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教案

2024-08-18

物质的密度教案(精选8篇)

1.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一

《物质的密度》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特性。

2、能通过实验探究努力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简单物理现象。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和图象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比较,认识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并由此建构密度概念,理解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种类的可行性。

3、通过查表和练习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3、关注日常生活,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乐于探索自然的奥妙。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教学难点】

难点是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准备】

教学演示准备:多个装有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的杯子。同体积的铜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准备:天平、砝码、刻度尺、体积成倍变化的三个物块(木块、铁块、橡皮块)多组。

【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法;

2、引导归纳,自主建构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主题:

师:我们可以从颜色,气味等特性来直接辨别物质,有时却很难,有没有其它特性能够让我们更加有效的鉴别物质呢?

新闻图片放送:

假“金元宝”骗取数十万(多媒体展示)逐次出示实物或图片:

1、酱油、醋、酒、自来水、盐、糖。

2、同体积的铜块、铝块

3、同体积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

4、体积悬殊的铜块、金块(多媒体展示)师提问与引导:

1、你怎么辨别它们呢?

2、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吧!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取大小悬殊的两个砝码,请学生比较他们的质量大小。师提问:你是怎么判断的呢?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探究?

学生通过看,尝,闻,掂,甚至咬等多种活动来辨别物质的种类。(说明:来自身边的这些物体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非常乐于参加这样的活动,所以很快就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师鼓励和引导:数学中我们是如何分析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关系的呢?

生猜想:同种物质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关系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师巡回指导,及时提醒

生交流思想,商讨做法,拿出方案 实验探究,收集数据,分析交流(注:全班分三大组,三人为一小组,甲组用大、中、小三个木块进行探究,乙组用大、中、小三个铁块,丙组用大、中、小三个橡皮块)

论证猜想得出结论 展示、分析、评价。发现问题建构概念

交流成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木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铁块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3、橡皮块的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是成正比关系的,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约)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自习,帮助学生交流,协助学生建构。(注:作布白处理,给学生留足思考和自主建构的时间)

3、建构密度概念:

(1)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一个相同的量,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这个比值来鉴别物质的种类,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2)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我们把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即密度=质量/体积。(ρ=m/V)(3)密度的单位是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合在一起的,每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什么?应该怎样表示密度的单位。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我们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应用演练固化新知 投影4道应用练习:

1.通过查课本密度表可知:金的密度为______,它的物理意义是_____。

2.相同体积的金块和铜块,_____的质量较大,这是因为______。3.10m3 的大理石它的质量是多大?与多少m3 的水的质量相等? 4.小民的妈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小民很想知道这条项链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如果小民测得这条项链的质量是10g,体积是0.7cm3,则这条项链的密度是多少g/cm3,合多少kg/m3?它是不是纯金制成的呢?

结束语 提问与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感到什么地方还有遗憾吗?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值,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国际单位制:千克/米3 密度

的一种特性。

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求质量

2、求体积

3、鉴别物质

常用:克/厘米3

换算: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值,反映了物质本身2.反映了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密度可用 计算,但ρ与m、V无关。

2.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二

一、物质密度的不变性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对同一种物质来说, 它的密度大小不随它本身的质量、体积、形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 把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截去一半后, 问密度是否变为原来的一半?设原铁棒的质量为m, 体积为V, 则它的密度。由于铁棒粗细均匀, 截去一半后, 质量减小为;体积也相应地减小一半为;则剩下铁棒的密度。也就是说, 铁棒的质量和其体积之比仍不变。依此类推, 如果我们将铁棒用钢锉锉成铁屑, 或将铁棒用钢钻打制成铁管, 它们的体积和质量都相应地减少, 然而铁屑中、铁管中铁的密度仍然跟铁棒的密度相同。如若把这根铁棒弯曲变形, 它的质量和体积都不发生变化, 则其密度也不变。

由此可见, 密度公式与单纯的数学式不同, 要受到物理含义的制约, 不能误认为物质密度跟质量成正比, 跟体积成反比。

二、密度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是不同的。但是从课本的密度表上可以发现:煤油和酒精, 冰和蜡, 铝和花岗岩等的密度值相同。这表明它们在这一方面的特性相同, 而在其他方面如形态、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等等就不一定相同了。鉴别时就要借助其他特性加以分辨。由此说明,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但不是唯一特性。

三、物质密度的可变性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它与质量不同。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只要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未改变, 则物体的质量大小不因其形状、温度、状态 (固态、液态或是气态) 以及物体所在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但是, 物质在外界条件如温度、状态、压强等改变时, 它的密度值也相应发生变化。

1. 由温度改变引起密度变化。

将一钢块放在炉火中加热一段时间, 由于质量是物质的属性, 不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但铜块的体积由于受热膨胀, 体积增大, 从而造成红热的铜块密度减小。给冷水加热变成热水, 或者热水冷却成冷水等, 都属于这种情况。

2. 由状态改变引起密度变化。

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 从液态变成固态, 由于发生了反常膨胀, 体积增大, 密度变小, 由水的密度1.0×103千克/米3变成冰的0.9×103千克/米3。再如水由于温度升高, 受热膨胀, 分子间隙增大, 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密度从水的1.0×103千克/米3变成水蒸气的0.6×103千克/米3。

3.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三

关键词:密度;测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6-3

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测量物质的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测量物质密度时,因使用的器材不同,所用原理、方法也不同,再加上这部分题目比较灵活,开放性较强,因此,这类问题常作为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出现在各种练习卷及物理竞赛中。而学生在掌握这些问题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在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梳理,从而可使学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掌握物质密度的测量方法。

1 利用密度的定义,测物质的密度

根据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即ρ=m/V,只要我们测量出了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就可以测量出物质的密度了。这种方法是测物质的密度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初中必须掌握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题目的特点是题目中都会有直接(间接)测量质量和体积的工具。

例1 如何用天平、水、量筒、细线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或用天平、烧杯、量筒来测某种液体的密度)

分析 从例题要求看,目的是测出金属块的密度。而测量工具有天平(可用它来测量金属块的质量),水和量筒(可用来测量金属块的体积)。则可根据密度公式(ρ=m/V)求出此金属块的密度。

解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

(2)将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将它完全浸没在量筒中水里并记下此时水的体积V2;则物体的体积V=V2-V1。

(4)利用密度公式(ρ=m/V)求出金属块的密度。

2 利用压强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例2 用U型管、刻度尺、水,测油的密度。

分析 由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可知:液体产生的压强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因此,这为测密度又提供一种原理。但因压强不容易测出,故需用已知密度的液体,使它与待测液体产生的压强相等,即:ρ1gh1=ρ2gh2,只需测得液体深度。根据上述原理测密度的基本器材是U型管,但用其它适当器材也行。

解 测量装置如图1所示,其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从U型管两边端口分别倒入适量的水和待测液体;

(2)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各液面到两液体分界面的高度为:h1、h2。

(3)计算:ρ水gh1=ρ液gh2,

∴ρ液=ρ水h1/h2。

3 利用浮力的有关概念测密度

浮力是初中物理中很重要的知识,它的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利用浮力的相关知识帮助我们测量物质的密度,具体应用可以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3.1 利用浮力的测量方法间接测量物体密度

例3 请用弹簧秤、细线、烧杯和足量的水测出一金属块的密度?

分析 该题目中不难利用弹簧秤测量出金属块的重力而得到物体的质量,但是没有直接测量物体体积的工具,因此难点就在物体的体积。而根据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及浮力又等于物体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液体中的视重差,即F浮=G-G′,从而通过计算浮力,求得密度。本例的特点就是利用浮力突破物体体积这一难点。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解决这个题目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用细线和弹簧秤测出此金属块的重量为G;

(2)将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悬吊在弹簧秤下端(不碰到杯底),测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G′;

(3)根据称重法测物体所受到的浮力:

F浮=G-G′,

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由于浸没,物体体积V=V排=F浮ρ水g=G-G′ρ水g,

则金属密度:

ρ=mV=GVg=GG-G′ρ水g•g

=GG-G′•ρ水。

3.2 利用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与浮力相平衡这一原理,测物质密度

例4 给你足够的水及一只量筒,怎样测定小瓷酒杯的密度(酒杯的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及密度表达式(用实验所测得物理量表示)(南京市中考试题)。

分析 通常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是: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本题中没有给天平,只给出水和量筒。而由题目中的条件不难想到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难点就在于物体的质量。但是根据题意,联系实际可以知道酒杯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用量筒可以测出酒杯浮在水面排开水的体积,可算出酒杯受到的浮力(即等于酒杯的重力);当酒杯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可以测出酒杯的体积。

3.3 利用物体悬浮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5 利用天平、量筒、烧杯、水、盐和小木棒测一颗花生米的密度。

分析 在本题中提供了一颗花生米,但是由于其质量和体积很小,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它的密度,必须利用条件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测。引导学生思考有盐有水,如果还有鸭蛋,会联想到什么?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咸鸭蛋,从而找到方法。在烧杯中装适量的水,加盐,使花生米悬浮,根据物体悬浮时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相等,再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就可以了。

3.4 “土密度计”法

例6 粗细均匀的小木棒,一些铁丝,刻度尺,足量多的水,烧杯和牛奶,测量牛奶的密度。

分析 (1)用刻度尺测出均匀小木棒的长为h0。

(2)在均匀小木棒的一端绕少许铁丝,使其能直立地漂浮在水中及牛奶中。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其露出水面和露出牛奶表面的高度分别是h1、h2。

(4)计算:两次均漂浮,

∴F浮1=G=F浮2

∴ρ水g(h0-h1)=ρ液g(h0-h2),

得ρ液=h0-h1h0-h2ρ水。

4 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测密度

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工具,而它的本质就是等臂杠杆,因此可以利用杠杆来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解决题目中没有天平的密度测量问题。

例7 小明在家中找到了一把均匀直尺、一些细线、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铁块和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以及一些水,他想用这些器材测出这一小石块的密度,请帮他想一办法,就用以上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

分析 初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举例应用,所得到的器材都不是测物质密度的基本器材,而且与物质密度相关联的质量、重量、体积等物理量在这儿也无法测量。分析题目所给器材,其中有一把均匀直尺,那么,我们知道尺的基本作用是测量物体的长度,但题目所要求测量的小石块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因此,可以看出刻度尺在这儿应有其它用途。下面我们先举一例子说明其基本的原理:一均匀直尺(设每格长为L)支于中点O,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它的左侧悬挂一钩码,右侧悬挂一矿石。这时,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把矿石浸没在水中,为了使直尺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把钩码向支点移动了一格。试求此矿石的密度?那么,在这个题目中很明显应用到了杠杆平衡的知识,主要有两次杠杆平衡。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F1•L1=F2•L2)。

如图2,在第一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3L=G矿•7L,

则:3G码=7G矿。(1)

如图3:在第二次杠杆平衡中,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G码•2L=(G矿-F浮)•7L,

则:2G码=7(G矿-F浮),(2)

由(1)、(2)两式可知:G矿=3F浮。

根据物体重量与质量、体积、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ρ矿石gV矿石=3ρ水gV排,

又由于矿石浸没在水中,则:

V排=V矿石,

可得:

ρ矿石=3ρ水=3×103千克/米3。

由上边的分析当然就知道了本题目中直尺的作用就是可以作为杠杆来使用从而测量物体的密度了。

从以上的几个实例分析及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要能比较容易解决物体密度的测量问题就必须要熟练掌握各知识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多角度入手,综合分析,明确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四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和技能

 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 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 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3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三、发展空间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用托盘天平测量多个硬币的质量,然后用量筒测量体积。体积的测量方法也很多,学生自己选定。要求写出选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0.5元硬币密度约为7.7克/厘米3,它是由合金材料制成的。

2.已知密度、质量,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体积。

(二)“走向社会”指导

课题1:实验分析金属的一些属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5.探究物质的密度课件 篇五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密度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教材从识别自然界的各种物质谈起,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密度的概念,并鼓励学生通过认识一些物质的密度,解释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生活现象。密度知识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②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②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

1.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天平与量筒的使用过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测量知识与方法;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2.学龄特点初中生的独立意识较强,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较大;思维特点已经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最好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组织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②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通过密度概念的得出,渗透科学思维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密度的概念是今后学生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从知识的角度看,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以下机会:

1.独立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分析归纳。

2.操作、尝试的机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伊始有了较高的学习情绪。

2.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展示四组图片:金条和铜条,有机玻璃和普通玻璃,银器和不锈钢制品,自来水和海水(可以用盐水代替)。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识别这些物质呢?结合学生的各种回答,引入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密度。

·猜想与假设

6.《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篇六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7.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七

直流电法是一种最简单, 最流行的物探方法, 它被广泛用于找水, 找矿, 找溶洞, 找地质构造, 找墓, 找地质灾害点等很多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 从20世纪后期出现了反演算法和多通道、多电极的数据采集方法。这两个技术的出现给直流电法勘探的精度和效率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可以称之为超高密度电法-电法勘探的革命。本文将介绍超高密度电阻率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电阻率数据二维反演方法, 并给出了在送电线路地质勘测中的应用实例。

2 野外工作方法及电阻率数据二维反演方法

2.1 野外工作方法

普通电法仪器一般是进行单通道数据采集, 供电电极AB通一次电, 然后测量一次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位差, 最后算出视电阻率值, 完成一个数据的采集。如下图, 如假设我们用偶极法来采集数据, 我们要采集如下图的一组数据, 即AB-M1N1、AB-M2N2、……AB-Mn Nn。如果用普通电法仪器那么工作顺序如下:

(1) 、AB通电测电流, 同时测M1N1间电位差, AB断电;

(2) 、AB通电测电流, 同时测M2N2间电位差, AB断电;

(3) 、……

(n) 、AB通电测电流, 同时测Mn Nn间电位差, AB断电

从以上工作流程可以看出, 要采集这n组数据, 就要给AB通n次电。实际上这n次所测电流在理论上应保持不变, AB通电后所形成的电场也保持不变, 但所用时间却是n次AB通电时间。如果用多通道技术进行数据采集, 那么对以上n个数据, 只需要在AB上通一次电, 就可以同时测得n个MN间 (M1N1、2N2、……Mn Nn) 的数据, 仅用了一次AB通电的时间。这样一次通电后就可以测得一组数据, 所以叫多通道数据采集技术。多通道数据采集和单通道数据采集在原理上并无两样, 但是由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单通道数据采集思路, 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缩短了工作时间。

超高密度电阻率法不受普通电法电极装置和数据采集方式的限制, 只需布置好电极, 连接好仪器就可进行勘测工作, 在数据采集上再也不用沿袭传统的数据采集方式, 而可以随心所欲的在反演网格上布电流点和电势点。为了避免数据采集的片面性, 我们采集了几乎所有可能的电流点和电势点的组合。这样既不用顾及某种数据采集方式上的优缺点, 也使数据采集标准化。这就使得数据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2.2 电阻率数据二维反演方法

在所有实际的直流电法勘探中, 对于每一个数据点都必须用4个电极 (无论二极、三极或四极法) , 才能测得一个电流值I和一个电压值V。另外根据ABMN4个电极的位置可以算得一个几何参数K, 人们称ρ=K×V/I为视电阻率。由多个数据点所测的数据所计算出的被放到剖面图上不同位置的视电阻率组成的图象, 被称为视电阻率图。以前人们对直流电法数据的解释就依据此视电阻率图。视电阻率虽然不是地下岩石的真电阻率, 但却是地下电性不均匀体和地形起伏的一种综合反映。在电法勘探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也是普通电法勘探的最终成果图。

对同一地电模型, 采用普通电法的不同电极装置和数据采集方式,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图大不一样。各种方法的侧重点不同, 在实际勘探工作中对于电法类型的选择, 往往成为电法勘探的一个难点;在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较为复杂时, 用普通电法的不同电极装置和数据采集方式, 所得到的视电阻率图就不能很好的反映地下不同地质构造异常。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 作为一种可以直接反映地下不同物质之间物理特性 (电阻率) 差异的电法勘探数据处理方法, 反演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知电阻率的空间分布求电场分布的过程称为正演或解正问题。反之, 已知电场分布求地下电阻率分布的过程则称之为反演或解反问题。

电法反演的基本方程式

已知模型的电位差和电极ABMN的位置, 则可算出电极MN之间电阻率分布情况。超高密度电阻率法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视电阻率概念。而将所采集到的数据直接反演成真电阻率剖面, 可真实的反映出地质异常体的位置和大小。在完成了二维反演后, 可用Surfer for windows等成图软件, 将反演结果用等值线图或层析图像展示出来。

3 应用实例

3.1 工程概况及地质概况

兴安生物质电厂位于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百里村。厂址区域内的上覆为粘土层, 下为全风化粉砂质泥岩和白云质灰岩, 根据钻孔资料显示, 该区域基岩面起伏较大, 且基岩面处岩溶较发育。

3.2 野外工作布置及资料解释

测线布置尽量与地质剖面线重合, 同时要避开建筑物综合考虑地形起伏情况, 按网格状布置。野外数据采集时总电极数64根, 采用3m和6m两种极距, 供电电源使用12V蓄电池, 采集完成后用上述方法进行反演, 得出电阻率测深平面剖面影像图, 如图1~图4所示。各层的电阻率不同, 其中覆盖层电阻率为20Ω·m~900Ω·m;强岩溶发育带电阻率为50Ω·m~250Ω·m;灰岩电阻率100Ω·m~1000Ω·m。通过对厂址区4条高密度电法剖面电阻率异常带分析, 异常分为三类:a.异常呈“O”低阻闭合圈, 该类异常发育在基岩面1.5m以下, 为溶洞, 泥质充填, 顶板厚度>1.5m;b.异常呈“V”低阻带, 该类异常发育在基岩面附近, 为溶洞, 泥质充填, 顶板厚度<1.5m;c.异常呈“U”低阻带, 该类异常发育在基岩面附近, 为岩石较破碎, 局部溶沟、溶槽较发育。

结束语

超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工程地质勘测中, 尤其在灰岩区域, 采用钻探勘察工作量较大, 成本较高。电阻率影像法能提供高分辨率的电性体空间分布影像, 运用超高密度电阻率法方法与钻探相结合, 既节省了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为灰岩区地质勘测提供了很好的勘测手段。

参考文献

[1]王兴泰等.工程与环境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6, 108-131.

[2]阮百尧, 单娜琳.电阻率影像法及在水文和工程地质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 2000 (, 1) .

8.物质的密度教案 篇八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分子的认识,能用分子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2)通过分子的学习,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永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微观粒子的学习,体会研究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方法上的不同,建立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联系,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分子概念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和微观想象;

(2)能掌握分子的性质,能用分子性质解释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的存在,建立分子运动的想象,并逐步体会他与宏观物质运动的不同点。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指导阅读、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2)教学用具:滴瓶、试管、烧杯、医用注射器;浓盐酸、氨水,无色酚酞、品红。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面我们来关注两个实验。

[探究活动]【实验1】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现象:教室里充满了香水味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

解释:香水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教室充满香气

【实验2】取少量品红放于装有水的烧杯中

观察: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最终整杯水变红

问题:为什么整杯水会变红呢?

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的,品红是由品红的分子构成的,品红的分子不停的运动进入到水分子中, 因此整杯水变红。

[板 书]: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过 渡]:既然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呢?

[投 影]:经测定:1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3×10-26Kg,体积只有约3×10-23cm,在1cm3的小容器里,竟可容纳3×1022个水分子。一般来说,1cm3的水有20滴,假设你每秒钟可数4个水分子,每天24小时不停的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也要数上1万3千多亿年!

[板 书]:2、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过 渡]:我刚才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绕教室一周,后排的同学有没有闻到香味呢?香水并没有和后排的同学直接接触,那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呢?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六个小组

[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

[教 师]:来回巡视,并及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现 象]:酚酞变红。

[结 论]: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

[演示实验]:【实验2-5】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B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C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C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A杯中的溶液由上向下逐渐变为红色。

解释:C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杯中使溶液变为红色。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性质。

[板 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提 问]: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生活中说明分子运动现象的实例呢?

[教师作出评价]:

举 例:湿衣服晾在太阳下比晾在阴凉处干得快为什么呢?

讲 解:分子运动的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过 渡]:1+1一定等于2吗?将1体积黄豆和1体积绿豆混合,所得体积是否是2体积?为什么呢?

假 设:1粒黄豆为一个A分子,1粒绿豆为一个B分子,那由此说明分子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实验]:试管先装入一半水在慢慢注入一半酒精,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后倒置。

[教 师]:来回训视,并及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现 象:总体积小于一试管,拇指有被吸得感觉。

结 论:(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过 渡]: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是不同的。

[学生实验]:由两位同学各拿两只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哪只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请你解释。

现 象:吸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

解 释: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容易压缩。液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不易压缩。

[小 结]分子具有的一些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板 书]:

上一篇:话题作文“母爱”写作指导下一篇:情感类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