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

2024-10-07

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共13篇)

1.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 篇一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 学生:游乐园。

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滑滑梯、坐缆车……

像这些小朋友、风筝、缆车等都在运动,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运动。

二、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1.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观察。

谈话:这些图形好看吗?(教师出示青蛙、蝴蝶和天安门图、脸谱。)

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学生自主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感悟新知

1、出示例1。动手操作,剪一件上衣。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剪其他图形。松树、桃心、葫芦。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3)老师想知道,你怎么知道你剪出来的图案是对称的呢?

师:要想知道左右两边图形能不能完全重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折。

3、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图形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师: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用铅笔画出自己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5)展示其它轴对称图形,画出对称轴。

(6)画出教材第29页例1 上的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所有的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吗?拿起你们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起试试看吧!(注:用笔把对称轴画出来)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张贴学生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对称轴

2.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 篇二

一、在观察操作中, 丰富学生表象, 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 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 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这里的“经验”, 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 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 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 指导观察, 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 演示导学, 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 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 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 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 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 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 形状相同, 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 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 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 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先画一竖线, 再画一点, 再画一竖线, 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揭示“对称”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 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 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并初步认识对称轴, 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显然, 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 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 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 优化学生策略, 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 动手操作, 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 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 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 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 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 先动手折一折, 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 (1) 号 (2) 号 (3) 号是轴对称图形, (4) 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 综合练习, 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 (26个) , 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 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 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4. (拓展练习) 这是一个表示时间的图形, 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三

3.用口诀“七八五十六”可以算出除法算式( )和( )的商。

4.▲▲▲▲▲▲▲▲

▲的个数是的( )倍。要使▲的个数是的8倍,▲还要画( )个。

5.下图中,锐角有( )个,直角有( )个,钝角有( )个。

6.在( )里填上“平移”或“旋转”。

二、神算手(16+9+6=31分)

三、万花筒(14分)

1.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分)

(1)把16个苹果分成4份就是平均分。( )

(3)每一句乘法口诀都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4) 8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锐角。()

(5)抽油烟机工作时是旋转现象。()

2.捉迷藏(把“+”、“-”、“住被颉皜鳌贝?后面找出来)。(4分)

使计算结果最大:558 1

使计算结果最小:9377

3.送回家。(5分)

四、操作台(8分)

1.画出小旗向左平移6格后的图形。

2.在小旗的右边画一个钝角。

五、生活园(30分)

1.操场上有36个同学在跳绳。

(1)每组4人,可以分成几组?

(2)平均分成6组,每组几人?

(1)小亮平均每次得几分?

(2)小红一共得了24分,她的得分是小明的几倍?

(3)请你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1)买3支钢笔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元?

(2)16元钱可以买哪一种物品?能买多少?

(3)50元钱买4个文具盒,还剩多少元?

(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会解答吗?

六、聪明屋(做对加10分)

一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里都装有8个小盒子。

4.二年级数学《对称二》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教材第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能正确判断镜子里的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小老鼠在照镜子的动画:

师:昨天,小老鼠到蓝猫家做客,它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一起看看吧!

播放完动画后。

师: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笑,你们笑什么呢?

当学生回答出其实小老鼠是在照镜子但它自己不知道后,教师追问:小老鼠它自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呀?

当学生回答出小老鼠和镜子里的是一模一样的,它跳镜子里的它也在跳等等。

2、揭示课题:

师:真不错!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小老鼠在干什么呀?

教师说明:像照镜子这种现象也叫对称。(板书课题:对称)

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对称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段动画片是将教材中小朋友照镜子的情境进行了加工润色,课一开始,同学们马上就被有趣的动画片给吸引住了,课件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老鼠照镜子时的神态和动作,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动画片中展现无遗。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的一段剪影。数学学习继而从这个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情境开始了。]

二、探究体验

1、感受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①把小男孩照镜子的主题图贴到黑板。

师:小朋友们瞧,这幅图中也有一面镜子哦!

师:对!也有一面镜子。是不是也有对称呢?仔细观察镜子外面和镜子里面,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大家把自己的发现小声地和同桌说说。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当学生说出看到了暖水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的暖水瓶在哪呀?镜里呢?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教师指出:你发现了镜子外面有一个红色的暖水瓶,镜子里面也有一个红色的暖水瓶。

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完整地说出来。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镜子外的和镜中的像一模一样。这就是一种对称现象。

②把倒影主题图贴到黑板。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再来看。岸上有树,那里也有树。你还看到什么?

教师用你的小眼睛真亮,谁观察得更仔细一些等鼓励性语言引导学生说出水面上有三只天鹅,水里也有三只天鹅......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现象也是对称吗?可这里没有镜子啊!

学生指出因为有水,师:真爱动脑筋,再仔细看看湖面是怎样的?对了,平静的湖面像是一面平放着的大镜子。

师:像这样的对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像岸上有一座红房子,水里的我们就叫倒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倒影吧!(课件演示,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两幅主题图,初步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现象,感受生活中的镜面对称。在欣赏一幅幅蕴藏着镜面对称现象的美景时,同学们不由得发出了一阵阵赞叹声,在欣赏对称美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2、实践应用,照镜子:

1)、拼整图形

师:这些景色美吗?

师:是啊,对称在生活中不仅很常见,而且还很美哦!

出示习题中的三幅图:

师:这三幅图其实也很美,不过它们都只画了......?学生指出只画了一半后。师:对,全部都只有半幅,你能猜出是什么吗?(指着青蛙图)

学生说出青蛙后老师问:刚才那位同学猜是青蛙,你们同意吗?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让老师看到一个完整的青蛙?(生:照镜子。)

师:照镜子。好,我们来试试吧!现在同学们打开书本71页第4题,拿出小镜子,看能否照出一个完整的青蛙。

师:都看到完整的青蛙了吗?同学们真棒!刚才你们运用对称的规律,照镜子的办法,让大家终于看到了完整的青蛙图案,现在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分别看看另外两幅图。

学生照完后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第一幅是天坛图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旅游胜地可多了。天坛是咱们首都北京最大的旅游公园之一。第二幅青蛙图进行环保教育:青蛙帮我们捕捉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哦。)

学生利用小镜子独立完成71页第4题,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刚才学生进行了仔细地观察,现在通过动手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情感的发展应是教学中的一种自然体现,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全班汇报时把德育渗透其中,让学生积淀着人文、科学素养。]

2)、看镜子写数字(课件显示数字)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些是什么?(数字)对,这些都是从镜子里看到的数字。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今天学的知识,把这些数字还原,然后填在方格里。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所用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是运用镜面对称的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把原来的物体还原,巩固了镜面对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3、真实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1)师:刚才同学们真能干,用照镜子的办法把这些数字还原了,看来镜子可真神奇哟!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面大镜子。想不想上来照一照?怎么照呢?

2)师示范照镜子:

师:让老师想想。唔!有了,如果我来照镜子的话,我想做一个小袋鼠向上跳的动作。(板书: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我向上跳时,镜子里的我会怎么样?

学生说出也向上跳。师追问:是这样吗?我来试试看。师到镜子前做动作。

师:同学们,你们猜对了,镜子里的我确实也是向上跳。

3)师:如果让你来照大镜子,你最想做一个什么动作呢?把你的想的动作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生互相说动作。

4)学生相继上来照镜子。

根据学生的动作教学上下、前后、左右位置镜外的人跟镜中的有什么变化,并依动作板书(上下、前后、左右)

[设计意图:镜面对称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变静为动,让学生真实感知镜面对称。为此创设了一个照大镜子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起来观察,镜外的人和镜中的像位置有哪些变化。]

4、游戏活动,强化感知: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动脑筋发现了新知识。我们用刚收获的新知识玩玩“照镜子”游戏好不好?

①向学生提出游戏要求:一个当镜外的人,一个当镜中的像。

②首先老师与全班一起玩。(老师当镜子外的人,全部小朋友当镜中的像,当老师说所做的动作时,学生也要说自己的动作。)

③师:刚才同学们玩得真不错,现在你们想同桌一起玩吗?

接着同桌一起玩游戏。

④互相评价小伙伴。师: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好玩吗?如果认为你的同桌表现得不错,请摸摸他的小脑袋。

[设计意图: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同投入到这一“照镜子”游戏中,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5、实践再应用:独立完成课本习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得可高兴了。可小精灵聪聪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用学到的知识帮聪聪解决难题吗?

*课件出示:71页第5题。

*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师:同学们都做完了吗?谁想说说。你选的是哪个?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了对称现象。同学们你们玩得高兴吗?学得开心吗?

[全课反思:本课通过拼整图形、照大镜子、互照镜子游戏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我们真实地看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方位交流的心灵碰撞的过程;我们真实地听到学生们有条有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对自己及同伴真诚的评价;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其育人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5.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 篇五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对称图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天安门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欣赏生活中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我们的身边普遍存在着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让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和想像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白纸、彩纸、剪刀等学习材料一份。【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下面的图形吗?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如下的图形?(课件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观看感受。师:观察如下图形,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说一说。

师:启发这些图形都能从中间分开,被称为对称图形。

二、自主探究,感受对称美:

1、猜一猜:课件展示图形。

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观察两侧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图形两边是同样的。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他们的对称轴?

3、探索发现。

(1)师: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都在哪些地方。、指明学生说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在什么地方?(2)小组交流对称轴的方法。

(3)课件展示比较各种图形的对称找的方法。师:我们应该怎样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师: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折纸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师:我们用彩笔照画出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学生折纸操作,用对折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的民间剪纸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三、应用拓展练习

1、课件展示:观察生活中对称现象?

师:我们在生活中哪些事物是左右、上下对称的? 你能找到对称的图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①学生交流后并指名回答:门、窗户、黑板、五星红旗、五角星、火箭、正方形、长方形…

②师: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对称图形!3判断并分析以下两幅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四、联系实际 总结升华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

2、老师用一个字形容对称图形——美,课件出示对称的“美”字。师:学习了对称图形,你有什么感受?它们是不是非常美丽?

观看美术字“美”字,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美”就是一个的对称图形? 3.在生活中找一找有哪些对称的事物?

6.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篇六

郭活根

时间匆匆,很快又结束了一学期紧张的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切入点,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贯穿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下面,就结合本学期的教学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一、立足课堂,夯实基础,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有效的40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本班实际,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等因素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向40分钟要质量。本学期,我作了一下几点尝试: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直奔教学主题。

为了提高40分钟的教学实效,在创设教学情景中,我力求创设简洁、明快的具有现实问题的情景,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引入新课,如在教学《钝角和锐角》时,让学生动手画任意角,展示学生的作品,然后让学生给这些角分类,并说明原因。学生得出一种角比直角大,一种角比直角小,还有直角。根据学生的分类直接引入钝角和锐角的概念。又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电梯、飞机的螺旋桨、电风扇、推拉门、转椅、风车的运动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后进行分类,直接引出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创设学生喜欢的压岁钱的学习情景,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在情景中学习了新知。

2.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支点,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大家都极力提倡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新知。但在短短的40分钟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完成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新知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这个支点完成探究新知的过程。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出示小明春节的压岁钱:480元,小红的压岁钱:485元。让学生观察后发现小红的压岁钱多,小明的压岁钱少,并说明原因。在学生说明原因的过程中完成了对10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自我建构。又如在教学《以1代多的统计图》的教学中,让学生想办法数我校十字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辆时,学生自主构建出了统计车辆的方法,并在学习列例2中,让学生在统计图中涂出每一种车的辆数,在涂的过程中发现用一格代表一辆车不够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到了用一个代表多辆车的方法。在先涂中,引发认知冲突,在冲突中,促进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3.紧扣教学目标,分层设计课堂练习。

教学活动是为教学目标服务,而课堂练习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紧扣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在教学中,我采用分层设计练习的方法,把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发展题三种形式。基础题紧扣本节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课本中“做一做”为主,力求全班学生必须会做;提高题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以课本练习题为主,力求98%的学生会进行解答;发展题运用所学的已有知识和新知想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以综合练习为主,力求85%的学生能正确进行解答。在新授课中以基础题和提高为主进行教学,在练习课中主要以提高题和发展题为主进行教学,这样做,既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上交作业。

一节课就40分钟,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把“玩”的时间还给学生。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合理、有效的教学安排时间,争取每节课教师和学生活动时间控制在30——35分钟以内,给学生留下5——10分钟做课堂的作业的时间,使多数同学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在下课前完成上交作业。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在下课后学和玩相互冲突的矛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结合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培养学生了的阅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

1.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同学没有养成认真阅读数学题的习惯,每次做题,只是很随意的通读题目一遍,就开始动笔去做,对了,没什么问题,错了就美其名曰“粗心”。针对这种情况,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题时逐字、逐词、逐句的去边读边想,通过读题说出你知道的内容,并找出这道题中关键的话语,然后解答进行解答。通过训练,全班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读题习惯,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灵活性发展。

2.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二年级学生是具体形象思维站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完成对新知的主动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平均分》中,学生在动手分物品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帮熊猫妈妈把12个竹笋分成相等的几份中,通过反复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意义。在《平移和旋转》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和围成一圈的小纸人,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的逻辑思维。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时,放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摆学具等活动中,发现各组小棒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形成清晰的认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白道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克和千克》中,让学生在动手称物品的轻重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等综合能力。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 篇七

命题教学在数学课中常见且重要, 数学大厦中的概念、定义等元素正是依赖一个个数学命题相互联系、形成需要证伪或证明的数学事实.数学命题教学是使学生认识命题的条件、结论, 掌握数学命题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掌握命题的推理过程和证明方法, 对命题的呈现形式进行辨析, 运用命题进行计算、推理或论证,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特别是通过数学命题教学, 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把学过的知识点系统化, 形成结构紧密的知识体系.

我们组建了“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数学命题教学研究”的课例研究小组, 试图以目标导向为基点来研究数学命题的教学, 使目标导向贯穿于命题教学的各个阶段, 并对命题应用水平层次进行明确的划分, 从而有效地提升命题教学的效果.本次课例研究的载体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3章第2节“圆的轴对称性”第1课时, 内容是确认圆的轴对称性和探索并应用垂径定理.安排了同一位教师在3个平行班3次进行施教, 按照“同一内容、同一教师、连续改进”的方式进行研究, 研究过程按“施教—研讨—改进”循环进行.

为正确厘定本节课学习目标, 我们把圆的知识在不同学段的呈现加以考察和分析, 同时学习并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与圆有关的内容标准, 期望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制订置于前后连贯一致的认识中, 如图1所示.

同时, 考察本节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 以获得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圆的轴对称性涉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勾股定理.根据以上分析, 我们在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原则下, 将“圆的轴对称性”的第1课时目标确定为3个:

学习目标1:经历圆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过程.

学习目标2:通过探索、猜想、概括、证明活动习得垂径定理.

学习目标3:应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分为3个层次: (1) 已知两个元素利用勾股定理求第3个元素时, 添半径或弦心距构造标准图形; (2) 已知弓高和半弦、半径、弦心距中的一个量, 通过勾股定理建立方程求其余两个量; (3) 利用垂径定理进行推理论证或与垂径定理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2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教学改进过程

2.1 从教学时间分配角度, 凸显重点学习目标

从厘定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 目标3是属于问题解决的高层次目标, 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得以保证和凸显.

研究组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记录了3次课各环节所使用的时间, 将教学主要环节在3次课中所用时间用统计图作比较, 如图2所示.

再将3次课中分别针对3个目标教学的用时用折线统计图作如下比较, 如图3所示.

由上两图可以看出:3次课在垂径定理应用环节的用时均在20分钟以上, 从第1次课到第3次课针对目标1与目标2的教学用时逐渐减少, 目标3的教学用时不断增加, 高层次的目标3逐步成为课堂教学之重心.

2.2 从例题习题选择角度, 匹配各层学习目标

厘定了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后, 例习题的选择应与之匹配, 例题的教学和习题的演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目标3———会用垂径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上文已将其分解为4个子目标.施教中, 第1次课的一例题属于下一课时的内容, 无对应的本课时学习目标;同时, 没有选择与目标3 (3) 匹配的例题与习题, 因此缺少了针对目标3 (3) 的应用, 使本节课的教学产生缺陷;还有, 例习题应用水平层次也不甚清晰, 应用水平层次高的前置, 造成学生思维的障碍, 课堂上学生频频出现冷场的现象.第3次课的例习题既考虑到目标3的所有子目标, 而且应用水平层次也理顺, 层层递进, 为学生的思维逐级上升搭设了有效的脚手架.比较第1次与第3次课的例习题使用, 例习题的选择与学习目标越来越匹配.

2.3 从命题教学环节角度, 协同达成学习目标

在本次课例研究中, 通过对3次课的结构梳理, 我们将命题教学分为4个阶段:命题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垂径定理的必要性.命题的获得———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猜想垂径定理的结论, 并用3种语言表述, 然后对定理进行证明.命题的辨析———让学生对符合垂径定理表述及图形模式的辨别.命题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垂径定理的应用, 并把应用水平划分为领会水平、简单运用水平、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水平.

2.3.1 命题的引入:激起学生探究垂径定理的学习欲望

第1、第2次课情境显得平淡, 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垂径定理的必要性.第3次课的情境是:某地下管道因受损需维修, 由于管道的横截面很大 (配有图, 略) , 施工人员无法直接测量管道的半径, 维修需调换一段管道, 施工人员如何获得适配的管道呢?问题让学生迫切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学生对学习垂径定理的有强烈的要求和期盼, 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3.2 命题的获得:由纠结到顺畅, 由模糊到清晰

施教者给出问题, 试图通过探究, 猜想垂径定理的结论.

第1、第2次课给出两个问题, 问题1就让学生产生了歧义, 探究的过程中显得有点绕弯子.问题2的指向也不明确, 受问题1的思维限制, 学生不知从猜想结论的方向思考, 与预设相差很远, 磕磕绊绊, 很不顺畅.

第3次课删除了问题1, 保留了问题2, 限制了获得结论的条件, 并将提问改为指向较明确的表述.学生很清楚需要猜想的是由条件获得的结论, 在既开放又指向明确下进行思考, 从而获得猜想.

在处理垂径定理证明时, 第1、第2次课施教者的引导含糊且纠结, 第3次课上, 施教者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证明顺畅, 促进了目标2的达成.

2.3.3 命题的辨析:明确了命题的标准范式和非标准范式

命题的辨析是通过对命题的语言、符号、图形呈现相似, 易混淆的形式的辨认, 确认命题的标准范式, 知晓命题的非标准范式, 为应用做好准备.施教者对垂径定理的适用图形进行了辨析, 3次均用的图形如图4所示.

图4中的 (1) 为应用垂径定理的标准图形, (2) (3) (4) 为非标准图形, 但均适用垂径定理.第1次课还用了图5中的 (5) , 因与目标不符, 第2次课被删去.这样使用的图形均含有“垂直”和“过圆心”两个要素, 缺一要素的图形缺少, 因此, 第2次课增加了图5中的 (6) , 第3次课还增加了图5中的 (7) , 这两个图均不适用垂径定理.通过辨析, 学生弄清了适用垂径定理的图形和易混淆的图形, 便于在应用时正确使用, 从而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

2.3.4 命题的应用:完成对子目标的覆盖, 厘清了应用水平层次

前面已对垂径定理的应用所选择的例习题进行了分析, 现再将这一阶段使用的教学任务及其针对的子目标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第1次课子目标覆盖不全, 应用水平跳跃性大、层次比较混乱, 学习目标达成很有限;第2次课子目标中的应用层级性逐步递进, 但缺乏挑战性的高认知水平应用目标;第3次课子目标覆盖全面, 层次清晰, 对学生的挑战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顺利达成.

3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授课效果在课后作业中的体现

这种学习目标导向下的命题教学课效果如何呢?我们通过课后作业进行了比较, 发现教学效果也不断处在提升之中.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编制了用时25分钟课后作业, 作业题不仅全覆盖学习目标, 也涵盖了垂径定理应用的4个层次, 正确率统计情况如表2.

从表2看出, 整体上来说, 学习目标导向下的授课效果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越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提高幅度越大.特别是针对学习目标3的高层次目标, 效果提升更为显著.

4 研究获得的认识和结论

命题教学要厘清学习目标并围绕学习目标实施, 特别是学习目标的层级设置直接指向了命题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次课例研究中我们得到以下的认识.

4.1 学习目标厘定需置于数学知识体系的前后关联之中

命题是由一些概念相互联结而构成的, 因此教学的学习目标厘定应根据所教学的命题内容, 将它置于前后关联的知识体系中, 考察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以及各阶段所需解决的问题一致考虑.孤立的考虑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所需解决问题的正确定位.同时学习目标的确定还应横向考虑与其它知识的关联, 沟通知识间的相互串接.对抽象的学习目标应进行分解, 尽可能用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陈述学习目标, 用外在的行为反应内在的能力变化.

4.2 命题教学的过程可以通过4个阶段由浅至深逐步达成

命题课的教学可分为4个阶段:命题的引入、命题的获得、命题的辨析、命题的应用, 将每一个阶段赋予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命题的引入应当由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命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命题的获得应通过观察归纳、提出猜想、完善猜想、证明猜想而完成.命题的证明受到学生是否具备与新命题相关的旧知识以及提取旧知识能力的影响, 也会受到学生能否将条件和结论进行匹配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所要证明命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训练和指导, 来解决命题证明的难关.命题的辨析是指对符合命题表述模式的辨别, 通过对命题的语言、符号、图形呈现相似, 易混淆的形式的辨认, 确认命题的标准范式和非标准范式, 为命题的应用打下基础.命题的应用是通过利用命题进行计算证明等, 加深对命题的记忆理解, 以备有效提取而进行的命题教学阶段.命题应用的层次应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对应用的要求.

4.3 命题的应用阶段需根据学习目标和进度注意多级水平的合理搭配

命题的应用水平可分为4个层次:领会水平、简单运用水平、综合运用水平、问题解决水平,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进度适当搭配, 不宜盲目拔高或游离学习目标之外.命题的领会水平是指能对所学命题的进行复述和再现, 简单运用水平是指能提取所学命题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 综合运用水平是指能与其它命题进行关联, 综合进行计算和推理, 问题解决水平是指能熟练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根据所学命题,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付之于实施, 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命题应用的过程中, 针对学习目标, 设置不同水平层次的例习题, 使学生一步一步跨上台阶, 不但可以提高命题的应用能力,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8) :72-76, 82.

[2]杨玉东.教研, 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J].人民教育, 2009, (01) :48-49.

[3]L.W.安德森编著, 皮连生主译.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8.二年级下册数学《对称》教学方案 篇八

课题

轴对称(二)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得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体会。

2、给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和对称轴,能够直观地描述(或剪出)它的另一半,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

能剪出轴对称图形。

难点

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还原整个图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1、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一种奇特的图形——轴对称图形,它在我们的周围普遍存在,不但生活物品、建筑、动植物中有对称特性,就连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对称现象,不信我们就一同去找一找。

(PPT展示)先看看这是什么?

谈话:你觉得这幅图对称吗?应该怎么改变?

2、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

①介绍剪纸:(课件出示)

②欣赏剪纸作品

谈话对称美也是剪纸受人们喜欢的原因之一。

今天让我们来当一名艺术创作者,好吗?

二、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入美丽的轴对称世界。

板书:轴对称(二)

指名说一说。

生:眼睛不对称。

生动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利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的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四密切联系的。

讲授新课

(一)探索研究,学习新知

1.引导观察,相互讨论。

观察下面轴对称图形的制作过程。

课件出示:

便出示边介绍:对折

用剪刀剪出图案

展开

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得到对称图案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1)先把纸对折。

(2)对折后只做出图形的一半就可以了。

2.你能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吗?动动你的小手吧~

(1)出示部分作品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下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一猜,整个图形是什么?(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4.同桌合作:利用附页

中图

4,剪一剪,试一试,并与同桌交流:你发现什么?

(1)想一想,它的完整图形是什么?

(2)一起验证猜想的结果。

(3)出示完整图形,验证结果:

小结:左右相反,大小一样,上下一致。

(二)动手操作,升华认知

1.想一想,做一做

(课件出示)

(1)想一想:将一张纸对折后剪去两个圆,展开后的图形应该是个什么图形?

(2)做一做,动手来验证一下下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2.小组交流

(1)猜一猜

(2)折一折,剪一剪。

(3)交流:可以怎样判断出来?

明确:它是轴对称图形,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下面的距离对称轴近。)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生1:要得到轴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对折。

生2:对折后只需要做出图形的一半……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

学生回答。

生1:展开后的图形应该是个轴对称图形。

生2:下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近,上面的圆距离对称轴远……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初步体会到这些图形的两边分别对应相同。接下来,将由老师演示导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感性认识,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

课堂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画“√”。

2、下面都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想一想,整个图形是什么?

3、把下面的图形补全,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小结:补全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过程:找点——描点——连线——检查

4、拓展提高

下图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猜一猜完整的图形是怎样的?

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轴对称图形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这种美,我指导他们亲手做一件轴对称图形的物体,将学到的知识再次融入到生活中。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充分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丰富学

生的学习经验。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

(1)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2)补全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找点——描点——连线——检查

通过课堂总结,加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板书

轴对称(二)

轴对称图形的制作过程:对折→用剪刀剪出图案→展开

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补全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9.二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教学总结 篇九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教师马应全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学习成绩比较理想。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每教一课,我都细细揣摩,力求效果最佳。时光匆匆,回顾过去的一学期,有成功,也有困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现将本人对这学期教学工作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业务素养

本期来,自己认真坚持业务理论学习,自己业务认识有了明显转变,工作事业心,责任感大大加强。我坚持听优质课,虚心向别的老师求教,以使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我积极参加《一课一优师》培训学习,认真听取专家们的经验,以不断地充实自己。结合《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做到了学习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认真反省工作得失,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及时整改,使自己的业务素养不断提高。

二、教学工作

我认真备课的同时加强教师用书的钻研,在书上批注,做到每个知识点严抓细扣,准确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体现备课的实用性。上课做到精讲精练,巧讲巧练。抓住根本,讲求实效,重视数学基本功训练,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的动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会学习、爱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后作业勤布置、勤辅导、勤检查、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每节新授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认真阅读教材、教参,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编者意图,每个知识点在全套教材的地位及其与前后相关知识联系和衔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起点,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思考应该选择什么样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设计完备的教学预案。其次是努力增强教学技能,做到每堂课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加强师生交流,充分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争取每节课都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练习巩固,验证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当堂解决。

第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重视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例如:在处理课后练习时,遇到半图半文字的题目时,我就让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培养他们的编题能力。在遇到一道题里有几个问题时,我教给学生如何解答这种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我还利用每节课的前3至5分钟进行口算练习,让同学们熟能生巧,经过这样的练习,我们班的口算和计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来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

第三、注重对后进生的辅导。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主要让一个优生帮带一个差生,课上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让优生帮带差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采取灵活的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同桌间相互交流,达成共识,课上没有完成的作业让优生课后加强管理,督促差生课后逐一检查落实。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因人制宜地进行辅导,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对困难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赞赏,对优生要拓展数学视野,激励他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数学难关。

第四、作业布置与批改。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力求使每一次练习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认真及时地批改,并做好错题记录和分析,针对不同的错误分别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评讲的方式及时补救,根据错题记录和分析,制定阶段复习计划和期末复习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使学生因乐学而好学数学,使学生们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

李旺镇中心小学

10.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篇十

古鲁板蒿小学 宋彦波

我任教的二年(3)班有学生33人,二年(4)班有学生33人,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学生作业字迹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特别感兴趣。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三、具体措施

1、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一些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11.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十一

班级学生共32人,我班同学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不是特别理想;完成作业情况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不过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教材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为十一个单元,包括:一、手拉手(万以内数的认识);二、甜甜的梦(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三、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做鸟巢(图形与拼组);五、田园小卫士(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六、去姥姥家(混合运算);七、我锻炼我健康(统计);八、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九、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十、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十一、奥运在我心中(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

3、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5、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四、突破重点难点采取的措施: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景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课程。

2、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每个学生和注意力,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对于有余数除法、100以内、万以内的加减的口算可采用每天抽查或小组长检查的形式,也可以每天留出5分钟进行练习,并且定期进行口算大比拼。

3、开展合理评价,本学期将继续结合每一单元最后的“丰收园”和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建立我是闪闪小金星评价栏,用智慧星对学生会问、会想、会用、合作、积极等方面的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4、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理念,你准备如何科学、灵活地使用好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情景串,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学习。

12.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二

我的话刚说完,还没等到我把课题引出来,下面的学生就都在喊叫“老师,我会了!老师,我知道除法怎么算„„”看到这种情况,我在心里暗暗的想:看来我不能按原来的设计进行了,要做一下小小的改变。因为学生是带着骄傲和自信的情绪来告诉我这个老师:我很能干!如果我生硬的把他们堵住的话,会大大伤害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如是我高兴的说“啊,你们都知道除法的知识了,真了不起啊!那谁来把你知道的有关除法的知识告诉我。”举起的小手一只比一只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35除以7等于5。”我赶快把这个算式写下来。有的说:“老师,我知道算除法用乘法口决。”有的说:“1除以100等于1。”还有的说:“老师,我知道还有除不尽的除法,有余数。”„„热情那个高啊,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也很高兴,这说明他们在课余都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看看说的差不多了,我问了一个问题:“35除以7等于5里面的35表示什么呢?”有一个学生起来说:“35是被除数。”我说:“那是它在除法算式中的名称,不是它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我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有关除法的的知识有的是对的,但不全面,有一些知识是错误的,还有很多是你们不知道的。”说到这我有意停顿一下,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思索的神情。我又接着说:“那你们想不想把不全的补全,把错的改正过来,把不知道的都学会呢?”同学们齐声答到:“愿意。”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的注意力也集中了,生怕

错过了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课堂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1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篇十三

借助一个简单的自制课件,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开始上课了。为将课通过一个主题连接起来,我改变了例题,第一环节:先让孩子们认识单价,我起先没有写出小汽车的价钱,从而引出第一步:12元钱可以买3辆小汽车。那么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多少?根据这些条件,不是吹的,孩子们都回答得很好,进而我再问:买5辆车多少钱?大部分孩子想到的,都是先求出一辆车多少钱,再求出5辆车多少钱。第二步,让他们列式解答。第三步,让看书上的主题图和解法。这似乎没有给孩子表现观察和想法的机会。

但是我为了避免不让孩子看书上的答案,就自己画了主题图让解决问题。然后让练习例题下面的做一做总反馈情况来看,孩子们都能用自己的方法将问题解决。这一目的是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接着让做练习七的1题,由于第一次出现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题,所以这题我还是半扶半放式进行教学的,在做之前请孩子们一起分析了这个图意:每箱有8瓶水,有2箱,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瓶?让孩子们自己读题思考解答。

原本以为,课堂效果不赖,孩子们做练习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反馈的结果并不如意,平常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今天还是有很多的拦路虎挡住了他们。话有说回来,这样的习题对于一般的孩子而言,真的是太困难了。希望孩子们能在练习中逐渐积累。

上一篇:跟单工资及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校园普通话推广周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