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2024-06-13

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精选17篇)

1.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3-01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讲课仍然起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出发,探讨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1.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讲求科学性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应为语言的真实性。历史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比如“陆贾”不读陆jia,而读陆gu。“赋税”不能说成“交公粮”,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不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如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提问:“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不能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否则问题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得出精确答案。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2.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例如,在讲巴黎和会时,我是这样讲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猾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2.2 用比喻,用当时的民歌、民谣、谚语等再出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具体。例如讲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巧引一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一联挂上,讽刺辛辣,入木三分。通俗幽默,在哄堂大笑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2.3 要使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一方面,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要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

3.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孕含情感

教师讲课还要感情充沛,不要客观主义教学。因为历史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去教育感染学生。李大钊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情感方面说,史与诗有相同之处,读史读到古人当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就是历史情感的作用。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实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感、英雄感、美感等的感情熏陶。例如在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等类似内容时,历史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例如,在讲述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时,朗读马克思的一段话:“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会议上决定每剥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英磅……”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灾难!同时,历史教师在体态语言上也要处理适当,面部严肃沉痛的表情,眼眼里似要冒火的神色,手的姿势,身体的摆放位置,就可让学生加深直觉的感性效果。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4.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

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简明扼要,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一方面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多看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听一些艺术家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多从事练习,特别是在课堂上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

2.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二

学习历史, 重点不是死记硬背一肚子历史知识, 重要的是能够以史为鉴, 通过历史事迹激发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深谙历史常识和常理, 避免重蹈覆辙, 追求文明进步。

所以, 对学到的历史知识, 无论真伪, 我们都要进行一番推敲, 看看这段历史的主角是谁, 他们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当时何种背景, 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给这些历史人物何种选择。总之, 就是要思考, 而不是死读书。

泛泛空谈终究无法入木三分, 既是要思考咱们就聊举一例。

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两个君主一个是秦始皇, 另一个就是成吉思汗。他们都武功卓著, 秦军元将的精锐, 冠绝天下。他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极其庞大的帝国。但两个朝代的命运也几乎一样:迅速败亡。

为什么这两个帝国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 空前之大的版图, 而覆灭得又如此之快呢?

看来, 国家的兴衰, 可不是仅仅是有强大的军力而能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执政基础。天下苦秦久, 鞑子太欺人。这两个最强大的帝国虽然拥有当世最精锐的军队, 但他们对广大人民的欺压和钳束也是最严酷的。所以, 当民心尽失, 积愤如沸的时候, 给帝王和百姓的选择就只有一个, 无论他们是否喜欢, 那就是重新洗牌。

历史将会轮回,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 但身在历史中的人, 是否还记得他们读史时候的感慨?无论是学了哪一个时段的历史, 我们都要认真地问自己, 这段历史说明了什么?我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 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帮助?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意义。

二、学习历史吸取前进的力量

历史就是教育, 鉴往知来, 从而让人生变得更加美好。介绍历史上的努尔哈赤时我个人以为, 努尔哈赤会崛起也不是没有条件的, 因为就我所看到的史料上记载当时的明朝将领有好多都是不可一世, 认为你就是那一个小小的部落, 人又没有多少, 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就算看出了那个势头, 也完全不放在眼中;如果说当时的明将在努尔哈赤刚刚攻打别的小部落的时候就制止了他的话, 那我想努尔哈赤要崛起也是很难的, 可是当时的明将却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就是没有想到星星之火也能燎原, 不及时扑灭, 最后烧到了自己的身上, 不过明将的放之任之是一个原因, 但还不是全部, 还有就是当时的建州各部太过于软弱, 因为有了几年的安心生活, 就忘了居安思危, 没有了那份热血和反扛的精神, 一有事就只知道找明朝或别的部落帮忙, 如果别人不帮, 那就只有等死。还有遇到事的时候各部还在计较着自己的利益, 并没有想到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所以让努尔哈赤个个击破。这也是一个原因。

努尔哈赤回到沈阳以后, 变得心慌意乱, 原因很明显, 一则由于宁远兵败, 他威名远镇, 却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 精神上倍受打击, 整日心情忧闷;二则因为年老体弱, 长期征战, 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 努尔哈赤身患毒疽, 到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 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 离开, 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鸡堡, 突感身体强烈不适, 旋即死去。

尘埃落定, 一代英雄留给历史诸多印记, 带领学生研究历史, 学习英雄的过人之处, 给我们前进的启示和力量。

三、学习历史必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一) 结合历史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人文精神, 是内心的觉醒, 是高素质的呈现, 是学生品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 一般都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 循循善诱, 让历史人物做标准, 对学生进行精神洗礼, 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充分净化;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飞快, 人生观与价值观严重扭曲的现象比比皆是, 人们往往过分地注重物质利益, 忽视了我们中国的几千年的文明, 孩子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自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不知道关心别人, 不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知感激教师的教诲之恩, 不知感激自然的造物之恩, 甚至有很多学生惹是生非, 小小的年纪就锒铛入狱, 让家长痛心疾首。

历史教学课堂是一个重要的舞台, 教师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 让他们还没有成熟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感恩是幸福的前提, 不懂得感恩的人, 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对不起他一个人, 他自己的心灵永远得不到满足, 他的心里存在的大多是抱怨和仇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结合历史教材, 巧妙地设计一些主题活动, 达到感恩教育的良好目的。

(二) 感恩祖国

感恩教育的第一步是爱国主义教育,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强大的国家, 再有能力的个人也显得微不足道, 我和学生们说起大诗人庾信, 侯景叛乱时, 庾信出使西魏, 在此期间, 梁为西魏所灭, 自己的国家没有了, 庾信十分苦闷, 即使庾信负有盛名, 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 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身边的王公大臣对他都毕恭毕敬, 礼遇有加;北周代魏后, 庾信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封侯。但是, 庾信一直郁郁寡欢, 虽然身居显贵, 被尊为文坛宗师, 受皇帝礼遇, 与诸王结交, 锦衣玉食, 但是他没有自己的国家, 孤零零地飘零在外, 最后仍然是抑郁而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没有祖国的强大, 就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 我们就不能够安心学习, 所以, 感恩祖国, 维护国家统一, 时时处处, 分秒不忘。

(三) 感恩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滋补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儒学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所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影响至今, 周易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了多少青年学子!孟子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又为多少人津津乐道啧啧赞叹!道学的“无为、不争, 功成身退,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汉明帝开始, 释学在中国扎根, 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 大批学者在释学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见地, 其宣传的“不偷不盗、心无挂碍、不犯国法、不漏国税”等思想等让诸多先人奉若圭臬。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引导学生感恩中国传统文化,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总之, 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记忆知识、年代、典故, 而是总结经验, 完善自我, 吸收营养, 修葺自然, 更好地奉献社会。

摘要:本文从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习的意义和方法开始论述, 对学习历史吸取前进的力量和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进行了细致的诠释。

3.初中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三

一、对教学思想的若干思考

教学思想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指导思想,是登高远望的山石。中学历史教育不仅要完成认知目标,还应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目标。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个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的培养,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关怀,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要关注的内容。以人为本的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和个性需求。由于传统文化中学科带头人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教师素质的个性差异,还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等等,常常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对学生的一分尊重,一份关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潮流把广大第一线教师推到了潮头。对此,一方面要积极参与改革,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同时也要冷静思辨,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长处,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如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通过综合编排处理,不仅扩大了学习容量,节省了时间,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鲜活的历史人物、复杂的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具体的、直观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否定。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有自身的长处,更有多媒体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学中应将两种教学手段结合,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的点滴实践

当我们手执教鞭,走进课堂时,我们就获得了一项特殊的权利,对一批又一批的中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权利。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我们更要惦量所承担的义务,努力上好我们的每一堂课。一个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戏剧界有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它同样适合教育界。要想获得教学的成功,就必须在台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理论水平。

从事中学历史教育,仅靠大学时代的专业修养远远不够,还必须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涉及历史学科中的史学理论,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文明史、宗教史等类的名著很多,如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司马迁的《史记》,斯塔夫里阿诺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价值很高的史学名著。通过研读史学名著,領略史家的研究态度,既能受到严谨学术规范的熏陶,又能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学者型的历史教师。唐代杰出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史学修养的标准是才、学、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加之以德。才、学、识、德也是今天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品质,并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终生。

4.《教学的艺术与科学》读后感 篇四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教师,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的党员意识,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有必要自觉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有必要结合有效的教育方法策略,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近日阅读了《教学的艺术与科学——有效教学的综合框架》一书,感慨颇深,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有效的教学将是大量的教学策略与每个学生个体及其特定时间点的需求的理解进行动态的专业性整合。有效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2、运用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3、运用有效的单元设计策略。有效教学的科学成分是通过几十年研究揭示的,为我们提供了构成有效教学行为的一般类型以及具体方法。有效教学的艺术成分是指研究难以说明的情形,如不同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为,不同教师为什么会用不同的方式做出相同的行为,导致同样的有益结果等。每一个教师都有必要增强有效的教学艺术感染力和科学素养,更好地教书育人。

教学是科学与艺术,不同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学情和自身的特点,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选择等各方面都会有有效的处理方式:

首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艺术的控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根据教学对象实施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各关键。在班级授课制下,由于教学目标的大众性、班级化,导致教学内容的普遍性、形式化,很多学生并不能得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也就不能得到教学的最优化、最有效。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不要听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对胃口。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是因为吃不了,就是因为吃不饱,教师讲的东西可能太深,影响了他的接收和理解,也可能太简单,跟他的知识需求不对称,导致单方面的拒食。这种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缺乏有机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少无效教学时间,学生也只有在既吃得了又吃得饱的情况下才是最有效、最高效的。当然,产生这样的情况不仅跟选择内容有关,也跟教师的引导有关,有的教学不能深入浅出,只是浅入深出、浅入浅出或深入深出,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当课堂上的内容是有机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效教学。

其次应艺术性的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这一规律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事实时,在同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专注指向并不相同,有的倾向于老师幽默的语言艺术,有的倾向于问题正确的答案,有的倾向于解题分析的过程,有的倾向于丰富翔实的内容,有的倾向于发现新的问题和漏洞,甚至还有各取所需的,听其所爱听的、感兴趣的东西。当老师看到学生一个个认真地在听讲的时候,并不能肯定他们的听课都是有效的,有的甚至是毫无是处的,他们关注的也许仅仅是一点皮毛而已。因此,同样坐在教室里,听着同样的课堂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信息选择能力,只有那些选择了正确的信息并加以消化吸收的学生才是真正高效的,他们的专注时间也才叫有效的专注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课并不怎么听讲,但知识学得很不错的原因所在,这些人正是懂得了正确的信息选择以及达到了课堂上的有效专注。所以,往往老师在课堂开始前就要提出相关的要求,即指导学生听课时的专注方向。

最后应通过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融洽的学习情境。一方面需要在平时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另一方面应力求教学语言特色鲜明,例如富于生活气息的口语运用、语言节奏与声调的不断变换,配以生动的肢体动作和充满鼓励的眼神,使得学生感到上课不枯燥有兴趣,从而带动了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5.中学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感悟与思考 篇五

钟欣洁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素质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中学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从中感悟新理念、贯彻新理念。以下要谈的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感悟与思考:

一、有效地创设学史的情景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时空距离,仅靠教师苍白的语言叙述,就难以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音乐、录像、幻灯片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 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这样,拉近了时空距离,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教学的尝试中,我还发现,在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如果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如我在上初一历史《三国鼎立》这节课时,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作了这样处理:以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为背景音乐,一张张幻灯打出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图像,并让学生畅谈他们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被点燃了,他们争相发言,在欢乐的、轻松的笑语声中,全体学生自然地将注意力投入到对三国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去。不用说,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无疑会提高好几倍。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性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师的工作,就是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我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这种认 识和结论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见解,不见得就符合历史课本或传统的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的准确性,更不是对历史教科书提供给我们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证,它是多样性的和开放性的,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正是在教师这样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思维训练而逐步形成起来的。

在历史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去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评价历史人物,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再比如,在评价曹操时,有的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他是个奸臣、枭雄;有的学生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认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平时对学习历史不大感兴趣的学生的发言:“我认为曹操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靠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打败了很多军阀,统一了北方”。当然,对同一人物、同一历史现象的观察角度可以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所体现的评价标准唯一相同的,那就是“历史事实”。尤须注意的是,当某些学生说出一些独到的哪怕是有点匪夷所思的见解时,我们也要予以肯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一种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毫无压力地学习历史,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里的主体,学习上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这有多种方法可供我们选择,如:分组讨论、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情况下以4-8个学生为一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并在小组中讨论。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各小组特殊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而在学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时,我指导学生合作设计和表演小品“买米”,通过这种体验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措施。无论是小组讨论学习、体验性学习还是其他学习方法,都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上述教学方法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而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学生在这种交往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四、努力探索与新课程教学相统一的评价观,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面引导作用 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的、完整的学科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极为单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出题学生考,最后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的好坏,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应该探索并制定一套科学而又切合实际的学生评价体系。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充分肯定其优点、闪光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和做人的自信心。为此,本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累积分的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累积分评价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自我能力发展体现加分法:(1)上课时,能积极思考问题并发言的学生,老师给他们加分;(2)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和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学生,实行加分。(3)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实行加分。(4)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的学生,老师在班上展示,并进行表扬和加分。(5)在活动课上,提供素材、回答问题和当主持人的学生,都给他们加分。

第二部分是作业情况加分法:布置作业时,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除书面作业外,比如,在“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让学生做青铜器仿制品;又如在上活动课“寻找历史”之前,让学生去做社会调查,了解潮汕地区目前有哪些历史古迹和遗址?选一例加以介绍,其旅游开发是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你有何建议?等等,凡是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做得较好的,老师给予加分。这样,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把课 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

第三部分是基础知识积累加分法。通过期中考、期末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试。试题一般分为二部分,即客观性试题(以基本的历史知识为主)和主观性试题。教师在评卷时,对开放性试题部分,做得好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给予加分。学生学期总评成绩就由以上几个方面的积分构成。通过这些方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多元化的评价。这样,有利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正面引导作用,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中学历史教学反思与随笔 篇六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经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本人在这段时间的实践中,感觉有一些收获。

1、求异设问,变中求新。同一问题,可从不同侧面提出,提出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不一样。例如: 讲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节时,可提问:?三中全会的原因是什么?三中全会有什么历史意义??这类问题,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是,若一反常规地发问:为什么说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思维的波澜也就因之激起,起到了增强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作用。

2、浅处深问,静中得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 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一节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 这一内容似乎极易就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从现象上看,仿佛?无疑。 ?若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 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 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可促其思维。笔者趁势对其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疑点,深化了知 。

3、故设障碍,诱导思维,比较学习。例如:在讲授完?三中全会?这一内容后,可如下设问:?三中全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八大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都遵循了怎样的思想路线,为什么八大没有成功而三中全会成功了??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培养了思维的灵 活性。

7.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七

一、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现有的科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科学史材料,有的侧重介绍科学家事迹及成果,如阿基米德与浮力、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霍金的黑洞理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等;有的侧重介绍知识探究过程,如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史、生长素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氧气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等;有的侧重介绍研究成果的应用,如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超导现象及其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有的侧重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如我国古代在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等。

如此丰富的科学史资料或作为课堂新知识引入的背景资料,或作为例题与习题,或作为相关资料插入,或作为扩展性阅读材料,或作为科技活动素材,无疑会大大丰富学生的视野,也使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可能。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融入科学史教学,会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研究历程、伟大贡献等,这种学习体会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科学的兴趣与自信,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由课堂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

二、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价值

《科学( 7~9年级)课程标准》中有一项分目标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这一目标的落实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介绍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成果的运用、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等科学史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感受科学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时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闪耀光辉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也会逐渐从教学过程中的传统角色——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中解脱出来,转变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三、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

如何开展科学史教育?近年来,西方一些科学教育专家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倡导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缩写为HPS)的有关内容引入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期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的HPS教育。[1]

如何实施HPS教育?英国科学教育学者孟克和奥斯本在总结科学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把HPS内容融合到科学教育的新的教学模式,即HPS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史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包括6个环节。下面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HPS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演示现象

教师将一个小车放在桌面上,用力推小车,小车向前运动;停止用力,小车慢慢停下来。

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运动?又为什么停下来?能否让小车一直运动下去?在学生充分讨论作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从而引出问题,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2.引出学生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问题结合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学甲:小车运动是因为受到推力的作用,停下来是因为不受推力。

同学乙: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学丙:小车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作用。

同学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保持静止。

……

究竟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呢?在新的问题情境下,学生再次被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时,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看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研究的。

3.学习历史

首先,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科学史。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给出这样一个结论——力是维持物体非自然运动的原因:推一个物体的力停止作用后,原本运动着的物体便停下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最简单的经验事实那么吻合、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程度那么相符,所以曾一代一代地被奉若神明,直到一千多年后,伽利略等人才对他的结论表示怀疑,并用实验证明: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自然科学的新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之后,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的笛卡尔发展了伽利略的运动相对性的思想,于1644年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研读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他非常善于从大量观点中筛选出包含真理的少数,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其次,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不同观点间的区别及完善之处,使学生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历史局限性及科学发展的螺旋上升性。这一环节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科学史的介绍还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科学家的探究与思考过程。

4.设计实验

伽利略不仅纠正了统治欧洲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更创立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方法。如果你是伽利略,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现有实验条件能做到完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吗?怎样体现所受外力越来越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启发学生:不断减小所受摩擦阻力,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再进行推理)。

5.呈示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将自己的实验设计与教材装置图进行比较,并参照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期间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实验变量进行控制、确定小车从不同表面滑下的先后顺序、需要记录的实验数据等。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解释进行实验检验,由实验现象的观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科学观念。

6.总结与评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什么?物体为什么不受力时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科学家关于牛顿第一定律探究过程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如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为什么能统治人们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能否就此否定亚里士多德在力学方面所作的贡献?伽利略在研究物体运动和力关系时所做的斜面理想实验对你有何启示?牛顿第一定律能否说成牛顿一人的功劳?仅以上面的实验能否真正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等等。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探究本质。

从以上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HPS理论将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通过对科学家发现、探索、解决新事物、新问题的历史过程的再现,要求学生模拟和循着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活动,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实践了新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同时,在重温科学家的思维探究过程中,当部分学生的设计方法与科学家当年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时,学生首先获得的是一种伟大的成就感和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剥除了科学探究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科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反思

HPS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既有它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一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所学的课题必须是科学史上某一科学家曾经研究的自然现象,如光合作用、原子结构模型等。所以,HPS理论并非适合所有的科学课教学。在适合用HPS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取舍和适当调整,切忌生搬硬套,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 选择的科学史素材,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对相关史料进行适当整理,使精心选择的科学史内容便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发挥“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科学史的教育功能,若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失败、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则应向学生详细介绍门捷列夫花了大约20年的功夫,才把化学元素从杂乱无章的迷宫中分门别类地理出了一个头绪,终于在1869年发表了《元素周期律》。此外,因为他具有很大的勇气和信心,不怕指责与嘲讽,勇于实践,敢于宣传自己的观点,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使学生明白成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挥洒辛勤的汗水;若重点要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所体现的规律,则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揭示出元素周期表内排列的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2.对科学史的评价,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

科学史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观念,但要尊重科学发展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肯定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又要看到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使某些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如在氧气发现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燃素说”的提出。它统治人们的思想将近一个世纪,使一些科学家步入歧途,茫然而不能自拔,致使氧气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曲折历程。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否认“燃素说”曾起到的积极作用:使当时的大多数化学现象得到了统一的解释,帮助人们摆脱、结束炼金术思想的统治。尽管“燃素说”本身是错误的,但它却引导和启发人们去思考、探索,并不断地实践、验证、修正假说或是得到新的发现。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科学实验材料,为科学的燃烧理论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参考文献

8.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八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将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灌输性教学,让学生能够逐步地自主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的艺术性。

青年教师在刚刚跨入教育这一行业时,面临教学经验缺乏,学生难以管理的困难,这时的教学一定要注重科学性。首先教师要明白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如果一位教师连科学性的教学都不能胜任,何谈艺术性的教学呢?仿佛地基不牢,就想建参天大楼。因此,初上讲台不久,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自己的学科课程,但在实际课堂中不一定有自己预期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一节课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完。此时的教学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它的科学性从每一堂课的教材钻研、活动设计、预期教学效果、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师要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层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久而久之,教学便具有了艺术性。每一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但具有科学性,更具艺术性,一定是需要时间去磨练、去参考、去探究的,當真正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优秀数学教师纪秀卿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指导——自主探究学习”。在每一节课前,她都会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制订完成课前知识点的目标。纪老师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困难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经过指导学生也就掌握了每节课的知识点。纪老师用很有特点的“超前段后”方式,只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不再布置课后作业。纪老师的教学艺术就是将每一节新授知识点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她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渐渐地使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探究、懂得了合作,这正是纪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励、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一步步的鼓舞学生努力探究的结果。这样的教学岂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的教学是让学生渴望获取知识的教学,艺术的教学是让学生努力追寻知识的教学。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成为一个整体时才能称之为教学,当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时,教学才能取得高效。

9.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九

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邵相所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和技能成了课堂关注的中心,而新的历史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课程的反思与重建》,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以下简称“新教材”),我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加强教法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能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我改进教法的几点探索。

1、积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教材编写了大量的“学习与探究”教学内容,特意安插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和地图,还设置了许多“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许多讨论题和思考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讨论,上网查阅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得出自己的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我在七年级上探究课时,让学生探究“交通工具”和“照明工具”的演变,要求学生写出探究的途径与方法,并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正确的认识。

2、尝试学生提问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

广度

新教材在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下,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作出自己的解释,形成自己的观点,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即学生无法解决的历史问题,我专门开设了学生提问问题课堂教学,以学生提问问题为主,根据

学生提问问题的难度给予鼓励,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

度。

3、模拟历史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

学方法。因为历史是过去的,无法再现,但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

手段和舞台再现历史情景,我在七年级上“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课时,我让学生收集传说中的历史典故,由学生扮演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自己写台词,自己制作道具,自己找音乐伴奏,合作

表演,再现历史情景。

我在八年级历史课教学中,对“古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这一课

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西方文明的代表,另一组是

东方文明的代表,让他们重点辩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冲突与

交融。经过双方激烈的辩论,阐述各自的观点,正确认识了东西

方文明交流的主旋律是和平交往。通过模拟历史情景,让学生体

验历史,感悟历史,获得历史的直接经验。

四、重视学法指导,改变学习方法,培养自主性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基本上以强记的方法学习历史,因

此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记忆、背诵、抄写历史知识点上。为了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学法指导。

1、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具有探究式的问题或布置具有探究式的历史

作业,让学生通过探究,才能得出结论和答案。例如、抗日战争

时期、日本军队为什么能够在中国横行霸道?请从中国与日本的政论、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原因,目前中国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我国才不会在未来被侵略和蹂躏?这种探究式的问题,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设置,让学生去探究、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

能力。

2、开展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为了了解德宏地方史,我让学生合作调查“滇西德宏的抗日战争

史,合作撰写历史小论文“我所了解的德宏抗战”。逐步培养了

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资源的学习方法。

3、教会学生应用比较法、归纳法学习历史。认识事物有比

较才有鉴别,认识历史知识的规律性,只有进行比较和归纳,才

能找出历史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进

行中外历史知识的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加工成具有普遍性的结

论,最后升华成理性的认识;例如,把中国古代“秦亡汉兴”和

“隋亡唐兴”进行比较,就能比较出秦朝、隋朝灭亡与西汉、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归纳法是从大量已知史实的基础上推出普遍性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复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可以把同类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复习,历史知识就会形成规律性。例如,中国共产党进行的四次土地改革,可归纳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调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可见,比较法和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学习方法,他们的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总之,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必须适合素质教育要求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并积极起到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专家点评:

10.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十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要求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是教育现代化的中心内容,也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要求。

“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盖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初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当前,西方实用主义思潮大行其道,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人文精神日渐失落,是国内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提倡人文精神,强调人文教育,是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的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历史教育的本质——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完整的“三观”、具有崇高的理想、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终极人文关怀精神的新人类。这样的人应该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是历史的而不是眼前的、是社会的而不是集团的、是革命的而不是逆命的、是全人类的而不是个人的。

具体言之,可以分四个步骤实施。

1、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术语)、对历史的研究过程、对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养成实证、独立、探索、创新的历史精神和信念,以及解释、预见、认知、审美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2、人文素养的改善。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关系形成一种全面、理性的认识,尊重他人,关照后人,公平对待社会的全新的文明观。

3、人文关怀的培养。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重视人的地位、命运、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悲天悯人的品格。

4、人文理想的树立。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尊重客观规律;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精神情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崇善抑恶、昭明废幽的追求;热爱和追求真理;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注重社会责任、关心国家社稷;重视群体和谐;推崇精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希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符合和谐社会、符合现代化建设、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人文教育之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人文素养具体包括哪些层面?这个问题怕是很难回答清楚。但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譬如欣赏一幅绘画,能够明确的给出作者是谁、创作年代、用了哪些手法等问题的答案,算是有深厚的人文知识。若是能品味出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以及这幅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便是人文素养,而每个人从中体会出来的情感跟个人的境界有关系,自然是不会相同的。

2、不能用逻辑的理性的思维获得结论。所以一切的科学及其结论都不是人文素养,顶多算是基础的人文知识。譬如某一古代陶器上面刻着一些古老的花纹,类似人类的原始舞蹈,历史学家通过严密的考证得出这些舞蹈是原始人在狩猎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的结论算不得是人文素养。

3、人文素养是学科知识包含在人文关怀中的内化。譬如环保主义就是自然科学包含在人文关怀中的内化,人们通过自然科学认识到了人类生存与自然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并对这种关系恶化带来的结果表示悲观。再如,信仰是人类对自身前途理想化设计的内化,道德是社会规则的内化。

4、人文素养可以外现为情感的气质化。人文素养的气质化主要是在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上产生了某种对其他人或全人类的人文关怀并溢于言表的过程。譬如“谦恭”、“忠诚”、“无私”等等,再如布鲁诺面对火刑、文天祥走上法场的那种胸怀坦荡、无所畏惧。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生,研究的范围在历史教育内,研究的内容涉及三个方面:初中生的信仰教育、道德教育及“天人合一”观。

1、信仰教育

(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学生的信仰现状,摸清楚所谓青

少年”信仰危机”在初中生中的具体表现,并做好问卷的分析报告。

(2)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和直接原因,可以用论文的形式来展现。

(3)探讨历史教育与信仰形成之间的关系。历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某种信仰,同时,在确立了信仰之后,信仰又能反过来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从而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历史(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

(4)深刻认识到信仰在个人成长及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选择共产主义为信仰的缘由以及在中国历史上书写的华章,对当代青少年有何触动。可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课程上得到体现。

2、道德教育

(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并做好问卷的分析报告。

(2)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道德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区分主次,并做一个相关的主题论文。

(3)探讨历史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在现阶段是否还具有生命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观念的可行性有多高,传统的道德观念中要做哪些保留和删节,如何评论历史人物的道德和功绩,道德和事业孰重孰轻,如何看待历史人物的道德榜样作用(正面或负面)„„这些命题都要加以研究,并以论文的形式加以总结。

3、“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观是人文素养中相对比较高端的哲学命题,是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内化的结果,研究对象初步了解历史常识的学生。过去的“天人合一”观被披上了唯心主义、专制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外衣,使其在几千年间被曲解。在当代国学大师——特别是钱穆和季羡林两位先生——的重新诠释下,“天人合一”被赋予了新的过去一直被掩盖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包含了对人性与物性辩证关系的思考、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考、对人与人辩证关系的思考、对社会规则与自然规则辩证关系的思考、对人类行为与人类前途辩证关系的思考,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宏观地探究天道、人心、宇宙、人类等永恒的命题。

四、理论假设、研究方法及原则

1、理论假设

课题主要根据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教育的对象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统一起来,以求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渗透在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知识与素养一个都不能少。从而拓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操,从根本上改变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新课题改革及素质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求探讨一种适合学校实际、适合新课改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及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架构具有我校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促进教师转化自我教学,进而更好的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化、活力化、热情化、主动学习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培育初中生的人文素养,并通过切实有效的途径将素养落实落实到行动,做一个文明的人、文化的人。

2、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经验总结法。

(3)行动研究法。

3、课题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

(2)现实性原则

(3)主体活动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课题可行性论证,调查、理论学习。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全面实施研究方案,分分层次实施,每学期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大量的研究活动,组织专题活动。

第三阶段:深化、总结、结题阶段,整理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生有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家庭出生,有利于研究结论的全面、公正、客观。

2、学校领导对教师科研工作极其重视。

11.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十一

科学的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尽管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对科学素养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从不同的描述中可知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价值、科学思维方法等基本要素。

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育科学素养的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结晶,包括科学术语、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观点等,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现有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虽不像科学课程直接而系统地呈现科学知识,但包含有丰富的科技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寻找教材内容与科学知识的交汇点,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特点采用合适的手段有机地渗透科学知识。如在教学八年级《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一课时,结合半坡和河姆渡遗址房屋复原图,联系现代的地理位置,介绍一些自然地理知识;结合思考题,让学生先讨论小口尖底瓶的构造原理,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小口尖底瓶汲水的过程,领略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重力平衡原理。再如在九年级《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一课中,因教学的需要,教材引用了一些如克隆、温室效应、因特网、基因等科学术语。“克隆”这个术语虽然是常见的,但超越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人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克隆的含义及应用,让学生既理解了克隆这个术语,获得科学知识,又能更好地理解“科学也有负面影响”知识点。

2.开发事迹资源,熏陶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有其丰富的内涵,简单地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的说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科学精神是科学家在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是历史和社会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虽对科学精神没有具体阐述,但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科学家的事迹或补充科学家的事迹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居里夫人发现镭故事,在教学时就不能停留在讲述或复述故事层面,而要设计“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居里夫妇研究条件的艰苦?”、“看了‘手工处理了8吨沥青油矿渣,提取了0.1克纯氯化镭这句话后,你有何感想?”、“谈谈从居里夫人身上学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探索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在教学布鲁诺捍卫真理时,教材中只提到他的学说和一张图片,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补充布鲁诺与教会斗争的故事并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倾听和思考中感悟捍卫真理也许要付出生命。

3.联系社会生活,感受科技作用。

历史与社会是综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知识的学科,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的阐述,该学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意识。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除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史进行教学外,还要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如在教学九年级《科学技术的力量》一课时,让学生从开始的时间、主要的国家、标志性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对比这三次科技革命。通过对比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意识。同时要利用好专题探究材料,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享用的科技成果并带来的便利。这样既从学生生活出发,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在生活体验中理解观点,从而认识到科技发展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科技在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九年级《“君子后德以载物”》一课时,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如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造成的环境问题、克隆带来的伦理道德或法律等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也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

4.开展探究活动,训练科学思维。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的过程。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会收集、保存、处理和评价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的很好途径。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抽象、概括、归纳、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如教材中的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运用插图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复习教学中,比较相关历史事件、地理事物异同的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知识点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此外,还可组织社会调查、制作手抄报等课外实践活动综合培养学生的搜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总之,在历史和社会教学中根据内容组织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动,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又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虽然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侧重人文素养培育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高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豆丁网, 2013.5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墙头学校)

【摘 要】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条件。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只要实施合适的策略,就有可能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得到培养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的时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国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我国也不例外,正在实施多举措、通过多渠道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而中小学教育仍是目前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渠道。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应由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来承担,与文史类学科无关。笔者认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虽然侧重人文素养培育,但在教学中只要实施合适的策略也可以培养科学素养。下面就此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

现在国际社会对科学素养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对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作了如下的描述: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

12.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二

历史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 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而且还担负着塑造现代公民的重要使命。然而, 目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甚至十分堪忧。如何有效地让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焕发活力, 是每一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1. 对历史教学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得到推行, 但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好坏及教师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 分数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一些农村中学为追求升学率, 有意增加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学时数, 很多教师则将历史课当做可有可无的“副课”, 随意挪用历史教学课时。如, 一些带语、数、外主干课程的教师因课时不够, 通常会占用历史教学课时, 历史课变成了“优惠券”、附属品。

2. 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

部分农村中学常常以进入高一级学校考试科目的考试成绩作为激励教师的依据, 奖惩政策只针对“主课”教师, 与历史等“副课”教师毫无关系。这严重挫伤了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一些历史教师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教学中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

3. 部分学校师资匮乏且教师素质低下。

在当前农村中学中, 有部分学校历史教师匮乏但又未及时配备, 历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带。这些教师或因没有受过良好的培训或因精力不济等原因, 对于历史学科教学难以胜任。

4. 升学考试机制不完善。

历史学科被排斥在中考科目之外, 为了准备中考, 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集中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备考。每周仅有的两课时历史课被“临时”取消, 被用来讲ABC等。

5. 教学设备不足。

部分农村中学在历史教学设备上投入甚少, 有些学校不要说历史录像资料, 甚至连最起码的历史挂图都残缺不全, 更谈不上多媒体的运用了。

6. 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 一些不良观念影响着农村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不少农村学生家长见到孩子对历史学习稍感兴趣, 不是谆谆教诲, 而是厉声相向, 如此的环境, 怎能让历史教学有效开展呢?

二、对策

1. 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要从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的未来着想, 树立和强化素质教育观念, 依法治教, 规范办学行为,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教学课时的规定, 开足开全历史课, 不应以任何理由取消、挪用历史教学课时。要建立健全历史课程的上课、测评制度,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要尊重历史教师的劳动, 关心、支持并指导历史教师的工作,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 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一不合理现象, 改变以往学校成为“应试教育”练兵场的错误做法, 才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在制定考评制度上, 学校要同等对待“主课”与“副课”教师, 应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3. 加强历史教师配备。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让科班出身的历史教师充实到教学的第一线。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 应充分认识到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要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改变照本宣科的不良教风。

4.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学校应以学生为纽带, 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帮助家长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陈旧观念, 鼓励他们关心子女的兴趣和特长, 注重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 加大对历史教学设备的投入。

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中学,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购置历史教学设备的资金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之中, 为实施现代化历史教学提供切实的保障。历史教师应积极自制教具, 并鼓励、指导学生进行制作。

6.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改革。

13.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十三

新袁中学 侯爱忠

一、新袁中学初中历史工作总结

新袁中学历史组是勤奋的充满朝气的团队,是团结和谐的一家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学期,我们实事求是地做好了初三年级的教学计划,并及时调整,严格执行,按照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练习、考查和讲评,落实好教学的各个环节,组织好每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并把培优与补差工作纳入常规教学中。工作中,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提高师德,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成长,发挥集体的智慧,学有所得,教有所长。一年来工作成绩突出,硕果累累,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1、备课、听课与教研

①我们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15-20次。认真组织青年教师汇报课,5年以上教师示范课等。课前,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钻研课标和教材,围绕三维目标,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注重处理教材的能力。至少两次备课组内试讲,再在全科组内展示,或者面向全校展示。通过反复磨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吸取优秀教学方法和经验,共同提高,力求每一节公开课都能形成精品。

②每人听课人不少于15节,备课组长不少于20节,积极参与评课,每人围绕听课内容至少提出3条优点和3条不足,积累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经验。

③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尤其是外出听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听课记录,积极参与现场或网络在线研讨,不断与历史同行们交流经验。

④及时记录教学反思,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并围绕教研组主题活动和各人小课题题目,有目的地开展教学实验,期末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上课与交流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形式多样,或师问生答,或生问生答,或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向老师提问等,课堂气氛自由开放,学生智慧火花绽放。课堂语言丰富多彩,或简洁明了,或生动幽默,或抑扬顿挫,使课堂变得有趣有生气,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持续性。通过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正确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②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堂和课后练习,因此备课组的老师们,发挥集体智慧,精心准备题目,原创题比例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尤其是初三第二学期的练习题,既有新颖的题型,又不乏与周年时事热点相结合,试题难易程度越来越接近中考水平,通过训练、考查和试题讲评,学生成绩不断进步。

③面对全体学生。初中的孩子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在网上查询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袁中学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1、通过集体备课、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反思我的课堂等活动不断的调整我们教学行为。

2、、聚焦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的一年里,一要加强新课程实验研究,聚焦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途径。积极组织开展以“读懂课标、读透教材”为主题的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评价课堂、改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二要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有效性课堂要实现“五个转变”:①目标上,由单纯的学生考试而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②内容上,由单一的书本知识转变到联系生活;③对象上,由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转变到面向全体学生上来;④要求上,由一刀切转变到发展学生个性上来;⑤方法上,由被动式转变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变学会为会学。

3、强化管理,创新校本教研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让教师在活动中思考、发现、认识、提高;在活动中教学、反思、历练、成长。

1、加强集体备课,把握基础知识。

2、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①认真学习研究成果;

②学习研究历史知识,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③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

14.中学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十四

一、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活动中,穿插与地球运动相关的故事,如一艘中国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出生了一对孪生姐妹。结果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教师提问:妹妹为什么会比姐姐大一岁呢?教师提示:从地球运动的角度来思考。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得出合理的答案。

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答案的情况下揭秘答案。从此处引出地球自转知识。对学生详细地讲解地球自转知识,学生则会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专注地听讲,从而了解故事中妹妹却比姐姐大一岁的原因。

通过以上方式来进行中学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工作历来是各学校工作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往往离不开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恰到好处地插入教学艺术,则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可促使教学氛围轻松、教学活动愉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课堂教学。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穿插艺术理论,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中穿插更多丰富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引导性,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听讲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不断提升,这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样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活动中,穿插日常生活中多变的天气。在某天早上学生上学的时候,阳光明媚,而下午的时候却突然下起雨来。这样多变的天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教师要求学生回忆以往的生活场景,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呢?教师要求学生对多变的天气的出现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将多变的天气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出,利用理论知识解答学生的问题。

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相关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穿插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容,这样学生会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教学内容研究和探索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很大帮助。

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穿插艺术理论,可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引导性,逐步引导学生投入教学活动中,对问题进行探索,促进学生知识丰富、增强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这为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

之所以说,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主要是因为:

1.可以丰富教师知识储备,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了促使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中穿插适合的内容,地理教师需要查阅各种相关的课外书籍,而在翻阅各种课外书籍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就得以增加,这使得地理教师更有内涵,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教学。

2.促进师生和谐,提升教师魅力。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穿插学生感兴趣的、奥妙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敬佩教师,喜欢与教师沟通,如此便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提升教师的魅力。

穿插艺术理论应用于地理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情感,有利于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当然,实现穿插艺术理论的有效应用,需要结合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在教学活动中穿插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才能够提高穿插教学效果。相信随着教育人士的研究,穿插艺术理论将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提升地理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5.试论中学历史课中的留白艺术 篇十五

留白,是艺术家在创作时候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众所周知,画画需要留白,所谓想象空间,便是给画中留白的意思。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大师,处处留白,处处有意,方寸之间显天地之宽;文章也要留白,著名作家往往都是善于留白的作家,意到笔不到,让读者的想象空间有限,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可见,留白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艺术。

在学校里,“新课改的本质是教育手段、教学艺术的创新”。目前中学历史新课标特别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不断体验和探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理论知识,从中既体验成功,又品尝失败,以达到历史课堂教学知情信意行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为此,在现代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讲究教学艺术,还学生一个自由、真实、创造的空间。

那么,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应讲究哪些“留白艺术”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历史老师往往课前认真准备,课堂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却不领情,一节课下来听得昏昏欲睡。缘由何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中学生听课过程中的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在课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精神状态将会发生变化。对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教材吧!这些时间会让你得到百倍的补偿”。如果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少一点,留的时间多一点,板书艺术一点,语言幽默一点,那么中学历史课教学就会赢得学生的欢心,取得学生的喜爱,教学效率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当然,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并不是让历史教师放开一切,而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答问题中获取知识。如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学历史必修二教材中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用5分钟左就是多媒体教学,主张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和粉笔、黑板说再见。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帮助学生认知上更有独到之处。但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课堂上该用的时候就用,不该用的时候别勉强,以免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像传统的教学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及时交流、学生作业的及时反馈等,在教学中都应该保留。

3.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教学中,在多媒体与历史教学的整合问题上,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放弃一言堂的做法,树立以生为本的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和平时的了解自由发言:说说近代我国特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然后教师用2—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总的阐述。为了让学生深入探究“变迁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服饰、饮食、建筑的变迁等问题”进行10分钟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样做既让学生有自由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2.在空间上留白,让学生参与

“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于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历史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指出:“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教师如果在教学时把知识像剥橘子一样,一层一层撕开,一芽一芽掰开,喂给学生,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完全丧失。相反,我们如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一些内容悬念或有意留下学生感兴趣的空白,让学生自主发挥,就会使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更加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并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讨论、判断。社会实践是中学历史课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践的主题、设计实践程序、研究实践的过程、探究实践的结果,不要包办代替,而要指引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对于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方面,教师必须营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教材教活,把知识教活。

如在教学中学历史必修一教材内容《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一节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相关内容时,针对学生的知识层面,教师可以有意地省去教材难点的讲解,而让学生先谈谈他们所知道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然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步入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得到答案。

教育新思想,积极学习探讨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把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注意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发挥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历史课改中有明显的优势,它既可活化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又可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但如果处理好多媒体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问题,就能发挥多媒体应有的优势,让历史课堂精彩纷呈,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创新刍议

张宏钢

(徐州市职业教育中心旅游系,江苏徐州

摘要:《中国旅游地理》是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学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兴趣及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根据《中国旅游年鉴》,1978年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正式设立了旅游教育机构,同年我国第一所旅游中等专业学校———南京旅游学校诞生,第二年我国大陆的第一所旅游高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旅游教育开始步入正轨。旅游地理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作为研究人类旅游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它与旅游心理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学一直被列为旅游学科体系中的五大基础分支学科。

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业务等并列为主干专业课程,是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本文从教学方法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兴趣

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地理在初中作为副科,更加不受学生重视,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地图识图能力都不具备,而本门课程是建构旅游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石,所以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贯彻教改理念,落实理实一体化思想,结合学生年龄、知识掌握程度及本专业的特点,积极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加强学科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旅游地理》是介于地理学、旅游学之间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建筑学、园林学、文学等学科也关系密切。我们在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应该把相关联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多学科地渗透教学,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述苏州寒山寺之前,如果首先带着大家回忆起唐代大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3.在约束上留白,让学生言论

在现代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样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鼠标一点到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使学生眼睛紧盯着屏幕,嘴里忙着应答,课堂气氛紧张热烈,但这种看似热闹的表面背后却是学生对知识领会的一种半解,实际上约束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给学生回味、体验、感悟的余地和空间,使人看了之后,不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要想取得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解决的办法无疑是多给学生“留白”———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主动回顾的余地。

当代中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中学历史老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的错误,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想见解去引导、灌输学生的思想,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而且会影

在学习南京中山陵的时候,首先介绍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2.积极推进项目课程体系建设,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我们在教学中打破旅游地理学科化的知识体系,积极推进项目课程模式,从导游的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出发,依据岗位工作任务,把《中国旅游地理》教材重新整合为三大项目课程,即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与研究方法、中国的旅游资源概述、各大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我们在制定学习项目的过程中,注意吸收来自学生的声音,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手段的应用中来,充分遵循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充分考虑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分类和归纳能力、比较和鉴别能力、图像与判读能力、判断与推理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旅游地理思维品质。

3.突出乡土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

我校位于江苏,学生基本来自当地,毕业后主要在徐州当地工作,而徐州当地的旅行社的主要业务也集中在华东地区,根据我校办学层次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讲授我地所属的华东旅游区时,对本区旅游资源的形成、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讲授得特别详细,也大量扩充了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徐州当地的旅游资源。由于这些内容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学生相对熟悉,加上既是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又是学生参加工作后经常能用到的东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4. 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凸显学生主体性。

知识只是基础,能力才是归宿,中职学生虽然基础比较薄弱,但同样自尊自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收获学业的成功。不过他们有学习热情,但缺乏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授之以渔”,把繁杂的教学内容具体模块化,在每节课上课前,都布置给学生具体而实际的准备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前做好课前预习;上课时,加强师生互动,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到上台讲述个别知识点,再到讲述知识片段,最后师生联手制作课件,共同完成教学,这样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成就感,从响新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回避不是办法,它只能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迎战困难。中学历史教师要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是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思想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错误,要敢于给学生“留白”,引导学生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有意识地推迟评价,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发现并纠正错误,同时找到改正错误的正确方法。

新课改给我们既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在这种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法,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索质教育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艺术地看待“留白”的作用,学会正确运用“留白”艺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摘要: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懂得一点“留白艺术”,它的运用可以让中学历史课流光溢彩。中学历史课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二是在空间上留白,让学生有参与的余地;三是在约束上留白,让学生有言论的自由。

16.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篇十六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反思 对策

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因为一个只有才没有德的人,是不能真正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的,甚至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犯罪分子不可谓无才,但他们都走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道路,成为危害祖国和人民利益的罪人,这说明思想教育重于知识传授。

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中加入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但是在广大农村中学中,从学校领导到广大教师,都把历史课程看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所以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历史课程应有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挤走,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师的时候,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却不用,而是安排一些学校认为没有教学能力的,或者老弱病残的教师上历史课,甚至是让上主科的教师附带上历史课,这样由于思想上不重视,非专业人员专业知识的欠缺,教学能力的低下,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历史教学只重知识传授,完全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上就表现为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甚至只是勾勾画画,只是要求学生死板地背诵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一个学期的课程半个学期甚至是一个月就可以完成,这样,本应是生动、活泼、有趣的历史课,却成了学生深恶痛绝的“受罪”课。试想:这样的历史教学,怎能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怎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怎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怎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中得不到应有的传承,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

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从上到下重视外,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心底里重视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并尽力学习和掌握利用历史课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技巧和方法。下面笔者就多年从事历史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怎样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我们要什么样的教学观》一书中给教师的十八条建议中的一条说得好:“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由此可见,现行的中学教材,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留有很宽松的环境,对教材中的内容,有的可以不教,有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扩展。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注意挖掘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结合实际加以扩展,并针对一些重大的包含思想教育素材的历史事件做适当的补充或扩展,展开专题讨论,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四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三节课的时间,充分挖掘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中的素材,非常详细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五次反围剿”,“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与张国焘左倾路线作斗争等长征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让学生搜集各种书籍,网上查阅各种资料,然后专门召开一次长征精神讨论会,这样让学生在了解具体的事件的基础上,再经过充分的讨论,从革命先烈身上学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吃苦耐劳,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无限忠诚,勇于献身的长征精神。同时,利用长征经过云南时红军攻占曲靖,围攻昆明这段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的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的,我们的祖先曾经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这样自然而然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觉得中华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然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整理,学生明白,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反抗外来入侵的优良传统,当祖国遭到外来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遭到侵害,祖国正处于危难之中时,我们要有一种民族责任意识,要有一种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的献身精神,这样就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把一些乡土教材有机穿插到统编教材中,使乡土教材和统编教材融为一体,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自尊心的教育。

比如在教学第四册第7课:“神圣抗战的开始”一课中的“台儿庄战役”时,笔者就专门安排一课时,巧妙地把有关的乡土教材融入统编教材之中:因为,当年我们泸西县的著名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政协委员)张冲(字云鹏)就作为滇军148师的师长率领184师坚守台儿庄的重要高低——“禹王山阵地”,浴血奋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赢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现在泸西县正在建设的云鹏电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并且,张冲的侄儿,当时184师旅长陈现龙也在战场上牺牲,他的遗体运回泸西安葬在风景秀丽的秀山公园内,现在,在泸西县城秀山上还有陈现龙的坟墓和纪念碑。

学生在听完这段历史后,大发感叹:原来我们泸西也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泸西人民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种自豪感很快就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又如在教学“国统区人民的反蒋斗争”这段历史时,笔者就重点向学生讲述了1948年发生在我们旧城镇旧城村圭山坡上的“旧城起义”,这次起义带动了整个云南地区的反蒋斗争,在云南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旧城还是革命老区,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家乡的自豪感。

在教学第四册第22课“社会主义在摸索中前进”这一课中关于“五夸风”时,就巧妙地把当时在本地区流行的一句俗语——“金马公社好地方,摁得豆子栽得秧,嘴嘴吃的白米饭,碗碗泡的酥肉汤”巧妙地融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

17.论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十七

论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广告无论是在信息传播技术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分析了广告在广告活动和广告学科中的`科学性表现,以及在广告活动和广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艺术性.介绍并评析了广告科学派与艺术派的论战观点,得出结论:广告是科学,但不是单纯的科学;广告是艺术,但也不是纯粹的艺术.广告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对立统一的,现代广告活动如果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 者:徐红 梁敏君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3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8(4) 分类号:G0.2 关键词:广告   科学性   艺术性   统一  

上一篇:第一次做蛋炒饭作文下一篇:正月十五闹元宵的初中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