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生态项目工作报告(共4篇)(共4篇)
1.2024年生态项目工作报告 篇一
2014年生态项目工作报告2
一、结合实际,实现生态理念“本土化”
滇池坐落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面,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滇池流域面积只有云南省全省面积的0.78%,但产出全省25.3%的工农业生产总值、44%的工业总产值、1/5的社会商品零售额。由于地处城市下游,属于半封闭型湖泊,自然补水量小,水体更换周期长,加之湖泊被稠密的人口和发达的工农业包裹其间,水资源容量与水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导致污染严重。云南省“十二五”计划投入420亿元开展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虽遏制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但水质依然为劣五类,治理形势十分严峻。在昆明,城市中的每一滴污水都有可能通过入湖河道、城市排水系统流进滇池,没有全民参与,再多政府资金和项目投入,也无法完全治理好滇池。滇池治理和保护已进入全民参与时代。
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作为中国儿童中心的八个分中心之一,一直坚持为边疆需要帮助的妇女儿童开展公益性、非盈利项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按照云南省近年来实施的“生态立省”的战略,结合中国儿童中心2014年“自然学校?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的要求,进一步倡导“人向自然学习,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精心筹划了以“‘高原明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的云南省少数民族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公益项目。通过实施项目,搭建儿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引导儿童观察、行动和反思,推广生态道德理念和环保知识,鼓励儿童关注身边的环境,从细节出发,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和习惯。
二、领导重视,部门协同,推动生态实践活动“项目化”
为保证项目活动顺利开展,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云南省妇联副主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计关琴同志,省妇联巡视员、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毅同志共同出任云南省生态道德项目组组长,负责项目的总指导和总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敏同志、妙阳萍同志负责项目管理。积极整合省内资源,由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昆明市女子中学联合开展项目。其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负责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协调和提供部分工作人员,云南省妇联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昆明市女子中学负责组织学生、提供校园活动场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提供专业师资、实验室场地和设备。
三、树立科学生态观,探索生态项目“特色化”
(一)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培养儿童生态道德意识
强调生态项目公益化原则,以少数民族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前往滇池海东湿地,实地观察滇池水质情况,辨识湿地植物;参观领略云南最高学府――云南大学美丽的校园风光;听云南大学师哥师姐们介绍云大历史沿革和校园特色建筑;与正在做实验的大哥哥姐姐们进行简短交流;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弓形虫、猪肉绦虫等食源性寄生虫;观察并聆听老师讲解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等实验仪器使用原理;测定采集的水样,聆听老师解读分析数据等8个环节的项目活动,使36名少数民族儿童直观了解滇池水质污染发展状况与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密切关系,对滇池保护治理和昆明乃至云南未来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自然和社会相统一、协调的生态道德观,不断形成、强化文明生态道德思想和情感,实现生态道德文明意识提高。
(二)在行动反思的基础上,提高儿童维护生态环境能力
我们认为,生态道德文明建设,既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也要有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不仅要把教育作为儿童生态道德建设的基础,更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参加校外实践活动的36名儿童被分为6个组,在大学生、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以“‘高原明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主题,各抒己见,分享参与活动感受,查阅书籍、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获取了更多滇池治理和保护、湿地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讨论研究,设计出具有小组特色、反应小组观点的宣传品,并将构思呈现于纸上,动手制作展板。在接触社会和反思生态道德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认识生态道德文明建设的价值,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三)加强宣传和推广,促进“生态文明校园”建设
在湿地观察学习、云南大学实验室试验和分组讨论的基础上,2014年10月31日,云南省“自然学校?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校园宣传活动在昆明市女子中学隆重举行。云南省妇联副主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计关琴同志、云南省妇联巡视员、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李毅同志、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污染生态学学科奠基人王焕校教授、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张朝义、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副主任朱敏、妙阳萍等领导和专家与昆明市女子中学高中部200名师生一同参加了活动。
82岁的王焕校教授结合30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滇池宏观治理和环保知识作了深入浅出、观点鲜明的讲解,进一步增强了儿童“治理滇池刻不容缓,从我做起”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昆明市女子中学高一年级两名同学声情并茂地分享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并呼吁在场同学加入到保护滇池、创建“生态文明校园”活动中。云南省妇联副主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主任计关琴在讲话中对参加宣传活动的孩子们寄予殷切希望:希望大家在项目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对生态文明、生态道德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生态文明道德理念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做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的实践者、维护者、宣传者。”校园宣传活动在全体人员庄严的宣誓声中圆满结束。
活动结束后,12块学生构思、创作的滇池治理保护知识宣传展板在校园醒目位置展出,学校近1500名师生参观和学习了展板内容。600份保护滇池倡议行动宣言被制作成书签发放到高中部学生手中。全校师生对生态道德项目、生态道德行为和“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
四、整合资源,促进生态项目“公益化”“品牌化”
在策划和实施生态道德项目过程中,云南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发挥所长,凭借多年来面向云南少、边、贫地区妇女儿童实施发展、救助项目的经验,面向我省优秀少数民族儿童实施公益项目,在云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云南大学和昆明市女子中学的大力支持下,有效地组织和实施了项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国妇女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画报社、云南网等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追踪。春城晚报、云南网、凤凰网和中国教育在线等网站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扩大了项目的宣传面和影响范围。
2.2024年生态项目工作报告 篇二
报告称, 至少过去十年里, 中国一直是棉花、大豆、油菜籽、大麦、豆油和棕榈油净进口国。自2008/09年度以来, 中国也开始成为猪肉、牛肉、玉米、小麦、菜籽粕和菜籽油净进口国, 并于2011/12年度以来成为大米净进口国。
报告称, 未来十年里中国仍将是全球头号大豆进口国, 到2024年时, 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将占到全球进口总量的71%, 高于目前的65%。中国的棉花进口量也将比目前的偏低水平增长一倍以上, 不过仍要低于2011/12年度的创纪录高点。到2024年时, 中国以及香港的牛肉和猪肉净进口量将分别增长71%和41%。中国是禽肉净出口国, 到2024年时禽肉出口量可能增长12%。
近来中国的进口贸易已经对部分交易量偏低的谷物造成显著影响, 其中包括大麦和高粱。过去三年里, 中国一跃成为全球主要的高粱进口国, 2013/14年度的进口量达到420万吨, 因为高粱是玉米的低成本替代品, 未来十年里中国仍将是主要的高粱进口国。2012/13年度中国的大麦进口量为220万吨, 到了2013/14年度, 进口增长一倍, 达到490万吨, 到2024年大麦进口可能依然庞大。大麦需求来自饲料行业以及啤酒加工行业。
3.2024年奥运会在哪举办 篇三
2、每届奥运会的会期不超过16天。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由于早期的举办地是在奥林匹亚,所以奥运会被称为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运会(北京申奥成功2024)
就在刚刚,据日本共同通信社报道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组委会,东京都、政府和国际奥委会四方达成协议,宣布东京奥运会将于7月23日举行。
2020东京奥运会原定于在207月24日进行,此前据相关消息透露,至于为何延迟的举办时期和原有计划没有太大改变,主要是为了对原有赛程安排的影响降至最小。
早在本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与东京奥组委发表联合声明,东京第32届奥运会将改期至2020年后,但不迟于20夏天的日期举行。
另外,延期后的奥运会名称仍保留“东京2020奥运会”。
现在,距离在年7月23日举办的“2020东京奥运会”还有480天的时间。相信这一届特殊的奥运会,对于赛事组委会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运动员,都是一大考验!
下一届冬奥会(2026年)举办地点
2026年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意大利的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
4.2024年生态项目工作报告 篇四
一、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与铁路工程建设构成矛盾统一体
西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铁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长距离、带状分布的特征, 这就决定了其受区域不良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其他工程项目更为明显[8~9]。西部山区普遍具有生态环境脆弱[10]、植被覆盖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风蚀作用强烈、降雨年内分布不均等不良环境特征[11~12], 在铁路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阶段都存在着自然灾害干扰的风险[12~13], 由此产生一系列附加的环境防护措施而增加工程量与工程投资。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同样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施工建设过程中因工程占地而降低土地利用面积、生态承载力等指标, 施工废水、废气、噪声、固废等污染物影响着区域环境质量。虽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措施及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这种影响, 但环境质量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而这种负面效应可能是永久性的或需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原有水平[5,12,13]。
铁路工程项目面临着来自外部及自身双重环境压力。不良的外部环境影响着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而工程本身对外部环境的扰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同样制约着工程建设, 而问题的根源是区域环境质量不高、环境容量与承载力低等因素决定的。因此, 提高区域各项生态环境指标成为实现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西部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条件和问题
经济生态农业水平落后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的关键。农业生产是西部山区最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区域交通、通讯闭塞, 农产品输出较为困难;生产成本投入不足、产品产出质量数量低, 贫困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1];生活、生产能源主要来源于周边林地或灌丛, 进而导致植被覆盖度低、生态环境脆弱, 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于产生[13];落后的经济水平决定落后社会意识的产生, 西部山区人口增长速度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其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又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等[11]。西部山区落后的经济生态农业水平决定了区域居民只能依靠现有山区资源维持生存, 当农业生产收入无法通过作物产出质的改变而提高时, 耕作面积量的改变就成为原始的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进而形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表现的生态环境的破坏[14]。
西部山区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西部山地农业具有与平原、丘陵等地区不同的背景条件, 其农业发展系统化建设过程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区域具有适宜某一物种或相似物种生长的优质气候、土壤等条件, 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困难条件制约了其生长规模[15], 这点类似于一些经济价值高、产量低的物种对其生长环境要求也极其苛刻一样。例如, 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 区域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57.7小时, 无霜期320天, 多年平均气温为19.3℃, 日照多, 太阳辐射强, 光热资源极其丰富, 是特质级烤烟种植的理想种植场所, 但农业水资源匮乏, 降雨年内分配不均, 水土流失严重等负面生产条件导致烤烟种植一度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16]。西藏“一江两河”区域同样也存在着相似的特点, 区域优厚的农业气候条件适宜某些经济型物种的生存[17], 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多[18], 但因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等要求限制了其种植规模[19], 导致区域内仍以种植小麦、青稞等耐旱性常规作物为主[11]。
三、工程项目区生态修复保护与开发的一些思考
1. 生态保护与开发过程中, 解决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关键
目前在西部经济生态农业生产“非适宜区”之所以生产水平不发达、经济落后, 并非其所有背景因素不满足农业发展建设, 而是农业生产要素中某一水平素质的限制影响了特质资源的发挥, 即便这些地区的特质资源往往丰富到了某一物种生长需求的极限。如何将这些“落后区”、“非宜农区”建设成为“良种区”、“优质区”, 充分利用区域特质资源解决农业发展瓶颈因素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也是解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工程探索、实践与示范能有效破除瓶颈, 实现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发展。我们自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西南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进行相关基础内容的研究, 区域气候雨热同季、光热资源充足, 优越的农业气候条件是优质烤烟、蚕桑、甘蔗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 但水资源匮乏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限制了经济作物的规模种植, 仅在一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进行小范围种植, 经过与当地居民、政府官员交流、座谈, 在不断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建设了“长藤结瓜”、“微型水窖池”等田间水利设施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20~21], 并通过等高固氮植物篱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并进行了科技示范由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推广。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区域已经形成了以烤烟、蚕桑、甘蔗为主的经济生态农业产业, 农户与地方政府收入水平大幅提高[12,13,16]。境内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基本杜绝,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成为维持其经济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而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发行为。
2. 传统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不足
传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方式存在资金来源匮乏、技术相对保守、工程施工困难、示范区选址局限等诸多因素困扰。我们在横断山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开展等高固氮植物篱相关内容的研究, 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植物篱为基础的山区复合经济示范区建设。在近二十年工作过程中, 我们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偏远山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陷入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国内多数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主体单位为政府部门, 科研院校也会结合研究课题进行小规模的示范区建设。两者均存在建设资金匮乏的问题, 首先拟建立经济生态示范区的地区多数属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区域, 政府部门财力相对有限[22];其次科研院校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工作, 示范区建设多作为研究基础而设立, 这也决定示范区建设规模多数很小。技术上, 政府部门多采用学习考察的方式将其他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搬移过来, 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与抑制因素, 进而因效益不明显而未能达到预期的示范效果;科研院校技术实力较为丰富, 但工程经验较为欠缺, 对示范区建设的结构单元、施工组织方式、资金运用等方面都较为薄弱。工程施工方面, 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均采用雇佣当地社区居民来解决施工人员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因施工人员业务技术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 多以追求即时利益为劳动目的, 其本身并不具备工程质量责任承担者的能力。因此, 在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上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况且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本身又缺乏工程监督职能。示范区选择问题上, 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局限于资金匮乏多选择一至两处较有代表性地域进行示范区建设。首先通过土地租用的方式从农户手中购买示范区建设年限内的土地使用权, 建设完成后交由农户自行管理。期间农户会以农作物损失、土壤扰动损失等缘由提高土地租用成本或迫使施工中断。
经济生态农业的示范建设一直都作为西部山区促进农业经济转型的一种手段,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多的不利因素使示范建设过程变得困难和漫长,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示范作用的效果和最初目的。
3. 铁路建设项目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技术优势对于促进沿线经济生态农业转型有着积极的作用。西部山区铁路施工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多成斑块状分布在铁路沿线两侧, 建设后期生态治理根据临时工程占地性质而采用复垦、绿化等措施进行修复, 多以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补偿工程占地为目的。生态修复工程目的过于单一, 没有充分发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相对丰富的经济、技术、工程优势。铁路建设项目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经济上, 铁路项目投资中具备生态修复专向治理资金, 改变原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投入。 (2) 技术上, 铁路设计部门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铁路设计涵盖国内全部和国际部分区域。在铁路设计的同时, 涉猎并掌握了国内多数地区乃至国外较为先进的经济生态农业设计理念及方法, 且在设计过程中多与科研院校等部门进行合作交流, 在生态农业建设设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 工程上, 铁路建设拥有一支优秀且庞大的施工建设队伍, 能根据设计单位的设计思想进行工程实施。 (4) 载体上, 取弃土场、弃渣场、大临工程等项目面积大, 为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条件;位置分散又能起到良好的分散辐射作用。
铁路建设环境保护设计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以待生态修复的临时工程为载体, 借助铁路建设项目工程优势, 结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 调查分析沿线农业资源特征; (2) 通过走访、座谈及基础资料分析的方法判定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结分析经济生态农业规模化的瓶颈因素; (3) 总结区域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并探索切实可行的工程、技术措施; (4) 筛选、评价工程技术措施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5) 提出利用临时用地进行经济生态农业示范工程设计方案; (6) 监督并配合施工单位进行方案实施; (7) 建立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 (8) 与地方政府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四、结论
铁路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不能仅限于以植物种植。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大力提倡进行生态补偿机制, 传统生态补偿多采用路基边坡、取弃土场、大临工程表层的植被覆盖。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铁路建设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生态相容性, 降低了工程建设的生态扰动强度, 但沿线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并未朝向良好趋势迈进。农业“三料”匮乏、农业水平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多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作用仍在发生, 工程建设永久性占地特别是耕地占用对沿线居民个体的农业生产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短期的土地赔付无法解决土地长期收益断裂问题。因此, 铁路工程建设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从根本上促进和推动铁路沿线的农业水平, 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是逐步提高西部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
【2024年生态项目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生态海洋牧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29
生态公园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7-27
生态农业项目推进方案09-25
生态农场项目策划方案11-30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方案07-30
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01-09
乌达区生态观光农业项目建议书07-26
凤凰山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