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2024-07-10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7篇)

1.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篇一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和自我管理资料整理要求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1、2013、2014年工作计划、2013年工作总结 ;

2、2013年高血压日、糖尿病日主题健康活动资料 ;

3、登记已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疾病相关信息、随访管理信息;高血压患者登记率达到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及以

上。糖尿病登记率达到60%及以上;

4、登记规范管理的患者信息还需要求一年四次的随访管理资料和一次的周期性体检资料;

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35%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30%及以上。

5、一年两次慢病专题讲座资料:包括照片、签到表、讲义 ;

6、一年包含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栏2期(照片);

7、2013年1月至今每月报表。

患者管理小组 :创建办出台有关政策性文件。每年完成6次及以上活动

1.每次活动要写通知

2.活动要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3.每次活动要照片

4.每次活动要有签到表,活动情况表

5.每次活动要讲课资料(高血压指导手册的书)

2.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中医体质类型,高血压,糖尿病

在人体生命过程中, 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相对稳定, 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综合获得的的固有特质, 也是人体的个性特征, 其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 这就是所谓的中医体质[1]。中医体质理论认为, 不同的中医体质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有显著差异, 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别, 而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及预后方面也有诸多不同[2]。近年来, 随着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的升高, 此类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合并和不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 为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87例, 男48例, 女39例;年龄41~82岁, 平均 (61.3±8.9) 岁;1级高血压22例, 2级35例, 3级30例;空腹血糖水平6.8~14.5 mmol/L, 平均8.9 mmol/L。对照组103例, 男61例, 女42例, 年龄36~85岁, 平均 (63.5±9.5) 岁;1级高血压28例, 2级48例, 3级27例;空腹血糖水平7.0~14.9 mmol/L, 平均9.1 mmol/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分级、血糖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为本院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病例。 (2) 观察组选择本院病房或门诊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个体。 (3) 对照组选择本院病房或门诊确诊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个体。

1.3 排除标准

(1)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2) 病例资料不完整, 影响统计分析结果; (3) 有精神疾患、智障、理解障碍或不配合问卷调查者; (4) 未有明显体质偏向者。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

1.4 方法

根据体质分型中医体质类型判断需要设计调查问卷。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及诊断标准, 开始调查前,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先统一对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问卷工作人员需具备中医四诊及基本理论知识) 。调查前先将书面材料发送到调查对象手中, 告知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取得其理解和支持。调查为调查人员和患者一对一的形式。调查表完成后由相关人员逐项审核, 查看表格填写是否完整和符合逻辑性。问卷结束后及时诊断患者体质类型, 比较两组患者体质分布。

1.5 判断标准

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5]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判断, 一共分为9种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痰湿体质、阴虚体质、特禀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平和体质。对患者的中医体质进行综合判断, 如某些患者的体质可能趋向于几种体质时, 选择最为显著的体质作为其中医体质类型。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痰湿、气虚, 占80.5%;对照组主要体质为痰湿、阴虚、湿热, 占70.0%;观察组阴虚、气虚和湿热体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其他体质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不同人群或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 祖国医学认为, 不同的体质类型可能对应相关的好发疾病, 因为某些体质状态与某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某些因素的诱发下, 更有发病的倾向性[6]。有学者经研究, 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7], 意思就是在对病情进行诊断前, 先辨别患者的中医体质, 并对其进行尽量可靠的分型, 这样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可提供有益的帮助。因为中医体质不仅和疾病的特性相关, 还决定着证候的演变, 因此在整个诊疗过程中, 医者不应一成不变, 应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 对处方进行调整, 这也是现代医疗中强调的个体化诊疗思维。比如, 痰湿体质者, 其体质类型较易合并有痰多、胸闷等状态倾向, 而且此类人群喜食肥甘厚味, 容易导致体重超重或者肥胖。因此, 这种中医体质类型的人群比其他人群更易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

阴阳失调、痰瘀互结是祖国医学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总体概括[8]。而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则是高血压的中医主要表征[9]。本研究结果显示: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这3种体质与高血压的发病最为密切相关, 此三种体质的患者共占70.0%, 与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相符。

本次调查中, 合并糖尿病的观察组中, 阴虚、痰湿、气虚体质比例较高, 分别为29.9%、27.6%、22.9%, 符合中医学消渴、燥热为标, 阴虚为本的病机理论。观察组阴虚、气虚和湿热体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其他体质类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内经》中指出, 将糖尿病归属于消, 消的表现和病机主要为: (1) 燥热致消; (2) 饮食不节, 蕴热致消; (3) 阳气不足; (4) 脏腑柔弱致消。对消的认识基本涵盖了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有学者探讨不同人群的中医体质时研究了糖尿病易患体质, 指出痰湿体质、赢弱体质、血疲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等体质类型的患者最容易患有糖尿病[10]。有学者经过统计分析后认为湿热体质是所有体质中最易发生2型糖尿病的[11]。但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们经过研究分析, 认为痰湿体质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体质类型, 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多和脾胃虚弱有关, 对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采用治以健脾、利湿、化痰、降浊为法则[12]。本研究结果认为, 2型糖尿病群体体质特点为阴虚、气虚、痰湿为主。观察组主要体质类型为阴虚、痰湿、气虚, 占80.5%;对照组主要体质为痰湿、阴虚、湿热, 占70.0%;观察组阴虚、气虚和湿热体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糖尿病的病机为“水亏-火旺-痰盛”的本质[13]。

3.老年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三

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同步,在目前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要提高老年人口的生命健康质量,单纯对疾病实行被动性的治疗是个人和社会都难以承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卫生宣教或出院指导,患者在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方面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贯彻糖尿病治疗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

1 糖尿病高血压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因、影响病情的因素、病情控制方法及预后等有关知识了解,取得病人的自觉配合,保证治疗方案的严格执行。

2 糖尿病高血压心理教育。病人在明确自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时,心理表现多种多样。症状轻的病人可能怀疑诊断的正确性或者忽略其严重后果,因而不限制饮食,生活上不节制,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后悔不及。与此相反,有的病人十分畏惧,对治疗丧失信心,不积极配合治疗。还有些病人错误的认为,多进食可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控制而不会加重病情。使病人了解心理情绪因素对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有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让病人避免心理紧张及精神刺激,这样有利于病情控制。

3 饮食治疗教育。通过对糖尿病高血压病人进行饮食治疗教育,使病人了解饮食治疗是糖尿高血压病人的基本疗法之一,对于老年、肥胖、病情较轻者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饮食治疗不仅是限制进食,还应包括肥胖病人减轻体重,消瘦病人增加体重至接近标准水平;要控制总热卡,不仅限制主食,要明白何时限制蛋白质及脂肪的摄入;学会食物交换方法,了解膳食纤维的益处,知道宜食和不宜食的蔬菜和水果;进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

4 运动治疗教育。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基本疗法之一。通过向病人介绍运动疗法的目的、意义及作用,增加病人运动的积极性,并把握适度的原则,要根据年龄、体质、病情等具体情况确定运动的方式和时间,防止运动过度;了解运动时所服药物的影响,及时调整剂量;不在空腹时参加剧烈活动,运动时携带饼干、糖块等,以便发生低血糖反应时自救;严重的并发症如活动性眼底病变、较重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者不能参加剧烈的活动,以防意外。

5 药物治疗教育强化降压治疗的重要性。降压治疗同降糖治疗一样重要,其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疗效甚至超过了严格的血糖控制。综合多项研究报告,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的降压治疗应考虑:早期治疗;合适的糖尿病药物选择;治疗应达到目标血压水平(UKPDS采用的目标为150/85mmHg,治疗后严格血压控制组的平均血压为144/82mmHg。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的目标是140/85mmHg);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饮食控制,减少盐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减轻肥胖。

6 糖尿病高血压自我监测及自我保护教育。糖尿病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持续性疾病,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因此病人对病情的自我监测及自我保健可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并及早采取措施,有利于保护病人的生活工作能力,维护正常生长发育,又可防治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展,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小结

4.从中庸和中医学理论看高血压 篇四

中医基本理论是阴阳平衡,其精髓是辨“证”论治以期阴阳达到“致和”的状态。证是古人对收集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整体功能关系失调的病理模型。辨证论治是对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症状、体征的去伪存真、探本穷源(证候)的过程。它既遵循法从立本、以法统方、据方遣药的一般原则,又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标本,相机权变,随证加减[2]。

中医学同样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证据。从孔子的“三折肱为良医”到“凡言其方者,称其良也,且以参据所以已之之方优劣耳”,可见古人对疾病认识的科学态度,很有当今循证医学的雏形。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中庸。从《尚书・吕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孟子・尽心下》:“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看,“中庸”里的“中”应该是“适宜、合乎一定的标准”的意思。《说文》“庸,用也。从用,从庚。”用,施行;庚,变更。可见“庸”是对“中”的执行、但又不是简单教条地照搬,《孟子・尽心上》:“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权”的本意是指秤锤,引申为权变。所谓“中庸” 就是权变的应用“中”,把自己内在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得到最完美的实践。

由此可见,中庸既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更是一种“取法乎上”的方法论。它既要求坚持原则,又不能死守教条;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它追求灵活地把握一个“度”,无过、无不及,追求最佳“中”的效果,允许在不同的时间的偏颇,而达到全过程的用“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

中医学理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息息相关。所谓“度”,即中医所说的阴阳平衡,中医学运用这种哲学思辨去分析人体脏器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用药治疗也遵循一定的法度,即所谓的中,太过者抑之,不及者举之,以期求得某种平衡。否则,过之则伤正,不及则病不去也。

5.如何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演讲小结 篇五

为提高我院住院患者及家属健康水平、保健意识和自我防病意识。4月13日下午,我院在二楼输液室开展“关于如何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知识讲座,吴家礼院长进行讲课,100余名患者、及家属和本院职工聆听了讲座。讲座围绕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详细向大家讲解了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早期诊断、规范治疗、降低危害的相关知识,并结合身边实例向大家介绍糖尿病和高血压的认识误区,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酒、平衡膳食等,阐明了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讲座后吴院长还对大家的疑问进行了一一解答,并发放高血压、糖尿病如何预防健康教育宣传单100余份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引导了住院患者、家属。职工改变健康理念,走出健康误区,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标准,此次讲座取得圆满成功,使患者及家属受益匪浅。

6.高血压、糖尿病工作计划 篇六

一、总体要求

在全院内开展学习由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并针对本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学习“2型糖尿病注意事项”并登记随访服务登记表。

二、措施

(一)2型糖尿病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指导。

(二)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机症状。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

4、询问患者疾病史、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足背动脉搏动检查。

四、服务要求

1、通过门诊服务途径筛查和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掌握本辖区内居民2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2、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7.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工作计划 篇七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中医治疗;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43-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屬一种人体全身进行性的代谢性病症,其主要指血液中的胰岛素出现缺少,故引起发生血糖过高并出现糖尿,进而产生人体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发生紊乱[1]。而高血压则是临床上最易见的慢性疾病,其属引发心脑血管事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譬如:心力衰竭、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故为探讨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有效治疗办法,本院特就对2011年元月到2013年元月间收治的74例糖尿病合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予以中西治疗的研究工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将抽取出本院2011年元月至2013年元月间接受并与运用中医进行治疗的74例糖尿病合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6例,女性28例。年龄39至73岁,平均年龄(53.7±5.1)岁。患者病程2至9年,平均病程(6.3±2.8)年。本组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诊断符合WHO糖尿病及高血压诊断标准,且治疗前均排除患有各类恶性肿瘤疾病、继发性糖尿病以及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等疾病。

1.2治疗方法该组所有患者均应用中医辨证的方法予以治疗,且运用回顾性方法,针对其临床病理资料,研究分析其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其具体包括:

依据所有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其不同临床症状将其辩证分型为3类:第一类是肝肾阴虚型,表现多为头晕、目干、耳鸣、易疲劳、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痛等症状。宜采用滋阴补肾与潜阳平肝法,拟处方为葛根20克、钩藤30克、白芍12克、石决明20克、天麻12克、黄芩12克、生龙骨30克、怀牛膝24克、菊花14克、桑寄生20克、生地24克、生牡蛎30克;第二类是阴阳两虚型,表现为口干、声哑、盗汗、少气、痰白及骨蒸痨热等症状。拟处方为枸杞子14克、淫阳藿24克、怀牛膝24克、熟地黄30克、桑寄生24克、山药12克、黄精24克、杜仲20克、山萸肉12克;第三类则是痰浊阻络型,表现多见为肢体及关节肿胀且屈伸不利,皮肤出现肿硬、麻木、瘙痒、苔白腻等。拟处方宜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与六君子汤加减,药方为陈皮12克、胆南星12克、决明子20克、生山楂12克、白术14克、茯苓20克、党参12克、半夏9克、天麻12克;以上处方均以水煎服,1日1剂,该组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以上。

2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到4个月的临床治疗及随访。其中80%以上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其以自身血压指标明显降低,糖尿病症状有效缓解为标准。且所有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

3讨论

糖尿病即为一种人体全身进行性的代谢性病症,此症通常起病较为隐匿,且早期无明显的病症表现,往往只在身体检查及出现明显身体症状时才被发现。但此病因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且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危险性疾病之一。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人群其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普通人群在其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上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此类问题促使了糖尿病发病隐患的不断增加[2]。据研究资料统计,本国糖尿病患者已占据其总人口数的2.5%,且发病率也呈不断年轻化及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往往会具有一个漫长的病程,故此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多严重的并发症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即属典型且临床上非常典型且常见的综合性病症之一。其引发此症的生理病理基础较为复杂,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解释。临床现多认为其主要是因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随之出现高血压[3]。

而在对于此症的临床治疗上,随着西药抗药性的不断增加,西医对症药物的疗效也逐渐不予理想。而就祖国医学中,中医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患者的体质、脉相、气血、津液及生活习惯等以整体观念、辩证施治为主,采用冷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方法调整、改善糖尿病患者体内环境的代谢状况。同时在中医治疗糖尿病还可从根本上防治患者体内因血糖过高、血液粘稠、血管弹性不足而导致的个类并发症,有效起到了对于并发高血压症的治疗及预防作用[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2到4个月的临床治疗及随访。其中80%以上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其以自身血压指标明显降低,糖尿病症状有效缓解为标准。且所有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故说明对其应用中医方法治疗成绩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用其中医辨证进行治疗,其能够有效缓解病情,提高预后,而对于降低及防止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糖尿病严重并发症,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蒙延胜.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研究.中外健康文摘,2012(15):234-235.

[2]杨海燕,金艳蓉,杨红,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4(1):87-88.

[3]刘泽延.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2007,23(1):37-38.

上一篇:关于过节的作文 (989)下一篇:事业单位老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