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分类(精选8篇)
1.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分类 篇一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法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1.3、工作原则
项目部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
⑴、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事故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⑵、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项目建设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项目部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
⑶、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2、组织指挥与职责
建立健全项目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各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1、应急准备及响应组织机构
2.1.1、突发事故应急准备及响应领导管理小组 组
长:闫荣刚
副组长:常
兴
宗继春
王军峰
组
员:李
彬
孙
波
张建珍
华
静
张正勇
车志威
周胜利及各部门成员。报警员:庄
严 紧急事件联络员:华
静 车辆引导员:拓
雕 疏散组组长:周胜利 环保组组长:孙
波
环保组组员:魏
华
吴安文
庄
严
毛
川
朱乾坤 2.2.2、突发事故应急准备及响应管理小组成员管理职责 ⑴、组长、副组长职责:日常应组织组员演习,熟悉紧急事件发生时应做好的工作和程序。负责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对办公区及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应急及响应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分析施工人员的思想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事故发生后指挥员要沉着冷静、及时观察,掌握突发事故的动态,积极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义务消防队员进行报警,抢救伤员,疏散人员,抢运易燃易爆和贵重物品。
⑵、组员职责:要绝对服从指挥员的领导,听从指挥,按照分工和指挥部的指令,密切配合,尽最大努力在紧急事件发生的初起阶段做好应急救助,紧急事件、事故损失和人员伤亡降至最低。⑶、报警员职责:紧急事件、事故发生后,报警员在第一时间向有关救助单位报警,报警内容应清楚地讲明事故现场地理位置、事故情况、事故性质、人员伤害情况、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号码。报警结束后,主动到路口迎接消防车、救护车或其他车辆。
⑷、车辆引导员职责,车辆引导员应与报警员密切配合,负责将紧急救助车辆引导至事故地点,并配合做好疏散工作。
⑸、疏散组负责在紧急事件发生后,组织疏散人员,并对人员进行清点,确定失踪人员名单,并对紧急事件现场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危险区域,无关人员应原地待命,不得混乱和进入危险区域。⑹、环保组组员负责环境污染控制。
⑺、各小组成员负责定经常检查现场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定期对职工进行环保、健康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做到召之即来,团结奋斗。
3、预防和预警 3.1、预防工作
对厂队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等事故源进行调查,掌握各厂队潜在事故源环境优先污染物的产生、种类及分布情况。针对污染物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方法,购置优先污染物的快速监测设备,建立优先污染物的处置技术。3.2、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故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警进行分级。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进入预警状态后,应当采取的措施: ⑴、立即启动应急预案。⑵、发布预警公告。
⑶、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⑷、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项目部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⑸、针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⑹、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4、应急响应程序 4.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后,应立即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4.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立即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⑴、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⑵、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⑶、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4.3、指挥和协调机制
⑴、根据需要,项目部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对工作。⑵、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⑶、应急状态时,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领导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急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急分队进行应急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急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⑷、发生环境事故的有关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4.4、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⑴、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⑵、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⑶、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⑷、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⑸、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⑹、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⑺、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4.5、应急监测
项目部环境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并配合地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
4.6、信息发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7、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环境事故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4.8、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⑴、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⑵、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⑶、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⑷、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⑸、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4.9、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⑴、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
⑵、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
⑶、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5、应急保障 5.1、资金保障 5.2、装备保障 5.3、通信保障
项目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各应急部门之间的联络畅通。5.4、人力资源保障 项目部要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培训一支常备不懈,熟悉环境应急知识,充分掌握各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的预备应急力量;保证在突发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5.5、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组建专家组,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5.6、宣传、培训与演练
⑴、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⑵、加强环境事故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事故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
⑶、定期组织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5.7、应急能力评价
⑴、为保障环境应急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并实现持续改进,对各级环境应急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急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在环境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
6、后期处置 组织实施环境恢复计划
7、附则
7.1、名词术语定义
⑴、环境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⑵、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故。
⑶、环境应急: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⑷、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
⑸、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以地方政府部门监测数据为准。⑹、应急演习:为检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急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7.2、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预案。7.3、地方沟通与协作
建立与地方环境应急机构的联系,组织参与地方救援活动,开展与相关的交流与合作。7.4、奖励与责任追究
⑴、奖励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⑵、责任追究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中,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追究相应的责任。
中建六局三淅高速LXTJ-7标
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
2.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分类 篇二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环境风险防范的责任主体、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如果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科学可行, 预案规定的各项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就能够有效预防、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如果没有完善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事到临头就会应对无措, 小灾也会酿成大灾。长期的环境应急管理的实践, 尤其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践, 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一再证明, 当前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问题
2010年环境保护部开展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 即使在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的重点石油化工企业领域, 也有16.9%的企业没有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在对福建省境内石油加工、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大行业1 170家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中发现, 只有625家编制了环境应急预案, 占企业总数的53.42%。在笔者曾审核评估的百余件应急预案中, 没有1件是一次性通过复审的, 最多的修改6稿。从企业自身看, 造成环境应急预案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如事件分级、预警分级、相关预案衔接等) 吃不透、拿不准、解决不好, 结果导致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不够重视, 有的企业把环境应急预案混淆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往往侧重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 而对如何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 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往往由于处置失当而导致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带来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企业抄部门、部门抄政府、下级抄上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抄安全生产预案、新预案套用老版本预案等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企业、部门、政府的应急预案千篇一律, 影响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环保模范城验收等, 赶工期, 拼积木式地将各种预案简单拼凑、敷衍了事。在被严格把关的专家要求返回修改时, 为了能通过评估, 采取迂回战术, 另辟蹊径, 再请其他专家进行评估。截至2013年上半年, 福建省列入国家控制的企业中已经完成省级备案的仅几十家。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对本企业情况比较熟悉, 但限于经验和技术水平, 对环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不够了解。完全由企业自主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大多摆脱不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束缚。而部分安全评价机构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水平不高, 不能真正客观地评估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 对工艺不熟悉, 所编制的应急预案大多流于形式, 有效性较差。
对关键问题把握处理欠佳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不规范。目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主要为3种类型。一是依然沿用2006年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分级标准;二是直接引用2011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以下简称《信息报告办法》) 规定的新标准;三是企业自定分级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继续沿用《国家环境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已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在2011年已经开始修订《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其分级标准与《信息报告办法》一致, 所以必须按新标准进行分级。但是仅仅引用《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新标准很可能又与企业的实际相脱节, 可操作性不够强。而企业自定分级标准虽然增强了可操作性, 但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的规定。事件分级既要合法又要有可操作性, 如何将新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许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在这一关键点上处理欠佳。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首先将新标准作为主体框架, 然后将企业自定分级标准归类到相应的事件级别中。
福建省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综合演练现场
预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与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分级相关联,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也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企业标准如何与政府及相关部门预案分级标准衔接的问题。另外, 往往只有预警分级, 没有明确具体的预警分级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 没有科学合理具体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 特别是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都是当前在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预案间衔接和协调性差。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尤其是对场外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时, 需要由政府部门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应急处置, 企业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等。所以,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有机衔接。此外, 在企业内部, 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其安全生产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火灾消防预案等相衔接, 这也是当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制约因素
造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就技术层面而言, 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系统明确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法规、规范和指南。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仅对企业落实环境安全责任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 缺乏相关配套文件, 没有具体技术和管理细节要求。环境保护部2010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仅提纲挈领地规定了预案的章节设置基本要求,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指南》只是征求意见稿, 至今尚未正式颁发。而《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适用范围有限, 对于其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还缺少规范性文件支持。另外, 《信息报告办法》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等文件, 也只是与环境应急预案有一定联系。目前, 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山西、广东、甘肃、贵州、吉林等省份陆续出台了相关导则、指南、要点和办法, 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评估予以规范, 但仍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这些都给企业预案编制工作带来一定困扰。比如, 企业事故应急池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行业应急池的容积完全不同。目前许多企业基本上都是参考GB50483—200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非化工建设项目应急池的容积核定还缺少依据。
国家和地方层面已经出台的有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制指南、规范原本就不全, 企业在学习吸收和运用过程中又多有遗漏, 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中,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远远超过环境方面的规定, 而最终形成的环境应急预案实际上就是安全生产和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的翻版。
对策建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 需要政府和企业2方面共同努力。
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
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刚颁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及时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加快出台不同行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省级环保部门应结合实际, 根据行业环境风险大小明确预案编制及上报备案的时间进度。
配齐配强预案编制力量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 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编制小组成员应由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环保、安全、消防、卫生、生产工艺等多专业、高素质人员组成。如本单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可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 也可以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写。各级环保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预案编制是否成功的基础。但是, 无论是自主编制还是委托编写, 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把关, 杜绝只有开专家评估会时才看到正式文本的现象发生。
风险、资源和应急能力评估
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15条要求, 应对本企业和国内外同类企业曾经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和突发环境事件情况、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方法及效果, 自身及周边可用应急资源, 以及自身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的总体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估分析, 以此为基础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在风险评估工作中, 可参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征求意见稿) 等规定。
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注意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预警分级、应急响应分级标准与国家和部门相关预案相衔接。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9条和第10条的相关规定, 必须明确突发环境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做什么 (任务) 、谁来做 (职责) 、怎样做 (措施) , 明确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和应急级别的具体响应措施。对属于重大风险源、排放一类污染物和曾经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编制专项预案。
3.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分析 篇三
摘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出现一些环境事件或者是突发环境事件时,按照企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在降低企业损失的同时,减小企业环境事件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预案需要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通常包括情景、客体、主体、目标、措施和方法六个要素。预案管理以对信息的分析作为基础,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突发情况进行预测,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识别,并且根据预测的威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未来一旦预测的威胁发生,就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行动,并且根据威胁发展事态随时调整应急方案,达到控制威胁事态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企业不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甚至于将应急预案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混淆,而且处理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生产安全应急,对于环境应急预案则是比较疏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处置方式不当的话就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了解应急预案编制的真正目的,将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到位,如有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件的处理将趋于无序。如:厂区的排水管网是控制环境事态向外蔓延的主要线路,而很多企业的厂区相应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厂区管网分布,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清楚厂区排水管网出口位置,排水匝道没法控制,将导致大量污废水向外泄漏,造成环境事故。
2、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并不高,而且经验也不丰富,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思想也受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思想的束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的相关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甚至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应急预案只是流于形式。
3、预案编制人员对企业的辅导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委托相应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但预案编制完成后,并未对企业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相应知识的普及和贯彻,企业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上,对突发环境事件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认识不够。机构停留在“为完成报告而编制报告”的层面上,而不是“为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而编制报告”。
4、預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和政府预案相衔接问题。现阶段企业往往只有预警分级,却没有响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尤其是一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以上这些问题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分析
企业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主要侧重于3个环节:其一是明确分工,预案应明确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在紧急状态时能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二是明确处置程序,即明确规定现场处置环境事件时的工作程序,包括处置力量集合、装备器材的使用、安全防护、现场污染控制等;其三是应急物资的贮备,应对企业贮备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事件风险类型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报警与报告程序、指挥和各应急功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和评估、污染控制、现场救护与疏散、应急结束与环境功能恢复、应急物资与技术准备等。所有的应急功能都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具体地说,企业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原则要反映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等。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安全、环境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应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主旨。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预案应明确企业应急指挥体系及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职责。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势必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职责明确,就是要将紧急事件的决策指挥、污染控制、应急监测、安全警戒、人员救护、疏散转移、内外部联络、综合协调、物资供应、污染消除及预案修编等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或科学、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紧急状态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事件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第一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分析。相关专业人员、专家应该在现场总指挥的安排下,从现场污染情况出发,对周围的人员分布、环境以及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判断。
第二根据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救援预案。现场的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要在现场总指挥的指导下仔细研究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考虑现场救援力量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预案,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以外情况出现的应急对策。
第三对各个救援队伍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救援队伍。
第四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对各个救援队伍的应急行动进行协调,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第五宣布救援结束。现场总指挥要仔细分析环境检测数据,做到到现场污染的可控程度进行有效判断,救援行动结束之后,宣布救援行动结束。
3、预防与预警
企业应在环境风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基本的分析判断,确定预防工作重点,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应提出长效的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预警分级、发布或者解除程序亦应作出具体规定。
4、应急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后,企业各应急部门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救援行动,包括信息报送(向企业内部人员、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专业环保公司报警)、应急响应人员集结、现场污染控制、现场人员救护、紧急疏散与安置、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消除、现场洗消等。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方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污染控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氯气泄漏与氨气泄漏的处置方法不同;废水超标排放与消防水携带污染物排放的处置程序各异;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急资源的不同所采用处置方法有差异等等。
环境应急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必须对污染物的扩散势态和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不仅是控制污染、制定清污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划分应急工作区域,确保现场应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周围公众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5、应急结束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已经得到控制、污染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未出现新的污染时,总指挥经专家组同意并得到相关授权后可以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6、应急保障
进行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贮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
4.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篇四
编制单位:浙江瑞格铜业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二0一七年五月 总则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公司在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的管理,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高本公司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维护本公司及企业的稳定,保护环境,促进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2 使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本公司在运营管理中发生废水、固废处理系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危险化学品废弃污染事件以及各类事件应急措施。当事故超出我公司可控制能力以外时,要立即通知相关部门,由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我公司进行处理。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由应急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专家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组成。3.1领导机构
突发环境事件应由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公司运营管理中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企业法人或者总经理任组长,运营管理主任副组长,其他技术、生产、工程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应急领导机构设在公司办公室。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协调联络应急指挥部各部门;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及时了解情况,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按照应急指挥部下达的命令和指示,组织协调、落实全公司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本司应急小组成员组织图见附表。3.2 各成员职责
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统一协调突发环境污染的应对工作,各专业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污染应对工作,必要时应与客户,当地政府沟通合作,寻求最适处理方法。
遇到重大和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要马上联系当地省或市环保局,由该部门负责指导、协调、组织。3.3综合协调机构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突发环境污染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3.4 专家咨询机构
环境应急指挥中心设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咨询机构为突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专家组,聘请有多年环保经验及相关科研单位人员组成。
主要工作为:为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做好参谋,并参与和指导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3.5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救援队伍由环境科组织成立,其主要只能:
(1)负责定期宣传、培训与演练环境应急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2)负责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检测等专业人才。
(3)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4)善后处置在处理好污染、维修好设备后,组织有关专家对污染范围进行科学评估、分析最可能原因。针对于此对设备进行加装或改造避免下次有类似事件发生。4 预防和预警 4.1信息处理
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的有关成员,要针对各种可能会在公司内发生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作出完善的预测预警机制,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4.2预防工作
(1)开展对产生、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的普查,掌握公司内危险污染源的种类、危害及地区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由于该污染而引发的事件以及对应方法和现今对该污染的处理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
(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4.3预警及措施
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涉及的范围,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的发布由应急领导小组委任各相关部门负责人负责。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应急领导小组,应当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处理事故(2)发布预警公告,通知各相关部门。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各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应急状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4.4 预警支持系统
(1)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
(2)建立环境应急资料库。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数据库系统、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辐射事件数据库系统。
(3)建立应急指挥技术平台系统。根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讯技术保障系统。5 应急响应
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分为特别重大(I级响应)、重大(II级响应)、较大(III级响应)、一般(IV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5.1信息报送与处理
(1)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突发环境污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发现废水、危险固废处理等的突发环突发环境环境污染事件后,应在1小时内向环境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向厂环境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2)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5.2指挥和协调机制(1)指挥和协调机制
环境应急指挥中心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负责指导、协调突发环境危险废弃物、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废水的应对工作。
环境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废水、固废等环境事件的情况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后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生产部门调查出污染源、污染种类、物质。各部门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预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急和紧急处置行动。
发生环境事件的部门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急指挥部提供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环保、交通、水利等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环境应急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① 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② 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急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③ 协调各部门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④ 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⑤ 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5.3废水、处理设备故障
污染事故设备故障导致的废水处理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要采取应急措施 ⑴ 废水设备处理应急措施
① 处理设施因设备故障等原因,而导致废水处理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操作人员应及时报告维修部门进行抢修,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②
废水处理设施出现故障时,尽量减少污染的排放,使废水排放量减小,同时采取人工的方法进行处理。
③
出现超量排放时,应加大提升泵的流量,同时加大曝气量,尽量使污染减少到最小。④
出现故障时,公司应及时向主管的环境部门汇报。
⑤
操作人员应每天对设施进行检查,对出现异常现象或隐患,应及时解决或 重点监视。5.4信息发布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分级,由各级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对外统一发布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让员工做好防止、准备工作。
5.5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急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1)应急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 ① 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② 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③ 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2)应急终止的程序
① 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向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申请; ② 经过专家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 ③ 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3)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①环境应急指挥部指导专家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②环境专业主管部门负责起草特别重大、重大环境事件总结报告,于应急终止后上报。③由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会同个相关部门领导人进行商讨,做出应急过程评价及应急预案。6 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需要,提出项目支出预算报财政部审批后执行。6.2装备保障
应急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6.3 通信保障
环境应急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配置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确保本预案启动时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人员之间的联络畅通。6.4 人力资源保障
环境应急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企业与上级环保政府部门组成的环境应急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6.5 技术保障
环境应急领导小组要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建立环境应急数据库,组建专家组,健全的环境应急机构。
6.6 定期宣传、培训与演练
环境应急领导机构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污染事件预防常识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急处置、检验、监测等专门人才。6.7应急能力评价 7 后期处置 7.1善后处理
在处理好污染、维修好设备后,组织有关专家对污染范围进行科学评估,分析最有可能原因。
针对于此对设备进行加装或改造。避免下次有同类事件爆发。8附则
8.1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或者应急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8.2奖励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部门,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8.3 责任追究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对有关责任部门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对其甚至其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其中,对其他人员的生命构成危害的保留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引起突发环境事件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拒绝承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准备义务的;(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不服从命令和指挥或者在事件应急响应时临阵脱逃的;(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6)有其他对环境事件应急工作造成危害行为的。8.4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8.5预案解释
5.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篇五
为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环境污染事件,阻止和控制污染物向周边环境的无序排放,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影响的损失,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特编制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积极预防,高效处理”的指导思想、人员、装备、技术、保障、培训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一旦环境污染事故或突发事故发生,集中主要人力和物力,迅速果断地予以处置,实现保护员工、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主要工作任务
1、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处置,调查、了解事故原因、污染源性质以及事故发展过程。
2、及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3、指挥各应急小组进行应急处置。
4、指导员工进行防护,妥善开展消毒去污处理工作。
三、应急组织及其职责
(一)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公司设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应急监测组、应急处理组、应急安全保卫组、应急保障组。其机构人员组成及职责如下: 1.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方三祯 副组长:杨志美 成员: 朱秀贵、谭家清、黄茂盛、何青松、李荣、胡家香;
领导小组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及时向上级 有关部门报告发生的事故;组织和协调上级主管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2、应急办公室组成及职责 主任: 张凤 成员: 熊桂林
应急办公室设在综合办,负责环境污染事故日常协调管理事物。当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及时上报应急领导小组。
3、应急监测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 : 郭天雄 副组长: 袁登龙 成员 : 李祝香、付小华
应急监测组负责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时间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监测,负责现场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化验工作,鉴别污染物种类、排放量、浓度、危害特性及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提出减轻危害的技术措施等;制定跟踪监测计划,对发出和解除污染警报的时间、区域提出建议。
4、应急处理组组成绩职责
组长 : 朱秀贵 副组长: 谭家清 成员 : 傅世元、陈映雪、黄茂盛;
应急处理组负责抢修设备、收集漏料、清洗现场、控制事故扩展。应急安全保卫组配合现场有关部门划定警戒范围,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做好人员疏散、隔离和警戒。
5、应急救护救援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 : 朱秀文 副组长: 熊桂林
成员 : 杨群英、丰庆章;
应急救援救护组负责事故现场伤员的救护工作。
6、应急保障组组成及职责
组长 : 张艳芬 副组长: 朱秀琼 成员 : 彭秀茹、胡小妹
应急保障组负责应急救援器材的保障、生活保障及其他物资保障工作。
(二)、应急联系方式
公司应急救援人员之间采用联通手机进行联系,应急救援人员的电话必须24小时开机,禁止随意更换电话号码。特殊情况手机号码发生变更,必须在变更之日起48小时内向应急办公室报告,应急办必须在24小时内向各应急小组成员发布变更通知。方山祯:*** 杨志美:*** 袁登龙:*** 郭天雄:*** 张 凤:*** 朱秀文:*** 应急响应
(一)、事件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报告的时限、方法及内容
1、一旦操作人员、公司人员发现危险废物泄漏事件,要立即报告应急办公室,应急办公室人员2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详细了解泄漏事件的有关情况,立即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现场基本情况。
6.病区环境应急预案 篇六
从管理角度看,病区既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文环境,又是一个必须符合医疗、卫生原则,满足医院病人身、心需要的物理环境。它们构成了病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心。
一、病区物理环境的管理
物理环境对增进医疗效果,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病人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管理的重点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整洁 病区整洁主要指病区的空间环境及各类陈设的规格统一,布局整齐;各种设备和用物设置合理,清洁卫生。达到避免污垢积存,防止细菌护散,给医院病人以清新、舒适、美感的目的。保持环境整洁的措施;①物有定位,用后归位,养成随时随地注意清理环境,保持整洁的习惯。②病室内墙定期除尘,地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③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医院病人的排泄物;④非医院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用物一律不得带入病区。
(二)安静 清静的环境能减轻医院病人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进也是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康复、医护人员能够专注有序地投入工作的重要保证。(1)根据国际噪音标准规定,白天病区的噪音不超过38db。(2)控制噪音 医护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3)易发出响声的椅脚应钉橡胶垫,推车的轮轴、门窗交合链应定期滴注润滑油。(4)积极开展保持环境安静的教育和管理。
(三)舒适 舒适的环境主要指医院病人能置身于恬静、温湿适宜、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用物清洁、生活方便的环境中,才有安宁、惬意,心情舒畅感。
1.温度、湿度病室温度过高神经系统易受抑制,影响人体散热;室温过低,使机体肌肉紧张、冷气袭人导致医院病人在接受诊疗护理时受凉。病室适宜的温度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19-24℃,儿科病室22-24℃之间,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且机体散热慢,医院病人感到湿闷不适;温度过低,则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快,热能散发易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口干咽痛影响气管切开或呼吸道感染者康复。因此,应根据季节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开窗通风、地面洒水、空气调节器等措施,调节室内温湿度,使医院病人感到心境愉悦,安泰处之。
2.通风 病室空气流通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和微生物的密度,使患者感到舒适宜人,避免产生烦闷、倦怠、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利于病体康复。合理的做法是: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定时开窗通风,冬季一般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病室应为无烟区(不得在室内吸烟);及时清除污物及不良气味。
3.阳光 病室阳光充足,不仅能保护医院病人的视力,增加活力;且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发挥其杀菌作用,净化室内空气;适当的“阳光浴”还可以增进医院病人的体质,尤其是冬季的阳光,使医院病人感觉温暖舒适,激发情趣。但必须注意:阳光不宜直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午睡时宜用窗帘遮挡阳光,不至于影响患者午休;室内的人工光源,既要保证晚夜间的工作、生活照明,又不可影响患者睡眠。
(四)安全 病区管理工作中应全力消除一切妨碍医院病人安全的因素,安全保障好,医院病人心理松弛,可以避免意外事故,提高治愈率,增进护理的社会效应。①避免各种因素所致的意外损伤。如浴洗室地面潮湿,致使医院病人滑倒跌伤;昏迷医院病人未加床档、保护具而坠床或撞伤;神志不清或躁动医院病人触接电源而灼伤等等。②杜绝医源性损害。如粗心大意引发的护理事故、差错;服务态度欠佳,致使医院病人心理失衡等。③防止院内交叉感染(详见第五章)。所有上述不安全因素,都可通过科学管理加以避免,收到满意的效果。首先应改善服务态度,事事将医院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改善病区的安全设施,如厕所、走廊设有扶手,给功能障碍的医院病人带来安全感;电源插座远离神志不清的医院病人,夜间设有地灯照明,方便医院病人的生活;有严格的环境清扫、物品清洁、消毒制度;病房、治疗室设有符合卫生学要求的流水洗手设备等。
(五)美观 病区美化包括环境美和生活美两方面的内容;
1.环境美 主要指布局、设施、用品整洁美,色调美。一般多采用浅蓝、浅绿等冷色,能给人以沉静、富有生气的感受;在病室和病区内走廊亦可摆设绿色盆景植物、花卉、壁画等,借以点缀美化环境,调节医院病人的精神生活。
2.生活美 主要指医院病人休养生活涉及到的各个侧面如护理工具、餐具等生活用品美观适用;护士的心灵、语言、行为美;患者医护人员的服饰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艺术设计美等等。所有这些都按审美规律来做,就能激励医院病人热爱生活,调适护患心理距离,满足医院病人的精神心理需要。
二、病区人际环境的管理
医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病区医护人员与伤病员以及他们的亲属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由于工作的需要,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人际环境,在这个特定的人际环境中,护士所施行的护理管理工作,无不与人际交往发生密切联系。因此,做好病区人际环境的管理工作,对于贯彻医院的管理制度,维持病区的正常秩序,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具有积极的示范、协调和推动作用。
病区人际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
(一)处理好医护关系 医疗、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服务对象虽都是医院病人,但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协调的医护关系是取得优良医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医护关系模式应是:交流一协作-互补型。即:①有关医院病人的信息应及时互相交流;②医护双方对工作采取配合、支持、协作态势,尤其在医院病人病情突变或须急救时,能相互代替应急处理日常工作注意满足彼此的角色期待。③切实按医护双方道德关系即:尊重、信任、协作、谅解、制约、监督的原则处事。
(二)处理好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决于护理工作者的正确医学观和道德观。护士必须做到:①把医院病人视为社会的、不同心理与感情的人,而医院病人的心理状态又直接影响医院病人的治疗护理效果。因此首先应尊重、理解医院病人,视护患双方的地位平等;并重视医院病人的主诉,关心、满足医院病人对护理的需求。②充分发挥医院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治疗护理活动均应取得医院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③以疏导、示范的方式帮助医院病人适应病区环境,积极配合治疗,遵守有关管理规定和制度。
(三)要尊重和维护医院病人的权利 医院病人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治疗权;②知情同意权;③获得诊疗信息的权利;④要求保密的权利;⑤因病免除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同时,患者有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及遵守住院规则的义务。护士应成为医院病人权利的忠实维护者,还要通过积极宣传和指导,使之承担患者应尽的义务。
7.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分类 篇七
液体化工码头所涉及的液体化工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特性, 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 若出现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管理不完善、船舶灾难等情况, 都将可能引起泄漏, 进而引发中毒、火灾、爆炸等突发性事故。因此, 在对液体化工码头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对确保环境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项目概况
某液体化工码头位于黄骅港综合港区二港池南部岸线东侧, 设计吞吐量360万t/年, 拟建设包括5万t级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2个, 总库容66万m3储罐区以及汽车装卸区、辅助生产区等。该码头主要储运燃料油、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气、丙烯、丁二烯、甲醇、乙醇、异丙醇、异辛醇、二甲醚、甲基叔丁基醚、乙酰二酸二甲酯、苯、甲苯、二甲苯、苯酚、棕榈油、石脑油等26种液体化工品。
3 风险识别
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 风险识别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物质风险识别;工艺过程风险识别;管输工程、物料装卸。其中工艺过程风险识别包括生产装置风险识别 (主要有码头装卸臂、输送泵、输送管引桥、氮气吹扫和管道阀门等) 、船舶靠泊作业风险识别以及公用工程风险识别等。
3.1 物质风险识别
本项目运输、贮存的化工品中燃料油、汽油、柴油、石脑油、乙醇、甲醇、苯酚、乙二醇、乙酸、丙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苯等遇明火、高热可燃, 均为可燃液体;丁二烯、丙烯、LPG、二甲醚属于易燃气体。甲醇、二甲苯、甲苯、乙醇、乙二醇、丁二烯、丙烯、LPG、二甲醚的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其他等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苯、甲醇属中等毒性, 苯酚属高毒类, 其余均属低毒或微毒类。油品及苯类、醇类等液体化工品在装卸过程中均会产生静电荷, 而静电放电是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以上分析, 中毒、火灾、爆炸是主要危险事故。
3.2 工艺过程风险识别
通过对所运输的化学品和装置以及公用工程的分析, 确定本项目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1]:由于船舶设施损废或者发生作业船舶碰撞造成海损、溢油, 甚至发生火灾、爆炸;由于设施缺陷、防护缺陷、局部破裂泄漏、操作失误等引发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腐蚀、静电、灼伤等。
3.3 管输工程风险识别
主要危险因素为:输送管道在运行过程中, 会因管道材料缺陷或焊接缺陷隐患、管道内腐蚀等因素造成化工品输送管道发生大量液体泄漏, 并引发火灾、爆炸或中毒窒息等事故发生。
通过进一步分析、筛选风险识别出的主要危险源, 并调查、分析国内外同类产品、装置历史事故资料[1], 确定本液体化工码头风险主要为溢油、化学品泄漏以及火灾爆炸对海洋和大气环境的影响。
4 风险防范措施
4.1 溢油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码头轴线方位尽可能顺风、顺浪、顺流以保证油轮靠、离泊位作业及装卸作业的安全。油轮进港靠泊作业, 应用围油栏将其围住, 以预防油品泄漏后的蔓延扩散, 准备收油器、吸油装置、吸油材料及消油剂等, 作为海上溢油应急处理设施。如陆上发生溢油, 应切断油源, 对场地的溢油用棉丝或锯末吸收干净。建立快速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组织体系。
4.2 危险化学品泄漏风险防范措施
管道、阀门法兰按照规范要求选用密封结构和密封垫, 减少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有毒化学品罐组集中设置, 设置围堰等相关安全措施, 安装有毒气体探测报警系统。在汽车装车台、储罐罐根部阀门处、泵区、软管站等物料易泄漏的部位设置可燃气检测报警仪。在物料输送过程中, 应密切注意输送压力, 防止若压力过大引起物料泄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防止满罐溢流造成物料泄漏。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修保养, 防止因人为操作或设备损坏造成物料泄漏[2]。
4.3 火灾爆炸事故风险防范措施
码头上建筑物的布置应按照甲级防火特点, 严格遵守规范标准进行设计, 建筑物耐火等级应为一、二级, 各建筑物间距要满足防火距离的要求。本工程各泊位输油臂布置较多, 不同船型停靠位置与码头中心线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移, 实际操作中应确保船舶之间的安全距离。在码头安装带自锁报警功能的静电接地装置, 并安装避雷针。管道、法兰及其他金属附件均进行电气连接并接地[3]。各罐组按布置区域设防火堤, 内部根据储存物料性质的不同设置隔断堤。设联动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套。消防系统采用泡沫液消防系统+冷却水消防系统+水幕阻火系统。配置相应规格和数量的ABC手提式灭火器、二氧化碳推车式灭火器和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储罐区设事故池, 用以收集事故时产生的事故污水, 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4.4 风险管理措施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指南, 制定特殊危险因素的应急计划, 并进行必要的应急训练及制订出抢救预案。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定期开展工艺、设备安全检查。严格遵守防火制度, 在整个港区设置明显禁火标志牌。
4.5 风暴潮保护措施
渤海湾沿岸是我国风暴潮多发地区之一, 从1860年以来的140多年间曾发生成灾的风暴潮30余次, 平均每4年左右一次[4]。渤海湾的风暴潮主要受热带风暴或台风北上影响, 一般发生在7~9月份。风暴潮期间的近岸波浪不仅受制于风浪的三要素 (风时、风速、风区) , 更主要的是受制于水深的变化。突遇风暴潮, 船舶及潜堤易受风暴潮袭击, 潜堤段受毁和航道淤平的情况可能发生, 因此, 应做好抗风暴潮预案和安全措施, 施工船舶及时进港躲避, 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5]。
5 风险应急预案
风险应急预案主要是为了针对重大风险事故发生时所设定的紧急补救措施, 避免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突发的风险事故中, 能够迅速准确地处理事故和控制事态发展, 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5.1 风险事故应急程序
码头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部门, 设立事故应急中心, 同时当地海事局、环保局、公安局、质监、卫检、消防等单位为合作单位, 发生风险事故时统一协调, 尽快减轻和消除事故影响。平时由港航监督部门进行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并排除事故, 一旦发生事故, 立即启动应急程序, 及时汇报。同时定期组织所有职工进行应急训练和演习, 明确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提高应急预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图1) 。
5.2 风险事故应急预案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 结合本项目风险源, 制定风险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如下[6,7]。
(1) 应急计划区。本项目的应急计划区主要包括码头区和化学品储罐区。
(2)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成立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和应急专家组。应急组织机构下设7支应急救援专业组, 包括防化救援抢修组、环保事故处理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救护组、保卫消防组、通信保障组、环境监测组。
(3) 预案分级响应条件。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大四个级别, 分别制定响应程序。
(4) 应急救援保障。 (1) 内部保障, 整个厂区建立应急救援设备、物资维护和检修制度。设置独立的消防给水、泡沫消防系统, 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各个罐组均配备所需的个体防护设备, 在储罐区及易发生事故的必要位置设置洗眼器及相应的药品。 (2) 外部保障, 建设单位和周边企业、公共消防队、医院、海事、公安、交通、环保以及各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联系, 以便发生事故时, 能够请求救援力量、设备的支持。
(5) 报警、通讯联络方式。建立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及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交通保障, 提供车辆驾驶员、托运员的联系方法。
(6) 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事故发生后, 企业应委托专门机构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现场应急监测, 并应召集相关专家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 为政府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以便及时作出准确的决策, 将事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范围内。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监控和水体污染监控。
(7) 应急检测、防护措施、清除泄漏措施和器材。配备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器、有毒物质检测器, 一旦发现物料泄漏迅速采取相应措施。配备防毒面具、手套、足靴、滤毒器、急救药具包、洗眼器等装置。
对于因船舶碰撞等原因造成的船舶油污或不溶性化学品进入水体, 应根据实际情况, 对浮油除了拦截防止扩散外, 还应该采取加加吸附剂、撇油、燃烧法、加分散剂、沉降等方式进行回收和处置。
(8) 人员紧急撤离、疏散。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 要及时通知下风向可能受影响范围内的人群立即撤离。撤离的方向是当时风向的垂直方向, 厂区人员直接向上风向撤离。
(9) 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当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事故现场处置完成, 现场监测符合要求, 中毒人员得到救治, 危险化学品泄漏区基本恢复正常秩序, 由事故应急中心宣布应急工作结束, 并及时进行恢复、重建工作。
事故应急中心应将事故发生原因、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污染的范围和程度、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等, 向所在地海事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书面报告, 按实际情况确定损失[8]。
(10) 应急培训计划及公众教育和信息。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并开展泄漏事故以及火灾、爆炸事故情况下消防演练, 每年2次。不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教育。
6 结语
液体化工码头涉及的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种类繁多、性质复杂, 事故伤害存在复合性。因此在运营期间, 必须加强风险管理, 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杜绝事故的发生, 将溢油、泄漏和火灾爆炸发生风险事故的几率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崔小爱.化工码头环境风险评价中的风险源项识别与防范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 2010, 23 (4) :96~100.
[2]张文雄.石化码头工程环境风险评价方法[J].能源与环境, 2009 (2) :66~69.
[3]耿德山.液化气码头的火灾危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珠江水运, 2008 (11) :33~35.
[4]肖立敏, 刘建军, 孙林云, 等.唐山港京唐港区20万吨级航道工程波浪潮流泥沙模型试验研究[J].水道港口, 2013 (4) .
[5]赵俊杰, 白静.风暴潮对滨海电厂取水的影响研究[J].天津科技, 2012 (2) :61~62.
[6]郭丽岗, 王路光, 李占臣, 等.论焦化行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9 (1) :44~46.
[7]张曦乔, 刘晓坤.硫酸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实例分析与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 33 (6) :169~172.
8.制定应急预案应科学有效 篇八
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查找重大危险源,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争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现在有些企业,虽然也搞了所谓的应急预案,但是不够科学,不切合实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企业对危险源的辨识概念不够清楚,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混为一谈,不能正确评估确认。有的人认为本企业没有重大危险源,不必搞应急预案。有的人认为凡是危险源都要搞几条应急预案,万一发生了事故也好解脱。二是不能定期检测评估企业存在的危险源,仅凭主观印象确定所谓的危险源而忽略了真正的危险源存在的场所。三是制定的应急预案只是安全管理部门几个少数人搞的,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用价值不大,预案成了一纸空文。四是预案制定后,没有对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对关键时刻如何操作,如何发挥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考虑的不全面。
企业查找重大危险源,必须及时进行评价,建档登记,科学地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有计划地组织职工培训、演练,提高实际预防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有的放矢,临危不乱,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保证安全生产。
【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分类】推荐阅读:
电站环境污染应急预案09-07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预案yg06-15
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08-19
学校重度污染天气应急预案08-01
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10-13
学校水污染应急预案10-24
幼儿园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08-12
重大环境事故应急预案11-03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