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明号精神

2024-09-07

青年文明号精神(共13篇)

1.青年文明号精神 篇一

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的客户。

世界无限大,xx成就神话。

勇于承认错误,敢于承担责任。

昨天虽已逝,未来犹可追。

质量是成功的伙伴,贯标是质量的保障。

业绩攀新,稳定市场。

您的自觉贡献,才有公司的辉煌。

铸造辉煌,唯有质量。

学先进,找差距,抓管理,上水平。

修身重德,事业生根。

拥有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理想改变态度。

向质量要市场,向管理要效益。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永不言败。

因为有缘我们相聚,成功靠大家努力。

山不转水转,道不通人变。

忠诚合作,积极乐观,努力开拓,勇往直前。

公司是我家,发展靠大家。

企业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明天。

2.青年文明号精神 篇二

关键词:校园精神,农大精神,青年成长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是校园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长期以来, 校园精神为学校全体成员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和发展目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和教育对象特征的变化, 校园精神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 也遇上了新问题、新挑战, 这就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的校园精神教育方式, 使校园精神教育的时代内涵与青年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这对于优化青年的校园精神教育方式, 进一步提高青年的思想教育成效,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校园精神与青年学生的成长

1.1 校园科学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基础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理和探索事物本质的过程中, 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取向。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等。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崇高精神, 它不仅能让人们获得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能培养和熏陶他们的科学思想、态度和方法。青年学生作为科学精神的承载者,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和不断开拓认识的科学精神, 才能为自身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校园人文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 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以人为本、健全人格”一直以来都是大学所提倡的青年学生应该拥有的人文精神, 而今在经济建设的热潮中, 大学教育中则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 “重专业、轻教养”的倾向, 这容易导致青年学生过于重视功利与技术, 忽视自身成长的价值意义。所以, 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 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 如果大学缺乏人文精神, 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

1.3 校园创新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动力

创新精神是指主体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 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它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当前高校特别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并把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仅是熟悉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培养创性思维能力, 青年如果缺乏这种创新精神, 只是人云亦云, 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 那么, 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就会显得尤为困难。

2 农大精神的内涵

校园文化自建立之日起就存在, 随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不断丰富, 并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创造, 历经岁月洗礼所形成的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的总和, 并对校园内外的事物起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的意识形态。农大历经百余年的办学历程, 在数代农大人薪火传承和不懈努力下, 农大最终形成了以“甘于份献、敬业乐教”的教风, “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 “崇学事农、艰苦奋斗”的农大精神。

2.1 崇学事农

“崇学”和“事农”是“知”与“行”的关系。“知”是指知识, 认识和理解等方面的涵义, 通常与“言”、“学问”等概念相提并用。“行”是主体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崇学”是崇尚学习, 重视学习的意思, 它体现了一种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 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 是学而知之者” (《论语·季氏》) 。即人并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 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得知的。“事农”就是投身农业实践活动。农业是民之本。古语曰:“治政有理矣, 而农为本。”农大作为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重点农业院校, 长期以来, 师生共同致力于农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农业项目的研究, 在他们不断的积极努力和探索下, 使得学校在丰富农业理论知识和农业技术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突出成就。尽管近年来, 其他学科专业项目不断增多, 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农业在学校的突出优势, 反而为农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活力, 因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的发展趋势,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也为农业的创新发展的前景起到了引领作用。

2.2 艰苦兴校

“艰苦”和“兴校”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曲折性”是指事物的发展不是走直线, 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艰苦”是指艰辛困难。“兴校”是指集中各方力量实现学校旺盛、蓬勃的发展。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农大最初由孔祥熙创办的铭贤学堂发展到今天海内外皆知的著名学府, 这都是代代农大人历经艰辛、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换来的成果。今天, 我们有幸在这片智慧的土壤上熏陶和提升自我, 这就要求我们要秉承前人的这种精神, 不断地弘扬和创新发展这种精神。

3 农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精神文化是目的, 物质文化、生活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 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3.1 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校园文化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 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围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 农大在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地体现了农大精神的内涵。比如, 农大环境优美, 有乡村之静穆, 无城市之喧嚣, 朴实中蕴涵着幽静, 宁静中包含着温情的校园环境的美称, 在建筑方面既保留了传统的古建筑又有现代化的建筑设施, 二者交相辉印, 相得益彰, 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古建筑有亭兰图书馆, 嘉桂科技楼, 韩氏楼, 四明亭, 崇学楼, 主楼, 南院办公楼, 现代建筑如四号、五号、六号教学楼, 新图书馆, 实验大楼, 谷园餐厅, 游泳馆, 运动场等等, 这些都为农大精神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更对青年学生思想情感、道德行为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2 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学校的灵魂,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学校在围绕这一精神着力培养校园人的求学精神和崇尚科学的品格, 为全面提升校园人的精神气质、推动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起到引领作用。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也紧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 山西农业大学也提出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 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指出“把科研项目做在田野, 把科技论文写在山村”的科研工作思路, 比如, 在养殖业方面:培育成山西黑猪、山西细毛羊、中国黑白花奶牛等优良品种, 学校还引入了南美羊驼, 丰富了我国的动物物种资源库。在农业方面:大豆良种晋豆一号、二号、柳林核桃产业、韩国梨系列新品种、晋球1号球虫疫苗、马铃薯化学调控技术、甘蓝新品种———四季佳和春秋圆、胡萝卜新品种—甜红一号、钙果新品种、晋农207小麦、鲜枣保鲜技术、新型防枣裂果遮雨棚、以土代料栽培食用菌技术等等。这些在农业技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赢得社会的普遍赞美和尊重, 其中都体现了农大人崇学事农, 艰苦兴校的优良品质。

3.3 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 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日趋稳定的和独特的价值观,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对于学校来讲, 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校园制度是校园各项文化得以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 健全和完善学校制度有助于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学校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综合考虑到各项制度的具体要求, 山西农业大学积极贯彻国家关于高校教育的方针、政策并根据农大自身的教学特点, 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紧跟时代的脉搏, 不断地培养具有德才兼备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3.4 校园生活文化

校园生活文化主要指校园人的日常生活方式、状况和特征。比如, 他们的时间观念和消费观念等等, 这些都可以反映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也可以从中看到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学校协调这三者的关系提供有效的指导。古人云:“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 (《礼记》) 。学校主要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场所,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外, 学生课余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博览群书,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思维能力,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4 发扬农大精神, 崇学以成才, 事农以实现自身价值

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农大形成了“崇学事农, 艰苦兴校”的校园精神, 当前青年学生应该如何根据农大精神对自我进行塑造, 来传承和发扬农大精神, 同时在农大精神的指引下实现自身的价值。

4.1 青年应该提高自身的理论文化素养, 学习农大精神

青年作为农大精神的传承者, 有必要进行校园理论文化知识的学习, 培养自身正确的认知态度, 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课堂作为青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 校园在教学基地和科研场所建设方面都投入了积极的努力, 青年应该充分利用学习的场所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 农大在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 保留了许多古老建筑和根据时代的发展建设的现代化的教学基地, 这些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青年学生应该深切地体会其中的深意, 深刻体会“崇学事农, 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 关注当前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及时地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正面教育, 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2 青年学生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践行农大精神

高校的青年学生已经从课本中学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 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 学生想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 就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的目的和发展的动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起来, 青年学生进行实践锻炼才能提高自身觉悟、认识和判断能力。学校充分的科研教学基地、建筑群落、场馆建设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以及卫生环境都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化, 专业化, 全面化的教学与管理, 从而加强农大大精神教育的实际效果。

4.3 青年学生应该挖掘自身的自觉品质, 内化农大精神

青年学生通过自我学习, 自我教育, 自我反思的方式, 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观念, 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 培养自我教育的主动性。青年学生可以自行组织一些校园活动, 积极参与其中, 在团体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发挥主体自我教育作用。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不足, 提出完善的必要性, 产生内在的学习和践行动机, 主动去学习农大精神, 并内化为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刘颖慧.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 2011, 5

[2]王芳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指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5)

[3]杨晓苏.探析青年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凯里学院学报, 2013, 2 (31)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6]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54-55

3.重塑青年精神 篇三

一个国家的进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

五四青年节,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个有些萎靡的时代,让我们和这个世界谈谈青年精神。

理想成了奢侈品?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这一代的青年正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供应极大丰富的时期,青年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而今,我们却常常听到,80、90后没有远大理想,是“垮掉的一代”。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语,含蓄道出了面对现实的诸多无奈与不满。

客观来看,现在的物质条件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好,但同时,青年一代生存压力却又是特别大。以“80后”为例,大概年龄在25到33岁之间,正是刚步入职场,或者已经工作3-5年,也正处在结婚生子、成家立业的阶段。在消费为主导的中国社会,要完成结婚、生子,房子和车子成为生活的必需品。物价高企,房价高涨的今天,即便是生活富裕家庭,也会感到十分吃力。许多中国青年人过早地丧失激情,年纪轻轻却世故老成。

可怕的是,现在的中国是消费的社会,人们更多地考虑有形的、福利性的需求,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思考。当下,许多青年怀揣梦想来到北上广等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这些地方人口密度大且流动性大,职场竞争激烈,其中不乏“拼爹”的负面压力。最起码的温饱问题成为了青年人现实的生存困境,人与人之间的攀比,焦虑和浮躁情绪冲击着青年,青年理想早已成为了奢侈品。

青年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被社会发展的洪流簇拥着、催促着前进,在来不及成长、来不及回味、来不及体验的过程中长大,注定要失去自我的精神追求。

被爱束缚?

哪有青年不叛逆,哪有青年没想法。

事实上,每一代青年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和冲动。同时我们不断感受到,青年精神却被来自于方方面面的“爱”束缚着,比如家庭、行业、制度

中国父母对孩子掌控过大,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失不起”成了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

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研办公室主任曾晓东认为:“事实上,从小到大中国孩子受到的教育是不冒险、不犯错。正如所有考试获得高分的前提是熟练掌握不能犯错。整体上来看,中国是一个不犯错的社会。”

父母通过观察中国教育体系,认为做创新型人才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于是教育孩子不要做创新型人才。导致青年为了规避风险,压抑自己的创新或者兴趣、被动地适应这个社会。

一方面父母的爱为孩子指明不犯错的光明大道,另一方面受到中国行业特权的束缚,让当代青年找工作时不再以兴趣为方向,而是选择稳定的工作。

体制内外福利待遇的强烈差别,让青年意识到自己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与自己的努力关联不紧密,与GDP的增长也没有直接关系,而取决于自己所在的行业,优厚福利只有体制内可以享用。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多年,但人民并没有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任,而将自己束缚在所属的行业里。

更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的束缚。以农村教师编制为例,为了吸引教师到农村工作,国家设立了“特岗计划”,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当地政府安排周转房、专门食堂,但效果并不好。许多农村学校不敢奢望特岗教师到本地教书,因为这些教师一旦获得了教师编制,立刻调转到城市工作。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种制度束缚下,农村留不住教师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多。

与曾晓东近一小时的采访中,她强调最多的是当下青年在种种束缚下,把规避风险放在首位,不敢自我表达。

公平释放正能量

青年精神与社会力量支撑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姓手里没有钱,政府给老百姓钱,人民非常感谢政府;当下百姓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稳定和机会公平就变得尤为重要。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吸引来了一批批外商,于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涉外企业成为青年找工作的第一选择。进外企当白领,曾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事情。而今第一批下海进外企的人,现在普遍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人们看到政府的力量和行业特权对私企和外企的压制,人们认为个人的力量和资本的力量难以抗衡体制的威力。

同时,青年一旦“冒险犯错”只能依赖家庭来抵御风险,从社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整体上讲我们还是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来抵御外部的风险,这种依赖替代不了社会功能,国家主义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而财政工作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这要求财政工作者认真谨慎、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也对每一个财政青年的精神追求、价值信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在财政部机关团委举行的五四“青年文化日”和“根在基层·中国梦”调研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少春对财政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

第一,要勇于担当,把个人成长与财政事业发展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对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财政面临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当代财政青年生逢其时。希望财政青年,在积极投身财政事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做好财政工作的本领。青年要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有过硬的本领,担负财政的重任。

第三,要勤于实践,在基层调研中锻炼成长。青年调研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群众、掌握信息、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青年干部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财政青年应该在调研中成长。

重塑精神正当时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青年的理想追求、精神意志的方向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气氛。

青年精神在当代青年中的缺失与转型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改革开放30年以来,邓小平讲过3次,中国改革经济取得巨大成绩,同时,最大的失误是对人的精神教育,其中包括教育体制的漏洞和没有根本性突破政治体制。

事实上,官本位思想也使青年人发挥自己余地的空间变小。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副所长邓希泉认为,一个阶层固化的社会,势必使青年产生职业和精神方面的懈怠,失去昂扬向上和努力奋斗的精神状态。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认为,青年精神,现在是该扭转的时候了,国歌里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最危险不妥当,应该是最关键的时候,用青年精神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王东曾在自己的书中提出这样的口号,“改革开放不可逆,精神支柱不可丢”,在参加人民日报的座谈会时,他强调“任何国外先进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引进,如引进外资、技术、人才、甚至哲学社会科学,但唯独不能引进的,就是民族精神——价值观。”

4.弘扬奉献精神 争做有为青年 篇四

——机工1105班

11月份是我校青年志愿者文化月,为了弘扬奉献服务精神,展现志愿者青春风采,我们机械自动化学院机工1105班决定开展一次独特的全方位志愿一日活动。同时,由于考虑到

5.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篇五

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又称学习雷锋日,共青团中央确定3月5日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近日下发通知,从2000年开始,把每年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组织青年集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通知指出,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

在3月5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近年来许多地区通行的做法.。

广大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全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青年志愿者精神。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文明,虽未曾举起过“志愿者”的旗帜,但从“乐善好施”的先哲千年古训到“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无数仁人志士早已吟唱出人类道德情感的华采乐章。尤其是雷锋精神,教育和培养了几代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青年志愿者行动既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和光大;青年志愿者精神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

青年志愿者精神是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体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利润,鼓励竞争,同时也注重公平、道义和爱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富裕,而决不是惟利是图、弱肉强食、不择手段、不讲公德。市场经济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利益原则,但不能把社会关系都变成经济关系,一切向钱看,任何事情都讲经济利益和物质报酬,甚至连问路、救人都要收费,这恰恰是对市场经济的曲解。

青年志愿者精神也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收。“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有了几十年的历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善良而又勇敢的人士,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自愿奔赴战场救死扶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志愿者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志愿者活跃在抵抗法西斯的战场上和大后方,我国人民所熟悉的白求恩大夫便是其中的时候杰出代表。

6.传承五四精神,争做青年先锋 篇六

五四运动可以说是一场思想改革狂潮,横扫那个黑暗的年代,为中国革命带来希望的曙光。青年学生用鲜血和爱国热情谱写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之歌。他们罢课、请愿、游行示威抗议懦弱的当时政府,用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用智慧谋求祖国的未来。

今年是“五四青年节”90周年纪念,再一次叩访历史,“五四运动”已然由那一份青春热血凝聚为以爱国主义为源泉,围绕民主与科学这个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追求理性精神、个性解放的五四精神,固定成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中国的历史和未来里,都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的方向。

五四是一首青春的赞歌,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更多内涵。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们高声吟唱,经久不衰,优美绝伦。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不但要秉承五四精神,深入学习它的精髓,而且还要将其发扬光大。坚定信念,积极进取,勤奋工作,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为石油事业奉献毕生。

7.青年文明号精神 篇七

地方病科技队伍中青年科研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他们是医疗卫生系统两个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这是一支知识层次高、勤奋好学, 善于思考, 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能力强的队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志医德高尚、医技精湛、服务优良, 为地方病防治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有一部分青年医务人员缺乏理想信念和勤业敬业、忘我奉献的精神, 他们的不良思想状况和行为直接影响履行“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职责。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持续、高速、稳步、健康发展离不开青年医务工作者, 希望在这些人身上, 问题较多的也是这些人。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的侧重点和立足点应放在提高青年地方病科研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上。

当代青年地方病科研人员他们的思想状况, 从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不良的表现。政治上不求上进, “只埋头拉车, 不抬头看路, 青年医务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政治说教厌烦, 大道理灌不进, 思想教育听不进, 政治上不求上进。不关心时事政治, 不要求进步, 要求申请加人党组织的人不多。政治上缺乏敏锐性, 处理事情缺乏原则性, 好人主义、患得患失。服务思想不端正, 服务意识不浓厚, 在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业务上不精益求精, 得过且过。但是, 总的来说, 当前地方病战线上的一代青年科技人员是在我国的一个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既具有老一代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上进、事业心强等特点, 也展示出当今青年特有的思想敏锐、勤于思考、热心改革、渴望成材等可贵的风貌。但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又是三门 (家门、校门、单位门) 人才, 缺少实践经验, 缺乏地方病防治科研的基本理论素养, 把握科研发展方向和解决重大疑难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差, 当他们发现了自身这些弱点时, 便开始探索新的思想出路, 产生了比以往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必须要做到:

1、了解历史, 认识国情, 适应环境, 寻求自身与事业发展最佳结合点的精神需求

当代科技青年由于他们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校学习期间的特定环境和勤于思考的特点, 再加上他们迫切希望祖国早日富强的爱国之心, 在他们的头脑中曾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们曾沉痛地反思过“中国为什么会落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历史原因何在?”由于这种反思, 发展到中西方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比较, 他们在思索之中不断进行着反思。

通过对国际风云变幻思考, 他们深深地认识到, 西方的东西不适应中国, 认识到了:知识多, 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了解后没有正确思想指导不可能爱国, 甚至可能误国害国;要真正爱国必须有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的真切了解, 必须有慎密正确的理性思维, 只有在这种联系中“通古今之变”, 才能准确地把握未来, 肩负起历史所赋于的使命, 从而确定自己怎样与时代结合, 从而找到自己与事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2、掌握正确认识和历史分析问题的方法, 用系统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需求

地方病战线青年科技人员同整个当代青年科技人员一样, 不仅注重自己在地方病防治科研领域的科学理论的求新, 而且尤其注重新时期思想分析方法的吸收, 他们从多学科、多层次上不断探索新的知识和新的理论, 逐步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形成和确立其理论指导,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后的事实教育, 使他们对自己固有的思想底蕴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独立自主, 才会有希望;懂得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道理。

经过几番沉思之后, 青年们迫切地需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正确地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迫切地需要用令人信服的正确理论净化自己的心灵, 研究目前的社会问题, 迫切地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系统理论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

3、表现自我生存的价值, 企盼得到社会理解、认同和尊重的需求

作为知识水准较高的当代地方病防治科研领域里的青年科研人员比以往任何时期的青年更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 他们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力求在工作和科研方面有所成就, 以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希望人们理解他们的内心追求, 支持他们所从事的工作, 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所以, 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独树一帜, 在专业领域崭露头角, 获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但由于他们欠成熟, 对社会生活的浅理解, 以及我国科研体制尚存在的某些弊端和论资排辈世俗偏见,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想得到尊重和承认的愿望较难实现, 相反却给人留下骄傲自负的印象, 所以他们的一些思想和作为, 不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这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不被理解、认同的委屈感和价值失落感。

正因为如此, 他们在内心深处则更强烈地渴望着得到表现自我生存价值的机会, 渴望着人们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 企盼着外来的支持, 以便尽快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4、客观认识自身弱点, 正确对待挫折的需求

当代科技青年固然有许多优点和长处, 但由于他们成长的时代和个体知识结构的原因, 也存在突出的弱点, 如他们虽然有较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 也掌握了科技中特有的思维方式, 但却没有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 没有掌握社会科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等, 相当一部分科技青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弱点, 而且正在极力寻找这些原因, 但由于社会上对青年人弱点或人格上的某些偏见和不理解, 以及青年个体心理的不足, 他们遭受挫折后, 尽管各自表现方式不同, 但他们大多数对挫折急于做客观归因, 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 不过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却极其希望有人能对他们的弱点和受到挫折的原因予以客观、公正的剖析, 及时得到善意的批评和劝告, 以便调整自己所确定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改变必然导致价值观的转变, 而在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中, 受冲击最大的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年。现在的社会更开放、思想更多元了, 人们对青年价值观的讨论也愈发热烈和深入了。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 不仅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 同时一些负面东西也在冲击着青年的价值观。

社会的包容、发展和新媒介渗透、影响, 提醒我们要重视文化多样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文化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为青年提供更多的价值选择机会, 但也给青年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文化多样化会消解社会主导价值观, 如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等被功利价值消解;文化多样化会模糊青年的道德认知, 而只有正确的道德认知, 才能做出道德判断, 才会产生道德情感, 进而才会形成道德意志和信念, 最终才会有道德实践;文化多样化可能会紊乱青年人的价值选择, 如对集体主义的批判与怀疑, 导致对“人生的最大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还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选择陷入迷茫。

青年要形成正确的主导价值观, 不仅需要明确自己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更要明确关于自己和家庭、自己和国家、自己和社会的责任关系图谱。除此之外, 社会和学校更要营造一种向善的氛围, 倡导一种向美风气。中国青年寻找价值的道路仍然向前延展着, 一旦青年的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相互统一、紧密联结, 中国就是有希望的, 青年就是可信赖的。根据当代青年地方病科技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特征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善于运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和现代特征的工作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满足青年科技人员的精神需求。

摘要:本文作者从地方病防治科研事业发展需要一批能够把握地方病科技发展方向、素养高和能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的趋势。认为他们是一代非常注重自我价值体现、知识层次较高、勤奋好学、善于思考易于接受新理论和新事物、勇于接受挑战的一个群体。但是由于他们性格中又极具两重性, 文中就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素质、精神需求以及自身弱点等方面, 从历史、国情、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目的就是引导青年地方病科研人员形成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希望他们把个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现实要求相统一, 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8.如何优化青年教师的精神需要 篇八

1. 成就需要。青年教师大多个人价值观强烈,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渴望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工作上积极进取,学术上大胆创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收入,并渴望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向上发展的空间。为此, 青年教师期盼学校能给他们用武之地,使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发挥,而不愿意在一个没有活力,缺少发展空间的单位工作。根据部分青年教师辞职、跳槽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原因并不完全是待遇上的不理想,更在于缺少发展、晋升的机会,使其觉得荒废了自己。

2. 自尊与个性独立需要。青年教师的自我接纳程度高,对自己的能力、品行、性格、健康等感到较满意或满意,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求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赞许,受他人的尊重。因此,青年教师个性十分强,他们遇事有主见,不随大流而盲从于他人,更不想为了迎合社会就改变自己的个性。一些青年教师甚至不愿面对社会现实,喜欢我行我素,自以为是,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

3. 素质优化需要。由于中学客观存在着的升学压力和教师出于自尊的考虑,青年教师普遍产生了一种危机感,惟恐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而被淘汰,因而提高业务本领的动机十分强烈。他们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提高自身的能力,紧跟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努力占据知识的制高点;同时,青年教师对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却有所忽视,感到它不像业务水平那么重要,因而对此投入的精力不多。

4. 求新、创造需要。青年教师大多思想解放,较少保守,他们对新生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标新立异做时代的弄潮儿。面对激烈飞速发展的社会,他们不想走别人已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做过的工作,而是喜欢探索求新,开拓创新,渴望做出一流的业绩,出人头地,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基于学校的现状,他们又有所抱怨。比如,现行的学校制度不尽合理,具体的激励性措施不多,反倒是限制性的条条框框较多,给自己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少,不利于自己脱颖而出等。

5. 公平需要。不少青年教师对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心态不太稳定,甚至会感到后悔。一方面,他们自信心、自尊心强,自我接纳程度高,认为凭自己的才能进行教学“绰绰有余”,对胜任本职工作充满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他们又患得患失,认为自己的所得与付出不对等,抱怨工作条件差,工作负担重,自己的工作、成绩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大材小用,才智得不到发挥。由此影响到其工作的热情,一些人便将教学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得过且过,责任心下降。

青年教师精神需要现状的分析

一个人的需要实际上是外在因素与其自身状况的客观反映,透过青年教师精神需要的表现,反映出他们精神需要内在的特点;

1.历史使命感较强,但责任感相对较差。青年教师由于受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以及所处社会地位与个人知识修养的作用,普遍形成了一种关心国家振兴和民族昌盛的心理,能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过程中自己的历史使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拼搏,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就是明显的体现。然而,由于青年教师的社会阅历较为贫乏,对社会了解不够,尤其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足,总是以为任教中学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他们又不善于把民族复兴与自己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对自己的份内工作显得责任感不够强。

2.主体性突出,注重个性,自由和权利。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青年们始终不甘落后,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比如,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尊与个性独立需要,求新创造需要、素质优化需要等。这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我国长期“左”倾思想及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人的个性得不到应有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一些青年教师在注重主体、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纪律,无视义务和整体的倾向。

3.理想、完美的倾向较浓。青年教师的人生经历上大多红灯少绿灯多,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参加工作都是褒扬大大多于贬斥,羡慕多于蔑视。于是,他们逐渐产生了一种“屏蔽”的心理,即对自己的评价高,忽视个人的不足,追求完美的心理明显。他们习惯于用理想的尺度衡量现实,考虑客观情况较少。这样,他们的精神需要多少都带有一些主观、理想的色彩,尤其不善于将社会的要求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一旦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怨天尤人,行为的积极性就会下降。

4.积极的进取心与消极的名利心并存。青年教师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我国宏伟而艰巨的目标激励他们为之奋斗,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激发了他们强烈而持久的进取心,他们渴望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以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教师也易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进取心扭曲为名利心,甚至出现个人主义,导致他们敬业精神的下降。

青年教师精神需要优化的若干对策

从青年教师精神需要现状的分析来看,它不仅是满足与否的问题,更是进一步优化的问题,而后者的作用和意义更大。着眼于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发展,对青年教师的塑造必须立足于其最高境界,促使其全面发展。因为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不仅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客观要求,忽视了这一高起点,就忽视了青年教师塑造的内驱力,显然不会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1.加强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社会责任感。目前,青年教师思维上的一个突出倾向是往往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视野比较狭小,考虑个人的利益多,对自身的社会职责考虑较少。他们普遍的观点是,做一名中学老师没有什么前途,也实现不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这是比较危险的。因为青年教师精神需要的效价虽高,但如果满足的条件不充分,就容易使他们放弃努力,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后果。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认为,过去的时代,人们的职业精神源于“天职感”,而在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中,职业精神则源于“志业感”,即从事工作所获得的不仅是物质、货币、名誉这些外在报酬,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实现。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仅是一味地满足青年教师的精神需要还是不够的,必须优化其精神需要,具体就是要将正确的社会需要转化为他们的精神需要,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精神需要。当务之急,我们要加强青年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将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

2. 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青年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将青年教師的积极性引导到育人上,这是其精神需要优化的重要方向。第一是民主环境。我们不仅要注重维护和加强青年教师个人认识的独立性,给他们充分表达不同思想观点的自由,鼓励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更要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强化其自尊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使其充分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荣誉感。第二是工作环境。一是要明确责任,使每个青年教师认识并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激发他们为完成任务而努力工作,以满足其成就感;二是增强工作的内在意义和挑战性,使他们感到工作的兴趣和吸引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具有自我实现感;三是让每个青年教师将个人事业的发展与单位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激发其内在动力。第三是物质环境。时下,青年教师的待遇仍不高,同时,他们在生活上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也较多,这易使其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的下降。事实上,一个人选择教师职业,不管他个人有着什么样兴趣与爱好,其前提都必须是社会对教师的认可与保障。我们应注重青年教师实际困难的解决,使这一职业切实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强大推动力。第四是情感环境。青年教师是十分重视情感因素的,他们不仅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爱,同样自己也特别渴望来自他人,尤其是学校领导的关怀,领导的关怀会像雨露一样渗透到他们的心田,化作其工作的内在动力。假如一个青年教师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将导致其人性的萎缩,其积极的情感也不可能产生。对此,学校各级人员,尤其是学校领导要注重情感投入,充分地关心、尊重、体谅他们。

3. 强化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智慧水平。智慧水平的提高是青年教师精神需要优化的必要保证,通过对青年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必将导致他们需要层次和追求目标的提高,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和远大目标的实现往往又会促使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从实际情况来看,青年教师培训的重点应是以下三个:第一,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学科不断的出现,而且知识也不再是青年教师的专利,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更多表现在能有效地为学生的成才和成人提供指导上。一个处于无知状态下的青年教师既不可能产生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更不可能为实现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去努力工作。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青年教师看待问题往往是直线式思维,他们能够根据变化着的客观现实迅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突破思维的封闭性;但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又易走极端,看问题、事物易犯主观性、片面性的错误,这说明他们辨证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青年教师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才能高瞻远瞩,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处理好各种关系,顺利地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第三,青年教师的心理素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社会的竞争,面对个人得失、进退的取舍等诸多的困惑、苦恼、压力、焦虑和担忧,不少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滑坡,并进一步导致他们人格扭曲。我们要强化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教育,重点是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健康人格。

4. 加强引导,提升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能力。一般来说,文化知识与品格的纯洁和高尚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经过一个反复实践和艰苦磨炼的过程,其思想境界才能达到较高的程度。从实际情况来看,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并注重修养能力的提高是青年教师精神需要优化的基本途径。因为只有全身心地投入于教育实践中,青年教师才能逐渐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意义,体会到教书的乐趣,满足各种各样精神需要,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 从而自觉地克服困难并锻炼作出抉择的毅力。由于教育劳动涉及到青年教师的个人利益,学生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虽然它们本质上并不对立,但假如青年教师处理不好这些利益关系,就可能引起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引导青年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升他们的自我修养的能力,使其能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特别是当个人利益与学生利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能自觉地把社会利益、学生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5. 建章立制,规范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就全体青年教师而言,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自律的自觉性。从青年教师的实際情况来看,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形也不少见,其中的一些突出表现在:以职谋私,如乱收费,占有学生用品、材料等;有失公正,如亲近成绩好的学生,疏远成绩不好的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表现在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马虎,补课收费等等。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除了培养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还应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青年教师的职业行为,使其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这是其精神需要得到优化的制度保证。

(作者单位:江西景德镇高专

9.论长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篇九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一百年来,我们经历了漫长的抗战岁月,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在一代又一代人民的努力奋斗,才迎来了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是由一代又一代的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而当代青年,更应该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观,在新时代为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发展越来越迅速,人民生活也越来越好,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丰富,各种文化产业也应时而生。一方面自媒体的发展、大荧幕的兴盛,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另一方面,各种明星选秀、综艺,互联网的门槛太低以及娱乐圈发展太快导致了一些畸形文化的产生,比如,追星文化。许多追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畸形的娱乐圈影响下,在网上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对国家进行抹黑,更有甚的,在现实做出了伤害自身以及他人的违背道德的行为。

近日,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了一个“追星倒牛奶”事件,在一些选秀成团真人秀节目中,票数最高的几位选手可以“成团出道”,如果粉丝们想为喜欢的选手打榜投票,就要买与节目联名的品牌饮料,取得留在瓶盖内侧的二维码或者包装箱里的刮刮卡。一些粉丝为打榜投票疯狂购买牛奶,将牛奶瓶盖取走之后就把牛奶倒入沟渠中,这种丧心病狂的追星行为,铺张浪费。中国能走到今天来之不易,我们经历过长征,经历过十年文革,那时候的中国,温饱都成问题,直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吃不上饭念不上书,更别说喝牛奶了。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不应该沉溺在选秀节目包装出来的明星光环之下,不应该受饭圈畸形文化影响。我们该心疼的,不是那些卖惨的选秀明星,而是我们勇敢的消防战士,英勇的边防战士,他们中大多数,都还很年轻,其中不乏00后,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安心地念书,在课余时间还能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和喜爱的电视明星,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根本就不能够有现在的生活,更遑论追星?!我们该崇拜的,也不是明星,而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烈士,是他们,用他们的鲜血,铺成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向红军长征战士学习。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两万五千里长征,就是一群年轻干部,带着一群孩子来完成的。长征途中,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仅只有25岁,而红军战士的平均年龄,还不足20岁。采访过红军的美国记者斯诺感叹:“长征是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级远征,然而这样的创举,其实是一群年轻人走出来的。”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转战了14个省份,渡过了24条大江大河,翻越了5座高海拔大雪山,趟过了600里沼泽草地,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进行了600多场战斗,平均每天一场遭遇战。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其精神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疆域、跨越种族,震撼心灵。其中孕育出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更是激励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难道,不比那些明星更值得我们去崇拜、去学习吗,这难道不比选秀包装的故事更燃吗?!

从中共一大的召开,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再到如今的大国崛起,都证实了两个道理。第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所以我们广大青年,要志存高远,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第二,个人理想与伟大的时代,是相互塑造、相互成就的。一个人只有当他把他的理想,跟国家及民族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最有力量。

我们青年人,只有把个人追求放在远大抱负中,只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更容易取得人生的成功。

10.青年学生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篇十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胜利闭幕了,胡锦涛主席在此次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大会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新时代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我们一定要承前启后,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刻理解十八大精神内涵,做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关键字:十八大 思想教育 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上好思想政治课,吸收其精神内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就要把握好思想教育,理解好科学发展观。

一、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就要把握好思想教育,努力提升自身质量。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这要求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开阔视野,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构建创新体系,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跟多的优秀成果;

1.2、我们要继承高校的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认真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我们要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加强和改进思想,我们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二、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

2.1、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我们是由此将人生之帆驶进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太平海还是被卷入危机四起的旋涡,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

2.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我,这不仅仅是体现在完善知识结构上,还要求我们要拥有健全的人格。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并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所以,我们都要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2.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我们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十八大精神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人民愿望的充分体现,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论述,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青年学生要把思想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坚持改革创新、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提升自身质量,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乘胜前进、奋勇争先,不断夺取更加辉煌的成绩

11.青年文明号精神 篇十一

“星期日下午他们在莱斯特广场碰头。他们上次差不多说好了去看电影,但是作为诗人,他们有责任最充分地生活,因此他们回到她在高尔街的房间,在那儿她允许他给她脱衣服。他对她赤裸的身体的匀称的线条和象牙般白皙的皮肤感到十分惊异。他心里在想,所有的英国女人脱去衣服都这么美丽吗?

他们赤裸着拥抱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没有热情;而且很明显,热情也不会再增加了。最后女孩退缩了,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推开了他的手,默默地摇了摇头。

他可以努力说服她,诱惑她;甚至还可能成功。但是他缺乏这样做的勇气。毕竟,她不只是一个具有女人的直觉的女子,而且还是一个艺术家。他要把她吸引进去的不是真货———她肯定知道这一点。”

库切在他的小说《青春》里,写下了以上这个片段。

《青春》并不是一本“好读”的小说,我读了一个多月,才读到一半不到。它实在不怎么吸引人,散漫的独语式的叙述,似乎也只适合随手拾起,漫不经心地读上三两页。然而今夜,当我发誓将它速读掉(这完全出自我根深蒂固的读书劣习———只要开读,怎么厌倦,也得读完方可了事。况且,对于库切这样的作家,既往对之建立起来的信任,也会敦促我至少读完他的每一个字),却遇到了这个片段。它让我从床上爬了起来,开始弄另一件同样勉为其难的事。

这件事就是写序。应承下这件事,本来就愚蠢至极———我居然答应给人写序!看来不是老得可以,就是病得不浅。

即便我将这个差事视为“老态与病情”,但收到这套书的电子稿,还是被它的总标题吓到了———兰州“青年患者”系列丛书诗集。怎么个意思呢?我第一个反应便是,打电话过去,给丛书的策划者以“委婉的建议”和“善意的暗示”:斟酌下,用这么个名儿,你们确定吗?嗯?真的确定吗?对方答复得毫不含糊:确定,就它了。

这个被冠以“兰州‘青年患者’系列丛书诗集”的文件夹便撂在了我电脑的桌面上。它挺困扰我的,一撂月余,每次打开电脑,就会令我有那么一点儿不忿。不忿什么呢?也说不出,总之就是有点儿不高兴,甚至还有点儿厌倦。

让我们来看看《青春》的这个片段。概括一下:男主人公结识了新的女伴,原本要去看电影,结果去了房间,最终,什么也没发生。需要交代的是,这位男主人公是一位自诩为诗人的青年。而让原本“看电影”这个计划改弦更张的根本原因,便是“作为诗人,他们有责任最充分地生活”。那么,什么才是“作为诗人有责任充分地生活”的那种生活?那种生活如何“充分”?诗人又何来如此之责任?在这儿,我不辨析,也不企图和没兴趣辨析。我只知道,令我从勉为其难地阅读,辗转到勉为其难地“作序”,只是因为了小说中“诗人”这个词的出现。这两个“勉为其难”被“诗人”捆绑到了一块儿,意味也就出来了那么一点儿。

“他们赤裸着拥抱在一起,但是他们之间没有热情;而且很明显,热情也不会再增加了。”这都是什么事儿?两个青年,赤裸着拥抱在一起,但是彼此之间并无热情,而且———很明显,热情也不会再增加。这不对啊,到底哪儿出了问题,水到渠成的事情,怎么却弄成了难以为继?如此情景,对这样一对儿青年,你当然尽可以武断地将之称为“青年患者”。没错,就是两个病人。令我更加着迷、并最终促使我翻身而起的,是最后的这个句子:

他要把她吸引进去的不是真货———她肯定知道这一点。

这挺让人伤感的。青年男诗人止步于自己的虚弱,他知道,而且也知道她知道,自己用来引诱对方去过“充分生活”的那个口实,“不是真货”。作为一个诗人,他没本钱,或者起码本钱不够。

我觉得,这个小说的片段,几可用来反射“兰州‘青年患者’系列丛书诗集”这个名堂。如果你从这对儿镜像中读出了反讽,我希望你还读出了忧愁;如果你从这对儿镜像中读出了病象,我希望你还读出了健康。重要的是,其实我只想让你读出青春之无辜,诗人之彷徨。

名堂归名堂,诗歌归诗歌。十二位年轻的兰州诗人,以“青年患者”自居,看看他们如何自述病情:

每周去黄河船上酒吧聚会,搂着的姑娘都面孔陌生

吃大肉,喝大酒。日落而居

当然也听不到夜里的灯红酒绿

我喝下的是,喝醉我的酒

嗜酒如命还要抽大量的烟

几十度的烧酒

那一天我和朋友喝酒喝得一塌糊涂

今夜,我取下酒中的佳酿

在酒吧的橱窗下兴奋地谈论着那些绅士们的私生活

它们不过是吞食生命的咖啡红酒

这十句,出自十位患者的自述,病症整齐划一—“酒”(兄弟们各自认领自己的金句吧)。没跟酒扯上关系的那二位,恭喜你们,还病得不重,或者得安慰你们———你们还不够“诗人”。

病得如此雷同,简直是对万千病象的侮辱;而病得如此默契,谁又能说不是团伙的温暖?病便病吧,酒便酒,患者们就别琢磨怎么患了个流行性感冒。因为,这只能归咎于———空气,传统,青春,乃至某一部分“诗歌病”的规律性的本质。

十二位兄弟,贸然给你们作序,算是诸位对我的抬爱,也算是诸位对我的陷害。既然青春,既然患者,那便也无妨姑且用酒来“最充分地生活”,那个“货真价实”的明天,没准就在今夜的宿醉之后。我跟你们同在。在兰州,在“不充分的生活里”,在“非货真价实”的自我怀疑中。我也是个患者。你们谁又能说,得病只是青年的专属?

而———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

二、面向“读者”和“作者”的小说

由于促发我写出了一则序言,对于《青春》的阅读,便陡然变得饶有兴味了。

这也是阅读能够带给我们诸般可能的又一个例证———每一次阅读,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暗线”将你与文本维系到一起。你从一己的心境、动机、甚或“功利”的目的出发,阅读就成为了一件为我所用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本身,可能就成为了一次“创作”。

nlc202309040105

作为一个小说家,库切基本上能算作纳博科夫式的那类“文体家”,他的每一部作品,在形式上都有着显明的意图,他不重复自己,至少,不在形式上重复自己。

《青春》大约可以算作一部自传体小说。如果库切完全用第一人称来写这部作品,那么,它是否可以被称为“小说”,都是值得商榷的。作品里的主人公,年龄、履历,都与库切本人高度吻合。好在,他至少还给主人公取了一个名字,这令《青春》起码披上了“虚构”的外衣。除了片段式地记录了一个文学青年的“边缘人生”(在这一点上,它是有主旨的),作品几无贯穿性的情节。当然,是否必须有一个贯穿性的情节,这一点,并不足以成为判断“小说”的准则,但是,基于大部分读者在阅读“小说”时的潜在诉求,有没有一个贯穿性的情节作为阅读时的驱动,我认为还是有些必要的。

这就有关我们写作时的动机和自我期许了。我们必须承认,至少有这样两种“小说”的存在:一种朝向“读者”,一种朝向“作者”。这种划分,当然会失之片面。面对作品,除了作者本人,谁又能不是“读者”呢?但是且慢,如果我们稍微深入一些去辨析,或者,即便作者本人,也是自己作品的“读者”;如果还要推演下去,将每一个“读者”都视为“作者”,也不是完全说不过去。但我不想将事情搞得太过复杂。

我想,我在此划分出的小说面向的“读者”,大约可以这样来描述———他们读一部小说,首先怀有一份对于故事的盼望,情节的连贯与逻辑性,能够部分地满足他们的阅读期待,他们需要被故事本身说服和打动,需要某种物理性的“真实”来映照自己“生活性”的感受;而小说面向的“作者”,则是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读一部小说,很难归纳出某种盼望,有时候,毋宁说他们对于阅读这个行为本身几无盼望,他们就像一个人无意中瞥了一眼镜子,那镜子中呈现出的物象,以一种幻觉式的“真实”,照亮了他们“存在性”的感受。

这两者当然不会那么泾渭分明,但有时候如果不“简单粗暴”一些,我们可能便难以说事。

对于小说艺术的体认,至少我在目前这个阶段是不赞成过度驱散“读者”的。那样,未免会令这门艺术显得过于傲慢,而傲慢会带来什么后果,谁都会猜测出个八九不离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大愿意将《青春》视为一部好小说。

可是作为一个读者,我的自我判断是,我是这部小说所朝向的那部分“作者”之一。这并不完全是在说我本人便是一个小说家,而是在说:当我阅读这样的小说时,有一种内在的、感同身受的、仿佛是在自我沉吟般的“创作”之感。从形式上,库切本来就是在描述一个文学青年的苦闷,主人公的气质似乎也与曾经的我暗合———都是那种举棋不定与优柔寡断,在各种微妙的扯动中一天天过着“春梦了无痕”的青春人生。但仅限于此,还并不足以完全令我生出“作者”之情,证据是,我极有可能也会从《红楼梦》中的焦大和《水浒传》中的李逵身上,读出某种近似的况味。

显然,作为“作者”的我,在阅读小说时,绝非是在照搬和复制小说中的生活经验,我并不想、起码并不十分想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肉身翻版;小说中的青年诗人与焦大、李逵在我而言,可能并无二致,因为,他们投注在我阅读中的、给我形成某种阅读趣味的,差强人意,或者可以被称之为———精神生活。

关于精神生活,《青春》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他猜想阅读室还有别的和他一样孤独的常客,比如一个脸上有麻点的印度男人,身上发出疖子和长时间未换的绷带的气味。每次他去卫生间,那个印度人似乎都跟着他,几乎就要说话,但还是没能开口。

终于有一天,当他们并排站在洗脸池前的时候,那个男人开口了。他是国王大学的吗?他拘谨地问道。不是,他答道,是开普敦大学的。那人问他,愿意去喝茶吗?

他们一起在茶室坐了下来,那人开始大谈自己的研究,是关于寰球剧院观众的社会成分结构的。尽管他并不特别感兴趣,还是在尽力注意听。

精神生活,他暗自想道,我们为之献身的是否就是这个?我以及在大英博物馆深处的这些孤独的流浪者,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报答吗?我们的孤独感会消失吗,还是说精神生活就是它本身的报答?”

这是身在大英博物馆阅读室里时,青年诗人对于自己的诘问。我猜,在没有和这位大谈剧院中观众社会成分结构的印度老兄交谈之前,对于“精神生活”,青年诗人还是颇为珍重的,并且,他还暗中希望吾道不孤,必定会有与自己怀有同样趣味的人。然而,事实不大不小地教育了他,库切甚至“恶意”地给出了这样一个“同类”的形象:身上发出疖子和长时间未换的绷带的气味。这个同类所敝帚自珍的“精神生活”,青年诗人“并不特别感兴趣”,我想,当他“还是在尽力注意听”的时候,某种“厌倦”之情已经难以觉察地笼罩了他。

毋宁说,这种“厌倦”之情,已经开始挫伤他。一场精神上的“事故”由此发生了,否则,他不会暗自质疑自己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必定让他感到自己付出了代价,可能那就是“孤独”,所以,他才会想象一个所谓的报答;实质上,他是渴望摆脱孤独的,所以他才想象有一天这孤独的消失;但当这样的憧憬在“同类”面前受挫时,他开始再一次给自己寻找意义,将这孤独的代价本身,猜测为一份褒赏。

回到小说本身。当小说过度驱散“读者”之时,会不会像一个“大谈剧院中观众社会成分结构”的印度老兄?当一种“精神生活”除了以“孤独”作为自己的报答之时,小说还能不能在朝向“作者”的那一面,站稳自己矜重的脚跟?

我想,“读者”或许并不需要纠结这样的问题,他们只需将手里的小说扔掉,就像遇到一个“身上发出疖子和长时间未换的绷带的气味”的人时,绕行即可;而“作者”,却要在这样尴尬甚至严峻的对峙中,展开自我的怀疑,解决那种多少有些令人恶心的、自我的———厌倦。

三、厌倦之情和羞耻之心

没错,就是厌倦。

阅读《青春》时,正是因为捕捉到了这种情绪,才促发我写出了那个勉为其难的序言。当我开列出以“患者”自居的青年诗人们的“病症”时,我很难说得清楚,自己是否也怀有了某种“恶意”。沉溺酒精跟游荡在大英博物馆阅读室,差不多就是同一种“病症”,这都被患者们冠以了“精神生活”。可是,面对“精神生活”以外的世界,除了将“孤独”上升为一个自我的奖励,患者们也极为可能要面对如此严厉的遭际———你甚至没法指望享用一个唾手可得的姑娘,因为一个青春的肉体,便能令你感到自己“不是真货”。

nlc202309040106

怎么办?不知道。

我断非是在贬斥“青年患者”与“精神生活”,当我也将自己视为小说朝向的那部分“作者”之时,实际上我已经认领了自己作为一个“患者”的病历。我只是想唤起自己的某种警惕,因为我不想止步在一个年轻姑娘的面前。

在《青春》中,年轻诗人如此憧憬:

“他的希望是,从他活动于其中的没有特点的人群中会出现一个回应他眼神的女人,一句话不说地悄然来到他的身旁,和他一起回到他的卧室兼起居室(仍然一句话不说———他们说的第一个字能够是什么呢?———无法想象),和他做爱,消失在黑夜之中,第二天夜晚重又出现(他会坐在那儿看书,会传来一声敲门声),再次拥抱他,在钟敲十二点的时候再次消失,如此等等,从而改变他的生活,释放出涌泉般的禁锢在心的、按里尔克的《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的模式创作的诗歌。”

我想,这番《聊斋》式的、千古“精神生活”者的美梦,必定也是我为之作序的那十二位兄弟的心声。可是,稍微客观一些,稍微自知一些,你就会明白,凭什么,那个女人就会“一句话不说”地光顾你,在你那简陋的“卧室兼起居室”的环境下鬼狐一般地抚慰你———而你热衷地还是什么以此释放出自己写出诗歌的灵感。

这不但欺人,更是自欺。于是,也难免自认“不是真货”。

《青春》中的主人公想象自己在申领一个“难民”身份时,将会面对的困局:

“他不是难民;更确切地说,他就是声称自己是难民,在民政部那里也不会有一点用处。谁在迫害你?民政部会问。你要逃离的是什么?逃离厌倦,他会回答。逃离庸俗的市侩作风。逃离道德生活的萎缩。逃离耻辱。这样的辩护对他会起什么作用?”

那么,“患者”们不妨一同先来回答这些问题:谁在迫害你?你要逃离的是什么?当大家都做着《聊斋》之梦时,最终怎么会不导向“厌倦”呢?你做的这个梦,本身不就充满了市侩作风吗?你之憧憬,本身不就是有违“道德生活”的吗(或者,你自有你的一套道德生活的准则———这实在难以令人启齿)?好在,你还知道———耻辱。这样的辩护当然起不到什么作用,“民政部”的老爷们要是被你说服,那就实在是失职。

当我们以“患者”自认时,民政部原来并不会法外施恩,给予你一个“难民”的身份。于是“优待”无从谈起,那就像《聊斋》中的鬼狐一般,差不多只能是一桩春梦。

挺残酷的。

好在对于这一切,库切冠以了“青春”之名,我的那十二位兄弟,也是在“青年患者”的名堂下展开了自己的诗句。于是一切便堪可原谅———起码堪可自我饶恕。青春无疑是一面挡箭牌,是庇护所和防弹背心,以青春之名,过一种无力的、矫饰的、连“难民”待遇都无可谋求的生活,恰是一桩美事。享有青春,你便可以允许自己投身的运动,是一个“害怕第一流球队的运动,是失败者的运动”。

在这个意义上,《青春》当然又是一部好小说了。至少,库切在这部小说中,敏锐地将自己笔下的人物卡在了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他宁愿是个坏人而不愿做个乏味的人,但他不敬重一个宁愿是个坏人而不愿做个乏味之人的人,也不敬重能够把他的两难境地用语言利落地表达出来的那种聪明。”这种自觉,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羞耻之心,有了这颗羞耻之心,或可让我们抵御青春那令人厌倦的一面,或可令我们最终生出与“一流球队”角逐的雄心,或可当我们面对一个姑娘时,觉得自己货真价实,或可能够令我们骄傲地自我授予“难民”。

反正,青春之后的库切写出了《耻》。

好在,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犹未病也。

12.青年文明号精神 篇十二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解读

雷锋作为一名普通士兵, 用自己极为平凡的言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关爱国家、集体和他人, 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 却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雷锋事迹所彰显出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的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不仅是雷锋和雷锋式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 也是爱祖国、爱党爱社会主义, 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以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构建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关系的精神标高和象征。

尽管每个人对雷锋精神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有感于其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 有感于其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 有感于其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有感于其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但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的政治立场:一心向着党, 向着社会主义。

二是崇高的无产阶级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无私奉献。

三是爱岗敬业态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甘当革命的“螺丝钉”。

四是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

五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雷锋精神因其无私和伟大、平凡和一贯而具有强大旺盛的生命力。雷锋精神不是源于自然, 而源于其历史的客观必然。雷锋精神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 又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 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二、雷锋精神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雷锋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激励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尤其是在面对道德危机的今天, 雷锋精神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喜忧参半, 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奉献精神不足、职业道德缺失、艰苦奋斗意识淡化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因而, 弘扬雷锋精神对此更具针对性。

一是坚定的政治立场教育。理想信念是引导人们行动的航标, 而面对社会主义事业崭新而复杂的局面, 部分青年学生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 漠视民族精神, 思想空虚、意志消沉, 没有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倾向日益明显。而雷锋精神中坚定的政治立场正是青年学生的极好教材, 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二是崇高的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常被称为“抱大的一代”的90后青年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 “个人中心”等个人主义倾向日益加重, 层层的“呵护”又助长了其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而雷锋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正是青年学生极好的教育课, 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三是职业道德教育。部分青年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存在问题, 缺乏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 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期望值把握不准。而且专业思想不够牢固, 在工作中过于在意环境的优劣和工资的高低, 怕脏怕苦怕累, 改行跳槽的现象屡屡发生。雷锋精神中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态度正是为这样的青年人开出的一剂对症“良方”, 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四是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一些90后的青年学生消费欲望极度膨胀, 盲目攀比, 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甚至是不屑于勤俭节约, 价值观念扭曲、错位。不少学生缺乏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的“钉子”精神, 意志力薄弱, 知难而退, 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明显不足。而雷锋精神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正是针对这一情况的最好教员, 也是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之需。

三、弘扬雷锋精神,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感召价值。它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必定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笔者认为对当代青年学生进行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教育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以宣传雷锋精神为理论基础。教育青年学生发扬雷锋精神的前提, 是要使其全方面深层次的认识雷锋精神。可根据不同情况, 通过课堂教学、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和形式展开。

二是以讲述雷锋事迹为精神动力。教育青年学生发扬雷锋精神的动力, 是来自雷锋事迹对青年学生的感染。这些事迹既能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也能激发他们将发扬雷锋精神内化为自觉行动, 鞭策自己努力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三是以社会实践为内化途径。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形式, 或是以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形式等为载体的最为生动具体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能使青年学生通过亲身投入来更好地学习和更深地体味雷锋精神, 从而逐渐内化为坚定的信念。

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一定要落实到具体工作和学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 应从自身做起, 从现在做起, 为民族和国家不懈奋斗。

摘要: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弘扬蕴涵着丰富内涵的雷锋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雷锋精神的内涵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探讨了通过弘扬雷锋精神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以期最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雷锋精神,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宋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创新[J].高教探索, 2008, (4) .

13.让延安精神在青年中燃烧绽放 篇十三

近日来,“延安精神永放光茫”大型展览反响强烈。展览现场一幅幅反映当年峥嵘岁月发黄的旧照片,一件件当年革命者使用过的简陋器具,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充满着昂扬斗志和革命激情的火热年代。参观者中,既有曾经亲历历史的延安老战士,也有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青少年。老年人睹物思情,因为昔日重现而感动,青年人则在对当年艰苦条件下革命先烈的追慕和敬仰中完成了自己灵魂的涤荡与精神的洗礼。

其实,延安精神展给今天的年轻人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非偶然,因为延安精神的孕育与形成就与中华热血青年的爱国壮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60多年前,就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延安,作为党中央所在地,作为民族解放的希望之源,成为全国有志青年心中的圣地。那里吃小米,住窑洞,穿粗布衣服,尽管物质生活极为困窘,但依然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舍弃舒适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投奔延安。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写出了震动整个西方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他把延安精神称为伟大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正是这种“东方魔力”改变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也感动了国统区甚至敌战区的青年,激励着他们到延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就是其中的一位。1947 1

年,出身于官宦富裕家庭的王光美从辅仁大学研究生部毕业后,放弃了去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原子物理学博士的大好前程,毅然奔赴延安,投身于革命事业,延安及延安精神在当时青年人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应该说,延安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作风基础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的有志青年中产生了极强的向心力和感召力。而对于新世纪的青年一代来说,他们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学习状况和现实挑战都与延安时期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延安精神那种穿越时空的恢宏力量依然能够在当代青年的身上清晰地感受到。延安精神并没有在时过境迁之后失去意义,反而在新时期勃发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延安精神在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容之后,在当代青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与当年革命青年投奔延安相比,今天也有很多年轻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共青团等青年组织的引导下,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加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甘当一名普通志愿者,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旨趣以及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正是延安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的集中体现。“人总会被氧化,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如果是我,那么我选择燃烧!”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褚如辉如是说。这一掷地有

声的青春誓言说明,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的延安精神并没有在当代青年中失传。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庸俗的物欲面前,青年群体中的一部分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矮化”现象。他们耽于逸乐,崇尚奢靡,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在光怪陆离的诱惑面前,陷入了思想的旋涡并迷失了方向。他们没有前人的理想追求,没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甚至被人称为所谓“贫血”“缺钙”的一代。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此,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当部分青年在失去了理想追求,精神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高扬理想主义和现实情怀的延安精神必将成为新世纪青年强大的精神支柱,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当代青年更需要延安精神。

6月30日,原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逄先知做客央视国际论坛,在线阐释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在新时代的伟大意义。在逄先知与网友交流的过程中,被谈到最多的就是延安精神在青少年中传承弘扬问题。逄先知告诫说:“年轻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你们肩负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到底的历

史重任,在年轻的心灵中注入延安精神,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最近陕西省委宣传部和中共延安市委按照中宣部的要求举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正可谓适逢其时,给生活在E时代的青年人感受延安精神、实践延安精神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上一篇:简历需切中要点下一篇: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