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

2024-10-28

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精选8篇)

1.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 篇一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一

一、新课程理论部分(20分)(一)、填空。(16分,每空0.5分)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或(教书育人)。本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或(获得知识)。的过程。

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也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5、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简答:(4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二、专业知识部分(80分)(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二)、选择(10分,每题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三)简答。(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四)、案例分析(10分)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一、教学理论部分

(一)、填空。(16分,每空0.5分)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或(教书育人)。(教育方针),(体系)、(结构)、(内容),(素质教育)。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2、(学习方式)。(习惯)、(意识)、(态度)、(品质)。(价值)、(人才)

3、(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或(获得知识)。

4、(促进)(研究)(开发)(建设)

5、(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不断发展)(进步)

6、(发展)(独立)(独立意义)(二)、简答(4分)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专业知识部分(一)、填空

1、科学精神、科学概念、2、成像、聚光

3、杨利伟

4、叶片、叶柄、叶脉

5、温度、温度计、液体热胀冷缩

6、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7、袁隆平

8、沉淀 过滤消毒

9、风(二)、选择

1、A

2、D

3、C

4、A

5、B 6

9、C

10、C、A

7、C

8、D 7

2.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 篇二

一、“以教人者教己”———做学习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教人者不但能教人, 也应教己, 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 也能教人, 即人人都是教育者, 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因此, 教师是“既当先生, 也当学生”。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假如教师对于课程理论把握不准, 认识不清, 教学就会迷失方向。

1. 与书本对话

教师成长如无读书积累做底蕴, 是很难快速成长起来的。我们开展了“读书伴我成长”活动, 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转变。读书活动中, 我们以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汲取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利用网络开展网上读书沙龙, 交流读书心得。结合工作开展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学习活动, 教师间互相推荐书目、读书演讲等。

2. 与同事对话

肖伯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与同事对话, 它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教育随笔是教师平时教学的脚印。我们开展了“教育随笔”交流会, 让教师与身边的同事对话、交流、探讨, 达到共识、共享、共发展。在对话中我们听到了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小事, 学到了同事们是如何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来进行教学的。

3. 与专家对话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专家的引领。我们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课题研究指导, 构筑了与专家交流、反思的平台;我们与专家对话, 把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向专家提出来, 在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充实自己。

4. 与孩子对话

我们鼓励教师蹲下身来看孩子, 与孩子对话, 共同谈论着孩子们关注的话题———蜗牛头上的触角是不是辫子, 西瓜虫是不是西瓜子变出来, 蚂蚁和芝麻是不是亲戚等。教师学习幼儿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独特方式, 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 做他们的朋友, 真诚地在情感方面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

5. 与家长对话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鼓励教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在赢得家长的信赖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后,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行是知之始”———做研究型教师

陶行知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我们充分采用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形式, 努力使我们教师“在做中学”。

1. 互听评课教研活动

教师的互听、评课活动, 可使个体教学理念重新建构与整合;可培养教师的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在“教研实践课”中经过教学、组织、反思后, 对每一个活动进行了剖析和点评, 在肯定学生的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我们要求执教者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同时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 从一个新的起点进行自检、思考、重构。对于听者, 通过“听评课”活动, 可以学到别人的经验, 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 用别人好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

2. 区域活动设置与材料投放研讨活动

游戏和区域有效管理, 是保证幼儿的自主活动。因此, 我们开展了立足课程创设区域活动环境的研讨活动。

我们组织教师对区域活动进行再认识, 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 翻阅有关资料, 在理论的指导下, 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学习活动, 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探索, 掌握知识。与此同时, 我们立足主题计划和幼儿的知识水平, 及时调整区域活动内容, 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适合的材料, 建立起和谐、自由、轻松的活动气氛。

在此研讨活动中, 我们得出这样的研究结论:教师始终是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 在活动中给予支持, 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 根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 及时地帮助与指导。

3. 主题环境创设研讨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与环境的融合”是我园多年来的研究内容。我们围绕“春天”的主题开展了创设主题环境的研讨活动, 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第一, 撰写主题环境创设的方案, 并组织大家共同就方案进行思考, 找出存在的不足, 大家同思考、共修改。第二, 利用班级博客、家校通等手段让家长了解课程的进程, 为家园教育的配合架起互动的桥梁。第三步, 教师、幼儿、家长三者的共同参与呈现孩子的学习痕迹。

我们围绕主题根据小、中、大不同年龄段, 设置不同区域, 创设各具特点的主题环境, 使教师践行了“在做中教”;孩子们参与同一主题下不同区域活动以及主题环境的创设, 使孩子践行了“在做中学”。活动最后, 每位老师都萌发了对主题环境创设的新感悟: (1) 关注主题活动的目标。环境的创设和材料提供是为实现主题目标服务的, 是在预设、生成、预设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使环境越来越丰富。 (2) 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提供的环境如果脱离了孩子, 就不能成为孩子自己的环境, 幼儿就无法介入与之产生共鸣和信息交流, 环境创设就形同虚设。 (3) 关注幼儿活动的过程。只有关注幼儿, 才能读懂幼儿, 在发现孩子的需求后及时完善环境创设, 使其与幼儿产生互动, 促使孩子得到发展。

三、“劳力上劳心”———做反思型教师

陶行知认为:“真正之做是在劳力上劳心。”这里的“劳力”对教师而言是教学实践, “劳心”在教师而言就是反思。倡导做反思型教师是课改新理念, 也是教师成长的需求。

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 是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结果等进行的自我回顾和分析的过程。

在自我反思时, 常常把自己充当“他人”, 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用儿童的眼睛看待自己的教育行为。当一个老师上了一节课后她会进行反思, 当一个班主任处理班上突发事件后她会反思, 当一个人看了某本书后也会进行反思……当活动结束时候的一刹那, 抓住你的所想———在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立即记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你会发现那是一笔不小的宝藏。

2. 集体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通过集体教研, 观察教育实践, 在相互听课的基础上, 每个教师都写教学反思, 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思考, 把同事的实践活动当做自己的镜子折射自己的影像。就是在这样的与同事的交流中使得原来为个人的经验成为共享的资源, 同时促使大家各自检查, 思考、重构自己的经验。

3.需求层次理论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篇三

一、关心教职工生活,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必须扮演好“后勤部长”角色,热心帮助教职工解决好后顾之忧,满足其生理的基本需求。教师的生活待遇、住房条件、赡养父母、子女的入学教育、家属的工作安排等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教师能够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知识密集型人群对薪金有相应的要求以提高生活质量。每当教职工本人或家庭有了困难,学校理应想方设法帮他解决问题。否则,教师很可能会束缚于矛盾和困难之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职工福利待遇

教职工可以利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自己在单位的地位权益、工作报酬、专业发展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公正地处理问题,使每个教职工都能在一种公正、安全的氛围中工作。特别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好评优、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敏感问题,以法律为准则,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管理法制化,创造安全氛围,满足安全需要。在现实中,教师对安全需求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障和就业上。另外,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科研经费申报、学术成果发表和上升空间的问题成为目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压力。

三、营造和谐氛围,创建向上的校园文化

教职员工不管从事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也不管新进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让其感受到他是学校教育团队中的一员,是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发挥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独特过程,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过程,是教师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教师正是通过传播知识的途径亲自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并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导向作用。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找到了对学校的归属感,也得到了爱与被爱、自尊与他尊的满足。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教师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导向作用,在满足教师精神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多种激励形式并行

教师劳动的实质是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能够对教师的劳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对教学日常活动起到管理和监督作用,而且可以满足教师自我尊重的需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评价标准在理论上是不完善的,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具有不同个性教师的劳动在客观上也是不合理不可取的;同时,这种方式把模糊的感觉转化为明确的分数,在操作上同样是缺乏科学标准的。现今学校应该推行一种更为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即发展性教师评价。满足员工的自尊需要,除了建立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外,最常用的是奖励,它不仅使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成就得到了尊重,同时也赢得了信任和社会地位。

五、树立多元化价值取向,提供更多自我实现机会

一旦前几项需求得到满足后,自我实现需求就成为教师的主导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 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自我实现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教师追求的是“桃李满天下”的境界;有的教师则追求在学术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成为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有的教师立志于学校管理工作,期望成为一名出色的管理人员。只要它是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无论它属于何种类型或形式,管理者都应该给予尊重,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管理者在满足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应大力提倡树立共和共荣的人生观,求同存异,让更多的教师完成自身自我价值的实现。

4.小学数学教师理论考试试题3 篇四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③)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 ②共同发展 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②)。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③自己创造教材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③)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 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9、“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④)。①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②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③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④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

(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

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

分析要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5.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 篇五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展开。大多数人评价一节好课,往往把课堂气氛的好坏作为评定这节课好坏的一大依据。其实,更要紧的还在于看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主阵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可这往往被忽略,特别是中下学生的学习很难顾及。对这一现象,往往教师应有明确中的认识,要让学生的课学教学有效,依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驾驭,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熟悉和理解,依赖于教师教学素养和智慧的提升。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

一、注意问题的设计。尽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二、注意能作出有效“激励”,有激励性人格的教师,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也能决定教师教学和有效程度,让更多学生的信任,也能决定教师教学的有效程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总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教师努力的目标方向。

2,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主要表现是: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固然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但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是欣喜与思考。

传统教学的“问答式”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就是“满堂灌”,学生只有先举手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 “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者、引导者、参与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对于学生的插嘴现象,我们的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让学生先做判断、分析,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在“情感与态度”中强调:学生应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创造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并抓准时机表扬鼓励,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积极

26.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文后的问题:

材料一。“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教室要安静。”不少教师强调课堂要鸦雀无声,追求课堂秩序井然。

参考答案:

①课堂里没有秩序、没有纪律是不行的,但秩序和纪律都是手段,不是目的;②过分地强调安静并不科学;③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习得更好(让学生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积极地思考/„„)比让学生安静更重要。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材料二。张同学从小酷爱天文,每次向家长和教师提出的问题都与天文有关,家长认为孩子满脑子奇思异想,对他们认为的主科语数外下功夫太少,会影响他将来的学习、升学与就业,多次横加阻拦。班主任则认为张同学有天文的潜质,便建议张同学自己做一个人生规划设计,并联合家长、自然学科教师共同指导,使张同学正确处理好了学科学习与业余爱好的关系。后来,张同学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几年后硕士毕业,分配在北京天文馆工作。

(1)分析材料一,反思“课堂上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4分)

(2)材料二中,班主任有着什么样的学生观?请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略谈如何突出这一学生观?(6分)

参考答案:

班主任老师有着主体性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突出学生主体性要提倡学生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30.教学评析: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某特级教师 “相遇问题”的教学片段,请你根据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合该教学片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10分)教学片段: „„

两生上台模拟情境:8:00张

三、李四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8:05两人相遇。思考:张三走了几分钟?李四走了几分钟?

一共走了几分钟?为什么?

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各自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小强每分钟走100米,小丽每分钟走50米,4分钟后两人相遇。小强和小丽两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自己用文具演示。

思考:两人在哪里相遇?相遇点离谁近一点? 选择:老师讲,还是同学们自己做? 学生强烈要求自己做。做完的同学上台板演各种不同的解法:想法一样的,就上台在相同的解法旁边签个名;不一样的就上台写出来。

指名由学生当小老师,自己组织讨论解法一:100×4+50×4 学生(公开课借用学生)开始不知所措,慢慢有人指出: 没写单位,列式太复杂。所说均为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教师(坐在小老师的座位上,举手):×老师,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吗? 得到首肯后,教师先后问:

100×4是什么意思? 400+200是什么意思?

小强走的路和小丽走的路怎么就是小强和小丽两家的距离?

每个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抢着要帮助老师。有的能意会,却解释不清楚,其他学生就借助手势或演示帮助他继续理解清楚。

下一个算式,你们能自己组织讨论和提问吗? 全体学生:能!

学生自主讨论(100+50)×4 学生1:100+50是什么意思? 学生2:150×4是什么意思?

小老师指名回答,学生讨论热烈,且有一部分学生能清晰说明100+50、150×4的含义。教师课件演示:1个150米,2个150米,3个150米,4个150米。„„

评分标准:

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结合课例,说明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1)课前,应当精心钻研,准确解读教材,把握学生已有经验和基础,设计数学学习的核心问题,以及恰当的教学活动;

(2)课中,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3)课中,有效组织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分享思维成果。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数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思考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3、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答: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

二、[案例描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⒉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案例分析](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

答: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三)[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②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③ 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

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

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

师:用加法也可以。

生2:用乘法。

师:好的。

④练习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答: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四)、[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五)案例描述: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太远,和白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情,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有个别学生看到了课后的内容说出来是12千克。教师接着问,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马上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一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思考题:原题与改动后的题目比较有什么异同(包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目标的维度、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答:“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一个比较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练习,但是它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提供具体有趣的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学习体验,并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算理。

从上面的两个情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情景,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缺少吸引学生的素材,学生很难对这教材产生学习积极性,也不可能很好的参与学习的过程了。

6.二技校电焊工专业理论考试题 篇六

一,填空题(40*1)

1、埋弧焊时对焊接区所采用的保护方式是。(A、气保护;B、渣保护:c、气渣联合保护);

2、在电弧静特性曲线的水平段,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电弧电压保持。

1、焊接时使用手提式照明灯的安全电压应在 伏以下

(A、上升;B、不变;c、下降)

2、电焊机外壳必须采取 的措施,以防止使用时产生触电事故。

3、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弧焊电源输出电压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称为电源

3、按照焊接过程中金属所处的状态不同,可以把焊接方法分为、和

三类。

4、电弧焊时气够电离的方式主要有、、和。

5、焊接时电弧电压是由 电压降、电压降和 电压降三部分组成。

6、弧焊时熔滴过渡的形式大致有、、。

7、低碳钢焊缝金属一次结晶后的组织为 组织。

8、焊接接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和。

9、按空间位置来分,焊缝可分为、、和。

10、在Bx一300得机型号中,“B”表示 “x”表示 “300”是表示焊接电流的 值为300安。

11、手弧焊时焊接规范参数主要有 和。

12、H08A中,“H”表示

“08”表示钢中含碳量

“A”表示。

13、E0-19-10-16是 焊条的型号。

14、手孤焊时运条的三个基本动作是

、和。

15、焊接检验可分为 和 两类。

二、选择题(15*1)

的。(A、外特性;B、动特性;c、静特性)

4、焊接电弧中的电子是 从已发射出来的。

(A、阳极;B、9&l梓;c、阴极)

5、使用 弧焊机时最容易产生由自身磁场引起的磁偏吹现象。

(A、交流;B、直流;c、高频)

6、对碳素钢进行碳弧气刨时,其电源应采用。

(A、直流正接;B、直流反接:c、交流)

7、MZ-1000型焊机是 焊机。

(A、氩弧焊;B、埋弧焊;c、_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8、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的缺点是 较多。(A、气孔;B、夹渣;c、飞溅)

9、埋弧焊时,若其他参数不变,随着电弧电压灼增加,焊缝的宽度、熔

深。(A、增加:B、不变:c、减小)

10、钨极氩弧焊时的电弧功率,适用于 的焊接。

(A、较小:B、较大:c、厚板;D、薄板)

1l、氩弧焊时的电弧功率较小,适用于薄板的焊接。

(A、钨极;B、熔化极:c、金属极)

12、钎焊时是采用比焊件熔点 的金属或合金材料作为钎焊料。

(A、高;B、一样:c、低)

13、在直流电源使用酸性焊条焊接薄板时,为防止烧穿应采用。(A、直流正接;B、直流反接;c、直流正、反接)

14、焊接时常用合金元素 来脱硫,以减少形成热裂纹的倾向。(A、碳;B、锰;c、硅)

15、结构钢焊条的熔渣主要是由 组成的。(A、碳化物:B、氟化物;c、氧化物)

三、判断题(15*1)

l、锡焊和铜焊是典型的熔焊方法。

2、焊接电弧弧柱的温度与焊接电流的大小无关。

3、焊接电弧中阴极区的温度要高于阳极区的温度。

4、手弧焊机的空载电压越高越好。

5、硅整流弧焊机是将交流电经过硅元件整流而变成直流电的一种焊机。

6、当焊机的容量足够时,~台弧焊机可以供两个焊工同时使用。

7、焊缝金属晶粒粗大是电渣焊的主要缺点。

8、奥氏体铬镍不锈钢焊接时,不应该进行预热。

9、填满弧坑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裂纹和应力集中。

10、消氢处理的目的是减少焊缝和热影响区中的含氢量,防止产生冷裂纹。

11、牌号1108焊芯中硫、磷杂质的含量要比HOSA焊芯的多一些。

12、前一天已烘干过用剩的碱性焊条,次日使用时可不再重新烘干。

13、E4303焊条的脱硫效果要比E5015焊条好。

14、在焊条直径相同的情况,不锈钢焊条的焊接电流要比碳钢焊条小一些。

15、焊条直径越粗,所产生的电阻热应越小。

四、名词解释(6*2)

l、焊接。

2、埋弧焊

3、电弧偏吹

4、负载持续率

5、焊机外特性。

6、碳弧气刨。

五、问答题

1、电弧过长会出现哪些不良现象(6分)

2、焊接作业时怎样预防弧光辐射伤害?

3、焊接时常见的焊接缺陷有哪些?(4分)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36

2、接地

3、熔焊;压焊:钎焊。

4、热电离;碰撞电离:光电离

5、阳极区;弧柱;阴极区双

6、粗滴过渡:短路过渡;喷射过渡

7、奥氏体

8、对接接头:T形接头:角接接头:搭接接头

9、平焊缝;立焊缝;横焊缝:仰焊缝。

10、弧母变压器:下降外特性;额定

11、牌号;直径。

12、焊接用钢;0.08%;高级优质钢

13、不锈钢

14、向下送进:横向摆动;沿着焊接方向移动

15、破坏性;非破坏性 二选择题

1、渣保护

2、不变。

3、外特性

4、阴极

5、直流

6、直流反接

7、埋弧焊。

8、飞溅。

9、增加;减少

10、较小;薄板

11、钨极。

12、低

13、直流反接

14、锰

15、氧化物 三判断题

1、×;

2、x;

3、×;

4、×:

5、√;

6、×;

7、√;

8、√:

9、√;

10、√;

11、√:

12、x;

13、×;

14、√;15√;

四、名词解释

1、焊接就是通过加热或加压,或两者并用,并且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焊件达到原子结合的~种加工方法。

2、电弧在焊剂层下燃烧进行焊接的方法称为埋弧焊。

3、焊接过程中,因气流的干扰、磁场的作用或焊条偏心的影响,使电弧中心偏离电极轴线的现象称为电弧偏吹。

4、负载持续率是指焊机负载的时问占选定工作时间的百分率。

5、在稳定状态下,也即电源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情况下,焊机的输出电压输

出电流与输出电流之间的关系,称为焊机的外特性。使用石墨棒或碳棒与工件间产生的电弧将金属熔化,并用压缩空气将其吹掉,实现在金属表面上加工沟槽的方法称为碳弧气刨。

五、问答题

1、焊接电弧过长会出现下列几种不良现象: ①电弧燃烧不稳定,易摆动,电弧热量分散,飞溅增多,造成金属和电能的浪费:

②焊缝厚度小,容易产生咬边、未焊透,焊缝表面高低不平、焊波不均匀等缺陷; ③对熔化金属保护差,空气中氧、氮等有害气体容易侵入,使焊缝产生气孔的可能性 增大,使焊缝的力学性能降低。

2、弧光对人的皮肤和眼睛有较大的刺激性,因此焊工预防弧光辐射应采取以下措旌

①焊工必须使用有电焊防护玻璃的面罩。②面罩应该轻便、成形合适、耐热、不导电、不导热、不漏光。③工作时,焊_工应穿白色帆布工作服,防止弧光灼伤皮肤④操作引弧时焊工应注意周围的人,以免弧光伤害他人的眼睛。⑤在厂房内或人多区域进行焊接时,尽可能地使用屏

风板,避免周围的人受到弧光伤害 ⑥焊工,装配工应配戴防光眼镜。

7.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 篇七

一、布迪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尽管早期学者已涉及社会关系的资本研究, 且使用了“社会资本”一词,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 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时, 此概念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资本”以及“惯习”概念。所谓“资本”就是“积累的 (以物化的形式、具体化的、内深化形式的) 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 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者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90]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 其中文化资本以身体化、客观化以及制度化状态存在。此后,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指出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土地和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所处社会环境构成的社会资本这三类资本;著名社会学家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 / 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2]在这一概念中, “资源”是中心词, 占据重要位置, 所有行动者都会采取行动来获得有价值资源, 以促进自我利益。个人的目的性行动则分为同质性互动与异质性互动, “前者以拥有相似资源———可以包括财富、声望、权力和生活方式———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征。后者描述的是拥有不同资源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会资本理论, 不难发现特级教师从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毕业生, 自步入教师岗位后, 能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3], 就说明特级教师一定善于积累社会资本为自己的成长服务。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入手, 拟结合人民教育编辑部汇编的《名师人生》一书中43位特级教师为分析对象, 总结其何以有效调配各项资本, 并凭借资源谋求同质性和异质性互动时实现资本的多重转换, 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二、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分析

通过对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 可以得出特级教师之所以专业发展优于其他教师就在于他们有意识并善于应用各种资本, 妥善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1.学习和教育科研:文化资本的积聚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表现状态有三种, 一是身体化状态, 表现为心智和肉体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 这种文化资本多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二是客观化状态, 表现为文化商品, 它们是理论的印记;三是制度化的状态, 意指社会对资格的认可, 特别是颁行的资格证书和文凭。该书中的名师大都是初中、中师毕业, 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止步, 而是积极谋划后期的文化资本再积累。这些特级教师或因深感理论水平过低或放弃多年爱好, 如李吉林放弃了年轻时打球的爱好, 婉言拒绝了邀请和疗养等, 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或萌发继续求学之路, 如邱学华就为了研究小学教育, 决定报考大学深造, 并一举考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此, 他遇到了刘佛年、沈百英、张耀翔等知名教授, 广览了小学算术教学方面的藏书, 尝试编出了大学用书。正是在求学过程中有幸遇到大师, 结交今后课程论等方面的同学, 为他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张思明因家庭原因放弃进入大学, 但在继续深造的坚强意志的引导下, 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完成了在职硕士学位。[4]

这43位特级教师大都来自普通之家, 有些还在幼年遭遇变故, 他们的家庭并未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资源, 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学习信念, 不断求学的决心, 或进入大学深造, 或放弃其他爱好, 在多年的学习和研修基础上最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资本。

2.提升和内化:同质性互动

《名师人生》中列举的特级教师进入的学校并不是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小学, 初次踏入教师岗位也并非完全如鱼得水, 他们能将文化资本的基础迅速扩展, 就在于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后, 善于应用同质性互动。他们有些接触了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前辈而深受启发, 如支玉恒受到了斯霞、袁瑢、杨再隋等名师的提携和帮助, 教学、为人等更进一筹;吴正宪在教学改革之路上蹒跚摸索时, 有感于特级教师马芯兰教改, 便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题;有些则与先进思想进行同质互动, 如张天孝听区内一位校长谈到上海崇明区的“三算结合”后, 突发灵感, 建议领导依托进修校在本地区开展“口算、笔算、珠算结合”的教学实验。[4]以此为基础, 张天孝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文章;李元昌颇为崇拜陶行知, 故在与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的提升。李元昌论学问、声望等远不及陶行知, 但是他们选择了共同生活方式, 也就是回归到乡村中, 力图在乡村这篇土地中实现自己的教学梦, 并力图通过语文学科入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途径。陶行知所走之路就是很好的探索, 通过相似路径实现的同质性互动推动了李元昌自身的提升和内化。[4:78]

特级教师通过与自己力求达到的榜样, 或感悟的教改思想等进行同质互动, 通过内化思想和行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不断提升, 一步步向特级教师迈进。

3.拓展和延伸:符号资本的运筹

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指的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可的, 能够生产、再生产和长期积累的声誉、名声、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等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稀缺资源。《名师人生》一书中的教师在还没有成为特级教师之前, 大都秉持着以学生为本, 爱每个学生的心, 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中, 他们不盲从于固有教学模式, 均讲求教学艺术, 践行教学改革。也正是他们敢于作为、敢于试验的精神, 支撑了他们最终教学改革小有声势, 使得他们获得了一定荣誉和声望。这些符号资本使得他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使得更多学者、领导等对他们赋予更多支持和帮助, 也进一步参加省级、国家级课题, 参加省级、国家级以及世界级研讨会等。如张桂蕊成为县级教学能手后, 成为其前进的“鞭子”, 他更加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地向上攀升;成为特级教师后, 她又参加了省级重点课题, 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由于符号资本的获得, 使得特级教师获得资源、同伴、前辈等的更有力的帮助或推动, 促进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教师发展中社会资本积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 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何以实现专业发展?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可以为广大教师所借鉴。特级教师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同质性互动以及符号资本所带来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 实现了自身专业发展。今后, 广大教师在专业发展时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理论,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

长期以来,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虽一直提倡“教师要成为学习者”, 要通过科研、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优化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后, 大多忽视了后期文化资本的再积累。《名师人生》中的特级教师他们虽然前期学历不高, 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等积极进行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这就说明“学历低的教师也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 高学历教师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 [5]关键在于踏入教师岗位后是否注重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因此, 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学校管理者等都要注重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文化资本的再积累, 打消“高学历就是好教师”的狭隘观念, 创造有利条件, 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 通过“教学做合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重视符号资本的延伸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因此, 特级教师是模范, 是一种学术和师德的代表。特级教师所拥有的符号资本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声望、荣誉, 因此要广泛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并不是侧重于“宣传和介绍特级教师的生平、事迹和工作成就, 展示特级教师在学科教学案例, 建议和反思当下特级教师制度”, [6]而是要利用特级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其他教师进行熏染, 或是成立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讲学, 或是实行当地教师与特级教师结对子互相帮助, 或是建立特级教师互动网站, 实现特级教师在线互动来帮助急需提升的教师。

3.强调教师的同、异质互动

当下, 特级教师虽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 但是特级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学术能手, 其富含的优秀资源、教学经验等大都仅是局限于书本、经验的介绍, 忽视了其与其他正处于发展期的教师的同质互动, 也更忽视了特级教师与其他领域的异质互动。特级教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群体, 要继续保障其与相似经历的同质群体进行互动, 也要注重与处于发展期的教师进行互动。此外, 还要注意的特级教师除要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 学校的正处于发展的教师等进行同质互动, 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互动的范围, 实现异质互动, 也即实现特级教师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互动。只要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 也只要那样才能将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吸纳到学校中,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有利于学校拥有教学名师。更多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所蕴藏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

特级教师通过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 促使其最终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其他教师要想不断发展, 就必须不断借鉴社会资本理论, 娴熟地应用社会资本来促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摘要:特级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 他们能获得专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功, 与其有效地积累社会资本等密切相关。本文结合社会资本理论, 通过《名师人生》一书中特级教师案例进行分析, 指出特级教师可以成功累积文化资本、符号资本以及有效进行互动。特级教师的经验对其他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是:要注重积累文化资本, 扩展符号资本以及实现同质、异质互动。

关键词:特级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社会资本理论

参考文献

[1]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2]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3]特级教师评选规定.人民教育, 1993 (Z1) .

[4]人民教育编辑部.名师人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5]胡定荣.影响优秀教师成长的因素——对特级教师人生经历的样本分析.教师教育研究, 2006 (4) .

8.教师专业理论考试试题 篇八

新教师 专业成长 困境长期以来,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话题。针对新教师的成长路径,历史上有三个倾向:即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关注实践经验、提倡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教师成长路径是当前的主要倾向。从表面上看,新教师专业成长只要遵循专家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就一定能够成长为合格的教师,一定能够热爱教育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事实并非如此,很多新教师在入职后很长一段时间并不能很快进入教师角色,有些通过一些途径转入政府部门,有些通过考公务员离开教师行业,有些甚至辞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学者们不断探讨与创设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指导策略的时候,他们忽视了学校现实的功利性环境给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所带来的困境。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现实困境表现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本文就新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做一梳理,力图在理论与现实上找到有效结合点,使新教师从专业成长的困境中走出并获得成长。

一、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困境及批判

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理论困境是指有关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理论决定论、实践决定论等,不能对现实教学中的新教师起到有效帮助和指导的作用,新教师面对现实,依然表现出盲从和困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理论决定论、实践决定论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视为一个预期的、可控的行为,期望新教师通过专家、学者开发出来的固定教学模式或程序获得快速成长。这些理论与实践策略将新教师作为一个单向度的、物化的客体来对待,忽视了新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1.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的批判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无疑将新教师确定在了一个不利地位。福勒(Fuller)和布朗(Brown)研究认为,新教师的成长经历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阶段、关注学生阶段,新教师处于第一阶段,其特点是初次参加工作,主要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无暇顾及其他[1]。伯登(Burden)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教师发展有三个阶段论:求生阶段(survival stage);调整阶段(adjustment stage);成熟阶段(mature stage)[2]。在伯登的理论里,“求生阶段”就是参加工作初期的新教师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教师的教学活动和适应环境的知识有限,新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科教学,却缺乏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遇到问题缺乏信心,不敢或者不愿尝试新方法。伯利纳(Berliner)将教师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新手教师以审慎为主要特征,他们谨慎而刻板,在教学中循规蹈矩,不知道灵活变通[3]。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经验的积累来获得更多的信息。上述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新教师关注自身要多于关注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还表现出很多方面的不成熟。显然这种预设将新教师的教学潜能有意无意地压制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新教师一开始就在毫无批判地崇拜和接受理论,对这些理论产生畏惧与依赖心理。如果新教师发现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会以自己所处发展阶段的能力不够而找借口,获得心理平衡[4]。

2.对理论决定论的批判

新教师专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理论决定论,该理论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持这一个观点的学者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只有将理论知识学扎实,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得心应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体现在师范生的培养和新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以基本理论学习为主,专业知识、通识知识、教育知识、学科知识等等,被分割成具体的板块进行学习,其假设就是学好了这些知识就可以胜任教学。另外,在新教师培训过程中,专家们也以独白话语的形式强调理论与知识的灌输,并告诫新教师他们将遇到的阶段、途径以及如何应对。新教师从师范院校开始就一直处在理论知识的不断灌输之中,被动地接受,鲜有人提出质疑和批判。

3.对实践决定论的批判

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另一焦点就是实践决定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只是一个精通理论的理论家,其培养过程体现的是物化的人际关系。强调实践中心的学者认为,教育知识与经验的积累要依赖于实践,从实践中来的知识理论才能反过来指导实践。施瓦布首先提出了课程理论是“实践”科学的观点,以期让教师作出明确的实践判断[5]。实践成为了一种开放、灵活、流动的人类活动。当前在教师培养、培训领域中,教育实践、个人知识、教育情景、关键事件等已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依靠性力量。

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使新教师逐渐形成了对专家、对理论知识的盲目崇拜,甚至畏惧心理。新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会不假思索的寻求理论上的帮助,在提升自己能力方面也自然而然的依赖继续教育、进修或者听专家的课,将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实际所处的教学环境完全割裂。同时对实践功能的无限扩大,使新教师在成长中容易滋生经验主义,认为新教师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积累才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新教师自然成熟的观念就会占据上风。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经验和教育知识,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与知识表面显然是不够的。没有教育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没有感性到理性的质的转变,就不可能获得有关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实践也就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与模仿。

二、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困境及反思

无论是以理论知识为原点还是以实践为原点的新教师专业成长,其初衷都是为了使新教师能够快速胜任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于新教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后能够对教学实践掌控的预设;强调实践优先是基于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以及为学生发展的考量。今天的教师教育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不断积累新的理论知识,形成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又对实践进行指导与修正。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是对理论与实践的简单结合、机械模仿,也不是对理论与实践的盲目崇拜,它要求新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对已有的专家理论与实践策略进行去弊与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期望新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的教育现实再批判性地选择专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创生意识。

在理论与实践创生意识的新教师专业成长思路下,实习、师徒制、教研组活动、专家观摩课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断涌现,也已成为解决新教师专业成长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手段。但就现实的实践过程来看,那种为了新教师创生意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已完全被抛至脑后。现有的这些理论与实践结合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或者形势化,或者依然延续着模仿和崇拜。例如,师范生的实习,主要目的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具体实施中,师范院校为了节省资源,减少指导教师,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因缺乏充足的指导教师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指导[6]。师徒制目前也广受诟病,很多指导老师只是在备课时帮助新教师选择课程,指导新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课程中哪些是重点难点,但这些帮助,在复杂的课堂情景中,几乎是空洞的理论,起不到任何作用。教研组活动中,教师迫于竞争、考核的压力,对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都有所保留。专家观摩课是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的主要表现,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小学变得急功近利,什么理论有效就赶紧移植。新教师为了快速成名,热衷模仿、移植一些新方法、新模式。这种模仿与移植往往使新教师掌握的知识经验仅仅停留在初级认知层面,并不能内化为新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智慧。

总之,新教师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和环境,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虽然习得了专家们的理论与实践,但由于忽略了新教师的自我创生意识,其所学或专家所建议的理论和实践指导策略在面对现实的教学情景时往往显得苍白无力。究其原因,不是理论知识不丰富,也不是实践策略不全面,而是面对具体的教学环境,我们的理论与实践被搁置了,被其它的一些如功利、权力、私欲、观念给消解了。

三、解决新教师专业成长理论与现实困境的路径

新教师专业成长所面临的理论与现实困境,究其根源除了传统的观念在作祟外,现实中学校以及教师之间的功利倾向是最终导致新教师陷于困境之中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从传统的新教师成长路径去考虑,如入职教育、工资、科研、师徒制、观摩课等方式,而是要从新教师个体经验、新教师生命等方面入手,祛除功利之心和私欲,把新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学校与所有教师参与的一项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教师走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

1.关注新教师的个体经验

新教师的个体经验,是指新教师为了获得发展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持续过程,是教师“企图把所获得的知识统一起来,形成持久的性向和态度”[7]。长期以来,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被限定在依靠外部力量最终达到改变。师徒制、观摩课等成为了被推崇与追捧的方式。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师徒制与观摩课在新教师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我们高唱“名师出高徒”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是一把双刃剑。新教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有着独立价值观、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的个体,他不同于指导教师,也不同于观摩课中的专家,他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专家与指导教师的实践知识更多的是一些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是基于专家、指导教师的个人实践经验而获得的,体现着专家、指导教师的风格和特点,大量的缄默知识具有不可传递性,新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或者根本无法获得。如果忽视新教师自身的个体经验,一味地注重专家的外部塑造,这只能使新教师亦步亦趋地追随所谓的专家、大家,使其教育职业行为狭隘化。因此,学校领导、专家要尊重与关注新教师的个人经验,确立个人经验、个人内部的能动性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不竭动力。新教师要在正确信念与教学理论指导下,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依据个人经验,依据新教师个性品质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2.祛除学校与教师的功利倾向

当前学校与教师个体的功利化倾向是制约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为了以最快方式、最简洁的手段使新教师成长为能胜任教学的合格教师,缩短新教师专业成长周期,不惜花血本,组织各种各样的培训,聘请知名专家进行讲座式经验传递。一时间学校各种教育理论横飞,一个理论没弄懂,还没有进行实践,另一个别致的理论又来了,使新教师们眼花缭乱,疲于应付。这种功利性的行为无益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反而会使新教师徘徊、迷茫于各种理论与指导策略之间。

教师间的功利倾向也是影响新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学教师被各种考核所笼罩,教师与教师之间除了同事关系以外还是激烈的竞争者关系,所有的活动几乎都会成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在这种功利性的氛围内,教师与教师之间很难敞开心扉进行经验交流,在这种充满功利与浮躁的环境背景下,新教师不可能获得快速的专业成长。古人说“宁静致远”,要致远就一定要给新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应新教师思考的环境,尽可能减少对新教师的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功利性任务的压力,让新教师在归于宁静的环境与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工作[8]。

3.构建自然的教师合作文化

教师合作文化是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从微观政治学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按照哈格里夫斯的观点,教师文化分为教师人为的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9]。他认为合作文化强调行政控制性、强迫性、实施取向性、特定的时空、可预测性,很显然,当前学校中的教师合作文化是人为的,具有一定微政治色彩。学校推行的团队合作、集体备课、同伴指导、学习共同体、教研组活动等都是在没有顾及教师喜好的情况下强制推行,教师进行合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并不是教师自己来制定,而是根据特定的计划由行政命令来指定,对于教师们来说,进行合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促进专业发展而是实施行政命令。这种人为的合作文化使得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师在合作中的低灵活性和低效率。

哈格里夫斯预言,人为的合作文化最终将走向自然的合作文化[9]。自然合作文化是教师们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信赖与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其主要特征是自发性、自愿性、发展取向性、超越时空性和不可预测性。这种教师合作关系是由教师自发形成而非外力诱发,合作虽然是在学校教学日程内,也受到了行政关注和支持,但其合作关系的来源和支撑主要来自教师自身,合作的教师文化中,教师具有来自各自经验的共同价值观念和取向,具有合作的任务和目标,把专业发展作为共同合作指向。因此,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构建自然的教师合作文化。

如何构建自然的教师合作文化?首先,要确立教师合作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共同理想是一个长远的目标,需要我们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接近或实现,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其次,教师之间建立交往的组织关系。交往的组织关系的特点就是交往双方或多方平等沟通、对话、交往以及相互承认和理解,其核心是对话的平等性,目的是达到教师之间的相互承认和理解。再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给新教师充分的理解和自由,鼓励新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和超越。对于新教师取得的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新教师入职后,其身份由学生转变为教师,如何有效和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是新教师专业成长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师范院校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做了充足的知识和实践准备,中小学为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帮助模式。然而,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策略被现实中的功利性和行政化所消解,当下的新教师在成长中依然摆脱不了现实的困境。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困境,学校和教师应该祛除功利倾向,在立足新教师的个体经验基础上发展新教师的创生意识,同时学校应该为新教师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只有基于此,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不流于形式,取得实效。

————————

参考文献

[1] Fuller,F.& Brown,O..Becoming a teacher.In K.Ryan(ed.),Teacher Education -7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2] 转引自罗蓉,李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Berliner,D..c..Describing the behavior and documenting the accomplishment of expert teachers.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Socity,2004.

[4] 马永全.新教师差异教学-现实与潜能.教师教育研究,2012(6).

[5] Hands book of Educational Ideas and Practices. Noel Entwistle,Routledge,1990.

[6] 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实现机制.中国高教研究,2010(6).

[7] [美]杜威.人的问题.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 邓友超.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 A.Hargreaves.Changing teachers,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Cassell,1994.200-208.

上一篇:协同创新项目申报书下一篇:青春的初中作文:奋斗的青春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