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论文

2024-07-04

研究生的论文(共12篇)

1.研究生的论文 篇一

一般专业考试共分为4门: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专业课一(一般指的就是数学)、专业课二;部分管理类专硕考2科,分别为外国语和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政治是所有考试必考的科目,分数为100分。而且考研政治只有一种类型的试卷,即所有考生的政治试卷是一样的。

英语,分数也是100分,但英语分为英语一和英语二两种试卷类型,不同专业的考生,试卷类型不一样。

专业课一(一般指的就是数学)分数为150分,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这三种试卷类型,不同的专业试卷类型不一样。

专业课二也是150分,是由所报考的院校自主命题的。所以报考不同的学校,专业课二是不同的,难易程度也不一样。

2.研究生的论文 篇二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针灸研究生教育虽起步较晚,但解放后,在广大针灸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针灸学科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研究机构和大学纷纷建立,针灸学硕士点、博士点不断设立和扩大,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各层次创新型针灸人才,有力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我国的针灸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教学、科研、临床三者关系未能很好协调、研究生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拟研究美国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针灸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提高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 美国研究生教育简介

1.1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建和发展

17世纪初,首批英国殖民者到达北美东海岸,并于1636年首建美利坚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哈佛学院,1780年升格为哈佛大学。当初哈佛学院的创办者,把英国伊利莎白时代的剑桥大学古典教育模式,移植到哈佛学院上,把“求是崇真”作为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曾任哈佛大学校长(1933~1953年)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J.B.Conant,1893~1978年)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人的质量。”真正在择师和教育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一流学府,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世界各国的学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独立式学院的盟主地位,从1636年哈佛学院的建立至少延续到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持续了两个半世纪。为数众多的这些分散的学院,按现代的标准,规模都很小,它们在美国人的意识中深深地树立了高等教育的“学院”概念。“学院”的教育形式集中体现在为期四年的共同古典课程教学,最终授予学士学位,这与研究生教育要求在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的培养理念有很大不同。

在19世纪的后期,有1万多美国人赴欧洲学习,对欧洲大学教育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大力倡导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887年创办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是美国第一所完全是研究生院的大学,最早向学生提供研究生课程学习,其最初作为新英格兰地区仅有的三所大学之一,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共同成为著名的美国大学协会创始成员之一。“挑战常规,改变世界”不仅是克拉克大学的校训,更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它鼓励学生和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求知欲,摆脱传统常规知识的束缚,去寻找适用于当今时代的创新的技术和思想,通过实践对社会和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

到19世纪末,美国逐渐过渡到“大学时代”,在高等教育方面初步完善了教育结构和办学程序,在这一制度强有力的支持下,以科研为中心的学士后阶段在相应学科中得到迅速发展。美国的研究生院,强调学术自由,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科研场所,它接纳各种新科研的思路,而且促使人们为科学研究不懈奋斗;它提供高层次的研究生学位,并以一个复杂的招生、课程学习和评估系统支持这些学位建设。

到了20世纪初,美国已建立了一个具有凝聚力并能促进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学位建设框架。实验室、研讨班、高级学位专业和必需的课程学习等形式,为研究生教育“高于普通学院课程的教学,并不同于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的本科培养模式”的教学形式提供了鲜活的内容,体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理想和方法,从而使其获得了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

20世纪末至今,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其高级教育层次“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极有魅力的系统,它从世界各地招收了寻求高质量教育的优秀学子,并吸引了希望在其研究领域前沿工作的优秀教师,对世界经济、政治、科学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研究生教育即使规模巨大,在相当程度上仍做到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统一。相比美国初等和中等教育,激烈的竞争机制时刻体现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正是由于各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各种需求的相互影响,促进了研究生院和社会不同生产实践类别的联姻,这种形式的联姻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中产生了可用于生产实践的成果。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飞速发展,高等院校外部的机构对科研的关注愈来愈强烈,并愿为之投入相当的经费,这些经费不同于政府拨款,于是,在一个新出现的科研系统纬度,教授和大学竞争地联系外部的研究赞助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导向。现代由于社会不断进步,科研经费巨大增长,科研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比重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的科研环境变得更复杂、富有和充满竞争。

1.2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理念

美国学生在取得学士学位后,可以申请硕士阶段的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和职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1]。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出自己的研究项目,再通过导师(组)的指导进一步加以完善[2]。美国在研究生的教育理念上,把培养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其基本原则。研究生教育目的是引导研究生在相关领域内进行探究,并为此提供可实施的途径和开发其科研的智力;在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全面考虑其智力和所要接受的知识,培养其解答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的能力。

2 对我国针灸硕士教育的思考

目前,从我国针灸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趋势来看,较之科研领域,更大量的是走向临床实践领域。我国针灸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相对单一,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强,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规模有待扩大,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学生比例较大,与中医针灸发展实际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影响了针灸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对比美国研究生培养经验,结合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针对我们存在的不足,在策略和技术层面上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努力。

2.1 研究生教育定位要立足长远,体现中医特色

研究生教育目标需科学、宏远,办学宗旨要具有中医的鲜明特点。在明确长远目标的同时,关注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有关的各种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2.2 多渠道解决科研经费问题,平衡教学、科研、临床的关系

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经费近年已得到较大幅度增长,但仍不能充分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针灸研究生培养所需经费在较大程度上仍来源于导师(组)的项目经费,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可申请国内各级科研基金支持,还可利用海外对针灸疗法的热衷,积极申请国外、国际合作课题或各种横向课题,拓宽经费途径。为解决诸如导师或研究生因临床工作过于繁重,而无暇顾及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需从政策和分配制度等方面加以解决。

2.3 注重研究生理论学习,改革完善课程结构

对于本科是针灸专业的学生,应注重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对于本科是中医专业的学生,应加强针灸医籍的学习;对于本科非医学专业的学生,需注意设置相关针灸本科课程,以打好理论基础[3]。注重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刺灸法的培训,为进入临床后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打下良好基础[4,5]。

2.4 健全培养制度,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研究生

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分类培养,结构优化;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实现应用型与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在针灸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充分保证培养的质量。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6,7,8]。加强内涵建设,注重外部环境激励,切实提高针灸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语

注重针灸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针灸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营造针灸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有利于中医针灸学术水平的更快提高,也有利于实现针灸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理化科学化的目标。在这些方面,可以对比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的经验,结合针灸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研究生教育体系。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立、发展及其理念,分析了目前我国针灸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我国针灸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针灸学,启示

参考文献

[1]Nelson TS,Graves T.Core competencies in advanced training:what su-pervisors say about graduate training[J].J Marital Fam Ther,2011,37(4):429-451.

[2]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4):126-127.

[3]李艳慧,詹珠莲,罗丹娜.临床型针灸硕士研究生培养思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13-14.

[4]赵利华.从针灸推拿学高级人才就业趋势谈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调整[J].中医教育,2011,30(2):56-58.

[5]柳红芳.中医临床研究生带教方法的思考[J].中医教育,2011,30(1):53-54.

[6]符崖.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的中医药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中医教育,2011,30(1):50-52.

[7]庞玉生.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医学,2005,27(10):1668-1669.

3.研究生的论文 篇三

【摘 要】介绍研究生数模竞赛的背景,以及研究生数模竞赛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指出研究生数学建模在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广西科技大学参加研究生数模竞赛的实践,对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与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数学建模 西部高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31-03

一、研究生数模竞赛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生数模竞赛的背景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简称研究生数模竞赛)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主题赛事之一。主要面向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广大在读研究生,其中参赛者既可以是硕士研究生,也可以是博士研究生,因此从层次上来讲是一种科技竞赛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研究生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学习兴趣,提高研究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研究生中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迅速成长,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增进各高校之间以及高校、研究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生数模竞赛从2004首届竞赛由南京师范大学承办,就有24个省 84所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的约1440名研究生参加,其中包括60名博士生,到2013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33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884个队、11643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573人)参加,可见其规模和影响力之大,在广大研究生中打下了扎实基础。不仅如此,各省或自治区也都组织了省一级的研究生数模竞赛,其目的也是为参加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培养创新人才贡献力量。

(二)研究生数模竞赛的目的: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如前所述,研究生数模竞赛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别在目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学技术、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的时代,创新尤为重要。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研究生作为教育阶梯中的最高层次,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研究生数模竞赛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组织竞赛过程中,参与命题的不仅有教育界的专家,还有学术领域的甚至知名企业的工程师、专家,提出的科学问题涉及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生物(2012年数模竞赛A题)、信息处理(2013年B题)、大气科学、环境科学(2013年D题:PM2.5)、航空航天(2012年C题)等。同时,问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只有更优,没有最优,博士生参与答题则体现了问题的难度,往往完成一份试题比写一篇科研论文难度还大。因为提出的问题来自于工程实践,所以研究生数模竞赛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二、研究生数学建模在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一,从宏观上讲,研究生数模竞赛让研究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为广大研究生自主、自觉地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动力源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或许对还没有进入社会的研究生来讲显得并不具体,但研究生数模竞赛由华为公司赞助,且在2013年度的数模竞赛命题中直接给出了和华为公司产品具体相关的科学问题,难度不言而喻。但正是这一举措,让研究生们深刻而又实在地体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其实并不仅仅如此,研究生数模竞赛的很多题目都来自于工程实际问题,如果能够圆满的解答,不亚于为企业解决了科研难题,甚至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有了这个前提,作为年轻而又思维活跃的在校研究生就会主动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不是某一门课程所能达到的效果。

第二,从微观上,研究生数模竞赛的本身内容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给出了一条基本道路:扎实学好基本理论——基于基本理论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科学问题——更高更广层次的知识解决问题。研究生阶段所掌握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往往比本科生相对要多点。虽然本科生也有数模竞赛,但比较起来,研究生数模竞赛所涉及的问题难度要大得多,需要的知识更广,理论更深。因此,其一,很多研究生在解答题目过程中发现自己基本理论不扎实。并不是说考试分数不高(能够上研究生的往往是精英),而是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欠缺,不能将类似于微积分的基本思想——微元法应用到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这一点正是建立数学模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其二,有的数学模型问题给出并不像考试题目那么具体的问题,给出的仅仅只是某些数据,从大量的数据中找出问题,建立适合于一般问题的模型,这要求研究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其三,完整的解决一个数学模型问题除了建立模型外,往往还需要通过一些专门的知识进行分析,进而解决问题。这要求研究生具有更深更专业的知识。因此在研究生解答完一份数模竞赛试题后,真正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有些研究生甚至在竞赛后感言:“参加一次数模竞赛4天的时间好像经历了整个研究生阶段。”

第三,研究生数模竞赛从整体上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研究生数模竞赛,其出发点就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证明了这的确是一个好的平台,尽管学生竞赛时间只有4天,但整个竞赛周期,包括从命题到最终给出竞赛成绩,却需要花不少时间去精心设计。相信研究生数模竞赛这一平台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创新人才。

三、研究生数模竞赛促进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研究生数模竞赛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结合西部高校研究生特点,经过作者的实践与探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利用研究生数模竞赛促进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endprint

其一,高等学校是承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系统工程实施的主体,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顶层设计,可将研究生数模竞赛纳入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整体结构中,作为一种提升创新能力的常规手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有许多方面,包括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等。作者认为,研究生数模竞赛可作为一个常规的创新实践平台,让研究生通过这个平台提升创新能力,这也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目的。二是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要构建有利于参加研究生数模竞赛的环境, 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客观上,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需要更多的引导,建立一个研究生乐于参加,并从数模竞赛中获得创新源泉的环境非常重要,也是激发创新思维基本的第一步。这方面主要手段有:建立研究生数模协会,设立网络互动平台或网站,在评优或者奖学金方面考虑将参加数模竞赛作为一种鼓励,获得奖励的予以表扬,让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谈体会等。从多方面鼓励各学科专业研究生参加数模竞赛。

其二,充分利用数模竞赛指导教师,竞赛本身来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创新基本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品质。因此在通过利用研究生数模竞赛来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指导教师精心设计赛前培训,培养创新技能。创新基本技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借助指导教师组丰富的专业知识(一般为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科研实践经验的博士)和具体的竞赛案例,对参加数模竞赛的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进行补充和提升。比如运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2013年数模竞赛中利用数据绘制卫星云图),查找某一专业方向最新的研究进展等,将有助于创新基本能力的提高。

注重发挥研究生数模竞赛本身的作用,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要点。数学模型竞赛是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科学问题并分析研究的一系列过程。包括:专家们提出实际工程/科学中的问题→通过合理假设,对提出的问题建立符合要求的模型→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进行模型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计算机仿真或实验室验证→对现实问题给出指导性或具体解决方案。从整体上看,这一过程其实是解决一般科学问题的思路,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社会经济活动等各方面,在面对实际问题基本上都可以采用这一思维方法,因此,数学建模抽象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培养各专业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从过程中各个步骤角度看,也都能起到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作用。比如,参赛研究生可以从专家问题提问角度学习到未来自己在面临实际问题时应该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包含了要对问题进行简化和初步合理假设,同时要分清问题主次)。尽管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参加竞赛活动中起辅助作用,但可以总结这一基本思维方法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里就是具体体现。

利用赛后反思和总结,培养良好的创新品质。创新品质是创新的动力和方向。研究生有正确的创新品质将会受益一生。数学建模竞赛作为达到研究生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之一,要服务于研究生培养目标,服从培养计划。指导老师比赛完成后一方面要提醒学生以端正的态度面对比赛成绩,让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参赛,终身受益,不仅看成绩,重在过程中,重在参与,扩大受益面”的竞赛目的,不要为了参赛获得好的成绩而不顾学业或其他必须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研究生持续参与,不泄气,不因为成绩不好或者难度大而不再关心比赛。

四、研究生数学建模在西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

根据作者在西部高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研究生数模竞赛的实际经历,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认为西部高校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组织,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数模竞赛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

(一)西部高校应该更加重视研究生数学模型竞赛这一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好的外部条件。根据作者所知,广西地区研究生数模竞赛全省统一开始时间为三年,且自2013年开始由广西区教育厅学位办主办。相对其他地区时间上要晚一些,参加全国研究生数模竞赛的成绩到2013年有一等奖获得。实际上,作为西部地区高校,提供给研究生实践的机会或许没有发达地区那么多,因此,数模竞赛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更应该受到重视。各个具有硕士点的高校尽可能提供条件给研究生参加数模竞赛,如场地,师资力量等。这一点在广西科技大学执行比较好,成绩也不错,仅参加第二次就获得全国二等奖。

(二)多方面鼓励研究生参与,积极倡导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生数模竞赛,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通过宣传,鼓励研究生参与,同时在研究生评优中可适当向获得竞赛等级的研究生倾斜;在竞赛中严格执行竞赛规则,倡导以研究生为主体的研究生数模竞赛。不限制专业,允许自由组队。

(三)通过研究生数模竞赛,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研究生数模竞赛中发现人才,个性化培养。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参与研究生数模竞赛,体会很深的一点就是,从研究生数模竞赛中容易发现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将有利于人才培养。

研究生数模竞赛既是检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生数模竞赛,可以提高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是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一个好平台。高校在组织研究生数模竞赛的同时,也当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广泛宣传,在研究生中积极营造创新氛围。西部高校资源相对落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积累经验,为培养创新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红, 李文利, 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何满喜. 谈数学建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5)

[3] 张宏军,李华兵,卢厚清.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9(5)

[4] 童洪志.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

[5] 董泽芳,何青,张惠.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

[6]殷翔文. 着力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 中国高等教育,2005(18)

[7]蹇兴东. 建设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364006),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JGY2014119),广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改项目资助(03100194)

【作者简介】戴喜生,广西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4.研究生的论文 篇四

在留学逐渐风靡的今天,很多在职人员在社会中积累了一定的资源,同时迫切需要得到高质量的自我提升,越来越多的选择出国留学,并选择去欧美打过攻读在职研究生,那么,在职人员申请国外在职研究生有什么途径,又有哪些条件限制呢?今天聚英跟大家分享一下。

途径一:自费出国。自费出国不仅是费用自理,也包括从申请到出国留学的每个流程都是自己解决,包括选择国家、学校、专业,并针对这一点了解招生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外语水平达到要求,并要有独立自理能力,且有一定经济能力足以支付留学期间的学费、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这里需要提供存款证明。当然,也可以申请学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但难度也不小。

途径二:单位委培。单位委培即由工作单位承担出国留学的所有费用,比自费出国省方便快捷且节省大量金钱,但一般会要求在职人员与单位签订协议,学成归来必须为单位服务一定年限。就算如此,想要得到这样的机会也十分不易,有这样机会的单位少之又少,且要求在职人员十分优秀,对单位有较大的贡献,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引而出。

途径三: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给了众多学子很大的学习机会,一般是国内学习+国外学习的模式,先在国内学习基础知识,熟悉语言环境,使出国学习更方便顺利,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学习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开办中外合作办学的多为名校,受教育部认可,这也是最适合在职人员学习报考的途径。

另外,中外合作办学因为国内学习费用一般在几万元左右,与国外一年几十万相比,经济负担大大减小,也深受广大学子的青睐。在职人员申请国外研究生的条件限制:

①在校大学生或在职人士(需要学历证明)。

②存款证明,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足以支付读完研究生的全部费用。

③在校成绩单,也就是GPA成绩,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成绩中上等水平甚至更好。

④标准化考试成绩单,美国、加拿大:TOEFL、GRE/GMAT/LSAT成绩,英国、澳大利亚:IELTS成绩。

⑤在校获奖证明,最好有一定特长,以及推荐信。

5.研究生面试的礼仪 篇五

笔试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全力以赴准备复试环节,我们看看下面的研究生面试的礼仪吧!

研究生面试的礼仪

关于面试礼仪:

很多同学不注重面试时候的外表和礼仪,认为自己的初试成绩很高,复试的笔试答得也不错,一定会被录取。这首先就是一个误区。要知道,这些年开始差额复试以来,每年因为面试环节被刷下去的同学非常多,比比皆是。可能你的纸面成绩是很不错,但是面试时候的发挥同样占有很高的权重。仪容和谈吐得体,说明你对考官和学校很尊重。这样考官才会接受你、喜欢你、信任你,那你被录取的记录也会大大增加。

关于发型:

发型可以说是直观的印象,很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这里想说的是,切忌留怪异发型,也不要染得五颜六色。多数考官是很难接受这些的。我在很多次面试时候都见到一些男生的头发留得太长、还很油腻,这都会给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男生的发型,干净利落即可。不要过长,更不能剃光头。女生如果留长头发,面试时候可以选择扎起来。披肩发也可以,但是要把整张脸露出来,显得干净利落。女生也尽量不要染发和烫发,如果已经染了夸张的颜色,记得要染回黑色。

关于五官:

多数女生的五官还是比较得体的,令人放心。这里重点还是要提醒那些男生,记得做好面部清洁,搞好个人卫生。男生绝对不要留胡子,面试前把脸洗干净,保持面部整洁。这里要说一下的是,很多男生注意了胡子,却忘了鼻毛,而旁人或者同学往往也不好意思提醒。建议面试前一定要仔细照一照镜子,好好检查一下。

有些人讲话多了或者太久没张嘴,会有口气,这很不礼貌。建议在面试开始前的半小时嚼一片口香糖。但是面试开始了,嘴里一定不要有口香糖,更不要嚼着口香糖走进考场,否则考官对你的评分会一落千丈。还有,面试前不要吃大蒜之类的有异味的食物,那样会显得不尊重别人。

关于化妆:

对于女生关心的化妆问题,在这里多强调一下。我本人是建议女生化妆的,如果你平时有化妆的习惯,并且水平也不错的话,那么可以化一化,这样会显得人比较有精神。但是一定切忌浓妆艳抹,如烟熏妆之类的。涂艳色的指甲油也要避免。总之,女生化妆会很大提升你的外表和气质,能够很大地提升你的第一印象分,但是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关于目光:

这是大多数考生都做得很不到位的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点。我知道很多考生出于紧张,会显得手足无措,东张西望,这一点一定要克服。面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千万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能不停地看手表,这会让考官觉得你很不耐烦。如果直视考官会让你紧张,你可以看他的鼻子周围。假如还是紧张,试着环视各位老师,看到感觉比较亲切的老师,可以选择性地停留时间长些。但也不要总是盯着一个人看,要看首席或中间的那一位,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主考人员。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你的眼神飘忽闪烁,会给人一种不够自信,甚至是猥琐的感觉,这比起上面说的那些因素都要严重。我想说的是,既然你已经能够在这里面对着考官了,那么你就是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你就是赢家了,理应自信,打起精神,不要紧张,直面考官就可以了。

关于着装:

许多同学很在意和纠结面试服装的选择,有很多学生也咨询过我,面试时应该穿什么。其实衣着只有一个原则:无论什么衣服,整洁大方就可以。至于是否要着正装,就要看专业和学校。一般来说,经管类专业可以穿正装。另外有些学校可能比较重视正装,那么最好入乡随俗。

男生的话,不是说一定要西装革履的`,但一定要整洁。如果选择穿西装,要注意“三色原理”,即你身上的所有色彩加起来不超过三种。领带最好用好一些的,花纹简洁一些。皮带与皮鞋的颜色要保持一致,黑色是最稳的颜色。另外,千万不要穿白色袜子。

女生的着装要复杂一些,我的建议是,选择一身合体的职业装,同样以整洁、大方为原则,最好选择浅色系,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身上不宜佩戴首饰,连耳环也不要戴,特别是黄金类比较刺眼的装饰品。不能穿带皮质的裤子。千万不要穿着暴露,不要穿丝袜露大腿,哪怕你觉得这样特别好看。

关于礼仪姿态:

礼仪姿态其实很不好把握,因为上面说的这些东西都是外表层面的事情,短时间内就很容易改变。但是人的行为举止是长时间养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好。考官的老师们都是阅人无数,很容易就可以从你的日常行为看出你的气质和修养。好的举止会给人一种教养、有知识、有礼貌的印象,获得别人的喜爱。

进门的时候要先敲门,得到考官允许后进门。就是这一点,居然也有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和考官问好后,得到允许后落座,并道谢。这期间要始终保持微笑,面试结束时,微笑,起立,道谢,和考官道别后,一定注意要带上门,动作要轻。

站立的时候,站姿要站直,两肩相平,两臂和手自然下垂,两眼注视考官。腿要并拢,双脚对齐。一定不要把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这都是极其不礼貌的肢体动作。

坐在椅子上以后,坐姿要端正。不要完全坐满,靠着椅背,会显得人驼背。一般坐满椅子的2/3就可以了。我见过的学生里,有一些是全身瘫倒在椅背上,有的是太紧张了,只挎着椅子边坐,这都是不对的。坐正以后,上身最好稍微向前倾,挺胸昂头,这样说话声响亮、中气足,会令人觉得你有朝气。坐着的时候,两膝并拢,手随意放在自己腿上就可以了。男生切忌盘腿坐,这不是领导人的会晤。还有就是,千万不要不自觉地抖腿,这是大忌中的大忌。有的考生因为抖腿最后被pass掉了。对女生来说,女生的双腿可以偏在一侧,但是双腿一定要并拢。一些小动作,比如撩头发、整理衣服等也要避免,不然会扣分。

6.研究生的论文 篇六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工科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广,在专业基础课方面打破了专业间的界限,使之成为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使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审视本专业与相关其他专业的关系。

我国的研究生工科课程体系是从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发展而来的,学院大多由以前的几个系合并而成的,课程体系内的学科较少,专业面过窄。近年我国大学在教学课程建设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较多,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2、科学研究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主要是参照德国大学模式而建的,也与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有一些共同特点,特别重视大学的研究职能。日本的大学界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学术研究,教学必须是科研成果的反映。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质量。因此,日本的大学非常重视科研工作。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是大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日本的硕士研究生一入学就确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研究生入学后,研究室定期举行论文研究讨论会,召开讨论会的频率由各研究室自行决定。通常每个学生―个月左右轮到一次有关论文研究进展的介绍。教授通过听取学生的有关介绍,检查其研究进展情况,指出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这种经常性的研究讨论会对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有以下好处:

第一,研究生一入学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这样学生就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毕业论文。

第二,研究生在第一年的课程集中学习阶段,可围绕自己的研究进行学习,研究中需要什么知识,就去选什么课,就去学什么。避免了学生学的课程跟自己的研究毫无关系,以致造成知识的浪费,避免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第三,对于平时研究进展较好的研究生,可让其把研究成果在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这对其研究室的研究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制是三年,当然现在有很多大学也缩短了学制时间,不过多数大学往往是前一半时间进行课程的集中学习,硕士研究生在课程的集中学习结束后才做论文开题报告,学生经常感到学到的知识没都用上,做论文需要的知识又没学到,所以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日本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产学研相结合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十分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日本的大学与企业及科研部门都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向研究型大学提供一定的研究费用,同时将一些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理论研究委托给大学进行。大学由于经费及实验条件等原因,也将一些复杂或成本高的实验安排在企业内进行,测得的数据及研究成果供双方共同享有。在硕士研究生课程集中学习完成后,日本的大学常将研究生派到企业,作为企业的研修生。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第一,学生到现实中去熟悉工作现场及生产设备,接触企业的科研成果,在工作实践中接受训练,使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加深了大学与企业各方面的横向联合,为大学的研究开拓新的课题及研究领域。

第三,学生通过实践训练,获得大量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由于学生参加的是现场工作,提高了他们实际应用的能力,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使其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使其确立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

将硕士研究生派到企业去研修实习,对企业和研究生都有益处,为企业的人才招聘和研究生的择业搭起了桥梁。一方面,研究生在实习阶段可以了解企业的运营的情况,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时,也对研修生进行综合考核,包括对实习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潜力,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考核,为企业的录用人才做准备。在实习结束后,如果企业与实习生双方均互相满意。就签订协议书,这样该研究生毕业后就可到本企业工作。如果达成了协议,会省去在校研究生到处求职应聘的许多麻烦。日本企业和大学间的合作常常是“强强联合”即一流企业与一流大学的合作。

我国的现行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比较重视,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亟待提高。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对外合作交流方面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条件和实力较好的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各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大学在经费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对外合作交流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两种方式进行。

日本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经常参加国际上的学术会议,跟踪、把握学科的发展动向及前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将他们自己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到国外,为学校的学科研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还利用在本国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之机,邀请国际上知名专家、学者在大学内为研究生讲学或作学术报告,使在校研究生不出校门就能了解国际学术动态,接触国际前沿。

我国教育模式受以前计划经济影响,特别是受质朴、务实的传统文化影响,更多的是埋头做学问,忽视对外宣传与交流,使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得到的声誉不相符。考虑到国内大学教育经费等方面的限制,适当地开展一些可行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如可以邀请国外相关领域专家来校做短期访问或特聘教授,请他们介绍有关专业方面国际前沿的进展,介绍新方法与新技术等。

7.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研究 篇七

一、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分析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最高层次的教育,导师与研究生所形成的师生关系,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者普遍认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交往发生了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成长的独立性与教师感觉到的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着许多紧张关系,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产权和作者名誉、身份上的冲突、在合作工作中的争吵、被剥削的感觉、评价中的问题、发展私人亲密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张力、恋爱关系等方面。师生关系的异化,冲击着研究生教育的导学关系,许多学生甚至将导师称作“老板”,忽视研究生教育中“导”与“学”的关系, 出现了以“做课题、发工资”的形式代替导学关系;“导师不导”,放弃了导学关系的现象。同时导生关系还存在以下问题,如导学关系异化为从属关系———导师的绝对权威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许多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宰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研究生处于受支配地位。这导致师生交流减少,不利于知识面的拓宽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阻碍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研究生教育中,部分导师或研究生对待他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这样一个不良倾向,即简单看作为导师与研究生为完成科研或学位论文而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是附属于教学或科研的副产品。因此。研究生师生关系对个体精神的陶冶性和培育性的教育价值被忽略。由于有些导师太忙,无暇顾及学生,或导师带的研究生数量过大,无法全面照应个体, 使得导师未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缺乏情感的交融、催化与激活,师生关系淡漠,有的导师甚至与自己的学生形同路人,在答辩会上竟然都不能叫出自己学生的名字的现状。对研究生质量的提高都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不符合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的规律,成为导致师生关系异化的因子。

二、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因素分析

在对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上,众多学者从导师、研究生等维度进行了分析,在研究的过程中,根据访谈内容,对影响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因素的分析分为导师和研究生两部分,同时又分为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展开。

在客观方面,主要是存在不同的学科特点影响着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进而会影响到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 例如文科与理科、工科会有不同,文科生要么多做文献论著阅读,然后做理论思辨,要么做社会调查,做数据分析等,而理科生有一部分也是做理论的,大部分要做实验等。不同导师所拥有的课题项目数量,直接影响学生有没有资金进行创新研究。行政职务也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有的导师由于担任学院的行政职务,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导致其研究生呈现“放羊式”管理, 这种条件,影响到了导师与学生的交往宽度与深度。导师的性格特点也是一个客观条件,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人对现实的态度表现为“做什么”,人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怎么做。师生交往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双方的性格特点直接地影响到交往状况。再通过和调查对象的交谈中发现研究对象不时会提到导师的性格,自己的性格。导师毕竟在研究生生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家都会对自己与导师的交往做一定的反思。

在主观方面,导师主要是涉及到作为导师的责任意识, 并且每个导师对身为导师的“责任”有不同的想法,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行事风格;为人处事,导师的为人处事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并且会受到影响;研究生方面,主要涉及到对导师的认可程度和专业兴趣与求知欲。认可了也就能理解,而理解了就能原谅,对导师的认可基础是为人处事,具体来说是对待人的方式方法,学术是次要,但关键的是,懂得如何指导学生。专业兴趣及求知欲望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能否积极应对师生交往,这也是影响师生关系亲密度的因素。

三、结束语

8.研究生下岗的背后 篇八

曹再学是幸福的,因为贫寒的家庭供他上完了研究生,找到了一份很多人羡慕的工作;曹再学也是幸运的,在他由于种种原因下岗后,有国务院总理亲自过问和批示。但他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抛开所谓的“官场潜规则”不说,为什么自己在下岗后没有一位同事关心和安慰自己,难道阜新市国土资源局所有的干部职工都把自己当作“敌人”吗? 事件虽然令人心酸,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两方面的问题。

中国教育制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曹再学在学校时学习成绩是佼佼者,以至于“从1997年入学以来一直拿着全校最高的奖学金。”但他又是生活的“低能儿”,不会交际,半年时间连同一个单位其他部门同志的名字都叫不出来,造成下岗后没有一个人哪怕假心假意的问候和安慰。

中国的反腐工作任重而道远。当曹再学因为几个月没领到一分钱工资而向局长反映时,局机关党委书记刘铁军把他叫到办公室,十分生气地训斥他说:“谁进国土资源局都得给三五万,给人事局一两万,你怎么进来我就怎么将你整出去,即使你正式进来,我也照样将你弄出去。”看了这段话,我们知道了曹再学为什么说下岗就下岗了,而且这个部门那个部门申诉了两年,最后不得不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亲自批示才能又回到本来应该是他的工作岗位。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三五万、一两万是什么钱,是做什么用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笔钱见不得阳光,不会光明正大地摆在公家的账上。

9.硕士研究生的自我评价 篇九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钻研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涉猎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视野,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了宏观的认识。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不懈地汲取知识。同时不放过任何动手实践的机会,具有了较强的动手能力,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

在平时生活中,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和同学关系融洽,并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在研究生阶段所获颇丰,从学业、科研工作,到个人素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是充实且有意义的两年。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本人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马上要离开校园踏入真正社会大学了,我见将继续秉承“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的校训,踏踏实实,戒骄戒躁,任劳任怨,为祖国的富强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将来能为祖国争光。

10.在职研究生的经历总结 篇十

在职研究生的经历总结

文章来源:http:///

每个报考在职研究生的考生都需要一个理由,关键是这个理由最后能否上升为一种信念,这一信念能否改变你的学习和生活态度,这一态度能否最终改变你的行动!你是否适合报考在职研究生呢?祝愿各位在职人员,能通过对自己的反思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结果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备战在职研究生考试必将成为你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以下是一些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拥有名校情结者

仰慕名校从坏的角度看是虚荣心,从好的角度看是进取心,这种虚荣心通常都是善良和积极的,通过树立高远目标来激发自己的潜力难道不是好事吗?中国在职研究生网知道很多在职考生都希望自己能进入知名度比较高的学府,而他们认为,要进入这些高等院校,他们现实中可以执行的只有考研,金字塔下层学校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研满足自己的名校情结。

二、觉察前途渺茫者

一个很可能要在乡村中小学站一辈子讲台的人,一个很可能要在小县城的鸡肋部门的某个科室做一辈子职员的人,一个在外面漂泊滚打多年仍然一事无成的人,选择考研难道不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三、有志学术事业者

现在很少听到本科生搞学问的人了,相反,博士生、博士后才是做学问、搞研究的人才的观点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因此,想耕耘大学讲坛、想苦思于书斋、想活跃于实验室的人除了考研别无选择。

四、感觉工作乏味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 http:///

不少人觉得自己上班就是做着不痛不痒的事情,工作起来有如机器一般乏味无聊,每天就是那三五件重复了千百遍的旧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岁月已近乎停止,时间已近乎凝固,生命只是坐等无聊,这样的人选择考研还需犹豫?

五、希望改变学历成色者

我们的社会里,有不少的一批人由于早先各种原因选择了中专教育,后来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成人教育考试、函授考试、电大教育获得了本科文凭,中国在职研究生网认为这样的人参加考研可以大大提升自己先前学历的成色。

六、性情内向孤僻者

这样说不是鼓励大家离群索居、沉默自守,恰恰相反,适当的交往和活跃是完善人格、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之所以说内向性格的人更适合考研是因为他们往往更能耐得冷板凳、更能静心学习和研究。

七、就读基础专业者

11.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研究 篇十一

【摘 要】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教育部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计划。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所有要素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化研究能力的学生为目标的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其中的最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工作,但与此同时,在国际化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和课程体系建设上等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数字通信》课程组基于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实践研究,通过借鉴外国高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一支具有国际化教学能力的教师团队,做好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本科生课程到研究生课程的衔接,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扩大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科研、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    国际化建设    问题     启示

一、引言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同步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以前,全国高校研究生录取的增长幅度达到10%以上,到2014年研究生的计划招生人数已经达到了60.8万人。随着研究生规模增加,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逐步从精英化走向多元化,逐步分化为以研究和应用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研究生类型。同时,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科技全球化,对外交流不断深入和常态化,具有国际视野已经成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获取前沿知识和技术的最有效手段。2010年,我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并在其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开展国际化教育,对于培养宽口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推动力。如何准确把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国际化要求,制定合理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数字通信》是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工信部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为学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在数字通信、移动通信等方面的科研能力。该课程在北京理工大学率先开设了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授课模式,并在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本文基于《高等数字通信》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建设路径。

二、研究生课程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性、内涵及外延

1.开展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是推进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间加强互通、相互协作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为此各国都加大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此背景下,课程国际化应运而生。Knight和De Wit认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没有哪个部分的重要性可以与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随着全球逐步迈入信息化阶段,电子通信进入全球快速发展阶段,技术领域日新月异,已成为全球发展最为热门的专业之一,各国在加强交流沟通的同时也在争抢通过最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所分得的第一杯羹。《高等数字通信》课程是电子通信专业研究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而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课本,一套課件,老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科技发展环境。因此在研究生课程培养阶段开展课程建设国际化,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与紧扣国际前沿,是夯实研究生专业基本功,缩小和发达国家在通信领域人才培养差距的重要手段和迫切的需求。

2.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和外延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做出这样的定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包括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和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将促使大学办学更加开放,大学间的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使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环境和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而课程国际化的定义则为:针对本国及外国学生设计的,在内容上带有国际化取向的课程,为学生在国际和多元文化场景下的职业及社会活动做准备。综合以上两个定义可以明确,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内容一是师资国际化,即培养一支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师队伍,这里既包含能力上的国际化,同时也包含观念上的国际化;二是通过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习交流能力用于职业和社交,即以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必要独立顺畅的交流沟通,并使之成为职业生涯的一部分为主要培养目标;三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教学理念、教材设置、实习实践和考核认定等环节;四是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保障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顺利实施。

三、我研究生课程教学国际化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对全世界的人文、历史、科技等方面有个整体的认识;第二阶段是开设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双语或全英文专业课程,并将部分学生送出国门学习研修;第三阶段是全面将国际化的因素融入课程中,以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为主要培养目的的全面国际接轨阶段。在国内的高校中,一般的高校都能达到第一阶段的要求,国际化做得好一些的通常只能达到第二阶段,而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培养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型人才。因此我国高校在课程国际化上与世界一流大学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课程国际化的理念上存在不足

在我国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高校中,在国际化课程设置上的系统性和规划性不够,在实施过程中流于表面,往往将英文授课与课程国际化的概念相混淆,没有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掌握课程国际化的深刻内涵,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力度不足,管理者没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缺乏规范性的制度约束。

2.教师开展课程国际化的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教育工作者受到理念、能力、知识背景等方面的限制,在国际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课堂安排、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致使学生参与国际化课程教学的积极性不足。国内的教师往往容易认为英文授课就是国际化教学,机械地将传统的课程换做英文进行授课,而并无其他实质性的改变,从而加大了课程的难度,但对于学生打好专业基本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灵活使用英语开展专业学习研究的能力等方面缺乏显著效果。

3.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国际化衔接缺乏系统设计

随着国内高校逐渐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从初期对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逐步荣誉西方国家的教学元素,将国际化课程开办得越来越有声有色。但不难发现,这些国际化教学的课程,大多都是由某一个或几个课程组承办,在课程组内部通过研讨制定教学模式和授课内容,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课程质量,但在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阶段与阶段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衔接,系统设计性和整体性不足。

四、对我国开展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启示

1.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衔接

西方高校在开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以“系”为基本单位,负责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全部培养工作,且这些国家给予了高校极大的自主权,这就使得研究生的培养在兼具灵活性的同时,在本硕博阶段得到了贯通培养的效果,在研究生阶段能够弥补本科教学的缺失,在从而改进本科基础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各门课程得到有效的衔接。

北京理工大学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及本科毕业设计等多个方面为国际化课程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高等数字通信》课程组的教师除开展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外,还承担着本科《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通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从而在课程设置上能够采取贯通培养的方式,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的联合设计与衔接,保证教学内容不重复、不脱节,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中形成有机整体。

2.采用与国际化接轨的教学方法,拓展国际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学中最直接的载体,是学科教学体系、教学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充分借鉴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的教学思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国及本学科特色,设计一套既符合国情校情又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拓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美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在教学教学方法上采取给予学生和老师充分的自主性、提供稳定的国际交流场所,引导学生提升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国际化的知识进行连接、改造的能力,从而在深层次上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此外,研究环境和互动环节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成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将学习的外部资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学习成果

北京理工大学的《高等数字通信》课程借鉴了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开设了Advanced Digital Communication课程的国际知名学府的教材使用情况,选用J.G.Proakis教授的著作Digital Communications-5th Edition和A.Goldsmith教授的著作Wireless Communications这两本数字通信领域世界公认的经典教材,并结合两本教材各自的优势内容和教学实际需要,精选了相应的章节并自行编写了全英文课件,使讲授的内容既符合国内科研需求,又能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此外,课程组为学生设计了题材广泛、灵活性强的大作业、研讨会等,为学生提供学习研讨的外部环境,同时锻炼学生科技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课程组定期邀请国际一流的外籍可专家学者赴校,以技术报告形式介绍当今高等数字通信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与技术方向,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

3.建立一支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授课国际化的实施者和核心,提升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对于开展国际化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技能、英文的运用水平和知识决定了国际化授课的效果。首先,要从观念上端正教师开展国际化教学的意识。其次,要帮助教师树立勇于克服在国际化教学中遇到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开展课程国际化要求教师全程使用英文进行授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英语授课的语言能力与授课技巧,同时加强自身长期的学习与锻炼。对于长期在国内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而言,要想其英文教学能力达到国际水平实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完善,加强自身学习。第三是需要培养教师具备开展国际化教学的能力。国际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很丰富,应包括教材、课件、板书、讲解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以课件加黑板板书为主的现状,有机地将板书、课件及老师的讲解相融合,并通过严密的逻辑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此外,由于英文教学的特殊性,应积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注重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等数字通信》课程组的教师均具有海外访学经历,与国外多所一流名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均在国外高水平期刊会议发表多项论文成果,定期参加国际一流的学术会议,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知识更新迅速。同时课程组的教师都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通过指导留学生开展研究学习,提高了使用英文和学生交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此外,课题组还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安排教师进修、参加教学能力大赛等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创新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4.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创造条件

随着研究生教育从精英化向多元化的转变,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也逐步向具有国际视野的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分化。研究生的国际化教学同样应符合这一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将课堂的讲授内容与科研中需解决的问题和前沿技术相结合,在有效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同时,培养能够学以致用和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工程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因此,开展研究生教育应尽力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创造条件。

《高等数字通信》教研组的教师们在承担部分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同时,与一些国际通信行业知名的外企及高校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研究机会。通过与公司的外国员工共同召开项目会议,汇报项目进展,在外国专家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国际化的科研氛围。

5.提倡小班化教学,加强教学互动

由于本课程覆盖的教学学生数量较多,涉及教师较多,目前小班化教学(30人以内)仅仅在本硕博实验班开展,其他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国际化教学的初始阶段,老师与学生面临的压力增大,小班化教学对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非常关键。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一直不尽如人意,基本上處于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及时提问与交流不够主动,这一点与国外大学差别比较大,应加强引导。同时坚持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是提高教学互动的基础环节。

【参考文献】

[1]Knight,J.,DeWit,H..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s[M].In H.de Wit (Ed.),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Amsterdam: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EAIE)[C]: 5-32.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1-21.

[3]Van der Wende,M.(1996).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in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on a OECD/ CERI study[ J].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2):186-195.

12.研究生的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内涵,现状,培育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曾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 它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人学, 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1]。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渐建立, 良好的人文素养是21世纪对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和谐医患关系和医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当前, 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 在考量如何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时候, 其人文素养的培育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1 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素养, 是指“修习涵养、平素供养”的意思。所谓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的, 它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人文知识方法层面, 指对广义的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认知与运用程度;二是人文精神层面, 是指掌握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 包括人格、气质和修养等。

就医学生而言, 人文素养至少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①具备人文知识。指了解和掌握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 包括文学、哲学、宗教、历史、艺术、法律、心理学、伦理学等。②理解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成果, 成为自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③掌握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与医学相关的问题。④遵循人文精神。指在思想、情感以及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注重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灵魂和核心。

2 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为深入了解当前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本研究以四川某医学院校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抽样和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 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了了解。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200份, 收回196份, 样本数超过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0%, 涉及研一至研三的硕士研究生, 涵盖临床、基础、口腔、中医、药学等专业, 其中女生为112名, 男生为85名, 调查对象中有57.3%为大学毕业后直接攻读研究生, 有42.7%有过工作经历。数据经SPSS11.5分析处理。

2.2 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

医学研究生大多认同人文素养对于医学生的重要性, 但人文知识较为局限。调查显示, 90.6%的医学研究生认为人文素养对于研究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93.8%的学生认为医师的人格、修养对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88.5%的学生认为, 就医师职业而言, 人文素养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71.8%的学生认为学习人文知识有助于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在对人文常识的掌握方面:有61.4%的学生只能勉强背诵5-15首唐诗宋词, 有8.3%的学生不能背诵或背诵不到5首;只有6.3%的学生能用简谱或五线谱学唱新歌;有28%的学生对“大医精诚”的出处不能正确回答。对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关于医师必备的素质”有44.8%的学生回答不上, 只有11.4%的学生回答基本完整;另外有31.2%的学生不清楚人文素质的内涵。本调查反映出医学研究生的人文常识还比较欠缺。

医学研究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有较强需求, 但学习时间有限, 学习氛围不浓。一方面, 95.8%的医学研究生愿意学习人文知识, 但是有54.2%的研究生却表示太忙, 抽不出时间来学习。80.2%的研究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人文知识讲座。77.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太少。有53.1%的研究生认为学校的人文教育氛围不浓, 有待提高或迫切需要提高。另一方面, 72.4%的研究生每天上网超过3个小时, 但其中40%的人上网常常是聊天和娱乐。在选择“您认为对医疗工作最有帮助的相关知识”时, 心理学、法律、社会学、伦理学依次排到了前四位。在问及“您认为自己除专业技能外最迫切需要提高的素质和能力”时“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责任心”及“心理调适能力”排在了前列。

医学研究生普遍对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较高期望, 但对当前的教育手段和内容不太满意。在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评价中, 有54.2%的医学研究生认为“一般, 需要提高”, 有5.2%的研究生认为“不理想, 亟待提高”。84.3%的研究生认为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 “偶尔”或“不会”融合人文知识。38.5%的研究生认为学校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过于僵化,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提高研究生人文素质的手段”上, 研究生选择最多的依次为阅读人文书籍、加强实践锻炼、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改革人文教育方法、发挥导师作用等。

2.3 医学院校在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课程门类较少、人文教学缺乏序贯性。据统计, 近年, 虽然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研究生人文课程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有所提高, 达到8%-12%左右, 但人文课程基本为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等政治理论内容。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法学、医学与文学等课程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几乎不再开设。相反, 在西方, 医学人文教育并没有在本科教育划上句号, 而是以贯穿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为特征的, 甚至成为医学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内容。正如1987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建议的那样:医伦理学应该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有一定间隔和反复进行, 应该在临床教育中, 按一定的间隔插入一定时间的、由医学以外很多专家进行的、跨学科的伦理教育[2]。

人文资源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相对综合性大学, 医学院校的人文资源比较有限。除课堂教学外, 图书馆是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 在我国受“重医轻文”思想的影响, 医学院校长期以来对人文社科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图书馆人文社会科学类藏书种类局限、数量不足。人文学科课程一般由思政教研室或人文社科部承担。教师多数是由学政治、法学、哲学的教师组成, 也有一部分是学医的。总体上看, 他们要么对医学知识了解不多, 缺少临床实践经验, 缺少对医院实际状况的体验以及对医务人员、患者现实问题的研究;要么对人文社科知识掌握不深, 缺少系统的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 导致理论讲授与医疗实践的脱节, 影响人文教育的效果。同时, 学校也很少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人文课程培训, 使得教师在学生的人文培养方面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手段僵化, 考核机制单一。当前研究生的人文课程大都仍采用大班形式, 沿用本科的那一套“教师上面讲, 学生下面记”的填鸭式教育模式, 授课内容比较注重理论的阐述, 对实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 甚至还停留在本科阶段。教学过程中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 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和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教育。人文知识没有有机整合到医学教学实践中, 出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 “两张皮”现象。

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核方面, 常常仅限于对一些概念、理论的考查, 缺少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更缺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

3 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培育机制的思考

通过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对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不足的分析, 为创新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机制指明了方向。

加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资源的开发。首先, 要大力加强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人文资源的建设, 增加涵盖基础人文知识、综合人文科学、实用医学人文等书籍和电子资源, 为学生拓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供文化保障。其次, 要打破人文师资来源的局限。一方面在加强现有人文师资综合能力培训的基础上, 要积极寻求和充分依靠综合性大学雄厚的人文教学力量, 通过邀请专家讲学、举办专题讲座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律界人士、社会学家、伦理学家等, 都可以作为人文教师参与到研究生的人文教学当中来, 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还可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动员和聘请拥有医疗经验或者参与过医疗过程的社会人员参与教学。如美国医学院请癌症患者、接受过脏器移植的患者、退休医生担任讲授任务, 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研究生导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和他的导师有非常频繁而深入的接触, 导师的行为、思维方式、道德规范都会影响到研究生。因此导师应当在指导学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把人文医学的精神渗透进去, 成为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力军。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将人文教育延续到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提高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和课程门类, 特别是要加强与医学密切相连的心理学、伦理学、实用医事法律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其次, 要精选教学内容, 整合课程结构。研究生学习人文知识, 不是为了为医学增加“文化外衣”。学习的不是文学、伦理、法律、宗教等学科知识的理论体系, 而是它们在医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以及对医疗实践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 各种人文课程不应孤立地讲授, 而应彼此融汇一体, 体现横向的关联性。其次, 要大力加强人文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根据研究生学习的特点, 可以采用开展读书报告会、组织学术研讨、经典赏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和“基于案例的学习 ( CBS) ”、“基于问题的学习 (PBL) ”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体验式”教学,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的效果。此外, 要注重隐蔽课程的建设。通过学校文化教育设施、标识标语、名言警句、建筑风格等, 使学生随时感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

强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培养。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病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强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 深化理性认识, 提高教育效果。在这个时期, 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一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医患沟通能力。要让医学生领会沟通时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变化, 准确良好的表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3]。二是要规范医疗文书的书写, 增强法律意识。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 养成规范书写医疗文书、规范应用文字语言的习惯, 同时, 在临床教学中还要融会法律知识, 让他们学会既充分维护患者权益, 又善于保护自身。三是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让学生在穿上白大褂时, 就感受到一份崇高的责任, 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 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 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四是要注重保护性医疗,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在诊疗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 理解患者的痛苦, 尊重患者的隐私, 努力为患者选择最合理、经济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以简化就医流程和节省费用等。五是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增强责任意识。要通过医疗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 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些素质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健全自控和考核机制。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学习, 建立有效、合理的人文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是保障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医学院校应把人文教育的自主学习情况和考核评价纳入研究生的学习管理指标, 作为学生奖惩、毕业、学位授予的重要标准。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和时间安排, 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在线学习系统, 通过规定必学内容、选学内容和基本学时,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完成相关学习。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撰写心得体会、案例分析、人机对话、模拟情景处理等考核方式对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检验, 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人性化服务能力、医德认知能力等。结合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医德修养水平和医德评价等综合情况对学生的人文学习效果实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 以此促进学生真正地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内化于自觉的行为习惯, 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大奎.人文医学精神与医师职业责任[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2) :3.

[2]殷小平, 苏博.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 12 (15) :26.

上一篇:雨霖铃教学设计教案下一篇:给朋友周末愉快早晨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