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册

2024-07-31

初一语文上册(精选14篇)

1.初一语文上册 篇一

七年级《数学报》第一期,有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过去,美国举办“全国数学水平考试”,有83万中学生参加。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它们的边长相同。问他们重叠一面后露出多少面。标准答案是七个面,因为两个锥分开有4.5=9个面。当他重叠一张脸时,两张脸被盖住了,所以答案是七张脸。然而,17岁的中学生丹尼尔给出了5个答案,当然,评论者认为他错了。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丹尼尔回家的时候做了个模型。当他把模型交给老师时,老师不得不承认丹尼尔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从上面似乎可以知道有两个标准答案:第一,有七个原标准答案。第二,大牛有五个答案。回家也做了两个模型。经过推演,我发现只要在特殊情况下,三棱锥和四棱锥的边是一样的,当三棱锥和四棱锥的边拼接在一起时,不仅连一个面都被覆盖,而且两对两个面重合成一个面。所以应该是9-2-2=5(件)

新问题又来了。根据以上推导,正三棱锥和正四棱锥的边拼接后不能有7个面,即原标准答案有误。我仔细阅读阅读题,发现以下三点构成特例:

1.规则四棱锥

2.它们的边长相等(即底边和侧边相等,与前一个形成特殊的正四棱锥和正三棱锥)

3.侧面(有限安装模式)

只要上面有三分,就一定有五分,不是七分。

好像真的是“论文总会觉得浅薄,你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去实践”!

2.初一语文上册 篇二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语文课的朗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相对比较弱一些, 可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要强得多, 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 却很热衷于朗读, 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因此, 初一的语文教学, 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 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 既能受到熏陶感染, 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 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 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那么, 在实际的朗读教学中,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 教师要正确对待朗读, 做好朗读示范。我们要改变朗读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 扫清老式的满堂灌的教法, 充分认识朗读的效能, 真正把朗读放到课堂教学应处的位置上来。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 学生朗读课文时, 教师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 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 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 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教师要把朗读当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 学生朗读时, 教师应专心地听, 朗读之后, 要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总结。同时,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注意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 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老教师, 要尽快杜绝用方言进行朗读, 可想而知, 教师的朗读水平很低, 他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又会如何?

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 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 对不同的课文, 朗读时的轻读 (~) 、重音 (·) 、停顿 (较长“/”、较短“//”、更短“///”) 、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 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技巧。

如朗读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按音节划分节奏的方法朗读, 还可按意义单位划分节奏, 读作“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因此, 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 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 强些。读出重音有时能起分词义的作用, 如“过年”与“过年”, 前者是“明年”之意, 后者是“过新年”之意。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音节读重音, 表示这个音节是主要字眼儿。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 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了, 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 我的母亲, 我的妻子和儿子”。

朗读课文, 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 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 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诚然, 朗读的要领、技巧是很多的, 如第一册第十七课的课后练习五还重点分析了朗读一段课文的重音、轻读、小停、拖音及其所产生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能读好停顿、重音、轻读、拖音、语调, 且掌握好速度 (广播速度每分钟200字) 、富有节奏感, 那么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观点主张、情调韵味, 就能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把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 通过朗读触摸心灵, 引起共鸣, 排除学生与课文之间的隔阂, 达到身临其境、忘我的境界。这样便自然地避免了课堂上那些不必要的枯燥无味的满堂灌,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充分调动学生乐学的积极性, 发挥了朗读教学的应有效能。

再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 循序渐进, 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 即阶段性, 对学生来说, 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 较高要求———顺畅朗读, 最高———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 表情达意→速度适中, 完美和谐→领会主旨。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 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3.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谈 篇三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 方法指导

初一是学生形成基本学习技能的敏感期。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努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是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包括朗读和默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那么,怎样培养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1.独立阅读

叶圣陶强调“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力”,教会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从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到全面感知、到质疑问难、到领悟欣赏,都应尽可能独立地去完成。

2.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留心文中词语的搭配、语言的运用,留心作者观点的表述、文章结构的安排、写作上的特点等,圈点、批画说得好的和有疑问的地方。读后,再将好词好句、精彩语段摘录下来,将心得体会叙写出来,做成读书笔记。

3.读思结合

有所读有所思,有所见解有所启发,是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评价赏析作品则是达成目的的桥梁和手段。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二、重视阅读心理

1.培养有意阅读习惯

有意阅读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的质疑、积累和思考意识。在孩子迈向有意阅读的第一步时,教师需要重视与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阅读目标,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2.让阅读成为自觉需要

一般来说,知识越丰富、阅历越广的人,就越能在阅读中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取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更要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远、更广的世界,应当引导他们逐渐接触人文、历史、科技、时事、生活、风俗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阅读是一种载体,是我们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门径,使阅读逐渐成为一种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自觉需要。只有让阅读成为自觉的需要,将自己的求知欲与人生、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益处。

三、指导阅读方法

从入学一开始教师就应依据教材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指导阅读的方法。

1.朗读指导

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实践证明,诵读延续了小学学习中读的习惯,缓解了学生对刚刚接触初中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学习亲近感,加强诵读,适时启发,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领悟到文章的丰富内涵,还能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收获到阅读的快乐。

2.精读指导

精读就是深入挖掘文章的精髓。针对初一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可以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地加以方法指导。精读法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初读文章,整体感知写什么;再读文章,揣摩体味为何写;最后读深层挖掘文章的内涵——作者的写作目的。

3.速度训练

阅读方式不同,阅读速度也有不同要求。略读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精读则是针对确定了重要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默读习惯的养成可以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训练速度的方法各异,笔者认为值得推广的有限时限量速读法和提纲挈领速读法。

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施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教学的耐心和教育创造,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养成习惯、形成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CarolMarraPelletier,李庆,孙麒.成功教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初一上册语文作文 篇四

可能是因为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吧。我特别喜欢语文。数学好的父亲看到我对语文那么着迷,很担心,怕我耽误了其他科目的课。于是父亲决定用他的“绝招”来改变我。我妈看到了,赶紧摇头说不可能。但是,固执的父亲居然和她打赌,说我妈真的很无奈,不得不同意。

于是父亲开始捉弄我。第一,爸爸给我买了一大摞数学资料书,什么《数学的乐趣》?《生活与数学》等。都搬回家了。我一看就懵了,抱怨道:“要不你给我买中文资料,作文本也行。”爸爸马上和蔼地说:“数学比语文好得多,生活离不开数学。”“那生活离不开语文,”我皱着眉头,小嘴说。“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语文,不是数学。”爸爸听了这话,顿时晴转多云:“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不能光学中文,为什么总是左耳进右耳出?”我听着,不高兴地说:“为什么!你不能让我偏爱,难道你没有偏爱吗?”爸爸气得吹胡子瞪眼,但还是不肯认输。突然,他的眼睛转了过来,他想起了什么。他看到我时并不信服。所以他装作特别生气的样子,双手叉腰,双脚交叉,生气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一定要给我专心学数学,把语文暂时放在一边,等着数学考试。爸爸的姿势真的很吓人,但是我不吃那一套,我就跟着玩说:“我要去学中文。如果你再威胁我,我什么也学不会。看你怎么做。“爸爸真的很无奈,无奈之下只好跑路。我妈看到了,笑着俯下身子,我爸却撇着嘴说:“我买的数学数据又没了。”母亲笑得更厉害了。

5.初一上册语文作文 篇五

我喜欢语文,因为它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快乐和难以形容的兴奋。

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人交谈,说话,甚至骂人、劝人,都需要语言。在家里,和家人交流,语文教我们使用适当的表达技巧。比如如何机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有,在家看书看报也会用中文。在校园里,我们听校园歌曲的歌词,给老师和同学写信,给老师写感谢信,写信息,在学校的公告板上张贴通知,这些都是用中文写的。在你的学习中,看你的课本,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要想理解它,就要有条理地把它的知识点表达清楚。如果一个老师想让你理解他的讲课,他必须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可以说中文无处不在。

我非常重视语文。中国的知识,像海洋一样,可以让人生活,让人学习,让人学习,让人用尽。

我喜欢语文,它的优雅魅力,它的幽默语言,它的优美句子…

6.初一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篇六

1、备课。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先备好课,课前在重新复习一遍教案的做法,去熟悉教材,掌握教法,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能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备课。

2、上课。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材,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自我探究的学习劲头,但教师自己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时时保持以读代讲,多读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励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时不时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上课时经常让学生自主想问题,自己解答,并且让他们分组讨论交流,人人做到参与,人人思考。

3、抓基础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个班有一部分学生写字不规范,识字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为了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学扎实,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书写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有些学生对于写过几遍的字也会写错。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反复默写和抄写。又如,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对这些问题加大做题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4、认真做好转变差生工作,这个班级语文学科的学困生比较多,最严重的就是周新发、刘通池、梁伟建同学,他们自学能力极差,这学期又因各种原因缺课太多,因此,语文成绩非常差,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天都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为这些学生补课,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目前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5、教材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在本期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待于加强

2、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掌握的还是不够好,教学以传统方法为主缺少创新意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够成功。

3、对学困生的转变方法不够贴切,致使还有多名学生语文很差,还有待于继续学习。

7.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篇七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综合,素质

夸美纽斯曾说:“要去形成或培养一个人的品性和习惯, 一定要在他尚未定型、柔弱的时候去形成。”初一学生刚进入中学大门, 一切有待塑造。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 让初一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 我是这样培养初一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第一阶段为初一年级上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行为规范, 诸如工整书写的习惯、大声朗读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经常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的习惯等;第二阶段为初一下学期, 主要训练学生智能方面的习惯, 诸如课内做笔记、课外主动阅读、读书摘记、写生活随笔或写周记的习惯。

一、工整书写的习惯

2009年中考, 桂林市的中考改卷采用无纸化阅卷, 这对书写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字如其人, 从字的书写, 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态度。语文版的初一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的第一单元中有“写字———楷书与行楷”, 第四单元中有“写字———行楷字的笔画组合”, 由此我按教材来上好写字课, 严格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 做到“三个一”, 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 胸口离桌边一拳, 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还须做到“八个字”;即头正, 身直, 臂开, 足平。每周上一节写字课, 均要求用正规的硬笔书写纸来练习。在练好基本笔画后, 才让学生练习正楷字;在练习正楷字有一定基础时才引导写行楷字, 以提高书写速度;有机会时组织学生参加桂林市硬笔书法比赛, 让学生在比赛中找到成就感。

二、大声朗读的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在初一阶段要特别注重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早读课或每节语文课的开始5分钟, 老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分男女声朗读、个人领读等;学生喜欢大声朗读, 有利于老师开展课文教学, 有利于培养语感,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自习或班会课上, 可以多组织诗歌朗诵小组比赛活动, 各小组每周评比一次朗诵之星, 在比赛之中让学生找到成就感。

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初一上学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进行课前预习, 老师要布置相应的预习题, 让学生知道该查哪些生字词的注音和词义, 该思考哪些预习题, 课上用3分钟进行字音词义的抢答比赛:课后布置相应的复习题,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只有形成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 才能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上课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的习惯

初一年级, 老师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上课要勤思考、勤举手、勤做笔记, 老师精讲, 匀出时间给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探究问题, 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确课文重点难点, “学贵有疑, 大疑有大进, 小疑有小进, 不疑则不进。”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开启学生智力, 营造创新氛围,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举手质疑精神;除此, 还应培养学生快速记笔记的好习惯, 以便于课后复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五、课外阅读和边读边摘抄的习惯

语文素养的提高, 有待于平时扎实的读书基础;老师可以根据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布置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 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 一边阅读, 一边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等, 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比较厚的课外阅读摘抄本, 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初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尚不能自觉学习, 自控能力较差, 对这种智能性的习惯, 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可以采用家长签名和家长留言等方式来加以强化督促。

六、写好周记的习惯

中学课程科目多, 天天写日记很难坚持, 初一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周写一篇周记, 写周记的目的是让学生勤练笔, 勤写出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初一年级上学期周记要求写350字以上, 初一年级下学期周记要求写500字以上, 班上设立作文角, 把每周写得好的周记张贴出来, 让全班同学欣赏, 也让同学们有成就感。有机会找一些写得优秀的周记推荐到有关的报刊上发表。

8.初一语文上册 篇八

[关键词]语文;文眼;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最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字眼,这个字眼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指那些能够集中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胳的重要词句,它好比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文眼”是课文精髓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 “文眼”往往与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是一致的。但“文眼”又不能与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画等号。“文眼”可以是文章中的词语,也可以是文章的重点句子,它比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更集中,更简练,它是文章的“闪光点”,是文章的精髓。

一、捕捉“文眼”,具有三个作用

1.捕捉了“文眼”,就能把握文章的枢纽

课文《荔枝蜜》一文中,通篇是紧扣蜜蜂来写的。文章一开始写作者杨朔“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喝了荔枝蜜,就“想去看看一向太喜欢的蜜蜂”,后来,了解到“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最后,作者发出感叹:“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而且自己作梦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反复强调“蜜蜂”,并以“蜜蜂”为线索贯穿全文,是为了揭示劳动人民(蜜蜂的象征)“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这个“文眼”。可见,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枢纽。

2.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究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课文《邓稼先》一文的“文眼”是“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作者在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后,赞美了邓稼先为伟大祖国“两弹一星”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印证了“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感悟到邓稼先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3.捕捉了“文眼”,有助于理情文章的脉胳,搞清文章内在的联系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课文标题就是“文眼”,道出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质朴、欢乐的心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捕捉“文眼”,掌握五种方法

1.从文章题目本身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这种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如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其題目就是本文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课文中三次提到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对突出中心思想起到了烘托作用。

2.“文眼”在文章篇首的起始句

不少文章,尤其是一些演绎法写的议论文,在文章一开头关就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个简明、精确的主张,就是该文的“文眼”。例如,吴晗先生写的议论文《谈骨气》,文章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以此主张为内容来展开,这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文眼”。

3.从贯穿全文的字句或线索去找“文眼”

前面已经提到的散文《荔枝蜜》,是通过蜜蜂这一线索,写蜜蜂不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出最甜的生活,揭示出劳动人民也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一“文眼”。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则通过“说和做”这一线索贯穿全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

4.在文章末尾点题处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尤其是那些归纳法写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经过反复论证说明后,在文章末尾提出。这种文章最后的结束句,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驿路梨花》一文,写了哈尼族姑娘梨花为首的一群人,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文章在最后用宋朝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升华主题,这句诗就是“文眼”。古诗词中有许多以最后结句点题的,称之为“画龙点睛”之句,这就是该诗的“文眼”或又叫“诗眼”。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结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该诗的“文眼”,它揭示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凄凉的生活境遇。

5.在中心论点或结论中去找“文眼”

“文眼”既然是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的具体体现,那么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当然是“文眼”了。例如《纪念白求恩》《谈骨气》《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眼”。

9.初一语文人教版上册课件 篇九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并在大屏幕上打出歌词,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此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课文,尽量读出感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2、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

(请几位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肯定个性化的发现。这问题比较宽泛,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注童个体的体验。)

进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

(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一个环节也是探究本课语言特点的思维中国)

教师总结: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轻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笔下变得那么重要。作者从中感受到责任的重大,领悟到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内涵。(总结可以请学生做。)

三、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导入:《散步》这篇散文,浅中寓深,平中出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的眼睛把它们找出来,用心灵去体会。

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搜寻并大声优美语句,并且在书上圈圈点点,4人一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这些语言简洁、凝练、含蓄,组织得也很工整,使用了很多松散的对偶句,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美在文章多处体现了亲人间美好感情。

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每到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以上四处,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幸福、温馨的亲情,关系十分融洽。

(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这种学习活动训练进行得多了,就会使学生对“美”的感受成为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四、探究质疑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教师小结:《散步》这篇散文的美点就表现在语言美,人情美,意蕴美。

五、拓展延伸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10.初一上册语文竞赛试题 篇十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共48分,每小题2分)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瞬间shùn 忍俊不禁jīn

B、自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C、倔强juè 诱惑yòu

D、脊梁jǐ 弧线hú

2、下面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 庞然大物

B、玲珑惕透 头晕目眩

C、曲径通幽 盘虬卧龙

D、灰心丧气 巴山夜雨

3、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B、纳罕——惊奇,诧异。

C、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D、瘦骨嶙峋——形容山势险峻,陡峭。

4、《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 )

A、柯南道尔 B、笛福 C、狄更斯 D、莎士比亚

5、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宗教有关的是( )

A、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6、下列流行歌曲的歌词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村里的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小芳》)

B、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还有珠穆朗玛是最高的山坡。(《大中国》)

C、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D、放心着你的沉默,去说服明天的命运。(《牵手》)

7、从语音的角度看,下列行业标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存款强行,贷款富行。(银行)

B、建文明城市人人参与,创优美环境个个享有。(环卫)

C、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厂矿)

D、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务)

8、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9、有位美国老妇人来游仙女山,途中不慎被荆棘划破了裤脚,游兴大减,不肯继续登山,机灵的女导游笑着对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使得老妇人开怀大笑。高兴地继续跟导游登山观景了。根据当时的情景和女导游的身份,你认为她说的是下面的哪句话?( )

A、我们仙女山就是这样,荆棘多,但只要你小心点,不就不划破了吗?

B、您看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拉住您的裤子,不想让您走呢!

C、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多么热情好客,它拉住您的裤子,就是不让您走。

D、我们仙女山的荆棘就是这样,它不想让谁走,就划谁的裤子,您最好别走。

10、中国23岁以下国家足球队在雅典奥运会足球亚洲区预选赛上虽奋力拼搏,但最终失利,如果你是足球迷,要安慰、激励球员,不该说的一句是( )

A、站直了,别趴下! B、有没有下一次,心里还是没有底。

C、成也爱你,败也爱你! D、在我们心里,依然期待你真正崛起。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1—12题。

国外某城市开设了租车自驾旅游项目。驾车人发动汽车时,车内自动放音装置就会放一段录音:“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你就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60英里,请你到法庭做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100英里,请君安息吧!”

11、对当地规定的驾车最高时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30英里 B、60英里 C、80英里 D、100英里

12、若用简明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录音的内容,在说“阁下,请您”后接续正确的一项是( )

A、饱览美景 B、不要超车 C、驾车慢行 D、热爱生命

13、某中学团委准备为召开部分团员座谈会发布通知,通知正文的最后一句应写的是( )

A、恭候莅临 B、望准时出席 C、敬请届时指导 D、欢迎大家光临

14、下列诗句后面与其代表的季节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

C、柳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春)

D、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花香。(秋)

15、宋词和元曲中分别有“词牌”和“曲牌”,下列各项中属“曲牌”的是( )

A、浪淘沙 B、水调歌头 C、天净沙 D、西江月

16、下面四句诗中,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箫鼓追随春社近B、闲来垂钓碧溪上

C、沙场秋点兵 D、零丁洋里叹零丁

17、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

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18、下列人名与出处不对应的一项是( )

A、阿里巴巴——《一千零一夜》 B、犹大——《伊索寓言》

C、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灰姑娘——《格林童话》

19、下列量词中,不具有形象美的一项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

B、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C、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D、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20、下列故事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B、三气周瑜 C、桃园三结义 D、三打祝家庄

2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中包含了几种颜色( )

A、二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22、下面是有趣的成语之最,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宝贵的话——金玉良言 B、最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C、最大的被子——幕天席地 D、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23、通常人们在信尾写上“此致敬礼”,这个“此”是指( )

A、信的内容 B、写信人的谦称 C、代指后面的敬礼D、礼貌用语

24、仔细品味当代剧作家魏明伦回答别人提问时的一段话,选出对文中的四个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你问我成功的秘诀?有诀无秘,早已公开——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A、“喜新厌旧”指求创新,不守旧。

B、“得寸进尺”指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永远向更多的目标去努力。

C、“见利忘义”指只要有利可图,就发奋创作。

D、“无法无天”指艺术创造不要让条条框框束缚,要大胆突破,勇于创新

三、积累与运用(共16分)

25、按课文或提示默写(6分)

①己所不欲,

② ,禅房花木深。

③《次北固山下》抒发作者淡淡乡愁的句子是?。

26、仿写。仿照前面的句式续写。(4分)

①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撒下一粒种子,便种下一份希望;夏天是生长的季节,洒下一滴汗水,便付出一份辛劳;秋天是,

②友谊如彩绸,我们共同剪裁缝制成一件件绚丽的衣衫;友谊如花种,我们共同播撒,培育出一个个五彩的花坛;友谊如,,

27、把下面语段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写在文后的横线上。(2分)

为了推动这次公投,陈水可谓不yí余力,甚至在遭到包括岛内以及国际社会强烈qiǎn责时,他仍一意gū行,只要对陈水当局近期来的所作所为稍加了解,就不难看出其全力dōu售所谓公投的用心所在。

(节选自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28、有一个字分别和 “口、各、二、日、又、化、兄、音、具” 这些字合起来都能组成一个新字,这个字是。(2分)

29、模仿下列括号里的成语对前面数字的形象而别致的描述,在最后一个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成语以形象地描述最后一个数。(2分)

①10000 – 0 (万无一失) ②10002 = 100×100×100(千方百计)

③7÷2 (不三不四) ④1 / 100( )

四、阅读理解(共36分)

(一)

清明的心弦

王蒙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净,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地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呢?

③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而,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钩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④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修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瑟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紫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⑤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急购,结束了她们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⑥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那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

⑦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30、本文作者认为初冬特有的美是:(3分)

31、第②段中作者说“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沉重的与快乐的负担”,“沉重的负担” “快乐的负担”各指什么? (4分)

答:

32、第④段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用春天的“ ”,夏天的“ ”,秋天的“ ”与初冬时节相比,突出农民们的“ ”。(用文中词语回答)(4分)

33、本文描写景物,处处突出一个“静”字,将初冬时静谧安静的景象跃然纸上,文章都写了哪些景物“静”了?请填空回答:(5分)

第②段写静了;第③段写静了;㎡

第④段写静了;第⑤段写静了;

第⑥段写静了。

3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答:

(二)一碗馄饨

①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35、听了老婆婆的话“女孩愣住了”,愣住之后她难免会有一番心理活动:请你加以想像,描写出小姑娘的心理活动。(4分)

答:

36、④⑧两段划横线处都写到小姑娘掉眼泪,这两次掉眼泪的原因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37、⑤段中“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从老婆婆的“平静”中,你读出了什么?(4分)

答:

38、⑨段是文章结尾段,这里未写出来,现请你根据上面故事续写一段抒情性或议论性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5分)

答:

五、附加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 ①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古代装酒具。

3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1)引酒且饮之 引:

(2)夺其卮曰 其:

(3)蛇固无足 固:

(4)子安能为之足? 子:

4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

41、根据此文内容写出一个成语是(2分)

42、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与本文相类似的例子,用现代汉语写出来。(2分)

11.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篇十一

xing p€? j gngm€? f€醤g y€鄌 shi

() ()()()

sh€? y€鄋 ch€醤g w€鑙zh€鑞g m€韓gm€?shng

() ( ) ()()

二、找朋友。把括号内不恰当的字画掉。(4分)

(城诚)实(准推)备(记纪)律(郊胶)外

(蜜密)蜂(材财)产(依衣)靠(蓝篮)天

三、词语对对碰。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6分)

近义词:希望——() 依然——() 精心——()

反义词:清凉——() 欢乐——() 舒服——()

四、画龙点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认真地()快活地()悄悄地()

拼命地()轻轻地()好奇地()

五、字开花,涂颜色。照例子,一字组多种颜色词语。(6分)

例: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

红、 、、

绿、 、、

蓝、 、、

六、当法官,学判断。分辨下面各组,全组无错别字的打“√”,有错的打“€住保?分)

1.公园肯定微笑吩咐严严实实()

2.推动考察道欠熟悉交流交流()

3.欢乐美妙风筝海洋闻鸡起舞()

4.辽阔花钟旁晚试题五光十色()

七、花落谁家。选词填空。(6分)

观看观察发现发生

1.我们要留心(),就会(),一天中,有不同时间会开放的花。

辨别辨认实验试验

2.科学家做了个(),蜜蜂有()方向的能力。

八、小机灵,真聪明。正确地填写下列句子的“得、地、的”。(8分)

1.秋天()雨藏着非常好闻()气味。

2.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轻轻(),趁你没留意,把秋天()大门打开了。

3.鸡热()耷拉着翅膀,狗热()吐出舌头,蝉热()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叫着:“知了,知了。”

九、变魔术,改句子。把下面的句子改成“被”字句或“把”字句。(8分)

1.我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到两里多外的地方。

2.一位植物学家把花圃修得像钟面一样。

3.芳芳被鸟的叫声吵醒了。

4.这个凳子被小明修好了。

十、精彩回放。按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第二天,列宁白桦树下, 又看到那只灰雀 地在枝头 。那个男孩 在白桦树旁,头。(3分)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 写的,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中思念家乡亲人的名句:“ 、。”(4分)

3.《花钟》一课,牵牛花吹起了 的小喇叭;蔷薇笑脸;睡莲从醒来;万寿菊 怒放;烟草花在 苏醒。(3分)

十一、阅读驿站。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4分)

你瞧,果园里那一大片栗树,金黄色的叶子,秋风一吹,像无数金黄色的蝴蝶打着卷儿,从树上飘落下来,投入了大地的怀抱,远远望去就像铺上了金黄色的大地毯。栗子树上结满了棕褐色的果子,像一个个小刺球挂在树上,炫耀自己。有的昂着头,有的裂开了笑脸。风一吹,红褐色、圆滚滚的栗子沙沙地跌落下来。有的农民叔叔爬到树上去打栗子,有的姑娘忙着在地上捡栗子,到处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栗树林左边是橘子园。虽然已是秋天了,可是橘树的叶子却依然郁郁葱葱,那黄澄澄的橘子像小灯笼似的挂满了枝头,有的高昂着头;有的两三个挤在一起,仿佛在说悄悄话;有的躲在绿叶中,像一个个羞答答的少女……秋风徐徐,满树沉甸甸的橘娃娃竟玩起“碰碰车”的游戏来,阵阵橘香,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

栗树林的右边是一片豆子地。豆荚胀鼓鼓的,太阳一晒,豆荚便“劈里啪啦”摇铃般地响起来,那晶莹的豆宝宝便从豆荚中欢快地蹦出来。

1.用“||”把第1自然段分为三层。(2分)

2.给短文拟定一个恰当的题目:。(1分)

3.用“——”画出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比喻 。(2分)

4.找出描写栗子动作的五个词语。(2分)

5.找出五个描写颜色的词语。(2分)

6.果园里,作者先描写 ,再描写 ,最后描写,是按照 顺序来写的。(2分)

7.橘子挂在树上,有的,有的 ,有的,还有的竟玩起的游戏来。这是描写橘子的、 。(3分)

十二、妙笔生花。(两题任选一题)(20分)

1.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太多太多,哪一件事最打动你的心?请选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求把事情经过写得生动、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字数在400字左右。

12.初一语文上册 篇十二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80份, 收回160份, 调查对象正是江西省樟树市某校初一年级全体新生。也许调查的范围不够广, 调查结果的收集不够理想, 数据统计不很精准, 但调查活动或已达到调查目的, 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于是笔者愿执笔将调查结果加以分析, 形成本份调查报告。

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并节约作答时间, 本份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6个题, 题型大体是选择题, 或有个别题是选择加填空题, 填空的部分多为选项的补充, 为得到学生的其他想法而设。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学习态度方面

“态度决定一切”。在语文学习方面, 学生的学习态度虽不至于说是最重要的, 但其地位不可忽视。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未必将其列为学情分析的一项, 本问卷正设计了本方面的问题供学生回答, 并排列在问卷前面, 让学生一开始答题就进行自我反思。

在这个方面设置了四个选择题, 有关于语文学习兴趣方面的、学习难度方面的、学习地位方面的和学习动力方面的, 调查结果如下:

在收回的160份问卷中, 对语文学习有浓厚兴趣与有些兴趣的各有49和84人, 共占比例是83.13%。看到这个结果, 语文老师该是欣慰的, 并且还有约9.38%的学生认为以前没有兴趣、现在有兴趣, 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对学语文现在或一直没有兴趣。关于把语文放在各科学习中的地位, 收集到的结果显示比例类似, 把语文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和比较重要的地位共占比为81.25%, 放在不重要的和最不重要的地位共占7.5%, 放于次要地位的占剩下的11.25%。这两个问题虽不是连续呈现, 结果却以如此接近的比例呈现, 实为惊讶, 也该引起语文老师的注意, 以及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不是影响了其将该学科列于总学习中的地位?由此, 该用什么办法培养兴趣呢?

在学习语文的动力问题上, 过半的学生认为是语文内容丰富精彩, 其次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和提高素质、陶冶情操, 三项共占比例是83.76%, 也有10%的学生选择的是能取得良好成绩, 剩下的几个比例的学生则认为是父母、老师逼的, 或是其他原因。而在学习难度方面, 有80.76%的学生认为在各学科中, 语文比较或最难学, 如此高的比例, 远超认为比较好学和最好学加起来的7.5%。那么对于这两个问题,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 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语文教材编织者和语文教师都得下一番工夫, 将语文内容设计得更精彩, 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 培育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 已有情况方面

知道了学生在语文上的学习态度, 也很有必要掌握他们以往的学习方式, 以根据他们的已有情况进行教学衔接。因此, 本问卷设计了十道明显的此类题目, 以了解学生在以往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状况, 从时间上划分, 有课内也有课外的;从功能上划分, 有阅读、写作学习和完成练习的。

例如, 课堂学习方面, 有44.38%的学生在课堂上以听老师讲为主, 甚至有10.63%的学生处于发呆、走神、听不懂的状态, 只有26.25%的学生常处于思考感受和11.87%的学生与老师同学产生思维碰撞, 6.87%的学生会积极参与活动。这样的学习状态势必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 在多选题的第9题“在六年级的学习语文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哪些”的结果里, 有32.93%的学生选“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 和30.08%的学生选“多读、多听、多写、多问”, 也有21.14%的学生选“识记、理解、应用”。与此同时, 有超过15.8%的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或是想学就学, 或是只听老师讲。

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的显性载体在于课堂的实在表现。当问起“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 你是______?”时, 竟然有大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参与, 过半比例的是知道答案不愿举手, 也有一些是等别的同学回答, 甚至有一小部分是根本不参与, 以没思考为由,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思考并回答, 其中还包括遇到简单问题能思考并回答。这样的结论, 也就和前两道题不谋而合, 可知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大多学生有被动学习的心理迹象, 更愿意听老师讲授, 而自己则懒于认真思考、主动回答。这样的学习状态, 着实令人担忧, 而初一语文教师就该运用一些方法, 渐渐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的习惯, 一改以往的惰性。

知晓了学生在以往课堂里的表现, 也可顺便了解他们在课外是怎样巩固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提倡“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由语文拓展到生活”, 学生的课后练习和课外阅读就不可忽视。可就课后巩固练习和课外阅读的统计结果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方面, 仅有13.13%的学生有经常读的阅读习惯, 偶尔读和没时间读、不想读的学生比例竟超过40%。课外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阅读量难以居多, 怕是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虽和阅读速度、方法等有关, 但阅读词汇和语汇估计也难以得到质的积累。所以, 这该引起接手这些刚从六年级升上初一新生的老师们注意, 适时和适量地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目, 增加阅读量, 并引导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 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 是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途径;写作, 则是他们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为获得学生在习作方面的情况, 本套问卷里有几道关于写作的题, 统计数据是:作文素材来源上, 分别有69和15位学生是自己平时积累和观察生活;70位选择仿写或自己想象, 比例超过40%。由此, 在写作方法上, 已有和期待的方法选择结果如下:

这些统计数据较充分地说明, 学生无论是已获得的写作方法还是希望得到的方法, 阅读和老师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在老师指导上, 多于三分之二的学生希望老师精批细改或评讲、增加练笔指导。由现有水平到希望得到帮助, 这是反映语文教育衔接的一个角度, 而更好地体现这一观点的表现则在于由学生的主观判断到期待心理的过渡。

(三) 主观判断方面

主观判断是指对于本套问卷设计的一些题目, 适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做出选择, 判断结果因人而异。例如, “你认为哪个因素最能影响你学习语文的热情”、“你认为考试成绩与你语文水平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认为最有效果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等, 这几个问题有类似之处, 却散落于已有状态和期待心理部分之间, 现只做简单分析。

各有略超于30%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重”和“教师态度不好”易影响自己学习语文的热情;约有六成学生觉得考试成绩基本或能反映出自己的语文水平, 只有不到12%的学生选“不能相比”;而对于“最有效果的学习方式”的选项则以“做练习题”、“默写背诵”、“查找资料”、“去图书馆读书”和其他方式的排列呈现, 并且前三个选项的比例都居于两成到三成之间, 相差不大;就“自己的语文薄弱环节”而言, 选“古文阅读”和“写作”的居多, 各占43.13%和36.88%, 其次是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和诗歌鉴赏。设计这样的题目供学生作答, 并以无记名方式, 对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略有欠缺, 但对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情况是有帮助的。

(四) 期待心理方面

教师从总体上通晓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 更重要的是结合课程标准, 迎合他们的期待心理, 编排符合他们年龄段心理的教学活动, 让他们踊跃地参与进来, 快乐阅读, 乐意写作, 以达到语文教学有效衔接、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分析他们的期待心理就尤显必要。摘录几道题的统计数据, 以直观的表格形式呈现:

表格里的数据表明, 学生希冀老师能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 并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开展课堂活动, 多讲授或是在讲授中交流, 也就是说, 希望老师发挥引导作用。这就该引发语文老师们的思考:新进来的初一新生希望老师能给予较多的帮助, 那么该怎样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 又不抹杀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除了这些, 还从教材和学生自己学习角度方面提出问题, 以把握他们的期待心理。如对于新教材中的栏目, 学生较喜欢的有课文阅读、古诗背诵、名著推荐阅读等可知, 相对于更需要深入思考的写作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言, 学生更偏向于简单的基础知识部分。

而对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预期方面, 就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课外学习上的统计结果如下:近半数学生愿意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主动收集有关资料或借助教辅资料书来预习, 但仍有多于三成的学生不愿意预习或只把课文读几遍来简单预习。只有55.63%的学生会积极与他人合作, 剩下的一些学生或是自己独立思考, 或是因不知道怎样与他人合作讨论和不想思考、讨论, 而不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以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课后学习上, 预计自己能用一个小时以上来学习语文的只有38.75%的学生, 而大概能用半个小时或以下的人数近于三成。可见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预期度不够高, 计划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不够充足, 学习方式不够新颖灵活, 多数是希望老师给予帮助。如此, 学生或许会花一些时间自学简单部分, 老师倒是要多指导他们不懂的部分, 准确选定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

三、调查意义

本份调查报告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果, 从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已有情况、主观判断、期待心理四个方面进行大致分类, 既了解了他们以往 (多指就近一年的小学六年级) 的学习状况, 又倾听他们的本阶段的真实心声及对刚进入初中阶段的这一年的学习期待。并就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提出自己的思考, 希望对初一语文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掌握群体和个体特点, 以抛砖引玉;并在固有经验基础上尤为准确地把握学情, 确定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基于“学情分析”的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 2009, 4.

[2]邵燕楠, 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13, 2.

[3]唐子江.语文“有效教学”批判[J].教育学术月刊, 2008, 5.

13.初一上册语文春预习教案 篇十三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14.初一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人教版] 篇十四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初 一 语 文 期 末 试 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附加题 书写 总分

亲爱的同学,出这份考卷,老师很想给你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请放飞你的思絮,尽现你的才华。让我们相信:真情的体验、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探究永远是最有价值的!本试卷共八页,答题时间为 分钟。本试卷共八页,总分 150 分(包括书写 5 分)答题时间为 150 分钟。,积累与运用(37 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 分)()A.栖(xī)息 嫌恶(wù)头晕目眩(xuàn)B.厄(è)运 滑稽(jī)忍俊不禁(jìn)C.湛(zhàn)蓝 静谧(bì)更胜一筹(chóu)D.伫(zhù)立 御聘(pìn)苦心孤诣(yì)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A、堆积杂物 撰着小刀 久经逝去 行影不离 B、苦心孤诣 莫明其妙 历历在目 子 虚乌有 C、高级栽缝 恍然大悟 理直气状 纷纷白雪 D、千姿万态 德高望重 具体而微 蜂 围蝶阵

3、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4、下列各句中的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 着。因为有这样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 别的呢? 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放下 过稻香的镰 刀。A、静默 慈善 慈祥 饱食 B、慈祥 慈善 饱食 静默 C、饱食 静默 慈善 慈祥 D、静默 慈祥 慈善 饱食 得分 评卷人

5. 没有语病的句子是()A、家用净水器的迅速普及正说明了人们对饮用水的质量。B、进行技术革新以后,这个厂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C、他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D、从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破坏环境,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6、下列各句没有使用通假字的是()A、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B、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C、暮而果大亡其财。D、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7、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是()、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认为: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C、谈到怎样教育下一代?这位教育家有独到的见解。D、创造,是人类智慧高度发展的结晶;创造,也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人余嘉锡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B、《观沧海》的作者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诗人。C、《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 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D、《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的马致远,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 是题目。

9、下列诗句中咏莲的是()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⑤秋丛饶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10、根据要求填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若有错字、漏字或别字均不得分)若有错字、漏字或别字均不得分)、根据要求填空。(笑着,走着。,笑着,走着。(1)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小姑娘,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2)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 不亦远乎? 已,不亦远乎?”(3)树木丛生,树木丛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洪波涌起。(4)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春色所陶醉,流连忘返的诗句是)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写诗人被美丽的春色所陶醉,《。(5)问渠那得清如许?)问渠那得清如许?。(6)曲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7)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 “。公大笑乐。”公大笑乐。曰: “

”。兄女

得分

评卷人

二、文言文阅读(13 分)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 礼。”友人惭,下车引之,无方入门不顾。

1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4 分)(1)与友期行 期行 ..(2)太丘舍去 舍去 ..(3)尊君在不 不 .(4)相委而去 委 .

12、翻译下列句子(4 分)(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2(2)友人惭,下车引之,无方入门不顾。分)(2

13、文章中那句话写出了客人的“无信”?那句话写出了客人的“无礼”?那句话写出 了元方对客人的态度?(用文中原句作答)分)(3

14、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你明白了做人要具备怎样的品德?(2 分)

得分

评卷人

2.仿例句,选择最熟悉的事物,运用“写物寓意”的手法,写一句 富有哲理的话。

船:永远在风浪中生活,但从来没有因此而停航。铅笔芯:为什么容易折断,因为心肠太黑。

五)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响声,惹得满教室的花朵 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在进行课 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 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 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 112 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 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 庄稼的拔节之声。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拌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 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 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小鸟,三 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 上的反应。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蛋真是漂 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 56 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呀,”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 56 位同学变成 57 朵花,有一个同学借着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 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惟一的办 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 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 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 给美丽做道加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词语:①小憩: ②酷: 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3.文中加点的“灵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写文章要前后照应,按要求作答。a)找出与题目中“美丽”一词相照应的句子。b)找出首尾相照应的句子。5.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6.概括分析文中男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7.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a)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b)给美丽做道加法。

五)1.短时间的休息 特别美或者漂亮 2.不一样。前一个“美丽” 指容貌的好看,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的好看,又指内在的美(心 灵的美,知识的渊博)3.①老师想以平面镜的作用为切入点启发

同学②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看待美。4.①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 112 粒黑葡萄,脸蛋身材 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②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 一枚银币,突然的声音,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再也没有 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5.描绘出老师辛勤耕耘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之情。6.是一个善 于教育学生的好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7.①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磨砺,青春的美将逐渐减退。②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道德 修养,奉献真挚的爱„„都是在不断完善自我,增添美丽。8.略。

(三)①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 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 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 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 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②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 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 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④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 茶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 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 大门口的医务室里。⑤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 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 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嗫()嚅()2.段①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3.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段①主要使用 描写和 描写。段⑦主要使用 描写和___描写。4. 母亲在烈日下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只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这说明了什么? 5.你怎样理解段③那一句话? 6.当母亲昏迷不醒的时候,医生为什么还在“微笑”呢?

(三)1.niè rú 2.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表达了母亲对儿子 的关爱之情。3.外貌、神态、动作、语言。4.略。言之有理即 可。5.母亲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忍着干渴 也不忍心离开半步。6.略。言之有理即可。7.略。言之有理即 可。8.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 醒。9.言之有理即可。七)最后的握手 ①一名中文系的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作出了远赴西藏任教的 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异:怎么竟会是她?在人们的期望中,能有如此惊人之举本该是那些校园中叱咤风云的学生精英们。而 她,却是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的女孩儿。②在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儿的名字生平第一次出现在 院长的大会致辞中,白发苍苍的老院长还笑容可掬地把一束鲜花 亲自送到她手上„„台下涌动起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然而,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女孩站在闪光灯频频闪烁的主席台上,竟没有说出一句大家希望听到的豪言壮语来。在师生的情绪振奋 的热浪中,她总是羞涩地说了声“谢谢大家”。便匆匆地跑下台。③毕业典礼一结束,她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干部们临时商定:为在 班上分配得最远的她,再专门举办一场欢送会。于是几十个即将 天各一方的年轻人,围绕着她最后地聚在了一起。④班长开口说:“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一位我差点儿连名字都叫 不出来的同班同学,面对着她的这一毕业选择,再来审视一下我 自己,本人实在是自愧不如„„”一向口若悬河的班长突然语塞了。⑤片刻的沉默后,他才继续了下去:“在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中,她

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最远,条件也最艰苦。四年了,在班级组织 的那么多活动中,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位同学,现在,我要郑重 宣布:今天这场聚会,她,将是我们唯一的女主角!下面,就让 大家一起听听这位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吧!” ⑥女孩儿一直在静静地聆听着班长的发言,写在脸上的依旧是略 带腼腆的微笑。当大家的掌声突然在教室里响起来时,她竟然显 得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我真的不该成为什么女主角,我一直认 为,自己的选择与大家相比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我 要去的地方,可能要稍微远一点吧!”女孩的话如同她的外表一样 朴实,却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直到这时大家才突然感觉 到,在这之前整整四年的时间里,班上竟然没有一个人这样聚精 会神地听过她讲话。“其实,到西藏去是我心中一个美丽而遥远的 梦想。你们应该替我高兴才对呀!”望着真诚袒露心迹的女孩儿,班长代表大家向她提出了最后的请求:“在大家就要分手之际,我 们还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 ⑦“我有一个请求!” ⑧ 教室里静极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凝聚在女孩儿的脸上。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与大家相处四年了。但是连许 多同学的手都没有拉过一下。在这分别的时候,我想和你们每一 个都握一握手,可以吗?”女孩儿把她那纤细的手颤巍巍地伸到班 长面前。⑩班长的脸上呈现出异常惊诧的表情,然而他毫不迟疑地向女孩 儿伸出了右手。两只年轻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11 谁也没有想到,女孩儿最后的请求竟会是如此简单而独特!但 很快,一只又一只的手掌便向女孩儿伸去„„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腼腆: ②口若悬河: 2.第①段中“如此惊人之举”指的是什么? 3.第②段“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一句中,“遗憾”可换成“__ __”而意思基本上不变,你认为“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4.第④段“一向口若悬河的班长突然语塞了”一句中班长“突然语 塞”的原因是什么? 5.第⑩段中“班长的脸上”为什么会“呈现出异样惊诧的表情”? 6.文中具体表现女孩儿“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

(七)1.①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②形容能言善辨,说话滔 滔不绝。2.毕业时,作出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3.失望(意外,不足)。女孩没有任何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4.为四年来没 有发现女孩儿有这样的高尚品质而深感愧疚,同时自感境界不如 女孩那么高。5.没想到她最后的请求竟会如此简单而独特。6.①同学四年,差点儿连班长都叫不出她的名字。②四年中班级组 织的那么多活动,似乎都忽略了她。③四年中,班上竟没有一个 同学聚精会神听过她讲话。④相处四年,她连同学的手都没有牵 过一下。

三、现代文阅读(30 分)现代文阅读(夏日原野上的追赶 ⑪从上学开始,老师就不止一次地在黑板上写下“最有意义的事”这样 的作文题目。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现在想来,那时写的几乎都是一些好 人好事,什么捡钱包、让座位、扶老人过马路„„这当然是有意义的。然而,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似乎也并不准确。因为人生 最有意义的事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 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⑫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 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⑬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 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 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 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

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 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⑭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 ]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 恐惧,[ ]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 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 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 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⑮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 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 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 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 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 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⑯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 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⑰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 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 zào()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 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 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 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⑱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⑲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 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 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 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 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 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⑳他归去的样子颇有些凯旋的意味。

⑴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 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永不放弃的一瘸一拐的身影。19.给第⑭自然段的加点字注音;根据第⑰自然段的拼音写汉字。(2 分)大喝()zào()热 20.根据选文,可以理出“我”在被追赶中心理、行为的主要变化过程。请 你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三项,按顺序填在括号内(只填序号)(3 分)A.充满自信 E.选择放弃 B.轻柔舒适 C.跑不出去 F.得胜而归 D.开始困

惑(--()轻松快乐支持不住())害怕起来

21.在第(4)段 [ ]内填上恰当的一对关联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3 分)22.什么是“我们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概括作答。

(限 26 字以内)(4 分)23.任选一句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语境品味其表达效果。(4 分)

24.你认为老人为什么执意追赶“我”?从夏日原野上的这场追赶中,你获 得了怎样的感悟?(5 分)

(一)(13 分)交 易 生活,本是一个商人,使用这个花花世界引诱人们和他交易。我一出生,生活便找到了我,把知识摆在我的面前,我心中一喜,急忙把无知塞给 了他;生活又拿出了成熟,于是我给了他幼稚;生活掏出笑容,我用眼泪买下;生活给 了我亲情友情,我给了他孤独和寂寞。我很得意,以为自己在交易中占了便宜,却忘了 一句古话:无商不奸。我想拥有的已经全部拥有,不想再和生活进行交易。可他还是缠着我,摆出了一个 密码箱,我心动了,拿出健康,换来了那个箱子。打开一看,是满满一箱钞票!我高兴 地笑出了声,暗想健康可值不了这么多钱。这时我听见我的智慧在尖叫:天啊!你居然 用宝贵的东西换来一堆砖头!我擦了擦眼睛,还是看不清那到底是什么,这才想起,健 康已经不在了。我急忙找到生活,要求退货,他冷笑三声,拿出合同说: “这上面可写 得清清楚楚,没有质量问题概不退货。”我想生气,才发现愤怒也早已被我换成了宽容,无奈,我只好忍气吞声。天知道生活到底想要干什么,居然还是不走,每天守在我眼前,陈列出无数奇珍异 宝,看得我眼花缭乱,差点就禁不住诱惑,可每每想到智慧的忠告,伸出的手又缩了回 .. 去。终于,生活失去了耐性,气冲冲地问我: “我到底拿什么才能换来你的美德?”我 心中一惊,暗想: “美德这么值钱?美德怎比得上智慧?”这时,我又听见了智慧的声 音: “其实,是美德叫我劝告你的。离开了美德,我就成了小聪明。”望着气急败坏的生 活,我下决心决不用美德交换任何东西,只听生活咬着牙说道: “总有一天你会死去,那时,我会带着生命来找你。” 生活说得对,我一天天老去,对生的渴望一天天增加。临死之时,生活回来了,带 着生命。望着狰狞的生活,我抱起身边一个婴儿,把美德稳稳地放到他手里,并且说: ..

“孩子,永远别用美德去交易!”

14、给文中加点词注音(1 分)诱惑(15、解释词语(2 分)⑪无奈: ⑫忍气吞声: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40 字)分)(3)狰狞()

17、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生活,本是一个商人”这句话的理解(2 分)

18、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便找到了我,把知识摆在我的面前,我心中一喜,急忙把无知塞给了他;生活又拿出了成熟,于是我给了他幼稚;生活掏出 笑容,我用眼泪买下;生活给了我亲情友情,我给了他孤独和寂寞。”这句话中的一种 情况,用事例来回答。分)(3

19、这篇文章在选材和构思上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入思考和把握,请你选取一个角度,说说它的特点(2 分)

一、积累与运用(37 分)

1、下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分)(2 A.栖(xī)息 嫌恶(wù)头晕目眩(xuàn)B.厄(è)运 滑稽(jī)忍俊不禁(jìn)C.湛(zhàn)蓝 静谧(bì)更胜一筹(chóu)D.伫(zhù)立 御聘(pìn)苦心孤诣(yì)2.下列书写有错别字的—项是()(3 分)A.海枯石烂 千姿百态 惊慌失措 历历在目 B.黯然缥缈 苦心孤诣 恍然大悟 水波粼粼 C.骇人听闻 诲人不倦 随声附和 莽莽榛榛 D.踉踉跄跄 塞翁失马 爱慕虑荣 更胜一畴

3.下面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A.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D.遥遥在望:指远处的东西在视线以内,可以望见。C.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D.造物主:人们都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4.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3 分)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分)(3 A、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个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B、语言通顺是衡量一篇作文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C、人们越是精确的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能认清物质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大自 然,使之为人类服务。D、为了避免再犯错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6.下列说法错误的—项是()(3 分)A.寓言,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 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B. 《郭沫若诗两首》为我们描画了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表达了作者面对现实的黑暗,希望到天上寻找美好社会的愿望。C. 《女娲造人》只是一个神话故事,是人们没有掌握科学知识前对人是怎样产生的的一 种解释。D. 《旨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使我们深受感动。7.下列语句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 分)A.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B.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鱼船上。C.有一言,可以终身行者乎? D.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8.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5 分)①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 3.7 倍。()()②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③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 大 雨。()④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 分)(1)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 分)(2)潮平两岸阔。,江春入旧年。(五湾《次北固山下》(2)分)(3)。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 分))(4)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 你任意写出两句:“。”(2 分)(5)请默写杜牧的《泊秦淮》(4 分)。。。

二、阅读与探究(38 分)

(一)(8 分)桃树、杏数、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 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 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 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 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 的,在雨里静默着。

10、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文中春花和春雨的特点: 分)(2 春花: 春雨:

11、写出上面两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理由。分)(2

12、这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分)13、文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能说明在下雨的同时,还有微风在吹拂着?(2 分)

(二)(10 分)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处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 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 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 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总之,一切都要为 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 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 说着“如在画中”的。

„„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 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 有邱壑,才能使浏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 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它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 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有那儿布置几块玲珑 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 金鱼或各种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浏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4、选文中括号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分)(2 A 布局 层次 映衬 B 布局 映衬 层次 C 映衬 布局 层次 D 层次 布局 映衬

15、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分)(2 答 :

16、第二段是从哪个角度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的?(2 分)

17、从全文的结构看,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分)(2

18、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分)(2 A 选文第一段中的“一切”“决不”等词语表达了十分肯定的语气,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 征有着重要的作用。B 选文第二段中的“大多”“往往”等词语用得极有分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 密。C 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这两段文字以平实为主。D “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道边沿很少有砌得整齐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点。

(三)(10 分)(甲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

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 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 别院。(乙文)今有人日攘①其邻之鸡者,或②告之曰:“是③非君子之道。”曰:“请损④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而后已⑤。” 如知其非义,斯⑥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偷。②有人。③这。④减少。⑤停止。⑥就。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分)(4(1)余常于土墙凹凸处()(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3)鞭数十()(4)驱之别院()(5)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6)或告之曰()(7)是非君子之道()(8)请损之()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分)(4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21.乙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 分)

(四)人类与技术环境(10 分)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电视、雷达、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 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 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 15 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 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跟技术环境的①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②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和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 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 2.5 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每秒运算 5000 次 ③到当前的每秒钟几十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还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 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 140 多亿个,构 成了地球上最完善和效率最高的自然信息系统,这是自然界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 明的任何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 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22、文中①②③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分)(2 A 变革 发展 演变 B 变革 演变 发展 C 发展 变革 演变 D 演变 变革 发展

23、本文通过 和人脑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 然智能快。分)(2

24、从第三段内容看,科学界的有识之士肯定的是 否定的是。分)(3

25、下面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分)(3 A 在当今世界上,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B 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C 人工智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D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三、创新写作(45 分)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美丽,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美丽。有人说小草也美丽,落叶 也美丽,残月也美丽;也有人说平凡也美丽,朴素也美丽,简单也美丽;还有人说挫折 也美丽,失败也美丽,苦难也美丽„„请以“ 也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不少于 500 字。

期末测试参考答案(卷 A)

一、积累与运用

1、.D

2、D

3、D

4、B

5、D

6、B

7、C

8、①作比较 列数字 ②打比方 ③作诠释 ④打比方

9、(1)、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2)、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阅读与探究

(一)10 百花争艳 轻盈、细密、润泽 11 答案示例:如“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 也青得逼你的眼。”一句话中,化被动为主动,尤其是“逼”字传神,形象写出了小草在春 雨的滋润下,鲜绿的样子。这句话从侧面写春雨,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12 比喻、拟人、排比 13 斜织

(二))14.B

15、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6、从假山池沼的配合这个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17、总分关系

18、C

(三)19.(1)我(2)被(3)用鞭子打(4)它,指虾蟆(5)偷(6)有人(7)这(8)减少 20.(1)把草从当作树林,把小虫蚂蚁当作野兽,把泥土石砾凸出的当作山丘,凹下去 的当作山沟。(2)如果知道这不合道义,就应该赶快停止了,怎么还要等到来年呢? 21 发现了缺点错误应及时改正,不能拖延迟疑

(四)22、B

23、电子计算机

24、人的大脑能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 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25、D

三、创新写作

(三)尊重(10 分)尊重(这是发生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真实故事。一天,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领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 园。在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她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不远处有一位头发花 白的老人正在修剪花木。忽然,中年女人从随身的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一甩手将它抛到老人刚剪过的花木上。老人诧异地转过头朝中年女人看了一眼,中年女人也满不在乎地看着他。老人什么也什么说,走过去 拿起那团纸扔进一旁装垃圾的筐子里。过了一会儿,中年女人又揪出一团卫生纸扔了过来。老人再次走过去把那团纸拾起来扔进筐子里,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卫生纸又落到他眼前的灌木上„„就这样,老 人一连捡了那中年女人扔的六七团纸,但他始终也没有因此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你看见了吧!”中年女人指了指修剪花木的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一样没有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的工作!” 老人放下剪刀走过来,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里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的员 工才可以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工作!”中年女人高傲地说,同 时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很有礼貌地说。中年女人很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开导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 了连部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一定要努力呀!”

老人打完电话后把手机还给中年女人,很快一名男子匆匆走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 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来人连声答 道。老人吩咐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他用手抚了抚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说完,老人撇下三人缓缓而去。中年女人被眼前骤然发生的事情惊呆了。她认识那名男子,他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 位高级职员。“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工那么尊重呢?”她大惑不解的问。“你说什么?老园工?他是巨象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 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她望着那位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好久好久都没有回过神来„„

18、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2 分)⑪诧()异 ⑫撇()下

19、“她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似乎很生气的样子。”根据全文内容,想像一下这位 中年妇女会对男孩说些什么?(2 分)答: 20、詹姆斯先生为什么会免去中年女人在巨象集团的职务?(2 分)答:

21、为什么中年女人“望着那位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好久好久都没有回过神来”? 答:。(2 分)

22、通过这篇文章,你对巨象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有了哪些了解?(2 分)答:

(17 分)

(二)(购 买 上 帝 的 孩 子 一个孩子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地询问: “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 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捣乱,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时,第 29 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个 60 多岁的老头,满头 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 “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 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 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 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我把上帝买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 “你有多少钱?” 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 “1 ” 是 1 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 “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 嚷道: “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了会 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帐单上那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来后,隐居本市,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头。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 游去了。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个老头写来的,信中说: “年轻人,您能有邦迪 这个侄子,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您,他拿 1 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 挽救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20、“捏”“嫌”是文中出现的字,请为它们注音,同时分别另组一个词(不得用文中、的已有词)分)(2 捏(嫌()组词:)组词:

21、请用“文章讲述了一个„„的故事”的样式,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3 分)(不超 过 30 字)

22、“一个孩子捏着一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地询问”“第 29 家商店”等句中加点词、.. . .. .... . 有哪些意思?请根据你的理解加以解释。分)(3 ⑪捏着: ⑫一家一家: ⑬第 29 家:

23、文中“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的话外意思是什么?(2 分)

24、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在加线处填上相关内容。分)(2

25、请找出文章中的主旨句并写在下面(2 分)

26、文中的老人说帕特鲁普获救是因为“能有邦迪这个侄子”“是他挽救了您的生命。,” 你怎么看待?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邦迪和老人的两个人物形象特点(3 分)

得分

.现代文阅读。(27 分)

(一)(12 分)但是我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 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 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是笑柄,可鄙的。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 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 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 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 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 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 地上,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的完全胜利,于是傲 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 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 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 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13.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 “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2 分)评卷人

14. “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2 分)15. “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 思?(2 分)1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 分)17.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

么做呢?(2 分)18.第二段划线句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2 分)二)会飞的蒲公英(15 分)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 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 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yí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妈妈说: “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妈妈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 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 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 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 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 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 情地追随着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 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 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 大马路上飞来飞去。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 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 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 轻地说: “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阴小道上飞来飞去。一年后,我把从林阴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 “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nè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 样才能飞得更高。”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 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 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 19.根据注音写出汉字。分)(2 ①轻(yíng)②娇(nèn)20.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2 分)21.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特点的一句话是:。分)(2 22.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3 分)23.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 分)24.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2 分)25.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2 分)

四、病文修改(10 分)病文修改(27、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进行修改。要求:⑪所有的修改一律用修改符号在原文修改; ⑫文中有多个错别字,请改其中两个(如果多改,按前两个计分)(2 分); ⑬文中有三处病句,请修改; 分)(6 ⑭文中标点符号有两处明显错误,请修改。分)(2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已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 就是文字。因此,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据说最高的境 界是无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样是不读人间之书的,这里姑且不论。一 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心灵 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博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向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回忆他的童年时所说的这句话,非常帖切地表 达了读书欲初潮来临的心情。一个人在早年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来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 和预示了他极高的精神素质。然而,古今中外,书籍不记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 也许可以极粗略的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 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 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 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一切专业书籍也例入此类,因为只对有关的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余人却是不必读的,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三是必读的书。所谓必读,是就精神 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 欠缺和遗憾。得分 评卷人

五、作文(50 分)作文(

28、任选一题作文 ⑪从小学到初中,生活、学习等都有了变化,请选取你印象较深的事,以“初中生活一 二事”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⑫请以“关怀”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记叙文。600 700 附加题(附加题(6 分)

(一)名句填空(2 分)

1、千里之行,2、路漫漫其修远兮。《老子》()。(屈原《离骚》)

(二)仿照例句另造一句(2 分)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 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上一篇:绿色心灵社活动策划书下一篇:经典楼房租赁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