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2024-08-08

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10篇)

1.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篇一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心理辅导班 王英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内在表现。

2、让学生知道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因及如何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对策。

二、教学形式:

情景回顾、交流、讨论。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回顾。(播放大石小学留守儿童网上大拜年视频)2.分析留守儿童现状。

①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大石小学共有在校学生817人,其中“留守学生”244人,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其中双亲外出的就有89人。

②心理健康的各种表现。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亲情饥渴”、学习成绩滑坡、心理封闭、容易受到伤害及行为习惯较差等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问题。同时,这些留守学生大多数表现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自卑懦弱、缺乏自信;行为孤僻、缺乏对他人的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较差,他们的人生安全和生活环境也令人十分担忧。③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出示活动图片)

a.让孩子们生活舒心。伙食团老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情况,科学营养配餐,努力改善伙食质量,保证每一个留守儿童吃饱吃好。

b.让孩子们享受父母般的爱心。公寓老师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整理自己床铺和学习用品的自理能力。按时组织本寝室内的孩子给“留守儿童”过一个简单朴素的生日。唱一支生日快乐歌,送上一份师生自制的生日礼物,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大家庭的温暖。

c.让孩子们玩耍得开心。学校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组织了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派富有特长的生活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开展活动。平时老师以朋友的身份、和蔼的态度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受到亲情,让他们玩得开心。

d.让孩子们身心安全放心。生活教师每周为“留守儿童”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他们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每周集中对“留守儿童”进行以“安全用电、用气、防火、防溺水”等的安全教育课,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每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活动;身心安全环境,让他们身心安全放心。

四、小结。(出示留守儿童心语心愿)

由于留守儿童是一个受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我们必须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驱除蒙昧,收获希望。

课题:镜子里的我

一、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对自我的真正认识。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知道正确地评价自己有利于身心健康,能够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故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你认识自己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听个故事吧!

播放录音故事,学生听。

2、学文明理:

请每个同学对小黄莺说一句话,老师把大家的画录下来带给小黄莺。(学生轮流发言老师录音)

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人也有小黄莺这样的烦恼,但是他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书中的课文就给同学们介绍了一位美国残疾人的故事,请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找一名学生读)

想:这位美国残疾人是怎样认识自己、面对不幸的? 学生听后展开讨论并回答。

3、活动明理(1)分角色表演《小马过河》的故事,大家谈:

小马为什么不敢过河?后来怎么又敢过了,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

如果小马不了解自己的身高与能力,结果会怎样? 妈妈的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2)模仿人物:

请同学表演自己最熟悉的同学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猜一下是谁。

(3)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并将写有形容词的条幅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参照词语为自己画像。

4、总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今天这次活动学会了怎样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希望大家能正确地面对,改正缺点,发扬优点,记住一句话:不论美丑,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2.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篇二

从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发力, 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人文关怀是解决当下留守儿童问题的通心密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出版的《留守岁月, 阳光成长——留守儿童心理励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 , 由国内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李红教授等担当主编, 是国内第一套走进留守孩子心理世界的励志读物, 是送给留守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也是家长和教师理解留守孩子们烦恼困惑的心灵读本。

首先, 《丛书》以孩子自我阅读、自我教育的方式, 弥补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丛书》包含了《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留守儿童阳光情绪手册》《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手册》《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手册》《留守儿童高效学习手册》《留守的童年不孤独·小学版》《留守的少年不烦恼·初中版》《留守的青春不迷茫·高中版》9册图书。《丛书》从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出发, 涵盖了留守孩子安全成长、生活学习、个性完善、困惑应对等方方面面,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编著者对留守儿童的殷殷关爱, 这些积极的教育与引导, 从问题出发, 针对性强、指导性强,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家庭教育的缺位状态, 不光适合留守的孩子们自我阅读和自我教育, 对于留守孩子的家长和老师来说, 也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其次, 《丛书》为留守儿童量身订制了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话语方式。笔者认为, 这套丛书最具魅力和人性光芒之处就根植于此。《丛书》采用留守儿童的叙事视角, 从留守孩子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出发, 字里行间投射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让孩子们倍感亲切, 比如《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就以丫丫、豆包、江哥、娜娜和他们的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线索构成长篇故事集, 而每篇设有“心路迷程”、“通心密钥”、“攻心秘典”、“阳关心语”等板块, 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案例分析。《丛书》图文并茂, 以生动鲜活的故事走进留守孩子的内心世界、感悟留守儿童的成长烦恼, 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融审美性、可读性和励志性于一体。

第三, 《丛书》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系统的关怀和指引。《丛书》从留守儿童面临的常见问题出发, 以引领留守儿童人格、个性和智力全面发展系统构建主题。系列图书主题涵盖了留守儿童安全成长、学习提升、个性完善、情绪调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等。每册图书主题既是留守儿童成长中面临的主要困惑所在, 也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备的重要心理品质, 整套丛书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留守儿童自助成长体系, 无论是处于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留守孩子, 还是在学习、交往、青春期等方面面临困惑与烦恼的孩子, 都能够从中获得系统的自我教育与引导。

第四, 《丛书》用心与留守孩子交流, 彰显了教育引导的润物无声。《丛书》精心设计, 处处体现出为留守儿童自助成长提供知识体系的实用性和教育引导的潜移默化。每册图书在开篇设计的“给孩子们的信”是套书的亮点之一, 如《留守儿童个性完善手册》中写到:“只要我们擦亮眼睛, 拭去心灵的尘埃, 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拥抱真实的自己, 就可以让自己的小宇宙散发七彩光芒。”《留守的心事——留守儿童烦恼自助手册》中写到:“要自我警醒:阳光洒在每个人身上, 却不一定照进每个人心里。冷, 可以取暖;尘, 可以拂去;你, 要尽可能在别人的世界里留下明朗。”对于留守儿童而言, 本套丛书无疑是理解自己成长烦恼的心灵读本, 是陪伴自己成长的最好礼物。

第五, 《丛书》开启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窗口。心理问题是留守孩子们成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心灵的空虚迷茫比物质条件的简单匮乏更为可怕, 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是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儿童自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分享他们的烦恼与困惑, 与他们感同身受, 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丛书》给家长、教师和社会打开了一扇了解留守儿童生存境况特别是心理世界的窗口, 为更好地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的关爱力量, 形成合力, 着眼于留守孩子们真正所需、提高教育帮扶的有效性, 提供了很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 就其本质来说, 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们相信, 依靠全社会的群策群力和留守儿童的自立自强、自助成长, 留守儿童一定能在充满人文关爱的教育环境下获得尊严, 拥有健康、自信和快乐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海飞.让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阅读起跑线上——我国少儿出版与农村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出版.2011 (12) .

3.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篇三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留守儿童主要指在我国农村,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工作而留在农村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初中阶段正处于儿童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也是一个人情感、性格、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本文主要以本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1.性格孤僻、怪异、自卑

留守子女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子女在生活与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在此次调查中,自感比较自我的留守儿童占57%;自感爱挑剔的占49%;自感而不讨人喜欢的占47%;有孤僻、怪异倾向占59%,而非留守儿童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18%、30%、36%、25%,差异非常明显。这种现象主要由不完整的家庭造成。完整家庭应该是长幼有序、相互沟通的互动模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更容易按照固定的伦理规则行动,从而学会按照次序与规则行事。但是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忽视对他们强化与规范,使留守儿童骄纵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分享。

2.焦虑、烦闷、易怒、偏激

亲子沟通对儿童成长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有益儿童心理健康。调查现实,由于缺乏关爱和交流沟通,留守儿童中73%有过烦恼、郁闷;72%的有过忧愁、焦虑;61%的认为自己易怒易爆;45%的认为自己易打架或和别人争吵,而非留守儿童这四项比例分别仅为35%、42%、19%、25%。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远远低于非留守儿童,他们中对于学习很有兴趣的仅近30%,而非留守儿童则高为9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比非留守儿童差。有很多留守儿童表示自己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他们想要回报父母,但是自己成绩又不好,觉得特别对不起父母,内心充满了不安、焦虑与紧张。而这种道德焦虑又致使他们上课时思想常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恶性循环使他们缺乏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3.孤独、自卑,被抛弃感强

在此次调查中,表示孤独感的留守兒童占59%;表示自卑的占65%;有被抛弃感占53%,而非留守儿童此三项的比例仅分别为21%、23%、19%。留守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没有父母的贴身呵护、形单影只。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有种被抛弃的感觉和自卑心理。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他们不像其他正常儿童那样有父母的指导而只能依靠自己解决。当他们出现错误和问题后,比一般学生的负罪感更强。他们会后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当他们有心事时,不愿意和别人倾诉,由于缺乏没有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怕被别人看不起,不敢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严实地封闭起来,变得更加孤独、自闭。

4.行为异常,爱挑剔、易产生冲动

在此次调查中,留守儿童中,认为自己行为较为偏激、异常的占52%;有过违抗命令的过激行为的占58%;有过说谎的经历占48%;认为自己较为冲动的占65%,而非留守儿童的此四项的比例分别为22%、41%、23%、53%。调查现实,留守儿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环境中,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为公公婆婆和外公外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且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也比较落后。他们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年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要加倍爱护才是,因而任其所为,百般娇惯;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孩子的父母将其托付于己,必须严加管教,否则难以交待,常常给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表现,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孩子。这种矛盾的教养方式常使儿童心理产生矛盾,感到无所适从。一方面,留守儿童告诉自己要循规蹈矩,另一方面,又时时被骄纵,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学会了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行为方式,曾经说谎的比例远远高于非留守儿童,同时他们又无法把握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确定性的环境和自卑、冲动、孤僻、焦虑等因素相互结合,导致了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倾向。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

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与父母的教育疏忽有莫大关系,因此父母要切实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多回家看看孩子,并多利用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孩子交流时,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进行心灵和感情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慰藉。交流时要注意以孩子为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一味地让孩子被动地接受父母的说教。鼓励孩子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子女的成长,并及时进行引导。通过沟通和交流,能够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明白了父母的辛苦与用心,让他们更懂事,更能体贴父母。此外,应尽量保证父母至少有一人能够与孩子共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和完整。

2.加强学校对儿童的教育和辅导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这既能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多留意孩子学习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烦恼、感情上的困惑,以弥补远离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亲情缺失。同时,学校可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教育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交流管教孩子的方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3.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关注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要严厉打击针对留守儿童的犯罪行为,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严厉打击传播色情、凶杀等音像制品的行为,彻底捣毁地下赌场,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农村社区可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在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员中选聘义务监护人和辅导员,帮助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辅导;鼓励身边没有小孩的父母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义务帮教。最后,农村和学校的妇联、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也应该尽可能加强对附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帮助,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以及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问题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3]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4.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教案 篇四

活动时间:2015-11-25 活动班级:二年级(5)班 活动主题:阳光伙伴手拉手 主 持 人:林雯馨 活动目的:

1、多种,让留守儿童吐露的心声,号召全班同学帮助留守生,让同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2、在课堂上打通学生家长电话,让家长知道的孩子生活在充满爱的集体中,让留守儿童懂得父母打工的艰辛、想念孩子的心情寄予孩子的厚望,使更能理解的父母。

3、此活动,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自立自强等意识与能力,让大家都来关注的留守伙伴,帮助学习的信心和远大的志向。活动要求:

1、弄清班级留守学生详细情况:留守学生家庭、家长打工去向、留守学生监管人、留守学生家庭等。

2、留守学生给父母写的话,然后写信寄出。

3、与几个留守儿童的父母通电话,并记下通话内容。

4、:歌曲《快乐的节日》、《团结力量》、《感恩的心》等 活动过程

一、开场白

主持人: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是快乐的日子,欢聚一堂。现在我们班“阳光伙伴手拉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齐唱歌曲《快乐的节日》 全班学生手拉手,欢乐地歌唱《快乐的节日》。

三、留守儿童真情告白

郑欣怡同学念他的日记(内容略)田起毅同学表演诗朗诵:“我多想„„”。范礼俊同学朗读《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林雯馨同学读《给妈妈的一封信》。林心圆同学唱歌《一封家书》。四 全班倡议关爱留守儿童。

五、结束语

1、老师向同学们说:父母的远去,是暂时的。我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快乐享受每一刻。请你们不要忘记:你们还有另一个大家庭——那就是建瓯市东游中心小学二年级(5)班的全体学生。这里有你亲爱的同学和老师,我们随时分享你们的快乐与烦恼。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进灿烂的明天!

2、全班齐呼“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进灿烂的明天!”

5.年级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教案 篇五

1、情感目标: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增进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留守学生与父母的感情。

2、认知目标:让留守学生通过班会这个平台,吐露心声,缓解心疾,唤起同学们的爱心、同情心。同时,也使他们懂得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对孩子的思念和厚望,从而体谅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3、行为目标:在今后的生活中,师生自觉地关心、帮助留守学生,使他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班会准备:

1、确定两名主持人。

2、歌曲《爱的奉献》、《同一首歌》及轻音乐《友谊天长地久》等。

3、排练小品《在家里》。

4、非留守学生买一些小礼品。

5、指导学生干部写《倡议书》。

6、诗歌《感恩的心》。

活动过程:

班主任开场白:

同学们,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个班集体里,团结友爱,不分彼此,远离父母的留守同学需要更多的友爱,作为大家庭里的一员,关心、帮助留守同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这节班会课,就请同学们伸出友谊之手,奉献我们的爱心。

一、《爱的奉献》音乐响起,主持人出场,引出活动主题。

甲:尊敬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鼓掌)

乙: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世界上的东西给予别人时越分越少。

甲:而有一样东西却越分越多,它是什么,谁能说说?

全班回答:爱。

乙:对,它就是爱。

甲:爱是心灵的呼唤

乙:爱是纯真的情感

甲:爱是人间的春风。

乙:爱是生命的源泉

甲: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乙:爱是我们无私的奉献。

甲:很多同学都知道,在我们的班级大家庭里,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的同学为数不少,他们一直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

乙:下面请父母在外的同学举起手,哇,留守同学真不少!

甲:有一首歌叫《留守的娃》,代表了我们留守同学的心声,就让我们共唱那首《留守的娃》。

(学生同唱《留守的娃》)

甲:音乐优美、歌声感人,我们四年级

乙:“心手相牵 快乐成长”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会

合:正式开始。

二、留守儿童真心告白,外出家长亲情流露。

甲: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祖国花朵”;

乙:他们却有一个别样的名字叫“留守学生”。

甲:“留守学生”对父母的思念,可以说是情真意切。

乙: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他们的心声。(请几名同学表达心声)

甲:看来,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烦恼、思念可真多。

乙:远方的父母你们好吗?你们是否也牵挂着自己的孩子?

甲:接下来请看一位远在异乡父母的来信。

乙:请我们班主任老师读给大家听。(鼓掌)

(班主任老师读信)

甲:谢谢老师。

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牢记你们的教诲,将这份思念化作我们进步的动力。

乙:有你们陪伴的日子,我们生活温暖而又精彩,你们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们一样能自理,自强,请欣赏小品《在家里》。

(同学自演小品《在家里》)

三、温暖手牵手

甲:同样的年龄,有着同样的梦想。

乙:同样的蓝天,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甲:同学们,让我们献出一点爱,去帮助那些留守学生吧!

乙:大家是不是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

(非留守生代表畅所欲言)

甲:想不到大家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为了表明我们关心帮助留守同学的决心,那就由我代表班委会宣读班干部们共同起草的《倡议书》吧!

(班干部宣读倡议书)

乙:有了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班上留守学生一定会生活得很开心,那就请大家献出我们的友谊,献出我们的礼物。

(赠送小礼品,配乐《友谊天长地久》)

甲:是啊,只要我们都献出人间真情,班上的留守学生一定会倍感温暖。

乙:对,不信你听!

(留守儿童集体朗诵《感恩的心)

四、活动结束

甲:父母的远去,是暂时的。

乙:让我们勇敢面对生活,快乐享受每一天。

甲:请你们不要忘记:

乙:你们还有一个大家庭

合:那就是二年级班集体。

甲:这里有你敬爱的老师,

乙:这里有你亲爱的同学,

甲:只要我们携起手来,你们不再孤独。

乙: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走进灿烂的明天。(鼓掌)

甲:下面有请班主任老师讲几句话。

(班主任老师总结:这节班会课,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表演得也很出色,我真的深受感动,关爱留守学生,仅有一堂课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付出行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们四年级成为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鼓掌)

(《同一首歌》音乐响起)

甲:欢乐的乐曲已经响起。

乙:此次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6.初中心理课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懂得自我调控;

2、将培养自信心的方法适当的运用于社会实践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学生自信的培养,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

三、课堂类型

心理活动课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信封1 信封2 选择板AB 自信故事 《跨世纪的新一代》歌曲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心理迷宫——心理分析

师: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进入本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心理迷宫,请看大屏幕!(点击)——(读题)

师:两个选择:a、前面一些 b、后面一些。

选择好了吗?——请亮题板!

师:到底AB两个选项分别意味着什么呢?还是让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点击)

第二环节:理解“自信”的含义。

师:原来你的选择跟你的自信心强弱有关。(点击)同学们,那么你是怎么理解“自信”这个词的呢?

生:(。。。)

师:大家都发表了对“自信”这个词的理解,都讲得很好!下面还是让我们再次看看专家的理解吧!(点击)——(读定义)

第三环节:情境重现。

A、“小泽征尔”的故事——自信可以使人成功!

师:今天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跟“自信”有关的故事。(点击)大家认识屏幕上的这个老人吗?他叫“小泽征尔”,日本著名指挥家,今天王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就跟他有关!(点击)——(讲述)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板书:自信 成功)

B、“没信心”的故事——自信的建立来源于两方面!

师:尽管“自信”非常重要,可以使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但是一个人要建立起自信也并非易事,大家看,我们的“没信心”同学就碰到了这样的麻烦。。。

师:精彩的小品结束了,留给了我们很多回味,接下来

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点击)——(读问题)——(讨论)

生:(。。。)——(板书:

1、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优点。

2、获得别人的承认和肯定。)

第四环节:找优点

A、给自己找优点。

师:既然获得自信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那就让我们从这里着手吧!请打开1号信封,拿出表一,给自己找找优点。

师:谁愿意到上面来展示一下你的优点?(转换)

——(生展示)

B、给同桌找优点。

师:大家都了解了自己身上的优点,接下来就让我们给最亲密的同桌小伙伴也找找优点吧!

师: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请大家把各自的礼物装入信封,赠送给对方吧!

C、优点大轰炸。

师:现在王老师手中有一个红色的箱子,我们304班全班同学全被装在了里面,我们将随机的抽出一个同学来,由大家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

D、小结:人的优点、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别人对我

们的赞扬和肯定也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因此要建立自信,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并从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第五环节:延伸—常用的增强自信的方法。

师:这里,心理专家也给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增强自信的方法。

(转换点击——简要讲解)

师:你还有自己独特的增强自信的方法吗?(生演示)

师:(点击)前世界重量级拳王乔。弗雷基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只有三个字,那就是“我能行”。今天王老师把这颗增强自信的灵丹妙药转赠于在座的各位同学,你能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吗?(板书:我能行)

师:(点击)学习,你能行吗?。。。

师: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变得更加自信吧

(音乐《跨世纪的新一代》)

中学生考试焦虑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以及调控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从内部因素分析成因,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控。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关于自我意识方面的知识。

2、导入新课。

由谜语引入“虑”字,再引出课题。——“中学生考试焦虑” 谜语:有心的老虎没几只(虑)。

考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角逐,也是心理状况的较量。在考试中,总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取得辉煌成绩,同样,也有一些“尖子”“失手落马”。因为前者轻轻松松,没有压力,超水平的发挥,后者过度焦虑,显得惊慌,恐惧等,影响其正常发挥。而这种现象又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每年的中考,高考前夕,北京孔庙都有大量考生敬香,专家分析,他们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其对考试的焦虑。有一个考生在考试时就是因为没有焦虑,考了一会就交卷出来

了,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小子本无才,老子逼上来,卷子交上去,鸭蛋滚下来”。可见没有焦虑也是不行的。焦虑必须有,但是有一个度的限制。

过度的考试焦虑,会有许多不良影响,比如:出现头昏,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失眠,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在行为上,表现得惶恐不安,多余动作增加,胡乱答卷,早早退出考场等。

3、新课教学

(1)关于考试焦虑的成因:

A、内部因素:

a复习不充分:据调查80%的学生其考试焦虑是由于复习准备不充分引起的,因此考前进行充分的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b自我期望值:从期望价值理论分析,行为取决于期望和价值,任何一个行为都取决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失败正确面对,避免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挫折心态。

c性格因素:外向的人,重视外在世界,爱社交,活泼,乐观,开朗,自信,勇于进去,对环境适应力强,易不安和兴奋。内向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孤僻,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脆弱,对自己过分苛刻,易出现负向情绪。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易

焦虑,应该多与朋友交往,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

d身体健康因素:身体不健康的人在担心自己身体状况的同时,总想让自己在某一方面超过别人,比别人优秀,因此,他们更致力于学习方面的努力,加大自己的压力,增强了考试焦虑。

e 性别因素:女性本身的焦虑特质就比男性高,而且不良情绪的宣泄表现的没有男性明显,因此常常因为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调控,其焦虑程度比男性偏高。

B、外部因素:

a 社会因素:现在相当的企事业单位过分追求高学历,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学历看得特别重,甚至出现连厕所清洁员也要求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员担任的荒谬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在“一棒定终身”的现实社会中,这也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压力,人为的加重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期望值,造成考试焦虑。

b 家庭因素: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与管教过严,期望水平过高,或强迫式的学习,都会让孩子对学习反感,产生压力,形成考试焦虑。

c 学校因素:虽然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我国受到封建社会采育的教育制度的影响,现行的教育制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一现象仍普遍。

(2)如何进行调控。

A、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准确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是定高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下目标,但总幻想有奇迹的出现,这就增加了思想负担。目标是建立在能力基础上的,应对自己的水平、在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作客观的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去定目标,就多了一份现实,少了一份幻想,考起试来塌实得多。

B、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话有一定道理。

在心中暗暗的向自己的榜样学习,把他变成激励者,组织者,行为的评定者,也可以与他多多谈话,体会那种遇险不惊,沉着机智等良好心理状态。

C、有意克制不良心理活动,使之向良好心理活动转化。有些同学的心理状态是波浪式的,时好时坏,自己也深为苦恼。这是不良心理与良好心理进行冲突,进行斗争的结果,有时良性的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反之。当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出现时,考生就应该克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把它转化。———(应注意持之以恒)。

D、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学习的某些失败肯定存在,失意也很正常。在考试复习中,更

是充满酸甜苦辣。考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数上,应尽量增加生活情趣,让自己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只要认真发行,即使在“沉闷”的课堂也有很多新鲜事,“枯燥”的复习也有许多乐趣。放松紧绷的神经,体验生活学习的精彩。

E、表现不良心理。复习考试的种种烦闷,苦恼、痛苦,考生还可以把它表现出来。第一,请老师、家长和朋友帮助。考生大可不必认为倾诉不良心理状态不好意思。请他们帮助、疏导,大脑变得清醒,心灵也得到了慰籍;第二自我宣泄。放声大哭、剧烈体育运动等,都以证明事调节不良心理的好办法。

F、进考场前的自我调节:(1)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考好”。(2)身体的放松是大脑放松,调节心态的最好办法。(右半脑的控制)(3)考前睡眠:7-8小时,晚上不得超过10点。方法“先睡心,后睡眼”。

G、给过去的失败归因。害怕担心是不必要的,要想消除,重要的方法是对过去失败正确归因。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过去的失败,丢掉模糊不清的担忧、摆脱失败阴影,把考生的心理活动与客观联系起来、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引出下次课题:如何进行正确归因。

4.总结:教给学生考试答题的基本要领:“慢做会的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也不浪费,舍去全不会的。”

会做的题慢慢做,保证全对,中档题可以上手,很多科

都按步计分,做一步给一步分,中档题能做一步就做一步,舍去全不会是指难题,不是说一看不会就舍去,要认真看认真思考,确实不会再舍去。

4、课堂小结

如何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同学们逐渐产生了较明显的逆反心理,易与父母发生误解,矛盾,甚至冲突,导致双方关系疏远或紧张。若不加以及时,妥善的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设计此课,希望通过同学们相互间的讨论和学习,学会理解,宽容父母,恰当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从中明白一个道理:爱,需要沟通。重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与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情景体验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

同学们,我这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每次放学回家,你首先要做的事是什么?(热身运动的目的:调动气氛和渐入主题)

1、事例:《她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

我来自一个单亲的家庭。我的妈妈声音温和、柔美,眼中笑意盈盈,似乎没有任何指责和她有关系。她从不愿从我的恐惧和孤独中发现问题。她觉得我什么也不缺:有一个伟大而勇敢的母亲,为了孩子而终身没有改嫁,善良、高尚,令所有的人称道。所以,她需要我无止境地陪伴。我不敢让

自己讨厌她,因为她看起来是如此完美,看起来是如此爱我。但是,我心里涌动着走出这个家庭的狂潮。摘自《健康之友》 想一想:文中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吗?孩子爱母亲吗?(假设学生回答:a、爱。问:为什么主人公说“看起来是个完美的母亲:?母亲知道孩子的心事吗? B、不爱。文中哪些字眼体现出不爱呢?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做母亲的,爱孩子却又不了解孩子;做儿女的,爱母亲,却又选择离开。不管哪种情况,说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中间环节——沟通。可见,日常生活中,沟通很重要。

2、提问: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呢?哪些沟通方式是较恰当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学会通过沟通找回父母之爱?

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

下面请分成小组进行“说一说,议一议“活动,互相交流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

1、说一说,议一议

a每人举一个由于你的逆反心理而导致与父母不和或产生摩擦的例子。

b你想改变这种现状吗?如果想,准备采取哪种沟通方式改变?说明:分小组,选派代表做典型发言)

2、我这里还有两个情境请同学们评一评。

A“他从来没有爱过我”(我的父亲在外人眼里绝对是个

好男人:有文化,交际广,讲义气,受人尊敬。可在家里,他就像只老虎,易怒、烦躁不安,从来不主动和孩子接近。我们唯一相处的时间就是饭桌尚,也只有这个时候,他才履行一个做父亲的责任,问问我的考试成绩,然后教训我几句……我感觉不到自己是他的孩子,我不相信他是真的关心我,也不相信他会在我的身上投入很大的心血。

B妈妈的唠叨。(有一天,妈妈很晚下班回家,看见你又在看电视,不满地说:“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玩、学习成绩又不优秀。”而你明明已经做完了作业。你就回应:“你自己在外面没本事,受了气就冲我身上发!”

(哪个情境是良好的沟通?如果是不良好的沟通?怎么样回答才是良好的沟通?)

学生讨论回答。(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真的要尝试用良好的沟通方式与父母相处,它将使我们有意想不到的亲情收获。)

3、老师引导疏导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成功,80%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父母是最爱我们的人,与最亲的人都不会沟通,何况与别人相处?你又怎能成功?做孩子的总是以为我们的父母无所不能,总是要求他们无条件地奉献,但是,父母大都是凡人,虽然他们全心全意的爱着你却也会犯下错误。

缺少爱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埋怨,没有哪个孩子会认为自己得到的爱足够了,象情境一中的主人公。

每当埋怨之前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想:在生活中,父母常常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家人的伤病,朋友间的纠葛等等而变得心力交瘁,从而忽视或没有心情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以上种种对父母的理解、宽容就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说,它是用亲情思维爱父母,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

讨论:具体的沟通方式,如:写信、留言、短消息、邮件、父亲节、母亲节、生日、节假日散步、谈心等。

最后,让我们再来听一段短文《父亲的爱》,我们也许能从中得到另一层启发。(附后)

4、活动小结

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三句名言、十条建议。

三条名言:

(1)万善德为本,百行孝为先。

(2)心计较殷殷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3)责人之心责己,怒己之心怒人。

十条建议:

(1)自己事情自己办,不给父母添麻烦。

(2)艰苦朴素花钱少,不与别人比吃穿。

(3)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

(4)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5)探亲访友离家前,禀告父母莫牵挂。

(6)学会道歉学会笑,不去顶撞和撒欢。

(7)递杯茶水问声安,爸妈勤苦挂嘴边。

(8)养育之恩重如山,儿女责人记心间。

(9)衣食住行讲礼貌,最老敬长想在先。

(10)大事小事不计较,学会宽容无事烦。

(摘自皮爱民主编的《首席教师的思考》)

我是谁——自我认识

认识自我是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面对并认真解答的问题。能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客观而恰当的评价,对其能否接纳自我,形成良好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由初中升高一,一方面从心理上以为着从少年步入青年,另一方面从熟悉环境来到新的集体,内外环境的变化,都迫切地要求初三的学生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认识和评价。因此,及时地对高一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认识自我的内容、途径。

2、引导学生提呀自我认识和与他人对自我的认识的差异,从而学会更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3、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思考“我是个怎样的人”等问题。教学内容

1、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认识自我的内容、途径。

3、如何更客观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打破“自我中心”主义,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

难点: 如何让枯燥的自我反省生活活泼起来,学生能够在欢乐中进行体验和思考。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卷法、游戏法。教学用具 “十问”卷 教学步骤

1、引入:思维实验:当世界上只剩下我一个人的时候,我还是“我”吗?

2、人,为什么要认识自己(重要性)?

古老的传说——斯芬克斯之迷,告诉我们“人,认识你自己”。对于人类来说,认识自己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目标。

对于个体来说,认识自己有助于心理健康,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自己,调空自己,有助于挖掘潜能,完善自己。

3、人,要认识自己的什么(内容)?

活动:十问“我是谁”。尽可能快地完成十句以“我是”为开头的句子。将同学的答卷收上来,结合答卷分析。

(1)“我”的三个成分。物质的我——对自己体征的认识。精神的我——对自己心理特征的认识。

社会的我——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

(2)“我”从哪里来。“我”是区别动物心理与人类意识的标志。“我”是一个社会化的概念。

无“我”——有“我”——“唯我”

4、怎样认识自我(途径)?

提问:我们是从何得知自己是这样的人的?(1)自我反省:自我对话、写日记等。

(2)以他人为镜:与他人作比较,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3)以活动结果为镜:心理测验、竞赛、游戏、集体活动等。

5、游戏——猜猜“我是谁”

(1)活动:随机抽取两三份学生答卷,全班同学猜这位同学是谁。请同学谈对该学生的印象及该同学感受。

(2)思考:当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时。A哪个才识真的“我”? B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3)学生回答及教师小结。

6、本节课小结

(1)每一个“我”都是不断在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对自我的认识也会是艰难而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现自己,定位自己,“我”每天都是新的。

(2)对自我的认识需要全方位、多途径相结合,不能单一地定位自我、“唯我”。

7、作业:自我形象设计。

学习的动力火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负责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的决心和信心

3、针对自己的未来计划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做出评估与调整,做到行动服从目标。教学准备

白纸(每6-8人一张)舒展、悠扬的音乐、作业纸 活动程序

1、引子。有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学习情绪,引发问题:学习究竟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2、冥想活动:看将来。要求同学们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情绪放松,静心1分钟,呼吸平稳。引导冥想活动。放舒展、悠扬的音乐,老师的声音低沉、平稳、缓慢,留有空间,令人产生联想。

指导语:“每个人都从过去走来,又从现在走向将来。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向将来。大家在自己的生活道路上前进。看到了一些你曾向往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初中毕业了,你看到2年半之后的自己,那个时候,你刚刚考上一所新的学校,你穿着崭新的校服走在新学校的校园里,看一看,在你的校服上,印着哪一所学校的名字?(稍作停顿)“我们继续前进,时间慢慢地流逝。你

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学生时代就要结束了。你从母校老师手中接过毕业证书,你看到在你的毕业证书上印着学校的校名,请你看清楚,那时哪一所学校的名字?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你都想到了什么?(稍停顿)自己的学生时代就要结束了,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你感慨万千…… “再往前走,时间不断地流逝。我们又看到工作10年后的自己,那个时候,你去参加一个同学10年聚会,在聚会上,主持人要求每一个人讲一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你走到台上,对大家汇报你毕业后的10年,你对大家说了什么?”(停顿一会)大家慢慢地睁开眼,回到现实。回应。回应学生冥想引发的感受——“现在感觉怎么样?让我们在第一时间内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记录下来(见作业纸)……”

3、反思与分享

(1)给每个小组发一张8开白纸,让记录员做记录用,请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分享过程。保证分享顺利进行。维护班级氛围,观察各个小组进行情况,重点关注任务完成缓慢、有冲突或者出现其他问题的小组。

(2)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把全体小组成员的分享内容和全班做汇报。

(3)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4、特别体验——幻游活动(促成自我整合,走上成功路):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了憧憬和渴望,我们心中幻想的

未来都是那么的美好问问自己:我要把变成现实还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梦!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微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去经历一次特别的体验。

(1)舒适的坐好,微闭眼皮(同时仍然能看到眼前的内容),全身放松,做深而慢的呼吸(1分钟)。请用心感受舒缓的音乐(神秘园乐曲《SPRING》),听着老师的指导语 请你坐好,微闭眼皮(同时仍然能看到眼前的内容),全身放松,做深而慢的呼吸。请你在心中问自己:假如目标实现了,我成功了,我初中毕业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感觉?我完成学业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感觉?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感觉?别人怎样评价我呢?我自己怎样评价自己呢?假如目标没有实现,不成功时,我初中毕业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感觉?我完成学业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感觉?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样的感觉?别人怎样评价我呢?自己怎样评价自己呢?问问自己:我要不要成功?要不要改变?我要什么时候改变?我一定要改变吗?再想一想我成功后的感觉怎样?我是什么样子?别人如何评价我?自己怎样评价自己?假如我改变了,成功了,会怎么样呢?我初中毕业时是什么样子?是什么感觉?他人怎么看我,我自己怎么看自己呢?完成学业时是什么感觉?什么样子?他人怎么看我,我自己怎么看自己呢?工作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什么样子?他人怎么看我,我

自己怎么看自己呢?如此,你的感觉是多么的好啊!什么时候要行动呢?什么时候要改变呢?要立刻改变吗?如果你决定立刻改变,请你动一动你右手的大拇指。好,现在,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请你睁开眼睛,我们回到教室里。

(2)静思与分享。用30秒的时间静静的回想活动的感受,想一想如何用语言表达?时间结束后,在小组内分享。小组长为第一发言人,按逆时针方向顺次分享自己的感受,每人30秒的时间。

5、用脚做梦每个人对未来都充满了憧憬,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有的人会为了梦想的实现去积极的努力,有的人只是想想就算了;有的人努力了,失败了,放弃了;有的人失败了,坚持了,成功了。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呢?有了未来目标是第一步,接下来,必须将目标与行动结合,共同走向成功。指导学生完成“用脚做梦”活动中的两个问题(见附件),引导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日常活动作出评估、反思、调整,做到行动服从目标,减少与目标不一致的行动,脚踏实地迈向成功。

6、播放励志歌曲《相信自己》的flash,激励大家要成功就得努力。

7、心灵宣言:请将你的右手放在自己的胸前,大声诵读《心灵契约》,为你自己输入积极的信念,向着自己的目标出发!

扬起自信的风帆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欣赏自己的进步和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形式

小品表演、诗歌朗诵、讨论、评议。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明白培养自信心是克服困难的巨大动力,是成功的前提。

难点:老师要引导学生展露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启发他们寻找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教学准备

小品一则、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镭的发现者是谁吗?(居里夫人)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有人问居里夫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居里夫人回答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美国的爱默生也认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同学们认为什么是自信呢?就是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它是成功的源泉。

二、活动与训练

1、以自信为中心,有一对孪生姐妹——自卑与自负。

这三者有时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时出现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候。下面请同学们表演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的不同表现:(指明同学表现考试时的表情动作,再由小记者采访三位同学考试时的心理以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提议)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得惟妙惟肖,真实的表现了自卑者、自信者、自负者的神态动作及心理,同学们对他们的评议也很中肯。

其实,自卑、自信、自负仅一线之差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浙江王海波的故事,通过故事使同学们了解自卑、自信、自负的区别)

2、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自卑常常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怎样才能树立自信呢?(学生讨论后作答)

3、体验自信(印发资料,学生填写后分小组讨论,并指定学生展示作答)

(1)活动一:请同学位看下列图表,你对自己的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并有信心呢?在同意的项目前画“∨”,自己还可以在空格处补充内容。

□思维敏捷,上课积极发言 当干部,组织能力强

□记忆力好,背英语单词快 善交往,朋友多

□学习成绩比较好 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文艺方面有特长 身体健壮或身材苗条

□在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 作业书写认真,受到老师和表扬

□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名次 动手能力强,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有毅力,能吃苦 办事严谨,很少出错

提问:请同学们参照调查表,向大家介绍你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并向大家展示你曾获得的奖状或奖品,或者引以为豪的照片,也可以是讲一段特殊的经历。(帮助学生在回顾以往的经历中,肯定自己,增强自信)。

(2)活动二:来自他人的欣赏

请你的好朋友在你论述的基础上,帮你继续寻找自己具有的优势,或者近期取得的进步。

(3)在填表谈论的过程中,你体验到什么是自信了吗?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

教师小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成功的生活经验能使人产生自信,他人的赞扬有助于我们确立自信,自信是前进的动力,它能激励我们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成为强者。

4、朗诵诗歌

让我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齐声朗诵诗歌《扬起自信的风帆》

扬起自信的风帆

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横扫一切拖沓、迟滞、犹豫与懒惰。

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旌旗,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精进。

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

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

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自信。

三、教师总结

发现自己的进步与长处是树立自信的基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看到自己缺点的时候,更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日新又新,我常新”,每一天的“我”都在成长、进步,我们有理由自信,让自信为我们撑起一片崭新的天地。

与异性正常交往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性意识的产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正确对待性意识,培养正确的性道德,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教学难、重点

因青春期学生特有的羞涩,学生大多不敢公开议论这个话题,所以要事先做好部分学生的工作,让学生有思想准备,并收集资料准备上课。

1、青春期性意识产生的特点。

2、与异性同学正常交往。教学形式

老师讲课与学生讨论发言结合 课前准备

1、学生:请三、四个同学事先找有关男女同学交往的典型事例,有关的语录、格言,并且每人准备2分钟的说话,或谈典型事例,或谈自己的体会。

2、老师:准备有关男女同学交往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有关的语录三、四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有一位男生,上高中以后,感到自己产生了一些奇怪的

变化。他特别喜欢坐在他后面的一个女生,每天都忍不住想回头看她几眼,听到这位女生大声的说笑声,他心里就发颤;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他为自己产生这种念头感到羞耻,以为自己变坏了;又怕其他同学知道后取笑自己,于是就拼命压制自己的想法,不让自己回头。实在忍不住,就用小刀在自己手腕上划。可是手腕上虽伤痕累累,但仍然忍不住要回头。为此他变得精神恍惚,最后不得不请教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会告诉这位男生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主要内容,与异性同学正常的交往。

板书:男女同学正常交往。

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了解青春期意识,性心理产生的特点。

(二)老师讲述青春期性意识的几个特点

(板书)

1、好奇性

2、吸引性

3、闭锁性

4、羞涩性

5、差异性

好奇性:这一时期对性充满了兴趣和特殊的好奇,关注异性的情况,渴望了解性知识,两性的生理差异。

吸引性:对异性充满了好感,有的同学会用各种方法引起异性对自己的注意,设法接触异性。

闭锁性:许多内心的秘密,对成人,包括父母、老师,不太乐意谈知心话。与成人交流减少,但与同龄同学交往增多。

羞涩性:既表现出对异性各种情况的浓厚兴趣,又表现出对异性特有的害羞、难为情。

差异性:不同的性别,表现出生理、心理、性格上有明显区别。

既然青少年在青春期性意识、性心理具有以上几种特点,那么,在青春期产生的对异性同学的好感,想与异性同学交往,都是正常的心理,不是什么羞耻、下流的事情。

在中学阶段,我们应当怎样与异性同学正常地交往呢?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男女同学如何交往,可举例,也可谈自己的体会。

(四)老师也谈男女同学交往的典型例子。男女同学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友好相处,这是很有必要的,既要友好相处,共同进步,又不要交往过密。那么,这个交往的原则应当如何把握?男女同学应当怎样正常交往?(五)请同学总结归纳男女同学交往要注意的问题。(六)老师总结归纳

(板书)

1、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远大理想指引下的男女同学共同的学习、活动、工作,才会不断产生新的健康的内容,产生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

(板书)

2、把握语言和行为的分寸。

交往要热情、开朗,尊重他人,也自尊自爱。既要真诚相处,坦诚相助,又要端正大方。

(板书)

3、扩大交往的范围,要主动与大家一道参与集体活动。

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集体中活跃的一员,保持男女同学之间正常的友谊,不要让友谊专注在某一个人身上。尽量不要单独与某一异性同学相处。

(七)前人的教诲、体会、感受,对我们青年一代是很好的教育。请同学朗读各自找到的有关格言、语录。

(八)老师出示小黑板、展示几条语录。

附例:

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女生,学习成绩一贯很好,父母引以为自豪。后来,在一次省极夏令营活动中,她因病没有参加活动,与她同校的,但从未交谈过的另一夏令营男营员,主动关心她,帮助她。两人结下了友谊。回校上课后,两人交往更密切了,从经常来往,发展到递字条,经常单独见面的地步。大家都对对方充满了好感,相处得非常愉快。不过没多久,问题就接踵而来。先是两人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后来双方的父母慢慢都觉察到子女的变化。事情最后报到班主任和校长处。在班主任、校长的帮助下,她经历了一段非常痛苦的时光。最后她果断地斩断两人的情缘,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全身心投入学习。高考时,考上了清华大学。

她就是曾经的江西高考文科状元袁红。袁红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体会:“情窦初开的少女,是多么自作多

情,将友谊拔苗助长成爱情。可是,不成熟的幼苗根本承受不了任何感情风雨,要么扭曲变形,要么枯萎坏死。如果自己能把握小船的航向,彼此间保持一段距离,也许能留下美好而不是痛苦的回忆。

“千万不要让船儿过早地靠岸。”

附语录。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陶铸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流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廉虚的人。

——雷锋

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时,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7.留守儿童心理课教案 篇七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缺陷

数据显示,有13.2%的孩子认为很多时候做得都比别人差或一直做得不好,显示出较明显的自卑倾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依靠和坚强的保护,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39.6%的留守儿童无人辅导其学习,27.6%感觉到孤单,没人聊天。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地和父母交流,慢慢地就会影响和其他人的交流,从而形成内向的性格特征。整体来讲,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性格缺陷比较突出,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价值观的偏移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和融洽的感情交流,为了弥补对孩子的关爱,多数父母会选择给予孩子较多物质上的满足,从而使孩子养成一味地追求物质满足的习惯。还有部分父母由于诸多原因,在情感和物质上都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在情感和物质上都很缺乏,在周围相对比较丰富甚至有些学生故意炫耀物质财富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会扭曲留守儿童的价值观,严重影响今后的人生发展。

(三)人际交往困难

数据显示,有39.5%的留守儿童朋友很少或根本没有朋友。留守儿童的同辈朋友或伙伴过度欠缺,缺乏交往能力的培养和信心的建立,会对今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产生极其不利影响,使其融入社会和团体困难,进一步加深自卑感和孤立感。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会进一步恶化其性格缺陷,不利其身心健康。

(四)情绪情感障碍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8.0%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辅导学习;有55.7%的留守儿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或者感到孤独、无助。留守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开始觉醒的阶段,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受到欺负,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和可以依靠的氛围,慢慢地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缺少关爱、支持和鼓励,形成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一个突出趋势是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

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是父母双方出去打工,孩子大多是由祖辈抚养。留守儿童与祖辈的年龄之间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监护人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孩子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监护人通常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和物质上的满足,忽视孩子心理和精神上感受,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留守儿童产生内向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关爱不健全,缺乏父爱或母爱,造成父爱或母爱教育缺失,加上监管不到位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无助等不良心理现象。数据反映,父母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54.5%(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分离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也不容易接受本身就十分欠缺的祖辈的教育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不全面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践过于看重对青少年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由于诸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辅导。外出务工人员多来自于偏僻贫穷的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

(三)相关政策不完善

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没有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调查发现,有71.5%的孩子希望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城市生活。但各级政府并没有制定出有利于留守儿童随其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政策,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都在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和父母一起生活上存在较大的阻碍。政府为帮助留守儿童而推出了代理家长的举措,但是对代理家长的实施还比较缺乏物质和经济上的支持,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以及中国特殊的血缘关系的文化背景,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并不理解或认可代理家长的做法,导致一些人不愿意做代理家长。在回答“您是否愿意今后做代理家长?”一问时,只有21.5%的人愿意,而31.1%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27.0%的人不置可否,有20.4%的人愿意服从组织安排,这是对目前代理家长活动开展不好的较直观的反映。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家庭——在活动中努力付出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要更多地调动家庭的积极性,让家庭担负起重要的教育职责。据调查资料显示:有87.4%的留守儿童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在身边关心自己,可见孩子们很期望得到爸爸妈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有孩子的外出务工人员,最好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则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留守的家长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另一方尽可能也抽出时间和机会与孩子进行亲情和学业的多方位关心,共同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学校——在服务中延伸教育功能;教师——在活动中渗透爱心

据我们和学校教师访谈了解到,教师除了在学习上能给孩子们一些帮助,生活上的帮助很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各级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专门的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很多留守儿童都非常愿意接受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帮助。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的这一类传统约束力正走向衰落,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他律性的失控、失范。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从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上着力,调查显示,有96.4%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当我们能够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信任他们,把他们自己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处理,他们就会发展出一种主体能力,即一种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三)政府——在改革中完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中转变职能

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当前,流动人口的子女中的进城儿童的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必须引起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为留守儿童寻找适合的“代理家长”,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多家长认为代理家长应具备有文化、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品质。当地政府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现象而减少留守儿童。或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能离家更近而增加对孩子关怀,减轻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开设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学校,让留守儿童最好能在父母打工的地方就近入学。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班级,给予他们更多学习、生活上的照顾。建立留守儿童中心或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多关注留守儿童,代理家长之间多交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由专门部门管理,有专项资金支持。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更大范围的社会改革政策的配套支持,需要重新检视现有的户籍制度和入学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等,逐步地、系统地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适应进城儿童的需要,适应所有少年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四)社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

希望全民积极参与,多关心、多关注、多支持留守儿童。问卷调查显示有74.1%的人支持代理家长的活动,很多代理家长也表示自己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诸如多与孩子沟通、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经济帮助等多方面的帮助。作为代理家长,同时希望得到留守儿童家长的理解支持,得到孩子的理解,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政府和组织在物质和经济上给予支持。

总之,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携手形成爱和教育的合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让所有留守儿童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摘要: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及其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必要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问题。重庆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性格缺陷、价值观偏移、人际交往困难、情绪情感障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不全面、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方面。为此,应整合家庭、学校、教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3.

[2]李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策略,2011,(5):139.

[3]梁建华.河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5):156-157.

[4]周林,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4.

8.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忧思 篇八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模式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模式及其缺陷

1.单亲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离异或者由于疾病、自然灾害、车祸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独自抚养、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大多是“严”“慈”失衡的,从而失却了成功家庭教育中严慈相济、相契的特质。“严”、“慈”失衡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更大的危害是造成孩子心理的阴影和伤害,最终成为心理上的问题。

2.单方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一方(大多数为父亲)外出,由一方(母亲)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严”“慈”失衡状况更为严重的现象。

3.隔代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目前有逐渐增多趋势)。隔代间巨大的思想差异,严重的代沟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以及教育思想的缺失,使其教育力度与效度极其有限。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放纵或看管,更多的仅止于抚养的层面,缺乏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与培养。

4.撫帮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除父母双方外,孩子寄养在亲戚、朋友家,由亲戚、朋友代为教育孩子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着跟单亲家庭教育相类似的问题。一方面他们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又要照看被抚帮的孩子,所以这种家庭教育模式,一般只能采用“看守”的方式。他们大多数是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孩子一旦出现教育问题,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会给孩子造成人际关系处理的心理影响。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家庭教育模式。

5.合伙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指父母双方外出,多个孩子合伙租房,多名家长委托一名家长教育的一种新型家庭教育模式。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孩子之间容易形成攀比的心理。如果受委托的家长,能把这种攀比的心理引入学习能力的竞争、良好习惯养成的竞争,那可以使孩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将给孩子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6.“真空”家庭教育模式。这里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只留下孩子长时间在家里自己生活、学习的家庭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放任自流,无人管教,极易形成孩子懒惰、责任心缺失的人格品质。他们遇事不知所从,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这种“真空”家庭教育模式更应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直接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生活环境、生活节奏的变化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压力。留守儿童在人格、品行、情绪、个性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学习和成长,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上多出现哪些症状呢?

1.烦躁焦虑。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稳定、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缺少这种家庭氛围,特别是抚帮家庭,孩子感觉寄人篱下,被父母遗忘或不重视,有了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天惶惶不安,忧心忡忡,无心学习,极易烦躁,自暴自弃,做事缺乏条理。这些孩子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遇事不冷静,为人处世缩手缩脚,缺乏自信。

2.自私自卑。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为主的心理状态;自卑则是自感处处不如人的心理状态。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期望得不到满足同时感觉不如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们自己看来,则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别人不能占有其利益,当别人占有他们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无能、渺小,因此,自闭、孤僻,难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勇气挑战失败。本应健康向上、乐观主动的少年儿童却因父母的长期缺位,儿童应有的家庭温暖、教育监管缺失,致使其自私自卑的心理逐渐形成。成天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孤僻自我,自信缺失,自私自卑渐成这一类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致使他们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

3.缩手缩脚。很多孩子原本聪明、机灵、活泼,却因为学习、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变得茫然无措、冷漠无情、悲观无望,遇事无所适从,内心压抑痛苦,再加上诉说无望,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出现抑郁、自闭的心理问题。

4.过分任性。和谐健康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有一定的原则性,通常刚柔相济,严慈相辅。但是在隔代家庭教育模式中,祖辈对孙儿往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溺爱,希望从孙子身上找回未曾得到过的温馨,故而对孙辈无原则地娇纵,导致孩子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叛逆孤行,甚至出现攻击的倾向性。

5.难以满足。父母长期外出,孩子长时间失去了父爱母爱,缺少家庭的温暖,不能享有精神和物质上的快乐,内心空虚无聊,企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则逃学、泡网吧,有的失学与社会闲散人员勾结,干偷鸡摸狗之事;有的在学校无心向学,课堂上玩手机游戏;有的拿父母寄回的血汗钱请哥们大吃大喝等。这多是孩子在精神、物质上得不到适度的关注关爱而导致的一种异常表现。

6.提前进入青春期。这是指儿童超越了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在心理上表现出近似成人的倾向和特征。父母长期外出,辛苦创业,拼命挣钱,要求孩子在家省吃俭用,多做事,认真学习,在校表现好。一个天真可爱、活泼伶俐的孩子在自己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任务已够繁重,又要承担家务劳动,弄得孩子不堪重负。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很多孩子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使孩子超越生理阶段,提前进入青春期。

9.心理课-自信-教案---- 篇九

6.自信:

自信是对于孩子健康发育必不可少的心理资本,自信可以让自己更加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更加有自我效能感,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实现,自信的人也能与他人关系更融洽……自信有很多无可替代的好处,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培养方法:理论加实践(老师带学生一起做和集体团辅)

具体内容包括(顺序会有调整)

1.介绍什么是自信(可以用些励志故事),让学生对自信有个初步了解和自我评估(写下自己自信程度,不自信的原因,然后希望怎样克服它)2.培养咧嘴笑,生活中需要笑容

3.培养看着对方眼睛交流(和同桌一起练习)这是培养沟通能力和提高自信的很重要方法~ 4.发掘自己做得很好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想做没敢做的事情

5.在每个人脸上贴黑点,然后起初大家会觉得很搞笑,但是课程结束后大家都会发现渐渐遗忘了它――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要太在意

6.练习当众发言,分组,随机抽取组员上台发言,然后有奖励。7.学会真诚地赞扬别人,分组,每个人都被表扬和表扬 8.在课程结束以后,每个人背后都别一张纸,每个人手里拿彩笔然后在课堂里随意走动,在别人背后写下这堂课的感受。

9.老师总结,鼓励学生,并告诉处理消极情绪时自卑的办法~

“自信”之教案设计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我自信我快乐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1.通过讲解交流使学生能够认识自信的重要性;

2.通过团体活动形式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建立自信心,感受被他人认可的快乐,同时学会欣赏他人;

3.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乐观自信的心理。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健康心理树立

四.教学形式 讲解加活动体验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自信源于奋斗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认识个人努力对于自信的关键性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1.导入----案例讲解和自我体验 你自信吗?

你认为什么是自信?或者你能举出一些自信的人或者事吗?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自信的人——邓亚萍(出示图片)☆她是谁?你了解她现在在做什么工作吗? ☆她是怎么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世界上公认的她在赛场上最强烈的表现是什么?——自信。

邓亚萍身材矮小,只有1.5米,严格意义上讲她不具备成为世界顶级运动员的条件,但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却成为世界乒乓奇才,邓亚萍打球,不仅自己很自信,而且她每次上场比赛让所有的观众都很放心,相信她一定能赢。

2.自信的重要性(结合鲜活事例----待寻找)

我们可以看出自信是一种力量,一个人有信心,才能挑战困难,为追求远大目标而付出全部精力。可见,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 结合目前发生的鲁旬地震情况----认识到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国家、民族自信的基础上  个人角度

----自信的人会快乐----自信的人更易成功

3.培养自信的方法

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寻找到树立自信的方法了吗? 长期的:

 提高自己的实力----自信是建立在市里的基础之上的

邓亚萍的自信就来自于她刻苦的训练,独特的技术(正手快,反手怪),一个又一个不断实现的目标,一次又一次不断的成功  成功纪录  适当的目标 短期的:

 试着写出自己的优点,寻找自己的长处,并读出来  写出同桌的三点优点,并笑着读给对方听  表情培养----学会咧嘴笑、眼神对话

 练习当众发言,培养自信----随机抽取,上台发言,有奖励 4.区别自信、自卑、自负

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很自信,我们班在篮球比赛中的表现是什么态度?——自卑。在生活中自卑表现为自己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常把问题想的过于严重,总处于一种悲观的状态。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总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自卑将导致失败

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自卑过吗?结果怎样?你是怎么战胜的?

邓亚萍在她的运动生涯中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她有个终身的小小遗憾。那就是1994年亚运会,在决赛中与日本小山智丽的那场球,邓亚萍1比3输了。输球的原因,不是因为技术不如别人,而是思想的放松。在准备赛中,没有把小山智丽放在主要的对手当中去做准备,因为在这之前小山智丽增多次败在中国其他小将手里。在半决赛中,是中国选手乔红和小山智丽打,邓亚萍就认为乔红肯定能把小山智丽打败,最后决赛肯定是乔红和自己,所以中国人和中国人打,谁拿冠军都一样,也没有认真观看和研究他们的比赛,根本没有把小山智丽放在心上。结果邓亚萍输了,而且以后再也没有遇到小山智丽,没有挽回的机会,这成为她最大的遗憾。你认为邓亚萍这次的态度是什么表现? ——自负。

过于高估自己,夸大自己的优点,自以为是就是自负的表现。你或你身边的人有自负过吗?该如何正确对待?

5.“你自信吗?”总结和激励

通过以上的对邓亚萍的了解和对自卑、自负的分析,你认为到底什么是自信?  结束时让每个人在背后贴一张小纸片,学生在教室里随意走动,为对方写下这节课的感受或者是对他的鼓励  总结结束 八.补充说明

1.这还只是一个简略版本,具体实施还需商讨调整

10.心理健康课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勤劳节俭”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属热爱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对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针对性很强,非常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也提高了,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如何摆在“智力培养”和“劳动教育”的关系。现在不少家长把教育的重心倾向于知识教育和智力培养,凡需要孩子动手、出力、操心的事,舍不得让孩子去做,父母全部承包,天长日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很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少主动性,就连自己应该做的事,也不愿意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就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便成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

热爱劳动的教育是分层次的,对低年级学生,首先应该教育他们学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逐步做到生活基本自理。本课着重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

教法建议:

1.建议教师课前做一些调查,了解学生自我服务性劳动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实际表现、家长的态度、家长对学生的有关评价以及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等,以便教学有的放矢。

2.教学中,应遵循鼓励性原则,对做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坚持去做。对能够认识到不足并有决心改正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增强每个学生的信心。

3.教师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可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如自己的事自己会做怎么好,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可针对本班学生主要问题增补一些辨析练习;可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如把做得好的同学的录像演示给大家看,听家长表扬孩子的录音,给榜样戴大红花等;还可开展相关的活动,如组织穿衣、叠被、系鞋带、洗手帕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劳动的表现,是光荣的。

情感:

愿意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行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克服依赖思想。

教学难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说一说(“说一说”中的内容)。

提问:同学们,早晨起床后,穿衣、叠被是你自己做的吗?

师:有这么多同学都自己穿衣、叠被,我们给这些同学鼓鼓掌。

二、学一学:(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出示春生头像),他的名字叫春生,今年也上一年级,请你们听听他的故事。

出图1(背景:春生家中。春生的动作图,随讲故事贴上。)

师:这天早晨,天还没有亮,四周静悄悄的,春生在被窝里甜甜地睡着。过了一会儿,他家的大公鸡叫了起来,春生被惊醒了。他揉揉眼睛,坐了起来(出示坐起的春生),撩开窗帘(演示撩窗帘),啊!窗外,一轮红日已经从东方升起,大公鸡正昂头叫着,原来起床的时间到了。

1.说一说:春生现在该做什么了呢?(出示衣服,并贴春生穿衣图)他等着别人帮忙了吗?

板书:不等

帮忙

自己

穿(衣服图)

春生为什么不等别人帮忙,自己穿衣服呢?如果奶奶要帮春生穿,他该怎么做呢?

看!他穿得又快又好,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小结:

穿衣服是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春生每天起床后都自己穿衣,已经养成习惯了。

过渡导语:

还有许多事情也是自己的事,应该由自己来做,比如系鞋带。下面就来看看春生的鞋带开了,他是怎么做的。

出图2(活动图)

师:这天,春生正在上体育课,踢着踢着球,他发现鞋带开了。

1.提问:他用别人帮忙了吗?

板书:不用

帮忙

自己

系(鞋带图)

他为什么不用别人帮忙呢?那如果鞋带开了,春生不会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师:我们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不用别人帮忙,这样在生活中会感到很方便。就在春生系鞋带的时候,从远处飞来两只小鸟(出示小鸟图)。小鸟见春生自己系鞋带,会夸奖他什么呢?旁边的老师,同学为什么笑了?

过渡导语:

由于春生年龄小,还有许多自己的事不会做,该怎么办呢?

出图3

(活动图)

1.提问:

图上的春生在做什么?他靠妈妈帮忙了吗?

板书:不靠

帮忙

自己

洗(袜子图)

妈妈就在旁边,春生为什么不靠妈妈帮他洗呢?

2.小结:

春生不会洗衣服,他先学洗手绢、袜子,逐渐就学会洗衣服了。

3.提问:

妈妈和太阳公公为什么笑了?

师:他们也在夸春生呢!春生不仅受到了妈妈和太阳公公的称赞,连同学也在夸他呢!

出图4

1.同桌互相说说:

你知道老师和同学在夸春生什么吗?

2.小结:

他们都在夸春生是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板书课题: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请同学代表为图4中的春生戴上一朵“爱劳动”的小红花。

师:让我们都来向春生学习吧!

老师领读课文。

三、看一看(“看一看”中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知道还有哪些事也是自己的事。)

1.想想:

图中小朋友做的事,你会做吗?

2.请同学在自己会做的事情的图旁用红色水彩笔画一面小红旗,不会做的事情先空着,以后做到了再画。

四、听一听:(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看书(“听一听”中“小花猫”的故事图)

听录音(课文)

1.小组交流:

小花猫为什么哭了?猫妈妈问他时,他会怎么说?妈妈会说些什么?

听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小结:

如果自己的事自己不会做,又不学,总依赖别人,一旦离开别人就没法生活。不仅自己要吃苦头,别人也不喜欢你。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不会就学,从小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小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过渡导语: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小朋友做得怎样。

五、说一说(“说一说”中的内容)

1.小组交流:

图上小朋友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小结:

图1、3中的小朋友不让奶奶给自己梳头、盛饭,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图2、4中的小朋友让爷爷替自己拿书包,让爸爸为自己削铅笔,没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六、比一比(“比一比”中的内容)

进行具体的行为指导。

1.请几位同学到前边比赛。

(1)整理书包。

(2)系鞋带。

2.请比赛中表现好的同学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做的。

3.小结:

由于这位同学平时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在今天的比赛中他们表现很好。让我们都来向他们学习,做一个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孩子。

七、总结:

1.说说学完这课书,你知道了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2.总结:

上一篇:生活趣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吉大委培硕士研究生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