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2024-09-29

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共17篇)

1.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一

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数学这一学科的学习需要严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思考问题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盲从,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中,很多定理或是公式的运用都是分情况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到分不同情况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运算中的严谨。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不提醒学生注意b2-4ac的值,让学生自己在演算和验证的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这样能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学习中的严谨性,并且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有批判思维就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敢于想、敢于说才能培养批判思维。同时,在习题处理的时候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独立的看法,不盲从别人的解题思路,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打开思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时候,因为定理之间很容易混淆,所以学生不免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在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和批判性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把实践的过程交给学生完成,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作用。

鼓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探索。

例如,已知点P(x,y)是圆(x-3)2+(y-4)2=l上的点,求y/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本题如用参数方程,直接用点在圆上的性质,则解决过程较繁琐,若能打破常规,做恰当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设k=y/x,即求直线y=kx的斜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再进一步引导,求(y+1)/(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可把定点分圆上、圆内、圆外几种情况进行讨论,则对求y/x之类的数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2.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 (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 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 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 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 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 辨明数学关系,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主要是培养正确迅速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 教师狠抓计算正确率, 要求百分之百正确。落实到学生身上, 一是认真审题, 画出重点词;二是题题有验算;三是错题当日改正。落实到教师身上, 是及时强化, 做到每天当堂批改作业, 对的打对号, 错的打问号, 让学生在运算中获得及时肯定与否定, 从记忆到思维, 建立一个及时刺激、加强正确的条件联系。在正确的基础上抓速度练习。到中高年级, 强调在运算练习中把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结合起来。同时, 还要注意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方法, 且不可机械训练。

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主要训练小学生思维活动的应变能力。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不仅是培养学生品质灵活性的好方法, 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其教学的步骤和方法是:抓学生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 使每种旧知识都是新知识的基础, 每种新知识又是在旧知识基础上获得发展的。在培养发散思维时, 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通过让学生认识数量关系进行培养。第二步,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思考能提出哪些问题。第三步, 进行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训练。每堂课上都精选例题, 使学生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灵活运用, 以便在思维的灵活性品质上有所发展。

三、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善于透过问题的表象, 深入问题的实质的能力。主要是数的概括能力, 对各类数的顺序和大小的理解, 对数的分解组合能力, 如:认识数的实际意义等。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一是在应用题教学中, 紧紧扣住简单应用题的11种类型, 使学生领会每种类型的解题原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 逐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条理化, 这是提高思维深刻性的关键。

四、思维独特性的培养

主要是结合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把独立思考作为低年级的学习“常规”加以训练, 提倡新颖性。让学生自编应用题, 以此突破难点, 使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教会学生11种编题方法。自编应用题, 体现了独立性、发散性和新颖性等思维独创的特点。按不同难易程度的编题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练习, 随年级升高, 不断增加编题难度, 以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五、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训练学生思维的分析性, 对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进行分析, 对提出的假设、计划、方案进行分析, 对思维结果进行分析, 直到思维活动结束为止。结合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使其做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注意对小学生思维策略性的培养, 使其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 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不断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使学生养成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产物, 任何数学知识都是思维的结晶。数学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 即数学思维的品质。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数学思维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决定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者结合教学实际, 阐述了从不同的角度, 运用引导概括、一题多解、手脑并用、开放空间、克服盲从等方法, 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3.谈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与培养 篇三

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提高思维品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品质离不开数学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优化概念的形成过程

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满足对概念定义的机械背诵。尽力让学生自己发现真理,弄清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条件结论的逻辑联系,能独立作出证明,明确定理、公式与其它知识之间联系,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逐步把握知识的逻辑结构。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和解决,而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优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思维不囿于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换向,灵活调整思路以克服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联想,第开发散,培养灵活思考进退自如的思维习惯。

对于差异进行分析,善于发现思维中的矛盾和漏洞,提出改正错误的方法。通过典型错误的分析,引导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回顾和反思,自觉调控思维过程,通过解题思路或方法的自我评价,提高辩析正误的能力。通过发现反例的训练,进行数学严密性与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三、优化情感教学

1.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藏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在数学教学中,第一,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举,激发他们的求知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2.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传统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3.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合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4.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5.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技能”的优劣衡量的。对于后进生,认知上要给予低坡度,情感上要给予多激励。教师们必须“从最后一名抓起”,应“大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改变对差生的态度,增加对差生的情感谢投入,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心,爱心和诚心。心灵的沟通会使学生普遍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从而一改数学课的沉闷气氛。对于优秀生,认知主要给予高挑战,情感上要给予严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题目的设计要有坡度,一般的知识点,集体过关,而其中蕴涵的难点,自然给尖子生挑战。在集体研讨过程中,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学会欣赏。

四、优化数学语言

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上应把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有机结合,相互印正,便于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通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注意思维的合理性,避免走弯路,出奇制胜。教学中要注意思维块的积累,熟练地应用思维块是达到思维敏捷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学上应充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萌芽,千万不可泼冷水,这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编题,变更条件,考察结论的变化,通过定理的引申、特殊化、一般化引出新定理,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通过归纳、类比提高发现问题作出猜想的能力。通过对猜测想的否定,提高发现反例的能力;通过对猜想的肯定和论证,提高发现证明思路的能力。通过探索性、开放性作业,培养初步的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内容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探讨,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4.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四

数学思维品质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时表现出的智力特点或个性特征。在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要把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各年级的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

因此,要培养学

5.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五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学习时间长,分量也最重,它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品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学生对计算教学却比较厌烦,计算错误率普遍较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算理进行灵活地计算。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在计算教学方面的一些体会。

1、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感悟“算理”掌握算法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原理。在教学中老师们普遍认为,让学生理解“算理”比较复杂,意义不大,所以有的教师干脆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算”,省去理解“算理”的教学环节。其实,“感悟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以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教学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略引导学生对算理的教学,这种急功近利的教法,不但违反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与深层感悟的机会,长远甚至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清楚知道,“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单是强调“算理”,能理解了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单是强调“算法”,“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犹如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很难稳固。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这是计算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经历过程来感悟“算理”掌握算法

任何新事物的认识,都是由旧引新的过程,数学的特点犹为突出,算理可以说是学生已有的“旧知”,在计算教学中某些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已探究领悟、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感悟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全面的了解,要对教材内容作细致的分析,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找准时机,巧设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走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感悟出数理,探究出计算的新方法。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在引导“14×12”的竖式计算时,教学中教师充分抓住竖式中“14”的转接理解,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中。有学生说:“因为12中的1是表示10,1×4实质是表示10×14等于140,”有学生说:“14后面还有一个隐形的零。”本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向“两位数乘两位数”新旧知识跨越,也是小学生学习计算的重要转折点,如果教师找准了这一关键的连接点,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只有根据学生已有的“旧知”,并与抽象的竖式计算建立起联系,从而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清晰理解竖式的算理,才能真正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3、通过新旧知识迁移,让课堂现场“生成”算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本质。(数学家哈登伯格名言)”传统计算教学,是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依照例题的方法去理解、模仿、熟练,而不是学生探究、发现、“生成”出数学方法来,这是“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教学思想上的本质区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重视处理好“教师预设”与“课堂生成”这组相对的辩证关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和寻找真理。如以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想出“10+2=12,14×10=140,14×2=28”的方法,只要把它们竖式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悟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方法应注意问题。“生成”与“预设”是相对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思维碰撞的动态过程,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往往会生成一些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的预设越有效,课堂的动态生成就越丰富。如果教师能善于抓住这些生成点,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究和交流,就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6.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 篇六

在教授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规范化,必须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解题步骤要正确,教学方法要灵活而艺术,让数学教学在学生愉快的体验与参与过程中共同完成。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要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所必需的,对那些其他课学习成绩优秀而数学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数学能力的发展,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数学,共同进步,有效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讲与学互动,倡导主体意识

传统教育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重点,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课堂教学进程实施有效的调控,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及其内在的规律,对概念的形成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反复演示,直至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接受为止,从而实现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提供了技术保障,利用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等优势,能够把常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做教与学的引路人,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督导工作,要积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教师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设计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利用网络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可以对数学难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索一些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数学课堂,先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文化情境教学,对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加形象化地理解数学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小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提高数学教学培养孩子们从小磨炼意志、树立攻克难题的决心,培养勤学苦练的顽强斗志,勇于攻克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践,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对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必须以良好师德和高度责任感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培养小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实施情境化教学,争取做到以教促学,共同参与探讨,有利于研究探索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三、构建和谐教学气氛,培养探索精神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创设富有生活特色的文化情境,为小学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小学数学教师要针对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点,首先要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知识的兴趣,获得快乐,同时要十分注意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时候一句赞誉学生的话,就像精神营养剂一样,能够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信息,能够让那些好学生做到更加有信心学习,能够焕发全体学生的精神面貌;相反,在数学教学课上,有时候教师随意对学生批评一句,可能导致孩子一整天不愉快的情绪,或者使小学生产生不愿意学数学课的逆反心理,时间长有可能产生厌倦情绪。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而敏锐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优势和闪光点,并且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和鼓励,让客观的评价语言在孩子们心灵上的燃放出强大助推力,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学生,就随意批评,那样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消积极性。而客观而恰当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是由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更为关键的是由教师的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心理品质决定的,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切记不能把个人的情绪掺杂到一起,千万不要有任何私心,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共同配合,协调发展,教师只有把自己的高素质渗透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在孩子们中间树立起威信,才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有效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数学应用意识,结合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提高小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小学生良好数学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实现以点带面,有效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数学运用意识、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尝试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浓厚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途径。

7.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七

关键词:思维品质,有效提升,教学方略

思维品质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如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等。相关调查显示, 如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主能动地发展思维品质, 乃是目前小学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试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一课为例, 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主体性教学方略, 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一、静待花开———挑起思维品质主体性培养的“序曲”

英国教育家迪恩斯认为:“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应该依靠自己的经验, 而不是依靠教师的经验。”所以, 课堂学习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向他们提供有数学思维含量的活动机会, 引领他们主动介入数学学习的过程, 以此挑起学生的思维经验, 使思考在活动中深入。

【课例回放】首先我以提问的方式直奔主题, 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相关思考。如: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看了课题, 你想了解些什么?接着让学生拼摆图形, 并进行相关思考。如:课前老师请大家用8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去拼一个长方形, 并有序记录结果, 我们来作个交流。交流:你是怎样拼摆的, 说说你的拼摆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 课件依次出示相关图形和算式, 并形成表格)

师 (质疑) :那可不可以一行摆5个?为什么?

生:每行摆5个, 摆不成长方形, 没有哪个数乘5等于8。

师:8不能由若干个5来组成, 它会有余数。 (图形演示)

紧接着引导观察, 如:仔细观察这样的一些数, 与8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测学生的回答:1、2、4、8这些数都是8的因数, 而8是它们的倍数。

师 (质疑) :要想成为8的因数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师 (评价) :同学们很有迁移能力, 原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回顾此段, 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的活动, 从直观和具体的活动中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这既是复习铺垫又自然引入新课。而在交流中, 我特意提醒学生思考:“有没有每行摆5个的拼法?”让学生体会到“以5为单位量, 不能合成8”, 5就不是8的因数。这样的编排思路, 既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也能使学生对于“倍数和因数”的产生有一个丰富而直观的认知基础。

这样静中有动的思维过程, 能让模糊的经验变得清晰起来, 让片面的问题变得完善起来, 让零散的知识变得结构化起来, 引领着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促使着经验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基于此, 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得到新的发展, 学习也才会出现“静待彼岸, 陌上花开”的美丽意境。

二、静展花艳———凸显思维品质主体性培养的“内核”

“内核”寻其解释为“最主要的中心部分”。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处于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位置, 它富有再生和迁移的意义, 是赖以支持其他知识点的知识。所以, 教师要将数量众多的一般性知识“聚焦、固着”在相关的核心知识上, 围绕核心知识进行深加工、精安排, 从而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自身的学习感悟, 以此凸显数学核心知识的引领价值, 从而提升学生敏捷的思维品质。

【课例回放】当学生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之后, 笔者就着手系统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寻找30的因数, 并展示了其中三位学生的作品。如下:

让学生通过展示、评议, 形成思辩的过程。在此其间, 我便质疑:三位同学在找因数时, 都不约而同地借助了一个什么方法?顺势引出用乘法或除法算式来帮助思考。紧接着, 进行比较分析。

师:观察这张表, 三栏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

生1:它们都是有序思考的, 都是从1开始找的。

生2:都是根据算式一对一对地找因数。

师:那又有何区别呢?

生1:小张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小云则是一对一对写的。

师 (质疑) :就写的过程看, 哪一种更好一些?

生1:我觉得小云的好, 她一对对找比较准确、简洁。

生2:我也觉得是小云的好, 一个算式写两个因数的话就不会遗漏了。

(此时, 班中有半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但没等我提问, 第3个学生立即质疑道:老师, 我觉得她的写法虽然感觉挺好, 但不是最好的。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有很多个的话, 就会显得有些乱。

师:经过你们的评析有什么新的想法?

生3:我认为小张的写法好些, 虽然看上去小云的思维方式占了上风, 但小张这种写法体现了有序的思考, 其实她刚才也是根据除法算式一对对找的, 只是写的时候从1开始排列, 按从小到大顺序写的。我认为:这样的书写过程就显得比较清楚, 值得推荐。

(一语惊人, 全班顿时鼓起掌表示同意, 自然的表情融入, 也令实践体验变得更为深刻)

随后, 我总结道:是的, 从数学的角度看, 按顺序写比较有序而清晰。

三、静留花香———提升思维品质主体性培养的价值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体验及本质的逐步深化过程。它建基于学生的“生活化经验”, 发展于学生的“过程性探究”, 最终提升于学生的“建构性理解”。如此的经历, 可把冰冷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其鲜活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过程、感悟知识, 继而经历从幼稚到逐渐成熟的思维品质的成长。

【课例回放】

1.认识“倍数和因数相互依存”。

出示:以5×2=10为例, 你能完整地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

生:5是10的因数, 2也是10的因数;10是5的倍数, 10也是2的倍数。

再出示:40÷4=10, 同桌互相说说。

2.内化相互依存关系。

师:根据“10是40的因数”, 你能推想到什么?

生:反过来, “40就是10的倍数”。

师:根据“10是5的倍数”, 你又能推想到些什么?

生:反过来, “5就是10的因数”。

质疑:观察两句话, 有没有更深的体会?

指出:10当指向40时, 它是40的因数;当指向5时, 又是5的倍数。那10这个数到底是因数还是倍数, 这个身份是固定的吗? (概括相互依存关系)

3.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回顾因数和倍数的例子, 用韦恩图表示。 (图略)

4.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略)

有了前段知识经验的积累, 此段中的自主梳理, 则是知识经验的一个深化和发展, 是感性经验提升到理性的理解, 是实现师生间共同成长的教学历程。

8.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八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品质 培养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思维的自觉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现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问题的习惯。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最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出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练,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小学生由于受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由于所学知识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差。

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注重综合性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中《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注意变式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第二册《认识图形》一节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之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3、注意一题多解。

如:小学数学课本第三册的第37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3×( )=( )×( ) ( )×( )=( )×( )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4、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的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5、注意总结规律。

如:在“一位、两位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习了竖式计算的法则,那么,在学生学习万以内的数加、减法竖式法则时,应通过学生自学和练习,引导学生应用迁移规律,自己总结出多位数加、减法的竖式法则。让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9.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九

《小学数学练习活动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2009 年春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执笔:房小科 【指导思想】 以总课题2009 年春学期研究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本课题实施方案为依据,深刻反思总结前一阶段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取得的经验,结合本校数学教研活动,把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迁移到“空间与图形”领域。【重点工作】 1.在研究内容上,拓宽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把在 “数与代数”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取得的成果迁移到其他领域。继续立足课堂教学,以专题研讨的形式,探讨在“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练习活动中“数学思维材料的组织策略”“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策略”“数学思维方式的运用策略”。初步把握其一般模式和一般方法,积累一批典型案例。2.在研究思路上,重点探讨练习活动中如何处理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系列化问题。在已经进行的课题研究中大多是依靠对现有练习材料进行加工、重组、整合,进而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方法,达到培养思维的目的。但,这种对练习的加工往往是零散的,自由的,缺乏科学的规划,缺乏对学生认知心理的深入研究。这种不成系列的点状练习活动,可能会制约甚至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较系统的梳理各年段练习活动中涉及的数学思维方法(如可逆性思想、量不变思想、整体与部分的思想、转化的思想、集合的思想、消去的思想、扩缩的思想、代数的思想),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广度与深度上提出明确的年段目标,同一种思维方法在各个年级怎么上,上到什么程度提出明确的要求,使之既遵循儿童的一般认知特点,又自成较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3.着手收集整理资料,思考结题事宜。重点考虑我能为总课题组,其他课题组奉献些什么?能从其他课题组借鉴些什么?怎样组织、阐述、表达本课题的一些研究成果? 【常规工作】 1.拓展理论学习的形式,丰厚研究底蕴 本学期结合教科室安排的读书活动,要求课题组成员在自主阅读时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跟本课题有关的书籍、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定期交流、传阅,并对学习中收获的思想自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践行反思,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丰厚理论素养,提升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并为课题组积累了一部分资料。本学期推荐阅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作为一线教师,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学习应该是鲜活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在课堂中才能促进主动思考。本学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真实案例的学习,并组织两次录像课观摩。继续加强队伍建设,鼓励教师间同伴互助,充分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效率。提倡教师自由的交流自己的研究经验、心得,并积极争取在全校教研活动中展示我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网站,利用网络平台汲取信息、分享经验、推广成果。2.抓实课堂研究的过程,夯实研究基础 数学课堂是师生彰显生命活力的场所,课题研究只有植根于课堂才是有意义的,才能真正体现其引领的价值。本学期继续坚持“问题+专题”的课堂目标:(1)理论学习摘录至少16 张。(期末检查)(2)观摩两节录像课。(3 月19 日,5 月15 日)(3)两次讲座。(曹粉华 4 月9 日 武留华 6 月18 日)目标:(1)系统整理各年级教材练习部分涉及的数学思维方法。(截止4.30)(2)对各种数学思维方法提出明确的年段目标。(截止6.20)(3)整理课题各项资料。(7 月份)研讨模式,采取同年级几人连续执教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类型课的一般特征,掌握其一般上法。要重点做好备课和评课环节。强调集体备课,提倡多次磨课。在备课时要清楚地知道课题研讨课是为课题研究服务的,要着重把握研究目标,体现研究的重点内容,力图探讨并解决某一个问题。要做到每课必评。提高评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在听课后,详细分配每位听课者的评课重点,或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或围绕教材处理、教学资源整合,或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听课教师的思考,也力争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执教者的课堂进行解剖,从而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够把握某一类型课的一般模式和一般方法,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式。活动后,执教者要在反思自我,总结他人建议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写上评析,积极向各类期刊投稿。具体安排: 年级 执教者 研究内容 时间 一年级 陆

粉红 朱瑶瑶 杨月凤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2.26 四年级 曹粉华 王罗忠 《三角形》 3.5 五年级 倪 霞 武留华 《圆的认识》 4.2 二年级 田丽华 李建华 《认识方向》 4.16 三年级 姚 京 蒋爱萍 《轴对称图形》 4.30 六年级 耿巍忠 房小科 《图形的认识-复习》 5.21

10.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

【摘要】:目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思维具有广泛的内容,关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了一个焦点问题。为了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以及找出培养数学思维的解决办法等方面着手。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思维培养重要性

一、小学教学中数学的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看法。

1.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韦志初.发挥例题习题功效培养数学思维品质[J]

[2]胡廷欣,童其林.充分利用习题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

11.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一

一、敏捷思维

敏捷思维就是要反应快速。我们通常将思维反应快的学生称作“聪明”,并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智力素质优劣的尺度。敏捷思维不随同知识的增长而自然增长,必须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快速反应,敏捷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是数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而在训练和培养过程中,则应由易道难,循序渐进。我在教低年级学生是从口算入手,一10以内的加减法,到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加法及表内乘除为主要内容,设计适量的口算训练题,利用让学生感到新奇的有吸引力的实物、图片、卡片等,进行运算技能技巧训练,举一反三,使之达到视题便能脱口而出的得数的熟练程度。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计算法则、定律性质和在运算实践中掌握的简便方法进行速算练习,培养学生熟练灵活的计算技巧,从中激发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数学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对学生敏捷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也随之不断深化,使 学生思维反应越来越快。

二、灵活思维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灵活思维是在敏捷思维的基础上,对数学题的理解、分析、列式运算,掌握准确的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灵活思维,我是从一题多解入手的。在一题多解的练习题中,由浅入深,分类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指导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何独立解题,辅之以教师有针对性的检查指导,促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找窍门,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灵活。教师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有趣味性的题目给学生练习。如1、2、3、4、5、6、7、8、9的数中,不改变数的顺序,在中间添上加、减两种符号,所得出的结果等于100;又如,让学生摆10个硬币,5个2分的,2个5分的,3个1分的,从中取出一角钱来,有几种取法。诸如此类,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促使其灵活思维。

三、逻辑思维

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我一般是从培养直观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开始,在直观思维、形象思维中,逐步摆脱具体的实际经验,形成思维的逻辑性。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直观演示,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多联系实际的同时,抓好概括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培养。

掌握好理清数學中的各种概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前提。我通常的做法是:①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教师的形象指导来提供感性材料。②是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③教会学生逐步给概念(或性质、公式)作正确的解释或定义。

判断能力,浅显地说就是儿童独立地、准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从简单的数据和算式开始。如80÷40=2,8÷4=2,800÷400=2,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算式得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的性质。为让小学生尽快掌握和运用运算法则,从医年级开始就渗透数学法则思想,二年级就引导学生掌握运算定律,养成准确地考虑条件的习惯,使之逐步形成逻辑思维的素养。

四、独创思维

独创思维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框,有依据的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独创思维的能力,首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应将独立思考的要求,作为“常规”加以落实。独立完成作业,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和思维的独创性的前提条件。为树立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信心,我在布置作业时,科学地设置难度和数量。有时还让学生自编应用题,这也是培养学生独创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出一道“修一条路,上午每小时修1.5米,共修3小时。下午修2小时,共修4米。全天平均每小时修多少米?”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进行一步、二步、三步运算,然后改变条件自编成四步、五步和六步应用题加以计算。整个过程都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先易后难,先模仿,再向半独立到独立操作过渡,从中训练学生独创思维。

12.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二

一、改变单一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应注意提问的方式,不能草率地以“是吗”或者“对吗”结尾,这种提问方法达不到任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效果。“是吗”或“对吗”这些问题过于简单和形式化,学生的思考空间有限,而且如果教师频繁提问此类问题,学生会习惯性地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只需要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任何提高,最终会形成定向思维。所以,教师应避免采用这样的提问方式,在提问时要考虑到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把单一的提问方式变成多元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不要想到一种解题方法就作罢,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出更多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在讲解点与圆的位置这一知识点时,可这样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吗?”“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又有哪些?”“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来判定?”或者“为什么其他的判定方式不对呢?”“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判定与点和圆有什么类似之处?”这些问题巧妙地把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回想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技巧,不仅仅是以学生解答出正确答案为最终目的,而是发展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创造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拓宽学生思维

数学是考验学生逻辑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学科,数学的答案往往不是只有一种,其解法常常因思考方向的不同而不同。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避免“模板式”或者是“套路式”的答题方式,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解题步骤,但却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教师在让学生解题时,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当地加以提点,并引导他们走出固定的思维套路,积极开发拓展性思维。同时,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思路。虽然有的学生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但我们应及时予以鼓励和支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地思考,结果如何都不重要。相应的课堂活动或氛围也要不断地创新,不时加入新鲜的教学元素,利用数学知识的相互递进性,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讨论“若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各边中点,那么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这样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我们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如果连接它们的中点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对图形形成的特征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在数学教学时不能仅仅为完成教材上的固定内容而教学,更要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和理解,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知识理解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

数学中的概念是抽象的,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如果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数学概念和公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不能真正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将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细化,全面呈现其发现、分析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找准新概念的切入点,使正确的数学概念稳固有效地形成在学生们的思维中,方便学生理解。学生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不断地深化。如在了解数学概念形成过程时,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过程,逐步地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在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知识的理解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实验型思维情境教学的应用性,增加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索欲。

例如: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不要直接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而是先从一般的三角形ABC入手,过其顶点A画出三角形的中线、高以及角平分线,然后利用投影技术观察其变化,经过对这三条线的分析,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AC和BC这两边相等,那么投影中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立刻对教师的问题产生了兴趣,着手进行画图探究,并与周围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换思考方式,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即三条线是重合的。开展此类数学实验型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亦可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在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启迪思维。

13.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三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后天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作 者:李云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理学院数学系,云南,玉溪,653100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7)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数学 拓展 创新 思维

14.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四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四、重视讲评,指导学法学生对于自己做错的题目,有时只知道错了,却不一定知道为什么错,所以习题讲评至关重要。讲评时应该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分析,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另外,讲评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成功的习题讲评,可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数学生接受化学知识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面对千变万化的化学题时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解决好这一问题正是习题教学的根本目的。通过习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纠正存在的问题,梳理知识结构,完善知识系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习题教学,尽可能地发挥习题教学的功效,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一、精选习题,组织训练化学习题类型繁多,涉及知识面广,要把所有习题都让学生做一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为了不加重学生负担,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组织练习与评析,做到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如此一来,“少而精”的习题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还可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触类旁通之功效,是习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首先应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并确定要补充的例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启发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找出例题涉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最终列出规范的解题格式。

三、一题多解,培养能力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多向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每个学生思考问题和理解题意的角度不同,对同样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例如“有1g含铁的氯化物的溶液和过量的硝酸银溶液起反应,生成2.65g氯化银沉淀,问这种氯化物是什么?”此题的解法有:(1)建立方程式求解;(2)假设此氯化物是氯化铁或氯化亚铁,尝试求解;(3)根据分子组成求含氯量;(4)根据离子反应进行计算(物质的量法)。

15.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五

一、加强模仿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二、加强扩说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三、加强辩述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辩述训练就是将学生的错例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辩论来弄清错误的所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如,“圆的周长和面积”单元试卷有“一个半圆的直径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一道题,不少学生是这样列式的:3.14×6=18.84(厘米).笔者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到底错在哪里?你能画图解释吗?借助画图,学生们纷纷指出,半圆的周长是指圆周长的一半加上一条直径,这样列式求得是圆周长的一半,少加了一条直径,正确的列式是3.14×6+12=30.84(厘米).笔者趁机追问:如果用字母来表示它们的周长,应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借助直观的图形对比,归纳出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πr表示,半圆的周长用字母πr+2r表示.通过辩说训练,学生不仅找出错误的根源,而且对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的周长这两个易混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加强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说理训练就是说算理、说推理、说思路、说式理等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的有效载体.以说思路为例,解决问题时,有的学生会列式,不会说思路,针对学生这种只会列式计算不会说思路的现象,教学时,就要加强说思路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比如,解决问题“把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高9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不仅要求学生说出列式6×6×6÷9=24(平方厘米),更要训练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把学生内部的思维转化成外部的思维,即说清解题的思路.本题可以要求学生从问题入手说,要求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圆柱体的底面积=圆柱体的体积÷高”,已知高是9厘米,关键是把体积求出来,因为“把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高9厘米的圆柱体”只是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体的体积.而正方体的体积等于6×6×6=216(立方厘米),也就是圆柱体的体积也是216立方厘米,所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216÷9=24(平方厘米).能够这么有条理地把思路说清楚的学生,解题思路一定是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是强的.因此,说思路训练要结合具体的题目不折不扣地进行,刚开始训练教师要提供语言阶梯,从易到难,可以从条件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还可以是条件、问题相结合入手.只有通过这样有目的、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才有机会得到增强,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数学教师也要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而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把握时机,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要循循善诱,做到导之以法,训练有方.从而使学生养成科学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长此训练,不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而且思维之树也能“四季常绿”.

参考文献

[1]叶建伟.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福建教育,199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6.小学数学学生思维品质 篇十六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品质的独立性

思维品质的发展不能是盲目地重复,应是不断地创新,这就是思维的独立性特征。它主要表现为在处理问题时能不因循守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若要让学生不人云亦云,不迷信书本,就要鼓励他们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这便要求学生从小要拥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应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主,这便要求数学教师需特别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受书本和授课内容的约束。

二、启发联想,培养思维品质的运动性

在为学生解难答疑中,学生常问:“老师,这个问题并不难,为什么我想不出来?”产生这种现象,实际上并不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而是思维的方法不当。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于力求调控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思维的自我训练技巧,掌握基本思维形式,改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的流畅性与敏捷性,广泛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灵活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运动性主要体现为思维的正向与逆向运动,纵向与横向运动。通过对学生的对比观察,我们发现思维的逆向运动比横向运动更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在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采用割补或拼摆的方法,把新图形分解成能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的图形,再用学过的图形知识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出示梯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个梯形可以怎样分解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提出了可以把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横向运动的训练,他们学会了先想方设法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计算,个别学生还能把梯形转化为两个等高不同底的三角形来计算,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引导发现,培养思维品质的跳跃性

所谓发展,就是从某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的跳跃。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从中,我们感悟到多角度的观察和敏锐的直觉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很多科学上的发明都来源于直觉的产生,再通过实验去加以验证。由此可见,科学的思维跳跃性是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然后进行合理想象,从而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例如,教学“认识平年和闰年”一课,教师出示问题:“小华12岁了,只过了3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充分思考,推导出小华出生的这天一定是四年才出现一次。那四年才出现的这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纷纷从书上寻找答案,最后发现只有2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平年的2月是28天,闰年的2月是29天,而闰年刚好每4年才出现一次。于是,学生们就可以推算出小华的生日是闰年的2月29日。学生通过此番训练,不但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更使思维训练水准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开放教学,培养思维品质的发散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结合体,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面对问题时,思维能在瞬间迅速展开扩散,形成多种不同的思路,觅取多种解题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阵地。我们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态度,构建灵活的教学程序,通过开展小组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一图多画、一题多解、一空多填、一问多答等思维程序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以形成独特的视角。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顺向、逆向、肯定、否定、直接、间接等方面。

例如,教学“百分数练习课”时,教师先出示例题“白杨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面积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通过复习有关应用分数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之后,各小组到台上展示:

通过对比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们发现哪怕是相同的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五、题组训练,培养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题组教学是以某种解法为中心,使思维发散到多种相异的问题上去,使学生牢固掌握某一种方法、规律、解题思路。显然,这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造性。

例如,复习分数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出示习题:光明村生产大豆1200吨,生产水稻1500吨。①大豆是水稻的几分之几?②大豆占两种粮食的百分之几?③大豆比水稻少生产几分之几?④水稻比大豆多生产百分之几?此类型题目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维发散到多个领域,应用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思考,领悟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科学训练,可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当然,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进行系统地、综合性地训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要注意到各种思维能力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17.浅谈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 篇十七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是要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培养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逻辑思维的产生并进行巩固。

关键词: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 教师 小学生

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地深入,素质教育成为改革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应当初步培养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简单地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进行分类、归纳等。在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是常见的,因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逻辑思维中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解决问题要做到合理有序,在头脑中形成分步骤地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要为执行每一步骤找到合理的依据。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运用有序引导的教学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一)掌握知识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授课程的知识点,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有基本地认识和把握,从而有效地运用到解题当中。在知识点讲解后,再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运用,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练习题,教师不能使用课本的课后练习,要根据课程内容自己出题,避免事先预习过的学生知晓答案,不经思考就给出答案。

(二)进行细化分析来解题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要将这种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为习惯来培养,这一习惯需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在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后,教师要安排知识的巩固练习,在解答练习题的过程中进行细致分析,分步骤地分析解答,就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

在分步骤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每一步的依据,这样能够避免学生抄袭他人的解题,这也是贯彻上面所提出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据的要求。在许多数学问题的解答中,解题步骤并不是都要一致的,但是在分析透彻后每一步骤都要有一定的依据,只有在明确依据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在解题过程中初步形成逻辑思维后,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还要不断巩固,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习惯,同样,这也需要通过练习来实现。做练习题不是形式化的,是要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要向学生说明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的解题步骤,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有步骤地解题。

(三)交互合作中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展开交互式合作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外活动来开展。在每一次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课业知识点,编出一些相对有难度的题目安排学生分组或者课下自由讨论,找出更多解答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给出最后的答案,并听取各个小组学生的解题思路,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问题的解答中。

在交互式合作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对自身思维拓展具有启发和激励作用,学生通力合作完成复杂问题的解答,也能够在互相帮助中形成较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此外,交互式合作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中,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汲取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启发创造性思维,为逻辑思维拓展深度

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具有紧密的联系,逻辑思维的应用和发展对于启发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拓展为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才能更显意义和价值,才能从简单机械的思维深化为具有应用意义的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动力,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是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和结果。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出拓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还是需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实现,例如,“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中,2998+5002=?在最直接的加法计算时可能有些复杂,这道题可以启发学生将5002进行拆分,拆成5000和2来计算,就会使这道题变得简单方便。在这道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如下的拓展练习,将这道计算题改为选择题,按照拆分的方法虽然也能快速的计算出结果,但是还可以应用加减法计算的逻辑规则,根据末位的8和2就可以确定出该题的答案末位应当是0,这样来寻找答案就十分简单了。这一解答过程就是在逻辑运算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中要首先让学生认识到逻辑思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引导和启发建立起逻辑思维能力,并在课堂和课下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定要将其拓展并启发创造性的思维,从而促进教学更加有效,促进学生能力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下一篇:我和孩子一起成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