生底蕴不足,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

传统高校对车辆工程课程设计安排的做法是规定了学时和学分,但没有安排课表,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选择任何时间和地点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这样的课程设计安排赋予了学生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是,相对于传统高校的学生,独立院校学生底蕴不足,在学习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在没有指导教师课堂监管的情况下,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与建模,导致课程设计不能如期完成,甚至为了应付指导教师的检查而复制其他同学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得课程设计设置的目的偏离初衷,几年下来,学生的设计能力得不到提高。

2. 学生建模能力不足。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和学生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偏向理论的学习而忽视日常生活与观察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本专业的学生不认识汽车中常见的零部件,如,车用轴承、螺栓、油封等标准件,对复杂的汽车构件,如,离合器总成、变速器、驱动桥等更缺乏主观的认识。不少学生反映在宿舍或者图书馆进行建模时对事物概念模糊,导致建模无从下手。

3. 指导教师工作压力大。

传统高校的课程设计安排,指导教师会在指定的时间内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度进行检查,因此经常出现学生扎堆来办公室找教师检查课程设计的现象,甚至教师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无法完成所有学生的课程设计检查,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正常休息,而且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进度。同时,因为没有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指导时间,个别教师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忽略对学生课程设计的检查,或者分配给每个学生的检查时间不足,导致学生课程设计结果达不到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高校在课程设计安排上让学生课外进行课程设计,定期由指导教师检查进度的方法在独立院校这样的环境下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课程实践,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改革措施

1. 设置课程设计课程表。针对独立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的问题,将课程设计安排进学生课表,并且在实验楼里划分了区域,要求学生按课表的安排到指定区域进行课程设计,同时规定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这样的安排可以现场督促学生准时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防止抄袭现象发生,教师可以随时检查学生课程设计进度和结果,避免了扎堆等待检查的现象。

2. 课程设计实验室规划。

规划专门的课程设计实验室,除了提供学生课程设计必备的桌椅之外,还在教室中设置了相应的展示栏和展示柜。教室墙面装订了相应的课程设计成果图片,展示往年优秀课程设计成果,既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又可以为学生提供设计参考,帮助他们完成课程设计。展示柜主要是摆放相应的课程设计实物,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物观察,增强学生对设计目标的感官认识,加速建模进度。

3. 线路改造。

由于大量同学在同一时间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课程设计建模,需要大量电插排供学生使用,带来了相应用电问题,因此需要重新布置课程设计教室电路。在每个桌子上安装固定的插座,取消原来的移动电插排,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找到电源插头,从而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

4. 进行交叉答辩。

传统的高校,课程设计答辩方法是全部指导教师老师一起对全部学生进行答辩,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答辩时间。这样的方法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答辩效率低下。采取交叉答辩的方法,即每个指导教师抽签随机对某个班的学生进行答辩。采取这样的答辩方法,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答辩效率,同时可以起到互相监督的效果。

三、结语

12.车辆工程专业简介 篇十二

本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车辆工程系统分析与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设有汽车工程,热力发动机,摩托车和汽车运用等四个方面。汽车工程方向

本方向是为培养基本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理论及先进科学技术,能从事汽车研究,设计,制造及汽车贸易方面的开拓性高级专门人才而设计的。

热力发动机方向

本方向的毕业生既具有系统的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设计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具有较扎实的热力发动机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内燃机产品的设计、制造、实验、研究和运行以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摩托车方向

按照“服务地方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为重庆和全国摩托车工业培养具有工程热物理及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能在相关企业从事摩托车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试验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汽车运用方向

本方向培养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既具有机械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机械实际基本技能,又具有汽车运用工程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汽车设计、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与保养以及汽车贸易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汽车设计等。

车辆工程专业全国排名

1、吉林大学

2、清华大学

3、北京理工大学

4、湖南大学

5、同济大学

6、西南交通大学

7、武汉理工大学

8、华南理工大学

9、浙江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1、重庆大学

12、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13、福州大学

14、长安大学

15、西华大学

16、中国农业大学

17、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一汽教育培训中心)

18、江苏大学

上一篇:强夯置换施工总结下一篇:公司机关绩效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