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形势(精选9篇)
1.中国水资源形势 篇一
中国石油油气勘探面临的形势与陆上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五大领域
从油气公司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面临的`形势,指出未来陆上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主要有五大领域: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青藏高原、中小型盆地和非常规油气.这几个勘探领域都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具有多个战略目标及较好的勘探前景.建议战略选区项目工作要遵循四大原则: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风险性.
作 者:吴国干 门相勇 李小地 曾少华 WU Guo-gan MEN Xiang-yong LI Xiao-di ZENG Shao-hua 作者单位:吴国干,曾少华,WU Guo-gan,ZENG Shao-hua(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
门相勇,李小地,MEN Xiang-yong,LI Xiao-di(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刊 名:地质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年,卷(期):200625(9)分类号:P61关键词:勘探形势 战略选区 前陆盆地 叠合盆地 青藏高原 非常规油气
2.中国水资源形势 篇二
一、中国高失业现象的相关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期以来, 中国的失业率逐渐提高。1997年开始的中国第三轮产业结构调整, "减员增效"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国企通过买断工龄、下岗、提前退休或者内部退养的方式分流职工, 大量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开始走向市场化。为应对劳动力市场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组织体系, 2000年底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承接新增的经济性裁员并从2004年开始所有下岗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人员统计加强对失业人口的关注。与此同时,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结构性人口失业等现象进一步使就业体系不堪重负, 失业问题迅速蔓延至社会各阶层。
二、中国失业人口特征的相关分析
(一) 失业人口数量大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4年》的数据显示:90年代初, 我国登记失业人数不足400万, 到1995年达500万, 2000年后我国失业人数持续超过600万, 其中2004年已突破800万。目前, 国家公布的失业人数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 没有包括农村的富余劳动人口, 因此中国就业的严重形势远超过数据显示情况。
(二) 失业人口结构复杂
1. 年龄结构低龄化
中国社科院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失业人口年龄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部分下岗职工和城乡隐性失业人口;二是15~19岁的农村失业青年;三是19~24岁的城镇失业青年。2004年《中国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表明, 35岁以下的失业人员已经占总失业人数的70%。可见失业人口具有年轻化的特征。
2. 教育结构低层化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3年, 城镇失业人员构成中, 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达85%, 与此同时, 由于市场供需矛盾的存在, 结构性失业现象也比较明显。可见, 我国失业人口以低层次文化人员为主, 高中学历以下失业现象较为严重。
3. 行业结构滞后
2003年, 城镇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数据显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滞后, 失业人口在全国城镇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分别为57.6%、15.6%和9.2%, 总计占全国城镇失业人员的82.4%。可见, 失业现象与产业结构关系密切。
三、失业群体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一) 提高低端失业者的就业技能
积极应对低技能劳动人口就业困难问题。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整合全国各地的求才求职资讯, 建立高质量的求才求职服务中心, 促进国内人力市场的有效流通;二是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与灵活度, 完善劳动力市场关于弹性工时、临时工薪、雇佣期及工作安全等相关法规, 从而保障年龄偏大、技能较低等弱势人群的基本经济安全。
(二) 妥善解决流动人口的低就业状况
重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的状况。一是对提供农村转移人员教育培训的机构进行评估把关于提高农村转移人员的就业能力、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绩效评估结果作为政府提供专项经费的重要依据, 并对已经通过教育培训考核的农村进城人员颁发资格证书作为今后接受后续教育、入户、就业、晋级和增薪的依据;二是扩大教育培训项目的覆盖面, 在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提供就近学习的机会。
(三) 积极探讨有关在校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是学校创造条件实行弹性学习制度, 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 容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课程管理制度,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将来更好的胜任工作打好基础;二是高等职业学校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与模式上有别于本科专业课程, 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三是增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弹性和灵活度, 使学校专业与市场需求相挂钩, 提升办学质量, 培养市场所需人才, 尽量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综上所述,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人力资开发政策, 提高民众的就业技能, 尽可能降低失业率。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国内长期的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了各层次人力资源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明显差异, 这给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最终实现有效就业的目标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家劳动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2004.
[2]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张振助等执笔)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2003.
3.全球铅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篇三
(一)铅资源在全球的分布
世界铅资源分布广泛,已知在50余个国家均有分布,但储量相对集中。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14年世界已查明的铅资源量超过20亿吨,铅储量8700万吨。世界铅储量排名前三甲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3500万吨、中国1400万吨和俄罗斯920万吨,三者合计占世界铅储量的67%。除了上述三个国家,铅储量较多的国家还有秘鲁、美国、加拿大、玻利维亚、瑞典、爱尔兰、墨西哥等国家(图1)。
(二)中国铅资源分布及特征
中国铅资源十分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探明铅储量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已知的大中型以上规模矿床分布来看,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川滇、西内蒙古狼山、秦岭—祁连山和大兴安岭、南岭等五大矿集区。根据国土资源部储量通报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查明铅矿区2190处,铅矿查明资源储量从2001年的3740万吨(金属量)增至2014年的7384万吨(金属量)。
我国铅矿的资源特点主要包括:①铅锌共生,矿石中铅少锌多,铅锌比约为l∶2.6,而国外为1∶1.2;②矿石品位低但易选。矿石中铅加锌品位多数在5%—10%之间,品位大于10%的矿石不到总储量的10%,而国外矿山品位一般都比较高,铅加锌大多在10%以上;③矿床类型以硫化矿为主。90%的储量为原生硫化矿矿石,只有云南的会泽、兰坪,辽宁的紫河,广西的泅顶和陕西的铅峒山等少数几个氧化铅锌矿床;④矿石类型复杂,共伴生组分多。铅矿中共伴生的有用元素超过50种,如:银、金、铜、镐、锡、硫、稀有稀散金属元素及萤石;⑤矿山外部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采矿及矿物加工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二、铅资源的供应与消费结构
(一)铅的产能与产量
1、铅精矿的生产情况
世界铅精矿的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秘鲁以及欧洲部分国家。近些年,全球铅精矿产量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根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最新公布的数据并经安泰科修正,2014年全球铅精矿产量为539.1万吨,同比下降0.8%。中国2014年铅精矿产量为279.0万吨,同比下降2.1%,占全球产量的52%,是全球唯一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年产量超过30万吨的国家只有三个(表1)。
2、精炼铅的生产情况
世界精炼铅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印度、韩国、墨西哥以及欧洲的部分国家。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统计及安泰科的修正,2014年全球精炼铅产量1094.4 万吨,尽管延续多年以来的增长态势,但同比增幅已明显收窄至为0.4%。(表2)。产量增幅收窄的主要原因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精铅产量的大幅回落。此外中国精铅产量出现下降也严重影响全球的增长。
3、再生铅生产情况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再生铅生产普遍占总产量60%以上,美国已达到90%以上,而中国再生铅占总产量比重接近30%,产量增长缓慢(表3)。新兴国家印度、墨西哥和巴西随经济增长,再生铅产量均稳定增长。
(二)铅的消费结构
铅消费在基本金属行业的消费量仅次于铝。全球铅消费主要集中在铅酸蓄电池、化工、铅管材、焊料和铅弹领域,而铅酸蓄电池是铅消费的最主要领域,其消费量占总量的80%(图2)。而除中国外,其他国家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市场消费,因此各国汽车市场的起伏直接影响到全球精铅的消费量。中国铅酸蓄电池按用途可分为动力型、起动型、固定型、储能型等。动力型主要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低速电动自行车等领域,是铅酸蓄电池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整个中国精铅消费市场的份额超过30%;紧随其后的是起动型,主要用在汽车、摩托车等行业,占整个精铅消费的份额也比较大,比例接近30%
近年来全球精炼铅消费量持续增长,据国际铅锌研究小组(ILZSG)统计并经安泰科预计,2012—2014年全球精炼铅消费量持续增长,年均递增3.6%,2014年为1100万吨。全球精铅消费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的精铅消费量都在百万吨以上,2014年上述两个国家精铅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44.8%和14.1%,印度精铅消费量位居全球第三,仅在50万吨左右的水平(表4)。
三、全球铅贸易格局
(一)全球铅精矿的进出口情况
1.全球铅精矿的进口情况
近三年,全球铅精矿进口量呈现先减后增态势,从2012年的183.1万吨先降到2013年的171.9万吨再升至2014年的194.9万吨(表5)。其中主要原因是全球最大铅精矿进口国中国2013年铅精矿产量增加明显,进口需求降低,导致中国2013年进口量大幅减少,而进入2014年中国原生铅产能继续扩大,铅精矿产量增长进入瓶颈期,铅精矿缺口增大,进口量大幅增加。中国、韩国、加拿大、德国和比利时是全球主要铅冶炼国,因各国自有铅资源所限,这五国的铅精矿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2014年这五国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81.3%(图3)。
2.全球铅精矿的出口情况
与全球铅冶炼产能分布相比,各国铅资源集中程度较低,主要铅精矿出口国占全球的比重相对也较低。2014年主要六国出口总量全球占比为74.0%,其中澳大利亚、美国、秘鲁、墨西哥、俄罗斯和比利时铅精矿出口量占全球比重分别为17.6%、14.5%、13.0%、10.3%、9.8%和8.9%(表6)。
(二)全球精炼铅的进出口情况
1、全球精铅的进口情况
近3年,全球精铅进口贸易量逐年小幅递增,从2012年的182.8万吨增至2013年的195.0万吨再升至2014年的206.7万吨。其中主要原因是全球最大的精铅进口国美国部分铅冶炼关闭,导致其精铅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现有产能限制,且这些国家注重节能环保和科技进步,新增精铅产能投放审批严格,美国、西班牙、德国等西方国家的精铅进口量未来还将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2014年美国、韩国、捷克、土耳其和西班牙五国进口量占全球总量的51.3%。(表7)。
2、全球精铅的出口情况
全球精铅出口量较大的国家可分为两类型:铅资源丰富国家和精铅冶炼产能较大国家,前一类代表国家为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和俄罗斯,而后一类型有哈萨克斯坦、德国和韩国。与全球铅冶炼产能分布相比,各国铅资源集中程度较低,主要铅精矿出口国占全球的比重相对也较低。自2002年以来,中国从第一大精铅出口国逐渐下滑,2014年回升至3.5万吨,中国的精铅出口政策是导致中国精铅出口量无法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14年,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比利时、德国、哈萨克斯坦前七位出口国精铅出口总量达121.2万吨,占全球出口量的61.2%。(表8)。
四、全球铅资源需求趋势分析
(一)全球铅需求变化趋势
由于铅酸蓄电池是铅消费的最主要领域,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消费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铅的消费变化趋势。新世纪以来,全球汽车产量以年均4.4%的速度在增长,除了2008年、2009年两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产量量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年份都呈现增长态势,同期,全球精炼铅的消费量也呈现同样的发展趋势。据俄罗斯“66汽车”新闻网2014年5月19日消息,美国IHS Automotive汽车专业调查公司专家预测称,至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每年将平均增加2100万辆,其中一半汽车将产自中国。由此可以判断,未来7—10年,全球对铅的需求将保持一个比较稳定上升的态势。
(二)中国铅需求变化趋势
建国以来,我国对铅的消费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95年以前,我国对精炼铅的消费量维持一个极其缓慢的增长,从1953年的1.63万吨,增长到1994年的29.7万吨,年平均增长0.68万吨。从1995年开始,得益于国内汽车工业、电动自行车业、通讯业的高速发展,国内对铅的消费量开始爆发式增长,1994—2014年国内精炼铅消费量年平均增长率达82.5%。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具备众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将为扩大内需、发展实体经济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将更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家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政策基调下,国内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继续发挥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作用。此外,基于铅酸蓄电池具有价格低廉、技术成熟、材料回收率高等优点,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可替代性较差。在未来十几年,国内对铅的消费量将继续保持一个较高速的增长态势。
五、提高铅锌资源保障性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对国内铅锌资源的保护,提高回收与综合利用率
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要落实到各个市场主体,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第一,必须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通过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合理的法律、法规来影响市场价格、供求关系,从而间接引导企业行为,进而达到加强对国内铅锌资源的保护,提高回收与综合利用率的目的;第二,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法治经济,要逐步用“法治”代替“人治”,多用法律和制度规范,少用行政政策和长官命令。
(二)充分利用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获取海外优质项目权益
全球铅锌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在中国境外存在大量待开发的优质矿产资源。企业除了自己“走出去”,直接申请或购买探矿权、采矿权项目的方式以外,还可以参股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等国际矿业资本市场上的矿业上市公司来获取境外优质矿业项目的部分权益。
截至2014年底,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已有119家公司在全球29个国家拥有铅、锌项目或有铅锌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在当前全球矿业处于低迷时期,多交所上市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不失为中国企业进入的有利时机。为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活动,获取境外优质铅锌矿业项目,国土资源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可以请有国际矿业资本运作经验的企业领导人、专家、多交所和澳交所的有关负责人对有兴趣的企业领导人进行培训和指导。同时,国务院有关部委可以出台相关鼓励性法规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国际矿业资本市场运作。
(三)积极参与国际有色金属市场交易,做好矿产品贸易
近年来,包括铅在内的多种有色金属的金融属性愈加突出,其供求关系、价格构成等越来越受到国际金属交易市场各种投资、投机性行为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价格与供求关系脱离基本供需面的现象。因此,积极参与国际金属市场的现货、期货交易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做好套期保值,避免价格风险,更有机会利用价格差和汇率差来低价获取铅、锌矿产品。具体措施包括:欢迎国际知名金属交易所来华建立仓储基地;鼓励中国企业申请注册LME的交割品牌;支持国内企业建立国际有色金属电子商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安泰科.2014年有色金属市场发展报告(铅)[R].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2015
[2]陈进.基于混沌理论的铅锌市场演化规律与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D].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戴自希.世界铅锌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J]. 世界有色金属,2004(3):23—29
[4]戴自希.世界铅锌资源的分布、类型和勘查准则[J].世界有色金属,2005(3):15—23,6
[5]牛丽贤.中国优势矿产资源合理开发评价研究—以稀土为例[D]. 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6]世界铜铝铅锌产量、消费量统计[J].世界有色金属,2012(08):56—57
[7]吴荣庆.我国铅锌资源的特点与综合利用[J].中国金属通报,2008(9):33—33
[8]姚莉.有色铅锌工业的环保问题及政策创新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9]张昕.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政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15—41
[10]张伟倩.透视美国再生铅工业折射中国发展之路[J].中国金属通报,2012(18):19—21
[1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60年[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1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15[M].北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2015
[13]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报告编委会.201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4
4.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论文 篇四
总结和研究峰峰矿区的经济转型历程,将对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峰峰矿区经济转型的背景、举措与成效
(一)总体背景
峰峰矿区作为河北省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类型之一,几乎“先天”注定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初级化甚至刚性化,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系列经济能否得以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在矿区,煤炭、建材、冶金、陶瓷等行业产值比重曾经一度高达80%,占据矿区工业结构主导地位。据统计,仅煤炭、建材两项产值就达4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5%。近10年来,煤炭及炼焦行业产值大约增加4个百分点、建材为3.5个百分点,而陶瓷、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比重急剧下降,资源型经济色彩越加浓厚,能源重化工产业的结构特性越加坚挺,全区9个镇中有7个镇产业结构基本雷同。从而导致了矿区低效化、高耗型经济发展的刚性模式,社会各界力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掠夺性阶段,最为疯狂的景象是乡镇小煤窑遍地开发,最多时竟达600余家,资源损耗与环境代价“相辅相成、齐头并进”,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矿区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每百元实现利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后续发展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应对策略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峰峰矿区区委、政府适时确定并实施了“围绕一个中心、营造两个环境、实施三个创新、促进四个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一个中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两个环境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内外软硬环境”,三个创新是“思维、机制和科技创新”,四个转变是“地下变地上、短线变长线、官办变民办和低档变高档”。战略的支点则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1.“城建带动”。从1997年底1998年初开始,峰峰城建艰难起步,依靠最初的5000万元资金,以经营城市理念,通过修建道路——土地增值——中心地段出售的良性循环方式,至今累计投入7亿多元,完成了旧城改造、社区建设、中心广场、煤气暖气扩容、主题公园建设、城区景区绿化等多项重大工程,特别是绿化工程,仅2001年元宝山植林就完成103万株,城区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人均7平米,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6%,获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带动了全区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拉动全区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有近7万人从中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促进了整体环境硬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全面增强,还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
2.“公退民进”。根据矿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委、政府提出并实行了“做好四个加减法,落实三个一批,帮助民企绕过两个坎儿,促进民气走优走强”的新思路。做好四个加减法,即“在思想认识上民营经济成分增加点尊重、减少点偏见,在营造环境上增加点服务、减少点负担,在发展套路上增加点扶助、减少点放任,在组织领导上增加点实招、减少点虚策”;落实三个一批,即“在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嫁接改造一批、在全区民营企业中择优扶持壮大一批、通过改善环境积极引进一批”;绕过两个坎儿,即“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土地受让、市场准入尤其是低成本融资问题”。在此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下,三年多来全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3.3万户,从业人员5.9万人,资产总额4.3亿元,营业收入7.9亿元,民营企业也由不足200家发展为目前的520余家,从业人员已超过1万名。
3.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前后,由于驻区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大量清退农民工,加之乡镇企业开工不足、小煤矿关井压产,部分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减缓。针对一情况,区委、政府实施了“332”工程,即抓好围绕市场需求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市场导向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展增值加工,围绕“三农”促乡镇企业搞开发等三项工作;建好项目策划、技术扶助、信息服务三个中心;达到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经过短短几年的实际运作,矿区农民开发出速冻野菜、方便配菜、梨枣、寒羊、瘦肉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
(三)运行成效
1.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种植型向种、养、加效益型的转变。养殖方面,以种猪繁育基地建设及各镇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建设为切入点,以饲料配套体系和防疫服务体系建设为关联点,以雨润集团峰峰生猪屠宰及增值加工和村镇肉类特色加工项目建设为增长点,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特征、覆盖全区农村广大地域的养殖产业链条;种植方面,以万亩鲜果基地建设为其恶如点,以反季瓜果、中药材、油葵等高效作物的引进、示范、推广为关联点,以果蔬及野生食物资源深加工为增长点,形成了“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增值加工”为基本特征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2.工业实现了由资源型向科技、名优、新特型的转变。陶瓷行业,以邯郸电磁厂技能改造为切入点,以驻区各陶瓷生产烧成技术改造工程和彭城镇陶瓷市场建设为关联点,以艺术瓷、仿古瓷、微波炉专用瓷和高档砂锅等瓷种的开发和扩能为增长点,增强与邯郸陶瓷公司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以电瓷求突破、建筑瓷和白瓷为骨干、艺术瓷创特色的簇型产业链条;建材行业,以粉煤灰利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推广煤矸石及粉煤灰烧结砖为关联点,以发展特种水泥、发展新型建材为增长点,增强与太行集团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传统建材与新型建材共存的互补型产业链条。
3.服务业领域不断扩展。旅游行业,以磁州窑开发性保护工程为切入点,以滏阳河沿岸绿化、水保及小响堂恢复性开发工程为关联点,以石窟雕塑、陶艺制作、采矿工艺、山林生态等旅游产品开发为增长点,形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龙型经济形态;信息行业,以广电局信息业务综合工程为切入点,以区政务网合网运营示范工程为关联点,以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为增长点,建设覆盖全区城乡的宽带网络,一种信息化
促进现代化的新经济已现雏形;流通领域,以市场建设为切入点,以扩散区域名优特新高产品为关联点,以温州商贸城、金明家具城、锦玉陶瓷建材市场、梦园家居城等一批市场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为增长点,与原有大中型商贸市场相配套,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二、峰峰模式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资源依托成为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最具普遍意义的基本特征。从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来看,其资源主线在众多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类型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的生成原因
1.经济体制产生的惯性作用。资源型经济带有计划体制的深刻烙印。峰峰资源型经济主要是缘于全国能源需求和国家投资而建立并演进的,其所有制结构带有明显的公有制偏好,国有企业占据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市场化程度明显偏低。资源型地区与加工型地区形成的不合理的分工体系,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
2.投资领域的相对倾斜。建国以来,国家对于峰峰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工业领域,而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所占比重甚低。峰峰矿区在“六五”、“七五”、“八五”时期,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全区基本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65%和60%。在资金的强力推动下,资源型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虽然一直试图调整这种偏重的经济结构,但是由于资源型产品比较利益低,资本积累能力弱,难以及时进行设备、工艺改造,更无力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只能被迫或无奈地沿袭着现有产品结构的经营方式进行简单再生产。
3.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侧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发展不够协调,能源、原材料一直属于短线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此,国家提出了“大、中、小一起上”、“有水快流”等能源开发政策,以期加快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峰峰矿区,受财政、投资、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激励和影响,各类煤炭、铸造、冶炼、炼焦建材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乡镇小煤窑、土法炼焦、小高炉等遍地开花。在这种政策的倾斜支持和强力引导下,虽然暂时缓解了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局面,资源型区域的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增长,但也带来了经济要素整体配置劣化,出现了资源型产业小型化、低效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资源环境破坏等诸多问题。
4.思想观念保守化与思维方式刚性化。思维观念落后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之一。在传统的产业布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作用下,资源型地区形成了依靠矿产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现有市场的思维惯性。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往往把开发项目局限在本地现有资源的眼界内,缺乏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研究,“资源优势——优势产业——产品优势”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产业开发躺在资源的怀抱中,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领域,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使区域贸易条件趋于恶化,更重要的是使产业发展失去了对市场导向的反应能力,对新的、更具有需求弹性的市场机会反应迟钝、无能为力。在多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有煤可依”、“无矿不富”的思维观念,整个发展过程往往是围绕着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来逐步展开的。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普遍症结
在以上因素作用下,各资源型城市对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大多数最后都走入过度开发阶段,随之而来的各种区域经济病便开始显现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反作用。
1.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现代工业生产与农业经济并存,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区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在区域内部,由于各地对资源使用能力的不同,致使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差异,进而使得区域统一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施行面对不同基础与来自不同基础上的反作用力,政策作用与效果往往难尽人意。
3.经济结构的趋同性较为严重。结构趋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高档次产业的趋同,这种趋同从一个区域范围观察,属于有竞争力产品规模的不断提升,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如果能够形成“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则就可以成为真正的区域特色产业;第二层次是低档产品的趋同,表现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降低质量、压低价格的恶性竞争。从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区域尚未摆脱第二层次的困扰。
3.域内不同利益主体的不良竞争明显存在。当一个较紧密区域内不同利益主体将开拓市场需求作为协作基础时,所遵循的发展机制是,共同开拓市场,一荣俱荣;但当大家将资源开发视为竞争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之际,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恶性竞争,最终可能是两败俱伤。
(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地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换句话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没有希望,不趋同才有可能在优胜劣汰的淘汰性竞争中获得成长与壮大的一席之地。随着资源开发型经济成长过程的告一段落,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存在横向不趋同的必然定势,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传导机制,即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内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更多地蕴含了区域未来支柱产业的发展必然。受此类资源禀赋的影响,具体为传统、血缘关系、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主体素质的近似性,使得市场利益的显现成为产业发展“相对集中”的关键诱导,高效益、高档次、协作型、链条型的产业群就有了萌芽与成长的可能,而具有市场竞争规模又符合当地“人情”实际的高层次“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就有了充足的发展条件,区域内纵向比较效益的发挥也就拥有了成熟的基础,区域经济便由此“特色”获得强劲的后发力。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思维需要转变,应明确,低层次上的规模不等于特色,更不等于效益;片面追求数量和产值的规模最终只会带来导引不力、丧失威信的恶果。
三、峰峰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思维冲击波
1.观念转变是第一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峰峰矿区上下纷纷认识到,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的可续性并非完全局限于同一行业这一范畴。于是,在矿区目前已发展起利用废弃工业场地兴办的5个万头猪场、30个千头猪场以及300多个养殖大户,2002年预计可使现存栏瘦肉型猪20万头,年出栏优质商品猪50万头。彭城镇张家楼煤矿被关停后,积极转产投资500万元,利用煤矿闲置场地建起一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万头养猪场,实现年创销售收入150万元。峰峰矿区利用废弃煤矿场地开展规模养殖业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强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要使经济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2.思路决定出路。峰峰矿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思想观念适时转变的前提下,形成并不断完善一以贯之的总体发展思路是激活区域经济的主要环节。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与特征、资源禀赋等方面客观差异的存在,在发展区域经济时,必须时刻把思路研究放在重要位置,注意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形势和自身的发展特点,坚持“边实践、边检验、边完善”的原则,提出科学、切实、可行、超前的战略构思。
(二)主导产业选择和培育的基本原
则峰峰矿区的经验说明,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要尽量做到:
1.研究、把握并不断提升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度。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如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或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其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储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2.研究、把握并主动扩展市场容量。区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如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互相竞争资源、资金、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3.学会应用需求弹性原理。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选择具有较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
(三)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放在首位。经济结构是各个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相互之间质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也才能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2.必须抓好加快城市化进程这个关键。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和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必须把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措施,抓紧抓好。在具体指导上,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要建立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建设、公用事业推向市场。树立大开放思想,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确立市外、镇外就是“外”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极力营造“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的引资效应,建立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对城镇土地可通过集体土地的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积累建设资金。二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吸引农村人员进入小城镇招商办企业,增加城镇人口。三是加快建制镇建设。建制镇要研究自己的兴镇支柱是什么,产业重点在哪里。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和区位优势培育发展一批商贸型、旅游型、工业型小城镇,推进全县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城镇。
3.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为重点,建设大规模、高水平的产业化项目,发展专、精、特产业化群,推进农村工业化。新一轮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关系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次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的着眼点上,要由过去简单的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全面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调整范围上,要由过去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在调整的重点上,要由过去的整体推进向重点突破转移,不求其全,但求其特;在调整的方法上,要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综合服务转变,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通过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结构。
4.以区域现代化总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要把提升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区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区域人民生活现代化,作为实现区域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确立经营区域经济的新理念,经营理念增强与经营思路的不断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增强规划、服务和经营意识。
5.采取适当举措,适时适度地促进产业适度聚集。产业聚集又称产业簇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有较高创造力和生产率的产业群体。合理的产业聚集是构建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所在。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看,促进产业聚集的措施在于培育“三力”,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优势。自然优势的含义相当广泛,不但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还包括两者的组合优势以及自然形成的社会经济资源优势。二是充分发挥区域的外溢聚集力。外溢聚集即某一厂商的建成将降低其他厂商的成本或提高他们的竞争力的现象。三是人文聚集力。人文环境不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资源,也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聚集的基本动力来自传统人文环境的吸引力,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乃至社会信用环境等。对于一个具体的产业聚集而言,上述三类聚集力可以是独立作用,也可以是综合作用。一旦产业群体开始形成,就会出现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当地政府支持态度和地方竞争富有活力时将更是如此。
5.论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形势对策 篇五
摘要:世界变革及目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的机遇及挑战,以及相关对策。
二战结束以后,建立了以苏美为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经历冷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开始由美苏争霸进入到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伴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同时有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局部冲突,世界形势也进入到21世纪的展望期。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特别是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多强并列,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后,这种美国一极化趋势的国际格局逐渐出现转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兴起。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20”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俄罗斯和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出现尖锐化和长期化的趋势。美国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以及在安全上的矛盾由来已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冷战时期美苏矛盾的延续。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更是根深蒂固,是植根于文明、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现在出现的新趋势就是俄罗斯与伊斯兰极端势力有可能结合,某种程度上形成对抗美国的合力。如果这一结合出现,必然导致美国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的国际环境将更加恶劣。
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内部关系发生微妙变化,表现出逆向演变的趋势。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有两大支柱,即强大国力和联盟体系。美国联盟体系中欧洲是最重要的部分,北约一体化组织是最主要的机制。冷战结束后,由于外部共同对手苏联的解体,欧洲对美安全合作的愿望下降,在主要的威胁认知上与美国的差异越来越大。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被布什称为“老欧洲”的矛盾更加尖锐。另外,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展,欧盟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的主导力量,对美独立性增强。欧盟正面临着东扩后的内部协调和其他复杂问题,欧洲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事务解决和加强欧盟内部团结上,而不愿意过多地承担北约责任,受美国调遣。另外,美欧经贸矛盾有激化的趋势,欧元的崛起势必冲击美国霸权的基石——美元霸权,影响美国利益。
总体上看来,国际格局正经历“一超多强”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
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资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了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相比之下,奥巴马上台后的对华政策有着完全不同的参考背景,金融危机的阴霾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令白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国。
于是,上任不到一年,这位立志变革的美国总统在气侯变化,清洁能源,中美贸易,国际金融秩序,以及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寻求与北京对话,并不断强调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的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的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平和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作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地位的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第二,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20多年来中国海军、陆军、空军等的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发展模式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世界各地“中国热”持续升温。正确认识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就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胡锦涛同志在第11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提出的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扩大的现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但是,和平与繁荣仍将是亚太各国共同的愿望。亚太安全形势的急剧变化不会根本扭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近一二十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
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各方都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岛屿问题引发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演变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今后一段时期, 台海形势仍处在风险较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渐成“跛脚”的陈水扁正加紧通过推进所谓“宪改”,搞“台湾法理独立”,不排除陈水扁进一步铤而走险的可能。2007年的台湾“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 年台湾“大选”使岛内局势发展充满变数。但只要美国坚持维持台海现状政策,中国大陆及岛上反“台独”力量仍有能力遏制“台独”的冒险举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奉行的内政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对外谋求和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海局势谋求和解。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内外政策,将有助于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
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的非传统安全挑战将长期存在,某些挑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成为特定国家的主要安全威胁。随着国际社会及地区国家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视,地区国家特别是主要大国将把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视为增进合作、扩大影响的渠道和机会,积极探索并
11”事件后,防扩散、打击恐怖主义成为推动在多种框架、多领域开展合作。“9·中美关系不断改善和加强的重要推动因素。印度洋海啸和南亚大地震发生后,各主要国家充分利用救援外交,拉近与受灾国的距离,为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双边关系奠定基础。在“10+3”机制的带动下,东亚各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正不断加强。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作为落实《联合宣言》的后续行动,2004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制定了中长期合作规划,在反恐、非法移民、禁毒、执法、刑侦等领域开展了更加有效的合作。在中国倡议下,首届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2004年1月在曼谷举行。会议通过了《首次东盟与中日韩打击跨国犯罪部长级会议联合公报》,表示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决心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加强合作,支持建立“东盟安全共同体” 的目标。上海合作组织把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近年来还逐步加强合作打击中亚地区日益严重的毒品走私活动,把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纳入反恐合作的框架之中。种种事实表明,非传统安全问题已成为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的主要议题,并将成为改善地区国家关系的润滑剂和加强安全互信的纽带。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
6.中国水资源形势 篇六
做为一名基层国土所的所长,我每天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土地执法巡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凭风吹日晒、雪打雨淋,不管工作多么单调乏力、枯燥无味,我们从不叫苦叫累,从未有丝毫怨言。因为我们知道,在组织需要面前,我们没有理由去选择。只有勤勤恳恳干工作,真心实意搞服务,实实在在出成绩,才算是不辜负组织的重托、领导的信任,才算是用好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多年来,我对自己一直是高标准、严要求,各项工作力求做的最好、更好,在干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在思考一些问题,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个汇报,与同志们分享。我汇报的题目是: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基层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大家知道,土地是生命的摇篮,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土地。土地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其负载越来越沉重,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以世界7%的土地面积和8.6%的耕地养育着世界上22%的人口,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去谋求自身的发展,必须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科学的发展观落实到严格的土地
理由为借口,干预土地执法工作。一方面是对土地执法监察工作不理解,认为土地依法行政是捅漏子、找岔子、挑毛病、要钱的。当问题发现后,不是积极配合土地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相反还帮助违法者推卸责任和躲避处理。
二、创新国土资源土地执法监察的方法和手段。
(一)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供应计划的短缺,当前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将是国土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违法用地反弹的压力很大,圈占土地,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面对土地执法监察的高压态势特别是土地卫片检查手段之下,违法用地者直接对抗法律法规的冲动将变换为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段来钻法律法规的空子。一些违法用地者直接未批先用、少批多用、非法买卖的行为有所收敛,但在批准用地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从中谋利。还有就是当滥占耕地、低价出让土地、越权批地等违法行为遭到国家严厉控制和打击后,又出现新的违法征占土地的形式,少数地方以通过与村集体直接签订租用土地协议并改变土地用途。
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在土地执法的思路上有所突破,制度上有所变革,方法上有所创新。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土地执法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掌握土地违法行为的新动向、新特点。强化理性思维,加强规
创新普法形式,注重普法实效,把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引向深入,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国土资源法制环境。
2、建立执法监察新机制。机制创新是提高执法效能的有效途径。一要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方针,将工作的重心放在预防上,健全基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网络,全面开展动态巡查活动,建立完善县、乡、村、组四级执法监察网络,国土所要明确土地监察员,村组要明确土地信息员,实行定期巡查和经常巡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责任到人,分工明确,集体协作,预防为主的动态巡查工作体系,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巡查,随时掌握用地动态,对违法用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时处理,真正将国土资源各类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起上下联动的执法快速反应机制。
3、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牢固树立严格执法的观念。由重经济上的处罚轻违法责任人的处理,向既要重视经济处罚手段的运用,更要重视查处一案,震撼一方的转变。在处理违法案件时,不能不运用经济处罚手段,但是,这只是法律责任的一个方面,查处案件要紧紧抓住追究违法当事人个人法律责任这个要害,该给予行政处分的就应当给予行政处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能以罚代法,批评、检讨了事。做到通过查处一个违法案件,既
同志们,土地执法监察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前沿阵地,是维护国土资源正常秩序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不断完善与推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必将更加艰巨,我们肩上的担子都很重,党和人民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努力把它完成,保护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保障好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后,我想用前苏联著名作家、探险家奥勃鲁切夫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与大家共勉——人能为自己心爱的工作贡献出全部力量、全部精力、全部知识,那么这项工作将完成得出色,收效也更大!
7.中国水资源形势 篇七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 其服务职能已不仅仅局限于文献借阅和封闭在藏书楼内, 而是在充分享受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各种资源方便, 如:网上多媒体在线服务、全国或区域性的文献采编交换中心、全球性的数字化信息网络等。这些将把图书馆转换成为一个全新概念、多功能的现代信息中心, 要面向全社会提供联合化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不太高的图书馆员, 而要让自己真正担当起信息专家、信息向导、信息管理者、信息顾问、系统专家等角色。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营的微软集团在信息产业界以其强大的实力、新颖的产品、众多的精英人才而称雄于世, 其显赫的业绩背后, 微软集团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为其决策、科技、产品开发和推广发挥了强大的支持与后盾作用。比尔·盖茨在接受美国专业图书馆协会记者的采访时说:“微软图书馆是我们职员的加油站和充电站。虽然人们可以自己上网来获取大量信息, 但是图书馆所做的大量不可替代的工作更有助于人们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的图书馆员反映迅速, 工作出色。”
图书馆还肩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一方面, 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社会成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越来越快, 终身教育成为世界趋势。图书馆公益性、公共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能贴近群众、服务社会, 社会上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在这里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平等地、随心所欲地进行终身学习。图书馆通过自己的工作, 给千千万万普通群众以实际帮助, 它可以为失业者做就业前的指导, 为失学者提供自学辅导, 为受损害者提供法律帮助, 为患病者提供医疗咨询, 为有志创业者提供致富信息, 为涉世不深的青年提供必需的人生知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图书馆不仅仅被誉为“大学的心脏”, 而且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必将成为“社会的心脏”。
二、新时期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依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传统图书馆正在被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所代替, 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中, 对图书馆的自身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图书馆员的服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借借还还, 服务工作已由单一、被动, 转向了开放、多方位和主动。他们既是图书馆员, 又是知识经济的参与者, 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现代信息意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 要有极强的洞察力、创造力、灵敏的思维和强烈的事业投入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自由地使用任何资源, 才能替读者做出决策, 充分发挥本职业的巨大潜能, 成为图书馆兼知识经济的主要参与者。总之, 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员应该使自己从“图书保管员”变成“信息领航员”和“信息工程师”。
三、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 虽然也很强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但是缺乏人力资本的概念, 只是单纯从图书馆的业务技术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考虑, 没有形成对于人力和智力的投入、产出、创新和发展的思路。由于图书馆是事业单位, 长期忽视成本管理, 不讲究投入产出, 在人事管理上侧重于编制管理, 忽视人力资本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既带有政府公务员管理的色彩, 又带有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管理的色彩:馆内各级负责人套用政府公务员序列, 如局、处、科级等;其他人员套用科研人员序列, 如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等。这样的序列和评聘方法带有浓厚的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色彩。不仅不少图书馆的馆长是上级从其他部门派来的, 而且每个职级的人员数量也是事先由主管部门定下来的, 职称论资排辈, 不问能力高低, 没有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正如有人指出:“在图书馆, 理想的岗位往往不是工作人员自己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术所能得到的, 而是早已被某种社会关系所决定了。再加上分配、晋级、评职称等方面的‘阴差阳错’, 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使他们丧失了主动进取的精神。”由此导致骨干队伍特别是青年人才严重流失, 队伍素质下降, 工作效率低下, 学术水平整体滑坡, 服务对象不满。
四、创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
1.创新人事管理, 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之外的另一宝贵资源, 其状况决定着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存和开发状况。图书馆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于社会, 靠的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如果人的活力得不到激发, 人的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人对文献资源的开发能力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即使有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 如果人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设备的维护和运转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使效益受损。不仅如此, 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图书馆与其他文献信息部门之间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为人力资源的竞争。所谓以人为重心, 就是把馆员作为图书馆的主体, 把人力资源作为图书馆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依据, 作为实施图书馆战略的支撑点。人事管理的立足点应当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开发人的潜能, 发挥人的创造精神, 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用其所长, 避其所短。
2.引入竞争机制, 全面推行聘用制。
图书馆要想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作用, 提高其社会服务的有效性, 就必须废除铁饭碗, 实行全员聘用制, 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 让所有员工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升能降。只有这样, 优秀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才能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部门的机构布局和设置, 实行定岗、定员、定额, 推行岗位责任制, 调整人员结构,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引入竞争上岗机制, 打破那种能上不能下的僵化的用人体制。
3.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聘后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一直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建立考核制度, 是对员工进行上岗聘后管理的主要内容, 也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各部门认真做好平时、年度、聘期内的考核工作, 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职务的升降、员工的任职挂钩, 逐步形成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有效竞争机制, 以激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实行激励机制, 打破平均分配局面, 通过激励机制, 奖勤罚懒, 按业绩、按劳动量、按创造性来进行合理分配, 才能使员工在工作中真正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保证事业持续发展。
4.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推行继续教育。
在人才建设方面, 职务和报酬是第一杠杆, 学习和提高是第二杠杆。真正的人才永远不会满足现状, 总是追求新的目标。图书馆工作能够给予人才的职务、职称和报酬总是有限的, 与社会上的高标准相比差距很大。要留住优秀人才, 就要提供给他们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不断提高工作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业务水平, 以不断地迎接新知识的挑战, 同时也将继续教育作为聘用制度中的一个硬件条件。
8.中国水资源形势 篇八
负面舆情特点
通过对国内主流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以及论坛博客及微博监测,发现全省负面舆情86条,较2011年、2012年分别上升32%,41%,“常德办公楼”、“娄底风水球”、“怀化汽贸城”等舆情事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出三大特点:
NO.1从内容属性看,民生问题仍然是各方焦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开始更多关注个体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而实现这些权利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与国土资源管理紧密相关。86个负面舆情中,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土地权属、征地拆迁、农民建房、地质环境、资源权益分配共62个,占总数的72%。如邵阳、长沙等地“株连拆迁”,“长沙租农民山地非法开矿”,安化农民“捍卫土地生死状”,“绥宁县金屋塘镇鱼鳞村地霸干部勾结非法采石煤毁坏环境”,“衡阳县渣江镇沐林村村干部非法征用粮田开发房地产牟取暴利”等。其中,“株连拆迁”被《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6日)评论为“既缺德下作,又目无法纪”。
NO.2从发布主体看,公民参政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能力更加强大,“草根”群体借助新媒体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曝光社会不良现象的激情在增长。86起舆情事件,72%缘起于基层群众微博、微信、论坛帖子等,主要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地质环境治理、干部作风等。如“长沙一地块纠纷中闲置20年,地价增值超200倍”、怀化“挂羊头卖狗肉”,冷水江“市民下乡”,“双峰县国土局重金购‘风水球’”,衡阳、张家界、湘潭国土资源系统腐败案件等。同时,源于新媒体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基层群众更加理性,关注热点逐渐超越个人生活境遇的关切,与国家的政策走向息息相关。如“平江国土资源局送礼就能巧批地”、“常德办公楼”事件。6月18日,党中央发出聚焦“四风”找问题的号召,当天就有网民在天涯、搜狐社区、红网等多个社交网站发帖举报常德市国土资源局办公大楼超“部级标准”。
NO.3从应对措施看,“反应偏慢”、“手忙脚乱”特征明显
86起负面舆情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怀化汽贸城”、“平江非法采矿”、“娄底风水球”、“常德办公楼”等舆情事件,在监测、应对和处置的每个环节,都凸显出我省国土资源舆情引导主体危机意识不强、舆情预警和研判能力不足、舆情应对渠道不宽、科学化水平不高。往往在一开始并不能引起足够重视,待到事态发酵升级,在主观意义上第一时间往往采用行政手段去运作协调,同时全省系统缺乏统一应对“一盘棋”工作机制,不能形成有效舆论声势引导舆论,导致舆情事件应对处置“反应偏慢”、“手忙脚乱”。
2014年舆情形势预判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服从和服务于“稳中求进”、“分类指导”、“三量齐升”、“四化两型”的发展大局,落实“三位一体”职责定位,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创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影响千家万户,事关各方利益。加之新媒体继续强势倒逼传统媒体变革,微信、新闻客户端等通过智能移动终端、APP、4G等移动互联网构筑的无线舆论场,以熟人社会关系为依托,信息传递更加私密,社会动员功能更加强大。作为关键要素保障部门的国土资源部门仍然处于社会各方利益交汇点上,社会接触广,腐败风险高,所作所为备受关注,舆情仍然易发高发。
NO.1媒体传播格局变革深刻影响社会舆论
2013年是移动新媒体元年,全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8亿。个人电脑用户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移动新媒体模式迁移,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几大门户纷纷布局移动互联。2014年,各家移动新闻客户端将进入全面深度整合期,与自有微博、微信和视频平台等构建全媒体发展战略;同时,传统媒体积极转型,坚定擎起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旗,报道重点向民生福祉和改革深度挺进。媒体传播格局的这些深刻变革,直接导致各路记者选题方向和策略发生重大变化,更加注重以受众为中心做足用户体验,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内容和定制化的服务,将极大引起民间舆论以个体遭遇为蓝本,深层揭露历史遗留问题,生动反映现实困境,在社会强大声势中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NO.2互联网仍然是国土资源舆情的最大变量
目前,我国网民已超过6亿,微博总量突破13亿,微信用户突破5亿,日均发帖约2.2亿条。新浪、腾讯微博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近2万个,100万以上的超过3000个,1000万以上的超过200个。巨大的用户群体和海量舆情,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力量,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电闪雷鸣,成为今日中国社会舆情的“最大变量”,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结构变革和政府公共决策——既是中国社会舆情的最大力量,也是事关各方利益的国土资源舆情的最大变量。
nlc202309031624
NO.3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隐含较大舆情风险
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探索中,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不动产统一登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征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等各方面的改革都影响深远,涉及的主体和利益关系十分复杂,既要坚持全国改革“一盘棋”与考虑湖南地方实际,又要统一推进改革全局与维护个体权益,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引发公众热议,成为公共话题,酿成重大舆情事件。
NO.4系统干部作风将成为舆论长期关注的焦点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以整治“四风”为总揽,中央和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公务行为、倡导廉政从政的文件,其规定之细、约束之严、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14年,国土资源领域各类利益矛盾与诉求仍将持续快速增长,民众仍将对照“四风”找问题,将各类长期积累的问题和怨气归结到系统干部作风上来,置于鲜红的镰刀斧头旗下接受党性审判和执政合法性拷问,任何事关干部作风的个别敏感词汇,都将引起社会群起“吐槽”、“扒粪”。
建议与对策
NO.1加大政务公开和新闻发布力度
充分发挥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作用,推进新闻发布常态化、制度化。利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主题日,科普基地等宣传平台,从群众最关心、社会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增强策划意识,加大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收费标准等宣传力度,加大国土资源重大信息新闻发布力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舆论引导。
NO.2培养意见领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研究发现,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目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民间意见领袖匮乏,《中国国土资源报》社长陈国栋、副社长徐志军腾讯微博粉丝数分别超过150万和200万,而我省系统粉丝数过10万的目前还没有。下一步,要积极建强全省系统网评员队伍,着重从中扶持有较强人气、组织策划能力强、有鲜明思想观点、见解深刻的品牌评论员,作为全省系统重大舆情事件的代言人。
NO.3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舆情监测处置工作机制
建立领导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加强队伍建设,把舆情引导工作贯穿于舆情生成、舆情表达、舆情扩散、舆情影响、舆情消退等舆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强化预警和研判。加强舆情热点事件案例库、数据库建设,重点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包括舆情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建立重大决策出台舆情分析预案制度。健全舆情引导的传播机制。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搭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平台。健全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高效地引导舆情。
9.中国水资源形势 篇九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并贯穿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科学的国土资源动态监察立体体系并使其高效运转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分析加以阐述。
一、以人为本,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监察队伍 要搞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执法监察人员的素质教育作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首要环节来抓。
首先,要严格考核录用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本着“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严把执法监察人员的入口关,努力优化人员结构。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把一批素质高、作风好、肯钻研的人才选进执法监察队伍;要严防暗箱操作,把执法监察队伍当做安置“关系户”的人情地、关系场,不允许把不合格的人员通过非正常手段塞进执法监察队伍,人员必须经过执法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取得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其次,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应重视在职执法监察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创造学习条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在职执法监察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建设,努力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国土资源执法部门要在前几年规范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抓好落实。
(一)、制定执法监察人员行为规范,严肃执法纪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在执行公务中必须以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作为纪律保证。在执法中严格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对当事人进行调查时,要亮明执法证件,做到文明执法。办案期间,不得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其他物品、不得参与有碍公务的宴请,严禁参加本调查人的宴请;不得参加以公款消费的娱乐活动。
(二)、健全各项执法监察制度,全面落实国土资源监察执法责任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各级都应认真贯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重大事项会审制”、“行政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执法监察错案追究制”、“违法案件会审制”、“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制”、“执法检查督办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要“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与土地长效管理机制有效结合开展进行。
(三)、建立执法监察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执法监察激励机制是调动执法监察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首先,应本着“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各项工作责任制度的规范化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客观依据,为干部人事制度注入生机和活力,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有所突破。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奖金分配等奖励政策上彻底打破“大锅饭”现象,重实绩,重贡献,做到奖罚分明。
三、理顺关系,建立动态执法检查信息网络
要使国土资源动态执法监察体系有效运转,必须理顺内、外部关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动态执法监察信息网络。
(一)必须理顺好内部关系,建立国土资源系统内部的执法监察信息网络。
一是要理顺执法监察机构和执法监察队伍间的关系。在业务关系上,监察队伍要在执法监察行政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职责划分上,执法监察机构代表本部门行使执法监察的法定行政职权,负责案件的立案、审理、上报和定性把关;监察队伍经过依法委托,主要承担动态巡查、调查取证、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发出责令停止通知书、发送法律文书等。
二是要理顺执法监察部门与各业务部门间的关系。执法监察工作是国土系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不能脱离整个工作的链条而独立存在,各级国土系统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是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的执法主体,各个业务工作机构是这个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应有依法行政的责任。
三是要理顺上级执法监察部门与下级执法监察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按照“抓指导、带系统”的工作思路,通过强化上级机关对下级执法监察机构的业务指导,使执法执法监察全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二)必须理顺好外部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能否做到有效防范和遏制国土资源违法问题,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违法案件并使之有效地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单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的力量往往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依法办事。
一是要与新闻媒介密切配合,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离不开社会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公民的资源意识和法律意识、良好的国土资源执法氛围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领导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支持。要大力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活动,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活动。国土资源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执法监察是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特别是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是执法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多发生在基层,并且其直接的后果是由基层群众承担,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的管理权和处分权也在地方党委政府。因此必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理解支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主动防范和处理国土资源违法问题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及其国土管理部门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的责任,要努力让地方领导充分认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作用和成效。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要增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我们只有围绕这个大局开展执法监察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地方领导的支持。要用我们的工作实绩证明,加强国土资源执法工作,不仅不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扰乱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秩序,扰乱土地市场、矿产市场秩序,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往往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损害当地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践证明,凡是执法监察工作好的地方当地政府就能够全面行使国土资源管理职能,正常实施国土资源规划,有效调控国土资源市场。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载体,广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同时,大力惩恶扬善,对知法、守法以及模范执法的好典型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从正面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同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和设立曝光台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曝光,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该通报的要通报,该曝光的要曝光,该追究党纪政纪处理的要严肃处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当事人责任。2007年新北区新桥镇村民王某擅自占用十余亩基本农田建设厂房,当地群众意见很大,市国土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联合处理,依法责令拆除在所占土地上新占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王某也依法被追究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国土分局将此事在全区进行了公开曝光,引起了各乡镇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新北区再未发生一起重大的侵占基本农田破坏土地资源的案件,严肃处理和舆论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畅销管理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如纪委监察、规划、城建、公安、司法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建立协调作战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开展国土执法监察“110联动”,将有关执法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应的管理部门,争取配合与支持,使一些单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难以执行到位的棘手的案件能够及时、有效地执行到位。
四、加强交流、共同进步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途径。近几年来,不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如解决群访问题的“持卡上访”、在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的上下左右“整体联动”等制度都值得各地去借鉴和推广。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监察部门之间应该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中国水资源形势】推荐阅读:
中国水资源现状论文06-17
中国自然资源概述08-02
中国资源环境问题08-04
中国的自然资源优质课06-18
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说课稿08-15
当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增的方法10-11
我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见解09-04
2022年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调查分析07-25
中国形势与政治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