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精选15篇)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一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乞巧》教学设计
江西龙南县第二小学朱凡
设计理念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
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
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 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 七月七日 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
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五、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二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很多老师、家长, 包括学生自己都会认为是由于“粗心”。而事实上, 在很多情况下这些错误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
一、课程标准以及教学目标中对分数学习提出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011年版) 中, 对第一学段 ( 1 ~ 3年级)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 能读写分数。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能通过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或者是几分之几。本单元是通过把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 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通过操作, 初步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通过经历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分数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从具体实例分析学生出现的错误
例 1.
①一堆小棒有12跟。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②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它上面的分数。
③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上面的分数。
其中①②为课堂练习中的两个小例子, ③为课后作业 ( 提高题) 。
学生解决情况: ①②基本都能够解决。③有很多学生答错或是没答。
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初期, 思维水平还不够成熟。①的正确表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具体运算能力, 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平均分”。②的正确表明学生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直观的“平均分”成5份。而③的错误表明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还没有完全“内化”, 虽然已经知道平均分的概念, 但是又受到“直观”平均分图像的思维定势, 在此题中未能够找到直接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也没有通过具体的运算进行平均分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均分”思维表象的建立, 帮助学生对“分数”知识的内化。对于第②题这种类型,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直接分成5列, 涂色部分取其中的一列。有了一些这样的类型之后,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引入课后的提高题③, 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进行平均分, 并且引导学生如果不能直观的平均分, 应先做一些简单运算, 促进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2. 先分一分、涂一涂, 再在横线上列出相应的计算式子。
分析: 在第一课时,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时候, 学生在涂色部分能够正确完成, 而到了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 却出现了错误。问题在哪里? 还是在学生思维的认知结构上。前面认识几分之几, 分数的表象就是平均分后取份数, 因此不易产生错误。现在, 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要知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学生的思维中, 分数的表象转为某个数, 因此当他平均分6份之后看到一份就是2颗星星的时候, 已经有2这个数了, 把取2份中的2和这个2混为一谈了, 也就是把“份数”与“个数”混成一体了, 致使错误的出现。
思考: 布鲁纳认为, 数学对象的表征有三类, 即活动性表征、图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当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 数学对象分数将以图像性表和符号性表征的形式出现, 由于这种表象的不深刻性, 学生往往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出现混淆错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分数本质认识, 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处理此类问题上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份数”与“数”的区别, 强化其认知结构。
例3. 比较大小错误
①a.1/2____1 3b.3/7_____4/7
②一堆大米的1/3与一堆面粉的1/2哪个多?
学生解决情况: ①题时错时对, 特别是间隔一段时间来做两小题
②因为1/3<1/2, 所以一堆面粉的1/2多
错误分析: 有关分数的比较, 在教学时教师会采用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大小关系。为了不引起混淆, 教师往往会选择整体时往往只会选择某一个。然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理解、巩固。理解是一个信息或要素组织的过程, 需要认知结构的再组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认知结构尚不成熟, 信息处理能力还在逐步发展中, 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部分学生甚至仅凭记忆来进行比较大小: 老师强调某一个整体, 分得越多, 每一份就会越小。于是在他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多———小”的“相反”心理表象。时间一长, 看到3/7_____4/7这样的题目时, 只关注3 < 4, 完全忽视分子分母, 忽视“分”和“取”的对象, 实质上忽视了分数的意义, 便直接有了3/7>4/7这样的错误答案。而第②题的错误, 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没有理解“整体”的概念, 从而没有正确认识整体的几分之几究竟是什么。思考: 综合这两个问题, 学生犯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对“整体”和“部分”缺乏认知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倾听其思考过程, 强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比较分数大小时, 不应该给学生相关的暗示: 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分数值越小, 而是应充分引导学生每一次比较大小, 我们都必须回到分数的意义上去。而对于“整体”的把握。在课堂上, 教师应举一反三, 并且明确分数与某一个具体整体的几分之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对教学的再思考
1.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会倾听学生的思考, 把握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分数”的问题。教师自身应明确分数的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在需要的时候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2. 教师要对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错误, 从学生错误的根源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辅导, 体现新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同时也能够促进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缺陷以及技能的不熟练造成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解答找出错误的原因, 才能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三
教材简析
学生在二年级时,主要通过具体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和步感受了排列组合的思想的方法。本节课是搭配问题的延续和提升。教材选取学生熟悉的内容,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学习排列组合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重在引导学生用更简洁、更抽象的方式把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
教学内容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科书第10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寻找简单事件的组合数并用符号表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经历从众多表示组合的方法中,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不重复,不遗漏以及符号化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的名字叫小红,星期六是小红的生日,她打算和几个小伙伴到数学乐园里去玩。一大早,妈妈就给她准备了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几件衣服)这些衣服漂亮吗?(漂亮)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2件上装,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觉得小红一共有几种穿法?(学生说)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以谈话的方式展开,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红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呀?请大家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卡片(两件上装、三件下装)摆一摆,看一看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搭配的?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
2、汇报展示搭配方法
师把教具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请小组里的代表上讲台把自己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谁愿意?(请三四名学生代表到黑板上操作并口语表达自己的思路),预设:①先固定上装,再用2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②先固定下装,再用三件下装分别与2件上装搭配,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几个同学展示并表达了自己的搭配过程,结果都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那你比较喜欢刚才哪位同学的描述?为什么?(生答)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其实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再次走进了数学广角,学习数学广角里面的知识搭配(板书:数学广角→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动嘴说一说,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搭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并训练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能力。】
3、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6种搭配方法,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學具,你们能通过什么方法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请同桌交流、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方法)
(学情预设:可以用文字表达,用符号代替,可以连线……)
师:请大家在答题卡上把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再列式算一算,有几种搭配方法。
(生记录、计算,师巡视、了解、指导)
请三四名学生上台投影展示说明自己的记录方法
预设1:有序,用文字表达
灰短袖—花裙子 灰短袖—长裤 灰短袖—包裙
蓝长袖—花裙子 蓝长袖—长裤 蓝长袖—包裙
3×2=6种
预设2:有序,用符号表达
① ② A1 A2
B1 B2 B3
3×2=6种 3×2=6种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生答)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搭配事物的时候,要想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定要有顺序地进行搭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对比学生的作业,感受有序思考的好处,深化有序思考的意识。在描述记录的方法中,渗透“符号化”思想。】
三、巩固新知,实践应用
1、早餐的搭配
①操作并列算式
师:小红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地帮她搭配衣服,她真高兴,她穿上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套衣服,出发前,要填饱肚子呀!瞧,妈妈已经给小红准备好了早餐(课件出示早餐),这些早餐有什么特点?(上面两种是喝的,下面4种是吃的)合理的早餐应该是一种饮料配一种点心,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这些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呢?请大家在答题卡上用你喜欢的方法进行搭配连线,并列出算式。
(学生在答题上记录,列算式,师巡视、了解、指导)
②展示作业
请两三个同学展示作业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师:如果再加上一杯果汁,一共有几种搭配?你能直接列算式吗?同桌说一说,指名答,3×4=12(种)
2、照相搭配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为小红的早餐找出了8种不同的吃法,小红感谢大家,她匆匆地吃了早餐就出发了。和小伙伴汇合后,他们一路蹦蹦跳跳地很快便来到了数学乐园,还没进门,他们便碰见了多久不见的好朋友聪聪、明明。他们4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分别合拍一张照片,一共要拍多少张照片?
②现场表演、操作
老师请4名学生当小红和小伙伴,请2人当聪聪和明明上讲台,再请学生上台操作怎么照相。
③请学生列出算式,2×4=8(张)理解两种方法:一种是2个4张,一种是4个2张。
师:通过照相,我们又巩固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照完相,小红和小伙伴高兴地进入数学乐园玩去了。
【设计意图:目标达成练习,强化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进而抽象到直接列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师进行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课本102页“做一做”第1题;
2、课本105页第6题。
教学反思: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四
1、学会9个生字,读写“补课、竭力、发誓”等词语并能理解。
2、通过阅读,走进达丽玛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达丽玛的情感变化。
3、理解“春天的雨点”的深层涵义。
4、感受教师对学生无私的关爱。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的首尾照应,引发对达丽玛情感变化的探究。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希望的季节,而春天的雨,润泽万物,有时也洒在人的心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春天的雨点》,去感受“春天的雨点”撒过的痕迹!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阅读文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
2、交流识字并结合语境解词。
(过渡语:读完了课文,我有一个疑惑:这篇文章是主要写春天的雨点吗?那究竟主要写了什么?)
3、默读课文想一想:
(1)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事情是如何发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最后结果怎样了?
4、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5、经过以上分析,你能概括地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6、师生交流。
三、引领自我感悟:
1、过渡: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让达丽玛的人生从此改变。我们自己来读一读课文,试着将感动自己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是什么感动了你?)
2、交流。
四、小练笔:
能不能将自己的点滴感受写在课本的一边?就算是我们自己的收获也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下了自己初读的感受。实际学习生活中,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一种经历――上课溜号!
1、谁给大家解释一下自己对“溜号”的认识?
2、你有过“溜号”的记忆吗?能不能将这段记忆找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没关系的,这种事情可能很多同学都有过的!有时见到你们上课听讲的情景,老师也会偶尔想起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这也算是溜号吧!)当时,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呢?
3、引导学生交流。
(过渡语:文中的达丽玛在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溜号”了,你能看出她溜号的时候心情怎样吗?)
二、感悟变化
1、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
(1)交流达丽玛溜号的心情。重点读悟“她的心正和春风一起,游荡在大草原上”这句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衬托达丽玛当时内心的自由与轻松。)
(2)此时此刻,达丽玛想到了什么?
(3)有没有注意到,在文章的结尾处也出现了这些小动物,读来听听。
(4)达丽玛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吗?
(5)难道达丽玛不再喜欢这些小动物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
2、阅读全文,看一看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能不能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学生交流。
4、四个小故事,显现出达丽玛情感的变化,你能看出她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吗?
( )――( )――( )――( )
三、感悟师生情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呢?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语句。
(1)达丽玛坐下来,她竭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她多像一只渴望飞出笼子的小鸟,偏偏还要多关一会儿!(生活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2)、达丽玛听出来了,老师的嗓子沙哑了。达丽玛看到了,老师的嘴唇发干了。(适时引导:老师为什么嗓子哑了,嘴唇干了?生活中,你可曾体会过这一点?体会老师对达丽玛的付出。)
(3)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补课了。(这说明了什么?)
(4)她没答理跑来讨好的`自己的叭儿狗,没去看心爱的小羊羔儿,不理睬调皮的小牛犊儿。细雨打湿了达丽玛的头发,她一直望着老师的背影消融在绿蒙蒙的原野里。
2、面对老师的背影: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写在本子上。(旁白:老师的背影,承载着对我们的责任;承载着对我们的关爱,她用自己坚强的身躯为我们遮挡风雨,却淋湿了自己。老师,我想对您说:“ ”)
3、绵绵的春雨一直没有停:于是,乌罕娜在家门前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诵读语段,体会达丽玛的“笑脸”!
四、感悟希望:
1、诵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 篇五
那天是我的生日,家人都要送我一件礼物,妈妈说要送我一份神秘的礼物。
爷爷送我一盒彩色颜料,奶奶送我了一个毛绒小兔,爸爸送我了一个巧克力蛋糕,唯有妈妈还没有送我礼物,我就纠缠着妈妈要礼物,妈妈拿过一个她包装的礼盒,我见那礼盒很精致,我便很喜欢,回到卧室,我打开盒子一看,里面有一个文具盒和一支钢笔,我生气的扔下包装盒来找妈妈说:“这算什么神秘的礼物呀!”妈妈说:“你怎能不留心看呢?”我气愤的说:“看什么看,不就是个笔盒和钢笔嘛,有什么好看的?”妈妈说:“你看看这上面的字。”我看上面写着“祝贺贾淑娟同志,统考成绩第一名,以资鼓励。”我对妈妈说:“你为什么把你的奖品送给我?”“你自己好好想想吧。”我玩弄着钢笔,突然我想起了作业,我看着崭新的钢笔,脑子一转,突然我想到了用这个钢笔写字,我打满墨水,掏出作业本开始写,写到最后一个字时,我突然想妈妈为什么送给我这两件礼物,因为:这两件礼物是妈妈的奖品,更是激励我好好学习的动力。妈妈说因为我的字总写不好,所以她就送我一支钢笔,希望我能写好字,因为我的知识装的不够多,所以她就送我一个笔盒,希望我能把老师讲的所有知识都装在那个笔盒里。
啊,妈妈谢谢您,您的良苦用心我都明白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来报答您对我的养育之恩。
6.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试题 篇六
mí hu()
xiàng zhēng()
huáng kǒng()
pěng qǐ()
qīng chén()
zhōng shí()
zhù fú()
kuà lán()
二、用“/”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4分)
1、雪儿又飞回阳台,转(zhuǎn zhàn)着圈(juàn quān)儿咕咕直叫。
2、小鹰和小鸡刚出蛋壳时,都长(cháng zhǎng)着嫩嫩的身架,软软的翅膀,几(jī jǐ)乎没有什么两样。
三、选字填空。(10分)
坚艰
()决()定()难()辛()苦
试式
考()算()样()公()测()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填空。(11分)
有口()言有()无恐有()必应有志()成有机可()有利可()有()有底有()有终
1、做任何事情都得_______,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2、他的父亲对他总是________,时间长了,他就________,好像谁他都不怕。
五、修改病句。(共9分)
1、我们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来到敬老院,走出校门,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经过努力,张逸的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共18分,每空2分)
1、四月五日是我国传统的_______节,这是人们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由此我想到了杜牧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断魂。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横线上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春天是多彩的,你看______的油菜花、_______的月季、_______的梨花都张开了笑脸,柳树姑娘将它_______的枝条探进了小河……太阳望着这无限的春光,开心地笑了。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共16分)
风是个很古怪的东西,它的脾气谁也捉摸不透。
春天,它很活(泼拨)、很温柔。轻轻地给杨柳梳辫子,给小河穿上带波纹的绿衣,亲吻人们的脸,吹醒了一个冬天的鲜花们去点缀整个春天。
夏天,它很懒惰。因为天气热,它便偷懒在家睡大觉,逗得人们老想念它。它呢?对于人们的叫骂爱理不理的,好像这些都与它无关似(sì shì)的。
秋天,它很勤快。跑遍城市和山村,吹红了山上的果子,吹黄了树叶,吹来了丰收,吹开了农民的笑脸。
冬天,它很调皮。雪花姑娘刚给大地盖好雪毯,它就把雪毯吹开,看大地妈妈和她的孩子睡得(de dé)是否香甜。它还爱搞恶作剧,吹冻了冰雪,一些不怕冷的贪(顽玩)的小朋友出门摔上几跤,它便坐在树枝上笑,笑得连枯枝也“啪啪”作响。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或读音,在上面打“√”。(2分)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并写下来。(4分)
近义词:顽皮()和顺()
反义词:勤劳()歉收()
3、填空。(10分)
风的特点是_________。表现在:春天,它很________,夏天它很________,秋天________,冬天________。
八、习作。(24分)
请你以“我的朋友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内容具体,标点正确,书写端正。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试题及答案
★ 小学语文试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试题
★ 小学语文复习题试题
★ 小学语文新课标试题
★ 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
★ 小学五年级语文试题
★ 小学六年级语文试题
7.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七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8.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期中自测题 篇八
jixingjing ngn jgbi hu qfg
myrzhnlignio y hu xing
我会送我能把小鱼送回家。
浇渴轿砸摔
ji jio kshui z
我会组词我会换偏旁写新字,还能组词。
远(园)(公园)跳()()
扫()()活()()
吗()()吓()()
我会填我能选出适当的字词,填空。
在再
1.小丽正()在()位上()手工。
玩完
2.我做()作业,就去()了。
像象
3.绿绿的森林中走出来一头大()。
什么这么
4.你为()会()快乐啊?
我来写我能照样子写词语。
例:明白明明白白
1.干净红火
() ()
例:(游)来(游)去
2.()来()去()来()去
()来()去
例:胖(瘦)
3.丑()合()闲()
旧()热情()
我能补我能把句子补充完整。
1.只有(),才()。
2.同学们一边(),一边()。
3.小树已经()。
4.奶奶正()呢!
5.()那么(),那么()。
我会加读一读句子,加上标点。
1.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鹿找回来□
2.全家人都喜欢兰兰画的这张画□
3.你怎么捧着空花盆呢□
4.离回到家还有好长时间呢□
我会排我会把词语组成句子。
1.你了吃过吗午饭
2.正作业李老师呢忙着改
我来写我能照样子写句子。
例: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埋伏圈。
1.大火把桥包围了。
2.春姑娘把春天带到了人间。
3.小明把小红送的东西吃光了。
我会填我会根据课文填空。
1.()荷()露尖尖角,()有蜻蜓()。
2.乌鸦把小石子()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乌鸦就喝着水了。
3.感谢()的祖国,让我们自由地()。我们像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丰满,就勇敢地向着()飞翔,飞向我们的理想。
我会做我会阅读,做作业。
画画
星期天下午,我坐在阳台上画画。
我先用绿色的水彩笔在纸上画了一片森林。森林碧绿碧绿的,一棵棵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我又在森林的上方画上蓝蓝的天空。天空中住着太阳公公,还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接着,我在森林里画了几只小鸟,黄黄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很有趣。
最后,我给图画取了个名字:《小鸟的家》。
1.短文一共有()个小节,第二小节共有()句话。
2.我在阳台上画画,画了()、()、()、()、和()。
3.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树木()的嘴巴
()的森林()的天空
5.照样子写词语。
一棵棵()()()
我会写话看图写话。
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做什么呢?请你仔细观察,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几句话。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9.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篇九
()()()()()
bèng zhng sī suǒ zūn jìng xīn qín zhì huì
()()()()()
二、细心辨一辨,看谁记得最清楚。(10分)
捎()陪()搂()输()扑()
梢()赔()楼()愉()朴()
三、用心换一换,看谁的语言最分富!(10分)
A、坐在书橱旁是我最愉悦的时光。()
B、从明天起,咱们有得节衣缩食了。()
C、齐威王讥讽田忌:“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D、这个和尚叫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
E、这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
四、想想意思说一说,看谁的理解最准确。(8分)
目瞪口呆__________________
相依为命__________________
五、仔细想一想,看谁写得记得牢。(给画横线的字注音)(5分)
兴旺()苦难()散会()门缝()声调()
高兴()难题()散装()缝补()空调()
六、大显身手填一填,看谁说得最合适。(6分)
()的春天()的亲情()的小生灵
()的田忌()的石头()的书橱
七、反复读一读,看谁排得好。(5分)
()田忌照孙膑的话,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
()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三场都输了。
()孙膑看了这次赛马,认为田忌可以取胜。
()田忌觉得很扫兴。
()第二次赛马,田忌果然赢了齐威王。
八、反复忆一忆,看谁填的巧。(10分)
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___。
_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书山有路勤为径,_________。
迟日江山丽,_________。
九、静静品一品,看谁做的好。(12分)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孩子,你吃。”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 妈 的 妈 妈 也喜欢吃鱼头?”
29岁那年,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和妻子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 妻说 乖孩子 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 非要吃不可 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1、文中的妈妈包括()()和()。(3分)
2、给文中部分加上适当的标点。(4分)
3、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妈妈为什么那样说?(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畅所欲言写一写,看谁的思路最清楚。(24分)
10.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复习计划 篇十
汉语拼音
1、大小写字母;2、平翘舌音;
3、整体认读音节;4、三拼音。
字词
1、生字词;2、多音字;3、同音字;4、形近字;5、近义词;
6、反义词;7、搭配词语;8、归类写词语;9、叠词;
10、扩词,词语接龙;11、熟练掌握查字典的方法。
句子
1、把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2、把句子写具体;
3、看图写句子;4、用词造句;5、认识比喻句;
6、按要求你问我答写句子。
7、注意听写并掌握这三类句子: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会运用冒号、双引号);含有关联词的句子;运用打比方手法的比喻句。
阅读
1、根据课后提示,复习要求朗读、背诵和默写的内容;
2、按课文内容填空;
3、读短文做题:如根据短文内容填空;选择答案;按要求划、写词句;结合短文中的词句正确回答问题。
说话写话
1、练习说、写课文里和生活中人物的对话;
2、看图写话:看图补写句子;看图编故事;
3、联系实际写短文:写写自己假期的打算;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文具、玩具、水果、小动物以及某篇课文或课外阅读的故事等等;介绍家乡的特产。
二、本册书中出现的多音字:
1待 2间 3答 4钉 5盛 6好 7空 8乐 9藏 10蒙
11重 12扇 13杆 14缝 15假 16壳 17骨 18斗 19数
20晃 21溜 22哄 23喝 24结 25应 26倒 27行 28转
29系 30了 31差 32恶 33便 34都 35当 36参 37似
38说 39别 40省 41钻 42爪 43抹 44落 45强
三、难写易错的词语:
1秘密 2追赶 3表叔 4房屋 5胳膊 6传染 7呼唤 8补养 9辉煌 10欢迎
11玫瑰 12忠厚 13慌忙 14汗滴 15强壮 16抚摸 17寒冷 18摇篮 19官府
20晴朗 21商场 22晃荡 23住宿 24玻璃 25垂柳 26寻找 27展示 28叫喊
29底层 30荣幸 31喝水 32竹笋 33等待 34蜡烛 35粮食 36环绕 37高低
38世界 39健康 40雷锋 41裙子 42算式 43收拾 44应该 45眨眼 46破碎
47灯盏 48溪水 49游泳 50足够 51温暖 52拔河 53忽然 54身体 55信封
56融化 57批评 58祝福 59绵羊 60绝望 61感谢 62优越 63解冻 64逐渐
65清脆 66弹琴 67冰箱 68波涛 69光芒 70脚印 71玩耍 72打击 73摇篮
74委托 75夏天 76冒险 77原野 78停泊 79骄傲 80钱财 81必须 82微笑
83唱歌 84演戏 85敬爱 86建立 87厉害 88丝绸 89整齐 90糟糕 91检查
92距离 93讨厌 94夸奖 95附近96蛋壳 97钻研 98欺负 99翅膀 100楼梯
复习要求
一、 汉字
1、能熟练认读《生字表(一)》中的200个汉字, 会写《生字表(二)》中的300个汉字。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3、能辨析生字中的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
4、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11.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十一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提示:仔细看图,要写清楚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endprint
一、照样子连线。(9分)
1.看清楚,再连线。
2.读准确,再连线。
二、用“○”圈出声母是翘舌音的字。(5分)
三、看拼音,写词语。(10分)
四、读一读,选一选,在括号里填上序号。(9分)
五、比一比,组成词。(8分)
象( ) 为( ) 找( ) 可( )
像( ) 力( ) 我( ) 河( )
六、读词语,按要求分类,把序号写在合适的横线上。(6分)
①飞机 ②学校 ③蝌蚪 ④云彩 ⑤汽车 ⑥水草
⑦太阳 ⑧黄鱼 ⑨军舰 ⑩柳树 燕子 羊群
天上有:
水里有:
地上有:
七、照样子连线。(11分)
八、照样子,写句子。(6分)
九、选择合适的词填空。(7分)
十、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十一、读短文,完成文后题目。(6+3分)
小蚂蚁爬上“飞机”,蜻蜓起飞了。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蜻蜓飞呀飞,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十二、看图写话。(16分)
12.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十二
一、以“问”开启学生的心智空间,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程度、情感诉求, 让学生能学会“自问自答”,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强效优势, 让课堂不仅充满欢声笑语、童真趣味, 也让学生能在彼此思维碰撞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心智的良性发展, 以此促进课堂实效的提升和师生之间正能量的有效传递。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习、预习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并通过“问”来检查和提升学习效果。这样一方面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精讲课文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并把这些问题进行整合提炼之后, 让学生“自主消化”, 在“自问自答”中完成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掌握。这样不仅能为课堂减负, 而且更能创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能更好地展示自我, 触发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提升课堂的教学实效。例如在《秦兵马俑》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 表达一下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就对课文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问题, 如“制作兵马俑是用来干什么的?”“秦朝的兵马俑为什么规模这么庞大?”等, 这些问题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且更使语文课堂走向了朴实、平实、现实, 让学生能享受知识性、人文性和工具性三效合一的语文学习过程。
二、以“教”激发课堂的深度广度, 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 那么灵活多变的教法无疑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法宝。新颖、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手段不仅能融洽语文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展示, 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现实充分接轨, 开拓学生语文学习的全新视野。例如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对宇宙大世界的好奇心,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火星、地球的面貌, 并从中发现火星和地球的不同之处, 了解生命存在的必要因素。通过“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等提问, 激发学生对火星乃至宇宙的探索心理,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 从课文中自主寻找答案, 了解“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的原因。教师还不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深入思考、大胆想象, 去解答关于火星的更多的未解之谜, 并联系现实, 让学生能关注到地球的现实生存环境, 产生一定的忧患意识, 建立宏大的宇宙观。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兴致勃勃,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且也使教师能轻松地达到教学目标, 并完成语文课堂的多维拓展, 让语文的课堂教学“更接地气”。
三、以“行”巩固语文的学习效果, 提升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
语文的学习不管形式如何, 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行”上, 即通过充分“践行”,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行文能力和行为习惯等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合·实”课堂就是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 打造出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多维性、现实性的语文学习世界, 让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产生“互通”。因此, 我们提出“四个度”策略, 即促进学生广度阅读、深度交流、适度习作和多维度行为习惯的培养。
1. 广度阅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仅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 而且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意志品格、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合·实”课堂教学立足于新课程标准的现实要求, 从挖掘教材深层魅力、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增加课内阅读入手, 结合课外阅读为有效补充, 探索出一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新之路。如在教《变色龙》这篇课文前, 教师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课文中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内容和问题, 并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收集与变色龙相关的资料, 在课堂中进行反馈、交流、展示, 这样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气氛, 而且也让学生在无形中增加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2. 深度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会阅读, 而且还要会正确使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在现实生活中, 语言交流是语文功能的一种重要体现, 也是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因此, 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合作探索, 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进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的课堂教学中, 有学生提出质疑:“炸药这么危险, 而且炸药总让人联想到战争场景, 诺贝尔如果知道炸药的发明给世界带来这么多伤害, 会不会不去发明了呢?”教师立刻就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了“炸药的发明有利还是有弊”的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是炸药的利弊不在于炸药本身和制造者, 而是使用炸药的人是否抱着正当的目的。此时教师又向学生补充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置以及诺贝尔对世界和平的期望, 让学生能从课文内容升华到了人间大爱上, 精神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3. 适度习作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学语文“合·实”教学提倡要适度地让学生进行实践性习作。教师在切实掌握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 充分拓展教材的内容, 通过布置各种仿写、续写、读后感等一切实践性习作, 并把习作中的精彩片段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分享, 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功喜悦。当然, 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的要求也要因人而异, 力求尽力而为, 在细微处出彩。
4. 多维度行为习惯的培养
1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 篇十三
一.读拼音写词语。(13分)
bēicǎnfènnùwánqiángdīngzhǔ
()()()
qǐshìzhùhècuòwùqièyì
()()()()
chùdàoyídòngpànduànyìwén
()()()()
bàifǎngyūníwūzéishēnsuō
()()()()
zhēngzháhángshuǐkūnlún
()()()
xiǎnjùnguīlìbǎozhàng
()()()
pánxuánjǐngtìjīngzhì
()()()
míngmèi
()
二.辨字组词。(7分)
恼()柴()咽()
脑()紫()烟()
倍()诫()喉()持()
赔()戒()猴()待()
三.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11分)
()()有味争()夺()
狼()虎()丰富多()
和睦()处目不()睛
恋恋不()守株()兔
持之以()取长补()
严()酷()欢()笑()
()云()雾()()起舞
兴高采()争先()后
四.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词义,将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透:A.极度;B.显露;C.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D.穿过、通过。
(1)熟透了的杨梅还是有酸味的。()
(2)今天,我的心情糟糕透了。()
(3)透过玻璃窗,我看见他还在看书。()
2.甘:A.甜,味道好;B.甘心,自愿。
(1)为了祖国,我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2)杨梅树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3.尽:A.完毕;B.全部用出;C.都、全。
(1)众鸟高飞尽。()
(2)我用尽力气才把他扶起来。()
(3)这件事我已尽力了。()
4.遍:A.次,回;B.全面,到处。
(1)杨梅遍身生着小刺。()
(2)这本书我一共看过三遍。()
五.把括号里不恰当的词划去。(5分)
1.为了完成这个(艰巨艰苦)的任务,战士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2.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献给)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3.在春雨的(滋润湿润)下,小树苗很快就长大了。
4.今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进行了(热烈激烈)的讨论。
5.只要你(持续继续)努力,成绩一定会提高。
六.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7分)
如果……就……不是……就是……一边……一边……
不但……而且……虽然……但……尽管……还……
即使……也……
1.()明天要下大雨,我们()要按计划开展军事野营活动。
2.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给我们增添了乐趣,()也增长了知识。
3.()爸爸已退休多年了,他()关心着单位上的工作。
4.你家的.月季花不开,()肥料不充足,()水分不够。
5.()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影响你的视力。
6.王明()跳绳,()数数。
7.()今天天气这么冷,()我还是出汗了。
七.缩写句子。(5分)
1.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饱满如黑豆的种子,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爱的家乡的许多美好的景物深深地记在我幼小的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在床上听到窗外一阵阵的锣鼓声和欢呼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下列词语排列成通顺合理的句子,再加上标点符号。(5分)
1.家家户户降临了夜幕亮了电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沙发上问题紧皱眉头爸爸坐在昨天刚买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耐心在老师终于错误帮助下改正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叶子两片藤蔓中间一根伸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问不信哥哥你们如果小花猫就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默写古诗(4分)
小儿垂钓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坐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后回答问题。(共计33分)
(一)(5+4=9分)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见底,能够照出人的影子来。水底那些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河底静静地躺着,清晰可见。水中的小鱼、小虾不停地游来游去,好像是在捉迷藏,淘气的小螃蟹不断吐出一串串的气泡。水面碧波盈盈,岸边的小树倒映在水中,好像是在欣赏它自己的美丽。
1.这段话一共有______句话,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抓住小河的________特点来写的。
2.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2+5+2=9分)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徐徐升上天空,我站在窗前久久地望着明月,不禁想起李白《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思念自己的故乡--天津。
故乡,有碧蓝的大海。小时候,爷爷领着我到海边拣石子,拾贝壳,看轮船。海边还有一座好大好大的造船厂,一艘艘崭新的轮船从船厂里开出,把各地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祖国各地,运往世界各地。
故乡,有清澈的海河,曲曲弯弯的河流像一条飘带从空中落到大地上。渔民们在河中撒网打鱼,鱼鹰在人们吆喝下跳进河里捉鱼。夏天热极了,很多人跳进河里洗澡。
故乡,有高高的井架,著名的大港油田就诞生在那里。我常听叔叔们讲大港油田的创业史,忆当初,工人叔叔头顶蓝天,脚踩荒原,一口炒面一口雪,硬是在盐碱地上打出一口口油井;看今朝,滚滚原油流向四面八方,支援祖国建设和世界人民。
故乡多么美丽富饶啊!它像一朵朵耀眼的红花,开放在祖国的大地上。
1.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作者在文章中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处富有代表性的景观,反映了故乡的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对故乡的______之情。
3.文章中几次运用了比喻的写法,使意境非常优美,请选两句摘抄在下面。
(1)
(2)
(三)香甜(3+2+4+6=15)
我从小爱吃玉米。玉米棒清脆可口,玉米粒又香又甜,多好吃啊!可我家没种玉米,看到人家捧着玉米说笑的时候,嘴非常馋。
有一次,我悄悄地(冲、溜、跑)进邻居家的玉米地,(采、摘、掰)了一穗玉米。“谁?偷我家的玉米!”冷不防,一个声音传来,我吓得拼命往家里(跑、逃、溜)去……
不一会儿,我把玉米煮熟了。谁知我咬着那不劳而获的玉米,怎么也不觉得香甜,心里只有苦楚。
第二年,我自己翻了一块地,种了几十棵玉米,我每天给它浇水、施肥、锄草、除虫,精心照料。我想,我要用汗水冲掉这心头的苦楚。
玉米成熟了,收获了,我第一次吃着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玉米,觉得格外香甜。
从那以后,我()每年自己翻地种玉米,()还种了些西红柿、黄瓜、草莓等。从那以后,我还从辛勤的劳动中渐渐尝到了最大的甜头--它使你得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丰收。但愿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这份香甜。
1.把括号内不合适的词划掉。
2.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3.文章的题目“香甜”包含着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香甜,另一层意思是指______________香甜。
4.以“吃到苦头”、“尝到甜头”、“受到启发”为序,把文章分成三段,再写出三段的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14.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篇十四
lüè gu zēng tiān wàn zǐ qiān hóng
kū lonɡ quàn ɡào jiē fɑnɡ bēi cǎn
二、我会比一比,再组词。(6分)
悔 晌 悦
诲 响 说
箭 幅 借
剪 福 猎
三、给多音字组词。(4分)
似shì 转zhuàn()圈quān()
sì zhuǎn()juàn()
四、小小词语林(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6分)的羽毛 的翅膀 的尾巴的燕子 的森林 的赞歌
五、我会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4分)
严厉 严格
1.小红处处要求自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题:今天,我上学迟到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教育 教诲
3.老师天天我们要好好学习。
4.我虽然离开了母校,但是王老师对我的,使我永远不忘。
六、我会填。(14分)
1、万壑树参天。
2、穿花蛱蝶深深见。
3、池上碧苔三四点。
4、,阴阴夏木啭黄鹂。
5、,竹溪村路板桥斜。
6、,二月春风似剪刀。
7、等闲识得东风面。
8、亲身下河知深浅。
9、,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10、日日行,;常常做。
七、我会照样子,把句子换一种说法。(4分)
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1.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2.你像他那样认真学习,能不取得好的成绩吗?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我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6分)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 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别人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 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我会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陌生— 怀疑— 哭—
2.我会选词填空。(6分)
虽然……但是…… ……因此…… 如果……就……
(1)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不同。
(2)今天下雨,展期推后。
(3)杨桃被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3.老师说的这段话中哪句最重要?找出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是一种什么态度。(4分)
4.“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分)
(二)我会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4分)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着他们走来。一个人连忙逃跑,爬到树上躲起来。另一个来不及跑,只好躲在地上装死。
熊走到他身边,用鼻子嗅他的脸。这时候,他屏住呼吸。熊以为他是个死人,就走开了。
等熊走了 那个朋友从树上下来 笑眯眯地说 喂 熊跟你咬耳朵说了些什么呀
“它告诉我,在危急的时候,那些撇下伙伴的,都不是好朋友。”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2分)
2.照样子写词语。(3分)
笑眯眯
3.按短文内容填空。(4分)
两个好朋友在森林里玩耍,突然,有一只熊向着他们走来。一个人。另一个人。
4.给短文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3分)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你用“ ”在文中画出来。(2分)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题目:我是一个 的孩子
15.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篇十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语句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
本案例中所教学的《好汉查理》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友好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的故事。课文中,查理和杰西两个人物形象真实。查理既调度又善良,喜欢帮助人,举止言行有“好汉”的做派;作为残疾人的杰西心态非常健康,她没有自艾自怨,真诚又热情、对生活充满希望,在她的理解、尊重中,查理改正了缺点。如何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人物内心、人物特质呢?这就需要学生细细品读文章,让学生走进文字与文章对话、与人物对话,批注式阅读就十分适宜本篇文章的学习。
二、案例描述
(1)初解“好汉”,导入课题。在你心目中,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好汉呢?(如行侠仗义、抱打不平、见义勇为、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板书:好汉】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自称好汉的孩子,他的名字叫查理。课题质疑,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浅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机解决。再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文的主要问题。1一开始,查理是个好汉吗?2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查理是个好汉?3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读一读课前导读,说说学习方法。请生说。【想想课文中的小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和同学交流对课文中的人物的看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那就让我们走进文章去认识认识这个好汉查理吧。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自由读,小老师读,齐读。师:你发现彬彬有礼、恋恋不舍有什么特点?(AABC的词语。)师:你积累过这样的词吗?请生说。师补充【依依不舍、惺惺相惜、津津有味、夸夸其谈】3整体感知。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品读体会,圈圈点点。△学习第1自然段。查理一开始是好汉吗?师:查理开始也说自己是好汉,是个怎样的好汉?自己读读这段话(课件出示第一节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交流。【板书:调皮、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镇上的人会怎么叫他呢?那些大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所以查理有没有朋友,只好搞恶作剧自娱自乐。【板书:好汉】这样就可以了吗?(加上“”,是冒牌的好汉。)△品读3———13自然段,学写批注。读悟交流:后来查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查理是个好汉?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并写上自己的感受———批注。】生默读课文画句子写批注并交流。【教师示范批注】生:“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随意乱拿)。说声:“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你真礼貌)。生:“好吧。”查理恋恋不舍地把刀挂回墙上。(心地善良)师:查理喜欢这把刀吗?从哪里看出来。(恋恋不舍)你们有过“恋恋不舍”的经历吗?既然这么喜欢,那就继续玩吧,别管杰西的请求了。但是他这么做了吗? 生:“当然可以。”(爽快,乐意助人)。生: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守信,有爱心,时间长)。师:杰西快乐吗?是谁带给她的?查理快乐吗?是谁带给他的?总结查理的改变(读板书批注)(彬彬有礼、遵守诺言、诚实自信、有爱心的查理)师:现在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好汉了。【板书:好汉】我们为查理的改变而高兴,一起再读读13自然段。△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查理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
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的呢?【提出问题,品读句子,交流感想,写上批注】。那我们也用这个方法来找找查理变化的原因。
师相机引导:1杰西怎么称呼查理的?查理听到杰西叫他好汉查理,心里会怎么想?2杰西又是怎么对待这个不速之客———坏小子查理的?用横线画一画句子写批注。指生朗读杰西的话,想象杰西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内心活动。读读有关杰西的内容,想想是什么使查理发生了变化?(杰西的尊重、理解、信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罗伯特先生的夸奖)
(4)交流想法,定义“好汉”。学到这儿,请同学们再来谈谈你对“好汉”的理解,你认为查理是一个真正的好汉吗?假如现在你是这个镇上的人,你会怎么评价查理呢?
(5)交流经历,凸显主题。这是一个关于爱心的故事,当我们献出爱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也会像查理一样得到快乐。现在让我们跟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这样的经历。生交流。
三、案例思考
对于像《好汉查理》这种独立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
在本案例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从文章语句中感受查理的变化,然后重点去研读杰西的话语,从中体会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写感想做批注的学习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开始的导题让学生理解好汉形象,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教授写批注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3-13自然段,找找查理是好汉的证据(即杰西相信查理的凭据),并写上批注,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样有效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升华了情感。最后再回到课题“好汉”,怎么样的人才是好汉。通过交流生活经验,感悟文章主题。最后作业关注文章分行式写法,让学生自主练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作文教案12-19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父母的爱作文06-11
语文S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词语积累10-06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部编版08-06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培优辅差计划08-16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案例20110-02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教学进度08-14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250字10-13
小学语文的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测试卷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