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2024-06-09

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11篇)

1.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篇一

1目的对仪器设备进行有效控制,使其始终处于完好状态,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和有效,为特制定本程序。范围

适用于我中心用于检测、数据处理、环境监测、安全监控和仪器、设备、量具、器具的采购、验收、使用与维护保养、维修、降级与报废以及仪器设备的表示和档案管理。3 职责

3.1 最高管理者代表的职责

负责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修理、报废申请的批准。

3.2 技术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批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查的作业指导书,批准操作规程,负责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发现仪器设备存在缺陷时负责组织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追溯。

3.3 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负责审核仪器的购置申请;组织仪器设备的验收;提出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组织对仪器设备实施维护;审核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提出降级报废的处理意见。

3.4 设备管理员的职责

负责组织对拟购仪器设备的论证、申购、验收、建档、报废核在用仪器设备的监督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台帐以及组织便携仪器设备操作报规程,负责粘贴仪器设备管理状态标识。

3.5 公司物设部采购员职责

负责仪器设备采购、运输、安装、调试、维修、质量验收、发放。

3.6 计量检定员的职责

协助设备管理员填写仪器设备的采购身申请,负责建立仪器设备台帐,组织仪器设备送检和校准,负责粘贴仪器设备计量标识。

3、7 检验员的职责

按照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要求操作,做好《测量试验设备使用运行情况记录》 4 程序

4.1 仪器设备的配置

4.1.1 质量负责人应会同技术负责人审核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配置应当满足承检项目标准和承检能力的技术条件。

4.1.2 仪器设备的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

4.1.2.1 测量仪器设备的测量参数范围要求;

4.1.2.2 测量仪器设备的测量参数准确度要求;

4.1.2.3 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应与被测参数的允差相适应;

4.1.2.4 测量仪器设备的测量稳定性要求;

4.1.2.5 测量仪器设备的分辨力要求;

4.1.2.6 仪器设备的测量范围与灵敏阈应满足所执行能够的标准要求;

4.1.2.7 测量仪器设备的自动化要求;

4.1.2.8 测量仪器的量值溯源性要求;

4.1.2.9 测量仪器设备的价格和维护要求;

4.1.2.10 对供货厂商的售后服务与培训要求;

4.1.2.11 法律和法规对产品的要求。

4.2 仪器设备的采购

4.2.1仪器设备管理员到公司物设部领取购置仪器设备《申请表》,按检测技术标准的要求填写名称、型号、不准确度及购置理由,经使用部门工程技术人员签字同意后交质量负责

人。

4.2.2 质量负责人负责对拟购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性能进行论证,提出具体参考意见,会同技术负责人审核;属于高精度设备或重大型设备,由质量负责人组织本中心专业学术会讨论决定,报首席执行者代表批准。

4.2.3 公司物设部采购员负责与供货商联系,并索取合同书,确定技术指标、运输、安装、调试要求、质量验收标准、验收程序及付款方式等,最后签订合同,4.3 仪器设备的验收

4.3.1 仪器设备到货后,由公司物设部采购员组织验收,验收时应会同试验检测中心质量负责人按照设备管理的有关规定验收,合格后确定可否发放和投入使用。

4.3.2 根据合同规定,由设备物设部采购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装、调试、校准,确定符合所规定的技术条件后,填写《仪器设备验收记录表》,通知试验检测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员办理保管使用手续。

4.3.3经验收合格的仪器设备,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在仪器设备上张贴使用状况标识,建立仪器设备胆敢,使用说明书一份归档,一份复印由使用人员参照使用保管,4.4 仪器设备的使用

4.4.1 如验收达到要求后应由仪器设备管理员计时制定检定/校准计划对仪器设备安排检定/校准,检定/校准执行《量值溯源程序》。

4.4.2 如经验收或检定/校准达不到使用要求的应由仪器设备管理员通知设备物设部采购员,由设备物设部采购员与商家办理包修、包换、包退业务。

4.4.3 经检定/校准合格后的仪器设备,应由各仪器设备管理员组织编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制定的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运行文件应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操作规程和运行文件应包括:仪器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操作规程,使用限制条件,仪器设备的期间检测方法和记录格式,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和记录,仪器设备的档案,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等内容。

4.4.4 对初次添置的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按《人员培训程序》经过培训,详细了解使用说明书的内容,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保养方法和操作规程后,方可开机操作,操作大型、贵重、精密合操作难度较大的仪器设备须取得仪器设备操作证。

4.4.5 对容易引起误操作或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操作过程,则由仪器设备管理员起草详细的操作规程,报质量负责人审定后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4.4.6 使用前须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并记录其状态。

4.4.7 检测过程汇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避免误操作和使用超周期的仪器设备,发现异常现象时,立即停止操作并标识,再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原因分析。

4.4.8 使用结束后,使用人员应及时填写《测量试验设备使用运行情况记录》

4.5 仪器设备的管理

4.5.1 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本中心配置的所有仪器设备建立仪器设备的使用档案,仪器设备的档案应包括以下全部内容:

4.5.1.1 仪器设备名称;

4.5.1.2 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4.5.1.3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

4.5.1.4 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4.1.5.5 目前放置位置;

4.1.5.6 接收时的状态;

4.1.5.7 制造商使用说明书,或借用存放地点;

4.1.5.8 所有检定/校准/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验证的预定日期;

4.1.5.9 设备的使用运行、维护记录;

4.1.5.10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4.5.2 对无法建立档案的量具、器具或易耗仪器,仪器设备管理员应负责建立“量具帐目”。量具帐目应包括:

4.5.2.1 量具的名称;

4.5.2.2 编号;

4.5.2.3 目前使用和存放位置;

d.详细的技术指标;

e.检定/校准/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验证的日期。

4.5.3 仪器设备管理员对所有检测配置的仪器、设备、量具实施“绿、黄、红”三色标志管理,将“三色标识”张贴在仪器设备的醒目处。“三色标识”意为:

a.合格证(绿色)表明该仪器设备经计量检定(包括自校)合格,或经检查其功能正常,或经实验室间比对符合规定要求,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b.准用证(黄色)表明该仪器设备有部分缺陷,但经检查其检测工作所需的某些功能或所使用量程合格,准予使用或不影响测量结果的降级使用;

c.停用证(红色)表明该仪器设备已损坏或已超过检定周期或经检定不合格等,不准使用。

4.5.4 仪器设备管理员每半年至少安排一次对各检测室的仪器设备的存放、保管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5.5 使用人员应经常地对其操作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通电、去尘、去湿、加油及功能性检查,发现问题计时解决,并按检查结果更换状态标识。

4.5.6 仪器设备借用时,由接用人写《仪器设备借用登记表》,保管人进行资格审核,技术负责人批准,确定其能正确操作后方可签字借出,并在借出和返回时进行状态验收,必要时按《期间核查程序》进行核查。

4.6仪器设备的携带与运输

4.6.1 携带仪器设备到现场检测时,先将仪器设备置于稳固的包装箱内,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碰撞。

仪器设备到达现场后应将仪器安放在安全可靠的位置,并检查环境条件符合仪器设备使用条件后再开机,开机后应先检查仪器的技术状态,并作好记录。

4.7 仪器设备的维护

4.7.1 仪器设备使用人员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应提出详细计划,以保持在用仪器设备的性能。仪器设备的维护计划应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

4.7.1.1 仪器设备安全使用条件;

4.7.1.2 仪器设备正常操作的文件;

4.7.1.3 周期校准/检定的结果;

4.7.1.4 仪器设备的“期间检查”结果;

4.7.1.5 自动测量用的程序文件;

4.7.1.6 必要的清扫和除尘。

4.7.2 当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验证后或在维护中确认达不到使用要求时,检测室负责人应向质量负责人提出书面申明.质量负责人确认后可作本程序第4.8.5款的降级限用处置。

4.8 仪器设备的修理和报废

4.8.1 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检验人员应停止仪器设备运行,及时向质量负责人报告,分析、检查故障原因。若故障为不影响检测精度的简单故障,排除后可继续使用,检验人员应在使用记录重作好记录;若故障无法排除,检验人员应通知仪器设备管理对故障设备粘贴红

色“停用证”标识防止误用。

4.8.2 仪器设备发现故障采取紧急措施后仍需送检时,由使用部门填写《仪器设备维修申请表》,提出修理意见报技术负责人批准,由公司物设部组织实施。

4.8.3 仪器设备由公司物设部组织负责承建或送修,修理时应请专门技术人员来实施,修复后必须经过检定/校准和功能检查,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后再交投入使用.修理晚场后维修人员应填写《仪器设备故障维修记录表》,并将所有材料存档。

4.8.4 对发现故障前一定时期内所检测结果有怀疑的,由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追溯核查。当核查发现由于设备问题已经给检测结果造成了影响时,本中心应以书面形式尽量通知到所有保存检测报告和使用检测结果的客户,追溯应按《检测结果报告程序》和《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8.5 对于降级限用处置的仪器设备,应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分别张贴黄色“准用”标识和编制限制使用“警示”。

4.8.6 仪器设备出现故障后无法修复、使用年限过长等不能满足检验要求时,使用部门可申请报废,但计量检定人员经确认后说明报废理由,填写仪器设备《报废通知单》,报质量负责人审批。

4.8.7 大型仪器设备的报废须经最高管理者代表批准。相关文件

5.1 《检测结果报告程序》

5.2 《期间核查程序》

5.3 《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4 《人员及资格确认培训程序》

5.5 《量值溯源程序》质量记录

6.1 《申请表》

6.2 《仪器设备验收记录表》

6.3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6.4 《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6.5 《报废通知单》

6.6 《仪器设备借用登记表》

编制人:日期:年月日 身何人:日期:年月日 批准人:日期:年月日

2.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篇二

石油钻井的生产运作管理研究

1 钻井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理是管理者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前提下不断地控制与降低成本的一系列行为,包括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措施、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2,3]。钻井成本管理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长庆钻井新疆项目部也实行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即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钻井队这三个层次的管理,钻井队是钻井成本管理的核心环节。但是各钻井队目前的生产运作管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管理体制的必要支持,又没有成型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体现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的要求

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是一个体系,其实质是先进的生产运作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与采油队管理体制的嫁接,这就要求所建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必须在基本适应钻井队现行管理体制的条件下,较好地体现精细生产管理的一般原则和要求.

(2)没有把管理与控制有机结合

没有把分级管理与分类控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的目标,分级控制和分类管理是基本手段,且二者在逻辑上,分级管理是基础,分类管理是深化,二者缺一不可。

(3)没有建立比较科学的效益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实用的效益评价体系是健全效益目标导向机制的关键。现行的模式虽然都提出以效益为生产经营的中心,也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但并未按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的要求建立起系统的经济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这样导致计算的依据不合理,影响了评价效果。

2 钻井成本控制方法

(1)成本管理和控制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3]。而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钻井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得到全面完成。为此,对各项钻井生产技术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使各项生产耗费控制在定额之内,并最大限度的实现节约,这就是钻井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内容。钻井分公司直接控制的成本项目,除分公司机关管理费外,还要对分公司固定性支出进行控制,比如物业管理费、折旧、分公司管理费用等。钻井分公司同时要对公司下达的总成本指标负责,所以钻井分公司必须强化对单井成本的控制。钻井分公司应按单井预算,将有关成本指标纵向分解落实到各钻井队,横向落实到各项目管理组及相应岗位,达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控制成本的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成本,钻井分公司还必须优化生产管理,密切工序衔接,缩短钻前准备时间,降低成本费用;必须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钻井速度,减少或杜绝生产事故的发生。钻井队作为钻井施工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钻井成本控制的基层单位,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责任者。其成本控制项目有:钻头、泥浆及其他材料费、油料费、设备修理、运输等费用。

(2)成本控制措施

钻井队的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执行单井直接成本预算进行的。单井成本预算控制指标要落实到班组、岗位和人头,并明确奖惩措施,增强职工控制成本的意识,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确保成本控制指标的实现。在单井施工过程中,井队成员要及时做好各项材料消耗和费用支出的记录,定期进行分析,完井后向职工公布单井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总结成本控制的经验教训,为下口井成本控制提供经验。钻井成本中的不可控费用指企业发生的与单井作业没有直接关联的费用支出,通常表现为固定成本形态,其发生地在钻井作业中心以外,属于间接费用性质,包括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管理费、服务单位的包干经费以及应列入成本的上级管理费用等。这部分费用不属于钻井分公司和钻井队的控制范围,其控制权限在钻井公司层面上。对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机关以及服务单位费用的控制可以采用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是不将过去的成本耗费作为新一年度的成本费用预算依据,按各个不同单位或部门的职能以及应占有的资源按照标准逐项编制的,能够将成本费用指标控制在较低水平。对钻井公司、钻井分公司机关以及服务单位费用的过程控制主要采取月度资金控制的办法,要求每月资金用量控制在月度预算指标之内,超过了就停止拨付资金。

3钻井成本管理的效益评价

(1)生产经营管理模式

钻井队的生产运作管理是一种效益型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将钻井队的经营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钻井生产和成本控制内在统一于效益中心。因此,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中应该建立效益评价系统,来强化效益中心的导向机制。钻井队推行生产运作管理,在效益评价时应遵循这三个原则:

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经营管理中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

(2)生产运作效益评价

目前用于评价生产运作效益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很多,指标有能源消耗率、单位投资建设生产能力、资金盈利率、资金利税率等;方法有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这些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对评价钻井队的效益虽然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够合理、全面,有些不适合钻井队的效益评价。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在制定这些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时,必须体现以下几点具体要求:

必须充分考虑油藏开发的特点,并对影响钻井队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做出合理评价。

建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时,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考虑,保证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能正确、合理地反映油藏开发的投入与产出的情况和效果。

钻井队内部要有不同层次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要有一个代表性、综合性的核心指标。

效益评价是考核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效果,因此,这些指标都是定期的。考核通常是以月、旬、半年、年为单位。

要有评价经济效益的相应标准。

优化钻井生产运行效率

1钻井生产运行效率

它是指钻井资源在钻井市场主体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及钻井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钻井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动态效率三个方面,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等同于钻机使用效率,等于年钻井有效运行总时间(钻井总时间和搬安时间)除以年日历时间,钻井生产运行效率计算公式如下:钻井生产运行效率=钻井总时间(天)+平均搬安时间×开钻口数。

2 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因素分析

(1)影响因素分类

据调研资料显示,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变更的客观因素和为了维持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包括气候及自然灾害、地质油藏条件和人员修整与钻机检修;另一类是可控的因素,包括钻井生产计划、钻前工程、待井位、等设计、专业公司协调、事故及复杂、工农关系。钻井生产计划CNPC内部钻井生产计划是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其合理性直接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在钻机停工或无效动用时间中,钻井生产计划的不均衡性导致钻井队等井位,所占比例较大,2006年达到了47.78%。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为:为了完成原油产量,油田公司希望当年新建产能在年内发挥更大作用,所以大部分油田钻井生产计划集中安排在上半年。有的油田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年工作量的80%。上半年完成大部分钻井工作量后,下半年动用钻机数量逐渐减少,有些油田动用钻机数不足年初的二分之一,造成部分钻机等停或设备封存。

(2)地质油藏条件

随着勘探难度加大和部分油田资源规模越来越小,深层、边远、隐蔽油藏成为资源接替的主体,由于这些油藏区块小、断层多、地质条件复杂,在油藏认识不成熟时大都采用滚动方式进行开发,工作量零散,每一次数量不多,有些区块需要对上一轮完成井评价后才能布置新的井位,钻机打打停停,钻机停工等井位、等设计、等钻前工程等情况时有发生。

3 优化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方法

据调研资料分析总结得到,在影响钻井运行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能一个因素的增加,导致连锁反应,造成多个因素的发生;有时相互制约,影响比单独作用要小。从调控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出发,以可控的影响因素和矛盾为重点,从队伍及装备建设、钻井生产运行管理、企地协调和市场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优化CNPC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相关对策和建议。队伍及装备建设-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根据勘探开发需求变化,超前规划钻井专业总体发展方向,在控制钻井队伍总量的同时,加强队伍结构调整,避免队伍结构性失衡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钻机停工。

(1)技术工艺的改进

积极培养专业化的固井、泥浆服务、定向井、欠平衡钻井和气体钻井等技术服务力量,培育具有较强规模实力、特色鲜明的专业服务公司,增强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合理调配仪器、工具和专用设备,避免因专业服务能力和设备不足,影响钻井施工正常运行;更新和改进钻井装备,增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能力,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减少雨季等季节性停工;规范工艺技术和操作流程,完善钻井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规范,明确井队与其他协作单位之间的作业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井队与钻前施工队、运输队、地质录井队、测井队、固井队及物资供应等单位的配合与协作;加强员工技能操作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适应钻井生产的要求,减少复杂与事故的发生。

(2)合理生产运行管理程序

合理安排产能建设进度,均衡安排全年生产。统筹考虑气候因素影响,合理安排低洼井等易受气候条件影响井的施工季节;加快地质和油藏研究,科学制定勘探开发方案、钻井地质和工程设计,合理部署井位,提前做好钻前工程,保证钻前不等井位,钻机不等钻前,钻机不等设计-钻探工程公司加强与油田公司工作对接,跟踪产能建设部署安排,提早落实队伍及物资材料准备,统筹协调施工进度。发挥一体化优势,鼓励实行区域钻井总承包方式组织生产,建议建立CNPC钻井总调度制度,进行各油田钻井生产的总协调,优化钻机资源的配置,科学调配钻机。强化多专业协作机制,紧密工序衔接,加强下道工序的提前介入与信息共享,为下步工作的提前、有序安排做好铺垫;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建设方与施工方、各专业间、井场与后方基地间数据共享,缩短决策时间,促进施工环节紧扣;实行以前线指挥部为依托的项目管理运作方式,将管理重心前移,生产组织统一指挥,跨专业施工统一协调,区块内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提高区域总体作战能力;加强安全环保工作,强化安全考核、安全监督、员工培训、安全防护、安全检查,减少事故复杂造成的损失。

(3)协调企地关系

加强法制宣传,为建设和谐健康的工农关系奠定基础;油田公司与各服务公司联合建立“大工农”,统一赔偿程序与标准,共同处理解决工农关系;征地时尽量规避基本农田、敏感土地;设计上科学调整土石方量,科学选择井场位置,减少与地方的矛盾。

(4)完善市场管理

建立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尝试甲方有偿占用钻机制度,减少甲方多占用钻机导致的钻机停等,提高钻机利用效率;围绕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规划规模区域市场,保障区域内部服务;同时,建立区域间互为调剂、有序流动、调配便捷的市场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建立完善监督检查和违规举报制度,并严格落实,确保市场有序竞争;加强和完善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结论

(1)通过对石油钻井的生产运作管理研究,分析得到钻井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2)企业应要加强职工素质的提高,加强最前沿科学知识的运用,加强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和完善合理管理模式,才能保持生产节奏稳定有序,达到“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生产状态。

(3)合理处理好各个环节,逐步达到动用最合理钻机类型、最少钻机数量完成最大的钻井工作量,提高提高生产时效,取得最优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保持强有力的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涛平,胡靖邦.石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2]于洪金,赵俊平,艾池.油气钻井工程经济[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3.煤矿机电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刍议 篇三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要进行煤矿开采,机电运输是生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煤矿机电事故是煤矿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它不仅造成人员及设备的伤害,还可能成为煤矿煤尘、瓦斯爆炸的一个诱因,使采区乃至整个矿井受到严重破坏。如何预防煤矿机电设备事故的发生,是一个煤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煤矿机运事故频发的原因剖析

(一)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违反了“三大规程”及有关安全规定,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

(二)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根据我们平时工作统计。在煤矿机电出现事故中,大多是因为职工对技术工种安全操作知识掌握不牢,熟悉程度不够,是造成多发事故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采掘一线电机车司机不稳定,农协工、农换工多,文化基础差,工作无长期打算,学习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差,素质极低,给机电运输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三)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四)特种作业人员的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给安全埋下隐患。特别作业人员大都是经过当地劳动部门或供电部门专业培训取得操作合格证后作业者,对他们的工种不宜随意予以变动。但是,矿山某些技术性工种,有些企业领导不去考虑学识水平,不讲究用工要求,而是当作好工种,并通过人情关系把一些不合格的人员充塞进去,加之一些人员不钻研技术业务,违章违纪现象比较突出。另外,临时性工作调整时安全培训工作没有及时到位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五)安全基础工作薄弱,安全可靠性差。一是安全投入不足,考核不严,机运标准化工作难以到位;二是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特别是用人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并岗之后,职工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下工作,有的岗位还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做连班,要抽出人员进行脱产培训的确很难。

(六)安全制度不严,遗留安全隐患。一是岗位责任制不健全,对某些工作相互扯皮,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落实;二是安全制度执行不严,对安全考核不够严厉,安全奖罚不及时兑现,影响了管理人员反“三违”的积极性;三是对事故处理未严格按“三不放过”原则分析处理,处罚太轻甚至层层保护,不严肃追究责任,职工受不到教育,防范措施不到位,结果是事故重复发生。

(七)设备陈旧老化

在煤矿建设时,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难以承受。由于投入不足,致使煤矿机电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老化。另外,我国煤炭行业的设备制造业,由于科学技术、工艺设计、原材料、加工制造及检测手段等综合配套能力较低,加之涉及的材料、电子、液压及机械零配件等行业的能力不相匹配,导致煤炭行业整体装备相对落后, 设备维护工作量大。

(八)煤矿设备选型不合理

我国煤矿生产设备品种少、水平低、质量差,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械基础产品还不能满足煤炭工业迅速发展的要求,比如液压支架、采煤机、掘进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都是在引进技术基础上完成的,对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现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机电设备的选型要求配套化,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使用人员及管理水平等有较强的适应性。而实际情况则是设备与条件不相适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磨合期内,往往事故率较高。

(九) 煤矿设备检修存在缺陷

如今正规煤矿大多采用了采煤机、运输机、掘进机、支架等一系列的先进采掘设备,逐步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迈进,但长时间运行和在运行当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煤矿职工整体素质不高,再加上设备陈旧, 本身维护工作量很大,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据统计,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及时检修,防患于未然。

二、控制煤矿机电事故对策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设备配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努力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减少和杜绝机电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一)统一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煤矿采用承包机制后,安全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要加大安全监察力度,要时时事事把安全工作摆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位置,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

(二)要严把质量关

在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煤矿在购进机电设备时,各个厂家所生产的配件在细节上存在差异,更有一些小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这也给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检修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加强用工制度管理

煤矿机电工种技术性较强。不能以照顾的身份出现,尽量减少或者不使用临时用工。特殊工种不能调换频繁,要严格考核发证,坚持持证上岗。

4.生产控制管理内容 篇四

管理学中有一条重要的格林斯特定理,他告诉我们:杰出的战略目标,还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力,方能获得成功。这是由美国企业家H-格林斯特提出的。他告诉我们:“好事办好更好,实事办好更实。”目标实现的结果如何?关键在于执行力的高低。没有杰出的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决策,也只是一句空话。如何在严峻的形势下,保持企业的持续、正常运转,除了领导者的把握机遇,制订正确的策略,明确阶段性的目标外,完美、坚决、杰出的执行力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更是至关重要。基于此结合我公司实际特编制了管理控制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生产控制管理的对象

基本对象:进度成本质量

支持对象:产能安全士气

工作对象:合理的工艺合理的工序

二、生产控制管理的要点

SOP(标准化)基础目视化管理异常问题的快速处理鼓励员工提问题各类数据的收集及登录经常召集下属开会加强沟通有一套科学、合理、快速动态相应的工作流程系统明确、协作、可考核的工作、权责分配系统适宜、通用熟悉的管理工具

三、高效的管理原则

注重成果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关注重点发挥优势建立相互信

任体制权力和责任、效益对等有快速的反应机制有积极、创新的思维方法有原则,但还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学会系统思考,找寻关键要点。

四、管理者必备技能

目标管理:决策、控制关键项目,有快速的反应、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沟通: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员工、下属要加强沟通。

人员培训: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

公关能力:有效缓解压力,在第一时间内,及时解决冲突和矛盾,不定期的开展PDCA循环活动,持续改善质量(P计划 D执行 C检查 A改进)

五、有效生产力受制约的因素

成品的标准质量管理活动设备的维修保养技能水平和制作工艺材料因素工序间的配合物流的因素人的因素

六、生产技术准备

通用性再制造能力工艺流程物流能力工装、夹具的准备图纸、检验表式

七、质量观念及成本控制重点

市场观念――后工程是客户竞争观念――优胜劣汰

效率观念――高效优质

成本控制重点

综合成本20%――市场竞争、联动效益、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意识

物料/制造成本60%――设计、工艺、采购、制造、质量、物料

人工制造成本20%――工资、岗位尽可能合并合理的工艺流程

八、生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原则

A牢记生产管理的实践活动均在现场(三现原则:现场、现实、现物)。

B安全第一,有效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C解决问题在现场,实事求是、全面、系统、根本的解决。

D第一时间到达问题现场。

E从降低成本的目的出发,根除各种浪费。

F质量第一,工作细致、严峻。

G敬业爱岗、谦虚诚实、积极热情、团队合作。

H具备技术特长,保持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充实。

九、综合生产计划的成本内容

A正常的生产成本B加班的费用成本C外协,改变生产成本D库存的成本E缺货需求的补充成本

十、主生产计划的内容

根据交货的顺序编制主生产计划,因包括有效计划

A自制/外制的清单计划B物料的需求计划C销售需求计划

D设计的节点计划E制造的节点计划

十一、作业排序的建议

A设置切实可行的时间节点计划

B关注瓶颈作业工序

C 考虑对大批量的作业,进行批量分割。(特别适应时间差异较大的工序)

十二、现场管理的“三定”“三易”“三即”“三彻”“五统一”原则 三定:定品定位定标识

三易:易取易放易管理

三即:即时即刻即应

三彻:彻头彻尾彻底

五统一:意识目的标准定义活动

十三、生产管理工具及基本内容

A生产日报表B生产制作过程控制图

C生产作业计划D生产进度排行榜

E交接班记录F现场看板

G质量控制图H库存物料消耗记录

十四、生产控制基本内容

生产调度、生产进度控制、成台产品管理、在制品管理。

十五、生产调度三大制度

值班、会议、报告。

十六、良好工作环境的基本要素

S整理清理现场,区分有用无用和无用,把暂时无用的全部清场。S整顿要素:场所、方法、标识。三定:定品、定位、定标识

S清扫把现场的灰尘,油污,垃圾,清除干净。

S清洁整理,整顿,清扫这三项的坚持与深入,使现场保持清洁。

S素养通过前四项活动使人的素养不断提高,循规蹈矩,培养良好的道德

品质,养成对已决定的事情永远遵守的习惯。

S安全不断巡视现场,确保通道畅通,消除一切不安全的因素。

十七、现场管理内容

A良好的工作环境B消除不利因素

C现场解决问题D合理的组织机构

E计划、措施的现场实施F做好生产准备工作

十八、现场工作的准则

A后工序是客户B比达目标的生产计划

C彻底消除浪费D作业标准化

E持续的质量改进措施(PDCA)F积极和兄弟部门沟通

G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H制作必须的现场管理看板 I及时召开各种会议,解决实际问题

十九、在岗培训

A对员工技能,按照高、中、低差异,进行分类。

B编制完整的培训计划,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分批进行培训。

C工作的变换,对一定技能的员工进行多面手的培训。

D以老带新,在工作中进行传、帮、带。

E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定向、单技能的培训。

二十、影响制造进度的因素

设备的正常运转、制作工艺的合理性、制作标准的高低、员工的技能素质、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工序间的相互配合、完工验收的及时性、运输的及时性、员工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等等。

二十一、生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营销(订单)――技术(研发新产品)――采购物流(各种材料)――质量(图纸、工艺)人事(员工管理)―――制造(需要技术部门的现场服务、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正常运转的相关设备、生产必须的材料、能源,有一定技能的员工)

二十二、国家的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二十三、团队价值准则

A基本的职业道德修养B有危机感

C肯学习,能够虚心求教

E懂得付出,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G能够坦诚相对,不搞小动作

D行动、执行、处理问题能力较强。F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编制:万小健

5.柔性生产计划控制与生产排程管理 篇五

・了解和掌握生产管理系统原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合理的生产预测与生产计划,协调内外部资源,更加有效地进行生产组织

・优化排产体系和流程,改善物流管理与车间现场控制,提高生产系统的快速、柔性和敏捷化响应能力 ・平衡外部顾客满意和内部成本控制,提高制造资源(人、机、物)利用效率

课程背景:

“计划又要改!你们计划怎么搞的”―车间主管怨声载道: 要么忙得要死:制造部门天天救火!!产能不够!人力不够!材料告急!!客户催货!!要么闲得要死:设备闲置,工人放假!生产停线!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工厂品种不断增多,批量不断减少,生产计划不但要以市场需求和客户个性化的要求来确定,还要根据企业制造资源的实际能力和库存、生产进度的动态变化来调整,制造过程的优化和监控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回避的环节。

如何做好需求管理,获得较为准确的预测?如何做好主生产计划?以应对不准确的预测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当内部能力发生变化时如何进行主生产计划排程与调整?如何妥善安排进度,既保证生产指标的实现,又保证企业生产秩序与生产线的相对稳定?

针对以上难题,课程《柔性生产计划与排程》,旨在帮助企业理顺生产管理,提高生产计划的柔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内容系统完整、实务剖析、注重实战与操作技巧,将是本次培训的最大特色!

课程大纲:

柔性生产系统分析

・常见的`市场压力及内外部约束环境

・生产计划管理策略分析

--基本计划矩阵图

・生产计划管理精益化分析

--动态计划分析图(价值流图)

柔性生产计划系统实务

・年度计划策略管理

--如何确定生产量及生产计划量

--计划订单中,详细数据手法

・月度计划管理

--主生产计划平衡对象

--主生产计划的重排与修订

--主生产计划模拟演练

・市场预测与生产计划的衔接与平衡

--生产能力计划平衡

--物料需求计划平衡与供应商协调

--生产计划会议的组织

--计划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订单与排程管理

・订单处理流程

・订单优先级管理

--前推或后推排程

--决定生产的优先法则

・周计划管理

--周/日进度计划编制

--急单、插单的处理

--辅助计划的优化

--维修保养、OJT技能培训

・APS高级排程方法

--针对大订单的平准化计划

--针对小订单的成组计划

--瓶颈管理

・库存控制

--老三篇:ABC、安全库存、订货点

--新三篇:ERP、JIT、VMI

・急单、插单的计划与管理

如何做好产能规划

・影响产能的因素解析

・如何科学的计算和评价产能

・粗能力计划与能力规划

・产能的调整与规划策略

・产能调整模拟演练

・投入与产出控制

生产绩效管理

・生产统计与生产分析

・生产系统关键绩效(KPI)指标

讲师介绍:Kim.Wang

管理与工程硕士,高级管理顾问,制造业有丰富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涉及能源、机械、电气/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曾担任物流、生产、质量和系统项目经理;时任某著名软件公司咨询事业部经理。KIM擅长于:《精益生产》、《工厂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进度控制》、《成本控制与价值分析》等。其提供过专项内部培训或项目咨询的客户企业包括:

・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西门子( 欧司朗)照明、一汽大众汽车、东风-雪铁龙汽车、朗讯科技、江铃-福特汽车、拜耳医药、诺华医药、飞利浦照明、飞利浦照明电子、飞利浦移动显示、BP润滑油、阿尔卡特(上海)??

・实力型跨国公司:罗地亚化学、施耐德工控、邦迪管路系统、延锋伟世通、德国采埃孚转向机构(上海)、英国Holset涡轮增压(无锡)、梅特勒-托利多衡器(常州)、永裕医药、林德叉车、西科石英、日立电

梯、威特电梯、铁姆肯(Timken)轴承、环球迈特照明、圣戈班、华微半导体、诺日士电子设备??

・国有股份制企业:东风汽车、上柴股份、烽火通讯、国药集团、上海电气、宝钢国际、生益科技、信谊药业、烟草印刷??

・成长迅速的民营企业:天津天石休闲品、中兴电子、蓝豹西服、锦龙物流配送中心、楚天激光、利益五金??

6.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篇六

第一章

总则

一、目的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特性进行有效控制,确保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形成过程的确认,生产过程的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产品的防护,对生产所用原辅材料、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

三、职责

1、生产车间负责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2、检验员负责产品验证、标识及可追溯性监督管理。

3、仓库负责产品防护控制。

4、检验员负责监督考核生产车间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状况。

第二章管理规定

一、生产准备

(一)人员生产部和管理部负责生产人员的岗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二)设备车间需按质控点、工艺或车间卫生要求对生产设备进行清洗消毒,管理部需对清洗过程和效果进行监督、确认。

(三)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

1、技术质量部确定各类产品的工艺标准。

2、生产部负责编制工序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范,经总经理审批并实施。

(四)生产环境生产车间限制无关人员进出,车间卫生整洁,管理部定期对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五)检测技术质量部负责编制、收集、整理各类检验规程,明确检测点、检测频率、抽样方案、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使用的检测设备等。

并按《检测设备、计量器具管理制度》对检测仪器进行维护保养和校正。

二、生产过程监控

(一)进货验证

进货验证具体规定按《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质量检验管理制度》执行

(二)过程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首件检验

每班开始生产、更换产品品种或调整参数后生产的开始产品,操作工必须进行自检,合格后,再由质检员根据相应的检验规程进行检验;如不合格应返工或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生产,直至首检合格,质检员确认才能批量生产。

2、过程检验

操作工根据工艺规程和质控点要求对本工序的产品进行检测控制。

3、巡回监控

生产过程中,质检员应对操作工的自检和过程检验进行监督,认真检查操作工的作业方法、使用的检测设备、工具和检测频率等是否正确;并根据工艺规程和质控点要求进行抽样检测。

(三)成品的监视和测量

成品检验按《质量检验管理制度》执行。

(四)监视和测量记录

1、在监视和测量记录中应清楚地表明产品是否已按规定标准通过了监视和测量,记录应标明负责合格品放行的授权责任者。对不合格品应执行《不合格品管理方法》。

2、监视和测量记录由质检员负责保存。

三、产品标识和过程可追溯性控制

(一)产品标识

1、车间对产品储存、摆放要有明确标识。

2、仓库按照《仓库管理制度》规定做好相应标识摆放。

(二)过程可追溯性控制

1、各过程必须有完整质量记录,以便于追溯。

2、质检员对可追溯性的有效性进行监控。

四、产品的防护

一、对于产品从接收、加工、放行、交付直到预期目的地的所有阶段,应防止产品变质、损坏和误用。

二、针对产品的符合性对其提供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等。

三、各部门根据产品的特点,配置适宜的搬运工具,规定合理的搬运方法,不得破坏包装,防止跌落、磕碰、挤压。

五、其他按照《仓库管理制度》执行。

六、过程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处理

一、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要及时纠编,并采取预防措施;

二、当过程质量出现质量重大问题时,执行《质量管理与处罚》;

三、当出现不合格产品时,执行《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END

7.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程序的设计 篇七

保证医疗设备能够更好的运行,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做好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是医院设备科的主要职责之一;另一方面,医疗设备进行维修保养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医院设备科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技术状况与参数指标的不断变化,做好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技术状态,达到合格的参数指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铺设,采用计算机进行维修管理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维修,规范整个维修流程,使维修工作标准化,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此外,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维修管理后,便于对科室维修人员的工作量进行统计。

1 系统设计目标

我院设备科的一般维修流程如下:当仪器出现故障时,科室就会打电话至设备科进行报修,设备科工作人员接到电话报修后,首先需要确认仪器的故障、仪器是否在保修期内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再根据情况安排维修人员进行上门维修或者让使用科室将设备送至设备科维修;具体的维修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维修管理程序的首要目标是进行设备报修的登记;其次,是完成对维修记录的处理;在程序中还有一个要实现的目标是引入激励机制,调动科室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2 系统设计方案

设计程序的数据库使用了Access的MDB数据库,我们借鉴开心网中的事件通讯功能,当用户登录程序后,在程序的事件公告栏中就会跳出待处理的事件记录,在程序设计上,可以设计消息自动提示功能,也就是说,只要计算机处于开机状态,一旦有新的维修记录被记录下来,程序就会自动发送消息到电脑上进行提示。维修人员可以选择去做这个维修工作。由于我院设备科没有指定的登记人员,所以,每个用户都有登记记录事件的权限,我们可以将一个维修任务当成一个事件来进行处理,处理的结果可以根据维修设备的等级,维修的难度等级来进行评估,给予维修完成人员一定的积分,根据维修人员的总分值来进行工作量的统计,具体的分值可根据本科室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设计。

此外,在系统设计中,我们将医疗设备的类别和重要程度进行分级:医疗设备I、II、III、特殊T类和办公设备,I、II、III类的医疗设备是按购入的设备价格来划分的,10万元以上为I类、2万元至10万元以内为II类、2万元以下为III类;而特殊T类的设备是指抢救设备,如各类监护仪(包括心电除颤仪)、简易呼吸机、吸引器等。维修设备等级不同,所得到的分值也不同。在维修过程中,我们将维修的级别也进行了分类,根据维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的三个级别:一级维修,也叫板级维修。其维修对象是医疗设备中某一设备或某一部件,如主板、电源、功能模块等,而且还包括软件的设置。在这一级别,其维修方法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如替换、调试等),来定位故障部件或设备,并予以排除。例如:有一台设备开机后无任何显示。作为一级维修,需要判断出此现象是由于显示器的原因引起的,还是设备显示卡的原因引起的,甚或是主板的原因引起的,只要判断出引起故障的部件,并更换掉有故障的部件,即完成维修任务。二级维修,是一种对元件、器件的维修。它是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如测试仪器)来定位部件或设备中的有故障的元件、器件,从而达到排除故障的目的。例如:在上一例中,如果是二级维修,就不仅要判断出是哪个部件,还要判断出是该部件上的哪一个器件或元件出现故障,并修复有故障的元器件,才算完成维修任务。三级维修,也叫线路维修,就是针对电路板上的故障进行维修。

系统主要分为三大模块:

⑴基础数据录入模块包括录入使用人员、医疗设备名称、类别,这部分就是对应着数据库的表单设计的。在表单的设计中,我们把医院的工作人员设计为一个表,表中所含的数据需包括工作人员的姓名、科室、职务等信息;另一个需要建立的表是医院医疗设备的总表,由于设备的种类和数量都非常大,在设计中,为了减轻工作量,我们考虑从医院的设备采购管理系统中将设备的信息导入到设备表中。在编事件处理程序的时候,直接通过拼音首字母查询就可以得到设备名称。还有两个要建立的表就是事件列表以及通知消息列表,事件列表是用来记录一个报修事件的,包括是什么病区、什么设备、何时发生了何种故障,处理人员、记录人员以及处理结果;通知消息列表是用来记录和发送事件列表给维修人员用的。

⑵事件处理程序包括维修事件的录入、处理,维修人员的事件处理。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一个可滚屏的事件列表,直到有维修人员阅读到该事件,点击了接受维修任务为止,该事件才不在程序的滚屏界面显示。程序的登陆界面如图2所示。

⑶统计和分析程序包括工作量的统计、设备维修的次数统计、设备使用寿命的估计等功能。

3 结论

该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达到了其设定的工作目标。实现了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的一个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提高了科室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能够从设备维修的频率,维修费用上去综合考虑该设备的使用寿命,对降低医院在维修方面的费用支出提供了有效的、可参考的数据。

参考文献

[1]苏国彬,等.Visual Basic.NET程序设计基础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孟晓东,等.医院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中维修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8(7):81-82.

[3]赵杰,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陆迅.医疗设备管理软件开发[J].医疗装备,2005(4):19-21.

[5]王谦.医疗设备的维修与管理[J].华北煤炭学院学报,2010(4):563-564.

[6]杨永歧.医疗设备维修机制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0(1):32.

[7]马洋,曹阳,赵惠军.基于HIS的医院设备维修管理软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1):220-222.

[8]谢育波.“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07(3):49-50.

8.论品质控制对服装生产管理的意义 篇八

关键词 质量 品质控制 标准化操作 质量意识 QC小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018-02

QC是品质管理最基本的要求。QC是为了通过监视品质形成过程,消除品质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品质要求,获取经济效益而采用的各种品质作业技术和活动。在企业领域,QC活动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现场管理,是指为达到和保持品质要求,而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品质检验从属于品质控制的一个步骤,是QC的重要活动。

QC小组是带动企业发展的一个团队,它的主要作用是给企业一个正确的、明确的、合理的质量引导。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各部门及员工从服装理论知识、服装操作标准化、产品质量意识等方面进行培养与训练。服装质量的好坏是服装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基础因素,如今我国的服装产品已走向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产品质量。产品的质量不仅决定了服装成品的销售成绩,同时也影响企业的信誉和前途。因此,做好品质控制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

一、服装生产发展概述

步入二十一世纪,工业化进程进入科学化、技能化,服装业的发展也紧跟步伐。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市场就是发展的方向,而能抓住市场的重要因素就是质量。服装的款式结构固然重要,但是往往影响销售的根本就是服装的质量,如今的消费者更注重面料的质地性能及工艺处理。所以,服装企业做好品质控制,就等于把握了主要市场,生产厂的QC小组为达到质量要求须在服装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采取技术作业指导,从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整理包装来说,品质控制是全部生产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品质控制原本就是一个团队性的活动,它需要领导的正确引导,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

二、服装生产的核心工作

服装企业的工业化生产中,产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可能是品质控制的核心。QC小组的质量控制是影响服装产品质量、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对投产前的原材料进行全面的物理化学性能鉴定和质量检验;其次就是每一单大货投产前都要进行复核和调试工具设备;然后审核技术文件;最后就是对产品质量最重要的裁剪和缝制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生产过程中的品质控制

QC小组活动最核心的也最难做的就是对裁剪和缝制过程的品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是其生命与尊严;而对于服装生产来说,工艺操作又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服装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完全由各道工序的操作是否标准与合理来决定,所以把握好一线工人的标准化操作,也就等于把握住了企业的质量。可是,如何才能让员工正确地掌握服装生产的操作方法与标准呢?首先要求员工要有提高自身技能的意识,要有操作到位的意识,然后QC小组方可进行深入地全面地指导与指正。

1.员工操作技术的掌握

对于西服生产来说,员工的操作方法与标准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其实,优等品与次等品的差距并不完全是面料、款式的不同决定,很多时候往往就是工艺的考究程度做了最后的档次定论。对于不同的面料,珠边工序怎样调针距,怎样调速度,怎样调压力才能让其发挥出装饰美与固定部位的最佳效果?除了设备性能有一定影响外,重点还在于手法的推力与速度,在于给踏板的压力等因素,这一系列过程完全是靠技术员的指导和员工自身的质量意识牵引着去发掘、去改进。所以说,标准的操作方法与良好的质量意识是分不开的。操作工首先应该有积极的质量意识,对所在企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然后才能创出理想的成绩。能够让员工做到这一点的方法很多,比如,由操作标准的程度来评定工资,来提醒员工是产品质量决定了他们的报酬;或者领导的管理方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QC人员的工作意识和作风给员工的启发与感染,QC人员在生产中给他们正确的操作指导,同时给予思想上的教导,这样一步步地让员工对质量有较深入的认识,慢慢地有主动意识地去做好每一道工序,使其操作在质量意识的支配下走向规范化。

2.员工理论知识的掌握

面对服装生产的一线工人,还应掌握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一个企业的QC小组有责任让一线操作工了解服装的板形和服装的结构组合,以便操作工在理论基础上真正吃透该道工序的原理所在,也便于操作工标准化操作,进而熟能生巧。比如绱袖子,如果操作工明白制板过程中袖笼一周的数据来源,前后片袖笼弧线的推算方法,袖片袖窿弧线与大身袖窿弧线的关系,袖山弧线斜丝缕的地方最适合缩缝,明白这些就非常有利于做到关键工序绱袖子的标准化操作,同时也可以优化工艺,能让服装缝制成为一个优质板块。一个良好的企业质量体系正是各个优质板块的组合。因此让各板块中的员工懂理论、用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而QC小组也恰恰可以在其间充分发挥引导与培养的作用。

(二)生产前的品质控制

在品质控制的全过程中,员工参与是最主要的,这对于生产来说是主观上的品质控制。还有客观方面,即对面辅料和设备的检测。面料物理化学性能的测定,对辅料与面料是否匹配的测定,对机器设备的检查与调试。这些工作可确保织物的可缝性得到合理的发挥,比如衣料缝合过程中是否会造成缝纫线、织物的损伤和织物表面起皱等问题,一般以三个方面来衡量: 首先是否容易缝纫和适合高速缝纫。要看针刺入织物时受到的阻力大小,高速缝纫时针温度升高是否会导致缝纫线或面料的收缩甚至熔融。其次,织物被缝后是否起皱。有三种情况:自然起皱;起皱不明显经熨烫能消失,但洗穿后会重新出现;由于材料尺寸不稳定,缝制或穿用后会出现起皱;缝制时,织物内纱线是否会被切断。

通过调查,曾在某厂在生产一批高支轻薄面料时就出现了类似问题,导致批量大货全面返修。类似质量事故表明,QC小组预控措施的重要性。在大货投产前从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就面料起皱从两方面来举例分析:

1.从设备角度分析

上线张力大易起皱,缝薄料时,适当减小上线张力;送布牙快于针杆运动速度易起皱,应将送布牙调到标准或略慢于针杆速度;送布牙倾斜易起皱;送布牙高出针板过多易起皱,缝制薄料时送布牙高出针板0.6mm即可;张力过大,缝脚过密,缝速过快,针不锐利或针号大,压脚重等都可造成起皱;针板孔太大会使缝料凹陷,应及时更换针板孔。

2.从织物性能来分析

缝速高针温度升高导致缝纫线收缩(合成纤维)造成起皱;成分为合成纤维的缝纫线对张力大小较敏感张力不恰当会引起皱;合纤织物比其它纤维易起皱;经向比纬向易起皱;斜向最不易起皱(滚条);轻薄织物比厚重织物易起皱;长丝织物比短纤维织物易起皱;组织紧密者比疏松者易起皱;织物与缝纫线缩率不同造成起皱。可见,面料性能的掌握是生产预控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以上的种种分析我们知道,品质控制人员在大货投产前要对面料的性能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试制,不同面料选用机针的型号、缝纫线、机器的转速和设备的调试都要做到试样合格,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品质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质量的好坏决定了我们的销售市场,其实质量问题追溯到最根本就是管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强化品质控制团队的综合素质,让全面品质控制成为服装企业良好的基石,让QC小组引领中国服装走向健康的质量竞争轨道。

参考文献

[1]姜蕾.服装品质控制与检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周邦桢.服装熨烫原理及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

[3]曹文,李春田,贾风永.IE与标准化在服装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

9.服装生产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篇九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控制规范》是根据服装生产流程制定的一份生产管理规范,它是从生产的计划阶段直到大货出运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的质量控制,要求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对系统和工艺进行实时检查,对于公司的每一份订单,都必须有最终的质量控制报告,以保证质量符合要求。

公司的质量控制人员会在生产期间定期到供货商处查看,监督并确保供货商严格执行了公司质量标准与要求。公司人员应当有权利在生产前、生产期间以及生产后的任何时间都能随时检查所有服装和查阅所有记录。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控制规范》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检查出次品的百分率,而是要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能够在以后的生产中尽早纠正这些问题。

服装生产质量管理控制规范

一、原辅材料的检查

服装的原辅材料是构成服装成品的基础,把好原辅料的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原辅料投入生产,是整个服装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础。

(一)原辅料入库前的检查

(1)材料的品号、品名、规格、花型、色泽等是否与入库通知单及发货票相符。(2)材料的包装是否完好、整洁。

(3)核对材料的数量、尺寸规格及门幅等内容。(4)检验材料外观及内在质量。

(二)原辅料保管状况的检查

(1)仓库环境条件:湿度、温度、通风等条件是否适合有关原辅料的贮存,如储存毛织物的仓库需具备防潮、防蛀等要求。

(2)仓库场地是否整洁、货架是否光洁,以免沾污或损坏材料。(3)材料堆放是否整齐,标志是否清晰。

二、技术文件的审核

技术文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因,属于生产中的软件部分。产品投产前,必须对各项技术文件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正确无误。

(一)生产通知单的审核

对即将发放到各车间的生产通知单中的各项技术指数,如所要求的规格、颜色件数是否正确,原辅料之间是否一一对应等内容,进行核对与审查,确认无误签字后,再向下发放投入生产。

(二)缝制工艺单的审核

对所制定的缝制工艺标准进行复核检查,核对有否遗漏和错误,如:①各部位的缝合顺序是否合理、顺畅,缝迹缝型的形式及要求是否正确;②各部位操作规程、技术要求是否准确明白;③特殊的缝制要求是否明确指出。

(三)样板质量的审核

服装样板是排料划样、裁剪和缝制等生产工序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依据,在服装的技术文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样板的审核及管理要认真细心。(1)样板的复核内容

①大小样板数量是否齐全,有否遗漏;

②样板上的书写标记(款号、规格等)是否准确,有无遗漏;

③复核样板各部位的尺寸规格,若样板中包括缩水率,需核对缩水量是否留够;

④各衣片样板间的缝合处尺寸是否准确一致,形状是否吻合,如前、后衣片的侧缝、肩缝等处的尺寸是否一致,袖山与袖笼的尺寸是否达到要求等; ⑤同规格的面、里及衬的样板之间是否相互匹配;

⑥定位标记(定位孔、剪口)、省位、褶裥位等是否准确,有无遗漏; ⑦按大小规格将样板码齐,观察样板跳档是否正确; ⑧经纱标记是否正确,有无遗漏; ⑨样板边缘是否光滑圆顺,刀口是否齐直。

当复核审验合格后,需沿样板的边缘加盖审核章,并登记发放使用。(2)样板的保管

①将各种不同种类的样板分类、分档,以便查找。

②做好立卡登记工作,样板登记卡上应记载样板原有编号,大小样板的片数、品名、型号、规格系列及存放位置等信息。

③合理放置,防止样板变形。如将样板放在搁架上时,应大样板在下,小样板在上,搁放平整。吊挂存放时,应尽可能使用夹板。

④样板通常放在通风干燥处,以防止受潮变形,同时要避免阳光直接曝晒以及虫蛀鼠咬。⑤严格执行样板的领用手续及注意事项。

(3)利用计算机绘制的样板,保存和调用均比较方便,同时可减少样板的存放空间,只需注意样板文件多留几个备份,以防文件丢失。

三、裁剪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裁剪前的要求

裁剪是服装加工的第一个环节,裁剪质量是保证缝制质量的前提。在对面料正式裁剪前,应注意以下项目的核查,把好裁剪质量关。

(1)核对原、辅料收缩率测试数据。(2)原、辅料等级是否符合要求。(3)面料纬斜有否超标。(4)样板规格是否准确。

(5)色差、疵点、亏损、残破等有否超标。(6)大小样板数量与样板登记卡是否一致。

(7)用料率定额是否明确,面料幅宽与生产通知单是否符合。(8)技术要求和工艺规定是否清楚明确。

(二)排料划样的审核内容

(1)排料图上的样板型号、规格及面料的品号、色泽、门幅等与生产通知单是否相符。(2)面料正、反面有无划错。(3)大小样板有无漏划或错划。

(4)排料图上衣片经纱方面是否偏斜,有否超差。

(5)衣片的倒顺向、拼接、对条对格等是否符合技术要求。(6)总用料率是否低于额定耗用标准。

(7)划样是否清晰,每个裁片的规格是否准确,定位标记有否漏划或错划。

(三)铺料质量控制内容

(1)所铺面料的品号、色号、花号是否与生产通知单相符。(2)铺料的幅宽、长度是否与排料图相符。(3)铺料的方式是否符合工艺技术要求。

(4)铺料的正反面、倒顺向、对条、对格及对花是否符合技术要求。(5)每个色泽或花型所铺层数与裁剪方案是否相符。

(四)分包、编号、捆包的审核(1)有无分错包的现象。

(2)各裁片包的编号是否清楚、准确,有无编错、漏编或重复编号现象。(3)同包内各部件规格是否相配。(4)包内部件是否理齐扎好。

(5)包外标签是否标准、清晰、正确,如产品批号、规格、色号、花号、数量等是否与包内相符。

四、缝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缝制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所涉及的工序、人员及设备均较多,是质量易发生问题的部门,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我们要求用流水线式加工。这样可以保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连续稳定。质量控制人员应当在生产现场和生产流水线末端监督质量。主管人员应当经常在生产现场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应当立即停止生产,直到找出问题所在并解决以后,方可重新开始生产。出现问题要做好记录。应当有机修工对机器进行维护。所有机器都应定期检查维修。建议供货商可以与机器制造公司建立维修服务合同。机器操作者负责确保机器正常运转。如果出现大的机器故障,应当立即与机修工或主管取得联系。出现断针情况应当记录下来。所有断针的部位应当记录在工作日志中。

(一)缝制前的要求

(1)领取衣片时,核对是否与生产通知单中的批号、规格及款式相符合。(2)核对每包或每扎的裁片数。(3)核对衣片规格尺寸有否变形。(4)核对工艺单和样衣是否符合。(5)核对裁片需组合部位是否吻合。(6)核对辅料、衬料与面料是否匹配。(7)操作要求是否清楚、明白、正确。

(二)缝制加工中的质量控制 1.加工工艺的核查

主要检查实际生产加工是否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规定的工艺设备及规定的工艺方法进行。2.在制品、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内容

①所使用的各种辅料,如线、带子、扣、填充料及衬料等是否与规定的相符;

②缝制质量是否符合工艺技术要求,如兜牙宽窄是否一致,缝迹整齐与否,各部位对条、对格是否在要求范围内,等等;

③中间熨烫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分缝是否熨烫到位且平挺; ④商标、规格标志及成分与洗涤标志等是否钉准、钉牢; ⑤部件尺寸及半成品尺寸的误差是否在允差范围内; ⑥产品是否整洁,无油污、水渍、浆点、擦伤等情况。

(三)缝制过程中检验点的设置

在缝制过程中的检验也称中间检验,如果检验点设置得合理,不仅能大大减少返修劳动量,同时能及早找出质量问题的根源,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

不同款式的服装,其检验点位置的设置不同,可参照以下几点:(1)由检验点验出的疵病,应不必为返修疵点而拆开完好的成品。(2)检验点应不被以后的工序所覆盖。(3)合理配置检验员,并提供适当的工作量

(四)疵品统计

对缝制过程中的在制品及半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的同时,应将检验的结果记录统计,并及时反馈给有关人员,使管理、技术人员对产生废次品的员工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控制残次品的增多。

五、锁钉、整烫质量控制

(一)锁钉质量检验内容

(1)锁眼、钉扣线的性能、颜色是否与面料相匹配。

(2)扣眼间距是否与工艺要求一致。(3)锁眼的针迹密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纽扣钉得是否与扣眼位置一致,扣上后是否平服。(5)钉扣是否牢固、耐用。

(二)整烫质量检验内容

根据服装的材料和款式调节熨斗的加热温度。为了避免熨烫后出现极光的痕迹,建议使用尼龙熨斗罩。对厚重针织物来说,建议在熨烫服装时使用一些定型板,这样可以保持熨烫时服装不走样。(1)熨烫外观是否平挺或符合设计要求。

(2)有无烫黄、烫焦、变硬、水花、亮光、渗胶等现象。(3)线头、污渍是否清除。(4)折叠形式是否符合要求。(5)零部件是否放于服装的指定位置。

六、成衣检验

服装的检验应贯穿于裁剪、缝制、锁眼钉扣、整烫等整个加工过程之中。在包装入库前还应对成品进行全面的检验,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成品检验的主要内容有:(1)款式是否同确认样相同。

(2)尺寸规格是否符合工艺单和样衣的要求。(3)缝合是否正确,缝制是否规整、平服。(4)条格面料的服装检查对格对条是否正确。

(5)面料丝缕是否正确,面料上有无疵点,油污存在。(6)同件服装中是否存在色差问题。(7)整烫是否良好。

(8)粘合衬是否牢固,有否渗胶现象。(9)线头是否已修净。(10)服装辅件是否完整。

(11)服装上的尺寸唛、洗水唛、商标等与实际货物内容是否一致,位

置是否正确。

(12)服装整体形态是否良好。(13)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服装成品检验标准

1、门襟顺直、平服、长短一致。前抽平服、宽窄一致、里襟不能长于门襟。有拉链唇的应平服、均匀不起皱、不豁开。拉链不起浪。钮扣顺直均匀、间距相等。

2、止口丝路顺直、不反吐、左右宽窄一致(特别要求除外)。

3、开叉顺直、无搅豁。

4、口袋方正、平服,袋口不能豁口。

5、袋盖、贴袋方正平服,前后、高低、大小一致。里袋高低、大小一致、方正,平服。

6、领缺嘴大小一致,驳头平服、两端整齐,领窝圆顺、领面平服、松紧适宜、外口顺直不起翘,底领不外露。

7、肩部平服、肩缝顺直、两肩宽窄一致。拼缝隙对称。

8、袖子长短、袖口大小、宽窄一致,袖绊高低、长短宽窄一致。

9、背部平服、缝位顺直、后腰带水平对称,松紧适宜。

10、底边圆顺、平服、橡根、罗纹宽窄一致,罗纹要对条纹车。

11、各部位里料大小、长短应与面料相适宜,不吊里、不吐里。

12、车在衣服外面两侧的提花织带、提花背带,两边的花纹要对称。

13、填充物平服、压线均匀、线路整齐、前后片接缝对齐。

14、面料有绒(毛)的,要分方向,绒(毛)的倒向应整件同向。

15、热封条平整、不起皱、粘合牢固。

16、面料是涂白胶的,针孔处不能有白胶渗出,车缝线要湿线油(最好的方法是用一小块棉湿好线油、夹在机台上的过线孔处、让线从棉里面滑过)。

17、若从袖里封口的款式、封口长度不能超过8CM,封口一致,牢固,整齐。

18、要求要对条纹、对格的面料,条纹要对准确。

七、包装入库

服装可分挂装和箱装两种,箱装一般又有内包装和外包装之分。内包装指一件或数件服装入一胶袋,服装的款号、尺码应与胶袋上标明的一致,包装要求平整美观。一些特别款式的服装在包装时要进行特殊处理,例如扭皱类服装要以绞卷形式包装,以保持其造型风格。

外包装一般用纸箱包装,根据要求或工艺单指令进行尺码、颜色搭配。包装形式一般有混色混码、独色独码,独色混码、混色独码四种。装箱时应注意数量完整,颜色尺寸搭配准确无误。外箱上刷上箱唛,标明客户、指运港、箱号、数量、原产地等,内容与实际货物相符。

1、线头、污渍要清理干净,2、衣服缝份要熨烫平服,不得起烫痕,熨烫后应待水蒸汽散尽后才能入袋

3、若用有水份的擦布擦过衣服后,要将衣服晾干后才能入袋。

4、全棉面料的衣服要加拷贝纸,有印花的衣服印花处要加拷贝纸。

5、吊牌按指定的位置挂上、不干胶贴纸按指定的位置粘贴。

6、塑料袋不得破损。

7、配比正确、不混装、短装;

8、纸箱封口处要加垫板、以防开箱时划破衣服(若有内箱的、垫板则要垫在内箱、而不是垫在外箱,我司在配发垫板时也要按内箱数量发出)。

9、纸箱大小适中,开箱后,衣物要平整,纸箱在验货时就已破损下沉的或纸质太软、受潮等情况,则要立刻更换纸箱。

10、订单无特殊要求,每个订单只允许三个尾箱。

11、箱唛各项内容要填写清楚、不可漏填任何内容。

12、打箱带牢固。

10.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程序 篇十

1.目的

为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规范和加强安全生产费用管理,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维护企业、职工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和监督管理。3.引用文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GB/T28001-201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

《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交安监发〔2012〕175号)3.术语和定义

3.1安全生产费用:指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或项目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

3.2道路运输:指以机动车为交通工具的旅客和货物运输。

3.3危险品:指列入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和《危险化学品目录》的物品。

4.职责

4.1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和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4.2各单位负责本单位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申报,提供安全生产费用使用的原始依据。4.3财务管理处负责安全生产费用的按期足量提取和支出,建立健全全生产费用使用的相关记录。

4.4公司安全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负责安全生产费用的审批、督促、检查。4.5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制定年度安全费用提取计划和使用计划,并对其使用监督检查。

5.工作程序

5.1 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

第 1 页

共 4 页

5.1.1 由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每年1月份编制企业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企业主要负责人签字批准。

5.1.2从事交通运输的各单位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按照以下标准平均逐月提取:

a)普通货运业务按照1%提取;

b)客运业务、危险品等特殊货运业务按照1.5%提取。

5.1.3从事货物装卸、仓储物流等业务的各单位,根据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分别按照普通货运业务、危险品等特殊货运业务或客运业务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计提。

5.1.4公司所属各单位按企业规模,其上年末安全费用结余分别达到本单位上年营业收入的1.5%和5%时,经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商财政部门同意,本年度可以缓提或少提安全费用。

企业规模划分按照工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化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规定执行。

5.1.5公司所属新建的公司或投产不足一年的公司以当年实际营业收入为提取依据,按月计提安全费用。

5.1.6公司所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由其按标准自行计提安全费用,纳入各单位损益核算。

5.2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

5.2.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包括生产设施设备、道路运输设施设备和装卸工具安全状况检测及维护系统、运输设施设备和装卸工具附属安全设备等支出。

5.2.2购置、安装和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支出。

5.2.3配备、维护、保养安全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支出。5.2.4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

5.2.5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

5.2.6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5.2.7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第 2 页

共 4 页

5.2.8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5.2.9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5.2.10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5.3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原则

5.3.1在本程序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应当将安全费用优先用于满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提出的整改措施或达到安全生产标准所需的支出。

5.3.2公司范围内发生的道路运输安全事故及其他安全生产事故所实际应承担的事故损失费用不在安全费用中列支。

5.3.3各单位有要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的项目时,应先由该单位编制使用预算书,经该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报公司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提取使用。

5.3.4各单位在实际安全生产过程,遇到特殊情况、项目、时期可先使用后审批。5.3.5各单位在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时需要保存好相关原始票据,财务室需要做好相关使用记录。

5.4安全生产费用的监督管理

5.4.1安全费用按照“足额提取、加强管理、确保需要、合理统筹、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

5.4.2财务管理处应将年度安全费用投入和使用计划,一并纳入单位财务预算。安全费用的会计处理,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应当披露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的具体情况。

5.4.2 财务管理处应当及时、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并进行专户(专项科目)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利用安全费用形成的资产,应当纳入相关资产进行管理。

5.4.3年度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度使用,当年计提安全生产费用不足的,超出部分按正常成本费用渠道列支。

5.4.4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对安全生产经费的提取和使用进行监督,监督方式包括平时抽查和年度财务报告审核。

5.4.5安全费用使用计划和安全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同时还要接受财政部门、安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以上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备案。

第 3 页

共 4 页

5.4.6各单位按照本程序,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安全费用管理机制,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安全费用使用、管理的程序、职责及权限,并报公司备案。

第 4 页

11.生产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篇十一

一、概述:

大输液即大容量注射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灭菌注射剂,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大输液在临床使用上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用途也越来越广。近年来,随着市场上药品质量问题的频繁发生,国家在政策法规及监管管理上不断出台新的管理办法来加强对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管理力度,同时还出台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讨论稿),即将颁发执行,因此。在塑瓶输液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实施GMP的管理要求,确保生产的药品均一、安全、有效。

二、塑瓶输液生产流程:

PP料→制胚→制瓶

原辅料→配制→灌装→灭菌→灯检、检漏→贴签→包膜、包装→封箱→入库

三、塑瓶输液生产质量管理与控制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PP瓶生产的质量控制:

1.PP瓶生产环境符合GMP要求:

PP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先制胚、存放、再吹塑成型,生产环境达不到要求,势必会造成PP瓶的污染,影响产品质量。

2.PP瓶生产工艺参数的控制:

PP瓶的生产工艺参数控制至关重要,工艺参数控制的不好,直接影响PP瓶的收率,同时造成质量隐患,使PP瓶底出现打褶、豁口、烂底等质量隐患。

(二)输液生产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1.生产的输液产品应与国家药品标准一致,保证符合法定标准。

从2008年起,国家要求注射剂产品必须通过省局的工艺核查,否则不允许生产。通过省局工艺核查的产品必须完全按着核查工艺组织生产并与国家备案工艺一致。

每年对生产的成品做稳定性考察,通过考察结果制定成品内控标准,内控标准必须高于国家标准,提升产品质量。

2.渗透压应与人体血液基本相同或偏高渗。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红细胞内液与血液的渗透压几乎相等,当人生病输入液体时,要求输液一定要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否则会形成溶血或血栓,造成血尿、寒颤、高热、呕吐等症状,但在治疗水肿、颅内压高等疾病时可以用高渗药品。例如:甘露醇注射液为20%浓度的过饱和溶液,属高渗产品。

2010版药典增加了大输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比的检测项目,为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原料供应商的控制:

原料是生产的源头,对原料供应商的控制严格执行GMP的规定要求。首先,原料检验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其次,对不同厂家的原料做稳定性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增加内控项目。对供应商必须进行现场考察,考察包括: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人员情况、检验情况、运输情况等方面。

2.输液生产的无菌控制:

①洁净区环境符合GMP要求。

②输药管路、工器具的处理应满足注射剂要求。

③操作人员须进行无菌知识、微生物学及岗位操作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④根据验证结果规范操作要求。

⑤灭菌前应做微生物限度的控制。

⑥采用水浴灭菌、F0值>12.

3.热原或细菌内毒素的控制: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有微生物的地方就有热原存在,因此,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微生物的污染,必要时要进行微生物限度的检查,严格执行GMP的规定要求。

4.可见异物的控制:

输液中可见异物的控制非常重要,血管中输入带大量可见异物的液体时对人体可造成极大的伤害。据报道可见异物可造成微循环毛细血管堵塞、肌肉局部出现肉芽肿,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①灌装温度的控制。不同产品可选用不同的灌装温度,最佳的配液及过滤温度可最大限度的保证可见异物合格。

②药液过滤器的选择。不同产品选用折叠膜的材质不同,需要通过验证来确认。

上一篇:天宫运动会小学作文600字下一篇:小学家长培训实施方案