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2024-09-08

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精选10篇)

1.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一

专家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现代文阅读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当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过渡句过渡段,什么承上启下,什么铺垫烘托,还是要理解的,平时脑子里还是记一些有关文章理论的术语。

第一部分(必做):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

阅读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的文章)要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的文章):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一、文章阅读策略:

(1)边阅读边勾画。注意副词、代词与关联词。比如“可能”、“基本”、“主要”等词语。

(2)边阅读边归纳。每读完一段,边归纳出段意。文章读完,文章的基本结构便总结出来。

(3)标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4)阅读题目,找出选择肢相对应的区域。划出选项对应的区域,标出1A1B等字样,比对原文与选项的内容。

(5)比对过程中,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可能出现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夸大其辞;随意逆推;篡改文义等错误。

(6)选择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即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①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②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选择题的解答方法(答题提示:选项和原文的严格对应关系,选项与题干的关系,(选项不在题干范围之内)选项的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此三者是你选择正确答案的保证。)

1、词语理解题

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句子理解题

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如果是判断句子正误,要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有些选项中的内容信息原文中可能根本就没有。所以要仔细判断。

十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3、信息筛选题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4、要点归纳题

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5、推断想象题

找出推断的根据。选项的内容可能是原文中没有的,是根据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推断出来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高考常考),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 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高考常考),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直是一个受命题者青睐的设题角度,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不同修辞手法各自的作用,如: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揭示本质,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气强劲,抒情强烈;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其中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为高考常考)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5.描写手法: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纲陈述: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观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小说阅读: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称为小说三要素。考点题型均是围绕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这一核心。

2.阅读策略

(1)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考察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辨析、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可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常见提问方式:①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品质。

②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人物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 社会意义)。

答题模式:文章通过(描写方法)的描写方法,如(举例说明),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

(2)把握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在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的性格决定。考查情节的主要方式: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解题思路:①抓住小说里的人、事、物及其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②理清情节发展线索,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

(3)分析小说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小说的典型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性格等);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解题思路:

1、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作用。

2、小说对某一景物进行描写,是为了通过景物描写来传达思想感情,或烘托环境或渲染气氛,即描写是为主旨的表达服务的。

3.把握、透析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分析小说的主题时:1从小说的人物、情节入手,进行认真的考察;2联系小说典型环境描写;3结合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

4.了解小说的叙事手法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常见的命题方式:

1、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这样一个主题,又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一个那样的主题,你怎么看?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考纲陈述: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有关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1、作品特点

第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

第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选文是兼具史实性与文学性的评传。

第四、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形象生动,或幽默诙谐

2、考查点侧重:

A.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B.人物的精神,对人物的评价,阅读的启示,

C.对传记写作手法及价值的思考

3、阅读基本方法:

A读事实: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B读人物: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和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C读评价: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和基本事实间的关系。

4.解题技巧

①简答题尽量做到“以文解文”,答题时要紧扣文本,组织答案:

A.扣题意(审题)

B.重提取(题干对应的句段)

C.分表里(去粗取精)

D.重条理(分条作答)

②探究题要做到“内引外联”,展开论述分析,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A“内引”依据:立足文本,引信息、材料、观点等形成论证依据。

B“外联”分析:联知识:文体知识、 分析鉴赏知识;联实际:现实情况、社会影响联自身:生活体验、阅读感受;“外联”应立足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不能任意延展。

C、答题规范:答对所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条分缕析,集中准确。

探究题答题基本思路:

①观点句,②分析句:“内引”文本(信息、材料、观点),“外联”理由(视题目需要展开),结合题目具体分析,③ 总结句。

六、基本题型题及解答思路

1.概括题:

(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例: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二)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文章结构题

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1.高考语文考试注意事项

2.20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3.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2)

4.2017年高考录取政策

5.2017高考试卷统一省份名单?

6.2017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重点策略

7.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断句十法

2.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二

一、掌握阅读现代文的途径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的第五题, 文章是茅盾的《海南杂忆》。文章后面交代了写作时间, 即1963年5月13日。这个时间很重要, 因为1963年我国正进入经济建设时期, 那么作者写海南, 表现它的什么呢?表现海南的新变化, 以及归国华侨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了解了这一点, 就会理解作者谈古说今的意图。否则, 我们就不理解作者引用苏轼的诗《儋耳山》和王佐的诗《天南星》的作用。

2. 熟悉文章的表达技巧

如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的第五题, 文章是季羡林的《马缨花》。这篇文章的第二、三两段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 用了什么技巧呢?原来作者写大院子里的生活是为马缨花的出现作反衬。正因为如此, 作者对马缨花才有感激的心情。不仅如此, 这篇文章的第十一段写了“光与影的对比”, 这里作者用了对比手法, 将新旧时代的马缨花作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 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所以, 学生如果不懂这篇文章运用的表达技巧,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就不准确, 回答文后的问题就会有偏差。

3. 品味文章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 阅读张承志的《大河家》回答第14—17题。要能够准确回答文后的四个问题, 就必须品读文章。怎样品味这篇文章呢?在整体通读全文, 疏通文义之后, 就要研读重要内容, 即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河家, 要表现什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韩三十八这个人物, 要表现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 再去阅读文章, 就自然地进入品读阶段。经过一番思考, 就会理解, 作者描写大河家, 因为它虽然不为人所知, 却沟通着中国, 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 看见黄河奔腾的雄姿, 还能感悟黄河与人民的依存关系;作者描写韩三十八, 是要表现经历险境、具有坎坷人生的人遇事胸有成竹, 而且在他心里, 对黄河有一种感激之情。对这两个问题的研读, 就是品味作者对黄河、黄土地和底层人民的依恋之情。如果不品读文章, 就难以把握作家要表达的情感。

二、掌握解答问题的方法

1. 理解句子的方法

如《大河家》这篇文章第15题的第一问:理解“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这就要联系语境, 理解大河家所起的“沟通”作用, 即 (1) 大河虽然偏疏, 原始, 不为人知, 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 (2) 在大河家, 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 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 (3) 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所以, 解释一个句子的语境义, 就要联系语境, 归纳句子在文中涉及的信息, 即用归纳法解答句意。

又如,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5小题的第一问:理解“等到回程, 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太阳已经有了倦容了”表明天色已晚。难道只有这一层含意?我们应从太阳联想到主人公黑妮, 这句话表现了黑妮的什么品质或精神呢?这句话表现了黑妮一天的行程紧张, 工作辛劳。所以, 理解一个句子的联想义, 就要由物及人, 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即用联想法解答句意。

再如,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 第五题第15题的第一问: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的含意。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煤油灯如同家产, 表现它的宝贵。那么, “累世的家业”隐含着什么深意呢?这句话中隐含的深意有: (1) 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 在贫困的年代里也是宝贵的; (2) 灯下的温馨和苦读, 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财富。所以, 理解一个句子的隐含义, 就要由浅入深, 由物及人, 探寻句子内在的情感, 即用剥笋法解答句意。

2. 分析综合文意的方法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 第五题第17小题: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 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综观全文, 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全文, 筛选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的信息, 结果找出三个信息, 再概括回答。即 (1) 灯火让作者不时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它是作者人生中的“永恒之火”; (2) 灯火下的祖孙相牵, 使作者贫穷的童年生活变得温馨而富有诗意; (3) 作者的成长离不开灯火下的夜读, 这是作者人生的第一步。所以, 回答一个问题的多项义, 就要分析筛选它的信息, 即用筛选法解答问题。

又如,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阅读第一、三自然段, 分析产生孤寂之感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我孤零零一个人在北京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另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城一片黑暗”。依据这两个原因, 可以概括出答案。所以, 回答一个问题的原因义, 就要分析它的内在原因, 即用分析原因法解答问题。

3. 鉴赏写作技巧的方法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4题:结合全文来看, 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怎样解答这道题呢?回忆文章开头的作用, 再联系《大河家》分析, 就会得出答案: (1) 开门见山, 点出文章的主题; (2) 挑明写作缘由,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 展现思想深沉, 情感饱满的特点; (4) 总领下文, 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 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所以, 鉴赏文章开头的作用, 就要联系旧有的知识, 即用联系法解答。

又如,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全国卷II) 第五题第17题: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 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 请加以分析。怎样解答这道题呢?筛选文中使用了对比手法的内容, 共有三项, 即 (1) 古代的海南岛是险恶之地, 如今是新天地; (2) 古代流放的人被弃置不用, 如今归国华侨大显身手; (3) 在明朝时老百姓把鸭脚粟当做粮食, 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牲畜。所以, 鉴赏文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内容, 就要在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对比的内容, 即用筛选法解答。

3.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三

所以要探索命题规律,找出答题技巧。

一、理解型

按照高考大纲要求,理解型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与重要句子的含意。该题型包括词语理解和句子理解两种:

1、词语理解

(1)命题规律:大纲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的规范义。

(2)答题技巧: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寻找对应的阐释。

(3)典型例题:“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分析: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要特别注意词语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根据语境,作者说“好久以来”、“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并决定要去瞻仰鲁迅先生“磨剑的圣地”,由此可知,“故乡”不是作者的故乡,而是鲁迅先生故乡,亦是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答案:鲁迅的故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句子理解

(1)命题规律:高考大纲要求能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而所谓重要的句子,通常指: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2)答题技巧:必须联系具体语境,透过句子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义,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转化为直白的语言;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典型例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赏析,要分析此句的表现手法,即运用了比喻和夸张;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即体现心的边疆的广大对人的意义,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答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理,以光辉、阔大的意境来感染读者,说明了我们人类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二、分析综合型

1、命题规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必须要对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辨别并加以选择,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概括并将它们融为一体。命题形式有:文中刻画的人、物、事,具有怎样的特点?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2、答题技巧。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方法: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要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3、典型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我们要总揽全局,整体把握。在本段中,可以找出“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听祖母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音容笑貌”等关键语句,然后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答案。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三、鉴赏评价型

1、人物形象分析型

(1)命题规律:分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性的写人散文或小小说的命题重点。常见的命题形式如: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

(2)答题技巧:①从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形象的意义;②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3)典型例题: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这个老狐狸,嘴倒甜!……竟一脸的灿烂。

分析:驼爷的思想品质,是在与“狗娃”的矛盾冲突中得到体现和刻画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神态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分析时应结合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读出其中隐含的信息。

答案:表明驼爷毫不退缩、忠于职守、坦荡、镇定、自信的优秀品质。

2、技巧分析型

(1)命题规律: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有表达方式的技巧,有表现手法的技巧,有材料安排的技巧,有布局谋篇的技巧,也有修辞运用的技巧,但不论哪一种技巧都有其常规的作用和效果。在高考中,技巧分析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作用是什么?……的好处是什么?请分析……的表达效果。

(2)答题技巧:先明确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此手法在文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最后,这种手法有何作用、好处或效果,结合语境加以说明。

(3)典型例题: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下面段落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分析:此题主要根据提干中的提示——“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两方面来解答。首先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端庄肃立”、“姿式高雅优美”、“商量”、“耳语”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从“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可知这是比喻手法,而“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和“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后再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的结构、内容,进而阐述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步骤一)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步骤二)从形、声、色等多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命题规律: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常见题型有:文中的材料表达了什么观点;概括材料本身的观点。

(2)答题技巧:可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可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可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3)典型例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问题: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分析:我们应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从“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中失去了首领”,得知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从“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看出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刚好得出5个信息点。

答案:刘和珍是勇士,是革命的首领;刘和珍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4、评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本考点主要是考查从整体上对全文或有关重点文段的思想观点、关键内容、陈述目的等的理解,侧重于对主要信息进行确认、筛选、辨别、评价,其核心是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其难点是对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理解,也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如果没有整体意识,就势必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命题规律:请联系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2)答题技巧:应注意: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拔高”。

关于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技巧,还有许多角度可以深入展开,但以上所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是针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展开来谈的。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现代文阅读题题目如何变换花样,都不会脱离课标规定的考点,只要我们掌握了考点,掌握了命题规律,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明确了它与题目的联系,就可以从容应对,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①方令孺《在山阴道上》,2006年高考湖南卷。

②毕淑敏《造心》,2006年高考语文天津卷。

③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一。

④柯灵《乡土情结》,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⑤宁春强《雁阵》,2004年高考语文北京春季卷。

⑥周 涛《秋光里的黄金树》,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4.高考论述文答题技巧 篇四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都是超过1000字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解题指导

一、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1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2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3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4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5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三、选择题解答一般方法

第一、比照原文 弄清概念 把握句意 辨析筛选。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 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 格外留意)

第二、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以下的关键词在读文本时要圈划出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 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抓住关键词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作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四、简答题解答一般方法

1、把握文章基本思路

切分语段层次;准确把握、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快速搜寻答题区间;组织表达语言,做到规范作答。

(1)养成切层分层意识,能够把握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2)具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3)答案利用顺序词或数字号列清思路要点

2、把握观点类题目解答方法

议论文的观点表述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文题即观点。一般议论文的文题只是个“话题”,它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话题来展开,但有的话题往往就是作者的观点。

(2)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因为议论文必须要达到“观点明确”这一最起码要求,所以有很大一部分的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阅读这种文章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文章开头一内容。

(3)有的议论文观点的提出必须要通过几个分论点来表述,所以观点往往会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带有一定的总结性和归纳性。

(4)有的议论文因为话题范围较大,内容多,形式散,它的观点提出分散在文章的几个部位,而非集中在某一处。这种的观点概括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

注重提炼概括观点:

①注意辨析文本中不同的论点(区分“我论”、“他论”)

如何辨析?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关注“在排他中提出自己看法(观点)”的情况,即在带有某种否定意味的表述中包含性地提出自己的说法(观点)。

②学会利用“反思”的方式进行筛选、整合信息,即抓住否定意味的词语、利用“正反相对”原理的判断推想,或者可以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反思”。

抓住否定意味语句,运用“反思”作答

例:根据文本回答:专家应该怎么做的?

在普通公众的心目中,学者是学术上颇具造诣、道德上堪为楷模的受尊敬的群体。但以上这些专家学者的表现,更像是表演。这种“专家秀”直接玷污了专家学者得以安身立命的良知、道义和学术操守。

这段文字揭露、批评了某些专家学者的“反面”形象,如果要根据这个材料来提炼、概括关于“专家应该怎么做的”观点,就可以利用材料批评的切入点(注意文中黄色字)转化为与其对立的表述。这就是运用“反思”作答的思路。

(答案:作为专家就应该有良知、讲道义,应该坚持学术操守,远离“利”的诱惑。)

3、答案规范

1)注意答案的组织顺序及角度

示例:《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问题:结合全文,你认为我们该如何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①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 ②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要以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依据。

③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逻辑渐进)

【解析】该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也涉及行文思路的把握,还有探究能力。参考答案要点三应是本文最主要的观点,中心观点。而要点一和二主要是针对现实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观点。

2)注意角度与完整性

示例《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问题: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以增强个人免疫力。

(2)要满怀生活的激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3)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等等之间的关系,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

3)注意信息的整合

示例:

我年轻初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

这段话要表达的道理是什么?

【分析】注意把握句间的并列关系,以相同或相似的标志词语作引导,把相关的句意归并起来,概括得出这段话要表达的道理。

【参考答案】:基于作品的独特性与个性去把握其全部的美与魅力,是人们追求的同一目标。

4)注意正面肯定作答

示例1: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怎样形成的?

错例:中国古诗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暗示作用,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答案:可以借助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而更多的是通过意象组合后的升华。

示例2:《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一文提倡什么观点?作者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在文中,作者主要是谈愚昧、黑暗如何危险,禁止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有何危害。如果照搬原文语句就不能切合讲“提倡”的角度的。

错例:本文提倡不要借口危险思想来禁止言论自由。

从“提倡”一词的使用要求看,如此说法不能成立。这就需要调整表述角度,进行转化性表述:提倡思想、言论自由。

方法小结

1.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答案要点:要①根据分数提示、②按照一定角度、③用数字号、④归并整合、⑤相关要点。

3.陈述句式,正面作答,力求简洁

①作答表述是否与题干自然衔接

②要点是否明确,是否可以分点(层)表述

5.高考文综答题技巧精选 篇五

提高文综总成绩就得把三科的成绩都提高。先来看文综中的政治。高三文科生在学政治的时候不用把所有东西都很清楚的背下来,对于政治课本里面的内容有大概印象,知道哪部分的内容在什么位置就好。

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做习题巩固,做题的时先自己分析做,做完了再看答案。不要害怕和答案相差大,做题是有一个过程的,慢慢的掌握了答题思路就好了。

把做错的题整理一下,仔细思考,看自己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反思总结来提高解题能力。

2、文综中的地理

文科生都知道地理中的图比较多,不管是平时学习、做题还是考试,都会用到地图,因此文科生学习地理一定要提高作图、读图的能力,通过地图来表达知识点。

3、文综中的历史

历史是文综三科中对于记忆的要求最高的,因为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都需要准确记忆,而且高三需要复习的历史内容还比较多,大大小小的历史时间更是不用说。

所以文科生学习历史要有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可以通过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来构建知识体系,然后再背;也可以把一个时期之内的历史事件串起来背,这样都能方便记忆。

4、文综考试

在文科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文综考试的时候题做不完,而且很多简单的题都做错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不能合理分配考试时间,为了节省考试时间不仔细读题,尤其是简单的题,结果因为审题不清把简单的做错了。再到后面的难题上浪费了时间也没有做对。

6.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六

要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答题,而不能使用生活化语言答题。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是专业术语,如: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等;哲学生活中的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质变、认识、实践、人生价值等等;政治生活中的国家职能、国体、政体、共和制、民主权利,依法治国、国家利益、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等。

二、语言表述要准确

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一定要做到科学、严谨、准确。例如意识的能动作用不能写成意识的反作用,人民民主专政不能写成人民专政,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写成宗教自由,对人民负责原则不能写成对人负责原则等等。

三、思路要清晰

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时要注意文字叙述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善性。既要做到语言精炼,又要答全要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接近一致。

例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本题的用意有二:一是考查考生对矛盾概念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对该题的辨析, 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希望引导学生注重对书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此题要求学生紧紧地抓住矛盾概念,运用所学的辩证法基本知识和原理,对之进行层层分析。

在辨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清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里的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矛盾不同逻辑矛盾,也不同于 人为制造的矛盾,人为制造的矛盾不能推动事物发展。”考生若能从这几个方面思考的话,那么就很少失分,反之则较多失分。

四、字体规范

字迹要工整,以行楷为主。字的大小以宋体四号为最佳。尽量杜绝漫画和美术上应用的特殊字体。

五、注意答案分层

7.高考政治简答题答题技巧 篇七

简答题, 顾名思义, 答案要简明扼要, 问什么答什么, 不必作过多的扩展。下面我就几种常见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发表我的一管之见, 以抛砖引玉。

一、为何类简答题

做这种题型要注意回答两个方面:一是原因, 二是意义。回答原因可从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危害性等角度思考;回答意义要注意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直接到间接、由眼前到长远、由微观到宏观、由经济到政治、由文化到哲学等角度来综合作答。

如: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社会地位, 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按劳分配的基础知识, 通过此题让学生知道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及其确立的原因。

答案: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第一, 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必然性)

第二,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可能性)

第三,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现实性)

第四,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必要性)

第五,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是分配制度上的伟大变革。 (意义)

二、辨析类简答题

辨析类简答题中材料所包含的观点错对混杂, 尽管是简答题, 却带有明显的辨析色彩, 主要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明确答题角度。了解材料到底包含几层意思, 并且要明确每一层意思是正确还是错误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 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第二, 回归教材, 确定答案所需要涉及的知识点。认真审读题中的观点和设问, 从中找出其理论依据, 即课本中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 结合设问组织答案。以课本理论为依据, 对每一层意思一一进行分析, 对的讲理由, 错的讲原因, 分析要事理交融, 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三、归纳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一般是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数据、问题创设情景材料, 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可以是同方面的, 也可以是不同方面的。它主要考查学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整体把握、归纳概括、分析推理等能力。

答题技巧:第一, 此题型由材料到观点, 即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相应的观点。一般是我们学过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生活中的基本理论、观点。对相关原理、观点的熟练掌握是做好这种题型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 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层次, 在此基础上, 通过每层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确定答题方向。

第三, 对材料的归纳要注意材料的具体内容与观点的一致性。在表述观点时注意与材料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例如: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 去年全国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行业的资产达到11.4万亿, 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3.3%, 该比重比2006年的33.6%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分布在煤炭、石油石化、冶金、电力、邮电、通信等五大行业的资产为7.1万亿元, 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3.3%, 比2006年27.3%提高了6个百分点。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现象?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 首先, 审设问, 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次, 审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国有资产规模扩大, 并持续向基础行业和支柱行业集中”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 体现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再次, 回扣课本, 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 需要运用课本中关于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来作答。最后, 要做到规范化答题, 即“答案要点化, 要点层次化, 层次段落化, 段落序号化, 规范日常化, 语言科学化, 书写认真化”。

答案:第一, 材料反映了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

第二,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材料中基础行业的国有资产在全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充分说明了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

四、启示类简答题

这种题型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 再根据材料回扣原理, 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 答题时可从坚持什么 (正确的) 、反对什么 (错误的) 、避免什么 (失误的) 、注意什么 (经验教训) 、做些什么 (国家、集体、个人或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或学校、社会家庭) 等角度考虑, 这种题型比前面几种要深刻一些, 透彻一些,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 否则就不是启发。

例如:小王是某校高一年级的学生, 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几位老爷爷在刺骨的寒风中下棋。他想, 要是老人们有一个安定的交流、娱乐场所就好了。于是, 他给居委会主任写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居委会对此非常重视, 经过多方努力, 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从政治生活的角度, 谈谈这件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分析:紧扣原理“民主管理”, 结合材料。

答案:第一, 民主管理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小王的做法, 正是积极尝试民主管理的做法。

第二, 通过参与民主管理, 我们可以学习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三, 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 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 我们能获得很多机会,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 大胆尝试民主管理的活动。

当然, 简答题还有很多题型, 但不管哪种题型都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把握命题材料, 明确命题主旨。即“材料引路联实际, 分析说明考能力”, 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

第二, 明确答题范围, 折射教材内容。

第三, 理清思路, 列出提纲。

8.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八

一、找中心句,纲举且张

文章中的语段通常是由中心句和展开句组成的,中心句是语段的核心、主旨,而展开句是为中心句服务的,是对中心句的丰富和深化。这些句子意义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段落,表明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心意思。对这些语段进行概括,找中心句是最重要的途径。找到了这些句子,就能纲举目张。

如2008年全国卷Ⅱ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试卷材料为季羡林的《马缨花》)

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进行概括,组织答案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第一段(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和第三段(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莲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主要信息,亦即中心句。第一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句、第三句都是对第一句的具体叙述,突出了第一句中的“孤零零”和“很深”这两个词语,很显然把握第一句,就答出了其中一个原因。根据第三段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第三段作者首先用设问的修辞,表明作者当时也有孤独之感,接下来的几句话具体阐述原因。其中“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最重要,是这个语段的中心句,余下的几个句子作者用白天、晚上的不同情绪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晚上独处的寂寞之情。

答案(1)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2)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

二、去虚留实,删繁就简

这是概括类试题中用得最多的方法,又经常和找中心句结合使用。所谓“虚”、“繁”是指语段中那些起阐释、说明、补充甚或是拓展、引申等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只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关键信息,但它们就像烟雾一样遮住了我们的双眼,概括时我们应合理地删除这些句子,留下关键信息,然后再简明扼要地进行表述。

如2008年江苏卷第18题: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试卷材料为《晚清学人杨守敬》)

这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题干中“哪几件事”和“重要影响”是关键点。本文所写之事很多很碎,列举哪“几件”事最好呢?那些出现在特定事件前后的点明意义的句子最值得考生关注,如第一段中的“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第二段中的“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学术生涯的转折点”。第三段中的“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等等。

通过去虚留实,删繁就简,我们先把握住原文相关段落的关键信息。如第一段:“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第二段:“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阚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第三段:“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再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挤兑掉无关的词语,剩下的应该是精华与核心部分,最后分要点写清楚,答案就做好了。

答案(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三、理清层次,防止遗漏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全文或相关段落作大致的层次分析,勾画出每一段或每一层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在勾画的基础上,概括出每段或每层大意,再根据要求逐一标出序号分条进行表述,如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等。划分层次时要注意文中的时间词语标志、地点词语标志、作者感情的变化、选材角度或内容的变化以及逻辑关系,如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等,要特别注意语段中的分号和句号。

如2008年安徽卷第14题: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试卷材料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

这也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答题时,最好对第二段(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接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进行层次分析,题目中明确指出从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提示我们本段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留心文段中的“如今”、“有一天”以及“有一天夜晚”等三个时间词语,思路也就非常清晰了。

第一个层次从“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到“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作者从自然现象的角度写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第二个层次从“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到“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从生活变故的角度写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第三个层次从“有一天夜晚”到文段结束。从心理感受的角度写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

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四、合并同类,提取精要

有些文章或段落,虽有概括力较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可能并不一致:也有一些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应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所举语段的信息不止一个,一一筛选之后,看看相关信息、相同信息、不同信息各是什么,都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传达的,然后将相同的进行大合并,相关的进行小合并。不同的并列到一起,从更高的概念范畴进行概括,也就是要把“苹果、香蕉、橘子、菠萝”等概括为“水果”。这种归类处理、提取精要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如2008年江苏卷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试卷材料为《晚清学人杨守敬》)

注意题干中使用的是“概括”一词,而不是“归纳”、“总结”,说明命题人不仅要求考生归纳、总结出第一段中“聪明好学,刻苦用功”、第二段中“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第三段中“专注学问”及“博览群书,潜心研究”、第四段中“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等词语和句子。而且要求考生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合并,作出概念意义上的概括:如好学精神、治学方法得当、交游广泛、视野开阔等。

答案(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盲从。(3)交游广泛,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当然。在做概括类试题时,把握文章或文段的主要信息也至关重要。一般说来,不同表达方式的语段主要信息特点是不相同的。如以叙述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等。以描写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以议论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论是什么等。以说明方式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有:①被说明的事物;②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抓住了以上信息,再综合运用前文介绍的方法。做概括类试题就比较容易了。

9.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篇九

概括:(全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情节)人物,事件

赏析句子:1.修辞

2.描写的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3.炼字 1.人物描写:常考描写手法。(1)人物描写五种方法——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共同格式:点明方法,生动形象反映人物怎样的思想与性格,揭示怎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外貌多出“交代人物怎样的身份地位、怎样的处境”,语言动作多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心理多出“交代怎样的心理状态”。

结合具体语境,五种方法可能还会涉及“揭示文章怎样的主题”。(2)侧面描写,渲染怎样的气氛,烘托怎样的人物形象。

(3)就事论人,通过事件看人物形象。格式“….,从XXX看出。” 考试重点是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表现手法(如铺垫、对比、象征、烘托、人称、想象、联想、引用、情景交融等)概括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词语

四字词语热心助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舍己为人,平易近人,见义勇为,实事求是,善解人意,聪明好学,心灵手巧,足智多谋,博学多才,积极进取,正义正直,和蔼可亲,爱憎分明,坚强不屈,持之以恒,意志坚定,锲而不舍,自强不息,风趣幽默,正直无私,成熟稳重,心胸宽广,沉着冷静

贬义词狡猾虚伪,自私任性,骄傲贪婪,奸诈傲慢,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刚愎自用,多愁善感,脾气暴躁,莽撞鲁莽,草率冒失,胆小怯弱

2.环境描写:

(1)作用:1.交待时间,地点

2.渲染了…的环境

3.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心情)

4.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奠定了…的感情基调(在文章开头)

(2)手法:多种感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修辞手法、写景顺序、时空变化。

3.炼字:

原义+引申义、语境义(手法)+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写出了…的…特点,情感; 叠词:1.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

2.增加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拟声词:生动形象,形象逼真

概括文章的主题:考点在归纳,从标题,关键句(开头结尾、议论抒情、反复出现、人物语言),分层三个方面概括。格式为“本文记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特点、品质、精神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启迪我们什么”。

小说的主旨:通过一件…事,讽刺了…现象(反面),呼吁人们应该…(正面)

表现手法:(1)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讽刺、悬念、抑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2)叙议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正面与侧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卒章显志、一语双关、以小见大;(3)修辞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偶(对仗)、排比、引用、设问、反问、互文、顶针。

句段作用:

开头段:奠定感情基调;引出下文,为下文什么内容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中间段:承上启下。过渡句段的作用: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使文章衔接自然,内容连贯。

结尾段: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升化主旨;揭示了什么中心;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发人深思,让人感觉余味无穷。

小说的结尾:小说的结尾又是小说的高潮,戛然而止,受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小说的结尾揭开悬念,让人感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构安排巧妙。开放式结尾,表明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发人深思。

线索:考点在记叙顺序和线索。

(1)顺叙(行文流畅,使读者容易理解)

(2)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避免平铺直叙)。(3)插叙(补充XX情节,交待原因,丰富内容(人物形象)、突出XX主题、增强渲染力,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

线索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紧凑

多条线索、多重线索的作用:充实文章内容,使情节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交流和抒情),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更好地揭示文章中心

标题:

对标题的理解(含义+作用)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作用:1.交待人物 2.渲染环境 3.概括情节

4.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揭示中心主旨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7.修辞的角度

表达技巧: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作用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重要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如线索、顺序、过渡、悬念、照应、详略、呼应)

多次写某事某物某人的作用:突出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人物形象,揭示…的中心主旨,使情节跌宕起伏,有波澜。写某些段落或语句的作用:先要概括这些段落或语句的内容。

语言特色:1.用词:准备,生动,科学,严谨,平实无华,明白晓畅,流畅自然

2.修辞手法

10.高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十

1、首先大略的看

现代文阅读比起文言文和古诗词理解起来要简单得多,所以我们首先要快速阅读一遍,特别是注意各段的中心句,大略的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内容,我们可以还可以通过标题来理解文章,一般标题就会文章主旨的最精炼部分。

2、定点扫描

我们做题时已经大概知道现代文阅读的内容了,这个时候可以选择答题了,首先我们要把题目看上一两次,理解题目的意思,我们才能给答案定个范围,然后我们精读这个范围的内容,做到深入理解与分析,再来回答问题会更容易些。找到了答题点后,还要精炼我们的答题方式,按点答题。

3、深入浅出

上一篇:工程安全监督申报下一篇:创业板上市规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