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法课散文

2024-11-02

上书法课散文(精选11篇)

1.上书法课散文 篇一

关于书法的经典散文

工作之余,除了摆弄几篇文章,再就是涂鸦几笔书法了。如果说借文章抒发的是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那么书法则主要是劳累之余的调节剂。然而随着日积月累的研习,伴随书法技艺的不断提高,还从中颇多地有了些人生感悟。

我个人认为书法中最吃功夫,最难写好的要数楷书,这是根据楷书的特点决定的。楷书是中国方块字最完美的表达,一点一划都要最准确,最清晰,最匀称地表现;方方正正,清清白白,字字隽秀,上善若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稍有不轨之处,即使是对书法艺术毫不可知的人,也会借助最起码的视觉感官很轻易的看出破绽。这多么像我钟爱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处处要以身示范。清清白白做人,出淤泥而不染;认认真真教书,呕心沥血。不为物欲横流所动,甘守清贫安宁的生活;不为世态炎凉所染,塑造学生最完美的人格。在当今日趋浮躁的社会里,也许书法爱好者不再有更多的人甘于在楷书的笔笔划划里苦苦修炼,而我,更愿意不辞辛苦一锹一锄地艰辛而执着地开垦于这片贫瘠的土地。楷书最能磨练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我的书法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中获入围奖便是很好的例证(在网上可以查到)。楷书,一如我的修养。

汉隶书法,碑帖众多,风格各异。有圆润的,由方正的;有飘逸的,有浑厚的。在众多的隶书碑帖中,我对《张迁碑》情有独钟。曾有书法协会的同仁告诫我,临摹张迁碑难度较大,且有许多生僻之字难以辨识,又不是“大路货”,作品又不养眼,劝我改临其它碑帖。可我坚持认为:张迁碑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用笔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更主要的是,它的“方、厚、拙”的特点又与我的性格是那样接近:正直不阿,不会圆滑处事;厚积薄发,不善投机取巧;小智若愚,绝难随波逐流。待到一定时间的研习后,书法展上,同仁们给我的隶书评价是:很笨拙,有点孩子气,但风格独特。我笑言:性格如此,文如其人。

行书最爱好米芾的风格,“稳不俗、险不怪”,稳中求险,险中见稳。随遇而变,独出机巧。据说,形成米芾个性特点的原因取决于他癫狂的.性格,而不俗的性格正是他不平凡的生长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所造成的,是他内心不平的发泄方式的具体表现。我等有自知之明,不敢与这位大书法家相提并论,但是,性格的清高与物欲横流的现实,正直不阿的性情与随波逐流的社会,朴实无华的生活与花天酒地的人际关系总会是格格不入的。将近知天命之年的我至今仍旧是个小村子里劳劳碌碌、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浓厚的文化天分早已淹没于崇尚物质利益的芸芸众生之中。然而,我依旧坚守与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用文化的呐喊拯救人们麻木的灵魂,尽管这种声音微弱得连自己都听不到。但是,我也绝非就是一个幻想狂人,恰恰相反,我对我的工作还是尽职尽责,立足实际的。而书法、文学上的些许成就也让我在社会上博得了人们的几许认可。我的行书作品,体现了我个性化的追求。

我在草书方面是不临任何帖子的,而是把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剪截下来,粘贴成册。然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汲取每幅作品的精华之处,融进我的作品中。放开处,一泻千里;收缩处,凝重沉郁。飞白处,形如枯草;浓黑处,泼墨如雨。思飘云物外,情入字幅中。用笔大胆,就连老辈同仁们也叹为观止。其实,我虽然年近五旬,可对理想的追求依旧如年轻时一样痴心不改。岁月的沉重如同浓墨重笔,只能加深我对生活深深的思考,面对困难的客观冷静,更加稳重我坚实的步履,不把理想失控为幻想。正如我手中牵动的那根放风筝的长长的线,尽量把风筝放得异彩纷呈,但随时调节着它的方向和高度,不让它失去控制。草书,狂写着我的文学梦想和对文化的执着。

写好书法中的每一笔,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上书法课散文 篇二

关键词:苏轼,书法,艺术成就

苏轼开辟了宋代书法艺术的新天地, 成为后世书家学习的典范。以其卓异的天资、高尚的人格、深厚的学养、丰富的经历和对艺术真谛的执著追求, 创造出旷达雄放, 意趣天真的书法艺术风格。

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吾虽不善书, 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 常谓不学可。”又说:“仆书作意便仿佛蔡君谟 (襄) , 得意便似杨风子 (凝式) , 更放则似言法华 (《妙法莲花经》) 矣!”苏东坡虽说无法, 实际上是求意于法度之中。他曾说:“笔成冢, 墨成池, 不及羲之及献之。笔秃千管, 墨磨万铤, 不作张芝作索靖。”“兴来一挥百纸尽。”不是一时的灵感所能达到的, 那是“堆墙败笔如山丘”的勤学苦练的结果。苏轼的书法以其险峻逼人的气势和神气横溢的气象达到了“信手”“书意”“得鱼忘筌”的境界。“信手点画”就是对书法规律掌握后的艺术自由, 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看到, 苏东坡在学习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努力追求创新, 以达到物我两忘, 得心应手的境地。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时期书风的精髓。

但是, 黄庭坚在《山谷集》中说:“东坡道人少日学 (王羲之) 兰亭, 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 (浩) , 至酒酣放浪, 意忘工拙, 字特瘦劲似柳诚悬 (公权) 。中岁喜学颜鲁公 (真卿) , 杨风子 (凝式) 书, 其合处不减李北海 (邕) 。至于笔圆而韵胜, 挟以文章妙天下, 忠义贯日月之气, 本朝善书, 自当推为第一。”他的儿子苏过则说:“吾先君子……少喜二王书, (羲之、献之) , 晚乃喜颜平原 (真卿) , 故时有二家风气, 俗子不知, 妄谓学徐浩, 陋矣。”元人郭畀则说:“东坡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 故字画稍加肥壮。晚岁自儋州回, 挟大海风涛之气, 作字如古槎怪石, 如怒龙喷浪, 奇鬼搏人, 书家不可及也。”这些评论大体说出了苏轼的书学渊源, 及早、中、晚年书风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书法, 是深受前人书法影响的。东坡学习过李邕、徐浩、颜喜卿、柳公权等人的书法。苏轼中年深受颜真卿书法的影响, 曾说:“诗止于杜子美, 书止于颜鲁公。”可见他对颜真卿书法的推崇备至。他在颜真卿书体革新精神影响下。努力汲取颜书中的养分, 并结合魏晋人浑厚拙朴的风貌, 进行创新。其用笔渐趋丰腴跌宕, 既端庄淳朴如棉裹铁, 又不失天真烂漫之趣。到了晚年, 他又学李北海, 书风进一步提高, 在凝重厚实中, 显得遒劲豪放。他学习古人, 不单纯追求“形似”, 更追求“神似”。朱熹曾经说:“东坡笔力雄健, 不能居于人后, 故其临帖, 物色牝牡, 不复可以形较量, 而其英气逸韵, 高视古人, 未知孰为先后也”。 (《朱文公集》) 由此, 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苏试对神似的把握程度。除此之外, 从书法造型上看, 苏轼书法有以下特点:一是丰腴饱满, 遒劲姿媚。二是字型偏扁, 取欹侧之势。三是用笔上的偃卧手法。以上三点, 构成了苏轼书法的独特风格。

苏轼强调笔画要骨力遒劲, 血肉饱满。他在《论书》中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 不为成书也。”五者之中。“骨”和“肉”是线条本身的美, 苏轼说应该骨撑肉, 肉没骨, “神”是作品的神韵, 是作为外在形状的形象的线条造型所表达的意蕴, 即抽象的意境和情趣。线条的形象性和意境情趣的抽象性是统一的, 是互相依存的。苏轼认为书法艺术一定要有精神、气力及生气、骨肉、饱酣笔墨。展示其淋漓的血气, 这五者缺一, 就不是成功的书法艺术品。他把书法比作有生命的人, 用生命的观点把作者和作品联系起来。他把“神”放在第一位, 也就把追求意境的美放在形体表现之上, 对后来的书法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被后人奉为书法批评的圭臬。

贬黜黄州是苏轼的壮年时期, 思如泉涌, 诗文书法创作极富, 最著名的墨迹代表是《黄州寒食诗》, 书于元丰五年 (1082) , 为行书诗稿。这时他正当意气方爽, 忽然遭受打击, 心情格外沉重, 因而诗的内容充满着消沉悲苦凄凉绝望的情绪。此书字迹前小而后大, 行气错落, 字形欹侧中见平正。用笔上, 粗壮丰满, 笔锋多变, 肉丰骨劲, 藏锋不露, 内美外拙, 具有外柔内刚的特色。结字上, 凝重而不呆滞, 婀娜而不轻佻, 似欹而正, 似曲而直, 舒卷自如。章法上, 字的长短搭配合宜、气势苍劲、通篇气韵生动、流畅自然, 感情随着笔尖自然得流出, 达到了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 令人感叹不已。无怪乎黄庭坚在看到此卷时提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恐太白有未到之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 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的这段题跋也写得有精神。

元丰六年 (1083) 的《赤壁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也是在黄州写的一件名迹, 系楷书, 笔致圆润丰腴, 朴拙厚实, 钝滞之处, 有人疑为钩摹。苏轼的楷书字体扁方, 左舒右紧, 对此, 人有讥之者, 黄庭坚说:“或云东坡作戈多成病笔, 又腕著而笔卧, 故左秀而右枯。此又见其管中窥豹, 不识大体, 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 虽其病处, 乃自成妍。”

苏轼楷书另有《祭黄几道文》 (上海博物馆藏) , 此卷楷书乃苏轼与弟苏辙 (字子由) 联名吊其好友黄几道之祭文。 (黄几道, 名好谦, 福建浦城人, 与苏辙有姻戚之谊) 。由苏试撰文并书, 作于元二年 (公元1087年) 八月。书此帖时, 苏轼五十二岁。此帖笔力雄健用笔淳朴如“绵里裹铁”、结字茂密严谨, 多左低右高, 以横扁向右上取势。章法上字距疏密不一, 疏朗自然。行距也较疏开, 透露出清爽的气息。风格圆劲有韵, 厚重之中见清秀, 丰腴之中显筋骨。墨色凝聚, 神采焕发, 为苏轼书法精品之一。岳珂评其书云:“坡公墨妙, 如繁星丽天, 照耀千古”。《续书画题跋》、《式古堂山画汇考》、《平生壮观》、《过云楼书画记》等著录。上海博物馆有精印本。

苏轼晚年的墨迹有《渡海帖》、《与民师书》、《江上贴》、《新岁展庆帖》、《屏事帖》等。笔墨老辣, 不拘形迹, 姿态横生, 达到了平淡中见天真的更高境界。行书《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二赋于宋哲宗绍圣元年 (公元1094年) , 夏历闰4月21日, 其时苏轼59岁, 被谪贬往岭南, 在途中遇大雨被阻河南襄阳时所书。为其晚年佳作。纵观全贴, 字字珠玑, 纸精墨佳, 气色如新。笔意雄劲、潇洒飘逸、既沉着痛快、又妙得自然之趣。此帖用笔老辣雄放, 酣畅含蓄。结字稍欹、大小相杂、错落有致、各具情态。章法布局疏朗、神采飞扬、气势贯通、首尾如一、节奏感强。明代王世贞跋此帖云:“此迹不惟以古雅胜, 且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无一笔失操纵, 当是眉山最上乘”。《平生壮观》、《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篇》、《壮陶阁书画录》著录。刻入《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法帖》。

3.朱以撒:在书法与散文的云间漫步 篇三

(编 者)

作家档案

朱以撒,1953年生,福建泉州人。1969年赴福建清流县插队,198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朱以撒长期从事书法教育、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工作,二十余年来致力于书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培育了大批书法人才。在书法创作上学百家帖成一家法,书风自然清新,稚拙朴实。他在书法理论研究上也是独树一帜,先后出版了《书法创作论》《书法审美表现论》《中国书法名作100讲》《书法百说》等多部著作,近年来尤其以书法批评为书坛瞩目。朱以撒的散文创作也是独具特色,文风含蓄典雅,清新婉约。曾荣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福建省文学奖一等奖。于《十月》《散文》《美文》《散文选刊》等发表大量散文,出版散文集《古典幽梦》《俯仰之间》《纸上思量》《腕下消息》。

4.浅谈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书法课 篇四

三台县上新小学 于 敏

[摘要]在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是书法教育的摇篮,目前,小学几乎都开设书法课。然而,现实很不容乐观,尤其是电脑的普及,使书法教学显得更加艰难。书法,它能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书法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循序渐进,经过一步一步的长期练习,才能掌握书法的要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完成有效的书法教学,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找到科学、适合儿童个性的书法教学策略,把握儿童心理规律,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感到快乐。在此,我作为小学生的书法启蒙老师,试对自己在书法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几点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书法教学;现状分析;解决方案;兴趣

在近几年的书法教学指导中,我发现小学生书写有以下现状:

1、书写不规范。①笔顺不正确。有许多同学在写诸如“过”“选”等字时,都是先写“之”底再写“寸”和“先”;错别字多,尤其是同音替代现象极为突出;常用字的习惯性误写,将“落”写成左右结构以“三点水”为偏旁,将“睡”字少写一横,“慌”字中的“亡”多写一点等等。②字体不端正。字体歪歪扭扭,横不平、竖不直;字迹潦草,难以辨识,难以将字安排在田字格正中。③书写随意,涂改、擦拭(或用改正纸、改正液)严重,卷面不整洁。④格式不正确、行款不整齐。表现在标点符号的占位不规范,段首空格不按规定,字体大小不整齐,将字体写在方格外等等。

2、学生写字姿势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三个一”大都不到位:握笔离笔尖太近;胸部紧贴着桌边;头偏向左侧;眼睛离本子太近。我曾随机观察、调查过本班和临近班级,发现写字姿势的正确率仅在5%—30%。

为什么学生写字现状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庭早期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

由于我们身处农村,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不是太好,对孩子的期望很高,在上学前很早就教孩子写字,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就对学生有些字任务,且量较为大。这样,孩子过早写字,家长的错误指导便让孩子养成了错误的写字习惯,以致在小学时纠正显得尤为困难。

2、教师的写字基本功不够扎实。目前部分教师自身的写字基本功较差,板书、批改等书写没有起到榜样引领作用,更缺少写字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再去指导学生写字,也就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

3、写字教学落实不到位。

目前的教育教学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教育主管部门的评比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放在抓学生的成绩上。随着课改的推进,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形式的花哨,一味深挖文本内涵,一节课下来,只在最后一点时间里抽出师生认为最难写的一两个字进行指导,经常是教师刚指导完,或学生刚刚动笔,下课铃声就响了。时间保证不足,造成了写字教学落实不到位,学生写字基础不够扎实。

4、写字训练量不够。

“三天不练手生”,目前小学生写字的训练量仍不够,严重不足。课堂上经常是识字之后,把写字的任务放在课后,由学生自己完成,特别是中高年级。由于小学生受其认知水平及自制力较差的限制,课后在无老师监督、辅导的情况下,小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字,只以写完为目的,而不是写好为目的,这样,写字质量无法保证。

经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训练,我积累了一些点滴体会,也总结出几点粗浅的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激发学习情趣。

如果在写字教学中,老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一些用笔、运笔、笔画的写法和字形结构等理论知识,空洞而枯燥,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接近,自然就谈不上喜欢不喜欢了。所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书法的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1、把握儿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对书法感兴趣,成了书法教学的第一课。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欣赏书法作品和讲小故事的方法。书法欣赏是书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初的台阶,学生对书法兴趣的产生最初来源于欣赏。如果没有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认识,没有学生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名作的崇拜与热爱,则任何技法训练都毫无意义。兴趣、喜欢、崇拜、热爱,虽然只是停留在感知程度上的欣赏,但这足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激情了。因此,书法教学要先多上欣赏课,等到学生的“胃口”吊足了,开展其他内容的教学就自然水到渠成了。生活中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听故事,课堂上利用古今书法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故事还可以调节学生的手指肌肉和大脑的疲劳,提高练习效率,学 生感兴趣亦会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增强练习书法的毅力。如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黄庭坚观看船夫划桨而行笔法等。通过讲述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又可以陶冶性情。在故事中再适当渗入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通过师生互动,把抽象的书法练习和形象的故事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更可以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以往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把许多古代的碑帖和优美作品集中到课堂上一一展示给学生欣赏。而现在多媒体已被广泛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它那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的教学手段,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也便于教师示范,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扫描到电脑上,或以投影、录像、图片等多形式多视角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加上优美的音乐和动情的解说,创造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不仅了解了作品的背景、特点,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意蕴,受到了启发和感染,而且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进一步产生对祖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写字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其间的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给学生作示范,让学生静观每一笔是否到位,细细体味每一笔的运笔。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很好地解决诸多难题,可以利用镜头的定格、放大、慢放、循环播放等形式,突出重点或细节部分,使学生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慢放画面,使转瞬即逝的动作过程完整、清晰、具体。平时教学中,一般是利用投影片在投影仪上示范或直接用笔在黑板上示范。这些方法由于书写材料和空间的限制,不能把知识点示范清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利用视频展示台,教师在上面直接范写,“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的运笔过程以及用墨的多少、书写时的节奏等用笔方法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学生对所接受到的知识印象会非常深刻。例如:在一次学习基本笔划的教学中,引入新课时先让学生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中欣赏一幅幅不同的书法作品,再播放其中几个字的视频书写过程,一笔一画,历历在目,用笔的轻重缓急尽收眼底。学生在行云流水的音乐中,在直观生动的演示里,收到了怡情、激趣、练笔的综合效果。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完全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能给小学书法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枯燥的书法课变得生动、形象、有趣起来。

二、注重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趣味性

1、对于书法的术语,学生肯定不懂,时间一长,就会乏味。能否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就要看老师的教学语言。譬如说,在讲到顿笔、提笔、回锋、逆锋等书法中的笔画术语时,对于初学者肯定难以理解,所以我就会运用有趣的比喻方式去解释这些术语,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如给初学者讲解“横”画的时候,我就会对学生说:“孩子们,‘横’画就和我们上学校一样,首先在家睡一觉(顿笔)第二天起来,咱们就要上学校啰,拐一个小弯(向上提笔),到了学校我们开始上课(顿笔),下课铃一响我们背起书包就开始排好队回家了(提笔回锋收笔)。又如我教学生在田子格中写字时,就会强调:“左右结构的字,咱们要朝格子的左边写,大家听说过男左女右吧,左边是男孩子,作为男孩子当然要让让女孩子啰。”讲过以后同学们在写左右结构的字时都会先靠左写,因为他们知道男孩子要让让女孩子。

所以说教学主要针对小学生,其教学语言的组织要有趣味性,把自己当作孩子,和他们一起交流,使他们带着好奇与欲望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学习中坚持“三到”,逐步学会读帖、临帖

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读帖、临帖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从初步的模仿中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学习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结构规律,由无知到感知、由模拟到突破、由吸收到创新。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

(1)、眼到:即学会读贴,对字帖中的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2)、手到:是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是学生把眼所看到的字的运笔、结构如实客观的写出来。手到是学生较难跨越的境界,主要原因有:一是在临帖之初没能做到“眼到”,二是太浮躁,手底的临摹功夫尚未下到。正确有效的“手到”方法是: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1、教师让学生在书法练习的时候做到目无全字:即把字帖里的每一个字按笔画、按笔顺一笔笔拆开来认真临写。学生因为不用留意字的结构,所以可以很轻松的书写,练习的效果也很好。

2、当学生把每一个笔画练好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笔画象造房子一样组合起来,在保证每一笔每一画的同时,还要注意结构特点和主笔的运用,保证比例好看、布白均匀各个部分都美观大方,主笔保证字的重心平稳。

3、举一反三法:当学生通过临摹练习已经掌握了新字的写法时,可用此法继续练习,此法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对于学生巩固和提高书写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3)、心到:包括两个方面:

1、通过一段时间的眼到、手到的练习,学生可以很自然的把 读帖时看到的笔锋、结构记在心里,同时把手到(即书写过程)中的提按顿挫也牢牢记住。

2、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心到更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看到一个字,心里会很自然的去分析每一个笔画的形状、写法、这个字的结构、特点、主笔和通过这个字又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字的书写等等。

三、注重课外发展延伸。

为了提高学生的书法成绩,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书法练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学习书法的机会和空间。如举办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个人书法展”;“迎五·一”、“庆国庆”等书法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为当地村民写春联、寿联和喜联的活动,对获奖的学生除了进行在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外,还可以在学校书画专栏里展出他们的书法作品,并鼓励他们积极向各类报刊杂志社投寄自己的书法稿件,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学习书法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对于那些在学习书法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的学生,我们要主动帮助他们找出落后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虚心向书法水平较高的学生学习,充分利用放学后或星期天等课外时间进行书法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华若帆;江苏省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与展望[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邱志文;;小学书法趣味教学论[J];教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3、孙大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2012年03期

5.上书法课散文 篇五

9月1日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栏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选一)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9月15日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选二)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9月22日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9月29日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选二首)卢汝弼 八月霜飞柳变黄,蓬根吹断雁南翔。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10月13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韦庄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10月20日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会赦后酬主簿所问 刘长卿

江南海北长相忆,浅水深山独掩扉。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10月27日

赠苏绾书记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

11月3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11月10日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月17日

长信秋词 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月24日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月1日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月8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2月15日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月22日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横江词 李白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12月29日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月5日

秋下荆门 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月12日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1月19日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桃花溪 张旭

6.上书法课散文 篇六

(2016-2017学年上期)王清旭

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于小学生,通过写字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为此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榜样示范。

教师必须练就一手好字,因为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教师书写的一手好字对于学生来说是榜样,似无声的命令。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老师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揣磨好字的结构,注意字的笔顺,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学生写字时,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亲自写一写,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顺着写一写,无形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这样不但可以加强自身的写字姿势,提高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更是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写字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要让生性好动的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凡是他们喜爱的,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效果也较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故事激励、竞赛激励、展览等方法进行兴趣的培养。其一,故事激励。孩子们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比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 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为了引发学生认字、爱字的兴趣,在分析字形结构的时候,根据字的各部分编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特别是一些象形、会意的汉字,让学生能够在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对汉字产生好奇的探究之情。其二,竞赛激励。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同学之间互相合作的集体意识。批作业时,可以把学生写的字与范字进行比较,并把那些写的好的字给出相应红圈;对那些能日渐把字写端正的同学的作业写上赞扬或鼓励性的话语。经常进行小结性评比,学期末评出星级作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写字课上,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写字比赛,好的同学在学习园地展出,获得进步奖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书法竞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其三,展览。定期举办作业展览,将写得好的学生作品放进班级园地。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对写字的兴趣,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

三、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1.每一个字都是有基本的笔画构成的。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而每一个笔画都具有起笔,运笔,收笔。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起一个良好的开头。

2.字的偏旁。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得更好。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在每次写字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

四、保证练习时间,因材施教。

7.历史上大奸大才的书法家 篇七

蔡京:书法自成一家体

蔡京(1047~1126),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宋徽宗赵佶对他宠信有加,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徽宗虽迫于情势,不得不将其降黜或外放,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就官复原职。从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为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第二宰相的职权)兼中书侍郎起(半年后,蔡京便正式就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当朝第一宰相)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里,四次罢免,又四次起用。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徽宗还倚重他,直到自己退位。

蔡京的书法自成一格,就连狂傲的米芾都曾表示,其书法不如蔡京。据说,一次蔡京问米芾:當今书法何人最好?米芾答:从唐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当时“苏黄米蔡”之蔡,原指蔡京,后人恶其奸邪,易以蔡襄。

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两个下级官吏极为恭谨地侍奉蔡京,不停地用扇子为他扇凉。蔡京心中喜悦,于是要过扇子,在上面为他们题了两句杜甫的诗。没想到,几天之后,这两个家伙忽然阔气起来,一问才知,他们的扇子被一位亲王花两万钱买走了。两万钱,大约相当于当时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花销。而这位亲王,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宋徽宗。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初秋时节,宦官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被派到杭州设立明金局,其职责是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此时,蔡京贬居杭州已近一年。据说,他为童贯提供了一份名单,帮他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右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这使童贯在侍奉不久的主子面前大为露脸。宦官童贯作为绝好的中介,进一步加深了皇帝对蔡京的赏识。而童贯与蔡京二人也就此相互勾结,狼狈为奸,裹挟着宋徽宗,将大宋王朝一步步拖下了灾难的深渊。北宋之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宋徽宗宠用蔡京这个佞臣,以及童贯、高俅之徒。而宋徽宗昏聩无能,荒淫无耻,最后和他的儿子钦宗成为金兵的俘虏。80岁的蔡京亦被充军。蔡京凄然写下:“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无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这是蔡京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百姓不卖给他一汤一饭,以致被活活饿死。死后更没有棺木,被埋进了专门收葬无家可归者的漏泽园中。

秦桧:无缘命名宋体字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秦桧与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俘获,随后卖身投靠金太宗之弟挞懒。被释放南归后,他历任南宋礼部尚书、两任宰相,前后执政19年,为宋高宗赵构所宠信。他杀害岳飞,贬逐忠臣良将,为主议和,坚持投降,实行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成为南宋高宗一朝有名的奸相。

秦桧是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颇有造诣。为官早年名声尚好,深为宋徽宗喜爱,被破格任用为御史台左司谏,负责处理御史台衙门的往来公文。据说,在处理公文中,秦桧发现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文字体不一,很不规范,乃利用公务之暇,潜心研究字体,尤其对徽宗赵信的字甚有研究,后在仿照赵佶“瘦金体”字体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独特字体,工整划一,简便易学。于是他开始用自己创造的新体字誊写奏折。这引起了徽宗的注意,下令秦桧将其书写范本发往全国各地,要求统一按范本字体书写公文,这一措施很快得到了推广。这种字体逐渐演变为现今印刷用的“宋体”。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宋体”一脉相承,有人说宋体就是“瘦金体”的印刷体。时至今日,宋体仍然是应用最广的字体,它为汉字的普及、传播功不可没。仅凭这一点,秦桧就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按一般的习惯,秦桧创立的字体应该叫秦体。但是,由于秦桧是奸臣,才把这种字体命名为宋体字,可以说是因人废字。

严嵩:无可取代“至公堂”

严嵩(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严嵩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从这份学历履历表可以看出,严嵩一直是个优等生,而且小时候是个神童。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嵩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三十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是严嵩所书。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数遍。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都不如严嵩,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严嵩在位时,对古人墨宝甚是珍爱。据史书记载,为了获得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不朽之作《清明上河图》,严嵩不择手段地杀了两个人。嘉靖年间,严嵩得知此图收藏在员外郎王振斋手中,便派蓟门总督王忏去求购。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又舍不得交出这幅画,于是便找名家临摹了一幅送给严嵩。严嵩不知是假,公开炫耀时被曾经装裱过此画的装裱师看破。严嵩怒不可遏,随即以“欺相”之罪缉拿了王振斋。王振斋招出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严嵩又利用权势从陆治手中获得真迹。可怜的王振斋最后死在狱中。严嵩以权势掠取真迹的内幕王忏最清楚。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严嵩以“治军失机”的罪名将王忏杀掉灭口。明末清初戏剧家李玉根据这一史实编写了《一捧雪》并搬上戏剧舞台。后严嵩逐渐失宠势倒,其子被处斩,宅邸被查抄,《清明上河图》再次被收入皇宫。严嵩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最终落得削籍为民,家产尽抄。其家产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为什么“字如其人”的说法屡屡落空?严嵩临死前的委屈之言解释了这种误差,他写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至死,他依然认为自己是个浩然正气的忠臣、君子。奸臣这种自以为正义在胸中的心态让他们的字看起来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洁,“字如其人”其实只是通过字可以看出写字人的心理状况,至于品行是无法从字里显露出来的。

8.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篇八

敦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张 效 林 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敦煌是书法家张芝、张昶、素靖的故乡,加之20世纪初敦煌遗书墨迹和敦煌汉简在敦煌的出土,更是名扬天下,确立了敦煌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地位。一东汉时期的敦煌人张芝,字伯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他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主要在于他省减章草点画、波桀,独创了“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的“一笔书”,也就是“今草”,被世人尊为“草圣”,一时名噪天下,学者如云。他的草书“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虽合,数意兼包,若县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不露”;“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精熟神妙,冠绝古今”;“伯英即草书之祖也”(张怀瓘《书断》语)。对历朝历代书法家的影响极其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自汉末至中唐六七百年间,中国书坛即便是草书领域里声名显赫的韦诞、卫瓘、索靖、卫恒,还是像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四位光耀千古的大师,他们的草书都源于张芝的草法。家喻户晓的书圣王羲之对张芝更是推崇备至,中年就师承张芝,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及张芝。狂草大师怀素也认为他从张芝的书法中受益非常多。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终生临习。同时,张芝不以功名为念,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潜心习书,勤学闻名,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他的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连王羲之也觉得自愧弗如,历史上已传为佳话,也为后人做出了楷模。与张芝同时期的张昶,字文舒,是他的季弟,在当时也是十分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跟张芝的书法相似,当时的人把他称为亚圣。他尤善章草,极工八分,又善隶,对后世的影响也十分深远。西晋时期的敦煌人索靖,字幼安,西晋将领、著名书法家,敦煌五龙之一,是张芝之后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是位有重要影响的人。他是张芝姐姐的孙子,书法上受张芝影响很深。以善写草书知名于世,他的书法,浓浅得度,内涵朴厚,气势雄厚,历来被书法家称为上乘。梁武帝萧衍称誉他的字“遒劲而峻险。遒劲处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峻险处如雪岭孤松,冰河危石”。黄山谷也称道他书法为“笺短意长,诚不可及”。有人把索靖的书法与张芝的书法作过比较,认为精熟至极,索不及张芝,妙有余姿,张不及索靖,两位大师的书法是各见所长。把索靖与张芝相提并论,可见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平生最重法度,不肯轻易推许古人。一次,他路见索靖书写的碑石后,竟卧于碑下,细心揣摩,不忍离去,足见其书法之精妙。王僧虔、袁昂、张怀瓘、房玄龄、姜夔、刘有定、宋曹、钱泳、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周星莲、朱和羹、康有为等历代书法大家和书法理论家对索靖的评价都很高。索靖对后世书法家的影响不仅是他的书法作品,他的著述《草书状》等,对书法演变、风格、气韵、用笔及章法等方面全面精避的论述,对后世书法家的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持久而深远。东汉至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南朝的羊欣在《书断》中说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是当时的四大“书圣”。苏东坡在书论中写道:“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他们点到的四个书法家,敦煌人张芝和索靖两位书法大师都在其中,可见他们在整个中国书法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整个敦煌地区而言,除了张芝、索靖、张昶外,敦煌周边地区的梁鹄、仇靖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也是世人公认的。二

书法艺术发展到上世纪初,书坛处于低谷。学习书法的人在碑学与帖学之间争论不休,书法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敦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彩塑艺术,也保存了大量的书法墨迹。1900年,敦煌莫高窟道士王圆篆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洞穴中藏了历经千年的各种形式的书法墨迹与碑刻拓本5万余件,且保存十分完好,国内外研究者一片哗然,书法家们无不一睹为快,几欲疯狂,敦煌在书法界笔口相传,声名大振。与甲骨文、秦汉简牍、清代内阁档案一道被学术界并称为近代中国的“四大学术发现”。敦煌遗书墨迹的书法形式多样,包括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诸多类型,其艺术风格更是丰富多彩,有的粗纩豪放,也有细腻典雅的,有密不透风的满篇墨书,也有空灵潇洒的逸绣之作,千姿百态,非刻意求工而意趣万端。敦煌遗书墨迹中,最早的可追溯到四世纪,最晚的大约是北宋初年的作品,前后整整跨越了七个世纪。根据这些传世墨迹、拓片所显示的年代来看,敦煌遗书几乎没有间断地向我们展示了由南北朝时期至北宋初年大致的书法风格流变以及隶、草、行、楷等书体的演变,成为这一段书法发展进程最直接的历史见证。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特别是隋唐,乃至魏晋、秦汉书法艺术发展史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发现敦煌藏经洞的第二年,也就是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楼兰遗址发现了墨书的残纸。1990年,在敦煌甜水井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出了30余张麻纸,3张写有文字。这些文书残纸,其纸质粗精不一,但从墨迹渗透的情况看,大都适宜毛笔的书写。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这些残纸为戌边吏士所书,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因此虽经千载而纸墨如新,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字体类型丰富,反映了魏晋时期字体演变中多姿多彩的特色,是非常重要的书法资料,对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物,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和楼兰无论行政隶属关系或交通联系都是极为密切的,敦煌地区聚集了大批的书家,文献所记载汉晋时期曾在敦煌地区活动过的就有班固、张芝、索靖等大师级书法家,并行成了风格鲜明的书法流派,其在直接对该地区的书法艺术产生影响的同时,对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遗书墨迹的问世,不仅使我们的对字体的演变发展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对当时书家的艺术创造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这些墨迹的本身,往往也是杰出的艺术作品,是书法学习与研究的重要资源。敦煌遗书墨迹和楼兰残纸这些实物同时也证明了在西汉时期麻纸已在西北地区流通,并且成为人们的书写材料之一。其次,汉代武威遗址所出土的带有笔庄名号的毛笔,说明了已有专门的毛笔制作坊。这些现象绝非仅仅是物质材料的问题,书写材料的进步和技术文化的传播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它从侧面反映了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敦煌地区的书法艺术的昌盛状况。

三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敦煌玉门关附近发掘出了写有汉字的789枚木简,让这些在流沙中掩埋了2000多年的敦煌汉简重见天日,无意中打开了一座罕见的汉代书法宝库,让人们看到了中华先民最早的书法墨迹。在中国书法界引发了爆炸式的震动,在中国文化界也引起了强烈而又持久的反应,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此后,从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在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又发掘出8批汉简,计25000余枚。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为“敦煌汉简”。特别是1990年至199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东六十一公里汉代效谷县悬泉置遗址发掘出土了2万余枚汉简,最早纪年为西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8),最晚为东汉顺帝永和二年(13)。其内容多与汉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动有关,如官府文件、通缉令、诉讼文书、戍卒的名籍、廪食簿、守御兵器簿以及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交易、借贷的契券,还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书残简,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批敦煌汉简被斯坦因运回英国后,法国汉学家沙畹博士很快将这批新出土的汉简编辑出版。我国文物收藏家罗振玉按照沙畹博士提供的图板资料与国学大师王国维分头整理考释,1914年,两人合著的三卷本《流沙坠简》由日本京都出版社出版。《流沙坠简》对所收录的敦煌汉简和残纸、帛书都做了精确的分类和详尽的考释,被视为首次全面解读汉简的开山之作。连一贯反对“整理国故”的鲁迅先生看了王国维《流沙坠简》序言后都赞不绝口,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国学,对弘扬中国文化艺术大有裨益。敦煌汉简,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上世纪初,当时的中国书法界随着时代的大变革,正在寻求书法的变革,但苦于找不到可供借鉴的东西。东汉至魏晋是中国书法的大繁荣时期,而近代人看到的汉晋书法都是碑刻,没有手写的真迹。敦煌汉简的出土,不仅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还可以使人们亲眼目睹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敦煌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敦煌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敦煌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敦煌汉简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从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敦煌汉简书法横画尖锋,末尾重顿,竖画抢锋斜下而顿收,长锋弧扬出锋,行笔婉转自如,流畅奔放,起笔干净利落,收笔果断遒劲,布白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强烈。显然,书写者具备了高超的书写技巧和把握节奏、韵律的能力。敦煌汉简书法,是书法美学的一种具体显现。研究认为,敦煌汉简书法完成了对中国古文字的改造,开启了后世的草、行、楷书。一经出土,直接影响中国书法的创作。沈曾植、李瑞清、曾熙、郑孝胥、于右任、陈师曾、樊增祥、叶昌炽、王世镗、叶恭绰、周树人、沈尹默、王薳、卓定谋、郑诵先、高二适、谭延闿、溥儒、王蘧常、王瀣、张大千、谢无量、徐生翁、李苦禅、刘庆笃等当时的一些书法名流都从中汲取养分,形成各种书法流派,以致在清末民初出现了书法创作的有一次崛起与高峰。

9.在全市书法作品展上的欢迎词 篇九

作品展剪彩仪式上的致辞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xx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中国 XX,隆重举行建党90周年“法治XX”书法作品展。首先,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的会务人员表示诚挚的问候。

改革开放以来,XX市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发展,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xx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xx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xx亿元。位列XXX省经济强市(县)跃居第X位,西部百强县(市)第XX位。

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XX法治进程步伐加快,此次书法作品展,是法治宣传在形式和载体上不断创新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市广大书法爱好者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难得机会,希望全市上下以此次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宣传动员,拓宽渠道,丰富内容,积极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我们深信,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依法执政、公正司法的社会氛围必定会越

来越浓,“创建法治XX,建设和谐XX”的目标会加快实现。

10.从文学的意义上理解散文 篇十

从优秀的散文作品来看,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散文不是感想,不是简单型的介绍、批评型的文章,不像随笔那么简单。散文更不是小说和诗歌,它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生命体。我记得1991年在鲁迅文学院,汪曾祺先生给我们上课时讲过许多话,我都铭记在心。但在当时有一些话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比如这句“没有语言不好的好小说,也没有哪篇好小说是语言不精彩的”。我所理解的文学作品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说这篇文章的语言真好啊,其实这个好不单单指语言好,还包括了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形象等方面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运动着的势能所撞击出来的,就像一条奔涌的河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我在写作时,有时候会特意追求语言的美感,偶尔会显得繁复。在我完成一篇新作品之后,通常都会拿给《骏马》的编辑看,让他们说说感想提提意见,他们几乎都会提到语言这个问题。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创作激情上来的时候甩词,要注意语言的节奏,避免对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造成隔阂。回到刚才的话题,所以一篇好散文,它的各方面都是活生生的,都是和谐的。

下面我跟大家分享我最喜欢的一篇散文《奶奶》,是一个叫雷·布拉德贝利的美国作家写的。此文妙语横生,语言非常具有诗意,到处都是精彩之笔,但是阅读起来感觉不到做作,浑然天成。作者写他的奶奶,马上就要去世了,辛苦操劳了一辈子,文中写了奶奶即将告别人生的一段。希望我的分享能带领大家发现好散文的一些秘密。

她是个女人,手里拿着扫帚、畚箕、抹布,或是汤勺。你看她早上哼着歌儿切馅饼皮,中午往餐桌上送新出炉的馅饼,黄昏收拾吃剩的冷馅饼。像个瑞士摇铃手叮叮当当地把瓷杯摆放整齐;又像个真空除尘器,一阵风走过每一间屋子,找出没弄好的地方,把它弄弄整齐。她只需手执小泥刀在花园里走上两趟,花儿就在她身后温暖的空气中燃起颤巍巍的红火。她睡得极安静,一夜翻身不到三次,舒坦得像一只白色的手套。但是天一亮,手套里又插进了一只精力充沛的手。她醒着时总像扶正画框一样,把每个人都弄得端端正正。

可是,现在呢?

“奶奶。”大家都在喊,“祖奶奶。”

现在她仿佛是一个庞大的数学式子终于算到了底。她填满过火鸡、家鸡、鸽子的肚子,也填满过大人、孩子的肚子;她洗擦过天花板、墙壁、病人和孩子;她铺过油毡、修理过自行车,上过钟表发条,烧过炉子,在一万个痛苦的伤口上涂过碘酒。她的两只手忙忙碌碌,做个不休,这里整一整,那里弄一弄。把垒球和鲜艳的捶球棍放回原位,给黑色的土地撒上种子,给馅饼包皮,给红烧肉浇汁,给酣睡的孩子盖被,无数次地拉下百叶窗、吹熄蜡烛、关上电灯——于是,她老了。回顾她所开始、进行、完成的30亿件大大小小的工作,归纳到一起,最后的一个小数加上去了,最后的一个零填进去了。现在她手拿粉笔,退开了生活,她要沉默一个小时,然后便要拿起刷子,把这个数字擦去。

“我来看看。”祖奶奶说,“我来看看……”

她不再忙碌了。她绕着屋子不断转来转去,观看每一样东西。最后,她到了楼梯口,谁也没有告诉一声便爬上了三道楼梯,到了她的屋子,拉直了身子躺下,准备死去,像一个化石的模印打在越来越冷的雪一样的被窝里。

“奶奶!祖奶奶!”又有声音在叫她。

她要死了。这消息从楼梯间直落下来,像层层涟漪,荡漾进每一间屋子,荡漾出每一道门、每一个窗户,荡漾进榆树掩映的街道,来到苍翠的峡谷口上。

……

下文接着写到奶奶和她的每一个儿孙交流,对死亡的从容,告诉她的孩子们,人就像一条河,流到了终点,就该消失了。并且充满爱意地嘱咐她的儿孙。

这篇文章具备一篇好散文的所有要素。散文绝不是写写感想,或是掉书袋般的记叙一番。首先要具备一个艺术形象,在这篇散文里,就是“奶奶”。然后围绕这个艺术形象进行写作,逐步地把这个形象推升到一个境界,诗意的境界。

有人问过我,认为散文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我回答的是“诗意”。后来,我与作家任林举,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散文最重要的是“情怀”。我很赞同他,他比我说得要准确。什么是“情怀”呢?是作者在感受这个客观世界以后达到的心灵的高度,是有情感和热情在里面的,同时也有诗意的深邃在里面。“情怀”的表达是需要我们用艺术形象来塑造,一层层地推进来达成的。一篇好散文往往是一个人的发现,如果这个作者发现的是别人已经发现过的,那就没什么意思。他的发现应该是别人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或者是从来没人从这个角度思考过。

好散文另外要具备语言的品质。散文的语言和小说、诗歌的语言不一样,自有特点。散文的语言一定要具备形象思维,没有形象的作品只能是喊叫,苍白地喊叫。“我无比地热爱你啊,鄂伦春的山山水水啊!”像这样的语言就不是散文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形象来说话,这是第一要素;第二要素是用情感来推进;第三要素是要产生性格化的、诗意的语言。在这里大家要注意区分诗意的语言和诗歌的语言,这是两回事。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讲述了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间,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是一部口录体的非虚构纪实文学,作者非常注重形象的塑造。大家都知道采访对象呈现给你的内容,和最后落实到笔上的文字之间一定要进行艺术地再创造,前提当然是忠于事实的真相。因为很多被采访对象,他们提供的内容往往是缺乏逻辑性和感染力的,在内容和细节上也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我们采访者在他们欲言未言的叙述中,挖掘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继而进行形象化地再创造。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是一位具有这种本事的伟大作家、记者。她领诺奖时的获奖感言,非常精彩,本身就是一篇好散文。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些精彩片段,希望在我的朗读中,可以让你们触摸到阿列克谢耶维奇有呼吸的火热的叙述。

nlc202309091248

题目是《关于一场输掉的战争》。

我并非孤身一人站在这讲坛上……我四周有很多声音,成百上千的声音,他们始终与我同在,自我的童年开始。我在乡间长大。我们这些孩子喜欢在外面玩,但每当夜幕降临,我们就像被一块磁铁所吸引,涌向那几条长椅,长椅上坐着我们所谓“累倒的”老太婆,几条长椅就摆在她们房间。她们全都没有丈夫、父亲和兄弟,战后我在我们村里就没见过男人,因为在二战期间的白俄罗斯,有四分之一的白俄罗斯人死于前线或游击战。我们战后的儿童世界,也就是女人的世界。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女人们从不谈论死亡,而只讨论爱情。她们讲她们如何在最后一天与心爱的人告别,她们如何等待心爱的人,一直等到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她们依然在等待:“哪怕缺胳膊少腿回来也成啊,我就抱着他。”缺胳膊……少腿……我想,我从童年起就知道什么叫爱情……

这就是我听到的合唱声中的几段悲伤旋律……

第一个声音:

“你干嘛要知道这些呢?这太悲伤了。我是在战争期间遇见我丈夫的。我是坦克兵。我一直打到柏林。我记得,我俩站在柏林国会大厦旁边,他当时还不是我丈夫,他对我说:‘咱俩结婚吧。我爱你。’我听了这些话感到很委屈,因为我们战争期间一直活在泥泞、尘土和鲜血中,周围全是脏话。我于是对他说:‘你得先把我变回女人:送我几把鲜花,说几句温情的话,我退伍后再给自己缝件裙子。’我委屈得甚至想揍他一拳。这一切他也感觉到了,他的一个腮帮被烧坏了,落下疤痕,我在那疤痕里看见了泪水。‘好吧,我嫁给你。’我这样说了……连我自己都不相信我说出口的话……四周全是烧焦的东西,碎砖头,一句话,四周是战争……”

后来还有好几个声音,比这个故事更感人,文章太长了,我就不再接着念了。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演讲稿,我相信她的讲演在诺贝尔颁奖现场一定打动了所有听众,原因就是这里有鲜明的形象、动人的情感和深邃的主题。同时,这也正是散文的奥秘。

在我六万字的中篇散文《我是马鞍巴特尔》中有一章叫《我的两个额吉》。文中的主人公巴特尔有两个额吉,一个是给他生命的小额吉,早年因为过度操劳而离世;另一个是养育他长大的大额吉,我在描写她去世时就借鉴了《奶奶》这篇散文中“奶奶”对死亡从容的态度,我是这么写的:

远远望见蒙古包,我就觉着不对劲儿,拴马桩上大额吉的白马不见了,套瑙的炉筒子里没有飘出炊烟,一进包门,大额吉忙碌的身影不见了!更怪的是,佛爷当初嘱咐点七年不能熄灭,大额吉每天夜里起来续一次油,一点就是十五年的铜佛灯竟然熄灭了!

蒙古人认为风走过的山岗像温暖的母体一般圣洁,那是他们用尽一生寻找到的原乡。大额吉身穿没有补丁的紫色蒙古袍,扎着橘红色的绸子腰带,换上了洁白的包头巾,卧于她梦想过的地方。长生天覆盖着她历尽辛苦的躯体,云霞在她的脸上变幻奇妙的花朵。她看见亲手养大的儿子在山下的河流里饮马饮羊,茂密的牧草碧绿连天,便放心地闭上了眼睛。她的白马不愿意打扰她的长梦,在一旁徜徉觅食。

大额吉活着的时候常常说,人在小的时候就应该像羊羔那么温顺;人长大了就应该像骏马那样驰骋;人要遇到了相爱的伴,应该像乌兰泡的天鹅那样一对对形影相随;人要是有了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像母牛那样献出最后一滴乳汁;人到了该走的时候,就应当像骨瘦毛长的老狼,去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不慌不忙地等待长生天叫你的名字。

以上就是我这一章的结尾。对待死亡,蒙古族的态度受佛教影响,相信生命可以轮回,所以并不是十分的恐惧。因此一个从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走来的母亲,她一定会有这样的情怀。但是过去,我对死亡的描写一直拿捏不好。《奶奶》这篇文章我阅读了不下十几遍,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语气来表达一位蒙古族母亲的死亡,她对死亡的从容,对生命真谛的洞见。阅读对一个作家的启发,并不是要模仿写作,而是引发你的联想,把你原来就有的境界和感悟给勾出来,从而构成属于自己的诗意。

接下来,谈谈我对散文和小说区别的认识。小说是靠故事和情节,还有核心细节来支撑的,冷静地讲述,当然也追求心灵的自由。但是和散文不一样,小说靠起承转合,悬念的设置和不同人物的不同行为动作来推进。作为叙述者不可能总以“我”的身份出现,进行评价和判断,除非“我”是小说人物,那将另做他论。作者要进行客观冷静地叙述,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完成一个故事的讲述,带给人思考和启迪。当然关于小说的创作方式和创作理论还有很多,这些是我多年阅读和创作的一点儿个人化的体会。举两个短篇小说:毕飞宇的《大雨如注》,博尔赫斯的《玫瑰角的汉子》。二者都具有冷静客观叙述的特点,通过小故事地讲述,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引发读者的思考。小说的核心是故事,散文的支点是情感。小说的故事性让它具备了可以转述的特点,而散文就不能,这也是小说为什么有更多读者的原因,它具有适俗性。散文相对小众,读者群也大多是知识分子。散文往往营造一种情怀,具有形象的细节。如果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那么散文就是人类心灵的谧境。

下面,我来说说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海洋。首先,作为一个散文家,必须拥有几套不同风格的语言体系,根据素材的性质,找到与之相配的语言,当然这要靠创作经验的积累。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创作初期写过一些讽刺型、幽默型、纯真美好型的文章,比如《歌姐的女儿叫艾平》是温情脉脉的,《爱情》从头至尾都是讽刺调侃。近些年,我在创作以牧区人物为主人公的草原题材的作品时,时刻在想如果我是他,我应该怎么说话,或者他在我面前应该怎么开口,我从来没把一个知识分子该说的话安在一个老牧民身上。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在《我是马鞍巴特尔》中,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通篇的叙述?我的回答是只有变成“他”,才能真实地写出“他”。如果讲出我本人一个城市成熟女性知识分子的口气来,那就丧失了牧区文化特色的精彩语言。近期在我创作的一些纪实类文章中,比如《守候黑嘴松鸡的爱情》,那就是忠实于我个人的所看所感。而在草原上一个牧马人对自然环境的看法一定和我本人有所区别。因此好的散文家他的语言表达一定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素材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下面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马鞍巴特尔》的开篇:

nlc202309091248

我是马鞍巴特尔。

巴特尔在蒙语里是英雄的意思。因为蒙古人历史上曾经英雄盖世,保持着古老的英雄情结,所以草原上的蒙古人喜欢给孩子取名巴特尔,往往一个嘎查里就有好几个巴特尔。于是就有了大巴特尔、小巴特尔和巴特尔喇嘛哥哥、骟马的巴特尔等等叫法,以示互相区别。由于我是一个制作马鞍子的工匠,人们就这样叫我了。你不要因为听了我的故事,就好奇地到呼伦贝尔来找我,那是注定要浪费时间的,草原上到处都有我的影子,可哪一个巴特尔都不是你要找的那一个。

知道我原本被叫作骑海骝马的巴特尔的人都升天了,就像在天空上排着队飞翔的鸿雁一样,一眨眼的工夫,它们那拍打着天空的翅膀和留在草地上的影子都看不见了,仿佛被湛蓝的天给洗蓝了洗化了一样,消失的怎么就那么快呢?他们仿佛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就像始终没有存在过似的。人们偶尔像谈论一茬秋草那样提起他们,毕竟认识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这个世界渐渐将他们忘记了。

……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这是一个老牧民,做了很多年马鞍子的老工匠,伤感的、略带遗憾的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要开始和你讲故事的时候,他的语气。

由此又引出切入角的问题,散文的开篇和结尾是最关键的。开篇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好的切入角,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认为最会开头的是前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他非常有写作经验,有多种办法处理素材。契斯是一个小说家,写过很多长篇,同时他也是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不是小说创作的副产品,而是精心创作的。比如他的《栗树街的回忆》,写的是一个孩子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已经成长为大人了,他的童年是在栗树街度过的,他的家住在那里,有一天他重返栗树街……假如文章开头笨拙地写,“那些往事依稀地浮现在我的面前,转眼二十年过去了,我终于有机会带着我的伤疤,多年的寻找和盼望回到了我童年长大的那条街上。我要去看我的老房子是什么样的,我种在院子里的栗树还在吗?春天还开花吗?秋天还结果吗?我不敢往前走,怕一切美好的东西消失……”其实这已经算还可以的叙述了。但是契斯没有这样写,他的开头极其精彩:

“先生,抱歉。能否请你告诉我栗树街在哪里?”

“你不知道?”

“它应该就在附近才对呀。也许是我记错名了,但我记着它是一条有着栗子树夹道的马路。”

“什么?没有这样一条路?啊,可是一定有的,先生。记忆不可能产生这样错误的印象。是的,在战前,街角有一所学校,校门前有一口喷水井。我希望你不会认为我是在信口胡诌,我从一开始就在那所学校上学,在那上幼儿园,老师是芬妮小姐,我可以拿一张全班的合影给你看。那位是我的老师芬妮小姐,没错;坐在她身旁的男孩儿就是我,安德列斯·山姆;然后是我姐姐,安娜和弗雷迪·福克斯,是我们这帮孩子的头头。”

回忆就这样从问路开始了。

“啊,是啊,我都想起来了,先生。这条街从前一定是叫贝姆街,因为我是弗雷迪·福克斯(说瘦皮猴大家也是知道的)带领的很出名的贝姆男孩儿帮的一员。他是德国人,或者德侨。大家都这么叫他,太不可思议了,如果不是和你聊了这么一会儿,我是绝对不会回忆起这条街的街名。贝姆,是四十年代以来,一位有名的波兰将军。听起来很熟悉吗?贝姆,贝姆街。啊,我懂了,如果你在战前不住在这里,你怎么能记得呢?”

看来,文中的主人公遇到的这位先生是新来的,战争时期没住在这儿。所以他的一腔回忆,到人家这儿是冷境和茫然。作者开头的切入多么精妙。对我的创作也很有启发,每一篇文章的开头,我都经过反复思考琢磨。我的作品《额嬷格》整篇都是年轻的“我”以一个牧人的情怀和额嬷格(蒙语,奶奶)对话。文章的开始是这样说的:

我亲爱的额嬷格,你真的老了吗?

你的身体是如此筋骨嶙峋,被一层牛皮纸般粗糙皴皱的皮肤紧紧包裹着,你的两条盘在鬓角上的辫子,沾满了岁月的霜雪,已经像纯银那样洁白;你的脸上覆盖着阳光的烙印,只有在舒展眉头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缕缕皱纹深处的肤色,像从脸上流淌下来的奶汁。几十年马上生涯留下的老风湿,使你已经不能直立起身体,只能躬着身子,左右倾斜着重心,艰难地在草原上晃着前行。你从来不在人面前穿脱靴子,因为那样你就得撩起蒙古袍的下摆,露出两条弯成半圆型的腿。

……

下面接着讲述了“我”和额嬷格共同经历的一些事情,以及“我”的成长过程。在整篇文章中叙述的口气,就是一个牧马人在和自己的奶奶说话的语气,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的人称和叙述定位。

文章的开头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生活那么庞大而斑驳,同时生活又是很小的,我们的素材可能不大。在表现一个包罗万象主题的时候,以小见大,选取特别的、具有感染力的角度来叙述是明智之举。《文汇报》的主编潘向黎约我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春天”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我想写草原上的姑娘,多年的采访我结交了很多这样的姑娘,但字数规定只有两千字,那我如何用这么少的文字来表现“春天”这个主题?最后我写了篇题名为《萨丽娃姐姐的春天》的散文,从呼伦贝尔的春天写起。呼伦贝尔的春天是那样的短暂,一百天的无霜期,万物都在拼命地生长。一个草地女孩子的青春,和一个老奶奶红色耳环相互照应,她出去了,又回到草地,终于找到了实现她的人生价值的方式。但是我没有按照常规的线性发展来叙述,而是把一个个小细节跳跃性地组合起来。因此好的切入角可以让写作变得顺畅,在有限的字数内构建一个完整精巧的结构,不至于拉得很长收不回来。

还有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就是文章如何结尾。结尾是最重要的,要耐人回味,要把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再提升一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狐狸,狐狸,打个滚》,是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情改写的。在额尔古纳室韦地区,一户牧民家住在山沟下面,山坡上是草地可以放羊,这户的男主人冬天去不冻泉打水,一只狐狸就从那儿跟着他一路到了他家,在院子里绕,撵也撵不走。狐狸渐渐地就和他家女主人熟悉了,能听懂她说话,她一说“狐狸,狐狸,打个滚”,这只狐狸真的就在地上打起滚来。说“照个相”,小狐狸就瞅着镜头配合地摆个姿势。这家人非常喜欢这个小狐狸,小狐狸对他们也很依赖。有一天就想进到这户的屋里去,他们不让,结果狐狸一抻细长的身子,就钻到了羊圈里,羊看见它吓得不行,开始躲,许多揣了羊崽儿的母羊因为过度拥挤造成了流产。因为这事儿,这户人家生气了,把它撵走了。开始的时候这只狐狸还远远地眺望他家,出现过几次。后来就没再见过。我问这户人家,那这只狐狸能到哪去呢?他们回答我说,可能被鹰吃了。故事的原型就是这样。在这篇散文《狐狸,狐狸,打个滚》中,我主要探讨的是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人到底能不能收留动物,这也是我近期一直关注的课题。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类养宠物是霸权的一种表现。人和动物是两个平行的物种,如果非要在一起的话,就会闹出很多错愕百出的事儿来。人类没有权利要求动物成为我们的宠物,或者没有权利要求动物按照我们希望的那样去生活。我在文章中解开了这只狐狸为什么总要进屋,进羊圈,是因为有一只鹰一直在监视它。我在文中最后写到,它被撵走了,就再也没回来。女主人反倒特别想念它,她和丈夫没事儿就看手机里给狐狸拍的照片。有一天,阳光灿烂,蓝天下是洁白的雪原,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条狐狸尾巴在摇摆,他们以为是它回来了,骑上马直奔着去了,叫着“狐狸,狐狸,打个滚”,但是并没有反应,一抓那条尾巴,发现那只是条尾巴,狐狸早已被鹰吃了。这篇文章的结尾,就能让读者内心颤动一下,继而产生一些思考和回味。散文的结尾有多种多样的写法,大家要在阅读和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

写好散文的前提是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累别人成功的写作经验,在此基础上就要多练多写,逐渐向专业化靠近。不能拿起笔就写,一气呵成,单靠激情和灵感完成的作品,一定存在着漏洞,也不利于一个作家长期的创作。

今天,我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乌琼 整理)

注: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11.在张伯煊书法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篇十一

(2012年2月2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书法名城大地新绿,群贤毕至万物生辉。备受大家关注的张伯煊先生书法展就要开幕了。在此,我向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为筹备这次书法展做出贡献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安阳市书法家协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伯煊先生书法艺术初宗唐楷,汉隶入门,继攻魏碑,尤善二爨、甲骨,在全省、全国书展上多次获奖。这次展出的部分作品,都是他深入传统经典,脚踏实地传承创新之作。他书艺“古朴”,充满“灵气”,是书法界的一支奇葩。生活中,他淡泊名利,慎言谨语,为人真诚,行事低调,这与当今的“书法热”,近功利的书家形成鲜明对比。伯煊先生尊敬师长,谦和诚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德艺双馨,有口皆碑,以其卓越的艺术实践和良好的道德操守成为安阳市文艺界的典范。

书法,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趣。多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一直关心和重视文化事业发展,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积极出台了各项支持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初步奠定了文化建设的基础。让我们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努力打造具有安阳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为把安阳建成全省、全国文化强市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这次书法展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来宾和同志们身体健康、事业辉煌!

上一篇:李广田:风雨时节下一篇:竞职演讲稿——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