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共18篇)
1.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一
横的写法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从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等方面入手,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兴趣引导和鼓励,收到了一些效果。我结合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和大家进行交流,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设计了“欣赏书法、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文化的热爱,使他们从心里去欣赏作品、赞美作品,从而萌发也要写好字的愿望。“检查课前准备情况”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具摆放(包括笔、字帖等的摆放),使学生养成做事有秩序、有规矩的良好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写好横画”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运用教材和课件,突出横画的写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观察和练习之间逐渐磨练,写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表扬鼓励”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激发、保持学生学写硬笔字的兴趣、使学生即使在课后,仍能对硬笔字抱有很高的兴趣。
一堂课下来,我的语言还是有些多,要通过课堂实践,努力做到“精讲、巧写、多练”。硬笔字基本功不扎实。我在写硬笔字时,自己心里都有点紧张的,没给学生做良好的示范。没有很好的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如:一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写了两个字,但他只说第一个字写得好。我在评价时,对他学会欣赏自己给予了表扬,但是我没有抓住“学生说第一个好”这个生成资源。这里,我如 果能把学生第一个字写得好,后面一个字写不好的原因给学生简要地分析一下,我想效果会更好。学生改字的过程我有设计,但还要加强。可以同桌评价欣赏后,再改,这样更有实效性,更有助于学生写字水平的提高。
2.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二
第一板块:激活初读经验, 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叶圣陶爷爷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游览双龙洞经过的?请按照“先来到……经过……来到……最后出了洞”的句式说说。
生:先来到……
师:谁先来到, 把人物说上去。
生:叶圣陶爷爷先来到外洞, 穿过孔隙, 来到内洞, 最后出了洞。
师:老师刚才说“经过孔隙”, 他说“穿过孔隙”, 哪一种说法更准确?
生:“穿过空隙”更准确!
(其余生若有启发, 纷纷举手。)
生:叶圣陶爷爷先来到外洞, 穿过孔隙, 进入内洞, 最后出了洞。
师:哪一个词语用得准确?
生:进入内洞中的“进入”。
(语文老师首先是语言的医生, 自己表达要准确生动, 能够发现学生表达的不当之处, 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表达得准确生动。)
第二板块:精读重点, 感悟特点, 领悟写法
[外洞]
师:这节课, 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一同游览双龙洞。请同学们自由读4节, 体会一下:你觉得外洞怎样?
(生自由读, 体会。)
生:外洞很有气势、雄伟壮观。
师 (板书气势、壮观) :为什么外洞让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感受?
生:因为外洞很高、很大。
师 (板书高、大) :谁能通过读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一生动情地读。)
师:哪一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外洞的大?
生:“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 一定不觉得拥挤”, 可以读出能容下的人很多。
师:老师知道, 外洞高达66米。究竟有多高, 谁能像作者这样说说? (生没有具体概念, 不知如何作比较。)
师:我们的教室高3米。
生:外洞高66米, 有22层楼那么高。
师:操场上的旗杆高6米。
生:外洞高66米, 有11根旗杆接在一起那么高。
师:再读读4节, 体会一下外洞的特点。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4节, 整体感悟外洞的特点, 这一点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很容易做到。在汇报交流时, 相机将孩子的交流梳理归纳成两类:一类是阅读感受, 如“很有气势、雄伟壮观”等;一类是外洞特点“高、大”等。)
[孔隙]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5节, 体会一下:你觉得孔隙怎样?
生:矮、小、窄……
师:默读课文, 细细体会: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孔隙的特点的。
(生默读圈划批注。)
生:从“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有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读出孔隙的窄小。因为孔隙窄小, 所以在船上一动也不能动。
师:听老师读读这段话, 用心体会:作者在乘船时, 内心有何感受。 (师范读。)
生:很担心。
师:担心什么?
生:担心孔隙太小, 自己头稍微抬起一点儿, 准会撞破额角, 擦伤鼻子。
师:孔隙太小, 担心在这样的孔隙中乘船。能读出这份担心吗? (生读)
生:感觉太难受了, 人好像被挤扁了。
师:孔隙太小, 人被挤成扁人。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生动情地读。)
生:从“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 刚合适, 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是这样小的小船”能读出孔隙的窄小。因为孔隙窄小, 所以船也很小。
师:究竟怎样小的小船呢?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一生读。)
生: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 到臀部, 到脚跟, 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才说一声‘行了’, 船就慢慢移动”读出孔隙的窄小。
师:为什么要这样卧?
生:因为孔隙窄小, 不这样卧, 过不去。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 连脚尖都绷直了。
生:老师, 从“孔隙”这个词语的本身也能读出它的窄小。
师:你很会读书。
师:这一段话当中没有出现一个“窄”字, 而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窄, 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通过写船小衬托孔隙的窄小。
生:作者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得很真切, 衬托出孔隙的窄小。
师:下面, 让我们闭上眼睛, 请一位同学再读5节, 再次体验这次冒险的经历。 (一生读, 其余生想象体会。)
(“孔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是先给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 整体感悟孔隙特点。接着, 默读, 圈划批注, 定位关键词句, 即究竟是哪些关键词句传达了这种感受。最后, 在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写“船小”“怎样卧”“进洞时感受”就能表现孔隙的窄小。实际教学中是分开来引导学生探究的, 稍显零散。如果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之后, 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即“为什么从船小、作者怎样卧及进洞时的感受就能体会到孔隙的窄小呢?”引导学生用块状的语言来表达, 效果会更好。这一点, 再一次告诉我们, 整合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尽可能的整合, 才能谈及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
[内洞]
师:穿过孔隙, 进入内洞。请同学们自由读读6、7节, 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内洞怎样? (生自由读, 体会。)
生: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师:老师觉得大得不是很多。 (生再读7节1句, 注意突出“大得多”一词。师相机把简笔画中的内洞画得大一些。)
生:内洞还很黑。
生:内洞巧夺天工、别有洞天。
生:内洞很奇特。
师:谁来读读描写内洞景物的句子。 (一生读。)
(内洞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 教学策略上从简处理。)
第三板块:紧扣重点, 指导复述
师:这节课, 我们通过读课文, 跟随叶圣陶爷爷一同游览外洞, 穿过孔隙, 参观内洞。你觉得哪一环节最刺激、惊险?
生:穿过孔隙最冒险。
师:老师也觉得这儿最刺激。能不能把这儿的经过给大家讲一讲?
生:能。
师:怎样讲? (指着板书) 可以根据老师板书提示, 先讲讲船怎样小、怎样卧在船中, 再讲讲穿过时的感受。
(生自由练讲, 指名讲。)
教后综评
(1) 吃透教材。著名特级教师李蒙钤老师说过:“什么这法那法, 吃不透教材, 就不要谈什么法。”什么是吃透教材, 用现在的好话说, 也就是文本解读。吃透教材究竟包括些什么内容?首先是对文本“写什么”了然于胸, 有高度概括。对于这篇课文来说就是“两个洞穴” (“外洞和内洞”“一个空隙”) 。其次是“怎么写”, 一方面是文本的整体叙述顺序:游览顺序, 这是写作线索, 也是游记文体的最大特点。另一方面是写法特色:通过描述, 突出特点。最后是“为什么这样写”, 即为了更好地突出景观特点。
(2) 明确目标。设计教法的首要原则之一, 就是要从文体出发, 设计读法, 确定教学目标。这是一篇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 属于定篇类文章,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仍是其主要目标之一, 即在感情诵读中, 感受各处景观的特点。第二个目标就是能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给大家介绍介绍, 这是语文活动。
3.《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學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的面部表情告诉我,你们特别高兴。我很感动,也很高兴。现在我想说的是我们是在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讨论,可不是你们坐在那里听我讲。我们班学生的特点,绝对不只是带着耳朵、眼睛来的,你们更重要的是带着脑子和嘴巴,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好不好?希望这节课下来之后,你们所说的话要比我说得多,如果你们让我说的话多了,那你们可就吃大亏了。时间都让我霸占了。每个同学都要争取有发言的机会好吗?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同学们,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好!欢迎我的同学请举手?哇!全班同学都举手啦!谁能用一个数来告诉我你们对我的欢迎程度?
100%。
同学们,她用百分之百表示,你们听说过这个数学吗?关于这个数你了解多少?同学们,你们在哪些地方见过百分数?
的确,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节课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你想知道关于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第77~78页。
谁能说说从书上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学生的问题。
二、教学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大家真的都会读百分数了吗?老师来检测一下。
(出示课件)
请大家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45%;99%;100%;3%;121%;300%。
(提示:读百分数的时候,读成百分之几,不用读成一百分之几。)
现在读我们会读了,你会写吗?大家能把百分数写的和读的一样漂亮吗?
你能上黑板上来写一下吗?
(提示: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应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三、百分数的意义
从课本上你还学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77~78页。
同学们百分数的意义你们理解了吗?那么老师这儿也有三道题,你们会不会?
判断下列分数能否改成百分数: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白兔的数量是灰兔数量的■;
一堆沙重■吨。
为什么■吨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呢?因为它不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所以说它不能改写成百分数。那么,这个数我们以前学过,它叫什么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四、辨析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百分数与分数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量,也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所以百分数后面不能带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读法不同: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写法不同:分数有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百分数把分子写下来,再添上“%”。
分母不同: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分子不同: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自然数,也可以是小数。
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五、百分数的应用
看来同学们都学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把百分数带到实际生活中应用一下好不好?
1.出示课件:
(1)让学生读
(2)说不同(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比有什么不同?)
哪个和一半一样大?
有没有等于1的?是谁?
(3)动笔写。
我喊开始,就动笔写。我说停就停。
你能不能说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让老师能猜出你写了几个?例如:我完成了老师布置任务的百分之二十,同学们说说他写了几个?
假如有一个同学说:我超额完成了20%,那么他写了多少个呢?
(4)出示课件:
选择填空:
a.可以填哪些?
b.不可以填哪些?
c.每填一个说明了什么?
2.出示课件:
通过这两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说明我们的祖国真了不起,那么少的土地养活了那么多人口。我们应该为我们生在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是啊,百分数在我们的身边无孔不入,就连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经典成语中也蕴含着百分数呢,你相信吗?请看:
出示:课件:看成语猜百分数:
六、课堂总结,自我评价
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出示课件:
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100%的满意。
你对自己的满意度是多少呢?
最后老师送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出示课件: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4.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 篇四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有些题学生才会算。所以我们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不要为学生设计“过渡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亿以内数的写法》这节课上完后,我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如在写六千八百五十万时,有的学生尝试对照数位顺序表,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还有的学生先写个级上的数,然后再写万级上的数;我在课堂上没有做统一要求,还有个别学生利用划出分级的线段来试着写数,但是我又顺便告诉学生第一步,先明确有几级的数,第二步,划线表示万级、个级,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确每级含有四个数位,第三步,分级填上数字,如:6850 0000。虽然写数的方法,我没有做统一的要求,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写法,目的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2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数,让学生回忆先分级再读的方法。
二、尝试写数。
三、汇报,说出是怎样写的。
四、练习,根出现的问题讨论解决。
设计思路:
想展现出两种方法:
一、运用数的组成的方法,往数位顺序表中一位一位的填(书中的方法);
二、运用分级的知识,思考: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多少个一,然后从万级到个级一级一级的写。两种方法再经过对比,选择一种简捷的。
课后反思:
优点:
1、抓住了知识的本质,写数的方法就是写出有多少个万多少个一,并且理清了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了知识体系;
2、没有直接出数位顺序表,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空间。
缺点:
1、缺少对学生方法与程序上的指导,环节显得混乱;
2、探究怎样写数时,缺少提示性问题,应该设计过渡问题:你能读出这个数里有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吗?然后让学生再尝试写出来。
改进方法:
1、研究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问题。
2、训练学生。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3
亿以内数的写法较亿以内数的读法难,学生经常会把五万二千写成50000。对此我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然后脱离数位顺序表,这时有的学生傻眼了,这时我引导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这样就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转化成了万以内数的写法了。最后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会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
但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们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个级有零时不知道写几个0,这时我有引导学生观察个级有几位,当学生说出是4位时,他们也明白了个级不满四位要用来0来占位。然后我还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这节课我收获的经验是:在进行大数的写法教学时,指导学生分级写简便,写完后分级读一读,是自我检查纠错的最好方法,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数学是螺旋上升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的,我们数学老师要唤起学生的先知,并会巧妙地用旧知来解决新知。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4
这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会读亿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我通过一些小资料来让学生练习写万以内的数,进而让学生回想起怎样写万以内的数。学生概括总结后,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让你写更大的数你会写吗?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在试写过程中我不断的去观察,发现有问题的,在黑板上板演,学生看板演找问题,得出写亿以内的数的方法是:先写万级,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如果遇到数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时,我们就用0来占位,在学生掌握方法后,我及时让学生针对性地对写数进行练习,加深巩固了知识的形成。
其次,在这节课我对0的写法让学生进行了深入探讨,0的写法在这节课也属于难点,我深知与其给学生讲一百道题,不如从一道题中进行一百次不同角度的分析。在这节课中,学生已学会写数后,分别按照要求写出七百零七万零七百、七百万零七百零七、七百零七万零七,学生在写第一个和第二个时基本上都能写对,但在写第三个时问题就出来了,这时我让几个有不同写法的孩子分别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判断对否,并说出为什么错了,你是怎么检查出来的.。
例:70707
1、读数检查:黑板上写的是七万零七百零七,而不是老师读的那个数。
2、根据数位检查:每级四个数位,个级上才写了两个数位,另外两个数位虽然没有数,但要用0来占位。
通过这道题练习,大家很快掌握了0的写法。
这节课结束后,我依然觉得知识容量有些小,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积极全面的做准备,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5
《亿以内数的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亿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亿以内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从旧知引入,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接着学生在万以内数写法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亿以内数的方法,学生大致总结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我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感到学生真的是会学了,也学会了。
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把我先前的兴奋一下子打消了。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说得明明白白,可在练习时竟然错误连连,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手中拿着学生的练习本,冷静地进行了课中反思。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我想,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于是,我马上调整了练习进程,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读一读,检查自己写得是否正确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写数中的错误,纷纷把写错的数改正确了,我又强调了这种检验的必要性。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前面的检查方法,学生写数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节课我收获的经验是:在进行大数的写法教学时,指导学生写完后分级读一读,是自我检查纠错的最好方法,要指导学生习惯它。
我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方法的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及时学会一种合适的检验方法,让自主检验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同时,我也感到,针对学生在课上出现的问题,随时冷静地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课中反思是不留课堂后遗症的最好方法。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6
《亿以内数的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加深学生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写数的能力。重点是指导学生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在教学中,我从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学会写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接着学生在万以内数写法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亿以内数的方法,学生大致总结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我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感到学生真的是会学了,也学会了。
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把我先前的兴奋一下子打消了。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说得明明白白,可在练习时竟然错误连连,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手中拿着学生的练习本,冷静地进行了课中反思。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我想,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于是,我马上调整了练习进程,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读一读,检查自己写得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写数中的错误,纷纷把写错的数改正确了,我又强调了这种检验的必要性。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前面的检查方法,学生写数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节课我收获的经验是:在进行大数的写法教学时,指导学生写完后分级读一读,是自我检查纠错的最好方法,要指导学生习惯它。
我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方法的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及时学会一种合适的检验方法,让自主检验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同时,我也感到,针对学生在课上出现的问题,随时冷静地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课中反思是不留课堂后遗症的最好方法。
亿以内数的写法教学反思7
这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会读亿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我通过一些小资料来让学生练习写万以内的数,进而让学生回想起怎样写万以内的数。学生概括总结后,我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让你写更大的数你会写吗?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在试写过程中我不断的去观察,发现有问题的,在黑板上板演,学生看板演找问题,得出写亿以内的数的方法是:先写万级,多少万就在万级上写多少,再写个级,如果遇到数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时,我们就用0来占位,在学生掌握方法,我及时让学生针对性地对写数进行练习,加深巩固了知识的形成。
5.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反思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写出20以内的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写法,要求数字写得整齐匀称,两数之间要适当分开一点。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推理能力。
二、目标落实情况
本节课的教学,导入环节先让学生进行拍手游戏,从1数到20,出示小棒图,分男女生抢答,能迅速说出数量。然后同桌合作,一位同学摆小棒,另一位快速说出数量。出示计数器,讲解数位和数字的写法,并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和与同桌交流中思考,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成功之处
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借助摆小棒摆一摆,借助计数器画一画,帮助孩子们理解11-20各数的写法,并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不足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画一画环节,个别学生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珠子画反了,没有搞明白十位和个位的位置关系。
2、做的练习题形式比较单一。
五、改进措施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画一画之前,老师先做出详细的讲解,再让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再独立完成,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
6.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教学反思 篇六
本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
2、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
7.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七
本组课文再次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 一边想象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
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 《鸟的天堂》的教学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自学预习课文
学生预习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 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 以增强预习效果。一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是勾画圈点不理解的词句;三是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资料。
二、想象入情境
“边读边想象画面, 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阅读教学, 尤其是写景状物、情感丰富的课文的教学, 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将文中描写的景物想象成生动的画面。本文可将作者的描写分解成三个画面:傍晚村庄美景图、高大茂盛的榕树图、清晨群鸟嬉戏图, 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静谧美丽的傍晚, 宽阔清澈的河流,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活泼可爱的小鸟, 一幅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展示出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通过读和想象, 学生逐步入情入境, 这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感悟学写法
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是课文的又一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在读中领悟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是本文表达手法的特点之一。课文写鸟的天堂, 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文章先写傍晚静态的大榕树, 由远及近, 从整体到部分, 再从根、干、枝、叶等部位有序描写。如“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 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 不留一点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 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 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主要写了鸟的活动, 是动态描写。如:“到处是鸟声, 到处是鸟影。大的, 小的, 花的, 黑的, 有的站在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2. 在读中领悟语句的形象生动。
课文描写有情有景, 情景交融;有声有色, 声色兼美。文中描写静谧美丽的傍晚, 宽阔清澈的河流, 充满生机的大榕树, 活泼可爱的小鸟, 语言形象生动,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中抓住文中的重点段、重点句, 通过诵读、比较、交流等方式,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句子写得形象生动的, 领悟表达方法。譬如写早晨鸟的活动, 写了鸟声、鸟影, 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详写了一只机灵可爱的画眉鸟。作者由面到点的生动描写, 让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种类繁多, 而且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真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再如, 文中描写大榕树颜色的句子:“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读者感受到榕树叶子翠色欲滴, 仿佛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 充满勃勃生机。
3. 在读中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
本文语言准确, 描写细腻, 是学生学习遣词造句的好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深入思考, 交流感受, 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组织学生从总体上谈作者怎样描写大榕树的茂盛, 也可以就某一个句子、某一个词语、某一处标点的使用说说自己的体会。如, 描写榕树的静态美时, 作者先写远看榕树的状貌, 再写近看榕树枝干和绿叶的特点, 展示出大榕树勃勃生机。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值得学生认真领会。譬如:“真是一株大树,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 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 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 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句中的“不可计数”“直垂”“伸进”“卧在”等词语表意准确, 生动形象。再如描写早晨群鸟飞鸣景象时, 作者以简短明快的语言, 疏密有致的句式, 由声到形, 由形到色描绘了群鸟鼓噪的喧闹场面, 既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鸟的数量多, 又简练地概括了鸟儿大小不一、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三个“有的”排比句式写出了群鸟争鸣、展翅飞翔、姿态各异的热烈气氛。又如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 其中四处加引号, 最后一处没有加引号。要让学生通过读、悟、议等方式, 体会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 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 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 而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 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 真像在天堂一样, 所以在作者的心里, 大榕树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比较四处引号的用法, 不仅对学生学习引号的用法有好处, 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文中有两处直抒胸臆赞美鸟的天堂的句子值得学生认真领会。一是赞叹榕树的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二是文章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两句抒情句式的学习, 领悟直接抒情的写法。
4. 读写结合, 拓展训练。
8.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八
一、教后记的作用
教学的全过程应包括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只讲究教学前的准备和教学中的技巧,而不重视教学之后的反思总结,就难以对教学进行深入探讨,难以提高教学水平。根据笔者调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重课前、轻课后,重讲授、轻总结的现象,往往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授完,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有钱难买回头望”,这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句名言,写教后记也就是教学上的“回头望”,我们不应该忽略它。
(一)可以减少教学中的失误。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拿出勇气去面对,对教学中的失误之处,不仅要将问题记下来,并且要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一堂课教下来,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材的重点是否突出,教材的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运用恰当,讲解是否遵循精讲多练,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情分析是否透彻等等。这些都有待教师在课后反馈、思索。教学过程难免有得有失,得之者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失之者查漏补缺,吸取教训。写好“教后记”会使自己猛然省悟,听取学生课后的建议或意见也是教后记的必要的补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独特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三)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教学。青年教师初登讲台,教学经验还相当缺乏,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在教学过程的把握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以至于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不能在课堂上顺利实施,教学效果不尽理想。如何弥补这种不足,写教后记是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及时总结,及时笔录,从而积累教学经验,克服缺点,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有利于对教学进行理论探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科学的研究,便不可能有教育工作”。实践证明,任何有效的教育手段都有赖于一个教师对具体教育情境的分析研究。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还应搞点教学研究。通过研究,把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再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都不尽相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异,教后记的内容就丰富多彩了。正是这千变万化、新鲜活泼的东西,为我们搞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生动的资料。只要我们自觉养成写教后记的习惯,就会得到一份实用的宝贵资料,稍加整理,那一篇篇教后记或许就是一篇篇教学小论文呢。
(五)写好教后记是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案的需要。教学现实告诉我们,教学目的从理论到实践,从愿望到结果,往往存在着许多不一致。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却面对的是一届又一届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每一堂课,不管教师准备的如何充分,各个环节又考虑的如何细致,但上课时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的地方教起来得心应手,但也有的地方会出现不足和遗憾。比如物理教学中,有些演示实验做得不怎么成功或可视性较差,有些练习设计学生难于接受,有时讲课会拖堂,而有时讲完课又觉剩余时间较长等,这就要求我们课后要及时总结研究,找出教学中的优缺点,提出教案修改意见,及时地把他们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择其善而存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少走弯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怎样写教后记
(一)记教学中的设计。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很高。
(二)记录教师所讲知识是否正确或有疏漏。知识无止境。尽管教师课前精心备课,但不一定事前什么都能想到,什么都备好。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所讲知识有不正确或有疏漏之处,应及时更正或补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正确了解和掌握。
(三)记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课堂教学应抓住重点、难点。如果面面俱到,贪多求全,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对此十分重视。
(四)记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减弱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知识就会易记、易用。否则,教学方法不当,课堂气氛沉闷,自然课堂效果不佳,则需反思教学,弄清其原因。凡此种种,都是写教后记的内容。
(五)记偶发事件处理是否得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发生极偶然的事件,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让你措手不及。遇到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
(六)记教学再设计。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教学设计,并及时修订教案。
9.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九
二、做完练习后要学会自己检查。如:刚才说到的亿以上数的写法,写出了2┆0030┆0005,是对还是错呢?我们可以反过来运用数的读法来检查,也是先画好分级线,先读亿级的数,然后读万级的数,最后读个级的数,如果读出来的数跟题目相同就说明做对了。
10.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十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第77~79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能解决一些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难点能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一、联系生活,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在课前就布置孩子们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中的百分数。上课时,我没有直接教学新知,而是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汇报,这样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素材中去积累对百分数的感性认识,主动理解“百分数”。在每个孩子对百分数都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围绕四个重点问题,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我通过提出四个问题,让孩子们展开讨论,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的相互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的意义,写法及与分数的不同。
三、丰富的.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
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如:让学生区别那些分数可以改写成百分数而哪些却不能。也有巩固百分数的读,写练习,还有让孩子们用百分数来进行表达的练习,这样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成功,孩子们的学习就有了更大的兴趣。
11.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十一
一、教学反思的现状
时下,许多教师的教学反思存在一些通病,出现以下几种状况。
“完成任务”型。一些教育管理者将教学反思作为一种目标和任务强加在教师身上,量化考核,与奖惩挂钩。有些教育管理者为了便于操作和管理,或应付上级检查,展示本单位教师在课改中取得的成就,对相关反思文章的篇数、字数甚至格式都作了明确要求,这样就导致教师缺乏真情实感的投入,没有基于实际问题的思索,为任务而反思,穷于应付。有的教师在反思中说得情真意切,找原因、寻策略、觅途径,头头是道,但完全是移植别人的东西,东拼西凑而成,没有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考。
“无关痛痒”型。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教学反思都这样开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了……,但仍有部分同学没有掌握……”这类反思,教师只是在简单罗列问题或现象,没有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欠缺或者不足。还有很多教学反思游离于自身教学实践之外,对改善教学行为毫无意义,更无法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自我封闭”型。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反思是自己个人的事情,不愿与他人共享,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自我封闭和独自冥思苦想。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教学反思是开放性的,要面向专家、同行、学生全方位地开放。排斥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合作交流,不愿与他人共享的封闭式反思,研究问题时就会显得视域狭窄,层次肤浅,不够深入。
二、教学反思思些啥
只有明晰了反思内容,才能增加教学智慧。一堂课可能成为成功的经验,也有可能成为失败的教训。教师将教学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可能成为最有价值的第一手教学研究资料。教学反思,我个人认为,应当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1)课前反思要思些啥?
课前反思应从教学理念上、预设过程中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充实完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思:教学理念。思想决定高度,理念决定方向。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就要多反思教学是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我们教师是否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解决,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营造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反思教学中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互动和创新精神。
二思:备课过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包括:研究课标,读懂教材,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预设教学过程,编写教学方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钻研教材是备课最重要的一环。教学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备课的关键。备课要做到把教材读“厚”,也需要做到把教材读“薄”。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反思备课内容“厚薄”的取舍,反思备课是否备了学生、是否备了教材等环节,以便于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三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靠的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靠的是理念的支撑。设计是蓝图,设计的完备与否,需要在实践中去调整,或者通过反思去矫正。在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这样一个循环又螺旋上升的过程之后,教学设计就会越来越完美,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2)课后反思要思些啥?
课后反思,“思”什么?经历教学实践后,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特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看教材特点的把握,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在遗憾中反思收获最大。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对教学之中“缺失”之处进行认真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反思,找出形成的原因,探究解决的策略,才能形成教学经验。即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总之,我们教师应对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寻找差距,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之后,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
12.对教学反思的反思 篇十二
事实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作为强调教师专业活动中自觉的、理性的成分的教师反思就被更加重视了, 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
案例: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皇帝的新装》教学反思
几年前, 教学《皇帝的新装》, 我曾经为自己能引导学生娓娓讲述故事、细细分析人物而自得, 今天再教这篇课文, 才觉得以前的教学太肤浅了。作为一则经典的童话, 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听过这个故事, 人物形象也在父母老师的言语中有一定的印象, 如今再斤斤计较于这些, 怎么不是肤浅呢?
于是, 这次的教学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也有一些反思。
整体感知阶段, 我的问题“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__皇帝, 一则___________的故事”, 引领学生读书, 既回顾了故事内容, 练习了表达能力, 又把学生已有的体验、感受与更多同学、老师作了交流, 使他们对故事和人物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精读赏析阶段, 我仍以问题引导:骗子行骗时有多处漏洞, 你能找出来吗?问题不难, 可是如果不仔细阅读文章, 也很难找出。所以, 设计这一环节的第一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读书, 提取信息。之后的分角色朗读, 虽也有师生互评、生生交流, 但缺少了对评价后的反馈, 即再次的朗读, 使得朗读成为了教学中一种形式, 目的性不强。
最后, 我抛开以往的繁琐分析, 以一个探究引领学生进入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本文改编于一个西班牙民间故事, 为什么它能成为绝对超越原版故事的文学名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我给出了足够的衍生资料 (如创作背景、原版故事、回答提示等) , 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读民间故事时被激发, 学习结果的获得又有足够的台阶, 因此, 探究的兴致和效果都还好。
语文教材换了几套, 可一些经典篇目还是存在, 对这些“老面孔”, 我们得时时想些新招术, 既是教学理念更新的展示, 也让自己常教常有新鲜感, 学生学得也实在, 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这一教学反思, 教师显得非常积极主动。首先, 教师不满足于已有的实践经验, 能根据对学生学习基础和生活体验的认知, 在开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其次, 教师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目标与实际效果的主动对比, 以获得更多的思考。但这份反思仍然存在明显不足:1.教学设计中, “整体感知阶段”和“精读赏析阶段”的两个问题,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重复。一旦出现重复,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引领的两个层次又如何体现。对这一点, 教师在反思中完全避而不谈, 为什么?2.通过对“分角色朗读”这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意识到了问题, 但对于明确问题的性质和结构存在明显的盲点, 因此, 问题解决的方式也显得非常简单粗糙。
究其原因:1.通过教学反思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容易, 这往往是对个人自信心的一种威胁。尤其这位教师已经在课前就进行了主动反思, 在此基础上, 他感受更多的是对自己修正内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 他的反思无形中固囿于自己的思考而忽视了向外听和看的必要性。2.在反思中, 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方法的产生。但是这位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 并没有有意识地从研究领域或实践领域去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策略。“闭门”反思的他就只能展示“造车”过程中的问题, 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了。
思考:教学反思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甚至寻求专家的引领, 来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探索改进途径。
对于教师来说, 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 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但是, 这一自我成长的过程不应该是孤独寂寞的。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 可以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甚至寻求专家的引领, 来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这是充分发挥了教师自我导向学习、自主改革教学和教师团队发展的积极有效的途径。
总之, 教师反思, 不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记录, 也不是对问题的简单展示, 而是从反思入手进行教学研究。当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把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 用科学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才能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 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1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反思 篇十三
印江实验学校陈煜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小数的顺位顺序表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我对自己本节课的教学很满意。
本节课取得成功的地方:
1.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各科教科书的价格,然后读出这些数引入课时,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2.让学生读小数,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小数的读法,与整数的读法进行对比,先自己试着概括读小数的方法,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必要修正,加强了学生的认识。
3.后及时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将新知识内化,形成能力。
4.数的写法中,我先让学生练习,然后总结小数写法的方法。
5.用学生自己出题,你说我答的游戏环节,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6.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自己归纳整理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巩固学习的知识。
14.提 的写法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学写毛笔字“提”
课时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写毛笔字习惯。
2、让学生掌握“提”和“竖提”写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提”和“竖提”写法。
教学用具:
毛笔、墨、范写的字。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检查学生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和写字用具的摆放。
三、新授。
1、今天我们学提的写法。出示范写的“提”和“竖提”。让学生自由观察,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书写提,指导运笔方法:起笔逆锋向左上人纸,旋即向左转折,蹲锋向右上挑出,力送锋尖,露锋提笔回缩收笔。
学生描红、练写。
3、教师书写竖提,指导运笔方法:是竖与提连写的复合笔画。起笔方法同竖。行笔至“提”处稍驻,提笔微向左,旋即折向下蹲锋,得势后向上挑出,收笔同提。
学生描红、练写。
4、展示优秀作品。
布置作业:
15.关于合作教学的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合作的结构应合理
为提高合作的成效,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 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 一般是4个人一组。二是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把学生按高、中、低、差分为四个层次, 使每个小组四个层次的学生都有, 防止讨论起来, 有的小组是讨论热烈, 而有的小组却是完全成了看客、旁观者。
二、合作时应明确个体责任
为确保讨论时调动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应确定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分工。每个小组一个小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 往往与他有很大关系。同时又不提倡小组长“终身制”。为了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 我们实行小组长每个同学轮流担任组长, 让组长随着时间和学习内容或任务的变换而变换;组内的其他成员找出书记员, 记录、总结同学们讨论过程中的意见, 以及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进行发言。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 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合作的时间须充沛
在合作学习之前, 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 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效;在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发挥。
四、合作须准确定位老师的角色
16.竖钩的写法教学设计 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临摹的基础上,掌握竖钩的写法。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竖钩笔画的汉字:小、水。3.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竖钩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欣赏优秀书法作品。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坐姿。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四、我来当小医生。说说图片中的小朋友的坐姿和握笔姿势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
五、齐读写字歌。
六、学习竖钩的写法。
1、欣赏视频。
2、教师讲解“竖钩”书写要领。
3、学生练习写。
4、点评。
七、学习带有竖钩的汉字的写法。
1、看视频“水”的书写。
2、教师讲解“水”书写要领。
3、师范写。
4、生练习写,点评。
5、课中操。
6、学习“到”的写法。
17.11到20各数的写法教学反思 篇十七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正确书写11—20各数,初步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位”,我是这样说的:我们小朋友在教室里都有座位,数写出来的时候,每个数字也要“坐”个位置,数字所占的位置我们就把它叫做“数位”,(对孩子们只能这样讲了),学生似乎有点理解,再教学“个位”、“十位”显得容易了许多。
但学生对于十位是以“十”为计数单位难以接受,不明白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2表示2个“十”,他们理解是:十位上的1表示10,2表示20,还停留在以“一”为计数单位。在练习时,我问大家:17这个数中的1在哪个数位上?表示多少?7呢?大多数学生回答是:1在十位上,表示10,7在个位上,表示7。在他们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以“十”为单位这个概念,没办法,只有慢慢来。
18.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 篇十八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 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 (L o k e) 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 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 (Hegel) 将“反思”称作“后思”, 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 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 (D e w ey) 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 (Heidegger) 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 (B erla k) 说, 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 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 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 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 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 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 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 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 (C a r r) 和凯密斯 (Ke m m is) 还有麦伦 (Van Manen) 等学者, 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 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 (Sch o n) 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 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 (Brubacher) 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 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 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 30℃下, 水解5m i 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 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 成功率很低, 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 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 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 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 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 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 “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 H, 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 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 烘干后直接染色, 实验效果明显, 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 既降低了实验难度, 节省了实验的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 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2) 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 (3) 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4) 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5) 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 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 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 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 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 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 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 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 学生回答得很好, 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 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 有的说“是”, 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 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 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 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 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 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 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 但并无基因交流, 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 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 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 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 再举两个例子, 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 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 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 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 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 给予指导, 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 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
2013年9月上半月版5599师已充分备课, 也了解学情, 但教学过程中, 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 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 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 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 (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 后, 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 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 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 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 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 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 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 活动参与度低, 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 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 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 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 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 做这个实验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 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 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 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 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 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602013年9月上半月版
结合以上思考, 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 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 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 发挥其积极性。
(2) 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 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细胞死活的判定, 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 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 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 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 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 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 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 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 找出问题及成因, 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 包括以下内容。
(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 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 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 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 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 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 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 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 今后如何改进等, 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 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 如教学媒体的运用, 教学时间的把握, 提问时机的选择等, 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 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 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 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 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 形成有机的整体, 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 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 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 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 其本质是探究。
2. 教学反思的特征
(1) 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 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是需要理论支撑的, 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 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 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 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 批判性。教学反思中, 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 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 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 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 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 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 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 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 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 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 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 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 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 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 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 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 结合行动理解理论, 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 结合理论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 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 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 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 能集众人智慧, 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 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 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 成果更易推广。
3. 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写法】推荐阅读:
教学设计的反思10-22
《太阳的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09-29
苯酚的教学设计与反思07-21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反思09-18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11-01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07-20
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设计和反思09-18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和反思08-25
《玩滑梯的启示》教学设计及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