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敷衍的结果散文

2024-10-09

一个敷衍的结果散文(4篇)

1.一个敷衍的结果散文 篇一

【成语】敷衍塞责

【拼音】fū yǎn sè zé

【简拼】fysz

【近义词】敷衍了事

【反义词】尽心竭力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塞责:搪塞责任。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

【成语出处】清・张集磬《道咸宦海见闻录》:“而严令愿为恪遵,委勘几及年余,始克竣事,半属敷衍塞责。”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办事不认真

【例子】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毛泽东《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英文翻译】lie down on the job

【成语正音】塞,不能读作“sāi”或“sài”。

【成语辩形】塞,不能写作“寨”。

【产生年代】近代

【常用程度】常用

2.一个敷衍的结果散文 篇二

众所周知, 由于系统的状态变量常常不能直接测量, 因此用状态变量作反馈改善系统的性能 (如配置极点等) 难以直接做到, 但系统的输出量总是可以量测的物理量, 因此用输出量进行反馈是物理上能够直接实现的方法, 它在系统设计中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可以使所有极点移到左半平面, 但在用静态输出反馈配置极点过程中, 涉及到一个相容性问题[1], 如果相容性条件不满足, 则只能研究在各种意义下的近似解, 但这些解未必导致特征值近似符合要求。为了克服这种求解的不确定性, 本文针对严格正则有理函数阵, 设计出仅利用输出反馈就能使系统稳定的方法, 该方法直接基于输出量的量测, 克服了状态反馈中引入观测器所导致的系统结构复杂性, 因而在工程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2 问题的描述

考虑线性时不变系统方程:

其中, 分别为的实常量矩阵, 在系统上加上线性输出反馈A, B, Cn n, n p, q p

式中, H是的常值矩阵, 为维输入向量。通常称 (2) 式为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律, 联合 (1) 式和 (2) 式。可以得到闭环系统的动态方程为:p q v p

现考察静态输出反馈在极点配置上一个可能的结果。

3 主要结果

引理一[2], 设B∈Cm×n, C∈Cn×m, 则有

考虑一个n×1的有理传递函数阵G (s) , 其极点多项式为:

不失一般性, 设有理传递函数阵G (s) 为:

同时, 假设有理传递函数阵G (s) 的状态空间实现为:

观察闭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

第三个等式用到了引理的结果, 式中H=[h1, h2, …, hn]

令期望的极点多项式为:

利用多项式恒等的条件有:

根据线性方程组解的理论, 在 的条件下有

(1) 如果 , 方程组有唯一解

(2) 如果 , 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总结以上讨论, 得到下列结果:

定理2 设系统G (s) n为n×1的有理函数阵, 且δG (s) n, (δ为G (s) 的极点多项式的阶) , 如果期望的极点多项式满足 , 则可以利用静态输出反馈来配置。

4 举例

例一, 设有多变量系统

其实现为

如果期望极点多项式为 ;

设输出反馈增益阵为:H=[h1h2h3], 根据上述算法得下列方程:

此时闭环系统的矩阵的特征值A+BHC为-1, -1-2。

例二, 设有多变量系统

其实现为:

如果期望的极点多项式为:

, 设输出反馈增益阵为:

同样根据上述算法得到下列方程:

方程组有无穷多解, 而此时闭环系统矩阵的特征值为:-1, -1, -2。

结束语

输出反馈控制律中的H增益阵与闭环极点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可以说仍是线性控制理论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说本文所讨论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形, 其应用前景尚无法预见。

参考文献

[1]程鹏.线性系统理论[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7, 12.

[2]谢世杰.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11.

3.一个敷衍的结果散文 篇三

一.偷情的新奇性的敷衍

与其说是代婚导致了偷情, 而让代婚变得更新奇, 还不如说, 是因偷情由代婚而起, 让偷情变得无比新奇。代婚是中间环节性的, 偷情是后果结论式的, 偷情比代婚更严重更醒目, 在整个故事中更具敷衍的分量。因此在实际的敷衍中, 冯梦龙以偷情为首先考虑的铺衍支点, 其次才是代婚。

以偷情为铺衍支点有何好处?我们知道, 偷情作为一种独特的情节材料, 历来为作者喜爱。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偷情实现的方式途径的描写, 可以满足观众的偷窥的欲望, 二是通过偷情场景细节的描写, 让观众实现意淫。三是可以通过偷情败露后, 对偷情者所受到的人的惩罚、天的惩罚 (即果报) 的描写, 来满足人们的正义感, 实现其宣讲教化。

然而, 偷情固然有其吸引观众的本钱, 但更需新奇的支撑。也就是说, 要让偷情的人、偷情的方式途径、偷情的场景细节、偷情的败露方式、偷情败露后偷情者所受的惩罚等, 具有新奇独特之处, 才能真正吸引普遍的观众, 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来看看《鸳鸯谱》中冯梦龙对偷情进行新奇性铺衍的思路:

(一) 偷情人的新奇性

偷情人的新奇性在于:偷情的男子, 是代姐完婚的男“新娘子”, 而偷情的女子, 是代兄拜堂的女“新郎”。如此新奇身份的偷情组合, 堪称旷古所无, 无疑一下子就能勾引观众的眼球。这种身份的新奇性, 在本事中已确定了。冯梦龙如何作进一步的铺衍呢?冯梦龙无非从偷情双方的个人特征入手。一方面, 将男子的女性化外貌, 大肆夸张。说他如何标致, 与其姐姐如何肖似, 化了妆后连母亲都认不出来, “嫁”到男方家后, 女方家如何惊“艳”等等;一方面, 亦将偷情的女子渲染一番, 言其姿容如何艳丽, 意态如何妖娆等等。以致于在加工后的成品中, 前前后后有涉两人容貌的字眼, 总共在数百字以上。

(二) 偷情方式途径的新奇性

偷情的方式的新奇性, 在本事中亦已定其大概, 即:偷情居然不是偷情双方有意实现的, 偷情男子没有作任何偷情的设计和努力, 而是由于偷情女子母亲的安排而导致了偷情的发生。冯氏的敷衍空间在于, 将此偷情方式或途径实现的过程, 加以细致化, 具体化, 合理化。

如冯氏将偷情的直接“导火线”———伴宿的合理性, 作了细致的安排和暗示。为什么偷情女子的母亲非要安排女儿与“新娘子”伴宿呢? (1) 新郎本就虚弱, 不宜与新娘同房; (2) 新郎给迎亲的喜乐一震, 便直冒虚汗, 震晕过去了; (3) 新婚第一夜, 便让“新娘子”独守空房, 是不吉利的。 (4) 新郎母亲坚决安排女儿与“媳妇”同睡, 其实暗示刘母是想防止“媳妇”因发现儿子确实病危而趁夜逃走。这样一来, 女儿与“媳妇”同睡, 变得很合理, 很必然起来。

此外, 冯氏设计了偷情实现途径中的一系列活脱的情节: (1) “新娘子”与新郎之妹见面后的相互倾慕。作为偷情顺利发生的铺垫。 (2) 新郎之妹代哥哥拜堂, 让两个偷情者在礼仪上, 得到某种神允的合理性。 (3) 新郎的母亲安排女儿与“媳妇”同睡时, 冯梦龙又故意设计了两个小阻碍:一个是新郎的父亲怕“媳妇”因女儿陪睡而导致反而“睡不稳便”, 故稍示反对;一是“新娘子”害怕露馅而先自拒绝。当然, 这些偷情的小阻碍, 都必然给偷情女子的母亲逐一化解。

(三) 偷情场景与细节的新奇性

本事中, 对偷情场景与细节的描写, 只字不提。冯梦龙可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决心添油加醋, 并力图写出新颖性来。以至于在加工后的作品中, 他慢工出细活, 将两人的对话, 神态、动作写得大胆活泼, 足足写出洋洋两千字来, 并于收场处赋词 (或散曲) 一首。

我们发现, 这种偷情乃至各种情欲场景与细节的描写, 是冯、凌的三方言二拍中广泛采用的敷衍重点之一。这在相当程度上, 固然源于市民大众对此类情节的喜爱。却也反映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追求。可以想象, 作者在进行那些活色生香的情节制造时, 他们是乐在其中, 并不惜煞费脑浆, 全情投入的, 其中难免有意淫的成份。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 情欲渲染是故事敷衍的一种重要手段, 并且很能取得吸引大众的最佳效率。

此外, 我们还发现, 冯、凌二人关于情欲场景与细节的描写, 与狭邪小说是有区别的, 一方面, 他们有节制, 并不是赤裸裸的性欲描写。另一方面, 他们的描写往往能贴合人物的性格, 口吻, 并常有一种自然、活泼, 甚至天真透出。这是其情欲描写不同于那些平庸的、秽淫的、粗暴的情欲描写的地方, 也算是其情欲描写的新奇性的表现。另外, 他们是将情欲作为人之常情来描写的, 并不对情欲进性夸张、变形、非人化。这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情欲描写方法。

(四) 偷情败露方式的新奇性

本事中, 偷情的败露的方式亦未提及。有关偷情的败露, 只用一句“及败露, 高 (按:即新郎的父亲高客) 欲兴讼”带过。冯梦龙深知, 偷情的败露是很好的铺张情节的材料, 他自然要敷衍一番的。

凡偷情的实行, 必有其掩人耳目的条件, 凡偷情的发现, 必事出偶然。这算是偷情及败露的辩证法。冯梦龙深得其三昧。他对偷情实行的条件进行安排时, 专门设置了一个偷情的守护神, 即“新娘子”的养娘, 她每天晚上都站在房门口, 防止新郎家的家人路过时, 在门外偷听、窥视或贸然闯入。这个养娘的设置, 冯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作为偷情的防止败露者, 必须忠实于偷情男子, 同时, 这个人必须是女性, 最后, 得让她可以名正言顺地站在房门外而不至于让偷情女子家里怀疑, 因此, 符合条件的最佳设置便是养娘。可以说养娘这一角色的设置, 其主要目的便在于做偷情的守护者或者防止败露者, 而此前受命承担探望新郎是否病危的任务, 只是冯氏的顺手拈来。由冯氏对养娘这一角色的设置, 我们可以看出他加工时, 费思之深。

而对偷情的败露方式, 冯氏也独出心裁, 他设计了一条败露的小脉络:

(1) 新郎病将愈 (以起床来看妻子为标志)

(2) 偷情者因面临分离, 而焦急伤心

(3) 伤心之下失去冷静, 以至于大白天地在房里抱头哭泣起来

(4) 新郎的母亲路过 (巧合) , 而养娘恰好不在守门 (她只负责晚上守门, 晚上熬夜, 白天该休息一下的)

(5) 母亲审问女儿, 得知实情

(6) 母亲回头去打假媳妇, 假媳妇已与养娘一起逃了。

这样的一条小线索, 设计得颇见心思。乃至连偷情者逃走的方式, 也考虑到了———因为是白天逃走, 所以扮作道士逃跑很合适。一则走出去时, 男方家里即使有人看见, 也不至于太奇怪, 而不会把他当成小偷什么的抓起来。二则走出大门后, 若左邻右舍的人见了, 也不至于诧异, 因为道士进宅化缘之事不足为奇。三则在路上奔走时, 人家见了一个中年妇人与一个道士飞快地赶路, 还以为是那妇人请道士赶去家里驱鬼或者作法事呢。那么, 道袍在哪儿呢, 冯氏把这一极具先见之明的安排, 赋给了偷情男子的母亲 (即孙寡妇) , 让她事先为儿子安排了用于应急脱身的扮妆行当。

(五) 偷情败露后, 偷情者所受的惩罚的新奇性

在《鸳鸯谱》的本事中, 偷情者并未受到惩罚, 而是以“交亲”之法成为正式夫妻, 这等于非但未受到惩罚, 反而受到了嘉赏。这岂不是承认了偷情的合理性么?虽然两人并无家室, 也不是故意要偷情, 但终究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偷欢, 是不合当时的道德与伦理的, 因此必须让他们受到惩罚。此外, 采取“交亲”这种对“生米做熟饭”进行默认的法子, 虽然符合生活的逻辑, 却未免太平常了, 这是追奇逐异的冯梦龙所不屑于采用的。

像这种未婚男女的偷情, 屡见于各类才子佳人式的小说中。这类小说在偷情败露后, 对偷情的惩罚, 往往是偷情女子的父母, 将女子禁锢起来, 使偷情双方从此不能见面, 让他们倍受相思的熬煎, 在精神上受到折磨。而偷情的最终解决, 大多是偷情男子奋发图强, 中个状元, 作个官什么的, 偷情女子的父母, 这才转家丑为光荣, 将女儿嫁给他。

可冯梦龙并没有采用这种离谱的惩罚方法, 一方面, 这种“状元和亲法”太老套, 且不符合市民生活的普遍逻辑。另一方面, 这不是冯梦龙的创作风格, 冯梦龙对于伤风败俗的惩罚方式, 喜欢用果报的方式来解决。这种果报, 成为作家进行伦理道德教化的载体。正因为冯氏决定用果报的方式来对偷情者进行惩罚, 我们才看到了冯氏最具灵感、最闪光、最幽默的一次创造, 那就是———让偷情者受到报应。

对偷情者的报应, 大多针对男子, 因为男子往往是偷情的主动者。古代小说中, 对男子偷情的报应公式是:淫人妻者, 妻必为人所淫。然而, 这是对已婚男女偷情的进行报应的公式, 并不适合于本事中的未婚男女。现在, 冯氏的幽默感和灵光出来了———他决定让这对偷情男女, 都有婚约在身, 并且马上就要结婚了。这样就在相当程度上, 适合这个报应的公式了———这至关重要的一个设想, 一下子改变了这个故事的性质, 使故事在新奇性上实现了一个飞跃, 使作者获得了敷衍的巨大空间。

冯氏所设的这个报应, 是对原有报应公式的轻松幽默的变革, 他将原有的“淫人妻者, 妻必为人所淫”的公式, 在这个特殊喜剧式的故事里, 偷换成“人夺他人未婚妻贞洁者, 他人必夺其未婚妻贞洁”, 实现这个公式的办法是, 让偷情者结对成婚, 而让偷情者的未婚配偶结对成婚。这是冯梦龙的喜剧式果报。它既与本事的喜剧色彩保持了一致, 又不违反生活的逻辑, 既维护了伦理道德, 又满足了观众对奇异、诙趣的审美需求。

那么, 这个喜剧性的果报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步:冯梦龙得设法让人把偷情的事泄漏出去, 使偷情女子家企图遮掩家丑的期望落空。为此, 冯梦龙决定设置一个告密者。这个告密者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 他跟偷情女子的家里有隙;其二, 他要有获知偷情女子家中隐私的条件。于是冯梦龙设置了李都管这个人:其一, 他因买偷情女子家的房子被拒绝, 而与她家有隙;其二, 他是偷情女子家的隔壁邻居, 可以听到邻居家的风吹草动。可见, 李都管这个人, 是为了将偷情之事告密而设置的。

第二步, 偷情的事经告密者向偷情女子的未婚夫家告密后, 让事情闹大。要事情闹大一点不难。因为其未婚夫家得知消息后的必然反应, 就是退婚。退婚时, 必然满腔怒火, 满腔怒火就好办了, 让被退婚者无法忍受退婚者的羞辱、斥骂, 而与退婚者打起来。打起来后, 退婚者 (即偷情女子的未婚夫家) 必然更加愤怒, 非得告官不可了。既然成了被告, 偷情女子的家里也满肚委屈, 非得把偷情男子家告官不可。这样, 事情就闹得非官断不可了。冯梦龙对这些情理中的事, 敷衍起来自是得心应手。

第三步, 最后, 冯梦龙对主管公断的官进行了设计, 这个官必须和气, 有成全人的美意, 必须有幽默感, 断案灵活机变。唯有这样的官, 才不致于按照死板的律例, 对偷情者严加处罚, 定个通奸罪了事。而是按照冯梦龙先生的旨意, 成全三对夫妻。这个有幽默感的官, 便是故事成品中的乔太守。说穿了, 乔太守其实就是冯梦龙自己, 乔太守的那个堪称经典的断牒, 就是冯梦龙深思熟虑后所设置的喜剧性果报。

至此, 冯梦龙由本事中这个极具新奇性的偷情情节所衍生的情节铺张、推衍, 便大体完成。这些铺衍, 基本上已将整个故事的重心、高潮和结局设计成型。冯梦龙接下来要作的事, 就是结合已成型的这些情节部分, 围绕另一新奇性的情节点———代婚, 作出新的衍发。 (对此, 笔者将另文阐述)

二.以新奇为支点的敷衍思路来观照《珍珠衫》铺衍思路

经考察后我们可以发现, 从总体上看, 《鸳鸯谱》以新奇为支点的敷衍思路, 基本上代表了三言二拍中小说的大致敷衍思路。下面, 我们用这个敷衍的思路模式, 来观照一下《珍珠衫》的铺衍思路。

珍珠衫最奇的事件是什么呢?笔者以为, 仍是偷情。其偷情之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偷情者之奇:偷情妇人与丈夫情深意重, 十分恩爱, 且家教甚好, 绝非荡妇。偷情男子, 亦非浮荡滥情者, 对偷情女子一片痴情, 初见即死心踏地, 别后更朝暮牵挂。偷情女子、偷情男子、偷情女子的丈夫, 都是善良多情, 形貌逸丽的人物。

其二, 偷情实现途径方法之奇:妇人盼夫归来, 误认路人为夫, 路人举体若狂, 老妪精心营划。

其三, 偷情场景细节之奇:妇人将偷情男子当作老妪, 两人偷情时, 老妪同在一房。

其四, 偷情败露之奇:临别时, 妇人将丈夫家祖传的珠衫赠给情郎, 情郎于他乡遇其丈夫, 偏偏不知其真实名字, 结友倾谈, 以至事露。

其五, 偷情者报应之奇:偷情男子病死他乡, 其妻为葬夫而改嫁偷情女子的丈夫。偷情女子被休改嫁, 所嫁丈夫救前夫性命, 并让二人复合。

可见, 偷情正是《珍珠衫》的本事中最为新奇的事件, 全文正是围绕这一事件进行敷衍的。这一事件的各个部件的新奇性, 在冯梦龙的故事成品中, 都得到了充分的铺衍, 并在逻辑上比本事更合理完善。

事实上, 我们对三言二拍中的小说进行粗略分析后都能发现:几乎三言二拍的所有故事, 都符合前述敷衍思路模式。据此, 我们可知三言二拍的整体风格和情节的最突出特点, 正在于其对情节的新奇性的追求。这与社会讽刺小说以描写人性的堕落为追求, 才子佳人小说以描写真爱为追求, 神怪小说以描写怪异想象为追求, 狭邪小说以描写情欲为追求等等, 有着极大的区别, 三言二拍涵盖了几乎各类题材的小说, 但它始终以新奇为最根本的审美追求。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说, 影响三言二拍的加工创作思路的最重要因素, 便是新奇呢?通过具体的分析考察后, 我们发现, 这个结论是基本合理的。笔者认为, 三言二拍的一以贯之的加工思路是:从本事中找出最新奇的事件, 然后将这种新奇性作进一步的铺开与推衍, 最后才是故事整体上的调适与理顺。

摘要:在《鸳鸯谱》的本事中, 有两个最新奇的事件, 一为代婚, 二为偷情。而代婚是新奇的衍生源点, 偷情是代婚之奇的递进, 本文将以《鸳鸯谱》为例, 从其偷情的新奇性角度来分析三言二拍的故事敷衍思路。

4.一个敷衍的结果散文 篇四

那么,如何提高议论性散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对这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以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为依据,从文体的视角来对议论性散文的教学进行反思和建构,遵循“基于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认识———基于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规律的议论性散文的阅读实践”的逻辑,来确定粤教版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一.基于学习结果 分类理论 ,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可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

(一) 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的启示:学习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学习的结果导致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成五种类型,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他认为,中小学教学应该以智慧技能为中心,智慧技能学习具有层次性:从辨别开始,其后依次是掌握概念和规则,最后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高级规则。掌握概念和规则并能熟练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是智慧技能学习的本质特征;以智慧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设计必须反映智慧技能学习的这一本质特点。1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我们所说的培养语文能力,其实质就是形成智慧技能,也就是运用概念、规则来读写的能力。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2即师生从具体的课文 (“例子”) 中归纳概括出有关读写的概念和规则,并用来指导阅读与写作,在读写实践中形成能力。

(二)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

根据现代学习心理学和我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我们认为高中语文读写的重点是概念和规则的学习, 是一种高级技能。在教学中,要按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过程来设计课堂教学,即经过习得阶段、转化阶段、运用和迁移阶段来培养学生能力。我们依据这一学习特点,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教学设计的原则,探究高中议论性散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改进的环节,形成了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策略。

1.习得阶段: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理解、归纳有关的概念和规则。学习议论性散文的第一步, 是要通过多篇课文的阅读,掌握议论性散文的概念,把握其文体特点 (规则)。语文学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认为“例规法” 更好,即让学生在一类文章的学习中逐渐感知和归纳,从多篇课文 (即叶老所说的“例子”) 中习得支配其读写行为的概念与规则,即 “举三反一”。

2. 转化阶段 : 运用有关 的概念、规则进行练习,教师及时反馈。从例子当中归纳、概括出概念或规则,仅仅是举三反出了“一”, 要让这“一”支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行为,还需要进行练习,促进概念、规则在新情境中的应用。对学生的应用情况,老师要及时进行反馈和校正。

3.运用和迁移阶段:在新情境中独立运用,形成技能。在具体的读写任务中,学生对规则的适用范围、条件和结论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能把已内化的规则迁移到更高级的问题解决之中,在材料取舍、 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中综合运用各种规则,形成了较强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中我们一直强调多读多写,但是“读什么”“写什么”, 如何“多读多练”才有效,学习心理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效练习,是学生读写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课堂之外的“用”语文,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二.按照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规律,设计议论性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

(一) 议论性散文单元教学设计的依据

阅读教学应从“辨体”开始, 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门径和抓手。 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感受文体、解读文体、欣赏文体的过程, 就是通过把握文体特点更好地进入作者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过程。 对阅读中把握文体重要性的论述有很多,如台湾著名学者徐复观认为 “文体是作者与读者互相交通的桥梁”。潘新和教授指出:“阅读与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不得要领。读等于未读。”3具体到高中议论性散文的教与学,如不掌握其文体特点 (也就是“这一类”文体的概念及规则),阅读将无章可循, 阅读教学也不得要领。我们对该单元教学设计的原则是:

1. 符合高中阅读教学的规律, 注重在阅读优秀作品中掌握读写规则,提升语言素养,由“道”及 “文”,重在“文” (也就是读写规则的学习)。

语文课堂上概念、规则的例证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还是课文这类例子。与其他学科以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材不同,语文学科是选择单篇课文作为教材,每一篇课文涉及到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诸多要素,文本价值的丰富性与教学目标的隐蔽性并存,既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导致了语文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盲目性、 随意性;加之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的多元和综合,因此,确定单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习得概念、规则的前提,前者帮助学生通过积累感悟、熏陶感染获得人文素养,后者帮助学生获得语文运用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单元中每篇课文学习的价值,确定教学内容, 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习序列。我们归纳了议论性散文这一文体的四个主要特点 (规则),作为本单元阅读教学的重点: (1) 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 (2) 选材上以 小见大 , 以象写意 。 (3) 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4) 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

2. 符合学生 语文能力 形成规律,强调积累和实践,由单项到综合,由习得到练习再到运用,在 “读”和“用”的实践中建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思路是:以议论性散文的四个规则的学习为中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作出合理的安排,在一系列有机联接的课文学习、读写实践中逐步提高,由点到面,由单项而综合,由单个规则到多个规则,逐渐形成综合运用多个规则的问题解决能力, 体现出语文阅读能力形成的清晰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二) 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的具体设计

本单元是作家从生活细节生发的对于生活与文化的哲理性思考, 教师可以借课文引导学生思考时空变化、人际关系、情感与理性、过去与未来,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语文阅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也是为了达成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中“态度” 这一目标。

当然,本单元阅读的重点还是在议论性散文的概念和读写规则上。语文概念、规则的学习有其特殊性,从单节课的角度看,大多时候不是语文规则学习的完整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要分散在几节、十几节课乃至整个学期、学年之内的语文课上。整体着眼,才能科学的安排用几个课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而习得其中蕴含的读写规则,再用几个课时来运用这些概念规则进行读写。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 “整体着眼、细处着手、分点学习、综合读写”的原则,以读写概念、 规则的学习为单位,将议论性散文单元阅读教学分成以下六个教学点,一点一课时,或一点几课时, 重组教材和练习,提高了学生读写议论性散文的兴趣和水平。分述如下:

教学点一 (1课时):阅读 《菱角的喜剧》,学习议论性散文概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区分与抒情散文、议论文的差异。抒情散文往往通过具体的景、事、人来抒情,侧重“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过程”; 议论性散文除抒发感情外,更偏重于思辨说理,可联系 《荷塘月色》 来认识其特点。议论性散文主要用文学语言发表作者对生活的见解, 较多地使用议论,多借助事例或形象来阐释道理;一般议论文讲究三要素齐全,讲究运用概念、判断、 推理来进行逻辑论证。可用 《谈 “骨气”》 来让学生认识二者的区别。

教学点二 (2课时):学习议论性散文规则 (1) 情感上重在抒发自我的感悟,情理交融。

在阅读课文内容基础上概括规则。 《菱角的喜剧》 是秦牧对生活的独到思考和个性化的写作。作者在认识菱角的过程中,用多样的菱角和生活实例,阐明了一个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转化练习。理解 《渐》 一文的独到发现:作者从世间万物的“渐渐”变化中体会人生的真相,意在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教学点三 (2课时):学习规则 (3) 结构上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概括规则。 《菱角的喜剧》 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既有生物、化学、物理、医学方面的例子,也有现实生活中农民认识天气、良种变劣种、山洞养猪有成有败的例子,体现出很强的知识性、 趣味性,形成“寓教于乐”的独特风格。

转化练习。1. 《渐》 引用了许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从身边琐事、日常见闻谈起,谈到了生命的演化、境遇的衰变、大自然的枯荣,由浅入深,由具体而抽象,用生动形象的事例来使要阐释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2. 《说不尽的狗》 从欧美到中国对狗的不同态度,再从狗谈到鱼,探讨了“狗文化”背后文化差异。表面上作者随性而谈,自由挥洒,实际上文章结构前后勾连,非常严谨。

教学点四 (3课时):学习规则 (2) 选材上以小见大,以象写意。

概括规则。钱钟书的 《窗》 从春天引出“窗”这个话题,并比较窗和门的分别、窗和眼睛的共同之处,从具体的窗写到抽象的窗,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上的自由、享受的追求,在平凡的事物中,写出了新意、深意。

转化练习。1.莫利的 《门》 从生活中开门、关门两个动作入手, 赋予了门以深刻的象征和隐喻的意义,表达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借助具体的形象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2.与波德莱尔的 《窗》 对比阅读。3.写作练习:以“路” 或“桥”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平凡事物中的新意。

教学点五 (3课时):学习规则 (4) 语言上讲究文采,个性鲜明。

概括规则。 《菱角的喜剧》 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 《说不尽的狗》 有一种富有个性的幽默感, 明快、自由、调侃的文风,文章充满轻松、洒脱的气息。

转化练习。1. 《鱼书》 的语言文白相间,典雅明白,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文雅含蓄,富有诗意。2. 写作练习 : 英国诗人 布莱克说 :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请从古诗中选择一个意象, 收集相关诗文,运用学过的规则, 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教学点六 (2课时):综合写作。以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为例, 从照片与情感的变化入手写一篇议论性散文。要求:按照由物及人及理的层层深入的顺序展开,文章所写的物、人、事要具体且有关联, 内容要充实,所悟之理要深刻而有新意,能够给人以启迪。

上一篇:银行合规文焕下一篇:关于会计类自荐信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