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2024-11-07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一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72081012汪月圆

前一段时间,我在我哥的帮助下,在我市淮安市师范大学,就一些大学生做了有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卷调查。

调查

问卷部分是

1.你所在学校()专业()年级()2.所获学历:()

A.专科B.本科 3.性别():A.男B.女 4.籍贯:()

1.你选择就业,是因为()D.电力、石化等能源业

A.家庭经济影响E.新闻出版业

B.早就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F.房地产业

C.考研压力过大G.医药食品业

D.其它原因()H.旅游交通民航业

2.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I.制造业

A.形势严峻,就业难J.政。府机 关

B.形势正常K.其它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7.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

D其它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A.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

A.学校就业指导不够.信息量少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

B.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 届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

C能力不足优势难以发挥B.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D其它因素,请列出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4.面对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您对 C.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

“自己创业”的态度是?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

A.可以尝试经验,没有竞争力

B.非常可行D.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

C.不可行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D其他E.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

5.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主要因素是: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F.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

A.经济基础学

B.实践经验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

C.政策支持业

D.关系网 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6.当你选择工作时,你最想进入的行业8.对于就业,你认为需要什么条件()是:()A.学习成绩

A.IT与通讯业B.个人能力

B.金融、证券、保险业C.关系

C.商贸业D.老师推荐

E.个人机遇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F.其它原因,请列出C.坚决不接受

9.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的过 13.你对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看法是?()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A.工作后的待遇不够优厚

A.学习成绩B.能很好的锻炼自身能力

B.专业技能C.政府的编制经费有一定问题,C.实习经历自己今后的良好成长与发展得不到保障

D.考试证书/技能认证D.对基层工作完全没有兴趣

10.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14.你最希望从哪个渠道获得这个企业的招

A.北京聘信息()

B.上海A.学校就业指导中心

C.广州、深圳B.求职网站

D.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C.招聘会

E.中部大中城市D.校园宣讲会

F.西部大中城市E.专业媒体

H.其它 F.其它

11.你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主要是基于:()15.您对求职薪酬的考虑(试用期后的工

A.属于朝阳行业,前途远大资):()

B.该行业收入较高A.800-1000元

C.与自己的专业对口B.1001-1500元

D.创业机会大C.1501-2000元

E.稳定D.2001-2500元

F.其它E.2501-3000元

12.如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 F.3001-4000元

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G.4001-5000元

A.乐于接受H.5000元以上

学生答案:

1.BD DBCDBDBCABCBECDDCE BAB ACEB

2.DACAABAFABCDE BABD ABDCEG

3.AABABDFCCDCABAC

4.BBCABHACFBCEBCDBDBC BDCF

5.BBCABHACFBCEBCDBDBC BDCF

6.BC ABCCBDBCABCBECDDBE BAB ACEB

7.DDDDBAJKBCBCBACD CE BBAF

8.BACABKCDBCDEBDBDBE BCAE

9.BABAABCD BCJ ABCABCEBDBE BCCC

10.BABCBJAAFBCEBDEA BCADF

11.CABCAAGKBFABEBBDCF BAACFB

12.BABCABBFABBCBHAC BBCC

13.BABCABGJABDBEABCD CDE BE BBAEG

14.BACABJABBDBECCE

15.BACABKCDBCDEBDBDBE BCAE

16.DABAAKCBBDAABEE

17.BABABAFEBDCCBCE

18.BABABDFEBDCE BBCE

分析

调查完后,我对接受问卷18位大学生回答做了分析

约70%的大学生认为你选择就业,是因为早就业更有利于个人发展;几乎所有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 ;60%的大学生认为求职中最困扰你的因素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65%的人认为可以去尝试着去自己创业;50%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实践经验,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创业;关于薪水75%的认为应该在2500—4000之间,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了相对稳定的行业„„

那么引起诸多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有哪些呢,经调查得知

1.悲观情绪心理。此种动理状况主要出现在就业的去向是回生源所在地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或一些在学校受处分学生身上。

2.不满情绪心理。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及实际情况而不同。3焦虑情绪心理。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

(一)大学生区域就业心理分析

来自农村和城市的大学生在就业看法、就业态度、就业单位等方面有所不同。

(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的背景不一样。农村的学生就业心理较为严重,他们渴望尽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缓解父母的压力,为自己的家庭解决负担。而城市学生则不一样,他们相对与农村学生而言,比较轻松,但是由于在城市长大的背景,使得他们的就业的初次薪水价位相对与农村更为高些。

(2)城市学生选择工作注重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学生最注重行业前景,从数据统计来看,城市大学生在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行业前景和个人喜好,农村大学生最注重的是行业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个人喜好方面,城市高与农村;在行业前景、办公环境和其他方面,农村高于城市。

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我们依然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源地的就业生的就业背景不一样而导致的。城市的学生因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对比较自由,以后跳槽或者的短期内选择新的工作的机会比较大。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以行业的前景为主,愿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较稳定的工作。

(3)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注重发达的大城市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愿意选择在发达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体工作,中小城市和国外,没有人愿意选择在县城工作;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看重具体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县城和国外。这个是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事实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是城市,包括农村的学生的就业取向也比较侧重大中城市。

(4)在最期望选择的就业公司上,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更乐意选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上,来自的城市的大学生的期望值高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但是,大学生都较青睐国营企业。

(5)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而我们的调查记过显示,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更为薄弱。

建议

大学生就业心态的调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生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就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人的价值观不仅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努力方向,而且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人生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的就业观,则是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道路选择的风向标,就业观树立得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才能在就业过程中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2.学会评价自我,合理定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自我评价越接近实际,自我产生的心理障碍就越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反之,过分地高估或低估自我,就会在实践中出现焦虑、紧张不安以及狂妄自大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调适,就必须帮助大学生学会合理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要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结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自我评价的参照物来对比,如果对比结果趋于一致或接近,那就表明自我评价是合理公正的,反之则说明自我认识不够客观,还必须修正。

3.要提高自身抗挫折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面对挫折,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做法是:平静地正视挫折,冷静地接受事实,正确地分析原因,以求得问题的解决;面对挫折要学会改变认知,进行自我安慰,在求职应聘失败后及时分析原因;面对挫折还要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轻松自信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三)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学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列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必须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保障;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大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去体验就业“危机”的存在,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调适。

总结

我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还是很积极向上的,能够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强自身的锻炼,技能方面的培养,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自己,脚踏实地,除去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不好心理。每位大学生都应这样,为自己的更好地实现就业,做出应有的努力。

2.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与训练。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额外关注的问题之一, 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看, 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就应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 就应该能永久性的避免风吹日晒的辛苦, 就应该能彻底的改变自己自己窘迫的生活, 而这些传统的观念和想法也在很多家长给孩子的成长意识中进行了彻头彻尾的灌输, 所以很多学生也在梦想着自己毕业之后的荣誉和轻松、自在的生活,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用人计划的进一步合理、高效, 再加上毕业学生的急剧增多, 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着失业、在家待业的问题, 体育专业大学生也不例外的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因为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方向相对比较狭窄, 再加上人数需求量相对较少, 所以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也只有选择回家待业或者自己谋求发展的道路。笔者从心理学角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 旨在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辅导提供理论帮助。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1) 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的理想工作

对于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 比如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教师行列以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对于他们来讲, 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选择工作的第一位, 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目标很明确就是非这些单位不去, 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物力的基础上,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找工作未果, 回过头来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单位, 可能为时已晚, 因为很多单位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挑选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另外从专业来讲,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 他们需要的都是专业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有相关社会经验的管理人才, 对于刚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 他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也在一定基础上造就了他们就业恐慌的心理。

(2) 继续深造的两难境地

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 很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 考研就成为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 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 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来讲, 他们也不能完全专心致志的来复习考取研究生,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往届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当中的那种无奈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顺畅也开始了徘徊和忧郁, 担心这一幕也会发生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那一时刻。

(3) 适应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压力重重

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当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 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但是很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 分析其原因, 我们发现主要在于 (1) 很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 在很多行业很难快速的适应, 所以对于自身陌生或者不熟悉的行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 (2) 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提供, 作为父母来讲,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 担心创业失败、血本无归,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支持他们创业。 (3) 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调查发现, 很多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希望或者都抱着一夜成名的思想或者态度, 对于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没有心理准备, 也惧怕承担风险。

二、措施与意见

(一) 多技能发展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

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 我们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直接, 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 也应该积极的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在进入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在逐年的减少, 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员代谢速率较慢, 所以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开展多技能的培训, 适应社会需求。

(二) 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 端庄态度、积极进取

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 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在积极的帮助学生端庄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 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 而是全国性的, 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 了解自身状况, 积极的谋求自身发展机会。

(三) 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 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

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 作为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内给与学生完成传授, 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 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砝码, 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专家探讨的问题之一, 其主要在于就业的心理变化和就业的技能掌握, 并由此而牵动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的改变及课程设置, 所以作为学校和教学院系来讲, 也应该在探讨学生就业心理的过程中, 及时的调整培养方向。力求最大能力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英玲.普通高校体育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2]黄绥平.浅析体育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

[3]刘训钊.拓展体育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4]刘溢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教育与管理的对策[J].殷都学刊.1997

[5]李福华.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

3.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 篇三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6-03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芳.医学生执业心理分析及调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4.大学生就业学习心理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大学学历这一纸文凭越来越不受重视。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渐增大。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据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心理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真实了解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我们小组做了许多相关的问卷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影响因素 高校毕业生 专业技能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目前,普通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相当突出。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地域因素以及毕业生自身因素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我们小组就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问卷一:大学生择业方面是否存在一些心理误区和盲区

随着我国用人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为自主择业欢呼的同时,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有些人甚至陷入某种择业心理误区而无法解脱。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分析归纳大学生择业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是期望值过高。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不够,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一厢情愿地谋求高薪高酬职位,由于目标不切合实际,在择业过程中屡屡碰壁,结果导致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

二、是角色错位。一些大学生过惯了校园生活,对父母和学校的依赖性很强,一旦独立面对社会,面对社会角色的客观要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常常产生逃避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是急功近利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或者到合资企业、外企或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功利不惜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但心理上难免会感到困惑。况且,越是大城市、大机关或沿海发达地区,人才就越密集,竞争也越激烈,离开自己的专业优势去竞争,使大学毕业生容易遭受挫折。

四、是“铁饭碗”情结。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固守着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到生活的制高点,一劳永逸。其实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多次择业的机会,那种“从一而终”的传统择业观念违背了社会发展潮流,应该摒弃。

五、是同伴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职业,很没面子。为了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将自己择业的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之中。

问卷二:大学生是如何面对就业难问题的一、一些高校的学生选择,学好自己的专业对口就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很多应届毕业生都异常担心自己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把专业知识学得很好,很专业,而不是靠运气,所以想要成功,靠运气的同时,靠实力更重要。现在社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很好的专业知识,没有很好的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那么你就会因为这个儿被社会淘汰,那就太可惜了,原本那一切都可以很好的,只是你自己没有努力的去学好专业知识而已,事实就是如此的简单,但是很多的人却忽略了,所以最终只能接受失败的事实。如今的新中国已经加入WTO,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国。与他国的贸易往来,社会交际已日益频繁,需要的新兴人才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活、与时俱进、更好地立足于当今社会,学好英语知识就非常的重要。

二、一部分大学生准备继续深造,考研。

一项针对2011届大学毕业生流向的网上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读研理由是“就业前景好”,达到36%的比例。就业期待成为大学生们读研的最大动力。考研的原因大致有几种情况,迫于就业压力,寻找更高的起点和平台;不喜欢目前的专业,想转专业;高考失利,继续实现名校热门专业梦想;迫于家庭压力;跟风考研等等。其实,迫于就业压力和跟风考研的还是居多,但对本科专业不满意,期望转换专业或想实现高考时遗落的专业梦想的比率在逐年加大。

三、一部分大学生准备自己创业。

其实创业也是就业的另外一种方式。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

对应的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2008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所以好多大学生都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受国家政府支持和鼓励,每年又有很多扶持政策,而且大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率和社会稳定等的历史使命。在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出校门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新门路。

四:一部分大学生还没有认真考虑就业问题,不特别重视。调查中发现,对即将毕业马上面临就业问题的一些大学生竟然没有想过怎样找工作的问题,但多数这种学生都是家庭情况比较好、背景比较不错的学生。他们依靠父母亲戚等的关系,在他们所接触到的圈子里面给自己找一份工作,有时候这种托关系、走后门的工作反而比自己找的更轻松、更优越一点。另外一部分学生就是大学里面荒芜了学业,没有了上进心,变得非常的麻木,不提前为自己做好准备。过着那一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中的生活。调查中发现这种不提前为就业做准备,到毕业了还找不到工作的同学并不占少数,而这正是那么多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之一。

问卷三: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择业问题

我们就社会舆论、地域、薪金、兴趣爱好、专业对口、社会地位工作前景等因素对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针对限单选的问题项“您在确定理想中的职业时,受外界哪方面的影响最大”,回答“社会舆论”、“家庭”、“学校”和“地区”的比例依次为40.1%、26.9%、18.5%和14.5%,而且薪金待遇等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60%左右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与个人状况的结合方面较为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爱一行、干一行”;仍有40%左右的大学生没有找到两者较好的结合点,这一状况的改善有待于大学生个人、教育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而考虑最多的是“符合个人的兴趣”。本次调查,将大学生择业时考虑较多的因素总结为10项,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单位和职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专业对口;第二位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专业对口,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第三位考虑的因素前5位为:待遇高,能发挥个人特长,能解决户口或住房,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就业地点在大城市。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关注两类条件:符合个人兴趣、爱好,能发挥个人特长;待遇高,就业地点在大城市。

针对问卷调查情况我们小组做了很多讨论,查阅了相关书籍、咨询了一些相关专业的老师,作出了以下分析:

大学生如何走出择业心理误区呢?

首先,要知己知彼。择业是一种双向选择,因此必须正确地估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在择业中可接受的范围,同时要全面准确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实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去选择职业,就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其次,目标要适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确定择业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近几年大学生择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向往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那些地方因人才集中而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或广大农村更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在那里往往更受重视,更有用武之地。就我国目前状况,只要大学生肯降低择业标准,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市场还是十分广阔的。

第三,应有必要的形象设计。处于择业阶段的大学生,都希望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靠毕业生给用人单位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自己的实际表现形成的。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形象设计和对信息的精心组织,突出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给用人单位留下鲜明深刻的良好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接触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第一印象搞糟了,以后即使花上几倍的努力都难以挽回。因此,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包装、修饰,是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在求职过程中免不了言语沟通,掌握沟通技巧也是择业不可缺少的准备。总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一古训对大学生择业同样适用。

第四,扬长避短策略。扬长避短是任何竞争性活动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必须采用的策略。任何人都有长短优劣,问题在于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与优势,避免短处与劣势。有长处没有得到发挥或有短处没有得到避免都会对择业有影响。因此,在择业过程中有必要对自己的长短优劣做一番分析,使自己的长处得以充分展现,并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选择职业。

第五,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传统就业观念是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多次择业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即职业不仅是可以选择的,而且是可以创造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创造新的职业。

第六,择业过程是对大学生各种心理品质与整体素质的综合检验,学校、家长和社会有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他们客观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自己,积极调适心态,走出误区。

大学生创业主要有哪些优势和弊端

优势: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轻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2.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必定会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3.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源泉,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弊端:1.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的缺乏,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此外,由于大学生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很难一下子胜任企业经理人的角色。

关于考研的利于弊

对于靠自己努力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同学,要想考虑就业再考虑择业。考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就业的逃避行为。对于对自己有更高要求或者不满于自身知识水平等现状的同学,支持考研深造。问卷发现与就业准备直接有关的因素显示为:对将来的晋升和发展是否有较明确的规划对就业准备影响最大,其他依次为:较好的职业设计能力,大学期间为工作培养必要的能力,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的角色适应程度。可以发现企业最重视的还是一个人的专业素养。即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比如一些招聘岗位在面试提问问题之前先要求看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等等。对学生的其他的要求先不考虑,先考虑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考研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等相关专业技能方面有很大帮助,能在很大的一方面帮大家找到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

对于没有做好就业准备的毕业生们

及时提前做好就业的准备,定好自己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了充分的准备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就业中把握住先机,取得一定优势,所以不但要在知识上、能力上做充分准备,还要在思想上做充分的准备。为就业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茫茫人潮中占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在学校的讲座。

【2】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报。

5.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分析 篇五

关键字:就业择业心态素质自我调整

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新

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心态十分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交织在一起,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加以积极的引导、疏导。本次调查对象为本校大学生,采取问卷抽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20份以上。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择业心态特点

1.成就动机水平高,但害怕面对现实。大学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择业中,大学生的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有着希望成功和报效社会的强烈倾向。他们愿意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有较高的抱负水平。不过现实却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

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大学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

一帆风顺。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却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恐惧,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

4.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大学生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全面素质(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

1.毕业生自身处于矛盾期。首先,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理想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等。其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再次,大学毕业生有相当部分心理还不成熟,所以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在择业中就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2.高等教育处于过渡期。当前,高校进行大幅度扩招,就业岗位跟不上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的期望。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高校的配套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高校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它是一个长期性和渐进性的过程。这种状况是毕业生产生不同择业心态的直接原因。

三、调整大学生择业心态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大学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1.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2.毕业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在择业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关系,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

3.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改革措施。除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外,还要进一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高校还应大力加强就业技巧指导,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6.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六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1.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男女比例:男同学占46.2%,女同学占53.8%。说明调查的学生当中女同学比较多,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接近一比一,有利于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3.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在的年级:大一占10.8%,大二占33.8%,大三占41.3%,大四占12.3%,其中大三的学生较多,其观点比较接近我们大部分人目前的观点,说明后续数据有可取性。

4.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所读专业:外语占6.2%,电子占9.2%,化药占6.2%,计算机占7.7%,会计占10.8%,金融占9.2%,其它专业占50.8%,说明调查的大学生中所读的专业种类繁多。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6.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考研的占7.7%,选择出国留学的占9.2%,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毕业后就业。另外一部分选择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觉得读完研究生后找工作会比较容易,且愿意多读几年书;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大部分家里比较富裕,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出国留学,且普遍认为出国留学归国后会比较容易找到好的工作。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7.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七

一、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和趋向

(一) 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 对就业前景恐慌

“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 部分毕业生心理和情绪波动较大, 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产生了一些心理偏差”。【2】根据调查:有85.2%的农科类大学生都显示出了对就业前景的或多或少的恐慌心理。作为大学生, 就业对毕业生本身来讲就是一个大事情, 加之社会的关注度和来自家庭的期望值较高, 而且对于部分农科类毕业生就业的新闻报道也多持不乐观的态度, 让农科类毕业生还未走入社会, 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

2. 对自我评价过低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 有67.0%的农科类大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定位上, 不能正确面对现实, 对自己的优点估计不足, 总是怀疑自己, 不善于发现适合的岗位, 在求职过程中总觉得对手比自己优秀, 而多数时候选择自动放弃。而没有实事求是地评估自我, 结果往往是对自己评价过低。更为关键的一点, 是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不够, 对于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发展知之甚少, 同时对农业人才市场及用人趋势缺乏了解, 因此在评估自己的就业综合能力时出现了偏差。

3. 对他人依赖

新时代出现了新的家庭结构, 有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缺乏一定独立和自理的能力, 更缺乏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之受到学长学姐和其他同学的影响, 有超过一半即52.3%的农科类毕业生都体现出对他人的依赖心理。表现为没有结合实际, 不知道自己的志向何在, 不能够十分主动的去争取就业机会, 而非常希望通过学校指导和牵线、家人帮助或其他社会关系实现就业, 将自己的命运更多的交付给他人, 表现出较强的就业依赖性。

4. 对职业徘徊盲目

45.6%的农科类毕业生对眼前的招聘单位或就业信息按兵不动, 认为提早签约会减少其他选择的机会;40.1%的农科类毕业生表现出了“学农不爱农”的心理, 他们不是特别愿意从事农业领域的职业, 非常想跨行就业, 却又不知如何去寻找;52.3%的农科类毕业生则不愿意到祖国西部或者是农村基层去工作;加上盲目跟从同学和服从家人等其他原因, 还有18.4%的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关口上, 表现出了目的性不强和长期的徘徊。

(二) 农科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趋向

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趋向, 面对社会、学校等一些客观存在因素的变化, 他们都会受到影响并且有着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1. 农科类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看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就必须面对西方强国的冲击和挑战,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转变期间, 肯定会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在一定时期内一些行业兴起了, 一些行业衰落了, 一些企业成长起来了, 也有一些企业将会被淘汰, 其结果也随时会影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在调查对象中, 包括部分党员同学在内, 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主要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认为,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上,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注也是十分密切的, 大学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要坚持与党中央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并且顺应世界和社会发展的潮流, 去积极应对就业困难, 寻找新的和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科类大学生对学校改革的评价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已经不是近一两年出现的。因此, 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都将大学生就业摆在了第一的位置。在应对这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难题上, 学校也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农科类大学生都看到了学校为之所做出的大量工作和努力。农科类大学生中84.6%对当前“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改革方向是认同的, 但是对于具体的政策大部分人却又表示不十分了解。他们表示学校也出台了很多政策, 但是可能对于其他专业或者是大部分群体是适合的, 而对于特殊的、困难的群体还是显得针对性不是很强, 至少他们觉得能从中得到的信息和帮助较少。

3. 农科类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想法

20.0%的农科类毕业生对找到好的工作信心不足。他们大多数人曾经积极参与就业竞争, 努力寻找好的岗位和机会, 但收效甚微;或者是找到某个岗位后又觉得不是十分理想, 便又放弃了;占到11.1%的农科类毕业生表示心里没有底, 家庭对自己的期盼值太高, 而自己却不知道前景如何, 不敢想象今后发展的方向;另有8.1%的农科类毕业生认为,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使他们感受到强烈的失落感, 不能找到自身在社会存在的价值。但占到60.8%的大部分农科类毕业生表示, 首先他们对自己的将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觉得困难只是暂时的, 将来必定有或可能会有好的发展, 只是目前不知道怎么样去结合自己的长处, 或是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位置, 去更快捷、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

二、对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总结和反思

从以上调查可以分析出, 尽管农科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并不乐观, 但被调查对象总体对就业状况的心理趋向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 并没有以偏概全的把责任全部归结到外部条件, 在能看到社会进步和学校做出的改革和努力的同时, 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但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 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 加强引导, 帮助农科类毕业生完善自身

1. 全面客观认识社会和自我

在求职过程中, 农科类毕业生如果能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 如果能将客观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这样就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当还没进入社会求职, 就主动降低自身的主观评价, 往往会导致信心不足, 犹豫不决。因此, 学校要加强引导, 帮助学生在走入社会前, 真正的认识社会, 正确定位, 从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特长以及专业优势等多角度考量自己, 既不能盲目自信, 也绝不能自卑。

2. 培养敬岗爱业、吃苦耐劳的精神

“踏踏实实做事, 老老实实做人”, 伴随80末、90后择业高峰的到来, 许多单位都着重对当今大学生提出了此类要求。尤其是农科类专业, 就业单位有可能比其他行业对于吃苦精神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学校要通过各种学生活动来加强毕业生的社会和集体责任感。教导学生不能拈轻怕重, 要敢于挑重担, 这样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社会中赢取机会。

3. 加强经验交流, 重视挫折教育

要引导农科类毕业生去敢于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 主动放弃求职。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有原因的, 要善于从每次找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且主动与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交流, 这样既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 又有利于排解自己的困惑和矛盾。学校需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和树立典型, 让碰壁的毕业生重新拾起信心, 再次走向社会。

4. 鼓励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当前,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主旋律已经唱响。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 到基层、西部就业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对于农科类毕业生来说, 由于自身专业到基层或者是西部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就业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而且对当前国家对中、西部的发展也是很好的促进。另外, 应当制定奖励措施, 支持农科类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积极创业和灵活就业。

5. 强化毕业生的诚信理念

在择业过程中, 部分同学面对单位的召唤, 超过规定期限迟迟不给回复, 或只是工作了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便离开原单位, 造成违约。而非正常违约就是缺乏诚信思想的一种体现, 也会给以后原本就不乐观的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针对此类现象, 学校应当持续开展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加强农科类毕业生的诚信意识, 让毕业生理解、倡导和实践诚信。【3】只有信守承诺, 认真履行劳动合同, 真正使诚信成为农科类毕业生的一种的良好习惯, 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也能得到招聘单位的好评, 更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为今后的农科类毕业生就业打开市场。

(二) 力推改革, 确保农科类毕业生强大后盾

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 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 大学毕业生“网龄”多数在3年以上。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友的重要方式。网络是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极强的世界园地,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建立毕业生QQ、飞信、微信等聊天工具群作为师生互动、收发通知和发布就业信息的主要信息平台【3】。另外, 借用日益红火的微博, 也可以第一时间及时公开发布就业信息, 及时听取毕业生反馈的意见, 借此构架起沟通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既能确保就业信息渠道公平, 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帮助学生理性就业等。

2. 落实就业礼仪和面试技巧课程的开设

就业礼仪和面试技巧的缺乏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和农科类毕业生。在大四学期伊始, 要针对就业的礼仪和面试的技巧等内容开展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条件的学校, 应当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有关就业的礼仪、简历的制作和求职信的书写方法等各种面试技巧。也可以通过组织现场招聘模拟大会、就业礼仪比赛和简历制作大赛等, 让学生提前亲身体验求职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时为了修满学分, 而随意选修一门礼仪课程,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让大学生得到实用性的技术指导和模拟实训。

3. 扩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机构

高校一般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但是大多都只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各类心理问题, 而对于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趋向, 特别是农科类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和趋向, 掌握得不是很清楚。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指导机构设立一名专职的就业心理专干, 在各学院设立一名专职的心理专干或就业专干, 对这一批专干进行专业的培训, 使专干能够做到对毕业生、辅导员和人才市场之间都十分的熟悉和了解, 这样不仅能针对性的为毕业生服务, 而且能建立长期有效的咨询点, 并能将历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一定的经验和规律, 以便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就业。

4. 加强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辅导员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既要针对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等方面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还要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而又具体的问题。在辅导员队伍中建立学习型组织, 培养团队精神, 不断提高辅导员素质。【4】学校可以通过采取校内培训、热点讨论、自我学习和校外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实例来分析原因, 寻找对策, 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认识水平,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还应该立项资助, 以帮助辅导员去研究一些他们感兴趣而又一时难以弄清的问题, 有计划地选送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学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构建稳定、优秀的班主任队伍, 大学生班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们与大学生也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 能随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校应当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 除了应该对班主任工作范围和职责做出明确规定之外, 还应该要建立健全班主任激励机制, 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推广先进经验, 评选出优秀班主任, 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按时发放班主任津贴, 以保证充分有效地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 多方配合, 构建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

1. 与人才市场紧密联系

每到企业和单位招聘高峰期, 各级人才市场都会举办大型的招聘会。而此时, 针对农科类专业就业面相基层的特点, 学校应当和各级人才市场, 不仅是省、市级, 更要包括县一级的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将就业政策和信息及时准确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到毕业生手中。另外, 还应该加大宣传, 将人才招聘会更多的引进到校园中, 更加有针对性的面向特定的农科类专业进行招聘, 以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

2. 与学生家庭密切沟通

家是所有人心中温馨的港湾。学生家长除了是衣食父母, 还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 从而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家庭为依托。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要在各个招聘会场东奔西走, 还要回校完成剩余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通常会感觉事务繁重, 而倍感身心疲惫。当学生一些心里话不便于和老师、同学沟通, 他们便第一时间想到了向家人诉说。所以在这个关键时期, 学校应该和家庭紧密联系, 及时交换毕业生信息, 并引导家长要经常关心学生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不应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特别是部分农村家庭应该要放弃靠大学生光宗耀祖的观念, 必要时应及时给予经济支援, 尊重毕业生自己的选择, 鼓励孩子勇敢的走向社会, 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曾讲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 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走出去’就是要将在校大学生推到机关、企业、农村、基层生产工作的第一线, 参与企业生产, 体验社会竞争, 了解社会需求, 从而正确分析就业形势, 适时调整就业目标,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自身建设。”【5】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社会经验不足, 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所以, 学校应当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 充分开展各项活动, 让学生们能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一方面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农科类大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和接触社会;另一方面组织农科类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 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服务和回报社会, 感受到自身价值, 也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和社区、农村紧密联系, 让农科类大学生尽可能多的利用专业知识走向基层服务。

4. 加强农科类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帮助农科类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增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相互交流的有利机会。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工作可以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 并获取许多在书本中所学习不到的知识, 以更好的服务社会。与实习基地紧密联系, 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与市场接轨, 以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制定对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回访制度, 加强沟通和了解, 选拔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以真正将农科类毕业生的就业落到实处。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 重点分析了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和心理趋向, 提出从帮助农科类毕业生完善自身, 力推学校改革, 紧密联系家庭和人才市场,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建设等各方面构建完善的就业帮扶体系, 为进一步促进农科类大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农科类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趋向,帮扶体系

参考文献

[1]孙世平, 孙鑫, 李华.大学生就业困难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10 (1) :58-60.

[2]高香, 赵志玲, 王振.浅论在就业指导中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5) :29.

[3]张春梅.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及其应对机制[J].青海师专学报, 2009 (6) :58-61.

[4]刘强.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组织保证[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2) :180-182.

8.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心理;探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

1.1就业心理的主流

对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就业心理的主流是好的,主要有先就业后择业心理、“凭实力说话”心理、自主创业心理、继续学习心理等。

1.2就业心理的偏差

有部分高职学生不能适应“面向市场,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就业心理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包括:

(1)认知心理方面: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害怕吃苦心理。

(2)情绪心理方面:焦虑心理、怯懦胆怯心理、抑郁心理。

(3)社会心理方面:期望值过高心理、功力主义心理、依赖心理。

2.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2.1社会因素

高职院校毕业生年龄一般在22岁左右,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们多幻想、好冲动、同时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自我意识强。因此,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一些对人才的盲目消费、超前消费等现象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2.2学校因素

近年来,部分学校出现了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缺乏改进和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忽视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

2.3家庭因素

一是家长“大包大揽”,在就业竞争中毕业生往往依靠父母或亲朋的社会关系,“坐、等、靠”思想严重;二是家长“放手不管”,这样家庭中生长的孩子由于来自父母的关心不够,极易自卑或偏激,非常容易诱发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2.4个人因素

部分学生不能客观评价自己、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及自身知识能力素质不过硬等原因,造成他们毕业求职时,屡屡碰壁,从而产生不良就业心理。

3.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就业心理培养的对策

3.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促进就业心理指导工作的开展

3.1.1加强学校软硬件建设,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

软件方面: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这里所说的教师队伍,既包括专业课教师,也包括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硬件方面:高校应该引进与专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实验设备,心理咨询所需要的仪器设备、测试软件等硬件设施。

3.1.2完善与就业相关的系列教育

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方面。

3.1.3积极做好毕业生推介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通过丰富网络招聘活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发布质量;另一方面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拓宽就业渠道,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的互利与共赢。

3.2全面认识主客体情况,提高综合竞争力

3.2.1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3.2.2调整就业期望值,客观评价自己

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

3.2.3付诸行动,提高综合竞争力

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大一阶段应多了解和专业相关的规定和就业情况;大二阶段就应考虑未来是就业还是深造,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为主;大三阶段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收集公司信息上,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并积极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

3.3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协同做好工作

首先,作为父母,应该结合子女实际,不能让孩子一味追求“高薪酬、高职位、高权利”的工作,以便能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其次,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提供精神支持。

3.4发挥行政手段的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3.4.1指导招生计划

有的高职院校存在盲目提高学生数量而忽视人才市场上供需情况的现象。这将造成学生毕业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从而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基于此,政府主管部门应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监督指导相关院校出台合理的招生计划,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3.4.2完善就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如 “三支一扶”、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政策等。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将促进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为大学毕业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锋.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与调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朱莉莉.当前高职生就业心理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

[3]赵丽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4]李守峰,王泰宁.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对策.滨州学院学报,2010,(4).

[5]李平.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几点思考.世纪桥,2009,(2).

9.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九

2007-3-6 14:33:28

亲爱的同学:

您好!如今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受学校就业指导办委托,我们进行本次问卷调查,以便改进我校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问卷所得信息实行匿名处理,不涉及个人隐私,所以真诚希望您能如实地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想法反馈给我们。下面调查开始,请您支持与协作!

1.个人基本资料:

1.学历_______①专科②本科2.性别_______①男②女3.所读的专业 ______()

4.专业所属性质_______①理工②经管③文法5.籍贯隶属于________ ①本省②省外③港澳台1.就业心理倾向:

1.面临毕业,你的首选前途考虑是____

①毕业后直接找工作②自主创业

③考研④考公务员⑤出国留学⑥目前还不能确定 2.在择业过程中,你较提倡的是_____

①自主创业②靠人际关系找工作③学校就业介绍④自找工作⑤其它_____

3.选择就业时,最看重的是______

①薪金②个人发展空间③地域④个人兴趣⑤工作的稳定性⑥工作环境⑦家里的安排或建议⑧其它_______ 4.择业时,最想去的地方_____

①福建省沿海城市②福建省内其它城市③省外其它沿海经济发达地区④国外⑤其它______

5.求职中,最想去的单位是______

①政府机关②企业③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④自主创业

④艺术④国外

社会学系课题研究组2004年3月

⑤其它_____

6.如果让您选择企业,你会选择哪一类______

①国企②外企

③中外合资企业④私营企业

⑤其它_____

7.您主要接受过以下哪方面的就业培训______

①没有培训②语言、技术等方面训练(如计算机、外语等)

③面试心理训练④面试技巧训练

⑤其它________

8.您是否有参加过就业面试?______

①有②无

9.在面试时是否有压力?______

①有②无

10.当时心理压力主要表现为 ______

①自卑②恐惧

③焦虑紧张④抑郁

⑤其它______

11.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______(多选)

①自我期望过高②自愧不如人

③家庭压力(经济、期望值等)④社会认同不高

⑤其它______

11(b).其中最主要原因是

12.在择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______

①专业不对口②学历不够

③就业技巧缺乏④就业相关信息掌握少

⑤就业单位不符合自身期望⑥其它_____

13.经过择业面试后,您觉得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______

①学校知名度②专业

③学历④工作经历和经验

⑤实际工作能力⑥综合素质(如外语水平、获奖情况、在校表现等)

⑦其它_____

14.您觉得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地域歧视吗?______

①有性别歧视,无地域歧视②有地域歧视,无性别歧视

③两者都有④ 两者都无

⑤说不清

15.您觉得这种歧视可不可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即可避免)?______

①完全可以②性别歧视可,地域歧视不可

③地域歧视可,性别歧视不可④完全不可

16.择业过程中,您认为您所学专业在就业形势中的处境是______

①优势②一般

③劣势④说不清

17.您认为您在就业市场上最大的劣势或不足是是______

①外语等非本专业知识②专业知识水平

③专业热门度④社会关系

⑤学校知名度⑥其它_____

18.您对整个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总体评价______

①很好②较好

③一般④不好

⑤很不好⑥说不清

三.学校就业指导:

1.您对我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吗?______

①了解②听说过但不了解

③毫无了解

2.您自己是否清楚学校在就业方面的一些相关政策?_____

①很清楚②一般

③不怎么清楚④一点也不清楚

3.在就业过程中,您是否有感受到学校提供的帮助?_____

①有②无

③不清楚

4.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学校提供就业指导?_____

①大三前②大三

③大四④没有提供

5.您觉得学校提供就业指导的时间是_____

①太早②太晚

③适中④不清楚

6.您觉得学校提供的帮助符合自身需要吗?_____

①完全符合②较符合③一般④不符合⑤完全不符合7.您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应从哪些方面着手?_____(多选)

①提供就业相关信息②就业技巧

③就业心理④就业取向

⑤就业价值观⑥其它_____

8.您最希望学校在就业时能提供_____

①就业指导②介绍就业

③学习机会④其它_____

9.您对目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总体评价是_____

①很好②好

③一般④不好

⑤很不好

10.您对学校就业指导有什么建议见意见: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至止结束,感谢您的真诚合作!并祝愿您在就业路上越走越好!

调查员:

10.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剖析 篇十

09-04-18 作者: 编辑:校方人员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过程必然会出现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教育

一、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与障碍

1.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

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指大学生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期盼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的一种心理倾向。这一倾向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经历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大学生毕竟只是经历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缺乏求职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在突然要面对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就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但如果不设法消除这种依赖性,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有害的。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时常表现的心理障碍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这使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悲观失望,同时阻碍其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甚至走向极端。

(3)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参加用人单位的面试时,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面试前准备的“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或者由于谨小慎微,唯恐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4)自傲。孤傲心理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他们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

(5)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一些大学生择业时,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往往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二、对策与措施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高校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毕业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和个人志愿的关系,自觉地把国家需要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教育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多做贡献;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2)全面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知识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首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对求职者所需知识的共性要求,培养学生掌握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宽而实的基础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三是现代管理和人文社会知识。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专业学习的空闲时间,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人文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增强对社会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从大学生迈进大学校门开始,高校就要培养他们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大学四年中,为他们制定一个个目标,如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取得初级程序员、中级程序员、高级程序员、报关员、营销员等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

(3)进行择业技巧的指导,开展健康的择业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与毕业生的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学校有关部门、系部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就业办公室应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媒体、网络及时提供人才供求信息,使毕业生对择业环境有全方位的了解。与此同时,还应对毕业生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求职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如自荐材料的准备、面试的技巧等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对大学生的择业心态进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指导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避免由于准备不足而错过求职机会。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择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4)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培训。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传统式的培训,培训对象在课堂中仅吸收10%~30%的内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而“体验式培训”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即包括小组讨论、深度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作业练习、行动指南等方式,使培训对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自己的经验,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可采用体验式培训来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用职业生涯的理论来指导自身的就业,提高就业的有效性,使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掌握就业技巧,将来成为更有成就的人。

2.大学生必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大学生只有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主要应做到:

(1)自我反省。大学生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怎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哪里,最适合干什么等。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在客观上要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可以与社会其他人员作比较,特别是与自己条件、情况相似的人进行比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可以通过社会人员对自己的态度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如社会实践)结果的分析来认识和评价自己。

(3)心理测验。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选择心理学的标准化测验表,对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结果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3.大学生要学会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常见方法有:

(1)自我转化法。当就业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方式,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学习一种新知识技能、假日郊游等,使自己减轻或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以求得心理平衡。

(2)适度宣泄法。择业时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和紧张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应进行适度的宣泄。忧虑隐瞒得越久,受到的伤害就越大。宣泄情绪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以及参加打球、爬山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宣泄时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注意适度,应该是无破坏性的。

(3)松弛练习法。这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头疼等。择业时遇到类似心理反应,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练习。

(4)自我安慰法。择业时遇到困难和挫折,尽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应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5)理性情绪法。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观念引起的,如果变非理性观念为理性观念,就可消除情绪困扰。例如个别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遇到择业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心理问题。如果转变这些错误想法,不良情绪就会得到调适。

11.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An Analysis of the Mentality of College Sports Majors on Employment

JIANG Hui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sports majors after their gradu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difficult situation they are faced with. In view of the features of them,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enhance employment guidance, reform curricula,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m. We should also broaden channels of employment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self-employ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relieve the stress of sports majors in terms of employment.

【Keywords】 sports maj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employment, metal stress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的体育专业,其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现阶段也处于低就业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准确掌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基本状况,给予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

1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1.1观念更新不够,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的就业观念更新不够,对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普遍还存在着期望值过高的现象,都还希望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公立学校等,对私立学校、企业、健身健美场馆、各类俱乐部等兴趣不大,尤其是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还不很明确,觉得最好的出路还是各类学校,对去其它部门应聘信心不足。

1.2专业口径较窄,综合素质不高

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尽管各体育院校在学生进校后的专业教育时就普遍强调专项和各项技能的提高,但由于后续教育力度和措施的不足,学生重视程度、紧迫感、危机感非常欠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

1.3社会考试竞争力不强

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加上中学阶段相对其它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基本无任何优势可言,甚至是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而近年来,各地因教师日趋饱和,各教育局也设置入行门槛,进行上岗前的入门考试,这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更大。而且绝大多数地方教育系统对社会中的体育等非师范类的专业已关上了大门。

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

2.1现实中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

稳定的工作是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追求的理想工作。对于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都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找到一份稳定的收入可观的工作,比如进入公务员行列或者教师行列以及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对于他们来讲,稳定的生活环境是他们选择工作的首位依据,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际目标很明确就是非这些单位不去,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物力的基础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最终还是找工作未果,回过头来再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单位,可能为时已晚,因为很多单位都希望在第一时间挑选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另外从专业来讲,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他们需要的都是专业对口的高级技术人才或者有相关社会经验的管理人才,对于刚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讲,他们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在一定基础上造就了他们就业恐慌的心理。

2.2继续深造的两难境地的心理分析

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当中,很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谋求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考研就成为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奋斗的目标,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于一部分考研的学生来讲,他们也不能完全专心致志的来复习考取研究生,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发现很多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看到往届硕士研究生寻找工作当中的那种无奈并没有自己想想的那么顺畅也开始了徘徊和忧郁,担心这一幕也会发生在自己研究生毕业的那一时刻。

2.3适应社会、谋求自身发展压力的分析

自主创业成为当下大学生就业当中最流行的名词之一,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很多即将走向社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却缺乏足够的勇气,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主要在于:(1)很多创业需要各方面的技术且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而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限制,在很多行业很难快速地适应,所以对于自身陌生或者不熟悉的行业不敢轻易的去尝试;(2)很多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都来源于父母提供,作为父母来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担心创业失败、血本无归,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支持他们创业;(3)自主创业需要具备吃苦耐劳、勇往直前和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调查发现,很多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都希望或者都抱着一夜成名的思想或者态度,对于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没有心理准备,也惧怕承担风险。

3对策与建议

3.1多技能发展是学生毕业谋求工作的良策

对于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今天,多技能发展是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良策。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来看,也应该积极地响应和要求学生进行多学科专业技能培训,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在逐年的减少,其主要原因在于事业单位人员代谢速率较慢,所以这就要求毕业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开展多技能的培训,适应社会需求。

3.2经常进行健康心理指导,端庄态度、积极进取

对于心理健康辅导来讲,学校和各级教学单位、包括任课教师都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态度和认清就业形势,这种就业形势的发展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者某一个地区的,而是全国性的,帮助学生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了解自身状况,积极地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

3.3鼓励体育新兴专业技能的普及,倡导艰苦地区谋求发展

对于体育行业当中出现的一些新兴专业或者专业技能,作为教师应该第一时间内给予学生完成传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这些技能,在毕业之际可能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寻找工作的砝码,无形中教师就帮助学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体育界专家探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在于就业的心理变化和就业的技能掌握,并由此而牵动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和专业课程培养计划、培养目标的改变及课程设置,所以对于学校和教育院系来讲,也应该在探讨学生就业心理的过程中,及时地调整培养方向,力求最大能力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4结语

社会进步与职业分工的细化使体育大学生有了更多职业种类的选择,创业教育恰在此时满足了他们对待机会选择的指导需求。适时地针对体育院系的毕业生开展创业教育,使得有潜质的体育大学生拓宽在体育领域的工作视野。在他们心里埋下创业、创新的种子,到了适宜的时间和环境,它们就会自然萌发和生长。体育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必将有着美好的未来和远大的前景。

12.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报告 篇十二

关键词:西华大学,毕业生,考研,就业,选择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013年1月考研热潮刚过, 2014年西华大学考研热潮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 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招聘已接近尾声, 而研究生考试的报名也正在火热中结束。一面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面是日趋激烈的考研竞争, 那么究竟哪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呢?这个问题摆在了所有毕业生的面前。

(一) 对选择考研的动力来源进行假设

1. 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需求的增加

随着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 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人才战略思想就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功能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以科研为主的高层次的专业教育, 其培养的人才能够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必然会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2. 躲避就业压力

现在社会就业门槛越来越高, 许多用人单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 而且本科毕业生工资太低, 在双重就业压力面前, 本科毕业生深感自己的学历偏低, 与其委曲求全, 不如再拼搏几年。

3. 盲目跟风

看到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朋友都在为考研奋斗, 形成一种从众心理, 很多同学就产生了随大流的想法,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了庞大的考研大军。

(二) 对毕业后选择就业的原因进行假设

1. 专业特点

专业之间的差异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上存在困惑的另一个原因。

2. 家庭因素

查阅数据显示大学生生选择就业的原因中选择“家庭负担重等家庭因素”的有27人占到12.7%。由此可见家庭因素在大学生选择就业与考研时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3. 就业能快速增长社会经验

很多毕业生表示, 现在研究生的就业率反而没有本科生高, 研究生在学校继续深造的这两三年, 本科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快速增长自己的社会阅历, 薪酬也随即翻翻。他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比在学校的继续学习更值得。

二、研究设计

就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西华大学的学生面临的选择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 有父母的期望, 有自身的追求, 有社会的压力逼迫着他们选择就读研究生。而在另一方面, 专业的差异、经济的限制、现实就业率与预想存在的偏差促使他们不敢就读研究生, 那么因为这些原因对大学生就读研究生的到底有什么影响呢?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研究设计:

西华大学研究生数据研究调查

调查对象:西华大学2010、2011级在校大学生

调查项目:关于考研与就业去向调查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抽样方法:分层抽样在10、11级大学生中各抽样100份, 其中各有男女抽样单位50个。

具体调查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收回200份, 有效200份。

调查时间:2012年5月

调查人:豆娇

调查内容:考研与就业的选择、选择考研的原因、选择就业的原因。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对“选择考研与就业状况”的分析

“是否选择考研状况”分为“考研”、“就业”、“不确定”三种情况。

1. 从整体对选择考研与就业状况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些数据。“考研”的占27%, 从侧面反映出了西华大学生趋向于继续深造的意向。“就业”的占42%, 这说明, 同学中绝大部分都是选择不考研的。其中还有一部分是“不确定”, 占20%, 说明还有人处于迷茫中。考研与不考研对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题。通过图表可知“考研”、“就业”能说明大多数人的情况。

2. 分析男女生对考研与就业选择

由分析可知, 性别对于考研与就业的选择上是有影响的。女生在对于自己的未来的选择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西华大学很多专业都是偏工科, 女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男生有着一定的弱势, 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女生处于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是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考虑选择考研, 女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继续读书, 求得一个高学历, 为以后的就业寻找更好的机会, 女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增加, 其中就业压力大是一个原因。

(二) 对毕业后直接选择就业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42%的同学直接选择就业, 占了被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对其分析了具体原因, 其中, 有45%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特点, 而选择这一因素大多数同学都是西华大学近几年就业率持续较高的车辆工程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10%的同学认为考研费用太高, 而家庭经济状况不好, 直接选择工作, 减轻家里的负担;38%的同学认为就业能快速增长社会经验, 他们认为在社会上的继续学习比在学校的继续学习更值得。而7%的同学是因为其他原因选择了直接就业。

四、结束语

总之, 不管是考研还是直接就业, 到最后不过是殊途同归, 关键要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 要着眼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而非一时的冲动。作为高等学校来说, 要加强学生考研的引导, 要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 对考研与就业作客观比较、分析、判断, 适合考研的鼓励其考研, 适合就业的鼓励其就业或个人创业。对家长来说, 不要都抱着让孩子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 要理解自己的孩子, 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自己来说, 更要“认识你自己”, 应该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意识,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 做好判断, 慎重选择。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高玲琍, 周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的自我定位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208

[3]李庚.对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77.

13.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调适 篇十三

班级:09食品加工技术姓名:丁丽萍学号:7号

摘 要:大学毕业生作为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也产生了很多心理困惑。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就业心理障碍的方法,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

正文: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因此,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学生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若不及时发现、正确疏导和解决的话,则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势必要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作为师长应该将这一学生问题重视起来。

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 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

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

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

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

“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

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

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

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

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

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

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

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

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

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 悔恨 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

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

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

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

“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

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

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

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

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

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

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

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

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

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

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

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4.偏执与人际交往障碍

有些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如有的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紧张,不

敢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自己,甚至连面试也不敢去,还有的在求职中不会察言观色,不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的礼貌礼仪,如有位大学生在面试结束时,用

人单位的负责人拿给他一支烟,他不仅当即拒绝还气愤地说:“我从来都没有这种恶

习!”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有思想基础。

从进校起就要开始培养自己的就业观念,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期,了解自我之后,就

要在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在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自己,完善

自己,到四年级就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

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

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

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

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

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

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

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

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

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

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

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

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

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

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

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

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

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

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

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四)谦虚是做人之本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要过多地在意眼前的得失,过分重视用人单

位所给的薪酬,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每一步。用

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许,目前的待遇不十分理想,岗位不十分称心,但要相信,通

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上级的信任,得到上司的重用。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要学会用一个谦逊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和事,只有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谦逊的态度是就业、从业的制胜法宝。

只有从自身做起,平时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真正把就

业就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

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

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

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

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

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

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

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

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

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

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

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

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

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

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

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

“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

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

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

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

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

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

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

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本身就是我们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

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是正常的;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

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

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

因此如果今后在我就业的时候遇到了就业心理困扰,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调节:

(一)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三)认识与接受职业自我,主动捕捉机遇

(四)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

(五)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六)开拓进取,勇于创业。就业压力大是必然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危机”是危难也是机会,关键

还是要看自己的把握。无论有没有危机,我都会不断努力,摆正心态,这个世界任何

时候都没有绝对的完美,随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重要而且必要的,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

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

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

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

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

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533-535.

上一篇:小班数学认识前后正反下一篇:特种加工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