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2024-11-20

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精选12篇)

1.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一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园林植物与生态、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苗木生产、栽培与养护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合作、交往和适应能力。

(2)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重点掌握从事园林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设计、施工、生产、养护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能力。

(4)具有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和心理调适的基础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植物学、园林植物分类学、素描、色彩、测量学、园林史、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制图、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树木栽培学、花卉学、园林工程预决算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共33学分。

1.军事理论与训练

新生入学第1学期集中安排,2周,计2学分。

2.认知实习

第2学期暑假,计1学分。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园林公司,了解、熟悉园林专业岗位的设置和主要职责,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交相应的社会实践报告,合格计学分。

3.课程实习

第2-4学期,3周,计3学分。根据开课计划,将所学课程在期末进行课程的综合实习,提升学生对课程综合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4.课程设计

第5学期,4周,计4学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专业实习的内容,加强专业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园林绿地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行业实践要求,绘制完整的设计图纸,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做好准备。

5.专业实习

第5学期,4周,计4学分。学生将所学的所有专业课程进行综合,通过现场参观、调查、测绘,熟悉园林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技法,学习园林绿地植物配置的经验,掌握园林工程施工的一般方法。

6.毕业实习

第5至6学期,26周,计9学分。安排学生到园林相关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写出实习报告或总结,并针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意见或建议。

五、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 3年

修业年限:3-5年

六、毕业学分230学分

2.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二

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当前, 由于国内大搞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改造、房地产等项目, 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的信息显示, 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能找到工作, 工资2000元左右。但学生普遍反映, 工作初期很是茫然, 到工作岗位后好像什么都不懂, 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实际工作差别很大, 以前所学的知识大多没用, 有用的又没有学精, 有些还根本没有接触过。建筑类用人单位反映, 现在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不尽人意, 好像什么都不懂, 必须从头开始培训, 培养得差不多了, 又好高骛远, 一走了之, 要想找个合适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毕业生真不容易, 但工作确实需要人, 不得不以次求之。

上述现象表明, 我院根据现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技能人才, 抓住目前良好的就业形势, 建设好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创造品牌专业, 很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 对我院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二、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18项内容:⑴人才培养目标;⑵招生对象与学制;⑶人才培养规格;⑷毕业要求 (毕业证获取要求, 职业资格证要求) ;⑸人才培养模式;⑹面向岗位 (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⑻实践教学体系;⑼专业核心介绍;⑽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⑾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⑿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 (分) 比例统计表;⒀其他培养措施;⒁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⒂专业教学队伍;⒃校内外实训基地;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⒅学校各级有关人员的签字。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修) 订

1. 学校制定并颁发《关于制 (修) 订各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原则意见》应包括的内容: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相关说明;有关具体规定和要求 (如课程编码要求, 归属要求, 精品课程, 多媒体教学, 网络课程, 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教材, 考试考核, 学分计算等) ;附表等。

2. 人才培养方案制 (修) 订流程

(1) 调研;

(2) 分析调研材料;

(3) 学习“原则意见”;

(4) 专业带头人起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草案) 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讨论“草案”, 提出修改意见;

(6) 专业带头人修改草案;

(7) 再讨论再修改后形成讨论稿上交学校教务处;

(8) 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9) 专业带头人根据《原则意见》再修改后定稿实施。

四、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

(1) 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

(2) 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的原则;

(3) 适应学生智能特点的原则;

(4)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筛选课程内容的原则;

(5)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6) 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 (群) 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

2. 调研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建筑生产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我们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走访与座谈, 了解到建筑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爱岗敬业、勤奋务实, 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够脚踏实地、安心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善于观察总结, 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知识层面上, 能识读施工图纸、能完成定位、放线等施工测量任务、能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建筑CAD软件完成工程项目资料数据整理、熟悉施工的全过程并能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能做好质量、进度和一般的成本控制工作并能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同时, 我们还同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保持不断线联系, 定期不定期地询问他们的工作情况, 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及时帮助出谋划策, 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我们反映, 我们及时加以改进工作, 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

通过对行业、企业、学生考察和调研,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青年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验, 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教师等问题需待逐步解决,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大培养力度;现有的校内实训场地与实训设备还没有充分利用, 还需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完善改进;同时, 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开展, 但深度不够, 范围不大, 需要进一步把建筑类企业先进技术与标准、工作内容、工作经验等引入教学过程。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的同时, 结合建筑行业的特性 (季节性、建设周期长) 还需进一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因此, 结合当前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差距, 进一步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建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压缩了公共课所占的比重和课时, 增大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和课时, 构建以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素质与能力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任选课;职业素质与能力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围绕学生的职业知识、素质、能力进行构建, 使学生能学到更多更宽广的知识, 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专业基本技能与技巧。其重要修订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公共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公共课程严格按教育部的要求执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考试课, 共48学时, 全部为理论教学, 安排在第一个学期;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考试课, 共96个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56学时, 另外以讲座的形式授课40学时, 安排在第二个学期;体育与健康为考试课, 共112学时, 安排在第一、二、三和四共4个学期, 按每学期14周, 每周2课时计算, 该课程原培养方案是安排为56学时, 安排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完成, 每学期28学时, 从这一变动看出增大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为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强健体魄打好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为考试课52学时, 理论和上机实训各占26学时, 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 这门课课时有所压缩, 原方案是64学时, 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则可;大学英语为考试课在新的方案中由原4个学期的学习共240学时压缩为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共120学时, 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三级考试;形势与政策为考查课, 这门课由原来的课程讲授改为讲座的形式完成;原方案普通话课程改为表达与交流课程, 由原来的28课时增加到56课时, 要求学生除了会说普通话以外, 还要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写作表达能力。从新方案和旧方案的比较可见, 公共课程的总课时压缩, 但拓宽了知识范围, 效果反而增大, 为后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打下基础。

(2) 专业必修课程。建筑工程技术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 高等数学 (考试课, 96学时, 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完成)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原为建筑工程制图, 进行了知识扩充, 由考查课改为考试课, 提高其学习要求, 共88学时, 分2个学期完成, 第一学期60学时讲授基本识图与制图知识, 第二学期28学时讲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识图与制图) , 将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3门课程合并为建筑力学一门课程 (考试课, 60学时, 安排在第一学期完成) 、建筑材料与检测 (原为建筑材料, 考试课, 60学时, 增大了材料检测内容的实践课时) ;工程测量 (原为建筑工程测量, 考试课所学内容进行扩充, 64学时, 安排在第二学期完成) 、建筑CAD (为考查课, 56学时, 原来安排在第三学期改到第二学期完成, 主要为完成工程测量课程数字化成图作基础) ;原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课程合并为建筑结构一门课程 (为考试课, 共108学时, 安排在第三学期完成) ;其他专业必修课变动不大。专业必修课调整后为学生后面专业限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专业限选课程。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学而不精的问题, 新人才培养方案特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的限选课程, 要求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来专攻。3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建筑工程造价方向和工程监理方向。根据专业方向分别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 如,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方向设置有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安全技术与管理4门限选课程;建筑工程造价方向设置有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施工组织3门课程;工程监理方向设置有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课程设计、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和建设工程质量控制4门课程。同时还要求每位学生参加相应方向的毕业顶岗实习, 让学生学有专攻, 毕业后能“下得去、做得下”。

(4) 专业任选课程。考虑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任职历程, 将来需要通过一级或二级建造师的考试才能获取做项目经理的资格, 特设置了与建造师考试相关的还没有讲授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如建设工程经济 (60学时, 安排在第三学期) 、工程建设监理概论 (36学时, 安排在第三学期) 、钢结构 (36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期) 、建筑工程管理与实务 (60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期)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36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期) 等5门课程, 这些课程全为考查课程, 为以后参加建造师的考试打下一定的基础。

(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为此新人才培养方案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设置, 一方面大部分课程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学时, 另一方面大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原来的“2.5+0.5”模式改为“2+0.5+0.5”模式, 即由原来的两年半理论学习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为两年理论学习加半年单项综合能力实践再加半年毕业顶岗实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至于一筹莫展, 很容易进入顶岗实习角色, 同时还可以在毕业顶岗实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习所接触到的工程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束语

在深入调查咸宁市建筑行业企业人才市场需求和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研究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 本着服务于学生, 着眼于学生,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为目标, 特修订了合乎实际的新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利于该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业面更为宽广, 就业机会更多, 使其在未来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根据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分析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结合高职学生的特征、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和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精神, 按照“实践性、够用性、职业性”的原则,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制 (修) 订流程等方面入手, 修订出了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修订

参考文献

[1]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孟胜国.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 2007, 9

3.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三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的基础。当前,广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方面,存在衔接不紧密、不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交叉重复,课程设置简单雷同等问题。笔者通过对多个“中高本”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掌握各层次院校在培养目标方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面等的情况,加强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和不足之足,并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专业课程系统衔接、教学组织等方面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技术专业 中高本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

项目资助:2014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粤教财【2014】440号)

课题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高职和本科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01077(粤教高函【2014】205号)

目前,广东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高职、本科衔接存在许多问题,很多课程重复,极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界限不清。为此,2015年2月至5月,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职、高职和本科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开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项调研工作,收集了广东省目前已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试点的5份中高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其他中高本人才培养方案共22份;访谈了13名专业负责人、13名教学系主任(含课题组成员)和46名骨干教师(含课题组成员)。我们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了解各层次院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的情况,并进行思考,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科学衔接、教学组织改革等建议,努力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层次科学定位、课程设置与人才目标定位相配套的方向改革。

一、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衔接的主要问题

(一)中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边界”和“接口”模糊,就业岗位重叠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衔接的各阶段专业名称不同,按国家标准,专业名称分别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职)和土木工程(本科)。

经对8所中职学校8个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中职学校把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在建设行业中的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工人”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应用型技术人才”;8所中职学校把人才就业的目标岗位群进行定位,100%定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75%为造价员、监理员,63%为资料员和测量工等技术工人。可以看出,中职的建筑施工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次要就业岗位为造价员、监理员、资料员、测量工等技术工人等。

经对12所高职学校的14个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高职学校把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适应工程建设领域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或高级)技术技能人才”。12所高职学校把人才就业的目标岗位群进行定位,100%定位为施工员,86%为造价员,79%为监理员和资料员。可以看出,高职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资料员,次要就业岗位为安全员、质检员、材料员、测量员、绘图员等。

经对6所本科高校的6份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从事设计、规划、施工、咨询、监理、投资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所本科高校把人才就业的目标岗位群进行定位,50%定位为工程师,50%未明确目标岗位。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目标工作领域主要是设计、规划、施工、咨询、监理、投资及管理工作。

由此看出,在專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中高职的定位出现“边界”和“接口”模糊、重叠较严重的问题,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都为第一线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监理员、造价员、测量员等,主要工作领域是施工、监理、造价,存在低水平竞争的问题。这对于中高职人才培养不利于突出各自技术优势和特色,也不利于专业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有效衔接并实现互补。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层次有明显的提升,但为数不少的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与实践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二)中、高、本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课程重复严重,不能体现知识能力的层次递进关系

中高职本科开设的课程模块大致可分为:建筑构造与识图、测量技术、力学与结构、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质量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建设监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地基基础等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学时对比见表1,课程模块占各阶段学时总数比例及开设率对比详见图1:

经对课程体系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理论课程体系中,中职、高职、本科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差别,从中职相对简单的课程向本科比较复杂的课程过渡,但课程设置的重复情况严重。经前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由于中高本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重叠,而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开发的,必然存在课程重复的问题。这也反映了,在人才培养为同一目标岗位的情况下,除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还需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中职生、高职生、本科生毕业时达到施工员这一岗位所有的职业能力需求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目前普遍存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本就业岗位重叠的实际情况下,需要就同一岗位的能力进行分级,借鉴原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的做法,对施工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体系体现不同层级的能力需要。

在实训课程体系对比分析中发现,中职阶段较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实操,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约为62%;高职阶段比较注重学生的技术技能,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约为54%;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结构设计能力,实践教学主要是课程设计方面,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约为28%。这反映了本科课程设置仍保持传统的学科体系特点,实训课程体系存在与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脱节的问题。endprint

三、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厘清中、高、本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

国家层面对于培养目标的确定,中职定位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定位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定位为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型人才。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紧缺,中职学校虽然把操作技能工种作为教学目标,但是就业和需求调研都显示,除了测量员操作岗位,目前其他操作工种很少来自于职业院校毕业生,从中职开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就是技能、技术与管理的综合体。因此,在现阶段,中高本培养目标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程度分寸的要求不同:中职技能强,技术要求一般,管理要求较低;高职技能较强,技术要求较高,管理要求较高;本科技能一般,技术要求高,管理要求高。这样,才能使中高本各有所倾向,各突出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实现中高本培养人才有机衔接。

(二)系统化、科学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中高衔接、高本衔接,不但要解决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接受教育的問题,而且也要兼顾中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因此从中高本学生的就业岗位、知识能力、职业发展差异入手,找到中高职衔接、高本衔接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接口,按就业岗位、知识能力差异和职业发展来设置课程,将升学和就业问题同时兼顾。课程设置上可分为分级课程(中高本分阶段开设)、衔接课程(中高本各阶段开设,内容分层递进)和实训课程。

2.中高职和高本衔接课程:需要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明确教学计划,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在完成中高本不同学习阶段分层定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差异化、互补性设置,统筹规划,分层教学。

3.实训课程

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测量员、材料员,因而在中职阶段应加强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单项技能训练,如建筑工种实训、施工测量放线实训。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监理员、造价员,因而在高职阶段应加强岗位相适应的综合技能训练,如施工方案编制实训、施工组织设计实训、工程造价编制实训。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施工员、结构设计师、监理员,因此,本科阶段主要是训练结构设计能力和解决较难工程问题的专项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中高本各阶段的实训项目设计,应由浅入深、由单项到多项、由局部到整体、由简单到复杂递进;对实训的组织,由简单流程向复杂流程、 由单项能力训练向多项能力训练、 由专业能力训练向职业综合能力训练递进。

目前中高职三二分段对接已开展了若干年,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已经实施了中高职衔接的学校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情况来看,中高职课程重复的情况有所减少,重复课程在内容上也能较好地体现层次递进,但在高本衔接上,目前本专业在广东省还未开展,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中高本”系统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调整,需要教育行政管理者和中职、高职以及本科院校加强沟通联系,协同研究,采取合理过渡、块块科学分割等措施,才能不断培养出目标定位科学的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编,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2.杜怡萍,中高职衔接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56-60

作者简介:

陈淳慧(1974年3月),女,籍贯广东潮州,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造价与管理、高职教育,邮编:510520, 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赵琼梅(1966年),女,广东广州,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邮编:510440,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4.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四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规格:全三卷16开精装 定价:896元 优惠价:480元 目录 上卷

一: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二: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远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三:教育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和专家组的通知

四:建设领域土建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家组名单

第一篇 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 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

第六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中卷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1号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和实施领域

二:加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管理 三: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四:企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组织实施 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支持政策

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 第四篇玩过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案例解析 下卷

1.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

2.教育部办公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组织和专家组的通知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第二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 第三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

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施

第六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最新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探索与国家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全书 主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规格:16开精装三册 定价:896元 优惠价:450元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联系订购:010-51296515,***,在线服务QQ:853879171(全国大部分地区货到付款)

目录介绍: 上册

第一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工程教育发展 第一章,工程师职业发展 第一节,“工程师”词源解析 第二节,工程师行业成长史回顾 第三节,工程师职业及工程知识问题第四节,当今工程师的社会声明和社会地位问题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以往研究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第三章,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问题第一节,西方工程教育中“通识”的含义第二节,第三节,第四章,独辟蹊径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之道第一节,欧林工学院的由来第二节,第三节,对欧林试验的评价第五章,清华大学某工科系创新人才培养案例研究第一节,案例简介及案例研究过程回顾第二节,工业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通识教育”理念

30年来我国工程教育综述 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阶段特征 30年来工程教育研究的主要成就

“通识”与中国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深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在工程教育中的应用 “卓越工程师”的教育理念及实践第三节,案例总结和讨论

附录:德国工程教育工作者认证及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贯彻实施解读与实践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解读

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左铁镛院士:“卓越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

为新型工业化培养卓越工程师——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

浙工大校长张立彬解说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 改革创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徐匡迪:培养更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服务国家——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和工程研究工作院所研究生教育学术委员会联席会议提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赵琦:“卓越计划”要多支持

中国首个工程教育学系在华东理工大学成立——用“全面工程教育”培养未来工程师

“真刀真枪”培养,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 同济大学工程类专业今年首试“4+2”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希望更多这样的人才走出来 天津大学开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田”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工科生须实践一年 第三篇,高校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与对策 第一章,高校工程教育管理 第一节,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 第二节,是“教育”还是“学育” 第三节,为“工程师摇篮”正名第四节,第五节,教师的革命第六节,课程设置谁主宰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评估的裁判与标准第二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第三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之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技能大赛—“做中学”的重要环节第四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之二:产学合作第一节,产学合作发展战略第二节,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节,建立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第五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者战略之三:国际化

“做中学”

CDIO的12个标准

“关门办学”还是“开门办学”“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听中学”还是“做中学”“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工程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第二节,什么是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第三节,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 第四节,通过“用中学”提高英语能力 第五节,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典范

第六节,学习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实施工程人才强国战略第六章,高校工程教育改革者的障碍和对策第一节,改革者的障碍第二节,改革战略与建议第四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实施与创新探索第一章,我国工程教育现状与问题第二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归纳式教学第三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第四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第五章,综合工程教育:一种改革创新试验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第一章,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不同定位第二章,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需求与构建第三章,创新型实用人才的智能结构探析第四章,创新型实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目标第五章,必须加大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第六章,高等教育创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PBL问题式学习CDIO工程教育改革

第七章,高职教育发展目标方向及对策 中册

第一篇,欧美工程师与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及其专业鉴定 第一章,欧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及工程教育目标 第一节,欧美社会有关工程师社会角色的对立观点 第二节,现实中两种观点的温和折衷第二章,变化世界中的中国工程师第三章,美德工程技术人才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第一节,背景与概念界定第二节,美国的“陀螺型”与德国的“不倒翁型”第三节,两种不同体系的历史渊源解释第四节,美德工程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差别第五节,两国发展趋势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第四章,美德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第一节,专业鉴定制度问题的描述与概念界定第二节,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的应用第三节,美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第四节,德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制度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第五章,中国工程教育专业鉴定领域的实践第六章,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鉴制度第七章,第一节,CDIO与工程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CDIO及其背景

第二节,历史的解读

第三节,目前对“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挑战及应对 第四节,关于CDIO的几点讨论

第二篇,高校面对21世纪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 第一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观 第一节,科学人才观的含义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的内涵及类型第三节,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特征第二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观第一节,工程伦理的解读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的伦理准则与伦理责任第三节,工程技术人才伦理教育第三章,高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观第一节,工程技术创新的概念分析第二节,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的基本特征第四章,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精神培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第五章,我国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途径分析第一节,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状况第二节,国外工程教育发展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启示第六章,构建面向第七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三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与创新教育定位及条件

21世纪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第一章,高校是知识创新的第一执行主体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今日大学学习与明天知识创新 第四章,创新思念与创新人才 第一节,什么是创新思维 第二节,创新思维的培养第三节,创新思维方法第五章,创新的过程第一节,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第二节,创新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走出创新过程的误区第六章,高校创新教育的定位第七章,高校创新教育的条件第四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师资队伍建议第一章,高校教师素质内涵及其提高途径第二章,创新人才培养与创造性师资建设第三章,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师次要求第四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素质建设第五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目标与对策第六章,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第七章,远程教育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第八章,离职院校师资培养的国内外比较

第五篇,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学实践 第一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第二章,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思路 第三章,高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改革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创新性研究 第五章,高校教学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 第六章,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架构与建设 第七章,高职院样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第八章,高校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基础建设 第九章,双证课程的体系改革与品牌建设 下册目录

第一篇,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培养课程计划实施 第一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实施 第三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主体构建 第四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专业 第五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 第六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评估 第七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 第八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设计 第九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第十章,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课程评估与评价 第二篇,大学卓越工程师与创新人才战略计划实施 第一章,人才战略与创新人才制度设计 第一节,创新人才面临流失 第二节,国外的人才战略 第三节,人才战略的性质 第四节,人才战略的制度设计 第五节,创新人才战略与其他国家战略 第二章,大学创新教育培养 第一节,大学与国家创新体系 第三节,从阶段性教育工作到身教育 第四节,从教育指标化到教育产业化

第五节,从教育本土化到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 第三章,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第一节,创新人才与素质教育 第二节,创新型企业家的培养 第四章,创新人才的开发 第五章,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 第六章,“弱势群体”的开发 第七章,自主创新与连续性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卓越工程理财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实践经验探索

第一章,教育部关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经验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文理融合之美

基于人才培养多维度需求的网络工程教学体系初探 浅谈以微软“创新杯”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资源参与构建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拓展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依托学科优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改革 计算机科学工作者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方法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的“电工学”双语教学初探 基于教练技术的互动型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任务驱动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法 浅谈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氛围的营造 嵌入式课程教学中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第三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探索与改革 对嵌入式系统教学的思考分析和改革探索

关于电气信息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面向创新实践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

新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者的探索 以学生团队学习和课题开发模式改革者嵌入式课程 第四章,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管理的思考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思考 构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探索现代化教务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探索 对嵌入式课程教学的思考

高校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工作与探讨

基于SQLserver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分析与实现

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与实践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中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 第六章,卓越工程理财培养课程建设 “数据库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化学”课程在教学中教材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实践的探讨 “高分子物理”课程建设特色与改革者初探 离散教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上与探索

第四篇,外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械与案例解析 第一章,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美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第三节,加拿大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三章,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第三节,新加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四章,马来西亚高校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马来西亚高校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五章,英国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英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英国高校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 第三节,英国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六章,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节,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 第三节,澳大利亚跨国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郑重诚诺:本店所有图书均由出版社直接配送,保证正版全新,不必担心,请大家放心购买

5.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案 篇五

按照《市“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我县农村基层组织“三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繁荣。县“三项工程”活动领导小组决定在全县组织实施“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通过开展培训、考察、学习交流等项活动,提高广大农村实用人才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为全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二、目标任务

在全县广大农村实施“111”培训计划,到2014年底,依托省内现代农业培训基地,培训100名技术指导员;依托技术指导员,培训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依托科技示范户,培训10000名骨干专业农民。通过实施此项工程,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村干部带头人,培育一批种养加科技大户,发展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农村经纪人,锻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小老板,提高我县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开发对象

1、全县现有的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再生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

2、从事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经销活动,年交易额超过5000元的人员;

3、每年累计从事经营和中介活动时间超过三个月的人员(包括:从事餐饮、娱乐,医药等各行业);

4、促进我县某一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发展,并形成气候和产生一定影响力的人员;

5、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及加工业且年纯收入超过3万元的人员;

6、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创业活动的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

四、培训方式

在积极配合市里组织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县农村发展实际,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如下:

1、全县每年举办10期培训班。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负责人或科技人员对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专题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次。

2、每年聘请省内外专家教授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搞2次专题讲座。

3、每年组织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到新型组织发展较好的区域参观考察学习1次。

4、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县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暨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经验交流会或总结表彰会,对优秀典型给予特殊政策扶持和表彰奖励。

5、利用远程教育系统,每年对农村种养大户、能手进行3-5次技术技能专题培训。

五、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4月-6月)

1、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乡镇(场)对全县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及符合开发条件的人员进行广泛调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档案库。

2、组织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研讨会,研究制定《县“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实施方案》。

(二)项目实施阶段(7月-2014年10月)

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培训基地、师资力量、培训经费、扶持政策等,组织相关人员按既定方式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实施。具体步骤如下:

活动安排:

7月:组织落实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教师,建立教师档案。同时,各乡镇(场)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贯彻落实方案,建立和完善相关档案信息。

8月:举办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班。并聘请省内专家教授对我县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专题讲座。

9月:组织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学习人员要撰写学习体会。

11月:组织召开全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总结表彰会。同时,协调组织“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项目的申报,实施。

12月:协调县人办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做好对全县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并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

活动安排

1-2月:调整制定《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

3月: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摸底调查,了解农村发展情况,调整完善实施方案。

4月:举办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技术技能培训班。

7月:聘请省内专家教授对我县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进行专题讲座。

8月:组织新型合作组织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学习人员要撰写学习体会。

11月:组织召开全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总结表彰会。

12月: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对全县符合条件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并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

2014年活动的实施,按照和的总体思路延续,结合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做相应调整。

(三)验收评估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

1、每年年末,组织部门、相关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验收,表彰典型,形成详细的总结报告。

2、将五年来的活动情况,过程性材料及时归档备案,做好迎接市里检查等各项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业管理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科协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统一调度和组织实施。各乡镇(场)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各乡镇(场)农经站作为本地管理农村实用人才的责任单位,要制定本乡镇农村实用人才发展规划,按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展。

(二)落实项目经费。在用好用活农民绿色证书培训项目专项资金的同时,我县要将“三项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项目补充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从开始,县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开发项目补充经费。补充项目资金由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统一管理使用,并报本级政府审批。项目补充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三)加强人才管理。对参加培训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学习档案,纳入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库管理。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及科技型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

(四)整合培训资源。积极整合培训基地、教学设备等培训资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是各乡镇场要发挥好基层农民学校作用,对有关师资进行登记造册,档案管理,明确人员分工,落实工作任务。

(五)创新培训载体。要按照市里活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目标,结合我县实际,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一是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市里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达到足员参与。二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紧密结合“一宣讲、三到户”、阳光工程等活动,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三是抓好典型基地建设。依托北部瓜菜种植基地,更新品种、更新技术,扩大种植规模,通过示范带动,引导全县农民接受和发展高效农业。围绕西部杂粮杂豆市场,鼓励周边乡镇农民发展和扩大杂粮杂豆种植面积,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四是加强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加快日光温室大棚、膜下滴灌等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引导农民接受和使用现代农业新设备、新技术,培养和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高我县现代农业水平。

(六)完善优惠政策。一方面,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依法对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企业在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方面实行减免政策,金融机构要放宽对农村实用人才创业贷款条件,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激励机制。对业绩突出、诚信守法、思想进步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可优先发展入党,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或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同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每年年底开展一次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重奖。

6.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六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的扩张开始转向以内涵建设为主,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分别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教育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始实施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为目的的质量工程。结合我院实际,学院确定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教育模式。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纺织工程专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办出自己的特色,显得日益重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新办专业,有必要在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即在“应用”两字上下功夫,对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一、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本科教育偏向于“学术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重视理论型人才,轻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上重视科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相对忽视实践操作技能;科学研究上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技术研究,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实践应用型人才不足的局面。我国传统的“精英式”高等教育理念,趋同性的“研究型”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大一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将受到严峻挑战。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然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学术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在市场用人机制日益完善的就业市场面前面临严峻考验。通过网上调查、与兄弟院校交流、询问毕业生就业单位等方式,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贸易壁垒的打破,国际之间的纺织品贸易竞争与摩擦越来越激烈,纺织品贸易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再有,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大中城市纺织工厂逐渐转移到郊区或其他地区,而大量的纺织品贸易公司主导着这些城市的市场,对纺织品贸易人才的需求每年也逐步上升,造成人才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纺织品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大量的家纺企业随之诞生,但是没有相关的技术力量支持,特别是山东沿海及江浙一带对家用纺织品设计人才需求量特别高。

2、学生贸易知识掌握得少,专业知识掌握得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德棉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家用纺织品技术开发中心,但是学习相关方面知识的毕业生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夏津一乡镇企业急需原棉检验人员,山东大鲁阁急需化纤、染整、纺织品贸易等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些我系都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中国具有纺织工程本科的老牌院校,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计划都有所侧重。如东华大学以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技术为主;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以浆料著名;青岛大学以针织服装为主;天津工业大学以复合材料为主;江南大学以CAD为主。都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所以,我院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为主,兼顾省内其它地区的需要。

二、构建纺织工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我院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不足

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到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计划共修订了三次,主要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适应政治课程变化的需要,兼顾考研。整个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大模块。由于我国纺织工程专业属于大纺织专业,对课程数量与课时数要求较多,但又不能面面俱到;我系根据山东以及德州地区主要以棉纺织为主的特点,与现有师资力量结合,合理进行了专业课程设置;专业选修课主要以新技术、实用技术为主,以此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适应工厂企业的需要;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试验的比例,结合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虽然纺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多次,从2006年我系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以来,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基本达到了纺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但是我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如何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办出自己的特色,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显得日益重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实践能力差

从考研情况看,我系纺织工程专业考研学生复试虽然有个别学生复试情况很好,取得个别学校复试第一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学生复试时,理论知识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与我们实践教学有很大关系,学生的毕业论文,真正进行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是很多,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真正应用于实践中去;实验课中实验设备仪器少,学生耐心不够,怕脏、怕累等情况都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

(2)实践教学比例不高

我系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没有达到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不少于总学分的25%的要求,这与实验设备数量与种类的多少有关,虽然每年根据实验设备的购置增加了一部分实验,但还达不到教育部规定要求;同时在专业实习时,受工厂、企业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实践教学的方法、手段等需要提高。

(3)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经济的发展,多学科交叉的融合,企业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较高。如学生贸易、管理知识掌握得少,专业知识掌握得多,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学习家用纺织品相关方面知识的毕业生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一些企业急需原棉检验、化纤、染整、纺织品贸易等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

些我系现在所开课程方向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2、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进一步完善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基础和专业教学阶段适当减少一些主干课程,增加必要的课程或修定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在实验实习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在5周专业实习、6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增加了2周纱线试纺、2周织物设计、2周工艺设计,既基本保证了原实习要求不降低,又保证了专业方向或相关基本能力的训练;按照新确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需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增加了应用协作,以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增加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学科,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单纯强调专业素质的倾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坚持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注意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把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增强他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坚定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拓宽基础知识的结构:大学学习是打基础的阶段,应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适当减少专业课内容的基础上,加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内容,充实新科技、新进展的内容,将稳定性和先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协调好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会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注意专业和基础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进一步完善整合课程。

(3)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整个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在专业的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原则的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减少重复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拟建立学生科研小组,在老师的帮助下,强化创新精神培养。

7.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七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培养方案

近些年以来, 各大高职院校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都展开了持续的探索与革新, 并且在长时间的实际教学当中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教学方式, 累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 尽管高职学院已经吸取了许多教学经验并得到了不少教学成果, 但伴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生们从学校毕业后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让自身能力满足相关企业的从业要求, 高职院校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所以,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革新也是形势使然。

一、目前从事建筑行业工作人群的现状

当前, 我国的建筑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多数从事具体施工的作业者素质较低, 综合能力偏弱, 且严重缺乏安全意识, 这部分工作人群中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技术工作者非常少, 大多数人仅仅只接受过短期培训。这些都是造成许多施工项目的质量差, 各种工程事故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基层技术工作者的受教育比例, 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除此之外, 伴随当前国内工程监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与优化, 监理公司也十分需要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多方面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二、当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 一) 教育模式落后, 只重理论, 与实际情况脱节

长久以来,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观点都是, 学生应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完备的知识系统与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工作技能。伴随社会高速发展, 建筑工程行业也逐渐融进了国际化的潮流中, 各种新式专业词、新方法、新手段等都不断地挑战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课本,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教学必须跟上时代脉搏。而现实情况是, 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从培养的总目标到实际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上都太过看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完备性, 忽略了实践课程的安排, 实践类课程在总课表中的占比一般为两成左右。在专业教学活动方面, 老师的授课只关注完成授课任务, 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部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只看重知识的传授, 授课重点是老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考试结果是最重要的考评指标。在这种应试教育当中, 师生们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只为了得到让人满意的“成绩”, 但即使这种“成绩”十分优异也不代表学生能自如的进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学生缺少实际工作中十分需要的创造能力。

( 二) 高职院校在硬件及实践性教育基地上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在管理理念及管理人员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 使得院校在教学实践基地、实验室与相关设备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学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偏低, 而以上均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切实提升, 使专业性教学始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没有跟上时代步伐朝着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前进, 因此, 高职院校教学跟不上社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发展道路。目前,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大纲当中, 理论性课程占据六成以上, 实践课程只占两成, 这其中还包含了认识实习、测量实习、课程设计以及综合练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内容。高职院校并未很好地理解现代化工科教育理念, 因此在实践教学部分的师资配备、绩效考评等方面都没有给与足够重视, 这样就严重压制了老师与相关技术员工参与到这一教学部分当中的热情。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由于校方并未将实践课程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 因此时常发生随意取消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情况, 实践性教学课程变为可有可无的部分, 这也是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革新策略

( 一) 革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教学课程的设置须以就业作为基本导向, 教学的基础课程要以实际运用作为根本目标, 重新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主要包含三大部分, 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以及综合训练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需依照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来设置, 重点课程以施工流程作为主线建构教学内容, 每一个教学内容包含多个任务构成, 要以任务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职业拓展课程需要依据高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道路来安排教学方向; 综合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个是专项能力训练课程, 一个是顶岗实习, 由这两个部分的训练实现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

( 二) 创建全新的考评系统, 重点考核实际能力, 辅助考核理论知识

考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必须综合考虑岗位职业技能需求, 依照以实际技能作为主体、理论知识作为辅助的准则, 设定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的评分权重, 同时考虑企事业单位考核标准来确立能力考核的组成部分。考核人文素质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这要依据以知识传授作为主体, 同时考量实际岗位技能需求; 考核综合实训课程, 要建构以能力为中心、过程为重点的考评系统, 综合考试成绩和企事业单位实践考核成绩, 让学生的成绩评价和岗位要求相符。

( 三) 创建以能力培养作为考核目的的教学管理系统

高职院校要逐渐创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策略, 建立动态且多方位的教学管理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及课程标准、能力培训标准、教学品质监管标准以及管理系统, 创建一套可以反馈校内外教学品质信息网络系统, 进而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改进, 促使教学可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确保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开展。

( 四) 强化教师团队的创建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 就需要重点对课程体系展开革新举措, 而这部分措施一般都是缩减课程的教学时数, 这就使得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之间的冲突尤为凸显。因此, 教学方式的革新成了关键, 需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 在限定的教学课时之内, 教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 这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素质高的师资团队才能培养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的人才。“双师型”教师正是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的中坚力量。老师需要参加到工程实践活动当中, 学校要组织老师接受相关培训并且聘请有经验的企事业技术员工或相关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 以此来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需求。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是教学工作是否能成功开展的重要部分。

( 五) 管控教学质量

依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 强化由高职院校、相关企业与教研组织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创建, 优化并完善校方与企业的合作, 订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 形成高职院校、企业与社会各界一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利用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软件, 达到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的信息化、透明化与制度化的目的。一般可以采用的方式包括: 教学督导、学生评价、老师评学、同行评教等。

( 六) 创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依据专业技能的要求、核心课程安排状况、实训教学内容的组织等, 在校内建立相关的实训中心, 例如工程造价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在校外和企业单位签订用人协议,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基地中更好地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 在每个基地中还需安排实训指导教师。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后发现, 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例如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完善, 企业配合度较低; 顶岗实习和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冲突等。值得注意的是, 高职教育其实是两套培养系统组成的, 首先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 其次是一个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 这两大系统之间要能融会贯通地运用。改革高职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事情, 培养人才的策略一定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而伴随高职教育改革的持续进展,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金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10, 09:25.

[2]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01:15.

[3]唐艳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广西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广西教育, 2015, 05:20.

8.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八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车辆工程;企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4-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该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在四年内必须要有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时间,即学生的学习要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阶段。在校内学习阶段,学校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感受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项目开发。[2]

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培养方案是在企业实施,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各项培养内容的考核和培养质量的评价要单独进行,因此,企业培养方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是相对独立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3]

三亚学院于2012年同吉利集团签署了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借助吉利集团的硬件条件,共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即“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依托该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三亚学院同吉利集团产教协同委员会共同制订了企业培养方案,为车辆工程专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教育及应用型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4]

一、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

车辆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目标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机械行业标准》以及国家高等教育、三亚学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通过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在生产实际环境中的学习、顶岗工作,深入了解工程实际,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实际动手能力与工程素质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完成企业阶段的学习后,其专业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工程研发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组织和领导能力均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其国际视野及社会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企业学习阶段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结合汽车企业的现场情况,将与生产一线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汽车构造等,采用现场实践和理论教学并举,感性观察和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式,在全面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第二,通过企业实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并热爱本专业;在加强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学习汽车企业的生产流程、实验方法、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锻炼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光荣的观念,加深与生产制造企业的深厚感情。

第三,为学生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汽车企业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或为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奠定工程实践基础。

第四,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汽车企业生产现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毕业设计。

三、企业学习阶段的基本要求

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学校完成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部分专业选修课的学习。通过在吉利汽车集团及其发动机、变速器等配套企业的生产实践,了解汽车企业重点产品加工制造的整个流程;通过在加工制造部门、装配检验部门、工艺设计及管理部门等轮岗实践,初步了解汽车产品的生产制造及工艺管理流程;熟悉重要的生产设备、检验仪器的结构特征、技术指标和操作规范。

首先,企业实践期间,所有学生均须全面参与汽车企业的诸多方面,通过轮岗实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了解并掌握实践企业重要产品的制造工艺、质量管理和设备管理情况,随时做好记录,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总结。

其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掌握汽车企业重要产品的生产制造流程,体验现代化数控设备流水作业的高效性,记录并整理在线生产的技术参数。

再次,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学生还应了解现代化汽车企业的运行管理及经营状况,主要是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配置、生产车间的布置、机械设备的常规管理、汽车产品的销售运输等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要求学生积极和工程师、现场工人师傅沟通,认真讨论或请教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实践总结并完成实践报告,同时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四、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拥有“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通过聘请企业导师,联合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为学生授课,学生在生产一线实践并学习,参与工程项目,参与吉利集团汽车产品的开发与科研实验,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最终完成整个企业阶段的学习任务。[5]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安排如表1所示。

(一)企业阶段的课程学习

企业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汽车检测技术、变速器检测技术等,由汽车企业派出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并组织考试或考核,学生必须选修全部课程。

(二)企业阶段的实习安排

整个企业阶段的实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学生即将进入专业课程之前的认识实习与金工实习。其中认识实习主要以企业参观为主,通过在机械加工、汽车装配、检测实验等相关部门的认识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并熟悉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掌握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标准知识,增强学生的工程认知水平,培养学生适应汽车企业工作氛围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可度。金工实习按照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及涉及的设备和技术,制订系列化的实习内容,由浅入深,认识和掌握机械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熟悉相关的设备和技术,完成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机械结构设计分析等方面的实习内容。

第二阶段实习的重点是本专业的特色培养方向,即汽车动力总成和汽车变速器方向,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以后进行。通过汽车企业的参观和生产实践,了解汽车整车的装配流程;通过在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的实习,全面了解汽车零部件的加工过程。通过在发动机厂的实习,了解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机体、气缸盖、气缸套、齿轮等重要部件的加工工艺;了解铸造、锻造、热处理等工艺流程。通过在变速器厂的实习,了解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工艺及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阶段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在企业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发现和凝练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相结合,制订出可行的技术路线,并得出具体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科毕业设计。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能够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五、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

(一)认识实习

1.汽车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的基本知识与规定,各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措施,特殊设备及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

2.汽车产品或零部件设计的基本流程学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跟随某特定机件的设计过程,了解该机件各设计阶段的基本目标、设计方法及实现形式;了解机件设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内容。

3.汽车产品或零部件的工艺设计与管理学习。跟随某特定机件的机械加工过程,了解其工艺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技术,以及装配工艺设计的基本知识;了解机件的工艺安排与制造单位实施之间的配合情况,生产制造部门正常运行模式与管理方法,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行;了解典型产品或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管理模式。

(二)金工实习

1.金属切削加工实习

通过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实习,了解车刀的基本机构、车削角度的设置、常见的刀具材料以及对刀具材料的性能要求;熟悉卧式车床的组成结构、运动原理、传动方式及常见用途。对于轴类和盘套类零件,应能掌握其装夹方法,了解其常见附件的结构,并进一步掌握通槽、断面、锥面、圆柱面、成型面及内外螺纹的车削加工方法。了解铣削、刨削、磨削及齿轮的加工方法,对车间常见的铣床、刨床、磨床,应熟悉其工作原理和加工方式,并了解各种刀具及附件的总体结构和简单分度的方法。

2.钳工实习

深刻理解钳工工种在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及维修业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掌握制作钳工件时划线、锯削、锉削、钻孔、攻螺纹以及套螺纹的基本方法;了解扩孔、铰孔和锪孔的基本原理;了解金属刮削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范围;在钳工实习过程中加深理解钻床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掌握钳工工具和量具的使用方法,独立完成钳工件的制作。

(三)专业实习

1.整车厂实习内容

冲压厂、焊装厂、涂装厂、总装厂实习,吉利汽车整车生产线装配实习。

2.发动机模块实习内容

曲轴、连杆、活塞等运动件生产车间实习,凸轮轴、气门组等配气机构重要部件的生产车间实习,气缸套、气缸盖、机体等固定件的生产车间实习,齿轮生产车间实习,金属毛坯的锻造、铸造及热处理车间实习,发动机总成装配流水线实习,发动机总成性能指标的测试及实验实习。

3.变速器模块实习内容

手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自动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双离合变速器的装配线、性能测试实习。

(四)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的同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工程实际需要共同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课题的任务、目标和要求,并查阅资料,进行项目调研,制订研究方案及执行计划,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六、培养质量考核

汽车检测技术和变速器检测技术由企业授课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做检测技术实验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面有没有工程创新意识,还包括授课教师对学生出试卷考核。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和专业实习的考核主要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实习过程,能否和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讨论,对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解决方案,还要看实习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也会采取过程考核的办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所形成的论文进行评审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给出最终的成绩。

七、企业导师队伍建设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派出“双师型”教师参与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师是学校专门建立的一批理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有丰富的工程科学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及方法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一方面从企业、科研院所引进,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师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其研究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或者选派中青年教师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锻炼。企业方面,学校从企业中直接聘任工程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受教育程度高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学校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2]

八、结束语

目前,三亚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正在参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进行人才培养,相应的企业培养方案也在逐步完善之中。但卓越计划作为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新模式,对民办本科院校和企业而言都是新鲜事物,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不断调整。特别是在第一届学生毕业后,还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评价和教育部对本专业的认证评估,来进一步完善企业培养方案。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47-55.

[2]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71-7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4]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 戴玉华,顾凯,黄建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制定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2):159-161.

9.河源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方案 篇九

(征求意见稿)

根据市委、市政府印发《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河委发〔2016〕8号)和市委办、市府办《关于印发<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任务分工安排的通知》(河委办发电〔2017〕10号)“完善人才安居保障措施”精神,为加大人才安居工作力度,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困难,持续改善人才居住条件,促进我市人才发展,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及措施

根据《河源市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完善人才安居保障措施”精神,具体有4项任务内容:

(一)未来五年争取建设800 套左右人才公寓。(牵头单位:市住房保障办,共同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市房管局、江东新区管委会、市高新区管委会)

1、具体措施。按照“规划建设一批、政府购买一批、在新出让商住用地中配建一批”的方式筹集房源。人才公寓的需求数量由市委组织部或市人社局结合人才住房需求确定,每年制定计划数,按“以需定建”筹集房源。

2、人才公寓地点分布。人才公寓重点分布在江东新区约200套(建设方式)、市高新区约300套(配建方式)、钓鱼

22、补贴标准。博士毕业生享受3000元/月,硕士毕业生享受1500元/月,不足标准的,按实享受;超过部分,按标准足额享受,贴息补助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

3、资金来源。一是市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二是用人单位、上级有关补助资金以及社会捐赠等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

4、资金发放。经市人社局认定符合该政策的人才,由本人及共同申请人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用人单位对提交申请材料初审后,由市人社局和市住房保障办复核,市人社局统一进行公示后提出审批意见,并形成资金计划报市财政纳入年初部门预算。市财政根据审批意见和预算计划,将补助资金划拨至市人社局或各申报对象用人单位,再发放给相关对象。

(四)在我市工作的外籍人才、获得境外永久(长期)居留权人才和港澳台人才,经认定符合条件的,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同等待遇。(牵头单位: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共同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市外侨局)

具体措施。由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结合工作实际,修订完善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责任单位: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完成时限:2018年10月底前)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完善人才安居工程工作落实,成立河源市人才安居工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人才安居保障措施的起草、统筹决策、协调解决等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叶少军 市政府副市长 副 组 长:何志锋 市政府副秘书长

吴志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张文胜 市人社局副局长

傅运光 市住房保障办主任 成 员:邓卓文 市发改局局长

郭剑玮 市财政局副局长

阮伟东 市公安局副局长

黄国全 市住建局副局长

邵卫根 市国土局副局长

谢海航 市外侨局局长

黄文彬 市科技局局长

叶 豪 市房管局局长 孙宇红 江东新区管委会主任

孙 锋 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住房保障办,负责工作具体落实和进展情况汇总报送,办公室主任由市住房保障办傅运光同志兼任。

10.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十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业务上具备机械设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工业设计生产第一线,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学习掌握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有关机电结合产品及系统设计、制造、测试技术方法;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并掌握相关技术。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较好的科技写作、外语运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测试与控制、计算机软硬件等专业知识;

3、具备本专业所必需的设计、计算、绘图、实验、测试、工程实际操作及应用计算机等技术。

4、掌握机电工程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及发展趋势;

5、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

四、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制造基础、微机控制与接口、电动机的数字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五、毕业合格标准

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环节,取得全部学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标准

11.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十一

[摘 要]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在专升本层次的办学中,针对学习群体的特点,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为人才的能力标准细则,以此为依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终实现技能型人才到技术应用型工程师的跨越性转变。

[关键词]机械工程专业 专升本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9-0135-03

近年来身处制造业大省的广东,众多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阶段,对机械类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由此引发越来越多的专科层次毕业生选择通过考试升入本科进一步学习,以提升个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然而,作为承担专升本办学任务的本科院校而言,则面临着与四年制办学截然不同的情况:学生来自省内二十多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十分庞杂,有汽车检测维修、机械制造、建筑机械、模具、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制冷等等,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教学计划亦相差甚远;有的课程例如机械设计基础,即便名称相同,但各校所制订的教学大纲、学时数、内容侧重、实验实训项目等等并不统一。因此专升本学生彼此之间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实践能力差异比较明显,对专、本两段的教学如何衔接制造了很大困难。

针对这一状况,为了保证办学质量,使学生感到升入本科阶段的学习安排和学习效果符合他们的期望值,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优化设计,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机械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又不断与时俱进,是一门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1]就机械工程学科主要的应用领域——制造业而言,机电产品类型五花八门,其研发和生产的过程环节众多,技术含量和工作难度参差不齐。显然,要成为该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须知晓和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工程技术、操作技能、标准法规,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工程能力。

因此,有别于以技能为导向,以培养一线生产岗位操作人员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专升本”的培养目标则定位于培养具有较为全面的产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能在本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应用与革新、生产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2],其具体内涵包括:(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2)掌握机械设计、制造、测控自动化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3)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4)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形成人才的能力标准

将上述目标与机械行业专业标准结合后具体化为人才的能力标准细则(如表1所示),确保通过相应的课程或者教学环节构筑成有效的实现途径,从而达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课程体系

在构建专升本阶段的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照顾到该类学习群体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另一方面要满足今后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以“补充+强化”来达到“夯实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工程技术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理论子模块和工程实践子模块,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在机电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设置一定分量的侧重理论性学术性的课程,如工程力学II(即材料力学)、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机械系统设计、专业英语等为学生今后从事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理论依靠,同时还设置了机电系统实践、典型机械构造实践、反求技术应用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机电控制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有助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项实践课群。

(二)素质素养通识课程模块

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某个具体专业的知识,掌握一门具体的职业本领,高等教育在为经济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人才的特殊使命。[3]在校园中大学生学习各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对于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三观”极有裨益。

五邑大学建构有较为齐全的素质素养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上百门的艺术、人文、经济、管理、科学、工程等课程,专升本阶段必须从中选修3个学分。对学生而言,这些课程能学到如何思辨、如何自我引导和提升、如何成为高尚的人,或许会成为个人今后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四、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回答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教什么”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则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针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系统化专业知识的专升本学生来说,完全可以大胆地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例如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和情景化教学等组织教学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教学模式中,有着与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优势,能比较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当推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这也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一)学科竞赛

当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在高校质量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它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4]

在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每年可以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有校级的CAD竞赛、力学竞赛、物理实验设计竞赛以及电子设计竞赛、省级的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和广州校际科技节学科大赛、国家级的“高教杯”快速成图大赛、全国机械创新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等等。由于这些竞赛的难度指标、综合性指标以及创新性指标存在梯度,所以非常适合专升本的学生特点,有利于对其进行分层次培养。例如,对一般化的学生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指导他们适度参加校级的学科竞赛;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层次较高的训练,参与挑战性更大的省级国家级竞赛,甚至还可以参与教师科研的项目。

(二)企业实践

毫无疑问,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学习和实习所能得到的收获不是在校园里的老师能给予的,这也是当下越来越多高校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原因。对学生而言,只有去到实际工作岗位才会对一名合格的机械工程师所需的多项职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产品测绘与工程制图能力、数控装备操作与编程能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生产组织与现场管理能力)有深刻体会,也才会明白每一门理论课程在实际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专升本学生需要进行三个月的驻厂实习。与专科时期的顶岗操作工不同,首先企业必须经过遴选,最好是校企共建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拥有一定数量的工程师,特别是企业认同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不会将学生当成流水线上的打工族,而是能将学生安排为工程师助理的身份在车间、品管部、工程部以及检测室进行轮岗,工程师定期为学生授课培训,比如“产业发展与行业概况”、“现场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并参与一些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学生及时得以吸取企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了机电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无缝连接。[5]

五、结语

五邑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专升本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意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的特征,较好地实现了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不仅在学历上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在知识、能力、素质上实现了从技能型人才到技术应用型工程师的跨越性转变,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初步认可,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从而也践行了五邑大学“根植侨乡、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

[ 注 释 ]

[1] 张宪民,陈忠.机械工程概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2.

[2] 张建成,孙秀芳.与职业标准、生产过程对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2013(9):41-44.

[3] 邓光,曹雨平.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70-73.

[4] 杨瑾,季宜敬,崔锐博,等.实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19-21.

[5] 王仲民,邓三鹏,等.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5):98-99.

12.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篇十二

(一) 土地经济发展驱动高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高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 已走过6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职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都普遍开设了国土资源类专业[1]。土地科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土地作为资源和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程。土地经济的发展, 催生了大量土地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社会的用人需求, 是影响高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发展规模和走向的驱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 高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是一种必然现象。截至2007年, 全国共有5所高等院校开办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 共有90所高等院校开办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教育, 共有17所高等院校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2]。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国土资源类专业的, 有40余家。

(二) 高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多依托院校特色凸显优势。

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国土资源类专业, 一般都与所属院校的性质相关, 因此, 虽然这一学科总体上处于遍地开花的趋势, 但也呈现出了不同特色和优势, 有的偏重理论研究, 有的偏重资源环境管理, 有的偏重工程技术, 也有的偏重经济评估;有的偏重地质矿产, 还有的偏重农林科技。在学位授予方面, 有的授予管理学位, 有的授予理学学位, 还有的授予工学学位。如以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 倾向于将土地视为经济资源和公共资源, 因此所开设的国土资源类专业偏重经济管理或资源管理;以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农业类大学, 所开设的国土资源类专业多偏重农业经济、土壤和作物研究、资源与环境等方向;以中国地质大学等为代表的地质类高校, 其国土资源类专业多偏向于矿产资源、地质科学, 学科教育更多关注土地遥感、测量和信息技术等实用性科学。

(三) 高职院校国土资源类专业的教育目标。

从教育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看, 国内高职教育偏重技术培养, 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理论合格, 技能过硬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因此, 国内高职院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 多是基于社会用工需求, 为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经济产业、土地工程企业和房地产行业, 培养输送熟练技工和一线管理者。因此高职院校的土地资源类专业课程体系, 多结合了上述工程类、地质类、农业类高校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育覆盖面宽, 涵盖土地管理、土地经济、地质矿产、不动产估价等多方面。技能培养偏重测量、测绘、遥感、制图等工科技术, 注重学生一线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控。这种技能培养往往采取实训和校企战略合作的形式, 便于学生接触行业技术的实践前沿, 能较快入门, 技能培养具有可塑性和较强技术更新适应能力。从目前高职类国土资源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看, 社会更需要熟练掌握地籍测绘、地理信息软件、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预算等工程技术手段的学生。因此, 就业导向, 是高职院校国土资源类专业教育的风向标。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湖南地质学校, 隶属于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学院设立的资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五大系均以“工程”定位, 其中资源工程系为第一大系。资源工程系始建于1958年, 经过半个世纪的教育积淀, 已发展成为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最具行业特色、学院重点建设大类专业为主体的系。从学校沿革和发展定位可以看出,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兼具地质、工程两大特色。其国土资源类专业设置在资源工程系, 专业名称为“国土资源调查”, 偏重土地规划管理和地籍测量技术方向, 兼顾土地管理概论、不动产估价和地质基础等理论。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国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一) 高职国土专业的社会用工需求。

根据近些年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和我们社会用工需求的调查结果看, 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应用型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处于短缺状态。高校本科层次以上的国土专业教育, 有的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土地类综合管理人才, 有的定位在测绘工程技术管理人才, 而长期在野外一线作业、能吃苦耐劳承担国土相关基础工作的初级技术人员, 处于紧缺状态。

(二) 影响高职国土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因素。

一般而言, 高职学生就业与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层次的毕业生相比, 存在学历和门槛准入上的差距。从总体上看, 影响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因素, 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国土资源调查相关工作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 包括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与建库能力;遥感图像处理、分类与制图能力;地形图调绘与测图能力;土地规划与整理项目技术设计和技术总结报告编制能力, 等等。二是职场人士的基本职业素养, 包括规范作业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数据保密意识、数据质量意识、团队协作意识, 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空间感觉, 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等等。三是能影响求职成功率的人格因素, 如亲和力、时间观念、谈吐举止、个人诚信、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等等。

(三) 近四年湖南工程职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年度之间存在一定波动, 但一直稳定在93%以上。该专业每年毕业学生规模总体上是处于上升态势。从毕业就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熟练掌握一两种一线土地工程操作技能的毕业生, 岗位适应能力较强, 薪酬标准与一般国土相关专业本科生相比, 差异不大甚至更突出。有些社会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 甚至在一两年后成为业务骨干带领班组, 有的还承包小型工程, 从技能人才向综合管理人才转型。这些现象说明,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 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耦合度较好。从流向上看, 集中在国土行业和工程行业, 主要就业于土地规划与咨询公司、国土资源局下属的各个部门、测绘公司、工程建设单位等。就业的岗位主要有土地规划员、土地整理员、国土资源调查员、土地与房产评估助理与GIS操作员等。

三、面向就业的高职国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策略

(一) 关注需求, 建立丰富科学的课程体系。

社会用人需求,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向标。因此, 要达到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率的目标, 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高职国土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完善, 也要紧跟土地相关领域的技术潮流和业态发展, 坚持“理论扎实, 技术过硬”的原则, 突出专业技能实训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建立丰富的课程体系。如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 毕业后大多流向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土地规划咨询企业、土地测量测绘企业、地质测绘院、房地产建设和评估等领域[3]。院系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注重从这些用人单位收集反馈信息, 掌握这些用人单位普遍使用的工程设计软件和平台信息, 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对专业教学尚未涉及的技术软件, 会派遣骨干教师外出培训, 以保证课程教学与技术前沿接轨。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三大核心因素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 按课程性质和教学重点科学设置。

(二) 重视实操, 建立完善的学生实操能力测评体系。

国土调查专业在强化核心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 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生实操能力测评体系。为何形式的实操走过场、有操无评、评价指标模糊, 都会对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产生阻碍。测评体系的建立, 必须有三方参与, 即教学人员、督导人员、行业专家或企业用人单位。实操测评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校内测评和校际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测评可以由教学督导组和教学科研人员进行, 随时检查实践教学活动, 定期开展实践授课竞赛和实践教学改革,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外测评可以通过技能比武、企业用人单位现场评价等方式进行。

(三) 立足长远, 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

就业的流动性, 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 不是一锤定子买卖, 会呈现一定的不稳定性。因此, 高职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 通过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而不能单纯追求某一时期的就业率数据。首先, 要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就业面较广的国土专业学生如果不精一门, 则将难以立足, 因此要促使学生掌握一两种核心的技能、加强实践实训教学、使其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其次, 要立足长远, 鼓励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历晋升, 在专业选择和院校选择方面提供指导建议, 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多留门路, 使其在激烈多变的就业竞争环境中, 保持一定的竞争活力。第三, 学校方面和院系要多与用人单位互动沟通, 把握需求动态, 积极向社会推送学生, 在信息渠道和人际关系方面, 给学生就业提供必要帮助, 并做好跟踪辅导。

(四) 与时俱进, 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和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未来的十年内, 国土行业将会不断涌现新业务, 大量项目需要大量人才, 艰苦的环境更需要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一线技术人才。国土专业的业务量大且不断翻新, 涉及的面广,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较全面地教授, 则对日后学生在生产过程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适应岗位的能力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 必须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以与时俱进的思维, 随时涉猎和引入新的理论、新的管理手段和新的工程操作技术。一方面, 教学人员和专业建设决策层, 要对新技术新理论保持敏感性和开放接纳的心理, 重视一线教学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 教学人员要积极掌握新的技术平台和软件, 并应用到教学当中, 做好信息的收集者和传播者,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黄利民, 刘成武, 等.从用人单位需求反思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11) :201.

[2]周伟, 袁春, 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 2004 (4) :78-79.

上一篇:2024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大会战总结下一篇:总结及展望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