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精选14篇)
1.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一
13《黄继光》教学设计
凉州区发放镇九年制学校
王春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找出描写黄继光语言、动作的相关语句,从中感受他的英雄气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黄继光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培养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语句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黄继光在战役中的英勇表现,学习他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触动情感
1.以近期热播的红色影片导入课堂,激发学生情感。
2.播放上甘岭战役的相关介绍,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学生直观感知,从而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到故事中去。
二、整体感知,读中感悟
1,课件展示阅读提示,明确本文的学习方法,说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2,自读自悟,说说本文主要写了黄继光的什么英雄故事,进行简要概括。
3,结合视频资料,分析597.9高地在战役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体会黄继光临危受命,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三、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初步定位黄继光的人物形象一“英勇顽强”。
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在感动之处加以批注。
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学生朗读品悟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的英雄气概。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视频播放黄继光舍身堵枪口的画面,使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前提下,感性认知得到充溢。
2.课件播放战争年代保家卫国的英雄先烈和和平年代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图片,增强学生对英雄这一形象的理解,使孩子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课件呈现诗歌《永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布置作业,落实情感
1.把黄继光的故事讲给家人或小朋友听。
2.准备一个英雄的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
2.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二
一、兵儒合一思想的形成
1. 戚继光简介。
戚继光生于1528卒于1587, 字元敬, 祖籍安徽, 长期居住在山东蓬莱, 深受齐鲁大地文化的影响。戚继光在1544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三年按照世袭的传统继承父亲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使, 在1553年即嘉靖三十二年任指挥检使, 1555年即嘉靖三十四年任浙江都司检使, 分别守护宁波、绍兴、台州三府。1556年即嘉靖四十七年在义乌开始募集戚家军, 以抵御倭寇的侵略。1568年他上书皇帝要求皇帝给他十万大军, 来进行训练。之后, 他又被任命总理蓟, 在保定开始进行他的练兵事务, 他在任的时候, 精心练兵、建造军营, 保证了北疆的长期稳定。戚继光是将门之后, 他早年从师于儒生梁阶,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不但很好地掌握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而且15岁时, 就以“以经术鸣于时”出名。由于童年时期学习了很多儒家著作, 接受了儒家思想, 再加上他受父亲的兵家思想的影响, 因而他对儒家和兵家的学说都有一定的认识, 为其以后兵儒合一思想的结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家, 同时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关于戚家军的传说我们在历史课本中已经了解到, 都体现了戚继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 在军事指挥实践的基础上他又结合自己的军事思想, 创作了《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 被称为是谈兵必读之作。
2. 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的影响因素。
首先, 思想文化的传承。虽然儒家思想和兵家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安邦。因而, 他们在实现目的的方法上又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这是兵儒能够合一的思想基础。兵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并没有绝对的不同, 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不同。孔子说过, 当有政治分歧时候必有武官做保证, 当有军事上的冲突时候也必有文官做保证。古时候的诸侯外出考察, 一定带上文官和武官, 左右齐全。孔子对武事有充分的认识, 他不反对武官, 反而认为两者兼具才能相得益彰。并且孔子同时还认为应该教育广大人民都适当习武。儒家的主要军事主张有:在兵家思想渗透儒家思想的精髓;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军事问题。
其次, 政治影响。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取得大宋的基业后, 就非常害怕此类的事情再发生, 从而实行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这种武事被看轻的风气一直影响到后代很多皇帝, 主张以儒治国, 这种政治环境为兵家和儒家的结合提供温床。明朝的皇帝更是主张寓儒于军, 洪武年间武学的教科书就是《武经七书》, 他主张对军事指挥家进行兵学和儒家思想的教育, 让他们运用兵学的理论解决军事问题, 而不是单纯的用军事策略解决问题。明代的军事与历代的军事思想有所不同, 那就是在明朝的很多优秀军事家都运用儒家思想为指导解决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这种不同促使儒家思想同兵家思想一样成为军事家的理论必备。兵家和儒家思想的趋同化在明朝后期特别盛行, 有的军事家甚至就是儒家出身, 这种政治条件促使兵儒合一向更深层次发展。
再次, 军事技术的影响。伴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明朝的装备水平有了一定的进步, 宋元时期火器已开始使用, 明朝火器得到全面的发展。火器种类繁多、数量之大、威力大大增强。在明代, 尤其是中后期的战争中, 到处都弥漫着火药的黑烟, 火器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冷兵器。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士兵冲锋陷阵的程度, 依靠将领的身先士卒。随着冷兵器逐渐退出战争的主角地位, 战争的胜负开始取决于指挥者的作战方案和技巧。明太祖就常常告诫他的军事将领们要遇事冷静, 相机作战, 曾经严厉批评常遇春的不顾士兵生死, 极力冲杀的作为。戚继光在他的两部著作中, 编制了水兵营、步兵营、车兵等诸多兵种, 这些兵种都配备了一定比例的火器, 持冷兵器作战的人数只占总兵数的50%。一半的部队都用上了火器, 将领的指挥策略就更加重要了, 他必须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研读战争的方案问题上。因此, 火器的使用, 促成了儒将的出现。
再其次, 个人因素。戚继光出生在将门之家, 从小受父亲军事思想熏陶, 培养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他曾有诗句“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表现了他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境界, 同时这也是一种以仁为本的精神。戚继光生活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年代, 深深懂得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 他在谈论将帅的人格时, 主张将帅应该不计较个人安危。他认为将帅应该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戚继光的思想, 他平时注重品德修养, 以忠、义为上, 以效忠明朝、保护人民为己任。戚继光在军旅生涯中善于向古人学习, 研读古代的兵书, 并结合实际, 用儒家思想指挥军事战争。即使在抗倭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 但是他仍保持儒将的谦逊和中庸, 受到了同僚的一致好评。例如兵部主事计士元疏荐云:“留心韬略, 奋迹武闱。管屯而俗弊悉除, 奉职而操守不苟。才猷虎变, 当收儒将之功;意气鹰扬, 可望干城之寄。”
最后, 国防危机的影响。戚继光生活的年代, 倭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边境。以仁为本的军事将领不会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在嘉靖后期, 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南方倭寇的骚扰, 既关系到民生也关系到明朝统治, 促使有志之士, 或是研读兵书提供作战策略或是投身戎马之中。戚继光作为优秀的将门之后, 更不会袖手旁观, 在长期与倭寇的作战中他注意到只靠短兵相接的冷兵器作战不仅会给士兵带来巨大的伤亡而且起不到很好的作战效果, 国防的日益受侵迫使他不断研究如何排兵布阵才能牺牲最少收获最大, 这样他逐渐把自己的儒学思想渗透到军事作战中。
二、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的具体运用
1. 兵儒合一的治军之道。
戚继光主张治军之道在于将道德教育和军法惩治相结合。在道德教育方面他首先对军士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 其次他还重用军法, 以严格的军令来约束将士。他教育军士们遵守君臣父子的道理, 在上要效忠朝廷, 在家要孝敬父母, 每个军士必须无条件地效忠大明朝, 他常说山易倒, 戚家军难动摇, 意思就是他们戚家军对朝廷的忠贞是不会动摇的。在提高军队战斗力方面他力推军法, 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军中他认为将士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将领的号令, 制定了严格的将与兵的礼法, 约束士兵的行为。他受岳家军严格军法的影响实行了“连坐法”, 从而把将士们编排成一个整体, 使每个人不敢轻举妄动, 严格按照军事命令来行动。
听从命令是士兵的唯一职责。戚继光为了保证命令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 要求士兵在执行命令时不能错一个字。士兵们无论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军事作战中都必须看号旗、听命令。为了保持将领的地位他要求士兵们必须一旦面对战事无条件地服从命令听指挥。这种严格的军法完全传承了孔子的顺从思想。在执行命令方面他认为必须一视同仁, 不搞特殊化。戚继光在山东抵御倭寇期间, 有一次他的舅舅以长者自居不听从戚继光的命令, 戚继光立即当众惩罚, 但是戚继光懂得长幼尊卑, 所以当晚他又亲自到舅舅的住处谢罪, 请舅舅原谅, 他的舅舅心悦诚服, 从此往后不但听从戚继光的命令而且执行得最好。他为将士们树立了军法不讲情面的意识。
2. 兵儒并用的练军之法。
戚继光认为将领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士兵的素质。所以在练军方面他决定先练将。将领的素质应该以儒为先, 将领应该遵循儒家的思想领导士兵, 自己身体力行忠君之道, 然后以仁爱之心关心爱护士兵。并且戚继光还认为将领应通读经典著作, 如《孝经》、《论语》、《孟子》等, 学会融会贯通然后运用到平时的指挥中。据此他还提倡知行合一, 即将领们应将所读兵书与作战实际相结合, 不能盲目套用兵书的策略。
戚继光特别重视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他提出了在训练士兵的过程中应着重提高他们的作战技能的方针, 因而他一改古代兵书的做法, 要求军队中无论是官还是兵抑或是后勤人员, 都必须对弓箭、刀、枪、棍的基本使用方法进行掌握, 提高整体作战技能。首先他认为士气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进行军事作战之前, 他会对士兵进行思想政治动员即进行誓师动员大会, 调动士兵们的作战情绪, 并且与战士们一同饮下壮行酒。其次, 他注重练胆、砺气。他传承儒家和兵家重视士兵士气的思想。他认为士兵们都应该忠肝义胆, 报效国家, 死而后已。气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士兵的气是发自内心的, 因而他常常在战斗中给士兵们作出表率, 激发他们的士气, 在平时他用自己的真心换取士兵们的真心, 感化士兵让他们从内心树立杀敌的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高希彬, 王秋灵.戚继光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7) .
[2]赵国华.戚继光军事思想探论[J].理论学刊, 2008 (5) .
[3]仝晰纲.从《练兵实纪》看戚继光的将帅观[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6) .
[4]赵红.戚继光对孙膑军队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管子学刊, 2005 (3) .
3.黄继光雕像幕后的故事 篇三
受命雕塑英雄
1955年刚刚在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并留校任教的郭振和,接到学院党委指派的任务,雕塑黄继光的雕像。原来,辽宁省丹东市要建一座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希望将抗美援朝特级战斗英雄雕塑成雕像摆放在馆内,沈阳军区将雕塑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像的任务交给了鲁迅美术学院。学院党委经过认真讨论将雕塑黄继光的任务交给了郭振和。
为了雕塑好英雄形象,年轻的郭振和热血沸腾,他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将英雄的形象永恒于世间。
当郭振和向学院索要黄继光生前照片及其相关资料时,学院领导的回答让郭振和失望了。黄继光生前并没有照过像,也没留下任何个人资料,这样的雕塑任务让郭振和很为难,自己凭借什么将英雄雕塑出来?正不知如何是好的郭振和突然眼睛一亮,问学院领导:“黄继光有哥哥或弟弟吗?”很快,一个让郭振和兴奋的消息从沈阳军区传来,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在锦州军校学习。
第二天,黄继恕就来到鲁迅美术学院,和郭振和如影随形在一起。为了准确地将英雄雕塑出来,郭振和非常详细地了解了黄继光的成长过程。
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还成了村里的民兵。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1951年3月,中江县在征招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未被选中。然而,参军心切的黄继光天天缠着招兵部队首长,首长被黄继光的精神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时任营部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表示要消灭敌人的火力点。在战友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原名为黄积广
郭老对记者说,“黄继光原名叫黄积广,当时,战斗胜利后,黄继光所在连连长在电话里向上级报功时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马斯特洛夫式的英雄(苏德战争期间,苏军士兵马斯特洛夫用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保证了部队的最后胜利),接电话的记录员问,英雄叫什么名字?由于连长是南方人,将黄积广发音成了黄继光,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名字就这样喊响了。”
雕塑师在雕塑人物前,必须先将人物绘成素描像,最满意的素描也就成了雕塑人物的参照物。和郭振和吃住在一起的黄继恕,成为素描黄继光形象的第一手资料。经过连续一周的素描,当黄继恕手捧哥哥黄继光的画像时,久久凝视,潸然泪下。黄继恕本来叫黄积恕,为了继承哥哥的遗志改名黄继恕。
素描像绘制成功使郭振和非常兴奋,但郭振和并没有急于将黄继光的形象雕塑出来,而是反复揣摩如何将黄继光的英雄气慨表现出来。当时,沈阳各大电影院正在上映《上甘岭》,电影里志愿军战士前仆后继的英雄主义气慨,极大激发了郭振和的创作激情。
“像,是我的儿子黄继光”
郭振和又拉着黄继恕来到电影院观看《上甘岭》。黄继恕对郭振和说:“我哥平时不爱说话,圆圆的脸庞,耳朵长得和我差不多。”那天晚上,已前后看了二三十遍《上甘岭》的郭振和失眠了,《上甘岭》里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与业已成形的黄继光的形象在脑海里交织在一起,一幅向前扑冲的姿势清晰地浮现出来。对,这就是我寻找的英雄!郭振和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创作激情,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把熟睡的黄继恕喊醒,一尊黄继光扑向敌人碉堡时那气势如虹的英雄塑象出来了。黄继恕看着栩栩如生的哥哥在郭振和手里“横空出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大叫一声“哥呀!”泪水便夺眶而出。早已全身心沉浸于创作之中的郭振和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了一跳。此时此景,已被情绪感染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郭振和与黄继恕面对英雄塑像,搂抱在一起,啜泣起来。
郭老对记者说:“为了完成黄继光塑像的任务,我和黄继恕白天晚上都在一起,那可是两个多月啊,最后,一稿定锤,完成了黄继光向前扑冲的高80公分雕像。”
为了征询各方的意见,郭振和又将黄继光雕像拍成照片,寄给远在四川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半个月后,邓芳芝回信说:“像,是我的儿子黄继光。”郭老非常遗憾地对记者说:“由于多次搬家,邓芳芝的回信弄丢了……”
作品问世后,当时《东北画报》编辑被黄继光的造型震撼了,亲自找到郭振和访谈其创作时的感受,并将这座雕塑在《东北画报》上发表。
4.《黄继光》教学设计 详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光荣而艰巨)
2.指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交叉,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这个点是不是难?)3.了解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感悟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5分钟)1.复习文中的词语。指名读:
上甘岭 阵地战 持续 屡次 摧毁 匍匐前进 喷射 全班齐读:
2.回忆本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预设:(指名四人分别说)
(1)第1—2自然段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
(2)第3—5自然段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3)第6—11自然段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4)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
师评:看你,课下的时候,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复习。3.交代学习任务。
出示——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班读。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这是一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在这场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中,作者是如何为我们描写黄继光这位革命英雄的。
二、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25分钟)
1.学生默读6——11段,圈画出描写黄继光的语言、动作的句子。(5分钟)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投影)3.指名汇报,读句子,幻灯呈现重点语句。
A.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B.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C.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D.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E.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
F.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小结:这几句话分别描写了黄继光的动作和语言,其中,重点描写的是——(生)黄继光的动作。
板书:动作
4.指名读重点语句,其他学生圈画出这些句子中重复出现的词语。
A.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B.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C.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D.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E.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
F.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预设:学生会说到有爬、冒着、站起来。
师:句子中还有一个词语,和爬的意思相近,它是—— 5.思考:黄继光为什么要“爬”?
(1)文中三次写了黄继光爬行前进,既然时间紧迫,跑着去不是更快,这到底是为什么?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原因,画出相关语句。
师生读文,找到答案。
A.师:之所以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是因为——
生: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B.师:之所以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生:是因为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C.师:指名读之所以——因为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生读:是因为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由扶到放,三个句子分别合作方式改变,最后一句由两个学生合作完成)(2)这几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内容呢?
都是环境描写:都写了子弹烟火;AC都把子弹比作成了雨点冰雹,写出了子弹很密集的特点。学生理解体会,用一个词语概括——枪林弹雨(板书)(3)重点学习两个比喻句。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① 指名二人读句子。
② 第一个句子中,作者把雨点比作成——雨点 第二个句子中,把雨点比作成——冰雹
③ 这两个比喻有什么不同呢?(写出了子弹的密度和力度不一样)
④ 指名读出不同的语气。
⑤师:我请两位同学配合着读读这三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黄继光每一次的爬行有什么不同?
生1:师:之所以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生2: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生1: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生2: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生1: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生2: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⑥ 生回答:黄继光爬行越来越艰难了
⑦ 师:当敌人的子弹越来越密集,黄继光肩上腿上都受了伤,他的爬行也更加——生:艰难。你们觉得怎么能读出黄继光爬行的艰难呢?自己练习朗读这句话。⑧指名读这句话。生1:师:之所以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生2: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生3: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⑨出示全套句子,教师:同学们思考在刻画黄继光的同时,作者加入这几处环境描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出了战场情况危急,感受到这个任务的艰巨,交代了黄继光执行任务只能爬着前进。⑩小结:这几处环境描写,真实的描绘出当时战场的形势危急,任务艰巨。黄继光毅然主动请求任务,甚至负伤前行。就在这枪林弹雨中的一个“爬”字,让我们看到黄继光不畏艰险的英雄本色。作者一边描写环境,一边描写人物,环境描写突出体现了人物特点。
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合作读读这部分,感受英雄的光辉形象。女生读蓝色部分,男生读红色部分,老师来读黑色部分。
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便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6.体会“站起来”
(1)师:就在越来越接近敌人火力点时,却出现了这样一幕——
指名读第一次站起来的部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师:你们读出了什么?我请同学分别来自这样读读这句话。指名分读不同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重点读出感情)黄继光站起来了!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指导: ①从“啊”字,“突然”等词读出了出人意料。指导学生思考,突然还能换成哪些词语。②关注作者连用的三个感叹号,读出惊叹的情感。
③ 同样有一处描写环境的句子,把子弹写成了暴风雨,敌人的炮火比前面两次更猛烈的。(3)师:对,就是在这这样更加危险的情况下,黄继光却出人意料的站了起 来,大家齐读——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他站起来干了什么?——扔手榴弹。(4)感受动人瞬间,牢记英雄形象
(幻灯呈现图画,教师画外音: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学生边看视频,边感受当时紧张的气氛。)
只见——指名读生1: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5)师:孩子们,此刻,你们的眼前是怎样一幅画面。(环境+人物动作)自己说一说。教师启发:枪林弹雨,硝烟滚滚;身上衣服破烂,献血直流……
黄继光的哪个动作,定格在你们的大脑中了呢?(猛扑、堵住)(6)教师引读:
师: 1952年10月14日,美军以6万多重兵向上甘岭地区发动猖狂进攻,企图攻占该地区的两侧高地,最终,美国的侵略野心被粉碎,都是因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生: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战斗异常残酷、激烈,敌人向仅
37万平方公里的阵地,投掷了几千枚重磅炸弹,山头被削低一米多,阵地数次失而复得,持续四天的鏖战之所以胜利,都是因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此次战役于11月25日胜利结束,共打垮了对方数百次冲锋,歼敌2万5千余人,战争胜利了,但是我们失去了一位不朽的英雄,都是因为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7)师小结:在黄继光英勇牺牲后,毛主席亲切接待了这位英雄的母亲。她欣慰地说:“光儿是做到了他自己说过的话了。他为了大多数人过幸福日子,牺牲自己,他有志气。”
黄继光用自己年轻的身躯堵住敌人的枪口,这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这是一个军人在用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为了世界的和平,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勇于牺牲,他是无上光荣的。板书——光荣
三、配乐引读,收束全文。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一共感受胜利的喜悦吧!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下课)
板书设计:
黄继光
动作 环境
爬 站 枪林弹雨
5.《黄继光》-教学教案 篇五
1、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提示字词的书写要点。
2、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边读边悟的学习方法。
3、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体会比喻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4、学习黄继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边读边悟的学习方法。
2、联系上下文和学生生活实际,体会重点句子是如何歌颂黄继光大无畏精神的。教学过程:
一、语境导课: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正当全国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之际,觊觎中国已久的美帝国主义又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我们的邻国——朝鲜,企图以朝鲜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试想,破碎的山河刚刚旧貌换新颜,胜利的果实刚刚交给人民,我们岂能容忍他人的再度践踏!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中央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场国际支援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成为中朝人民永远学习的楷模。今天我们将继续讲述发生在这场战争中的英雄的故事,他的名字叫——《黄继光》。(板书)
二、温故:
1、请学生闭目回顾:(1)当小老师:提示大家本课中生字的书写注意要点。
(2)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3)这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归纳总结:(1)学生自由发言。
(2)课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
(3)本课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或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写,都叫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先写接受任务、主动请战,再写壮烈牺牲,最后写战斗胜利。(生口述,师板书)
三、知新:
1、感情朗读法:(1)设问置疑:通过初读课文,你认为黄继光是个怎样的人?(生各抒己见)(2)因势利导:你能不能通过自己有声有色的朗读来体现他的精神呢?记住:一定要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3)指导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表现黄继光英勇无畏精神的段落,读后,生自评,师小结。
2、边读边悟法:(1)请同学们紧紧抓住刚才激烈、危急、愤怒、焦虑的朗读情绪,一边读一边谈体会。说说你读了这一句或这一段有什么感想。(2)生自由作答,师简要板书。(3)师相机出示投影:比喻句4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师引读最后一段:我们的英雄义无反顾地用生命开辟了战友前进的道路,用热血谱写了胜利的凯歌,这最后一段我们怎样读才能告慰英雄的忠魂。(全体起立:要读出对敌人的无比痛恨,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对黄继光的悼念。)
6.民族英雄戚继光优质教学设计 篇六
文章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单,没有艰涩难懂的词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抓住重点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掌握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句。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戚继光的英勇,有智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搜集、交流有关戚继光的故事。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的哪些民族英雄?我国明朝,就有一位抗日的民族英雄(生:戚继光)。[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边读边把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并结合
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自己思考或查字典后,仍不理解的词句意思,课文内容,用笔画标注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认读生字(词),交流认字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教师及时指导,尽量做到: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自读探究,交流学习所得
1.默读思考。
戚继光为什么要组建、训练“戚家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戚继光作战英勇,很有智谋?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2.小组交流、讨论,体会戚继光的爱国、英勇、智慧。
3.师作归纳小结。
(五)、感情朗读,情感升华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抗击倭寇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抄写、积累本课的好词。
板书设计:
作战勇敢
28_民族英雄戚继光 抗击倭寇
7.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七
戚继光(1528- 1588),字元敬,号南塘,登州(今山东蓬莱) 人,出身于将门世家。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武术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十七岁袭祖职,任登州卫佥事,十九岁时便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爱国诗句,表达了他强烈的保家卫国的决心。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日本诸侯支持的海盗商人、武士、浪人,利用汉奸,开始了大规模入侵东南沿海地区,史称“倭寇”。 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戚继光开始负责山东抗倭,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抗倭历程。期间,戚继光带领他的“戚家军”横扫浙江、福建、广东,大小战役近百场,彻底扫平了倭寇之危害,为人民、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勋。在长达十余年的抗倭战争期间,戚继光在他的兵书、文集和奏议中,多次阐述他的军事思想和武术思想。这些思想,都是在他总结军事战争实践后所创立的学说,有着丰富的内容,充满了辩证思维,创造性地充实了我国古代的军事学说和武术思想,其集中体现在《练兵实记》和《纪效新书》上。
1注重战争实践,一切从实战出发
战争是暴力冲突的最高形式。中国武术发展千枝百蔓,军事目的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首先,在选兵与练兵上,戚继光根据实战经验,深刻认识到士卒素质对军队战斗能力的重要性。特别强调选募士卒要“选兵要精”,他不要城市油滑之徒,只选乡野老实之人;不仅体格健壮,更注重胆气。嘉靖38年(1559年),戚继光决定直接募集新兵亲自训练,“请招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号为戚家军”。在练兵上,他要求士兵必须熟记各种号令,并一丝不苟的执行。“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戚继光认为,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战时怎么打,平时就怎么练,而且平时要更严格。训练要循序渐进,先技术,后战术; 先单兵,后合练。
其二,注重战争实战。戚继光认为,武艺训练的目的,在于使士卒学好本领,防身杀贼,立功报国。《纪效新书·禁令》所说:“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 本身上贴骨的勾当……,若不学武艺,是不要命的呆子”。“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领,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从实战要求出发,在训练中把“习手足、便器械”的功夫限制在“真可对搏打者”的范围,提倡 “真艺”与“功夫”,反对“左右周旋、遍地花草”。他坚决反对学花枪、花刀、花棍、花叉之类的装饰门面的东西,要求平时训练按照战时情况进行。因此,在戚继光所带领军队里面,无论长短器械, 一改长期形成的花势,均注重实战应用,使武艺朝着“遇敌制胜” 的方向发展。
再次是教练阵法。根据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了由12人编成的“鸳鸯阵”和“三才阵”。这些战斗队形的最大优点是长短兵器迭用, 攻防结合, 既便于消灭敌人, 又有利于保存自己, 适于在江浙地区作战。
2士兵练胆气,将领通兵法、精武艺
在长期的抗倭战争中,戚继光就已经注意到“练胆”与“练艺”的密切关系,认为“练胆气乃练之本”。他挑选士兵,不仅看体质、武艺,而且更看重胆气。戚继光把士兵胆气看成战争胜败的关键,把勇敢无畏的品质置于选兵标准的首位,其目的就是要使士卒具有保家卫国、视敌如仇、视死如归知心。为此,戚继光身先士卒“倡忠义之理,每身先之,以诚感诚”,要讲明道理,让士兵知道为谁打仗,为谁当兵。因此,戚家军将士们的良好素质,不仅使日后的训练得心应手,更使其在残酷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戚继光出身将门,久居将位,深知将官的地位和作用。为此, 戚继光摸索总结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育将”方法。在育将方面, 戚继光强调培养德、才、识、艺兼备的将领。四者相比,戚继光尤其看重将领的道德品质,强调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军队将官充分施展才华的首要保证。同时,作为带兵征战的将领,要注重学习各种兵书战策,“韬钤不谙,终非全才”,将领要在不断的实践中 “开阖变化,运用无穷”。在武艺方面,戚继光要求将领不断学习各种武艺,对各种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都应学习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教授和督促士兵练好实用本领,才能合理的配系武器,打击敌人,取得胜利。
3火器的广泛使用仍未改变武术的本质特征
相对于近身搏斗的武术技艺,火器在战场上的广泛使用让武术的格斗价值陡然下降。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使用从各个方面改变着战争,火器在军事中取代冷兵器占有主要地位以后,使用冷兵器的技术也在军事中失去了它原来的价值。
宋代火器已在军中广泛应用,明代则更为普遍。明成祖朱棣时期专门设立了“神机营”,但明代的火器使用仍未发展到可以取代冷兵器的程度,冷兵器在军队中的地位仍未动摇。作战时, 冷、热兵器根据各自的特点,配合使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则说,“火器、火箭、弓矢,皆为长兵也,往往敌在数百步外,即以打发。至于叉、钯、枪、刀,皆短器也。”近距离搏杀,冷兵器仍是唯一的重要手段。所以戚继光在其《练兵实纪》中说:“日西各于便处习学武艺,或学马,或学披甲,至昏而止”。“肯专心致志,而武艺自精”。
4借鉴日本刀法、总结前人经验
《纪效新书·短器长用解》中记载,“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以夺气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段。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当时中国民间刀法很多,但大多沦为花法,不能应实战之需,因此,在抗倭初期,明朝军队在对倭作战中,频吃败仗。自戚继光领兵后,一方面进行传统刀法的改进,去除花招假招,保留实用技法,正如同时期的何良臣《阵记》所说:“各种刀法,各有妙用,只是要去掉虚文花套手法,始得用刀之实。”其次,对现有刀器进行改良,《纪效新书·长刀制》:“刀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 其长六尺五寸,重二斤二两。”通过对刀器进行加工改良,在后来的作战中,发挥了制胜的作用。最后,戚继光不仅对中国传统刀术刀法的使用技法进行了完善,同时研究分析倭寇的刀术技法, 通过在战场上缴获的倭寇刀谱,重新加工修改,取其精华,运用到军队的刀术训练上。
戚继光十分重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战争的需要来研究武艺中带规律性的问题,在军事技艺上精益求精。 对改进武艺,他提出:“当于经籍中采其精华,师以意而不泥实事;造其知识,衡于已而变通;推而进之于真武,直取上乘。”这可以说是他改进军事武艺的指导思想。
戚继光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对于武器装备也进行了科学配合,他要求军队所使用的武器一定要长短相配、刺卫兼合、长以救短、短以救长、远近兼授、相紫而用。各种武器相互支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战斗力。同时强调武器与使用人的正确结合,对于每一个士兵“皆当因其才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从而发挥武器的威力。
5军事武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武术理论的繁荣
自明代开始,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等为代表,对宋代以来的武艺做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把原来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武术技术,用明确的文字、绘图记录下来,作为习练武艺的模板。戚继光不仅能征善战,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他在戎马倥偬中, 总结古代军事思想, 结合自己带兵打仗的实际经验, 其一生所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 等兵学著作,都为后人研究古代军事学所推崇,同时他依据自身训练士兵的经验与搜集中国传统民间武术,结合兵学进行研究, 以达到为军事服务的目的。因此他把所著的《拳经》也收录到《纪效新书》著作集中。
《纪效新书》为戚继光总结南抗倭、北御虏的治兵、作战经验之作,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军事训练的重要兵书,该书继承了前代兵书理论精华,有根据作者的实战经验加以丰富、发展,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上升到新的高度,它既是一本军事著作,同时又是武术经典。其中以十八卷本的《拳经捷要篇》最为著名,是目前唯一一部史料与拳法具备的明代武术专论,尤其是其中对武艺的论述为后世拳家所推崇,是研究明代武术的重要资料。而其中第十卷至十四卷,则系统的阐述了“长兵短用、藤牌、短兵长用、射法、拳经”五个军事武术的章节,其中尤以《拳经捷要篇》最为著名,成为历代研究中国武术拳法的标志性文献,全文主题为他创编“三十二势”拳路的缘由,及其所继承的关系,并论述的学拳的基本原理,是一篇系统整理、总结、提炼明代民间多种优秀拳技的上乘之作。《拳经捷要篇》共513字, 意简言骇、文笔流畅、理论精辟,近代武术史学家唐豪在《戚继光拳经的研究及其评价》中论述:“研究古拳法的材料,于是乎惟有戚氏的拳经”。
6对当代中国武术的反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指出:“我们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着一些宝贵的东西, 中国丰厚的文化传统和大量的社会实践, 包含浓厚的社会思想与文化精神理念, 蕴藏着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是一个尚未认真发掘的文化宝藏”。
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创新武术的发展,是戚继光军事、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从“技击”到“武艺”,从“武艺”到“武术”,都离不开攻防格斗的本质特征,这是戚继光军事和武术思想的核心,“注重实战、来源实践”是其精华所在,同时也是武术能继续发展和前行的动力,这与当时戚继光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紧密。他虽然反对武术的花拳绣腿,却又十分重视武术的套路传承,并给与武术与军事辩证的总结,体现出军事技术与武术的明显分野,戚继光将其区分为“阵战武艺”与“日常武艺”,两者既相一致,又相区别,应当说武术技术是古代军事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历时愈久远,武术与军事技术结合的越紧密。如今,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繁荣时期,作为戚继光所言“保身立命”的武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呈现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无论武术如何发展,其本质特征不能放弃,否则武术真有可能成为“舞术”。现在已有专家学者提出,发展武术就要挖掘它本质,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从我们的生产劳动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发展而来的,在和平年代武术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武术的本质技击。那么在和平年代,人们对武术的发展,处于什么样态度是我们要深思的。当前,中国武术正在饱受“体操化、艺术化、中国舞术”等各种质疑,究其原因,是武术正在逐步失去它本身所蕴含的本质特性。
7结论
8.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八
11月13日拂晓,140团1营教导员李继田率78人的武工队奉命在合围圈内搜捕残匪,途中接到群众举报,匪总司令曹绍华率400多名残部流窜于长顺观山槽的斗篷冲一带,李继田立即组织部队将斗篷冲包围。斗篷冲地势十分险峻,四面被陡峭的石山环抱,中间是一条长300多米的凹沟,除了3个垭口外没有别的出路。此时,曹匪困兽犹斗,率骨干拼死顽抗,企图冲出我合围圈。匪参谋长马启忠指挥4挺机枪,在制高点上疯狂向正面攻击的武工队扫射,冲在最前面的2连副班长萧国宝翻过几道土坎,准备冲入敌阵夺取敌人的机枪时不幸身中两弹,但他仍以惊人的意志继续匍匐前进,并突然出现在匪首马启忠的面前,举起弹匣已被打烂的冲锋枪将马启忠击毙。
敌人的机枪还在吼叫,萧国宝又以顽强的毅力从侧面爬上去扑向敌机枪,以身堵住枪口,身中7弹,壮烈牺牲。后续部队冲上山头,夺下土匪另外3挺机枪,经1小时激战,毙匪208人,其余溃散。武工队立即展开搜山,在一石缝里将曹绍华捕获。
斗篷冲战斗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贵州军区发出嘉奖令,授予萧国宝、林志奇烈士“一等战斗英雄”称号。140团党委追认萧国宝为“模范共产党员”,追记一等功。
新华社以“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萧国宝”为题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高度赞扬萧国宝崇高的牺牲精神。1951年2月,西南军区授予萧国宝“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萧国宝英雄连”。
(林海10)
9.《黄继光》 篇九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你最敬佩哪位英雄人物?简单介绍一下他的英雄事迹。”
2.学生介绍敬佩的英雄人物。
3.“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继光就是这些英雄人物中的一位,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
4.人物介绍:“黄继光1930年出生在四川省江中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1950年黄继光参加了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20日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
5.简介背景
1950年,美帝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又把战火引到我国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以6万多重兵向上甘岭地区发动猖狂进攻,企图攻占该地区西侧高地,仅仅3.7万平方公里的阵地,投掷了几千枚重磅炸弹,山头被削平1米多,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年他才22岁。
现在,让我们走近那次残酷的战斗,寻找英雄的身影。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在课文中为我们介绍的黄继光是一位怎样的战士?
出示:黄继光是一位()的战士。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把文章分成四部分。3.归纳总结:
(1)课文讲述了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
(2)把课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接受命令;第二部分(3—6)主动请战;第三部分(7-11)壮烈牺牲;第四部分(7-11)占领高地
三、精读感悟,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下面请1名同学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结合课文中的时间词,谈一谈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时间的紧迫,第五天夜晚,黎明之前,战斗了四天四夜)
2.这样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时间又是如此紧迫,看来,夺取高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在战场的黄继光是怎么做的?(主动请战)
(二)自学第二段(3—6)部分
1.出示学习提示一:请同学们自学3—6自然段,思考: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的?又是怎么请战的?请同学们自学3—6自然段在书本上做好批注。
2.汇报交流
(1)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的?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敌人火力凶猛,进攻受阻,突出黄继光在完成任务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屡次”说明多次突击没有成功。“比雨点还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枪弹的多、密、急,体现了战斗的激烈,任务难度大。所以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才会被“压”回来。更说明拿掉这个火力点重要作用,这也正是黄继光请战的原因。
(2)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是对黄继光神态、语言的描写,“愤怒”和“坚定”体现了黄继光对敌人的痛恨,以及完成任务的决心。
请根据“愤怒”“坚定”等词语,同桌读黄继光和指导员的话。
(3)指导朗读:读出黄继光坚定的语气。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像黄继光那样坚定地向我——指导员请战。师握生手。
(4)黄继光带上两个站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什么?(生接读)“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是黄继光保证完成任务的誓言,这一声呐喊不仅体现出了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决心,还包含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5)敌人的火力那么凶猛,黄继光要完成任务,那份艰难可想而知。指导员答应了黄继光的请求。黄继光和两位战士又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呢?
(三)下面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7—11自然段,结合学习提示,每个人都要积极发言,一会全班交流。
1.出示学习提示二:1.用横线画出黄继光处境如何艰难。
2.波浪线画出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表现。
2.生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汇报一:先说处境如何艰难的句子。
1.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别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2.“匍匐”是什么意思? “匍匐”就是贴着地面爬行。可见当时炮火十分猛烈。
3.黑夜如同白天,炮火十分猛烈。致使一个战士牺牲,另一个战士负伤了,重任压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身上。
汇报二:再现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表现。表现1: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他什么动作。(爬)2.他是怎样的在爬,用一个词来形容。(板书:顽强)3.你从哪儿能看出他的顽强?(“他用尽全身的力气、二十米、十米„„”)慢表现出难,有力,数字和省略号说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惊人的毅力。
表现2: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1.这两句话主要写了黄继光哪个动作?(站)
2.从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我能感觉到他能站起来十分不易。)
3.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动作了,可是作者为黄继光的站而感叹,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连挪动都很困难的黄继光居然站起来了。这位年轻的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多么顽强,多么了不起啊!多么令人感动啊!
4.这是惊人的勇敢与顽强,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与赞叹朗读。(第9自然段)
表现3: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黄继光站起来了,可惜敌人的火力点只被炸掉了半边,战士们还被压在山坡上,黄继光却晕倒了。
表现4: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这是黄继光在负伤后第二次站起来。这一次他是在昏迷中醒来的情况下站起来的,其难度更大。此时黄继光已负伤7处,身上没有任何武器了,他所有的只有血肉之躯,不可能炸毁敌人的火力点了,唯一让敌人不射击的办法只能堵住他们的枪口。他站起来,是他下定决用身体堵住枪眼。)
表现5: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张开、猛扑、堵住”,这些动词的描写,身负重伤,用尽全身力量,尽全力扑远一些。这一句生动地表现他势不可挡的气势,热爱祖国的思想和不怕牺牲的精神。)
4.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人民,为了祖国,黄继光毫不犹豫地用胸膛堵住了枪口,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这为英雄的伟大壮举吧!
5.播放电影片段。
6.展开想象表达情感:同学们,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诗人严辰为黄写了一首诗《永恒》献给黄继光
永恒
献给黄继光——严辰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却活得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假如你现在就站在黄继光烈士的墓前,想想过去,看看今天,你会怎么想?把你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7.在枪林弹雨中,黄继光拖着重伤的身体,两次顽强地站起,在没有任何武器的时候,他用自己宽阔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罪恶的枪眼!同学们,那不是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没有感觉的铁板呀!那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难道他不珍视生命吗?是什么力量让他置生命于不顾?是物质的奖励吗?是精神,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他英勇顽强的形象,闪耀着国际主义精神的灿烂光辉。
四、学习第四部分(12)
1.在战斗的关键时刻,黄继光奋力扑向敌人的地堡,用血肉之躯地住机枪射口,轻的战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他让我们感动,更加激励了战士们,年战友们的心怎能平静,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带着你的感受,让我们齐读十二自然段。
2.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3.理解“像海涛一样向上冲”的含义:在黄继光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的力量是势不可挡的。
五、总结
正因为黄继光满怀对新中国的热爱,才可能在战斗中火力点久攻不下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然后顽强战斗、用胸口堵住敌人枪口的壮烈行动。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他那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为人
们所敬仰。黄继光用他年仅22岁的生命书写了不朽的篇章,黄继光这三个字也同时变成了一面旗帜、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他鼓舞着无数革命战士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人们是不会忘记那些英雄的,2009年9月10日黄继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六、拓展延伸
抗美援朝的英雄们不会有人忘记你们的,我们不会忘记那些被埋在异国他乡的先辈们,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你们的生命换来的,请在心底永远记住他们: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请让我们在心底永远记住他们,记住这些为了保卫祖国,走出国门英勇奋战,埋骨异国他乡的英雄们。
七、作业:
课下同学们想了解更多有关抗美援朝战争英雄的故事,推荐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谁是最可爱的人》两篇文章。
板书设计: 黄继光
接受任务
10.《黄继光》教案 篇十
二、按课后第一思考题中4个小题的提示自读课文,训练分段。
第一步:在教师辅导下完成第1个小题,知道这个小题的内容应包括第1自然段。第2、3、4个小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步:再读课文,逐个问题理解是讲什么内容的,同时理解相关的词语。
第三步:用“任务――困难――克服――完成”来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叙述顺序,明确课文是按照这次战斗经过的顺序记叙的。
第四步:由学生独立分段,并讲出分段的思路,懂得是受课后思考题的启发,进而小结,给这篇课文分段的方法:是按照课后思考题的提示来分段的。
第五步:教师指出,四年级的许多课文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自己顺利地分段。
(这五步,使学生通过有目的的两次读课文,对课文讲的什么内容初步理解,并理清顺序,自己悟出分段的方法,掌握规律。这是一个分段能力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学会了分段的一种方法。)
三、回答课后思考题,学习给课文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懂得给写人物为主的文章概括段意,要围绕中心人物的活动,要扣住题目。在回答问题的同时,理解相关的词语。
如第一段,要把“第五个夜晚,上级下达了黎明之前夺下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的命令”改为“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了……的任务。”第三段包括4、5、6自然段,概括段意时,要把3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包括进去,少一点都不完整。
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给学生留出练习说话的时间,要教给学生说;二是在归纳完各段段意后,让学生自己悟出这课段意的特点――扣住题目,围绕黄继光的活动。
学生在练习归纳段意的过程当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写人这一类课文归纳段意的方法,同时练习了说话。
四、根据课前的调查,顺着学生的思路和现有的认识水平,提出“黄继光怎样不怕牺牲”这个主要问题,理解重点段――第3段。
先引读第4自然段,使学生懂得由于战斗环境的变化,黄继光由匍匐――爬去――挪动,说明黄继光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完成任务的困难越来越大。
再联系第1、2段的内容,理解黄继光为什么要更加顽强地向火力点靠近,而不停止前进?
接着启发学生身临战斗的前沿阵地,如果看到身负重伤的黄继光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反复体会和朗读第5自然段。
重点理解黄继光最后的壮举。结合插图,教师演示“张开双臂”,体会“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一句的意思。想想他为什么要“张开双臂”――身负重伤,必须用尽全力扑得远一些;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没有一件武器,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必须扫清战友冲上高地的障碍;这个时候,他为什么明知要牺牲自己,还偏要这样做――他感到……望着他,就是说他心里想着向指导员做的保证,他想着被压在半山坡的战友,他想着祖国人民的重任,他想着朝鲜人民的期望。
最后教师指出“不怕牺牲”是表现出来的行为,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才是英雄的本质,是说他“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壮举。
(让学生由一个一个描写黄继光行为的词语中看到黄继光的伟大形象,由黄继光的心理活动中去体会黄继光伟大的革命精神,懂得“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含义。)
五、教师小结,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和引伸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理解。
六、一个学生朗读第3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使黄继光堵枪口的英雄形象更清晰地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这个设计的意图就是想解决以下3个问题:
1。怎样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2。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学会学习方法,体现由浅入深,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过程。
11.英雄的黄继光 篇十一
193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农家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地主剥削和压迫。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的射击起来。战士屡次攻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很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激光愤怒的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的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激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着两个战士,拿着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们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了他们。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量,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12.《黄继光》读书笔记 篇十二
黄继光长大了,成为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小伙子,冬天,村子解放了,黄继光不但第一批成为了会员还当上了民兵,抗美园站开始了,黄继光报了名,但是很遗憾由于他身材较矮所以没被选中,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参军营长被黄继光的热情感动了,所以,被破格入取。
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不管自己的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军的枪淋弹雨,顿时敌军与我军都惊呆了,没想到,黄继光打断了自己的腿,却为保卫祖国那片神圣的领土而贡献出了自己的身躯与生命。
13.读《黄继光》有感 篇十三
本文写了战士们准备占领597。9高地的主峰。可是,敌人们却不停地射火力点,黄继光很愤怒,也十分憎恨敌人。黄继光负伤爬行,猛扑火力点,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黄继光壮烈牺牲了,战士们冲了上去,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全部的敌人。
虽然,黄继光壮烈牺牲了,但是,他有一颗爱国的心。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为了一点点绿豆芝麻大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还别说让我们上战场了。
14.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通过观察《戚家军抗倭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总结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难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问题法、总结归纳法、对比法
四、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大家知道这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戚继光抗倭。
(二)学习新知,感悟历史:
1、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同时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倭患地方政府无力还击,明朝政府派遣年轻将领戚继光前往浙东沿海抗倭。
2、出示图片及资料,让学生了解戚继光。
3、出示材料让学生认识戚继光是如何抗倭的。
4、出示《戚家军抗倭形势图》,让学生结合形势图认识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同时教师强调:戚继光抗倭取得重大胜利,捍卫了主权,保障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5、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首先学生总结,然后教师补充: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②戚继光卓越的军事和指挥才能及高尚品德;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④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
6、出示戚继光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引导学生结合戚继光的诗句,说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学生各抒己见,大体说出: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爱国精神等即可。)
7、教师出示问题:戚家军类似于前面讲过的哪支军队?那么对戚继光和岳飞两者的评价有何区别 ? 师生总结:岳家军。岳家军抗金是我们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斗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举出文天祥是抗元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三)当堂检测:
1、戚继光九战九捷的地点是浙江。
2、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
①文天祥 ②戚继光 ③岳飞 ④郑和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②
(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明中后期 → 国势衰落 → 戚继光抗倭------中外的冲突
(五)结语(学生齐读打油诗)
打油诗
【小学黄继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六年级黄继光06-13
黄继光事迹简介06-14
有关于黄继光读后感08-22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09-16
小学体育篮球教学设计07-06
小学播种友情教学设计07-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讲座07-20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题08-09
《有的人》教学设计(小学)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