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2024-10-12

[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精选17篇)

1.[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一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从读学生博文中,我看到好多孩子在这个寒假都有写“读后感”的作业。阅读了多篇以后,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读无感。

“读后感”,就是不但写出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还要把自己从阅读中所感受到的表达出来。有个别孩子在写读后感时,只是介绍了自己阅读的大致内容,而感受则只字未提。

2.读、感分离

一个人的阅读感受从哪里来?当然是从阅读中来。也就是你阅读了什么,由此产生了什么感受。有的孩子写了大量的阅读内容,而感受是从其中很少一部分阅读内容中得来;还有的孩子在写读后感时,“感”的内容与所阅读的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

3.重读轻感

在浏览学生的博文时,我发现很多孩子在写读后感时都是先详细叙述书(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一段用较少笔墨写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我认为,像这种情况,属于重“读”轻“感”。

写读后感,如果把重点放在“读”上,就成了好书介绍了。所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感”上,而“读”只是“感”的一个诱因或者说是酵母。只有这个“诱因”或“酵母”与读者的思想、情感、体验、经历或者想象等发生共鸣的时候,才能产生感受,否则,“读书”只能说是看文字。

那么小学生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我认为:

一 抓准“感点”

“感点”是我们阅读文章时感受最深的地方。一般情况下,“感点”应与原文主旨相符,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所阅读文章中找出重点句子谈感受。每当读完一篇文章、一个章节或一本书时,就要合上书本认真想一想,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是明白了一个道理还是被书中人物的品质、精神所感动、或者是作者的写法给你写作上的启示?如果你没有一点感受,那么就应该是没有读进去或者没读明白,不妨再读

一遍,直至有感受为止。也许你的感受有多方面,可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阐述,也可以列条目逐一介绍。

我在写《生于天空》一书的读后感时,就采用了“列条目”这种写法。

二 略写文章内容

写读后感,不要花大量的笔墨写你读到的内容,只把与你读书感受相关的内容概括写出来就行了,其它一概不要。

如:博友“地下工作者”的“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一文中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红色部分为主要内容):

前不久,我读了英国作家丹尼笛福着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

书。我被鲁滨逊克鲁索这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的坚毅性格和英雄●

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发。

故事主要说了鲁滨逊●克鲁索舍去了安逸、舒适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但他凭着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坚强意志,度过了荒岛28年的孤独时光。

三 详写读书感受

写读书感受时可以直接描述,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来表达。也就是读着文章的内容,可以联想到名言警句、自己的经历、名人故事、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或者从媒体上看到的有关报道等等,这些都属于读书感受。需要提醒的是,这种联想一定要根植与“阅读”,否则联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是博友“智慧宝石”写《傻娘的爱》一书的读后感时的片段: 读完《母亲的眼泪》,我就想起我的母亲。(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每次下班后,还操心放学的儿子有没有吃饭?然后火速冲向家里去厨房做饭。当我回来时,香喷喷的饭菜已经端在我的面前,吃完饭后,她又开始家庭工作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联想到名言警句)这一句古诗最可以表现母爱的伟大,每位母亲都是如此平凡,又如此伟大!一如文中的傻娘。

父母对子女的爱,大多表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平平淡淡是爱,轰轰烈烈也是爱!

这些点点滴滴的爱,积累起来,就是一生最珍贵的财富!(直接表达读书感受)

四 巧用表达

从学生的博文中,我看到大部分孩子都采取了先写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写感受的写法,这属于“先读后感”。还有一种写读后感的方法,就是“边读边感”,也就是边写读到的内容,边写感受,也叫做“夹叙夹议”。

下面依然以“地下工作者”的“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为例: 黑色的字是作者读到的内容,红色的字是作者的感受。

被困荒岛的鲁滨逊在岛上做了一个“日历”,并且每天写日记。这正是他不屈不挠的意志的表现。他这样做,是想证明自己还活着,且活得明白,并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消失,没有因为漂落到荒岛上而失去踪迹。表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渴望生活,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在荒岛上他用勤劳创造了生活,创就了人生。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从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坚强,生存信念极执着的人,并且务实肯干,情于创作。正是他的这些精神品质,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机会,创造了物质条件。

身处困境的鲁滨逊用笔记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公正地记下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鲁滨逊在鼓励鼓励自己不气馁,对于各种消极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极积的一面。是啊!在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要学习他善于把事情的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后,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这本书给作者的总体感受)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条主线,否则就容易导致中心分散。本文,作者感受到的是鲁滨逊的坚强。初学者建议采用“先读后感”的方法进行写作。

再者,写读后感的开头不一定都遵从“我读了×××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的模式,有时,一种新颖的开头方法更能调动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仍以博友“智慧宝石”写《傻娘的爱》一书的读后感时这样开头: 当我们困难时,谁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伤心时,谁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成功时,谁又会第一个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就自己的——母亲!

写作有法,但写无定法。只要能做到抓准感点、略写文章内容、详写读书感受,再加上新颖的表达方法,就一定能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

2.[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二

一、要进行基本功训练

首先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认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作文训练才会有成效。心理学同时告诉我们,兴趣与当前的需要有关,因此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办法虽然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进行写作目的教育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欣赏学生写的作文,让学生从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体验。另外,出作文题要紧跟形势,与时代同步,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要尽量新,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速度就越快。

二、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文时,文中的对刘老师的外貌描写部分,既写出了刘老师身有残疾的特点,又流露出了刘老师忠厚老实的性格以及对生活的执著追求。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描写人物外貌时,既要抓住主要特点去写,还应从外貌描写中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再如课文通过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两件事情来表现刘老师的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明白写人要选择典型的事例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三、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学生作文虽不是作家的创作,也不能写一次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要知道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机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教师对作文的批改讲评是作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讲评,肯定他们在作文中的优点和成功的地方,指出他们在作文中的不足与失误,还要强调师生合作评议,学生自主、合作修改,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好习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优点、闪光点,一定要提出表扬,要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鼓足他们乐于作文的勇气。

以上就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作负担去对待了。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小学生大都有“恐作症”,老师也常常为此头疼不已。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呢?

3.[学习方法] 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三

关键词:找出“感源”;萃取“感点”;关联实际;升华“感点”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看书是如同吃饭一样的要紧,也是生活所必需的。”同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高年段学生在阅读方面应拓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教材内的文章,更要加大阅读量,尽可能多的阅读课外书籍。

不过,学生在阅读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于以往阅读过的书籍内容以及自己的感悟也逐渐开始遗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尽快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而写读后感就是行之有效的良好阅读习惯之一。

读后感指的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好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读好原文,找出“感源”

读后感中“感”的前提是“读”,并且是有效的读。如果是浮光掠影般的无效阅读,那就很难有深刻的感受。只有在读好原文这个前提下,学生才会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小学高年级学生接触的文章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类,面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学生的阅读也是有针对性的。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文章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作者的观点。同时回味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使自己感动以及感动的原因。

阅读议论文,首先要仅仅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其次要充分关注议论文的语言。边读边思考从该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发,有没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者的主张。

阅读说明文,既要关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也要重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有了针对性的阅读后,再来写读后感。首先要一定交代书名或者篇名,因为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读过该作品。其次进行简要的概述,这样既使读者对该作品有所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此之后,应该简洁地提炼出该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你的感受是与文本紧密结合的。

二、结合原文,萃取“感点”

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必须要紧密结合原文,表达出对文章中心或者观点的真实感受。作为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本身已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当读完一篇文章后,极可能会有许多“感点”。此时学生应具备萃取“精华”的能力,即在众多感受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最能流畅表达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通过自己的论证写成一篇读后感。

三、关联实际,由点到面

紧密关联实际表达自己的感想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所在。关联实际的范围比较广,不但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将自己与主人公鲁滨逊比较,发现自己与鲁滨逊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差距然后写下来,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以曹文轩的《草房子》为例,文中的主人公虽然生活在偏远的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积极地面对人生。我们的孩子虽然生活在都市,生活条件优越,但是面对苦难和挫折时,心生怯懦,缺少乐观和勇气。当学生把这份感受写出来时,就更能引发读者们的共鸣了。当然还可以联系历史教训、当前形势、周遭环境……无论如何,关联的实际必须“接地气”,充分体现时代特征。

四、总结全篇,升华“感点”

一篇好的读后感既可以结尾处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同时也要注意,无论使用的是哪种结尾方式,都一定与前文和谐呼应,这样的读后感整体性才会比较强。

4.作文——如何写好观(读)后感 篇四

总体把握两个要点

一、简介叙述原作品内容

写读后感,要简洁叙述所读作品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背景,以及原作的内容概要。写观后感也要适当总括影片的主要内容,尤其要侧重于我们下笔前所定的主题。

对原故事的叙述,是为后文的抒情打下基础,因此,叙述要尽量避免冗杂,突出重点,简洁的描述能让作文结构显得更加清晰。

二、把握重点,以感为主

写观(读)后感,以观、读引导感情抒发,以感为主。写作时切忌用大量笔墨介绍原作情节,而是以原作为基础,把握要点,抓住感情迸发点,寻找与自己思想的共鸣,从而有感而且发,突出自己的感情。第二部分

抒发感情的要注意的三个方面

一、紧扣原作品,抓住中心。

读(观)后感的“感”是针对原作品的内容而发的,“感”必须是从原作品引发出来的感想和体会。因此,写读后感必须认真阅读原文,写观后感则要注重情节的细节,一句台词,一个神情都要留心,以获得真切感受。只有感之深才能言之切,没有真切的感受,读(观)后感就写不具体。如果题目没有具体要求写某一方面,要注意: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淡,而要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即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句话,或某一问题,抓住细节,把它分析深刻、透彻,这样才能做中心突出,选材集中。如题目明确写人物或情节,则主题既定,紧扣主题,不能跑偏,挖掘深层次内涵,使人乐意看,并有所启发。

二、联系实际,情感真实

阅读文章后,要产生对现实生活和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形成文字就是感想。观看影视作品后,要从直观感受中提炼与自己相关或让自己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部分而产生共鸣。写感想时一定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生活、思想实际,要实事求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那么怎样才能让读(观)后感写得具有真情实感呢?一方面要联系当前的形势,努力挖掘某些社会现象及自己身边发生的有新意的事情来写;另一方面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写,这样的读(观)后感才会有血有肉,中心鲜明。

三、叙议结合,表达感想。

读(观)后感常用的写法是夹叙夹议,但必须以议为主,把读(观)后感写成小议论文。叙述时可适当引用原文中对自己教育最大、体会最深的章节、句段或人物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等,切忌大量摘录;对于影视作品的场面也不能直接描述,观后感并不是影视作品的剧本,不需要一字一句的复述,所叙述的事实必须与中心思想有关,能够证明论点。读(观)后感中的议是叙的深化,它必须在叙在基础上议出自己的感想。第三部分

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复述原作品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观)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作品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观)后感的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作品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这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主要是没有打开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症结是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

5、口头用语太多,例如“我看到上面……”此类语句频繁使用,读(观)后感也是作文,书面语言是基础。避免口头语的使用,养成写作良好习惯。第四部分 亮点提升

1、联系实际,层层推进。

将感想延伸到自己身边,突出主旨

2、首尾呼应

紧扣题目主题,全文紧凑,结尾呼应前文,前后呼应。

3、现身说法

加入自己亲身经历做比较,增加说服力

4、开门见山

吸引眼球,主题明确

5、结尾设问 引人深思 第五部分 优秀范文前段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唉”多么可怜的小女孩!”我合上《安徒生童话》,眼前不禁浮现出小女孩的身影,心里暗暗为小女孩凄惨的命运感到痛惜。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最后冻死在街头的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当我读到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的幻想这一段时,心里不由得再一次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叹息。是的,在贫富不均的资本主义社会,小女孩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见的暖烘烘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一切对小女孩来说都只能是幻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比起小女孩,我是多么幸福,从小到现在,我都吃饱穿暖,在家里,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

一根渺小的火柴,照亮不了这个开阔的世界,但是却能温暖一个小女孩的梦想。在小女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感受不到寒冷和饥饿,在她的眼前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献给她。但是,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冰冷,却不能不让我们深受震撼。除夕之夜,一个小女孩不得不走上街头,赤着脚走在雪地里。这幅不幸的剪影是那个不公平时代的最好见证。我们的同情心和善良,在这里得到滋润和洗礼。一个高尚的人,应该具备这样一种基本的美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帮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的手里有那样一根火柴呢?而这个一无所有的小女孩,却用她微薄的渴望和梦想帮助了我们。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后,我似乎长大了,朦胧中懂得了什么……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星期六爸爸带我去看电影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电影主要演了1976年在我国唐山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地震仅仅23秒,一个繁荣的城市灰飞烟灭,一片废墟。有一对双胞胎姐弟被压在同一块楼板的两端,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条件下,救出其中一位,另一位就会被压死。在大家的催促下,痛苦的妈妈选择了救

弟弟,放弃姐姐,妈妈的话被压在石板下的姐姐听到了,她伤心的哭了,她也恨她的妈妈。弟弟得救了,却失去了一只胳膊,而他的姐姐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了,20年后姐姐考上了医科大,弟弟也从一个蹬三轮的车夫干到了一家公司的老总。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参加了救援队,在地震现场姐姐感受到了,在天灾面前人类是多么的微小,他彻底理解了母亲。在救援中他和弟弟相知相识了。他们一起来看妈妈,32年的风霜换来了母女重逢,年迈的妈妈跪在女儿面前请求女儿原谅她,母女抱头痛哭。

5.如何写好演讲稿的方法 篇五

如果演讲是针对学校而且完全是开放式的,你会发现不难选择一个使你有激情的主题。最好的演讲往往避谈争议而多注意演讲技巧,而且演讲者会全身心地投入演讲。如果你能这样做,你的优势在于听众也会很投入。

寻找你的目标或议题。为什么你最终确定要演讲这个主题?(“是老师要我演讲这个的!”决不是理由。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为什么你那么相信?为什么其他人应赞同你?用一句话说明你演讲的要旨,那就是你演讲的议题。

不错,“议题”是纸上的谈话。但好的演讲就像一篇非正式的论文-你仍要在家好好练习一下。如果你在草拟演讲谈谈你的一段经历,信息不可或缺。你的话题可能是过去一年中的近乎致命的死亡经历,但你的主旨却是提倡使用安全带。顺理成章,“它救我一命”是不争的选择!

演讲应有好的缘由:激励、引导、争取支持或动员都是崇高的宗旨--但演讲决不只是提高嗓门说话,要让人感受到演讲者的自负,不妨去奉承,去威吓,或去羞愧。留个记录。

组织起来。记住所有伟大的演说 (以及那些即使不那么伟大的)都需要“形式”: 介绍、填料 (主体),和“结尾”或结论。讲话不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不是纠集在一起的意大利面条,也不是随意堆积在一起的鸡零狗碎。

用久经考验的老模式塑造你的演讲:“介绍--告诉他们你会讲啥。正文--告诉他们。结论--告诉他们你已经说了啥.”这正是你应该考虑的你的演讲的结构。

你要为你的演讲主体至少想出三个要点以支持你的论点。如果它们建筑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那会更好一些。在开头就要列个草表,以后可以挑出最棒的。

做好准备才会有说服力。为此你要不择手段竭尽所能。如果你的论点逻辑性不强,就要用其它道理来衬垫。如果你不能说服他们同意你的话题,你至少也要让他们记住的每句话。

柏拉图的道义、伤感和理念的吁请在这里迟早有用。要使你的听众同意你可运用你的可信性(道义精神),或通过其他人的可信性(当你提到哈尼斯就会想起高质量内衣吗?或者你会想起迈克尔·乔丹?这就对了),还可利用他们的情感 (悲怆),或通过简单地利用逻辑(理念)。这三者说不上哪一个更强或更有效,一切取决于你想怎么做。

演讲稿怎么写详解

讲演稿的格式 讲演稿的结构由标题、称呼和正文三部分构成。

(1)标题。 讲演稿的标题无固定格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1)揭示主题型,如《人应该有奉献精神》。

2)揭示内容型,如《在省科技工作会议的讲话》。

3)提出问题型,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什么素质》。

4)思考问题型,如《象牙塔与蜗牛庐》。 (2)称呼。提行顶格加冒号,根据受听对象和讲演内容需要决定称呼。常用“同志们,““朋友们”等,也可加定语渲染气氛,如“年轻的朋友们”等。

(3)正文。 正文由开头语、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1)开头语。开头语的任务是吸引听众、引出下文。有六种形式:A.由背景和问候、感谢语开始;B.概括讲演内容或揭示中心论点;C.从讲演题目谈起;D.从讲演缘由引起;E.从另件事引入正题;F.用发人深思问题开头。

2)主体。主体即中心内容。一般有三种类型:A.记叙性讲演稿。以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生活画面描述行文;B.议论性讲演稿。以典型事例和理论为论据,用逻辑方式行文,用观点说服听众;C.抒情性讲演稿。用热烈抒情性语言表明观点,以情感人,说服听众,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物。

3)结语。是讲演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常用总结全文,加深印象;提出希望,给人鼓舞;表示决心,誓言结束;照应题目,完整文意等方法在激动人心的结语中结束全文。

一、概况: 演讲稿的写作十分重要:社会上常有各种各样的演讲赛,演讲稿写得好不好关系到参赛单位的荣誉;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讲话稿其实就是一种演讲稿。 演讲稿是为演讲所准备的书面材料,是内容的视觉化,是口述论文。 演讲,是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阐说某一事理的活动。凡三人以上、有一定时间的个人讲话都可以称为演讲。 演讲二字,可以说分为二部分,即演和讲: 演--表像--整体--非理性--艺术生命体(人格力量等) 讲--实质--道理--理性--艺术政论文(精神感召力) 演讲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但是,有的演讲重“演”,有的重“讲”。毛泽东的讲话以及他一贯的讲话风格,和周恩来的讲话明显不同。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逻辑的强大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迷人的蛊惑力,使人象“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动人心灵的程度。卡特和里根这两个竞选美国总统的人的演讲,正好是两种风格的典型。然而,我们要参加的演讲赛却要求两项并重,而且要求规范。

二、作用: 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的宣传、教育、鼓动和交流的好形式,作用很大。“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而演讲稿的作用是: A、理清思路,确定内容。还可以安定和调整情绪。它是底稿和依据。 B、细心推敲,表达完美。要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来修改。 C、掌握时间,调整速度。一般广播是每分钟280个字。演讲要慢一些,大约250个字。那么,限制在4-至6分钟内的演讲就需要1300字左右。一般规定超时扣0.2分。

三、特点:

A、直接产生社会效应。目的是说服听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面对听众发表讲话,往往产生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苏秦、张仪在鬼谷子那里的毕业演讲,必须让老师感动下泪。莎剧《凯撒》中,安东尼现场说法:他为国家如何如何,现在他倒在这里……现在他浑身是……他身上有几十处刀口……而布鲁斯只能讲理,不会演,讲理的时候还不得不承认被杀者的功绩甚至冤屈。于是,公众在情绪的推动下赶走了布鲁斯一群。声入心通。声音传播速度最快。传播史上有一件趣事。美国广播曾播出一个“外星人攻占地球”的广播剧,尽管事先预告,还是吓得几百万听众惊慌失措。

B、变文字为有声语言。主要运用生活化、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慎用文语(古语和欧化语),作点缀之用。少用单音词。避免同音不同义或易混淆的词语。不随便用简略语。还可以适当增加语气词。为了方便聆听,有些标点符号还要用文字代替,如顿号改为“和”,破折号改为“是”,引号表示否定时加“所谓”,括号补充另用文字说明等。 C、随机应变,临场发挥。这就要机智幽默,紧密联系听众和环境。周恩来:“走上坡路的人低着头,走下坡路的人仰着头。”里根:“我不会因为经验多而嘲笑对方年幼无知。”

四、分类: 政治演讲稿,包括竞选演说、就职演说、述职演说、政治动员、开(闭)幕词、祝酒辞等。 学术演讲稿,包括科研报告、学术讲座等。 社会生活问题演讲稿,包括演讲赛、巡回报告等。 教学演讲稿,教师用的有开场白、收束语、介绍作家作品以及进行思想教育的讲稿;学生用的有读书报告、问题辩论、专题演讲、论文答辩等。 法律演讲稿,律师常用。

6.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篇六

然而这些年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写作教学被人为扭曲了。为了升学考试, “写什么”都局限于教材规定的内容和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学生成了应试的工具、写作的奴隶, 写作不再是学生真情的流露。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胆战心惊, 望而生畏, 这样的作文千篇一律, 落入俗套, 毫无新意。

如何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大千世界, 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 然而, 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 去观察, 去体验, 去感悟, 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鼻子尖下溜走, 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 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如写一个熟悉的人, 首先就要确定观察的对象, 然后设法接近他, 观察人物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 以防“身在此山中”“不识真面目”。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的观察, 提高观察质量。如指导学生观察菊花, 通过视觉了解菊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它的花香;通过触觉, 触到它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它的滋味。

学生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就要丰富学生生活, 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 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 让他们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 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由于观察是习作的基础, 因此我有意识地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 指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事物, 春天到了, 我引导学生留心校园、田野的一草一木;夏天到了, 我利用假日小队活动带领学生拥抱大自然, 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 组织学生到田野里去观看农民伯伯收割的场景, 让他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 让学生关注动物冬眠的的情形……并要求学生及时将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 通过长期的积累, 学生的脑中装满了孩童时代的故事, 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面对一些学生在作文课堂上“横眉冷对方格纸, 俯手咬烂铅笔头”的情形,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怕”写作文的困境呢?这就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 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 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 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 学生只有想写、愿写时, 才会觉得写作是一件乐事。因此, 我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 积极引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丰富自己的感受, 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 鼓励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啥就写啥, 做到“用我心思我事, 用我口抒我情, 用我手写我心”。

三.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学生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 大胆想象, 让学生神思飞扬, 文思泉涌, 浮想联翩, 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 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自己的独特创意, 大胆想象就是创新写作的翅膀。

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 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中我设计了《二十年后的我》这样的题目, 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设想都是美好的,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可以帮助学生点燃希望之火, 增强学习动力, 达到“练文育人”目的。与此同时, 学生也得到了自主学习, 充分表现的机会, 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 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7.如何写好读后感 篇七

【关键词】引用材料 读后感 分析 升华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一段视频,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与小学的作文不同,到了初中,学生们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文体——议论文。因为刚接触,所以学生们写起来不太入门,我们可以选比较容易着手的读后感来作为突破口。读后感是议论文比较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相对容易掌握的。但正因为易懂,故很多教师和学生在看似明白的情况下急着去写,结果写再来的文章大多毫无特色,没有新意。写读后感比较容易,但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就很难了。许多学生为此而发愁,真可谓“为伊消选贤任能憔悴”,那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写一篇成功的读后感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注意:

一、吃透原文是前提和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几层之台,起于垒土。要想写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把原文吃透,真正掌握、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说起来一句话,但要真正吃透原文也不是容易的事。简单地说,可以把原文分为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等等。我们一般会选择记叙文、散文议论文来让学生写读后感,写说明文的读后感一般不会太多。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容易理解,写读后感也不会太多。若是记叙文,我们就要抓住细节,如文中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情来把握人物的特点,议论文一般来说是说理,相对来说不如记叙文和散文那样生动活泼,情节跌宕,需要我们更要有耐心,认真读,抓中心。

二、见解独到、新颖,不落窠臼。读后感好写,在于任谁都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读后感不好写,则在于一般写出来没有新意,流于大众,让人觉得看了和没看没什么区别。要想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新颖独到的见解可不是那么好找到的,我们要有发散思维,以深厚了文化底蕴为基础。比如我们在读了《响遏行云》这篇文章后,要写一篇读后感,你会怎么写?相信大部分人都会从谦虚、学无止境、知错能改等角度来写读后感,这样写不是不行,只是太流于大众,不太容易写出好文章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写,如从问责秦青的角度来写一篇《吊审秦青》,为什么在三年的时间里不指点薛谭,而非要等到他要离开时再阻止呢?再比如,我们可以让薛谭下山,只有到了世间,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若只是跟着秦青,就只能学秦青的技艺,根本就不能采众家之长,更不能让此技艺发扬光大。当然也不是说任何读后感一定要新颖、独到,不能写常见的文章,而是这需要更深的功力才能写好,你要用行云流水的文笔、精辟透彻地说理、典型的事例展现大家那举重若轻的风范,渊博精深的知识。

三、把握好几个技巧与环节。写读后感,是要引用原文材料的。因为我们这个读后感是在读了原文后才会有感的,故引用原文是写读后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引用的原文,才会使读后感更加有说服力,有震撼力。但如何引用原文呢?引用到什么程度呢?这是需要技巧的。最起码的一点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忠实于原文,千万不能为了写读后感而任意篡改原文。在引用原文时,尽量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选取那些最具说服力的字、词,如不是必须,不要大段地引用原文。过长的引用会让人觉得冗长、拖沓,再好的立意也会因之而逊色。第二个技巧是分析材料,提炼我们所需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作者的精辟描述进行一番分析、点评,这是写读后感的常见手法。最典型的就是五安石的那名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一个“绿”字人人夸,再如“推敲”一词的来历也是如此。然后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与思想或情感态度,我们对此进行分析与评论。比如上面我们所举的例子,都体现了这些诗人的为学态度,认真、执着、甚至是痴迷,作学问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还可以将这种精神再升华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治学态度,经过这番深入的挖掘,我们的读后感就有了一个很高的视角。接着就应联系实际,让读后感深入一个层次,为我服务,为现实服务,而不仅仅是就事论事。学生在这一点上是很容易误入歧途的,我们需要注意。还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学生们往往会发出感慨:我在用词上就不会这样用心,以后我一定好好用心。这就是典型的就事论事,不能进一步的升华与拓展,使文章毫无意义可言。最后,对感想进行概括式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使文章有始有终,有头有尾,首尾结合,完美收官。对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总结:文中所体现的中国文人的严谨治学精神,这是撑起中国文化的脊梁,这种精神,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精神食粮,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定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化建设急切地需要、召唤这种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升华时是要进行联想的,这是我们写读后感的关键所在,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联想有不同的形式,如相同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相承联想、相似联想等等。读后感还要处理好议论、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他们之间相互支撑,三者恰到好处的结合,让文章增色不少,若处理不好,文章则会显得不合理,不协调。

8.如何写好写人的作文指导方法 篇八

1、要抓人物的特征,以形传神。人和人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外貌、动作、语言,还是性格,人和人总是有些地方相同或相似,有些地方不同。要想把人写活,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来,写出这个人和其他人的区别来。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著对人物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关羽、孔明等等,几百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活动人。在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鲁达拳打镇关西》一文,鲁达的威猛、粗卤、机智、性急,通过一系列的描写被生动逼真地传达了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根据表达的需要,描写人物的外在特征。每个人物都有他(她)自己的特有外貌,总是在一定的程序上表现出内在状态。由于人们的出身、经历、素养、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自己鲜明的个性,这些在他(她)的表情、姿态、服饰等方面都能流露出来。

3、要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因为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描写。一种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直接进行描写,写其怎么想,怎么感觉。比如课本中的《一件小事》,当“我”看到车夫送老女人向巡警驻所走去时,就有一段心理直接写,揭示了一名知识分子在“一件小事”中的心灵震动。另一种是对内心世界进行间接描写,这种描写,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因为言为心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便可将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出来。人物语言的描写,通常是以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对话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力求显示人物的性格。人物要说自己会说的话,该说的话,而不是作者代替别人说话。二是要力求简单,切忌唠叨。

4、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重点地描写外貌。

有的同学他们不分主次,不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面面俱到地进行描写。“眉毛胡子一把抓。”可是效果呢?罗里罗嗦,让人看半天也不会知道特征在哪里。

5、要注意描写好人物的行动。人物行动描写不好,写出来的人恐怕就是苍白的,干瘪的。“动中写人”是我国写作的优良传统之一。老舍先生曾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起来。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色,帮助形成人物特有的性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能使人物活跃;反之,有时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相面似地全写在一处,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每一个动作清楚的有力表现出他的一点来。他便越来越活泼、越实在。”可见动作描写在记人写作中的重要地位。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可使人物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

9.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篇九

对于语文来说,作文的好坏很关键,那么如何写好作文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里所说的书,应该是你感兴趣的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报刊,建议你都能有所涉及。所谓“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要仅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有关的。

走:就是要走出去。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想写好作文,仅仅是多读书还不够。建议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多到外面走一走。大自然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你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农村多去走一走,可以和同学,也可以和家长一起去。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对所见、所感,要及时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你就会有话可说,你的作文水平也会与日俱增。

想:就是要多动脑筋。写好作文是有技巧的,因此,需要你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对于课本上或是你看到的好文章,你要多分析,作者为什么写的好,好在什么地方,我在以后写作中能否借鉴等等。作文是表达思想的东西,因此在写作之前要构思,要把你对一些人或事的体会和感想写出来。这里顺便说一下,一些优秀的作文集,也可以适当地参考一下,帮助自己形成自己的写作思路。

10.如何写好小学作文 篇十

第一、多读精美文章。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例文、分析、欣赏,感受语言文字真切的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如果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就好了”的效仿心理和创作冲动。我们学过的优秀课文有《桂林山水》、《我爱家乡的杨梅》、《麻雀》等,枚不胜举。在第八册《猫》一课的教学中,我在讲读课文内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简要介绍作家老舍的创作生涯、文学成就,让学生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捕捉住学生心头闪过的念头“如果我也能成为这么了不起的人就好了”。在讲读过程中,通过读题、初读、细读、诵读四个环节中相互渗透,引导学生以读悟文,在作家的描写当中感受小动物的可爱。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小动物带来的快乐,这时再加以点拨“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作家的生动描写,只要我们多加努力,也一样能把我们身边的事物用语言文字描写出来的”,让学生回过头来品味语言文字的美,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我要写”的种子。

第二,多积累优美的语言。 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欲望,只是一种动机,内在的驱动力。作文应从生活实践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最是关键。也就是说成在课堂,功在平时。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身边生活,学生观察前,要提出观察要求,并进行相应指导,观察后要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的同时分析事物的好习惯。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活动,不能单用眼睛,要耳、口、手、脑并用,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是把观察作为作文教学的基础,认为观察作文能够使学生产生“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创造精神”,这三者是科学的作文教学的“支柱”。教师如果忽视观察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离开社会生活,离开学生的思想感情,离开文章内容,大搞孤立的、繁琐的、机械的字、词、句的训练,将会使学生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其结果,与主观愿望恰恰相反,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作文能力只能止步不前。

其次,指导阅读——积累语言。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我要求学生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报目录,激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名家名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浏览、精读相接合。要指导从阅读中积累材料、即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的词句,学习、吸收良好的写作方法,必要时要求强记下来。这样,学生作文有了取之不尽的材料这一坚实的材料基础,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第三,多用激励语言。写文章是一件苦差事,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要把积累的知识、信息变成自己的表达能力就必须多写,因此,它没有任何的秘诀。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指导中我要求学生除每周写观察日记或读书笔记外,还要写一篇课外小作文,但是学习写作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艰苦练习之后,如果看不到什么成绩,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就会逐渐丧失信心,变得把每周的小作文练习当成一种沉重的包袱。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采取多种形式激励他们,让学生感受成功。

1、正面评价、培养兴趣。我们不能人为拔高小学作文的要求,为学生作文取得成功人为设置障碍,在平时的作文中,只要学生达到了中高年级习作的要求,我就给高分,甚至给满分。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在给学生评分时对学生作文水平进行具体分析,评价标准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我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的不同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搞一刀切,让每个个体的写作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作文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

2、尊重学生的劳动。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必须把批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单一的教师批改模式,变为教师与学生面评面改,选取某个学生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师生当面互相讨论、修改。在修改中遵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为他们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喝彩。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互相讨论、耐心启发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者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全班评讲;或者举行佳作赏评会,每个学生自选一个时期以来最优秀的代表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由大家来做赏析评价。总之在整个评讲过程中,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3、榜样激励,让学生追求成功。首先把学生的优秀作文送到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赛前认真指导,赛后总结经验、教训;第三,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向各地报刊推荐发表,凡有学生在报刊上发表作文,老师必定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向他学习。这样做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同学的赞扬声中获得了力量,也给全班同学树立了榜样。其它同学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这样,大家就不会以作文为难事,学生作文积极性空前高涨。

总而言之,学生“怕写”,教师“难授”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教师只有因势利导,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合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契机,选择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并实施到作文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想写、会写”。这样,小学作文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11.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篇十一

一.什么是作文

顾名思义, 作文就是做文章。作文是一门课, 老师出题, 学生围绕题目思索, 然后组织分段编写文字, 最后交卷, 老师批改, 评分, 如此而已。简单说, 作文就是写东西, 写文章, 也叫习作。从深一层次来讲, 作文就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言组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二.中学生为什么要写作文

1. 考试的需要。

大家知道, 从小学到初中, 从初中到高中, 每次考试, 语文卷中都离不开作文。像古代, 进京赶考, 考的就是写文章, 文章写得好, 就可以入朝为官, 那些参加殿试, 考取状元、榜眼、探花的人都是文采横溢、才高八斗的 (弄虚作假的除外)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 现代学生不光追求语文好, 而且数学、英语、科学都要好。数学、英语、科学暂且不谈, 我们只谈作文。现在语文考试中, 作文的比重占得相当大, 一百分的卷子作文一般都在四十分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作文的成功与否, 直接决定语文成绩的好坏, 直接影响升学率。

2. 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

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会作文, 没有文字功底, 文章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受到影响, 对学习起不到帮助;今后工作中, 不会写东西不但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而且对自己的成长进步也没好处;生活中, 写作应用更为广泛, 如写信、写借条收条、写合同协议、手机发短消息、上网聊天等, 这些都体现了你的语文综合素质。再简单一点讲, 你上商场买了电器或者去医院配了药, 这些说明书你总该看得懂吧, 看说明书也需要文字理解能力呀, 所以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作文。因此, 作为一名中学生, 就应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 努力把作文写好、练好, 这也是自己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一项谋生本领。

3.写好作文关系到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仍有近四分之一的文盲和半文盲。一个民族文化水平低, 读、写水平不高, 是难以进入经济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的, 也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从多年来学生作文质量上看, 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好的方面不谈) :一是语句不通顺, 用词欠推敲;二是层次不分明, 主题不突出;三是修辞不得当, 而且病句多;四是素材匮乏, 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不生动、不感人, 创作的意义不大;五是人云亦云, 所写的东西比较普遍化, 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或独到的见解, 缺少创新意识;六是标点符号不会用;七是字数不够;八是离题;九是有抄袭、仿写现象;十是应付作文, 胡编乱造, 凑齐字数就完事。这几类问题比较常见, 只不过有的同学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而已。

四.如何写好作文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如何去克服、如何写出优秀的作文来呢?这是值得每个同学深思的课题。要写出一篇质量高的文章, 除了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以外, 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第一步。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后, 首先要进行认真审题。认真审题就是要做到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是指符合作文试题的要求。如写一篇《读书的滋味》, 我们应该这样审题:“读书的滋味”的构思立意是多角度的, 可以写学校读书生活, 也可以写其他境况中的读书感受, 但是要紧扣“读书”和“滋味”的涵义。你可以写读书给自己带来的种种启示, 可以写有益的书对自己的意义和无益的书对自己的误导, 或者可以直接写读书的苦与乐, 这些都是符合题意的, 但最关键的是在审题中要找准切入点:酸———书太贵, 想读书, 却买不起;甜———从书中能吸取营养, 丰富自己的知识;苦———不喜欢读书, 觉得读书没有意义, 是一种痛苦和折磨。

2. 大胆立意。

一是要思想健康。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抒发感情, 都要考虑是否符合审美标准, 是否具有积极意义;二是中心明确。文章主题能明确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什么反对什么, 态度明朗, 旗帜鲜明;三是要大胆和深刻。大胆, 就是要想人之未想, 发人之未发。深刻, 就是要透彻地揭示材料的本质, 透过现象抓本质, 即对事物的认识要一目了然, 入木三分, 也就是写别人没有写过的作文, 对一事物的认识有自己独到见解且有深刻的道理。相反, 不要千篇一律、人云亦云, 这样的作文是没有价值的。

3. 谨慎选材。

选择材料首要一条就是要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决定材料的取舍。和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把它留下, 和主题无关, 不能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坚决舍之。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说得好:“只要确定了写什么, 以后就好办了;只要沿着必要的路线选择取舍就可以了。”也就是说, 主题确立了, 那么按表现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就行了。但同学们最常犯的毛病之一恰恰在于疏于选材, 不忍割爱, 对自己辛辛苦苦搜集来的材料不愿意舍弃, 使文章繁杂冗长、拖泥带水。俄国大作家契诃夫是写短篇小说的大师, 他的作品非常简洁、精粹, 他认为“在小说里不要有多余东西, 多余东西是没有用的。”他还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要是您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 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 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另外, 选材还要选典型、新颖生动的材料。典型材料, 就是能够深刻揭示事物本质, 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材料;新颖生动, 就是要求文章新鲜活泼、引人动人。一篇文章, 如果净是些“陈谷子、烂芝麻”, 那文章不会有什么新意, 也不会吸引人、打动人。

4. 精巧构思。

构思很重要, 可以说没有一个好的构思过程, 作文将无法顺利展开。作文的构思有没有诀窍呢?我的经验是“三段法”。

所谓“三段法”, 就是按总分总的手法来写。一个题目拿到手, 在动笔之前先大致把文章构思好, 按“三段法”来安排 (当然也可以写四段、五段) :第一段总起, 交待一下事情缘由, 开门见山。此段字可以少, 有时一句话亦可。第二段分, 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此段要详写, 要把事情经过写详写细, 包括肖像、动作表情和景物描写等等, 都可以在此段中详写。最后一段是结尾, 结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呼应开头, 前后一致, 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或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文章才是成功的、精彩的。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里的《西地平线上》, 这篇文章就是按总分总写的, 文章第一部分总起, 点明“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 落日是最令我震撼”的总体感受;第二部分分别写了在定西高原、罗布淖尔荒原和阿勒泰草原上看落日的景象;第三部分总括全文, 强调在西地平线上三看落日的感受 (总结) , 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充分表现了落日的雄阔境界, 激发自己及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又如必修五里的《我为什么活着》, 文章第一部分也是总起, 开门见山, 提出自己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二部分是主体, 具体阐述了作者对其人生三大追求的原因, 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的问题;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作者认为自己这辈子值得活。

5. 巧拟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禾, 题好一半文。”一个标题, 与主题是否明确、材料是否新鲜及角度是否巧妙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 拟题有四方面要求:准确、精练、生动、别致。准确, 指内容翔实、有分寸;精炼, 要求言简意赅;生动, 指语言具有形象性;别致, 指不落俗套。

例一:写一只生了很多蛋的有功的鸡。很多同学往往会写这样的题目《一只鸡的故事》或《一只生蛋的鸡》, 而我认为《多蛋妈妈》这个题目比较有新意, 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例二:请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同学可能会直接写《我很忙》, 或者写《忙死了》。我认为《忙中求乐》这个题目比较好。忙, 是人生中的一个步骤, 每个人所忙的事物不同, 但是不能碌碌无为的白忙, 忙就要忙得精彩, 忙得有意义。如果把忙当作一种快乐, 那么你就不会因忙而累, 因忙而病。相反, 我们会在忙中把事情做得更好。

例三:请以“环境污染”为题写一篇文章。有的同学可能会写《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 有的同学干脆写《环境污染》这个题目。而我觉得《大自然的眼泪》或《地球在哭泣》这样的标题采用拟人手法, 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也具有警示作用。

6. 巧妙开头。

我国元朝时的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 猪肚, 豹尾, 六字也。”凤头、豹尾就是说, 起要美丽, 有如凤头;结尾要有力, 有如豹尾。特别是话题作文, 篇幅短小, 必须重视首尾的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 能吸引读者的眼光。但是“万事开头难”, 写作也是一样, 成为很多同学作文的第一道门槛。有些同学看到作文题目后, 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 却不知如何开头, 而时间就在抓耳挠腮中悄悄溜走。那么, 如何写好开头呢?在方法上, 可以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可以设置悬念, 吊人胃口;也可以引用名言、故事导入, 显得精练又深刻。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 题目是《在厄运和不幸面前》, 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鲁迅先生说过:‘伟大的胸怀, 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 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开头引用鲁迅的话, 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厄运和不幸面前应有的态度,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挫折、克服挫折。而正确地对待挫折、克服挫折正是从正面回答了“在厄运和不幸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点明了文章主旨, 升华了主题。

总之, 开头要有统摄全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的功效, 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继续把文章读下去。

7. 锤炼文字。

作文尽量做到能简洁的简洁, 文字能推敲的推敲, 努力做到字斟句酌。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就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特殊句式, 如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对偶句、倒装句等, 就能增加文章的气势;如果能够恰当地引用诗词、名人名言, 就能使文章熠熠生辉。

例一拟人:波浪一边歌唱, 一边冲向高空, 去迎接那雷声。 (高尔基《海燕》)

例二夸张: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铁人王进喜诗)

例三对偶:我们是旭日东升, 霞光万丈;他们是日落西山, 气息奄奄。 (于敏《第一个回答》)

例四双关: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8. 精彩结尾。

作文的结尾非常关键。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作文也是如此, 结尾写得好会使文章浑然天成, 大放异彩。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的确, 好的文章结尾能产生一种“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 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 久久回味。

文章结尾精彩的方法很多, 可以自然收束, 单纯明快;可以照应开头, 结构圆合, 使首尾一贯;可以画龙点睛, 使主题升华;可以含蓄隽永, 耐人寻味……总之, 结尾要精彩有力, 简洁扣题, 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里的《纪念刘和珍君》, 文章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呜呼, 我说不出话, 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作者说不出话了, 是该结尾了, 这是自然收笔。后半句“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是点题, 也是呼应开头。后面的感叹号, 是对烈士死难的惋惜, 对反动派和“文人学者”的愤慨, 同时又在鼓舞人们奋勇前进!

又如课外一篇文章《信封里的财富》, 结尾很精彩:“日子依旧, 一切都没改变, 而我霎时间却成了世上最富有的人。那些‘钱’储存在一个普通的‘信封’里, 镶进了记忆的橱窗中, 永远不会贬值……”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耐人深思。

12.小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篇十二

只是,我们都要知道,作文并不是单纯的应试,它对我们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乃至工作都有极大的作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孩子们写好作文的基本方法吧!

一、多读书

读书几乎是我们写好作文的基础,我们一开始就要先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多看经典的书籍。课本上一般都有课外名著推荐,不知道读什么书的孩子们可以借鉴一下。不光要多读,还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分析文章的内容,句子的用法,然后就是在作文中学着这种手法表达自己的语言。多读书可以提升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学会构思自己的作文

作文基本上就分开头、内容、结尾,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一定不能忘记的,就是标题。取标题很大程度上就看孩子们身体是否准确,如果标题有误,那么内容的语言写得太华丽都没有用。如果我们的标题符合题意,基本上文章内容都不会过于偏题。不过孩子们的思维方式谁说得准呢?

我们要让孩子们有一定的创作空间,不要急着指责他们作文偏题的情况,这样可是会让孩子们失去写作的自信,甚至越来越讨厌写作。因此我们要慢慢引导孩子,跟他们说其实作文写得不错,但是要在开头和结尾充分点题,作文写了一个部分就要看看题目,不要写到后面就忘记题目是什么了~

在内容上,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自己的生活。孩子们的作文为什么没话写?是因为内容的细节不够,这时候,家长就应该采取一点措施了。比如说在生活中,我们要锻炼孩子们对一件事物的观察能力,一般孩子们都会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我们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从大到小,让孩子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

结尾部分当然是再一次点明主题,要记得自己的作文是什么题目,对上文作一个简短的总结,点题,我想这样的作文应该不会太差。

三、到处看看

写作自然少不了题材的选择,但是很多孩子写作文题材都比较局限,大多只跟妈妈有关,因为孩子太小,看过的事情还不多。因此,带孩子们出去走走玩玩,增加他们的经历,也有助于扩大他们的眼界和思维。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学生作文学习的一些思考与总结,希望每一位孩子们都能在作文中得到更好的分数。作文是对我们一生都很重要的事情,写好作文我们的人生受益无穷。作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多读书就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感受。加油吧!

13.如何让小学生写好作文 篇十三

提起写作文,有很多小学生都感到头痛,觉得没什么可写,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感受到写作文的乐趣,根本还没有学会写作。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作文,还很陌生,觉得无从下手,认为要写一篇作文出来好难呀!因而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要想让孩子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让自己喜欢上作文,有了写作的兴趣,就会想写、愿写、敢写、会写,在写作中获得乐趣。我们写作文就是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情,用比较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教学的:

一、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学生写作文必须要有一定的素材,要有所写。那就要求学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具体生动。还要求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实践中去积累、收集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提起笔有写的,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

二、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不但能拓展视野,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作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写作技巧。这就要求学生要学好语文课本,还要在课余时间里多阅读书刊杂志。我每周都会用半节班会课来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并

引导他们如何去读,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如果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那他的写作能力也自然会提高。

三、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都会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中你能领会出什么道理,这篇课文有什么教育意义。在生活中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仔细洞察身边的事物,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才会写得更深一些。学生在写作文前,要想好选什么材料,这些材料怎么安排,写作时该怎么谴词造句。选好了材料,再围绕这个材料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来写作文,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深度,而且学生不会感到很吃力了。

四、让学生养成多练习的好习惯。

写好作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事,那需要多练笔。把自己观察到的,积累的素材,按照一定的思路写下来。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五、让学生养成反复修改的好习惯。

一篇作文写好了,还要进行不断的修改才会变成一篇好文章。在修改时,看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得当,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精炼。养成反复修改的好习惯,在写作文中是很重要的一步。

14.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 篇十四

【关键词】 搜集素材 积累素材 提高认识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9-039-01

0

现在,不少学生对作文感到头痛,觉得没什么可写,在同学中間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作文难,作文难,提到作文我心烦。那么,学生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教师应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

一﹑事先布置,搜集素材

作文,有的学生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在两节课内完成。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各单元不同体载,确定作文范围,让学生准备几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在堂课内完成,并做到及时批改、评讲,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四年级和各种文体起始阶段运用。到了五、六年级就着力训练学生当堂作文的能力。通过这种过渡方法的训练,学生作文速度快,内容丰富,具体生动,作文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二﹑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我们常常看到,作文课上许多学生搜肠刮肚,一筹莫展,最后由于“师命不敢违”,勉强东拼西凑出交差之作,应付了事,教师读来,深感空洞乏味,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除了采取事先布置写作范围这种权宜之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挖掘生活,广泛猎取生活素材,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的局限;二是对身边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观察、感悟,视而不见。针对这些原因,首先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课余生活、文化体育、亲情友谊,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内外要事,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提高认识,点石成金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综合训练,它既可以考查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句子表情达意的能力,又可以衡量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理解水平。所谓作文能力,也即是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可以说,对生活的认识能力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文的优劣。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常常讲了一大套写作方法,结果还是达不到作文训练的目的,思路狭窄、认识肤浅、内容空洞几乎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

针对这种弊端,我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事事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于平凡中寻觅伟大,于淳朴中发现闪光,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使那些美好的景物、事物、人物、情感化作具体生动的材料,任自己选用。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循

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体裁,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我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模仿。在学生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似的写景、写人等片段作文,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内容。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

五﹑教师“下水”,共同提高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不仅仅是动口不动手,叫圣陶先生说过:“教游泳当然要教些游泳的道理,但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去游一阵给学生看,对学生的好处更多。”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师大胆下水,对启发学生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自身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促进。

师生共同作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能使他们产生同教师比一比的念头。学生交作文后,教师就公布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对老师的文章议论一番,然后再公布几篇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们细心体会,这样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坚持写“下水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叶老师所说的那样,“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六、优化批改,提高质量

传统的作文批改就是学生写教师批改,然后教师评讲,唱独角戏,少数学生兴奋而已,学生的主体功能发挥不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批改方法,把作文的批改权交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在批改同学的作文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产生自信心,又会把自己的作文同被批者的作文对比,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5.如何写好小学生英语作文 篇十五

英语写作是言语使用的一个紧要方面,也是言语才能测定的紧要手腕,权衡小学生英语写作程度的规 是看其能否能用学过的言语资料,语法知识等用文字的方式来表达描绘。

首先要搞好阅读。阅读是写作的根底,在阅读方面下的功夫越深,驾驭言语的才能也就越强。因此要写好英语先要读好英语,在言语学习方面狠下苦功,教科书要读透,由于教科书中的文章都是少许很好的范文,文笔流利,言语标准,出色的少许课文段落要背诵。

其次,要增强练词造句的锻练。词句对作文十分于造房的资料,小学生英语口语练习无好资料就造不出好房子。平常在学习阅读时要留意搜集积聚,把好的词语、短语、句型做好笔记。

还有,要理解英语写作的不同体裁与格式。能够先看一本说明英语写作入门的书,对英语写作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如怎样写谈论文,如何提出论据,如何展开,如何确定重心句;又如,英语信的格式,如何按照不同身份写不同完毕语等,接着按照不同的体裁实行写作练习。

16.关于如何写好演讲稿的方法 篇十六

演讲是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演讲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样的开头,观点鲜明,能够很快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围绕“马克思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这一主题,开头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从理论建树、伟大的革命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推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结论。演讲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证明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二、情感的渲染性。

好的演讲善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演讲气氛,沟通与听众的情感。如一位学生的毕业典礼的告别讲演词的开头这样写道:再见了,我的校园;再见了,我的老师。几度回首,还是魂牵情绕;不停挥手,还是抹不去一腔留恋……这种用情感写出的诗篇,充满了激情和依恋,容易引发师生的感动之情。

三、内容的凝炼性。

演讲稿要有充实的内容,否则,思想就会失去依托。但演讲稿更要注意事件或事例的提炼、概括,并把它化为形象性或哲理性的语言。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笔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讲啊!为什么要打要杀,又不敢正大光明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演讲者仅仅用了几句话,就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性质、程度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下子吸引了听众,拨动了听众的心弦,为下面的演讲铺平了道路。

四、材料的吸引性。

要写好演讲稿,就要对材料进行筛选,选取那些真实可靠的,能突出、烘托主题的,能使人感动和感兴趣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生动的材料。如一位同学在《用绿色装点祖国山河》的演讲稿中写道:据统计: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14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其中约有16万平方公里是人为造成的,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中国最大的长白山林区的森林主体正以每年3.5公顷、500万立方米的速度消失。其他地方的林区同样砍伐过量。我国目前砍伐量已超过生产量的50%以上。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2%。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2.7%,占世界的l20位。这则材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鲜明强烈的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冷峻严酷的现实的挑战,阐明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五、哲理的思辨性。

演讲稿中的“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理,它更要通过高度凝炼的哲理性语言来示理。这就需要演讲者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能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的精神实质。如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评价巴尔扎克:“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用哲理性的诗化语言,对巴尔扎克作了崇高而独特的评价。“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的奥秘,并对死亡进行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辩证地说明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许多人把他当做生活的座标,重新思考生死问题,思考生活的意义。对巴尔扎克的逝世,他又说:“这不是黑暗,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它给人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预示着光明的到来,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一种永恒。这样的评价,生动具体,充满了哲理的思辨性。

六、结构的逻辑性。

演讲要有意识建立鲜明的逻辑结构,能使听众感觉到清晰的层次。可采用排比句段、过渡句等语言标志来实现。如一则《莫让年华付水流》的演讲,就在每个段落的开头都采用“时间”这个词做语言标志,再选用与时间紧密关联的短句子来表明层次。时间是一个常数;时间是青春的要素;时间是无情的;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这样既承上启下,又各不相同,从多侧面、多角度说明了青年朋友应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使听众感到层次清楚,印象深刻。

七、积极的鼓动性。

这是指演讲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气势,鼓动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和主张。这种鼓动性往往能够起到催人泪下、发人深思、感人奋进的功效。丘吉尔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不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这种富有激情的演讲,不仅为听众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而且也使他们产生了火热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鼓动性。

八、语言的独特性。

演讲稿的语言既有自然质朴、简洁明了的本色,又要具有准确严密、条理规范、生动形象、平易亲切、圆润动听、甚至幽默风趣等特点。这就要做到认真地锤炼语言。有时在整散结合中显示出参差美,有时在平易中显示绚丽美;有时需曲折含蓄,峰回路转;有时需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激昂,有时舒缓……凡此种种,都要各得其“体”,恰到好处。如鲁迅先生《未有天才之前》这个演讲的语言运用得就很成功。演讲的第三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在这里,鲁迅先生把群众比作泥土,把天才比作种子,形象说明了要培养天才,支持新思想新文化的必要性,使听众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接受了道理。又如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中说道:“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是来首都兑现期票的。”“期票”是美国总统对民权的许诺,“期票”的签字人是美国政府,而每个美国公民都是该“期票”的合法继承人。这样的比喻,贴切美妙,新颖有趣,很容易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而后,作者用了“我梦想有一天……”四个排比段,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气势雄劲有力,犹如不可阻挡的飞瀑,从而大大激发了听众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热情。

17.如何教会小学生写好作文 篇十七

【关键词】提高 喜欢 阅读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63-01

小学生作文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占用课时比较多。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会用习得的语文知识进行造句,培养观察周围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学生善于写作的意识。也就是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客观事物、思维、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语文这一科,作文成了学生语文学习当中头疼的事情,孩子们怕上作文课,写作时总觉得无话可说,整篇骨头架子,无血无肉,这正是小学作文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怎样帮助学生爱上写作文,有话可说呢?下面就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多年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评价的重要性

学生写作中,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要给与多元化,其中就包括学生自评、互评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相互修改、相互评价,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为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改作文评价作文的地技巧。表面上老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实际上其工作量在无形中增大了,其间体现了教师的耐心、细心、热心、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学生的写作水平会随之提高,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他们学习写作的热情,改变学生惧怕作文的心态,品出学习写作的乐趣,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互评自评,选出较好的文章进行朗读,大家都知道榜样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良好的范文朗读,文章既贴近学生生活,又都是在同一起点进行写作,学生听了之后感触会很深,会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内容,会起到取其优点,学习相长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阅读,为写作储备语言

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写作储备语言。因为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词句的运用等,是写好文章必备的技能。通过阅读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改正不正确的发音、会分角色进行朗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引导学生阅读,训练时间一长,老师的要求再严格些,学生会发生质的变化。例如学生会口齿清楚的说话,表情丰富的表达感情,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代替他人说一段话。这样语言储备久了,学生只要从储备的仓库里取来即用,就会出口成章了。阅读的书籍越广,储备的语言就越多,写作水平随之提高,写作的内容就会越丰富,空洞乏味的文章会变得有血有肉。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话可说

写作文时,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得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感悟道理就会不一样。作文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此话不假。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很短暂,无忧无虑的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他们不会整理加工而已。作为老师要帮助孩子们多搞一些活动,帮助他们梳理活动的顺序,教给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写作,梳理整个活动对其产生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这就是吃了苹果才知道苹果的味道。例如让学生捡个树叶带到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结构,闻闻它,亲亲它,撕开它,了解它的结构,再通过观看、触摸加以想象,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多搞一些,如让学生捡一个贝壳,舀一碗水,抓一把沙子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也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四、让学生爱上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好作文也是如此,教师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才会由被动变主动,积极进行写作。老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教学大纲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要求具体,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这样就能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渐渐地,观察视野不断扩大,就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写社会、写人生,内容越来越丰富。

上一篇:简历指导:大学生个人简历下一篇:高三年级复习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