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共13篇)
1.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一
《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八十四户乡中心小学 马 君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数学抽象性强,与实际联系少。作为分数概念的学习,则是小学数学阶段概念学习的一次重要扩展,对于小学生来讲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较少,因此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学习中,了解了分数的概念,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减法。而且已经具有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和知识、能力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根据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学设计,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知道分数的发展史。
2、在具体情境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通过对一些感性材料去整理和加工,抽象出分数的本质特征。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其中知识目标: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借助学具通过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欣赏;揭示分数的产生,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
能力目标:是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进而促进学生的倾听、质疑等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位“1”的理解与分数意义的归纳。教学难点:分数单位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分数的意义,必须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因此,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启发诱导、探究等教学法,并穿插自学、练习。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经过比较、归纳,突破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可以看作单位“1”这一难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六、教学设想: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数学应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因此,在设计上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学具,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去创造分数,而后在“说一说”、“议一议”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数的意义,最后在“想一想”中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精炼自己的思维,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分数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对事物本质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在列举大量感性材料后再归纳出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分数表示。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如果分给两个同学,每个人分几个?如果是一个苹果该怎样分?
这半个苹果能用整数表示吗?(出示课件)我们的祖先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他们使用结绳的方法计数的,往往也不能得到整数结果。为了适应这种实际的需要,人们发明创造了分数。
(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有了初步再现,展现了分数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积极传播了数学文化。)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单位“1”
请你用老师给你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线段),用自己的方法,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1/4。
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图形或一条线段平均分的,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可以用自然数表示吗?可以用几表示?
两只手套可以用“1”表示吗?
10支铅笔呢?能用“1”表示吗?怎么表示? 5 0个苹果呢?怎么表示?
这里实际上是把两只手套、10支铅笔、50个苹果看作了一个整体。那么,可以看做一个整体的还可以是什么?
师: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可以看做一个物体,一条线段或1米长的绳子可以看做一个计量单位,50个苹果、一摞书,一车货物可以看做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板书: 像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2、举例
课件出示: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 师:把单位“1”也可以进行平均分得到分数。出示:香蕉图和正方体图。
让学生明确把什么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分?一份是多少?几份是多少?从而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教师的课件演示下,理解什么是一个整体,什么是单位“1”,通过对12个正方体的平均分,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理解、归纳出分数的意义。)
3、动手操作,创造分数.教师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有一套学具,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你把谁看作了单位“1”,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这里可选择几个分数追问“表示什么意思?”)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把它们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4、理解“分数单位” 课件出示:做一做: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然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分数也有计数单位,你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的计数单位吗?
观察它们的计数单位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为什么?
归纳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得数叫分数单位。(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自己通过分析,观察、比较,理解分数单位的含义,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得数。)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图色的部分
2、下图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3、课件出示:点计生活:你能说出下面每句话中分数所比表示的意义吗?
(这个练习的设计是体现“数学源与生活,回归生活”这一理念,学习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分数,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感知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比比谁的反应快? 从第一个花篮中拿出1枝花,拿出了整篮花的五分之一;从第二个花篮中拿出2枝花,拿出了整篮花的五分之一;从第三个花篮中拿出3枝花,拿出了整篮花的五分之一; 猜猜这三个花篮中各有几枝花?
教师质疑“同样是1/5,为什么表示的数量不同?
得出: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四)、小结:
什么叫做分数?如何理解单位“1“?什么是分数单位?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
2011.3.28
2.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二
【片段一】谁投得准?
出示:
师:能判断谁投球最准吗?
生1:吴力军。
生2:不能判断。因为不知道他们投了多少次。
出示:
多数学生脱口而出:张小华。
师:真聪明。我们要判断谁投得最准, 要先算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
再对话:怎样判断谁投得准?
我的学生真的这么聪明?作为“学生”一员的我都还没计算出来, 他们为什么判断得这么快?当我再次抛出这个问题后, 不出所料, 全班约70%的学生算的是失球数!而且即使有了一节课的学习经历, 他们依然没有认为自己的方法是错误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除生活经验的缺乏之外, 还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 数据的巧合导致了结果的巧合。张小华失球最少, 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分率也是最大的。不知这是不是教材有意安排的, 而从给学生造成的误解来看, 数据是需要调整的。
其次, 教师的有意引导也不失为其中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 教师呈现问题的方式就是在有意“加强”学生错误的想法。先出示投中的球数, 在经历了比投中的球数不成立后, “顺应”学生的要求出示投球总数, 无疑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失球数上。看起来是一步步地挑起矛盾, 实际上是为学生铺设了一条狭窄的思维通道。
感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空间。
学生也许会出错, 但这个错误不应该是教师“诱导”出来的, 这样的生成不要也罢。对于分别出示投中次数和投球总次数这一经典传统的设计, 个人认为不如一起出示,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维空间。
回想我们的数学课堂, 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是以“小步子”的方式呈现的。其优点显而易见──或是做出充分的铺垫, 化解了问题的难度;或是暴露了学生的潜在问题;或是制造一些认知上的不平衡, 从而进入新知的探索, 等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思考, 这些零碎的问题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妨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 他们或是不知道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只能亦步亦趋, 缺少思维的深度和远见;或是受教师的诱导走入思维的歧路;或是不能完整经历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师引一步就走一步, 不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空间,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让他们直面问题, 别让零碎的问题打乱了学生思考的节奏。
【片段二】通常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学生分别计算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师:能一眼看出来哪个大吗?怎么办?
生:通分。
师:为了便于比较, 我们一般把它们都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再对话:为什么通常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教材第98页直接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 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教师也是直接抛出这句话的。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巧合, 通分后最小公分母恰好是100。然而对于这段话, 学生真的没有什么疑问吗?有!不少学生质疑:一定要化成分母是100的吗?有的分母化不成100怎么办?比如1/2和1/3, 化成分母是6的分数就可以了。问得好呀!
赵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会不会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比较呢?比如有好几个班级在同时进行投球比赛。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我说:非常有道理。要便于比较就需要规定一个公分母。在选择公分母的时候, 你认为人们会选择什么数呢?
姚宇航:我觉得应该会选择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
我追问:具体说是哪些数?
生 (齐) :10、100、1000……
我再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样的数比较简单。
我加以点拨:简单, 是因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实际上就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学生若有所悟! (等到学习了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后会有更深的体会)
刚才的问题释然了, 我趁热打铁:人们会选择10、100、1000作为公分母,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百分数了……
感悟:对于规定的尝试解读比记住规定更重要。
这一段十分数和千分数的引导、点拨我是受黄爱华老师的启发。正是因为对“公分母”的合理猜测, 使得这一对话的出现那样的自然合理、水到渠成。学生和我都十分兴奋。学生兴奋是因为他们可以创造;我兴奋, 是因为正在创造的学生们太出色了!
很多数学知识是人们的规定。可能最初只是某位数学家的尝试使用, 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以后, 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在成人眼中也许就是个再自然不过的规定, 然而, 孩子天生有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规定在他们眼中是那样神秘。所以, 在进行这方面知识教学的时候, 不可轻易一句带过。否则, 孩子们会在我们的谆谆教诲之下, 慢慢失去儿童应有的那份好奇和想象。我们应该保护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未知的向往, 对发现的期待与惊喜。
3.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三
张家寨学校赵志川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7-78页。
【说教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
百分数实际上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因此,它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百分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生活实际中广泛应用,因此在数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百分数意义,并能正确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和社会的联系。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读写百分数,能够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2、通过分析、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3、通过解释百分数的实际意义,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
【说教学重、难点】
1、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学情分析】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说教学方法】
1、教法:以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学生借助电脑,通过看、思、说,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百分数的写法时,采用了自己读与自己写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整数、小数、分数,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课件)你能从这四幅图中发现这个新朋友吗?
(设计意图:从正常的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的情景引入,自然过渡,直奔主题)
初步揭示:像这样的数我们叫做百分数。
再观察四幅图,发现百分数可以出现在什么地方?(生汇)
举例你见过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教师小结: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比较时,经常要用到百分数,用百分数更容易比较。到底什么是百分数,怎样读写百分数呢?这就是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课题。
2、同时教师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引导探索,揭示特征。
(一)教学读写百分数
1、课件出示课本图片:(显示百分数18%,49﹪,64.2﹪)百分数的读法和分数差不多,不同点就是百分数只读做“百分之几”,而不读作“一百分之几”,指名读百分数。(课件显示)
2、为了区别分数和便于书写,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是采用百分号“%”来表示。(教师示范)
(设计意图:读写百分数往往是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规范读写后再进行百分数的教学就显得更自然,教学的难度也是呈慢慢向上走的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1、用近视率的实例,讲述百分数的意义。
A、(紧接着课件出示18%,49﹪,64.2﹪的三句话)这里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讨论一下。
B、汇报:
18小学生近视的人数占全体小学生人数的 10049初中生近视的人数占全体初中生人数的 10064.2高中生近视的人数占全体高中生人数的 100
几1”的量,分率及对应C、师生: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100
量,所以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
D、课件紧接着显示:写出近视人数与学生总数的比(18:100,49:100,64.2:100),百分数也可以看作后项是100的比,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所以百分数后面没有单位。E、齐读百分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同时意义上与分数的区别也是重难点,所以在设计上,不惜笔墨,讲解、分析、综合等,也从板书上体现,是本课的框架,更是本课的灵魂。)
(三)揭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百分数与分数有哪些区别?小组讨论并用笔记录下来(时间5分钟)
生汇报:
(设计意图:区别上一般能够看出,但通过小组的讨论会更完善,培养合作及归纳表达能力,也是本课的一个小结。)
三、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一)试试自己的眼力。
1、百分数就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2、小明身高为97﹪米。()
3、百分数可以小于1,也可以等于1,还可以大于1。()
4、百分数只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不能带单位名称。(5、1米布用去75﹪,还剩下 25﹪ 米。()
(二)选择1、1吨的40﹪是()千克。
A0.4B4C40D4002、最小的百分数是()
A1﹪B0.1﹪C 没有的3、下列各数中可以写成百分数的是()
A一根绳子长0.95米B面粉比大米多0.5吨
C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1.5倍
4、把43﹪的百分号取掉,这个数就()
A缩小100倍B扩大100倍C 大小不变
5、大于25﹪,而小于27﹪的百分数共有()个。
A1B2C 无数个)
(三)看线段图填空
(1)、已经看了75%
1、把()看作单位“100%”
2、()占()的75%
3、没看的占全书总页数的()%
(2)、旧房:比旧房多50%
新房:
1、把()看作单位“1”
2、新房面积是旧房的()%
(设计意图: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设计,能够做到起点低、小坡度,增加了知识,培养了体验)
四、全课总结:
4.《分数的意义》说课稿(廖晓英) 篇四
廖晓英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说课:1.说 教 材、2.说 教 法 学 法 3.说 教 学 过 程、4说 板 书 设 计: 首先说 教 材:
1、教学内容:本节课授课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位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61页到62页。
2、教材与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本节课教材通过举例说明1/4的含义,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1”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身边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知识,我将教学目标分为3个部分: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定为对单位“1”的理解。
5、教学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①多媒体电脑课件②实物投影仪③糖若干份④板书的卡纸
二、说 教 法 学 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和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 教 学 过 程
1、谈话导入,唤醒已知。首先,通过谈话让学生回忆并说出已经学过的分数的知识,如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导入新课的学习,并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2、组织教学,探索新知。
将这一环节分为2个层次:
(一)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例题里的一个分数1/4,小组间讨论这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再让全班进行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图形进行平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别请学生起来回答。
(二)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然后再举例子3/4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说明,对于这两个图形,估计学生能仿照第一个图形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后两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
单位1,然后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几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接着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试着做课本62页的做一做。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实践应用 巩固新知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1)书上的练习,通过课本上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巩固。(2)判断题,通过判断题,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单位“1”等知识的理解。(3)熊猫题和考考你属于提高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单位,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充分的准备。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上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说 板 书 设 计。
本节课对板书设计的要求是: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5.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 篇五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把“认识分数”知识体系融进两个学段进行:第一次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学习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
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初步感受了把若干个相同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第二次在五年级下学期。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在次基础上,本单元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从分数的最初产生的过程引入,使研究分数更加全面。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的地方。本节课的学习是把“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抽象成单位“1”的概念,从而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单位。在单位“1”的认识中,“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是一个难点。对于本难点的突破,一是举些实例,二是用实物来表示。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深层次地理解“单位1”。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的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加减简单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整个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感悟,促使其主动参与建构。
五年级的学生在注意力方面,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比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本单元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过程中,经历丰富多采的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自我体验,获得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
三、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
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孩子们在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与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的概念,因此在教学时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归纳概念的流程有针对性的建构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达到知识的交流碰撞、进行比较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概念。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四、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了突破重难点,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尽量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在教学中举出实例或图形,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
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分数的意义。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当然,在整个教学中我也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单位“1”的含义上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会较好的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如果巧妙的运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再通过师生的互动方式加以有效利用,就会再次强化学生对单位“1”的正确认知,这样就能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
6.《我爱故乡的杨梅》说课稿 篇六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我爱故乡的杨梅》。以下, 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及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等方面一一分开说。
一、说教材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状物的作品, 整篇文章描写了杨梅果树, 并侧重于描写杨梅果实不同成长阶段的形状、颜色和滋味, 同时在这篇作品中流露了作者喜爱自己的家乡和喜爱杨梅的心情。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 确定本文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中有关生字词并能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内容。
方法与过程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认知杨梅果实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等逐渐变化的过程;难点: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3.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 丰富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 达到资源共享、重新整合语文课堂的目的, 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欣赏, 为学生有效阅读打下基础。)
三、说教法及学法
在这节课中, 我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课堂学习的合作意识;教学中采用图文结合的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看图识字、观察、思考、解疑,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解读文本, 实现情感升华的体悟。
四、说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 我按照以下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1. 师生交流, 引领进入文本
上课一开始, 我利用课件展示杨梅的有关图片, 对杨梅的画面进行定格处理, 然后我问学生:展示的杨梅树美不美?接着问:杨梅树是美丽的, 那杨梅果又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进入我们的教学环节中。)
2. 精读感悟, 领略文字魅力
首先, 我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同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杨梅的美丽。接着, 我请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全文如何分开写杨梅的果和树的?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 也可小组合作解决朗读中的生字词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了文本中的字词, 读准字音, 读通节奏、读顺文意。)
在这一环节中,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 课件出示文本中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即杨梅果实的图片, 让学生比较:“杨梅先是 (淡红) 的, 随后变成 (深红) 的。”让学生说说杨梅的外形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比较杨梅果实, 即成熟的和没成熟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第二步:课件出示文本中第五、六自然段。
我问:熟透了的杨梅果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在颜色、味道上有什么不同? (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探究后, 再对他们适当解说。)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后, 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以读代讲, 读中感悟, 领略文章之美。)
3. 读中探究, 突破重点知识学习
因这一环节是重难点, 我是这样安排的:事先, 我在市场上买了几枝杨梅, 有成熟和没有成熟的, 分别给我班的学生, 先让学生辨认熟透的与没有熟透的杨梅果实, 在他们享受了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后, 再读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 对比中了解杨梅果的特点。
4. 品读悟情, 激荡学生情感
我说:这篇课文已成为作者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体会作者对杨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是回顾本课要点, 引导学生总结、梳理已读过的课文,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情感的拓展与延伸。)
五、说板书
我爱故乡的杨梅
杨梅树 (略)
杨梅果:
形状:圆圆的, 有小刺
颜色:淡红的深红的变黑的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的
(设计意图:对课文进行有效“梳理”, 能从视觉上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是学生掌握课文精髓的显微镜。)
7.人教版分数的意义优秀说课稿 篇七
这节课从备方法的角度,很好的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启发式教学:
1.通过数学语言追问式启发作用组织教学。
追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之后的进一步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走向深入。成功的追问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点拨,可以及时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是保证对话成为深度交流的重要手段。没有追问的课堂,其本质是教师教的缺位,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学习始终在一个层次上徘徊。
追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追问是一种教学策略,追问的问题一定是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同时也是有挑战性的。
如四分之三的意义,学生说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教师课件出示一个盒子,追问:里面装的如果就是你们说的那个“东西”,它可以代表什么?学生说1块蛋糕、1个西瓜、1根黄瓜,这时教师再次追问启发学生除了吃的还可以换个思路,学生想到了可以是一块橡皮,一个数字,这时教师又追问启发举例:可以是一块饼吗?一个长方形吗?一分米线段吗?可以是由8个苹果组成的一个整体吗?使交流走向深入,这样“整体”的概念也自然引出,并且通过启发学生去比较8个苹果组成的1个整体与前几个“东西”相比有什么区别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通过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加深对一个整体的理解,为后面单位“1”的理解作铺垫。
2.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的启发作用组织教学。教师让学生表述在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非常广泛,为建立单位“1”和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收集了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这些分数在意义上的共性之处,又为接下来学生自主建构分数的意义提供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能。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作单位“1”。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概念的台阶:首先,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一个”,即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一个”用自然数1表示,学生容易接受。在理解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以后,再提升成单位“1”,降低了认知的坡度,丰富了单位“1”的内涵。其次,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用自然数1代替单位“1”参与列式计算,学生应该知道单位“1”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另外,初步体现了分数与自然数的联系,对后面教学假分数起铺垫作用。“练一练”中,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时,已经能够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涂色部分,也能通过涂色表示已经给出的分数。现在再次进行这样练习,联系分数概念和分数单位来思考与解释,体现出比过去要求的提高。
3.运用生活经验的启发作用来组织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会累积一定的经验,形成学生个体的个性化的生活经验。如课始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分数?在单位“1”概念揭示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单位“1”?我们这一组的同学?我们句容实小所有的同学?我们后面听课的老师?这些是否都能看作单位“1”?在练习中,从生活中引用丰富素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
8.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 篇八
安阳市东门小学 张卫丽
一、教材分析:
1、说内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77至78页的内容。
2、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本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百分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有的可能已经认识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学生极易把百分数等同于分母是100的一般分数。因此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及时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结合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百分数建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四、教法和学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主要采用情境激趣法、观察法、指导点拨法、讨论法与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角色。
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真正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 创设情境,引入分率的比较方法;
我首先播放安阳市打造“国家级园林城市”以来,近期绿化情况的图片。引出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安阳建设的更美、更靓,安阳园林绿化管理处准备购买一批树苗,面向全社会招聘植树公司,前来报名的有两个植树公司(课件出示表一):
表(一)
植树公司 成活棵树(棵)
A 23
B 27
我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安阳绿化建设的负责人,在招聘植树公司时,你会选择哪家公司?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不难得出:因为没有种植的总棵树,所以不能判断出应选哪家公司。
课件出示表(二):
植树公司 成活棵树(棵) 种植棵树(棵)
A 23 25
B 27 30
我提问:现在表格内有了种植的总棵树,你现在能做出选择吗?我预设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方法:
(1)用减法求死亡棵树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5-23=2(棵) 23÷25= =
30-27=3(棵) 27÷30= =
因为B公司的死亡棵树 选A公司
少,所以就选B公司。
我的教学策略是:当出现第一种方法时我会用语言点拨,使学生意识到这种方法不科学;当出现第二种方法时我会结合学生的汇报,将每个公司的成活比率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由于不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分率的大小,继而学生采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出结果: A公司的成活比率较高,选A公司。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是要通过比较分率,才能获知正确的结果。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分率上来,为学生下面更好的理解百分数是一个分率,构筑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2、完善情境,引入百分数;
我首先发布消息:C公司也要来参加竞聘。接着我给出C公司的资料课件出示表(三):
植树公司 成活棵树(棵) 种植棵树(棵) 成活棵树占种植棵树的几分之几(成活比率)
A 23 25 23/25 92/100
B 27 30 9/10 90/100
C 19 20 19/20 95/100
我提出问题:现在又该选谁呢?学生很快用通分的方法,把这些成活比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较出结果:C公司的成活比率高,选C公司。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到黑板上。
我继续发布信息:又来了D、E、F三家公司参加竞聘。这时我给出D、E、F三家公司的资料,课件出示表(四):
植树
公司 成活棵树(棵) 种植棵树(棵) 种植棵树占成活棵树的几分之几
(成活比率)
A 23 25
92%
B 27 30
90%
C 19 20
95%
D 47 50
94%
E 37 40
92.5%
F 297 300
97%
我提出问题:现在又该选谁呢?学生通过观察表格中6家公司的资料,发现如果还用通分太麻烦了?这时老师用语言点拨提醒,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把这些分率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引领学生把表格中的分率进行转化,很快比较出了结果:选F公司。老师乘机揭示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到百分数是“分率”的本质属性,为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做了充分准备。】
(二)探索问题,形成概念;
1、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我结合黑板上的板书92/100,教学百分数的读写。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和百分数的读法,并相应板书。然后让学生将表格(四)中的分数改写成百分数,教师引导学生适当点评。
2、学生自主构建百分数的意义
(1)说一说表格中百分数的含义
首先老师引领学生说一说表(四)中92%、90%、95%的含义,做出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表格里剩余百分数的含义。
(2)议一议自己搜集的百分数的含义
先在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百分数的含义,再进行全班交流 。
(3)找一找百分数含义的共同点
先让学生想一想:这些百分数表示的含义有什么相同点?然后集体交流归纳概况出百分数的意义。我也相机把百分数的意义板书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可以叫做“百分率”,还可以叫做“百分比”。
(4)巩固练习。
说一说百分数的含义,谈感受。
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中具体的百分数,让学生通过说一说,议一议,找一找在愉悦的氛围中经历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学会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3、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出示)下面的哪个分数能化成百分数?
(1)据有关部门统计,安阳市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总面积的 。
(2)中国文字博物馆位安阳市,总建筑面积 公顷,是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首先让学生先做出判断,然后我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分 数 百 分 数
意 义 1、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还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一组数学信息,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辅助理解概念,使学生在实践中将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
(三)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1. 练一练:下面每个大正方形都表示“1”,图中涂色的部分和没有涂色的部分各占“1”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是道基础练习题,主要是面向全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百分数的认识,在无形中渗透“1”。】
2.说一说、填一填
45% 100% 160% 300% 3.6% 55%
(1)从“神一”到“神七”,神舟飞船发射成功率为( )。
(2)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的金牌数大约是的( )。
(3)可口可乐中大约有( )的神秘配方是其它饮料中绝对没有的;
(4)一本书已经看了( ),还剩下全书的( )。
①屏幕出示百分数后先让学生自由说说感觉特殊的百分数。
②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练习既完善了对百分数的认知,又培养了数感。】
3、想一想,估一估,图中的涂色部分,用百分数来填空。
【设计意图:在巩固百分数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四)课堂评价,思想升华。
1、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吗?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百分数呢?
2、课件出示千分数5‰,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用百分数的形式来评价,不仅总结了所学知识技能,还体现了学法的指导,增强了情感体验。】
六、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率 百分比)
= 写作:92% 读作:百分之九十二
=
=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上册
安阳市东门小学 张卫丽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篇九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 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基于此, 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 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
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小组合作互动, 加强课堂交流。
3.开放原则:通过拓展迁移, 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供以下学法
1.勾画圈点法:在浏览课文的过程中, 学会寻找关键句子。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探究交流。
3.师生共创, 设立情境。
本课的三维目标可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父爱、母爱的本质, 了解孩子爱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念;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理解、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及理想人格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从一些关键句子入手, 把握文章的信息与作者的观点;初步掌握阅读论述类文章的方法, 即理性分析的解读方法;讨论交流, 联系自身, 感悟生活, 获得爱的真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理解作者对“爱”的定义, “理性对待爱”的观点阐述;通过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从而产生共鸣, 受到教育。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配乐诗朗诵导入, 创设情境。
童年时看父亲/父亲是一座山/ 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
童年时看母亲/母亲是一片蓝色的湖/而我则是一尾鱼/鱼永远离不开湖的怀抱/
山给我坚强的品格/湖给我水的欢笑/山进化我飞翔的羽毛/湖蜕尽我游弋的鳞屑/
成年时再看父亲/父亲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
成年时再看母亲/母亲则变成湖中一片水草/而我却坦荡成一片湖/ 水草永远庇护湖的波涛
讲解:我们都得到过父母对我们的爱,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爱的真情来进入一个理性的世界, 一起来学习美国哲学家弗洛姆的一篇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 研读课文
第一环节:了解爱
1.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2.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3.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过渡语:我们知道, 爱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 爱是一种能力, 是逐步的成长达到成熟的。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呵护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的父母的爱有哪些特点。
解决第一问, 母爱具有哪些特点?
快速阅读课文1-6自然段, 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母爱特点的句子。
生1: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 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 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 母亲就称赞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生2:母亲是我们的故乡, 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博大、无私、包容一切
生3:如果有母爱, 就有祝福;没有母爱, 生活就会变得空虚, 而我却没有 能力去唤 起这种母 爱。———说明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 是一种天性, 是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可能替代的, 可代表一种自然世界。
解决第二问: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生:文章中谈到两种爱 的原则:“我爱, 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人”;“我爱你, 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 因为我爱你”。
前一句, “被人爱”是原因, “爱人”是结果。因为被人爱, 所以我爱人。以自己为中心, 强调先获得再付出, 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
后一句爱人是原因, “被人爱”是结果。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先付出再获得, 是对爱成熟的理解。
天真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
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 更加复杂, 也更加美好。
解决第三问:与母爱相比, 父爱具有哪些特点?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6-8自然段, 其他同学划出描写父爱特点的语句, 比较父爱和母爱有哪些区别?
第二环节:感悟爱
1.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这三个问题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
解决第一问:作者认为父爱是有条件的,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1:认同, 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就是有条件的, 如果我认真学习, 他就对我特别好, 如果我不认真学习, 他会对我特别凶, 甚至动手打我, 让我感到恐惧。所以, 我觉得我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生2:我不同意, 因为在以前, 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两个孩子, 而现在时代不同了, 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不管孩子是否优秀, 父亲仍会去珍爱他此生唯一的宝贝。
生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亲, 父亲表达爱的方式是含蓄的, 严父并不代表不爱你。
教师小结:父爱到底是不是有条件的呢?我跟大家的看法一样, 既有认同, 又有不认同。
举例, 一个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好多天没有回家, 父母亲到处找他, 最后终于在网吧找到了面容消瘦的儿子, 设想一下, 他的父母亲找到儿子时分别会怎样对待他?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父亲和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我们, 所谓父爱是有条件的,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我们平常说, 母爱如水, 父爱如山, 这将父爱与母爱的一个最大区别表现了出来, 母爱是温柔的, 而父爱更深沉、更严厉。
解决第二问: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 际来谈。
父爱的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 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的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 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 可能会失去父爱。
解决第三问:如何正确看待母爱与父爱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生活中的父爱或母爱对你的影响。
生: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 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 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教师小结:“如果要让你的父亲感到荣耀, 那你要继续忠诚于你的学业, 并努力成为一名男子汉。”
———贝多芬
第三环节:升华爱
1.如何才能综合父爱和母爱, 达到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爱的灵魂?
2.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 弗洛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 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种爱, 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3.案例分析:晓澜在刚满五个月时, 父母就离婚了, 母亲弃他而走, 父亲长期外出打工, 所以从小由年迈的奶奶带大, 现在晓澜16岁了, 性格孤僻, 倔强, 不爱学习。他时常情绪低落, 想辍学, 很苦恼。思考, 主人公晓澜是怎么了?假如他是你身边的同学或亲戚, 你可以怎么去帮助他?
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答案,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
生: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 却在内心建立起两个形象, 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 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如果只具有父亲的良知那么这个人会变得严厉而没有人性, 如果只有母亲的良知他就会失去自我的判断力, 我们需要父爱, 也需要母爱, 把二者的积极面消极面进行互补, 那么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最原始的爱的能力和爱的方向性。
解决第二个问题: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 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 感恩
案例分析:原因, 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父亲向他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没有母亲影响他懂得爱别人;从父爱的积极面角度进行分析, 由于缺少父爱, 他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 如果在父爱下成长, 他就会懂得如何通过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父爱, 所以他长大以后自然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努力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办法:感受爱———学会爱———爱别人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 的学习, 我想我们同学们是应该有所得的。我们要充分的理解我们的父母亲, 要学会正反方向的接受他们的爱, 也要将这种爱适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10.第十册《百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篇十
写法: 2.5% 读法:百分之十点五
300% 百分之三百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分 数 百 分 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
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11.《分数的认识》说课稿 篇十一
本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学好这部分的内容,既为学习分数初步认识作铺垫,更为小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二、说学情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具体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制定的:
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感悟几分之一;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理解分数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等学习数学的能力。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因为认识几分之一是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学分数的基础。所以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
又因为从整数扩展到分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困难,所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现,但学生对它的认识却各不相同。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以发展,就必须引导他们参与实践活动。新课标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凸显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本课力求在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的思想;在学法上则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从分数的产生背景出发,通过“看”中学、“动”中思、“比”中悟,体验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本节课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综合运用教法,以班级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学习环境,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个教育目标上。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平均分: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个苹果;2个橘子,怎样分给她的好朋友莉莉和聪聪呢?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让学生自己来分,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说出这样的分法:“4个苹果,每人分两个;2个橘子,每人分1个。”这时提出问题:“这样分同学们满意吗?”“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分得的都同样多。”“分得的都同样多可以说是怎样分呢?”“平均分”。这是要突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平均分是教学分数的基础。
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每人分2个苹果可以用2表示,每人分1个桔子用1表示,但是小精灵还有一个桃子想分给他们,该怎么分呢?“每人分半个桃子,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教师提出问题,回答“不能”“那谁知道用什么数来表示?”让学生自己说出——“分数”,在这让学生深刻体验分数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半个桃子没法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了,怎么办呢?只有引出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既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又让学生体会出分数产生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那么这半个桃子用分数表示是多少呢?分数怎样写呢?分数是什么样子的?这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学生能直观的看到“半个”,但怎么表示呢?学生的内心产生矛盾。
1、认识1/2
多媒体播放分桃子的情境,通过让学生观察平均分的情境,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桃子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写1/2。
紧接着组织学生用图形表示出它的1/2,展示学生的作品,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图形都可以用1/2表示?
2、认识1/几的分数
看着这个图你还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学生例举联想到的分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接着组织学生读一读。再请学生按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这样做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
学生独立操作后小组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分数,是怎么认识的?
小组合作完成后,再请小组代表汇报,这里要注意学生的表述是不是完整,让学生明确“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练习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题、发展题、开放题。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练习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基础题:课本91页主题图让学生找找都有哪些分数。
课本93页第1题。
发展题:课本96页第1、2题。
(四)引导学生全课小结
12.《老王》说课稿 篇十二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 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 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 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 弱者对弱者的关怀, 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 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 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 无依无靠, 失群落伍;独眼, 眼拙不清, 身残客少;独居, 荒僻塌败, 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 维持生计;残破身体, 痛苦生活;破落小屋, 苦度光阴。此外, 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因为眼瞎, 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 才害了什么恶病, 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 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 送人, 送香油鸡蛋, 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 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 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 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 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 在“文革”中倍遭磨难, 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 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 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 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 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 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 不但“愧怍”, 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 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 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4.“平”与“奇”———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语言特色
杨绛先生是一个平和的人, 文如其人, 《老王》这篇文章语言平淡之中流淌真情、平淡之中处处见精心。文章叙述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件事, 同样写“送”, 语言由略到详, 人物境界由低到高, 作者情感由淡到浓, 这种“渐进反复式”叙事, 既避免了重复累赘, 也使文章层次清晰, 更使语言表达上达到了“温水泡茶”愈来愈浓的效应。
二.学情分析
1.“热”与“冷”
在生活中, 学生热衷于关注有着耀眼光环的明星, 而往往忽视处在社会底层的边缘小人物, 甚至是冷漠, 这一“热”一“冷”, 发人深思。
2.“人”与“我”
现今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往往只知道一味接受“爱”, 而不懂得感恩, 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可通过本课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学会关注弱者、关心他人。
3.“学”与“导”
《老王》这篇文章看起来浅显易懂, 但要真正深入文本, 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有些难度。因此, 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主题。
三.教学设计
(一) 目标设置———“多”与“精”
本文的文本价值非常丰富, 值得探究的地方很多。湖北省教研室蒋红森先生指出, “文本价值有选择才有效益”。因此本课目标设置要处理好“多”与“精”的关系。
根据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第3点, 确立本文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为: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学习本文“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 品味“平中见奇”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方法选择与教学流程中渗透。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本和学情分析1、2点, 确立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体会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心弱者,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 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最佳教学途径。确定教学重点为:分析老王“苦”与“善”的人物形象, 探究作者的“幸”与“愧”, 进而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学生由于接触杨绛的作品较少, 难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难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把理解主旨句中的“愧怍”一词的深刻含义、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 方法选择———“教”与“学”
新课标强调以学定教, 因而学法决定教法。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思维特点组织教学, 才能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学法:读与品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品”出真情。
教法:启与析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学《老王》, 必须遵循语文阅读课的最基本的原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感受人性的光辉。
(三) 过程设计———“畅”与“实”
“一堂好课就是一篇好文章”。本节课我通过设计“主问题”生发“问题串”, 努力实现教学流程的“畅”与教学环节的“实”的完美结合。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用一组图片语导入新课。 (图片配乐导入)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字词:骷髅 () 伛 () 滞笨 () 翳 () 愧怍 () 绷 ()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后, 我进行字词的预习检查, 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设计“主问题”
从预习中, 你能读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为这位三轮车夫撰文的?
【设计意图】用这样一个问题来切入本课的教学,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对老王的感情。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前提下, 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步知道“幸运的人”指作者, “不幸的人”指老王。
4.深入探究———生发“问题串”
探究一:老王的“苦”与“善”
问题一、请学生浏览课文, 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并说说这样概括的理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 一是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材料的能力, 二是让学生在概括中明白老王生活在社会底层、挣扎在生死边缘, 却那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杨绛一家, 衬托出老王的可贵。
问题二、杨绛主要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哪几件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善良和走进作者的心灵。同时, 可以让学生细读中领略“渐进反复式”叙事方法的特点。
问题三、在这些事件中, 作者为什么重点写病中送物?
【设计意图】重点引导学生去研读8—16自然段。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 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精妙语言, 然后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围绕中心选材的特点。
探究二:探究杨绛的“善”, 了解杨绛的“苦”
问题一、请学生跳读课文, 找出能体现杨绛“善”的文字。
问题二、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理解“苦”。 (老师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里, 善良不只是老王, 还有作者。因此, 解读作者的情感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文本研读, 可以感知杨绛一家对老王不仅有物质上的帮助, 还有精神上的安慰。然后,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到的有关作者的情况, 通过出示杨绛“文革”中受批斗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的不幸更加深重。他们是弱者对弱者的善良, 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善良。
探究三:杨绛的“幸”与“愧”
问题一、杨绛与老王对比, 她所认为自己的“幸”体现在哪里?
问题二、杨绛为什么会“愧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 让学生理解杨绛的幸运是相对于老王而言的。通过老师的点拨, 引导学生认识杨绛对待生活的从容、对待苦难的豁达。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愧怍”这个词的含义, 进而理解主题,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5.拓展迁移
老王是一篇文章, 我们学校的校工老徐也是一篇文章。他身体不便, 家庭困难, 长期默默地为我们服务。我们也应该关注他、关爱他。 (老师出示校工老徐的图片。)
下一课时, 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人物描写的技巧和平中见奇的语言, 引导学生在生活关注老徐、关心老徐, 并以“校工老徐”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教后反思
1.“得”与“失”
这节课, 我追求简洁高效课堂, 环环相扣, 通过设计“主问题”, 生发“问题串”, 思路如层层剥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足表现在课堂不同环节时间的控制上。
2.“改”与“思”
13.《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篇十三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1一、说教材
学生在第六册借助直观,已经初步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里要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二是分子相同,分母不同;三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第106页的例6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第107页例7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每道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1、在交流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理清了知识的结构,找到了比较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在引导中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找分数单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在观察、讨论中比较,从而找到方法,在练习运用中得到验证,从而证实猜想。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2、四分之三的分数单位是(),四分之三里面有()个()分之一。
3、自己选择一个圆或一个长方形,或是用一条线段作单位”1”,画图表示四分之三。
(二)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分数,已经和分数是好朋友了。但是有一天分数王国里发生了一场争论,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多媒体课件演示:卡通形象的2/3对1/3说:”我比你大”。1/3对2/3说:”我比你大”。1/2和1/3也在作着类似的争论。
师:这些分数谁大谁小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进行新课
1、教学例6
教学例6时,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图,找包含的分数单位,启发学生说出:2/3是2个1/3,1/3是1个1/3,2个1/3比1个1/3大,所以2/3>1/3;2/5是2个1/5,3/5是3个1/5,2个1/5比3个1/5少1个1/5,即2个1/5比3个1/5小,所以2/5<3/5。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的共同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同时指出: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就是分数的单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就表示份数多(也就是包含的分数单位多),所以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在些基础上师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编成口诀进行板书: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反馈练习:练一练
(1)比较下列分数的大小。
(2)小明和小王各借一本相同的书,共85页。小明已秆了83页,小王已看了79页。他们各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谁看得快些?
(3)把下面的分数按从小大大的顺序排列。
(4)填上适当的数。
2、教学例7
教学例7时,与例6基本相同,先让同学说一说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进行比较,与刚才学习的例6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说出(1)画个图来看一看;(2)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可以通过分数单位来比较。通过看第一组图,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2>1/3;再看第二组图,教师可以在比较第一组分数大小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两个分数里各有几个几分之一?接着说明这两个分数都取3份,但每一份的大小相同吗?哪一个大呢?引导学生说出1/8<1/4,所以3个1/8<3个1/4,即3/8<3/4。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两组分数的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然后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什么判断分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要看分母,分母大的就是平均分的份数多,每一份反而小(也就是分数单位小),所以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有了例6的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地编写出同分子分数的比较口诀: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反馈练习:做一做
与例6类型相同的四组练习。
(四)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1):比较分数的大小
3、综合练习(3):判断
4、综合练习(4):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
(五)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是怎样学会的呢?
你还想学习些什么知识呢?
生可以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生1: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如果遇到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时,又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师:这位同学真会思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在后边的学习中得到解决,也希望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能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来。
反思: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课堂参与程度较高,只是思维还是比较单一。由于时间关系,本来给学生设计的思考题没有机会出示,从而使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似乎比较单一,缺乏创造性。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尽管教学的效果不错,但我觉得还应作出以下改进。
其一:在内容上,我觉得如果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节奏,完全可以把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为下一堂的学习作好铺垫。
其二:在方法上,可以更新一些,更多一些,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有一些创新。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
其三:在设计上,可能本课练习较多,但并非一练到底,练习的层次也比较明显,围绕学生的探索逐步开展练习,有反馈,有巩固,只是延伸还不够。出示几个可以展开讨论的思考题,例如:比较4/5和6/7的大小;
比较1/2和3/8的大小;
比较2/5和5/8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例举——概括方法——探究意义——灵活运用。相信,通过这样的改进,从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2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如和,=,=,因为<,所以<。
师:那么,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数就大。
(有部分学生呈似懂非懂态)
生8: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给5个人吃和平均分给6个人吃,当然是分给5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学生也点头微笑了)
师:(表扬了生8,并准备进行小结)
生9: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
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
……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分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3一,说教材
学生在第六册借助直观,已经认识了分数,初步学习过一些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但那时只限于看图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里要进一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情况:
三是分子、分母都不相同。
由于第三种情况进行分数大小比较需要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所以,这部分教材只教学前两种情况。第31页的例1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第32页例2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进行大小比较。每个例题,一方面借助图形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另一方面还联系分数单位进行比较,最后归纳出结论,并安排了相应的练习。
二,说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一
石激起千层浪,更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想学、乐学,我采用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在交流中学习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通过交流,学生理清了知识的结构,找到了比较同分母、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在引导中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找分数单位,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在观察、讨论中比较,从而找到比较的方法,在练习运用中得到验证,从而证实猜想。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大小比较与生活的联系,会结合实例和图示直观比较两个同分子或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掌握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帮助学生感受比较与分类,猜想与验证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学会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
4,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算理
(一)复习准备
1,看图写数:1 / 3,1 / 4,3 / 5,5 / 6,5 / 8,7 / 8
口答这些分数分别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二)引入新课
1、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唐僧感到肚子饿了,叫孙悟空与猪八戒去找吃的。他们在森林里找到了一些果子,孙悟空对猪八戒说,我们把果子的2/9分给你,2/7分给我,其余的给师傅带去,猪八戒听了非常满意地笑了,孙悟空也哈哈大笑。同学们说说,谁笑得聪明?(学生尝试回答)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师:到底谁笑得聪明?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会明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
(三)进行新课
探究新知
1,分数分类
师:观察刚才的这些分数,你能根据它们的特点分一下类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类:
分母相同:5 / 8,7 / 8
分子相同:1 / 3,1 / 4/ 6,5 / 8
2,探究分母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1)学生讨论5 / 8,7 / 8的大小
反馈:
A:看图证明
A:用分数单位比较
(2)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3/4和1 / 4,3 / 7和6/7
(3)师:通过这几组的验证,你能发现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较大小?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4)尝试练习:
答:3/9和7 / 9,10 / 12和10 / 12,14 / 63和63分之15
B:小胖和小丁丁赛跑,五分钟内小胖跑了全程的7/10,小丁丁跑了全程的8/10,他们谁跑的快些?为什么?
(5)师小结:比较两个分母相同的分数就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3,探究分子相同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1)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
①判断:小胖和小丁丁赛跑,五分钟内小胖跑了全程的1/3,小丁丁跑了全程的1/4,他们谁跑的快些?为什么?
②看书P32 /小兔:用分数表示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比较大小:1/5和1 / 7,1 / 6和1 / 9,1 / 7和1/8
③填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④学生举例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①师: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那么分子是其它数呢?
学生讨论5 / 6,5 / 8的大小
②反馈:
A:看图证明
A:用推算的方法
③用你喜欢的方法比较:P33试一试
④师: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⑤尝试练习:
一个,P33练一练
B,解释“谁笑得聪明”
(3)师小结
巩固练习
【百分数的意义说课稿】推荐阅读: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8-14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8-22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2-01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百分数的意义07-03
分数的意义观评课稿12-04
《百分数的应用》教案11-27
三年级《分数的再认识》说课稿10-16
六年级百分数的测试题12-12
分数除说课稿09-08
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