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故事作文(共10篇)(共10篇)
1.勤奋的故事作文 篇一
2月25日上午11时,吉林省体管中心内热闹非常。有关领导、自发来的市民、众多记者和周洋的父母一起见证了长春姑娘周洋的又一个奇迹:她和王濛、孙琳琳、张会一起在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以4分06秒61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勇夺桂冠
就在4天前,18岁的周洋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的决赛中,孤身一人粉碎了韩国三人的前后夹击和美国名将的撞击夺得冠军,2分16秒993的成绩也打破了该项目的冬奥会纪录,并实现中国短道速滑项目30年来在冬奥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也为长春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希望能有一双好冰鞋的坚强女孩
“大宝太不容易了,她能有今天,是创造了奇迹!”父亲周继文叫着女儿的乳名,女儿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同样让他激动不已。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女儿一路的艰辛。
周继文是吉林九台人,1986年到长春打工时不慎砸折双腿。经人介绍,和患小儿麻痹症的王淑英在1990年结婚。周继文没有工作,王淑英工作单位经营陷入危机,收入微薄,女儿周洋却在此时降生到这个困难重重的小家庭里。因为在羊年出生,王淑英给女儿取名周洋,夫妻俩将新的希望从此全部寄托在周洋身上,却因王淑英所在的单位解散连小周洋每月的幼儿园学费都无法按时交纳。夫妻俩双腿全部残疾,挣钱的出路有限。无奈之下,周继文去学做厨师,王淑英就在家加工熟食出卖,才算暂时解决了小周洋幼儿园学费的困扰。
虽然夫妻两个人都残疾,但小周洋在幼儿园的表现,却让他们开心,每次女儿参加跑步比赛都得第一名。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小学二年级。小周洋的“第一”特长被叶乔波的教练崔顺子发现,不久60岁高龄的崔顺子就将小周洋正式纳入自己的门下,学习速度滑冰。但每个月上百元的训练费又难住了一家人。为让女儿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夫妻俩工作之余用自制的“冰箱”卖雪糕增加收入。
女儿小,每次训练都要接送。可训练场地有限,参加训练的孩子只能“排班”进行,有时是深夜,有时是凌晨三四点。为了省钱,夫妻俩个连个闹表都舍不得买。赶上排在凌晨的训练段,夫妻俩个在夜里不知要“强制”早醒多少次看时间。“这孩子对滑冰有天赋,家里再困难都得让她滑下去。”
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买不起好冰鞋,穿的基本都是别人的旧鞋,因为不合脚,小周洋经常满脚都被磨出水泡。就是在这样的家庭困境中,周洋一天天成长。,小周洋在沈阳参加全国冬季项目锦标赛获得第一名。7月,她代表长春去哈尔滨参加一个全国比赛,此次比赛,她最希望自己能有一双好冰鞋穿。
教练想激发她斗志,就说只要你拿到第一名,老师就给你买一双好鞋。结果,在比赛中周洋拼尽全力最后获得冠军。拿着老师买的800多元的名牌运动鞋,小周洋低下头给教练深深地鞠了一躬,看着眼前这个倔强的小姑娘对滑冰的执著,教练当场落泪:“好孩子,你是好样的,以后你要是能冲出去,冲到国家队,冲到世界赛场上,你要什么老师都给你!”小周洋却一脸郑重地对教练说:“老师,你放心,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冲出去,为了老师,也为了我爸爸妈妈。他们供我太辛苦了,我不能让你们白辛苦!”
让父母生活得更好的奥运冠军
就这样,这个小姑娘在拮据的家庭环境中,凭着对成功的渴望和韧劲,在以突出的运动成绩迈入国家队。此后,周洋开始在短道速滑比赛场上渐崭头角:-的全国短道速度滑冰联赛长春站中,夺取女子1000米冠军;20长春亚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赛夺得金牌;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哈尔滨站女子3000米接力赛冠军成员;美国站女子1500米赛冠军,并以2分17秒162的成绩,刷新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励志一生 )2月,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运会短道速滑首日比赛中,周洋成功摘取女子1500米金牌,这是该届大冬会短道比赛首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获得的第一枚金牌。这个小姑娘,因此被国内外媒体誉为“周台风”,周洋比赛的凌厉风格再次让世界瞩目中国速滑。
2月21日11时56分,周洋创造了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的奇迹。在只有她一名中国人参加的1500米短道速滑比赛中,她位于第二道,三名韩国选手则分别排在第一、第四和第七道,对她形成了包夹之势。就在这样的压力下,周洋爆出了极强的体能和冲刺力,将其他人越甩越远。
更让无数中国网民和亿万电视观众动容动容的,是她质朴的夺金感言“可以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一点”,这个“90后”小姑娘,因此成为亿万网民心目中最美的人。
4天后,在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周洋和队友再次打破世界纪录,勇夺桂冠。
周洋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冬奥会冠军。对于周洋今天的成功,周继文说,周洋从不忌讳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训练的艰辛和家中的窘境,周洋说,没有她那样的过去,就不可能有好的将来。
周洋,18岁的小姑娘,因艰辛,而坚强;因坚强,终成功。
2.古人勤奋好学的故事 篇二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悬梁刺股”
汉朝人孙敬,字文宝,非常好学,从早到晚地读书。有时疲倦了,想睡觉,就用一根绳子系住头发,另一头拴在房梁上拉直。这时候如果再打瞌睡,就会被绳子拉醒。
战国时期,苏秦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的事。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不穿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书映着光亮来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资助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圆木警枕》:
司马光是北宋人,他担任官职后,因为发现自古以来还没有一部较系统的编年体通史,所以决心挤出时间来完成这部巨著。为了抢时间,不让自己睡觉睡过头,他自己设计了一种圆木枕头――警枕。人在睡觉时,只要一翻身就会醒来,于是起来继续读书...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3.勤奋学习的名人故事 篇三
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
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
4.怀素勤奋成功的故事 篇四
怀素从小就聪慧,并且热爱学习,尤其喜欢书法习字。在书法上,他特别认真努力。怀素家境贫寒,实在没有多余的钱给他买纸练字,于是,他就自己找来木板,不断地涂上白色的画漆,然后再在上面练字书写。但是,木板涂上油漆又太滑了,怀素觉得不好写字,影响他练习。当时,怀素住在寺院里,寺院附近有块荒凉的土地,他在荒地上种植了非常多的的芭蕉树。等到芭蕉长出叶片后,他就去把芭蕉叶摘下来,当做平常的纸张一样用来练习书法。
但是,由于怀素练习得太勤奋,没日没夜的练习使芭蕉叶很快就被摘光了,芭蕉的小叶片他舍不得摘,想等这些小叶子再长大些成大芭蕉叶。于是,聪明的怀素灵机一动,他带着自己的笔墨来到芭蕉树前就直接在叶片上练字。夏天,太阳炙烤着他,他汗水涟涟,脸被晒得通红;冬天,寒风凌冽,他的手被冻得开裂了,隐隐作痛。但这些,怀素都忍下来,什么都无法阻止他练字。
5.勤奋好学的故事600字 篇五
面对与同期出道作家相比,依然屹立在潮头的现状,海岩的说辞有点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最好没人理他,同时他又有点得意地回忆起前些年媒体为他举办“海岩剧”的场景。“20多年了,我始终在一线编剧的位置上,文学这事儿是难过,不像演员,演个戏又红了,文学是原创,过了巅峰就会沉寂。当时很红的作家,现在都不红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天。”
海岩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两张面孔,在昆仑饭店,他是威严的董事长;对朋友对儿子,他会变得尖刻,曾有人建议他写喜剧。这缘于他的生父——一个知识分子型国家干部。“我父亲宁丢人缘不丢包袱,得罪了不少人。我吸取了他的教训,说话还比较有分寸感,但我承认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我就没有他的才华。”
父亲讥笑海岩“聪明绝顶,不学无术”。天下大乱时,父母被关起来,海岩当了几年野孩子,因为生得瘦小,总挨揍。他崇拜力量,带着生存欲望强健体魄,成为游泳、篮球高手,又被单位领导评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上楼从来是一蹦四个台阶,第一次意识到身体不好,是只能跨两个台阶了。他的第一本小说《便衣警察》的手稿藏在壁柜里,父亲发现后讽刺道:“你还能写小说?为了批判看看吧,我不是你爸爸根本就不看这种东西。”第二天晚上父亲敲他的门:“后面还有没有?赶紧拿过来。”听到平生第一个读者不肯说出口的表扬,海岩预感他可能成了。
6.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作文字 篇六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需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历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带饱学之人。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欲望。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中国人重视读书、勤奋好学,已成为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中国民间有许多关于学习的格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等,也流传着很多古人珍惜时间、发愤苦读的故事。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战国时的苏秦,夜以继日地读书,实在太累了,就用锥子刺腿来使头脑清醒;
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瞌睡,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磕睡就会被扯醒。这就是历史上“刺股悬梁”的故事。
晋朝的车胤、孙康、匡衡,家里都很穷,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夏天的晚上,车胤用纱布做成一个小口袋,捉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亮看书;孙康在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读;匡衡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偷”邻居家的一点灯光读书。成语“囊萤映雪”和“凿壁偷光”所讲的就是这几个故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明朝著名散文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的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理论家。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每看一本书,不是一上来就从头至尾地去读,而是对着书本闭目沉思,猜想书中写了些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再打开书。如果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如果与猜想的不同,他就认真地去读。华罗庚的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7.名人勤奋学习成功的故事3个 篇七
先说说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鼻祖。他熟悉各种经典,曾删定《诗》、《书》,整理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他知识渊博,但总是“学而不厌”,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学问。入太庙,对于不明白的事情都要问过清楚。对于所学过的知识,他认为可以“温故而知新”,所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但皆不为时君所用。晚年回到鲁国聚徒讲学,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学者达七十余人。这时他仍然勤奋学习,《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就是用熟牛皮绳编联起来的竹简。春秋时还没有纸,书籍是写在竹片上的。皮绳多次翻断,说明他是反反复复的读,其勤奋可想而知。开卷有益这条成语一般人都熟知,它可是出自一位皇帝之口。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诏令李昉等人编纂《太平御览》一千卷,编成之后,“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勤奋,能不让人敬佩吗?
头悬梁,锥刺股,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典故。楚国的孙敬,好学不倦,晚上读书怕打瞌睡,就用绳子把头发捆住悬挂在屋梁上。我想这种精神可佳,方法并不妥,瞌睡来了,勉强读书是读不进去的,应该去活动活动,头脑清醒了再去读。战国时苏秦十次上书秦惠王,没有一次被采纳,回家后就发奋读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刻苦勤学当然是好事,但是用自残的方法来读书,未免过于残酷了。学习古人也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苏秦后来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身佩六国相印,率军攻秦。
8.勤奋名人故事 篇八
幼年的牛顿,学习成绩一般,但却非常喜欢手工制作。同时他还对绘画有着非凡的才华。
1648年,牛顿被送去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牛顿12岁开始上中学,这时他的爱好由手工制作发展到爱搞机械小制作。他从小制作中体会到学好功课,特别是学好数学,对动手搞好制作大有益处。于是牛顿在学习加倍努力,成绩大进。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地跑动,于是轮子不停地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1654年,牛顿进了离家有十几公里九龙的金格斯皇家中学读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
随着年岁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金格斯皇家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15岁时,由于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务农。非常渴求知识的牛顿,仍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苦读。
牛顿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牛顿的舅舅。终于在舅舅的资助之下又回到学校复读。
1661年,19岁的牛顿,考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鲁独具慧眼,发现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传授给了牛顿,并把他引向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
1664年经考试牛顿选为巴鲁的助手。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正准备留校继续深造的时候,严重的鼠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关闭了。
牛顿两次回到故乡避灾,而这恰恰是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牛顿在家乡安静的环境里,专心致志地思考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问题,思想火山积聚多年的活力,终于爆发了,智慧的洪流,滚滚奔腾。
短短的18个月,他就孕育成形了:流数术(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分析的基本思想。牛顿于1684年通过计算彻底解决了1666年发现的万有引力。
1687年,他45岁时完成了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科学巨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继承了开普勒、伽里略,用数学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轰动了全世界。
牛顿的数学贡献,最突出的有三项,即做为特殊形式的微积分的“流数术”,二项式定理及“广义的算术”(代数学)。
牛顿为了解决运动问题,创立了一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即牛顿称之为“流数术”的理论,这实际上就是微积分理论。
牛顿在1665年5月20日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数术”,因此牛顿始创微积分的时间来说比现代微积分的创始人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约早,但从正式公开发表的时间说牛顿却比莱布尼茨要晚。事实上,他们二人是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只不过牛顿的“流数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牛顿开始对二项式的研究是在从剑桥大学回故乡避鼠疫的前夕。他在前人瓦里士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负指数的含义。牛顿研究得出的二项式级数展开式是研究级数论、函数论、数学分析、方程理论的有力工具。
《广义算术》,则总结了符号代数学的成果,推动了初等数学的进一步发展。这本书关于方程论也有些突出的见解。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牛顿幂和公式”。
牛顿的数学贡献还远不止这些,他在解析几何中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一般曲线直径”理论,引起了解析几何界的广泛重视。
牛顿在其它科学领域的研究,毫不逊色于在数学上的贡献。
9.名人勤奋用功小故事 篇九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
“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 名人哲理小故事
★ 名人的小故事
★ 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小故事
★ 名人珍惜时间小故事
★ 外国名人读书小故事
★ 中外名人节约小故事精选
★ 小学生励志名言――无止境刻苦勤奋
★ 一个勤奋刻苦的同学作文
★ 关于勤奋的名人经典语录
10.中国古代名人的勤奋故事 篇十
1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2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4屈原洞中苦读。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勤奋的故事作文】推荐阅读:
古代名人勤奋的故事09-24
成功人士勤奋的故事10-07
关于名人勤奋读书的故事06-10
名人勤奋成功的故事100字左右07-25
名人勤奋刻苦终成名的小故事07-17
古代勤奋好学成语故事人物01-18
勤奋的作文500字:做一个勤奋的人12-10
勤奋的作文500字:勤奋是一种美02-17
初中勤奋的作文06-25
勤奋为题的作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