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五上数学全册教案(精选4篇)
1.人教五上数学全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应用这一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2.除数是整数,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以及商的最高位是0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答:小数的性质是: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板演:30.45÷29 108÷36(与提问同时进行)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方法,谁说一下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订正板演,30.45÷29的商中间为什么有小数点?
5.引入:108能被36整除,如果把108改成117,还能被36整除吗?(不能)117除以36得到整数商3以后还有余数,如果继续除,应该怎么办?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好!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二、尝试
1.出示例2: 117÷36
2.生分组讨论并试算。
3.学生汇报:通过讨论、试算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36除9不够商1,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9的右面添上0看成是90个十分之一再除。90个十分之一除以36商2个十分之一。由于被除数117是整数,小数点没有写出来因此要在商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后,再写商2个十分之一。
求出十分位上的商以后,还余18个十分之一。
4. 18个十分之一用36除,不够除,怎么办?(不够商1个十分之二。把18个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再添0,是180个百分之一,再继续除)强化理解算理,引导学生共同把这道题做完。(生说师板书)
5.师进一步明确: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的后面添0继续除。
6.使学生知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叫做除尽了。
7.指名说说计算的步骤。
8.尝试后练习:下面的做一做 25.5÷6(计算时,被除数末尾需添一个0)
86÷16(计算时,被除数末尾需添三个0) 思考:遇到除不尽时怎么办? 集体订正时,说说计算步骤。
9.通过复习和例2的学习,你能说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吗?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板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0.反馈练习:32÷5 6.6÷4 37.5÷6 610÷16
三、示范
1.出示例3:计算1.69÷26
2.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3.师边板书例3的竖式,边提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不够商1)。不够商1怎么办?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例3是怎样算的?
4.生看书讨论。
5.生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知道: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面写“0”,用0来占位。 师引导:我们把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的数和十分位上的数合起来看作16个十分之一。够不够除?怎样写商? 启发学生回答:仍然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要在个位商0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再在十分位上写0占位。 把被除数看作169个百分之一,用26除。这跟前面的例子是类似的。你可以做完吗?生用乘法验算这道题计算的是否正确。
板书:个位和十分位上不够商1,都要写“0”。
6.示范后练习:做一做
(1)生独立计算。
(2)分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只要被除数比除数小,上的个位就不够商1,这样的除法得到的商都比1小。
(3)生仔细审题,说出错误原因(根据计算法则和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去检查)
四、应用
生独立填在书上。你找到什么规律了吗?
1.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13=59.8 54.4 ÷( )=16
4 ×( )=134 ( )÷ 8=10.4
2.4÷18 435÷12
五、体验: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布置】
xxx
2.人教五上数学全册教案 篇二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2)学生相互交流,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课本练习一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旋 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2.生活中的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独立完成。(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4.学习例题4:
(1)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生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5.课内练习: 第6页2题。第9页4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欣赏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学生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感受。(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课本第12页)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因数与倍数
1.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1×12=12
2×6=12 3×4=12
12×1=12
6×2=12 4×3=12
12÷1=12
12÷2=6 12÷3=4
12÷12=1
12÷6=2 12÷4=3
(1)在这3组乘、除法算式中,都有什么共同点?
(2)每组中的三个数是什么关系?
(3)请看课本第12页。2和6与12的关系是怎样的?
2和6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4)1和12与12的关系呢?3和4与12的关系呢?
(5)小结:上面这三组算式中,我们知道1,2,3,4,6,12都是12的因数。
2.讨论:23÷4=5„„3
提问:23是4的倍数吗?为什么?
谁能举一个算式,并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3.讨论:0×3和0÷3
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是0)
4.注意:
(1)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整数,不包括0。
(2)这节课我们研究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中所说的因数不是以前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两者可不能搞混。
二、巩固练习
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6和2
4和24
72和8
20和5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因数和倍数。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说倍数 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课本第13页的例1及“做一做”、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2.通过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3.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一般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算式:4×8=32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2.根据算式:63÷7=9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二、新授
1.学习课本第13页例题1。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2)提问:大家想怎样去求18的因数呢?
①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
1×18=18
2×9=18
3×6=18
那么1,2,3,6,9,18就是18的因数。
②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
18÷1=18
18÷2=9
18÷3=6 那么1,2,3,6,9,18就是18的因数。
(3)无论是乘法算式还是除法算式,在思考时要注意什么?
(要从最小的数开始,要找的数都必须是非0的整数)
(4)18的因数的表示方法。
①列举法:把18的全部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两个因数之间用“,”隔开,写完后用“。”结束。
即18的因数有1,2,3,6,9,18。
②集合表示法: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方或下方写上“18的因数”,把18的因数按顺序写在椭圆内,每个因数间用“,”隔开,写完全部的因数后,不用加标点符号。
2.因数的特征
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5页练习二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第三课时: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课本第14页例2,课本第15~16页练习二的第3~6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2.使学生掌握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3.使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培养学生抽象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求一个数的因数,你想怎样求?
2.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求出下列各数的因数。
25的因数:
。60的因数:。
二、新授
1.教学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出示课本第14页的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2的倍数?
(2)找2的倍数的方法。
列乘法算式找:2×1=2,2×2=4,2×3=6,2×4=8,„„那么2,4,6,8,„就是2的倍数。
2.一个数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2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写时从2本身开始,列举几个数,然后用省略号代替其他的数。即:2的倍数有2,4,6,8,„
集合表示法:画一个椭圆,在椭圆的上方或下方写上“2的倍数”,把2的倍数按顺序写在椭圆内,每个倍数间用“,”隔开,最后用省略号代替。
3.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5~16页的练习二的第3~6题。
四、拓展延伸(思考题)
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17-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3的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数。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经历探索2和5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体现观察探究、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4.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特征,像2、3、5这些数,它们的倍数又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来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
二、学习新课:
(一)2 的倍数的特征。1.找倍数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怎样求2的倍数,谁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一些2的倍数来。观察这些2的倍数,你发现有什么特征?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什么是奇数、偶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单数、双数。)
(二)5的倍数的特征。
刚才我们学习了2的倍数的特征,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下面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 5 的倍数的特征呢?
先请学生自己动手找5的倍数,然后观察、讨论。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再举几个多位数验证。最后得出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问:你是怎么找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三、巩固反馈: 1.P17~P18 做一做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4.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5.最大的两位偶数是(),最小的三位奇数是()。
6.用 0,7,4,5,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第19页和练习3的第4-5题。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呢?什么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87 94 32 50 102 230 715 528 143 3.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新授
1.探求3的倍数特征
(1)先找出10个3的倍数。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其它位数有什么特征?如果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师:调换后的数还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并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2.拓展思维
同学自主出题,同桌相互挑战。教师巡视,组织几个学生汇报。
63992是3的倍数吗?实质上3的倍数判断有一种简便方法,“弃9法”,也就是当一个数数位比较多时,不必把所有数位的数相加,可以先把能凑成3、6、9的数舍去,再看剩下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如果是,说明原数是3的倍数。反之,就不是3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完成课本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第20页练习三的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3的倍数的特征。谁愿意来说说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第六课时 2、5、3的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第21页的练习3第5-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2.会运用2、5、3的倍数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导语: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2、5、3的倍数和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偶数?什么叫奇数?
2.下列各数中,哪些数有因数3?
3.在3的倍数中,哪些是9的倍数?
二、概念辨析
1.凡是偶数都是2的倍数。()
2.没有因数2的自然数一定是奇数。()
3.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4.个位是0的自然数一定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5.个位是3、6、9的数一定含有因数3。()
6.30.6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指导练习
1.第5题。
你知道找回的钱对不对?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2.第6题。
观察并说明题意,明确“至少”含义。至少是指刚好比22大,不能大得太多,又必须是3的倍数。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3.第7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解决这样的问题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4.第8题。
这是开放题,要找出一个偶数,同时又是3的倍数,可以先确定该数的个位上的数,再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来确定其他位的数。而要找一个奇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也是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必须是5,其他数位上可以取任意数。
5.第11*题。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偶数和奇数的性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来理解。
第七课时: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质数和合数。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找出100以内的所有质数,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经历质数和合数的认识和辨别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4.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你能正确求出1——20各数的因数吗?小组比一比,看谁列得快。教师指名汇报。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1)找因数。
观察这些数的因数,如果按因数的个数,你认为可以怎样分类? 动手给20以内的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书P23。
观察黑板上的三类数各有什么特点?
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结合1~20各数,解释一下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板书概念] 问: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如果把整数按自然数的个数来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再次强调: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要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2)找质数。
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20以内的质数,那“73”它是不是质数。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这表从哪来呢?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教材第24页用排除法动手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一起把100以内的质数读一读。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八课时:质数和合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练习四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会根据质数和合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掌握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经历概念的辨别和指导练习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练习提高。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20以内有哪些质数?
3.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3 30 47 52 33 71 85 97 98
二、指导练习。
1.介绍分解质因数。
每一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师介绍短除法。利用短除法,我们可以知到30=2×3×5。
师:将合数分解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请将下列各数分解质因数:24 27 32 36 2.理解质数、合数、偶数、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几?最小的质数是几?它是偶数还是奇数?最小的合数是几?一个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这个数最小是几?
3.P25第3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汇报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4.P25第4题。
观察图画,理解题意。问: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小猴遇到了什么问题?独立解答,全班订正。
5.P26第5题。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先由老师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同学们找出和为这个数的两个质数,看谁能找得又对又快。
教师分别说出下列各数,让学生思考后回答。8 12 14 20 24 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说一个大于2的偶数,另一上人找和等于这个数的质数,找出后,两人一起讨论是否正确,然后交换角色继续游戏。
师:举例只能举出有限个,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满足这一结论呢?这就是“哥德马赫猜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你知道吗”。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29页。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理解长方体各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展示教科书第27页的主题图)长城上的砖、高楼、冰箱、衣柜、电视机包装箱都是什么形状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长方体立体图
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如果我们从右前方观察,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画出来就是这样。(出示立体图)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补充虚线)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2.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那么咱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等方法探讨一下长方体的特征。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顶点:8个。
3.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三、巩固练习1.P31第1、3、4题 2.P32第7、6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页,练习五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形成正方体的概念。2.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1.正方体的认识
(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顶:8个。
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如果用集合图来表示,应该怎么画 4.正方体的棱长和
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三、巩固反馈: 1.P31第2题。2.P32第8题
四、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求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
教学内容:
求长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
(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3)1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8)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9)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10)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3.练一练:
①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P33~34页的内容及例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看图回答。(图略,长4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 1.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吗? 现在看看把一个长方体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观察展开的正方体图,回答:剪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相等的面? 师:长方全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2.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如果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能不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呢?
出示例1,问: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看教材上的立体图形思考后填书,全班展示不同结果。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厘米)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厘米)比较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种列式变成第二种,第二种方法可以命名大会计算简便些。
三、巩固练习
1.P36第1题。只列式,不计算。2.P34做一做。3.P36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2及练习六的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计算下图长方体的表面积。(图略。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3.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教学例2 看看昨天自己剪开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大家能说出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要想知道包装这个礼盒至少要多少包装纸,也就是求什么?“至少”是什么意思?
学生列式计算,并说说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算出的是什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P35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看学生是否注意到鱼缸上面没有盖,适时提醒。最后组织学生汇报答案,集体订正,订正。
三、巩固练习P36第6题 P37第7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6第4、5、6题。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练习课。(课本第37页练习六的第7~11题)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二、基本练习: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纸包装箱,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20厘米。做10个这样的包装箱,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4.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罩,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
铁罩有几个面?计算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也就是计算几个面的总面积?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1.一座办公楼的门厅有4跟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5.装修一间居室,长和宽都是3.6米,高是2.5米,门窗面积10平方米。在居室四壁和顶棚都贴壁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居室是什么形状?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第一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2.能正确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3.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过程:
4.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体积的意义。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2.体积单位:
师: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测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1)认识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2)分别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3.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4.比一比: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了学哪些测量单位?(板书)长度、面积、体积三种单位的区别: 5.体积初步认识:
①决定体积大小,是看它含有体积单位的个数。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一个体积数,可以摆出不同的形状。
②动手摆一摆:请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拼一个体积是8 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想一想你拼的物体体积是多少?)可以怎么摆?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
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二、导入新课:
1.导入: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
2.新授:
(1)请同学们任意取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在小组里合作摆出一个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3)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4)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3.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练习:
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小结: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的内容及第45页练习七第7~8题。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四、练一练 :用方程法。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3)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4)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第四课时: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内容:
课本第46~47页的例
3、例4及“你知道吗?”、第48页的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
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米=()分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分米=()厘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课: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米 棱长改用分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分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小结: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4)练习:
①5立方米=()立方分米
1.5立方米=()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②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
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体积单位间地进率。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基本训练
1.填空
0.24立方米=()立方分米 302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3立方米=()立方厘米 2立方米8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判断
①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相等。()②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3.选择.
⑴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①2 ②4 ③6 ④8 ⑵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①2 ②4 ③6 ④8 ⑶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①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②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③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三、综合训练
1.一个长方体文具盒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3厘米,它占多大的空间? 2.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3.三友学校要砌一道长15米、厚0.24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一共要用砖多少块?
4.一根长2米的方钢,横截面是边长为16厘米的正方形,这个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一根方钢重多少千克?
四、深化训练
一个长方体的高减少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那么表面积就减少48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六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50~52页的例5。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 ①1升=1000毫升
②1升= 1立方分米
③1毫升=1立方厘米 练一练:
1.8L=()mL 3500mL=()L 15000cm3=()mL=()L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三、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七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课本第51页的例题6以及课本第54页练习九的第7~1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积的方法。2.能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们已经会计算一些比较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不规划形状的物体(如西红柿、土豆、石块等),它们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
二、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1)出示一个西红柿。
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也能准确地计算出结果。(2)给每一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西红柿,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让学生分工合作。
(3)汇报试验过程:请一个组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西红柿。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再把西红柿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西红柿的体积。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2.完成第52页“做一做”的第2题。
(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2)你想怎样求珊瑚石的体积?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一个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水箱中装有半箱水,再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6㎝,求石头的体积。
2.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15分米,宽12分米,原有水的高度是35厘米,放进一个菠萝(完全浸入)后,水面上升了15厘米。求菠萝的体积。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九的第7~15题。
四、全课总结:
谁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八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巩固容积和容积单位、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练习。(课本第54~55页练习九第10~16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换算的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了哪些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容积单位呢?
332.8.04dm=()L=()ML
2750cm=()ML=()L 7.5L=()dm3=()cm
3785 ML=()cm3=()dm3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一瓶墨水的容积约是60()。
一张课桌所占教室空间约350()。一间教室面积约是50()。
课本封面的面积约是237()。
二、自主学习:
1.一个铁皮无盖正方体水箱,棱长2米8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如果1立方米水重1吨,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吨?(厚度忽略不计)
2.一个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
3.挖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30米,宽20米,深2米,这个游泳池最多能盛水多少立方米?占地多少?
三、课堂检测:(1)基本练习。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长53厘米,宽35厘米,高42厘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千克汽油?
3.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2)综合练习。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0.82千克,求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3)灵活练习。一个油桶,底面是边长2.5分米的正方形,高3.6分米。把这样的一桶油注入容积是750毫升的瓶子里,可以装多少瓶。
四、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注意指出计算时要认真审题,单位名称不统一的要统一单位,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概念与计算
教学内容:
本单元概念及计算。(课本第56页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3.体积单位的进率。复习过程:
一、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
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关系是什么?
2.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出公式)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
(1)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毫升。(3)体积和容积的计算:(说出公式)
二、练习:
1.回答下列问题并计算。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分别是什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计量物体体积用什么作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什么?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4)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
(5)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6)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
三、全课总结:
谁能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7页的练习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外盒: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2.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小组合作摆一摆)3.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巩固练习: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
4.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已知长方体水箱长10分米,宽5分米,这个水箱内的水深多少分米?
5.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3分米,宽2分米。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5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了0.5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粉刷围墙
教学内容:
课本第58、59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活动,巩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统筹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最近接到了一个任务,有点为难,想寻求帮助,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2.⑴出示“脏围墙”图片,提问:从这张图片里你看见了什么?看见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⑵当学生说到围墙需要粉刷的时候,就顺势引出课题——粉刷围墙,并且板书课题。⑶在学生表达完后,适时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相关的情感教育。3.分小组进行活动,并提出活动要求。
二、新课教学。1.信息收集。
⑴师:如果我们要粉刷围墙,首先要考虑哪些实际问题,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⑵学生小组讨论,进行汇报。
⑶将学生的回答归纳,并且展出粉刷围墙前需要注意的信息有:
①粉刷面积有多大?②需要多少人工费?③需要多少涂料?④选择什么样的涂料?⑤大概需要花费多少钱?
⑷师: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同时完成你们手中的方案表。2.解决方法初探。(1)粉刷面积
①师:想一想,我们要把粉刷面积计算出来,就必须知道相关数据,那我们现在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
②全班计算出大概需要粉刷的面积。(2)人工费
①师:粉刷的面积计算出来后,我们接下来需要计算人工费。
在现实生活中,付人工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时间计算(解释),另外一种是按照工作量来计算(解释),如果是你们粉刷围墙请人工,你会选择哪种支付人工费的方式?为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按照工作量来计算,并说明这体现了公平、高效和多劳多得的原则。③在市场中,粉刷外墙人工费一般按每平方米5元计算。④学生计算出人工费(3)涂料用量
① 师:面积和人工费都计算出来了以后,我们接下来的就是选择涂料,但是我是否能够直接到涂料店里面看见一种的就买100桶?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害怕浪费,必须先计算出需要多少涂料,并板书“涂料用量”)
②出示:粉刷外墙时,一般要刷两遍。而1千克涂料能够刷3.5平方米。(两次合计)。那么我们要粉刷这面墙大约需要多少涂料?(结果保留整数)
③计算出大概需要的涂料量(4)涂料的选择
①师:计算出来了大约需要多少涂料,我们将要进行的就是选择涂料,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选择涂料?(小组讨论并汇报)
②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出示涂料价格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请学生解读,理解其含义。③小组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涂料并且进行汇报。(汇报的同时根据你所选择的涂料计算出所需涂料费)
④该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事宜进行拓展。(5)合计
师:同学们这时候可以根据你小组的选择,计算出你们完成这项工程的总计费用,并且完成工程方案,然后请小组代表将你们的结果展示。(学生自主完成该步骤)
3.小组完成方案并代表展示。
三、课后总结。
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课本第60~6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过程。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还记得我们都学了分数的哪些知识吗?
1.以2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32.复习分数的读写法
二、新授
1.认识单位“1 ”。
(1)动手操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你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它的(2)全班集体交流。(3)观察分析。(4)概括总结。
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5)举例。
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2.分数的意义。(1)说一说
1是多少。21来表示。现在,请2(2)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略)(3)归纳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63、64页练习十一的第1~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的含义。4第二课时:分数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单位。2.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面每个分数的意义。
1.实验小学男教师人数占全校教师人数的二、新授
1.学习分数单位。
(1)一堆糖(12颗),平均分成2 份,每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3 份,2 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4 份,3 份是这堆糖的()。平均分成6 份,5 份这堆糖的()。
(2)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意思? 1235,,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2 , 3 , 4 , 6 都表示什么意思?分子又表示什么23463。87102.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
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3)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不同分母的分数,它们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1.填空。
2.课本第64页第8、9题。补充说明每个分数有几个分数单位。3.说一说。
(1)拿走9 块饼干的(2)拿走剩下的三、课堂小结 1,拿走几块?为什么? 31两次都是取出,为什么拿走的块数却不相同?
31,拿走了几块?为什么? 331114里有3个()。10个是()。()个是。4131515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第三课时: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2.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如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学习教材第65 页的例1。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2.学习例2。
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
3.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当整数除法得不到整数的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在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用文字表示是: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 除数在被除数÷除数=被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 除数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a÷b =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分数与除法有些有什么联系?分数与除法都能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和分母,因为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分母也不能为零。分数和除法是有区别的,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a(b≠0)b完成教材66页做一作。、练习十二第1、2题。第四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的例3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3.渗透事物间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算式的商。7÷9
4÷7
8÷15
5÷8
二、新授 学习例3 :
(1)板书例题。小新家产、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板书:7÷10 求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就是求什么?(3)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得出结果。7 ÷ 10 =
三、思维训练 分数表示)
2.五(4)班有女生29人,男生28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3.把10克盐溶解在100克水中化成盐水,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水占盐水的几分之几?
4.把2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3 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P68页第5~9题。
7 101.把一个5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6 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用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第一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教材第69 页的例1、例2 及第70 页的“做一做”。)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叫分数?
二、教学实施
1.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3.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5.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6.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8.什么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9.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l)学生先独立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独立完成第2 题,引导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72页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第二课时:带分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 页的例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带分数,学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什么叫真分数?什么叫假分数?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中的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分数信息?其中一个同学说:“我吃了一个半”,怎样用分数表示一个半?
2.再让学生观察插图中其他几个同学吃了多少个橙子?怎样用分数表示?
3.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叫带分数。观察这些带分数都是怎样组成的?你会读
出这几个带分数吗?
4.请学生独立举出一两个带分数,让学生读一读。
5.老师小结:带分数都是由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组成的,带分数都比1 大。6.指出:有时根据需要,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做同一种零件,王师傅2 小时做15 个,李师傅3 小时做20 个。谁做得快一些?(化成带分数再比较)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带分数,并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第三课时: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教学内容:
第71 页的例4 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4,请学生看图说出假分数。
它们的分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它们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怎样把这几个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因为4 个118是1,而8÷4=2,所以8个是2,也就是=8÷4=444这两个结果都是什么数?你发现在什么情况下,假分数能化成整数了吗? 小结:当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二、小结
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是什么?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化成整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商是整数。
2.分子不是分母倍数时,化成带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1 页的“做一做”。学生口述方法及结果,全班同学判断。
三、思维训练 在a中,a是非0 自然数。当a
时,它是真分数;当a 时,它是假分数;2当a
时,它能化成整数。
第四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练习课。教材第72~74 页练习十三的第1~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识,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复习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知识解题,看谁掌握得好。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1 题。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读一读。2.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2 题。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分数。
问: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学生自己确定单位“1”,再看图写出分数,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3 题。
请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联系实际,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4.完成教材第72 页的第4 题。学生独立看图写出分数,并读一读。问:带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5.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5 题。学生先自己试着填写,然后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 6.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6 题。指导学生从左往右看,从左往右填。7.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7 题。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8.完成教材第73 页的第8、9 题和第74 页的第11题。指导学生仿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方法列出除法算式,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写出答案。
9.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0 题。请学生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10.完成教材第74 页的第12 题。让学生看表回答教材上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11.完成教材第75 页的第13 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并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巩固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学会正确应用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有关知识,灵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3.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一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第75 页的例1,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及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 一5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理解分数基本性质,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题。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直接口答下面各题的商,说说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知识?
÷20 =
(12O×3)÷(30 ×3)=(120 ÷10)÷(30 ÷10)=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75 页的例1。
让学生拿3 张同样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对折一次、两次、四次,平均分成2 份、4 份、8 份,涂上颜色,分别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2.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观察以上例子,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汇报。)提问: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讨论),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O ;又因
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O。
5.提问:你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6.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1 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思考并说明思路。
7.完成教材第77 页练习十四的第1~5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三、思维训练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3,这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 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小结:分子和分母如果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第二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教学内容: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运用教材第76 页的例2 和“做一做”的第2 题以及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10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题。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谁能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口头回答。
二、新授 1.出示列2。把(1)提问:谁能说一说,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什么。210和化成分母是12而分数的大中不变的分数。324(2)学生审题,分析要点:① 分母是12 ;② 大小不变。
(3)提问:想一想,怎样使分母变为12 ?要使分数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
学生思考后再回答,然后请学生试着在课本上填写。(4)小结:注意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或者除以0以外的相同数。
三、巩固练习
2.完成教材第76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6、7、8、9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8 页练习十四的第10 题。学生审题并思考方法,集体交流。
可以化成分母都是100 的分数,也可以统一化成分母是50 分数,再进行比较。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巩固了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要会灵活运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约
分
第一课时:最大公因数
(一)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教材第79、80 页的内容及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什么是因数?
2.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二、新授 1.出示例1。
(1)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
每组4 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每人选择方砖的一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3)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因数,又是12 的因数。
2.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根据复习题中写出的16 的因数、12 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cm、2Cm、4Cm,最大的是4cm。
指出:1、2、4 是16 和12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
4.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初步了解了它的应用价值。
第二课时: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
(二)教材第81 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
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先找出18 的因数:①,2,③,6,⑨,18 再看18 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 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
先写出27 的因数,再看27 的因数中哪些是18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27 的因数:①,③,⑨,27 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
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 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成教材第81 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第三课时:最大公因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最大公因数练习课。教材第82、83 页练习十五的第2 一9 题。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2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 组数分为三类。2.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3 一5 题。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3.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6 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的几种情况。4.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7 一11 题。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 页的“你知道吗”。
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
二、思维训练
1.某服装厂的甲车间有42 人,乙车间有48 人。为了开展竞赛,把两个车间的工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多有多少人?
2.有一个长方体,长70 厘米,宽50 厘米,高45 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
3.把一块长8 分米、宽6 分米的铁皮切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如果没有剩余,正方形个数又要最少,那么可以切割成多少块?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
第四课时:约分
(一)教学内容:
约分
(一)教材第84页的例3。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和18 和21 7 和9 和24 和28 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3.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新授 1.出示例3。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这两种说法3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43学生观察后回答: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2.提问:3.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4.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2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
。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第五课时:约分
(二)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5 页的例4。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新授 1.出示例4 :把24化成最简分数。30学生先尝试把24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30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第六课时:约分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6、87 页练习十六的第1~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1 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 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2 题。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3 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 去除。
4.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4 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5.完成教材第86 页练习十六的第5 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7.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7 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完成教材第87 页练习十六的第8 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 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完成教材第87 页第9 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5.通分
第一课时:最小公倍数
(一)教学内容:
最小公倍数
(一)教材第88的例1、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2 题。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新授
1.在数轴上标出4、6 的倍数所在的点。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 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 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从4 和6 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2)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 的倍数、6 的倍数、4 和6 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5.引出例1。(1)出示例1。(2)操作探究。
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3)反馈并揭示意义。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阅读教材第88、89 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6.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
(2)独立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2 题。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并通过解决铺长方形地砖的问题,了解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课时:求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 页的例2及第91、92 页练习十七的第3 一9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新授
出示例2:怎样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2)介绍几种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三: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 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 的倍数,第一个是6 的倍数的,就是8 和6 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五: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方法六: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0 页的“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3~9题。
四、思维训练
已知a、b 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且a、b 不成倍数关系。求a、b 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通分
(一)47 教学内容:
通分
(一)。教材第93 页的例3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10
二、新授
1.教学例3。(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再出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37,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1010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45234○
○
○
77991313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3.再出示: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4.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
三、思维训练
小明、小刚和小红三人分别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两天后,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35531212○
○
○ 81168171934、和。他们谁看得多?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起来。77
四、课堂小结 3、8本节课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比较分子是1 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研究了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并且得出了结论: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比较小。
第四课时:通分
(二)48 教学内容:
通分
(二)教材第94 页的例4。及第95、96 页练习十八的第2 一10 题。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 和8
和8
和18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提问:分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出示例4。提问:和大小? 2322○
○
5579251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像这样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42.学生思考并回答。
3.老师指出: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我们把几个分数的相同分母叫做公分母。
提问: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指出: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提问: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
4.小结;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乘上相同的数。
提问:为什么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用其他较大的公倍数作公分母可以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4 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2~10 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第一课时: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内容: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一)教材第97页的例1。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0.7 表示()分之(), 0.09 表示()分之(), 0.125 表示()分之()。
(2)0.3 表示()分之(),写作()
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100、1000 „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提问: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
二、新授
1.出示例1把一条3m 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 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 段呢?
2.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请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同学,分别板演到黑板上。
(1)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2)提问: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么写? 学生讨论,并试着完成教材第97 页的“试一试”。
3m 和0.3m 有什么关系? 10 0.07=
0.04=
0.123=
3.小结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4.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7 页的“做一做”,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分别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看看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规律?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谁愿意具体的说说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呢?
3.人教五上数学全册教案 篇三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小数乘整数例1、2 练习一1、2、3、4 第1页 删除了小数意义的教学,将老教材中8课时的内容浓缩成4节课,虽然在计算难度上有较大的下降,但学生熟练巩固的时间偏少。习题量更少,建议适当增加题量,加强口算,力求巩固。
注意练习一10、12题还有因数和积的大小变化规律的教学。
2 小数乘小数例4、5 练习一5-7 第2页
3 实际应用和巩固练习例5 练习一8-14 第3页
4 积的近似值例6 练习二1-3 第4页
5 连乘、乘加、乘减例7 练习二5-7 第5页 结合实际应用教学连乘、乘加和乘减。因为计算上学生不存在新知和难点,因此可以将这节课处理成应用题新课。
6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例8 练习二4 第6页 练习4只有4小题,因此需补充相应的练习,以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为主,适当穿插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7 综合练习练习二8-14 第7页 可补充计算方面的复习。注意练习11,第2、3两问似乎应处理成结合实际情况的估算。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整数部分够商1且能除尽的小数除法例1 练习三1、2、第8页 重在算理的理解,教材安排从单位换算和小数计数单位两个角度理解算理,应重在后者。
无相应计算练习,应适当补充。
2 整数部分不够商1但能除尽、除到末尾有余数添0再除的两类除法。例2、3 练习三3、4、5 第9页 注意除了两道例题相应练习的类型外,做一做中还有14.21÷7一道中间有0的除法。新教材整数乘法商最高为两位,因此这种类型没有涉及,应当作一个难点来处理,补充相关练习或例题。
做一做中72÷15是老教材中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添0再除的类型。
3 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总结例4 练习三6-11 第10页 增加基础练习,注意难点题型的查漏补缺。
注意练习三6中有验算的要求。
4 一个数除以小数(小数部分位数够移)例5、6 练习四2、4、5 第11页 教材安排好象是1课时,作业本中安排为两课时,分两课时教学可能比较合适。第一课时无相应计算练习,需补充。
也可以考虑一节新课、一节练习课的安排。但作业本上练习需重新安排。
5 一个数除以小数(小数部分位数够移)例5、6 练习四1、3、6-9 第12页
6 商的近似数例7 练习四10-13 第13页 计算难度大,估计教学时间较紧张。练习12可渗透商的大小变化与除数关系的知识点。
7 循环小数例8、9 练习五1-6 第14页 小数概念的拓展课,计算强度大,教学难点之一。
8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例10 练习五7-9 第15页 注意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并合作讨论得出规律,典型的活动课。
9 解决问题一(连除应用题)例11 练习六1-4 第16页 难得的以应用题教学为主体的课。注意应列成综合算式,并补充与连乘应用题的比较,发现内在联系,理解应用题结构。练习六1-5中无相关练习,可适当补充。
练习2、3是老教材中典型的两类应用题,可补充相关例题或练习。
10 解决问题二(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例12 练习六5-10 第17页 让学生理解“去尾法”、“进一法”的不同应用。注意第9题为第一步取好近似值后与9相乘。第10题不需取近似值。
11 整理和复习练习七 第18页 新教材中复习课安排很少,难得的课时。应注意知识梳理和查漏补缺。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例1 练习八1、2、第19页 可以考虑将1、2两节合成一节上,第三节课有一定难度,可以分成两节课上,最后一节以练习为主。同样三节课,效率可能更高。
2 从不同方向观察两个物体例2 练习八3 第20页
3 从不同方向观察多个相同小立(长)方体组成的物体例3 练习九 第21页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用字母表示某个具体的数例1 第22页 可以按省编作业本安排单独列一节课上,也可以考虑按教材意图与下节课合并。
2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例2、3 练习十1-3 第23页 复习运算定律和公式,突破字母式简写的难点。
3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例4 练习十4-13 第24页 本节课任务偏重,特别是第8题为逆向思维题型,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建议将练习8-13列为一节练习课。
4 方程的意义 练习十一1-3 第25页 省编作业本将根据实际情景列方程放在下一课时,与教材安排不一致,考虑再三还是觉得应将方程的意义单列一节课,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所在,应适当加强,因此将根据实际情景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的难点放在这节课突破。相应练习有2、3。省编作业本相应练习在26页。
5 等式的性质、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练习十一4 第26页 理解等式的性质,在尝试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中明确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意义。
6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例1、2 练习十一5 第27页 应在后三节课中不断巩固。
如果一直回避a-x=b型的方程,估计会给教学带来较大的麻烦,建议拓展教学。
7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的问题例3 练习十一8 第28页 关注学生方程思想的形成,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关键在于找到等量关系。
练习量偏少,应补充。
也可以考虑两节课完成。
8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例4 练习十一9、10 第29页
9 综合练习练习十一6、7、11 第30页
10 稍复杂的方程一例1 练习十二1-4 第31页
11 稍复杂的方程一的应用 练习十二5-11 第32页 注意方程思想的形成,体会其优势。
12 稍复杂的方程二例2 练习十三1-3 第33页 练习1需补充ax+bc=d类题型。
练习3似乎很难避免a-x=b类题型的出现。可以根据班级实际处理,如果一直在回避的可以采取将3156换成“上次读数”。建议在前面的解方程教学中教学a-x=b类题型。
13 稍复杂的方程三例3 练习十三4、5、6 第34页
14 稍复杂的方程二、三的应用 练习十三7-12 第35页 可以补充ax+bc=d的应用。
15 整理和复习练习十四 第36页 注意知识梳理和查漏补缺。
16 量一量,找规律 第37页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例1 练习十五1、2 第38页 重视公式的推导过程,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关注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五3-8 第39页
3 三角形的面积例2 练习十六1、2 第40页
4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六3-9 第41页
5 梯形的面积例3 练习十七1-3 第42页
6 梯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七4-8 第43页
7 组合图形的面积例4 练习十八1-4 第44页 复习近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注意多样化解题。
加强两个基本图形组成的基本练习。
8 组合图形的面积练习练习十八5-8 第45页
9 整理和复习练习十九 第46页 注意知识梳理和查漏补缺。
第六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事件发生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例1 练习二十 第47页 注意从实验中获得感性知识。
2 事件发生可能性和游戏的公平性、求可能性大小例2 练习二十一 第48页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 较复杂的可能性大小问题例3 练习二十二 第49页 掌握列举法,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
4 中位数例4、5 练习二十三 第50页 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加强中位数和平均数,体会各自的优势。
注意练习二十三第3题可以用中位数思想来分析。
5 铺一铺 第51页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序号 教学内容 配套练习省编作业本 教学建议
1 认识数字编码一例1 练习二十四1 第52页 第一二两节课较简单,第三节“数字编码实践”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注意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要过深过难。
2 认识数字编码二例2 练习二十四2 第53页
4.人教五上数学全册教案 篇四
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准备:小棒若干根、数位筒、计数器,投影仪(片),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数数。从1数到20,从20数到1。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1)一根一根数下去。
(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 4.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
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 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
二、讲授新课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
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 边数: “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
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 表示这10根。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 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4个一。)“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 “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 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
“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 2.利用计数器写数。出示计数器。
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
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3.练习。
完成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 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
三、巩固练习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
十六
十一
十九
十四
十七
二十 2.看图填数。
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4.给小马虎改错误。
①十一写成101
②十八写成81
③二十写成2 5.做一做1-3题。6 练习十七7-11题
课后记:
第三课时
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2.过程与方法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10+3 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板书:13-3= 13-10= 师:怎样算? 2.教学例5 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上2颗珠子,根据拨出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解决计算问题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11+2
13-2
10+7
14-4 11+3
13-2
11+2
8+10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课后记:
第四课时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混合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以及从前所学内容的混合练习,为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教学重点:熟练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教具准备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数一数,从1数到20,再从倒20倒数到1,2个2 地顺数,5个5个地顺数。
2. 出示11—20各数,要求说出数的组成。3. 填空。
(1)1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
。(3)13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19的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的数字是。
(5)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十位上有1个十,这个数是
。4. 口算。
10+7=
13-3=
8+2=
17-7=
14-3=
1+9=
15-10=
11+6=
5+4=
13+2=
16+2=
16-3=
19-9=
7+3+5=
15-4-10=
12-2+8=
2+8-4= 二.巩固练习
1.指导练习练习十七的第2题。
看图,回答你是怎么知道辣椒的个数。2. 练习十七的第3题。
看图写数,并要求学生说出这三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 练习十七的第3题。观察:9、10、11懂得了什么?(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提问:从11到?,?比11多几?该怎样列式? 11+4=15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在任意一个方框里打问号,要求 学生算出问号里该填几? 4. 游戏。(可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
要求学生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很快地算出每一个算式地得数,并根据要求涂上适当地颜色,最后汇报涂出来的是什么?(涂出来的是一只漂亮的活泼可爱的小猫图案。)
课后记:
第五课时
排队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出课题
二、动中体验排队问题,看图体验交流信息
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丽排第十,小雨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2.组交流:怎么排的? 3.汇报操作结果。
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题目要求数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4.点讲解用列式解决的方法 15-10-1=4 为什么要减1,减10又是什么意思? 三 游戏活动,运用新知
请15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往右的位置,台下同学闭眼睛猜测。再说出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
四 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做一做及练习十八第5-6题 五 课堂小结 课后记:
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数学乐园”这一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在我们日常游戏活动中,也有数学存在,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复习并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及顺序等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思考。
教学难点:复习并运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的方法及顺序等有关内容。教具准备
放大图一张。2—10数字卡,3个信箱。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口算卡,2人一个小筐、20个圆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数学乐园去游玩,喜欢吗?(板书:数学乐园)
二、复习、运用知识
1、出示数学乐园的游戏图 2.说明游戏规则。
按顺序走,谁先走到终点就谁赢。每走一格就要答题。答错了就倒退一格,不能走与别人相同的路线,3. 前后四人一组开始游戏 4. 男女竞赛开始玩游戏。5. 拓展游戏
游戏规则不变,把格子内的题目换成由学生自编的题目。三 活动总结
问:这节课,我们在数学乐园里玩了哪些游戏? 师:通过今天我们在数学乐园里玩的游戏,我们懂得了“数数、数的组成、加减法、数序、大小比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用。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去发掘数学的一些小奥秘,并能用你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四 补充游戏
师:请大家看,老师手上有9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着一个数字。现在老师从中抽出一张卡片,看看上面写着数字几?(8)问:几和几组成8?还有什么不同的组成方法吗?按顺序想一想几和几组成8一共有几种? 师:现在老师要求按桌开火车,老师抽出一个数字,同桌合作,根据抽出的数字,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说出另一个数,然后两人合起来说说几和几组成几。每桌同学的答案要求不一样。
3、送信游戏
(1)出示3个信箱,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这是什么?信箱上都写着什么号码?(3、7、9)。
师:每位同学桌面上都有一张口算卡,先请大家算算,把算的得数写在口算卡后面,然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再根据得数把口算卡投到与得数一样的信箱号码中。如信箱号码与你得数不同,你就把等式贴在黑板上。(2)老师检查信箱中的等式正确情况。
师:黑板上找不到信箱的几个算式怎么办? 师:我们还可以做哪几号信箱?(1、2、4、5、6、8、10)回去,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做信箱,还可以做其他数字号码的送信游戏。
4、基数、序数
(1)按组把全班同学分成8个纵队。抽其中一小纵队表演。师:从第1位开始,前面4位同学站起来。
师:从第1位开始,从前往后数第3位同学站起来。师:从第1位开始,××同学在第几位?(全班齐答)师:从第l位开始,到××同学为止都站起来,共有几个人?(全班齐答)(2)8个纵队同时进行基数、序数训练比赛游戏。方法同上。如:前2位、前5位、第4位、第5位等。
5、比大小。
①两人一队,每人拿10个圆片,站在桌子右边,把一个小篮子放在桌面左边,轮流投圆片,并把投入的个数记下来。
②汇报每队投入的个数情况。
③找几队说一说:谁多,谁少,谁比谁多,谁比谁少。④按上面说法,同桌同学互相比一比投入个数的大小。
课后反思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有条件的学校准备一个录音机,教师准备实物表、学具钟表,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学具钟表。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并会表示几时,并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录音机放闹钟的声音。2.教师:这是什么声音?
3.出示教科书第84页上的学生起床图,提问:这位同学在做什么呢?(在起床)你们早晨都在什么时间起床?(同学们会说出不同的时间)我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听到闹钟响了就要马上起床,不要睡懒觉。那么你们自己会看钟表吗?
二、教学新课
1.初步认识钟面。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表,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教师:这两根针有什么特点?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钟面。教师拿着实物钟表,边演示边说: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又 短又粗的针叫时针;钟面上有1到12这12个数,还有12个格。2.认识整时。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第91页最上面的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是多少?请大家每4人一组讨论,你 是怎样认识整时的,7时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让大家说一说怎样认识整时,整时的时候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分别指向什么。教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7时。让大家每4人一组相互检查一下拨的对不对。让拨得不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拨出8时,然后和教科书第91页下面的钟表图对照一下,看拨得对不对。订正后让大家看显示8时的数字表示法,讨论:这是什么?这钟表示法有什么特点? 学生说完后教师略做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然后放手让学生独自练习拨3时和6时,并认读下面数字表示的整时。最后订正,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整时。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做第85页的练习题。2.做练习十九的第1~3题。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认识整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操作进一步学会看整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拨钟游戏
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问:怎么认?
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指名上台拨)问:怎么拨?
2、表示时间
教师拨钟,学生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点人演板,其余做在本子上)。
二、创设情景,指导练习
1、周末就要到了,小明周末怎么过的呢?你能看图编一个故事吗?(独立观察——同位交流——全班汇报)
2、练习十九章5题
你会认时间了,小东认得对不对呢?如果不对,请改正。
3、照样子说一说,练习十九章6题
与我们认识的整时有什么不同?把下一行的钟,照样子说一说。
4、练习十九章8题
最后一个钟的时针应指向___,分针应指向___。
三、总结: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
四、练习课后记: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9加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了解“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13根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小朋友们,十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二、新授
1、组织学生讨论“一共有多少盒?”的问题。①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②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小组代表向全班学生介绍本组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①点数出结果。从9接着数。从4接着数。
②推算出结果。10加4等于14,9比lO少1,所以9加4等于13。③用“凑十法”计算出结果。
3、理解“凑十法”。
①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箱外的4盒饮料。演示口算过程。
②教师边提问边指导操作:回忆一下,刚才的同学是怎样移动饮料的?该怎样移动小棒呢?(指名演示)(箱子外面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还剩几盒?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剩下的3盒饮料一共是多少盒饮料?所以9加4等于多少?)
③问: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4、解决“踢理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
5、引导学生观察画面,问: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引出课题)
三、反馈练习
1、练习二十第l题。①先说图意,再列式。
②集体评议,订正,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2、练习二十第2题。
3、练习二十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9加几的巩固练习
练习目标
1、巩固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较熟练计算9加几的口算题。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练习重点
能选用自己较熟练的计算方法口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练习难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并说说两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9+1+5
9+1+4
9+1+8
9+6
9+5
9+9
2、指名说说“9+6”、“9+5”、“9+9”这三题计算时怎样想?
3、出示口算卡片。(1)开火车口算:
9-2=
9+6=
9+10=
9+2=
7-5=
9+9=
10-5=
9-5=
9-6=
9+4=
9+8=
9+0=(2)指名口算:
4+5+3=
6+3-2=
9-2+4=
9-4+3=
10-l+5=
2+7+9=(3)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把9加几的算式卡片和10—18的数字卡片发给学生。一位学生拿着卡片“9+2”走上讲台说:“我的朋友在哪里”,另一位同学拿着数字卡片“11”也走上讲台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大家齐读:9+2=1I)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5题。
2、练习二十第4题。看图填算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题中给出蜜蜂采花蜜的情景图,图下是口十口=口,没有提出要计算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只蜜蜂”,也可以根据图意计算“有多少朵鲜花”。
三、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又复习了9加几的计算,还复习了应用题和填括号里的计算题,大家都学得不错,希望课后同学们还要多练习,尽快提高计算速度。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8、7、6加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1、教师创设情境:体育课可好玩了,瞧,同学们都在跑步呢。观察主题图,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十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十4、7十6、6十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6、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是利用“凑十”。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十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科书“做一做”。
1、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凑十过程,再填在书上。
3、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看图,描述画面。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确定两个加数,获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8、7、6加几的巩固练习
练习目标
1、巩固8、7、6加几的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和认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
练习重点:巩固8、7、6加几的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练习难点: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和认真仔细审题的学习习惯。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练习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6十8=
10—8=
7十5=
4十6=
8十8=
9十9=
6十9=
6十7=
7十8=
7十8=
8十5=
8十9=
2、听算。
6十9=
7十7=
9十8=
7十6=
8十7=
6十5=
7十5=
6十4=
9十6=
二、计算能力训练。
1、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教师把第2题写在黑板上,随便指在某一数的上方,让学生分别算出得数,让学生接力读,看看哪组读得又对又快,对于读得不对的同学,再让他多训练。
2、练习二十一的第3题。
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一的第4、5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7、8题。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5、4、3、2加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5、4、3、2加几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十5=
9十3=
8十5=
8十3=
9十4=
9十2=
8十4=
7十5=
6十5=
8十6= 2、8十9=? 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5、4、3、2加几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5、4、3、2加几)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十7=,同桌合作学习。
问:5十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①学生独立试做5十7。
②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③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④师: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十8、4十8、3十9。①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
②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③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3、看书质疑。
4、做一做。①看图列式。(第1题)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②第2题和第3题。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5、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5、4、3、2加几,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三、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二第l题)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按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二第3题)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二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二第2题。
先让学生看懂这个表,让学生把得数填在书上表内。(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先说问题,再计算。)
四、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5、4、3、2加几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口算小转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
9+4=
8+5=
7+6=
6+6=
8+7=
9+5= 6+7=
7+5=
7+9=
5+6=
8+4=
3+9=
2、说说你是怎样计算8+4、9+5、7+8的。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口算小转盘)
5+7=
10—7=
4+8=
13—3=
5+9=
10—9= 2+9=
3+8=
4+7=
4+9=
3+9=
5+8=
二、指导练习
1、先说得数,再写算式。(完成P96页第1题)(1)学生说一说,怎样算得比较快?(2)指导学生书写算式。
师:怎样写不漏掉也不重复?为什么?
2、出示练习。在○里填上“>”“<”或“=”。
8+4○13 7+9○16 7+6○12 5+7○14 6+5○12 3+8○11(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
3、引导学生完成P96页第2题。(1)学生看表格,弄清题目的意思。(2)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说一说。
(3)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4、学生自主完成P96页第3、4、5题。
三、数学游戏:找朋友 让学生出示数字卡片。
0 从卡片中抽出两张,按游戏规则玩。
1、游戏规则:
(1)得数是10的两个数是好朋友。(2)得数是12的两个数是好朋友。(3)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5? 6. 游戏方式:小组中进行。7. 每个小组评出两位优胜学生。
课后记:
第七课时 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体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工作中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挂图,导入:一(1)班的小朋友参加了一次文艺汇演,瞧,他们来了!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板书。
4、学生评一评:哪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为什么?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P97页“做一做”
(1)学生观察画面,说说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2)学生列式计算,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P23页第1题。
8. 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图意。
9. 独立填写算式,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板书:8+6=14(人)10. 教师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11. 学生评价这两种解法,说一说体会或感受。(4)P100页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5)P100页第6题
学生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6)完成课堂练习。(出示主题图)
(1)学生理解图意,独立解答。汇报交流:8+6=14(人)(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怎样思考?
四、完成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填未知加数。
以8+()=12为例,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5、数学游戏
引导学生做抢答游戏。
活动小结,评出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6、全课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有什么体验或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记:
第八课时 用数学
(二)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3、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求原来有多少”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教学难点:找准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并确定解题方法。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橡皮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
1、师生谈话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你们想要吗?(想要)开动你的小脑筋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你就能得到这些礼物。
2、师生活动(准备7块橡皮放在不透明的盒子里)。师:谁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橡皮吗?
教师请小小朋友在这个魔盒里抓礼物。根据学生抓出的橡皮数,教师告诉学生盒子还剩多少橡皮。师:现在你知道魔盒里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吗?能说出理由吗?
3、师边小结边演示:要求原来有多少块橡皮,就要把抓出来的和剩下的两部分合起来。(师将抓出的橡皮放回盒子里,再将所有的都拿出来,数橡皮的块数。)
4、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板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出示情境图
1、猜一猜。
两只小猴来到山下采桃子,它们已经采了7个(出现情境中一部分,其中树上还剩的5个桃不出现,板书:7个)。请你猜一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说一说,算一算。
(1)提问:小猴没有采完桃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板书:树上还剩5个)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板书: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
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该怎么算?为什么这样算?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后明确:树上原来的桃的个数是总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采下的7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3)列式计算。(板书:7+5=12或5+7=12)问:7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12呢?
3、编一编,说一说。
像这样的数学问题,你在生活中也一定遇到过,你能自己编一个这样的问题吗?
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解决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就是要反过去想,用加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联系生活。
1、完成P98页的“做一做”。
问:你能看图说出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吗?你是怎么找到的?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式 计算吗?
2、P100页第8题。
学生自己看图,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说给同桌听,再自己的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指名口答。
3、教师小结。、问:这几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课后记:
整理和复习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中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看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复习难点
看加法表找规律。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学具准备
1—20各数的卡片。复习过程
一、整理和练习20以内进位加法。
1、教师指着竖行式题。
问:竖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
(1)从左到右,各行是按照9加几、8加几„„的顺序排列的。
(2)每一竖行的第一个加数都一样,第二行是9,第二行都是8„„。
(3)每一竖行的第二个加数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如加
2、加
3、加4„„。(4)各行中式题的得数,下边的一题比上边一题大1。
2、教师指着横排式题。
问:横着看,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回答。
(1)每一横排第一个加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9加几、8加„„。(2)每一横排第二个加数是从小到大排的,加2、3、4„„。
(3)每一横排式题的得数都相同,第一排都得11,第二排都得12„„。
3、教师继续提问;从加法表中,还能发现排列上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答出。
(1)5加6和6加5的得数一样,7加4和4加7的得数一样„„加数的位置调换以后,得数不变。师说明:记住大数加小数的题,就可算小数加大数的题目。(2)表中有四道题都是两个加数一样。6十6、7十7„„。如果学生发现其他规律,要给予表扬。
4、教师按照课本第l01页加法表画上粗线,说明:记熟左边20道题,就可以计算全部20以内进位加法了。
(1)齐读表中左边的20道加法题。(2)教师随意指表中一道式题,让学生举出得数卡片。(3)教师指着小数加大数的题目,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
二、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题。
让学生把和是ll、12、13„„的加法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
2、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限定2分半的时间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二十四第3题。教师说明题意,学生完成。
课后反思
整理和复习练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进位加法表,引导学生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表中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2、通过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看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复习难点
看加法表找规律。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学具准备
1—20各数的卡片。
【人教五上数学全册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五上、下《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12-09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06-18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口算题卡(全册)11-2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小结01-09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案09-27
人教四年级数学教案07-0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教案07-10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教案08-14
培智人教版数学教案09-16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