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共17篇)
1.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一
《压强》是九年级物理十四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四部分内容,压强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在力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我们整个备课组对该单元的教学非常重视,无论从备课、上课、实验构思、作业设置、单元检测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反复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备课组也进行了认真的课后反思和讨论,总结得失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非常成功。一是突出重点,尽量控制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二是每个课时的教学我们都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如视频、图片、实物、模型、实验等等,首先从感官上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这些素材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三在实验的安排上努力创新,一方面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器材,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同时改变实验的教学形式,变演示实验为操作实验,变操作为竞赛、变实验为魔术,如《压强》一节的踩鸡蛋魔术,《大气压强》中的“瘦身大法”“掀起你的盖头来”等,《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硬币跳高比赛、吹纸带大赛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可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科学探究卓有成效。本单元教学紧紧围绕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来开展的。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在教学中依托了“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液体深度、方向的关系”、“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物理知识,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行实践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等各方面均有所收获,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明显效果,此类教学方法如果能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发现许多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同一个实验在器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方式也多种多样。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实践,同时也要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潜移默化教给他们正确的科学方法。另外还要通过种种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在课后仍然保持科学探究的热情,由课内到课外、由被动到主动,逐渐使学生自然地学会科学的想事情、做事情,这也是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最终目的之一
3、精讲精练,及时巩固,有效课外延伸。每个课时精心设置足量练习,有机穿插在各个知识点后,一方面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反馈;一方面以问题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口、动脑平台,体验物理思维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练习中有比例进行课外延伸拓展,对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丰富课外知识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不足之处:
1、发现课堂教学时间普遍比较紧张。一是课堂容量设置过大,二是实验安排较多,特别是探究实验耗费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三是练习量的控制不力。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2、一些重难点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如压力和重力还是有些混淆不清;压强的计算问题中对叠加物体压力的确定容易只考虑一个物体产生的压力,缺乏整体意识,面积大小的确定也经常出错;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压力问题的求解程序错乱、混淆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出现预先已有心理准备,但没有提前拿出有针对性的有效解决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注意对实验课堂的有效控制。本单元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实验的教学功能,四个课时都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个别环节有点失控,一是时间方面的失控;二是研究内容方面的控制;三是实验是否只是表面的热闹繁荣,还是真正解决了问题;四是纪律方面控制。这也是我们备课组成员需要去认真反思、积极改进的地方。
2.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课例
一、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每当进行到“液体压强习题课”时就会被这部分的选择题里常出现的关于各种情况下的“压力”、“压强”的判断所困扰,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初期, 解题时总表现出晕乎乎的样子, 他们抓不住解题的关键, 思考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以往教学中, 物理教师们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之后, 才会使学生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逐渐趋于清晰。
二、原因分析
1. 从学生角度看
首先, 学生对新学完的液体压强的知识应用比较生疏。其次, 之前学完的固体压强知识会对这一内容形成干扰, 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不同之处, 解决问题时不能够准确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
2. 从教师角度看
在以往教学中, 教师常混淆知识形成过程和知识应用过程。大家忽略了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 那就是一个新的知识的掌握需要时间。教师急于求成, 不等学生形成对液体压强的认识, 就进行综合练习, 结果欲速而不达, 成了“夹生饭”, 导致不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编译的《适于脑的教学》一书中, 关于“建构意义的实践建议”中有这样的阐述:“要帮助他们 (指学生) 发现关联, 但是不要把对于你的练习强加给他们。让学生有时间以讨论、画图……的方式串连以前的学习内容……使学习有联系。要让学习者用他们自己的话去解释所学的内容。”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们之所以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策略的原因, 是把自己头脑中已经抽象概括完的对知识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忽略了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的过程。
四、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学生在学完“液体压强”第一节内容之后, 应该有一个细致的关于液体压强方面练习的设计, 而不该上来就让学生做看似十分简单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填空题, 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不适应。
于是, 我设计了以下的液体压强习题课 (一) 学案:
学习目标:掌握在液体中关于压力的求解方法。
例1:在打捞沉船时, 潜水员潜入100 m深处的海底作业,
(1) 潜水员需承受的压强为多少?
(2) 若人全身面积视为2 m2, 那么人在100 m深处受到海水的压力是多少? (海水的密度近似为水的密度, g=10 N/kg)
(3) 人在水里身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取决于什么?
例2:“泰坦尼克”号游轮失事时在水下10 m深处被撞开一道长约2 m, 宽约20 cm的口子, 那么在破裂处, 受到的水的压力为多少? (g=10 N/kg)
例3:如图圆柱形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 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例4:如图敞口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 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 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 变____了。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 变____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了。
例5:如图窄口容器, 杯子重2 N, 杯底面积为20 cm2, 内装有10 cm深的水,
(1) 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_____为多少?
(2) 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_____是多少?
(3) 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 变___了。
(4) 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 变_____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_____了。
结论:通过例3、4、5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
(1)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形状______。
(2) 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 等于液体的重力。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完全相同密闭容器, 里面装满水。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2)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____F乙;
(3)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___F乙;
(4)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练习2:完全相同密闭容器, 里面水未装满。一个正放、一个倒放。
(1)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____p乙;
(2) 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____F乙;
(3)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___F乙;
(4) 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______p乙.
课堂分析:在课堂实践中, 学案里的七道题能够很顺利地讲完, 学生的脸上少了很多疑惑, 从最开始的两道题的计算奠定了对液体压强与压力的理解, 明确了在研究液体产生的压力时, 一般情况下要先考虑到液体的压强, 之后才能进一步求得压力。进而顺着这一思路解决例3, 学生觉得很是简单, 但是对第三问“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学生凭感觉能说出来一些, 但问到他们为什么时, 学生却答不准。我又再提了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时建立的柱状模型, 学生欣然接受。接下来的例4、例5, 学生很容易根据例3得出各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结论。之后的练习, 做起来也比以前的教学轻松了很多。课后再把作业布置下去, 虽然个别题型没讲过, 但是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入手, 能理清思路自己寻找答案了, 且小考成绩不错。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心中十分欣喜。
五、反思
1. 针对本节课而言
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强化液体压强公式的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液体产生的压力与液体重力的关系, 找到了突破口, 学生就不会将液体产生的压力和重力混为一谈了。处理问题的途径正确牢固后, 做题也就慎重了, 错误率减小, 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关于物理教学
我看过很多数学和语文的常态课, 他们的课堂中, 往往是一个题型或一个教学任务用一整节课的时间反复强化、变式;而我们物理的学科特点不同于数学, 为了赶进度, 或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物理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 往往一个题型配一个练习就过去了, 使多数学生“消化不良”;这便是我们学科之间的差异。
虽然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 很多时候, 我们顾不上给学生在某个点练透。但是对于那些易于被混淆搞不清楚的知识点, 精心设计讲解的例题, 围绕某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是必要的, 这四十分钟远比没有任何归类的做完与之相关的所有题型有价值得多。尤其在新授知识的阶段。
教学该慢的地方必须慢下来, 等学生, 或者为学生铺路,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习题课上让学生通过简单被整理过的习题, 逐渐递进地走近概念规律的内部, 利用对比的方法区分相近物理量的不同之处。只有给学生打牢基础, 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 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课堂效益, 而不再是为解题而解题了。
本课只是基于“脑”的教学的一个方面的应用, 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 多从人脑接受知识的机制出发, 精心设计选择适于脑的接受知识的方式来教学, 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课堂中的效益的。
参考文献
3.对初中物理压强教学的探究 篇三
一、压强的基本内涵
压强,什么是压强,这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应该没有接触过什么是压强。压力,就是物体受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施力越大,作用效果越强烈。一个物体表面所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压强,压强与压力以及受力面积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每个物体所承受的压强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遭受破坏。所以让学生更好的学好压强这个概念,他们才能逐渐学好以后的课程,比如大气压强、摩擦等。但是如何让学生十分生动地学习掌握好压强这个概念,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以及日常的生活实例来让学生更好理解。压强是一个术语,也是一个概念,是专门命名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怎样去理解这个概念,就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
二、从学生角度出发
物理教学一定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书本上对于知识的讲述也会用一些例子来引入课题,但是很多时候这些例子的引入学生无法直观形象感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想象力,从日常生活着手,引入到书本教材上来。压强教学,书本上引入的课题是用木块做的实验,在此教师不对学生现场展示,学生很难理解实验的直观性,尽管实验简单,学生们也能够一目了然,但是对于压强这一概念还是很难深入理解。毕竟压强是一个术语,只有当学生要深入理解透了这个概念,才有可能更好地去做有关这方面的题型。
感知压强,可以从日常小实例来验证,拿一支圆珠笔,分别用两手食指按压住圆珠笔的两端,尽管是同样的压力效果,但是手指的感知效果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受力面积不一样,笔帽一端对手的挤压变形小,笔尖一端则对手的挤压变形大,会有疼痛感。这就是同样的压力,因受力面积的大小决定着压强的大小所带来的结果。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能够直接的感受到压强的效果,比书本上的实验还要详细。如果可以的话,老师可以模仿书本上的例子来给学生做演示,同时教材的编订也应该遵从学生的理解水平,以便于学生更好掌握知识,而不是从题海战术中死记硬背,没有深入透彻理解物理概念,这对于做题也会有很大的难度。
三、教师的讲课方式很重要
对于物理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带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与爱好,慢慢理解物理概念与理论知识。学校的课程安排一学期有多少个课时,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这样教师往往会加快教学进度,学生不容易跟得上,教师讲课应该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出适合学生们学习,而且能够理解又不会耽误教学进度的课程,这需要教师辛苦一点,但是一次的成功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正确掌握物理知识,更能运用很好,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对于压强教学,这是一个十分基本的概念教学,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概念,才能学习好接下来有关压强的课程,比如大气压强、液态压强等,压强是力的作用效果。上面讲述了压力相同,作用效果不同,产生的压强自然也就不一样。同样的对于受力面积一样,不同的压力施加所带来的压强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同一块海绵,不同的压力大小带来的形变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受到的压强也是不一样的。给学生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学生能够更好掌握理解知识的概念,将理论化、抽象化的概念换一种讲述思路,学生就能够理解,这是一条学习捷径。知识的学习在于灵活性,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框架,这需要教师多费心,而且要选取适合学生理解范围内的教学模式,以便他们深入理解。
关于压强这一术语,物理学习中还有很多这种类似的概念需要学生去学习,教师可以将其转化为学生们能够理解到的知识,就像压强,学生不理解压强,但是知道压力以及受力面积,然后对于三者之间巧妙的转化,教师在其中给予学生们一定的知识引导,这样学生便能够直观地感受压强,理解压强概念。同时对于做题也能够提高正确率,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就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修县教育局)
4.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压强以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了解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压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减小压强。【难点】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站在同一片雪地上,站在滑雪板上的同学浮在雪面上,穿自己鞋子的小朋友却陷进了雪里,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穿的鞋子不同。
教师追问:鞋子不同为什么就相差这么多?那蚊子为什么能用口器很容易刺破皮肤,体型大的骆驼为什么不会陷进沙地里?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通过追问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压强。(板书)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演示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过渡:我们来看几个小实验,认真观察,用心思考来回答老师接下来的问题。教师演示甲、乙两个实验:在同一块海绵上放一个小桌,甲图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图的小桌上放一个砝码。
提问:两次实验的现象相同吗?哪里不同? 学生回答:小桌的下陷程度不同。
追问: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因素?什么因素不同? 学生回答:小桌与海绵的受力面积都相同,但海绵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教师演示乙、丙实验:乙实验保持与上一次实验相同,丙实验把小桌反过来放在海绵上,再在小桌上放一个玛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
学生回答:两次实验小桌的下陷程度也不同。
追问:在这两个实验中,哪些实验条件相同,哪些实验条件不同? 学生回答:两次实验海绵的受力面积不同,海绵受到的压力相同。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两次实验的现象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总结:上述实验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二)压强(板书)教师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称之为压强:物体所受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
提问:根据概念写出压强的字母表达式以及单位? 学生回答:根据比值定义法,P=F/S,单位N/m2。
老师补充:压强单位除了N/m2外,还有转悠名称:帕斯卡(Pa),1 N/m2 =1Pa。
(三)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板书)教师出示一些生活实例的图片:推土机的宽链条、美工篆刻刀的刀头、火车上的破窗锤、火车轨道下面铺设枕木,请同学结合上面学习的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来来说明其原因。
学生回答:推土机的链条和火车轨下面铺设的枕木是为了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篆刻刀和破窗锤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总结: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环节三:巩固提高
出示一道练习题,应用压强公式进行解决:水平桌面上放一本书,书所受的重力为3N,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5×10-2m2,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来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事例。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5.初中物理压强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 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平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GF+GG – FF-GF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 对比法
3、压强:
⑴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 p=F/ S 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
22S:米(m)。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
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
4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Pa。它表示:人站立时,4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
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 p= F/S)。
二、液体的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 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压强公式:
(1)推导过程:(结合课本)
液柱体积V=Sh ,质量m=ρV=ρSh
膜片受到的压力:F=G=mg=ρShg.膜片受到的压强:p= F/S=ρgh
(2)液体压强公式p=ρgh说明:
A、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B、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g:N/kg;h:m
C、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
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D、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
5、杯底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F=GF
一般方法: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特殊情况:压强: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 用p=F/S
压力:①作图法②对直柱形容器 F=G
三、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
1、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⑶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四、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 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
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 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D若外界大气压为H cmHg 试写出下列各种情况下,被密封气体的压强(管中液体为水银)。
H cmHg(H+h)cmHg(H-h)cmHg(H-h)cmHg(H+h)cmHg(H-h)cmHg(H-h)cmHg
E标准大气压: 支持76c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Pa
52标准大气压=2.02×10Pa,可支持水柱高约20.6m5、大气压的特点:
(1)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
压强都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2)大气压变化规律研究: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10米,大气压大约降低100 Pa6、测量工具:
定义: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7、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8、沸点与压强:
内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应用:高压锅、除糖汁中水分。
9、体积与压强:
内容: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
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应用:解释人的呼吸,打气筒原理,风箱原理。
☆列举出你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知识的几个事例?
6.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六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对液体的压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熟悉使用控制变量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难点】
应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固体的压强,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不是也有压强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过渡:学生列举生活中能体现出液体压强的事例。1.潜水员必须穿潜水服潜水;2.科学实验表明,水下100多米的深度连罐头也被压爆;3.很多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4.水库大坝上窄下宽。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演示2:将水倒入一端开口、一端封闭,侧壁开口且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演示3:把下端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橡皮膜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讨论交流
橡皮膜总会发生形变,并且总是向外凸出。
总结:容器内的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我们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那么它的压强大小又如何呢?压强的大小又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假想在液体内部深度h处有一很薄的小液片,小液片的面积为S.小液片要受到它上面液体的压力F,这个压力就等于上面液体的重力G,而重力G大小与质量m有关,质量m与液体密度ρ和体积V有关。利用上述物理量,能否计算出小液片受到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 说明:(1)公式适用的条件为:液体。
(2)公式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p──压强──Pa;ρ──密度──kg/m3;g──9.8N/kg;h──深度──m。深度是指从液面到所研究的那一点的垂直距离,而不是从该点到容器底或到封闭的容器上盖面的距离。
(3)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三)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特点:静止在连通器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在同一高度
学生观察连通器,自己阅读课本,找出连通器的特点、在生产中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 水器、船闸等都是应用连通器原理的例子。环节三:巩固练习
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分别盛有密度不同的液体,已知a、b、c三点处液体的压强相等,如图所示,则各容器中液体密度的大小,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排列顺序是?
环节四:小结作业讨论回答为什么世界上第一大水电站,下部要比上部造得宽一些? 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应用和防止液体压强的例子。
四、板书设计
7.创新物理实验之大气压强 篇七
关键词:简单,大气压强,环保创新思维,废旧品
0 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完成一定得教学任务的过程。[1]而物理实验已经渐渐演变成现代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育创新成为我们国家所重视的一大工程, 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呈上升趋势, 因此对于这样的好机会, 孩子们都应该更着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创新地将前人的经验,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才能节约成本而等效地达到相同的目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将这种思维的创新与自然相联系, 必须以绿色环保、无公害为宗旨, 或者是指将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这就是我们的创新。
在我们的生活中, 创新思维对于我们当代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要让你改进的事物更加简洁易懂, 让大众觉得操作方便还得应大众所需, 可是如今许多中学生仅仅知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却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或者说由于学校实验器材的不完备, 导致有些地方的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实验, 对相关知识点死记硬背, 这样不仅对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断章取义, 而且阻碍了学生们去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毕竟一切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其正确性和可行性, 所以学生只有自己动手去验证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从而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鉴于此, 我们通过将回收的废旧品制成简单器材设计大气压强实验,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去亲自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通过实验的演示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由于实验器材方便简洁易于收集, 所以更能帮助同学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实验, 在实验中去体验生活的奇妙。
1 教具设计
1.1 教具简介
生活平底盘子一个、玻璃水杯一个、自来水、红 (蓝、黑) 墨水、蜡烛一根、打火机 (火柴) 、小刀、硬币一枚等组成
1.2 实验演示
首先将一枚硬币放入一个平底盘中, 再往盘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 要求淹没纽扣, 然后再往盘中滴入红墨水少许 (为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可以稍微多加一些) , 接下来用小刀截取一小段蜡烛, 将其放入准备好的玻璃杯中, 并用蜡油固定在玻璃杯底, 再点燃它。待蜡烛燃烧至杯壁稍微发烫时 (位使实验效果明显, 可以稍微烫一点儿) , 迅速将其倒扣入盘中, 要求玻璃杯口边缘压着纽扣。
可以发现, 在倒扣入盘中的瞬间, 蜡烛熄灭, 慢慢地杯外盘中的液面下降, 盘中的水越来越少, 而玻璃杯中的液面却慢慢地上升, 如图1, 最后会发现盘中的水几乎全部被吸入到玻璃杯中, 如图2。
1.3 实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 当蜡烛在玻璃杯中不断燃烧时, 杯中空气受热膨胀, 当玻璃杯被倒扣入盘中后, 空气的缺少导致蜡烛熄灭, 此时空气温度也会慢慢降低, 在杯中空气体积不变、重力加速度也不变的情况下, 空气密度降低, 由初中物理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v可知, 杯内大气压强会逐渐减小, 由于大气压平衡, 要维持杯内杯外压强相等, 所以杯内液面上升以达到杯内空气体积减小, 空气密度上升, 增加杯内压强的目的, 所以盘中水被吸收到玻璃杯中, 会产生这样的现象都是大气压强存在的表现。
2 总结
物理实验既是一种教与学的方式, 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科学方法;物理实验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力量。[2]通过空气压强的实验设计及实现, 可以得出中学有些物理实验并不是都需要昂贵精密的设备和器材才能去完成, 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废弃回收物也可以组装完成许多重要且有趣的物理实验, 这样不仅将生活中的废弃物变废为宝, 达到环保的目的, 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更方便容易地接触实验, 亲手做实验。不再为昂贵的实验器材而担忧 (针对小型物理实验) 。
创新型物理实验对学生来说不仅实验器材收集容易, 而且方便学生理解, 更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 自己总结出来的结果是最深刻的, 所以,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 这样的教学方式也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这也是当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只有适应这种趋势, 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度,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简单的实验模型不仅老师讲解起来方便, 学生也容易理解, 也容易去做, 所以, 简化是我们继续研究的对象, 希望通过简单的实验器材达到更深刻理解知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新乡, 王其超, 张宪魁.物理课堂教学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
8.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八
多媒体技术 物理教学 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是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以《大气压强》一节为例,谈谈如何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物理教学中的策略。
《大气压强》一节,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三部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们忽略,但大气又无处不在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材要求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通过托里拆利实验,具体测出大气压的数值。然后,介绍大气压的变化并通过介绍抽水机等生活中常见现象,强化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程标准理念。虽然这一节生活现象普遍,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课标要求比较低,属于了解和认识层次。但多年来,教师在授课时一直采取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大气压存在的事实,并且只是从图片上知道托里拆利实验,没有亲身参与,都停留在表象问题上,并不深刻了解内涵。基于这种现象,我在设计本课时就想现在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形成,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同时还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于是,我先从网络上搜集好有关大气压的资料,利用DreamWeaver技术将其制成网页,并将实验器材搬到多媒体教室,和学生共同上了这样一节与众不同的物理课。
课后,学生反响热烈,极大地激发起他们的求知热情,对物理,对网络都产生极大的兴趣。有些同学课下还自发地上网查阅了大气压的其他知识给我的网页做以补充。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利用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方式,不再是口头说说的问题,如何真正做到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需要教师真正动脑思考。
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巨大:
1.拓展时空,提高教学效果
它可以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它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可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将这些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产生更加强烈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强直观性,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实验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又有些实验在瞬间即逝,多媒体可以将这些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本节中马德堡半球实验及托里拆利实验在课堂上并不能实际操作,在過去的课堂上都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将其直观显现,将声音、图像、同时并举,刺激多种感官,鲜艳生动的图像如临其境;物理过程的动态表现,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思维过程展现得清晰可见,把事物的本质显露出来并掌握它,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增加教学容量,拓宽知识面
所谓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讲,就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运用好的教学软件和自制的课件,利于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优化教学过程。在本节教学中,学生通过浏览教师制作的大气压强网页上“了解大气压”及网页上的课外资料补充了很多大气压的其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内化了体验,扩大了视野。
目前,很多学校在物理教学中都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提高了物理教学的水平,促进了物理教学的开展。但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也应该注意几点:
(1)课型和课题是否适合,并不是所有课都适合到多媒体教室去上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要注意不要忽视实物和动手实验。在课件运用过程中,如果忽视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用课件来完全替代物理实验,将大大降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2)上课之前,教师必须事先选好内容,制好课件或锁定网页,不然学生将无法控制。
(3)这样的课堂容量很大,对于时间的调控、重难点的突出,都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9.物理压力与压强教学设计 篇九
(挑选一位举手的同学)首先我要用这个眼罩把他的眼睛蒙上,看的见吗?(在他面前比划,学生摇头)
好,接下来呢?请伸出你的双手,手掌摊开,我要在你的双手各放上一个重物,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哪边感受到的力更大好吗?
生:右手这个感觉更重
师:那究竟这位同学回答的对不对让我们一起来用天平验证一下(把两边的重物放上托盘天平),大家看到实际上是什么结果啊?
生:两边物体一样重
师:那为什么一样重的物体这位同学会感受到不一样的受力效果呢,那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压强。那么在学习压强之前,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做压力?(板书:一、压力)物理学中我们把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定义为压力(板书: 1.定义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大家看第一幅图,压力的方向是不是垂直于水平面? 对 第二幅图呢?垂直于斜面,再看第三幅图呢,垂直于墙面对不对?我们在前面的课堂中学习过重力,大家还记得吗,重力的方向是?始终竖直向下的,那让我们来比较以下这三幅图中重力与压力的区别。第一幅图,压力等于重力,第二幅图呢,压力要小于重力对不对,因为此时压力是重力的一个分力。第三幅图呢,压力和重力有关系吗,是不是没有关系,此时压力是由我们手指按压产生的。好那么从这三幅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 1、压力不是重力,但压力可以由重力产生,也可以由其他力产生 2.在什么情况下压力大小会等于重力呢,看第一幅图,是不是物体孤立放在水平面时,此时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但要注意只是大小相等,压力仍然不是重力。(板书)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从力的三要素来归纳压力的特征,力由哪三要素啊? 作用点,大小和方向(板书)那么压力作用点在哪,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压力作用点在物体表面上
师:对了,压力的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表面(板书)那么方向呢?
生:垂直于物体表面
师:非常棒,垂直于受力物体的表面(板书)那么它的大小有什么特征呢?是否等同于重力?
生:不同于重力
师:对,压力不同于重力,只有在鼓励放在水平面时才等同于重力的大小(板书)
那么大家了解到了压力,大家想一想,压力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当宇航员阿姆斯特丹踏上月球表面上,他脚下留下了一个脚印,那这个脚印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是由他本身对月球表面的压力造成了所在区域部分的凹陷对不对? 那么因此呢我们把压力的作用效果描述为受力物体表面凹陷的效果,只是凹陷的程度有大有小,很多时候甚至我们无法用肉眼观测到
下面呢我想带领大家做两个小活动,来对压力的作用效果有更为直观的认识,首先呢,我想请大家拿出一支铅笔,用两只手指分别抵住笔头和笔尖,好的,接下来我们两只手指同时往中间压铅笔,好我想问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来这位同学,两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呀?
生: 笔尖这只手指更疼
师: 笔尖这边感到更疼对不对,那两边手指的凹陷程度呢?
生: 笔尖这边更明显
师: 笔尖作用下手指凹陷程度更大,换句话来说呢就是这边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对不对?
好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过二力平衡,此时笔的状态是不是平衡的?
生: 是的师: 那么说明,笔的两端受力大小呢?
生: 相同
师: 对,大小相同,方向相反,对不对,这样铅笔才能保持平衡。那么在受力大小也就是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两边压力的作用效果不同呢?
生: 因为两边的受力面积不一样
师: 啊你们的反映很快,那么我们把这个疑问先存留,再来看第二个活动
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为大家演示一下好不好,这是一个气球,对不对,我们一边用手指,一边用手掌抵住这个气球,稍稍用力,我们会发现什么变化?来这位同学
生: 气球凹陷了
师:对手指这一侧的气球凹陷了,那手掌这一侧呢? 几乎没有明显的形变
好,接下来让我们逐渐对气球使劲儿,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呀,随着我们用力越大,气球的形变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改变的是? 压力的大小
好的,那么基于以上两个小活动,同学们可不可以大胆的提出假设,压力的作用效果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 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
师: 非常棒,有没有同学做出其他的猜想?
好,看来大家的想法都比较一致,既然我们提出了想法,下面呢,就让我们用实验去验证,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设计你们的试验方案,并记录你们的实验结果,记得小组之间分工要明确,哪位同学负责记录,那位同学负责哪个因素,大家动手操作好吗。
好,大家都做的差不多了,我想请一个小组派出代表来分享以下他们的成果,来这个小组,你们是怎么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的?
生:略
师: 非常棒,那我i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对了,在此期间我们需要控制受力面积不变
像这种控制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探究方法我们称它为:控制变量法
好,再请一组同学分享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来这一组
生:略
师: 很棒,那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师: 对了,还有没有其他组同学跟他们用的是不一样的方法来探究的? 有没有?
看来大家都心有灵犀啊
好的,那么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板书)
那么既然我们从性质上分析了压力的作用效果,我们如何对它进行定量,求出它的具体数值呢?
那么接下来就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 压强(板书)
我们把物体单位面积收到的压力叫做压强,用公式表示为 压强等于压力比上受力面积,用符号表示为p=F/S,这里的p,就是压强的符号,那么F 呢,就表示压力,S呢,对表示受力面积。那么既然知道了压强的公式,大家可不可以猜出压强的单位呢? 我们知道压力的单位是什么啊? 牛顿 面积的单位呢平方米,那么压强的单位就是 牛每平方米
为了更方便平时生活的应用呢,我们把这个单位叫做帕斯卡,简称Pa, 那么1Pa 就等于1 牛每平方米。更具体的来说,就代表平方米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当然了,为什么压强的单位要起名为帕斯卡呢? 我来给大家科普以下这个物理学史,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帕斯卡,他于1653年提出了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并且再液体压强和流体力学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我们把压强的名字命名为帕斯卡。
好的,学习了压强这个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看它跟压力之间的区别
首先从意义层面,压力是指什么? 这位同学
生: 垂直于物体表面的力
师: 那压强呢?
生: 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好那他们的大小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和区分?我们知道压力在物体水平放置时
生: 等于重力
师:那它跟受力面积有关吗/
生: 无关
师: 那压强呢? 不仅仅跟受力面积有关而且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压力的单位是什么呀? 牛
压强的单位呢? 帕斯卡
他们直接按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生: 压强师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 好相信大家对压力和压强都有了清晰的认识,让我们回过头再看看课堂开始时我们做的小实验,为什么那位同学会感受到不一样啊,对因为两边的压强不一样,虽然两边钩码的重量相等,且水平放置,这意味着他们对手的压力相同,但因为,两边的受力面积不一样,所以下面这只手的收到的压强更大,对不对
那么接下来呢,我们来具体学习如何计算压强,大家看一看这两幅图,你们猜一下,谁对地面的压强更大呢?
光猜肯定不准确,我们来准确计算一下,首先老师为大家示范一下第一幅图这个舞者对地面的压强,我们看到这个舞者直立在水平面上,此时她对地面的压力就等于她自身的重力,即F1 =G =475N,而受力面积S 等于9.5平方厘米,等于9.5..........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计算出第二张图大象对地面的压强,我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下面计算。好,大家看他做的是不是正确的呀,错在了哪里?
大象的腿是不是四条,那他的受力面积应该乘以4,好那位同学愿意上来帮他订正一下?
好,计算出结果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谁的压强更大呀?舞者,所以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同学们,既然学习了压强,那么我们该如何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呢?我们知道任何物体承受压强的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会怎么样? 被压坏,所以有时候我们需要减小压强,但有时候我们又需要增大压强
大家来一起看看下面几个例子,看看这些情况下运用了什么不同的原理。
第一幅图,坦克装有宽宽的履带,这是为了减小压强,它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实现的,第二幅图呢,人坐在沙发上,这位同学答一下,对也是为了增大面积减小压强。那么第三幅图呢,是为了增大压强对不对,因为钢丝的受力面积很小。再看看自然界,骆驼宽大的趾是为了减小压强,而啄木鸟尖而长的喙是为了增大压强。那大家能不能举出自己知道的例子?
非常棒,看来大家对生活中关于压强的应用非常敏感,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增大压强的方法有:(板书),那么相对的,减少压强的方法有;(板书)
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堂课所学的内容:。。。
最后呢,请大家完成手中的习题单,好的,大家应该都完成了,请大家互相交换拿出红笔批改,我们来看第一题,选什么? 有没有同学答错的帮你批改的同学举一下手,他选的是哪一个? 大家说B项错在了哪里? 需要是孤立的物体对不对,我们再看第二题,选什么?A,有没有同学答错?为什B不对啊,因为走路过程中人跟地面的接触面积是不是一直在变化,但是人的压力是不是始终等于重力啊,所以选A,再看第三题,第一个空填 变小,第二个空填不变,有没有同学做错,因为这时候切掉了一半,虽然受力面积是原来的一半了,但是压力是不是也只有原来的一半啊,根据压强的公式p=F/S,压强是不是不发生变化啊。
好,同学们,今天这堂课呢,我就上到这里,请大家下课后完成对应的精彩练习上的习题,作为今天的作业。
10.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十
本节课教学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为中心,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自己亲身经历观察、操作、制作、实践等各种探究活动,得到最直接生动的实验事实,获得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创设物理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实际应用拓展问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由“流体与流速之间的关系”和“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两个核心问题组成,是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等力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实例虽较为常见,但学生很难解释其中的奥妙,教材抓住初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物理规律,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1.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跟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相关现象并不十分清楚,对此存在好奇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
2.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压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相关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
【方法运用】
整节课的设计围绕一条主线“巧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来进行;“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研究采用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而教师以引导为主,适时地在各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指导,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扩展。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⑵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并归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⑵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⑵培养学生愿意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获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漏斗(2个)、乒乓球(2个)、铝质硬币、黑板擦
每组学生:白纸(2张)、蜡烛(2支)、火柴、笔管、水槽或脸盆、适量水、注射器、带大头针的泡沫块(2块)、机翼模型(自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小实验,引入新课
一上课分别让两位学生做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里,一位朝上用力吹,一位朝下用力吹(如图1)。
吹前先让其他同学猜,哪位同学的球会被吹走,哪位同学的球不会掉下来,然后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会有很大差距,鼓励不相信的同学可以再亲自做一下,此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介绍流体和流体压强。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
二、进行新课
1.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空气流动时流速时刻变化,气体压强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下面我们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气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
教师:在猜想前我们先来个“吹硬币”的比赛。(课件出示吹硬币的相关情况)每组派一个选手上讲台参赛,对吹过栏杆的选手进行表扬。
根据实验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做出合理的猜想。
教师:根据力学知识硬币能飞起,说明受力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受向上的力。
教师:硬币飞起时谁跟它接触,谁才能给它向上的力?
学生:空气。
教师:也就是说硬币受到大气压力,上下表面的大气压力不同,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小,可以说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强小。那么吹气使硬币上下表面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学生: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下表面的空气流速小。
教师:据此同学们猜想气体压强与流速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
猜想: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课件出示)
教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几个实验验证一下。
实验一:(如图2)在两纸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的运动情况。(课件出示)
教师:如果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认为这两张纸应怎样运动呢?
学生:两张纸应该会向一块靠拢。
教师:各组实际来做一做,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操作,教师边巡视边与同学们交流。各组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简单加以分析。
实验二:两只蜡烛点燃,间隔一定的距离,从中间用笔管吹,观察发生的现象。
教师:按照我们的猜想,两支蜡烛的火焰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火焰向中间靠拢。
教师:各组实际来做一做,看看还是不是这样。
学生操作实验二,教师边巡视边与同学们交流。各组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简单分析。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结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课件出示)
教师:根据我们的结论,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漏斗不论向上吹还是向下吹乒乓球都不不会掉落到地面上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通过课件图片详细讲解。
2.探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液体流动时是否与气体的性质一样呢?
实验三:(如图3)让穿有大头针的两个泡沫块漂浮在脸盆的水面上,用注射器向两个泡沫块中间喷水,观察泡沫块的运动情况。
各组同学认真操作完成实验三,请各组代表发言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两个泡沫块互相靠近。原因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强小,外侧水流速度小压强大,使两泡沫块向中间靠近。说明液体流速越大产生的压强也越小。
教师:同学们分析一下发生在1912年远洋货轮“奥林匹克”号身上的撞船事件。(课件出示详细经过)
学生:看完后结合刚得出的结论“液体流速越大产生的压强也越小”讨论分析。
教师:介绍航海规则其中一条规定是“两艘轮船不能近距离同向航行”。
教师:(总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课件出示)
3.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请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相关现象,并加以简单解释。教师从中引导补充归纳总结。课件出示:列车安全线、汽车高速驶过后总是尘土飞扬、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八月秋风尚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非洲草原犬鼠洞穴分布图、飞机起飞等。
4.飞机的升力
教师:几十吨重的飞机之所以能腾空而起秘密在于其机翼。大家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看它的截面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飞机和机翼截面图)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机翼模型来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四:两同学从两边拉平绷紧机翼模型的细线,固定机翼模型,另一同学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位置用力水平吹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操作实验,观察到机翼向上翘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不同(如下图所示),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因此,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做相对运动,相同时间内,由于上方的空气比下方的空气走的距离要长,所以机翼上方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上下的压强差造成了空气对飞机有一个向上的升力。
教师:同学们思考,如果把机翼反着安装使用会收到什么效果呢?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跑车的尾翼,防止飘起来。
三、作业(课件出示)
1.把长10cm左右的饮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中,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贴靠在A管上端。(如图4)往B管中轻轻吹气,可以看到A管中的水面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准备器材做实验并解释现象。
11.初中物理《浮力》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62-0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道浮力的大小怎样计量;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的产生;2.通过交流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浮力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教学难点】影响浮力的因素及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学器材】教师用:氢气球、柱状水桶、乒乓球、烧杯、天平、溢水杯、红色塑料球、演示弹簧测力计、石块、去掉瓶底的可乐瓶;
学生用:水槽、柱状水桶、矿泉水瓶、弹簧测力计、重物、小桶、溢水杯、烧杯。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了解漂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懂得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是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跟什么因素有关、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为什么会产生浮力等问题是完全陌生的。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认知入手了解浮力,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体验感受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然后通过演示、视频的方式完成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认识。整节课设计使学生对浮力有一个完整的正确的认识。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式:引导—探究与参与—合作相结合。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依托,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五节:浮力
一、 浮力的概念:
1.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大小
(一)漂浮条件F浮=G物
(二)称重法 F浮=G-F拉
(三)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m排g=ρ液V排g
(四)浮力产生原因F浮=F向上-F向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40分钟全面认识“浮力”这个物理量。授课的方式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展示、学生探究实验相结合,采用问题设置法引起认知上的矛盾点,激发学习兴趣,得出正确的观点后继续以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采用体验浮力、感受浮力、猜想浮力的影响因素、设计探究实验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事物的特点。所以达到了高效课堂的目的。但是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的理解应用还不到位,仍然需要继续练习。
【点评】
【从认识论角度看知识构建】
1.注重情景的创设。每一个知识层次恰如其分的利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问题驱动,将学习者引入到“愤悱”的认知矛盾状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构主义思想,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系统论角度看设计思路】
从系统论看教学设计的思路。本节课课堂结构的展开按四个知识层次,即“认识浮力——感受浮力——探究浮力——浮力产生”的递进设计,从每一层次的处理,又按照“问题提出——实验探究——应用”顺序进行,既有对浮力知识的拓展,又有深层次的挖掘,实验的设计有一定的独创性,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密度合理。
【从方法论角度看方法渗透】
1.教学策略。以问题为主线,以实验探究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实现设疑与释疑,探究、体验、构建与方法的有效整合。
2.学法指导。一是教育学生养成利用身边的材料,养成动手动脑学物理的习惯,如利用空的矿泉水瓶和盛水的水桶,体验手的感觉;二是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总结物理规律,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探究的全程思维。如浮力产生、测定,以及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G排和G液的关系,推广到漂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G排和G液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浮力的大小G排和G液的关系。
【从实践论角度看学习效果】
(一)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节课目标制订全面、具体、适宜。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将物理知识、操作技能、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相融合,有机地渗透于学习的情景中,激励学生自主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有成功感,让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的落实
重点:利用实验让学生探究浮力和液体重力的关系,突出教学重点。
难点:利用实验教学,澄清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突破了阿基米德原理难点。
(三)看传承与创新的效果
1.凸显“三主”原则,突出知识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与知识的建构,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实验的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思维在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活跃、开放的状态(从方案的设计、器材的选取等环节可说明这一点),且生与生、师与生的设疑与质疑,相互交流,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帮助及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 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由兴趣——动机——欲望——获取,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了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建立平等和谐互动的对话关系,互相合作交流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倡导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照顾学生的个體差异,既有“引导——探究”、“参与——活动”的教学方式,又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有机融合。
【商榷之处】
1.从教学设计看,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生活动基本按教师设计的思路开展,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仍然受到教师的束缚,学习的权利没有完全放开。学生在本节课中想学习什么知识,想探究哪些内容,课堂中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2.从教学过程看,本课缺少评价、交流与小结的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没有充分交流,缺乏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从教学内容看,教师对影响浮力的多种因素处理的欠妥,没能真实的暴露学生的认识误区和实验的澄清,笔者从多年教学经验看,学生往往会认为(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4)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5)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6)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7)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温度有关,等等,所以,澄清其中的误区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实际上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2.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积极探索, 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认真准确的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物理能力和知识掌握的要求, 同时也表现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深入学生的内部, 深入教材的内部, 积极挖掘身边的有利资源, 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方法[2]. 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 教师对于分数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一段时间内, 应试教育的方法将会继续存在. 在这一现状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在超越应试教学的基础上, 对教学、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大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定义为三个维度, 即知识方面、能力方面、情感方面. 后两个方面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关注度仍然很低, 教师应该认识到能力方面和情感方面的培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全面的, 并不是应试能力和分数所能全面评估的, 对于不能评估的部分,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给予关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着重表现在学生物理思维的形成, 以及抽象能力的培养, 这应该成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
二、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初中物理是未来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内容上,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大概是相同的, 都涉及到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呈现了一些区别和各自的个性化特征. 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物理主要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得出一定的抽象知识. 但是高中物理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的是对物理模型的建构, 以及物理概念的理解, 学生所研究的问题, 来源于生活但是更加抽象, 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可以说这种教学过程的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从形象到抽象, 从具体到普遍, 层层深入.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对于我们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渐进化过程, 在同一个维度上, 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 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师在研究初中物理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等基础上, 也要对高中物理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把握, 从而建立统一的教学观念.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对于高中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意识的渗透, 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 初中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衔接就会相应简单一些.
三、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建立系统的物理教学高度
物理课程是一门形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结合得十分密切的学科, 物理知识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日常世界, 同时又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物理概念的形成为例, 很多物理概念虽然是抽象的概述, 但是在具体的表达上往往会运用各种隐喻, 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物理知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点. 只有耐心有效的进行观察, 才可能真正认识日常形象生活背后的物理知识. 根据以上的论述, 我们知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建立系统的物理观, 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渗透, 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物理观. 良好物理观的形成具有方法论上的高度, 对于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以及日后物理知识的学习都十分重要,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物理教学是一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较多,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科目进行适当的改革和结合, 现在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有物理模型思维法、物理演绎思维法、物理类比思维法、等效原理思维法、量纲验证思维法、科学猜想思维法、比值法以及反证法等. 这些方法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可以使较为高深的物理知识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法给予展示, 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以及教学效率都十分重要. 以科学猜想法为例, 在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河水中游泳和海水中游泳有何不同, 可以大胆地得出猜想, 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生感受米桶离开水面的过程中, 逐渐变重的现象, 可以大胆猜想浮力可能与物体侵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这有利于形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点, 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的认识到分数以及应试的成绩并不应该成为评估和教学的全部重点, 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物理能力的培养给予重视,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琦.谈中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学物理, 2011 (5) .
13.物理《压强》说课稿 篇十三
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用到,本节内容着重学习固体压强,压强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且学生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也经常用到,同时本节内容也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技能基础,学生的好奇心强,又积极好动,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对学习有很大帮助,加上压强与生活联系紧密,用实验的方式导课,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九年级学生经历了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对于探究实验以及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压强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知道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公式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实验观察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熟练使用控制变量法,并运用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培养学生的废物利用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突破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突破重点
难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应用,采用讲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时,我用了一块颜色鲜艳的橡皮泥,双手用力压,使其发生形变,让学生注意观察,体会压力的作用效果,同时用夸张的语言:“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快速的进入情境,本节课就来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
2、新课第一个内容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积极主动,实质上有很多知识咋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
在没有实施探究前引导学生一起做压铅笔的实验,铅笔一端尖,一段平面,夹在两个手指之间,会感受到什么?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尖的一端手疼,为什么呢?尖的一端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明显;然后用力压铅笔还会感觉到什么,学生回答用力压的时候手更疼了,为什么?因为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从上面的小实验中引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少走弯路。
在探究活动中提醒学生用什么样的物理方法研究问题?怎样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正确的结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你们小组是应用哪些材料做的实验?如何控制变量?如何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我找了四名同学回答问题
第一名是武洪斌同学:“老师我用了一个沙盒,一个压力小桌,还有一个钢笔水瓶做的实验,首先让压力小桌压在沙盒上,看桌子腿在沙盒中下陷的深度,然后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看到小桌下陷的深度增加了,然后我把小桌倒过来,放在沙盒中,再在小桌上放一个钢笔水瓶,会发现小桌没怎么样?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对比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第二步和第三步对比可以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第二名是张朋生同学:和上名同学差不多,但是比上名同学叙述的更完善
14.中考物理压强知能优化训练 篇十四
中考回顾
1.(2018·安徽中考)我们知道,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图所示,重25
N的长方体物块甲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重10
N的长方体物块乙放在物块甲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乙所受的合力为10
N
B.物块乙对物块甲的压力为15
N
C.桌面受到物块甲的压力为15
N
D.桌面对物块甲的支持力为35
N
答案D
2.(2018·北京中考)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A.书包带做的较宽
B.图钉帽做得面积较大
C.大型平板车装有很多车轮
D.石磨的磨盘做得很重
答案D
3.(2018·山东青岛中考)下列实验,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
答案B
4.(2018·四川攀枝花中考)匀速地向某容器内注满水,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与注水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这个容器可能是()
答案C
5.(2018·四川南充中考)下列与压强有关的事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书包的背带较宽,是为了增大压强
B.用吸管喝饮料,利用了大气压强
C.拦河大坝修成上窄下宽,利用了连通器原理
D.起风时,常看见屋内的窗帘飘向窗外,这是因为窗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大
答案B
6.(2018·湖北荆门中考)装甲车通常用履带而不用车轮,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来(选填“增大”或“减小”)压强;飞机通过机翼来获得向上的升力,是因为流体压强随流速的减小而(选填“增大”或“减小”);水库的大坝呈上窄下宽的形状,是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大而(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减小 增大 增大
7.(2018·四川南充中考)下图所示为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
(1)压强计是通过观察U形管的两端液面的 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2)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初步得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液体 的增加而增大。
(3)如果我们要讨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应选择 进行比较。
(4)已知乙图中U形管左侧液柱高为4
cm,右侧液柱高为10
cm,则U形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为
Pa。(ρ水=1×103
kg/m3,g=10
N/kg)
答案(1)高度差(2)深度(3)乙、丙(4)1
000
模拟预测
1.如图所示,两手指用力压住铅笔的两端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
B.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答案D
解析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两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由于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与铅笔对手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这两力大小也相等。由此可知:两手指受到的铅笔的压力相同,由于铅笔的两端的受力相同,右边的受力面积小,由p=FS可知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2.如图所示水平雪地上,穿着雪橇的芳芳总质量为70
kg,没有陷入雪地;而穿着运动鞋的小明总质量为50
kg,却深陷雪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芳芳对雪地的压力比小明的小
B.芳芳对雪地的压力和小明的一样
C.芳芳对雪地单位面积的压力比小明的小
D.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等,无法比较谁对雪地的压强大
答案C
解析由于m芳芳总=70
kg,m小明总=50
kg,根据G=mg可知:G芳芳总>G小明总,由于在水平雪地上,压力等于重力,所以F芳芳总>F小明总,故选项A、B错误;芳芳没有陷入雪地,说明芳芳对雪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则芳芳对雪地单位面积的压力比小明的小,故选项C正确,D错误。
3.如图所示,轻质细绳将物体A、B通过两个定滑轮分别连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其中GA=10
N,GB=100
N,B是边长为20
cm的正方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
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90
N
C.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为100
N
D.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为2.25×103
Pa
答案D
解析物体A由于自身的重力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向左的10
N的拉力,因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状态,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B也对弹簧测力计施加了一个10
N的拉力,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0
N,故A、B错误;B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这三个力是平衡力,所以,物体B受到的支持力F支持=100
N-10
N=90
N,因支持力和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所以,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F压=F支持=90
N,故C错误;B对地面的压强p=F压SB=90N(0.2m)2=2.25×103
Pa,故D正确。
4.如图所示,两容器中分别装有相同高度的水和盐水(ρ水<ρ盐水),A、B、C三点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A、pB、pC,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pA
B.pA>pB>pC
C.pA
D.pA=pB=pC
答案A
解析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由于hA
5.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容器中加入液体后,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图乙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乙
答案D
解析四个选项中橡皮膜都受到了左、右侧液体的压强,橡皮膜会在较大压强的作用下向压强较小的一侧凸出。所以本题考查的是辨别两侧液体在橡皮膜两侧产生压强的大小。根据液体压强大小公式p=ρgh可以判断:A项中左、右液体种类相同,密度相同,深度相同,所以压强相同,橡皮膜形状应当不变,所以选项A错误。B项中左、右液体种类相同,右侧液面高,所以压强大,橡皮膜应向左侧凸出,所以选项B错误。C、D两图左、右液体液面相平,右侧是盐水,密度比左侧大,所以压强大,橡皮膜应向左侧凸出,所以选项C错误,D正确。
6.有关压强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车轮是为了减小车对路面的压强
B.人用吸管吸食饮料是靠大气压把饮料“压”进了嘴里
C.深海潜水员必须穿抗压潜水服是因为海水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飞机的机翼能获得升力,是应用了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的原理
答案D
解析载重汽车有很多轮子,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车对地面的压强,保护路面,选项A正确;用吸管吸饮料时,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当吸气时,吸管中的气压减小,饮料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嘴里,选项B正确;因为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深海潜水员必须穿抗压潜水服,选项C正确;飞机的机翼能获得向上的升力,是应用了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的原理,选项D错误。故应选D。
[来源:Z.xx.k.Com]
7.右图是北美草原犬鼠洞穴的横截面示意图。它有两个出口,洞口A表面隆起,洞口B表面平坦。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洞口A表面空气流速小,压强大
B.风总是A口吹入,B口吹出
C.洞口B表面空气流速大,压强小
D.风总是B口吹入,A口吹出
答案D
解析等质量的空气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出口的上表面,由于B出口平直,A出口向上突起,所以空气通过B出口上表面的流速小,压强大,A出口上表面的流速大,压强小,在两个出口间形成一个向右的压强差,因此,地面上的风总是从B口吹入从A口吹出。
8.(多选)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柱形薄壁容器重为G、底面积为S、高为h。先将容器注满密度为ρ0的液体,再将重为G0、边长为a的小立方体物块(如图乙所示)从液面处缓慢释放,待物块静止后,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可能的是()
A.p=G+G0S
B.p=G+ρ0ghSS
C.p=G+G0+ρ0ghSS
D.p=G+G0+ρ0ghS-ρ0ga3S
答案BD[来源:ZXXK]
解析容器注满密度为ρ0的液体后,液体重为G液=m液g=ρ0V液g=ρ0ghS。当小立方体物块从液面处缓慢释放,待物块静止后,物块可能会出现漂浮、悬浮和下沉三种状态。当物块漂浮或悬浮时,F浮=G0,又因F浮=G排,所以G排=G0,此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G+G余液+G排S=G+G液S=G+ρ0ghSS,故选项B正确;当物块沉底时,F浮=G排=ρ0ga3,此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G+G0+G液-G排S=G+G0+ρ0ghS-ρ0ga3S,选项D正确。
9.一个盛水的平底茶杯,质量为450
g,底面积为50
cm2,放在水平桌面上,杯子和水所受的重力为 N(g取10
N/kg),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 Pa。
答案4.5 900
解析杯子和水受到的重力为G=mg=450×10-3
kg×10
N/kg=4.5
N,杯子对桌面的压强为p=FS=GS=4.5N5×10-3
m2=900
Pa。
10.我国拥有在南海勘探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能力。在海洋资源开发中,随着海水 的增加,海水产生的压强越大。在1
500
m的深海铺管作业中,海水对管道设备的压强是 Pa。(取ρ海水=1.0×103
kg/m3)
答案深度 1.47×107
解析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故随海水深度增加,产生的压强越大;海水对管道设备的压强p=ρ海水gh=1.0×103
kg/m3×9.8
N/kg×1
500
m=1.47×107
Pa。
11.下图是a、b两种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则a、b两种物质密度之比为。如果用质量相等的上述两种物质分别制成甲、乙两个底面积不同、高度相同的实心圆柱体,并将它们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两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答案2∶1 2∶1
解析上下规则的固体压强公式可以用p=ρgh来分析,由题中图象可知,甲、乙的密度之比为2∶1,高度相同,故压强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12.如图所示,高铁站台离边缘不远处有一条踩上去有凸凹感的黄色带区域,人必须站在黄色区域以外的位置候车,其原因是火车急速驶过车站时,黄色区域以内的空气流速、压强 ,易发生安全事故。
答案大 小
解析火车高速行驶时带动周围的空气,离火车距离越近空气流速越大;根据流体压强特点可知:气体流速较大的位置压强较小。[来源:Zxxk.Com]
13.护士给病人输液时,药水瓶上插着两根管,一根给病人输液,另一根通过瓶盖扎进瓶内药水中,如图所示。这根“闲置”管是为了利用。由于针头较细,为确保药液的流速,需要将药水瓶提升到相对针管一般不低于1.3
m的高度,由此推算针管处受到的液体压强为
Pa。(ρ药液=ρ水)
答案大气压 1.3×104
解析由题图可知,“闲置”管跟外界大气相同,是利用了大气压;针管处受到的液体压强p=ρgh=1.0×103
kg/m3×10
N/kg×1.3
m=1.3×104
Pa。
14.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情境。
(1)把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选填“越大”或“越小”)。
(2)比较图甲、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3)在图乙中把探头慢慢下移,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
体的高度差增大,从而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4)在图乙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面的。
答案(1)越大(2)相等(3)深度(4)高度差变大
解析(1)把水的内部压强的大小转换成U形管两边液面高度差的大小来判断,液面高度差越大,表示水内部的压强越大。(2)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控制液体密度和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相等。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在乙图中把探头慢慢下移,控制液体的密度不变,改变深度,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增大,得到:在同一种液体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在乙图中,若只将烧杯中的水换成盐水,其他条件不变,控制深度不变,把水换成盐水,密度变大,则可以观察到U形管两边液体的高度差变大。
15.小梁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地大气压的值。她在长约1
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管口,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如图所示。(g取10
N/kg)
(1)已知水银的密度为13.6×103
kg/m3,她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大气压的值为
Pa。
(2)如果我们将此装置拿到海平面去测量,则测量结果将(选填“大于”或“小于”)她测量的值。[来源:Zxxk.Com]
(3)小杨同学也利用此装置测量小梁同学所在地大气压的值,他把水银换成水,将玻璃管灌满水后倒插在水槽内时,发现管中的水柱不会下降。如果你来测量,且能够测出,则玻璃管长度(选填“必须大于10
m”或“可以小于10
m”)。
答案(1)9.52×104(2)大于(3)可以小于10
m
解析(1)测量得到的大气压强值p=ρgh=13.6×103
kg/m3×10
N/kg×0.7
m=9.52×104
Pa;
(2)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如果将此装置拿到海平面去测量,则测量结果将大于海拔高处测量的值;
(3)把水银换成水,由p=ρ水银gh水银=ρ水gh水可得
9.52×104
Pa=1.0×103
kg/m3×10
N/kg×h,[来源:]
h=9.52
m<10
m,所以试管的高度可以小于10
m。
16.港珠澳大桥由“水上桥面”和“海底隧道”两部分组成,工程完成后,从香港到珠海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到半个多小时。(海水密度ρ=1.03×103
kg/m3,g取10
N/kg)
(1)海底隧道长5.7
km,设计时速为100
km/h,求汽车通过隧道所用的最短时间(汽车长度忽略不计)。
(2)该海底隧道是我国首条超大型深埋沉管隧道,实际安装水深45
m,求在海底作业的工人承受的海水压强。
(3)海底隧道由33节水泥沉管在海底对接而成,每节沉管长180
m,宽38
m,高11.4
m,约8×104
t(按8×104
t计算),求每节沉管受到的重力。
(4)将如此巨大的沉管直接放入船中运输十分困难,请利用学过的浮力知识,给海水中运输沉管提出一个建议。
答案(1)0.057
h(2)4.635×105
Pa(3)8×108
N(4)将沉管放入水中用船拖行。
解析(1)由v=st得,汽车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
t=sv=5.7km100km/h=0.057
h。
(2)工人承受的海水压强
p=ρgh=1
030
kg/m3×10
N/kg×45
m=4.635×105
Pa。
(3)每节沉管受到的重力
G=mg=8×104×1
000
kg×10
N/kg=8×108
N。
15.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篇十五
一、模式简介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就是要实现以自主为前提, 以小组为单位, 以问题为核心, 以任务为驱动, 以评价为手段, 以交流促理解的有效教学。学期初将学生分组, 一般是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每组好中差学生分布均匀, 并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正副组长, 整个自主学习过程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课前老师将文本知识问题化, 编印导学案发给学生, 并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时全组成员首先讨论研究导学案, 生成本组的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 教师再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引导学生研究讨论这些典型问题, 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教师再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 在下课前检查反馈课堂练习完成情况, 对疑难问题适当点拨。
“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既是一种适应课堂教学的“教”的模式, 也是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的模式。
二、模式运作
我们的模式是以每个学习者为中心, 小组为学习单位, 以小组全面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 以全员参与学习活动为特征的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第一步是教师把要学习的材料, 进行问题化处理, 形成学生的课前预习问题, 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由小组组长在课前检查学习情况, 组织交流学习中的问题。上课时, 由每一组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 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并提出本组出现的问题供全班交流讨论。课前带着问题的预习, 是学生和教材进行的第一次对话, 它能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扫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的问题, 提前思考, 为课堂上深入讨论做准备。
第二步是教师把学生自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和本课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或知识应用中的典型问题提供给每一个小组成员, 在他们自主研究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讨论, 广泛交流, 并在班内汇报。
课堂教学中, 以问题为主线,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任务, 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投入到操作、探索、归纳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上的合作交流, 改变了以老师和个别学生为中心的单边教学活动方式, 小组成员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展示, 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互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能让掌握知识的同学通过交流, 提高有条理的思考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让知识方法经历输入、梳理、输出的完整过程, 提高认识的水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同伴给予的及时的提示与帮助, 使他们也能参与学习活动, 并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效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生数多因材施教难的问题, 提高了时间利用率。
第三步是教师针对课本内容, 编制应用问题, 通过自主练习解决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的功效, 进行组内互评, 老师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适时小结, 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矫正。
三、模式优势
这种模式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 而是指师生充分交往、在对话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 “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 而是一种教学观重构的问题。我们整个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 所有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学生、着重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定教”、“以学施教”和“以学论教”。 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是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课前, 重心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
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得教师的教法服务于学生的学法, 它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把一言堂变成百家争鸣, 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交往互动的学习平台, 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身心和谐发展的乐园。
四、注意事项
1.教师课前设计的导学案空间不要太阔, 难度不要太大, 牵涉的因素不要太多太复杂, 否则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当然, 问题的空间也不能太窄, 难度不能太小, 否则会使学生可能不费思索, 一眼望穿, 就失去探讨意义。
2.小组内学习水平比较高的正副组长, 要对暂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监督、指点、帮助, 从而实现“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3.课堂上, 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新问题和课程要求设计典型问题, 一定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挑战性、探究性、现实性、开放性, 不能脱离学生思维实际, 否则讨论就会出现"冷场";问题也必须是真实存在的, 否则会让学生思维感到困惑;问题要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难易适中、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问题的表述应简单易懂, 并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尽可能多地蕴含物理思想。
4.课堂上, 教师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畅所欲言, 互相切磋, 防止信口开河地乱谈。如遇“冷场”, 教师应找出原因, 启发解决问题;如遇漫无边际的讨论, 应适时制止;如遇讨论不对题, 应及时提醒。
5.应根据问题空间的宽窄、难度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来确定讨论的时间, 保证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言, 各抒己见, 尤其要给补充意见和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在宽松的时空中得到锻炼与发展。在学习实践中, 教师要有提高学生训练速度的意识, 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质量, 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教师要随时巡视,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与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 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 教师不应该“袖手旁观”, 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 在组间巡视, 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 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16.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 篇十六
关键词:物理教学;初中;高中;衔接辅垫;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77-01
在高中物理教学总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的差异性,造成了学生难以在短期之内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内容。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物理教学上的衔接工作没有做好。因此,做好初中物理教学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铺垫工作,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快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以及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一、物理教学难以衔接的原因
1、教学内容存在差异。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固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初中物理知识更加形象,更加容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学知识侧重于抽象思维,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矢量运算等方面的内容的增加,使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更加大。
2、环境的变化。初高中教学过程中,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从初中进入到高中以后,面临一个崭新的环境,尤其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完全是陌生的教学方法。在这一时期,学生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落差感,导致了物理教学质量难以迅速提高。
二、做好物理教学铺垫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开端是一个相当困难的过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普遍接受部分高中物理的知识,可以提前让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有所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授部分高中物理知识,对于学生进入高中时期之后,迅速的融入到物理学习氛围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高中教学进度的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实践证明,学生习惯某种学习方法之后,特别容易产生惯性思维,一旦学习方法需要改变,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阶段。而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正是这一教学规律的体现。在初高中不同的物理学习阶段,无论是课堂知识量、教学节奏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造成学生很难在短期时间之内适应高中教学的方法和内容。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在物理教学方面的适应力,将适应时间压缩到最短。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有利于高中教学进度的推进。
3、有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虽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高中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初中物理知识基础上。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学时期,就开始渗透高中物理知识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预先对高中物理知识进行适应,这样有助于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受力分析是其中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受力数值计算的时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该项内容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力与运动的关系以及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密切相关。如果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就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合理深化,那学生高中物理学习时期,就会很快适应相关知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做好教学铺垫工作的策略
1、做好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知识之间有其固有的关联性,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将初高中物理知识进行恰当的衔接,是做很好教学铺垫工作,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速度这一概念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速度一个标量。这个概念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但是到高中时期,速度则变成了一个矢量,具有其方向性,这个概念就相对复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导致高中教学中对于初中物理知识产生了怀疑,这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如果在初中时期,就对这个概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就可以使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两种定义之间的不同,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迅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不同思维方式教学。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后,难以快速提高物理学习质量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就适当的让学生利用高中物理思维方式来进行思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预先了解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提前走入“高中”,体验“高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对物理思考方法的适应性,在初中就完成思维的“过渡”。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改进,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阶段,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部分知识,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将初高中物理之间的隔阂消除掉,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奠定基础,能够在进入高中迅速适应高中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德胜;科学设计 为探究教学做好铺垫--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例谈[J];教育革新;2012年03期
17.八年级物理压强知识点 篇十七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构建12-2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报告10-2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12-01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6-09
初中物理个人教学反思08-15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08-25
初中物理教学仪器目录06-23
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技巧08-30
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08-31
初中物理教师教学心得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