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加农业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

2024-11-20

基于互联网加农业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

1.基于互联网加农业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的研究 篇一

一、农产品“滞销”现状

近几年, 农产品卖难的现象反复出现, 内蒙的土豆, 山东的大白菜, 海南的香蕉, 陕西的红枣、山楂, 山西的苹果, 广西的辣椒等等滞销严重, 与之相伴的是农产品价格暴跌, 农民难以收回生产成本, 更不用说获利, 甚至出现农民自杀的情况。各地的媒体纷纷行动起来, 号召大家购买爱心菜、爱心果;政府官员也主动出击, 帮助本地农民做推销;各地爱心企业也为菜农分忧, 抢购大白菜免费向市民发放。近几年, 每到果蔬滞销时这样的情景都会上演, 遗憾的是, 这些只能暂时缓解问题, 却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新的滞销潮到来, 下一个“滞销”又会轮到谁呢?

通过对近几年各地农产品“滞销”现象的比较不难发现, 农产品滞销的趋势呈现以下特点:“滞销”农产品种类逐年增加;“滞销”的量不断扩大;“滞销”产品遍布全国各地;“滞销”的时期分布于一年四季。

二、农产品的特点

要研究农产品“滞销”问题, 首先得从探究农产品的特点开始。农产品不同于工厂化生产的产品, 后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自然环境的制约, 在工厂里进行源源不断的生产, 而农业生产过程本身就是自然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生命周期过程的相结合, 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的产物, 即农产品具有它特有的属性:

(一) 农产品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自然条件具有依赖性, 使得其很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产量不稳定, 导致波动的供给和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有, 农业生产具有的地域性与消费具有的普遍性之间的矛盾, 使其销售渠道更加复杂。另外, 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同种产品可能会集中上市, 导致农产品在短时期内大量供给, 形成供过于求的局面, 造成农产品价格大量下跌。而在其他时间, 农产品由于缺乏生产供给, 只来源于储藏供给, 这又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上升趋势, 从而综合表现为农产品价格波动性。

(二) 农产品易腐蚀, 不易储存和运输

生鲜农品通常意义上都是碳水化合物, 这就决定了其具有易于腐败、不易保存的特点。要求参与交易的农产品在收获后要以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渠道到达餐桌上, 因此, 它对交通条件以及流通渠道具有很高的要求。流通成本和仓储费用的高低也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三) 生产的分散性

目前, 我国农业从业人员3亿多, 农业生产经营户接近2亿户, 户均耕种面积几亩至十几亩, 但种植分散、规模小, 未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这就使得农户在与市场进行对接很难处于对等的地位。

(四) 农产品刚性需求, 供给富有弹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 农产品大部分属于生活必需品, 无论价格如何波动, 需求都会呈现稳定的状态即刚性需求。而农户在进行生产决策时往往依据去年的农产市场价格, 价格高则增加种植面积, 价格低则减少种植面积, 农户对价格的变动十分敏感, 导致供给弹性非常大。

三、农产品“滞销”的原因

(一) 信息不对称

由于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农民无法获得精确的市场需求信息, 另外, 在我国当前小农经济下, 农民对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每年在决定种植品种时, 更多地受当前价格的引导, 形成了“小生产—大市场”的供需矛盾。

(二) 组织化程度低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农村地区成立了各种合作组织, 但是大多数合作社规模很小, 制度上和经营上存在很多问题,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 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多数合作社都是一个产后组织, 不能有效地组织成员进行生产和销售。相对于2亿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户, 当前的合作社数量远远不够,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太低, 无法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

(三) 流通渠道不通畅

农产品易腐蚀的特点, 要求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尽可能缩短流通渠道, 以最短的时间将产品推向零售终端。目前, 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是“农户—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这种模式一方面增加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效率、产品损失严重, 据有关部门统计, 由于设备简陋、流通渠道不畅、方法原始、工艺落后, 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 粮食损失率超过8%, 蔬菜达到25%—30%, 每年粮食损失量高达500亿斤, 总损失超过3000亿元, 这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白白浪费掉, 而国外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仅为5%, 美国只有1%—2%, 因为这些国家80%以上的粮食果蔬采用低温储藏和冷链物流技术;另一方面, 中间商从中获取差价, 提高了流通成本, 使得产品最终价格居高不下, 影响消费者利益, 但是农户并没有从中受益。

(四) 仓储、加工及冷链物流能力不足

仓储、加工环节对于由于农产品集中上市而引起的滞销以及价格暴跌现象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尤其是像土豆、苹果等耐储藏的农产品, 农户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方式错开上市高峰期。但是, 目前由于仓储能力有限, 农产品加工业落后, 农户无力承担高昂的仓储费, 只能选择将农产品烂在田地里。

(五) 粮食作物收益低下

当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成本不断提高, 虽然国家制定了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 但是这个价格并没有根据农业生产成本做出相应的调整, 农民收益不断降低, 甚至赔本, 只能选择种植高收益、高风险的经济作物, 最后导致农户蜂拥而上, 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六) 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考虑, 消费者更加青睐于有质量保证的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农产品的消费结构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注重品质转变。而农产品生产者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 缺乏市场意识, 导致部分低质农产品生产过剩, 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四、农产品“滞销”的影响

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使处于产业链两端的利益相关者即充当消费者的城市居民和充当生产者的农村农民得以衔接。但一端是城市里的“菜贵伤民”, 一端是农田里的“菜贱伤农”, 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严重影响整个市场的正常秩序, 影响农产品供给安全。例如, 果树等生长周期比较长的作物, 一旦滞销, 农民情急之下将作物处理掉, 若想再恢复生产需要好几年时间, 接下来几年时间该种农产品的价格可能会很高, 所以于农于民都不利。另外, 当前在农业生产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 如果农产品价格暴跌, 农户无法收回成本, 生产积极性降低, 他们会宁愿选择将农产品烂在地里或是撂荒, 导致资源的浪费。

五、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导致农产品“滞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需要包括政府、农户、合作组织、流通部门以及仓储加工企业在内的多部门通力合作, 政府起主导作用。为了维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将损失降到最低, 本文认为各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拓宽农业信息服务渠道, 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 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化农业生产。

(二) 提高农民的合作意愿, 广泛宣传合作社的相关知识和作用, 鼓励更多农户加入到合作社, 规范现有合作社, 将其引上健康快速发展道路。

(三) 加强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培训, 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以及市场经营意识。

(四) 推广果蔬保险, 将果蔬基本品种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保险以减少自然和市场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五) 增加储备设施投入, 鼓励企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仓库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 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拉长产业链,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上一篇:小班数学认识图形教案下一篇:教师纪律作风自查报告教学行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