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2024-12-07

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精选8篇)

1.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篇一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素质养成的动因。而情感的培育依赖于感悟,依赖于一种对情感的感知方式。人在社会实践中,总能引起生理心理层面的一些变化,这就是一种体验。体验是置身其中的心灵感受。在《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成长记录册》这一单元中,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设计了《我的这6年》课堂教学。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用回顾去唤醒爱,用反思去体验爱,用寄语去点燃爱,用倾诉去表达爱,使师生间、同窗间的爱得到升华,更使品德课堂能够促发道德体验,令学生在启发激励之下,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为将来升入中学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环节之一——爱的回顾

1、教学活动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自己爱好摄影的优势,将学生小学6年里的学习生活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照片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从入学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逐渐成长,重温昔日的幸福班级生活。

2、教学意图

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不仅创设了教学情景,感染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更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和想要倾诉的欲望,加深对母校的感情。

3、教学反思

随着学生熟悉的歌曲《我的骄傲》的响起,听着老师动情地介绍回顾每一张照片,看着自己一步一步成长的片段,孩子们回想起六年来的点点滴滴,学生完全沉浸在回忆的思绪之中。此时此课,这一张张熟悉、开心的笑脸,一幅幅难以忘怀的场景勾起了他们的曾经,唤醒了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一环节的回顾,平时精心积累的照片资料起到了1+1>2的作用。在这临别之际,更加勾起孩子们准备分离的思绪,强烈地激发其爱老师、爱同学的感情。

二、教学环节之二——爱的反思

1、教学活动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反映自己成长进步的照片、奖状、证书、作业本、成绩册、评语等,放到成长记录袋中。课堂上学生交流工作纸童年大事簿。先小组内交流,后在全班展示。分享提纲是最难忘的童年往事,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交流完毕后把工作纸及照片等放入成长记录册内。

2、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回忆6年的学习生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回忆,体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会反思,养成反思的习惯,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感受老师的培育之恩,深爱培育过自己的老师,更加珍惜彼此的情感。

3、教学反思

朝夕相处的同学通过这个机会围坐在一起,谈谈这六年中最难忘的事以及感受,之前的一节品德课,要求大家把这六年来积累的值得纪念的东西带回学校。

2.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篇二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是品德与社会课活动化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领悟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 现实生活对学生品德养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要“靠拢”学生的生活, 充分表达他们的需求, 让学生从内心世界的需求出发, 用眼睛观察社会, 用心灵体会社会。

在实际教学中, 我考察学生实际, 选择并创设了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课堂教学, 让自己由知识“授业者”转变为课上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如在执教《时间的秘密》这一课时, 我给同学们展示了小实验:先让学生“串珠子”, 把散罗的珠子串在一段绳子上, 为了使学生保持放松的状态, 我暂时离开了教室。一会回来后发现有人照着要求做了, 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行动。接下来我又说:咱们再来一次, 看看这次谁串得最多。结果表明, 学生串的都比上次要多。通过这个游戏, 学生清醒体会了学习效率的问题是多么重要。

2 关注生成问题, 展示思维碰撞

充分恰当的使用教科书, 应当挖掘出课本内容, 并“规划”好课堂思路, 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渐变和动态的特点, 使得我们不能预先设计好课堂的每一处环节, 更不可能全面设想到学生的表达、行动、思想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的品社课堂的真正的操作就具备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样我们就应该在课前充分“预想”, 真正做到随机应变, 充分地发挥我们的机动能力, 全方位地关注活动实施的情况。

设计《与规则做朋友》这一课时, 当全班师生正围绕“规则有什么用”的主题开展活动实施时, 班上平时最调皮的男孩窃窃低语到:“规则算什么啊, 下课十分钟这么短, 饮水机处也要排队, 上厕所也要等候, 真是浪费时间!”出现的这一不和谐音符, 我想了想立即围绕课堂即时生成的疑问, 充分讨论拓展。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学生们的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 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最后统一了意见:去饮水机排队的同学每回接适量的水, 喝完一次再接, 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还做到了节约饮水。刚才那位调皮的男孩也很愉快的点头认可了。我引导到:“我们就这个问题达成的共识啊, 这就是生活中的大伙制定的规则, 我们都应该认真守规则对吧?”这样处理细节和突发状况, 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反而加强了师生的合作与交流。

“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不断产生新问题的四十分钟才是有生命活力的四十分钟。我们应积极积累产生的经验, 鼓掌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疑问, 达成共识, 升华为共认。

3 合理利用教材, 随机调整教学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 反映了创新教学理念, 实现了教材作用的转变。教材不应该是教师的“课堂之本”, 学生的“学习之基”, 应成为学生开展自我学习行为所凭借的“材料”或是“出发点”, 是与师生课堂碰撞、对话的平台, 是帮助学生积极构建生活本领的助手。在课堂中, 应积极建立全新的教材观、学习观、实践观, 充分挖掘教材的可用之处, 站在高起点上研究课本, 从学生和课堂实际出发, 本着合理、科学、实效的原则, 有机归并、整合或调整教授的内容,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真正做到合理使用教材。

举个实例, 每个新学期的开始, 学生们总是沉浸在假期的愉快散漫情绪之中, 学习上打不起精神。于是我把《做学习的主人》放在了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兴趣浓厚, 兴致盎然, 在课堂学习中学会了如何利用时间有效学习,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4 自悟与启发统一, 促进品德内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 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 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长久习惯, 学生们品德的形成多数是“填鸭”、“灌输”与“说教”, 重在的是耳朵的作用。其实仔细想来, “德”的形成应该是内化、融合、自省的过程。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到达自己“省德”, 自己“获德”的境界, 最终极的目标应该是指导实际的生活行为, 将自发的“德”转化为自觉的“行”, 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是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品社教学, 应该合理帮助学生构建自悟的过程, 前提必须是了解学生自悟的多层性、多维化以及方向性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相似的活动形式、不一样的活动背景, 不同环境下我们的学生自悟的层次、水平、方向等是不可能相同的。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章节时, 教师们总是期盼达到“我以学校为荣”的思想境界。而当我展示学校的闪光点和特殊荣誉时, 个别学生就在下面开启了话匣子:“人家别的学校有什么什么, 我们的学校也没有;附近的小学配有什么什么, 我们却只有什么什么……”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和发自内心的语言, 这就是一个值得教师挖掘的关键点。我的思维在飞速旋转, 如何深入?如何正确引导?我平心静气的说道:“其实啊, 每一所学校之所以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一样, 都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的, 我们学校如今的辉煌也是大家的荣誉。你想让我们的学校更加辉煌灿烂吗?我们每个人应该怎样做?”话锋一转, 角度就转到了学生自己身上。大家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各抒己见, 各表己言。最后达成共识,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这种贡献的行动不在于什么轰轰烈烈的行为, 平凡的小事同样是贡献, 比如主动弯腰捡起纸屑、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主动帮助他人等等。

总之, 在新课程面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是新的艰巨的挑战, 课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 而应是最具有创造特点的原始素材。我们教师应努力把教材变成生活的缩本, 充分利用教材, 使课堂变得生活化、形象化, 更应该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己真正的行动, 真正的领悟。

3.浅议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三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活动的形式和过程一定是为内容和目标服务的。只有紧紧围绕目标进行活动,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的学习方法

1、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

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体现,决不能流于形式,应充分发挥其课堂讨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而在实际的品社课堂讨论中,有时候虽然看起来讨论也很热烈,但有的学生却只是做了一个默默的听众。 像这样,课堂讨论就失去了它的作用,究竟如何使课堂讨论有效呢?我觉得教学中应该这样做:首先是确定好小组及组长,其次,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教师决不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后不管不问,要参与小组讨论,给以指导、提示。当学生从讨论中感受集体智慧的力量、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效益和快乐后,会越来越主动地参与讨论。再次,讨论内容要明确恰当。最后,提供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参与讨论、交流、整和意见与观点。 

2、情境教学在品社课中的作用

“情境”教学引入品社活动中,力求改变目前的品社教学形式,使其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发展。情境品社的建立目的是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品社课的快乐。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象、自我的创造。情境品社就是:借助视、听、触等立体性感受作用于品社课堂中,从情感上施加影响,使小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品社教育的一种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创设各种品社课堂情境,能丰富小学生的情感内涵,激发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完全释放能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拓宽。小学生的想象创造是单纯发散而又超意识的,课堂上的一个教具、一段音乐、一种氛围都能引发小学生去联想。多层次、多手法的情境创设无疑会激发小学生产生作画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和品社创作。当然,情境的创设必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情境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定位不同情境的要求也不同;情境是要活跃的,但不能为了活跃而生搬硬套情境。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干预教师一定不要讲解。多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多元化的评价,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不断提高,体现教师确实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

三、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教育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进程中形成。例如:在设计《欢迎到我家乡来》这一 课题活动时,教师亲自带领学生亲自到学校外感受家乡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世界中去。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体验家乡的变化,自发的产生一种热爱家乡的感情。因此,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教学空间向社会开放,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更符合学生的实际。

4.小学品社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篇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回忆自己以前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老师一幅图一幅图地讲,学生一幅图一幅图地看,老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学生被动地接受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显得枯燥而缺乏说服力。对于发挥性问题学生总是口无措辞,言不着题。在尝试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后我认识到了《品德与社会》课也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的,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

一、品社“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练习——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1、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2、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凡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的内容,就要放开手,制定周密计划,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去银行、保险公司,办理一次存款、取款业务,填写一份存款单、保险单,或成立“社会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参与社区服务。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综合学习型教学: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历史、地理、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的内容,对于这类型教学内容,要实现多种学科的整合,组织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根据课文内容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课文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然后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个阶段在出示教学目标后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

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3、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这个环节是教师围绕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的理论(概念、观点、原理)进行精讲点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搜集到的零碎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是讲在学生不会之处,二要对学生自行得出的结论要加以补充和更正,三要注重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四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节课下来,教师的单项讲述只不过几分钟的时间。

4、当堂训练、巩固练习

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训练是多种多样、而且贯穿整个课堂。此处所讲的训练是指在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归纳整理信息之后,教师要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训练习题,一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一方面对学生的目标达成进行检测,具体操作如下:

(1)课堂训练累计时间在20分钟左右,巩固练习(或目标检测)占用5分钟即可,确保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3)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5、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学生参与教学情况的评价,也是对本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双基、深化升华之效。此环节的操作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2)、回扣学习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3)、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4)、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1、课堂氛围活跃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老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老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但在“小组合作”走进课堂后,学生积极了,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课堂上我的微笑、对学生鼓励的话语自然不自然的多了。我尝试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结果课堂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场面,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逐渐变大了。课后出现的场面更令我感动: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提水上楼的老师会被一大群学生围住争着帮助;学校在冬季来临分煤炭,高年级同学主动帮助一二年纪小同学。当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们欣慰的笑了。

2、学生思维活跃了,学科内容形成了巧妙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

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当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学科内容巧妙整合中的教育,必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3、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了,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但仅靠在课堂上去完成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延伸扩展到课外。在“小组合作”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质量验评这一环节,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实践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4、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学生的集体观念浓厚了。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要求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在学生探讨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与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更需要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频繁更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这门课程基本都是班主任教师兼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之后,闲暇之后才会考虑这两门学科。不是大家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而是感觉明显的力不从心。

2、科任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不足,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上。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握不好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重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3、教师还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只有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4、家长的课改意识不强,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

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群体,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家长也和孩子一起走进了新课程,成为了课程改革的支持者、实施者、开发者。

四、整改措施

从三方面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见解:

1、课前,让教师苦下功夫准备。①整体把握整册教材。

课堂教学低效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教学目标把握不准。针对这样的情况,每学期开学前要组织科任教师通读教材,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统一的梳理,从教材的编排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教材的个案分析等方面,整体把握教材。

②精心细读本课教材。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思考: A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

B与以前的教材进行对比,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C教材的内容与当地的实际以及本校的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转换或重组哪些内容? D本课教材应该用几课时完成,每课应该安排哪些内容,具体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③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他们活动的好坏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了解学情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五点加以考虑:

A联系本课的知识,想一想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 B身边发生过的事例哪些与学生有关,与本课有关的就可以纳入到本课的教学中。

C怎样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D怎样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流露真情实感。

F怎样把课上的所学知识教学延伸到课外,沿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课程回归生活的目的。

④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以及儿童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现、文化活动、重大事件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资源,我们要把一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做到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但必须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关。

⑤精心设计教学。

这里指的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同时还应该考虑教学时的方法与手段)课件制作、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要注意以下几点:

A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B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C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D提前做好教学预设

2、课上,让学生参与体验成为主流。

课前的多方努力,就是为了课上的实践,把“八个一”做为切入点,有效的组织教学。①一个有力的“开场白”。所谓开场白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导入。以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表演节目、或者观看问题式精彩视频,这些内容必须牢牢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务本才能求实。

②一个能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交流的主题。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的讨论热热闹闹,看似很积极,其实没多大实效,你说这个,他说那个,没有几个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与思考。这些主题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何来的灵性思考与洞察?课堂中确立的主题应该是值得学生去研究,有兴趣研究,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

③一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程度。不见得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去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可是做适当的增加、删减与改动,教材是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蓝本,我们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让活动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乐趣所在。

④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行的,容易操作的问卷调查,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有机的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对问卷调查中呈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那么学生必定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样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课堂上解决的就是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安排问卷,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而确定。

⑤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媒体资源。教学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形象的观察,透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的空间;更可以为学生延展很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知识世界里的乐趣所在。

⑥一个能把复习检测与活动交叉运行的“复合体”。为了防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被活动取代,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前面或者本课的知识,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可以感受亲身参与的乐趣,又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知识理论的形成。

⑦一个能集中本节课知识精华的训练平台。这个平台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有的是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有的可能是良好的生活经验,还有的可能是一种民族气节的绽放„„这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具体而定,不要求多,但要求精。

⑧一个能让学生引起思考的、或者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或者能让他们颇有感触的课后参与体验题。这样做比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记忆要强得多,而且能让学生形成永久的记忆,可以是非书面的,可以是非语言的,但一定得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3、课后,成为学生自主实践、感悟探索的天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与语文、数学学科不同,它学习到的是一种内化到心灵的思想精髓。因而课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实践与感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在课后可以适当的开展下列活动:

1、为加强与课内所学的紧密联系,可从走进社区感受《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的可信度。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有的内容与现在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的悬殊,就可以让同学们走进社区,进行实地的考察。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就以“家乡”为大主题,学生在社区就可咨询到家乡过去的经济、人情风貌等等。

2、开展参与体验式活动,可让《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内涵植根心灵。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还以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家乡的故事》为例,在探索家乡故事的同时,适当品尝过去的苦难生活,从而感受家乡今昔的巨大变迁。这样既能与课上所学有效结合,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检测,可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驾齐驱。

在农村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科课程教学,而忽视非考试学科教学已成主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品德可以说要比人的素质更可贵。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要形成思想的高度重视,就必须与检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之健康发展。

4、提供人文力量的鞭策氛围,会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更趋完美、人性。《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对学生心灵净化的催化剂,所以可以结合各年级的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采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也可以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中央电视台》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模式也不妨走进校园、走进班级。透过榜样的力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受益其中。这才是我们课程所追求的真谛。

5.小学品社高效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乐亭县古河中心小学

一、现状分析:

小学品德课教材为我们安排了丰富详实的内容,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符合你的学生实际的,应该有重点地对待。要不然就会像有的教师说的那样“每节课照着书念都念不完了”。有的教师受教材的制约,仍抱着陈旧的教学思路不放,仍然按着旧的、固定的模式去套上思品课,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远离了学生的想象实际,从而使学生学习品社课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佳。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行了十年,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究的少;学生盲目接受成人观点的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少的现象。

三、解决问题实施方案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确实做到提高课堂效率,我校综合科教研组仔细研讨,积极探索并逐步成形了以下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为课上活动做铺垫

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情感,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为课上学习打下基础。

1、查阅、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收集与主题活动有关的图片、文字、音像、数据等资料,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既有助于加强感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及探究学习的能力。

2、调查、参观访问

课前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参观、访问等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

(二)、活跃学习气氛,创设情境交流讨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高境界。在课堂中,要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就要注重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活动中交流、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想使学生对品生课爱学、乐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喜说好动、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在教学中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而活跃、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是生生、师生交流讨论能够取得实效的基础。

1、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 这个环节在课堂开始的初期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小组内部讨论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和讨论要透彻,力求在小组内部达成共识,同享成果、共怀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全班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2、小组间汇报交流讨论

这一环节是班级内(全班)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探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间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汲取他组交流成果,并经过思考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便于继续深入交流讨论。

(三)、预设情趣活动,动手动脑真实感受

情趣活动既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课程学习的需要。情趣活动能快速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满足其游戏心理,增强其学习信心。学生在情趣活动中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会生活。教师预设情趣活动,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生活场面;也可以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借助教材中的图例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模拟扮演,或进行讲故事比赛、召开小小辩论会等。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就是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也是他们陶冶情操的过程,更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悦纳的过程。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他们最熟悉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学生能在游戏活动中提高生活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训练良好行为;在游戏活动中收获快乐、收获成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很好地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德育作用。

1、角色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的安排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能煽起和调动学生的情趣,对挖掘学生潜能很有作用。

2、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预设的游戏活动,能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科学的、生活行为的启蒙教育。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和竞赛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相互影响,容易形成情感的共鸣。

(四)、拓展课程资源,开放延伸课堂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我们教材里的文字和图片案例是有限的,教学时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条件拓展品生课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时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课程需求,提高教学实效。

1、拓展课程内容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教材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学内容的补充选择,要充分尊重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儿童身边熟悉的环境、人物等作为选择的对象,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丰富和鲜活。

2、开放课程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不是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而是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而且活动并不只局限在课上的40分钟里。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延伸课堂活动。

3、延伸课程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具有开放性,它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品生课堂也可根据需要从教室扩展到其他生活空间。

(五)、总结激励引领,德育回归学生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这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体现。“儿童生活”既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品生课教学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在这个最后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这时的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以后的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的完美结合,即“知行统一”的需要;是在整个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正确树立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利时机;更是师生整节课实现课程目标后的成果收获。这一环节最终使学生明白和感受到什么是良好的品德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起到明理导行的德育作用。而这也正是我们力求每节品德与生活课取得实效的教学目的所在。

6.《这周我当家》小学品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做为一名小学生一定要有自理能力,这是“当家”的基础。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使学生知道要想当好家,就应该像爸爸妈妈一样,为家庭生活着想,做好父母的“小助手”。

重点难点:

重点:在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中明白怎样才能“当家”,如何“当好家”。难点:在谈话和表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爸爸妈妈都非常的爱你们,给你们买漂亮的衣服,给你们做可口的饭菜,抚育你们健康成长。可是你们的爸爸妈妈的工作又非常非常忙碌的,家里的事又使他们更加劳累,那你们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 生1:妈妈这么辛苦我要帮妈妈多干点活。生2:我要帮妈妈做一力所能及的事。生3:我要帮妈妈收拾屋子,减轻妈妈的负担。

……

2、师:我们已经长大了,那么,今天我们就学着像爸爸妈妈一样,做一回当家人,为爸爸妈妈减轻一点负担好不好呢?

(板书:这周我“当家”)

二、合作探究,开放拓展

㈠当家先自立

1、师:听说我们这周要当家了,东北虎淘儿特意赶过来为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看看东北虎淘儿是怎么说的吧!

(播放课件)【淘儿:同学们,你们的想法不错,不过你可要先把自己的事情料理好呦!】

2、师:淘儿让我们先把自己的事情料理好,有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料理自己的事情的?

生1:我每天早上接时起床,刷牙、洗脸、吃饭后准时上学。生2:我每天都按时上学,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师:你们做的都非常的好!东北虎淘儿来的时候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饿死的懒孩子”。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故事看完之后,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一下:这个懒孩子是怎么饿死的呢?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然后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1:懒孩子只吃自己前面的饼,由于他太懒了,连脖子都懒得动,所以自己左面、右面、后面的饼都懒得吃,最后终于被饿死了。生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懒惰。

4、师: 是啊!一个懒惰的孩子,自己的事情都不能做,怎么能“当家”呢?所以我们说,当家先“自立”。【板书:当家先自立】那么什么是自立呢?

生1: 生2:

4、师: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这样既培养了我们自已的动手能力,也为我们父母减少了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成为家庭真正的小主人!东北虎淘儿还为我们带来了五张图片 【投影片出示】

请各小组同学同时也把书打开到46页,仔细看看这五幅图。如果你认为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好就在那个小朋友下面画一张小笑 3 脸,如果你认为他做得不好,那么你就在那个小朋友下面画一张不开心的脸。

各组同学在组内可以讨论一下:这五幅图片里的小朋友分别在做什么事呢?你认为他做的好么?你画的是什么脸呢?为什么呢?

(1)学生独立看这五幅图(2)各组学生汇报为什么画笑脸。

4、师小结:看来自立不仅仅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还应该把事情做好,想的细致,做的完善,有始有终。

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都知道了自己该做哪些事情,那么我最想知道的是你们会不会整理你们自己的书包啊?

生:(齐声说)会!

(三)整理书包比赛,体验自己的事要做好的意义

1.师:下面我们就进行一场收拾书包的比赛,听清老师的要求,我们要比一比谁整理书包又快又整齐。记住了,收拾的时候动作要轻轻的,收拾完了的同学就请你就把手背过去坐的直直的,老师就知道你做好了。预备,开始!2.你认为自己收拾的好吗?你是怎么收拾的呢?

3.师:刚才有的同学整理的不是很好,我们给这些同学一分钟的时间,重新整理一下。(学生整理)

四、家事多关心,体会怎样做父母的“小帮手”

1.师:有的同学可能不太开心,为什么我连整理书包这样的事儿我就是做不好呢?真让人灰心、沮丧,想放弃。只有自己的事做好了,我们就可以学着“当家”了,当家时只会照顾好自己显然是不够,有些事情我们想到了,但是自己还不能做,就应该提醒爸爸妈妈,当好他们的“家庭小助手”

【板书:当好父母的小助手。】

2、在家里面你认为应当提醒父母或是家里人做什么呢?

生1:我提醒妈妈买牛奶。生2:我提醒爸爸换煤气。生3:我提醒爸爸带钥匙。生4:我提醒妈妈上班注意安全。

生5:我还提醒爸爸上班别忘记带公文包。……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3.师: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可是东北虎淘儿又对我们有了新的要求。

【投影片】淘儿:你在当家过程中还有哪些责任和有创意的做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4、师:你在“当家”过程中还有哪些责任和有创意的做法?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学生交流发言

生1:我提醒妈妈别忘记关水龙头。生2:我让妈妈洗衣服洗菜时要节约用水。……

5、师:好,你们做的真好。

五、实践当家,寻找方法

1、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1:我知道怎样“当家”了。

生2:我知道想要当好家,还要给爸爸妈妈提个醒。

2、你们的收获可真多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怎么“当家”了吗?我们还没有正式上任,(学生总结)书中的小红同学已经实践做了一周的“当家人”了,并她还写了“当家”小日记,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她的“当家”经历吧。

【投影片出示】展示“当家”日记

“当家”日记 今天是我“当家”的第一天,一大早我就起床,叠好被子,形如整理房间,清扫地板。然后我来到厨房,按计划做早餐。先煮牛奶,然后煎茶馆蛋,第一个没煎好,第二个、第三个很成功。早餐做好了,虽然简单却忙得我满头大汗。奶奶年纪大,晚饭喜欢吃些清淡的菜;爸爸工作一天很辛苦,需要补充营养。晚餐我做了一个蛋炒西红柿,一个清炒土豆丝,结果土豆丝太咸了,蛋炒西红柿里忘放调料了。看来,要想当好家,我还要多学习啊!

晚上,我写完作业后来到奶奶的房间,帮她铺好被褥,扶她上床睡觉。唉,“当家”可真是不容易呀!

3.总结:小红的当家日记我们看完了。相信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大的。我感觉到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那么,从今天起,我们也来当一周的家。并且也像小红那样写一篇当家日记,把你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也写在你的“当家”日记里,好吗?

板书:

这周我“当家”

当家先自立

7.品社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篇七

一、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学科, 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养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课程。要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的优势, 把品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与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德育在学校生活中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能够灵活、及时地进入教学过程, 补充教材的主题活动, 生成符合生活实际的主题来扩展教学。 (1) 设计研讨课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在《团结友爱欢乐多》一课教学时, 首先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互帮互助的事情, 产生交流的话题, 这样在活动中学生有话说, 又能为同伴的发言及时加入个人的见解。 (2) 简单布置活动环境。一般采用小组合作, 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教学中注意学生集体话题的设计。学生可以在讨论中探索求知, 既拓宽了思路, 又感悟了生活的美好。 (3) 适当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我们用微笑面对孩子, 用激励性的语言或手段, 唤起孩子的信心和勇气,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 讨论才会热烈, 不同的意见可启发思维, 培养能力。

2. 德育在家庭生活中渗透。

教师应该将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灵活、及时地引进教学过程, 以达到补充教材的目的, 生成符合生活实际的主题来扩展教学, 这样学生会感到亲切, 身临其境, 觉得老师就是在说自己, 德育渗透效果会事半功倍。如通过《家庭的亲情》的教学, 使学生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和长辈所付出的辛劳和无私的奉献, 从而让学生读懂父母和长辈的心、感激父母和长辈养育之恩, 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报父母和长辈的恩情。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思想, 为今后回报祖国打下扎实的基础。

3. 德育在社会生活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根据需要适当变换教学媒体, 通过幻灯、影视、电脑等多种媒体的交互使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获取信息。这不仅可以有效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度,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促进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巧妙的设疑是课堂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教师设计一些疑问, 让学生回答, 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转移。通过问题的探索, 引起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就代替了原本枯燥的道德教育。在学生学习情绪不佳、疲劳或学习积极性不高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开展一些小型教学竞赛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有意注意高度集中, 从而使学生跳出不良状态,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设计活动, 让学生人人参与

思品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在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 也是教育者, 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 不断感悟, 不断积累, 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在教学《保护生存环境》的教学过程中, 我带着学生搞过一次南湖公园 (唐山市原采煤塌陷区, 震后变成城乡倒生活垃圾的场所) 变化的调查活动,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南湖的变化领悟大自然的“恩泽”与“危害”, 使学生了解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同时, 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和警告, 学生通过调查, 找到其中的原因和答案。这次调查活动是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的, 教师仅参与了活动计划的制订。同学通过搜集南湖公园过去和现在的照片得出自己的结论, 今昔对比。孩子们在小组活动录本中写道:“以前人们把采煤塌陷区作为倒垃圾的场所, 照片中污秽不堪, 让人看着都不舒服, 更别说生存了。现在通过综合治理, 南湖变了, 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最后他们还写道:“爱护环境,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从一张张孩子们用心参与、精心撰写的活动记录中, 我们不仅了解了学生调查过程, 更看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除了收获知识还收获了课堂以外的很多东西。其实, 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拓展延伸, 巩固学习成果

教师在班会活动总结中应注意孩子思维的变化和知识的迁移, 给孩子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密切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课上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基本上都不是唯一的, 而是开放的, 儿童可以创造性地进行活动, 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我曾针对《团结友爱欢乐多》一课在班会上组织同学讨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 直到班会结束还意犹未尽, 最后我给同学们留了作业:“同学们这么喜欢集体生活, 把这节课讨论的话题记下来吧, 课后可以继续讨论, 找出更好的解决同一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还通过思品课的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润物细无声”, 总之,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 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 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并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思品教师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摘要: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科学知识, 综合性人才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品社教师, 我觉得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过程中品德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应加强对其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逐步提高理性认识, 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 为以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

8.小学品社课堂教学 篇八

一、创设悬念性情境

教师通过设置悬念,深深吸引学生,引起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拾金不昧》一课,学习前,教师可用神秘的语气对学生说:“有个叫林积的书生,捡到一袋价值连城的珍珠,大家想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又如教学《当好朋友犯了错误后》一课,教师可设置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而又十分犯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举个例子:小宇和小东是最好的朋友。一天,小宇发现小东考试作弊。事后,小东说:“你可千万别出卖朋友!”小宇为难了,他该怎么办?在新课前设置悬念性情境,学生就会积极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专心地听讲。

二、创设故事情境

寓言、故事、童话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以其奇特、瑰丽的情节深深吸引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能选用与新课联系紧密,趣味性强的寓言、故事或童话,导入或补充课文,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不贪小便宜》一课,在讨论“贪小便宜的害处”这个问题时,我插入一则寓言:狐狸爱贪小便宜,整天陪伴老虎左右,吃老虎剩下的残肉。后来,森林里能捕到的猎物越来越少,老虎便把这只肥胖的狐狸当作食物吃掉了,并且对狐狸说:“我养肥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找不到食物的时候吃掉你”。听完寓言故事,同学们踊跃举手,又补充了“贪小便宜容易上当受骗”等观点。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兴趣盎然。

三、创设欣赏性情境

在品生(品社)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音乐,最富感染力。伴着优美的钢琴曲,教师朗读课文,声情并茂,让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生动、活跃起来,开拓无限的想象空间。或者播放相关的优秀歌曲。如教学《祖国的钢铁长城》一课,教师播放歌曲《为了谁》,并配以解放军抗洪抢险、站岗放哨、防空洞饮雪、高原集训等一系列图片。高亢、激昂、深情的歌曲回荡在教室,感人至深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学生们都热泪盈眶。这时,教师再用激情的语言启发,使学生明白: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时期,人民子弟兵在保卫着祖国,保卫着人民,维护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怕困难,以苦为乐,不愧是祖国的钢铁长城!从而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爱军、拥军。

四、创设表演情境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想象力、表现欲都很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编一些小品或请学生分角色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不为小事烦恼》一课,我请班里学生表演《白雪公主》这个童话,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然后,讨论为什么不能为小事烦恼时,学生争相发言:“王后为一点小事而烦恼,心胸狭窄,没有人会喜欢她,与她做朋友的!”“不利于与他人的团结。”“不利于身心健康和进步。”学生在寓教于乐中领会了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无需滔滔不绝的说教,面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说,创设表演性情境,这就是师的“主导”与生的“主体”的完美结合。

五、创设探索性情境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在品生(品社)课教学中,适当穿插讨论话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实现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如讲授《言而有信》一课,在学习过程中就应充分激友学生情感的导向作用,由浅人深,先说说什么叫“言而有信”?为什么要言而有信?再用榜样引导法学习、认识宋庆龄同志是怎样做到言而有信的?在学生初步明理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联系实际,“怎样做到言而有信?”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思品书中蕴含的道理清晰化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发言有疏漏和偏颇之处,应适当提示、启发他们做必要的补充和纠正;一旦有新的正确见解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地肯定和表扬。

六、创设竞争性情境

课堂气氛太紧张,学生掌握知识就比较机械、死板;气氛松弛、动静结合。因而,教师巧妙地根据课文内容开展竞赛活动,创设紧张而有趣的竞争性环境,采用必答、抢答、小组答辩、风险闯关、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寓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于欢乐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七、创设课外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和亲自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学习思想晶德,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实践出真知”,因而,教师开展各类活动,创设课外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意义深远。如学完《保护人类的朋友》,我们成立了“爱鸟护蛙”小分队,课余为鸟儿安家,制作保护牌。品生(品社)课与活动是分不开的,学生在学与玩中受到启发教育,形成潜移默化的力量。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总之,品生(品社)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以情境激情,以情感激情,以情意激情。

上一篇:高二期中作文800字下一篇:畜牧兽医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