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2024-06-17

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共11篇)

1.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一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依然稳健,防范风险的各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除去国际金融危机的潜在威胁,国内经济增速下滑所带来的风险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2.1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心在于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新协议提出维持资本金8%的比率不变,对信用风险的衡量方法提出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两种选择方案、对操作风险提出多层次衡量方法和市场风险衡量方法。委员会要求监管机构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并对每一家银行的资本变动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同时要求银行根据风险变动状况相应调整资本充足率标准,并依据其承担风险的大小。新巴塞尔协议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可靠、完整地披露关于资本水平、资本结构、风险状况等信息,接受市场监督,以便市场参与者更好地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

2.2针对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

针对此次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防范:一是坚持有效隔离风险的跨市场传递,加强对大型银行的并表监管,加强跨业、跨境风险监管;二是严格实施二套房政策,积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三是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充分估计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加大计提拨备力度;四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业务监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审慎开展资产证券化;五是加强理财产品监管,严格防范创新业务风险和误导性销售。同时对此次由于次贷而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银行应关注以下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密切关注抵押信用债券市场的发展,及时评估有关风险,审慎计提相应减值准备,择机出售相关的抵押支持债券及资产支持债券等,最大限度维护资产安全;四是关注国际游资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

2.3完善银行自身经营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根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加以完善:其一是加快银行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基础,公司治理是在既定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对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构建,因此公司治理机制的优化从根本上受制于产权制度的优化;其二是转换经营机制,应从风险控制和激励机制两方面人手。在风险控制方面,应建立集中控制、独立评审的贷款发放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数据信息中心,提高信用评级能力,掌握先进的信用风险衡量和管理方法。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结构使委托代理双方利益相容。

2.4推进配套改革.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形成真正市场化的银企关系,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其次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国有企业提供有效地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借助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降低企业的负债比例及信贷资金需求压力,优化财务结构。最后为逐步推进国际金融自由化。在脆弱性没有得到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应当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增强以后,实施金融的对外开放。

2.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二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类的“标准”很多, 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会对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商业银行资金运动的过程产生的风险, 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五大类, 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

其中,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 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及期限的不匹配所引起。从2008年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看, 融资渠道变化、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支付系统、跨境业务、更多数理模型的使用等, 使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流动性风险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 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 外部监管不到位导致违规经营现象频发

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的缺乏,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 使各地金融机构剧增, 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 银行的财务风险日趋增大。严格地说, 即使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商业银行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 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决策者有时没有仔细搜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 也没有对搜集到的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就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对投资和项目进行决策,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 信用风险、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资本结构失衡

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用于信贷方面, 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 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 造成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 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导致资金回笼困难, 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也是加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财务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是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而言, 宏观调控目标与银行审慎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一)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分析方法, 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切忌主观臆断。例如, 对营业网点的投资, 采用科学的方法, 计算自购、租赁等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又如, 在筹资决策过程中, 首先应根据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 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 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同时,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 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 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在选择投资方式时, 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 而回避股权性投资。

(二) 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内部审计承担了事后监督、事后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的合规情况等的评价, 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巴塞尔委员会拟定的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衡量进行了重大修改, 允许一些国际性大银行使用内部信用评价标准对资产进行评级, 表明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对内部评级体系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 加快建立统一的、独立运作的内部评级体系。到2009年, 中国已有10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了内部评级法。

(三) 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首先, 商业银行应利用比率、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法, 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 评估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提出账务处理建议。信用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健全账簿记录, 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 实行动态监督。其次, 拥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就相当于在瞬息变化的风险面前有了一道防火墙。银行应随时监控各项指标, 对风险信号及时识别、评价, 例如应收的账款增大, 呆账、坏账等增多, 成本上升等问题, 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积极采取措施, 使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最后, 在财务风险防范中, 必须及时对分析资料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建立财务风险档案, 为以后防止类似风险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 新的财务风险可能出现, 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 应根据环境的变化, 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四) 提高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其资本金充足率, 即风险资产与资本净额的比率。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银行应当保证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设定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可以促使银行增加应对潜在损失的能力, 也可以限制银行的财务杠杆, 改善其风险态度, 限制冒险的冲动。实践证明, 资本充足率管理越严格, 银行的经营稳定性越高, 受到流动性危机冲击的可能性越小。此外, 银行要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完善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机制, 并发挥风险定价战略引导作用, 有效地约束各级银行风险资产的增长, 将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 从而保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 使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等指标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保障相关各方利益、保证支付能力、实现持续经营, 各级银行应严格控制资产负债比例, 足额提留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要及时分析市场利率、汇率波动情况, 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 并按照规定的程序,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减少利率、汇率风险损失。特别是银行管理层在作出经营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就要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 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 降低高风险业务比重,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

(五) 不断优化自身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失调是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综合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银行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杠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 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差额为正, 负债比例越高, 则正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 差额为负, 负债比例不宜过高。要改善资本结构和财务比率, 以增强收益和抗风险能力。在资本结构上, 一方面要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调整, 既要保持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以上, 以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 又要保证该比率不能过高, 以免影响到银行的收益能力和收益水平。另一方面, 要合理安排负债结构, 合理调整各种负债的期限结构。在财务比率上, 流动性比率不宜过高, 也不宜过低, 财务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业务部门根据银行的具体财务状况进行随时监控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考虑财务杠杆效应, 又要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 满足监管和抵御风险的要求。通过国家财政注资、年度盈利积累、发行次级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等方式, 建立资本补充机制, 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强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

(六)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借鉴国际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 当前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加大对“假权证、假报表、假按揭、假注册资本”等“四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强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继续加强监测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 防止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和蔓延。同时, 继续建立和完善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控体系, 并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七) 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控制机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 要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清晰有效地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 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八) 政府应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外部环境

加快银行产权改革, 完善治理结构, 改进经营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和风险管理的改善从根本上依赖银行的产权改革, 只有实行股权多元化, 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股份制银行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 使之获的制度上的有效改造, 使国有资产代理人真正关心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其次, 政府要积极完善金融法规, 健全法规体系, 为银行的充分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最后, 政府要与银行一道, 共同建设征信体系, 强化企业和公众的信用观念和风险意识, 促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财务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发展的条件下显得更是突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是给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现实, 客观地分析和识别财务风险, 采取各种合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牟成.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4) .

[2]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 2009, (1) .

[3]李红侠.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新金融, 2009.

[4]邓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 2009, (5) .

[5]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6) .

[6]李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商业经济, 2009, (1) .

3.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三

摘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低收入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1风险管理战略的问题

风险管理战略要服从发展战略,要服从整体发展目标。通过对金融危机产生的现象分析,发现许多国际银行的选择不取苟同。种种迹象表明,国际银行金融行为短期化的现象比较严重。金融行为短期化就使这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发生偏移,既然风险管理发生偏移,陷入危机,发生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

2关于风险管理的体制问题

从整个这次危机所波及的银行,特别是被收购的银行来看,当决策者、当金融者出现金融非理性化的时候,不管从商业银行的治理架构来讲,还是外部来讲,约束很软,约束效力不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法人治理机制的问题。

3关于交叉风险的管理问题

金融危机有许多人把它归结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我个人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本身没有罪,产品创新是一家银行发展的一个动力,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关键是对这些创新性的产品如何来管理它的风险,这就有一个谁来管、如何管的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1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是一个国家金融和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从上述的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增强风险管理意识。特别是随着外国商业银行和我国商业银行相互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尝试着开拓海外市场。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风险的意识。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中,都因投资了海外次级债券的投资失误而蒙受了损失,这给我国进军海外金融市场的其他商业银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配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2注重防范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

在我国,住房按揭贷款被认为是低风险的优质资产业务,成为了大力发展的主要业务。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像美国那样针对信用级别低的客户的次级贷款,从表面上看,我国住房按揭贷款的质量很有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我国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尽管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数据库已经启用,但目前存在的个人住房贷款大都在之前发放,此外,个人征信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地方还需要完善。其次,我国房地产价格在过去几年里涨幅显著,并非不存在泡沫。现在房价回调,不少地方就有断供事件发生。再次,美国从事按揭贷款的信贷公司的经营模式与我们大不相同。对它们来说,业务的扩张主要靠按揭证券化来支持,并不是靠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因此,到危机发生时,信贷公司实际上只持有它们发放贷款的一小部分。尽管我国商业银行不发放次级贷款,但是假按揭贷款却实实在在存在。假按揭由于根本没有抵押的房产,其可能的损失率与美国次级贷款相比,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3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监管体系

次贷危机暴露出美国等发达国家监管体系的漏洞和缺陷,我国银监会为了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反思金融市场变化对欧美监管带来的经验教训。我国银行业有望利用这一机会审视监管体系,进一步研究探讨金融产品创新、综合经营监管、金融稳定等方面议题,借此机会提高完善监管水平。

4关注流动性风险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四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如同世界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银行不仅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竞争压力,而且自身存在着积聚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严重问题,这将会成为引发我国银行金融风险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要将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提到议事日程

1.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看清三个问题:一是新的不良资产产生,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虽然资产管理公司的成立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暂时放下包袱,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来,又出现不良率攀升的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已经剥离掉的不良资产不是商业银行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在未得到根除时,新的继续产生,会加大不良资产比重。二是资本充足率较低,抗打击能力不强。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衡量银行经营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资本金补充幅度低于贷款增长幅度,有些银行资本充足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充足率的低下,一方面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受到影响,防范能力差;另一方面信誉受到影响,在国际上被视为高风险银行,易导致降低信用等级。三是外部经营环境较差,信用制度缺失。首先,除央企外,大批中小型国有企业经营状况虽有所改善,但并未走出困境。长期以来企业资本金匮乏、经营效益低下、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沉重、还款能力差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解决。其次,是全社会信用制度的缺位,使得一部分贷款人千方百计逃避银行债务,而整个法治体制对此约束乏力。

2.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要认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集中性。大部分企业融资的主渠道是银行,融资方式以间接融资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使金融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承担。二是隐蔽性和突发性。这次金融危机中欧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如果经营不善,马上面临破产或被兼并的风险。而国内商业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种金融风险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由于商业银行体系庞大,其众多的基层银行经营不善,风险和损失会向上级行层层转嫁,最后会聚集到总行。尽管居民的高储蓄率暂时掩盖了金融风险的爆发,但最终后果或者引发某家银行破产倒闭,或者由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进而引发高通货膨胀。这些被掩盖的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也会因链条断裂而突发。三是社会性。目前,我们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人们的金融意识在增强,但风险意识还很淡薄,很少考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后果。

二、建立有效机制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手段

1.注重成因分析,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科学有效性。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有以下几种:经济震荡、行政干预、社会冲击、信用畸变、金融投机、治安影响。从银行内部角度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体制连带。原有金融体制还存在着种种弊端,在银行实行真正的商业化经营后,原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金融风险。二是经营粗放。由于经营管理思想不当、盲目经营、盲目竞争、高成本、低效益,形成了金融风险。三是工作失误。银行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中判断决策不当或操作走形,致使资产呆滞,债权不落实,酿成了金融风险。四是管理失控。制度松弛、管理混乱,存在着工作漏洞和差错事故,致使债权悬空,资金损失。五是道德风险。金融员工利用职务岗位之便贪污盗窃,以权谋私,造成金融资产损失和流失。

2.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金融法规,使全社会认识金融的职能、地位、作用,理解社会信用的普遍性、目的性和严肃性,形成全社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共识。二是定期分析研究。各级政府要经常听取金融运行情况汇报,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研究风险防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三是制定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要根据当地的既定条件和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紧急化解预案。四是有效组织应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挤兑等金融风险,各级政府要迅速有效地组织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果断处置和及时化解。

3.有效防范风险,多管齐下,努力解决根本问题。风险防范就是要预防和制止目前没有实际发生但存在发生可能性的金融风险。要达到这个目的,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是从社会方面,要维护金融的独立性、稳定性、安全性。各级政府要让金融业按照国家法律确立的地位和赋予的职责,独立自主地经营和运行,减少和消除对商业性金融的行政干预;坚决打击抢劫诈骗银行资金、伪造贩卖假人民币,恶意制造金融谎言,冲击金融机构的严重违法行为。二是从金融方面,要强化法制,严格管理,完善机制。国家金融监管当局要依法严格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企业市场准人、资产质量、经营效益、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管;各金融机构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每一项工作都实行责任制;健全信贷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办法,严格程序,加强论证,实行审贷分离,搞好贷方跟踪管理,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实行职工激励机制,严格奖惩制度,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健全内控机制,加强相互监督和约束。

4.及时果断化解潜在的风险。对潜在的风险,要抓住“四性”:分析的准确性、责任的明确性、方法的科学性、工作的协同性。要准确找出症结,寻找化解途径,分清风险责任,做到“四能”:能对付、能化小、能收拾、能警后。

三、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问题的关键所在

1.通过产权制度创新,确立在国家拥有多数控股权前提下的多元所有制产权基础具体途径可学习企业控股公司制,通过对银行进行公司制改革,理顺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之间的关系。

2.在产权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经营商业化管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银行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加强所有者对银行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促使银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加强银行债务人的监督。在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后,随着国家信用逐渐退出,银行自身的企业信用更加增强,银行债权人对其监督的动力加强。四是股权多样化,减少了单一国有股份下股份不能流通的弊端,无形中带来外部监督。

3.通过各种形式增加银行资本金。建立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畅通资本筹措渠道,增强资本金实力,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前内部积累有限的情况下可广开外部筹资渠道,具体如在财政增加国有银行资金的同时,可考虑通过实行股份出售,发行长期债券等途径有效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

4.努力提高银行经营透明度。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各种矛盾较容易掩盖,但在外资银行的业务份额达到一定比例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同国际相统一后,国有商业银行若再不提高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督机制,就可能积聚系统性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苏同华:《银行危机论》.[北京]中国金出版社版。

2.任兆璋:《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

3.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版。

5.金融危机与我国物流业 篇五

摘要:物流业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应该是很明显的,所以各国政府就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物流业作为产品的流通环节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所以利润将很明显的降低,一些小的物流公司将被清洗出市场(破产或被收购),物流首先要流通。目前从南方几个大城市的情况看来,很多制造型企业将受到很大冲击。订单及生产量在减少,所以影响原材料的进货。这方面将影响到物流。但是,基础工程会在金融危机中起到很主要的缓解危机及缓解就业危机的作用,所以建筑材料的运输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此部分材料又不是通过长距离物流运输来的。所以总结下来,长途物流还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关键:金融危机、物流、影响、对策、作用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1、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2008年11月,我国出口额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2%。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08年上半年增长10.4%,三季度下降为9.9%,全年预计在9%左右。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3个月低于50%,2008年12月为41.2%,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30.7%。显示出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收缩迹象明显。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业的影响逐步显现。

美国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业造成冲击,我国的物流产业也不例外。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对物流企业造成很大的冲击;对于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物流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种影响会随着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不断渗透会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景不容乐观由于金融危机使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原因,现在物流企业贷款很难。银行放贷需要抵押,物流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仓库、车辆等,银行不认这些,因此物流企业贷款很难。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业务量锐减的背景下,企业亟须资金的支持,资金链一断,就基本面临破产。1

目前,金融危机已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并且会造成经济不景气的可能性巨大。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0.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 0.5%。对于中国这些主要的外贸国的经济逐渐萧条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据有关人员估计今年行业外贸物流业务量下滑有30%以上,对于许多经济外向型的城市,出口贸易及关联产业直接受到欧美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外围经济一萧条,各个行业的需求量随即减少,这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下游的物流业必然受到冲击,例如深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飙升的油价上半年已经对行业造成冲击,如今外围经济危机对深圳物流企业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深圳港口码头都是以外贸为主,珠三角地区一些工厂倒闭和生意不景气,造成整体货量下降,拖车企业自然就无货可拉。

3、目前集装箱运输企业卖车的非常多,不少企业做不下去就把车转让出去,这种情况目前还有增加的趋势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对物流业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就经营环境看,2009年有可能是中国物流业发展30年来最为困难的一年。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和物流发展的实际,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增长趋缓、结构调整阶段。客户要求高、运营成本高,市场波动大、经营风险大,服务价格低、企业利润低,将成为总的基调。对此,要充分估计,审慎决策,积极应对。

二、我国物流保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首先,物流保险的基本功能对我国具有重大的意义。物流保险制度可以看作是对物流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为经营者分担行业风险,鼓励其发展创新精神,从而充分发挥其经营潜能。并由此派生出其它方面的作用,如:有助于物流公司经营的连续性,从而促进我国健全物流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物流业经营者轻装上阵;有利于物流业同科技,经济发展同步,使物流业保持其行业活性,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有利于形成职业的经营者队伍。

其次,物流保险有助于加强对物流业的监督。具体有三个方面:首先,保险人在出售保险单前,通常有对被保险人进行详细调查的程序,这个过程实际上给了物流公司识别可能风险的机会,对于某些可规避的风险,经营者可以及早规避。其次,当被保险人向保险人索赔时,保险人的监督还会继续,保险人会对引起索

赔的行为的具体方面进行更广泛的调查。如果不符合保单规定的要求,保险人可以拒赔,这就迫使物流公司管理者以及职员谨慎行事。最后,可以促使物流公司加强监督,因为一份物流保单是保障物流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事故,过多的风险事故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声誉,这就会激励物流公司更严密的监督。

最后,物流保险有助于推动我国物流责任赔偿制度的完善。完善的物流责任赔偿制度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物流责任保险运行的基础。在现行的立法条件下,物流业风险不断加重的同时必然会遭遇更多的阻力,而物流责任保险在分散物流经营风险的同时,必将减少对物流责任赔偿制度的抵触,从而加快制度完善的进程。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给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3、物流责任保险属于责任保险之一种,其大力推广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由于我国缺乏相对完善和成熟的法律环境,加上目前我国责任保险承保利润不高等现状,近年来全国责任保险业务呈现出明显的萎缩迹象。据统计,2004年责任险同比负增长高达5.59%.因此,推广物流责任保险,离不开责任保险市场这个大环境。国家有关部门、各大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责任保险产品,才能做大做强责任保险业务。届时,物流责任保险水涨船高,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其他责任保险产品一样,物流责任保险对法律的依附性很强。从保险的标的来看,其需求程度取决于法律对物流责任赔偿责任的规定,可以说法律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物流责任保险运行的市场环境。而从目前我国的法律来看,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

三、2009年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的一年,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立足于保持物流业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好物流保障。

200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和物流业增加值将分别不能低于13%、10%和9%的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下降。物流专业

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的物流服务得到加强。

2.面对困难,增强信心尤为重要,同时更要有战胜困难的具体办法,物流企业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认真贯彻宏观经济政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蕴含着巨大商机。物流企业要服务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灾后重建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物流需求。

二是全面分析市场走势。要结合自身优势,调整经营思路。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的市场定位,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经营特色。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要加强对现有客户资源和业务模式的梳理调整,努力开发增值型服务和创新型业务。调整企业战略和产品结构,集中优势资源,投入重点业务。努力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应对当前困难,不裁员、少裁员,留住业务骨干和核心团队。组织好员工培训,提升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调整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开拓市场,创收增效。

五是加强风险防范。重视企业制度建设,谨慎投资,节约开支,堵塞漏洞。全面加强信用风险、投资风险、行业风险、业务风险的监控。

六是深化战略合作。在当前困难时期,客户企业的困难,要大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适当牺牲眼前利益,主动为客户排忧解难,稳住战略客户。要加强与制造企业、流通企业、金融企业和相关物流企业的合作,抱团取暖,共克时艰。

在此危机时刻,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流通和物流工作。2008年12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金融危机对流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听取有关省市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国务院领导同志反映了当前的困难,并提出9条建议,部分建议已被国务院采纳。2008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共提出7大措施。相信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将为流通和物流企业克服困难创造条件。

面临严峻形势,我们既要把困难估计的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又要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利用有利因素,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和内生性需

求。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实施10大工程,都会转化为新的物流需求。各部门、各省市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政策效应将会显现。2009年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规模基数大。“保八”的目标如能实现,社会物流总额将达100万亿元左右,这是推动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动力。

经过30年发展,我国物流业在思想观念、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我们要综合分析,准确判断,积极应对。参考资料:

1、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行业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咨询报告 来源:百度

2、物流管理 来源:GOOGLE3、金融危机激发我国物流业潜力 来源:搜搜

4、全球金融风暴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 来源:百度

6.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六

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 , 指专门 为资金不足、信用记录欠佳及收入证明缺失的贷款人提 供的一种短期低 息、中 长 期 高息的房屋贷款品种。在美 国 , 个人信用评级标准以 660分为及格线 , 大于 660分的个 人被视为优质受贷者 , 而低于 660分的则是次级受贷者。由于优质抵押贷款门槛较高 , 大量信用程度较差的贷款 者便转向次级贷款 , 该类贷款对信用要求程度相对较低 , 但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 2%~3%。由于次级 贷款的逾期还款比例高 , 次级市场放贷机构面临的风险 也就更大。据统计 , 在规模 3万亿美元的整个美国按揭贷 款 市 场 上 , 约 有 6000亿 美 元 是 次 级 抵 押 贷 款 , 占 比 约 20%。

另据瑞银国际(UBS 的研究数据显示 , 截至 2006年 底 ,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 10.5%, 是 优惠级贷款市场的 7倍。次级抵押贷款通常会被证券化 , 然后出售给投资者 , 以帮助贷款机构降低风险。

前几年 , 在多方面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下 , 美国次级抵 押贷款市场得以产生并快速发展 , 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 地产市场的发展 , 有效地帮助了低收入群体实现拥有自 有住房的梦想 , 并使很多次级贷款放款机构获得了巨额 利润。如今 , 这项曾被认为是了不起的金融创新 , 因为违 约率的不断攀升 , 正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金 融风暴。

从 2006年中期开始 , 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 , 房地 产价格出现下跌。2006年 3季度 ~2007年 7月 , 美国房价跌 幅超过 10%, 房屋销售锐减。美国房地产市场情况不断恶 化 , 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忧。近期美国商 务部报告显示 , 2007年美国住宅开工数量下降了 24.8%, 为 1981年以来最大降幅;2007年 12月 , 美国新屋销售数据 跌至 12年来的低点 , 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年度跌幅。市场分 析人士指出 , 通常情况下 , 住房抵押机构出现问题总是与 经济艰难相伴 , 住宅投资的持续减少可能助长国民经济 的下滑趋势。如果 2008年美国经济不能保持增长 , 房价下 跌的速度可能更为迅速。此外 , 当前美国就业形势日益严 峻。据美国政府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07年 12月份 , 美 国失业率上升至 5%, 为近两年来最高;非农业就业人口 增加了 1.8万人 , 增幅为 2003年以来最小。

一般认为 , 失业 率上升将损害消费者信心 , 并使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发展 产生忧虑 , 而消费意愿下降将会拖累 2008年的经济增长。“ 高盛集团”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 考虑到美国房地 产 市 场 逆 转 和 信 贷 市 场 动 荡 对 整 体 经 济 的 影 响 , 预 计

2008年美国经济仍将面临持续衰退 , GDP 增长率为 0.8% 左右 , 2009年的失业率可能从目前的 5%上升至 6.5%。随

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逆转 , 并通过次级抵押贷款 危机表现出来 , 次贷危机引发美联储多次降息 , 美元疲软 态势加剧 , 2008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跌幅已超过 4%;同 时 , 受次贷危机影响 , 中国大量持有的美国国债尤其是中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 住房贷款风险管理的启示 □ 林 祥

(中国建设银行福州城北支行 ,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文章分析了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诱因及其影响 , 并结合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风险点 , 提出商业银 行加强住房个贷风险管理应做好分级分类管理、把好资产质量关、提前防控风险等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次贷危机;住房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740(200807-0038-03 收稿日期 :2008-05-07作者简介 :林

祥(1964-, 男 , 福建福州人 , 高级经济师 , 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福州城北支行。

学习与 借 鉴

实 务 金 融 F UJIAN FINANCE 38 福建金融 2008年第 07期

短期国债的收益率全面下跌 , 如目前 1年期国债收益率比 年初下跌幅度超过 1个百分点。

全球风险溢价上升趋势也 有可能对资产价格产生调整压力 , 而一旦资产价格出现 调整 , 可能对银行信贷安全产生影响。2007年底 , 美林、花 旗、瑞银、汇丰等国际金融集团相继传出巨额次级债投资 损失的消息 , 并拖累全球股市下 跌。

有 市 场 分析人士指 出 , 当前金融市场正面对“ 二战” 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近期的全球性股市下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其 中直接原因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间 接因素则与不 同国家的经济和通胀形势恶化有关。随着一些国际化大 公司、大银行继续勾销数十亿美元与住房抵押贷款有关 的证券投资 , 越来越多的机构陆续暴露出在次贷危机中 遭遇重创 , 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的

不确定性日 益提高 , 有经济学家预测 , 次贷危机带来的间接损失可能 达到万亿美元。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分析 , 对提前防控我 国住房金融产品的风险 , 保持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住房类 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国 内个贷业务的状况 , 商业银行要强化个人住房类贷款业 务的风险管理 , 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

一、加强存量客户盘点梳理 , 做好分级分类管理

一方面 , 要按五级分类进行贷后管理 :对正常类客户 以电话银行短信友情提醒其按时还款;对关注类客户要 防止向下迁徙 , 以电话催收为主 , 辅以电话银行短信友情 提醒;对次级类客户要上门催收并发催收通知书或律师 函 , 促其还清拖欠款;对可疑类客户要指定专人负责 , 一 户一策 , 实施多种手段进行催收;对有意拖欠和赖账的客 户 , 要及时提请法律诉讼;对损失类客户要一户多策 , 经 办人员要积极配合风险、保全、法规等部门及法院、经侦、律师等开展化解不良资产工作。

另一方面 , 要对存量客户进行细分 :对属于假按揭、假贷款的 , 要还原到开发贷科目进行核算 , 实施封闭式管 理 , 敦促其尽快还款;对外地炒房团贷款 , 要指定专人负 责 , 通知客户把每月还款额提前汇(存 入指定账户或敦 促其尽快转让;对属于“ 烂尾楼” 不能办理产权证而不想 还款的客户 , 要做好思想工作 , 要求其按时还款 , 同时建 议他们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或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产权 问题;对属于敞开式店面 , 开发商没有兑现回租而引发不 想还款的 客 户 , 首 先 要 求 他们按时还款 , 其次建议他们

成立同一楼层业主委员会 , 然后统一对外向有实力全国 连锁企业招商 , 他们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 , 就可以化解要 求他们按时还款的抵触情绪;对属于因下岗、疾病、离婚 等家庭变故而不能还款的客户 , 建议他们通过房产中介 及担保公司进行面积、地段等置换即大套换小套、地段好 的换地段差的 , 以缓解还款压力。

二、严格增量客户信贷准入 , 把好资产质量关

在商业银行看来 , 目前个人住房类贷款被视为风险 相对较低、回报较高的信贷品种 , 其不良率远低于平均不 良率的水平, 是一块优质资产 , 房贷市场依然是商业银行 激烈竞争的市场 , 是商业银行重点争夺并迅速发展的业 务领域。这种经营思路不仅加剧了恶 性 竞 争 , 加 大 了 风 险 , 同时也助推了房价过快、过猛上涨。导致不少商业银 行放松市场准入关 , 贷后又放松风险管理 , 从而使国内个 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逐渐积累。美国对贷款人信 用状况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 但目前我国对个人客户的信 用评级还不完善 , 央行的征信系统尚未健全并覆盖全面 的联合征信平台 , 当前只借助央行的征信系统对客户提 供相关资料真实性的查证、鉴别也存在较大难度 , 所以贷 款客户资质和信用方面的信息还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 , 且房地产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低信用 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近年来 , 由于按揭申请人获得贷款 的成功率较高 , 假个贷、假按揭案件时有发生即是信用欠 佳贷款人进入按揭贷款市场的明证。因此 , 必须从源头上 防控风险 , 严把贷款审批关 , 严格审查按揭人资质 , 严格 执行首付规定 , 以防止出现为争揽客户 , 竟相降低标准等 各种违反信贷准入原则的现象 , 确保新发放贷款的质量。同时要积极配合国家宏观调控 , 严格执行央行和银监会 联合下发的房贷新政 , 即要求提高第二套住房及以上的 首付比例并上调利率 , 打击投机炒房行为 , 抑制房地产市 场过热 , 防范房地产行业信贷风 险。个 贷 部门要集思广 益 , 通过积极实践 , 在“ 查” 字上下功夫 , 从“ 监” 字上去延 伸 , 成功实现风险监测的关口前移 , 全面构筑起质量管理 的坚固防线 , 有效强化风险防控机 制。

一 是 加强风险监 测 , 实现及时预警。强化贷后检查和催收力度 , 有效识别 客户信用风险 , 采取日常检查和专项自查相结合的方式 , 完善密切跟踪、紧密协作的良好贷后管理渠道 , 分析影响 个贷资产质量的各种因素 , 落实相关担保变化情况 , 提出 预防补救措 施。二 是 完善质检和控制体系 , 有效规避风

实 务

金 融 FUJIAN FINANC 学习与 借 鉴

福建金融 年第 07期

险。通过认真剖析各项业务环节的风险 点 , 增 设 独 立 于 流程外的“ 质检员” , 采用归档前随机抽查、归档后专项自 查以及全面交叉检查等三级质检体系 , 使所有贷款、所有 岗位均处于监控范围之中 , 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反馈 和贷后管理运作机制。

三、优选房地产储备项目 , 做到风险关口前移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各种不确定因素 , 银行犹如一部 “ 风险机器” , 要有效驾驭并规避风险 , 就必须做到有效识 别风险、量化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为此 , 商业银行 一线部门在营销房地产项目时 , 首先 , 必须坚决杜绝盲目 性 , 不能不顾成本和风险盲目拓展项目。要健全经济资本 约束和稳健经营的考核机 制 , 要 优 选 资质等级高、规模 大、综合实力强、经营业绩良好的房地产企业(集团 , 或 由其投资控股且集中管理的具有较好成长性和盈利能力 的房地产项目公司 , 要以企业价值贡献度为标准确立目 标客户 , 逐步将住房金融业务发展的重心向优质客户调 整 , 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近期商业银行房贷营销应以 廉租房制度为重点 , 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 型普通商品住房等 , 多渠道地支持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 困难项目 , 优先支持中低价位普通住宅项目 , 严格控制别 墅、大户型等高档豪华住房。其次 , 必须加强按揭合作项 目的过程管理。通过设立按揭合作项目管理岗位 , 负责收 集合作项目周边同类型住房、物业的销售价格 , 用以确定 合作项目可介入的房产类型与范围、各类房产的承贷价 格与最高配贷比例 , 对合作项目的贷款额度、担保额度、保证金的存取进行全过程监督与控制。第三 , 要切实加强 对合作开发商和项目进行现场回访与检查制度。其内容 包括 :开发商资信变化情况、账户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工 程进度情况、项目销(预 售情况、房屋权属证书办理情况 等 , 并形成书面回访与检查报告。项目管理人员必须

至少 每季度对合作开发商和项目进行现场回访与检查。在回 访过程中 , 对发现开发商及项目出现不及时办理房屋权 属证书 , 存在任意修改或破坏规划标识行为的;因开发商 原因造成项目无法按期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因建筑质量 存在问题与购房人发生纠纷的;拒绝接受贷款行对项目 贷款资金使用、工程进度、销售等方面的检查和监督的;经营状况恶化 , 丧失担保能力和担保能力严重下降的;卷 入或即将卷入重大经济纠纷、诉讼或仲裁程序的;假借个 人名义套取个人住房贷款的以及其他可能影响项目建

设、施工进度与项目销售等情况的 , 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和 信贷管理部门汇报 , 并及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 包括暂 停该项目的贷款发放 , 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对属于重 大风险事项的 , 还应及时报告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和上一 级行业务主管部门。

四、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 转嫁银行风险

长期以来 ,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 行存款。因此 , 一旦居民储蓄率下降 , 就可能导致银行资 金短缺。如何进一步降低并有效化解风险 , 是各家商业银 行面临的重要课题。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利于盘 活大量长期性住房贷款资产 , 提高其流动性 , 为住房市场 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 改善其 资产负债结构 , 增强银行竞争力;有利于商业银行资本管 理 , 改善资本充足率;有利于增强盈利能力 , 改善商业银 行收入结构;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 , 降低不良贷款率;有 利于我国证券市场业务品种的多元化 , 增强资本市场抵 御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为我国房地产企业提供可靠的资 金循环保障。相对于次级抵押贷款 , 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 在提供保险的过程中 , 分别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品 种、金额、借款人月均收入、月还款占借款人家庭收入的 最高比例等作出了严格规定 , 使被证券化的住房抵押具 备了低风险性、统一性、分散性的特征。从欧美等国家的 发展情况来看 ,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主要投资对象为 机构投资者 , 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 金、外国投资者 等。而 目 前 在 我国能够参与各种证券投 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相对较少 , 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 金规模也十分有限。因此 , 当前我国要构建住房抵押贷款 证券化体系 , 推行住房抵押贷款

证券化就必须大力培育 机构投资者 , 通过建立和培育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和 专业人才 , 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及相关的法 律体系 , 为银行提供一个分散风险的机制 , 使银行的利 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提前偿付风险能得到有效的转移 和控制 , 促进住房抵押贷款一级、二级市场的有效发展。另外 , 商业银行要积极稳健地推行 12级信贷资产分类法 , 以全面提高资产质量管理水平, 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责任编辑 :周 冰(责任校对 :周 冰 王 勉

学习与 借 鉴

7.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的构成

1. 利率风险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风险之一。

由于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 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同时由于信贷关系是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最重要的关系, 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 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开始, 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仍不明朗, 而且市场仍然没有有效的收益率曲线, 利率风险将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市场风险。

2. 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以来, 人民币兑外汇的风险明显上升。从2005年7月到2006年5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突破8元心理价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市场因素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大, 我国银行业的汇率风险也将进一步提升, 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数以传统的业务为指导, 低端业务居多, 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 并且占据首要地位。传统银行业务单一化, 缺乏个性, 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但是产品却大致相同。而相对高端的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都处在起步期。产品创新层次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偏低、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是制约传统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统一管理与自主创新的矛盾突出, 分支机构自主创新的空间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进行的, 通常是由总行自发制订方案, 然后向下推动, 基层行缺乏自主创新和使用新产品的权限。

2. 产品研发创新推广机制不畅开发周期长。

商业银行新产品的推出主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需求收集→需求传递→需求整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在需求收集环节, 由于现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注重产品推销任务的完成, 而没有涉及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需求的反馈等, 因此, 作为最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一线客户经理, 只想着如何把产品推销出去, 而没有收集客户需求的动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即使各家银行的风险体制十分完善, 但是风险控制却难以严格把关。而这时, 需要更显营销思路。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 2008年实行了事业部制的改革, 来自各方的怀疑和猜测不断。这些怀疑和猜测往往会转化为“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并不顺利、走回头路”的传言。

1. 勇于创新, 开拓实践

对于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而言, 事业部制并不陌生。但是长期以来, 所有中资银行一直延续着总行、分行、支行的块状管理体制, 哪怕是最小的一个支行也是五脏俱全。而国际上包括汇丰、花旗等主要商业银行所采用的, 大都是以业务条线垂直管理的事业部体制, 上世纪60年代, 美国就开始了从以规模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尝试, 这一管理体制七八十年代进入欧洲,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也在东南亚逐渐推广开来, 而在中国却一直难以实施。

2. 营销创新带来各项业务的新突破

在外界的高度关注中, 民生银行经过近两年的全面探索, 到了2009年6月末, 民生银行的各个事业部在规模增长和业绩增加、风险控制和资产质量、客户选择和定价能力等几个方面, 都有了极大的增长、改进和提升。从风险控制及资产质量看, 得益于专业评审、分级监控、专业贷后管理等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和专业化经营体制下的风险控制防线前移, 虽然事业部主要业务领域的原材料、产成品价格大幅波动, 企业盈利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恶化, 但事业部资产质量呈现稳定向好趋势, 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比去年末下降5.34元和0.48个百分点。

3. 营销创新成为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事业部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 出色的风险管理更值得关注。风险管理部负责派驻风险总监的日常管理和业务监督工作, 派驻风险总监的职责是协助所驻事业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共同承担事业部的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历来存在矛盾, 一收就死、一放就乱。过去商业银行采取集中评审来解决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集中评审就会远离市场, 丧失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一年多的事业部实践, 嵌入式的事业部风险管理模式克服了以往的不足, 体现出日益突出的体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裔世文, 肖瑞林, 曹萍等.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 (第一版)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8.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八

一、我国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现状

1.我国银行的保理业务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受金融危机的打击,国际贸易中大多数商品都是买方市场,对进口商不利的信用证结算的比例逐年下降。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信用证的使用率已降至16%,在发达国家甚至降至10%以下。在欧美国家间的贸易结算中,国际保理基本上取代了信用证而成为首要的结算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开展保理业务起步较晚,无论在总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银行在1992年率先加入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至今我国共有15家银行成为会员。但直到今天,我国历年的保理业务量只占出口结算额的万分之几的比例且极不稳定,这说明我国国际保理业务还远没有被了解和普遍接受。国际保理这项业务在我国尚处于介绍推广期,这种状况是与国际发展潮流相悖的。

2.我国银行的保理业务发展迅速。虽然我国银行的国际保理业务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几年己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和企业采用了这种方式,国际保理业务的增长势头越发明显。目前我国己与FCI在全世界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多家会员公司签署了国际保理协议。以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最早和最多的中国银行为例,自2000年至2007年中行国际保理业务量从0.24亿美元增至85.2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31.4%。同时保理产品线的收益率也始终保持着高增长态势,2007年中行保理业务收入较2006年同比增长近150%,收益率在各项贸易融资产品中遥遥领先。

3.金融危机为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契机。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使我国银行国际保理业务获得快速发展的契机。由于金融危机造成进口国国内市场需求下降,进口企业对外支付能力下降,违约率提高。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统计,我国出口商平均坏账率约为1%,而2008年坏账率高达5%。最严重的是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增长了至少3倍。素有“外贸风向标”之称的义乌企业的海外坏账率增长约268%。另外,受金融危机打击,进口国银行收紧信贷,这对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资金周转的中小贸易商冲击非常大。一旦无法从银行贷款,就有可能拖延支付货款的时间甚至赖账。而我国出口往往采用赊销,一般三个月结一次款,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就给坏账埋下了隐患,增加了我国企业出口收汇的安全。我国出口企业为规避风险,对国际保理的需求加大,这为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难点

1.银行风险较大。国际保理业务通常是建立在赊销和承兑交单方式基础上的,银行在买断出口商应收账款的同时也买进了收款风险,失去了追索权。我国目前尚无保险公司为商业银行开展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提供保险,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独自承担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从而使得风险成本增加,实际收益降低。另外,由于国内银行在国外的分行、代理行或联行较少而且分布不匀,也使国内银行办理国际保理业务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国外客户的情况,面临很大风险。被称为入世后中外银行竞争的标志性事件——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直接原因就是交通银行不能提供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这次事件使交通银行痛失了一个多年的优质客户,在银行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而交行不能提供这个业务的直接原因是担心风险。当时南京分行因担心风险请示总行,总行最终还是考虑到风险拒绝了此业务。可见,惧怕风险是横在我国银行面前的一条巨大的鸿沟。

2.我国银行对国际保理业务不够重视。国内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外,大多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国际业务。时至今日,这些银行的国际业务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据FCI统计,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海外分行的保理业务总额不足2000万美元,占全球总额不足1%。国内银行大多仍满足于以往的传统结算方式,缺乏对国际保理业务应有的重视和宣传。目前只有中国银行在总行结算部设有一个专门负责保理业务的保理处,其他银行保理业务只是由国际部某个处监管,总行以下均没有专门从事保理营销和操作的部门和人员。

3.我国出口企业使用国际保理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多数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国际保理缺乏足够的、清晰的认识。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仍以服装、手工艺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客观检测性较低,容易引起合同纠纷。而在保理业务中,买卖双方对产品有争议或买方因产品质量拒付时,保理商不承担付款责任,这使出口商惟恐会钱财两空,而宁愿选择传统的结算方式。另外有些企业认为保理商监管他们的销售分类账户就是暴露了财务状况,担心自己的客户资料、市场信息等商业秘密泄露和企业财务管理运营的安全,以致于不愿采用保理。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国际保理的费用较高。保理的手续费一般为应收账款的1.75~2%,利率比优惠利率高2~2.5%,与银行透支利率大体相同,还要收取调查进口商信用的资信调查费。这对于那些出口集中、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直接限制他们了使用国际保理的积极性。

4.国际保理法规建设滞后。由于保理在我国应用率低,国家目前没有出台有关保理的系统和专门的法律法规,也没有部门规章层面的管理条例。构成我国开展国内外保理业务国内法律依据的,现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部法律中有关债权转让的数量不多的原则性法条规定。国际上有关保理的公约《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只对成员有指导建议作用,不具有法律效力。我国银行做国际保理业务没有完备的法律后盾,发生纠纷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难免受制于人,这也是我国银行在国际保理业务上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5.国际保理从业人员匮乏。国际保理是集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要求从业人员拥有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2001年末我国只有10名左右拿到FCI资格证书的专业保理人员,由于费用高昂,中行后来不再送人参加国际考试,开始自己培养保理人员。最初得到国际培训的几个人就成了珍贵的种子,撒播到各个银行去。在实践中,由于我国保理业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从而造成从业人员缺乏实务方面的锻炼。这些原因势必导致从业人员在办理保理业务过程中业务不熟练,工作效率低,工作不得力的局面,从而影响了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这种欠缺具有高素质和业务水平人才的现实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银行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

1.加大对国际保理的推广力度。我国银行应将国际保理业务纳入整体营销战略,将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深入调查分析客户的需求。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目标客户的宣传和营销力度。充分利用现有分支机构网络,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国际保理业务知识。通过举办各类讲座、产品推介会等活动,面向广大的进出口公司和企业领导,使他们对国际保理业务有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通过开办企业培训、上门宣传讲解、实施尝试期优惠费率等手段让更多的企业尝试使用国际保理。只有广大企业充分认识了国际保理的优势并在对外贸易中广泛使用,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基础才能坚实牢靠。

2.加强国际保理的风险管理。一方面,银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过银行之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业资信情况管理系统,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资信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地区保理商的做法,加强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尝试开展保理业务保险,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防范风险。欧美地区的保理商为了降低自身的坏账风险, 大部分将保理业务再向保险公司投保,如美国的NATIONAL BANK CORP就将保理佣金的2/3用于投保。在进行业务过程中,银行应密切关注出口商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密切监控其现金流,对保理业务进行专户管理,确保账款的收回。同时还要考察进口商及其账务记录,评价其付款意愿和能力。另外,金融危机形势下进出口商资信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即使过去履约纪录良好的老客户,也不能保证他们现在的信用,这就要求银行不仅要对新客户,对老客户也要采取以上措施。

3.丰富国际保理业务种类。目前我国银行提供的国际保理业务还比较单一,大部分只提供出口保理,不去承担境外的风险。而双保理是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模式,与单保理模式相比,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它一方面,解决了单保理模式下出口保理商与进口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出口保理商可以依赖进口保理商对债务人核准的信用额度来弥补自己可能承担的业务风险。近年来,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是保理发展的大趋势,在业务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我国银行仍以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为主。为此,我国银行已有了诸如前面提到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的沉痛教训。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银行必须积极开展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

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国际保理业务从业人员是高级的复合型人才,银行要利用多种途径,加大投入,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理论学习上,银行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人员参加FCI组织的保理函授课程学习和考试,以获得FCI颁发的合格证书。同时还可邀请国外专家来国内授课或派人员到国外学习等,以紧跟国际保理业务的最新发展。在实践技能方面,银行通过FCI加强与世界知名保理商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此外,国内各银行之间的定期研讨会、业务磋商交流也是一个有效的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的办法。

5.制定国际保理法律法规。金融监管当局应依据《国际保理公约》和《国际保理业务惯例规则》,借鉴国外成熟保理业务管理经验及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保理业务管理法规和操作细则,以便规范我国保理业务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监管,把保理业务纳入到金融监管体系中来,具体工作有:一需要尽快确定完善保理业务的专业监管单位;二要适量放松金融管制,以推动国际保理业务创新;三要确定完善保理商准入资格规则。总之,通过法律规范和金融监管培养一批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银行和保理公司,推动我国保理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文会.商业银行开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83.

[2]蒋渊巍.我国保理业务发展状况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6):39~41.

[3]张伟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保理业务的信用风险成因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6):54~55.

[4]李贞彩. 中小商业银行拓展国际保理业务的策略探究[J].经营管理者,2009(11):128.

9.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九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风险管理技术的进步,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纵观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我们发现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类流行的信用风险组合度量模型———Credit Risk+模型、KMV模型、以及Cre dit Me trics模型。

一、信用风险模型框架及特点比较

(一) Credit Risk+模型

Cre dit Ris k+模型是由火灾险的财险精算原理演变而来的, 对贷款组合违约率进行分析, 并假设在组合中, 每笔贷款只有违约和不违约两种状态。Credit Ris k+模型认为, 贷款组合中不同类型的贷款同时违约的概率是很小的, 且相互独立, 因此贷款组合的违约率服从泊松分布。在Credit Risk+模型中, 具有相近违约损失率的贷款被划分为一组。相对于总的贷款而言, 每一组被看作是一笔贷款, 它们同时违约的概率很小且相互独立;而每一组又相当于一个子贷款组合, 并与总的贷款组合具有相同的性质, 因此其违约率也服从泊松分布。资产组合违约的概率分布通过三步计算———计算违约事件的概率, 计算损失的严重程度, 计算资产组合违约的概率分布。经过推导我们可以得出, 组合的损失分布会随组合贷款笔数的增加而更加接近于正态分布。

Cre dit ris k+是所有模型中所需数据最小、操作最简单的模型, 并且其理论假设有一定道理, 解决了在信贷风险这样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的事件很难精确预测的缺点。然而Credit Risk+模型在计算过程中, 模型假设每一组的平均违约率都是固定不变的, 而实际上, 平均违约率会受宏观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会出现严重的厚尾现象。该类模型在经济相对平稳, 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相对较小时使用会得出比较理想的结果。

(二) KMV模型

KMV模型将公司权益和负债看作期权, 把公司资本作为标的资产, 即把所有者权益看成看涨期权, 负债看作看跌期权, 而公司价值遵循集合布朗运动。公司资产可分为违约和不违约两种, 信用损失只发生在违约的时候。KMV模型的特点是利用上市公司的股价及其波动信息来估计借款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 是一种前瞻性模型。由于股价的变化不仅及时反映了公司资产价值的变化, 而且还包含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 因而可以运用历史数据来模拟未来的情况。KMV模型认为一家企业之所以违约是因为其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到负债的账面价值之下, 丧失了偿债能力。KMV模型提出了预期违约概率 (EDF,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 概念, 认为通过公司资产预期极值的概率分布可以计算出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 从而得出预期违约损失。

KMV模型采用企业股票市场价值分析方法, 能够随时根据企业股票市场价值的变化来更新模型的输入数据, 得出反映市场预期和企业信用状况变化的新的预期违约率。KMV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 能够连续的反映企业信用质量的变化。

KMV模型通过股票市场的实时行情不仅反映了该企业的历史和当前的发展状况, 还反映了市场投资者对该企业未来发展的综合预期, 是一种“向前看”的模型, 克服了对历史数据的过分依赖, 具有前瞻性。然而, KMV模型考虑到未上市企业的问题, 做了一个衡量未上市企业与上市企业信用风险的转换关系, 这一对应不得不用到未上市企业的历史数据, 也就很大程度上减弱了KMV强大的理论优势和“向前看”特点, 并且该模型建立在过于简单的企业财务结构假设上, 对财务结构发生变化的企业, 降低了分析的精确度。

(三) Credit Metrics模型

Cre dit Me trics模型是1997年J.P.Morgan公司与美洲银行、KMV公司、瑞士银行公司、瑞士联合银行等开发的一种受险价值模型, 用于对非交易性金融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度量。

Cre dit Me trics模型本质上是一个Va R模型, 目的是为了计算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 一个信用资产组合在持有期限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通常, 非交易性资产组合的价格不能像交易性资产组合的价格一样容易获得, 因此, 非交易性资产组合的价格波动率也同样难以获得。Credit Metrics模型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解决了计算非交易性资产组合Va R这一难题。

通过研究影响信贷资产价值的因素即有违约事件, 也有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为获得所有信贷资产的潜在变化信息, Credit Metrics模型采取了盯市的方法来计算信用风险值。该模型构造了一个模拟信贷资产所有潜在变化以及违约波动的组合计量框架。该模型的度量是以信用评级转移为基础的。

Cre dit Me trics模型将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带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该模型构造了一个模拟信贷资产所有潜在变化以及违约波动的组合计量框架。该模型的度量是以信用评级转移为基础的。典型的转移计算是:在一年的时间内, 以标准普尔的评级AAA、AA、A、BBB、BB、B和CCC为基础, 计算从一个评级转移到另一个评级的转移概率。除了以上7个信用评级外, 还考虑表示“违约”的吸收状况D, 共计8种状态。同时Cre dit Me trics模型还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从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资产的角度来看待信用风险。根据马柯维茨资产组合管理理论, 多样化的组合投资具有降低非系统风险的作用, 因此很大程度上能被多样性的组合投资所降低。

二、目前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度量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与国际先进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相比, 仍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诸多问题:

(一) 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贷管理的时间尚短, 对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 相关基础数据的积累不足, 同时由于我国在信息披露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相对落后, 使得很多企业的财务数据无从收集, 股票市场的不完善, 也造成公布出来的数据失真严重。这些都导致了基础数据质量下降, 也不利于银行对企业的状况及时了解。

(二)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相对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传统度量方法, 例如5C要素分析法。即借款人 (Who) 、借款用途 (Why) 、还款期限 (When) 、担保物 (What) 及如何还款 (How) , 还有的银行将其归纳为“5P”因素, 即个人因素 (Pers onal) 、借款目的 (Purpos e) 、偿还 (Paym e nt) 、保障 (Prote c-tion) 和前景 (Pe rs pe ctive) 。以及LAPP原则。还有现在使用较多的财务比率分析法。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审查部门对每个风险资产关键潜在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 贷款调查与审批多以定性分析为主, 缺乏系统完善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三) 内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使用的还是简单的打分模型。这种简单的打分模型虽然同时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 但其在指标的选择和权重比例的分配上往往比较落后。此外, 信用评级人员未能充分理解评估模型的内涵, 只是机械地对客户进行打分, 并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借款人的内在信用风险。这样评定出的信用等级不但缺乏准确性, 而且银行的监察和稽核部门也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复审和跟踪。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模型的选取

从上述模型特点分析后可以看出Cre dit Ris k+模型在计算过程中, 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厚尾现象。该类模型在经济相对平稳, 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相对较小时使用会得出比较理想的结果。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 宏观因素的变化十分频繁且没有固定的模式, 并且该模型将违约风险纳入模型中, 没有考虑市场风险, 而且认为违约风险与资本结构无关;没有考虑信用等级迁移, 因而任意债权人的债务价值是固定不变的, 它不依赖于债务发行人信用品质和远期利率的变化与波动。尽管违约概率受到一些随机因素的影响, 但风险暴露并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每一频段违约率均值的方差并不完全相同, 否则会低估违约率。因此Credit Risk+模型不太适合于当今我国的经济状态。

KMV模型对财务指标的依赖度较高, 不仅限于公司债务的账面价值, 于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尚不健全, 会计数据质量不高, KMV模型对财务指标的要求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失真现象。再次, KMV模型需要的大部分数据是公司股票交易数据, 这就要求股权在公开市场上交易, 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成立时间尚短, 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在这场金融危机到来之际, 又严重影响了我国股市的发展, 因此利用KMV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股价及其波动信息来估计借款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及其波动性会显失准确,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会造成误导。因此也不太适合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

Cre dit m e tric方法是典型的可以在不同行业之间比较的量化方法, 因此该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该模型通过使用信用工具边际风险贡献这样的概念来反映单一信用工具对整个组合风险状况的作用。从而分析每种信用工具的信用等级, 与其他资产的相关系数以及其风险暴露程度等各方面因素, 可以准确的把握各种信用工具在整个组合的信用风险中的作用。此外, 该模型主要是在险价值的研究, 即Va R法在信用风险领域的应用。Va R法近年来在世界理论和实践领域发展很快, 它以其科学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国际性等特点, 代表了世界风险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此, 它也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内部认可, 对我国的信贷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量化依据。

通过分析比较以上三种模型对我国的信贷管理, 我们不难看出, Credit Metrics模型在我国的借鉴性最为显著。

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Credit Metrics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经济体系中共同因素的作用, 不同信用工具的信用状况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由此产生的系统风险是不能很好的分散的。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 全球的经济都处于相对低迷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 我国银行业如何在借鉴模型的基础上, 也考虑到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 也是今后我们仍需探讨的问题。

金融危机的出现, 使我国银行业意识到了转变风险度量策略的重要性。并逐步把度量技术和方法从过去的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从指标化形式转向模型化形式:从对单个资产分析转向从组合角度进行分析;从盯住账面价值方法转向盯住市场方法。在实际贷款中, 既考虑单个借款人的微观特征, 也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转变无疑对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0.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十

2005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新的重大发展。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

2010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 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是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的现实需要。”[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具体包括:第一,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 全面发展观;第三, 协调发展观;第四, 可持续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2]这一论述深刻地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质, 即: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要建立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现代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银行业, 在发挥金融体系核心作用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引领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 以实现银行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 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是企业健康发展并走上成功的动力, 更是我国银行业不断发展的希望之所在。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在全球金融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严峻形势下, 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一系列持续性地金融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 才能做大做强。在汲取金融危机残酷教训的同时,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金融创新对增强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推动银行业的科学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作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途径和组成部分, 金融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全过程, 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应对金融危机, 推动银行业金融创新健康发展要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

始于2007年4月,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债提供商新世纪金融公司 (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 申请破产保护而肇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已造成全球房地产的持续下跌、诸多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倒闭、各国股市暴跌、欧美金融机构亏损和全球经济增速急速放缓等严重后果,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政府被迫启动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 全球金融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而展开了大幅度的调整。[4]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理论界和实务界对金融创新的深入思考。从金融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动力, 不创新会使金融体系失去动力和灵魂, 不创新就难以推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历次金融危机的发展起源来看, 金融创新发展不当又会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为金融业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灾难。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金融创新过度、滥用和透支金融资源带来的恶果。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大量亏损, 资产负债表恶化, 可用资金急剧减少, 资本充足率下降, 银行和银行间, 银行和企业、个人间信任度降低, 不再愿意互相贷款, 金融体系赖以生存的信用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可见, 如果银行业把金融创新的目标完全放在追逐利润、规避监管上而置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于不顾, 不能有效地规避和控制风险, 这样的金融“创新”必将成为脱缰的野马, 最终导致金融泡沫、危机和灾难, 使得金融创新不仅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 反而为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警示我们, 任何脱离监管约束的金融创新, 都有可能造成风险失控, 应通过科学有效的银行监管, 把金融创新作为银行业发展原动力的效应发挥到最大, 把金融创新诱发和放大风险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

由此可见, 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下, 端正金融创新的指导思想至关重要。就我国而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需要大力推动金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减少甚至避免金融创新不当带来的副作用,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汲取国际金融危机教训, 采取更加科学、合理、审慎的态度、理念和模式。

对我国银行业而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应该首先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方面相结合, 将重心放在发展上, 深刻认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产品的迫切需求, 大力丰富和提升金融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还需要继续把研究、开发关系增强我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 推动我国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银行服务品种作为工作重点, 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还需要我国银行业加大力度创新出更具个性化服务功能和绩效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坚持以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科学发展观基调, 在金融创新的全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银行监管的辩证统一关系, 深刻认识银行监管对于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科学的银行监管有利于使金融创新成为“条线清晰、流程严谨、权责明确、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下的可持续行为;加强对金融创新活动的研究, 认识金融创新的发展规律, 把握金融创新的新情况、新趋势, 科学引导和合理规范金融创新秩序, 建立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和动态监管长效机制;同时, 通过金融、法律、财税、文化等多部门、多方位的通力合作, 努力形成更广意义上的鼓励、支持和规范金融创新的合力, 共同为银行业金融创新提供条件, 使金融创新产品真正实现“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披露充分”的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金融创新, 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更高水平的金融支持和保障;在提高银行业效率的同时, 促使银行业更加富有活力;在宏观层面上, 促进经济增长, 增进社会福利, 减轻消费者的负担, 进而带动投资和金融需求的扩大。

三、解决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国际化不断发展, 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变化, 金融国际化更会带来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问题, 通货膨胀加剧, 汇率、利率不断动荡, 这一切都给银行业的经营带来了巨大风险, 在传统的信用风险之外, 各类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日益突出。与此同时, 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国际储蓄和投资流向地理位置的转移, 也严重冲击着银行业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增加了金融中介的敞口风险, 迫使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业不断创新经营方式、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以满足保值增值的需要和应付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在避免资产风险性的同时, 确保银行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 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正是其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最终经营目标的具体体现, 这种体现具体表现在:金融业务融合、金融混业、金融系统趋同化及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

到了20世纪80年代, 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更加宽松, 金融自由化浪潮不断涌现;同时, 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并大大推动了金融创新进程, 并且刺激了金融创新和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发达国家的金融系统更是呈现出趋同化的迹象。Claudia Dziobek和John K.Garrett (1998) [6]认为, 金融系统似乎要趋向于一种共同的中间模式;与此同时, 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互间的影响日益增大, 形成金融的国际集成化。

在经济全球化, 国际政治多极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业务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已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冲击和挑战, 主要包括:技术冲击、产品冲击、利润生成和盈利模式冲击、体制冲击、机构冲击、观念冲击以及监管体制和监管思路的冲击等。要应对这些冲击和挑战, 要求我国银行业必须积极面对和适应。因此, 金融创新在当前和今后是大势所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创新就要落后, 不创新就要被淘汰。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金融创新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 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我国银行业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 做大做强。通过金融创新, 可以改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 推进金融创新需要一整套高效的银行监管体制相匹配, 才能抑制金融创新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

与国际上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浪潮相比, 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起步较晚, 与国际先进的金融创新相比, 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理念滞后。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深刻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重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 在金融创新上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二是金融创新层次低、品种少、效益差, 真正能够引领潮流、独树一帜的新业务可谓凤毛麟角。三是规模小, 难以走出传统业务局限, 新业务在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比低, 起不到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作用, 难以产生相应的规模效应。四是金融创新缺乏新策略。创新产品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高附加值, 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等现象比较普遍, 加大了经营成本。五是自主创新少, 实用质量低。现有的业务创新多是通过引进方式, 自主研发具有首创性和较高实用价值的新业务较少。正因为如此,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面对国际金融业激烈竞争形势的情况下, 更要自觉加大金融创新的力度, 汲取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增强以科学发展观为银行经营和金融创新指导思想的自觉性,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金融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我国银行业进行金融创新以直面银行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首先,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 使得我国银行业经营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困难, 业务增长和可持续协调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我国银行业必须进行金融创新, 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 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其次, 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 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来自国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大型跨国公司和全球资本市场等参与同类金融业务经营的机构的激烈竞争, 要赢得市场主动权就必须实施金融创新, 也唯有创新, 才能巩固和扩大市场,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出于改善经营、提升效益、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做大做强的需要, 必须实施金融创新, 不创新既没有出路, 也没有退路, 危及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活动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银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枢纽作用, 认识到银行业作为高风险经营行业的风险扩散效应, 认识到银行业作为信用经营行业的信用乘数放大效应, 认识到银行业发展中速度和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而自觉做到以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强身健体, 以金融创新推动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机制, 以金融创新推动银行监管体系、手段和监管工具的完善和富有成效, 进一步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工作的纲领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环境下, 减小和预防金融危机的途径是加强科学监管, 建立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防火墙, 发展银行业的根本手段是鼓励科学、合理、有完善风险控制机制起有效作用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在我国银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 以健全、完善和高效安全的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 在金融创新过程中, 应该坚持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披露充分”, 坚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加强科学监管和协调监管, 使银行业金融创新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壮大。

(三) 坚持金融创新以人为本, 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而不能单纯为提高本部门的经济利益, 单纯为分散本部门的风险而去发展金融创新

我国银行业有效运行的主题是在金融创新、风险控制和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找到“黄金平衡点”, 这也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我国银行业开展金融创新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

综上所述, 在面临复杂、多变、动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才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和循序渐进, 也才能协调处理好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才能适应国内外银行业竞争的需要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 牢固筑起防范金融风险的防火墙, 发展和壮大包括银行业在内的我国金融体系, 为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5年10月18日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07年10月24日

【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0年4月6日

【4】吴非王丹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期货品种创新研究[J]探索2009 (1)

【5】蒋定之关于金融创新的几个问题[J]人民日报2009年11月6日

【6】Claudia Dziobek, John K.Garrett.Central Bank Loss and Experiences in Selected countries IMF Fiscal Affairs Department.1998

【7】石丹金融创新系统[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8】阎庆民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 (2)

11.新型金融危机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探讨 篇十一

[内容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中国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影响 对策

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成因与经过

全球性金融危机人称金融风暴,广义上是形容因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狭义上是指本次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级贷款是指那些放贷给信用级别较低和收入证明缺失的借款人的贷款,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追逐利益的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美国是一个低储蓄、高消费的国家,不但国民大手大脚借债消费,而且国家也鼓励大规模负债和超前消费,同时银行监管能力与银行金融创新程度的不匹配监管制度和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加之中介机构的作梗,推动了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导致的与次级债相关的损失,金融机构纷纷出现严重亏损,就是所谓的次贷危机阶段;紧接着次贷危机升级为债务危机,产生了“骨牌效应”,引发了衍生证券跌价,优质债、信用卡债、企业债等全面债务偿还危机,经济出现恶性循环,进入了债务危机阶段;由于心理恐慌和信用缺失的传导,次贷危机向着全面信贷危机演变并恶化,经整个金融链条的不断扩散和升级,促成了美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这是信贷危机阶段;此后美国金融机构把高风险的次级抵押贷款捆包成金融衍生产品推销给全球投资者,使本应的一个区域内发生的房贷危机,快速地经多渠道向国际市场输出,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和蔓延,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另外多国与美国大型金融机构盘根错节,欧洲、亚洲等诸多国家金融机构受到巨大冲击,使美国的金融危机向全球金融危机发展,进入了全球性金融风暴阶段。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尽管次贷危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欧美,但它可能通过其广泛的投资者、衍生品及影响市场预期和实体经济等多渠道向其他地区乃至全球蔓延,美国及世界经济未来增长的风险也增大,因而应该更加清醒地看待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境外投资市场风险增大。

(1)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

(2)在次贷危机背景下,为寻求资金安全,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势必重新调整,这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风险;

(3)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合资或合作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

(4)华尔街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股市和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其一,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的重估,欧美投机性资金会调整风险高收益大的投资取向,撤资回国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其二,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向好、投资回报率高、美元降息、人民币加息及持续升值等因素,我国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游资的安全避风港,加速热钱流入,阻碍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将进一步推高股市和房市价格,促使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加剧,潜伏了金融危机隐患。上述因素均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

(三)我国的汇率制度受到挑战。

美国经济下滑对就需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目前人民币与美元息差缩小、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热钱流入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使我国处于加息与否、急速升值与稳步小幅升值之间的两难抉择,这使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大。

(1)随着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美国投行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呈现了潜在的流动性危机,这让低迷的我国房市雪上加霜。

(2)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

(3)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资产收入证明时有出现,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随着央行近年多次加息,按揭贷款步入违约的高风险期。

(4)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加之二次购房受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

(5)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五)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通过外贸渠道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1)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尤其是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在国内消费乏力的情况下,出现产能过剩和供给过度的问题,而政府必将采取宏观

调控措施来限制产能,容易导致通货紧缩,另一方面,出口受抑也增加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连环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大宗商品和原材料如石油、农产品、能源等价格持续上涨,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对以进出口加工为特点的我国企业盈利构成极大压力。

三、应对之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对之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加强金融监管,规避境外投资的风险

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风险管理;调整投资结构,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的在各区域的合理分布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规避或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美国的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在经济低迷和衰退的影响下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我国可以利用世界能源和资源价格走低,这一有利时机促进经济发展。

(二)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调整与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江率制度,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改美元资产为主为多种货币资产共存,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三)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四)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

(1)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我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较大,既决定了我国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也决定了我国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符合我国的资源和要素供给特点,有利于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并不排斥技术密集的产业,许多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也是劳动密集产业,我们应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就业率,进而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扩大内需,用国内的消费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2)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快落后地区校舍改造,增加城市和农村的低保补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将带来投资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基础

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带动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我国劳动密集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国际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等级,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力求避免贸易摩擦和争端,因此,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企业要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鼓励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四、积极应对,共度难关。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首要关注的大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约需投资4万亿元。

上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中央应对经济危机的决心和采取的有力措施,从中也传递出了新信息:

(1)发出了保增长的强有力信号。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超重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就是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其中约4万亿新安排的投资对经济的接到至关重要。

(2)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民生工程位列进一步扩大内需之首,通过对民生工程的投入,改善居民生活、增强消费能力,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意图十分明显。

(3)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但着眼于拉动经济增长,更强调夯实基础、保障民生,体现了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举,此举为应对危机的应急之策,更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

(4)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增长。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为消费创造条件,提高国民收入更是直接拉动消费的举措。

(5)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它既能发挥投资对经济直接拉动的作用,又能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正朝着企稳向好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这得益于政

府的政策调控和财政投资的拉动,但应对危机不能单靠政府,经济主体应当用好政策,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创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将平衡回升,度过难关,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梅新育:国际金融传染机制的新特点 中国金融 2007(18)

[2]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国际经济评论 2007(5)

[3]杨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相关分析 世界经济 2000(2)

上一篇:一切都好美文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