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14篇)
1.化学课程 篇一
摘要:分析了目前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其他实践课程的联系,调整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精细化学品化学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它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我校自增设应用化学专业以来,开设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已有十多年历史,伴随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层次跟心理各不相同,面对这些不同,该课程面临了新的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下问题:(1)精细化学品种类多,涉猎广泛,学生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而杂,知识点多,在期末复习迎考时感到无头绪,造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
(2)随着精细化工的发展,不断产生各种新技术、新概念,一些新型特种功能的精细化学品也不断面世,以至于现有的旧版教材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
(3)该课程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但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实践锻炼不足,而市场迫切需要具有扎实精细化工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这中间造成了脱节。
(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听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
总之,《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喜忧参半,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这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办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教学内容。
精细化学品种类繁多,品种涵盖表面活性剂、农药、合成材料助剂、颜料、香料和食品添加剂、水处理化学品、化妆品、精细陶瓷、皮革化学品、含稀土的精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信息化学品、荧光增白剂、胶粘剂等诸多领域。
因此精细化学品的教材内容十分繁杂,知识点多而小。
而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精细化工也出现大量的新门类、新品种,并发展出许多新技术、新工艺。
而我校安排该门课程理论教学课时为48学时,如此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是不能面面俱到,全部讲授完的。
同时我校又是一所省属高校,本着学校“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的服务定位,该课程的建设也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所以我们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联系本专业与本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突出教学重点。
纵观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精细化学品品种繁多,用途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有些品种还是具有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从化学结构方面剖析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融会贯通,使其重新组合为一个单元。
如大多数涂料和粘合剂都以天然和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为主体材料,而且在品种类别、合成方法、辅助材料和施工方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它们归并为涂料单元。
依此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成以下几个单元:①绪论。
②表面活性剂单元。
包括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③香料单元。
包括香料、香精、化妆品等。
④染料单元。
包括染料、颜料、荧光增白剂。
⑤涂料单元。
包括涂料、胶粘剂等。
⑥合成材料助剂单元。
⑦农药单元。
⑧食品添加剂单元。
⑨新型精细化学品单元。
这样归纳后,各教学内容层次较为分明,避免学生孤立、片面地了解某一类产品,也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而且能触类旁通。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教学主体的角色
传统的教学采取了“填鸭式”方法,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课,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我校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拥有形式多样、外表美观、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增加了课堂知识量,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化、生动化,而且使学生在形象、交互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大量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多,板书少,速度快,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上课容易开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对一些重难点教学要把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采用教材、多媒体课件和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精细化学品门类多,发展快,更新频,要想学生真正掌握精细化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就要求采用教师主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介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学生查询资料后在课堂展开讨论。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展开教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教学涵盖内容多、信息量大、不易记笔记,而网络教学资源具有丰富性、及时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为此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育平台——Blackboard建立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其中包含以下主要模块:①课程简介及主讲教师简介:主要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况。
②课程资源: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授课教案、参考文献、教学课件、习题、教学资源、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等。
③论坛:学生可在任何时间提出问题与教师互动交流,教师进行答疑等。
这排除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障碍,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困难、需求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调教学实践,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联系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但并没有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实验课。
因此我们在后续课程《应用化学实验》中设置了该课程的相关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洗发香波,雪花膏等内容。
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专业实习中,安排学生深入车间,全面了解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操作、销售等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精细化学品特点的理解。
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和实习,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调整考核方式,加强学生能力的考核
课程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作为最终目的,课程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掌握程度,看是否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对所考知识死记硬背,出现高分值低能力的现象。
因此需要对考核形式进行变革,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核。
现在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与笔试相结合,同时逐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方面,比重为30%。
笔试占总成绩的70%,在考试内容上主要考察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笔试中以客观型试题为主,便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在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重组和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后续实践课程的联系和调整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我国及地区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榴强.精细化工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杨锦宗,张淑芬.21世纪的精细化工[J].化工进展.,19(1):14-17.
[3]陈平,张岐.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的重组及更新[J].高等理科教育.,(2):47-49.
[4]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3):29-31.
[5]苗郁.精细化学品化学网络化教学[J].平原大学学报.,18(4):57-58.
2.化学课程 篇二
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 分内容较 为繁琐,知识点较 为零散,无法形成整体的体系结构,而知识的 关联只反 映在章节 中.人教版《高中化学》中设有六部分选修内容,其中“选修五”涉及到有机化学.该部分内容共设 置有五章 节内容,包括有机 化合物概述、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有机化学物质、有机高分子化学物质等.由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第四版)是教育部指定的高校化学专业学习教材.该教材的内容共有22个章节,按照官能团体系分烃类、烃的衍生物、专论三大部分,基本涵盖了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性质、反应、实验方法等.尤其是在教材的下册专门论述了烃的衍生物的相关内容.
以上我们简要论述了高中、高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为了将二者联系起来,更好地探究它们的“衔接对应”关系.我们将以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部 分为例来 进行对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衔接部分.按照官能团、碳的骨架对有机物来分类;具有共价键、同分异构现象;烷烃、烯烃、炔烃、二甲苯的命名;分离提纯、定量分析、分子质量测定.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的衔接部分.脂肪烃的乙烃、烷烃、烯烃的物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丁烯的顺反异构部分;芳香烃的苯的分子结构、成键特点、取代、硝化、加成以及稠环芳香烃、萘、蒽的概念、物性、结构简式;卤代烃的卤代烃、溴乙烷的定义、分子式、分子结构、官能团、物性分类;卤代烃的取代、消去反应以及反应产物.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的衔接部分.醇、酚的定义、分类、通式、结构、物性、用途以及苯酚的用途、危害等;甲醛、乙醛、丙酮的物性、化性、结构式、氧化、加成及用途;羧酸、乙酸的定义、物性、分类;酯的溶解性、水解、核磁共振氢谱、存在及用途;合成过程.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衔接部分.油脂的油脂的概念、化性、物性、组成、结构、分类,肥皂的去污原理及危害;糖类的糖类的概念、分类、组成、通式;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存在、物性、分子式及用途;蛋白质和核酸的蛋白质的作用、元素、物性、化性、结构简式;氨基酸的两性、成肽反应;核酸分类、化学组成及作用.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 高分子化 合物的时 代的衔接 部分.有机化学对比衔接;加聚、缩聚反应及其区别;各类高分子材料的简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用途.
二、高中化学选修课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衔接对策
1.着眼课程,拓展内容
网络性与连贯性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特征,我们须着眼于高中选修课程,以点及线、以线及面,并通过网格化的对比学习,将高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扩展到大学.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善于协调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将大量的精力集中于必修课程的学习.若将此精力延续到选修课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学好选修课程的前提;二是重视选修内容的学习,去粗取精,掌握核心知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选取选修中的重点知识供学生学习.譬如官能团、共价键、结构式、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等;三是不断拓展内容,扩大知识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学习课堂外的化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功能高分子”的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我们知道,不管是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有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始终是不变的.只要学生抓住此核心,他们就很容易在大学找到学习化学的感觉.因此,学习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学习、总结必修课程内的基本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其次是探索总结选修课里的规律.譬如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知道有机物认识的第一 步应是官 能团结构 特点的认知.然后由此结构再推断有机物的物理、化学表现,并通过实验逐一验证之;再次是举一反三,将基本规律套入到大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中去,并通过相关物质的“验证式”学习以达到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高度衔接、融合.
3.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3.化学课程 篇三
2001年实验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从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阐述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价值,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打破了按学科体系组织化学教学内容的传统框架,立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化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潜力。相对于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实验稿课标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2011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与2001年的实验稿课标都是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验稿课标为: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部分进行编写。
2011年版课标仍然坚持了实验稿课标提出的关于化学学科的价值、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基于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以及5大课程内容主题等观点及框架结构。但较之于实验稿课标更充分地体现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增强了实用性和指导性。
二、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对比
1.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说明
(1)基本框架结构两个版本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框架结构上基本相同,都涵盖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2011年版课标在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规定了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至少应完成的8项基础实验。
(2)说明一级主题的每个二级主题(单元)从“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后附“本单元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
2.课程内容对比
针对两个版本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涵盖的5个一级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对比。表1至表5以实验稿课标为基准,逐一整理出了2011年版课标一级主题下的二级主题中改变、强化、增加的内容及降低、删减的内容。
4.化学新课程思考 篇四
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的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在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改学习方式改变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激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充分体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设置两个必修课程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
作为一名未来的化学老师,首先我要对化学新课程有个整体理念,有了系统认识,才能正确把握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教学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我们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新认识评价体系,深刻了解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角色转换。
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的现在,更要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师既要做好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要当好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5.生物化学课程总结 篇五
生命科学系 现代生物学教研室
一、课程的基本概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系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之一,是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依据学院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生命科学系的教学计划以及目前科学发展对本课程的要求而确定。
该门课程在学时、内容上曾经历了几次调整,1986~2003年理论学时由108—90—72,实验学时36。1999~2003年作为专科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选修课,学时为60。2004年至今是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两个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中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理论学时为90学时,实验为48学时。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学时为72学时,实验学时为30学时。同时还作为化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
在几任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使该门课程逐渐走向成熟。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条件和科研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实验开出率不仅在学时上得到保证,而在质量上也发生了很大的飞跃。实验条件和科研条件的改善,为教师、学生的科研,为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内容
整个内容体系由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两部分组成。理论课程包括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机能生物化学。全课程是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研究生物体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物质在生物体内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过程中能量的变化;生物体的物质结构、代谢和生物功能及复杂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基因组的表达调控等问题。
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验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学习分离、鉴定、制备、定量测定蛋白质、核酸、糖、维生素等物质的原理和方法;了解研究中间代谢的基本方法。学习常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和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和研究性(设计性)实验的设计,达到实验所规划的目的。
三、教学实践与教学特色
(一)遵循教育规律,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更新观念,在对课程科学定 1
位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了解生物体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及代谢。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方式。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技术,如电泳技术、层析技术、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离心技术,学习根据基本理论和工作需要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在目标指导下,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
1、选定知识载体,以线带面,实现知识的辐射。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坚持以下4个原则:第一,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强、结构完整、难易度、深浅度适宜。第二,近年出版或印刷次数多,权威出版社出版,同类高校选用率高。第三,在内容体系上与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一致。第四,能吸纳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基于上述四点考虑我们从2004级本科生开始至今理论课一直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聂剑初等主编的《简明生物化学教程》(第三版),实验教学使用高教出版社出版,王秀奇等主编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二版2005年第10次印刷)。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材的内容为主线,分析教材,合理的运用和处理教材,在能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参考其它一些生物化学教材和最新资料,编写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讲义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讲义,使教学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为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目、提供资料获取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学习参考书等措施,使学生扩充了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本领。
2、建设精湛、业务水平高、有责任心,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构成因素。经过几年的努力,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比例、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梯队。学缘结构复杂,搭建了立体交叉式的知识结构网。使教学有了人员保证。
3、实验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目前所开设实验项目的需要。
4、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优化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在理论教学中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思维,学会学习,为获取更多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教学中按照预习、讨论、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检查、实验报告填写、教师批阅总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预习: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把握四个环节:
1、钻研实验教材,阅读其它参考资料的相关内容,弄懂实验原理,明确做好实验的关键及有关实验操作的要领和仪器用法;
2、合理安排好实验。如,哪个实验反应时间长或需用干燥的器皿应先做,哪些实验先后顺序可以调动,从而避免等候使用公用仪器而浪费时间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3、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括:每次实验的标题,所用的反应式、流程图等,表明实验步骤,留出合适的位置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或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表格等。
4、切忌照抄实验教材。
实验课堂讨论围绕两个方面进行:1.实验前教师以提问的形式指出实验的关键,由学生回答。以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检查预习情况。还对上次的实验进行总结和评述。2.教师或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及讲评。
实验操作: 实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观察和积极思考,及时和如实地记录。(1.)记录实验数据: 最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数据,要实事求是,绝不能拼凑或伪造数据,也不能掺杂主观因素。如果记录数据后发现读错或测错,应将错误数据圈去重写(不要涂改或抹掉),简要注明理由,便于找出原因。重复测定时,如果数据完全相同,也要记录下来,因为这是表示另一次操作的结果。(2.)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中物质的状态和颜色、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等都是实验现象。对现象观察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1)要学会观察和分析变化中的现象,观察时要善于识别假象。(2)及时和如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学会正确描述。如果实验现象与理论不符时,应首先尊重实验事实。不要忽视实验中的异常想象,更不要因实验的失败而灰心,而应仔细分析其原因,做些有针对性的对照实验(即用蒸馏水或已知物代替试液,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以查清现象的来源,检查所用的试剂是否失效,反应条件是否控制得当等。这都提高自己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
.实验报告:做完实验后,要求学生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验报告要求文字精练内容确切、书写整洁,有自己看法和体会。实验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预习部分实验前完成,包括 实验目的、简明原理、步骤(尽量用简图、反应式、表格等表示)、装置示意图。2.记录部分实验时完成包括 测得的数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3.结
论实验后完成 包括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的归纳与讨论,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记录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通过介绍重要的生物化学期刊、网站,扩展学习的途径,深刻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学会如何查询、收集、分析和综合资料。
通过多媒体课件优化使用的探讨,使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效果明显提高。
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应用了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习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习题集等教学资料学生可通过网上的学习信箱获取,通过教学资源在网上的发布,完善和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强了学生和教师间的联系和反馈。
(三)严格要求,通过不同方式强化和巩固知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课前提问、复习、作业、章节练习、答疑、在网上发布学习信息等形式,引导和督促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显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届学生的结业成绩:04级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1.14,90分以上为2人,占总人数的4.9%,不及格5人,占总人数的12.19%;05级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5.88,其中90分以上为3人,占总人数的9.09%,不及格1人占总人数的3.03%;下学期平均成绩分为74.35,其中90 分以上6人,占总人数的21.42%。不及格1人占总人数的3.6%;2006级上学期平均成绩为75.88,其中90分以上为3人,占总人数的6.52%。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相差不是很大。
确定和完善生物化学实验的考核形式、方法和标准,使实验的评价体系趋于客观、合理、操作性强。
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在学校和系组织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以课程量化评估体系为依据,通过系教学质量考评小组、教师、学生三方面综合评价的量化显示,课程组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优良,其中1名主讲教师在连续两届(四个学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中被评为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由此获得优秀教师称号。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
1、教学体系完善。其主要体现:(1)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比例、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梯队。学缘结构复杂,搭建了立体交叉式的知识结构网。(2)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环节支撑的教学内容体系。(3)教学文件和教学的辅助材料齐全,教学规范。
2、注重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表现在:(1)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2)积极进行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探讨,正确把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关系,理论教学教师在承担了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教会学生会学习、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基本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
3、在实验内容设计上:精选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4、在实验环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预习的检查、课前的讨论、实验全程的辅导,实验结果的检查、实验报告的评定、总结等环节,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实验,如何做好实验,为什么做实验,使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
5、优化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容量,确保教学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
1、生物化学实验及研究的结果直接受实验手段和实验技术的影响,因此还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实验仪器和设备。进一步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的整体水平。
2、实验室的开放由于受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达到全部的开放。
3、资料室建设力度还需加大。目前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专业资料还很匮乏,已有的部分资料已经过于陈旧,需要及时予以更新和补充。
五、建设规划
1、从21世纪人才培养和学分制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选用高水平的教材为基础,补充和完善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设计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突破口,根据各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一整套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的教学与考核体系,总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该课程建设的先进水平。
2、努力将该课程逐步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并以此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3、通过该课程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团结协作的教学队伍。
4、逐步改善和提高实验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拓宽实验教学思路,合理的构建实验的模块。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使各种教学资料上网开放。
1-2年内本课程组教师的教案和课件全部上网,2-3年内一套完整的教学录象上网,建设成适合学生查阅、自学的网络课程,做到网上适时交互式教学。建设成校内一流、力争全区一流的精品课程。
赤峰学院生命科学系现代生物教研室
生物化学课程组
6.化学课程 篇六
陈 瑞 芳
福建厦门一中 361003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本文从教师、学生、校内外、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阐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
关键词:课程资源 化学教学 兴趣 生活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支配权限,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等等。[1]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证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一、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之一。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1.创造性地开发教材
创造性地开发教材首先要树立一种资源意识: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它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编排形式具体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但它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2]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并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理念,以此为出发点来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而不为教材所束缚,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增加,或替换,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真正落实。例如,在介绍“常见的酸、碱、盐”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向学生介绍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治理;岩洞奇景的由来;土壤的酸碱性与植物生长等等。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3]
。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如可以利用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化学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事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创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3.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本次课程改革妥善处理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地方、学校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12%。这一决策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教师首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生活中的实际,注意反映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化学与社会、生活、技术等方面的联系等,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生活中的有机物”部分,可以介绍一些衣料 纤维的区分、有机玻璃的溶解与粘接、服装的干洗等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水资源”部分,可以介绍净化水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何健康饮水、水体污染的危害与防治、自制汽水等,使化学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从多种渠道收集证据、观察实验、动手动脑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有需要,能唤起思维的积极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际中采取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如在介绍合成材料时,可以先介绍生活中自来水管材料的变迁等。另外,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按照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占总课时比例的6%--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化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更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化学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与化学的紧密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实验、动手制作仪器,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如在介绍“原电池原理”时,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利用家里的番茄和简单的导线来验证原电池原理,并引导学生讨论原电池的用途及其危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是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进行划分的,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室、信息中心、人文资源等;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利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座谈讨论、文艺演出、化学晚会、社团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超出学校范围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化学科研院所、化工厂、自然环境等。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等途径,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校外课程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
此外,借鉴和利用外国的课程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中外化学教育教学目的、观念、教育活动方法、研究范围、教师的作用和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它们研究的方法等,提出中学化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些改进措施,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化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化学理论、事实,如电子云、物质的微观结构、原电池的形成、有机反应的原理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质量较高的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而这些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的。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容易错误的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多方面展示给学生观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以便规范实验操作。对于某些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通过课件的制作可以很方便地让学生反复观察。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以及一些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误操作结果的展示,如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使学生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大大增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中的化学资源,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资源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如网上有丰富的化学课件和课件素材,其中课件可以直接或根据需要稍作修改后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素材则是制作课件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只要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意图设计成课件之后就能应用于课堂教学了。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课程信息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还可以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化学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以现代教育理念去辩证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化学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宣传手册
7.化学课程 篇七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改革与实践
按照市场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承担生产管理、技术改进、工艺改造的任务,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1]。这就要求本专业学生既要掌握化工方面的基础知识,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工程技能及科研开发和设计能力。
精细化学品化学是一门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等[2,3,4]多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用途、性能及发展动态等的课程。通过教学,赋予学生系统的精细化工的概念、精细化工产品的特点、作用及用途、合成方法、特殊功能、多功能生产装置、复配技术及市场化的知识,培养学生开发和设计精细化工新产品的能力。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不可缺少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本专业调整的新培养方案基础上,对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
1 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5],精细化学品化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括众多传统的产品及其合成、生产,复配、剂型加工等,而且会不断出现一些新产品、新技术等,而现有教材更新慢,其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此外,专业课学时数不断压缩,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经仔细研究,仍然选用原有教材[3],该教材内容包括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教材的内容覆盖较少,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及农药方面的内容较成旧。因此,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保留章节如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涂料、香料、化妆品、农药等,增加FCP基本原料、医药化学品、绿色化学品、新能源等章节,精细选择设计了新增章节的教学内容,比如FCP基本原料重点介绍Natural gas、Oil与Coal的分离技术,开发技术,作为化工原料的应用等内容。
原教材中基本的有机理论和工艺内容篇幅较多,经与精细有机单元反应课程、精细化工工艺学应用界面化学教学内容反复比较,删除了与其重复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较新的内容。例如,酯化反应、氧化反应、氯化反应等内容在在精细有机单元反应课程中已系统的学过,本课程的学习中不在讲授,但要重点学习理论的应用。比如在表面活性剂一章中不再讲解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和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应用界面化学讲解);在涂料中不讲聚合物化学基础(高分子化学中有这部分内容、精细化工工艺),其它合成树脂作为自学内容,并增加了目前涂料的发展及研究动态,尤其是一些新型涂料的研究状况。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1 具体化、形象化讲解概念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中概念较多,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在概念讲解中,加以具体化、形象化。比如,染料、荧光增白剂、有机颜料、荧光增白剂、感光材料这四个概念,它的发色理论都是基于近代发色理论的吸收和反射光的理论,将这四个概念加以比较对照,在结合各自具体的实例进行学习,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和掌握。
2.2 自行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利用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以及网络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的特点,将精细化学品化学做成课件,由于制作成本低廉,修改方便,信息量大,更新快,这些正是精细化学品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欠缺的方面,基于此,将传统课堂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把实际精细化学品和相关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图象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将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6]。但是根据本门课程的特点,叙述性内容较多,在课堂教学上,主要采用板书,适当利用课件,将板书与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3 多种形式实现课程开放教学
两至三位精细化工课程群老师专门负责对本门课程的建设,在教学根据他们自身的专业特点,除了主讲教师外,还邀请别的教师来客串讲课。目前,本门课程主要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
由于精细化学品具有品种多、更新快等特点,一个人难于样样精通[7],经常邀请各行业专家、教授来化工系做报告。
另外,在实践教学中,比如专业实验、毕业实习等教学中经常对学生做一些启发性的提问,这样可以时刻激发学生思考,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作业题与毕业设计相互结合
学生作业可以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是老师了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的窗口,而本课程没有作业题,因此,参阅了大量的相关内容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每章都自编了作业题。
另外,根据行业发展趋势,结合科研,精选多种精细化学品或精细中间体,作为课后大型文献作业,尽量每个学生有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在文献检索基础上完成小论文,在课程快结束时,组织答辩作业,就某一产品的一些问题进行答辩,同时实现互动教学,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上课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一次学习总结和提高的锻炼。并将有发展前途的一些好的产品或中间体,结合实验室条件和本科生知识结构,定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此法成为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选题渠道之一。其中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五篇。
3 改进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变成平时成绩占30%(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表现、小型作业完成情况),大型作业成绩占30%(小论文写作及答辩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 教改效果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不仅提供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其口头表达能力与科研资料查阅能力均有大大提供,学生反映良好,其效果明显。
在精细化学品化学的教学中,不断寻求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与考核方式,跟踪本学科新发展动态与国家政策,研究修改教学大纲,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晓勇,王成云,王利民,等.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3):29-31.
[2]闫鹏飞,郝文辉,高婷.精细化学品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2004:1-341.
[3]程铸生,朱承炎,王雪梅.精细化学品化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1-560.
[4]张先亮,陈新兰.精细化学品化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556.
[5]陈袆平,张岐,林强.“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5):92-94.
[6]鞠剑峰.精细化学品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2):91-93.
8.化学课程 篇八
摘要:在中学阶段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绿色化学和环保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下绿色化学的内涵为基础,对如何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绿色化学;策略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7-0007-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技术与方法来降低或消除化学产品设计、制造与应用中有害物的使用与产生,使所设计的化学产品或过程与环境更加友好,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是化学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未来化学发展的方向。将绿色化学融合于化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使绿色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新课程标准中的绿色化学内涵
1.1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
绿色化学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它的最大特点是从始端就采用实现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为零排放和零污染,具体体现在“5R”上——减少用量(Reduction),重复使用(Reuse),可回收(Recycling), 能再生(Regeneration),排斥(Rejection)有毒物。绿色化学主张在通过化学转换获取新物质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子,具有“原子经济性”,因此它即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实现防止污染。绿色化学要求尽可能小的负作用,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化学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根本原则和目标,将化学科学的真理性与人文需要的合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确立可持续发展为化学教育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促成一种新的统一的绿色教育观念体系,强调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培养学生以“科技与社会”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道德、伦理和科学价值观念。使它既植根于科学的客观规律,又植根于人类普遍信仰与认同的价值需要,并以此观念体系为指导,来认识化学科学,营造绿色氛围,规范人们行为,最终达到以化学教育为先导带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1.2新课程标准中的绿色化学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绿色化学教育可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唯科学、唯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绿色化学教育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途径,并且通过以绿色化学的标准对现有的化学技术进行筛选,对不符合的技术进行改造和探索。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但要获得化学知识,更要获得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要具备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绿色化学不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种战略方针,一种指导思想,一种研究政策。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绿色意识,认识绿色化学对于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理解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绿色化学现代内涵。
2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教育的策略研究
2.1深入研究和科学改进教材实验,消除实验污染源,为学生渗透绿色化学意识
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会伴随有气体、液体或固体产物的生成,而这些产物中许多是属于有害或有毒的物质,特别是有毒气体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健康,而且逸散到空气中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因此,在一些有毒气体性质和制备的实验中,就必须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例如:在利用实验研究金属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时,若按照教材的实验操作,将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气体,危害师生身体健康和污染大气环境。如果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把此实验进行改革,(如图1所示),既可明显地观察到发生的现象,掌握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质,又能避免二氧化氮或一氧化氮的逸出,消除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并通过教学逐步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意识。
2.2 精心组装和整合教材实验,减少污染次数,向学生宣传绿色化学思想
组装整合实验是指通过调整实验的操作,把几个分散的实验组合成一个整体,连续做一个系列实验,同时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而且还能较好的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经济和环境保护意识。譬如,在无机化学学习中,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来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和学生所做的实验,均为“一个实验只用来说明物质的某一个性质”,要想完整地学习某一物质的整体知识,就必须通过若干个这样的单一实验来进行。这样做不仅多损耗了药品,浪费了时间,而且还增加了有毒物质扩散到环境中的机会。组装整合实验后,就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在讲授氨气的性质和制法时,教师往往会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氨气的溶解性及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讲授,这样会多次制取氨气,会使氨气多次污染空气。若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如图2所示),通过整合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演示,然后进行装置的分析讲解,既能达到讲授知识的目的,又能很好的避免氨气对环境的多次污染,在教学中向学生很好的宣传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2.3积极推行微型化学实验,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为学生增强绿色化学观念
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相比具有节省药品、实验现象明显、污染程度低或没有、安全等优点,开展微型实验充分体现了现代绿色化学教育观念,具体体现在于:微型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由于试剂用量的尽量减少,也就尽可能地减少了实验产生的“三废”;将预防化学污染的思想贯穿于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例如:在研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若用许多较为复杂的装置去研究,往往会在实验过程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硫这种有毒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对环境造成微量的污染。若借助注射器将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利用微量的医用青霉素试剂瓶进行实验(如图3所示),不仅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而且可以避免有毒气体的逸散,增强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
2.4努力开发原子经济反应,合理选择物质制备路线,为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理念
原子经济性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达到零排放。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助一些实验方案评价与设计类试题为学生逐步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例如:在探究硫酸铜晶体的制备方案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制备方案,然后进行评价分析,最后从原子经济性角度分析得出最佳方案为方案四。(如表1所示)
总之,在新课程的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素材,及时联系绿色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原理、树立绿色化学意识,逐步实现绿色化学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宁怀.微型无机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育[J].化学教育,2001,(l):1-4.
[3] 卢克,关于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与探讨[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8-9):34.
[4] 邓育红.绿色化学课程—化学教学的新理念[J].学科教育,2001,(10):12-13.
9.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结 篇九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是化学学科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因此是化学的学习中关键的环节之一。
通过本学期化学实验的学习与实践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学到了化学的知识,还增长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优良的科学素质。通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增进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树立了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定会受益匪浅。
具体收获如下(1)掌握了了布氏漏斗等更多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我觉得这事一种更加严谨研究方法和更加简单高效的试验方法。(2)通过实验我加深了对化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性能的理解;(3)我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现象以及处理数据的方法;(4)训练和培养了我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本学期老师生动的讲解加强了我对化学的认识与热情,其中的几个实验我有着更高的兴趣,即几个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社会化学,如硼酸锌盐的阻燃性的测定,固体乙醇的制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等。让我从化学中领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
至于化学知识在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当中的应用很多很多,比如飞行器制造中钛合金等材料等应用,飞行器燃料中化学知识的运用等等,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化学学习对自己今后专业方面学习的重要作用。
最后想说,我很喜欢本学期的化学实验课程,希望今后能再添加一些趣味实验,我相信化学实验课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有更大的收获。
班号:
学号:
10.基础生物化学课程心得 篇十
生物化学,顾名思义,就是生物学科里面的化学知识。基础生化,说明我们要学的东西,就是这些物质的的化学本质、结构、功能等等一些基本概念。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刚开始接触专业基础课的人来说,确实还是比较难学的。
一本厚厚的书,密密麻麻的字,N多复杂的公式和反应图示。看起来都头疼,却要怎么才能学完,怎样学好呢?记得小X老师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说,他考研之前将这本书读了很多遍,我们达不到老师的高度,毕竟我们不是化学专业的,但至少我们该以此为鉴,好好学习。
再复杂,再混乱的东西,都有其逻辑,就像我们的生化书。看起来比词典还复杂,但很庆幸老师将的时候条理很清晰,将所有的内容归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把每一个章节讲解成一个框架的结构,再将重点添加进去。生化确实很复杂,因为它的内容特别细致,而且连贯性很强,必须理解性记忆,联想型记忆,否则简单的死记硬背必定是徒劳无功。小X老师将内容架成体系,将有助于我们的理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至于课后,小X老师还给我们布置了一些思考题和一份读书报告。至于作业,数量不多,却很典型,督促我们进行课后思考与总结,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虽偶尔会抱怨作业不太好做,但我们知道,做作业是回顾课堂所学,熟悉课本,梳理改章节内容的好途径。至于读书报告,无非是想让我们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化,生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既有助于我理解,也让我们明白学习生化的意义,有助于我们端正学习心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生化,去了解生化的用途。也侧面督促我们学习生化,只有达到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熟悉,才有可能用其来分析实际问题。
关于建议,我只想说一点,生物化学学习起来确实有一点点枯燥,希望老师以后可以多举一些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或者多一点简洁的动画,让大家直观的感受到那些生理过程。
11.化学新课程教学方式初探 篇十一
化学新课程同传统化学课程相比,在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改变,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2 教师要改变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重建教学行为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比如“一言堂”“填鸭式”,要注重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和行为。在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探究:(1)有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优雅的、充满美感的环境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2)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3)认真准备活动所需要的资料或材料。在开展学生探究活动时,活动步骤设计要突出、详尽、完整、衔接有度,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实践能力。(4)努力创设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积极组织和参与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归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5)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特别是原认知能力。(6)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让“点”变成“面”,让每个学生能“闪闪发光”,增强其发展的信心、学习的动力。
据此,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3 在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分别反映了3种不同的价值取向。
自主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主要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1)强化基本概念教学,培养理解和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常常不被学生理解和运用,基于这种情况,在初中教学的初始阶段,笔者采用在概念教学中引入对“关键词”分析的方法。如溶液这一概念简单易记,但学生在具体运用时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针对此情况,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出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再加之举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溶液”的概念。(2)强化预习能力,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建立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因此有效引导学生预习,培养预习的能力和习惯尤为重要。例如:初中化学(鲁教版)教材中第4单元“燃烧与灭火”,知识内容简单,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笔者布置了预习提纲,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本节中已有的材料进行思考,然后对学生的阐述做出点评,特别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做出具体的评价。经过预习的实践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会学习确立目标的目的。(3)强化知识积累,优化学习过程。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结论性的知识解决问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要将溶液的浓度变为原来的一倍,只需将水蒸发为原溶液质量的一半即可。采用已被学生理解的结论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探究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例如:关于“分子的性质”教学就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在认识分子性质之前,笔者设置了4个学生实验:(1)蔗糖溶于水;(2)品红在水中扩散;(3)用大烧杯罩住分别盛有酚酞和浓氨水的2只小烧杯A、B的实验;(4)100 ml酒精与100 ml水相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出分子的性质。再如:初中化学(鲁教版)下册中“酸雨的危害”的教学是通过化学实验模拟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完成这样的模拟实验,形成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效性。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应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与能力的培养。如果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许多知识点的引入都是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给出的。在新教程的编写中也将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地渗透进去了。
合作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与团队精神,为学生在社会性群体中的适应做准备。例如:初中化学(鲁教版)上册教材第4单元第2节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运用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就比较适合。将学生分成3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第1组——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第2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第3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向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并记录实验测定的数据,然后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结论。学生的结论可能会和质量守恒定律不符,教师一定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所在,同时也要给予肯定,以增强其信心。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体现出学生的协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力。
12.化学课程 篇十二
多阅读书报、杂志、多浏览网络是积累化学事故资源的重要途径。诸如三氯生、苏丹红、SARS事件、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液氯泄漏事件、液氨泄漏事件、各种食物中毒事件、水污染事件、瓦斯爆炸、井喷事件、各种毒品、女儿国的成因、郑州假鸡蛋、三鹿毒奶粉、奥运化学、嫦娥一号等等很多都与化学有关的新闻或素材。只要经常留心、有意识地搜集, 整理成卡片, 就能在教学中直接或间接采用。
多对生活中的现象多做深入地思考, 多用化学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或事件, 做一个具有化学视角的有心人。
教师要对所搜集到的化学事件资源最好制作成卡片勤整理、归类, 把杂乱无章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按事件索引、按元素索引、按章节索引等归类贮存, 到时候才能快速提取、使用。我在硫的转化的教学中, 搜集、整理并成功运用了温泉浴、火山爆发、吊白块、乐山大佛受酸雨侵蚀的图片、工业制硫酸史、龙口毒粉丝等STS教育素材。
利用化学事故资源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采取专题追踪的方式, 通过对社会上化学事件的全面研究和追踪, 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而且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探索方法和探索精神、更能理解化学学科价值,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在氯气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专题追踪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新闻材料作为专题:《黑龙江依兰氯气泄漏事件抢险现场目击记》;《重庆氯气泄漏事件追踪》。
这两则新闻激起了学生脑海中的千重浪: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自来水厂用氯气干什么?为什么小小的钢瓶盛装了那么多氯气?钢瓶为什么能盛装氯气?为什么发生了爆炸?高压水枪喷出的水帘为什么可以消除氯气?火碱为什么能消除氯气?液氯和氯气是一种物质吗?液氯怎样变成氯气的?氯气怎样变成液氯?路旁的树上的绿叶为啥变成枯黄?氯气既然有毒, 干吗还制造氯气?氯气有毒, 能否毒死动物或人?氯气是如何制备出来的?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从这两则新闻, 你能得到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得到了氯气的哪些化学性质?除此之外, 氯气还有哪些性质?你运用了哪些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得到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你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氯气的性质的?教师进一步提出下面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泄漏现场的普通百姓, 你怎样来逃生自救?如果你是现场的抢险总指挥, 你怎样对消防人员提出指导意见?如果你是工程师技术人员, 或者工厂保管员或操作工, 你该怎样保存氯气, 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你是罐车司机, 你怎样防止事故的发生?
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将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 能够体会到化学科学的学科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科学素养, 利用新闻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 思起于疑, 探起于思, 知起于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问题和探究中产生。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不仅自觉、主动、积极地自主获得了有关氯气的经过讨论, 交流和研讨获得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 再通过如下的一系列实验探究,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探究和求知的乐趣,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与思考的快乐, 初步培养了化学学科素养, 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使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为将来的决策奠定了化学学科意识的基础。
13.化学分析精品课程 篇十三
一 课程特色:
1、围绕专项能力培养构建本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分析确定出学生应掌握的定量化学分析能力,以此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及能力培养方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2、以《定量化学分析》技术培训为目标实验教学方式
以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第一课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实验室先进的设备条件,边讲解、边演示、边实验、边训练,达到强化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三者融会贯通的目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实践需求,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平台。
3、实践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接轨
在综合实验和技能培训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而且达到了分析检验中级工的技能要求。二 课程地位:
本课程涉及的分析检验技术主要用于化工原料、中间产品及出产成品中高含量组分的分析,要求分析检验速度快,准确度高。三 课程改进方法
1、教学手段的改革
鼓励教师下载和开发多媒体课件,开发多媒体教材,合理选择购置多媒体课件,积极探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方法,注意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目前本课程已有完整的电子教案,所有内容均充分利用开发、下载及购置的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教材,采用多媒体授课。由于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大课堂讲解的容量,重点突出,内容简练,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丰富学生的专业词汇,以使学生能够看懂专业学术论文,并将本学科前沿及时贯彻到讲课内容中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教学应由传授知识转向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的教改思路,加强了教学方法的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和实效性,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单向式”为“双向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由“学会”过渡到“会学”和“会用”,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程实验、课程综合实验及相关内容的技能培训考核中,每位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三位老师和高年级学生随时在实验课堂上辅导学生,手把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考核中给每个学生不同的考核内容或不同的问题,逐人考核,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就业应聘及从事化学分析检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坚实的基本功,在学生的就业应聘考核中有突出表现。
特别重视与本课程相关内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要求指导教师认真准备好课题,学生在做论文之前先查阅资料,写出开题报告,试验过程指导教师认真指导,试验结束时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的论文,然后进行答辩。根据学生论文写作、实验结果、讲述、回答问题等方面给出成绩。通过这个过程及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教学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本课程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紧跟科学技术发展、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安排上实行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4.《有机化学》课程实验报告 篇十四
学号
成绩
日期
同组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名称:糖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一、实验目的:
加深对糖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认识。
二、仪器与药品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药品:(1)试剂:5%α-萘酚乙醇溶液、浓硫酸、10%硫酸溶液、Benedict试剂、10%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苯肼试剂、1%碘溶液等。
(2)样品:2%葡萄糖溶液、2%蔗糖溶液、2%淀粉溶液、2%果糖溶液、2%麦芽糖溶液、糖尿病病人尿液、10%乳糖溶液、10%葡萄糖溶液、10%果糖溶液、10%麦芽糖溶液、1%糊精溶液、0.5%糖原溶液
三、实验原理及主要反应方程式
糖类化合物又称碳水化合物,通常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
糖类物质与α-萘酚都能起呈色反应(Molish反应)。单糖、双糖、多糖均具有这个性质(苷类也具有这一性质)。因此,它是鉴定糖类物质的一个常用方法。
单糖及含有半缩醛羟基的二塘都具有还原性,多糖一般无还原性。具有还原性的糖叫做还原糖,能还原Fehling试剂、Benedict试剂和Tollens试剂。
蔗糖是二塘没有还原性,但在酸或酶的催化下,可水解为等分子的葡萄糖和果糖,因此其水解液具有还原性。蔗糖水解前后旋光方向发生改变,
因此蔗糖水解反应又称转化反应。用旋光仪可观察到旋光方向改变的情况。
还原糖存在变旋光现象,其原因在于α、β两种环状半缩醛结构通过开链结构互相转化,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用旋光仪也可观察到变旋光现象。
单糖及具有半缩醛羟基的二糖,可与苯肼生成糖脎。糖脎有良好的黄色结晶和一定的熔点,根据糖脎的形状、熔点及形成的速度,可以鉴别不同的糖。
部分的`多糖和碘(I2)液可起颜色反应,一般淀粉遇碘呈蓝色,而糊精遇碘呈蓝色、紫色、红色、黄色或不显色,糖原与碘一般呈红棕色,纤维素与碘不显颜色。
四、实验步骤
[注1]Molish实验的反应式如下: 糖类物质先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糖醛衍生物,后者再与α-萘酚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
间苯二酚、麝香草酚 二苯胺、樟脑可用来代替α-萘酚。其他能与糖醛衍生物缩合成有色物质的化合物,也都可以代替α-萘酚。
此颜色反应时很灵敏的,如果操作不慎,甚至偶尔将滤纸毛或碎片落入试管中,都会得正性结果。但是,正性结果不一定都是糖。例如,甲酸、丙酮、乳酸、草酸、葡萄糖醛酸、没食子鞣酸和苯三酚与α-萘酚试剂也能生成有色的环。1,3,5-苯三酚与α-萘酚的反应产物用水稀释后颜色即行消失。但负性结果肯定不是糖。
[注2]Benedict试剂的制备:
硫酸铜晶体(CuSO?5H2O4)17.3克,柠檬酸钠晶体
(C4H5O7Na?2H2O)173克,无水硫酸钠100克或Na2CO3?10H2O200克。
将柠檬酸钠、碳酸钠先溶于700毫升水中,可加热助溶,放冷。再把硫酸铜溶于100毫升水,慢慢倾入上述混合液中,不断搅拌,加水至1000毫升,必要时过滤,备用。
五、数据与结果(记录实验过程中测得数据及误差分析)
【化学课程】推荐阅读:
化学史校本课程教案09-08
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结06-12
物理化学课程改革07-01
初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11-23
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案06-15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08-01
高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方案12-03
无机化学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08-23
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设置11-18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知识竞赛试题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