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2024-08-05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精选13篇)

1.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一

新课程改革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洛阳市伊川县直中学

魏珍珍 电话:*** 摘 要:

新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必须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开发课程,去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给学生学习获取新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关键词:

课堂导入

教学情境

教学手段

合作学习

心理环境

评价过程

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人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新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必须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开发课程,去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给学生学习获取新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似乎是权威和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居于主导、领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与服从,课堂上形成了“你讲我听”的局面,使得本应生动活泼、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指令,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难以得到发挥。再一方面,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衡量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学生学得是否有收获,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有生成,学生的情感和意识是否有体验。为了扭转上述局面,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在教与学上收到优质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为使课堂教学优化,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在教育、教养和自我发展方面,在知识、能力、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教师而言,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与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教学环节。就学生而言,必须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自我发展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美丽自由的生命之花。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

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比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得心理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高质量的课堂导入,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目光会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会答有所问;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简洁性的导课可以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而所谓学生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地学习必须是在积极地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富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自己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诗宋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生命潜力的存在。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获得成功感。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参与,取得和扩大参与的频度、信度和效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当然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正如《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注意力去另辟蹊径。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句子时,不直接问“且”的含义,而是先问学生“北山愚公多大岁数了?”这一问,问出了学生的兴趣,也问出了学生急于知道愚公真实年龄的内驱力,因而踊跃举手发言:“不到九十岁”、“已经九十岁”、“九十多岁”的说法应有尽有。老师追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愚公到底多大岁数了?”有学生果断地答道:“我预习时查过资料,‘且’做副词,可释为‘将要、快要’。因此,愚公的年龄是将近九十岁。”此时此刻,答对者,心花怒放;答错者,豁然开朗,圈点批注。如此精心设计“圈套”,寻根问底,抽丝剥茧,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适当动用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思维潜能的开发,使知识中的“死”变“活”,“静”变“动”,“想象”变“直观”,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增强教学的可视性,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优化的可能。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正如契科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为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五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互相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开发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的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焕发个体生命活力。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来看,既有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又有生生、师生互动多种形式促进了交往的实质性发展。

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因而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关心激发生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同时给“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既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又能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逐渐体会到在群体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滕伯格和路易斯史渥林的《思维教学》一书明确指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课堂讲授前,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使讲课过程变成“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这种活跃度思维状态的产生,需要师生长期默契的配合,尤其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由问题开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战”的场面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和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优化思维过程,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对文章的主题、结构、情节、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周密的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列出提纲,这样学生在头脑中才能产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即想象的结果)。

整个教学设计之中,老师不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不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自己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鼓励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竞争幸福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为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成长的喜悦,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的情绪在不断的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持续高涨。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表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如眉头紧锁,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接受。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如果眉目舒展,则表明他认同别人的观点;如果摇头不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果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恍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用CAI手段,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职探索的心理环境。如在《驿路梨花》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课件、学生的课件及绘画的展示,整个课堂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观。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表达、理解、思考等一系列实践体验,从不同角度体验感受课文的人物形象美、心灵美、语言美、结构美、画面美。再以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来体验自信、自尊和成功。如“你的课件做的真有趣,设计的真好!真是个电脑小高手!”“你的画画的真形象,快给大家看看吧!”这样的激励与肯定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由于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能不断产生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给学生一个和谐的情感氛围,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让学生在一个亲切、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读书、作文,主动地求、探索,从而提高素养,发展个性,并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叩击学生的心扉,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总之,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时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她来自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想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灵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因此,它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实践运用和学习小结时表现为当堂掌握了某些知识技能,丰富了情感世界,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感到收获匪浅。那便是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的体现。

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亦即课程评价要放眼于生命的全过程,对于一些智力各方面暂时都不突出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智力发展的潜在性。

优化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项信息交流的特点。教师应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的评价,还有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身心发展的评价,品德养成的评价。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的“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最好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生成状态,同时以学生的生成状态带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状态,最终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认知结构是外界知识及规律在头脑中形成的经验系统。良好的认知结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较高的稳定性;较强的清晰度;较准确的目标辨别性;普遍的使用价值。良好的认知结构对学生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占教学达成度的50%。中学生语文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文知识、语感及思维习惯;其二是学生已形成的言语技能;其三是按规律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方式方法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体,它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经过由平衡-不平衡-平衡螺旋式循环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在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时,过于追求双基,忽视学生和运用知识的行为方式、语感及思维的形成,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健全。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能完全靠自己来完成,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特点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来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认为,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完美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听新闻的习惯。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生的魅力。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每一个教师将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联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生的灿烂与魅力。所有这些促使我们在课堂改革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理论研究,更好地将课改理念、新课程理念落到教学实处。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

陆杰璟

2000.10

(2)《思维教学》

美国学者罗伯特

2.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二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 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交流。

1.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 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 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 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 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 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 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 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2.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长期以来, 口语交际课堂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 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 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 从而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 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 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 采用讨论、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实话实说、演讲会、小记者采访、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 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二、再现现实生活的精彩画面, 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 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 创设交际情境, 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 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现实生活。

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 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板刷坏了, 我叫平时不善于交际的李海明同学到总务处陈主任处去领一个新的板刷, 并告诉他要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 他拿着一个崭新的板刷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的老师坐着, 就问:‘老师, 请问哪位是陈主任?’陈主任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板刷坏了, 想再领一个新的。”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 锻炼了他的胆量和交际能力。

2. 要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带入课堂。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外享受着课余生活的快乐时光, 创造精神也往往会在这段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 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课余生活带入课堂。如在教学《教你学一招》时, 我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 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边进行制作的演示, 边解说制作的过程, 与大家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样, 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小制作自然会带入到课堂教学中, 从而丰富课堂教学, 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巩固, 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激发, “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 锻炼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读写, 而轻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 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有意识地设计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1. 要有意识地设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如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设计, 应当注意两点:一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扮演记者, 全体学生为被采访对象, “记者”进行现场示范采访。二要做到生生互动。学生既充当记者, 又扮演被采访对象, 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生生交流活动。在有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设计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

2. 要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如口语交际《自己选自己, 好不好》的教学要做到:首先, 出示讨论内容:“自己选自己, 好不好?”并让学生自由结合, 针对要求小组自由讨论, 小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其次, 选派一名主持人, 倾听各小组的主要意见 (小组代表也可倾听其它小组的意见) , 教师协助主持人筹备全班交流会。主持人主持全班交流会, 各小组阐述交流意见 (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成员可作补充) , 教师适时对各小组的发言以充分肯定。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的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 学生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听、说的训练。这样, 整节课学生都会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训练, 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提出适当的训练要求, 通过鼓励、表扬, 使他们敢说、愿说、善说。

四、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 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肯定学生, 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

1. 要欣赏成功的学生, 让他们感受成功。

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 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 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2. 要鼓励沮丧的学生, 维护他们的尊严。

在课堂交际训练中, 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 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这在无形中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 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 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 面向全班同学, 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 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这样, 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 他会激动不已, 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 回答更完美。

3. 要唤醒自卑的学生, 使他们发现自己。

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处, 沉默寡言, 常常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 对任何事情总是漠不关心, 熟视无睹。针对这部分学生, 教师要专门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 而是时刻关注着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即使他们回答得并不完美, 甚至答非所问, 也要及时给予鼓励, 并不失时机地专门为他们讲述演讲大师的成长故事, 激励鞭策他们, 使他们信心倍增, 转自卑为自信。

4. 要爱护“出错”的学生, 使他们多受启发。

作业是口语交际的成果展示, 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老师交流的方式。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让学生加强学习, 并发现问题, 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释疑解惑, 改善学习的环境, 创造有利的条件。要让成果“出错”的学生看不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叉号”, 取而代之的是“问号”、“再仔细想想”等提示语或启发性的文字, 从而消除“出错”学生的心理畏惧, 使他们认真解决, 或是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出错的原因。

五、在活动中,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 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运用活动, 精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 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 通过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 激发其参与愿望, 使之乐于投身活动, 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时, 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 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 学生兴趣盎然, 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 充分调动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在教学中, 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语言, 丰富学生有关的表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日月潭》这一课, 我先引导学生领略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秀丽风光后, 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特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日月潭晚上的景色会是怎样的?此时, 学生打开了想象的闸门, 活跃了思维, 发展了创新能力。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必须从情入手,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探究式学习 篇三

【关键词】学生主体;探究式;学习目标 ;思维过程;质疑问难;设计板书和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学科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许多教师自觉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努力,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这已成为最突出的一个方面。这种弊端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十分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探究式学习方面,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参与制定学习目标过程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也是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依据课文内容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某某内容,受到某某教育。这种没有差别的目标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全体学生围绕教师指挥棒转的“一统天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差异。所以,教学时我先确定一个全班同学都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确立自己个人的学习目标。这种因人而异、难易不同的学习目标就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思维的导火索。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先确立了总目标:了解鲁迅先生儿时的两种生活,理解封建教育对儿童成长的束缚。然后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说:我要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景物的;有的说:我要学习作者精彩的文笔,把优美的句子记下来;有的说:我要认真读一读,把作者读书时对大自然的向往读出来……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但对教师制定的总目标基本能完成,而且围绕自己制定的目标主动地学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而应成为学生知识的引路人、点拨者,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平时较注重多问学生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寻求依据。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这样引导学生:文章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对藤野先生并没有很多正面描写,花的笔墨很少,安上这样的题目,是否恰当?学生纷纷积极思考,有的说藤野先生是主人公,所以用他作题目;有的说是用藤野先生作陪衬,衬托鲁迅的伟大品格,所以用藤野先生作题目;还有的说……这样,学生参与了思维过程,学习兴趣自然就被激发了。另外,对于诗歌、散文的一些精彩片段,在学生思考、理解的基础上,留几分钟让他们进行背诵比赛,或者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抢答等,这些做法既令课堂气氛活跃,又让学生进行了紧张的思考,学生时时有紧迫感,感到非动脑筋不可。学生参与了思维过程,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参与质疑解难的过程

质疑解难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反馈教学的效果。正如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设疑,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似乎都懂了,可是让学生自己针对课文提问时,往往面面相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会设疑,就谈不上参与学习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何处质疑。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质疑,作为初中生,应以篇的认识为重点进行质疑。

(1)对课题质疑;(2)对课文语句、内容质疑;(3)对课文的前后联系质疑;(4)对课文的语言运用质疑;(5)对课文的中心质疑;(6)对教师的讲解质疑;(7)对同学的发言、讨论质疑。

(二)何时质疑。

(1)在预习时质疑,让学生带问题而学习;(2)在讲读课文时质疑,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加深体会;(3)在课后质疑,让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写法、选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4)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质疑,不仅在学习上质疑,还要在生活中质疑。

学生自己的质疑,大多停留在浅显的问题上,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设疑,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学习韩愈写的《左迁蓝关示子侄孙湘》一诗时,课文对“蓝关”的注释较笼统,可设疑:“蓝关”究竟在何处?再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可以设疑:文中“遂与外人间隔”,“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两句里的“外人”所指是否相同呢?課文对“外人”的注释是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但经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联系上下文可知第二个“外人”指世外之人,是从渔人的角度说的,与上文所指不同。在阅读中产生疑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虽然学生调控自我阅读行为的能力较差,但是如果有了明确的提示,学生就可以按提示去质疑解难了。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提不出问题,又防止了学生提问题过于肤浅和杂乱无章的现象发生。

四、让学生参与设计板书和作业的设计

有专家指出:黑板不单是老师自己的,它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块天地。以往的板书都是教师备课时先设计好的,上课时学生只是原封不动地把老师的板书抄下来。这样,学生的思维被凝固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可让学生一起参与板书过程。如可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该怎样板书,也可让学生上黑板将他的板书做法写上来,然后让全班学生评论修改。这样的板书可能不那么工整、美观,但它来源于学生,是学生思维的结晶。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可让学生参与设计作业的过程。教师布置了全班同学都要完成的基本作业外,可引导学生自己为自己布置一些作业。如学完一篇课文后,有的学生喜欢某部分内容,可要求自己背下来;有的觉得文章的写法很好可仿写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有的可用某个词写几句话等等。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就可灵活处理了。

总之,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探究式学习,就是还给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

4.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现代教学观把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学习伙伴关系。”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所以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必须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协作、共同劳动的统一过程。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相互爱护、和谐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绝对没有高低尊卑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引导少指教,教师自己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谐自然充满信心的教态,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在地位平等的对话中领悟道理、在情感融洽的理解中得到启迪。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不够,还需要创建一种让学生想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设情境氛围可以采用下面三种方法。

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导入好似一台节目的序幕,处理得好,就可以深深吸引住“观众”,达到激发兴趣,引发求知,启动探索的目的。如JEFC BOOKⅠ Unit 2 ,Lesson 7 ,以人物图像再现Mr. Read和Li Fen见面时的情景“Excuse me . Are you Mr. Read ? Sorry , I’m not . Yes , I am .”这些富于直观形象的插图,具有新颖性、生动性、趣味性和变化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学习动机的引发也正是来自于这些事物的具体表象。事实上,文中的这些插图可以使人获得近似于电视节目“现场直播”的那种新鲜的现场感,无疑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2、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吸引学生高度注意。

许多英语课文的情景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机、幻灯、动画、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能给人以耳目一新、拓展想象的感觉,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喜欢直观、形象、有趣的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所喜欢。众所周知,实验教材插图多,色彩鲜艳、设计精美,富有趣味。我们利用这一特点,把单词、词组串成串、语法句子一条线。同时把课文中许多画面扫描成CD光盘,配上语言和美妙的音乐,让书中画面在TV中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随着TV画面,和着音乐节拍,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掌握知识。

3、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教学要注意知识与生产活动的联系。一方面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一方面还要从社会实践中提取大量信息,充实课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增添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相关信息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呈现多元性的相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JEFC BOOKⅠUnit 19 Food and drink 我们学校有一个商店,两个食堂。我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大组,与食堂的工人师傅联系好后,把学生分别带进两个食堂对食物进行实地搜索与考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食堂的现成食品进行学习和交际。

Sa: 手拿饺子问:Excuse me , What’s this in English?

T : It’s dumpling(s).

Sb: 手指着一盘榨土豆丝ask :And what’s this ?

T; Oh , we can call them “potato chips .”接着老师马上就问:Do you like them ?

Ss: Yes , we do . Now , Miss , we are . “饿了”, we want to have them .

T: ( Look at the watch ) oh , I see , It’s time for lunch . You’re “hungry ”, teach hungry ,接着说I know . You would like to eat them . OK !

说着说着学生边说Thanks a lot ,边把手伸进盆子去抢榨土豆丝了,这场面很感人。接着老师马上出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吃的东西进行介绍:e.g cake ,bread ,dumpling ect.这样反复一二次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具体化、形象化、新鲜化的培养。

三、精心组织引导,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主体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引导,以及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宜采用网络型交互式的形式,使教学活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整个课堂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个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以课堂上的小组语言实践活动为例,讨论、辩论、相互问答、采访、角色扮演、模拟对话以及书面作业的批改和评议等都需要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完成。最后达到小组资源的共享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

1、组织有效的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小组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励自主创新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课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桌2人小组pair work ,前后左右4人小组group work。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时,我总是先让他们小组讨论,然后再把讨论结果告诉老师,其他学生可以作补充,这就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分析思考问题的空间,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JEFC BOOKⅠLesson 10 Part Ⅲ

Three two one O!

Let’s go ! Let’s go !

One ,two ,three ,four ,

Please go and close the door,

Five ,six ,seven ,eight ,

Hurry up !Don’t be late ,

Nine , ten ,nine , ten ,

Get a ruler and a pen .

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再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并最终掌握这种方法。第三部分共8句,将它分成4个层次,第一、二句教学时,先进行学习方法的示范,引导学生逐个拼读句中单词,再带领全班朗读句子。当学生掌握了第一、二句,开始学习第三、四句时,采用了group work 4人小组讨论的形式,让他们4 人合作学习这两个句子。在此基础上,第五、六句教学,让学生2人小组进行pair work完成句子的朗读。有了前面六句的学习,要求学生独立拼读第七、八句的单词并朗读出句子。整堂课上,由于采取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当他们完整地读出句子时,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2、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如:JEFC BOOKⅠUnit 7 Lesson 25 ; 教师与值日生之间的对话就可以这样设计:

T: Good morning , class .

Ss: Good morning , teacher .

T: Sit down , please .Who’s on duty , today ?

S __ : we are .

T: Are we all here ?

S __ : Yes.

然后请一个值日生上讲台,其他三个藏起来,教师向全班同学说:

T: Class , it’s your turn to speak now .Tom is a teacher now . You are the students on duty today . Are you clear ?

Ss: Yes .

T: Now begin .

扮演教师的学生开始与台下的学生对话。

Tom: Who’s on duty today ?

Ss: we are .

Tom: Are we all here ?

Ss: No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然反应,他们正在成功地进行交际。)

Tom: Who’s not here?

Ss: S2 , S3 and S4 are not here .

Tom: Where are they ?

Ss: Sorry , we don’t know . (这时藏起来的学生用兴奋的语调说:“Here we are .”并出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会心地一笑。)就这样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在真实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

3、运用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竞赛活动,有利于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JEFC BOOKⅠ教学基数词(1-100 )时,分为两步。

第一步:创划基数词

教师把1-100的数字写在黑板上,以组为单位参赛,叫每组的第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站齐,老师给每人发一支不同的彩笔。如第一组用红色,第二组用黄色,第三组用白色,第四组用蓝色。然后老师任读一个数字。看哪组的同学先准确的创划掉教师所读的数字。以后的同学依照进行,每个同学都有一次创划的机会,直到各小组最后一位同学参加创划为止,此项活动结束。然后老师按各组的颜色点数,划掉数字多的组为胜方。

第二步:创划电话号码

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十几个不同的电话号码,让各组自选同学参赛,与第一步一样,叫各组参赛者拿上不同的彩笔,准确无误地创划老师读过的每个电话号码。各组与选派三至五人轮流参赛,最后看哪组划掉的电话号码多为胜方。

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创划数字和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对基数词的记忆,同时培育他们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创”让学生从中得到娱乐,同时通过“划”使学生得到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5.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阅读教学设计 篇五

商希楼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根据近十多年的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任务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地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学习任务的这项工作,当然应该由教师来担当。

确定了学习任务,如何让学生明确?通常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将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步,分布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布揭示。二.指导学习方法

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相应的学习方法。自学,是学生个体学习的一种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动脑想想,动笔写写,运用工具书学习字词,运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生字新词、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师在安排自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的关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强调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开展讨论和交流,诸如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讨论等。要指导学生设疑、质疑。设疑和质疑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能敏捷地做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质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在教师坚持不懈的指导、培养下,学生的设疑、质疑会从问“是什么”,到问“问什么”,从浅显的表层的疑问,趋向比较深层次的讨论。三. 展现学习过程

任何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需要一个过程,阅读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记住了哪些“结果”,更应关心学生“参与知识构建”。任何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的做法,都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学习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的理解、积累以及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的思维广度发展。

为展现学习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学习过程中所需思考时间的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课文”——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思考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连读的时间。

6.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六

——参加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有感

郑州市金水区第一中

学常振华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然而,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看到有些教师上体育课时,先带领学生跑一跑,做做操,接着集中讲解一下所学内容,就进入学生自由学练阶段,并在自主学练阶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美其名曰: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学生不但基本技术没有掌握好,所谓的“创新”也只是在低水平、幼稚化阶段徘徊。究其原因,我认为除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以外,对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认识不清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清,过度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被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得不到保证,对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及时正确掌握没有好处,对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非常不利。

回顾本次活动,宋尽贤主任在谈到一节好的体育课的评价标准时,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构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正确、有效地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关键取决于教师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条件,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氛围,选用什么样的组织教法,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等。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正确认识和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清楚学生主体是指学习主体,而不是生活主体、娱乐主体、购物主体等别的什么主体,所以不能把学生说成“上帝”或“顾客”,学校也不是商店,不是饭馆,不是娱乐场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施加的影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学习。此外,作为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据此,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关注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更不能动摇教师“教”的权威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有效地选择与运用组织教法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式。此外,还要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观此次参加展示的16节体育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性质。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较好地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法多样,组织有效,教学步骤清晰。

(四)教师都非常注重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16节展示课中田径4节,篮球和排球各1节,体操3节,其余8节都是新开发的教材内容。如自编棍术、艺术体操、拉丁舞、定向越野、橄榄球、侗族摔跤、搏击操、跆拳道、手球、。其中以武术、搏击操和跆拳道最受广大师生和专家青睐。

(五)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例如:讲授跆拳道的季顺志老师,自幼习武并获得过全国冠军,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国际武术六段。具备了很高的专业水平。还有讲授自编棍术组合的王建伟老师,武术国家一级裁判和一级运动员。另外几个教师也都具备了较高地专业水平。正是由于这十几位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水平,才会在寒冷的冬天用最短的时间内点燃学生内心的学练热情,才会感染观摩体育教师和与会评委和专家。

从以上五个特点不难看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主导作用贯穿始终。尤其在教学设计、组织教法、教材的开发利用、提高专业水平四个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在观摩展示现场,由于是异地上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地更加明显。

本届全国观摩展示活动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专家对展示课的精彩点评,本次活动云集了国内几乎所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学者、专家和一线优秀体育教师。专家评委那精彩纷呈、独具慧眼的点评,使我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中对自编棍术组合和跆拳道两节课的点评我印象记忆犹新,赖天德教授对自编棍术组合课的评价是:“民族性强,教与学的积极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教师基本功扎实。”毛振明教授对跆拳道课的评价是:“本节课教师和学生都真正地投入进去了,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教师的真本事,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投入进去,要让学生感到有收获”。此外,对我市教师陈珂的手球课,专家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对教材的开发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本次活动,我逐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理解新课标、把握教材、组织教法、学法指导、教材开发、专业水平和基本功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我计划利用周边体育资源,自己主动走出去,通过参加培训和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除此之外,我还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宋尽贤主任在学术综述中就如何上好体育课的九条标准,把它当作今后一段时期体育教学的航标指引自己、鞭策自己把体育课程改革继续扎实深入地进行下去。

7.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七

一、用历史眼光注视现实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宏观上从多种视角、多种层面观察、分析历史现象, 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动态的、历史主义的眼光关注现实社会, 这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如讲到香港、澳门回归问题时,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台湾的回归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台独分子公然叫嚣“一中一台”理论, 遭到全体有爱国之心的华人的一致抨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决不容许台湾从祖国大陆分离出去。那么,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收集资料, 学习历史, 将历史与现实挂钩,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审视现实问题的能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产生长远的学习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 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灵活运用教法

新课改的号角早已吹响, 但由于惯性因素, 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老一套, 一讲到底, 重授知, 轻学法, 忽视“人”。虽然有的在教学中也加强了师生双边活动, 但深度不够, 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感到学习历史就像嚼一块骨头, 无血无肉, 索然无味, 甚至觉得历史学习是一种负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由消极被动变成积极主动呢?我认为灵活运用教法课堂效果显著。例如:我经常实践运用的———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讲课,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结构, 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 每学期从课本中挑选出适当的教学内容, 预先布置给学生, 并注明上课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 在班级全体学生中就学生主讲人展开竞争, 然后由教师根据情况挑选出相应的同学 (对历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知识面较广,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 培养他们成为历史骨干, 确定由他们来主讲对应的课程, 课前老师对主讲的学生重点把关, 加强对他们的辅导, 指导他们去学校图书馆或者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 然后由学生写成提纲, 教师审阅。教师把握好基本历史事实, 防止学生在讲课中出现科学性错误。至于教学方法, 可以不拘一格, 让学生尽情发挥, 这时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 学习知识的顾问。

这样的教法对学生来说很新奇, 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情, 使同学们都能积极配合, 认真听讲, 主动学习, 主动内化, 主动发展, 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首先对于讲课的学生来说, 他可以当一回“小老师”, 在同学们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满足“好胜心”。教师在点评时表扬他为讲课付出的辛勤努力, 点明他在讲课中的闪光点, 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不像平时老师上课那样有距离感, 反而更加积极发言, 参与激情高昂, 课堂气氛活跃, 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那些智力因素好, 学习兴趣有偏差, 缺乏刻苦创新精神的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教师的一项重任。

1. 激发想象, 学会创新。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改造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 我积极创设想象的情境, 激发学生大胆想象, 让他们说想说的话, 做想做的事, 在宽松的氛围中创新。

只有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唤醒、鼓舞、激励学生, 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有了创新的意识, 学生才能逐渐体会到创造带来的乐趣, 从而会创新, 乐于创新。

2.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鼓励求疑和创新。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其特点是沿着不同的方向,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训练时, 要注重开导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 (猜想) 。一般来说, 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 发现新关系与新解法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教学中的“一图多用”、“一事多写”、“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 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较好常用方法。教师要敢于放开, 启发学生由不同的角度立意, 用不同的方法解题, 鼓励他们大胆“标新立异”。然后要“收”, 进行集中思维, 经过比较鉴别, 找出“通法”, 选出最佳的立意或解法, 体现优化思想。

3.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勇于创新。

想象是人对自己大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组, 从而创立新见解、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它是比形象思维更高级化的一种形式, 是思维中最活跃、最富有传奇色彩和创造性的成分,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阶段, 获得最终结果。教师应运用诸如教具、实物演示或语言文字的描述等多种媒介激励和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广阔的时空里任意飞翔, 不断地丰富想象内容。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结合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和接续, 在语言中想象画面, 在想象画面中感悟语言, 激活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讲到底”, 把课堂变成讲堂, 学生被当作充填无尽知识的“容器”, 学生被动接受, 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学, 绝不是说教师可以不管, 相反, 教师更应该充分备课, 不但要备如何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的各类问题, 而且要备如何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 探求内外联系, 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 教会学生主动学习, 并逐步提高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化学教学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0-01

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了解自然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同时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从知识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和水平外,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

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要合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传统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知道学”的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能把对化学实验的现象、结论等的看法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当学生的发言表达有不完美的地方时,教师等学生说完之后再以恰当的方式指出来,注意不在课堂上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以免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以演示实验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理论性逐步增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进行一些现象明显的化学演示实验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解和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有的演示实验可做适当的改进。

例如木炭吸附红墨水的实验,如果按教材介绍那样去做,由于炭粒悬浮在溶液中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但如果把木炭砸碎后放在破了底并垫上滤纸的试管里,填至试管的一半处,滤纸能防止木炭漏掉,同时能起到过滤作用,实验时只要把红墨水从试管口倒入,从试管底部漏出的液体就立即变为澄清的无色液体,实验现象十分明显。

三、以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种基本方法。由于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所以实验情境常被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溶液”一章的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溶液的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了解溶液的组成、溶液的基本特征,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还可以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检查和配合,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弄清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从而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四、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教师只注意教学方法的钻研,而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探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占大部分的时间,只是留出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其实,学生是可以主动学习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一节课之后,有的学生就对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询问教师:若36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一定能产生32份质量的氧气和4份质量的氢气,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当有32份质量的氧气产生时一定是分解了36份质量的水,同时一定产生了4质量份的氢气呢?由此可见学生已有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对质量守恒定律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培养。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教学氛围;以演示实验为载体,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探索,鼓励、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就能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9.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的确立 篇九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可谓重大,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效、持续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丧失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为继的。然而,就我个人观察,更多的情形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虚假认定。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做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颇不容易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扎根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校园剧的创编排演活动中,我通过“选题——创编——排练——演出”几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其自主意识,锻炼其自主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较为牢固的确立。

校园剧活动能作为课程纳入校本研究的周课时计划,这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结果。在人教版七下语文课本中有“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但戏曲与学生的生活毕竟有一段距离,就我校学生状况而言,戏曲并不具备作为一项活动课程的基础。学生在对比中自主选择了戏剧,在戏剧中又选择了校园剧。从本质意义上说,戏剧是没有类别可言的,它关乎人生。这是唯一出发点,再没有比这更基础的了。只是校园剧更贴近学生,一座校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给学生提供优美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留下美丽的成长故事。校园剧,是学生喜爱的表现成长故事的艺术形式。学生用这种形式自编自演,把生活与学习中的和谐与冲突、喜悦与烦恼、感悟与困惑等,用“现场”的形式加以表现,说自己心中的话,演自己成长的故事,解决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美好的情感共鸣。她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学生对校园剧、对演自己的故事投赞同票,正是对自己主体地位的一种诉求。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诉求,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

在剧本创编之初,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埋头于经典文本,让学生浸濡经典戏剧,并且坚信这些高雅文化注入学生的生活中,会取得比低级喜剧好得多的效果。然而,根据调查情况显示,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会错得离谱。演出莎士比亚、曹禺等大家名作不但会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隔阂,而且也会产生风险——当表演没有达到与剧本同样的高度,往往是作品越伟大,演出就显得越糟糕。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初步感知经典剧本的高度都很困难,遑论表演?恰恰是没有大师、没有典范,倒使学生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和执着,这不见得是坏事。在剧本创编过程中,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参与学生的意见,最终讨论明确的剧本定位是反映自己校园生活的轻喜剧——《我选择,我喜欢》。剧本情节简洁明朗,取材于我校的校本课程选修。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叫杨雪的女生渴望选修管乐,父母却不同意,以种种理由阻挠,在班主任老师和几位同学诚恳而耐心细致的劝导下,杨雪父母深受感动,转而赞同女儿选修管乐。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围绕矛盾冲突分为三幕,情节走向是“起——落——再起——再落——三起”。其后是创编台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每一幕都有学生的妙句和奇想。比如第一幕中,当众人在想办法劝说杨雪父母时,余枫却调侃杨雪:“瞧你这可爱的小绵羊,人见人爱的,撒娇卖萌不就行了嘛!”这句台词谐音和新词并用,使沉闷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喜剧效果顿显。再如第三幕中,设计了初二年级一位学姐为实现杨雪的愿望,要利用课余时间教杨雪吹萨克斯的情节。正是这一情节促成了杨雪父母的态度转变,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为教师,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将各位同学的创作集中、梳理、整合、作进一步发挥以及稍有深度的开掘。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创作原则:生活和戏剧,两者毕竟不一样。进入戏剧的生活不应该是原生态的,戏剧的时空是被压缩的,台词自然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更凝练,而且更有可读性、更集中、更有张力。我的引导创造了一个良性的活动空间,将各位学生的能量汇聚起来并有所提升。我跟学生说:“如果这个剧本的成稿要署名的话,应该有十几个人之多”。对学生的自主创作充分尊重,为排练、演出做好了铺垫,吹响了前奏。

排练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只有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有较为理想的排练效果。我校聘请了南京市话剧团的一位演员和我一起指导排练。剧本拿出来了,但要通过表演具体呈现剧本时,那就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硬套,需要在表演中赋予剧本血肉和情感。初中生在组织和自控等方面毕竟不够成熟,一开始的表演并不自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促使学生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然后自觉修正。我和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进行示范表演,指导学生动作、语调的表演尽可能地道。在比较中,学生自己体会到必须对自己的表演做出改动,否则看上去就像傻子似的,那是无法容忍的。排练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创造剧本以外的台词和动作来改善剧本,因为剧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舞台表演的每一个细节。但学生在排练形成熟套后就害怕改动,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动都无法适应,搭建了又拆掉,会让他们找不到方向。我觉得这和某些老师上研究课或赛课之类的情形很相似,一旦教学环节安排就绪,只要稍加改动,就会迷失自我,在上课时要么遵循老一套,要么就乱了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逐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打破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合理地自主地扩大自由发挥空间。还有一位学生,排练到最后阶段已经不耐烦了,说台词、做动作都显得浮滑,不够扎实,很难再保持情感的充盈。这个问题在引导他看到更深入、更成功的表演后,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管是创编剧本,还是排练演出,必须意识到每一个词,也许它显得很单纯,其实绝不单纯。在这个词的内部,还有词与词之间无声的间隔里,都潜藏着复杂深广的内蕴系统。成功的表演就是说出看似简单的词,却给观众强烈的生活的感受,仿佛与日常生活没什么两样却又着着实实地高于日常生活。一些学生能朦胧地意识到这些道理,也许他们永远不能达到要求,但是能自觉投入到一次次的排练中而不觉厌烦。排练中最难得的是这样的精彩瞬间——能够照亮舞台的“火花”,演员的原创力和表演的张力瞬间迸发,点燃观众的兴趣点和新鲜感。在剧中,杨雪的一位好友——一个要选修搏击的“野蛮女孩”和两位男孩拉开架势,紧张对峙。此时,一位男孩说道:“搏击课还没上呢,你就学了厉害招式来了?兄弟们……撤!”“撤”这个词一说出口就营造由骤然紧张到骤然松弛的效果,但这位男生演员始终不能将这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表现到位。对于这些能照亮舞台的“火花”,我们希望能在舞台上多一些,但对于演员是初中生,又不可强求。因此,在排练中,我们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也懂得尊重学生自主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一事实。这样,我们就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戏剧可能是最难的艺术门类之一,因为它必须在同时完美和谐地建立起三种联系:演员和他的内心,和他的对手(同台其他演员),还有和他的观众。”带学生登台演出前的一刻钟,我对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话有了更深的感触。登台演出而且参加比赛,评委和观众的审视会给这些初中生演员造成压力,带来紧张乃至恐惧,也容易导致自主意识的迷失,思维的短路和空白。如果自主意识在心中扎下深根,在舞台上就能优裕自如地应对考验。从演出现场来看,我感觉几位主角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表演中,清醒而稳定的自主意识流贯始终,紧张心理偶尔浮现但又在全情投入的表演中自然消除。评委和观众在场是积极的挑战,但也会促使他们时时保持灵敏和警觉。学生们在意识中既是和表演对手对话,也是在把台词和潜台词传达给观众,通过表演把观众的心带进来,也没有什么故意取悦观众的过度表演。能达到这一步,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

10.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十

摘 要: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主体;综合能力;初中英语;任务型;自主;环境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由“以教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成了“以学为中心”,课堂主体也由教师转变成学生。所以,作为新时期的英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逐渐成为课堂主体的同时,综合能力也随之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去体验英语知识的变化过程,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定语从句”时,一般我采取的都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基本点的讲授,题海式的练习”便是以往我们语法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转变了教学方式,选择了任务型教学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一些句子,如,

①The hours_that_the children spend in their one-way relationship with television people,undoubtedly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real-life people. ②Is he the man _ who/that _ wants to see you?③This is the case _ where_ he’s had all his money stolen. ④He is the man_ whom/ that _ I saw yesterday. …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上述句子的特点,进而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中得出结论,即:关系代词所代替的先行词是人或物的名词或代词,并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从句谓语动词的人称和数要和先行词保持一致。()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学价值体现的重要环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并不注重学生听读能力的培养,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大部分是“哑巴”“聋子”.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要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民主环境中愿意走进英语课堂,愿意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进而使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Sports and good health时,由于本章节的教学内容是运动和健康,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话题,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重点句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如,A: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B:I exercise about three times a week.等,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教育心理学家也说过,处于积极愉快的环境的师生大脑处于极其兴奋的状态,思维高度活跃,当然学习效率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前提。因为,处于紧张或者是压抑环境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存在逃避心理,战战兢兢的学生是不会主动去求知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重视良好课堂环境的创造,要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教师恰当的评价中重拾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1.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体地位 直观感受 学法指导 主观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82-01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主体,也是学生识字写字、口语交际、写作、思维发展和审美教育的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升,是语文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但是,部分教师总认为小学生理解能力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过分注重“教学”过程中“教”的因素,即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的因素,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循规蹈矩地接受前人和教师的思维成果,缺乏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结果都是教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自己预设的结果上,学生的思维永远无法摆脱教师的“如来佛的手心”,导致语文教学出现“新锅煮老汤”的可悲局面。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 强调“读”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直观感悟

“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直接感悟字、词、句的表现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朗读是小学生读书的最佳方式,既能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又能通过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环节,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角。在预习环节,可以采用自由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标出生字词。然后教师可以播放朗读录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也为学生的朗读提供高水平的参照对象。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感知的对象可以是对文章记述事件的了解,可以是对优美风景的领略,可以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也可以是文章的直觉感受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不同形式的阅读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时,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或者感受。”“读一读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修辞的表达效果。”反复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感悟到字里行间包含的复杂情感。这种感悟是学生对文字的直接领会,不经过教师、工具书等任何媒介,很多时候更具朦胧美和感染力,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这是任何讲解和分析都无法达到的。

2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古训在阅读教学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的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个载体,而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全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出“以本为本”的误区,不能将讲授课本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以其为“把手”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知识,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自学能力,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就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寻师问道等课堂环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敢于改变每课都精细讲解的教学习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学习原则,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思考文章记叙了几件事(或者是介绍了几方面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之后找出文章中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体会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总领全文、过渡、总结上文),并体会其作用;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说说它美在哪里(从修辞、词语运用、表达效果等多方面思考);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情感,把握文章主题。对于选读课,教师可放手发动学生,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精讲课堂上学来的阅读知识和阅读技巧用于自主阅读活动。当然,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字典、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阅读中的疑惑。也可以借助合作探究环节,实现学习成果共享,并一起探讨阅读中的存在的疑问。当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高难度的问题时,比如,某个句子的深层含义、某个句子包含的作者情感等,学生可以通过寻师问道环节,向教师寻求帮助。但是,无论哪个环节,都旨在发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 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不人为拔高学习难度

阅读活动是一个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内心向往等都有关系。对于一篇相同的课文,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很多时候这些理解无所谓对与错,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传统教学习惯于以统一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都统一认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标志。这既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人性化和个性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尊重阅读材料的客观性,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理解,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于阅读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尽可能从文学的观点出发,不要强行加上时代、阶级的烙印,更不能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置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人为拔高学习的难度,背离了阅读活动的本质。比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学生只要能从课文中感受到居里夫人人格魅力,以及其献身科学的精神即可。没有必要一定要引申到“帮助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崇高理想”,也不是每个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学习能达到的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角。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给自主阅读的机会,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活力,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亚玲.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学习(下),2012(2):134-135.

12.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十二

一、转变观念, 认识主体, 变“让学”为“要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有正确的思想观念, 才能有正确的行动。作为政治教师, 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清自己的职责, 不能喧宾夺主。初中政治课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因此,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而学生作为有生命的教育主体, 由于生存体验、教育背景的不同, 在教学过程中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每个学生都形成了独特的生命体征, 在教学活动中正因为学生的这些差异性, 才成就了课堂的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还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 无限地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因为现代教育的幸福感就是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拥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和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 陈旧的教育体制使学生过早地涤清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感受不到接受教育的幸福, 从而产生一种被动的学习态度。

面对这一现状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要改革“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明确“教”是“导”, 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教学全过程的参与者和能动的接受者, 是学习整个过程的主动者。教师要按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 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空间, 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机缘得以充分展现。

二、转变观念, 尊重主体, 变“要学”为“会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一个相互尊重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不例外。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就要在课上课下关心尊重每位学生, 营造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只有在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没有心理压力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才能将自己个性的主体能量充分得到释放。在教学中, 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见解、有独立需求的个体,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存在, 真正做到理解他们的需求, 发现他们的亮点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信任、理解是尊重的前提, 教师要把关心和爱护送给每位学生, 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应有的发展;师生之间还要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 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只有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才会比较顺畅,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 课堂教学便会呈现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机活力的景象。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独立进行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记忆力, 还能活跃思维, 发挥智力潜能, 有利于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应该尊重发现, 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给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哪怕是一点或一个方面的点滴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发现, 都要及时给予肯定, 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转变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 在教学中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问题,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同时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引领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 尊重其创造,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让每位学生都有所获。不求群星闪烁, 但求个个发光。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心理发展水平, 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每位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允知识的琼浆。当学生对某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各自的才智, 我要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 最后归纳的结果属于学生能接受的结论, 再由能力强的学生或教师利用专业用语或课本知识给出答案。

三、发展主体, 形成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学校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去自主学习充分挖掘自我潜能。而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和程序是客观存在的, 它受制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的指导。“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思想品德教学传统习惯的体现, 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自觉行为, 使其在教学中主动探索适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学知识, 还要学做人、学生存、学合作、学竞争、锻炼能力等, 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 通过课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使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去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去探索、去创新的意识。例如, 在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问题式教学, 提前设计合适的问题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 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结果向全班学生展示, 并交流。每组学生都有不同的见解和收获, 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学模式把学习内容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使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 使学生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培养创新精神, 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 学生能看懂、读懂的问题教师不要讲, 否则就会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就不要点明, 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创新, 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13.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论文 篇十三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让学生多思考

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

3.让学生多讨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政法干警备考下一篇:分手个性朋友圈心语汇总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