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精选12篇)
1.《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一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外阅读和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结合。为改革当前语文作文教学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口。为努力践行《标准》要求,我尝试了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的必要性,然后重点论述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高 写作能力
“大纲”指出:“习作教学是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的,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标准》第二部分涉及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时也提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并要求“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贤给我们留下的关于写作的真知灼见颇丰。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论断更是得到语文界的公认。阅读为写作提供范例,积淀语言材料;写作是学生综合运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技巧,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外显行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写作的需要,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本文主要尝试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从“读”中获取作文的“能量”,让阅读与作文紧密结合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途径及其方法。
(一)、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刺激课外阅读内需的动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里介绍几种:
1、美文推介活动。从2003年9月起,七年级开展了“精读一本书”的活动。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明确各自研究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一本名著,也可以是某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是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伊索寓言等某一类别的作品。在整个学期中,同学们除了要认真阅读原著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原著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相关资料,按照不同栏目完成读书笔记。具体栏目如下:1.作家介绍
2、作品背景
3、作品内容、4名家点评
5、精彩语段摘评
7、我之所见
8、总结报告。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栏目,学生每两周完成一个栏目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还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
2、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自2003年寒假起,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假期剪报作业的交流活动。读书剪报要求选择报纸杂志上的精彩文章,学生要加上自己评语,或者写明推荐理由,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按照内容设计不同的栏目,并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文章剪贴在A4纸上,装订成册。开学的交流活动中,各班评选班级10佳,在班级内和班级之间互相交流:或者由学生自己谈设计、剪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由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和推荐理由念给大家听,或者进行传阅交流。从剪报质量上看,学生绝大多数完成的非常认真,文章选择的很精细。因为选自最新的报刊杂志,所以有时代感;因为是交流学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学生参与很有热情。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选择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阅读的兴趣也得到 加强。
为了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还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成语接龙、古诗朗诵”等活动。形成固定的每日活动内容,如:“一天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早间3分钟”等,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等讲出来,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读后感受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让学生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与此同时,采用多表扬多鼓励的方法,促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稳定读书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既爱表现又爱表扬,尤其是某种成功表现受到老师夸奖时,学生更是喜上心头,笑上眉梢。因此,老师要在课内外,为学生搭设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调动其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阅读指导,教会开启阅读之门的技能,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老师不但要积极引导学生超越课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还应该适当提出一些阅读和积累的要求。
1、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固有水平的特点选择图书:知识单薄、视野狭窄的可选择知识性强的科普、文史知识类读物,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表述平淡、语言枯涩的可选择文质兼美的美文,嚼英咀华,感悟吸收,增强语感;想象丰富,感情细腻的可选择优美的散文和微型小说。
2、指导学生依据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目的选择阅读方式:对一般性的报刊杂志、自然文史知识类可选择略读、泛读、跳读法一目十行,捕捉信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想;对于美文佳作,经典片段类可选择精读、细读、品读法,咀嚼涵咏,反复体味,品其精华,悟其精妙;对诗歌、散文类可选择诵读,体会气韵,领悟情感,培养语感;对科普知识、时文杂论类则采用默读,便于停留和反复,利于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中丰富知识,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丰富词汇和语汇,因为知识常以词汇或语汇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学生的词汇和语汇逐渐丰富起来的方法很多,如:诵记词语、摘抄好词好句、自编词语手册等。同时掌握背诵的方法,背诵是用于培养阅读记忆力的最佳方式,又是提高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良好途径,背诵也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多了,词语自然会“顺流直下”,名言佳句也能信手拈来。因为阅读可以丰富积累知识,能让学生自我觉察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异同,使其能注意对书面言语的锤炼。(三)、制定措施,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再加上当前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是困难的,尤其是倡导课外阅读之始。因此,必须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课外阅读措施。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要求:①保证每天一定的阅读时间与数量。可以因人而异。②阅读的同时要动笔。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断,还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圈点批注。③精读的文章还要写读书笔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④阅读时要思考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要求学生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对上述一系列要求做到定期检查、不断督促,通过长期强化,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直至最终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需求。
(四)、从推荐的书目中去拓展课外阅读的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名著,附在新教材的语文课本后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可以选择阅读教材的一个方面。
全套教材名著导读统计(每册3部共18部)七上:爱的教育(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繁星、春水(中国 冰心)伊索寓言(古希腊 伊索)
七下:童年(俄国 高尔基)鲁滨孙漂流记(英国 笛福)昆虫记(法国 法布尔)
八上:朝花夕拾(中国 鲁迅)骆驼祥子(中国 老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八下:西游记(中国 施耐庵)海底两万里(英国 凡尔纳)名人传(法国
罗曼·罗兰)
九上:水浒传(中国 罗贯中)傅雷家书(中国 傅雷)培根随笔(英国 培根)
九下:格列佛游记(英国 斯威夫特)泰戈尔诗歌(印度 泰戈尔)简·爱(英国 夏洛蒂·勃朗特)
(中国名著6部,占1/6,绝大部分是西方名著。)
为了让学生对名著有充分的了解,开展名著讲读活动;为了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还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多篇,在课上展开阅读方法的指导,并据此指导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和写读后感,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转化为文字(或者先写成文字再展开交流),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概括和分析能力提高的过程,广阔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思维从量到质都有了较高度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本意是以外促内,逐步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写作,提高其语文素养。
(五)、指导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促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问渠哪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行为本身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感知,可以说阅读就是写作“源头”的一种形式。阅读,不能仅仅停留感知、理解和一般意义上的口头交流,更应当利用好“源头”所提供的丰富材料,融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真知灼见,最终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表述。甚至由此及彼,激发自我的写作激情,开展文学创作。
“不动笔墨不成书”是徐特立先生的名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写文章时,提起笔却无话可写;说话时,一开口却无词可言;即使写了说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观念陈旧。这不仅仅在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不够,更主要的是在于他们读书读报太少。于漪也曾批评说:“现在读得极少,也很少动笔„„少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少写,哪来较好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吸收知识,而写作则是运用知识。学生通过阅读,不断丰富自己,吸取文化素养,积累写作材料。通过阅读经典作品文章,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摘录熟读精彩片段词句,以便用在自己的文章上,为文章增色添彩。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培养与激发,他们会感到自己所读的实在太少,知识实在太缺乏,就会主动地去增加阅读量,并在阅读时高度专注,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这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实施课外阅读,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完成高质量的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应该循序善诱、激发引导,逐渐让学生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
2、《语文课程标准》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4、《语文教学策略论》 曹明海 主编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魏爱华
2005年9月28日
通信地址: 海宁市长安镇盐仓学校 魏爱华 邮编:31442 联系方式:*** 学校电话:0573---7971628
注明:此文登载在首届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写作全国论坛论文集P190--194
2.《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二
一、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阅读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 自愿读, 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 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学生乐读, 我首先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早被一些搞笑的漫画书所占领, 他们读那些书时总是津津有味, 屡禁不止。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好书, 结合校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向学生推荐了曹文轩的书。首先, 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曹文轩:他首先是诗人, 他写小说, 时常以美好的幻想、优雅的韵味, 编织美丽的梦境。因此, 他的儿童文学作品, 能够组合成为“纯美小说系列”……接着, 我满怀深情地向学生诵读了《青铜葵花》的一个片段。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被作品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下课了, 同学们蜂拥而上, 想抢先借到这本书, 好一睹为快。的确, 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动力, 枯燥之物谁也不肯品尝, 只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接触到能真正吸引他们的读物,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有效指导阅读, 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首先, 我依据教材,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 努力达到“得法于课内, 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的目的。我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要学会边看边想, 在读中自悟, 在读中自得, 作上批注, 不懂之处画上相应的符号。读时要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全身心投入, 调动多种感官, 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 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对于一些精彩片段, 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合理表达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学会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
如果学生都只运用“精读”的方法的话, 就不可能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为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量, 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采用不同的方法, 例如:浏览、略读、精读、跳读、默读、诵读等等。略读能扩大阅读量, 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读时要集中注意力, 注意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 这样才能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三、重视读写结合, 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过程, 读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同时写又加深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认识, 因此, 重视读写结合,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和阅读的能力。
这个学期, 我引导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 学习进行仿写和续写, 让他们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真实的感受, 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 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在学生读懂课文, 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 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 我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 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 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例如:在学了《成吉思汗和鹰》之后,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吉思汗的“后悔”, 我让学生做了个续写的练习:“后来, 成吉思汗含泪厚葬了这只宠鹰, 在埋葬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可能会对死鹰说些什么?在鹰的墓碑上, 成吉思汗可能会写些什么?请展开合理想象予以描述。”学生很感兴趣, 做到既想象丰富, 并且想象的内容合理, 同时还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写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阅读成果
“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作出正确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和鼓励, 可以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就感,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阅读的动力。这个学期, 我们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读书竞赛。主要方法是:
1. 对爱读书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 并在班级公布学生的阅读篇目。
2. 开展读书比赛。本学期年段组织学生进行语文知识能力竞赛, 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经验介绍, 对好的经验、方法给予充分肯定。
4.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既交流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又向同学推荐好书。
3.《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三
阅读阅读能力兴趣课外阅读在与学生的闲聊中,我们知道学生的课余生活最喜欢的是看电视,男孩子最喜欢的是打游戏、上网。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漫画书、明星杂志往往是他们的最爱;在书店,教辅类书、习题集类的书最畅销,很多学生沉没在题海中;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他们最头痛的往往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考试中学生最不自信的就是阅读题。
为了对我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有一个较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抽样统计了500份答卷作分析。现列举几项调查结果如下:
学生的课外阅读:有计划自主阅读占39%,无计划阅读占61%。喜欢读名著《西游记》等的很少,不少的同学喜欢读《流云尼玛》《少男少女》等。喜欢读的图书类别中名著有46.8%;童话寓言有43.6%;卡通漫画、科幻有75.4%;惊险推理有45.8%。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多项选择的结果是:文学作品占43.8%;图书占30%;杂志占42.2%。
从以上几项统计可以看出:
1.阅读范围窄。学生比较喜欢通俗读物,如卡通漫画、科幻等书籍(作品),对科技知识读物不感兴趣。虽喜欢文学名著,但真正读下去,读进去的人数不多。
2.从阅读时间看,时间短,随意性强,没有固定的时间去阅读。
3.从阅读目的看,无计划阅读必然导致消遣性阅读为主要目的。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佳。
5.写读书笔记或摘录占11%,大都是“与他人口头交流”(约占49.4%),甚至看看而已(约占39.6%)。
这次调查显示,课外阅读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发性,还缺少必要的具体的指导。而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由此,我们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已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养成阅读习惯,仅靠40分钟的教学课是不够的,必须将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很有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在调查中,学生认为阅读对成长有“很大帮助”的占52.4%,有“一定帮助的”占41.2%;认为自己文学鉴赏能力“一般”的占75.5%;而学生古诗的背诵数量“20~30首”的占46.4%;“30~50首”的占27%。
可見,虽然大家都意识到课外阅读非常重要,但其质量很令人担忧。一般存在以下情况:
学生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能自觉阅读,有计划阅读学生所占比例少,大部分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去读。课外阅读的材料不会选择。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或“生动幽默”才去读,他们往往选择一般较浅的、内容有刺激性的读物,而科学类作品、传记类读物看的人少。课外阅读量少。书籍来源欠缺,课业负担较重及爱好转移等原因,使学生阅读量很难达到大纲要求,能读完中学生必读书目的学生很少。
造成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原因及家庭层面。学生易动,静心看书的确不易;家长不了解课外阅读要求,无法指导督促。这使学生的阅读无计划、效果差。
2.教师和学校层面。教师往往较注重课堂教学研究,常常把课外领域留给自己;有的教师虽进入课外阅读指导,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方法欠妥,便往往对阅读活动的建议大多是“希望每周有1至2次的阅读时间”,但课程设置却难以满足这一愿望,这使课外阅读只能处于无序无体原状态。
3.社会因素。书店里,综合性知识书籍往往看者少购者稀,而网吧里学生往往鱼贯而入,他们进网吧不是阅读资料,而是打游戏或聊天,这使阅读的时间更少。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人成长的需要。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感染学生
首先,我们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学生收集名言之后,我们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名言张贴在班级墙上。
其次,是动员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愿望。
第三,搞好教室的布置,办好专栏板报,营造读书氛围。
第四,充分利用晚读时间读书读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活动,让学生获得读书的快乐
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利用早读课和班会时间,开展了“介绍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教室的专栏里,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以“课外补课内”。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所在,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深知,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不断探索,为语文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奕乾.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4.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篇四
泰兴市济川小学鞠香联系方式:***邮编:2254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的要求比较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关键词:课外阅读推荐读物介绍方法培养兴趣开展评比
一、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不深,原有的知识也不太多,所以课外书的选择上常常不知如何取舍,这样就要求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在教师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推荐。有目的的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如学了《智取生辰纲》之后学生对梁山好汉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可适时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了《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神通广大,有勇有谋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可向学生推荐《西游记》等。
2.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推荐。小学六年学生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课外读本的兴趣要求不同,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该推荐不同的读物。向低年级学生推荐内容短浅的童话、寓言、儿歌,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画画猜谜唱儿歌》等,中年级学生比纸年级学生知识面有所扩大,阅读能力有所增强,可给他们选些革命故事,科幻故事等,如《雷锋的故事》、《地心游记》。高年级
学生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知识进一步扩充,可给学生选历史故事、小说、自然科学读物等,如《岳飞传》、《西游记》、《神秘的宇宙》。
3.结合时代特点适当推荐畅销课外读物。儿童畅销书风靡校园,这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课外读物也是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很多图书有充分的流行因素,其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及天真的童趣等。对这种课外阅读,教师要引导小学生积极亲身体验,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比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系列童话故事,《哈利·波特》、《魔法学校》。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兴趣,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那么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小学生爱听故事,特别是一些童话、寓言等更是百听不厌。因此,可以利用读物本身的特点,如果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阅读的兴趣就会由然而生。可以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在故事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故事的结局就在哪一本书上,这样,孩子们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迫不及待地到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结果。
三、介绍方法指导阅读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部头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三国演义》等。教材中节选了些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走马观花的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读后合书而思,也有不少可回味品评的东西。
2.吸收性阅读。以获取读物中的知识为目的的阅读称为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为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不能观其大略,也不是语言优美的篇章,适合背诵积累,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圈出不懂的地方,点出关键词句,画出好词佳句,找出优美的片段进行熟读、背诵,养成“摘记”的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故事的情节,丰富自己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提高阅读的综合效益。
四、开展读书评比,展示阅读成果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增强阅读实效,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
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自办班级 “课外阅读报” , 刊载美文佳作, 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孩子们一有空闲便忙于搜集资料, 采稿、写稿, 乐此不疲, 热情高涨, 读写能力得以增强;组织读后感评比,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 并颁发奖状, 鼓励先进, 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的争优热情。
5.加强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篇五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就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实实在在的人和事,让家长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文集,如精选、精编了一些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
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其次,重视仿写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真实的感受,借鉴别人的某些写法,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去描述一个故事,一个体会。在学生读懂原文,体会到文章主要内容,弄清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后,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语言的运用以及表达方法的突出特点,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相类似的事进行仿写,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6.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指导 篇六
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处理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它在一定的范围内使用。了解和熟悉公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各单位工作人员的公文写作水平,进而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公文写作是公文学科有一个基本概念。公文作为传递策令、沟通信息、联系事务的文字载体,必须要通过写作这一特殊的行为活动才能实现。
公文写作又有其基本规律可循,只有把握这些规律,多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当“苦行僧”,做有心人,勤学多练、厚积善悟,才会熟能生巧,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内容介绍:
一、勤学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前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篇公文如果没有思想性,肯定寸步难行。做到公文的文意深远,起草者的理论水平、思想修养和知识储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能靠勤奋学习。
学习公文写作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学习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
2、要学习范文。
3、观察体会经验丰富同志的写作过程。
二、多练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清代唐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意思是说:常写,作文的方法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
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公文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听公文写作的理论知识讲座时,往往缺乏感觉,把握不住重点、要领,只有试着去写了,对文体、思路、语言的感觉才会清晰起来,才能体会到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慢慢地找到自己在写作中的差距,明确学习和提高的目标。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离不开大量的练习,练习要从简易的文体、文种开始。
三、厚积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学习靠积累,积累也是一种学习。公文写作中的积累包括积累构思(文章结构)、公文语言、写作信心和公文素材。构思最难积累,需要有人指点、引领,需要写作者用心分析,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把握公文语言是指依据不同的文种使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讲话稿,要根据不同的讲话人和听众确定讲稿的风格,写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语感。积累写作信心就是指在心理上从刚开始接受写作任务时的诚惶诚恐,逐渐转变为坦然面对、从容不迫。
讲解关于公文素材的“四类”积累法。
第一类: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类材料,特别是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法规;帮助作者把握公文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规,能解决确定公文是否有硬伤的问题。
第二类:本单位现任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思想风格,单位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理念,特别注意掌握领导讲话类材料等;主要用来吃透上情,决定公文的目的和用途,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第三类:本单位主要业务方面的材料、本行业基本材料和前沿情况。主要用来摸清下情,决定公文是否能联系实际,避免出现空话、外行话。
第四类:行内行外、国际国内与业务有关的学习型、启发型材料。主要用来摸清下情,决定公文是否能联系实际,避免出现空话、外行话。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是歌德对鉴赏艺术作品所讲的一段话,其核心思想是:无论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离不开“悟”。对于公文写作来说,悟性也同样重要。同样的训练、同样的工作经历,有些人的写作水平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有的人却能把公文写作升华到艺术的境界。
引用鲁迅《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章写作中怎样“修炼”悟性。鲁迅先生是这么写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对公文写作来讲,这也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我们直接看公文范文、看干干净净的定稿,就不如看经领导和同志们反复修改的草稿获得的收益更大,提高得更快。用心写作是一方面,用心体会领导和同志们精心删改之处,体会到了“不应该那么写”,明白了“应该这么写”的道理,便是“修炼”公文写作的悟性。
公文写作是一件苦差事,需要受得了清苦、耐得住寂寞。提高公文写作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唯有艰苦付出、勤学多练、厚积善悟,才能训练有素,达到文思似泉奔涌、文种运用自如、材料信手拈来、文字通顺流畅的境界。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也许会让一些初学者感到厌烦,甚至望而却步,但凡事贵在坚持。
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指导
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的基本功,它不单纯是文字工作,实际上是理论造诣、思想水平、认知能力、文字功底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公文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作的质效,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我们结合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提高政治素养,打牢理论根底
无论地方还是军队的机关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大量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理论性、政策性、法规性要求高,在实际的写作中只就事论事,就文论文,没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因此,在平时就必须认真学习与之有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军队政治工作理论。这些理论是我们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的源泉,是我们观察、认识和分析工作问题的指南,只有理论素质提高了,才能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眼光更长远,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才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当然,理论的作用是间接的。比如,一份调查报告可能没有直接谈理论的问题,但它的观点是对调查材料进行理论透视和思维的结果。理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指望学理论立竿见影,打牢理论基础必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抓住关键环节,快速寻求突破
在掌握一定政策理论,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基础上,要抓住公文写作提高的关键环节,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学习军用公文拟制的有关规定。公文分类、作用、一般内容、拟制要求以及公文格式,是最基本的写作之道,要认真学习并熟记。二是读一点写作理论方面的专著。这些书会告诉我们怎样确定主题、建立结构、使用材料,以及对比、照应、起承、转合等文章写作的基本问题。三是学一点语法和修辞。目的是把文章写得通顺、优美、富有文采。四是学一点逻辑学。逻辑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些公文之所以犯偷换概念、改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错误,就是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逻辑规则。五是精读文件。阅读文件时发现有写得好的,不要看一遍就过去,要仔细研究它的结构、观点、材料以及论证方法和表述方法,研究它好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写会怎样写,还有没有别的写法,等等。仔细揣摩、体会、研究,定会悟出些道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对照公文的修改稿学习写作之道。把领导修改过的稿子收集起来,仔细对照,边对照边思考为什么这样改,一定会受益匪浅。
三、熟悉全局工作,培养广阔视野
机关工作分工很细,对分工的工作了如指掌是应该的,但不能仅限于此,还要熟悉全局。只有懂得全局,学会着眼全局看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局部,才能正确地估量本系统、本部门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分量。不懂全局就往往见木不见林,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给下面提出一些不适当的要求。强调了解全局,这是因为,机关工作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哪一项工作也不能孤立地进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心工作往往要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完成,如果对全局性工作很生疏,就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精通专业的同时,必须多了解全局。比如,年度工作要点、基本工作思路、一些重要会议精神、上级和本级制发的重要文件、首长的讲话和指示、重要典型情况等都应了解。能多参加一些重大实践活动、多接触基层固然好,没有这些条件,通过阅读文件和有关材料也能了解不少情况,并非只有到现场才能了解这些。比如,某个单位开展一项工作后,找来一些材料看看,也可以了解大体情况。通过阅读文件,既能掌握政策,又能了解情况,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学习方法,应该充分利用。
四、勤于锤炼思维,提高写作悟性
从字面上理解,悟,就是领会、思考。有的人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叫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己很少动脑筋,什么都不想,主动性比较本文由毕业论文网www.lw54.com收集整理差,文字水平也就难有很大提高。要提高文字水平,单靠别人教是远远不够的,要有悟性。文字水平提高得快不快,很重要的是看你悟性强不强。有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要靠自己去领会、思考。如果看了学了不去思考,就难以在脑子里留下东西,最终是学而无获、学而无用、收效甚微。有了悟性,看东西就能融会贯通,干工作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有时我们眼睛忙,脑子闲,看过的东西如过眼烟云,没有印象;有时思考和处理问题,往往就事说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么怎样提高悟性呢?需要强化三种意识:一要强化政治意识。搞材料,本身就有很强的政治性,如果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强,写出的材料立意就不会高,就没有分量。二要强化超前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远见卓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没有超前意识,就不能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方向、提出正确对策。三要强化多向思维意识,窥一斑而知全豹,由表及里,举一反三。
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指导范文
关于公文写作的重要性,大家都有认识,也深有体会。我们大多数机关的工作,无非就是办文、办事、办会三项,而办文排在首位。因为很多政策和法规,是通过公文的形式制定和发布的;很多决策和事情,是通过公文这个工具指导和推进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人员,应当文武双全,就是提笔能写、张口能说、遇事能办。
办文很重要,但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认为是个令人头疼的难事,望而生畏。其实,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公文写作并不难。我在从事办公室工作之前,在教育系统工作了8年,期间,干过师训专干,干过会计和出纳,基本上都和写材料不着边。正好有个机会,进了政府办,当时,原政府办主任苏尧和我谈话,让我进秘书科,我说怕干不了。苏主任说:“现在是秘书科缺人,你们这一批三个人都进秘书科,干一段,要是不行再调整岗位”。
当时的想法就是,既然领导让干,就只能竭尽全力干好,要是因为不会干、干不好,被领导调整岗位了,那实在丢人。就这样,硬着头皮干起了根本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以办文为生的路子,而且走的时间这么长。十年的文秘生涯告诉我,公文写作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公文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再加上个人的操心和勤奋,谁都能够办文,而且能够办好。但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办文很难?主要是因为对公文写作不了解,或者是虽然了解但不够投入。所以说,对于公文写作,只要了解了、投入了,自然就会感到不难了。
办文并不难,但办文本身并不轻松,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可以说是个苦差事。有人说,“宁喝马尿,不写材料”。还有人说,“上辈子不知道干啥坏事了,这辈子托生成个写材料的”。说这些话的人,我想一定都是写材料的。不然不会深切体味到写材料的辛苦。对此,每个文秘人员也深有体会,在写重要材料的时候,真是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但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态看公文写作,办文苦中也有乐。乐在哪里?通过办文,迫使自己学习研究大量的资料,使自己的知识修养、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加速提高,这是一种成长的快乐;通过办文,把自己的思路和设想通过公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这是一种成就的快乐;自己辛辛苦苦办成的公文,受到领导的表扬、大家好评的、群众的认可,这是一种得到社会承认的快乐。
第二个方面,公文写作的要点
搞好公文写作,应当深入了解公文的基本特点,熟练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方式,切实把握好公文写作的基本过程。
一、公文的基本特点
了解公文的基本特点,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公文姓“公”不姓“私”,不像散文、诗歌、小说等“私文”那样,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写啥就写啥、想咋写就咋写。从事公文写作,就应当深入了解公文的特点,并在写作时予以充分体现。
公文有法定的权威性。作为行政机关发布的公文,代表了政府的职权和意图,具有行政领导和行政指挥的权威性,具法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了解了这个特点,在写作的时候,就要站在机关和领导的角度,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而不是文秘人员个人的角度去写。
公文有特定的程式性。一是文种的法定性。4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的法定公文的种类主要有15种, 即: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广义的公文,还包括法定之外的总结、计划、制度、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等机关事务文书。二是公文的格式性。公文的标题、发文字号、签发人、秘密等级、紧急程度、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印章、发文时间、用纸、装订等都有统一要求。公文的文风、语言,也自成一格。三是行文的规则性。四是收文、发文的程序性。这些特定的程式,有助于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利于文书工作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对于这些特定的程式,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能违背。
公文有鲜明的针对性。所有公文,或是指导工作、布置任务,或是反映情况、请示问题,或是联系事宜、商洽工作,都有具体明确的实用目的,都是针对工作中发生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写公文的时候,要有的放矢,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公文还有明显的时效性。每个公文,都有一定的时效,随着形势的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变更、失效或废止。公文的时效性还表现在制作和行文上,都有一定的时限要求。写作公文要抓紧写,不要等到啥都准备好了才动手,行动也要提高效率,争取按时完成。
二、公文写作的基本过程
掌握了公文的基本特点和公文写作的基本方式,就可以进入公文写作过程了。公文写作的基本过程,一般可以分为收集资料、编拟提纲、撰写、修改、校对五个环节。
一是收集资料:这是前提。要全、新、准、实。积累哪些资料?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大政方针和重要言论,掌握大局动向。二是格言、佳句,为公文增色添彩。三是大事要事,秀才不出门,要知天下事。四是先进典型和经验,随时可以信手拈来。五是基本情况和运行动态,要了然于胸。
二是编拟提纲:这是关键,是成功的一半,纲举目张。要从大处着眼,往细处入手,向精处锤炼。要拟好各级标题,布局好素材。
三是撰写:依照提纲,设置场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设置场景,就是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进入角色,弄清“五个要素”,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对谁讲。
四是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要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先改结构、段落、标题、观点,后改语句、词汇、文字和标点符号。
五是校对:细节决定成败。把好材料出手关。
第三个方面,几种机关常用材料的写作
主要谈谈总结材料、调研报告、领导讲话的写作。
一、总结材料
总结是机关一种常用的事务文体。总结的主要对象是本地区、本部门、总结者本人的实践活动。总结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总结是情况汇报、通报、报告等其他文种写作的基础,很多调研报告和领导讲话也离不开总结。机关工作需要总结,个人有时也需要总结。研究总结文体的写作,用途很广,很有必要。
总结的基本结构:
总结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工作基本情况:即在特定的阶段做了什么工作,采取了哪些方法和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等;
二是归纳经验和体会:分析取得成绩的主客观原因,提炼出规律性、启示性的认识;
三是找出问题和教训: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途径;
四是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即今后工作中如何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再上新台阶。
总结主体结构模式大致上有十种左右:即“做法—成效—体会—问题—打算”式,“背景—做法—成效”式,“意义—做法—成效”式,“成绩—体会—问题”式,“成绩—问题”式,“做法—体会”式,“成效—体会”式,“做法为主”式,“体会为主”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式。
二、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是机关工作人员掌握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建议,服务领导和机关决策的一种常用而重要的事务文书。要写作调研报告,应当:在“调查”上下功夫,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和说服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写稿权。在“研究”上做文章,确保调查报告的指导性。对调查所掌握的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思考,抓住主要矛盾,找出规律性,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实现认识的升华。
不同种类的调研报告,其调研报告格式与写法总体上大致相同,但由于强调的重点和要求不完全一样,因此,每种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也有一定的区别。作为我们基层单位,最常用的调研报告主要有两种:
一是反映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这类调研报告,主要用于反映某一地区、某一领域或某一事物的基本面貌,目的在于报告全面的情况,为决策者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写法偏重于反映客观情况,分析研究的成份相对少一些,一般也不要求提出理论性的主题思想。在写作过程中,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标题,一般要点明是关于什么单位或者地区、什么问题的调查。其前言一般是介绍调查的缘由、目的、时间、地点、范围和方式等。由于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主体内容涉及面一般都比较宽,因此,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在写作上往往采用横向结构。如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情况,可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组织领导等若干方面来撰写;如反映某一方面的情况,则可分为基本概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若干层次。当然,每个大的部分中还可以分为若干个小的问题来写。
二是总结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这类调研报告,主要用于对先进典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后,提炼出成功的经验和有效措施,以指导和推动面上的工作。因此,这类调研报告格式写法主要包括:基本情况、突出成绩、具体做法、主要体会等。这类调研报告格式的标题一般要反映主题。前言大多采用概述主要成绩、发展变化,并提示基本经验的写法。主体部分需要充分展开,不仅要写具体做法,而且要写切身体会;不仅要写感性认识,而且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具体做法,体会就是空的;不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难以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结尾可以归纳全文、强调主旨,或者指出不足、展望未来。在行文的语气上,经验调研报告格式与经验总结不同,经验总结用第一人称,行文语气必须谦虚,而调研报告则用第三人称,可以热情赞扬,以促进经验的推广。
三、领导讲话
领导讲话作为领导代表本机关就某项工作发表的讲话,也是领导机关推进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文秘人员应当重点掌握的一种公务文书。写好领导讲话材料,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四点:
1、做好准备工作。一是全面掌握会议有关情况(会议的背景、主题、内容、任务、议程、时间、地点、对象等);二是准确领会和把握讲话领导的意图;三是深入调查研究有关情况和基础素材。
2、拟好讲话提纲。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提纲列好了,讲话稿就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大凡有经验者,都不惜花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提纲,列出提纲交领导审定后再动手写作。
制作提纲一般应围绕“主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内容安排”顺序逐步展开。就象上下级关系一样,顺着看是一级领导一级,倒着看是一级对一级负责。在制作提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握好两点:一是精心制作标题。逻辑要严谨,条理要清楚,句式要整齐,适当用排比。二是合理安排起承转合。起,即开头;承,即承接和呼应;转,即层次转换和过渡;合,即归纳和总结。也就是说,要合理安排好讲话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3、转换角色撰写。关起门来当领导,模拟亲临会场的领导角色进行书面讲话。撰写讲话材料,要坚持“四性”,体现“四话”要求。“四性”即思想性、前瞻性、针对性、操作性。“四话”印写实话,公文不写一句空;写新话,实中求新,内容、形式、结构、语言新;写特色话,本地本级话;写领导话,体现领导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4、认真修改校对。订正观点,完善结构,增删材料,推敲语言,搞好校对。
第四个方面,公文写作几点体会
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干得时间长了,都会有一些体会,我感觉重点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积累和运用资料
搞好公文写作,必先吃透“四情”:即研究“上情”,即上级政策精神、法律法规和宏观形势;洞察“下情”,即下级或基层基本情况和工作动态;掌握“本情”,即本级、本地、本单位的基本情况;了解“外情”,即外地先进经验和发展动态。要吃透“四情”,必须搞好资料积累。对于机关干部来说,要想把材料写好,手中没有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供自己参考借鉴是不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现在电脑普及了,大家都会使用,搜集和积累材料就容易多了。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把你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到手,就达到了目的。当然,搜集资料要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不能发生失泄密问题。
积累资料是为了利用资料,如何用好资料大有学问。一是要认真学习资料。在剪贴资料时,要自己动手,不要让别人代劳,做到边剪贴边过目;对搜集到的资料,要经常熟悉,仔细翻阅,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理解、消化;对重要的思想、观点、事例做上记号,有启发意义或直接能用的还要记在脑子里,认真思考,反复领会。这样做的目的是消化资料内容,做到温故而知新。通过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将资料真正变成一种有用的信息,需要的时候就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其中的思想观点,掌握其中的写作技巧,体会其中的思想境界,从中汲取营养。二是要精心选择资料。要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选择资料,选出最有典型意义、最能说明问题资料。为便于使用,筛选出来的资料还要加以分类,把入选的资料按照公文内容表述要求,分门别类梳理排队。同时,对一些有联系但又不能直接用的,要进行粗加工;对一些重要的观点、表述和名人名言等,要认真查找出处;对一些重要的事实和数字,要加以核实整理,确保准确无误。三是要用活用好资料。常见到这种现象,有的人没有资料写不了材料,有了资料又跳不出资料,这抄抄,那贴贴,搞出来的东西千孔一面,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实际上是没有用好资料。写材料时,要敢于丢掉资料,站在理解资料的基础上去写,只有这样,才会产生比原资料更新的思想飞跃,才会写出超越资料本身的高质量材料。如果起草的文字材料,能够源于资料,而又高于资料,就达到了积累和运用资料的新境界。
二、要切实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
公文不是为了记叙个人见闻,也不是阐发个人的见解,而是秉承领导旨意,根据工作需要而拟制的。起草人的职责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充分体现领导意图,想方设法把领导的思想完整表述出来,而不能断章取义、随心所欲,更不能“另起炉灶”。这就要求起草人用心琢磨领导的意图、思维方向、关注重点等,全面掌握,悉心揣摩,掌握得越全面、深刻,写起来也就越顺利,领导也就越满意。
一是积极扩展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同志交代意图时,只是一些初步想法,或仅仅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侧面提出问题。遇到这种情况,起草人要从更多的层次和角度去思考问题,举一反三,扩展和延伸领导形成的基本观点,对领导暂时未想到但又比较重要的问题补充进来,把领导简单分散的意见扩充为比较全面、系统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领会领导意图,切实把领导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是善于挖掘领导意图。有的领导只出个大题目,至于公文写作中的具体问题涉及不多。碰到这类情况,起草人首先应主动和领导同志商量研究,争取领导的指导,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要求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要达到什么目的,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挖掘领导意图时,起草人还要善于将主管领导的意图与其他领导的意图结合起来领会,集思广益,体现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原则。
三是努力完善领导意图。公文写作过程中,有的领导深思熟虑不够,讲得意见不甚明了、比较杂乱;有的一时未想清楚、说明白,只是一些感性认识;有的不完全合理和必需;有的不集中、不完整。对此,起草人要与领导多交流,善于提炼概括、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感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的东西,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补充,把不清楚的问题讲清楚,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公文质量。
三、要努力体现和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
思想是一切文字材料的骨干和核心,没有思想的文字材料等于没有“灵魂”。增强文字材料的思想性,最重要的是要善于站在全局和思想理论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提出对策,引起大家的共鸣,给人以深刻启示。实践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针对性。文字材料大都是围绕问题展开的,问题是材料的基础和灵魂。文字材料影响的大小,根本就在于是不是真正抓住了问题,是不是针对普通存在的问题去写的。如果是针对问题去写的,影响就大,相反影响就小。因此,必须注意抓问题,抓“一碰就响”的问题,抓普遍存在的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以高度的敏感性洞察和分析问题,紧紧抓住影响和制约单位建设的主要问题,确立文字材料的主题思想。
7.《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七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高中三年, 学生要“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同时对课外阅读的对象作出了规定, 要求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和“名著”, 强调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这就是说, 高中生要打破以往阅读的随意性, 使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内潜行为。阅读不单单是知识“量的积累”, 更是“悟的过程”和“人文性的飞跃”。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 实际情况又如何呢?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在上课时阐发一下, 如说说一些作品中的人物, 一些名言、警句、甚至一些很简单的谚语、成语, 往往说出一部分, 叫学生续说, 但大多数情况是令人尴尬的, 台下是一片鸦雀无声, 由此, 我深感学生阅读量的狭窄和词汇量的枯竭。故而送走了前一届毕业生之后, 从这一届开始就特别留意并着手调查了一些情况。在高一语文起始课上, 我便设置了一些题目, 作为调查的内容:
1.你喜欢阅读课外书吗?喜欢哪一种类的文学作品?你周围流行哪一类的书籍?
2.你阅读过哪些名著?是通过什么方式阅读的?
3.课外阅读的时间怎么安排?会不会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影响?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
4.课外读物的来源有哪些?
(一) 我对所任班级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对第一个问题, 我设置了三个选项, 即“喜欢”、“一般”、“不喜欢”, 结果选择喜欢的有86名同学, 占80%;一般的有18人, 占有15%;不喜欢的有6人, 占5%。这个结果大致上反映了中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 这一点无庸置疑。而且, 不喜欢课外阅读的6名学生恰恰就是语文成绩最差的, 由此可见, 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喜欢课外阅读成正比。在这中间, 喜欢小说的学生占大多数, 但这些喜欢小说的同学, 绝大部分喜欢的是武侠、言情之类的作品, 他们仅凭自己的喜好和直觉来选择, 阅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周围流行的书籍, 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高一学生还在看一些诸如《龙漫少年》《爆笑校园》等一类漫画作品, 跟实际的阅读能力极不相符。
(二) 关于名著的阅读, 调查表明, 结果堪忧
发现在四大名著中, 《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 占98%;其次, 是《三国演义》, 占81%, 接着, 是《水浒》和《红楼梦》, 分别是69%和30%。但阅读的方式大多以电视剧为主, 以阅读率最高的《西游记》为例, 阅读过原著的仅有5人, 占4.2%, 其他作品进行过原著阅读的更是凤毛麟角。除此之外, 中学生偶尔也有阅读过《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和《封神演义》的, 对现代作家作品的阅读, 如鲁迅的、茅盾的作品, 则少之又少。对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 绝大部分同学的纪录是零, 只有二三个同学间或阅读过《茶花女》《简爱》等几部情节离奇, 趣味性较强的作品。
(三) 阅读的时间安排
除了有同学见缝插针看名著的有关电视剧外, 大多数学生放在假期中阅读, 或在双休日老师要求做摘记时才阅读一些, 其余情况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为零。究其原因, 多数认为是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尚且觉得时间紧迫, 没有时间放到课外书上。至于课外阅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几乎全体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可以开拓知识面, 增长见识, 尤其对提高语文成绩效果明显。这说明了学生普遍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只要稍加引导, 相信会形成一种好的局面。
(四) 课外阅读资料的来源问题
不外乎三个字, 就是“订、买、借”, 三者之间, “订”的比例最小, 占10%, “买”“借”和“买借结合”平分秋色, 各占42%和44%, 订阅的一般是和中学生的学习有密切关系的, 如《学习报》《中学生作文指导》等;买和借的大部分是学生兴趣较广的或是跟学习关系十分密切的书籍杂志, 而名著之类的买的比例很小, 主要的阅读渠道就是借阅, 而且借阅的面也不是很广。大部分学生阅读凭的是兴趣, 或者是老师布置作文或其他作业要求的时候。
通过以上的调查,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 现在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而《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三年学生的课外阅读作了明确的表述“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怎样利用有限的阅读时间, 积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努力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逐渐探索出了一种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必要平台——课外阅读指导课。
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建立及运转模式
(一)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建立
确定每隔一周的周六语文课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 每次要求有五位同学以读书笔记的形式, 推荐自己阅读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并把推荐的书籍传阅给其他同学。其他同学利用课余时间, 通过到书店购买, 图书馆、其他同学处借阅等方式, 自主选择阅读同学推荐的书或文章, 并写好读书笔记, 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进行交流。通过这种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运转模式
1. 选书。
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 良莠不齐, 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在读物推荐时, 要求学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教育性原则: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都要给学生一定的心灵启示, 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
(2) 益智性原则:学生选择的书必须能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开拓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学识。
(3) 趣味性原则: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只要价值取向准确, 学生喜欢、爱读, 都可以让他们尝试。
2. 阅读, 做好读书笔记。
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 细细揣摩, 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就是通过浏览全文, 了解文章的大意。在课外阅读中, 学生常用的是略读。不仅如此, 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 (1) 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 科学珍闻, 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 增长知识, 启迪思维, 陶冶情操。 (2) 感想型:在读完一本读物后, 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 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通过提示范例, 摘录讲评, 交流感想等方式, 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3. 推荐、交流。
阅读可以是个人的行为, 但是单独的学习局限了阅读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寡闻”, 阅读有了伙伴, 能够与伙伴交流分享阅读中丰富多元的收获, 获得大量的阅读信息。
阅读的感受因人而异, 同学间定期在班级内分享阅读感受, 能够极大地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在互动阅读中提高文学鉴赏力。从学生的语言来看, 读书让他们多了一份语言的灵动与醇厚, 多了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
三、课外阅读指导课建立的必要性
(一) 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需要
刘锡庆教授提出:“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 或应读、可读之书等, 都可以尽兴去读, 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建议:“文学书要读, 政治书要读, 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 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 借鉴就不多, 思路就不广, 触一而不能通三。”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 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 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而有的也是一些时下流行的漫画、言情、武侠之类书籍, 对一些需动脑思考而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不感兴趣, 这样无疑降低了高中生阅读的品质。阅读课外书要重视书的质量、深度, 中学生要多阅读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书, 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益的书, 使自己拥有“广博”的知识面, 了解时代发展的脉搏, 成为一个有文化品位的人。要把握书中精华部分, 吸收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用所学的课外知识来充实自己, 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深刻, 重形式不重内容, 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 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 即使做了笔记, 也无非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采蜜集”——几个好词, 几句好句, 几个好段。不会从更深层的、更宽泛的领域去思索, 那么读书后的收获也就少得可怜。
课外阅读指导课, 利用学生平时的课余时间和休息日, 让学生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中外作品或是时下流行的各类精品, 进行自主阅读。每一位同学在阅读这些作品时, 都认真做了读书笔记, 并将各自的笔记连同书籍在班级同学中传阅, 互相交流借鉴。
(二) 培养学生浓郁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一定的阅读能力的需要
许多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 领略不到阅读的丰富性、生动性和乐趣性, 觉得读书生活太贫乏、太单调。而课外阅读指导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推荐书籍的学生, 为了使更多的同学去阅读他推荐的书籍, 就会非常投入地去品读作品, 品读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过程。而且, 在将书籍推荐给班级中其他同学时, 要给书籍编写出既忠实原著又有诱惑力的导语, 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 揣摩读者的阅读心理, 引起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饱尝各种角色的体验, 既可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 又可挖掘阅读中的兴趣点等。学生常会被文中的某些情节感动, 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 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 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享受, 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 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
(三)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2001年, 我国开始进行语文课程改革,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逐步取代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 成为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中学生的阅读, 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整个高中阶段, 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50万字, 并推荐了一些课外阅读作品, 《论语》、《红楼梦》 (曹雪芹) 、《呐喊》 (鲁迅)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等20部中外文学名著;除此之外, 《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 如在“教学建议”部分, 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同时, 《语文课程标准》还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这纲领性文件的出台, 让我们语文老师深刻地认识到, 教语文不应该只是教语文教材, 没有一定的阅读量, 学生是很难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设立, 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阅读交流平台, 扩大了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文学素养, 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
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开放性的。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生的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 正说明课外阅读有着广阔的天地。正确地审视现在的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 我们的思维便获得了一次飞跃, 给我们一个前瞻的视界。以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方式来促进高中生课外阅读, 相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摘要:课外阅读作为中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学生通过读书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更是实现新课程语文教学法的必需。但由于受到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间、阅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窘迫与尴尬。阅读指导课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阅读的快乐,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推动作用, 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平台。
8.利用课外阅读 提升写作能力 篇八
一、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中学生学习的理性成份越来越多,但是兴趣写作的作用还是不可小觑的,有了写作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也就有了写好的意愿,再加上课外阅读时学生选择性汲取,而且它又是一种“零星化”的学习方式,阅读完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或者再来仿写、续写、缩写,并且对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尽量让学生了解一些作者写作的过程以及写作的背景故事,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些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很大程度的激发出来。
二、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提升学生的选材能力。
学生写不出作文,原因是学生无事可写,或者不知如何入手,这是学生不会选材的表现,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选材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文章去读,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看一看相同主题不同内容的表达,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选择内容,在自己写作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选择材料,最后选择自己最好把握的角度去写,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选材能力可以得到不断的提升。但是也要注意学生在选材时由于材料过多而无法确定自己想要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选择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选材时要注意符合自己的切入点。
三、通过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技巧,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都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课文,每一单元中的作文训练都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相联系,在教学中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对于写作技巧方面的讲解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并引导学生来分析相关文章的写作技巧,并从仿写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去独立写作,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的目的,学生在了解了相应的技巧之后去写作,还要去将自己的作文与作品进行对照,看一下在结构方面自己有了哪些进步,哪些还需要改进,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
四、通过对阅读材料的添加、改写,提升学生的细节把握与遣词造句的能力。
一些学生的作文虽然结构完整,叙述清楚,但是读起来总感受缺少点什么,这在于学生没有将作文当中的细节写好,遣词造句也欠缺功力所造成的。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内容中一些细节进行添加、改写,看一看原作者是怎么写的,自己对文章进行了修改之后有什么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为一些特定的内容添加其他内容,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对阅读内容的添加、改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发挥,思维不受限制,这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对于写作过程当中细节的把握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五、通过阅读,不断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作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完善自己的作文,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但是现在的许多学生不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其原因在于学生赏析能力弱,一些学生要么只是简单的修改几个字词,要么是全盘否定,重新来写,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改,学生对作文的修改是对写作的再认识与再理解,学生在写作完之后,再看自己的作文,会对作文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材料,指导学生去欣赏优美的文章。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这篇文章的开头是怎么写的,开头与结尾是怎么呼应的,细节是怎么处理的等。通过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知道了修改作文应当从哪些方面入手,也就明白了如何去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时再让学生去修改效果就会有明显不同。
利用好课外阅读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多的顾及到了学生个人的因素,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9.《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九
【摘 要】由于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加强课外阅读显得非常重要。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好引领和指导工作,加强阅读效果检查,以便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检查;阅读能力
现阶段很多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以文章语言作为实体的教学基础上,通过阅读材料来传授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获取信息的能力。尽管在学习英语中,课文是最重要的语言素材,是学生接受语音、语法、词汇与各种惯用法等的最重要来源,但只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文章是不够的,那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融会贯通和知识的巩固、掌握。作为教材阅读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英语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加强课外阅读呢?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书的兴趣,学生才会去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充实、提高自身,增长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只有明确了这一目的,才能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其次,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因此,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老舍、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让名人的魅力感染学生。同时,及时表扬班里喜欢阅读、阅读能力提高快的同学,让班级中一些爱看课外书籍的学生带动全班。再次,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组织学生参加完成任务的活动。如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描绘一年四季的诗歌、散文等,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开展作文比赛,进行辩论赛等活动。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收获的喜悦,又能进一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的引领作用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
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时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统盘考虑,要从学校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知识水平、阅读实际等情况出发,才能行之有效。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自身的阅读概况,包括自己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所在、阅读过哪些书籍、教学急需填补提高的知识、从长远的教学实际及发展来看自身还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及解决的办法等。其次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分类,区别哪些是必读的,哪些是参考的,哪些是精读的,哪些是泛读的,哪些要先读,哪些要后读。这样全局地读,读起来才能有条不紊,针对性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再次是合理地安排课外阅读时间。课外阅读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在时间上,既要有一定的安排,又不能与课堂学习相抵触,要利用课余时间。从长远看,要有阶段性。应分短期阶段和远期阶段。急需的先安排,暂缓的后安排。这样,便于执行,便于自我检查完成情况。
2.帮助学生精选课外读物
选择课外材料应注意: 材料要有趣。兴趣是行动的最大内驱力,故可以选择英语笑话、幽默、寓言故事、科普小品、人物传记、脍炙人口的名人演讲、童话故事、短篇侦探小说以及著名小说的英文简写本,也可以选择“书虫”或“轻松读经典”等梯级系列简易读物。英语水平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文字通俗、?显、优美并且稍简短一些的英文原著。有趣的读物会让你爱不释手。语言要容易。具体做法是:从书中随便翻一两页,如果不用字典能看懂大意,那就说明语言难度适宜。容易的读物容易培养语感,也容易提高阅读速度。千万不能好高骛远,一开始就去读大部头的原著,那样,读书的热情会很快被满眼的生词所淹没。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语言学家的“输入假设”,应该选择难度最接近或稍稍超出学生当前英语水平的课外读物,这样最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习得,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引起兴趣,又便于启发思维、增添知识。因此,选择英语课外读物应先易后难,多易少难。书要薄,文章要短。如果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则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形成正反馈,进一步强化阅读的兴趣,从而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阅读量要大,即读得多,读得广泛。要读得多,所选材料就必须容易;要阅读内容广泛,就要选薄书、短文章。像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推荐的英语分级读物就有一定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三、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就必须切实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几种主要的课外阅读方法不妨一试:
1.摘读法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读一篇文章,把它优美的部分抄录下来,然后反复诵读,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抄读中博览群书,能帮助记忆和加深理解,打好语言基础。
2.精读法
在一段时间内,选择几篇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都比较完美的作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把它们读熟读透。
3.浏览法
我们需要读的书很多,可是时间和精力又很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必须采取走马观花的浏览方法。有的文章是属资料性的,只翻一翻,知道大概内容就行。浏览,重在广博,拓宽知识面。
4.跳读法
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课外阅读如能做到这些,学生就能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加强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目的是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课外阅读是否完成了计划,达到了目标,必须由检查来验证。当然,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要有别于课内学习成绩的检查,因此,检查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1.学生自查
学生统计自己的读物,对照计划检查完成情况,翻阅自己的笔记、检查自己读书的质量、收获;进行自我书面测试,如用课外阅读过的知识来完成一篇小论文,看能否充分运用读物中的知识、观点。
2.学生互查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介绍阅读经验,通过提问、讨论、互看阅读笔记、名句竞赛等方式进行互查。这样,既可以达到检查的目的,又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教师检查
教师检查具有相对的权威性。教师检查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可结合阅读教学检查,也可结合写作检查,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查阅学生的学习笔记等方式加以检查。
4.活动检查
也就是通过组织一些活动,如知识竞赛、作文竞赛、阅读笔记展评、读书心得讨论会、经验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以达到检查的目的。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外阅读是英语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它与课内阅读紧密配合,成为其延伸、补充和扩展;另一方面它是课内阅读实践的综合运用。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艰苦历程,只有不断地、长期地坚持,才能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参考文献:
10.如何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篇十
云雾泰山 2009-09-29 21:00 发表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需要放眼于课文,更需要放眼于课外;他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他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他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讲究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很好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具体做法是:
一.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的为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知天,曹操用兵多疑,鲁肃为人诚信,周瑜嫉贤妒能的性格特点分析的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同学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
二、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 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麽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google_protectAndRun(“ads_core.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三、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个性,通过概括特点是对文章的整体回顾,又是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积累内化训练。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因此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途径。课文讲完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并把好词、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五、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写作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是阅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步读写知识迁移的一个起点。它犹如搭在“读写”之间的一个桥梁,让学生跨过桥梁顺利到达知识彼岸。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教完《三味书屋》时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爸爸和书》后仿写一篇《我的爸爸》,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如果说阅读教学是教给学生方法,作文教学则是让孩子门学会如何应用。现在大部分学生写起作问就感到头痛,无内容可写,写起来空洞、乏味,再就是胡编乱造,写出虚假的作文。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写起来杂乱无章,无中心、无条理。
二、学生不注重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胸无点墨,谈何妙笔生花:写出的文章只能是空调乏味、淡如白水。
三、学生脱离生活,要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身边的真人真事,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我的想法及做法是:
首先从内容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力。学生写文章无从下手,往往缺乏观察,头脑中没有素材、身边的人、事视而不见。生活是写作源泉,指导是写作钥匙,在学生写作前,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如看一幅图,必需要有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然后观察。写作要抓住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观察,用人物自己的动作、语言展示人物性格,写动物要从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写植物要从茎、叶、花、果实的形状、颜色、味道及用途等方面
观察。通过观察,我曾经把花草、小动物、玩具等带到教室,按指导方法观察。通过观察,学生积累与写作素材,养成良好的观察能力,他们才能处处留心观察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写出事物才细腻、逼真。
其次,教学材料、组织材料,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后,我又叫学生围绕中心去选材,思考选择什么材料新颖而又有说明力。哪些材料不能突出中心,那些材料需要重点写、详细写,都要让学生自己先想好、安排好。比如在教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时,我先让学生想好写谁?然后确定中心,也就是想写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中心确定好之后,我让学生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其他学生评说选材有没有说服力,帮助不切题的那些同学重新选材。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知道写文章时,都要围绕中心认真选材,避免文不切题、离题万里现象的发生。
再次就是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会选材,但词汇贫乏,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吸引力,于是我就从说话训练做起,每天早晨成让学生播放新闻,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评说,有时也根据课文限定说话内容。天天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除了播放新闻,还可以定期搞故事赛、朗读比赛。班级设立“图书角 ”,让学生在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中养成广闻博记的习惯,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
学生写完作文,我严把修改关。记得鲁迅有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先让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同学互评互改,最后拿出一篇典型文章同学一同修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是一项将积累释放于一时的过程。积累越深厚,释放就越精彩;积累越科学,释放就越有效。
因此我们说思想、知识和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
它需要写作者具有以下能力:
1、发现、收集素材的能力;
2、阅读分析消化能力;
3、整理归纳能力;
4、资料编排、档案管理能力;
每个写作者都会感受过“才思枯竭”
建议:
1、通过采风来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收集素材。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上述能力。
3、提高写作能力可借助一些较好的写作工具,如《AHAH计算机辅助写作系统》。它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款以提供科学写作方法为主的写作软件。号称融入了多位写作专家的智慧和研究成果。它不但兼有以提供写作资源为主的软件的全部功能,还提供了很多很有特点的工具。用户自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地发挥和再创造,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适合自己。不妨试试。改,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提高习作质量。
给你提供一些写作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细观察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及中反映的产物,要反映客,不必须对客观事物作仔细的观察。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金钥匙,作文的“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二、多阅读广泛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会吟。”鲁迅先生也提倡多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们强调既要多读,又要选择地读,更要读进去,理解所读文章的结构技艺,语言特点,从中掌握作文定得深刻些,变化多一些。
三、巧选材精心选择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加速器。选材的要求是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批要选择一般人没有接触过的,或熟视无睹崦实含表深刻意义的。一经作者笔之于书,就会发人深思令人感奋的材料。选材角度要小,要以小见大,写人人眼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材料。为此,必须在头脑中把各种材料比较、分析、综合,进行去粗取精,改造加工,只有这样,才能使材料新颖。而这种积极思考、反复推敲的选析工夫,对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常练笔经常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要想入作文的大门,并求得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多练。谚语说的好:“文章读十篇,不如写一篇。”这就道出了作文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弄懂了文章的结构方法,弄清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就要学着运用这些知识与方法去实践,去练习,使之变成自身的作文能力。实际上,我们第学习一篇课文后都可以进行练笔。而片断练习是练笔的一种好方式,片断练习所花的时间不长,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写日记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天天坚持写日记,以后俄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五、勤修改反复修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催化剂。修改是作文必不可少的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措施。前人说的好,“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是改出来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秦的《战争与和平》
11.《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课外阅读 ; 指导 ; 语文素养 ;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167-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重要性。通过读书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加强阅读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而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将阅读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现结合多年的阅读教学经验,就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浅谈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提供适合的读物。第一学段的孩子,大多是6—8岁,他们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能有条不紊地把自己的想法或听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在这一时期,尽管孩子们对故事的内容,只能以自己的觀点去理解,不能十分正确地把握和分析故事所蕴含的真正意义,但是,这个阶段却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他们开始分辨现实与幻想的不同,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这期间,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第三学段的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同时,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创造性
1.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探究,发展创造性思维。
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指导学生进行有选择地阅读。
(1)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读物琳琅满目,但不是都适合小学生去阅读,教师需要指导孩子去选择那些积极的思想健康的读物来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指导,使其配合老师,教会孩子选择读物。(2)教学生在有益的读物中学会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尽管是一部好作品,但其中的内容、观点未必都适合自己,因此,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以促进自己的健康发展。
2.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
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
3.严格要求学生,坚持长期阅读。
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长期的坚持。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是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的问题,应转变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高阅读质量,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鄢云尧.课外阅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
12.《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课外阅读,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影响
自小学二年级起, 学生开始接触看图写话, 它是写作的雏形, 到了三年级, 作文正式登陆到小学生语文课堂上来, 这时候的写作内容相对简单。到了小学高年级, 写作的难度逐渐显现出来,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高有低, 从而引起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更多关注。课外阅读是指课堂之外的阅读学习, 是除课堂教学外, 学生汲取营养知识的主要来源。课外阅读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高年级写作现状
1. 缺乏素材。
写作素材是指从生活中看到、听到, 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当今社会, 孩子们的交际范围过于狭窄, 独生子女偏多, 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可以说是蜻蜓点水, 甚至到了小学高年级好多事情依然是家长代劳。虽然物质生活富足了, 有机会出去旅游, 但却严重缺失对旅游景点的感触, 仅仅停留在浏览的层面上, 每次写出的观后感也是味同嚼蜡, 毫无生气。
2. 题材陈旧。
现如今的小学作文中不乏出现十几年前的写作题材, 例如:写好人好事的时候, 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一题材。这一题材“历史悠久”, 且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然而当老师和家长看到孩子们的作文时, 却是唉声叹气。一个班上40个学生, 当有二十几个学生写扶老奶奶过马路时, 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做何感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学生真真切切地帮助过老奶奶过马路呢?
3. 缺乏想象力。
想象力是艺术的灵魂, 写作文也不例外。作文如果没有想象力就像生活的黑白照片, 没有色彩、没有光泽。小学生正处在好奇的年龄段, 正是想象力丰富的大好时机。然而我们看到的小学高年级作为时, 却是一脸失望。想象力的应用无从谈起。为什么会这样?孩子们的想象力哪里去了?
4. 用词不当, 语病多。
小学高年级学生词汇有了一定的积累, 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写作需要。当我们读起学生的作文时, 不难发现, 平时做词语搭配没有问题, 在作文中却能出现用词不当、语病较多的现象。这也是老师和家长比较头疼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的益处
课外阅读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甚至出现了和英语、奥数相似的课外辅导班, 且炙手可热。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的益处。
1. 主动、自发的课外阅读, 增加小学生写作素材。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 家长工作繁忙, 教师面临着成绩、升学的压力, 小学生课业负担重, 如此之现状严重阻碍了小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加工转换。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书籍、报纸、新闻、网络、媒体, 它会让学生快速了解文学经典、国内国际时事, 这也就为写作增加了素材。然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 让孩子养成主动、自发的课外阅读习惯, 让小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向, 从而了解课外阅读的内容, 以便更好地汲取课外阅读的营养, 为小学生写作打下积累素材的基础, 让高年级小学生的作文不再无话可说、无病呻吟。让更多、更新的素材写进高年级小学生的作文中来。
2. 增加课外阅读量, 扩大阅读范围, 丰富小学生写作题材。
目前, 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要作用。在学校,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 家长也积极给小学生购置当下较流行的课外读物。然而, 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的这一现象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高年级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内容只是选择自己喜欢的, 例如:漫画、科幻故事等一些娱乐、休闲类的书籍;报纸类接触的较少;通过网络更多的是玩小游戏, 而不是去获得新闻、事实, 这也是好多家长禁止孩子上网的主要原因。一些媒体毫无选择性的播放各种信息, 孩子接受起来也没有筛选。这样的课外阅读有多少价值?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因为教师和家长要真正做到增加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才是长久之计。经过这方面的锻炼, 高年级小学生的写作题材不会仅仅停留在“扶老奶奶过马路”这种老掉牙且不切实际的事件上, 才会和事实相连, 写出更符合实际、更有自己想法的文章。
3. 通过课外阅读,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如今, 高年级小学生的作文缺乏想象力, 一是高年级小学生本身缺乏想象力, 二是高年级小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力。这时候, 需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加以引导。如果是前者, 这就要求我们多多带领高年级小学生去感受生活, 多多阅读童话、神话等读物, 帮助他们去挖掘潜在的想象力;如果是后者, 老师和家长可以细致地找出课外读物中表达作者想象力的句子或片段, 让高年级小学生进行临摹, 久而久之, 他们将会掌握这种表达自己想象力的方法。
4.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层次, 获得更多有关写作的知识。
高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往往停留在最低层次———了解故事情节, 对其他的内容不予重视。这种课外阅读是休闲式的阅读, 除了故事情节外, 学生并没有收获其他, 例如:新颖的词汇、优美的句子、漂亮的段落层次、突出的主体等, 都没有细细品味。这样的课外阅读对于他们的写作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必须提高高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层次, 让他们从词句到结构、主体都有一个全新的掌握, 这样才会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
综上所述, 面对高年级小学生写作现状, 教师和家长必须要重视课外阅读这一环节, 它对高年级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 是不容忽视的教育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古秋云.以课外阅读为契机, 活化作文教学——浅谈课外阅读对作文教学的影响[J].语文月刊, 2012, (06) .
[2]查秀芬.浅谈大容量专题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00) .
【《指导课外阅读 提高写作能力》课题研究】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10-05
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07-22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11-13
小学第十一册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计07-19
激活课外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09-17
浅谈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11-29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06-13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06-19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学习方法与策略研究08-20
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